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是什么时候的事(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08 13:41:02

点击下载

作者:《指尖上的探索》编委会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时间是什么时候的事

时间是什么时候的事试读:

时间是什么时候的事

作者:《指尖上的探索》编委会排版:昷一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时间:2015-06-01ISBN:9787122214829本书由悦读名品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时间是什么时候的事

早在人类出现之前,时间就已经存在了。时间伴随着人们走过所有的历史进程,只要世界不停止,时间就不会停下它的脚步。我们对时间是如此熟悉,但又无法确切地说出时间到底是什么;我们知道时间的单位,却不知道它到底如何度量;我们看到钟表在走动,却不知道时间的每时每刻是如何通过机械的运动表现出来的。

时间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甚至被人们上升到哲学的高度来讨论。但是,人们对时间的了解越深入,就越发现它是那么神秘、那么让人难以理解。人们如何表现时间?时间有间隙吗?时间和空间的关系到底是怎样的?如果这个世界没有了时间,又会怎样?想要逐一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对时间做一番深入的探究。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时间的王国,揭开时间的神秘面纱吧!

A1.什么是时间?

对人类而言,时间就是生命。时光飞逝,一去不回,想要实现人生的价值,就必须珍惜时间,努力拼搏。时间与我们生命的关系如此密切,那么到底什么是时间呢?时间是人们用来记载事物的运动过程的一种参数。说得再具体一些,“时”所记载的是事物的运动过程,而“间”则是人为的划分,综合起来,“时间”就是人们对大自然中事物运动全过程的切割、划分。要探究“时间”这一概念的由来,我们不得不从人类居住的地球说起。可以说,时间就是通过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表现出来的。地球自转一圈是一天,绕着太阳公转一圈就是一年。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因为地球自身不会发光,所以地球上只有对着太阳的那一面是光亮的,背着太阳的那一面则是黑暗的。地球上被阳光照到的地方是白天,无法被阳光照到的地方就是黑夜。自从人类诞生开始,人们就受昼夜轮回的支配。一个昼夜轮回就是一天的时间。地球绕着太阳公转一圈是一年,一年通常有365天,一天又分为24个小时,一小时又有60分钟,一分钟则有60秒……为了更好地进行农业耕作,人们还把一年划分为4个季节、12个月份,等等。

如果地球停止转动,那么人们对时间的感知就会失去一个最形象有力的坐标。人类还根据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规律制定了精确的时间法则,形成了完备的时间概念,所以可以说,正是地球的运动让人们感受到了时间的存在。

1、时间是一种什么概念?

A.细节

B.发展

C.参数

2、“时间”就是人们对事物运动过程所做的什么?

A.切割、划分

B.分析

C.解剖

3、要探究“时间”这一概念的由来,从下列哪一项说起?

A.太阳

B.月球

C.地球

4、时间是通过什么表现出来的?

A.地球的大小

B.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C.地球的颜色

正确答案: C A C B

A2.怎样表现时间?

时间的实质就是世界万物的变化。因此,如果世界上的任何东西都没有发生变化,那么时间的存在就丧失了意义。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说时间具有连续性。像时间这种看不见、摸不着、闻不到、听不见的东西,到底是如何表现的呢?时间是连续的,不停地从一个时刻发展到另一个时刻,所以时间最普遍的表现方式就是“先后”。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先后”概念的认知还是很清晰的。对于每个人来讲,时间都是平等的,我们适用的是同一个时间,时间同时对每一个人起作用,只是我们的活动在同一个时间里总是“有先有后”而已。日常生活中的先与后体现在理论上,就是指过去、现在和未来。时间不停地流逝,现在迅速地变成过去,将来又不停地变成现在。历史事件,说的就是已经发生过的事;我们说人类的“祖先”,讲的也是存在过以后又消失了的人类。未来,顾名思义就是“尚未到来”,讲的自然是尚未发生的事,人类的“后代”也是指自己之后的人。正是因为时间有过去、现在、未来的区分,人类才得以对历史回望,对未来展望,并紧紧抓住现在的每时每刻,努力实现人生的价值。

时间的表现是由时间的性质决定的。时间的表现虽然在概念上十分清晰,但实质却是抽象的,既看不到又摸不着,想要确确实实地“看”到时间,必须借助钟表、日历等时间的载体。

1、时间的实质是什么?

A.天气变化

B.世界万物的变化

C.生命增长

2、如果世界上所有的东西都静止了,那么时间的存在会怎么样?

A.停止

B.变长

C.毫无意义

3、时间最普遍的表现方式是什么?

A.先后

B.变化

C.快速

4、想要确确实实地“看”到时间,必须借助什么样的时间载体?

A.钟表、日历等

B.时光机

C.指南针

正确答案: B C A A

A3.时间有起源吗?

自从有人类以来就已经有时间了,甚至在没有人类之前时间就已经客观地存在了。于是,我们就有了这样的疑问:时间有起源吗?它到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时间可以描述两种东西:一是世界万物的运动过程;二是一个事件发展变化的过程。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一种客观存在,正因为如此,我们要想确定时间,只要通过观察世界上那些不受外界影响的物质的周期变化就可以了。通过地球和太阳之间的运转周期来确定时间就是个很好的例子。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时间和空间是人们认知的一种错觉。而英国著名的天文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则认为:时间是有起点的,宇宙是从一个点开始的,这个点既是世界的起点,也是时间的起点。在霍金看来,时间自身并没有变化,它是随着宇宙万物的变化而变化的,宇宙产生的同时,时间也就产生了,宇宙开始发展,时间也跟着增长。如果要表示世界万事万物有顺序的话,我们可以用下面这个序列: S1,S2,S3,…,Sn。其中,S指的是事件,而1,2,3,…,n则是指这些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这个序列同样可以用来表示时间,因为时间就是对所有事件发生顺序的排序。从这个序列来看,宇宙中第一件事的发生标志着时间的产生。

但是霍金的理论并没有比爱因斯坦的更科学,原因很简单:时间的起源来自于人,只有人能够意识到时空的不同感觉,也只有人能够认识到质与量的变更与发展。如果没有人意识到时间的作用,那么时间在没有人的空间里又有什么意义呢?

1、下列关于时间的描述,哪一项正确?

A.时间只能描述某些特定物体的运动过程

B.时间只能描述某些特殊事件发展变化的过程

C.时间可以描述世界万物的运动过程和事件发展变化的过程

2、我们可以通过什么来确定时间?

A.流水的方向

B.观察世界上那些不受外界影响的物质的周期变化

C.云朵的形状

3、史蒂芬•霍金认为时间的起点是什么?

A.有人类的时候

B.公元1世纪

C.宇宙开始的时候

4、在霍金看来,时间随着什么的变化而变化?

A.宇宙万物

B.大自然

C.人类

正确答案: C B C A

A4.时间的载体是什么?

作者脑海中的故事经过思维处理可以形成文字,再以印刷为载体表现出来,这就是我们见到的书;设计师的创意能以图纸的形式表现出来,形成各式各样的艺术品。与思维和创意类似,时间也是一个十分抽象的概念。我们要想看到时间,必须通过某种可以反映时间的载体。那么,时间的载体是什么呢?人类存在之初,就已经能够清楚地感受时间了。日月交替,寒暑流转,时间一直在缓缓地流逝着。但是感受时间,并不代表可以表达时间、看到时间。要想将抽象的时间具体化,人们必须借助一定的工具,比如日晷、日历、钟表,等等。 “日晷”就是指太阳的影子,是古代中国人发明的一种用来计时的仪器,它由一根投射太阳阴影的标针、承受投影的投影面和晷面上的刻度线组成。只要一看晷面上指针的影子对应的刻度,人们就知道是什么时间了。除了日晷以外,中国古代还有水钟、火钟和铜壶滴漏等计时仪器,它们在古人的日常生活中也时常被用到。日历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的东西,它看起来很像画册,但是和书或图画不一样,主要用来记载时间。钟表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计时工具,相比较而言,钟表的计时相当精确。随着电子科技的日益发达,现在还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电子钟表,既精确又方便,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人们正是通过生活中形形色色的计时仪器来看到时间的,如果没有这些计时仪器,人们就不能把彼此的时间统一起来。如果时间得不到统一,就会给人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由此可见,时间的载体是多么重要啊!

1、与思维和创意类似,时间也是一个什么概念?

A.公平公正的

B.无法衡量的

C.十分抽象的

2、要想将抽象的时间具体化,人们必须借助什么?

A.一定的工具

B.感知

C.自己的思想

3、古代中国人发明的一种利用太阳的位置来测量时间的仪器是什么?

A.钟表

B.日历

C.日晷

正确答案: C A C

A5.时间有什么性质?

时间反映的是世界万物的变化过程,我们可以用另一种说法来描述时间:时间就是一个物体A在某一个确定的位置时,另一个物体B在空间中所处的位置。正因为如此,钟表才得以表示时间。时间的本原就是事物的存在过程,时间的性质也和时间的本原有关。那么,时间到底有哪些性质呢?时间是任何事物都具备的一种天然属性,因此可以说,时间就是万物存在过程的记录,是人们描述事物存在过程的一种参数。事物是怎样存在的呢?事物的存在方式只有一种,那就是运动。虽然这个世界上有好多东西是静止的,但是静止是相对的,连地球都在不停地转动,地球上的事物又怎么可能是静止的呢?银河系在运动,地球在运动,河流和云朵也在不停地运动,在这个世界上,运动无时无刻不在进行。运动的绝对性决定了时间的绝对性、不间断性和无始无终性。时间的绝对性是指时间是无所不在的,古往今来,任何一个时刻都有时间的足迹。时间的不间断性是指时间和时间之间没有间隙,即使是一秒和下一秒之间也是不间断的。时间的无始无终性是和运动的无始无终分不开的:某个具体事物的运动有其开始的一刻,也有其结束的一刻,但是所有的事物加在一起,总体而言处于一种绝对运动的状态,绝对空间的存在决定了时间的无始无终。

了解了时间的性质,我们就更容易认识和把握时间了。时间在不停地飞逝,我们根本无法逃过时间的魔法,要想利用好它,唯有争分夺秒,努力地创造个人价值。

1、时间就是指物体在什么中所处的位置?

A.空间

B.变化

C.延长

2、时间的本原是什么?

A.冬夏的轮回

B.事物的存在过程

C.日夜的轮回

3、事物的存在方式是什么?

A.静止

B.变化

C.运动

4、运动的绝对性决定了时间的什么?

A.流逝性

B.永恒永远性

C.绝对性、不间断性和无始无终性

正确答案: A B C C

A6.时间有间隙吗?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这句话的意思是:时间就像河里的水一样,昼夜不停地消失而去。孔子的话不但警示人们应该珍惜时光,还引起人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时间是连续的吗?分分秒秒之间有间隙吗?我们总是听人说要“珍惜现在”,可到底什么是“现在”呢?是这个月、这一天,还是这一小时、这一秒?这么一想,我们就会发现,“现在”这个概念可以被无限地细分下去,即使一秒也可以被无限地切分为更短的时间单位。时钟是时间的载体,时钟上时针的变动是非常缓慢的,但是分针在一分钟内就会走一个刻度,秒针则像个大忙人,一直在不间断地走动着……60秒组成一分钟,60分钟又组成一小时,时钟不停地走动正好形象地说明时间是没有间隙的。我们之所以能感受到时间的变化,全是地球的功劳。地球不停地在自转和公转,它自转上一圈,就是一天,它绕着太阳公转一圈,就是一年。地球从来没有停止过转动,因而我们所看到的、所经历的时间也没有停止过。

时间不断地流逝,迅速地从未来转化成过去,根本没有间隙。当我们说现在是12点32分时,可能感觉很自然,没什么不可以。但是,在我们说这一时刻的时候,这个时刻自身已经发生了变化,变成了下一个时刻。时光如此飞逝,怎容我们浪费呢!

1、孔子的哪句话警示我们应该珍惜时光?

A.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B.蟾宫折桂

C.白驹过隙

2、是什么让我们感受到时间的变化?

A.赤道

B.地球

C.月球

3、地球不停地在怎样?

A.变化

B.转动

C.自转和公转

正确答案: A B C

A7.时间和空间有什么关系?

“时间”和“空间”是一组密不可分的物理学概念,它们共同表示事物之间在“先后”和“位置”上的顺序。我们对时间和空间的概念都不陌生,而且物理学和哲学上也喜欢把时间和空间相提并论。那么,它们之间到底有何关系呢?其实,我们所说的时间就是“时刻”,什么是时间呢?时间的本质是宇宙事件顺序的度量和描绘,是两个时刻之间的间隔。空间的哲学定义是:具体事物的组成部分。我们的眼睛可以看到的、触手可及的具体事物,都是处于一定空间之中的,没有空间规定的具体事物是根本不存在的。由此可见,空间就是事物存在的形式,而时间则是以描述事件之间的顺序为目的的。所以,空间和时间都是事物的表现形式。时间是抽象的,空间虽然也具有一定的抽象性,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存在于空间之中的万事万物。时间是依附于空间而存在的,如果这个世界上没有空间,那么时间也就不存在了。根据爱因斯坦的理论,空间是三维的,由长、宽、高组成,而时间只有一维。但是时间和空间的结合,便是四维的,时间就是第四维。

由此可见,时间和空间并不是两个毫不相干的概念,它们就像一对孪生兄弟一样,既互相独立,又互相依附。缺少空间,时间就无法存在;缺少时间,空间就毫无生机。

1、时间和空间是一组什么概念?

A.自然规律

B.物理学

C.生物学

2、时间和空间共同表示事物之间的什么?

A.一种顺序

B.活动范围

C.所处位置

3、时间的本质是什么的度量和描绘?

A.我们成长的每一天

B.宇宙事件的顺序

C.婴儿出生的过程

4、空间的哲学定义是什么?

A.银河系

B.地球、太阳、月球的相互关系

C.具体事物的组成部分

正确答案: B A B C

A8.没有时间会怎样?

每天一早,许多人就会被闹钟吵醒,带着惺忪的睡意起床,刷牙洗脸,准备面对一天的学习和工作……每当没睡醒的时候,每当迟到的时候,每当后悔自己做了某件事的时候,有些人就会忍不住想:如果没有时间,那该有多好!如果没有时间,你可以一直睡觉而不必担心上学迟到,可以大把大把地浪费时间而不必担心自己会变老。其实这种观点是十分错误的。如果没有时间,哪来的时间让你浪费呢?我们的生命是以时间为载体的,如果没有了时间,我们的生命又将如何存在?如果没有了时间,这个世界上将有一半的地区永远处于黑暗之中,有些人永远在黎明中盼望着天亮,有些人则日复一日地望着西沉了几个世纪的太阳。如果没有了时间,人会变得十分麻木,生命缺少奋进的力量,因而变得碌碌无为。现代物理学认为,时间是不能单独存在的,它依赖于物质的运动和变化。所以,时间开始于宇宙大爆炸的瞬间,结束于我们的宇宙灭亡的时刻。根据物理学的观点,如果没有了时间,我们的世界也就不存在了。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没有了时间都不是什么好事。

没有了时间,行动就失去了动力;没有了时间,我们的生命就不会开始;没有了时间,谁给我们一个生机勃勃的世界?所以,还是好好地珍惜我们手中的每一分、每一秒吧!

1、“没有时间该有多好”这种观点是怎样的?

A.伟大的想法

B.爱学习的表现

C.十分错误的

2、我们的生命是以什么为载体的?

A.物质

B.时间

C.思想

3、如果没有时间,地球会怎样?

A.一半地区永远处于黑暗之中

B.每天下雨

C.发生海啸

4、为什么时间不能单独存在?

A.我们每天都在成长

B.它需要我们的证明

C.它依赖于物质的运动和变化

正确答案: C B A C

A9.什么是普朗克时间?

一小时由60分钟组成,一分钟由60秒组成。我们对分分秒秒都比较熟悉,在我们的认识中,秒是最小的时间单位了。事实上,在秒之外还有一个更小的时间单位,而且比秒要小得多,这就是普朗克时间。到底什么是普朗克时间?普朗克时间又是怎样计算的呢?普朗克时间是在100多年前由物理学家马克斯•普朗克发现的。有意思的是,“普朗克时间”这个概念最初并不是被用在时间领域,而是用在量子力学方面。普朗克发现了“量子”这个不可以再次分割的能量单位。普朗克量子的发现标志着量子力学的诞生,然而它的发现在时间领域的影响却更加深远。科学家们发现,把普朗克量子同光速等物理常数结合在一起,就可以得出空间和时间方面不可分割的量子,这就是最短的距离单位和最短的时间单位。科学家们还推出了一个公式:普朗克时间=普朗克长度/光速。世界上再也没有比普朗克时间更短的时间存在了。

随着人们对时间领域研究的深入,人们对时间的感觉和体验也越来越细致入微了。我们有了更小的时间单位,就意味着我们生活中的时间变得更确切、更精准,这不但有利于我们把握时间,也更有利于让人们养成珍惜时间的好习惯。

1、比秒更小的时间单位是什么?

A.跑步的速度

B.普朗克时间

C.我们的心跳频率

2、普朗克时间是谁发现的?

A.物理学家马克斯•普朗克

B.爱因斯坦

C.达尔文

3、普朗克“量子”是什么单位?

A.质量

B.长度

C.能量

4、普朗克时间等于什么?

A.感觉不到

B.普朗克长度/光速

C.比秒更小

正确答案: B A C B

A10.什么是太阳时?

地球自转一圈是一天,公转一圈是一年,在不同的时间,地球处于不同的位置,而对于居住在地球上的人类而言,太阳也处于不同的位置。正因为如此,人们才能够利用太阳来计算时间,这就产生了太阳时。“太阳时”是以太阳日为标准计算出来的时间。“真太阳时”,顾名思义,就是以地球绕太阳转动的真实轨道计算出来的时间如果假设地球绕太阳转动的圆形轨道是标准的,一年中的每一天都等长,那么就可以在此基础上计算出“平太阳时”。以“真太阳日”为标准计算出来的时间叫“真太阳时”,古代中国用日晷所表示的时间就是“真太阳时”;以“平太阳日”为标准计算出来的时间叫“平太阳时”,我们平时用的钟表所显示的时间就是一种“平太阳时”。

中国通用的北京时间就是“平太阳时”,每天都是由24个小时组成的。地球绕太阳运行的轨道并不是正圆,而是椭圆,如果将这一因素考虑在内,我们就会发现地球相对于太阳的自转时间并不均匀,因而每天并不是标准的24个小时,如此计算出来的时间就是“真太阳时”。对于“真太阳时”而言,每天的正午12点,太阳都处在头顶最高的地方。平太阳时真太阳时

1、太阳时是以什么为标准计算的?

A.太阳日

B.太阳的高低

C.太阳的方向

2、什么叫“真太阳时”?

A.太阳绕地球转动

B.地球绕太阳转动

C.以地球绕太阳转动的真实轨道计算出来的时间

3、“平太阳时”计算的基础是什么?

A.假设地球绕太阳转动的轨道是标准的圆形,一年中的每一天都等长

B.从早到晚

C.时间的变化

4、中国古代用什么表示的时间就是“真太阳时”的表现?

A.沙漏

B.日历

C.日晷

正确答案: A C A C

A11.什么是时区?

如果你乘坐国际航班或是在一些大的宾馆入住,一定会发现候机大厅或宾馆的前台挂着好几个钟表,更奇怪的是,各个钟表上的时间竟然是不同的!这到底是怎么回事?难道是钟表出错了不成?其实,这些钟表都是好好的,而且它们表示的时间也是正确的,之所以会不同,只是因为各个钟表代表的是不同时区的时间而已。地球是自西向东自转的,在同一个地球上,位于东边的地区总是比位于西边的地区先看到太阳,所以总体而言东边的时间也比西边的早。因此,东边的时刻与西边的时刻就会形成一个差值。对于安土重迁的古代人而言,他们总是生活在一个狭小的地域范围内,这种时间差并不会给他们带来什么不便,因此他们也不关心时间差的问题。然而,进入交通便利的现代社会就不同了。你从中国飞到美国去开会,如果不把时间差计算在内,预算中国中午十二点赶到的时候正好是美国的晚上十二点,这可怎么开会啊!正因为如此,人们不得不想一个方法区分各个地区的时间,因而时区的概念就应运而生了。

1884年,国际经度会议在华盛顿召开,在这次会议上,人们决定将全球划分成24个时区。格林尼治天文台的所在地就是零时区,零时区向东、向西各分成12个时区。每个时区横跨15度经度,两个相邻的时区相差一个小时。如此一来,你向东飞15度经度,就把表调快一个小时,向西飞15度经度,就把表调慢一个小时,到达目的地后,手表上的时间就和当地的时间一致了。

1、地球是自西向东自转的,所以怎样?

A.东边总是比西边先看到太阳

B.西边总是比东边先看到太阳

C.太阳伴随我们每一天

2、东方先有黎明,所以怎样?

A.西方很黑暗

B.东方较温暖

C.东边的时间比西边的时间早

3、对于什么人来说,时间差并不会给他们带来不便?

A.老人

B.婴儿

C.安土重迁的古代人

4、1884年,国际经度会议将全球划分成多少个时区?

A.12个

B.24个

C.15个

正确答案: A C C B

A12.什么是世界时?

通过“时区”这一概念对世界上各个地区进行划分,世界各地就产生了不同的时间。就拿中国来说吧,西藏的时间和青岛的时间就是不同的:太阳在青岛升起的时候,西藏的人们还都在睡梦中呢!但是为了方便全国人民工作和生活,国家把时间统一起来,这就是全国通用的北京时间。大家对北京时间的概念都不陌生,但是要说起世界时来,可能就不知道是什么了。现在,就让我们一起看看什么是世界时吧。世界时,又叫 “格林尼治时间”,是以本初子午线的平子夜起算的平太阳时。格林尼治时间指的就是格林尼治天文台所在地的标准时间。格林尼治天文台所在地是零时区,世界其他地方的时间都是以这里为起点来计算的。随着世界各地区之间联系的增多,不光天文学家使用格林尼治时间,连新闻报刊上也经常出现这个名词。使用这个特殊的时间,可以为大家省去许多不必要的麻烦。我们知道,根据时区的划分,世界各地都有自己的地方时间,但是,如果国际上发生了什么大事都用地方时间来记录的话,准保会令人感到复杂不便,而且还容易把这个时间搞错。正是为了方便历史的记录,统一世界各地的人们对硬性事件的记忆,聪明的科学家才想出了一个让大家都能接受且计算方便的方法,即使用格林尼治时间。

零时区就是格林尼治天文台所在地的时区。所以一旦知道了格林尼治时间,世界各地的人们就很容易推算出本地的时间了。

1、太阳在青岛升起的时候,西藏的人们在干什么?

A.在工作

B.刚起床

C.还在睡梦中

2、世界时又叫作什么时间?

A.北京时间

B.格林尼治时间

C.全世界的时间

3、格林尼治时间是以什么起算的?

A.从早到晚

B.地球自转的速度

C.本初子午线的平子夜

4、下列哪一场合也在使用格林尼治时间?

A.新闻报刊

B.杂志社

C.学校

正确答案: C B C A

A13.光年是怎么回事?

人们一提到“光”,就很容易想到时光。“时光”这个词其实来自于人们对时间的直接感受:有光就是白天,光消失了就是黑夜,天变黑了,人们就会认为一天的时光结束了。“光年”是大家都熟悉的一个概念,而且“年”是我们常用的时间单位,那么,“光年”也是时间单位吗?其实,光年并不是时间单位,而是一个表示距离的单位(或者叫长度单位),而且它衡量的这个距离还不是普通的距离,而是天体之间的距离。我们常见的长度单位有米、厘米、毫米,再长一些的有千米、海里等等,为什么“光年”听起来一点儿也不像是长度单位呢?要想知道这是怎么一回事,首先要理解“光年”这个词的内在含义。“光”指的就是光线,而“年”就是我们所说的由365天组成的一年,“光年”是指光在真空中行走一年的距离。这个距离是由时间乘以光速计算出来的。光在真空中的速度是30万千米每秒,可想而知,光在一年中能够走过多少路程,由此可见光年这个长度单位有多么大了,难怪它会被用在天文学中。

光年的诞生还经历了一番周折。1676年以前,人们一直认为光的传播是不需要时间的,直到丹麦科学家罗默做出了光的传播需要时间的设想。可见,光年这个长度单位的发明,也是人类对时间进一步认识的结果。

1、光年是表示什么的单位?

A.月份

B.时间

C.距离

2、光年是用来衡量什么的单位?

A.天体之间的距离

B.岁月变化

C.时光

3、光年的“光”指的是什么?

A.白天

B.光线

C.阳光

4、光年中的“年”是什么意思?

A.182天

B.465天

C.365天

正确答案: C A B C

A14.潮汐和时间有关系吗?

潮汐是一种自然现象,对地理科学和自然科学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潮涨潮落都是有规律的。那么,潮汐在时间上的这种规律到底是如何形成的呢?要弄明白这个问题,必须先搞清楚潮汐是如何形成的。其实,潮汐是地球上的海水表面受太阳和月球引力作用而出现的涨落现象。当太阳、月球和地球的相对位置发生变化时,它们对地球的引力就会发生变化,地球上潮汐的涨落自然也会有很大不同。我们都知道,月亮有圆有缺,月亮的这种圆缺情况也是由地球、月球和太阳三者之间位置的不同而造成的。当地球位于月球和太阳之间时,不透明的地球产生的阴影就会投射在月球的表面,因而月球就是半圆的或是细而弯的;当月球和太阳之间没有地球阻挡时,月亮的表面就会被太阳照得通亮,我们看到的月亮就是圆的。月圆月缺15天轮回一次,因此,这是地球、月球和太阳位置变化的周期,也是潮汐涨落的周期。中国的农历就是根据月球的位置来制定的,因此又叫作“阴”历,根据农历来计算涨潮的时间,就再精准不过了。

潮涨潮落也是有规律可循的。每一天潮水会涨落两次,涨潮、退潮相隔大约6个小时的时间。

1、潮汐是如何形成的?

A.海水太多

B.下雨

C.海洋受太阳和月球引力作用引起海水涨落

2、如何形容月亮比较恰当?

A.圆的

B.有圆有缺

C.缺的

3、月亮的圆缺因何而产生?

A.地球、月球和太阳三者之间的位置变化

B.月球在生长

C.地球在变大

4、潮汐涨落的周期是多少天?

A.365天

B.30天

C.15天

正确答案: C B A C

A15.什么是生物钟?

每个人生活都有一定的规律,如果一个人突然不按规律行事,就会感觉到不适应,严重时甚至会有烦躁或者疲劳的感觉。这是因为,他的“生物钟”被打乱了。到底什么是生物钟,它有什么作用,我们到底应该如何运用它呢?“生物钟”是广为人知的生理时钟,甚至有一种叫作“时间生物学”的学科专门对其进行研究。生物钟是比较抽象的,它的作用是反映生物的身体内部与时间有关的周期性现象。人体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有时、日、周、月、年等不同的周期性节律。比如,人的体温在一天之内并不完全一样,早上4点人的体温最低,傍晚18点人的体温最高,在一天之内有1摄氏度的差距。生物钟之所以对人很重要,就是因为它能够本能地反映人体的状况,促使人们形成一种良好的习惯。很多学者都在自己的研究中得出这样的结论:按照自己的心理、智力和体力活动的生物规律来安排自己的作息时间,能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和学习成绩,还能减轻疲劳、预防疾病。就拿人的记忆力来说吧,每个人一天中记忆力好坏都不一样,但有一定的规律,一些人早上5~9点记忆力好,而另一些人则是晚上记忆力好。如果能够抓住这种规律来学习,肯定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人类的生活受生物钟的调整,我们的睡眠有一定的规律,吃东西的行为也归因于生物钟的指导。按照生物钟行事,会让身体处于一种舒适的状态,假如突然不按生物钟的节律来安排作息,人就会感到疲劳,心情也会变糟。

1、如果一个人突然不按规律行事,会有哪种感觉?

A.精神舒畅

B.不适应、烦躁、疲劳

C.兴奋、刺激

2、生物钟的作用是什么?

A.指认时间

B.反映生物的身体内部与时间有关的周期性现象

C.规划时间

3、人的体温在一天之内有何变化?

A.一直相同

B.傍晚比早上高1摄氏度

C.傍晚比早上高3摄氏度

4、研究表明,按生物钟行动,不会有下列哪一种好处?

A.提高工作效率和学习成绩

B.减轻疲劳、预防疾病

C.长生不老

正确答案: B B B C

A16.为什么说“化石是时间的标本”?

“化石”指的是那些生活在古代的生物的遗体、遗迹经过长久的地质变化形成的石头。所以,只要是保存在地壳岩石中的古代动物或古代植物的遗体、遗迹,都是化石。化石是生物科学家研究的材料,他们为化石起了一个别名,叫作“时间的标本”。生物科学家们之所以如此看待化石,是有科学依据的。现代人利用自己的智慧发明了摄像机和摄影机,这些机器可以帮我们记录人类文明发展的脚步。但是,在此之前,尤其是在人类诞生之前,没有任何东西告诉人类当时是什么样、到底发生了什么。一般认为,地球的“年龄”大约有46亿年,在变成我们所熟悉的地球之前,这颗被水环绕的星体经历了三个冰河世纪,经历了火山大爆发,经历了恐龙统治的“侏罗纪”……关于这一切,人类是怎么知道的呢?没有恐龙在书本上写自己灭亡了,也没有哪片雪花穿越时空告诉科学家们当时到底发生了什么。要想解开历史之谜,我们只能借助化石。科学家们可以利用现代仪器对化石进行X射线透射,以此测试出化石存在的年代,并在此基础上推测那个遥远的时代到底发生了什么。

研究化石不但可以知道地球上到底存在过哪些生物、了解这些生物的演化,甚至还能帮助科学家们确定地层的年代。因此,化石的研究不仅是生物学家的工作,也是地质学家的工作,谁让化石是时间的标本呢!

1、下列哪种东西不会成为化石?

A.鸟的尸体

B.树叶的印迹

C.云朵

2、下列哪一项是化石的别名?

A.“时间的标本”

B.“时间的脚印”

C.“时间的气味”

3、下列哪种机器不能记录人类文明发展的脚步?

A.摄像机

B.电视机

C.摄影机

4、地球多大了?

A.46亿岁

B.56亿岁

C.36亿岁

正确答案: C A B A

A17.时间和历史有什么关系呢?

学过历史的人都知道,历史的表达绝对离不开时间。我们不可能在学习某个历史事件时不提该事件发生在什么时间,因为时间因素在历史中实在太重要了。时间用来记载世界上一切物质的运动过程,一切事物的运动产生了时间。时间是一个过程,如果一切都是静止的,就不存在时间了。我们也可以说,时间是古往今来,在过去的时间里发生的事情就是历史,由于历史发生在过去,它是不能变动的,因此我们只能学习历史、记忆历史,从历史中学习经验。如果从历史角度来看的话,时间不过就是所谓的年代,或者用来说明到底是哪个时间发生了这样一个事件。但是历史与时间是绝对不可分的,一个事件发生在哪一时代,决定了这个历史事件是否必要、到底对人类社会产生了哪种程度的影响、到底有没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如果一个人在2014年站在广场上说“地球并不是宇宙的中心,其实地球是在绕着太阳转的”,那人们一定觉得这个人是疯子。可是,在1600年,布鲁诺在罗马的鲜花广场上如此宣布时,却是对一种左右人类思想数千年的错误观点的反驳。

无论是过去还是未来,人类皆存在于时间之中,人类上一秒做过的事就是历史。历史是不会变的,但是人的记忆却会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时间越长,历史越有可能被淡忘,人类正是为了不忘记历史才开设历史课的。

1、时间是如何产生的?

A.植物的生长

B.宇宙的消灭

C.一切事物的运动

2、何为历史?

A.过去发生的事

B.现在发生的事

C.将来发生的事

3、我们不能怎样对待历史?

A.学习历史

B.记忆历史

C.改造历史

正确答案: C A C

A18.时间有没有终结的时候?

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人们对时间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科学家们开始提出这样一个观点:时间是有起点的,这就是“宇宙大爆炸”。如果时间真的有起点,那时间有没有终结的时候呢?时间是指世界万物不停地变化、运动的持续过程,时间和空间是分不开的。现在科学界的研究认为,“宇宙大爆炸”是时间的起点;“宇宙终极命运”说认为,时间不但有起点,也有终点。宇宙的熵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增加,从有序变成无序,当熵达到最高值时,有的能量就会全部转化为热,所有物质的温度全都达到“热平衡”,这种状态在物理学上叫作“热寂”。在宇宙处于“热寂”状态时,就没有任何东西可以维持运动和生命的延续了,此时宇宙会像一片死水一样。根据“热寂理论”的说法,当宇宙间的万物都不复运动时,宇宙死了,以运动和空间为载体的时间也就不存在了。

与“热寂理论”不同,爱因斯坦在他的相对论中表达了这样的观点:时间具有相对性。时间一直都在往前走,从来没有停止过,也从来没有返回过。时间不是生物,也不是人们意念中想象出来的一种物质,又怎么会有尽头呢?人类集体的时间是没有尽头的,只有个人的时间有尽头,所以不浪费时间,充实地过好每一天,才是对时间的尊重。

1、什么是时间的起点?

A.第一朵云彩的形成

B.第一棵植物的发芽

C.“宇宙大爆炸”

2、时间和什么密不可分?

A.空间

B.流水

C.阳光

3、热寂是一种什么状态?

A.“热失衡”

B.“热平衡”

C.“热扰动”

4、爱因斯坦认为时间是怎样的?

A.绝对的

B.相对的

C.不变的

正确答案: C A B B

A19.时间的度量单位有哪些?

正是因为时间单位的存在,人们才能成功地从宏观和微观角度把握时间。钟表可以表现时间,日历也可以表现时间,不过,因为它们表现时间的形式不同,所使用的时间单位也就不一样。时间的单位到底有哪些呢?往大了讲,时间的单位有世纪、年、季度、月;往小了讲,时间的单位有周、天、小时、分钟、秒。一个世纪指的就是连续着的一百年。人们往往将能被100整除的年份当作一个世纪的开始,例如2000年就是21世纪的开始。自从有了公历纪元,人们就开始使用这种纪年方法了。地球绕着太阳公转一周就是一年,根据纪年时选取的定标点不同,可以把年分为“近点年”“恒星年”和“回归年”。现在世界通用的日历里,平年有365天,闰年比平年多一天。一年当中有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每个季节又包含三个月。一周为七天,周的划分有利于人们对工作和学习进行安排,合理地进行工作和休息之间的协调。一天由二十四个小时组成,小时、分钟和秒是我们可以从钟表上直接看到的。时间精确到钟表上之后,就有利于我们对一天的时间进行合理的安排和利用了。

我们平时认为小时、分钟、秒这些时间单位已经够小了,其实还有比秒更小的时间单位呢!比如毫秒、纳秒、皮秒、飞秒等,这些时间单位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逐渐出现的,有利于人们进行更精准的时间计算。

1、一个世纪是多长时间?

A.一辈子

B.一千年

C.一百年

2、世纪通常怎样开始算起?

A.从春天那天开始

B.从能被100整除的年份开始

C.从我们小时候开始

3、年的定义有什么不同?

A.有近点年、恒星年和回归年之分

B.有快乐年、幸福年和勤劳年之分

C.有丰收年和歉收年之分

4、闰年有多少天?

A.364天

B.365天

C.366天

正确答案: C B A C

A20.公元纪年是怎么确定的?

公元纪年是当今世界通用的纪年体系,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公历”,它是由意大利的一位名叫里利乌斯的哲学家对儒略历进行改造后形成的。中国从1912年起开始采用公元纪年,不过,因为中国的很多传统节日都是根据阴历来确定的,所以中国的日历是非常有特色的“阴阳历”。公元纪年的第一年是哪一年,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基督教在欧洲影响深远,因此历法的计算也深受基督教的影响。公元元年就是以耶稣降生之日为起点的,耶稣诞生之前是公元前,诞生那年就是公元元年。如此算来,耶稣从出生到2014年已经过了2014个生日了,如果欧洲人从耶稣诞生那年起就开始过圣诞节的话,那么已经过了2014个圣诞节了。公元纪年有个很奇怪的地方,那就是它是从“零”开始计算而不是从“一”开始计算的。正因为如此,1900年就不是19世纪而是20世纪;同理,2000年是21世纪的开始。这大概和人们计算生日的习惯有关,如果孩子出生了,即使他还没有满一岁,我们也不能说他是零岁,否则就不符合逻辑了。

公元纪年还有一个名字,叫西元纪年。西元纪年在14世纪得以普及,世界各地之所以纷纷使用这种纪年方法是和欧洲的殖民扩张分不开的。辛亥革命之后,中国也顺应世界潮流采用了公元纪年法。

1、公元纪年是谁改造后形成的?

A.中国教育家孔子

B.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

C.意大利哲学家里利乌斯

2、中国很多传统节日都是根据什么来确定的?

A.世界统一

B.公历

C.阴历

3、公元元年以什么为起点?

A.创世纪

B.耶稣降生之日

C.新中国成立

4、中国从哪年起开始采用公元纪年法?

A.1912年

B.1926年

C.1983年

正确答案: C C B A

A21.星期是怎么来的?

大家对星期都不陌生,一星期由七天组成,周一到周五工作,周六和周日休息。星期制几乎和我们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但是星期是怎么来的呢?一星期中七天的名称最早起源于古巴比伦王国。在公元前600多年,古巴比伦人便发明了“星期制”。他们修建了“七星坛”来祭祀天上的星神,七星神分别是日、月、火、水、木、金、土七个神,一个星期的每一天分别以相应的一个神来命名。后来这种星期制被传到了古希腊和古罗马等地。古罗马人见样学样,用自己信仰的神的名字来命名一周的七天。这几个名称传到不列颠后,他们又用自己信仰的神的名字做了一番修改,这就诞生了我们现在英语里周一到周日的名称。Sunday中的“Sun”是太阳的意思,Sunday指的就是太阳神的日子;Monday指的是月亮神的日子;Tuesday、Wednesday、Thursday、Friday和Saturday分别代表战神日、主神日、雷神日、爱神日和土神日。

后来中国受到外国的影响,也开始使用星期制,在五四运动时期还对这种制度进行了一次成功的修改,将带有宗教色彩的“礼拜天”改为“星期日”。这种做法不但保留了星期本来的意思,还使这种外来制度和中国传统很好地结合起来。

1、一星期由几天组成?

A.八天

B.七天

C.五天

2、一星期中七天的名称最早起源于哪儿?

A.英国

B.中国

C.古巴比伦

3、古巴比伦人修建了什么来祭祀自己的星神?

A.七星坛

B.日坛

C.月坛

4、七星坛从上到下依次为哪七个神?

A.日、月、火、水、木、金、土

B.天、地、金、木、水、火、土

C.太阳、月亮、战神、主神、雷神、爱神、土神

正确答案: B C A A

A22.白天和黑夜是怎样产生的?

我们对“日夜交替”“夜以继日”这样的词语都不陌生。在时间的国度里,白天和黑夜是最常见的两位客人,人们的日常生活也是根据日夜的更迭来计划的,白天用来工作,晚上用来休息。我们对白天和黑夜是如此熟悉,以至于会认为它们的存在是理所当然的,但是这种白天和黑夜互相更替现象的背后却有着深刻的科学道理。白天和黑夜到底是怎样产生的呢?要想弄清这个问题,我们不得不从地球说起。地球不透明,也不会发光,正因为如此,只有当太阳的光线照在地球表面时,人们才能感到光亮,而当太阳光照不到地球表面时,我们的世界就陷入了一片黑暗之中。明白白天和黑夜的实质之后,有人可能又要问了,白天和黑夜怎么会交替呢?其实,这种昼夜交替的现象是由地球的自转决定的。地球一直在不停地自西向东转动,也就是说,地球表面照到太阳光的那一半始终是变化着的,这就是为什么黎明会变成正午,正午又会变成傍晚了。

在夜晚,人们是无法看到阳光的,但是大自然对人类是仁慈的,除了太阳以外,我们还有月亮,人们在晚上的时候,就可以看到月亮。之所以有月亮存在却依旧是夜晚,是因为月亮本身并不会发光,它的光也是反射太阳的,所以月光十分暗淡,根本不可能把夜晚照得像白天一样明亮。

1、人们根据日夜的更迭来计划什么?

A.日常生活

B.冬眠时间

C.成长发育

2、人们是怎样感受到光亮的?

A.灯泡的发明

B.黑夜的结束

C.太阳的光线照到地球表面

3、地球的自转决定了什么?

A.生命在于运动

B.昼夜交替

C.地球在工作

4、月亮的光是怎样形成的?

A.反射太阳光

B.月亮本身会发光

C.月亮白天不发光,晚上会发光

正确答案: A C B A

A23.什么是十二时辰制?

在我们的印象中,每一天都是二十四个小时。其实,这些时间计量方法都是在古人发明的计时制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而来的。在中国,最早产生的时间制并非二十四小时制,而是十二时辰制。古代中国人把一天分成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当于我们现在的两个小时。最初,古代人并没有想到用十二时辰制,而是根据自己对大自然中时间的理解粗略地估计一下现在是什么时候。比如,早晨太阳出来了,树木开始生长了,人们便把这个时辰命名为“木”;到了中午,阳光最强烈,空气和土地都变得很热,所以人们将这个时候叫作“火、金”和“火、土”;下午5~7点,世间万物晒了一整天,是最干燥的时候,而且树上果实的糖分也最充足,人们便将这一时辰命名为“金”;到了深夜12点,四周一片死寂,这个时辰则被命名为“水”。西周时,人们渐渐地制定出了十二时辰制,到了汉代,这一制度变得相当完善。人们为十二时辰起了不同的名字,它们分别是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和人定。古人还用十二地支来表示时间,从夜半23点到凌晨1点是子时,从凌晨1点到3点是丑时,从凌晨3点到5点是寅时,依此递推,分别为卯时、辰时、巳时、午时、未时、申时、酉时、戌时和亥时。“夜深人定时分”,“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这里面的“人定”和“黄昏”都是十二时辰制中的时辰。后来的二十四小时制和十时辰制都是在十二时辰制的基础上形成的。

1、在中国最早产生的时间制是哪种时辰制?

A.十时辰制

B.十二时辰制

C.二十四时辰制

2、十二时辰制中的每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几个小时?

A.一个

B.两个

C.三个

3、人们把早晨命名为什么?

A.“水”

B.“金”

C.“木”

4、“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这里面的“黄昏”是指什么?

A.时辰

B.太阳

C.晚霞

正确答案: B B C A

A24.什么是干支纪年?

了解历史的人对“中日甲午战争”这个历史事件不会太陌生,按照中国的干支纪年,战争爆发的1894年正好是甲午年,所以这个历史事件才被称为“甲午战争”。中国的日历既有公历又有农历,在农历中,总会用天干地支标明年份,简称干支纪年。现在让我们一起看看到底什么是干支纪年吧。“干支纪年”这种纪年法萌芽于西汉,在王莽时期开始实行,到了东汉后期得到了普遍的运用。在汉章帝元和二年(公元85年)时,朝廷下令在全国推行干支纪年。十天干指的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是指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其实,十二地支是和中国的十二生肖一一对应的。干支纪年,就是用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按照顺序相互排列组合而成的纪年方式。在“甲子”年之后就是“乙丑”年, “乙丑”年后是“丙寅”年,再往后是“丁卯”“戊辰”一直到“癸酉”,然后再转回来,变成“甲戌”“乙亥”“丙子”……按此排法,当天干的10个符号排了6轮、地支的12个符号排了5轮之后,就会构成60个干支。续排下去就是对前述排列的重复了,因而民间才有了“六十年转甲子”的说法。

利用“六十年甲子”表还可以推算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例如“辛亥革命”的辛亥年是1911年,第48号干支,而“戊戌变法”的戊戌年为第35号干支,比辛亥年早13年,由此可见戊戌变法发生在1898年。

1、“中日甲午战争”是哪一年爆发的?

A.甲午年

B.甲子年

C.甲牛年

2、“干支纪年”这种纪年法萌芽于何时?

A.东汉

B.西汉

C.三国

3、总共有多少天干?

A.五个

B.十个

C.十二个

4、十二地支是和什么一一对应的?

A.十二生肖

B.十二宫

C.十二铜人

正确答案: A B B A

A25.阴历是根据什么制定出来的?

阴历是中国的传统历法,又叫“夏历”“旧历”,因为民间的春耕秋收都是根据阴历来进行的,所以人们也称之为“农历”。农历与中国人的生活密切相关,直到现在中国的农民仍是按照农历安排田间的耕作的。这就是虽然公历已经普及,但是日历上仍然能够看到农历的原因。现在,让我们一起看看我们的祖先是如何制定出这套独特的历法的吧。中国人都知道,每月十五月亮都是圆的,这里所说的“十五”,指的就是阴历十五。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阴历用严格的朔望周期来定月。所谓“朔月”,指的就是月亮阴暗的一面对着地球时我们所看到的月相,在阴历上这一天就是初一;所谓“望月”,指的就是满月,这一天也就是阴历的每月十五。与阴历相对照,中国人将世界通用的公历叫作阳历。中国的阴历之所以可以和世界通用的公历并用,是因为阴历的制定除了考虑月亮的因素之外,还考虑到了地球与太阳的位置关系。阴历用设置闰月的办法使年的平均长度与回归年相近,因而兼有阴历月和阳历年的性质,实质上是一种阴阳合历。

阴历是结合回归年的特点和月相的变化来制定的,除此之外,阴历还会参考气象、农事活动以及物候条件等因素,十分贴近人们的生活。如此看来,中国人一直都在用这种历法也就不足为奇了!

1、阴历为何叫农历?

A.用于指导农耕

B.是农民制定的

C.农民起的名字

2、阴历为何仍在沿用?

A.因为简单

B.与中国人的生活密切相关

C.因为与世界相统一

3、“十五月圆之夜”中的“十五”说的是什么?

A.八月十五

B.每月阴历十五

C.每月阳历十五号

4、阴、阳历为何可以并用?

A.因为它们完全一致

B.阴历的制定考虑农耕的因素

C.阴历的制定既考虑到了月亮的因素,也考虑到了地球与太阳的位置关系

正确答案: A B B C

A26.阴历为什么有闰月?

记得小时候,邻居家的姐姐在一年里过了两次生日,看到她收到双份的生日礼物,我既羡慕又好奇。羡慕的是她能过两次生日,好奇的是,在一年之中,一个人怎么可能会过两次生日呢?其实,这都是闰月开的小玩笑。在阴历中,有闰月这种现象。人们在阴历中设置闰月是为了使阴历年的平均长度接近回归年。阴历最大的特点就是严格依照月亮的圆缺来确定每月的月首和月尾,月亮最细的时候是初一,月亮最圆的时候是十五。但是月亮经过一个圆缺大概要用29.5日,因而,阴历的月份分为月大和月小,月大是30日,月小是29日。这样算下来,阴历一年有12个月,共354日或355日,比回归年的365日少了11日或10日。正是为了让阴历年的天数接近回归年,人们才想出了设置闰月的办法。阴历每19年会有7个闰月。当然,闰月是人们通过长期的生活经验的积累,结合二十四节气来安排的,并不是随意设定的。

就是因为有了闰月,所以每过两年或者三年,阴历中就会有一个闰月,当然,这个月份可说不定是哪一月。正因为如此,依照阴历来过生日的人,就会遇到在一年中过两次生日的情形。

1、在一年之中,一个人为什么可能过两次生日呢?

A.这是闰年开的小玩笑

B.这是闰月开的小玩笑

C.这是上帝开的小玩笑

2、关于闰月,下列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A.闰月是阳历中的一种现象

B.闰月是为了使阴历年的平均长度接近回归年而增设的月

C.闰月是阴历中的一种现象

3、阴历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A.没有三十

B.严格地遵循月亮的圆缺来确定每一月的月首和月尾

C.有初一和十五

4、下列哪一项的说法是正确的?

A.一个月30日为月小

B.一个月29日为月大

C.阴历没有31日

正确答案: B A B C

A27.什么是阳历?

中国的日历非常独特,上面有两种历法并行。一种是用汉字表示,另一种是用阿拉伯数字表示。用阿拉伯数字表示的历法就是阳历。到底什么是阳历?中国人为什么在用阴历的同时还要用阳历呢?阳历又叫“太阳历”,之所以会有这么个名称,是因为阳历是以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运动周期为基础而制定的。阳历一年中有12个月,这里的“月”和“朔望月”一点儿关系也没有。所以,每年十月一日国庆节的时候,月亮绝不可能都是最弯的,因为阳历每月的一日和阴历每月的初一完全不是一个概念。阳历的日期和太阳在黄道上所处的位置息息相关,因此根据阳历上的日期,可以在一年中清晰地看出四季的更替。其实,现今世界通行的公历就是一种阳历,平年365天,闰年多一天,为366天,每四年一闰,每满百年少闰一次,到第四百年再闰。这样算起来,每四百年中才有97个闰年。

随着世界文化的交流,现在各个国家都会在保留自己固有历法的同时采纳阳历的计时方法。只有这样,在国与国之间进行交流的时候,才不会因为计时方法不同而闹出各种笑话。

1、中国的日历特别在哪里?

A.三种历法并行

B.两种历法并行

C.两种历法交叉而行

2、阳历为何又称为太阳历?

A.这种历法是以地球绕月亮公转的运动周期为基础而制定的

B.这种历法是以月亮绕太阳公转的运动周期为基础而制定的

C.这种历法是以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运动周期为基础而制定的

3、阳历中的“月”和“朔望月”有没有关系?

A.有

B.无

C.二者等同

4、下列哪一项的说法是正确的?

A.国庆节的月亮是最弯的

B.国庆节的月亮是最圆的

C.国庆节的月亮很难判断是圆是缺

正确答案: B C B C

A28.二十四节气和时间有什么关系?

翻开中国的日历,你会发现上面不但有公历还有农历,除了公历、农历外,中国的日历上还有一个非常特殊的标志,那就是“节气”。记载在日历上的“节气”和时间到底有什么关系?中国人制定这么多的“节气”到底有什么用呢?节气是“时节”和“气候”的总称,是古代中国人订立的一种历法,这种历法并不独立存在,而是作为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中国总共有二十四个节气,从小寒起,太阳黄经每增加15°就是一个节气。这二十四节气依次为小寒、大寒、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中国人为什么要将这么细碎的划分掺进日历里呢?这么多种计日子的方法互相重合,难道不觉得麻烦吗?其实,二十四节气的发明恰恰是为了方便计算日子。中国的阴历是一种主要根据月亮的运行来制定的历法,这就是为什么阴历十五的月亮总是很圆的原因。阴历不能完全反映太阳运行的周期,但中国又是一个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国家,农业生产需要严格遵循太阳运行的情况,所以在历法中又加入了单独反映太阳运行周期的“二十四节气”,用作确定闰月的标准。也就是说,二十四节气是纯阳历,而丝毫不是按阴历制定的。

根据月亮运行的周期制定的阴历,再辅以根据太阳运行的周期制定的“二十四节气”,这就形成了“阴阳合历”。因为这种日历能够充分反映农事的安排和需要,因此人们又将它叫作“农历”。

1、下列哪一项的说法是错误的?

A.节气指的是时节和气候

B.节气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历法

C.节气这种历法是独立存在的

2、第一个节气是什么?

A.小寒

B.立春

C.清明

3、为何阴历十五的月亮总是那么圆?

A.因为十五的月亮自古就圆

B.阴历主要根据月亮的运行来制定

C.因为每当月亮圆了,人们就把那一天当作十五

4、“二十四节气”反映了什么?

A.水星运行周期

B.太阳运行周期

C.月亮运行周期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