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家语(古典名著普及文库)(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09 06:35:06

点击下载

作者:王肃

出版社:岳麓书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孔子家语(古典名著普及文库)

孔子家语(古典名著普及文库)试读:

前言

作为儒学研究的重要典籍,《孔子家语》自王肃为其作注后,在传播中却也不乏质疑之声。历代学者,围绕着其编者、成书年代等问题各抒己见。近年来,《孔子家语》获得学界的重视,研究不断深入,被誉为“孔子研究第一书”。现在,似乎到了对学界的相关研究作一番总结的时候了。

一、主要内容《孔子家语》(以下简称《家语》),又名《孔氏家语》《孔圣家语》。可惜《家语》原书早佚,最早见其著录于《汉书·艺文志》,而归入《六艺略》的《论语》类。汉晋之后,《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宋史·艺文志》等亦有《家语》著录。

关于《家语》全书卷目,《汉书·艺文志》著录为二十七卷,《隋书·经籍志》著录为二十一卷,唐宋以后著录为王肃《家语》十卷本。今本《家语》十卷,四十四篇,三国时期魏国王肃作注,附有王肃序和汉儒孔安国后序。

从所载内容看,《家语》记录了孔子及孔门弟子的思想言行。据《孔安国序》所言,该书与“《论语》《孝经》并时”,乃“当时公卿士大夫及七十二弟子之所咨访交相对问言语”。虽然《家语》“属文下辞,往往颇有浮说、烦而不要者”,但“所论辨流判较归,实自夫子本旨”。

书中所载内容,很多中国历史上重大的思想文化事件,比如孔子世系、从政、周游、入周考察、问礼老子、与国君问对、同弟子问答,有关礼乐制度、历史自然的论述,孔门七十二弟子事迹等,在展示先秦儒家整体形象、解读三代历史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二、真伪问题

当前《家语》的相关研究,主要围绕文本辨伪、史料价值与学术史定位等论域展开。以下就其主要方面,作一概览式回顾。本节先谈《家语》的辨伪问题。《家语》真伪问题为学术界一大公案。三国魏时王肃注本十卷,因其称系得之于孔氏后人孔猛,遂使学界质疑其传本的可靠性。唐人颜师古注《汉书》时,便疑二十七卷本非王肃注本。

唐宋以来,《家语》渐被蒙以“伪书”之名,至清代考据学风盛行被斥为伪作。20世纪初,章太炎《国学概论》认《家语》为伪书。顾颉刚著《孔子研究讲义》一书,乃断定《家语》为王肃伪作,为“伪书之中尤其伪者”,因而“无任何取信之价值”。直到20世纪末,还有不少出版物斥《家语》为“伪书”者,如《古今伪书考补证》《伪书通考》《中国伪书综考》等。

迄今,围绕《家语》之疑古与辨伪,学界观点之歧出,主要有三:一、视《家语》为伪作;二、视《家语》为原作;三、《家语》之作、注、序宜分开择取。本节略对前两点作一疏释,第三点放在叙述《家语》史料价值时讨论。

第一,有意增损说。

传统社会的辨伪始于东汉,郑玄后学马昭以为《家语》系王肃“所增加,非郑所见”。《隋书·经籍志》则直载“《孔子家语》二十一卷,王肃解”,又示与《汉志》所见不同。清人孙志祖著《家语疏证》,认为《家语》经王肃“以意增损”,实乃“作伪难郑,诬圣背经”。

唐人颜师古注《汉书》时,以为《汉志》著录的二十七卷本《家语》“非今所有《家语》”。清人姚际恒在《古今伪书考》中支持颜师古的看法,说:“《唐志》有王肃注《家语》十卷,此即肃掇拾诸传记为之,托名孔安国作序,即师古所谓今之《家语》是也。”

清人姚际恒《古今伪书考》、范家相《家语证伪》、孙志祖《家语疏证》、陈鳣《家语疏证序》均认为《家语》是王肃“以意增损”的伪书,《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皮锡瑞《经学历史》、崔述《洙泗考信录》、戴震等均认同。比如,崔述的《洙泗考信录》即认为“《家语》一书,本后人所伪撰。其文皆采之于他书,而增损改易以饰之”,“而世不察,以为孔氏遗书,亦已惑矣”。崔氏《古今尚书辨伪》亦云:“今所传《家语》亦肃之徒之所伪撰。”而清人王聘珍在《大戴礼记解诂序》中批评王肃篡改、伪造《家语》。

晚清时,皮锡瑞著《经学历史》,认为王肃有意“伪造”孔安国《尚书传》《论语注》《孝经注》《孔子家语》《孔丛子》等“五书”,“以相互证明”,且系“托于孔子及孔氏子孙,使其徒孔衍为之证”。

第二,杂抄诸书说。

南宋王柏著《家语考》,遍考源流,以为王肃杂取《左传》、《国语》、荀、孟、二戴《礼记》“混乱精粗,割裂前后,织而成之,托以安国之名”,并伪造《家语》孔序。四库馆臣所谓“割裂他书”,与王柏的说法如出一辙,他们的论证,均以《家语》袭取《大戴礼记》为中心。

顾颉刚认为王柏所言“割裂织成”说“绝对正确”,今本《家语》“大部分为编辑,小部分是创作”。他还说:“《孔子家语》不但是一部伪书,而且是一部杂凑书。”

清人范家相著《家语证伪》,将《家语》与群书逐条比对,发现“每事必有所出”,从而疑王肃杂抄群书。日本学者武内义雄《读家语杂识》以为,“今之《家语》,非全部伪撰,似尚存有古《家语》之文于其中焉”,“今之《家语》删去《荀子》及说礼之文,其余之材料,大体为古《家语》文,当是改篇次,加私家者”,从另一个角度支持上述《家语》之袭取、割裂他书的看法。

第三,部分伪造说。

此类看法,均认为王肃在《家语》流传过程中有不诚信行为,或代作“孔序”,或伪造文本。南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认为《家语》为孔子世孙孔猛“所传”,王肃从弟子孔猛处得此书,并为之作注,随行于世。明人何孟春认为《孔安国序》是王肃“代作”。

不少学者认为王肃之所以作伪,盖出于同郑玄进行学术争锋之考虑。清人陈鳣为《家语疏证》作序时,即认为王肃以孔安国之名作后序,并列举三条理由认定《家语》为伪书:一、“至于《家语》肃以前儒者绝不引及”;二、“其伪安国后序云以意增损,其言则已自供皇状然”;三、“夫叙孔子之书,而先言夺郑氏之学,则是傅会古说攻驳前儒可知矣”。清人沈钦韩著《汉书疏证》,认为是王肃部分伪造了《家语》。他说:“肃惟取婚姻、丧祭、郊捕、庙祧,与郑不同者羼入家语,以矫诬圣人,其它固已有之,未可竞谓肃所造也。”

三、史料价值

自东汉至20世纪初以顾颉刚为代表的疑古辨伪,学界主流均视《家语》为伪书,怀疑《家语》为王肃伪作。但是,《家语》究竟是否伪作?其史料价值如何?

历史上,学界对《家语》的史料价值评价,可谓疑信相参,因时因势而异。在怀疑主义学术传统中,我们亦常常听到肯定之声。学界亦不乏从思想脉络、历史流变、遣词用语等角度,来肯定《家语》的独特价值的主张。

宋代大儒朱熹《朱子语录》认为,《家语》为王肃的“编古录杂记”,“其书多疵,然非肃所作”,不过,“虽记得不纯,却是当时书”。元人马端临在《文献通考》中大量引用《王肃序》等,并撰《新刊标题句解〈孔子家语〉》,从史料学角度肯定了《家语》及其所附汉孔安国后序的价值,认《家语》为《论语》“别出”,“散在人间”后又有“好事者或各以意增损其言”,而孔安国“于是因诸公卿士大夫,私以人事募求其副,悉得之。乃以事类相次,撰集为四十四篇”。他引孔安国孙孔衍奏言,认为孔安国改孔壁藏书之“古文科斗”为“今文”,“读而训传其义”,且在“撰次”《家语》后,“会值巫蛊事起,遂各废不行于时”。

叶適《习学记言序目》指出,是书“汉初已流布人间,又经安国撰定”。叶適说:“《孔子家语》四十四篇,虽安国撰次,按后序,实孔氏诸弟子旧所集录,与《论语》《孝经》并时,取其正实而切事者别为《论语》,其余则都集录之,名曰《孔子家语》。”

南宋章如愚《群书考索》卷十认为,《家语》有“好事者或各以意增损其言,故使同是一事而辄异辞”,在汉代曾经有“与诸国事及七十二子辞妄相错杂”的历程;唐人颜师古所说“非今所有《家语》”,则是“以肃之所注者在可疑也”。南宋史绳祖《学斋占毕》认为,《家语》用词较古,不似伪作,是《大戴礼记》“杂取”于《家语》而非相反。南宋黄震《黄氏日抄》亦对作伪说持有异议,他说:“各篇中似尚有可疑之处,盖传闻异辞,述所传闻又异辞,其间记载之不同,亦无足怪。”

明人黄鲁曾注“明覆宋刊本”《家语》,他在“后序”中认为《家语》不是王肃伪作,实与孔氏家学相关。他说:“孔氏独多述作,自《鲁论》《齐论》言之又有《孔子家语》,疑多鲤、伋所记并门人先后杂附之者,要之咸孔子之意也。”

清人陈士珂撰《孔子家语疏证》,质疑伪书说,根据有二:一是质疑颜师古“既未见安国旧本”,又“安知今本之非是乎”?二是“观周末汉初诸子,其称述孔子之言,类多彼此互见,损益成文,甚至有问答之词,主名各别。如《南华》‘重言’之比,而溢美溢恶,时时有之,然其书并行,至于今不废,何独于是编而疑之也”?证明《家语》实乃渊源有自。

其他较著名者有:(1)《四库全书总目》认为《家语》“出于肃手无疑”,但亦肯定其价值道:“特其流传既久,且遗文轶事,往往多见于其中。故自唐以来,知其伪而不能废也。”(2)《四库全书简明目录》所论:“《家语》虽名见《汉志》,而书则久佚,今本盖即王肃依托,以攻驳郑学。马昭诸儒已论之详矣。然肃虽作伪,实亦割裂诸书所载孔子逸事,缀辑成篇,大意微言,亦往往而在。”而晚清唐晏撰《两汉三国学案》,认为《孔丛子》与《家语》都是实有其书而并传“仲尼之意”。

四、研究的新动向

近年来新材料的出土,引起了人们对《家语》辨伪问题的重新思考。《家语》意义彰显,端赖于与新出土文献的参互比照。运用“二重证据法”,利用考古资料,通过对文献的梳理和对勘,肯定《家语》为王肃所编撰,重新考察和分析《家语》的文献来源、成书年代和学术价值,亦是近二十年来学界研究的新动向之一。

首先,1973年在河北定县八角廊西汉墓出土了竹简《儒家者言》,1977年又在安徽阜阳双古堆西汉墓出土了篇题与《儒家者言》相应的简牍,二者内容均与今本《家语》相关。今人辨伪以主张“走出疑古时代”的李学勤为代表,李先生在1987年撰文中认为,“《家语》一书,王肃自序得自孔子二十二世孙孔猛,当为可信;又有源自孔安国的传说,这与汉魏时期的孔氏家学有关”,“今传本古文《尚书》《孔丛子》《家语》很可能陆续成于孔安国、孔僖、孔季彦、孔猛等孔氏学者之手,有着很长的编纂、改动、增补的过程”,“《儒家者言》也可称竹简本《家语》”,认为汉墓出土的《儒家者言》简牍是《家语》原型。他还指出:“从简的发现看,早在汉初确已有《家语》的原型,《史记》世家、列传很可能参考过此书。刘向编集《说苑》,也收录了其中文字。王肃作解的今本《家语》,大约就是在简本的基础上经过几次编纂形成的。”

其次,上海博物馆馆藏战国楚竹书中,被整理者取名为《民之父母》的文献,就与《家语》中的《论礼》相同,使《家语》最终告别“伪书”的“头衔”。庞朴认为,上博藏简《民之父母》篇的面世,“轰然打破”以前我们视《家语》为王肃杂抄自《礼记》等书而成伪作的“成见”。他说:“对照竹简,冷静地重读《孔子家语·论礼》和《礼记·孔子闲居》,不能不承认,它们确系孟子以前的遗物,绝非后人伪造所成。”

再次,英藏《家语》敦煌写本73行的公布,也有利于相关研究的深入。写本与今本《家语·郊问》和《家语·五刑解》两篇在注文格式上,与同文书局、《四部丛刊》等版本完全相同。王重民认为,该本“民字不讳,殆为六朝写本”。

杨朝明先生将《家语》看作“孔子文集”,视其价值高于作为“孔子语录”的《论语》。杨先生认为,《家语》由孔子的孙子子思领编而成,完全可以称为“孔子研究第一书”“儒学第一书”,该书对于全面研究和准确把握早期儒学更有价值。杨先生和宋立林的《孔子家语通解》,“在坚持学术性第一的原则下,充分考虑现状,对《家语》进行序说、分段、注释、翻译,适应更多的读者,以期有利于推动孔子、早期儒学和中国‘元典’文化的研究”。李学勤先生亲撰序言,希望“这部书问世以后,更多学者会来集中研究和讨论《家语》,《家语》的内容性质、成书过程、学术价值等等问题,都将逐次得到大家的共识”。2013年11月底,习近平视察孔子研究院时,还说要“仔细看看”这本书。

经过近几十年的研究,当今学术界大多认为《家语》不尽为王肃伪作,该书在研究孔子弟子方面,有比《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更明显的优势,而且还可以推进“孔老”及早期“儒道”关系、孔子的圣王观、礼乐思想等诸多议题的研究。已有证据说明《家语》早于《说苑》。有学者认为,在讨论颜回生卒年寿上,可以据《家语》纠正《史记》之讹。王德成等认为,因其丰富的内容和独特的价值,《家语》的史料价值超过传统公认的孔子研究的任何资料。

宁镇疆主持了2008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孔子家语》新证”、全国高校古委会项目“《孔子家语》研究”,在《家语》版本学、出土简牍研究上,发表过系列有影响的论文。他将阜阳双古堆一号木牍所见章题同今本《家语》做比较。通过将八角廊汉简《儒家者言》与《家语》对应的十章的比较,他认为历史上关于《家语》一书的争论并没有因《儒家者言》的出土而全获解决,“出土文献再次证明《孔子家语》确实存在很多后人整理、重组的痕迹,这一点《孔子家语》比传世的其他文献都要来得明显。《儒家者言》最能证明的其实是《说苑》一类古书的价值,而非《孔子家语》。《儒家者言》的性质应该是介乎《说苑》与《孔子家语》之间,具有一定的过渡性”。虽然宁镇疆在解读这一发现时持有与李学勤不同的见解,但也未否认《儒家者言》与《家语》存在一定关联。

其他代表性研究主要有:(1)李传军《〈孔子家语〉辨疑》;(2)杨朝明的系列论文,如《〈礼记·孔子闲居〉与〈孔子家语〉》讨论了与《礼记·孔子闲居》内容相对应的《家语·论礼》篇,认为“《礼记》本于《家语》”,说明《家语》非王肃伪造之书;(3)胡平生《阜阳双古堆汉简与〈孔子家语〉》以阜阳双古堆汉简为切入点,认定《家语》非伪书。另外,复旦大学邬可晶2011年博士毕业论文《〈孔子家语〉成书时代和性质问题的再研究》(裘锡圭指导),主张慎重使用《孔子家语》中的资料,认为出土的文献资料和传世文献只能证明《孔子家语》中含有从各种古书辑集而来的材料,有一定的文献价值,但并不能揭示其中王肃等后人窜入内容的真伪与价值。

五、版本问题

关于《家语》版本问题,其情况相当复杂。据统计,1912年以前国内《家语》的传世版本,约有120余种。其中,元代1种,明代60余种,清代60余种。各版本,又可总分为两个大的系统:白文系统和注本系统。古籍善本有毛晋本、景宋本、太宰纯本、冈白驹本和明覆宋本,然而它们当中也有讹误,人们对于毛晋本、景宋本和明覆宋本还有一些错误的看法。以这些善本为基础,参考敦煌写本《家语》、唐宋类书中所引到的《家语》内容及四库本,即可整合一部相对完善的现代版本。

在《家语》译注等研究方面,较具参考价值的作品主要有:(1)1998年三秦出版社出版的张涛的《孔子家语译注》,《前言》对《家语》的由来、流传和真伪分歧作了叙述,正文从诸本择善而从,注释标明出处、保留王肃注、重视陈士珂《孔子家语疏证》成果而时有订删,译文简洁通俗,附录补入三条《家语佚文》。(2)2009年齐鲁书社出版的杨朝明和宋立林的《孔子家语通解》,集注释、通解、论证于一体。(3)2009年中华书局出版的王国轩与王秀梅选译的《孔子家语》,增加了每篇的导读。(4)2012年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的王盛元的《孔子家语译注》。(5)2003年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的《孔子家语》文白对照本。(6)1998年广西师大出版社出版的王德明的《孔子家语译注》等。

本书定位为严肃普及读物,我们力图为读者提供一个扫除了阅读障碍的入门读本。在每一个篇目前面设有导读,总论本篇主题思想,引导阅读。对原文的疑难字词进行注音与释义,还翻译了原文。本书不做关于版本之间文字异同的繁琐考证,只在对理解原文有比较大的歧义的时候在注释中指明异文。本书原文部分,主要参考明人黄鲁曾注“明覆宋刊本”、《四库全书》本、《四部备要》本、清人陈士珂所辑《孔子家语疏证》等,并做了一些择善而从的修改。注译部分,对前前人时贤的已有研究成果多有借鉴、吸收之处,恕未一一注明,在此表示感谢。

为了进一步推广这部经典,让更多的大众亲近儒学“元典”,我们节译了《家语》大部分的文本,保留了我们认为最具有经典意义的部分。限于时间和注译者的学养,讹误在所难免,我们真诚地期待读者诸君的批评指正!注译者2018年4月于汉上孔子家语序王肃

郑氏学行五十载矣,自肃成童,始志于学,而学郑氏学矣。然寻文责实,考其上下,义理不安,违错者多,是以夺而易之。然世未明其款情,而谓其苟驳前师,以见异于前人。乃慨然而叹曰:岂好难哉?予不得已也。圣人之门,方壅不通;孔氏之路,枳棘充焉。岂得不开而辟之哉?若无由之者,亦非予之罪也。是以撰经礼,申明其义,及朝论制度,皆据所见而言。

孔子二十二世孙有孔猛者,家有其先人之书。昔相从学,顷还家,方取已来,与予所论,有若重规叠矩。昔仲尼曰:“文王既殁,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言天丧斯文,故令己传斯文于天下。今或者天未欲乱斯文,故令从予学。而予从猛得斯论,以明相与孔氏之无违也。斯皆圣人实事之论,而恐其将绝,故特为解,以贻好事之君子。《语》云:“牢曰:‘子云:吾不试,故艺。’”谈者不知为谁,多妄为之说。《孔子家语》:弟子有琴张,一名牢,字子开,亦字张,卫人也。宗鲁死,将往吊,孔子止焉。《春秋外传》曰:“昔尧临民以五。”说者曰:“尧五载一巡狩。”五载一巡狩,不得称“临民以五”也。经曰“五载一巡狩”,此乃说舜之文,非说尧。孔子说论五帝,各道其异事,于舜云“巡狩天下,五载一始”。则尧之巡狩年数未明。周十二岁一巡,宁可言周临民以十二乎?孔子曰:“尧以土德王天下,而色尚黄。”黄,土德;五,土之数。故曰“临民以五”,此其义也。卷第一相鲁

导读

本篇讲述了孔子的仕宦生涯,比传世文献《左传》《礼记·檀弓上》《史记·孔子世家》的相关记载还要详尽,这说明《孔子家语》有其独特的学术价值。

做中都宰时,孔子注重制定养生送死的礼仪,以砥砺风俗。施行一年后,人民的日常生活和生养死送都做到了有礼有节,社会风气为之一变,四方诸侯争相效法。实行两年后,孔子受到君王重用,鲁定公升其为司空。孔子管理土地,因地制宜,全面发展“大农业”;遵从君主葬制,使昭公墓与先王墓域合一。

由于政绩突出,德高望重,孔子很快升任为大司寇,取得上大夫地位,实现了由非贵族出身擢升到卿大夫的社会地位的飞跃。当时制定了法律,扶正了世风,竟没有奸诈犯法之民。

鲁定公十年(前500),在齐国境内召开的夹谷之会上,孔子担任礼相(司仪,相当于现代的礼仪总指挥),能以礼相待,指挥若定,因实行“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而占尽风光。虽然提倡“裔不谋夏,夷不乱华,俘不干盟,兵不逼好”的华夷之辨显其狭隘,力斩侏儒又显悖仁德,但却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孔子执行礼法时的雷厉风行。

孔子还建议鲁定公隳毁权臣季孙、叔孙、孟孙不合礼法的都邑,加强了鲁国的君权。

原文123

孔子初仕,为中都宰,制为养生送死之节:长幼异食,强弱

45异任,男女别涂,路无拾遗,器不雕伪;为四寸之棺,五寸之椁,6789因丘陵为坟,不封、不树。行之一年,而西方之诸侯则焉。

译文

孔子刚做官时,担任中都邑的邑宰。他制定了使老百姓生有所养、死得安葬的制度:根据年纪长幼提供不同的食物,根据能力的大小分配不同的任务,男女走路各行一边,路上遗失的东西不会被人捡走而据为己有,器物不求浮华雕饰;装殓死人的棺木厚四寸、椁木厚五寸,依傍丘陵修墓而不筑高坟,不在墓地种植松柏。这样的制度施行一年后,各诸侯国纷纷效法。

注释

1中都:鲁国小邑,在今山东汶上。

2宰:卿大夫家臣或采邑长官。鲁定公九年(前501),孔子51岁,出任中都宰。

3异食:周礼规定,年满五十者要吃专门准备的食物。

4异任:力作之事,各从所任,不用弱。

5雕伪:雕画伪饰。

6不封:不聚土以起坟。

7不树:不在坟周围种松柏。

8西方之诸侯:鲁国在东,其他诸侯国在鲁国以西,故称。

9则:效法。

原文1

定公谓孔子曰:“学子此法,以治鲁国何如?”孔子对曰:“虽2天下可乎,何但鲁国而已哉!”于是二年,定公以为司空。乃别五3土之性,而物各得其所生之宜,咸得厥所。45

先时,季氏葬昭公于墓道之南,孔子沟而合诸墓焉。谓季桓子67曰:“贬君以彰己罪,非礼也。今合之,所以掩夫子之不臣。”由司8空为鲁大司寇。设法而不用,无奸民。

译文

鲁定公对孔子说:“学习您这套方法来治理鲁国,您看怎么样?”孔子回答说:“即使用来治理天下也是可以的,岂止是治理好鲁国呢!”这样实施了两年,定公任命孔子担任司空。孔子便根据土地的性质,将其分为山林、川泽、丘陵、平地、沼泽五类,各种作物都种植在适宜的环境里,都得以较好地生长。

先前,季平子把鲁昭公葬在鲁国先王陵寝的墓道南面,孔子做司空后,派人挖沟把昭王的陵墓与先王的陵墓圈连到一起。孔子对季桓子说:“令尊以此贬损君王却彰显了自己的罪行,这是不合礼制的行为。现在把陵墓合到一起,可以掩盖令尊曾经不守臣道的罪名。”之后,孔子又由司空升为鲁国的大司寇。虽然设立了法律,却派不上用场,因为没有奸诈顽劣之民了。

注释

1定公:鲁国君王姬宋的谥号。

2司空:又名司工,主管营建修筑工程,及郊祀扫除、乐器等。鲁定公时,孔子弟子孟懿子为司空,孔子任其下属,为小司空。

3五土之性:山林、川泽、丘陵、坟衍、原隰的情况。坟衍,肥沃平旷之地。原隰,广平低湿之地。

4季氏葬昭公:鲁昭公二十五年(前517),昭公伐季平子失败,被逐,死于晋之乾侯。定公元年(前509)秋,权臣季平子葬昭公于鲁先君陵寝墓道之南,不与先君合葬,等于把鲁昭公逐出了君王的行列。

5沟:挖沟。合诸墓:合入同一墓域。

6季桓子:季平子之子季孙斯,平子死后当政。

7不臣:不守臣属之道。

8大司寇:六卿之一,主管刑狱。

原文12

定公与齐侯会于夹谷,孔子摄相事,曰:“臣闻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古者诸侯出疆,必具官以从,请具左右司3马。”定公从之。4

至会所,为坛位,土阶三等。以遇礼相见,揖让而登。献酢既56毕,齐使莱人以兵鼓噪,劫定公。孔子历阶而进,以公退,曰:“士,以兵之。吾两君为好,裔夷之俘敢以兵乱之!非齐君所以命诸侯也!裔不谋夏,夷不乱华,俘不干盟,兵不逼好。于神为不祥,于7德为愆义,于人为失礼,君必不然。”齐侯心怍,麾而避之。

译文

鲁定公和齐侯在齐国的夹谷举行盟会,孔子担任司仪,对鲁定公说:“我听说,举行和平会盟一定要有武力为后盾,军事行动也要以和平外交做准备。古代的诸侯离开自己的国家,必须配备文武随从,请您带上左右司马。”定公听从了孔子的建议。

到了会盟场所,筑起盟会的高台,土台设立三个台阶。双方以会遇之礼相见,谦让着登上高台。互相敬酒后,齐国派莱人军队擂鼓呼叫,威胁鲁定公。孔子快步登上台阶,保护鲁定公退避,说:“鲁国士兵,你们去攻打莱人。我们两国君王在这里举行友好会盟,远方夷狄的俘虏竟敢拿着武器扰乱!这绝不是齐君和天下诸侯友好邦交之道!远夷不得图谋华夏,蛮夷不得扰乱中国,俘虏不可扰乱会盟,武力不能逼迫友好。否则,就是对神明不敬,对道德悖逆,在为人上失礼。齐侯必然不会这么做。”齐侯听了,内心愧疚,指令莱人军队退下。

注释

1齐侯:齐国君王。会:会盟。夹谷:夹谷山,在今山东莱芜境内。

2相:司仪,赞礼之人。

3左右司马:掌管军事的正副官。

4献酢(zuò):主客互相揖让敬酒。

5历阶:一步一级地快步登阶。古礼规定双脚登同一级台阶慢行。

6以公:保护着定公。

7麾:指挥。

原文1

有顷,齐奏宫中之乐,俳优侏儒戏于前。孔子趋进,历阶而上,2不尽一等,曰:“匹夫荧侮诸侯者,罪应诛。请右司马速刑焉!”于是斩侏儒,手足异处。齐侯惧,有惭色。

将盟,齐人加载书曰:“齐师出境,而不以兵车三百乘从我者,3有如此盟。”孔子使兹无还对曰:“而不返我汶阳之田,吾以供命者,亦如之。”

译文

过了一会儿,齐国演奏宫廷乐舞,歌舞艺人和矮人小丑在君王面前表演歌舞杂技,调笑嬉戏。孔子快步向前,登上台阶,站在第二阶上说:“卑贱的人敢戏弄诸侯君王,罪当斩。请右司马赶紧对他们用刑。”于是斩杀了侏儒小丑,砍断手足。齐侯恐惧,面露愧色。

正盟誓时,齐国在盟书上加了一段话说:“将来齐国出兵远征时,鲁国若不派三百辆兵车从征,就要按本盟约规定加以制裁。”孔子让鲁大夫兹无还回应道:“若齐国不归还汶河以北的鲁国属地,却让鲁国派兵跟从的话,齐国也要按盟约规定接受处罚。”

注释

1俳优:演舞蹈滑稽戏的艺人。侏儒:身材矮小的杂技艺人。

2不尽一等:没有登上最高台阶。

3兹无还:人名,鲁国大夫。

原文1

齐侯将设享礼,孔子谓梁丘据曰:“齐鲁之故,吾子何不闻焉?2345事既成矣,而又享之,是勤执事。且牺象不出门,嘉乐不野合。享而既具,是弃礼;若其不具,是用秕稗也。用秕稗,君辱;弃礼,名恶。子盍图之?夫享,所以昭德也;不昭,不如其已。”乃不果享。

齐侯归,责其群臣曰:“鲁以君子道辅其君,而子独以夷狄道教6寡人,使得罪。”于是乃归所侵鲁之四邑及汶阳之田。

译文

齐侯准备设宴款待鲁定公。孔子对齐大夫梁丘据说:“齐、鲁两国的传统礼节,阁下难道没听说过吗?会盟既已完成,贵国君王又要设宴款待我国君王,这岂不是徒然劳烦贵国群臣?何况牛形和象形的宫廷酒器,按规矩不能拿出宫门,而雅乐也不能在荒野演奏。假如宴席上配备了这些酒器,就是背弃礼仪;假如宴席间未配备,就如同舍弃五谷而用秕稗。宴席简陋有伤贵国君王的脸面,背弃礼法则贵国就会招致恶名,为何不慎重考虑呢?宴客,本为发扬君主的威德,如果不能发扬,不如干脆作罢。”于是齐国取消了这次宴会。

齐侯回到都城,责备群臣说:“鲁国臣子用君子之道辅佐他们的君王,而你们却用夷狄之道误导我,招来这些羞辱。”于是,齐国归还了以前侵占鲁国的四座城邑和汶河以北的土地。

注释

1享礼:宴会礼仪。

2勤:麻烦,劳烦。

3牺象:牛形和象形的宫廷酒器。

4嘉乐:宴享正礼,钟鼓之乐。

5野合:不在宗庙、宫廷演奏。

6四邑:郓(yùn)、讙(huān)、龟、阴,鲁国的四座城邑。

原文12

孔子言于定公曰:“家不藏甲,邑无百雉之城,古之制也。今

345三家过制,请皆损之。”乃使季氏宰仲由隳三都。6789

叔孙辄不得意于季氏,因费宰公山弗扰率费人以袭鲁。孔子1011以公,与季孙、叔孙、孟孙入于季氏之宫,登武子之台。费人攻1213之,及台侧,孔子命申句须、乐颀勒士众下伐之,费人北。遂隳三都之城。强公室,弱私家,尊君卑臣,政化大行。

译文

孔子对鲁定公说:“卿大夫家中不能私藏兵器铠甲,封邑内不能建筑一百雉规模的都城,这是古代的礼制。如今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家城邑都逾越了礼制,请您予以削减。”于是定公派季氏家臣仲由,减损季孙氏的都城费、叔孙氏的都城郈、孟孙氏的都城成的规模。

叔孙氏的庶子叔孙辄得不到叔孙氏的器重,便联合费城长官公山弗扰率领费人进攻鲁国都城曲阜。孔子保护着鲁定公,和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大夫躲入季氏的住宅,登上武子台。费人进攻武子台,攻到台的一侧,孔子命令申句须、乐颀两位大夫统领士卒前去抵挡,费人败退。这样,终于削减了三座都邑的城池。这一行动,加强了鲁国君王的权力,削弱了大夫的势力,君王得到尊崇,臣子地位下降,政治教化措施得到执行。

注释

1家:指卿大夫。甲:铠甲,借指武装。

2雉(zhì):古代计算城墙面积的单位。城墙长一丈、高一丈称“堵”,三堵为一雉。

3三家:鲁国势力很大的三家权臣,即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

4仲由:字子路,孔子弟子,时任季孙氏家总管。

5隳(huī):毁坏。三都:分别指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的都城费(今山东鱼台西南费亭)、郈(hòu。今山东东平东南)、成(今山东宁阳东北小汶河附近)三地。

6叔孙辄:叔孙氏庶子。

7季氏:当作“叔孙氏”。《左传·定公十二年》杜预注:“辄不得志于叔孙氏。”

8费宰:费城长官。

9公山弗扰:人名。

10季氏之宫:季氏住宅。

11武子之台:台名,在季氏宅内。

12申句须、乐颀:鲁大夫。

13勒:指挥。

原文1

初,鲁之贩羊有沈犹氏者,常朝饮其羊以诈市人。有公慎氏者,2妻淫不制。有慎溃氏,奢侈逾法。鲁之鬻六畜者,饰之以储价。

及孔子之为政也,则沈犹氏不敢朝饮其羊,公慎氏出其妻,慎溃氏越境而徙。三月,则鬻牛马者不储价,卖羊豚者不加饰。男女行者,别其涂,道不拾遗。男尚忠信,女尚贞顺。四方客至于邑,不求有司,皆如归焉。

译文

从前,鲁国有个叫沈犹氏的羊贩子,经常在早上用水把羊灌饱,以此来增加羊的重量,欺骗买羊的人。有个叫公慎氏的人,他的妻子淫乱,也不加制止。有个叫慎溃氏的人,生活十分奢侈,超过了法令的规定。鲁国那些卖牲畜的人,常常把牲畜修整打扮起来,以卖高价。

等到孔子当了鲁国司寇,沈犹氏不敢给羊灌水了,公慎氏把妻子休掉了,慎溃氏迁到别国去了。为政三个月,贩卖牛马的人也不再漫天要价了,贩卖猪羊的人也不再对牲畜做手脚了。路上的男女行人,各走一边,丢在地上的东西也没人拾来据为己有。男子追求忠诚信用,女子崇尚贞节温顺。四方客来到城里,不再请求官府帮助,就像回到家里一样。

注释

1“朝饮其羊”诸事:《荀子·儒效》:“仲尼将为司寇,沈犹氏不敢朝饮其羊,公慎氏出其妻,慎溃氏逾境而徙,鲁之粥牛马者不豫贾,必蚤正以待之也。”另参《新序·杂事》。

2储价:抬高价格。始诛

导读

本篇记载了孔子仕途巅峰时期的政治作为,当时孔子“摄行相事”而代理季桓子执政,主张刑杀与教化并行。正文中一杀一放的两件历史事件,一严一宽,恰成鲜明对比,是我们了解儒家教化思想的重要范本。

第一,孔子在执政之始,严厉地诛杀了“乱政大夫”少正卯。但此事多为后世儒者所讳,或避而不谈,或断然否认,以为夫子过判而影响其圣人形象。译注者以为大可不必为圣人隐讳。似乎也可以由此加以引申,即儒家在执行法令时,也有雷厉风行、严惩不贷的一面。

第二,孔子宽大地赦免了陷入官司的父子二人,还诠释了儒家对法律与道德、法制与德治关系的看法。孔子主张教而后诛,先施教化,后加诛罚。如果不教而诛,则为暴虐行为。对百姓进行教化时,注重道德教育为先,通过表彰贤德,运用榜样的力量进行劝勉引导,迫不得已才动用刑威,施以严刑峻法。

原文1

孔子为鲁司寇,摄行相事,有喜色。仲由问曰:“由闻君子祸至不惧,福至不喜,今夫子得位而喜,何也?”孔子曰:“然,有是言也。不曰‘乐以贵下人’乎?”2345

于是朝政七日而诛乱政大夫少正卯,戮之于两观之下,尸于朝三日。子贡进曰:“夫少正卯,鲁之闻人也。今夫子为政而始诛之,或者为失乎?”

译文

孔子担任鲁国大司寇,代理行使宰相的职务,面露喜色。弟子仲由问他:“我听说君子祸患降临不恐惧,幸运来到也不欢喜。现在您得到高位而流露出欢喜的神色,这是为什么呢?”孔子回答说:“对,确实有这样的说法。但不是有‘显贵了却以谦恭待人为乐事’的说法吗?”

就这样,孔子执掌朝政七天就诛杀了扰乱朝政的大夫少正卯,诛杀于宫殿门外的两座高台下,还在朝廷暴尸三日。子贡向孔子进谏说:“这个少正卯,是鲁国有名望之人,现在老师您执掌朝政首先就杀掉他,可能有些失策吧?”

注释

1摄:代理。

2朝政:执政。

3少正卯:和孔子同时讲学的鲁大夫。

4两观:宫殿门外的两座高台。

5尸:陈列尸首。

原文1

孔子曰:“居,吾语汝以其故。天下有大恶者五,而窃盗不与焉。234一曰心逆而险,二曰行僻而坚,三曰言伪而辩,四曰记丑而博,五曰顺非而泽。此五者,有一于人,则不免君子之诛,而少正卯皆兼5有之。其居处足以撮徒成党,其谈说足以饰褒莹众,其强御足以反6是独立,此乃人之奸雄者也,不可以不除。夫殷汤诛尹谐,文王诛

78910潘正,周公诛管、蔡,太公诛华士,管仲诛付乙,子产诛史何,是此七子皆异世而同诛者,以七子异世而同恶,故不可赦也。《诗》1112云:‘忧心悄悄,愠于群小。’小人成群,斯足忧矣。”

译文

孔子回答说:“坐下来,我告诉你杀他的缘由。天下称得上大恶的有五种,其中不包括盗窃。一是通达事理却又心存险恶,二是行为怪僻而又坚定固执,三是言语虚伪却又能言善辩,四是掌握过多怪异的事,五是言论错误还要为之润色。人只要有五恶之一,就免不了被正人君子诛杀,何况少正卯是五恶兼具。他身居高位就足以聚集势力结党营私,他的言论也足以伪饰自己迷惑众人,他积蓄的强大力量足以叛逆礼制成为异端。这就是人中的奸雄啊!不可不及早除掉。历史上,殷汤杀尹谐,文王杀潘正,周公杀管叔、蔡叔,姜太公杀华士,管仲杀付乙,子产杀史何,这七个人生于不同时代但都被诛杀,原因是七个人尽管所处时代不同,但同样具有恶行,所以不能赦免。《诗经》说:‘忧心如焚,被群小所憎恶。’如果小人成群,那就足以令人担忧了。”

注释

1居:坐下。

2心逆而险:《荀子·宥坐》作“心达而险”,《说苑·指武》作“心辨而险”(一本作“心逆而险”),指通达古今事理却很凶险。

3行僻而坚:行为邪僻而意志坚定。

4丑:王肃注:“丑谓非义。”《荀子》杨倞注:“丑,谓怪异之事。”

5撮徒成党:《荀子·宥坐》作“聚徒成群”。

6强御足以反是独立:强暴有势力足以反对正道而独立成家。

7文王诛潘正:《荀子·宥坐》“潘正”作“潘止”,《说苑·指武》作“太公诛潘阯”。

8华士:隐士,《韩非子》言其“耕而后食,凿井而饮”。

9子产:公孙氏,名侨,字子产,郑国著名政治家。

10史何:《荀子·宥坐》作“邓析、史付”,《说苑·指武》作“邓析”。

11忧心悄悄:忧心忡忡。

12愠:恼怒。

原文1234

孔子为鲁大司寇,有父子讼者,夫子同狴执之,三月不别。其父请止,夫子赦之焉。5

季孙闻之,不悦,曰:“司寇欺余,曩告余曰:‘国家必先以孝。’余今戮一不孝以教民孝,不亦可乎?而又赦,何哉?”6

冉有以告孔子,子喟然叹曰:“呜呼!上失其道而杀其下,非理7也。不教以孝而听其狱,是杀不辜。三军大败,不可斩也。狱犴不治,不可刑也。何者?上教之不行,罪不在民故也。

译文

孔子做鲁国的大司寇时,有父子二人来打官司,孔子把他们羁押在同一间牢房里,过了三个月也不判决。父亲请求撤回诉讼,孔子就将他们都放了。

季孙氏听到这件事,很不高兴,说:“司寇欺骗我,从前他曾对我说:‘治理国家一定要先实行孝道。’如今我要杀掉一个不孝的家伙,来教导百姓遵行孝道,不也可以吗?司寇却又赦免了他们,这是为什么呢?”

孔子弟子冉有,时任季孙氏的家臣,把话转告了老师。孔子叹息说:“唉!身居上位不按道行事而滥杀百姓,这违背常理。不用孝道来教化百姓而随意判决官司,这是滥杀无辜。三军打了败仗,是不能用杀士卒来解决问题的。刑事案件不断发生,是不能用严酷的刑罚来制止的。为什么呢?统治者的教化没有起到作用,罪责不在百姓身上。

注释

1大司寇:《荀子·宥坐》作“司寇”,当时鲁国司空孟孙兼司寇,孔子或为司空下的小司寇。

2狴(bì):狱牢。

3执:监禁,关押。

4别:判决。

5季孙:鲁桓公子季友后裔,又称季孙氏,三卿之一,司徒兼冢宰。自鲁文公后,季孙行父、季孙宿等都是鲁国实权人物。

6冉有(前522—前489):孔子弟子冉求,字子有,时为季氏家臣。

7狱犴(àn):刑狱。

原文1“夫慢令谨诛,贼也;征敛无时,暴也;不试责成,虐也。政无23此三者,然后刑可即也。《书》云:‘义刑义杀,勿庸以即汝心,惟曰未有慎事。’言必教而后刑也,既陈道德以先服之。而犹不可,尚贤以劝之;又不可,即废之;又不可,而后以威惮之。若是三年,而百姓正矣。其有邪民不从化者,然后待之以刑,则民咸知罪矣。《诗》4567云:‘天子是毗,俾民不迷。’是以威厉而不试,刑错而不用。今世则不然,乱其教,繁其刑,使民迷惑而陷焉,又从而制之,故刑弥8繁而盗不胜也。夫三尺之限,空车不能登者,何哉?峻故也。百仞之山,重载陟焉,何哉?陵迟故也。今世俗之陵迟久矣,虽有刑法,民能勿逾乎?”

译文“法律松弛而刑杀严酷,是残忍行为;随意横征暴敛,是残暴行径;不加以教化而苛求百姓遵守礼法,是暴虐做法。只有施政中没有这三种弊病,才可以使用刑罚。《尚书·康诰》说:‘刑杀要符合正义,不能随心所欲,断案要慎重,让百姓心悦诚服。’说的是先施教化后用刑罚,先陈说道理使百姓明白敬服。如果还不行,再以贤良的人为表率引导鼓励他们;还不行,才放弃种种说教;还不行,才可以用法令的威势震慑他们。这样实施三年,百姓就会走上正道。那些不从教化的顽劣之徒,对其就可以使用刑罚。这样一来,百姓就都知道什么是犯罪了。《诗经·小雅·节南山》说:‘辅佐天子,使百姓不迷惑。’能做到这些,就不必用严刑峻法,刑法也可搁置不用了。当今之世却不是这样,教化紊乱,刑法繁多,使百姓感到迷惑,仿佛随时都会掉进陷阱。官吏又用繁多的刑律来控制约束,所以刑罚越繁盗贼越多。三尺高的门槛,即使空车也不能越过,为什么呢?那是因为门槛陡峭。一座百仞高的山,负载极重的车子也能登上去,为什么呢?那是因为山虽高而坡缓,车子就能慢慢登上去。如今社会风气已经败坏很久了,即使有严刑峻法,百姓能不违犯吗?”

注释

1慢令谨诛:法令松弛,刑杀谨严。

2义刑义杀:符合正义的刑杀。

3勿庸以即汝心:庸,用。即,就。刑杀教化不求符合你的心意,而要符合正义。

4毗:辅佐。

5俾:使。

6威厉:严酷的刑罚。

7错:放置,搁置。

8限:《荀子·宥坐》作“岸”,这里指险阻。儒行解

导读

本篇系孔子和鲁哀公的对话,主要讨论儒者应该具有什么样的道德行为,故以“儒行”名篇。孔子在卫国时,因弟子冉有向权臣季孙氏力荐“国有圣人”孔子,季孙氏又向鲁哀公推荐。孔子受邀回到鲁国。孔子与鲁哀公的对话,便从孔子的穿着开始,讨论儒者的服饰、德性,即所谓的“儒服”与“儒行”问题。

在孔子看来,服装不过入乡随俗,并不知道是不是儒服,君子靠的是自己的博学。哀公又问“儒行”,孔子就介绍了儒者自立、备预、近人情、刚毅、忧思、宽裕、举贤援能、特立独行、自守与交友等十几种道德操行。《说文解字》曾将“儒”释读为柔弱的“术士”。汉人郑玄释《儒行》篇名为:“以其记有道德者所行也。儒之言优也,柔也。能安人、能服人。又儒者,濡也,以先王之道能濡其身。”到了宋代,吕大临认为《儒行》篇之说,“多有矜大胜人之气,少雍容深厚之风”。细读本篇,可以真正体会儒家对“儒者”风范的把握,重新审视历代学者有关“儒行”“儒教”“儒术”概念的相关解读。

原文123

孔子在卫,冉求言于季孙曰:“国有圣人而不能用,欲以求治,是犹却步而欲求及前人,不可得已。今孔子在卫,卫将用之。己有才4而以资邻国,难以言智也,请以重币迎之。”5

季孙以告哀公,公从之。孔子既至,舍哀公馆焉。公自阼阶,孔子宾阶,升堂立侍。公曰:“夫子之服,其儒服与?”孔子对曰:6“丘少居鲁,衣逢掖之衣。长居宋,冠章甫之冠。丘闻之,君子之学也博,其服以乡,丘未知其为儒服也。”

译文

孔子在卫国时,冉求对季孙氏说:“本国有圣人却不能用,这样想治理好国家,就像倒着走而又想赶上前面的人一样,是不可能的。如今孔子在卫国,卫国将要任用他。我们自己有人才却去帮助邻国,难以说是明智之举。请您用丰厚的聘礼把他请回来。”

季孙氏把冉求的建议禀告了鲁哀公,鲁哀公听从了这一建议。孔子回到鲁国,住进鲁哀公招待客人的馆舍里。哀公从大堂东面的台阶走上来迎接孔子,孔子从大堂西面的台阶上来觐见哀公,一起来到大堂,孔子站着陪哀公说话。鲁哀公问孔子说:“先生穿的衣服,是儒者的服装吗?”孔子回答说:“我小时候住在鲁国,穿的是宽袖的衣服;长大后住在宋国,戴的是殷代流行的黑布礼冠。我听说,君子学问要广博,穿衣服要随其乡俗。我不知道这是不是儒者的服装。”

注释

1卫:周武王弟康叔封地,在今河北南部、河南北部一带。

2冉求:字子有,孔子弟子,时任季氏家臣。

3季孙:名肥,鲁国大夫,当时的权臣。

4重币:贵重的玉、帛、马匹等丰厚的礼物。

5阼(zuò)阶:东阶,与“宾阶”相应。古人相见,主人居东阶相迎,来宾自西阶而上。

6逢掖(yè)之衣:宽袖大衣。王肃注:“深衣之褒大也。”

原文

公曰:“敢问儒行?”孔子曰:“略言之,则不能终其物;悉数之,1则留仆未可以对。”

哀公命席,孔子侍坐,曰:“儒有席上之珍以待聘,夙夜强学以待问,怀忠信以待举,力行以待取。其自立有如此者。“儒有衣冠中,动作慎,其大让如慢,小让如伪。大则如威,小则如愧。难进而易退,粥粥若无能也。其容貌有如此者。2“儒有居处齐难,其起坐恭敬,言必诚信,行必忠正。道涂不争险易之利,冬夏不争阴阳之和。爱其死以有待也,养其身以有为也。其备预有如此者。

译文

鲁哀公问:“请问儒者的操行有哪些呢?”孔子回答说:“粗略地讲,不能把儒者的操行讲完;如果详细地讲,需要花费较长时间,可能讲到侍御的人换班了,也难以讲完。”

鲁哀公命人摆设坐席,孔子陪坐在旁边,说:“儒者如同席上的珍品等待君王享用,昼夜不停地勤奋学习等待别人来请教,心怀忠信等待别人举荐,勉力做事等待别人录用。儒者自修立身就是这样的。“儒者中有这样一类人,他们穿戴适宜,一举一动合乎法度,对大事推让好像很傲慢,对小事推让好像很虚伪。做大事时,神态庄重,像心怀畏惧。做小事时,从不轻慢,像内心愧疚。难于进取而易于退让,柔弱谦恭像是很无能的样子。儒者的容貌就是这样的。“儒者中有这样一类人,他们起居庄重严肃,坐立行走恭敬,讲话必然诚信,行为必定忠实正直。路途上不与人争走好行的路,冬夏时不与人争坐冬暖夏凉的地方。不轻易赴死以等待值得牺牲生命的事情,保养身体以期待有所作为。儒者预先准备就是这样的。

注释

1留仆:君王宴朝时,太仆长时间留下侍奉,以致疲倦。借指时间长。仆,太仆,国君身边的侍御者。

2齐难:庄重严肃。王肃注:“齐庄可畏难也。”

原文“儒有不宝金玉而忠信以为宝,不祈土地而仁义以为土地,不求1多积而多文以为富。难得而易禄也,易禄而难畜也。非时不见,不亦难得乎?非义不合,不亦难畜乎?先劳而后禄,不亦易禄乎?其近人情有如此者。“儒有委之以财货而不贪,淹之以乐好而不淫,劫之以众而不惧,阻之以兵而不慑。见利不亏其义,见死不更其守。鸷虫攫搏不程其勇23,引重鼎不程其力。往者不悔,来者不豫。过言不再,流言不极。不断其威,不习其谋。其特立有如此者。“儒有可亲而不可劫,可近而不可迫,可杀而不可辱。其居处不过,其饮食不溽,其过失可微辩而不可面数也。其刚毅有如此者。

译文“儒者中有这样一类人,他们宝贵的不是金玉而是忠信,不一心谋占土地而把仁义当作土地,不求积蓄很多财富而把满腹经纶作为财富。儒者难以得到却容易供养,容易供养却难以留住。不到适当的时候不会出现,不是很难得吗?不正义的事情就不合作,不是很难留住他们吗?先效力而后才要俸禄,不是很容易供养吗?儒者近乎人情就是这样的。“儒者中有这样一类人,他们对于别人委托的财货不会有贪心,身处玩乐之境而不过分沉溺,众人威逼也不害怕,武力威胁也不恐惧。见利不会忘义,死亡面前不改操守。遇到凶禽猛兽的攻击不度量自己的勇力而与之搏斗,推举重鼎不度量自己的力量能否胜任就尽力而为。对过去的事情不追悔,对未来的事情不疑虑。错话不重复,流言不追究。保持威严,不学习什么权谋。儒者的特立独行就是这样的。“儒者中有这样一类人,他们可以亲近而不可以胁迫,可以接近而不可以威逼,可以杀死而不可以侮辱。他们的居处之所不奢侈,他们的饮食不丰厚,他们的过失可以含蓄地提醒而不可以当面指责。儒者的刚强坚毅就是这样的。

注释

1难畜:难以留住。畜,容留。

2鸷(zhì)虫:凶鸟猛兽。攫搏:鸟兽之抓取、搏击。程:显示。

3流言不极:即“不极流言”,对流言不追根问底。王肃注:“流言相毁,不穷极也。”

原文1“儒有忠信以为甲胄,礼义以为干橹,戴仁而行,抱义而处,虽有暴政,不更其所。其自立有如此者。234“儒有一亩之宫,环堵之室,荜门圭窬,蓬户瓮牖。易衣而出,并日而食。上答之,不敢以疑;上不答之,不敢以谄。其为士有如此者。5“儒有今人以居,古人以稽;今世行之,后世以为楷。若不逢世,上所不受,下所不推,谗谄之民有比党而危之者,身可危也,其志不可夺也。虽危起居,犹竟信其志,乃不忘百姓之病也。其忧思有如此者。“儒有博学而不穷,笃行而不倦,幽居而不淫,上通而不困。礼6必以和,优游以法,慕贤而容众,毁方而瓦合。其宽裕有如此者。

译文“儒者中有这样一类人,他们以忠信作为铠甲,以礼仪作为盾牌,持守仁德去行动,怀抱信义来居处,即使遇到暴政,也不改变操守。儒者的自立就是这样的。“儒者中有这样一类人,他们有长宽各十步的宅院,居住着只有四面墙壁的房间,荆竹编的院门狭小如洞,用蓬草编成房门,用破瓮口作为窗框。外出时才换件遮体的衣服,两天才吃一天的粮食。君上采纳他的建议,不敢产生怀疑;君上不采纳他的建议,也不敢谄媚求进。儒者做官的原则就是这样的。“儒者中有这样一类人,他们与今人一起居住,而以古人的道德标准要求自己;他们今世的行为,可以作为后世的楷模。如果生不逢时,上面没人援引,下面没人推荐,进谗谄媚的人又合伙来陷害他,只可危害他的身体,而不可剥夺他的志向。虽然能危害他的生活起居,最终他还要施展自己的志向抱负,因其始终不忘百姓的痛苦。儒者的忧思就是这样的。“儒者中有这样一类人,他们知识广博而不停止追求,专意实行而不松懈倦怠,独处时不放纵自己,通达于上时不离道义。持守礼法,必以和为贵,悠然自得而合乎法度。仰慕贤人而容纳众人,有时像陶瓦一样可削减自己的棱角而依随众人。儒者的宽容大度就是这样的。

注释

1干橹:盾。小盾为干,大盾为橹。

2环堵之室:家徒四壁,指穷居;或指蜗居。王肃注:“方丈曰堵,一堵言其小者也。”

3荜(bì)门:荆条竹木编的门。圭窬(yú):墙上的小门。

4蓬户瓮牖:用蓬草编门,用破瓮口做窗户。

5稽:同。

6优游:平和自在。

原文12“儒有内称不避亲,外举不避怨。程功积事,不求厚禄。推贤达能,不望其报。君得其志,民赖其德。苟利国家,不求富贵。其举贤援能有如此者。“儒有澡身浴德,陈言而伏。静言而正之,而上下不知也。默而3翘之,又不急为也。不临深而为高,不加少而为多。世治不轻,世45乱不沮。同己不与,异己不非。其特立独行有如此者。678“儒有上不臣天子,下不事诸侯。慎静尚宽,底厉廉隅,强毅9以与人。博学以知服。虽以分国,视之如锱铢,弗肯臣仕。其规为有如此者。“儒有合志同方,营道同术。并立则乐,相下不厌。久别则闻流言不信,义同而进,不同而退。其交有如此者。

译文“儒者举荐人才对内不避亲属,对外不避有仇怨的人。考核功业,积累政绩,不谋求更高的禄位。推荐贤能而进达于上,不祈望他们的报答。君王满足了用贤的愿望,百姓依仗他的仁德。只要有利于国家,不贪图个人的富贵。儒者的举贤荐能就是这样的。“儒者中有这样一类人,他们洗涤身心,沐浴于道德之中,陈述自己的意见而谦恭地等待君王采纳。平静地纠正君王的过失,君上和臣下都难以觉察。默默地等待,不急于去做。不在地位低下的人面前显示自己高明,不把少的功劳夸大为多。社会安定时,群贤并处,不轻视自己;世道混乱时,也不沮丧。不和志向相同的人结党,也不诋毁和自己政见不同的人。儒者的特立独行就是这样的。“儒者中有这样一类人,他们对上不做天子的臣下,对下不侍奉诸侯。审慎安静而崇尚宽厚,磨砺自己端方正直的品格,待人接物刚强坚毅。广博地学习以便知道该怎么做。国君虽把土地分封给他,他也看作锱铢小事,不值一提,不肯轻易做别人的臣下和官吏。儒者规范自己的行为就是这样的。“儒者中有这样一类人,他们交朋友,要志趣相投,道路一致,营求道艺,路数相同。地位相等都高兴,地位互有上下彼此也不厌弃。久不相见,听到对方的流言也绝不相信。志向相同就进一步交往,志向不同就退避疏远。儒者对待交朋友的态度就是这样的。

注释

1内称不避亲,外举不避怨:唯才是举。举荐身边的人,即使是亲属也不故意回避;举荐外面的人,即使是有仇怨的也不有意避开。

2程功积事:考核功业,积累实绩。

3默而翘之:默默地翘首等待。

4不沮:不沮丧。

5特立独行:独特的立身行事,不苟同于流俗。

6底厉:同“砥砺”,磨砺,磨炼。

7廉隅:棱角。边为廉,角为隅。

8强毅:刚强坚毅。

9锱铢(zī zhū):微小的东西。古代重量单位中,六铢为一锱,四锱为一两。王肃注:“视之轻如锱铢,八两为锱。”

原文“夫温良者,仁之本也;慎敬者,仁之地也;宽裕者,仁之作也;逊接者,仁之能也;礼节者,仁之貌也;言谈者,仁之文也;歌乐者,仁之和也;分散者,仁之施也。儒皆兼此而有之,犹且不敢言仁也。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