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龙百科全书(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08 18:20:00

点击下载

作者:沐之

出版社:江西美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恐龙百科全书

恐龙百科全书试读:

前言

陆地争霸、草原猎杀、神秘灭绝、千古迷踪、化石重塑……在遥远古老的中生代,地球上生活着一群神秘的庞然大物——恐龙。它们是当时世界的主宰,曾统治地球长达1.6亿年,无论是平原、森林,还是沼泽、湖泊,到处都可以看到它们的身影。然而,恐龙却在6500万年前突然间离奇地全体灭绝,给人们留下了无尽的疑问。

从19世纪中期人们第一次发掘出恐龙的骨架化石开始,一代代人,无论成人还是孩子,都对恐龙充满了好奇。那么,这种体型巨大的、称霸地球近1.6亿年的生物,又是谁发现的呢?它们的长相有什么奇特之处?性情各异的它们经历了怎样惨烈的争斗?它们生活的环境如何?是如何生存繁衍的?又是如何交流的呢?最后,它们又是因为什么而神秘消失的呢?所有这些问题都吸引着无数人想一探究竟,不仅仅是科研工作者,还有那些想走近恐龙的普通人。

这些神奇的恐龙各具特色:恐爪龙具有镰刀似的利爪,且身手敏捷,喜欢团队作战;包头龙身形巨大,喜欢独来独往,粗大的棒状尾骨威力无边;慈母龙对恐龙蛋和幼崽精心呵护,不离不弃;窃蛋龙行动敏捷,翅膀上长有可以孵蛋的羽毛,但却背负了盗贼的污名……经过近两百年的研究,人们对恐龙的了解已经越来越深入,关于恐龙的发现与研究成果层出不穷,刊载于各个时期的各类文献资料中。但是作为普通读者,想要看到所有内容,从而全面了解恐龙几乎是不可能的。鉴于此,我们编写了这本书,献给广大恐龙爱好者。

你知道哪种恐龙长着鹦鹉嘴吗?哪种恐龙戴着漂亮的头冠?什么恐龙的蛋最大?什么恐龙的脑袋最硬?让我们翻开这本书,一起进入神秘的恐龙王国吧!本书分为恐龙概述、走进三叠纪——恐龙来了、探秘侏罗纪——早期恐龙、追寻白垩纪——恐龙繁盛时代、恐龙的灭绝五部分,既纵向介绍了不同时期恐龙的生活状况,也横向介绍了每个时期存在的不同恐龙;既有分门别类地对恐龙不同科属的介绍,也有对某一恐龙成员的详细描绘。书中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向人们展示了神秘的恐龙世界,揭秘古生物学家对恐龙的考察、发掘过程,带领读者探寻世界各地的恐龙化石遗址,解读从中挖掘出的珍贵化石,系统讲解形形色色的恐龙,以及恐龙生活的方方面面,包罗万象,信息海量,你最想知道的、最想看到的还有意想不到的所有关于恐龙的内容,尽在其中!

多视角、生动的图解文字,系统展现史前地球完整生命画卷;细腻传神的珍贵插图重现真实史前生命,带给你超乎想象的视觉冲击;各具特色的不同物种粉墨登场,呈现空前绝后生物大绝灭之前的世界剪影。史前的庞然大物从侏罗纪公园中走到你的身边了!还等什么,快来展开一段奇妙的恐龙王国之旅吧! 第一章恐龙概述认识恐龙

大约在2.4亿年以前,在人类还没出现的遥远年代里,一群前所未有的生物——恐龙出现在地球上。它们中既有史上最大的陆生动物,也有最致命的掠食者。但是,从来没有人见过活着的恐龙,因为它们早在6500万年前就已经灭绝了。

独特的爬行动物

恐龙属于爬行动物,和其他的爬行动物如鳄鱼、蜥蜴一样,恐龙也是卵生动物,并且全身覆有鳞状、隔水的表皮。大多数爬行动物的四肢都是从身体的侧面伸出来的,而恐龙的四肢则从身体下面把身体支撑起来,可见恐龙的四肢比其他爬行动物的强壮得多。

恐龙的多样性这个时间轴展示了从最初的植物和动物的诞生到今天的人类文明的地球编年史。

迄今已发现了许多种类的恐龙。它们有的和一只母鸡差不多大,有的却有10头大象那么大。肉食恐龙拥有锋利的牙齿,而某些植食恐龙则长有无齿的喙。还有脸部长角、头上长冠的恐龙。

恐龙生活在什么时代

恐龙生活在中生代,即距今2.4亿~6500万年前的那段时期。中生代又被分成3个纪:三叠纪(恐龙出现的时代)、侏罗纪、白垩纪。每种恐龙都在地球上繁衍生息了数百万年,而每时每刻又会有新的种类诞生。恐龙曾经统治地球长达1.75亿年,是自地球形成以来最成功的动物种类之一。恐龙活动时间轴

恐龙大约生活了1.75亿年。它们总在随着时间推移而进化:新物种出现、旧物种灭绝。这个时间轴显示了不同种类的恐龙存活的年代。

已知最早的恐龙是与袋鼠差不多大小的原蜥脚类恐龙。

肿头龙类和伤齿龙科最早出现在白垩纪时期。尾羽龙是已知最早的窃蛋龙。

华阳龙是已知最早的剑龙之一。

小型鸟脚类恐龙,如异齿龙和莱索托龙,最早出现在侏罗纪早期。

大型兽脚类恐龙在侏罗纪中期开始盛行。

最早的鸟类始祖鸟出现在侏罗纪晚期。

最晚的恐龙生活在6500万年前的地球上。迄今所知,没有一只恐龙在6500万年前这个时期以后存活。

到了侏罗纪晚期,蜥脚类恐龙通常拥有惊人的体形。例如,迷惑龙和梁龙可以长到20米长,甚至更长。

原蜥脚类恐龙在侏罗纪中期就灭绝了。奇异的恐龙化石

一些恐龙死后,其尸骨在岩石中逐渐变成化石。通过研究这些化石,古生物学家们可以得到关于恐龙的大量信息,尽管它们早在几千万年前就已经灭绝了。

这是一具剑龙骨骼化石。它几乎完整无缺,因而古生物学家可以很容易地推测它的外形。

剑龙从后颈、背部到尾部生有一排骨板。这排骨板让剑龙看起来更有威慑力,抑或可以帮助它在求偶时吸引异性。

剑龙活着的时候脖子是笔直的,之所以化石中的颈部弯曲着,是因为它死后颈部肌肉萎缩,使颈骨变成了弧形。颈部下面的块状小骨形成一个保护性的喉囊。

短小的足骨和宽大的腿骨表明剑龙是一种行动迟缓的动物。

右边的3块骨头组成了这只恐龙的臀骨或骨盆。

前脚上的5块坚固、宽大的趾骨能够分担剑龙的体重。

骨板的尺寸沿着尾巴逐渐变小。没有任何两块骨板是一样大小或相同形状的。

下肢比上肢更长。这使得剑龙的头部向下低垂,几乎贴到地面。

这些是剑龙用来自卫的尾刺。

被埋藏的尸骨

动物尸体变成化石的情况非常罕见,它们通常会被吃掉,骨骼也会被其他动物弄散,或者腐烂掉。但因为地球上曾经生活着数百万只恐龙,所以我们能够发现大量的恐龙化石。大多数化石是在动物死于水中或靠近水边的情况下形成的:尸体会被泥沙掩埋,成为沉积物。

变成化石

经过几百万年的演变,覆在动物尸体上的沉积物逐渐分层。每一层都会对下层施加很大的压力,致使沉积物慢慢地转变成岩石。岩石里的化学物质会从动物的骨头和牙齿的小孔里渗进去。这些化学物质以极其缓慢的速度逐渐变硬,于是动物骨骼就变成了化石。动物身体的坚硬部分变成的化石,比如牙齿和骨头等,被称为遗体化石。

遗迹化石

古生物学家们还发现了变成化石的恐龙足迹、带有牙齿咬痕的叶子,甚至还有恐龙的粪便。这些化石被称为遗迹化石,因为它们是恐龙生活留下的痕迹。遗迹化石和遗体化石有着不同的形成方式。例如,足迹在动物踏过软泥地时形成,经过几万年之后硬化成岩石,于是动物的足迹就被保存了下来。

恐龙木乃伊

极少数恐龙被发现时连肉体也完整保存。这样的情况只有在恐龙的尸体在高温、干燥的条件下被快速烘干的时候才会发生。这个过程就是众所周知的“木乃伊化”。生物进化与恐龙的起源

大多数科学家认为生物在漫长的岁月里逐渐改变,这种思想被称作“生物进化论”。科学家们试图用生物进化论来解释恐龙的起源和它们的灭绝。

化石档案

至今发现的全部化石统称为化石档案。化石档案向我们表明,在漫长的年代里动物和植物是如何演变的。从化石档案我们得知,最早的生物是一种细菌,它们在35亿年前就在地球上出现了。经过千百万年的演化,这些细菌进化成了最初的动物和植物。这是三叶虫化石,它们是最早长有骨骼的动物之一,已有5.5亿年的历史。

进化的过程

生物是从单细胞开始的,经过上亿年的时间,海洋中聚集了各种各样的生物,包括蠕虫、水母,带壳的软体动物以及晚些出现的带骨架的鱼类。陆地也逐渐被各种生物占据,一开始是简单的单细胞植物,如藻类;后来则出现了更为复杂的动物——蠕虫、节肢动物和软体动物。5亿年前,出现了鱼类。它们拥有粗厚的皮肉,没有颚部。当时,地球上还不存在陆生动物。3.75亿年前,一些水生动物也许为了躲避捕食者离开了水体。它们是最早的两栖动物。3亿年前,诞生了爬行动物。它们的身体更适合陆生生活。它们长有龟裂的鳞状皮肤,用来防止强烈阳光的照射。大约2.4亿年前,一些爬行动物进化出足以支撑起它们的身体,使其可以离开地面的腿部,成了最初的恐龙。

在2.45亿年前,陆地上居住着许多爬行动物,其中包括后来进化成哺乳动物的似哺乳爬行动物——缘头龙和祖龙类。最早的祖龙都是肉食者,有一些是长得像鳄鱼的生有能匍匐前进的腿的动物,有一些则发展出半匍匐的站姿和特殊的可旋转的踝关节。

体型小一些的、轻盈的祖龙类动物是最早发展出可以用下肢进行短距离奔跑的动物。其中有一些发展出成熟的站姿,它们依靠身体下方直立的腿永久地站了起来。来自阿根廷的体长30厘米的祖龙类兔鳄在解剖学上处于这些完全直立的祖龙类及两类由它们发展出来的动物——会飞的爬行动物(翼龙)和恐龙之间。北极熊生活在寒冷的北极,它们进化出厚厚的皮毛,帮助它们在冰天雪地里生存。恐龙的身体

恐龙死后留下了大量的牙齿和骨头的化石,但是极少有肌肉、器官和其他部位保留下来。科学家通过对比恐龙和今天活着的动物的骨架,勾勒出了恐龙各个柔软部分的轮廓。通过这些我们已经大致了解了恐龙身体内部的结构。

蜥脚类恐龙的取食

蜥脚类恐龙必须摄入巨大数量的植物,然而它们的牙齿非常小,颌肌肉也很无力。例如,迷惑龙的牙齿长而窄,专家因此认为它的牙齿就像耙子一样,使用时会先咬住满满一口树叶,然后向后扭,将树叶从树上或灌木上扯下。

蜥脚类恐龙的长脖子

长长的脖子使蜥脚类恐龙可以够到它要吃的植物。马门溪龙的脖子是恐龙中最长的,约有11米,仅由19根骨头构成。科学家认为蜥脚类恐龙可能只需站在原地,就可以利用长长的脖子从广大的区域获取食物。然后,再向前移动,到达新的进食中心。这也意味着它们无须走太多路,因而有助于保存能量。蜥脚类恐龙长得惊人的脖子有助于它们寻找并摄入巨大数量的食物,以满足庞大身体所需的能量。足迹可以在泥土或沙子中保留下来,然而很快就会消失。因此足迹在极为罕见的情况下才会变为化石。

蜥脚类恐龙消化食物

蜥脚类恐龙的牙齿和颌过于无力,无法咀嚼摄入的数量巨大的食物,于是便将食物囫囵吞下。食物在胃中会被恐龙吞下的石头(即胃石)碾成糊状,然后胃中的细菌会将其中的营养分离,以便恐龙能够消化吸收。现在很多动物还在采用这种消化食物的方法,如有些鸟会在消化系统中保留沙砾,从而碾碎种子或粗糙的植物;鳄鱼也会吞下石头,这有助于将骨头碾碎。蜥脚类恐龙的脚大而宽阔,因而可以支撑起巨大的体重。体形较小的恐龙的脚则较为窄小,更适于快速奔跑。

蜥脚类恐龙的脚

蜥脚类恐龙的体重惊人,然而只能依靠四只脚来支撑整个体重。因此其每只脚都由从脚踝处向外下方伸展的脚趾构成,脚趾之间留有空间。有人认为这个空间填满了强韧的类似肌腱的组织,当脚落下时起着缓冲垫的作用,有助于支撑恐龙庞大的身体。

完整的恐龙骨架

极少会发现完整的恐龙骨架。若使骨头变成化石,它必须快速掩埋在泥土或沙子中,然而这种情况不常发生。大部分恐龙化石都只由几根骨头构成——当然也发现过一些小型恐龙的完整骨架——这就意味着很多恐龙都是通过部分骨架被了解的。蜥脚类恐龙的颈骨是中空的,减轻了脖子的重量,因此其无须耗费太大的能量就可以抬起脖子。恐龙的四肢

梁龙靠四条腿行走,棱齿龙靠两条腿奔跑,然而有许多其他种类的恐龙则可以用两种方式行动,就像现代的熊一样。既能用两条腿又能用四条腿行动给了这些恐龙很多优势。它们可以用下肢站立,用上肢抓取食物或与敌人打斗,吃低处的嫩叶时则用四条腿站立。它们可以在地面上用四条腿休息或走来走去,但如果需要马上加速,它们还能用两条腿迅速起身,然后逃跑。

恐龙的下肢:以禽龙为例

禽龙是棱齿龙的近亲,但块头要大得多。完全成熟的禽龙体长能达到10米,体重达到4吨。它的骨架基本结构与棱齿龙完全一样,但是骨头的比例差别很大。禽龙的大腿骨又沉又长,脚骨却很短。这使其有力地托起了自身的重量,但是并没有奔跑的能力。禽龙椎骨上的脊骨要高得多、宽得多,并长有数不清的互相交叉的骨质肌腱。这些肌腱顺着椎骨生长,在不增加额外肌肉重量的情况下,增添了力量。禽龙可以直立行走或用四条腿行走。

从禽龙首次被发现的那一天起,关于它怎样在正常行走的情况下托起身体的争论就没有停止过。是像蜥蜴一样水平的?还是像袋鼠一样直立的?现在大多数科学家认为,成年的禽龙很有可能在行走的时候,脊柱是水平的,下肢承担了大部分体重。但在进食或站立的时候,它们经常会放下上肢,来提供额外的支撑。禽龙的趾爪具有多种功能:长有钉状物的大拇指用于自卫;用四条腿行走的时候,中间的3根趾爪会展开,像蹄子一样;第5根趾爪很灵活,可以抓取食物,或从树上扯叶子。

恐龙的上肢:以禽龙为例

禽龙的上肢是其最突出的特征之一,并再一次地证明了完全直立的姿势对于恐龙来说是多么合适。在巨大肩胛骨的支撑下,禽龙的上肢长而有力,肌肉发达。趾爪上的5根骨头(腕骨)结合在一起,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这和棱齿龙滑动的腕骨很不一样。禽龙中间的3根趾爪强壮僵硬,末端长有又短又钝的爪子。用四条腿行走的时候,展开的爪子就像一个蹄子。

禽龙的大拇指像一个可怕的大钉子,当它用下肢站起来进行防御的时候,这便成了它的主要武器。禽龙的第5根趾爪比其他趾爪都要弱小,但是却灵活得多,可以当作一个钩子从树上扯下食物。禽龙跳起来用拇指上的钉反击一只袭击它的异特龙。完全直立使禽龙可以很自由地行动。恐龙的骨骼与肌肉

恐龙的骨架都由同样的部分组成,但骨骼本身却有很多区别。科学家可以根据骨架的特征构造,推算出恐龙肌肉的具体位置、恐龙的运动属性以及它的整体形态。速度对于橡树龙(一种小型植食性恐龙)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与现代瞪羚相似的薄壁空心的骨骼,使它的骨架坚固,且不会增加重量。

骨骼的进化

对于体型庞大的植食性恐龙来说,力量是最重要的要求。它们的腿骨庞大而结实,足以负担巨大的身体。同时,它们进化出了一种巧妙的构造,减轻了其他骨骼的重量,而不会造成力量的衰减。

那些体型更小的、行动迅速的恐龙则进化出了一种在现代动物身上也可以看到的特点:薄壁长骨。这种骨骼如同一根空心的管子,薄薄的外壁由重型骨骼构成,而骨骼中央则是轻得多的骨髓。行动迅速的植食性恐龙,如橡树龙,就有这种薄壁长骨。我们可以假定这种骨骼是为了减轻重量,从而在逃离天敌时获得更快的速度。坚固的柱状四肢骨骼支撑起迷惑龙重达20~30吨的躯体。这条大腿骨化石长达1.5米。

骨架与肌肉

恐龙的骨架由韧带、肌肉和肌腱连在一起,这一点和我们人类的身体相同。在一些化石中,骨骼间还有“肌肉痕”(肌肉连接处留下的粗糙痕迹),据此我们可以计算出一些起控制作用的主要肌肉的大小和位置。

肌肉的疑问髋骨每边有3块骨头:髂骨(红色)、坐骨(黄色)和耻骨(绿色)。上图:蜥臀目恐龙的坐骨与耻骨指向不同方向。中图:早期鸟臀目恐龙,如肢龙的坐骨与耻骨靠在一起,并指向尾部。下图:晚期鸟臀目恐龙,如禽龙的耻骨进化出一个朝前方的突起,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属于蜥臀目。

大型植食性恐龙,比如梁龙的腿本应由巨大的肌肉群带动,然而在化石中却没有任何迹象表明它们具有这种肌肉群。暴龙发达的下颚由一组肌肉和肌腱控制,而这些肌肉和肌腱以何种高度复杂的方式相互作用?剑龙能以多大的幅度把自己的尾巴向各个方向摆动?没有人知道确切的答案,虽然现代的动物有时可以提供一些线索,但这些线索不能成为有力的证据。

从根本上说,每只恐龙可能拥有的肌肉数量与相对比例是与它运动和生活的方式密不可分的。对同种恐龙不同时期的研究者所做的图解之间有着令人惊讶的差别,这是由于人们对恐龙生活方式的看法发生了改变。举例来说,早期的暴龙图片把它们画成了肌肉不发达的形象,因为当时人们认为这种恐龙是行动迟缓的。新近的观点则认为暴龙是活跃的猎手,于是图片上的暴龙也就变成了体型巨大、肌肉发达的动物。恐龙的肌肉赐予它们力量与灵活性。巨大的肌肉组织使得腕龙沉重的骨架得以保持形状,并使其能够行动。恐龙的血液

恐龙是温血动物还是冷血动物?科学家们对这个问题极为关注,很多人都持有鲜明且无法调和的观点。要弄清为什么在过去的20年中,这个问题会被争论得不可开交,我们必须从温血和冷血的问题本身入手。

动物的血液

动物的血液温度保持不变时,它们的活动效率最高,这是因为它们体内的化学反应在恒温下效果最好。而如果温度上下变化过于剧烈,其身体就不能维持正常运转。冷血动物如蜥蜴和蛇,可以通过自身的行为来控制身体的温度,这被称为体外热量法。温血动物(鸟类和哺乳动物)把食物的能量转化为热量,这被称为体内热量法。温血动物通过出汗、呼吸、在水中嬉戏或者像大象那样扇动耳朵来降低体内血液的温度,从而达到调节体温的目的。恐龙的生活方式极为多样化,从庞大而动作缓慢的植食性恐龙到身形较小而活跃的猎食者都有各自的生活方式。它们是否也具有不同的冷血、温血代谢方式呢?恐龙有3种类型的骨骼,从生理学上说,这是恐龙处于冷血动物(鳄鱼)和温血动物(鸟类及哺乳动物)之间的证明。哈弗骨有很多的血管,血管周围有密集的骨质圈。现代的大型温血哺乳动物具有这种类型的骨骼。这是马肋骨的切片。某些恐龙也有哈弗骨。这只重爪龙的肋骨切片上有和马的骨头一样的骨质圈。这是否说明有哈弗骨的恐龙是温血动物呢?恐龙、鸟类和哺乳动物都有相似的初骨,初骨里面有很多血管。这种类型的骨骼叫作羽层状骨(图片是一只蜥脚类恐龙的腿骨),是快速生长过程中最初形成的骨骼。现代的冷血动物鳄鱼,它们的骨骼中有在生长过程中形成的轮,由此可以判断出它们在不同时期的生长速度不同。某些恐龙,如这只禽龙的腿骨,也具有这种特点。

温血和冷血

温血和冷血两种动物都有各自的优点和缺点。一条温血的狗很快就会耗光所摄入食物中的能量,因此要比一只同等大小的冷血蜥蜴多吃10倍的食物。另一方面,蜥蜴每天必须在太阳下晒上好几个小时来使身体变暖,而且在黑夜或者周围温度降低时,它的身体机能将无法有效运转。

更重要的是,与冷血动物相比,温血动物拥有大得多的大脑和更加活跃的生活方式。所以温血还是冷血的问题实际上就决定了恐龙到底是动作敏捷又聪明的物种,还是行动迟缓又蠢笨的动物。恐龙的攻击和抵御

对植食性恐龙来说,抵抗袭击要远比逃跑来得危险。在一个到处都是肉食性恐龙的世界里,它们要尽可能地进化出最好的防御系统。肉食恐龙是天生的猎杀者,它们用自己的尖牙利爪攻击猎物。植食恐龙通过各种方式进行防御,保护自己:有的群居,有的依靠速度逃跑,也有的身上长有硬甲或头上长有尖角。甲龙蜥脚类恐龙

蜥脚类恐龙的抵御攻击

跟今天的大象相似,蜥脚类恐龙通常利用自己庞大的身体来保护自己。梁龙可以挥动它鞭子似的长尾巴来威慑攻击者。

长着硬甲

甲龙类恐龙利用身上盔甲似的皮肤和骨钉来保护自己。遭遇攻击时,甲龙会萎缩起来保护自己的腹部,并不断挥动尾巴上的刺棒来攻击敌人。剑龙

骨板和骨钉

剑龙用背上的一排巨大的骨板,以及带有4根骨钉的尾巴来防御掠食者的攻击。剑龙的尾巴可以造成巨大的伤害,甚至可以杀死攻击者。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