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白话解(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08 14:00:23

点击下载

作者:刘俊、李琳霈 主编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伤寒论白话解

伤寒论白话解试读:

前言

中医的生命力在于临床疗效,而提高临床疗效的捷径,就是继承前人宝贵的诊疗理论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古今大凡著名医家,无一不是在熟读古籍,继承前人经验的基础上而成为一代大家的。从古到今,我们的中医书籍汗牛充栋,限于时间原因,不可能全面读到,只能选择性地读,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阅读更多可靠、实用的书籍成为了现在中医初学者需要思考的问题。

每门专业都有相应的经典著作,中医更是如此,学习传统中医的捷径,就是从中医经典著作入手,目前公认的中医经典著作主要包括《伤寒论》《金匮要略》《黄帝内经·素问》《黄帝内经·灵枢》《温病条辨》等。由于这些经典著作文辞深奥,阅读时有一定困难,往往会有“寻思旨趣,莫测其致”和“览之者造次难悟”之感。若没有扎实的文言文基础水平,学习这些经典则会有些吃力,特别是对于现代年轻中医初学者更是有些难度,不容易理解原文的意思,因此,我们本着尊重原著的本意,查阅了大量历代、近现代的文献资料,用现代汉语风格对这些经典著作进行了白话解释,以便于中医爱好者、中医初学者学习参考。

本书编排上主要分为【原文】【白话解】【解析】,对一些难解字句进行了【注释】,本书文理浅易,内容丰富,力求深入浅出,实为中医经典初学者登堂入室之阶梯,也可作为中医院校学员和中医临床工作者的参考资料,是一本可以让初学者学懂的《伤寒论》的入门书。

本书从整理到付梓,时间仓促,书中定有不足之处,恳请读者批评指正。编者2016年12月《伤寒论》序【原文】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卒然遭邪风之气,婴非常之疾,患及祸至,而方震栗,降志屈节,钦望巫祝,告穷归天,束手受败,赍百年之寿命,持至贵之重器,委付凡医,恣其所措,咄嗟呜呼!厥身已毙,神明消灭,变为异物,幽潜重泉,徒为啼泣,痛夫!举世昏迷,莫能觉悟,不惜其命,若是轻生,彼何荣势之云哉!而进不能爱人知人,退不能爱身知己,遇灾值祸,身居厄地,蒙蒙昧昧,蠢若游魂。哀乎!趋世之士,驰竞浮华,不固根本,忘躯徇物,危若冰谷,至于是也。【白话解】每当我阅读秦越人到虢国为虢太子诊病、为齐桓侯实行望诊的记载,都感慨地赞叹他才能出众。奇怪当今世上的读书人,竟然不重视医药,精心研究医术,对上用来治疗君王和父母的疾患,对下用来拯救贫苦百姓的病苦,对自己用来保全身体健康长久,保养生命。只是竞相追求荣华权势,攀附权豪,非常急切地一味追求名利。重视功名利禄之末节,轻弃身体之根本,使自己的外在华美,却使自己的内在衰敝。假如皮不存在了,毛将附着在哪里呢?突然遭受邪气的侵袭,身染严重的疾病,祸患到来,才震惊发抖。降低身份,委心屈身,虔诚地将期望寄托于巫祝。等到巫祝办法用尽,只好听天由命,坐等死亡。拿百年的寿命,把最宝贵的身体,交付给平庸的医生,听凭他们处置。哎!他们的身体已经死亡,精神已经消灭,变成了死尸,深埋于地下,别人只能白白地为他们哭泣,痛心呀!整个社会上的读书人都昏昧糊涂,没有人能够醒悟,不珍惜自己的生命,像这样轻视生命,他们哪里还谈得上什么荣华权势呢?他们进身为官不能爱护照管子民,退身为民又不能爱护照管自身,遇到灾祸,身处困境,愚昧无知,愚蠢得如同游荡的鬼魂。悲哀呀!在社会上奔波忙碌的读书人,竞相追逐虚浮的荣华,不保重身体这一根本,完全不顾及自己的身体去营求身外之物,危险得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竟然达到了这样的地步!【原文】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白话解】我宗族的人一向很多,原先有二百多口。自从建安元年以来,还不到十年,死亡的人有三分之二,其中死于伤寒的人占十分之七。我为先前宗族的没落衰亡而感叹,为意外早亡的人得不到救治而悲伤,于是就勤奋探求古代医家的著作,广泛收集各种医方,选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等书,结合自己诊脉辨证的体验,写成《伤寒杂病论》,共十六卷。虽然不能全部治愈各种疾病,或许可以据此看到病证就知道病源。如果能探究我这部著作,对治病的要领就基本领悟了。【原文】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藏,经络府俞,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极,自非才高识妙,岂能探其理致哉!上古有神农、黄帝、岐伯、伯高、雷公、少俞、少师、仲文,中世有长桑、扁鹊,汉有公乘阳庆及仓公,下此以往,未之闻也。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终始顺旧。省疾问病,务在口给,相对斯须,便处汤药,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髣髴,明堂阙庭,尽不见察,所谓窥管而已。夫欲视死别生,实为难矣!【白话解】自然界分布五行,来化生万物;人禀受五行之常气,而具有了五脏。经络气府腧穴,阴阳交会贯通;人体生理的运化玄妙隐微,变化难以穷尽。如果不是才学高超、见识微妙的人,怎么能探究其中的道理要旨呢?上古有神农、黄帝、岐伯、伯高、雷公、少俞、少师、仲文,中古有长桑君、扁鹊,汉代有公乘阳庆和仓公,从此以后,没有听说有这样的名医了。看看当今的医生,不去研究探求医经的要义,用来扩大自己的知识,而是各自秉承家传的技艺,始终沿袭旧法。诊察问讯病情,致力于口才敏捷,面对病人片刻工夫,就处方用药。诊脉时只按寸部,却不按尺部,只按手部脉,却不按足部脉;人迎、趺阳及寸口,三部脉象不进行综合分析;按脉却不等病人脉搏跳动的次数满五十动。病人很快就要死了尚且不能确诊,九处诊脉部位的脉象竟然连一点模糊的印象也没有;鼻子、眉间和前额,都没有被诊察。这就像所说的“以管窥天”罢了。想要辨别生死预后,实在是难呀!【原文】孔子云:生而知之者上,学则亚之,多闻博识,知之次也。余宿尚方术,请事斯语。【白话解】孔子说:生来就明白事理的人是上等,通过学习懂得事理的人是第二等。经过多方面求教,广泛记取才懂得事理的人,就又差一等了。我一向崇尚医术,愿奉行“学而知之”“多闻博识”这些教导。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上

合一十六法,方一十四首【原文】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1]【注释】

①脉浮:脉象浅表,轻手按之即得,犹如木浮水面。

②强(jiāng抢):僵直而不自如。

③恶(wù勿):厌恶。恶寒:怕冷的意思。【白话解】

太阳病的临床表现是:脉象浮,头痛,后颈项部强硬,转动不舒,而且必定畏寒。【解析】

此条为太阳病提纲。太阳病一词,一般都以病名看待,实际上它可以看成是一个术语,指人体最表一层为风寒外邪所侵袭,受到阻郁,出现脉浮、头部巅顶、下连项后、强急疼痛、恶寒等症状,叫作太阳病。

脉浮,是说人体被风寒之邪所侵袭,毛孔紧闭,但正气能奋力抗邪于表而充盈于外,故脉象应之而浮。头痛各经都有,只有头痛连项,才能认为是太阳头痛,因为头为三阳共有,项为太阳独有,太阳经脉受邪,经气运行发生郁滞,出现头项强直,转动不灵而牵引作痛。恶寒是指通体而言,包括恶风在内,是太阳之气受损而失去正常卫外功能所致。【原文】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2]【注释】

中(zhong仲):即伤于风的意思,与淬然暴倒、口眼歪斜之中风病不同。【白话解】

太阳病,发热,汗出,畏风,脉象浮缓的,为太阳中风证。【解析】“中风”,即感受风邪而发生的病证,和今之居脑病范围的猝然昏倒、不省人事、口眼歪斜的“中风”,名同而病异,不可混淆。在太阳病脉证的基础上,兼见发热、汗出、恶风、脉缓,是太阳中风证。中风为风邪所伤。风为阳邪,伤人较浅,病位在卫、在表。风阳之邪伤了卫阳之气,卫阳与之相争,两阳相并,“发热”一症常先见,而且突出,故本条把发热列在诸症之首。“汗出”证是因卫阳被风邪所伤,卫不固营;又因风性开泄,使营阴不能内守,于是营阴外泄而为汗。汗出则营阴越伤。由于发热与汗出并见,故扪之肌肤多是热而湿润,而非干热灼手。“恶风”即指怕风而言。恶风是因风伤卫阳,汗出肌疏之故。“脉缓”,指脉搏柔弱弛缓,与紧脉相对而言,在“太阳病”前提下见缓脉,即指浮缓之脉。脉浮为邪在表,脉缓为汗出营弱的反映。太阳中风证,即太阳表虚证,是因汗出伤营、营阴内弱,与太阳伤寒表闭营郁之表实证相对而言,切勿与内伤“表气虚”之黄芪证相提并论。【原文】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3]【注释】

①脉阴阳俱紧:阴阳有两种解释,一是认为指脉的尺寸,脉尺寸俱紧;二是认为指脉的沉浮,脉浮沉俱紧。两说都有理,但从表证脉必浮来看,应是浮紧,那么,则以尺寸俱紧更符合实际。参考麻黄汤禁例有尺中脉迟、尺中脉微禁用,也可资佐证。“紧”指脉的紧张状态,与弦脉相似而如转索有力。

②伤寒:太阳病无汗脉紧,寒性凝敛,故名为伤寒。此属狭义伤寒,不是泛指外感热病的广义伤寒。【白话解】

太阳病,或者已经发热,或者还暂未发热,但必定畏寒,多伴有周身疼痛、呕吐,寸关尺三部脉都呈紧象的,就称之为“伤寒”。【解析】

本证是太阳病的另一类型,为风寒外束肌表,表阳被遏,营阴郁滞而成。“或已发热,或未发热”,提示发热一症有早有晚,然而发热之迟早,多与感邪轻重、体质强弱有关。“或已发热”是风寒袭表,卫气能及时伸展与邪相争,故起病即见发热,“未发热”是感受风寒较重,卫阳郁闭不能及时伸展达表抗邪,故发热较迟,然不论迟早,必有畏寒。“必恶寒”,强调了恶寒必见。寒为阴邪,卫阳被阴伤,肌表失其温煦,故恶寒必见;“体痛”即周身疼痛,是太阳伤寒主症之一;寒性凝涩,伤人可外闭卫阳而内郁营阴,使营卫气血涩滞不畅,而致周身疼痛;“呕逆”,是寒邪束表,胃气上逆的反映。【原文】

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4]【注释】

①伤寒:指广义伤寒,包括中风在内。

②脉若静;静者,平静之意。此处指脉不数不急,与证符合尚未发生变化。

③脉数急;与脉静相对而言。【白话解】

外感病第一天,邪在太阳,如果脉证静止在太阳未变的,这是疾病未发生传变。如果想呕吐、烦躁不安、脉象数而急,为邪气传里之象,表示病已传变。【解析】“伤寒一日,太阳受之”指太阳病,包括中风及伤寒在内。初感外邪,太阳首当其冲,故先发太阳病。如何辨别太阳病是否发生传变?仲景提出要根据临床表现而定。如其人“脉若静”即脉不数不急,原浮脉不变,反映太阳之邪仍在表,没有传变的迹象。“脉数急者”是指脉象由平静而变为数急。此数急之象与脉静相对而称,说明邪有化热入里的趋势。因为脉为气之先,它反映了一定的疾病现象,脉不变的,病亦末变;脉已变的,则标志疾病欲有传变。“颇欲吐”是指病人频频想吐。由于喜呕欲吐是少阳病的特征,故常以此症为邪入少阳的象征。“躁烦”即烦躁之意。为阳热内盛的反映,它标志阳明里热渐成。欲吐与烦躁的出现,提示了太阳之邪已向里传变。脉证皆变,即可判断太阳病已有传经的趋势。【原文】

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5]【白话解】

外感病二三天,如果不见阳明、少阳病症状,而只见太阳病症候的,表示病未传变。【解析】

上条说伤寒一日,就有传变的可能,本条说伤寒二三日,亦有传变的可能。但二三日,若没有不恶寒,反恶热,口渴等化热的里证,也没有口苦,咽干,目眩的半表半里证,说明病邪尚未传变,治疗时仍可从太阳病施治。【原文】

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瘛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6]【注释】

①风温:温病误用辛温发汗后的变症,与后世的外感风温病不同。

②鼾(hān):呼吸时鼻中发出的响声。

③失溲(sōu):大、小便自遗的意思。

④被火:误用火法治疗。火法包括烧针、艾灸、熏、熨等。

⑤瘛疭(chì zòng):手足抽搐痉挛。

⑥若火熏之:形容肤色发黄而晦暗,如烟火熏灼的一般。【白话解】

太阳病,出现发热、口渴、不怕冷,就叫作温病。温病为感受温邪所致,所以禁用辛温发汗、禁用攻下、禁用火攻。如果误用辛温发汗,就会使热势更甚,出现身体灼热、尺部和寸部脉象均浮盛、自汗出、身体沉重、时时嗜睡、呼吸时鼻有鼾声、说话困难,这就叫风温。如果误用攻下,耗伤阴液,就会出现小便短少不通畅,两目直视,大便失禁。如果误用火攻,就会使邪热更炽,火热内攻,轻的会引起肌肤发黄,严重的会引起手足阵发抽搐,好像惊痫发作一样的症状,皮肤像烟火熏过一样。一次误治,病人尚可苟延时日,反复误治,就会断送病人生命。【解析】

首条已明确指出,太阳病必具恶寒。如不恶寒而冠以太阳病,出现发热而谒者即为温病。在温病初期,有些病人恶寒不重,时间亦短,恶寒之证不甚明显,此其一;其次,患者在就诊时虽不恶寒,而询问病史,在初发病时曾出现恶寒,不过就诊时恶寒已罢。初病时既具恶寒,则当属太阳病。诊时不恶寒而渴饮,是病已离开太阳,转为温病。由此可知太阳病除伤寒、中风两型外,温病初期,亦有属太阳范畴者。【原文】

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7]【白话解】

患外感病,如果出现发热、畏寒的,是病在阳经的表现;如果无发热,只畏寒的症状,是病在阴经的表现。病在阳经的,大约七天可以痊愈;病在阴经的,大约六天可以痊愈。这是因为七是奇数属于阳、六是偶数属于阴的缘故。【解析】“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和“阳数七”“阴数六”,注家多含糊其辞,或阙疑待考。【原文】

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8]【注释】

欲作再经:此处指欲传阳明。【白话解】

太阳病,头痛超过七天而自行痊愈的,是因为邪气行尽太阳经的缘故。如果邪气未尽,有向阳明经传变的趋势,可以针刺足阳明经穴,使经气疏通,抗邪力增强,邪气不能内传阳明,疾病就会痊愈。【解析】

伤寒七日为一候。其愈与否,每以一候之期为转机。病在太阳,经过七日以上,是一候之期已尽,其势当衰,如无传变则可愈。所谓自愈,当不排除治疗。如其不愈,势将传变。一般传经之序,一日(候)太阳,二日(候)阳明……本条以阳明为例,针足阳明以防再传。临证时当以脉证为据,不可拘泥于必传阳明。太阳病,当具首条之脉证,仅云头痛,是省文。“针足阳明”,临床上可取足三里穴,此穴是强壮穴,能使人气血旺盛而增强抵抗力。若再针刺趺阳灾,泻阳明已入之邪,则效果更佳。据此原则,亦可以用药预防,辨别所出现的阳明证侯,随症治之。【原文】

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9]【注释】

从巳至未:巳,上午九时至十一时;未,下午一时至三时。从巳至未,即从上午九时至下午三时。【白话解】

太阳病将要解除的时间,多在上午九时至下午三时之间。【解析】

太阳病缓解的时间是从巳时到未时,此时自然之阳气隆盛,有利于抵抗阴寒之邪。伤寒所言十二时辰是以真太阳时为准,也就是当地日出为卯,日落为酉,其他时间以此类推。【原文】

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10]【注释】

不了了:就是余邪未净、尚未复原的意思。【白话解】

容易患太阳病的人,表证解除以后,身体仍感觉不舒适的,需待一定的时日,正气恢复,才能痊愈。【解析】“风家”,指经常外感风邪的病人,这是因卫气素虚所致。风解则邪解,邪解则病自除。今表证已解,但未彻底康复,病人仍觉身体不爽,故云“不了了”。本条说明,素体虚弱易患外感的病人从病状消除到康复要有一个正气恢复的过程,这个过程约十二天左右,时间如此之长,正是由“风家”体虚所致。临证之时不得再用解表发汗之法,当考虑建中益气,实卫固表。【原文】

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11]【白话解】

病人身体发热,反而想穿很多衣服,这是外部假热、内部真寒的表现;身体非常怕冷,反而不想穿衣服,这是外部假寒、内部真热的反映。【解析】

皮肤指表言,亦指现象言;骨髓指里言,亦指本质言。身有大热,当恶热喜冷,患者反欲近衣就暖,此系表热而病本属寒,乃真寒假热;身觉大寒,形寒肤冷,反欲去衣被,此系表寒而病本属热,乃真热假寒。【原文】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方一。[12]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掰

右五味,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注释】

①啬啬(sè sè):形容恶寒畏缩的状态。

②淅淅:风声,如冷雨凉风侵入肌肤的感觉。

③翕翕(xī xī)发热:形容发热的轻浅,病人感觉像羽毛披覆在身上一样。

④鼻鸣:鼻中窒塞,气息不利而发出的鸣响。

⑤啜(chuò):喝的意思。

⑥温覆:覆盖衣被,使周身温暖,以助出汗。

⑦(zhé哲):《通雅》云:“小雨不辍也。”形容微汗潮润之状。

⑧周时:一日一夜二十四小时,称为周时。

⑨五辛:《本草纲目》以大蒜、小蒜、韭、胡荽、芸苔为五辛。【白话解】

太阳中风证,卫阳抗邪而浮盛于外,营阴不能内守而弱于内,卫阳浮盛于外就发热,营阴不能内守则汗自出,病人畏缩怕冷,瑟瑟畏风,像皮毛覆盖身上一样发热,鼻塞气息不利,干呕,应当用桂枝汤主治。桂枝汤方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片),大枣十二枚,掰以上五味药,捣碎前三味药,与后两药混合,加水七升,用微火煎煮成三升,去掉药渣,待药汁冷热适当时,服药一升,一日服三次。服药后一会儿,喝热稀粥一大碗,以助药力,并覆盖棉被约2小时,取暖保温来帮助发汗。发汗程度最好是遍身微微出汗,不要让汗出如流水一样淋漓不断,否则伤阳耗阴,疾病就一定不能解除。如果服了第一次药后汗出疾病痊愈,就停止服第二次、第三次药,不需要把一剂药都服尽。如果服第一次药汗不出,可以依照以上服药方法服第二次药。如果服第二次药还无汗出,那么,第三次药可适当提前服,可在半天左右将一剂服完。如果病情重,可以白天夜晚服药,一天24小时进行严密观察。如果服完一剂药后,病症仍然存在的,可以再继续服药,倘若服药后仍不出汗,那么,就可一直服药二三剂。服药期间禁食生冷、黏滞滑腻、油腻之品,以及大蒜、小蒜、芸苔、胡荽、动物乳类及其制品,腐败变质及不良气味之品。【解析】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是指浮取;阴,是指沉取。太阳中风发热是因卫阳受邪,风阳并于卫阳,故发热;而营阴得不到卫气的保护则外越,加上冈阳之邪的开泄,所以出现汗出。肺气上通于鼻,外邪犯表,肺气不利则鼻鸣;正气抗于表,不能固护于里,里气升降失常则干呕。此二状乃中风兼证,临床中可见可不见,仅供参考。【原文】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方二。用前第一方。[13]【白话解】

太阳病,只要出现头痛、发热、汗出、畏风的,就可以用桂枝汤主治。【解析】

本条承上条言桂枝汤的主证。虽未言脉象,但从汗出,脉之缓已寓其中。前人有说此条是推广桂枝汤的应用,即凡见到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无论中风、伤寒或其他外感病早期,都可采用桂枝汤治疗。【原文】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方三。[14]

葛根四两 麻黄三两,去节 芍药二两 生姜三两,切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掰 桂枝二两,去皮

右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臣亿等谨按,仲景本论,太阳中风自汗用桂枝,伤寒无汗用麻黄,今证云汗出恶风,而方中有麻黄,恐非本意也。第三卷有葛根汤证,云无汗、恶风,正与此方同,是合用麻黄也。此云桂枝加葛根汤,恐是桂枝中但加葛根耳。【注释】

几几(shū shū舒):项背强直不舒服,俯仰不能自如,如落枕的感觉。【白话解】

太阳病,项背部拘紧不柔和、俯仰不能自如,本应当无汗,反而出现汗出、怕风等太阳中风证,用桂枝加葛根汤主治。桂枝加葛根汤方葛根四两,芍药三两,生姜三两(切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剖开),桂枝二两(去皮)。以上六味药,用水一斗,先加入葛根煎煮,煮去水分二升,除去上面的白沫,再加入其他药物,共煎煮成三升,去掉药渣,每次温服一升。服药后覆盖棉被取暖保温以助发汗,使病人遍身微微汗出为度。除服药后不需喝热粥外,其余的调养护理方法及服药禁忌均同桂枝汤。【解析】

太阳病兼项背强症,大多是无汗恶风,这是因为太阳经脉循行在脊背之间,风寒外束,太阳经脉阻滞,经气不利的缘故。应当无汗恶风,却见汗出恶风,故用一“反”字以资区别。汗出恶风是太阳中风证的主症,故用桂枝汤,太阳经脉不利,故加葛根以宣通经脉之气,而治太阳经脉之邪。【原文】

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方四。[15]【白话解】

太阳病,误用了泻下药之后,病人自觉胸中有气逆上冲感觉的,可以用桂枝汤治疗,服药方法同前。如果误下后没有气逆上冲感觉的,则不能用桂枝汤治疗。【解析】

病在太阳,概不可下法。误下则胃气受伤,表邪易陷,可观结痞、结胸、下利之变。如下后胃气未伤,仅见冲逆之势,无邪陷证候,只要太阳中风证仍在,仍可予桂枝汤治疗。“若不上冲”,乃提示其证已变,桂枝汤已不适应,当观察所变,随证治之。【原文】

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方五。[16]【注释】

①温针:针灸的一种方法,用针针于一定穴内,以艾裹针体而蒸烧之,以冀发汗。

②坏病:因治疗错误致病情发生恶化,症候变乱。

③不中与:不适用的意思。【白话解】

太阳病第三天,已经用了发汗的方法,或者用了吐法,或者用了攻下法,或者用了温针的方法,病情仍然不解除的,这就是坏病,桂枝汤已不再适用。对于坏病,应该详细诊察其脉象、症状,了解使用了何种错误治法及演变为何种病症,因证立法,随证治疗。桂枝汤本来是解肌和营的方剂,适用于太阳中风证。如果病人脉象浮紧、发热、不出汗,属太阳伤寒证,不可用桂枝汤治疗。医者务必记住这一点,千万不要表实发生错误。【解析】

病在太阳,当需汗解。仲景根据有无自汗出将太阳病分为伤寒、中风两型,以发汗、解肌二法治疗之。无汗者用麻黄汤,有汗者用桂枝汤。如用麻黄汤治疗中风,则药过病所,往往大汗致变;反之如用桂枝汤治疗伤寒,则药力不达,而往往贻误病情。【原文】

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之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17]【注释】

酒客:平素嗜好饮酒的人。【白话解】

平素嗜酒的人,如果患了太阳中风证,不能用桂枝汤治疗,如果服用了桂枝汤,就会出现呕吐,这是因为嗜酒的人多湿热内蕴,而桂枝汤是辛甘温之剂,用后更助热留湿的缘故。【解析】

本条的意义,是提示医者治病用方,不但要方与症相符,而且要注意患者的平素嗜好,否则就不会收到预期的效果。但也应当灵活看待,嗜酒的人并不一定都不喜甘甜,相反,不是酒客,也会内蕴湿热,桂枝汤同样忌用,还应作具体分析,要领会其精神实质。【原文】

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方六。[18]【注释】

喘家:素有喘病的人。【白话解】

宿有喘疾的病人,患了太阳中风证,引动喘疾发作的,用桂枝汤加厚朴、杏仁治疗最好。【解析】

素来有喘病宿疾的病人,外受风寒,这时除具有桂枝证外,还可见气逆作喘。桂枝证自应治以桂枝汤,喘乃肺气上逆,则应加入宣降肺气之品以治喘,厚朴、杏仁长于宣降肺气,所以加用之。【原文】

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19]【白话解】

凡是内热炽盛的病人,如果服用桂枝汤而发生呕吐的,以后可能会出现吐脓血的变症。【解析】

此承酒客慎用桂枝汤而进一步阐述误投后可能出现之变症。

服桂枝汤引起呕吐,在排除患者精神因素及肝胃气逆等情况下,应做进一步观察。如兼具口干、咽燥、舌红苔黄等肺胃蕴热,或阴虚阳旺体质,服用辛通之剂桂枝汤,可加重肺胃燥热,不仅可为胃气格拒而吐,亦可伤及血络,导致出血。【原文】

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方七。[20]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甘草三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掰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加附子,将息如前法。【注释】

①漏:渗泄不止的意思,在这里是形容汗出不断。

②小便难:小便不通畅。

③急:拘急,屈伸运动不得自如。【白话解】

太阳病,发汗太过,导致汗出淋漓不止、病人怕风、小便排出不畅、四肢微感拘急疼痛、屈伸困难,用桂枝加附子汤主治。桂枝加附子汤方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三两(炙),生姜三两(切片),大枣十二枚(剖开),附子一枚(炮制,去皮,破成八片)。以上六味药,加水七升,煎煮成三升,去掉药渣,每次温服一升。旧本说:现用桂枝汤加入附子,其调养护理的方法同前。【解析】

太阳病,本当治以发汗,但必须是微汗,始得邪去表解,若服药后大汗淋漓,不但病不能除,反能产生种种变症。经发汗后漏汗不止,是卫阳伤而卫外不固。病人恶风,有两种可能,一是表邪未尽,二是卫阳虚弱。汗多不仅伤阳,同时也必伤阴,阴液不足则小便难而不畅。阳气阴液俱虚,筋脉得不到温煦濡养,则四肢微急难以屈伸。本症漏汗恶风,仅是卫阳虚,而未达肾阳虚的地步,溲难肢急,也仅是暂时液脱不继,而未到真阴耗竭的程度,况且病机侧重在卫外不固,所以治疗不需四逆诸方,只用桂枝汤加附子一味以温经散寒复阳固表为主,阳复则表固汗止,汗止则液复,而溲难肢急自愈。这正是治病求本的科学价值所在。【原文】

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促,一作纵。方八。[21]

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掰

右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将息如前法。【注释】

胸满:即胸闷的意思。【白话解】

太阳病,误用攻下之后,出现脉象急促、短促,胸部胀闷的,用桂枝去芍药汤主治。桂枝去芍药汤方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片),大枣十二枚(剖开)。以上四味药,用水七升,煎煮成三升,去药渣,每次温服一升。旧本说:现用桂枝汤去掉芍药,调养护理方法同前。【解析】

太阳病误用下法,最易发生表邪内陷的变症。本证胸满乃胸阳受到损伤而失于展布所致,然而胸阳虽伤但邪并未全陷,仍有欲求伸展之势,主要反映在脉势急促上,如果脉不急促,则正伤甚而无力抗邪,邪必全陷。本证的脉促是胸阳被遏求伸,就其本质来说,是胸阳不足,阴邪溢漫,所以仍用桂枝汤之辛甘,温通阳气,祛邪出表,因芍药酸寒,于阳虚被遏不宜,去而不用,这样就更利于发挥温通阳气的作用。【原文】

若微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方九。[22]

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加附子,将息如前法。【白话解】

如果误下后出现胸部满闷、脉微、畏风寒较重的,用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治。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方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片),大枣十二枚(剖开),附子一枚(炮制,去皮,破成八片)。以上五味药,用水七升,煎煮成三升,去掉药渣,每次温服一升。旧本说:现用桂枝汤去掉芍药加入附子,其调养护理方法同前。【解析】

对于本证之治法,或谓病人漏汗不止,阴阳俱伤,为何还要加大辛大热的附子?这是因为本病的根本在于阳虚,而不是阴虚,治疗时不能用养阴药,只能以扶阳而达到解表之目的,故用附子温经扶阳,阳复则表气固,表固则汗止,汗止则阴液不再外泄,诸症可解。【原文】

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方十。[23]

桂枝一两十六铢,去皮 芍药 生姜切 甘草炙 麻黄去节各一两 大枣四枚,掰 杏仁二十四枚,汤浸,去皮尖及两仁者

右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一升八合,去滓。温服六合。本云,桂枝汤三合,麻黄汤三合,并为六合,顿服。将息如上法。臣亿等谨按,桂枝汤方,桂枝、芍药、生姜各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麻黄汤方,麻黄三两,桂枝二两,甘草一两,杏仁七十个。今以算法约之,二汤各取三分之一,即得桂枝一两十六铢,芍药、生姜、甘草各一两,大枣四枚,杏仁二十三个零三分枚之一,收之得二十四个,合方。详此方乃三分之一,非各半也,宜云合半汤。【注释】

①如疟(nuè)状:寒热发作的情况,好像疟疾一样。

②清便欲自可:清同圊,圊即厕所。即大小便尚能如常的意思。

③阴阳俱虚:这里的阴阳,指表里言,谓表里都虚。

④热色:红色。【白话解】

太阳病,已经得了八九天,病人发热怕冷,发热的时间较长,怕冷的时间较短,一天发作二三次,好像疟疾一样,病人不呕吐,大小便正常,这是邪气郁滞在表的表现。此时,如果脉象渐趋调匀和缓,是邪气去、正气复的征象,疾病将要痊愈。如果脉象微弱而怕冷,这是表里阳气均虚,可能系误用汗、吐、下所致,因此,就不能再用发汗、攻下、涌吐的方法治疗了。如果面部反而出现红色,表明邪气仍郁滞在肌表未能解除,病人皮肤还一定有瘙痒症状,适宜用桂枝麻黄各半汤治疗。桂枝麻黄各半汤方桂枝一两十六铢(去皮),芍药、生姜(切片)、甘草(炙)、麻黄(去节)各一两,大枣四枚(剖开),杏仁二十四枚(用水浸泡,去掉皮尖及双仁)。以上七味药,用水五升,先加入麻黄煎煮,待煮一二沸,除去上面的白沫,再加入其余各药,煎煮成一升八合,去掉药渣,每次温服六合。旧本说:取桂枝汤三合,麻黄汤三合,合为六合,一次服完。调养护理方法同前。【解析】

本方为桂枝汤、麻黄汤的合剂,而剂量仅有两方总量的三分之一,因为既不得汗出,就不是桂枝汤的适应证,但表邪已微,又不宜用麻黄汤以免发汗太过,所以合两方为一方,变大剂为小剂,故能收到小汗邪解的效果,却无过汗的副作用。

疾病的发生发展是一个动态变化过程,所谓分期、分型、分证、分阶段,都是医生根据疾病发生发展的动态变化过程中,对最常见、最典型、相对固定的病理状态,人为划分的,所以在桂枝汤与麻黄汤之间有许多过渡型,对于这些过渡型根据辨证施治的原则,就出现了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第25条)。两者的区别在于前者“不得小汗出”,后者“大汗出,脉洪大”。所以桂枝汤与麻黄汤的比例有所不同,充分体现辨证施治原则。【原文】

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方十一。[24]【注释】

①风池:穴名,在脑后(脑空穴下)发际陷中,枕骨斜下方凹陷中,是足少阳胆经穴,可治热病汗不出、偏正头痛、颈项强直等症。

②风府:穴名,在项后入发际一寸,枕骨与第1颈椎之间,是督脉穴位,可治头项强痛、中风、偏枯、头痛项强等症。【白话解】

太阳病,服了桂枝汤,不仅表证不解,反而增添了烦闷不安的感觉,这是邪气郁滞太甚所致。治疗应当先针刺风池、风府,以疏经泄邪,然后再给予桂枝汤就可以痊愈。【解析】

太阳病初服桂枝汤之“初”,指桂枝汤的第一服而言。桂枝汤证无“烦”,今服汤后反见烦者,是因太阳邪盛,正气得药力之助与邪激烈抗争,欲作汗而不能的证象,并非药不对证,是病重药轻之故。既是药力不足,放先针刺风池、风府,以泄太阳之邪气,再与桂枝汤,才能使病势解除而愈。【原文】

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方十二。[25]

桂枝一两十七铢,去皮 芍药一两六铢 麻黄十六铢,去节 生姜一两六铢,切 杏仁十六个,去皮尖 甘草一两二铢,炙 大枣五枚,擘

右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服。本云,桂枝汤二分,麻黄汤一分,合为二升,分再服。今合为一方,将息如前法。臣亿等谨按,桂枝汤方,桂枝、芍药、生姜各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麻黄汤方,麻黄三两,桂枝二两,甘草一两,杏仁七十个。今以算法约之,桂枝汤取十二分之五,即得桂枝、芍药、生姜各一两六铢,甘草二十铢,大枣五枚。麻黄汤取九分之二,即得麻黄十六铢,桂枝十铢三分铢之二,收之得十一铢,甘草五铢三分铢之一,收之得六铢,杏仁十五个九分枚之四,收之得十六个。二汤所取相合,即共得桂枝一两十七铢,麻黄十六铢,生姜、芍药各一两六铢,甘草一两二铢,大枣五枚,杏仁十六个,合方。【白话解】

服桂枝汤发汗,汗不遵法,出现大汗出、脉象洪大,而发热、畏寒、头痛等表证仍然存在的,为病仍在表,仍应给予桂枝汤治疗,服药方法同前。如果病人发热怕冷,发热的时间长,怕冷的时间短,好像发疟疾一样,一天发作两次的,用小发汗法就能治愈,适宜用桂枝二麻黄一汤。桂枝二麻黄一汤方桂枝一两十七铢(去皮),芍药一两六铢,麻黄十六铢(去节),生姜一两六铢(切片),杏仁十六个(去皮),尖甘草一两二铢(炙),大枣五枚(剖开)。以上七味药,用水五升,先加入麻黄,煮开一二滚,除去上面的白沫,再加入其他药物,煎煮成二升,去掉药渣,每次温服一升,一日服两次。旧本说:取桂枝汤二份,麻黄汤一份,混合成二升,分两次服。调养护理方法同前。【解析】

太阳病中风证,服桂枝汤后,因为未按照服药方法的要求去做,以至于大汗淋漓,而病不除,如果太阳中风表证仍在,仍然可以按照以前的方法服桂枝汤;如果恶寒发热好像疟疾一样,一日发作两次,还需要发汗治疗。因为出了大汗之后不宜再大量发汗,所以用桂枝二麻黄一汤,该方的发汗作用比桂枝麻黄各半汤小。桂枝汤取十二分之五,麻黄汤取九分之二,二汤所取相合即本方。【原文】

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方十三[26]

知母六两 石膏一斤,碎,绵裹 甘草二两,炙 粳米六合 人参三两

右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注释】

①脉洪大:脉形盛大如洪水泛滥,宽洪满指,但来盛去衰。

②大烦渴:烦是心烦,渴是口渴,“大”用来突出心烦口渴的严重程度。【白话解】

太阳中风证,服了桂枝汤,大汗出以后,出现心烦大渴而病不能缓解,脉象洪大的,这是邪传阳明,应当用白虎加人参汤治疗。白虎加人参汤方知母六两,石膏一斤(打碎,用布包),甘草二两(炙),粳米六合,人参三两。以上五味药,加水一斗煎煮,待粳米煮熟,去掉药渣,每次温服一升,一天服三次。【解析】

上条太阳中风证服桂枝汤,大汗出,脉虽洪大,未见里热,仍用桂枝汤。此则脉洪大与烦渴同见,病已化热入里。阳明经热既炽,当用白虎汤直清其热。大汗津伤,加人参以保津。同为洪大之脉,证有太阳、阳明之别。可见临床辨证,应脉证参合。【原文】

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方十四。[27]

桂枝去皮 芍药 麻黄 甘草炙,各十八铢 大枣四枚,擘 生姜一两二铢,切 石膏二十四铢,碎,绵裹

右七味,以水五升,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当裁为越婢汤、桂枝汤合之,饮一升。今合为一方,桂枝汤二分,越婢汤一分。臣亿等谨按,桂枝汤方,桂枝、芍药、生姜各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越婢汤方,麻黄二两,生姜三两,甘草二两,石膏半斤,大枣十五枚。今以算法约之,桂枝汤取四分之一,即得桂枝、芍药、生姜各十八铢,甘草十二铢,大枣三枚。越婢汤取八分之一,即得麻黄十八铢,生姜九铢,甘草六铢,石膏二十四铢,大枣一枚八分之七,弃之。二汤所取相合,即共得桂枝、芍药、甘草、麻黄各十八铢,生姜一两三铢,石膏二十四铢,大枣四枚,合方。旧云,桂枝三,今取四分之一,即当云桂枝二也。越婢汤方,见仲景杂方中,《外台秘要》一云起脾汤。【注释】

①无阳:柯琴曰“无阳,是阳已虚,而阴不虚”。

②越婢:“婢”与“脾”古字通用,《玉函经》方后煎法,二“婢”字均作“脾”,可证。成注:发越脾气,通行津液。【白话解】

太阳病,发热恶寒,发热重而恶寒轻,应当用桂枝二越婢一汤治疗。假如脉象微弱,这是阳虚的表现,不可使用发汗方法。桂枝二越婢一汤方桂枝(去皮)、芍药、麻黄、甘草各十八铢,炙大枣四枚(剖开),生姜一两二铢(切片),石膏二十四铢(打碎,用布包)。以上七味药,用水五升,先加入麻黄,煮开一二滚,除去浮在上面的白沫,再加入其他药物,煎煮成二升,去掉药渣,每次温服一升。旧本说:应当是将越婢汤、桂枝汤的煎剂混合,每次温服一升。现将二方混合成一方,取桂枝汤二份药量,越婢汤一份药量。【解析】

本条讲太阳病表郁化热的症治。本条是太阳表证迁延时日,因循失汗,以致邪郁不解,形成外寒内热的症候,其病理机转与大青龙汤证相同,脉微弱为无阳,不可发汗,与脉微弱不可服大青龙汤的禁例亦同,仅病势较轻而已。由于叙症简略,在理解上有一定困难,但是只要能前后互参,还是有绪可寻的。既云太阳病,自当具有脉浮、头项强痛等症;从热多寒少,还当有烦渴等热象;从脉微弱不可发汗的对面来看,则脉当浮大有力,这样就可对本证有较全面的认识。所谓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乃是倒装文法,无阳即阳虚的意思,脉上既然已露出阳虚征兆,当然不可使用汗法以发其汗了。多数注家认为不可发汗是指麻、桂等辛温之剂,正宜桂枝二越婢一汤。也有主张桂枝二越婢一汤是辛凉解表的轻剂。但从方中的药味来看,大多数属于温热性质,仅有一味用量只有二十四铢的石膏是寒性药,竟说成变辛温为辛凉,这是不切实际的。【原文】

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方十五。[28]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切 白术 茯苓各三两 大枣十二枚,掰

右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小便利则愈。本云,桂枝汤今去桂枝,加茯苓、白术。【白话解】

服了桂枝汤,或是泻下以后,病人仍然头痛,项部拘急不柔和,感觉浅表发热,无汗,胸脘之间满闷而微感疼痛,小便不利的,应当用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治疗。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方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切片)、白术、茯苓各三两,大枣十二枚(剖开)。以上六味药,用水八升,煎煮成三升,去掉药渣,每次温服一升,服药后小便通畅的就可痊愈。旧本说:现用桂枝汤去掉桂枝,加入茯苓、白术。【解析】

服桂枝汤,或下之,本应营卫合而病愈,今小便不利说明津液有亏,无汗乃津液化源不足,心下微满乃痰湿留心下。芍药、甘草益阴和营,生姜、大枣、甘草辛甘助心脾之阳。茯苓、白术渗湿补脾。【原文】

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方十六。[29]

甘草干姜汤方

甘草四两,炙 干姜二两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芍药甘草汤方

芍药 甘草各四两,炙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调胃承气汤方

大黄四两,去皮,清酒洗 甘草二两,炙 芒硝半升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纳芒硝,更上火微煮令沸。少少温服之。

四逆汤方

甘草二两,炙 干姜一两半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注释】

①挛急:筋肉拘急,伸展不利。两胫挛、两胫拘急、脚挛急结合起来看,是指小腿肌肉紧张度增高或者痉挛。

②谵语:即神昏妄言。与西医的昏迷谵妄状态一致。

③厥:手足发冷。【白话解】

伤寒病,症见脉浮、自汗出、小便频数、心烦、轻微怕冷、两小腿肚拘急疼痛、难以屈伸的,是太阳中风兼阳虚阴亏证,治当扶阳解表,反而单用桂枝汤来解表,这是错误的治法。服药后就出现了四肢冰冷、咽喉干燥、烦躁不安、呕吐等症状,是误治导致阴阳两虚。治疗应该先给予甘草干姜汤,来复阳气,如果服了甘草干姜汤后四肢厥冷转愈而见两腿温暖的,说明阳气已复。然后,再给予芍药甘草汤来复阴,阴液恢复,病人两小腿肚拘急疼痛解除,两腿即可自由伸展。假如误汗伤津,致肠胃燥实而气机不调和,出现谵言妄语等症状的,可以少量调胃承气汤治疗。如果反复发汗,再加上用烧针强迫发汗,汗多亡阳,导致少阴阳衰的,应当用四逆汤主治。甘草干姜汤方甘草四两,炙干姜二两。以上二味药,用水三升,煎至一升五合,去掉药渣,分两次温服。芍药甘草汤方白芍、甘草(炙)各四两。以上二味药,加水三升煎煮,煮至一升五合,去掉药渣,分两次温服。调胃承气汤方大黄四两(去皮,用陈米酒洗),甘草二两,炙芒硝半升。以上三味药,用水三升,先加入大黄、甘草,煎煮成一升,去掉药渣,再加入芒硝,然后放在火上稍煮至开即成,每次温服少量。四逆汤方甘草二两,炙干姜一两半,附子一枚(用生的,去皮,破成八片)。以上三味药,用水三升,煎煮成一升二合,去掉药渣,分两次温服。身体强壮的人可以用大的附子一枚、干姜三两。【解析】

本条言伤寒误服桂枝汤致变及随证治之之法。脉浮、自汗出、微恶寒,似桂枝汤证,但无翕翕发热,并伴有心烦,脚挛急,又非桂枝汤证,故用桂枝汤治疗属误治。得汤后出现肢厥,烦躁呕逆,知病从阴阳两虚发展为阴阳不济,病情进一步加重。此时治以救阳还是复阴,当先二步进行。第一步,先服甘草干姜汤,以复中阳,阳复则厥愈足温。第二步,再投芍药甘草汤,以酸甘化阴,阴复则挛急、咽干自愈。设误汗伤津,致阳明热盛而见谵语,是病转属阳明,宜少予调胃承气汤以和胃气,热泄胃和,谵语自止。设误服桂枝汤之后,又重发汗,使阳气一损再损,更加烧针劫其阳,一逆再逆,以致肾阳虚衰,转入少阴,故用四逆汤回阳救逆。【原文】

问曰:证象阳旦,按法治之而增剧,厥逆,咽中干,两胫拘急而谵语。师曰:言夜半手足当温,两脚当伸。后如师言,何以知此?答曰:寸口脉浮而大,浮为风,大为虚。风则生微热,虚则两胫挛。病形象桂枝,因加附子参其间,增桂令汗出。附子温经,亡阳故也。厥逆,咽中干,烦躁,阳明内结,谵语烦乱,更饮甘草干姜汤,夜半阳气还,两足当热;胫尚微拘急,重与芍药甘草汤,尔乃胫伸;以承气汤微溏,则止其谵语,故知病可愈。[30]【注释】

①阳旦:桂枝汤的别名。

②胫(jìng):小腿,从膝盖到脚跟的一段。

③更(gēng庚)饮:改换饮用。【白话解】

问:病人的症状像桂枝汤证,按照桂枝汤证的治法进行治疗,结果反而使病情加剧,出现四肢冰冷、咽喉干燥、两小腿肌肉拘急疼痛,甚至出现谵语等症。老师预测到了病人半夜手足应当温暖,两腿应当舒展,后来病情发展果然如老师说的那样,怎么知道会这样呢?老师答:病人寸口脉搏浮而大,浮是感受风邪,大是虚的表现,感受风邪就会产生轻微发热,正气虚弱就会出现两小腿肌肉拘挛疼痛。症状虽然很像桂枝汤证,其实不是桂枝汤证,而是太阳中风兼阴阳两虚证。因此,在治疗上必须用桂枝汤加附子以温经发汗。但是医生却反而单用桂枝汤发汗,导致汗出亡阳,并兼阴液亏虚,从而出现四肢冰冷、咽喉干燥、烦躁等症状。治疗先给予甘草干姜汤,服药后阳气于半夜恢复,两腿就由厥冷转温暖,而两小腿肌肉拘挛疼痛症状尚未解除,于是再给予芍药甘草汤,服药后,阴液得复,则两脚就自由伸展了。如果误汗伤阴,导致阳明燥屎内结,就会出现谵语、心中烦乱不安等症,应当用承气汤攻下里实,服药后大便微见溏泻的,为燥屎得去,谵语等症就会停止,疾病即可以痊愈。【解析】

注家多认为此条系后人注释衍文。阳旦即桂枝汤。其证与上条悉同,只是说明寸口脉浮而大,浮为在表,大则属虚。属虚,当浮大无力,是太阳中风证兼有少阴病,宜桂枝加附子以解表温经。如单用桂枝汤,则有厥逆、咽干、烦躁、谵语之变。救逆之法,可据其证候所见,分别予以和阳济阴、清燥通腑等。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中

合六十七法,方四十首,并见太阳阳明合病法【原文】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方一。[31]

葛根四两 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生姜三两,切 甘草二两,炙 芍药二两 大枣十二枚,擘

右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白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诸汤皆仿此。【白话解】

太阳病,项背部拘紧不柔和,俯仰不能自如,无汗畏风的,用葛根汤主治。葛根汤方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生姜三两(切片),甘草二两(蜜炙),芍药二两,大枣十二枚(剖开)。以上七味药,用水一斗,先加入麻黄、葛根煎煮,煮去水分二升,除去上面的白沫,再加入其他药物,煎煮成三升,去掉药渣,每次温服一升。服药后覆盖衣被,取暖保温以助发汗,使之微微汗出。调养护理方法及禁忌同桂枝汤,其他汤剂煎服法都可以依照此方。【解析】

此与第14条同为太阳病风寒凝结较重,症见项背强急者立法。前者有汗,用桂枝加葛根汤;此则无汗,故用葛根汤,亦即前方加麻黄。葛根亦属发汗解肌药,因其辛甘性平,有汗无汗均可用,且具升清生津作用,能专解项背之强急,为方中主药。唯其无汗,为表实,增麻黄。【原文】

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方二。用前第一方。[32]【注释】

合病:两经或三经症候同时出现,谓之合病。【白话解】

太阳与阳明两经同时感受外邪而发病,症见发热、畏寒、头痛无汗等表证,又见腹泻的,用葛根汤主治。【解析】

太阳为表证,阳明为里证,表里证同时出现,因名二阳合病。一般把阳明病专属于胃肠燥实证,是片面的说法。手阳明大肠,足阳明胃,所谓阳明病,就是胃与大肠病,热实证为阳明病,虚寒证也是阳明病。本条二阳合病的阳明病就是指下利证而言,而不是肠腑燥实证。这种下利,是因感受风寒之邪内迫阳明大肠所致,所以治宜葛根汤解肌发表,表邪外解则利自可止。这一治利方法,后世称为“逆流挽舟”。【原文】

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方三。[33]

葛根四两 麻黄三两,去节 甘草二两,炙 芍药二两 桂枝二两,去皮 生姜二两,切 半夏半升,洗 大枣十二枚,掰

右八味,以水一斗,先煮葛根、麻黄,减二升,去白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白话解】

太阳与阳明两经同时发病,症见发热、畏寒、头痛、无汗等表证,同时出现呕吐,但没有下利的,应当用葛根加半夏汤治疗。葛根加半夏汤方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甘草二两(炙),芍药二两,桂枝二两(去皮),生姜二两(切片),半夏半升(用水洗),大枣十二枚(剖开)。以上八味药,用水一斗,先加入麻黄、葛根煎煮,煮去二升水分,除去上面的白沫,再加入其他药物,煎煮成三升,去掉药渣,每次温服一升。服药后覆盖衣被取暖保温,以获得微微汗出。【解析】

上条言下利,葛根汤可治;本条言呕,葛根汤已不能治,且葛根性升,需加半夏以降胃逆。陆渊雷云:“胃肠为津液之策源地,在肠之津液被迫,则下注而为利,在胃之津液被迫,则上逆而为呕,各从其近窍也。下利者得麻桂之启发,葛根之升津而利自止;呕者,犹恐升津之力助其逆势,故加半夏以镇之。”【原文】

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方四。[34]

葛根半斤 甘草二两,炙 黄芩三两 黄连三两

右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葛根,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注释】

脉促:脉势急促。【白话解】

太阳病,证属桂枝汤证,本当用汗法,医生却反而用下法,导致腹泻不止,脉象急促、短促的,是表证尚未解除的表现,如果出现气喘、汗出等内热证,用葛根黄芩黄连汤主治。葛根黄芩黄连汤方葛根半斤,甘草二两(炙),黄芩三两,黄连三两。以上四味药,用水八升,先加入葛根煎煮,煮去二升水分,再加入其他药物,煎煮成二升,去掉药渣,分两次温服。【解析】

太阳病的桂枝证,即头痛发热、恶风寒、自汗出、脉浮缓之中风证,本当用桂枝汤解肌,而医者误用下法,以致表邪内陷而下利不止。但由于体质不同,虽然下利,却有两种不同情况:其一是正气犹有余力鼓邪外出,脉促正是正气抗邪于表的反应,所以说脉促者表未解也,仍当助其抗邪外出之势而治以发汗解表;其二如果在下利的同时,又发生喘而汗出,则表明里热偏盛,热逆于肺则气喘,热蒸津液外泄则汗出,热迫于肠而下利,治疗则当清泄肠热为主,宜用葛根黄芩黄连汤。肠热一除,则下利与喘汗均愈。【原文】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