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息补肾话中医(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09 00:32:10

点击下载

作者:卢允良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全息补肾话中医

全息补肾话中医试读:

前言

每个人都有生病的时候,每个人或多或少都被疾病折磨过,健康对每个人来说都很重要。有人说:“健康的人什么都想要,而不健康的人唯一想要的就是健康。”人的一生各自都有不同的追求,而没有健康的身体,一切都是空谈。科学再发展,科技再先进,也要把人类的健康放在首位。一生于世奔波劳苦,“人就是赚得全世界,赔上自己的生命,有什么益处呢?人还能拿什么换生命呢?”(《圣经·马可福音》)。所以,呵护生命,维护健康,是至关重要的。

我国传统中医学有文字记载约有三千年历史,但在文字未形成之前,我们的祖先早就学会了运用自然界赐给我们的动物、植物、矿物质等中药来解决人类的疾病痛苦。人类运用自然界的中药治病,就好像渴了寻找水源解渴,饿了寻找食物充饥一样自然而然的产生了。从简单到复杂,从低效到高效,一代传一代,不断发展、不断改进、不断成熟。千万年来,中草药为人类健康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

然而,就在20世纪初,西方医学传入中国以后,一少部分人一时只看到西医的近期疗效,贪图方便,期求快捷,急功近利,凡病都用西医西药,歧视传统中医。甚至在1913年,北洋政府还公开发布“废除中医”的命令,此举引起了全国中医界的强烈反抗,被各省中医界代表所阻止。

新中国成立后,伟大英明的领袖毛泽东指出“中国医药学是个伟大的宝库”,于是指示开展西医学习中医的运动。全国的医药、卫生、预防、治疗均走中西医结合的道路,传统中医药学在短暂经受了西方医学的冲击后,又重新稳步兴旺地发展起来。

特别是在近几年,世界卫生组织通过几十年的临床观察研究,发现了很多西药,长期使用后对人体健康有危害。全球已开始控制抗生素等药的大量使用,像氯霉素、四环素、庆大霉素及链霉素等,长期大量使用已给许多人造成了永久性耳聋、血液病、肝肾功能损害等。长期滥用抗生素能明显抑制免疫系统、降低人类的健康水平,如今有些药物已经被禁用或淘汰。上海市首先规定一般感冒发烧不准随便使用抗生素,卫生部又明确规定医生在诊治疾病时中药处方量要达到30%以上,由此可清楚地看到传统中医的显要作用和远大的发展前景。

而当今社会,由于经济飞速发展,围绕经济劳作的人们节奏加快、工作繁忙,一旦发生疾病,就想尽快治好,不愿耽误工作,而且大都嫌煎中药麻烦,吃中药太苦,于是选用西医治疗。为求速愈而小病大做,腹泻、感冒也输液打针好几天,错误大量用药,追求疾病尽快痊愈,根本不让自身的免疫系统发挥作用来驱除病邪,全部依赖抗生素。另有一部分人不了解中药治病的好处,被疾病折磨旷日持久也想不起去看中医。然而,如今的西方国家都已开始认可中医,引进中药,必要时把中医疗法作为西医治疗的替代方法。

作为爱好并从事中医药事业的我,很想为那些长期依赖西药控制病情,备受疾病折磨的患者多讲一些中医药治病的优点,让他们深刻了解中医药治病的好处,敦促他们积极运用传统中药,尽快把缠绕身上的病魔彻底解除,这是我最大的心愿。

2006年3月,我出差汉口,到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续商中医治疗方面的合作项目。应合作多年的老中医徐秀芝老师的邀请,到其家中做客并参加晚宴,有幸见到了徐秀芝老师的爱人、武汉大学文学院老教授曾庆元先生。席间曾教授非常热情,雅兴倍增,多年戒酒的曾老破例举杯,陪我畅饮阔谈。互侃投机兴奋之余,曾教授馈赠我一本他亲笔签名的新作《高等语文》。我如获至宝,连续十几天把曾教授的著作阅读完后深有感触,于是产生了自己也出一本书的念头。

本着弘扬传统中医药文化,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目的,也为了把自己从事中医临床多年的经验加以总结,让更多的人走出使用苦寒攻泻的清热解毒药治疗慢性病的误区,了解自己的治病新理念“中医全息补肾论——中药温通热疗法”,所以编撰了本书。

我从2006年6月下旬开始筹备,购买相关书籍,阅读有关资料,在长达10年的时间里,除应时忙于诊务外,一有空闲便阅览群书,勤奋学习,夜以继日,专心写稿。九年半以后初稿基本完成,又经过了徐秀芝、王森林、杨左幸、李文湘等老师和钟敏、杨昌芬、王霞等同事的辛苦校对,《全息补肾话中医》终于完稿。

全书分上、中、下三篇,二十二章。上篇谈医理,中篇谈医病,下篇谈医人。从自己三十余年来的治病经验、读书心得体会,谈到三百多种常见病的预防与治疗、药疗食疗、单方妙药、养生保健常识,以及为人处世道理等。详细论述了胃病、肾病、肝病、肿瘤、妇科病等常见慢性病的防治方法,重点突出了“中医全息补肾论——中药温通热疗法”。

希望本书能给人们的身体健康带来益处,能对疾病的防治有所帮助,能使人们走出滥用苦寒药的误区,我即倍感欣慰。希望那些长期抱病、四处求医的患者,可从本书中找到适合自己病情的方药,健康的朋友可以此作为预防疾病、维护健康的参考书籍。愿《全息补肾话中医》成为您健康的帮手,能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医、重视中医,运用中医治疗疾病、维护健康,才是我最终的目的所在。

由于本人才疏学浅,写作能力有限,仅是想通过本书把自己的浅识拙见拱手众目,认为对者惠之于民心自满足,荒谬之处诚望医界尊长、老师朋友和各位读者不吝赐教,批评指正。

至此,对在本书的编撰及出版过程中给予帮助的各位老师及同仁们,谨表示万分的敬意和诚挚的感谢!还要感谢督导教诲我走上医学道路的兄长卢允忠,感谢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感谢对本书文稿校对排版辛苦付出的各位同志,感谢广大读者!卢允良2016年11月13日—— 上篇 ——医理篇第一章中医全息补肾论———中药温通热疗法概论治病治本论

两千多年前的医学书祖《黄帝内经》曰:“治病必求于本。”到底什么是本呢?张景岳著的《类经》曰:“本者,原也、始也,万事万物之所以然也。”

水有源头树有根,万事万物起有因。据无数科学家深入研究后推算出,大约在150亿年前,宇宙是一个无比庞大的混沌体,在自由动力的作用下产生了一次大爆炸,从而分明清浊、劈开天地,清气为太空,浊体为星球。而这个大爆炸的动因主要是阳气、热能的作用。

从阴阳学来说,早期的混沌体为阴,由运动产生的热能形成了大爆炸为阳,阳气、热能在宇宙进化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宇宙大爆炸后逐渐形成的地球,最初主要由水和土组成,在得到太阳光的温煦照射后开始变生万物。常言讲“万物生长靠太阳”。

地球上生命物质的起源,据科学家反复研究并通过试验推断出:“有生命的物质是由非生命的物质通过内外因素演变而来的。这种演变的过程必有宇宙的热能作用,比如太阳光的照射或者是闪电的激发而成。”由此可以看出,正因为有了阳气,阴体才会有生命和运动。所以阳气热能更可称为万物之父、动力之源、生命之本。

凡万物生由乎阳,死也由乎阳。得阳则生,失阳则死。人若阳气不充则生命不旺、精神萎颓;若阳气盈盛则气血充盛、心情振奋。

阳盛如春夏,万物复苏、生机盎然;阳衰如秋冬,百生蛰藏、凋零僵枯。

人,阳气一分不够则有病,阳气一分不尽则不死。人自当要以阳气为主。《景岳全书》言:“凡欲保生重命者,尤当爱惜阳气。”

阳气盛,身体强健有力,代谢正常;阳气衰,精神萎靡不振,循环障碍。人到晚年肾阳虚衰后往往手足冰冷、神疲体倦、动作困艰。

阴阳,是先有阴而后有阳。纯阴没有生机,阴中有了阳才有生命。

阴为肉体,阳为灵魂,阳化气产生动力,阴成形作为供体。

人的形体为阴,而周身之所以能够温暖,皆因为有阳气的作用。人的五脏六腑、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筋肉皮毛等的功能作用、玄机神明皆由阳气来鼓动。如若人阳尽气绝,则身体僵冰、功能失用,玄机神明灵觉自灭。

故,爱生命者当爱护人体肾气,治疾病者当固补脏腑阳气。用现代的话说,人体阳气就是免疫功能。宇宙是个大天地,人体是个小天地。肾中之阳气像人体的小太阳,肾功能好,阳气充沛,免疫力就强,疾病就少得,纵是有病也轻小,稍微治疗即好。如若人体阳气虚弱,免疫功能就低下,则会病而缠绵,长久难愈。

宇宙之间太阳少而星辰多;地球之上阳陆少而阴水多;人体之中阳气少而血肉多。处处可见阳之亏,而人的劳作、思维,无时不耗损阳气。

人体阳气二八始全,五八渐衰,八八将竭。短短几十年间,若不爱惜人之阳气,不重视温肾养生,就会半百而衰,生命短促。

中医书祖《黄帝内经》云:“肾阳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

明代大医学家张景岳名言:“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肾阳。”

今言治病治本论,治病必求其本,犹如浇树灌其根。树之本,根也;人之本,肾也。

中医治病重在治本,“治病不治本,何以去深藏之大患”,“见病治病乃医家大忌,唯见其病而能求其病之所以然”,查根寻源,从而能“澄其源而流自清,灌其根而枝乃茂”。

然,天地之本,本于太阳;人身之本,本于肾阳。故,治病必治其本,治本必补其肾,补肾必温其阳,是治疗各种慢性疾病之要法也。于是乎,集先贤温补理论为一体的“中医全息补肾论——中药温通热疗法”产生。释“中医全息补肾论——中药温通热疗法”

所谓中医全息,是“局部患病,整体治疗;整体虚弱,补其重锐”的医学和易学理论结合。

一粒种子可以生长成一棵参天大树;一个细胞可以孕育成一个完整生命。物体的部分是整体缩影的全息理论,早在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里已经做了详细阐述及临床应用。

现代科学家用高倍望远镜拍摄下的宇宙星云运转图很像两千多年前《易经》里的太极阴阳图。太极阴阳图是宇宙的全息缩影,而人体免疫功能的强弱则重点表现在分泌各种激素的肾脏功能上。

所以,肾为人体全息的重点,谈虚论补就要补肾。补气虚,肾为气之根;补血虚,肾髓为生血之源;补阴虚,当滋补肾之元阴;补阳虚,当温补肾之元阳。

疾病多由阳气衰始得,人过四十以后如日过午时偏西,阳气渐衰,则开始多病。

宇宙之间,太阳少而星辰多;地球之上,阳陆少而阴水多;人体之中,阳气少而血肉多;处处可见阳之亏。古人作八卦,把肾定为北方之水、坎卦,卦爻(),喻为一阳陷于二阴之中。是明显的阳少阴多,患病也易阳虚阴瘀,故《景岳全书》言“阳非有余”论。

疾病多由阴气瘀积导致,人体之中较少的阳气统管着周身很多的阴气,犹如少数的军师将帅统领千万士兵军队一样。一旦阳气虚弱,阴气得不到阳气的统管,即会失去正常的运行规律,出现紊乱、障碍、瘀阻,形成疼痛、胀满等各种不适症状。

所以,补虚就要补阳,祛瘀就要温通。河流之水,得温热则能顺畅流淌,遇寒冷即会凝滞结冰;人体脏腑,阳气盛才会代谢正常,阴气瘀导致循环障碍。

中医全息补肾论,就是运用中医整体辨证的方法,采取易学全息阴阳的理论,补益人体最重要的器官——肾脏,从而收到提纲挈领,执简就繁,固其根基,护其梁柱的效果。

中药温通热疗法,就是使用补肾、健脾、活血、行气、消导的温热性中药治疗因虚弱、瘀阻而产生的疼痛、胀满、热毒瘀聚之慢性疾病,从而达到治病治本、整体恢复的真正目的。

治病必治其本,治本必补其肾,补肾必温其阳,在慢性病治疗中必不可缺少,“中医全息补肾论——中药温通热疗法”是整体治疗、增强免疫、治病治本的治疗方法。

本人经过二十余年的临床经验总结,推出的“中医全息补肾论——中药温通热疗法”,确实缓解了很多疑难重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减少了患者的痛苦,也挽救了很多肿瘤、肾病、肝病患者的生命。

中医全息补肾论——中药温通热疗法常用药物如下:

1.补肾:川续断、桑寄生、骨碎补、杜仲、巴戟肉、菟丝子、补骨脂、仙茅、仙灵脾、五味子、女贞子、山萸肉、韭菜子、肉苁蓉、鹿角片。

2.健脾:浙白术、炒苍术、西洋参、红参、党参、太子参、黄芪、甘草。

3.活血:当归、白芍、川芎、红花、鸡血藤。

4.行气:香附、延胡索、陈皮、厚朴、升麻、柴胡。

5.消导:壳砂仁、肉桂、小茴香、干姜、草豆蔻、炒麦芽、鸡内金、枳实、山楂、槟榔、大黄。

说明:临证中,在补肾、健脾、活血、行气、消导五大方法用药的基础上,再根据患者当时表现的症状选用适量对症的药物同步治疗。五大疗法常用药物不可全部选用,一般选用60%,并可根据临床症状调换其他同类药物。如有出血,则不用活血药,胃府积热者少用健脾药,灵活机变,但用量要轻小,每剂药总量不宜超过180克。

关于“中医全息补肾论——中药温通热疗法”治疗胃病、肿瘤、肾病、肝病的详细论述,还请您细心阅读以后的各个章节。阴 阳 论

道是先有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化阴阳。先有阴,后有阳;阳主阴从,阴阳互济。

人生一世,不离阴阳;轻清为阳,重浊为阴;阳为大气,阴为五谷;三日不食五谷可忍,一刻不纳大气则亡;故此,阳重于阴,阴从于阳。天为阳,地为阴。天为太空,地为地球。天大于地,阳大于阴。阳气旺盛主长寿,宇宙50亿年还很年轻。

太阳为宇宙的阳中之阳,所以,景岳言:“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太阳的生命也决定着宇宙的生命,太阳若阳气热能耗竭,将会更换成一个未知新宇宙。

太阳为阳,月亮为阴。太阳大,月亮小。太阳统管月亮,月亮跟随太阳。阳大于阴,阳管阴,阴小于阳,阴顺阳。

人,上部为阳,下部为阴。大脑为阳中之阳,肾脏为阴中之阴。大脑统管着肾脏,肾脏供养着大脑。人生先有肾脏后有大脑,大脑初生不满又四十早衰,此阳易虚之明证。

人刚出生时阳气始生,大脑空空啥也不懂;至二三十岁阳气渐充,血气方刚精力旺盛;至四五十岁阳气始减,体质衰弱,每况愈下;到七八十岁阳气将竭,大脑又迷迷糊糊。由此可见,人生由于阳气生,壮由于阳气盛,衰由于阳气虚,死由于阳气竭。阳气决定生死,阳气旺盛的人多健寿,阳气虚弱的人多恙夭。

人体左边为阳,右边为阴。人的脉象左脉小,右脉大,非常明显。常人皆是右手右脚较左手左脚有力、好使。临床许多的虚弱患者也易出现左上下肢软弱无力,怕凉易冰。很多人在冬天都能明显感觉到左手的小指冰于右手,此即人易阳虚之明证。

肾为人生之本,五脏之根,在八卦为坎(),乃一阳陷于二阴之中,明显阳少阴多,肾中易于阳虚。

所以,人在治病时补阳补气必不可少,“中医全息补肾论——中药温通热疗法”也可在此得到理论依据。《伤寒论》中一百多方,无论治内伤或外感,用人参、附子、干姜等甘温药很易见。清热解毒药仅适合于治急性病或外感病,治疗慢性病、虚弱病采取温、通、消、补是对的。

元气潜藏两肾中,元气包括元阴元阳,元气静时则为阴精,动时则为阳气。犹如汽油,不用时为油,用时化为火。元气之元阴元阳,动时阳出,静时阴守。阴有形为载体,阳无形为动力。阳由阴转化,阴由阳化生。阴血如液体之汽油,阳气如燃烧之火苗,人体阳气的转化犹如汽油加氧气燃烧而产生的能量。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互根,相互依存。单阳不存,单阴不动。阴阳结合,动静相宜。明辨“阴盛阳虚,阴虚阳盛”《内经》曰:“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在治病时,只有先分清病之属阴或属阳,才能对症下药,阴病用阳药,阳病用阴药,而不出差错。

而现今有很多医生在治病过程中,不能很好地分清阴阳。错误地理解为人体的阴盛了,阳就虚;阴虚了,阳就盛。我认为这样理解是不对的。

甚至有人把阳与火混淆,实际上,阳为正气,为真阳,为可用,为功能,为动力,为能量;而火为邪气,为郁热,为无用,为障碍,为抑制,为垃圾。

万事万物都包括阴阳两个方面,那么身体有阴阳,疾病也有阴阳。在辨证诊断时,一定要把身体的阴阳和疾病的阴阳区分清楚,阴阳无谬,才能对证用药,药到病除。

阴精、阳气,为身体阴阳;阴浊、阳邪,为疾病阴阳。所谓阴盛阳衰,是讲阴邪、阴浊泛盛,真火、阳气虚弱。由于阳气虚弱而无力清除阴邪,导致阴邪泛滥妄盛,形成阴性的疾病。所谓阴虚阳盛,是讲阴精、真阴亏虚,而虚火、阳邪旺盛。由于脏腑阴精亏虚缺乏能源,而导致代谢缓慢、障碍,瘀积生热,形成虚热的疾病。

比如一个人过度劳累,耗阴伤津,又不能得到及时的补充和休整,就会形成低热、虚火的病症。另外,阳邪过盛也可耗伤真阴形成疾病,如天气过于燥热,就会耗伤真阴津液,致阳盛阴虚使人发病。

阴虚阳盛虽是阴精、真阴亏虚而并非阳气、真阳旺盛。假若阳气、真阳真的旺盛的话,自能化生阴精,使阴精不虚,阴阳平衡,何病之有?

身体的阴阳是互根的,阴虚则损及阳,阳虚也损及阴。阴为精血,阳为精气,气能生血,血也能转化为气。血少气自衰,失血过多后不但血虚,而且气虚。气虚血也亏,阳气虚弱导致脏腑功能降低,就不能制造出更多的精血而形成血虚。

阴血和阳气,犹如一个公司的资本,阴血为固定资产,阳气为流动资金。阳气(流动资金)主外,维持运转,阴精(固定资产)守内,保住基本。阳气旺盛,自能使阴精充足(流动资金充足,就会变成固定资产储存),阳气虚弱,也会使阴精耗损(流动资金不足,就会把固定资产拿出变为流动资金维持公司的正常运转),阳气虚时阴精就转化为阳,变成功能动力,维持身体的代谢运转,阴阳平衡。

人体劳作时耗损阳气,阳气虚了人就感觉累,若歇一歇,休息一会,人就又有力量了,这就是阴精转化阳气的小过程。假若阳也虚,阴也不足,人就会感觉疲乏无力,形成慢性虚弱病。所以,许多的慢性病都会出现阴阳俱虚的症状,单纯的阳虚或单纯的阴虚病极少极少。

疾病的阴阳,称为阴邪和阳邪。阴邪是身体虚弱内生的,叫虚证;阳邪是邪气亢盛外侵的,称实证。疾病有阴邪瘀久似阳邪的,也有阳邪郁久似阴邪的。

总之,慢性病不论阳邪和阴邪,在治疗的总体上,都要从增强免疫功能,扶助人体正气上着手。因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所以,阴虚阳盛(真阴虚,邪火旺),不但要养真阴,也要保真阳,护正气,引导疏散火邪;阴盛阳虚(阴邪重,元阳虚),更需要温肾阳,护阴精,固元气,温利蒸发阴浊。前人张景岳的“阳非有余,阴亦不足”之论正谓此真理也。

阴盛是阴邪盛,阳盛是阳邪盛,真阴真阳哪有过盛的?所以“阴盛阳虚,阴虚阳盛”一定要仔细辨别,正邪分清。

阴邪盛容易损伤脏腑的阳气而导致阳虚,阳邪盛则易耗损全身的阴精而形成阴亏。阴盛阳虚,是疾病的阴邪盛,身体的阳气虚。反之,身体的阳气虚弱也容易导致阴邪入侵泛盛。而并非是肾的真阴盛就会形成肾的真阳亏,肾的真阴虚就会形成肾的真阳盛。

人体阴阳是互补互助、互相转变的,就像气血一样,气少时,血液化成气以补充;血少时,元气加速工作,制造更多的精血填补。人体阴阳也像夫妻一样,互爱互帮,永远站在一起,保障人的身体健康。

人体阴阳如若虚亏,外邪容易侵犯,内邪也易发生;人体阴阳如若强盛,则会代谢正常,身体健康长寿。

疾病的阴邪盛可造成身体的阳气亏,疾病的阳邪盛也可造成身体的阴精虚;身体的真阳虚可形成疾病的阴邪盛,身体的阴精虚也可形成疾病的阳邪盛。此即“阴盛阳虚,阳盛阴虚;阳虚阴盛,阴虚阳盛”的正确理解。

而身体的阴阳没有偏盛概念,若真的阴精阳气充盛,免疫力就会提高,病邪难以侵犯,不生病而健康;疾病的阴阳没有偏衰概念,若发现阴邪阳邪衰减,病邪自会退去,身体逐渐恢复,由好转至康复。

故所谓虚,不是真阴虚,就是真阳虚。元气包括阴阳,元气就是正气。所谓盛,不是阴邪盛,就是阳邪盛。阴邪代表寒证,阳邪代表热证。阴阳同虚论

临床中常有患者会这样问我:“我的病是阳虚,还是阴虚?在中医院那大夫说我是阳虚,在市医院这大夫又诊断说我是阴虚。把我整迷糊了,这到底是阳虚还是阴虚呢?阴虚也治了,阳虚也治了,可治疗了很长时间就是没治好。”

回答这个问题,我解释道:“我有自己独特的新理论、新见解。我是不把阴虚和阳虚分开讲的,我认为在人体的疾病中,没有单纯的阴虚,也没有单纯的阳虚;阴精和阳气在人体中是不能完全分开的。你没必要去问清阴虚还是阳虚,反正你是虚弱了,这就是我的阴阳同虚论。”

阴阳同虚论中,我个人认为阳虚为主,阴虚为次。在用药时,我总是补阳药大于滋阴药。故此,我推出了“中医全息补肾论——中药温通热疗法”,主张“治病必治其本,治本必补其肾,补肾必温其阳”的基本理论。《易经》里有一个太极阴阳图,它囊括万象,无所不包。从大的来说包括天地阴阳,从小的来说代表人体气血阴阳。太极阴阳图就是一个整体,然后划分两仪,比作阴阳。左边是白色的,由下而上渐大,为阳;右边是黑色的,由上而下渐大,为阴。阳升阴降为升清降浊;阳极转阴、阴极转阳叫阴阳循环。而S形的分线看似分隔,实又互联,阴抱阳,阳抱阴,难分难解,相互联系,互为因果。再细看,白色阳面最盛处有一黑点叫阳中有阴;黑色阴面最盛处有一白点叫阴中有阳。故此,可以看出阴阳是一个整体,是不能分开的。在诊断疾病时,也就不要把阴虚阳虚分开来说,这就是阴阳同虚论。只是在辨证诊断时分清阴虚几多、阳虚几多,斟酌用药时权衡补阴多少、补阳多少而已。

医学把阴阳比气血,我现在把阴阳比夫妻。男人为阳,女人为阴,组成一个整体——家庭。丈夫心中有妻子,妻子心中有丈夫;男人挣钱多了,妻子存钱也多,花钱也方便,男人如果做生意赔了,没钱了,空虚了,那么妻子也会跟着受穷了。这就好比气血阴阳,阳气盛阴血便盛,阳气衰阴血也衰。

再把阴阳比作一个企业,那么阳气就是公司的流动资金,用于购买原料、发工资等,维持公司的正常运转;而阴血就像公司的固定资产,作为储备,必要时转化为阳气供给使用。如果公司发展顺利,经营看好,流动资金盈余,也就是阳气旺盛,就会购买房产、地皮、车子、机器等,转化为固定资产,也就叫阴血充盛。否则,公司经营亏损,阳气虚了,流动资金少了,材料购不进,工资发不下,影响公司正常运转,这时公司就会变卖其固定资产——阴血,转换成资金——阳气,来维持公司的正常运转。这就是阳虚阴也虚,阴阳同虚之理。

综上解释,人体的阳气和阴血与公司的资金和资产是同样的道理。人在生命活动中首先耗损的是阳气,一旦阳气在短时间内耗失,阴血就会迅速转化为阳气,以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如果人体阳气充盛,阳气就会加班工作,制造出很多的阴血来,作为储备以供给人体活动时消耗使用。新释“阴常不足,阳常有余,常滋其阴,阴平阳秘”

朱丹溪有“阴常不足,阳常有余,常滋其阴,阴平阳秘”之言,在三十年前我刚从医时错误地理解为:“阴常不足”是阴虚津枯,口干舌燥;“阳常有余”是阳气旺盛,口苦上火;“常滋其阴”是常用滋阴清热药治疗慢性虚火。结果治疗效果很不理想,好多患者都达不到“阴平阳秘”的康复效果。

通过对一些患者的跟踪寻访和观察分析,以及深入地学习思考,三四年后,我改正了原来的错误理解和不正确的治疗方法,用药不再滋阴清热,而是温通消导,引火归原,大大提高了治疗效果。

正确的理解应该是:“阴常不足”是真阴、肾气、阴精常不足,“阳常有余”是虚火、郁热、积浊常有余,“常滋其阴”是用药常滋肾精、养肾气、固本补原以增强免疫功能,才能“阴平阳秘”,健康无恙。“(真)阴常不足,(虚)阳常有余,常滋其(真)阴(肾脏),阴平阳(才)秘。”

不改正对“阴常不足,阳常有余,常滋其阴”的错误理解,用药就不会收到好疗效;用药就只能在近期收效而不宜长服,治疗也难达到“阴平阳秘”恢复健康的目的。

采取温通消导、引火归原的治疗方法是治疗“(真)阴常不足,(虚)阳常有余”的佳法。新释“主不明,则十二官危”《素问·灵兰秘典论》第八:“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故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

此上十二官者,一是心,二是肺,三是肝,四是胆,五是膻中,六是脾,七是胃,八是大肠,九是小肠,十是肾,十一是三焦,十二是膀胱。“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之主是谁呢?若说是心为君主之官,那么心以下只有十一官了,明显不对。既然讲“主不明则十二官危”,就一定有它的道理存在,就一定还会另有一官为主,只不过未被领悟而已。

后世医家尊崇《内经》为圣典,多不随意妄加评论,也有些许辩解者,但众说不一。如明代赵献可讲“人身别有一主,非心也”,并言“命门,是为真君主……两肾之中,是其安宅也”。而两肾之间,实际却无此物。“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古人实际早已发现了人的神明所在,人为万物之灵,即因有神明。神明就是聪明智慧,那么神明到底存在于什么地方?由于当时的条件限制和解剖不完备,没把大脑当成脏腑器官,只好把神明想象成为无形的、神赐的。又因为心脏居人中而偏上,象征君主之位,也就把无形的神明归存在有形的心脏上,所以出现“心者,君主之官……主不明则十二官危”,实则十一官的现象。

而随着科技的进步发展和解剖学的精准,大脑为人的神明之处人皆知晓,大脑才真正是居于至高无上的君主之位,聚人体精华于一处。大脑实为十二官之主,君主之官,神明出焉,自明矣。

而赵献可所讲的“命门,是为真君主……两肾之中,是其安宅也”也不无道理。惟两肾相通者,髓也。髓即精髓,精髓通于大脑,脑为髓之海,脑为十二官之主。脑为髓之海,肾为髓之根,补肾强脑,肾旺脑充,脑健则十二官安。实祛病延年,强身补肾,乃千古不变之真理。辨“气有余便是火”

气,有阳气、精气、元气、宗气、营气、卫气、正气、邪气等。金元四大家之名医朱丹溪前辈有“气有余便是火”的说法,我个人认为这样的说法不是太准确,而“气有余便是火”的“气”没有讲清楚。是阳气有余,还是精气有余呢?是正气有余,还是邪气有余呢?

真精之气有余应该不会有火;而正气有余则免疫功能提高,脏腑功能强盛,新陈代谢正常、稳定,更不会有火;只有邪气有余,才有可能形成火。邪气可分外侵邪气和内生邪气。外侵邪气有风、寒、暑、湿、燥、火,风、暑、燥、火有余可变为火,寒、湿有余也不可能尽变为火。而内生邪气风、寒、痰、湿、燥、火与外邪略同。

朱丹溪所言的“气有余便是火”是说阳气有余便生火,因他有“阴常不足,阳常有余”的理论辩解。

而我认为阳气有余是不会生火的,二十余岁的年轻人阳气旺盛、血气方刚、动力充沛,真正有火的有几人?而四十岁以上者阳气渐衰、血气将半、动力不足又房劳损阳,真正有火的何其多!

阳气不会有余。阳气、精气组成元气,元气充足,身体康健;元气不足,身体虚弱,病邪易生。元气中的阳气和精气是互补互助的,精气少了由阳气化生,阳气少了由精气转化。所以,阳亏时阴精也损少,阴亏时阳气也降低。阳气、阴精只有不足,没有有余。阳气为真阳、真火,阴精为阴血、津液。

而火的真正由来皆因为脏腑功能虚弱,导致新陈代谢障碍,不能通过正常的新陈代谢把体内产生的浊物、垃圾彻底地清除出去,瘀积在体内,而产生热毒。

由上可见,并非是“气有余便生火”,而应该换一种说法,应是“气有瘀便生火”。无论是寒气、热气、湿气、风气、谷气、水气等,只要瘀积不通,在体内积聚日久都可转化为火。

气郁使升降失司,清津不升,浊痰不降,痰湿结滞,瘀聚生火,所以,“气有余便是火”,是不太对的。试想,气即阳气,阳气即正气,真若五脏阳气旺盛,便能有力地推动新陈代谢,加速血液循环,体内浊邪自可随着正常的代谢循环排出体外,哪里还有火呢?唯有元气虚弱,气血郁阻,运行障碍,才瘀聚而产生邪火。

然而火可分为实火和虚火。实火,第一是因为外邪侵入,正气一时化解不了,瘀积于体内产生。如风寒外侵,郁于皮表,正气化解不了就可转变为实火热毒。第二是因为饮食过量,营养过剩,胃腑一时消化不完,代谢不了,积聚瘀滞就会生实火。

而虚火则是自身脏腑虚弱,正气、阳气不足,循环、代谢缓慢,阴邪瘀滞而产生的火,名虚火。劳累过度,耗气伤津,加班熬夜,休息不好,就会使身体虚弱,产生虚火。

空气不流通会郁闷燥热,杂物聚集一起不通气也会生热。气流通畅即爽,不通畅即浊热,自然之理。犹如地下煤矿巷道,空气通风良好,就来去安全,不通风即会产生热毒,瓦斯爆炸即成火。人的脏腑肠道,经络血管,与煤矿巷道同。血瘀也发热,气郁也发热,所以,不应是“气有余便是火”,而应是“气有郁便生火”。

虚病易于生火,百火由积而生,百积由虚而生,百虚当究其肾,肾虚当补其阳。

人的阳气越旺,生命力越强,像夏天的阳光正旺时,就是万物生长最速时。

自然之中,风和则凉爽流通,天朗地清;风无则浊邪瘀滞,天郁地闷;风过则折树倒墙,天昏地暗。人体之中,气顺则循环正常,身强体健;气虚则代谢障碍,身弱体病;气无则生命终止,身僵体冰。

人体热火毒气的产生,也与先天因素关系很大。生而阳脏者多火郁热毒,生而阴脏者多阴寒虚弱。

其实,中医治病,不重在治,唯重在调。能够调顺气血,调平阴阳,人即无病也。

中医治火者,且莫要见火治火,清热解毒,若能使火得到合理引导,合理应用,犹如古之大禹治水、李冰建都江堰,引导疏通,变害为利,岂不是最善、最好的方法?论不足与有余

大概人体之病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不足,另一种是有余。有古书言,治病是“补其不足,泻其有余”。此言虽对却还不够明确,因为不足和有余不是单独存在的。

不足应是正能量亏虚,有余应是邪能量瘀阻。不足有阴虚也有阳虚,有余有气郁也有血瘀。

故此,治病不能单纯的补,也不能单纯的泻。应泻中有补,补中有泻。犹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也如宇宙本来就是在矛盾中变化发展,在发展中化解矛盾。

只是临床诊病,需根据各个患者的实际情况量体裁衣。具体不足几分,有余几成,补其多少,泻其几许,孰轻孰重,只有临症时凭经验和睿智才能分清判明。

为医者当醒悟之!

盖水者,善利万物而不争,甘居万物之下,且为万物补给营养。肾,生于腰下,位于五脏之末,是五行之水,常常付出,何言阴盛阳盛,仅有阳虚阴虚。论脾肾两本的重要性

如果没有脾胃的腐熟运化、升清降浊,再好的饮食也无法转化成人体所需要的营养;如果没有肾阳的温煦和免疫功能的调节,再高档的药品也治不了病。

由此可清楚地看出,脾肾两本在人体的重要性以及“中医全息补肾论——中药温通热疗法”治疗慢性病的正确性。

脾胃为后天之本,受盛化生精微供养全身及先天之本——肾脏;肾脏为全身之本,统管全身运转,同时温蒸脾胃,助其消化。先天后天互为其用,相互合作,共同完成全身的消化、吸收、生成、运转、代谢等功能。先天在前,后天在后,先天重于后天,补肾重于补脾。补肾的药十中占七,补脾的药十中占三。多补脾易生闷火,常补肾身自健壮。脾肾两本都重要。补肾好处大得很

肾像树的根,肾是人的本;叶枯可再生,根朽难逢春。

保健要保肾,治病要补肾;养生不养肾,等于瞎胡混。

三分补肾阴,七分补肾阳;常服补肾药,身体保健康。

奉劝世上人,早把肾来补;莫到害了病,痛苦才醒悟。

今写补肾歌,呼吁体弱人;尽快意识到,补肾是最真。

成人来补肾,生活更精神;老人来补肾,吃睡都安稳;

小孩来补肾,发育不迟钝;全民来补肾,人类往前进。论“治病必求于本”

读中医之道,心有感悟。

汇当界一流,褒扬有因。

唯论“治病必求于本”,读感有二。

多论“阴阳为本”“病因为本”“脾肾为本”“胃气为本”“体质为本”“功能为本”。

然,本未一统。

愚不才断言,“治病必求于本”,之所谓:

急性病当求病之本;慢性病当求人之本。

治人的本,可以防病胜病;

治病的本,可以攻邪祛邪。

故吾谈“治病治本论”,

实针对慢性病而言。

人的本当为肾,肾的本当为阳。“治病必求其本,治本必补其肾,补肾必温其阳”,

是治疗慢性病亘古不变的正理。

古今中医论述“阴阳盛衰”时,

未把正气阴阳和邪气阴阳分别清明。

欲解可阅愚之“阴阳同虚论”,

及“明辨阴盛阳虚,阴虚阳盛”篇。论 瘀

阴瘀,可化热,化火,化湿。阴,包括阴血,痰液,大小血管里的血液,大小淋巴、组织里的水液。由于阳气虚弱,动力不足,会导致血液和水液运行缓慢,再加上现在的人脑力劳动多,体力劳动少,锻炼的强度根本不够,常常坐在电脑前、办公桌前,或者汽车里,甚至丰盛宴席前。所以,就会形成瘀热、虚热。

现在的人阴虚的少,阴是水液,饭食不缺。都是因为不运动才形成阴瘀。吃得太好,活动太少,血液循环偏慢,能量消耗不完。血液循环就是新陈代谢,也是推陈出新。循环慢,陈的不去,新的咋生出来呢?

解决阴瘀,首先别喝牛奶,少吃肉蛋;管住嘴,迈开腿;多喝稀饭,加强锻炼;规律生活,按时睡觉;节制性欲,转精化气。并要按时调补,常服补阳养阴、调脾胃、活气血的中药。如此,阴瘀之火不久就会消除。阴 瘀 论

传统中医的理论是:阳虚生寒,阴虚生热。其实阴虚也是生寒,只有阴瘀了才生内热、烦热。关于阴瘀生热的解释,我在上篇及阴阳同虚论里有阐述,最关键的一句话是:“因虚而瘀,因瘀而积,积而生热。”瘀积的血、水、食物是有形之体,为阴;而精气能量是无形之体,为阳。所以,阴瘀生热。

关于“阴虚也是生寒”的解释在前也有,今重新阐述。阴,为有形的,主要包括血、精、液、肉、食物、水。当人体血流失了,精透支了,液枯干了,肉瘦削了,食物不吃,水也没喝,这时候人体是烦热的吗?不是,是虚弱冰冷的。由于阴虚阳也亏少,阴阳衰竭冰冷死亡。故此,“阴虚也是生寒”。

本篇主讲阴瘀生烦热的治疗。

阴瘀,血液循环慢,新陈代谢慢,会出现各种症状,如:头昏眼花视力差,脑响耳鸣头木沉,口干咽黏痰不爽,心急烦热乱如麻。出潮汗,出盗汗,手心脚心红热烫。后背烧,头皮烧,周身皮肤烫又热。性子急,脾气大,易怒发火不由人。这些症状都是阴瘀造成的,是浊邪垃圾排泄不出去,瘀积而生烦热。

其实,在体内,血、水、食物运化不好会生寒湿,浊邪垃圾代谢不畅会生热躁。生烦热的是邪能量,生气血的是正能量。所以,并不是所有的阴瘀都是生热。

阴虚会口干渴、舌干燥,阴虚会肌肉少、皮肤干燥,阴虚会津亏血少、月经少,而阴虚却不会生热。身体烦热的产生不是阴虚,而是阴浊邪毒的瘀积。由于正能量不足,正气亏虚,阳气不盛,导致浊毒排泄不畅,瘀滞堵塞,瘀积生热,自然之理。

譬如血虚,血为阴,血虚就是阴虚。各种贫血的患者都是虚弱怕冷。手术后,孕产后,受大外伤大量出血后,都是身体虚寒怕风怕冷。再譬如,在暑热的天气,汗出过多,得不到阴水的补给,出现阴虚症状,此时不是热得受不了,而是干渴、虚脱、虚冷得受不了。所以,阴虚不生热,阴瘀才生热,阴瘀专指浊邪之阴。

为什么会阴瘀呢?就是因为阳气不足,不能推动阴邪循环代谢,瘀积堵塞,憋闷生热。所以,治疗瘀滞烦热不能只知用知柏地黄汤之类,而应该温阳散火,行气解郁,避知柏地黄苦寒害胃之弊端。别把啥火都扣肝上

人都常说肝火旺,请问肝火是哪来的?我认为,人的火毒,大都是胃肠导浊功能出现异常形成的。

常言讲,“肾无实证”,又讲,“肝肾同源”,那么,肾易虚,肝也易虚。肾易阳虚,肝也易阳虚。

手心出汗,手心发热,有人说是阴虚。我看,非也,应是阴邪瘀滞造成的。一般都与胃肠消化、导浊功能差有关系。

人体的五脏,心、肝、脾、肺、肾,都易虚。五脏无实证,六腑有瘀证。人体的六腑,胃、胆、小肠、大肠、膀胱,都易瘀。五脏是制造精微、分布精微的,六腑是使用精微、导泻浊毒的。

心虚供血差,肝虚藏血少,脾虚运化慢,肺虚易感冒,肾虚免疫低。胃虚消化慢,肠虚导浊差,胆虚毒汁瘀,脑累热浊聚,膀胱弱易发炎。

手脚冰凉为脾肾阳虚,手脚心热为胃肠积滞。胃肠积滞过重者会手心出汗。脾管胃的消化、导降,肾管肠的吸收、导浊。

身体的上半部分出现热毒疾病,责于脾、胃;身体的下半部分出现热毒疾病,责于肾、肠。热毒的出现与肝脏没有必然联系,没必要一见火就告诉患者:你是肝火过旺。

譬如颈椎病,很多人都认为是骨头上的病。的确是如此,但你可曾想过,此病的形成原因是什么?它是因为胃消化导降功能差,长期积滞浊气、热气,瘀积上升于颈部,颈部的骨骼、筋膜、肌肉组织长期受胃火的熏蒸煎烤,才导致不通、变形、增生、肿胀、疼痛、酸沉等异常。咽喉、颈部是瓶口,整个胃囊是瓶身,胃不好,浊毒之邪气就易上侵咽喉和颈椎。故,治疗颈椎病一定要先治好胃病,胃的导浊功能好了,颈椎自然好了。胃好、肾好之人患颈椎病的有几个?肾虚胃弱,又多吃多喝、懒得锻炼之人患颈椎病的何其多!

鼻炎,要治胃、肠、肾;咽炎,要治胃、肠、肾;头痛,要治胃、肠、肾;各种热毒、上火都要治疗胃、肠、肾。胃、肠、肾为万火之源,只要胃、肠、肾消化、导浊、代谢、吸收功能正常,人就会健康无病。血压高不是肝阳过亢,而是肝肾阳亏

治疗高血压而用的天麻、钩藤、夏枯草、龙骨、牡蛎、代赭石等清肝息风、镇肝潜阳药实非治高血压之主药。而血压升高也并非是肝阳过亢引起的。

大家都知道,常服以上清肝息风、镇肝潜阳药治疗高血压,效果多不理想,脱离不了西药降压。而我近几年运用“中医全息补肾论——中药温通热疗法”整体调理,实五脏,通六腑,兼加清肝息风药,使很多患者脱离了西药降压,避免了长期服西药降压的副作用,而且身体强健,没有并发症。

这就是中医整体调理的优点,不像西医“点对点”的单向治疗。中医“治本”不是治病的“本”,而是治人身体的“本”。中医治疗能把人整个身体的气场统一调动,把紊乱的代谢循环调理得顺顺畅畅。做到这些,就要把形成疾病的根本原因找出来。百病皆由“虚”而发。治病仅是治标,治“虚”才是治本。

像治疗高血压病,清肝火降压仅是治标。而温补肝肾之阳,增强肝肾功能才是真正的上上法。所以说,“血压高不是肝阳过亢,而是肝肾阳亏”,下面还要进一步解释。

血压升高了会出现头晕脑胀,严重时脑内血管瘀堵、梗死,甚至出血。这些只是症状,引起高血压的真正原因则是肝肾二脏阳气虚弱,功能降低,动力不足,导致整体代谢障碍。

高血压患者肾虚症状表现明显者特别多。20~30岁肝肾阳气强盛时血压升高者特别少。水木同源,肝肾同气,由此可明显看出高血压病与肝肾二脏的阳气功能关系至大。前人有用杜仲、寄生治高血压者,实乃领悟真理者。

清肝火、潜阳仅是治标,而温补肝肾、健调脾胃、消积导浊、温阳通气,兼加清火降压药,才是治愈高血压的较好方法。临床上我用这种方法治愈了无数的高血压患者,从33岁到82岁,从发病半年到30年的患者,大都收到了标本兼治的佳效。

肝阳过亢是不准确的、错误的说法,前篇也有“阳非有余论”详述。

阳气就是功能,动力。阳气越旺,功能越强,代谢越好。所以,不能讲肝阳过亢,只可说郁火过旺。

用通俗的话解释血压升高的原因:过于劳累、生气、睡不好,就会使身体虚弱,肝肾功能降低。肝肾二脏不能完成解毒排泄任务,导致血液内浊邪瘀积,垃圾过多,血脂、血黏稠度升高,自会使血管压力增大。浊气瘀积会生热化火,火性炎上,升于头部就会头晕、目眩、脑胀。

治病不能只是针对症状治疗,而应究其原因,查其根源,整体调顺,再兼顾其标,自会标本同治,疗效稳定持久,事半功倍。

五脏之阳皆不可损,六腑之阴皆不可瘀。阳损则本虚,阴瘀则邪生。

治慢性病,当以补实五脏、调顺六腑为主。补,则是补阳补阴,增强动力;调,则是调气调血,加速代谢。整体好,局部症状自然缓解。手脚心发烫不是阴虚火旺

2013年6月20日,我在北京的四惠出诊,一位患者来电话咨询自己的病情。问题是这样的:“我读过您的书,了解您的温阳论。那么我迷惑的是,手心脚心发烧发烫,在我们当地看过很多医生,都讲我是阴虚火旺。六味地黄汤、清泻虚火汤、黄柏、地骨皮等,服了很多,就是没解决问题。反而身体更胖,体质更虚,困倦乏累,手脚心发烫依旧。请问卢大夫这是什么原因?应该怎么解释?”

有手脚心发烫症状者约占临床患者的30%~40%,关于这样的问题,我在临证诊断时,曾经给无数的患者解释过。这位患者的详细提问,睡觉时在我脑子里转来转去,印象特深。所以我大清早就提笔把这个问题写下来,以明患者。

我让患者先到镜子前看自己的舌头,他在电话中告诉我,他的舌体胖润,舌苔白腻。我问患者,大便一天几次?爽不爽快?他告诉我,大便两三天一次,每次大便都不爽快,解不净。这样问题就出来了,舌胖为肾阳虚,舌润为湿热重,舌苔白腻为胃肠浊邪瘀积,积而生热,热浊上蒸于舌之故。大便不畅快,排便次数少,热毒浊气不能及时排出,瘀在体内,自会酿出病症。

上焦脾管理胃,下焦肾管理肠。手脚心发烫的原因是:肾阳不足,导致肠动力差;脾阳不足,导致胃动力差;肠胃导浊不利,代谢缓慢,其内浊热经吸收进入血液中。血为阴,内掌为阴,中医理论讲脾胃主四肢,所以,体内瘀热浊毒就会从手心脚心表现出来。

故,手脚心发烫并非阴虚火旺,实是阴瘀火旺。是因脾肾阳虚,功能动力不足,导致代谢缓慢,而表现出的瘀热症状。

治则应是:健脾温肾,通气醒阳,消积导浊,热药冷服,手脚心热烫自可缓解。

前篇有“气有郁而生火”论,兹不赘述。但“因虚而瘀,因瘀而热”,此乃正理。治虚当温阳,治瘀当通散。温阳即白术、苍术、巴戟肉、杜仲、川续断、桑寄生、骨碎补、菟丝子等是也;通散即川芎、防风、大白、枳实、山楂、生首乌、川牛膝、大黄等可也。

舌胖少滋阴,当记。慢性病的主因——体虚瘀热析述

水有源头树有根,万事万物起有因。各种慢性疾病也均有它的发病原因。《黄帝内经》言:“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人在15~35岁之间,年轻气盛,发病偏少,在55~75岁阶段,年老体衰,发病很多,此自然之常理。

所以,大凡慢性病皆与虚弱有关,因虚而病为病因之首。虚,不能再说是单纯的阴虚或阳虚,“阴阳同虚论”在前面已有详述。

既然身体虚弱是疾病形成的原因,那么气血瘀阻则是疾病的表现。

胀、痛、痒、麻、晕、呕、热、寒等皆为临床表现。其中胀为气瘀,痛为血瘀,痒为血瘀化热,麻为气瘀生寒,晕为血虚气郁化热,呕为气虚浊瘀化湿,热为气虚浊积瘀久所致,寒为阳虚血虚气滞所生。

综合以上症状分析,临床的各种疾病都不外乎两个字,一是虚,二是瘀。体虚生寒,体瘀生热。

单纯的虚证治之较易,因虚而瘀者治之较难,虚久化热者治之更难。

初病之时大多是因为气血虚弱,气血虚弱容易遭受风寒的侵袭,风寒滞留人体后,由于气血虚弱无力驱逐,瘀滞长久则转化成虚热。

由此可见,身体虚热之症状是因为气血的虚弱,而导致血液循环和组织内的水液循环运行障碍、滞留,瘀滞长久,再加上人体是有热量的,又在不断地代谢排放浊气,气血寒邪与排放的热浊之气相互交滞,聚久不散自然会产酸化热,发炎感染。

故此,治疗慢性虚热炎症,不可直接清火消炎,而必须以固本补虚为主,再加上温通消导。需要注意的是,使用热药的时候要患者把煎好的中药汤水放凉后再服,这样才能清除体内的虚热而使元气恢复。

根据临床观察,对一般的患者来说,消瘦的人是虚寒多,虚热少;肥胖的人是瘀热多,虚寒少。因为瘦人代谢快,所以,易虚、易亏、易寒;胖人代谢慢,所以,易虚、易瘀、易热。

消瘦之人多内热外寒,肥胖之人多内寒外热,大多患者是上热下寒。在治疗上,单纯虚寒无瘀热症状者,仅补虚温里即可;而单纯瘀热无寒证表现者,仅可兼暂疏导瘀热,继则补虚固本,温元养肾,热药凉服最妙。

现在中医临床常用的单纯补阳和单纯补阴的配方均不可长期服用。只有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而临时搭配的、阴阳同时调补的,且补中有通、疏中有补的方子,才可以长期服用,日久自会见效收功。

明末医仙张景岳之“阴长不足,阳非有余”论,真乃绝妙之谈。又言“故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生,而源泉不竭”,实是亘古真理。

而今我言,治慢性病时,应补阳为主,补阴为辅;七分补阳,三分补阴;补虚要补肾,如浇树要浇根。“中医全息补肾论——中药温通热疗法”是慢性病治疗的正确方法。

在中药煎熬的同时,虚寒证者用鲜生姜、大枣配煎,煎好的药水趁温热服于饭前;虚热证者用白萝卜、酥梨配煎,煎好的药水放凉后服于空腹。

按以上方法拟方配药,很多人都可以适用的,若不信的话不妨试一试,事实是能说明问题的。论酸性体质和碱性体质的好坏

网络多有传言:酸性体质不好,容易得病。实际这是不懂医者,或另有商业目的者的谣言。

酸性体质和碱性体质,是中医的阳脏体质和阴脏体质。酸者即热,碱者性寒。吾坐诊日门诊量一般50人左右,其酸性体质与碱性体质者的比例是差不多的。

酸性体质是内热,碱性体质是内寒。热者为阳,寒者为阴;多热、多寒都是阴阳不平衡。人体阴阳不平衡,偏向哪一端都会生病。

酸性体质是由于代谢慢、瘀积导致的;碱性体质是由于代谢快、虚亏形成的。大体来说,火性易上,水性易下。酸性体质者即上热,其病易形成在上焦。碱性体质者即下寒,其病易形成在下焦。

但宇宙是矛盾的,人体也是矛盾的。很多患者所表现的症状非常复杂。临床常见较多的是寒热夹杂证。也即没有完全的热,没有纯正的寒。

根据阴阳属性,大多数患者所表现的是上热下寒。也有的冬天怕冷,夏天怕热;还有的四肢发凉,手脚心冒汗。虽然多种多样,只是一个人身上的寒热偏多一些或偏少一些而已。

比如绿豆稀饭、菊花茶等仅对酸性体质者适宜;而山药稀饭、红枣茶等却对碱性体质者较好。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