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地导弹科技知识(下)(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09 01:37:59

点击下载

作者:冯文远

出版社:辽海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地地导弹科技知识(下)

地地导弹科技知识(下)试读:

前言

导弹是一种依靠制导系统来控制飞行轨迹的可以指定攻击目标,甚至追踪目标动向的无人驾驶武器,其任务是把战斗部装药在打击目标附近引爆并毁伤目标,或在没有战斗部的情况下依靠自身动能直接撞击目标,以达到毁伤的效果。也就是说,导弹是依靠自身动力装置推进,由制导系统导引、控制其飞行路线,并导向目标的武器。

导弹是一种威力大的杀伤破坏性武器,具有射程远、速度快、精度高、威力大等特点。自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出现导弹,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出现核导弹以来,导弹在军事上得到了广泛应用。世界各国都用各种类型的导弹装备军队,对军队武器装备、军事战略战术、科学技术进步和人类社会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不论什么武器,都是用于攻击的工具,具有威慑和防御的作用,自古具有巨大的神秘性,是广大军事爱好者的最爱。特别是武器的科学技术十分具有超前性,往往引领着科学技术不断向前飞速发展。

因此,要普及广大读者的科学知识,首先应从武器科技知识着手,这不仅能够培养他们的最新科技知识和深入的军事爱好,还能够增强他们的国防观念与和平意识,能储备一大批具有较高科学文化素质的国防后备力量,因此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导弹是高技术的武器种类,我们学习导弹的科学知识,就可以学得武器的有关高科技知识。这样不仅可以增强我们的高超军事素质,也可以增强我们高度的军事科学知识。

军事科学是一门范围广博、内容丰富的综合性科学,它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技术科学等众多学科,而军事科学则围绕高科技战争进行,学习现代军事高技术知识,使我们能够了解现代科技前沿,了解武器发展的形势,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并培养我们的忧患意识与爱国意识,使我们不断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用以建设我们强大的国家,用以作为我们强大的精神力量。

为此,我们特地编写了这套“青少年高度关注的导弹武器科技”丛书,包括《导弹武器科技知识》、《地地导弹科技知识》、《地空导弹科技知识》、《空地导弹科技知识》、《空空导弹科技知识》、《反舰导弹科技知识》、《舰空导弹科技知识》、《空舰导弹科技知识》、《反坦克导弹科技知识》、《特种导弹科技知识》共10册,每册全面介绍了相应导弹武器种类的研制、发展、型号、性能、用途等情况,因此具有很强的系统性、知识性、科普性和前沿性,不仅是广大读者学习导弹武器科学知识的最佳读物,也是各级图书馆珍藏的最佳版本。

中国DF-15B近程地地导弹

东风-15B弹道导弹是东风-15导弹的改进型。DF-15是中国最有能力的常规近程弹道导弹,PLA主要依靠局部-战略导弹力量。DF-15(外销:M-9;北约代号:CSS-6)是一种单级、固体燃料、近程弹道导弹,由CASC中国火箭发动机技术研究院发展的系统。它是在PLA第二炮兵服役中唯一的非核导弹。DF-15近程弹道导弹系统在1999年国庆阅兵式期间展示。

从外形上看,东风-15B具有细长的双锥外形,弹头尾部有四片小型可调整弹头末段飞行弹道的稳定翼,这种结构与美国的潘兴ⅠⅠ导弹十分类似。潘兴ⅠⅠ弹头由3部分组成:雷达部分、有效载荷部分和制导与控制部分。这3部分结构上采用快速连接。有实验证明,如果在可分离弹道导弹弹头装有顶帽、弹尾装有稳定装置或翼面来调整子弹头的飞行弹道,可在20~30秒内使弹头机动距离达556公里。此外,再加上“东风-15”导弹的终极速度超过了6马赫,因此现有导弹防御技术很难拦截该导弹,这大大提高了该型导弹的突防能力。“东风-15”导弹的早期型号存在300-600米的圆概率误差,据信改良型东风-15两级固体机动地地导弹除采用环形激光陀螺仪数字惯导外,还增加了差分式GPS和雷达区域比对导控的附助制导方式,极大地提高命中精度,使第二炮兵的弹道导弹打击精准度接近巡航导弹的水平,达到40米左右,这表明中国人民解放军已经具备了在战争初始阶段破坏敌人的指挥及控制中心、防空导弹发射场地和飞机场的能力。

东风-15B的制导方式被认为与潘兴ⅠⅠ战术弹道导弹采用的弹头制导系统类似。潘兴ⅠⅠ弹头的制导系统只有1套,装在弹头内。制导系统由惯导系统和雷达区域相关末制导系统组成。惯导系统由惯性测量装置与计算机组成,主要用于潘兴ⅠⅠ主动段制导并且配合末制导系统完成弹头末段制导。惯导系统由1个KT-70四框架平台,3个陀螺和3个加速度表组成。发射前惯性测量装置与计算机配合,能够自动对准正北方向而不需外部基准设备提供方位基准,从而使发射时间缩短,提高了对准精度。在主动段,它提供制导与控制信息,在末段它还能稳定雷达的常平架。

潘兴ⅠⅠ弹头的雷达区域相关末制导系统是由1部全天候J波段雷达、三自由度稳定的切割抛物面天线、数字化相关器以及电源转换器组成。该末制导系统的基本工作原理如下:将末制导雷达实时测得的目标区数字化图象与预贮在弹头上的目标区数字化基准图象在相关器内进行相关比较,算出弹头位置误差,输给弹上计算机,修正惯导系统,引导弹头飞向目标。

中国B611型战术近程地地导弹

2004年中国珠海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上,B611与众多新锐武器装备集体亮相,各大媒体几乎发出同样的声音:“中国军方在航展上亮相了近百种导弹”。其中,B611型战术近程地地导弹武器系统更是吸引了世界关注的目光,据英国《简氏防务周刊》专家分析,该系统着眼于国内国外市场,除出口国外,也可用于装备中国人民解放军部队。研制历程

B611型战术近程地地导弹是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二研究院开发研制的一种固体近程战术地地导弹武器系统。该系统的核心DB6型导弹已经投入生产好几年了,其早期型号为一车一弹,采用导轨式发射。重达24吨的6轮运输安装发射车直到2003年才完成。

展出的系统是最新的发展型号,根据客户的需要进行了全面改进。发射车采用8×8底盘,全车重量轻,具有优异的机动性能。发射装置改为具有包装储存和发射功能的密封箱式结构。箱内冲氮气,在储存和运输过程中能保证导弹不受环境影响,平时检测导弹也无需打开箱盖。每辆发射车装备两发导弹,火力增强一倍。本车采用倾斜式箱式发射方式,发射箱既是导弹存储容器又是发射装置,可大大提高导弹的可靠性和战场生存性,简化导弹的存储和补充。全系统包括一辆双联装运输安装发射车、一辆通讯指挥车和一辆保障车。每辆通讯指挥车通常指挥着6辆发射车。导弹重约2吨,采用固体燃料火箭发动机,在大气层内飞行,采用4片可控尾翼进行飞行控制。该导弹采用先进的捷联惯导制导系统,圆概率误差小于150米。B611型系统可用于战场火力支援,攻击战役纵深目标、后勤补给运输线、弹药库、导弹发射阵地、炮兵阵地、指挥通信中心、机场、交通枢纽等目标,也可用于战场威慑,消灭敌方有生力量,打击城市目标。性能

B611型武器系统结构简单、反应快速、生存能力强,具有较高的命中精度、良好的机动性能、极好的可靠性和较强的战场生存能力。所以车辆均能伪装成普通的运输车辆,具有很强的隐蔽性,而且由于发射车采用自动定位定向技术,自动化程度高,能快速进入和撤出阵地。系统的发射准备时间不超过25分钟,能够快速完成发射任务,发射后不出5分钟即可撤离阵地,因此大大提高了导弹系统的生存能力。它采用惯性捷联-计算机控制系统,在飞行中实行全程控制。目前采用机械式惯导装置,精度为150米,今后导弹还可采用激光陀螺仪,命中精度将大幅提高。导弹也可以根据客户的需要加装雷达指令修正系统,使精度达到更高的水平。

B611具有一定的点目标精确打击能力。现在B611提供给用户的是单弹头高爆战斗部。弹头重量达到480公斤,与美国陆军战术导弹系统同级。

B611型导弹系统能够灵活打击各种不同种类目标,它可以根据客户的需要安装不同的战斗部。除了上面提到的单弹头高爆战斗部外,还包括云爆战斗部和子弹药。导弹的子弹药可以是制导子弹,能够对装甲目标和机动小目标实行远程精确打击。B611具有左右45°的扇面发射能力,大大增强了系统的打击范围。

B611为150公里的射程,完全不受国际弹道导弹输出禁令的影响。展出的沙漠迷彩涂装也表明了B611的出口对象。据介绍,该系统已经成功出口。该导弹使部队具有了对敌方战役纵深第二梯队的精确打击能力,而且还可对友邻部队的作战目标进行精确打击。其性能可与俄罗斯SS-X-26短程导弹相媲美。系统构成

B611型战术近程地地导弹构成是:导弹2枚,发射车1辆,指挥通信车1辆,保障车1辆。主要技术参数

最大射程:150公里,最小射程:80公里,战斗部重量:480公斤,命中精度:150米,发射准备时间:25分钟,撤收时间:5分钟,发射方向:±45°。

中国台湾青蜂短程地地战术导弹

“青蜂”近程地地弹道导弹,导弹长6米,最大直径0.6米,有效载荷400~500千克,弹重1500千克,弹头只有烈性炸药爆破弹,最大射程130千米。“青蜂”导弹是一种技术比较落后的单级近程战术导弹。一是命中精度较低,为150米。按精确制导武器的标准,精度应在千分之一范围内,即“青蜂”命中精度应小于130米。这主要是由于其采用了主动式低成本简易惯性制导方式。二是毁伤能力低。弹头重量轻,种类单一,只能杀伤暴露在地面上的目标,对防护能力较强的装甲目标和地下工事目标毁伤效果差。三是采用液体火箭发动机,氧化剂为抑制性红色发烟硝酸,约500千克,燃烧剂为偏二甲肼,约200千克。这两种推进剂在工厂生产时就预先包装在两个圆筒型贮箱内,可密封贮存五年以上。目前这种液体型近程战术地地导弹已被世界各国普遍淘汰。

与同样性能的固体导弹相比,“青蜂”结构较复杂,发射重量大,可谓“又大又笨”。四是该弹连续发射时间间隔较长,无突防措施,飞行速度较低,易被拦截。值得指出的是,“青蜂”导弹也非一无是处,它有一定的机动作战能力。目前台军以营为单位,将“青蜂”导弹配属台湾陆军炮兵部队,共配置导弹发射架超过40部,导弹数量100枚左右,主要部署于金门、马祖地区。估计到2005年,发射架将增加到50部,导弹150枚。

中国台湾地地导弹

总体上看,“青蜂”导弹虽然是一种固定阵地发射的战术地地导弹,但这种导弹也有一定的机动作战能力。这主要是由于“青蜂”导弹的发射车不仅能在平原行动,而且还能在山地、沼泽等地形上行驶。导弹运输车的最大行驶时速为64公里,导弹测试合格以后的最大行驶距离为450公里。如果超过了这一距离,导弹就必须拉回去重新测试。否则,就难以执行作战任务。“青蜂”导弹的地面设备主要由三台车组成,即起竖发射车、运弹车和吊车。运弹车裁有2枚备用的导弹。因此,“青蜂”导弹一个发射架最多只能连续发射3枚导弹。由于每发射完一枚导弹后,必须用吊车把导弹从运输车上吊到发射车上,这一过程约需半小时左右,所以,这里所说的连续,实际上是一个比较长的时间间隔。再加上每发射一枚导弹后,通常要机动到另一个预有准备的阵地上实施发射,所以,这一时间间隔就更长了。“青蜂”导弹以营为单位配备到军级炮兵部队。每个营建有2-3个导弹连。每个连配备若干部发射架,每部发射架配备2-3枚导弹。“天戟”导弹

除“青蜂”导弹外,台湾正在研制的地地导弹还有“天戟”和“天马”两种地地导弹。“天戟”导弹是在李登辉的一手策划下进行研制的。当时,为了提高对大陆的攻击能力,台湾军方不惜耗资10余亿台币,将其“天弓2型”地空导弹改制成“天戟”导弹。据说,目前已完成了大部分测试工作。如果没有其它意外情况的话,这种导弹将会很快装备部队。

由于是从“天弓2型”导弹改装而成的,所以,“天戟”导弹的外形尺寸与“天弓2型”导弹非常接近。弹长约9.1米,弹径0.41米,最大速度5850千米/小时。但其有效载荷却增加到150公斤,最大射程为320公里。这种导弹采用了固体发动机,因此,反应速度比“青蜂”导弹快一些。可是“天戟”导弹命中精度偏差竟达1000米,比“青蜂”导弹还差。“天马”导弹

据台湾媒体报道,台湾曾制定了一个称作“逖靖”的中程弹道导弹的计划。实际上,指的就是台湾秘密研制的“天马”导弹。严格地说,这种导弹仍然是一种近程地地导弹。该导弹的设计射程为950公里,但台军对外却声称,这种导弹最大射程可达1000-1200公里。从而给人一种台军拥有中程导弹的印象。可见,台军对这种导弹寄予了很高的希望。因为这种射程能使台军对我沿海二线到三线一带构成较大威胁。“天马”导弹的有效载荷为500公斤,弹头为常规弹头,采用两级固体推进系统。导弹的制导方式仍将采用惯性制导。因此,这种导弹的威力其实并不大,命中精度也不会很高。

虽然台湾一心想发展“天马”导弹,但由于台湾科研力量、技术水平等因素的制约,再加上超级大国的干预,所以,目前台湾在这方面难有作为。“天马”计划很可能死腹中。

台湾的地地导弹作用究竟有多大?从台湾地地导弹的作战能力上看,由于这些导弹目前均部署在本岛,其射程较近,只能起到战术支援的作用。台湾的这些地地导弹充其量只能算是第二代导弹。目前,先进国家的地地导弹已经发展到第四代了。

美国长矛MGM-52C地地导弹

“长矛”是美国陆军第二代地对地战术导弹,用来取代“诚实的约翰”和“中士”导弹,作为师级和军团级战术火力支援武器。打击目标包括:指挥所、军队集结地、后勤设施、导弹部队、前沿机场、固定的空防阵地和交通要道等。导弹的主承包商是沃特公司密歇根分公司。“长矛”武器系统的基本设计思想是既具有无控火箭的低成本,又具备导弹的高命中精度。它采用预包装可贮液体推进剂、简易惯性制导和机动车载倾斜发射方式。“长矛”在研制过程中共有MGM-52A、B、C三种型号,分别代表基本型、海射型和加大射程型。基本型于1965年3月开始飞行试验,增大射程型自1967年5月开始试射。批生产和装备部队的只有MGM-52C加大射程型。研制阶段如下:1958至1962年11月方案选择和计划制定阶段;1962年11月至1967年12月基本型研制、试验阶段;1967至1970加大射程型研制、试验阶段;1971年至1980年10月加大射程型生产订货阶段,1972年6月开始服役;1980年10月结束生产。“长矛”计划的研制费用共4.63亿美元,采购2133枚费用共7.16亿美元,计划总费用为11.79亿美元。“长矛”导弹的单价:核导弹23至24.5万美元,非核导弹17.5万美元。“长矛”导弹于1972年6月开始装备俄克拉荷马州西尔堡第12野战炮兵第一营。此后又装备意大利、联邦德国、英国、希腊、荷兰、比利时和以色列等国家的部队。“长矛”共部署1450枚:至1983年共部署了945枚“长矛”核弹头。

美国MGM-140型地地战术导弹

美国陆军于1986年开始研制,1990年装备部队,是一种全天候半制导半弹道式的第三代地对地战术导弹武器系统,海湾战争中首次投入实战使用。主要用于攻击敌方后续部队的装甲集群、机场、运输队和地空导弹发射基地等大型目标。性能特点

美国MGM-140型地地战术导弹利用美军现装备的M270式多管箭炮进行发射,两个发射箱各装一枚导弹。导弹的装运箱可快速拆卸。一次可单独运载2枚导弹,或运载一枚导弹和6枚火箭弹。使用时,无需另外的操作员、发射架和其它设施,可以将其看作是另一型号的火箭弹。

美国MGM-140型地地战术导弹内装950枚M74杀伤/反器材双用途子弹药,战斗部内装填的子弹由一个中心起炸装置抛出,中心起爆装置炸掉战斗部外壳,使子弹散布在约3.3万平方米的面积内,每颗子弹可产生1200块破片,其杀伤半径可达15米。一个9门制的“陆军战术导弹系统”导弹连,一次齐射对目标产生的效果相当于33个155毫米榴弹炮营的一次齐射,或792发榴弹产生的杀伤效果。

美国MGM-140型地地战术导弹射程远,可实施精确打击。射程为124千米,弹道高30千米,命中精度圆概率误差仅5米,是美国军一级纵深打击的重要武器。

美国MGM-140型地地战术导弹采用固体火箭发动机,便于维护。主要改型

布劳克Ⅰ型。为“半弹道”式,采用惯性制导,内装M74双用途子母弹,射程124千米。

布劳克ⅠA型。是“布劳克Ⅰ型”的增程型,射程比布劳克Ⅰ型提高1倍,主要靠携带的M74双用途子弹减少至275枚来实现的。该型弹采用全球定位系统布撒子弹药,精度很高。

布劳克Ⅱ型,采用全球定位系统辅助的惯性导弹系统,携带13枚BAT“蝙蝠”子弹药。BAT子弹采用双模传感器(声音和红外)弹体长900毫米,弹径140毫米,弹重20千克,当导弹距目标一定距离时,投射出BAT子弹药,双模传感器探测目标后,即发射串联式空心装药弹,摧毁目标。该型导弹的射程为140千米。

布劳克ⅡA型。携带6枚BAT弹药,采用毫米波/红外双模导引头,射程为248千米。基本数据

美国MGM-140型地地战术导弹:弹长3960毫米;弹径610毫米;弹翼1400毫米;弹重1672千克;战斗部重454千克;发射方式是多管火箭炮发射车,射程100~150千米;命中精度50米;速度为超音速;机动方式是履带车载;制导系统为H700-3A综合制导系统。作战运用

1990年海湾战争中,该导弹首次投入使用,主要用于打击伊军纵深内的防空兵阵地。美军共发射了30枚,所有受到攻击的目标都被摧毁或丧失了战斗能力。使用中,由于制导信息未及时输入,9次射击中7次没有成功。改进后,可在发现目标后10分钟实施打击。识别特征

美国MGM-140型地地战术导弹采用M270多管火箭炮发射车发射,发射/运载箱外形与装6发火箭弹的箱体相同。弹体短粗,弹尾一组控制面,共4片,形状特殊,前后像均后掠,后缘的翼尖有切角,整体呈不规则五边型。

美国SM-78“丘比特”导弹

美国陆军第一代中程战略导弹。陆军一级液体燃料单弹头中程导弹。1953年3月试飞,1957年11月定型生产,1959年3月起装备陆军各战略导弹中队,单价100万美元。每导弹中队辖5个发射场,共15枚导弹。1963年退役。性能数据

全长:18.4米,直径:2.67米,最大射程:2400公里,起飞重量:48吨,弹头型号:W-35或W-49式弹头重量:1500公斤,核弹当量:50万吨命中精度:4000-8000公尺,反应时间:15分,发射方式:地下发射井。

美国“民兵3”地对地战略导弹

“民兵3”是美国第一处装分导式多弹头的洲际弹道导弹,1970年开始装备美国空军,1975年完成550枚的部署任务,1978年11月结束生产。导弹采用ns-20全惯性制导式子弹头,每个母弹内装有3枚子弹头,导弹动力装置为三级固体火箭发动机,由地下井发射。

根据1993年签署的“美俄关于进一步削减和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的协议”,“民兵3”在2003年1月前将削减为500枚,并拆除mk12a分导式多弹头,改装mk21单弹头。

射程9800~13000公里,圆公算偏差370~450米(mk12),185~227米(ma12a),反应时间32秒,弹长18.26米,弹径1.67米,弹重35400公斤,弹头重907公斤(mk12),995公斤(mk12a),核弹头当量3×17.5万吨(mk12),3×33.5万吨(mk12a)。

美国潘兴Ⅰ导弹

简介“潘兴Ⅰ”导弹是美国陆军固体机动地对地战术导弹,用于取代“红石”液体导弹,对战区进行快速支援或对前线部队进行一般性支援,导弹代号MGM-31A。1958年3月美国陆军选定了马丁·马丽埃塔航空航天公司作为主承包商,1960年2月25日“潘兴Ⅰ”导弹作首次飞行试验。研究历程

经过15次研制性飞行试验之后,于1962年6月交付使用,在美国俄克拉何马州的西尔堡开始部署第一个“潘兴”导弹营(即第三营)。1964年和1965年分别装备驻西德的美军和西德空军。到1967年在西德内卡苏尔姆·斯韦比施格明德基地装备一个导弹旅(即第56野战旅,管辖四个导弹营)和两个西德空军联队。一个典型的导弹营包括三个发射连,一个指挥连和一个勤务连。每个发射连有三个发射排,每个排拥有三个导弹发射架。驻西德美军共拥有108个发射架;两个西德空军联队拥有72个发射架。驻扎在美国本土的第三营主要承担训练教学任务。“潘兴Ⅰ”导弹是依照机动、可靠和便于维护使用等原则设计的。它是一个自容系统,整个导弹系统装在四辆覆带车上运输和发射,也可用直升机和飞机空运。“潘兴Ⅰ”研究.发展、试验与鉴定费为6.63亿美元,每枚导弹出厂成本为194万美元(1964年美元值)。

美国“潘兴”Ⅱ地对地导弹

“潘兴”Ⅱ是美国陆军研制的第三代地地战术导弹系统。1983年12月首次在原联邦德国部署,装备美国驻联邦德国陆军集团军一级。该导弹能对整个战区的军事指挥中心,军队集结地域,导弹发射场、海空军基地和其它重要军事设施构成威胁。“潘兴”导弹武器系统,由两级火箭发动机和地面支援设备组成。数据性能

导弹弹长10米,弹径1.01米,再入级长4.2米;弹重400千克、发射重量7200千克、战斗部(集束式、内装76个子弹)重约600千克、最大射程1800千米、最小射程160千米、最大速度15600千米/小时。精度(圆公算偏差)设计为37米、可达25米。制导方式为惯性/雷达区域相关、机动方式轮式车载、发射车为M757、运动速度(公路)60千米/小时,行军战斗转换时间10分、弹上计算机为中央处理机,字长16位,并行加法时间2.4微秒。主要特点

导弹发射排设有指挥中心,负责排的作战指挥、通信、导弹倒数计时和发射,由排长、军士、无线电收发机操作手和3名计时、发射操作手组成,构成合理。

导弹弹体轻巧、发射装置轻便,可以每小时60千米速度在300千米范围内公路机动,也可用C-130等大型运输机空运,机动性好。

导弹再入级在末级火箭关车时被抛向目标区域,减少了被敌方雷达捕捉到的可能性,可以预防反弹道导弹系统的拦截。

采用了先进的J波段雷达区域相关制导技术进行末制导和惯性制导相结合,大大提高了命中精度。

由于采用雷达地域相关系统与平台系统结合的组合制导,如果雷达发生故障,则制导精度会明显下降。

美国“和平保卫者”地对地战略导弹

“和平保卫者”大型洲际导弹是美国第四代战略弹道导弹,也是目前美国最先进的战略导弹之一,1986年开始服役。到1993年,在美国沃伦空军基地经改装的“民兵3”地下井内共部署了50枚。导弹由弹头和弹体组成。

弹头包括子弹释放舱、10枚mk21核弹头和整流罩,弹体分四级,前三级为固体火箭发动机,第四级为液体火箭发动机。导弹采用惯性制导方式。根据1993年签署的“美俄关于进一步削减和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的协议”,2003年前50枚导弹将全部拆除。

射程11100公里,圆公算偏差90米,弹长21.6米,弹径2.34米,弹重86400公斤,弹头重2578公斤,子弹头重194公斤,核当量10×50万吨。

美国“侏儒”地对地战略导弹

“侏儒”固体洲际导弹是美国在1983年开始研制的第五代战略弹道导弹,主要用于攻击对方导弹发射井等目标,1992年导弹试飞成功。

导弹采用轻型高级惯性参考球加中段和末段修正制导,使用两级或三级固体火箭发动机,配备MK21单弹头。单弹头内装有先进的突防装置,可自行机动以避开反弹道导弹的拦截。

导弹用全封闭式加固的机动发射车运输,以公路机动发射为主。受“美俄关于进一步削减和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的协议”的影响,“侏儒”的研制计划于1992年3月停止。

射程12000公里,圆公算偏差146~182米,弹长16.15米,弹径1.17米,弹重16800公斤,核弹头当量50万吨。

美国天狮星地地巡航导弹

美国海军早期海基巡航导弹,主要用以攻击城市和陆上战略目标。初期型天狮星重能力巡航导弹,编号ssm-n-8。1947年研制,1952年投产,总产量2000枚,每枚造价25万美元。1955年服役,先后装备了11艘航空母舰、5艘巡洋舰和两艘潜艇。1960年停产,1964年退役。发动机采用j33-a-18a型离心式涡轮喷气发动机,推力2050公斤,助推器为2台固体火箭助推器,推力4460公斤。制导系统初期采用无线电指令制导系统,后改用惯性制导系统。采用两种战斗部:一为w5核战斗部,当量4-5万吨;另为常规战斗部,重1.22吨。

后期型天狮星音速战略巡航导弹,编号ssm-n-9,系天狮星母慕型。1954年起研制,1956年5月29日进行首次飞行试验,1959年服役,产量70枚,装备海军重型舰艇。主发动机采用通用电气公司的j39-ge-3a高空超音速涡轮喷气发动机,长5.2米,重1.45吨,推力6900公斤,助推器为固体火箭助推器,长6.1米,重约2吨,推力51170公斤。导弹的制导系统采用无线电指令制导加惯性制导。战斗部为w27核战斗部,核当量百万吨级。战术技术性能数据

全长:10.06/17.37米

直径:1.37/1.83米

翼展:6.4/6.1米

最大射程:960/1609公里

最大巡航速度:1170千米/小时

巡航高度:1200/21000米

起飞重量:6.59/15.8吨

制导方式:惯性制导

动力装置:涡轮喷气发动机+固体火箭助推器,核弹当量4-5/百万吨

发射方式:舰艇水面发射。

苏联飞毛腿地地导弹

飞毛腿地地导弹是一个已经被大众接受了的词汇,指苏联在冷战时期开发并被广泛出口的一系列的战术弹道导弹。这个名称是从“北约官方名称”为SS-1飞毛腿得来的,是西方的情报局将“飞毛腿”这个词与一种导弹联系起来的。这种导弹的俄国名字是R-11和R-300 Elbrus。飞毛腿这个名字被媒体等不止用做这两种导弹,而且还指别的国家根据苏联原型广泛发展的许多种导弹。偶然地,在美国,飞毛腿被泛指为任何国家的不是从西方原型发展出来的弹道导弹。研制过程

第一次“飞毛腿”这个词是北约将R-11弹道导弹称为SS-1b飞毛腿-A型。更早的R-1导弹被北约称为SS-1Scunner不过是一个非常不一样的设计,几乎直接是德国V-2的翻版。R-11同样采用了V-2的技术,但它是一个全新的设计,更小,与V-2和R-1的形状不一样。

R-11是由en:MakeyevOKB设计并在1957年服役的。R-11最有革命性的创新是A.M.Ⅰsaev设计的引擎,比V-2的多室设计远为简单,并且用防震荡折流板防止间歇燃烧。这是俄国太空火箭所使用的更大的引擎的设计先驱。发展

后来发展的变种有1961年的R-300Elbrus/SS-1c飞毛腿Scud-B和1965年的SS-1d飞毛腿Scud-C,这两种都可以携带5-80千吨的常规高爆的核武器或化学武器弹头。1980年代发展的SS-1e飞毛腿Scud-D变体可以携带一个常规高爆弹头,一个燃料空气弹的弹头,40个机场路道破坏弹或者100个5千克的人员杀伤小炸弹。型号

所有型号都是11.25米长,直径0.88米。推动引擎是用煤油en:kerosene和硝酸的单引擎或者用UDMH和RFNA的引擎。服役阶段“飞毛腿”导弹是苏联50年代研制的一种近程地地战术弹道导弹,是德国V—2导弹的仿制品,有A、B两种类型,可装配常规弹头和核弹头,采用车载机动发射。A型于1957年服役,B型是A型的改进型,1965年服役。苏联从1980年起用新一代固体机动中程导弹SS—23替换“飞毛腿B导弹。飞毛腿B“飞毛腿B“导弹弹长11.37米,弹径0.885米,起飞重量5.9吨,推进剂重3.7吨,弹头重1吨,可装860千克炸药,杀伤半径约150米。导弹采用惯性制导,最大射程300千米,最大速度1500米/秒。弹头类型为常规弹头或化学、核弹头。圆概率误差:射程为300千米时约300米。苏联共部署了620枚“飞毛腿B”导弹。“飞毛腿B”导弹武器系统包括导弹和地面设备两大部分。地面设备主要有运输起竖发射车,底盘为MAz—543LTM,车长12米,宽2.9米,高2石米,最大公路速度60千米/4、时。此外,还有大地测量车、指挥车、电源车、推进剂加注车、测试车、消防车等。“飞毛腿B,,导弹主要用于打击敌方机场、导弹发射场、指挥中心、军事设施、兵力集结地、交通枢纽等。它可以在预先测定的发射点位置上实施定点发射,即固定发射阵地,准备时间可短些。车队进入发射阵地,不计算车辆展开时间,从预测阵地、起竖、加注、检查、撤收车辆到点火发射,最顺利需要45分钟。也可在未经测量的发射阵地上实施机动发射,但准备时间较长,约1—1.5小时。

苏联作为“飞毛腿B”导弹的发源地,不仅将淘汰下来的导弹全部出口,还出口了大量发射、起竖、运输三用车。从1973年开始,出口到埃及、叙利亚(18部三用车)、利比亚(72部)、朝鲜(24部)、伊拉克(36部)、南也门(6部)。还向伊拉克、伊朗、朝鲜等国家出口了导弹生产线。军事用途

所有飞毛腿改型皆源自德国的V2火箭并且因为其结构而不精确。伊拉克改型提升了射程,但代价是精确度。

如同其他一些导弹一样,飞毛腿导弹的军事优势在于它便于被TEL导弹车运输。这样的机动性提供了发射位置的选择权,也增加了武器系统的生存机会。

飞毛腿导弹少数在实战中被使用的弹道导弹之一,发射总数仅次于V2火箭。除了上述的海湾战争以外,飞毛腿导弹还曾被用于一些地区冲突,最显著的是在阿富汗的苏联军队,以及伊朗和伊拉克的所谓“城市战争”。后者发生在1988年,作为对伊朗的导弹袭击巴格达的回应,伊拉克向伊朗发射了190枚飞毛腿导弹,这也许促成了一个对伊拉克而言更加有利的和平谈判。1994年的也门内战,1996年及之前俄罗斯部署在车臣的军队,也使用了少数的飞毛腿导弹。主要装备国

装备有飞毛腿-B的国家是:阿富汗、亚美尼亚、阿塞拜疆、白俄罗斯、保加利亚、格鲁吉亚共和国、哈萨克斯坦、利比亚、波兰、斯洛伐克、土库曼斯坦、乌克兰、阿拉伯联合酋长国、越南和也门。刚果民主共和国和埃及除飞毛腿-B之外,还购买了飞毛腿-C。叙利亚已得到了飞毛腿-D,伊拉克的侯赛因导弹也具备相当于飞毛腿-D的射程。实战历史

两伊战争是用20世纪八十年代的武器打得一场本世纪初的战争,飞毛腿在这场战争中的表现值得一提。

1988年2月29日—4月21日,旷日持久的两伊战场上爆发了一场长达52天的导弹“袭城战”,它是继1944年9月德国V—2导弹对伦敦实施人类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导弹“袭城战”之后,又一次使用地地弹道导弹进行的大规模“袭城战”,也是二战后在局部战争中动用地地弹道导弹数量最多、持续时间最长、作战效果最大、影响最为深远的一次。直接起因是2月27日,伊拉克出动空军袭击了伊朗首都德黑兰郊区的一座炼油厂,爆炸巨响震天,油厂浓烟滚滚,伊朗损失严重。为了报复,29日伊朗向伊拉克首都巴格达发射了2枚“飞毛腿B导弹。早有准备的伊拉克立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从当天开始到3月8日的9天时间,就向伊朗发射了50枚“飞毛腿B“导弹,至4月21日共发射了189枚,有40座伊朗城市被炸,死亡1700多人,伤82加多人,数干幢楼房和建筑物被毁。伊拉克实施打击的重点是首都德黑兰和圣城库姆,其次是伊朗纵深的大中城市。蒙受了巨大损失的伊朗,维系战争的决心迅速动摇,加上其它一些原因,伊拉克实现了以炸求和的目的,导致长达8年之久的两伊战争终于在1988年8月20日正式宣布结束。在袭城战期间,虽然伊朗也向伊拉克发射了77枚“飞毛腿Bff导弹,但其战果和影响则大为逊色。

由于德黑兰距伊拉克边境500千米,从伊拉克西部到以色列首都特拉维夫的距离约570千米,而“飞毛腿B”导弹射程只有300千米,“腿短”不及。伊拉克于1987年不惜耗费巨资,在外国专家的帮助下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