中医临床研究设计与实施(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08 08:41:56

点击下载

作者:王志勇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医临床研究设计与实施

中医临床研究设计与实施试读:

编写说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提出,“国家鼓励科研机构、高等学校、医疗机构和药品生产企业等,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传统中医药研究方法,开展中医药科学研究,加强中西医结合研究,促进中医药理论和技术方法的继承和创新”。科学研究是中医药学传承创新发展的动力,临床科研为疗效的提高提供技术支撑。加强中医临床研究,提高临床诊疗水平,是中医科学研究永恒的主题。“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探索建立符合医学临床研究规范又能体现中医药特点的临床研究方法学体系,是规范中医临床科研、提高科研水平和研究质量,实现中医现代化与走向国际的关键。

为做好支撑计划中医药项目的组织实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专门成立了支撑计划专家咨询委员会和支撑计划中医药项目办公室。“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专门设立了“中医临床研究的方案优化与质量控制研究”课题,旨在建立既遵循国际规范又符合中医自身特点规律的中医临床科研方法学。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课题组及有关专家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编写了《中医临床研究实施方案设计与优化》和《中医临床研究实施过程质控与管理》,受到了广大中医临床研究工作者的好评。“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加大了对中医临床研究的支持力度,包括从病证结合角度进行常见病、重大疾病、疑难疾病的中医或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和治未病、康复、针灸、外治法、名老中医临床研究。在管理上强化了支撑计划中医药项目办公室的工作,办公室制定《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医药项目组织实施办法》《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医药项目办公室制度》等规章制度。为提高中医药临床研究伦理审查的能力,建立规范操作标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相继制定发布了《中医药临床研究伦理审查平台建设规范(试行)》和《中医药临床研究伦理审查平台建设质量评估要点》,推动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中医药研究伦理审查体系”认证,成为中医药领域的首个认证项目,也是我国第一个医学伦理认证项目,为国际传统医药伦理审查树立了典范。“十二五”期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开展了中医临床研究成果产品化研究,提出了中医临床科研成果分类框架和各类产出指导原则,强调中医药成果的临床应用后再评价,初步构建了中医药科技成果第三方评价模式,规范了科技成果产品的登记、准入与推广应用。

本书是在《中医临床研究实施方案设计与优化》和《中医临床研究实施过程质控与管理》的基础上,吸收“十二五”期间“中医药临床研究伦理审查体系研究”和“中医临床研究成果产品化”的研究成果,总结“十二五”中医临床科研项目在研究设计、优化、质控和管理的新经验,组织编写《中医临床科研设计与实施》一书。希望本书能对从事中医临床研究人员、临床医生、研究生和相关人员有所裨益。中医临床研究方法学的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很不成熟,加之我们的学识所限,不足之处恳望同道及广大读者不吝赐教,共同努力,谱写好中医药传承研究、创新发展这篇大文章,提高中医临床研究水平和质量,提高临床疗效,造福广大群众。中医临床研究设计与实施编委会2017年3月第一章中医临床研究的研究背景和研究目标第一节 研究背景

研究是一个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的提出,需要有充分的依据;问题的解决,需要有严谨的设计。一个好的中医临床研究实施方案设计,应做到研究目的明确、方案科学可行、指标考核具体、保障措施得力。这一切都离不开良好的工作基础支撑和对研究背景的充分把握。

研究背景是临床研究治疗方案制订和科研设计的基础。研究背景是否真实可靠,不仅关系到课题能否立项,更关系到课题研究能否顺利开展。目前,在课题研究方案制订过程中存在问题较多的是,对研究背景说明不够,对相关研究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了解不够,对前期工作基础分析总结的不够,研究方案制订和优化的依据不足,致使研究方案设计出现问题,影响到临床研究的开展,甚至导致临床研究失败。

为确保中医临床研究方案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在研究背景中有必要对立题依据、研究方案的来源依据和优化过程、现有工作基础等进行简要的说明。一、立题说明

立题说明,是从重要性、科学性、先进性和可行性等方面,简要地说明立题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立题是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过程,也是临床研究的起点。立题观点是否正确,方法是否恰当,不仅关系到临床研究的水平和成果的价值,而且与临床研究的成败、研究的效率有密切关系。

中医临床研究的目的,主要是研究中医药防治疾病的新方案、新方法、新理论,提高对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的认识,完善中医疾病和证候诊疗规范,建立中医药临床诊断和疗效评价体系,提高中医药防治疾病的能力和水平,促进中医药学术的发展。具体到每个课题,则应根据研究现状,结合现有的研究基础和研究条件,确立明确的研究目的和有限目标。切忌研究目标过大,研究重点不突出。(一)立题的重要性

立题的重要性是指课题研究可以解决理论或实际问题,能够满足社会、经济和科学发展的实际需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医临床研究的重要性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说明。一是说明本课题研究能解决哪些中医临床问题,是否有利于提高中医临床防治疾病的能力、增强民众的健康水平,是否能减轻患者、家庭和社会的疾病负担。疾病负担的常用测量指标包括发病率、病死率、病残率和复发率等。二是根据国家科技发展规划和申报指南的要求,分析本课题研究能完成哪些任务,是否能满足国家和行业发展的需求。为加强科技发展的整体布置,政府部门制定发布了一系列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如《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医临床研究发展纲要(试行)(1999—2015年)》《中医药科学研究发展纲要(2006—2020年)》等。这些纲要和规划中所确立的重点领域和研究任务,体现了国家、行业和学科发展的实际需求。这些需求又具体反映在每个项目的申报指南中。申报指南是由政府部门根据专家建议,结合行业、学科的发展需求,经过大量调研论证后形成的重点支持领域和研究方向,对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等都有明确的规定。(二)立题的科学性

立题的科学性是指课题研究符合一定的科学理论,具有理论依据、事实依据或文献依据等,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科学、合理。

理论依据来自于公认的中医药学基本理论,事实依据来自于临床实践经验积累,文献依据来自于古今文献。中医临床治疗方案和研究设计方案所依据的理论,不能与以往已经确立的科学理论或经过实践的经验事实相违背,要保证课题研究设计具有严密性与合理性,符合科学性要求。(三)立题的先进性

立题的先进性是指课题研究具有创新性,所研究的问题是前人未曾涉及或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预期目标与其他研究相比具有先进性。

创新是中医临床研究的灵魂。任何一项研究都应在充分吸取前人精华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没有探索性,缺乏创造性,只是重复前人做过的工作,就失去了研究的价值和意义,不能算是真正的科研。

重大科研项目立项一般都需要申报者提供查新报告。从研究目标、技术方案、研究方法、预期成果等方面,系统调研立题研究领域的国内外文献资料,了解前人的研究情况,从而说明本课题在什么背景下开展研究,在什么平台上进行研究,找出有待探索研究的关键科学问题,确立研究的制高点,提供客观的数据,说明立题研究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论证其研究的先进性。(四)立题的可行性

立题的可行性是指课题研究目标与研究任务适当,技术路线可行性强。

综合考虑经济、技术、研究周期、现有工作基础等多方面因素,分析课题目标实现与研究任务完成的主要技术难点和问题,国内外现有技术、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现状,已有的工作基础,从而说明课题目标设定符合实际,经过努力可以达到,课题研究能够顺利实施。

例如,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疑难疾病中医防治研究”项目的立项依据为:①中医药是《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优先发展主题,加强中医药的传承与研究,保持中医药的可持续发展和在世界传统医药领域的领先地位是民族利益和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②加强中医药对重大疾病和疑难病症的综合防治研究,是中医药科学研究领域长期的中心任务,对整体提高我国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和疑难病症的水平保持在该领域的国际地位,具有积极意义。③中医药诊疗标准和疗效评价是制约中医药国际认可的瓶颈,加强中医药诊疗标准和疗效评价研究,亦是中医药科学研究领域长期的中心任务,对整体提高中医药研究水平,推动中医药国际化有重要意义。④中医药临床研究能力建设是促进科技创新的保障,在重大疾病研究过程中,加强临床研究平台建设、提高研究质量、保障研究结果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是研究取得成功的关键。二、研究方案的来源依据

研究方案包括临床治疗方案和研究设计方案两部分内容。在科研设计中,前者属于专业设计,后者属于方法学设计。无论临床治疗方案的形成,还是研究设计方案的拟定,都不能凭空而来,需要有充分而可靠的依据。(一)治疗方案的来源依据

临床治疗方案是临床研究的根本、目标和基础,也是临床科研设计的前提条件。治疗方案的来源是否真实可靠,疗效是否确切,能否体现中医治疗的特色和优势关系到中医临床研究的成败。

中医临床研究涉及的内容很多,如病因研究、诊断研究、防治研究等。目前,开展比较多的是临床防治研究。临床防治研究是指在人为条件的控制下,以特定的患者群或健康人群为受试对象,以发现和证实受试方药等治疗措施对特定疾病的治疗或预防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主要目的的研究。中医治疗方案的内容包括防治措施(如方药、针灸、推拿等)、适应病证、疗程、合并用药等。

治疗方案的来源依据主要有两条:一是既往的临床经验;二是古今的文献资料。

1.既往的临床经验

既往的临床经验又称事实根据,来源于研究者本人或他人的临床经验,通过对单个患者的治疗观察,经过长期的临床经验积累,总结提炼而成。这些经验可以是个人经验,也可以是群体经验。一般来说,治疗方案的临床使用时间越长、诊治患者的人数越多、疗效越好,事实根据就越充分。

事实根据要重点说明本治疗方案的形成过程、临床应用时间和范围,在临床应用过程中积累了哪些经验,做了哪些相关的前期研究工作,取得哪些与本课题研究有关的初步成果,最后如何形成该治疗方案。

提供事实根据时,要求注明以下几点:①临床经验的提供者;②治疗方案的临床使用时间、病例数等;③治疗方案的适应证;④治疗方案的临床效应特点和优势,包括有效性、安全性、经济性等。上述各项,最好能提供详细的数据支持。

2.古今的文献资料

古今的文献资料又称文献根据。来自于古代和现代的各种文献记载。按文献的著述年代划分,一般将辛亥革命以前的各种文献称为古代文献,辛亥革命以后的各种文献称为现代文献。

文献根据要重点说明前期对哪些文献进行了调研分析,目前国内外的研究现状是什么,有哪些人从哪些角度、运用哪些方法进行了相关研究,取得了哪些成果,还存在着哪些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自己计划针对哪些问题、从什么角度、用什么方法进行研究;在制订治疗方案时,自己借鉴或汲取了前人的哪些经验;与国内外相关研究相比,本治疗方案有哪些优势与特点。

提供文献根据时,要求做到以下几点:①优先选用可信度高、有权威性和代表性的文献,并尽量引用一次文献(即原始文献);②注明文献来源;③文献根据足以反映治疗方案的真实性、科学性和先进性。(二)研究设计的选择依据

1.研究设计的类型

在临床研究设计方案中,设计类型的选择是至关重要的。临床研究设计的类型很多,如随机对照临床试验、随机对照双盲临床试验、自身前后对照试验、交叉试验、队列研究、病例对照研究、横断面研究、叙述性研究、专家经验等。设计类型不同,其研究结果的真实性和可推广应用性也会有所不同。

设计类型的选择要求有充分的依据,并兼顾设计方案的科学性、先进性、可行性原则。如何选择最佳设计方案,需要综合考虑研究目的、治疗方案、疗效评价指标、现有研究条件、既往相关设计等多方面的因素。

在选择研究设计类型时,要根据研究目的与研究环境的具体要求,反复进行比较选择。方案的可行性与论证强度级别是权衡选择的关键。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尽量选择论证强度高的设计方案,同时要注意随机、对照、盲法的原则。

2.研究设计的内容

临床研究设计的内容包括研究目的、目标人群、设计方案、样本量、观察指标、数据管理、统计分析、伦理原则等。各项内容的设计都需要根据治疗方案的临床效应特点及研究目标而定,需要相应的临床经验总结或相关的研究基础提供支撑,以保证研究设计的科学性和研究结果的真实性与可靠性。(三)各种依据的选用原则

在制订临床治疗方案和研究设计方案时,我们需要借鉴他人的研究经验,参考或引用国内外的相关文献,从中找寻研究方案制订的依据,支持和说明自己方案的先进性、科学性和可行性。在使用这些研究证据或文献依据时,要注意区别证据等级、文献类别的不同。

1.临床研究证据等级

循证医学的证据是指以患者为研究对象的各种临床研究(包括防治措施、诊断、病因、预后、经济学研究与评价等)所得到的结果和结论。干预措施的证据一般是由随机对照试验(Ⅰ级)、队列研究(Ⅱ级)、病例对照研究(Ⅲ级)、系列病例研究(Ⅳ级)、病例报告、传统综述、专家观点或经验(Ⅴ级)构成。

针对某一干预措施的研究证据体形成,需要较长时间循序渐进的积累。首先是在临床实践过程中对单个病例进行观察,总结经验;再以此为基础观察更多的病例,形成病例系列;然后进行有对照的比较研究,初期最容易实施的是回顾性的病例对照研究,而后是前瞻性的队列研究或非随机的对照研究;最后用随机对照试验进行验证。一般来说,不能从临床经验阶段,直接跨越到随机对照研究。目前有些研究设计,由于对干预措施的构成、性质、最佳起效方案、疗程、适应对象及中医证型等缺乏非随机的研究,导致随机试验设计、实施过程出现诸多问题。

刘建平教授结合中医药临床实践的特点和当前临床研究的现状,提出了针对中医药的临床证据分级依据,见表1。表1中医药的临床证据分级依据

对于文献上发表的临床研究论文,在使用之前应注意评价其真实性。评价内容包括:①单个研究是否采用随机方法;②患者的随访是否完全;③所有随机分配入组的病例是否均被纳入分析;④防治措施是否在盲法下执行;⑤除观察的防治措施外,两组其他处理措施是否完全一致;⑥对随机入组的两组病例基线状况分析。符合上述评价内容越多者,其临床研究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就越高。

2.文献资料的分类

文献的种类很多,其水平和质量也良莠不齐。在选用文献依据制订临床研究方案时,应注意区别使用。

在文献学上,按照对文献内容的加工深度不同,一般将文献分为一次文献、二次文献、三次文献。①一次文献是指作者依据本人的工作经验、研究成果而撰写的原始文献,包括专著、期刊论文、学位论文、研究报告、会议论文、专利说明书等。一次文献是对知识的第一次加工,其中含有前所未有的发明创造,或一些新颖的观点,具有较高的参考利用价值,是二次文献、三次文献的基础。②二次文献是在一次文献的基础上经过加工整理过的文献,如目录、文摘、索引等。其目的是为快速而准确地查找一次文献提供便利,故又被称为检索工具。③三次文献是在一次文献和二次文献的基础上,经过综合分析而编写的文献。旨在对某一学科领域的当前研究情况或发展趋向进行分析评述,或将较成熟的知识系统化,以便人们学习和利用,如各种综述、述评、百科全书、年鉴、词典等。

按照文献的出版形式不同,又可将文献分为图书、期刊、特种文献。①图书是出版物中品种最多、数量最大的一种。与其他出版物相比,它具有内容全面、系统、成熟、可靠的特点,但其出版时间较长,因而与期刊等文献相比,其知识信息的提供不够新颖及时。②期刊是一种定期或不定期出版的,具有固定名称、连续的年卷期序号的出版物。期刊的出版周期比较短,能及时为读者提供最新的信息。③特种文献是指图书和期刊之外的其他出版物,如会议文献、学位论文、专利文献、标准文献、科技档案、政府出版物、研究报告等。

3.各种依据的选用原则

在选用依据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信息采集要尽量做到全面、真实和可靠。除搜集图书、期刊、会议等文献外,还应注意搜集专利、标准、技术报告等文献。文献引用时要尽量采用一次文献。

第二,选用古代文献时,应重点选用历代经典名著。以古代方药为研究对象的,应优化选取目前仍在广泛应用、疗效确切、具有明显特色与优势的清代及清代以前医籍所记载的方药。

第三,选用现代文献时,要注意文献的时效性和权威性。特别是在引用期刊文献时,要尽量采用最新的、权威的期刊。在临床文献方面,要优先选用证据级别比较高的临床研究文献。

第四,选用病证诊断标准时,要尽量参考和引用现行的、公认的、权威的标准。

第五,当缺乏研究证据时,专家意见有较重要的参考价值。多个专家达成的共识比个人的观点相对可靠。三、研究方案的优化说明

中医临床研究方案的优化包括临床治疗方案的优化和临床研究设计方案的优化两方面内容。(一)临床治疗方案的优化

临床治疗方案的优化是通过相关文献调研、课题组内部讨论、相关专家咨询等方法,对临床治疗方案的各项内容进行修改完善的过程。优化后的治疗方案应更接近于具有疗效最佳、毒副作用最小、花费最少、用起来最方便等优点的临床治疗方案。

临床治疗方案的优化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总结以往的研究工作:对以往治疗方案的研究结果、临床实践情况等进行认真整理、总结和提炼,根据本次研究的目标和要求形成初步的临床治疗方案。

2.系统整理文献资料:对所研究领域的文献资料进行系统的收集、整理和综合评价,补充和完善临床治疗方案。

3.取得课题组共识:对以上过程所形成的临床治疗方案,课题参加单位的专家要进行充分论证,达成共识。

4.行业专家基本认可: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邀请行业内外相关著名专家进行论证和完善,取得基本共识。

经过优化完善的最佳治疗方案,要能够体现中医治疗的特色和优势,并得到同行专家的认可,为研究设计方案的制订提供依据。(二)临床研究设计方案的优化

临床研究设计方案的优化是根据确定的临床治疗方案与研究目的,对研究目标人群的选择、分组,样本量的计算,效应指标的确定、测量与评价,研究中偏倚等的控制,数据质量的保障,统计分析计划等内容进行优化选择和规定。完善的临床研究设计方案是保障临床研究水平和质量的重要前提。

临床研究设计方案的优化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①起草临床研究设计方案;②召集同行专家进行讨论;③反复咨询多学科专家;④修改完善设计方案。

优化后的临床研究设计方案要求做到以下几点:

1.研究目的明确,目标有限而具体。

2.目标人群定义准确。根据研究目的选择合适的研究对象。诊断、纳入与排除等标准要明确、适当而有据。

3.设计方案选择得当。随机、对照、盲法使用合理,在研究目的和研究条件可行的情况下选择论证强度最高的设计方案。对照物的选择要科学、合理、可行。

4.样本量要适当,有依据。样本量要符合生物统计学要求,计算依据要充分。样本量计算应以临床观察的主要指标数据为依据。这些指标数据要有明确的出处,或来自文献记载,或来自研究者的预试验。以文献记载为依据者,要确保文献来源的真实可靠。

5.观察指标要准确精当,有依据,并有体现中医特点的指标。结局指标清楚,并与研究目的相关。

6.数据管理方案系统、清楚,责任明确。

7.符合医学伦理学原则。

8.有医学统计人员参与研究设计与统计分析。(三)突出中医药特色

中医临床研究方案的设计,除遵循科研设计的一般原则外,还应结合中医药理论和临床特点,从受试者选择、治疗方案、疗效指标等方面给予特殊考虑。

1.受试者的选择

体现病证结合特点的辨证分型是临床研究中最能体现中医特色的部分。将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病证结合”研究模式,已成为中医临床研究的重要模式。对受试者进行选择时,既要有西医诊断标准,又要有中医病、证的诊断或辨证标准,并根据研究目的分别制定纳入标准、排除标准及剔除和中止标准。西医诊断标准应符合现行的、公认的、权威的诊断标准,尽量采用国际标准或国内统一标准,不采用自拟诊断标准。中医病证诊断或辨证标准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教科书、学术专著、学术期刊、古代经典、专家经验和研究者自拟等。选用这些标准时,应尽量采用比较新的、公认的、级别高的标准。

对于有争议的标准或缺乏相应客观标准的病证,可以进行预试验或提供中医证型分布规律的临床流行病学研究资料。目前,中医临床研究辨证分型存在问题较多的是参考标准属个人经验者过多;参考标准分型诊断缺乏必要的临床研究验证;缺乏流行病学资料,无法确定某一证型的病理演变过程,以及在发病中详细的构成比等。

2.治疗措施的选择

应体现中医辨证论治、复杂性干预的特点。辨证论治是中医临床诊疗的特色,也是取得临床疗效的关键。辨证论治是以人体状态调整为导向,证治效紧密相关的整体、动态、个体化的复杂干预过程。它强调三因制宜,允许在临床治疗过程中根据证候变化适当调整治疗措施,体现为复合干预手段,包括中药、针灸、推拿按摩等,也可以合并其他治疗措施。治疗措施应体现中医理论的指导,体现辨证论治的思想。一方到底的单方研究难以体现中医辨证论治的特色和优势。

中医临床治疗强调辨证论治,采用复杂的干预措施,而临床科研设计要求干预措施必须标准化,并在研究过程中尽量保持稳定,以免影响试验结果的评价。二者之间存在着矛盾,在治疗方案的选择时应权衡兼顾,既要保持治疗措施的相对稳定,又要体现中医辨证论治的特色。

3.疗效评价指标的选择

应考虑中医药疗效的特点。中医药的干预措施对机体多层次、多环节、多靶点的整体调节作用,被认为是产生疗效的依据所在。中医药的临床疗效评价体系,既要与国际接轨,还要有中医的特色,应兼备病、证疗效两个方面的内容。

在选择疗效评价指标时,应从中医药的整体调节优势和机体对干预措施的整体反应性入手,在采纳常规疗效评价标准的基础上,建立包括PRO和生存质量等科学、客观、多维的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指标体系。疗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内容包括:①理化指标;②症状、证候变化指标;③生存质量;④终点指标;⑤其他指标,如中西药合用减毒增效、价格/效益比、缩短住院时间等。四、临床效应的特点和优势

通过与现有其他治疗方案的比较,分析说明本治疗方案在临床效益方面的特点与优势。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主治特点与优势

本治疗方案与其他治疗措施相比,主治有何特点,需要具体说明其治疗措施针对哪些病、哪些证或哪些主要症状及主要指标有确切的疗效。(二)疗效特点与优势

本治疗方案与同类病证的治疗方案相比,临床效应优势所在,如提高有效率、缩短疗程等特点。(三)社会、经济效益特点与优势

通过降低发病率、病死率、病残率和复发率等,减轻患者、家庭和社会的疾病负担,从而带来一定的社会、经济效益。

例1“小儿过敏性紫癜性肾炎中医综合治疗方案的示范研究”课题组提出的中医综合治疗方案,对小儿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的蛋白尿、血尿疗效较好,起效快,临床缓解率高,对反复皮肤紫癜控制率较好(皮肤紫癜的反复出现可加重肾脏损害),与其他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案相比,具有起效快、疗效好的优势,而且本方案已在临床应用多年,其副作用发生率较低,程度较轻。

例2“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医综合治疗方案研究”课题组提出的治疗方案,能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对减少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急性加重次数、改善肺通气功能、提高患者的运动能力和生命质量等方面疗效好,与现行的国际指南的方案比较具有疗效好、持久稳定的特点。五、相关工作基础

科研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一种探索性、创新性的活动,受到一定的条件限制。一项科研工作能否顺利开展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既有主观条件,也有客观条件。主观条件主要是指科研人员的知识结构、学术水平和研究能力等,客观条件是指现有的工作条件等。

良好的工作基础是保证课题按期保质保量完成的重要前提。在研究背景中,应对研究基础、研究队伍、科研工作条件等工作基础做简要的说明。(一)研究基础

任何一项临床试验研究都是以往研究的延伸。课题承担者应具备从事中医临床研究的基础、相应的专业知识和研究能力,有一定的前期研究基础,从事过相关课题的研究或发表过相关的研究论文。

近5年承担课题的完成情况:主要考察课题成员的专业素质与技能、科研工作完成情况和科研诚信度。申报单位近5年承担的与所申报课题直接相关的国家科技计划重大、重点项目的完成情况,与所申报课题的关联与衔接。已做了哪些前期研究,取得了哪些与本课题有关的初步成果。(二)研究队伍

研究人员的学科结构、专业素养和专业技能应能满足课题研究实施的要求。中医临床研究项目的实施需要多方面的人员参与,如中医临床研究者、统计人员、数据管理员、药品管理员、监查员等。研究者应具备承担该项临床研究的专业特长、资格和能力。研究队伍中应有临床流行病学、统计学等方法学专家参与,对保证临床试验的设计、实施和报告质量十分重要。(三)科研条件

课题承担单位要为课题研究的实施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包括仪器设备、工作场地、工作人员、工作时间和相应的组织管理保障等。

开展中医临床试验单位的设施与条件,必须符合安全、有效地进行临床试验的需要,具有必要的实验环境和仪器设备,能在研究周期内收集到足够的研究病例。

课题承担单位要为课题研究提供必要的工作场地和工作条件。承担大型中医临床研究课题要求承担单位具备一定的规模和较高的水平,一般要求为三甲医院。

课题承担单位应有伦理委员会,能够保障受试者的权益。

课题承担单位要为研究人员提供必要的时间保障,不仅要保证课题研究人员安排到位,还要保证他们有足够的时间用于研究。

此外,还需要一定的组织保障等。要说明本单位是否有重点专科、重点研究室、重点实验室等重要研究基地,在课题实施过程中能否起到作用。第二节 研究目标

中医临床研究是包括中医、中西医结合及民族医药学的临床科学研究,具体研究内容以应用研究为主,兼顾应用基础研究。中医临床研究应坚持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以高临床疗效为核心,采用中医传统研究方法和现代研究方法,通过多学科的合作,不断提高中医药防治疾病的能力,发展中医药理论,为人类健康事业服务。《中医临床研究发展纲要》指出,中医临床研究的目标主要是对中医和中西医结合治疗有优势的疾病,总结其辨证论治的规律和系统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案,研制相应的新药和诊疗仪器设备,力争在防治重大疾病和疑难病方面有所突破。发挥中医药对疾病个体化整体治疗的优势,以防治重大疾病、提高临床疗效为突破口,研究中医药防治疾病的新理论、新方案、新方法,提高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的综合能力,促进中医药学术的发展。

近年来,国家对中医临床研究越来越重视,研究投入不断增加,研究领域不断拓展,但仍然存在着研究目标分散、重点不突出,成果形态和研究关键技术环节设计不严谨,无法形成证据链,成果不实用,临床贡献度不高等问题,导致临床研究难以真正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研究成果无法成为临床决策的可靠依据。为了加强中医临床研究的成果目标导向,李振吉教授组织研究团队开展了《中医临床研究成果产品化方案研究》,将中医临床研究成果分为方法类、方药类、方案类、技术类、设备类、软件类、标准类等七大类,提出中医临床研究要以成果产品产出作为研究目标导向,进一步凝练研究目标,优化研究设计方案,科学严谨地进行成果表述,使临床研究成果能够真正应用于临床,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一、研究目标的分类

研究目标是指研究要达到什么具体目标,是整个研究过程和研究成果产出的目标导向。如通过研究构建某种方法,总结某种病证的中医证治规律,验证某种方药、技术、方法、方案、设备的有效性的安全性,研发某种临床实用软件,制定或修订某个标准规范等。《中医临床研究成果产品化方案研究》强调,中医临床研究的目标应当指向能够满足临床需求的成果产品,要立足于解决临床实际问题,提高或突显临床疗效,最终指导临床应用。

研究目标可根据其重要程度分为主要研究目标和次要研究目标。主要研究目标是课题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次要研究目标是解决与关键问题相关的问题或附带产出的成果。(一)主要研究目标

主要研究目标是课题研究的主要目标导向,也是课题结题验收时应重点考核的核心考核指标或主要考核指标。根据中医临床研究最终产出成果的形式不同,可将其分为方药、技术、方法、方案、设备、软件、标准和其他等类别。因此,在设定中医临床研究主要目标时,就应将产出临床实用的方药、技术、方法、方案、设备、软件、标准等列为主要研究目标。具体到每个研究课题,在确定主要研究目标时应根据其预期最终产出成果的类别不同而分别设定。

1.方药研究

方药是基于对病因病机的认识,在具体的中医治则治法指导下形成的具有预防、保健、治疗作用的各种中药复方、单味药、中药成分、中药提取物及其各种剂型。

方药研究的主要目标,是产出临床适用、能提高中医防病治病及健康保健水平的方药类成果。通过临床研究,进一步确认方药的有效性、安全性、适应证、给药方法、给药剂量、给药疗程、确证或比较疗效优势等,以确定方药是否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促进中药院内制剂、中药新药、保健品研发,为健康服务提供更多更好的方药,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

如研究评价银屑灵优化方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临床疗效、安全性。

如研究评价中药降糖复方减少糖尿病肾病患者尿蛋白和延缓肾功能进展的疗效和安全性。

如研究评价四逆散加味颗粒剂治疗失眠的疗效、安全性。

2.技术研究

技术是基于临床实践经验、医学理论等发展而成的应用于疾病预防、筛查、诊断、治疗和康复及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和生存期的各种操作手段和技能,以及相应的工具和材料。按其使用范围不同,可分为中医临床诊断技术、中医临床治疗技术,统称中医临床诊疗技术。

技术研究的主要目标,是产出能提高临床诊断或治疗水平的各种技术类成果。通过临床研究,进一步确认技术的有效性、安全性、适应证、禁忌证、技术操作规范、技术的适宜性评价、卫生经济学评价等。

如通过与西方经典心理治疗方法认知行为疗法的对比,研究中医心理TIP技术(低阻抗导入疗法)治疗抑郁症的起效时间窗及疗效评价。

如药浴熏洗技术研究,包括熏洗制剂配制、剂量要求、药液配制、药浴熏洗与护理等技术内容。

如优化拖线疗法治疗窦瘘类病证的技术操作规范,评价拖线疗法治疗泛发性肛周脓肿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卫生经济学优势。

如通过192例COPD稳定期患者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研究,评价益肺灸治疗COPD的临床疗效。

3.方法研究

方法是基于特定逻辑和科学原理设计,用于中医辨证论治、临床评价而采取的思路、步骤和行为方式,包括中医诊断类方法、中医干预类方法、临床评价类方法、预防保健类方法、中医研究方法等。

方法研究的主要目标,是形成中医认识疾病/证候、预防保健、干预治疗、临床评价、研究方法等方面的方法类成果。通过临床研究,进一步确认方法的合理性、科学性、适用范围、特点和优势等。

如经络诊断方法在慢性胃炎脾胃虚寒证、脾胃湿热证的证候判定中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如国际通用银屑病生存质量量表的中国人群适用性研究。

如探讨临床诊疗新技术、新方法、新方药、新方案,发现与优化完善阶段的临床研究设计方法、质量控制方法等关键问题,建立中医“真实世界”临床研究方法。

如采集疾病危险因素、症状、中医证候、胃镜黏膜特征、病理组织学等信息,建立病证结合的胃癌前病变风险预测模型。

如建立基于视网膜图像分析技术的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病证结合的疗效评价方法。

4.方案研究

方案是针对特定临床病证和需求所采用的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方药、技术或方法等要素组合而成的治疗方案,包括单纯方药组合类、方药与方法组合类、方药与技术组合类、复合类方案的研究。

方案研究的主要目标,是形成能提高疗效或解决临床难题的方案类成果。通过临床研究,进一步确认方案的有效性、安全性、适应证、给药方法、给药剂量、给药疗程、确证或比较疗效优势等。

如丹蒌片加黄连胶囊降低冠心病稳定期心血管事件的疗效研究。清热活血方加清热活血外敷剂组合而成的中医清热活血的综合治疗方案,对降低类风湿关节炎疾病活动度、延缓骨破坏的疗效研究。此为方药与方药组合的方案研究。

如从肝辨证中药加认知行为方法,治疗心脏神经官能症的疗效研究。此为方药与方法组合的方案研究。

5.设备研究

设备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产生的,用于预防、保健、诊断和治疗的仪器、设备、器具、材料等中医诊疗设备。其特点为在使用中保持原有的形态和功能。包括中医特色器具,如负压罐、刮痧等;中医诊断设备,如脉象仪、舌象仪、经穴探测仪等;中医治疗和康复保健设备,如电针仪、灸疗仪、经络导平仪、推拿治疗仪等。

设备研究的主要目标,是形成安全可靠、能提高中医诊疗水平的设备类成果。通过临床研究,进一步确认设备的有效性、安全性、稳定性、适用范围、应用禁忌、比较优势等。

如研发新型经鼻给药治疗仪。

如研发新型药浴熏蒸治疗仪。

如研发循经导络神经潜能开发训导仪。

如研发感知脑卒中后手功能康复经皮经穴电刺激治疗仪。

6.软件研究

软件是指一系列按照特定顺序组织的计算机数据和指令的集合,包括电脑程序及与电脑程序相关的文档,即程序加文档的集合体。软件分为和硬件共存的嵌入式软件、单独运行的非嵌入式软件。

软件研究的主要目标,是形成能满足中医临床诊疗、管理、研究等需求的软件类成果。如中医诊疗信息采集系统软件、中医舌诊信息分析软件等。通过临床研究,进一步确认软件的临床适应性、可操作性、运行稳定性、比较优势等。

如研发中医健康状态辨识系统。

如研发颈型颈椎病肌肉功能评价软件。

7.标准研究

标准是指为了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取得较佳效益,经协商一致制定并由公认机构批准,共同使用的和重复使用的一种规范性文件。如中医症证诊断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指南或规范、中医临床路径或专家共识、中医临床疗效评价标准等。

标准研究的主要目标,是形成能规范中医诊疗行为、提高诊疗能力的标准类成果。通过临床研究,一方面为标准的制定提供可靠的临床数据支撑,另一方面为标准的应用评价和进一步修订提供临床适应性评价、经济性评价证据。

如以临床研究为基础,研究制定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药临床实践指南。

如修订糖尿病微血管病变中医药防治指南。

如研究制定益肺灸治疗COPD技术的规范。

如研究制定穴位埋线治疗变应性鼻炎的技术规范。

如研究制定中医预防保健(治未病)服务基本规范。

8.其他研究

不能列入上述七大成果类别的研究为其他类,其研究目标应视其研究情况而定。(二)次要研究目标

次要研究目标是课题研究的附带产出,包括论文、论著、专利、人才培养等。

次要研究目标要与主要研究目标有一定的相关性,次要研究目标要围绕主要研究目标提出。次要研究目标一般解决次要的问题,可以辅助说明主要研究目标。假如一个中医临床研究以中医的干预措施治疗急性中风神经功能缺损是否有效作为主要目标,那么,改善睡眠、饮食、通腑就可以作为次要目标;如果研究的主要目标是评价在毒瘀交阻理论基础上研制的“金果胃康胶囊”降低慢性萎缩性胃炎转变为胃癌的发病率的疗效,那么次要研究目标可为评价“金果胃康胶囊”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安全性。总之,次要研究目标要根据课题的具体情况而设置,设置要有一定的依据,不可造成次要研究目标堆积。二、确定研究目标的依据

中医临床研究目标的确定,应充分考虑临床需求和研究现状,确保研究产出的目标成果有合理、清晰的临床应用定位,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和研究先进性。

确定研究目标的依据,应基于充分的前期实践或研究基础,包括来源于古今公开发表的各种文献依据、实践经验数据积累的事实依据,以及公认理论的理论依据。不同类别的目标成果,其研究目标确定的依据又各有不同。

方药类研究目标的确定,主要依据经典名方、临床经验、中医药理论、现代药理研究结果等。方药的组成、适应范围、使用方法要比较明确。当新方药的生产工艺、用法用量与既往临床应用不一致时,需要进行非临床安全性试验和药效学研究,以对新方药产品的安全性和药效进一步确认和优化。

技术、方法、方案类研究目标的确定,主要依据临床实践经验、中医及相关学科理论,要综合考虑其科学性、创新性、可行性、实用性、伦理合理性等多种因素。其中方案类研究目标的确定,要求对方案中每一个要素的具体临床意义进行准确的把握和阐释,既要突出单个要素的临床应用意义,又要体现多个要素整合为一个方案的必要性。

设备类研究目标的确定,主要依据设备功能定位、应用条件,要考虑设备的安全性、有效性、设备稳定性、可操作性、先进性等因素。

软件类研究目标的确定,主要依据中医临床诊疗、管理、研究等需求,要综合考虑软件的临床适应性、可操作性、运行稳定性、比较优势等。

标准类研究目标的确定,主要依据标准发布机构的要求、充分的证据支撑、广泛的协商一致,要考虑同类标准的制定修订情况、最新的研究成果、临床实践经验积累、专家共识等基础。三、确立研究目标的方法

中医临床研究目标的确立原则是:目的要明确、具体,具有可行性,要突出中医药特点。一个临床试验设计一般有一个主要目标,根据试验需要有时可设计次要研究目标。(一)研究目标要明确

一个好的研究目的一定要具有一定的针对性,研究目的要具体、可操作,不能太宽泛。一个课题集中解决一两个问题,问题要具体化,不要很大、很空,没有落到实处。如某课题的主要研究目标是“提高中医药治疗帕金森病的临床疗效”,那么到底提高了临床疗效的哪些方面呢?临床疗效应该包括症状、体征、理化指标、生存质量等,究竟是改善了临床症状,还是改善了生活质量,还是某些理化指标?若修改为“提高中医药改善帕金森病临床症状的疗效”或“中医药提高帕金森患者生活质量的研究”,研究目标就比较具体明确了。(二)研究目标要与干预措施一致

中医临床研究的目标是为了解决中医临床中存在的问题。为了达到研究目标,就需要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因而,研究目标要与主要干预措施相一致,干预措施的临床效应应该能解决研究目标所朝向的临床问题。例如,某课题的主要研究目标是“降低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癌前病变转为胃癌的发生率”,而干预措施的主要作用是和胃止痛,其主要改善的是胃脘疼痛症状,那么采用本措施以达到降低胃癌发生率的研究目的就带有很大的冒险性,只能说干预措施可以达到的预期目的是改善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癌前病变的胃脘疼痛症状。(三)研究目标要与研究设计一致

课题的研究设计类型选择要与研究目标一致,根据研究目标选择不同的研究设计类型。如果要研究不常见疾病的治疗或预防作用,如非典型性肺炎等,由于各种条件限制,很难使用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可以用对照临床试验、队列研究来评估干预措施的疗效。在非典型性肺炎爆发期间,不可能使用随机对照试验评估中药对急性传染病的预防效果时,有研究组运用前瞻性队列研究在香港的11所医院对此进行了观察。预防组1063名医护工作人员服用了两周中药,对照组36111名医护工作人员未服用中药,结果显示,服用中药组中无一人患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未服中药组中0.4%的医护工作人员则患该病(但是该设计很大的问题就是两组例数不均衡)。如果要研究疾病的病因或潜在的危险因素,如吸烟与肺癌的关系,就可以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如果研究前期有一定研究基础的某种干预措施(新的治疗方案、药物、技术)的疗效,就需要采用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四)主要研究目标要与主要疗效评价指标一致

主要疗效评价指标的设置是围绕主要研究目标而定的,主要研究目标决定主要疗效评价指标的选择。如果研究目标是为了改善某一疾病的临床症状如胃脘疼痛,那么主要疗效评价指标就要有胃脘疼痛改善的情况;如果研究目标是为了降低某一疾病的死亡率,那么主要疗效评价指标就要有死亡率这一结局指标。如果主要疗效评价指标与研究目标不一致,就不能达到预期的研究目的。四、研究目标的表述

研究目标的表述,应围绕受试因素、受试对象、试验效应/效果加以具体描述,注意突出主要研究目的。对研究目标的表达要具体明确。

研究目标的表述,应体现目标成果导向,能反映出目标成果的类型、目标成果的名称、研究的具体病证或某期某型、研究关注的侧重点等要素。

如“研究评价乳通散外敷加通乳手法治疗急性乳腺炎初起的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制订疗效可靠、简便易行的中医治疗急性乳腺炎初起(气滞热壅证)的外治方案”。目标成果的类型是方案,目标成果的名称是“乳通散外敷加通乳手法”,研究的具体病证是急性乳腺炎初起,研究关注的侧重点是方案的有效性、安全性。

再如“从病理、症状等方面评价辨证使用中成药合用三七粉干预胃癌前病变的中长期疗效和安全,形成安全有效、服用方便的胃癌前病变中药综合干预方案”。其中辨证用药的方案是肝胃不和证用气滞胃痛颗粒加三七粉,脾胃湿热证用三九胃泰颗粒加三七粉,脾胃虚弱证用香砂六君子丸加三七粉,胃阴不足证用养胃舒胶囊加三七粉。

尽量避免出现“完成中医康复治疗方案的规范化研究”,“研究提出新的解决思路和干预方案,评价其疗效、安全性”“研究病证结合干预方案1500例”“研究中医药治疗慢性肾脏病5期”“形成病证结合的中医阶梯治疗方案”等具体研究对象、干预措施、目标成果描述不全或模糊不清的、笼统的研究目标的表述。也不宜写一些与具体研究关联度不大的意义描述过度的语言,如“进一步提高中医药对国家医疗服务体系的贡献率”,“全面提升临床研究水平,增强针灸国际影响力”等。参考文献

李振吉.中医临床研究成果产品化方案研究.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第二章中医临床研究的设计与优化第一节 中医临床研究的设计原则

本节内容主要介绍了构建中医临床研究问题时需要的四个要素,设计过程中需要遵循的原则,以及如何建立中医临床研究的假说。一、中医临床研究的核心要素

在临床研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步骤就是将临床实践中的相关问题转化为通过研究可以回答的问题。作为一个诊断的问题应当包括对象、疾病或证型诊断的金标准、与金标准进行比较的各种检查手段、效率评价指标(如诊断措施的灵敏度、特异度、符合率等)。作为一个干预性的问题应当包括对象(疾病或证型)、拟提供的干预措施、与之对比的治疗措施、评价的结局。可见,涉及中医治疗的问题应当包括四个要素:对象、干预、对照、结局。比如,苦参素联合拉米夫定与单用拉米夫定相比较,其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抗病毒效应是否更好?将这4个要素分解开来,即研究对象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干预措施为苦参素联合拉米夫定,对照措施为单用拉米夫定,结局为抗病毒效应。以下以干预性的研究为例,详细介绍构建中医药临床问题的四个要素。(一)研究对象

在构建临床问题时,选择研究对象当遵循以下原则:研究对象的选择应根据研究目的来确定,首先要保证病例的来源,包括来自哪一地区的哪一级医院,门诊还是住院患者,或是来自社区的样本。其次要保证病例有较好的同质性和代表性,以提高研究结论的真实性和外推性。最后还要在人力、物力、经费和条件有限的情况下确保研究对象的数量,即有足够的样本量,关于样本量的计算见本书后面相关章节。

选择研究对象时应当明确诊断标准、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诊断标准的设定最好能依据国际或国内最新版本的对该疾病诊断的金标准,具体可以参照WHO或世界各地区(如欧洲、亚太等)制定的关于该疾病的指南。中医药临床试验中,诊断标准多采用病证结合的模式。因此,中医药临床试验在设计时还应说明纳入的受试者是否有中医证型诊断的限定,即是何种证型的受试者。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的设定不宜过于严格,否则可能影响研究结果的代表性和外推性,还可能会导致收集不到足够数量的合格病例。一般考虑对性别、年龄、病情、病型、病程等条件予以限定。排除标准中还应当明确以下情况的患者能否作为临床研究的受试者:小儿、孕妇及哺乳期妇女,对试验中使用的中医药疗法过敏者,合并严重心、肺、肝、肾及造血系统疾病或功能不全者,精神病患者,依从性差及不便于随访的患者,近期或正在参加其他临床试验的患者等。(二)干预措施

中医药临床干预性研究中,干预措施可以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制订的措施,也可以是经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具有治疗作用的药物。如果治疗组选用的是叠加治疗(如中医联合西医治疗)方法,则需要对西医治疗也进行详细的说明。

若以中药作为干预措施开展研究,首先应当描述所使用的是标准方还是辨证论治随症加减,单方还是复方或提取物;还应当详细描述方剂的组成、剂量、产地、炮制方法、剂型、给药途径、服用方法、疗程等;如是辨证论治,最好能够提供治则治法依据。若以非药物疗法作为干预措施,如针刺、艾灸、推拿、拔罐、太极、气功、正骨等,也应当根据该干预措施的特点和操作程序进行详细的描述。如对针刺应当说明针具的规格、生产厂家,针灸师资格及经验,选穴是否辨证,穴位名称、单双侧,刺入的角度、深浅、留针时间,有无手法操作,有无得气,治疗的次数和疗程等。

需要指出的是,中药制剂的生产应当遵循最新版的《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其中对制剂生产过程中的原料、厂家、人员、生产管理、操作流程及检验等做出了相关规定。此外,院内制剂作为干预措施开展多中心临床试验时,应参照我国颁布的相应的法律规定。2011年《关于加强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管理的意见》细化和完善了中药制剂的相关规定,指出在一些课题研究中可以使用有支援协作关系的医疗机构的中医制剂,但需要相应部门的审核批准,并且设有一定的期限。(三)对照措施

设立对照措施对评价中医药临床疗效是必不可少的,有比较才有鉴别。对照组的设立可以在自然状态下形成,如队列研究、病例对照研究;也可以是人为地施予某种对照措施,如随机对照试验。在中医药临床试验中,若回答中医药治疗疾病具体效力的有关问题,可以采用解释性随机对照试验,需要以安慰剂作为对照,采用双盲或双模拟试验设计。这类研究的特征是研究的样本经高度选择,具有较好的同质性,然后给予标准化的干预措施;关注的是治疗是否有特异性疗效,为什么有效,并解释治疗的可能机制。回答有关中医药干预在常规临床实践中效果的问题,可以采用实效性随机对照试验,需要以公认有效的措施作为对照。这类研究的受试人群可以具有一定的异质性(代表性),一般难以实现双盲,关注的是在现实世界中哪种治疗措施更好。(四)评价指标

在构建中医药临床研究问题的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就是选择什么样的疗效指标来评价中医药的疗效,包括有效性评价指标和安全性评价指标。病证结合模式下的中医药有效性评价,主要包括疾病有效性评价和中医证候改善的评价。可以选择公认的临床终点指标(如病死率、发病率等)、患者相关的结局指标(如生活质量等),但终点结局的设立需要有足够长的随访时间。另外,还可选择能够反映病情的替代指标(如生化、标志物的测量等),在干预治疗的过程中进行阶段性的检测。也可以根据试验目的选择其他适宜的指标,如卫生经济学指标。对中医证候改善的评价,应尽量采用经科学研究信度和效度检验的中医症状量表。安全性的评价要根据所使用的药物或疗法的适应证、受试者特点、疗程、干预途径、已知的毒性靶器官和既往临床应用经验等设计,也应当设立足够长的随访时间。

目前,中医药临床研究的评价指标尚不能与国际接轨。西医临床研究中同样存在此问题。对此,许多学者发起和创办了“核心结局设置”(core outcome measures)这一国际计划,该计划成立于2010年,旨在实效性临床研究中如何发展和建立反映疾病疗效的最核心的结局指标,从而以统一的结局评价工具和测量标准来评价干预措施对疾病的疗效。具体参照网址为http://www.comet-initiative.org/。二、中医临床研究设计的基本原则(一)对照

临床研究中是否设立对照组、如何选择对照措施是研究者根据研究目的做出的关键性决定。设立对照,不仅在于有对照组,关键在于有均衡的、可比的对照组。缺乏可比性的对照组,则无法科学地对比、解释研究措施的效应差异。进行对照、比较是任何探索性研究和验证性研究所需要的。

1.对照类型

一般根据对照措施的具体内容,以及进入研究的方式和时序分为同期(并行)对照和非同期对照(或称历史对照、外部对照)。所谓同期(并行)是指各组研究对象是在同一人群中筛选出来的、同时进入研究观察处理的,非同期是指对照组患者不同时进行观察处理或者选自不同的人群,见于交叉设计,或不同群组的对照。一般临床研究中常用的对照类型包括安慰对照、不治疗对照、阳性对照、历史对照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