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叶百科系列-蕲艾灸治百病(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09 09:21:13

点击下载

作者:梅全喜,肖本大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艾叶百科系列-蕲艾灸治百病

艾叶百科系列-蕲艾灸治百病试读:

前言

艾叶,在我国不仅是一味常用的中药,也是一种民俗用品,更是艾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远古时艾叶被用于取火及保留火种,其后被用于巫术及祭祀,到后来艾叶逐渐被应用于“避邪”,慢慢发展到最后,艾叶成为端午节的一个民俗用品。艾叶辟邪的应用也从早期的悬挂艾叶,发展到后来的熏艾烟、洗艾澡、饮艾酒、食艾糕等应用形式,并逐步广泛应用于养生保健和治病等医疗保健方面,艾文化也逐渐渗透入每一个中国人的思想意识之中。现代的研究已从多方面证实了古代艾叶“避邪”的认识是有科学道理的,艾叶确实能抑制或杀灭导致瘟疫流行的“邪气”(细菌和病毒)。为什么肆虐欧洲导致千万人死亡的流感大流行在中国没有如此猖獗呢?我认为这与中国民间的风俗与卫生习惯有关,风行于我国历代的端午节悬艾叶、熏艾烟、洗艾澡、饮艾酒、食艾糕等习俗(传统认为能避邪)对于防止流感等瘟疫的大流行确实起到了有效的作用。可以说,几千年来艾叶为保护我国人民的繁衍与生存作出了重要贡献。因此,艾叶不仅是一味重要的中药,也是一味“伟大”的药物。

艾叶用于防病治病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收载我国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500年间诗歌总集的《诗经》中就载有艾:“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其后,由战国时期著名诗人屈原撰写的长诗《离骚》中也提到艾,云:户服艾以盈要兮,谓幽兰其不可佩”。从这两部公元前的著名诗集中均载有“艾”的情况看,艾叶在当时的知名度已经很高,说明艾在公元前就已普遍应用。这种应用当然是以医药用途为主的,这一点可从与《离骚》同时期的儒家经典著作《孟子》一书的记载“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中得到证实。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书——战国时期的五十二病方》中就记载有艾叶治病的两个疗法,即艾灸疗法和艾熏疗法。

艾叶作为药物正式记载始见于梁·陶弘景《名医别录》,该书对艾叶的药性理论作了较全面的论述:“艾叶,味苦,微温,无毒。主灸百病,可作煎,止下痢,吐血,下部疮,妇人漏血,利阴气,生肌肉,避风寒,使人有子”。而在此之前,东汉著名医家张仲景所撰《伤寒杂病论》的附方中有2个用艾的处方,即胶艾汤和柏叶汤,是艾叶复方应用最早的记载,前方仲景用其治经寒不调或胞阻胞漏、宫冷不孕等症,取艾叶之暖宫止血作用,后方仲景用其治吐血不止,取艾叶“主下血、衄血”之功,此二方至今仍是中医临床常用之方。

明代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对艾叶有详细的描述,附有艾叶治病的单、验方52个,是《本草纲目》中收载附方最多的药物,而《本草纲目》也成为收载艾叶附方最多的古代医药专著之一,为推动和指导艾叶的应用作出了积极贡献。此外,李时珍对于产自家乡的道地药材蕲艾更是十分推崇,他指出:“(艾叶)自成化以来,则以蕲州者为胜,用充方物,天下重之,谓之蕲艾,相传他处艾灸酒坛不能透,蕲艾一灸则直透彻,为异也。”此述被后世视为有关蕲艾的经典论述而被历代医籍所转载,蕲艾也因此而名传渐远,闻名天下。

艾叶的应用在民间也十分普及,有许多老百姓都掌握着不少的艾叶治疗常见病多发病的单方、验方,这些简便实用的单验方为普通人家的防病治病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所以,在我国民间早有“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来”的谚语。

艾叶最早的用途是灸,秦汉时期灸疗就已经有了较为完整的基础理论和较为丰富的临床经验。《灵枢经》指出:“针所不为,灸之所宜”“阴阳皆虚,火自当之”,说明灸疗在当时的适应证已是很广,有些疾病应用灸疗更能取得治疗效果。《灵枢经》又曰:“其治以针艾”,说明在《黄帝内经》成书前,针石和艾灸结合应用治疗多种疾病已经很盛行,“艾”在此时已作为“灸”的代名词了。艾灸疗法在历代都受到医家重视,明代李时珍对艾灸更是充分肯定:“艾灸用之则透诸经,而治百种病邪,起沉疴之人为康泰,其功大矣”。今天,艾灸疗法不仅仅是在医疗单位广泛应用,在民间也已被普通的家庭所接受。艾灸已成为艾叶应用最重要、最广泛的一个方面。

其实,艾叶在发挥防病治病、保健养生方面的应用还体现在食疗上。早在唐代就有艾叶食疗的记载,唐·孟诜食疗本草》最早介绍了艾叶的食疗方法及作用:“若患冷气,取熟艾面裹作馄饨,可大如丸子许”“春月采嫩艾作菜食,或和面作馄饨如弹子,吞三五枚,以饭压之,治一切鬼恶气,长服止冷痢。”其后,历代医家均有应用艾叶食疗的记载。

在古代无论是民间还是宫廷均有食用艾叶制品的习俗。元·陈元靓《岁时广记》载“艾叶酒”云:“金门岁节,洛阳人家端午作术羹艾酒。”艾酒,即浸艾的酒。《辽史·礼志》六嘉仪下云:“五月重五日,午时,采艾叶和绵着衣……君臣宴乐,渤海膳夫进艾糕。”艾糕,即加艾制成的糕饼。随后,历代民间都有食用艾叶的习惯,并一直沿用至今。今天这些习俗在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仍较流行,特别是江南地区、广东的潮汕地区和福建的闽南地区,食用艾叶的习惯更为流行,除了制作艾叶糕点食用外,在潮汕地区端午节还有用嫩艾叶炒饭食用的习惯。而大部分地区使用艾叶食品是在清明、端午时节,这些习俗除了祭奠先人,寄托哀思,纪念屈原,附加了特定的文化内涵外,同时,也认为艾叶有避邪作用,食用艾叶食品是为了避邪防病,今天的人们则认为艾叶食品对于一些轻微的病证和亚健康状况有食疗和调理作用而食用。近年来,随着人们保健意识的加强,一股食用艾叶之风正从乡村刮到城市,偏僻山区的艾糍粑、艾叶煎蛋、艾叶肉丸子等相继进入了一些城市的食肆酒家,深受食客欢迎。

由此可见,艾叶在健康产业上的应用主要是包括了艾叶内服治病、艾灸治疗百病和艾叶食疗养生这三大方面。

艾叶全国各地均有产,但古今的研究均表明以湖北蕲春所产质量最优。作为蕲春人的我,一生可以说是与艾叶结下了不解之缘,对于艾叶我有一种说不出的感情。听父亲讲:在我出生3天时就洗过艾水澡,这是我家乡的一种习俗,艾叶应该是我最早接触的中药,艾叶也是我最早认识的中药。大学毕业后我即着手开展对艾叶的研究工作,30多年来在艾叶研究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发表艾叶文章30多篇,主编出版了《艾叶》和《艾叶的研究与应用》专著两部,为推动艾叶的研究、应用和开发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这两本书虽然是学术专著,但仍受到艾叶应用者、艾灸疗法爱好者和艾蒿食疗热衷者的欢迎。特别是近年来艾叶应用的普及、艾灸疗法的兴起以及艾蒿食疗的热潮,不少老百姓对艾叶应用、艾灸疗法及艾蒿食疗十分热爱。2014年和2015年在我的大力支持下,《大众医学》编辑部举办了两届艾文化节,分别介绍艾灸疗法和艾美食,许多读者积极参与,编辑部还把由我亲笔签名的艾叶专著作为奖品颁发给艾文化节活动的获奖者,受到读者们的热烈欢迎。有不少读者来信来电,建议我写一本艾叶的科普读物,经过认真地思考和仔细研究后,我提出了编写出版《艾叶百科系列丛书》的设想,该设想得到《大众医学》副主编许蕾和人民卫生出版社药学中心主任曹锦花编审的一致肯定和支持。

于是,我率领我的团队与国内从事艾叶研发及艾灸事业的三个知名企业的领头人:湖北蕲春东方博艾健康管理有限公司陈一玮总经理、湖北蕲春李时珍地道中药材公司肖本大总经理和湖北蕲春李时珍蕲艾产业园有限公司张迎峰总经理合作编写了《艾叶实用百方》《蕲艾灸治百病》和《艾蒿食疗百味》一套三本艾叶应用系列科普丛书。其中《艾叶实用百方》介绍了艾叶的药性理论、配伍应用、中医临床应用艾叶治疗各科疾病的概况和古今常用的100多个简便实用的用艾方剂的组成、制备与应用方法及治疗疾病;《蕲艾灸治百病》介绍了蕲艾的基本情况、艾灸的起源与历史、种类、作用及机制、选穴方法、操作及注意事项,以及100多种常见病的灸疗方法;《艾蒿食疗百味》则介绍了艾叶的主要成分、药理作用、艾叶食疗的安全性、中医食疗的起源与历史、食疗的基本理论、食疗材料的选择配伍制作、不同人群不同体质的食疗要求、食疗注意事项以及00多种艾叶制作的食疗品种的制作与食用方法、食疗作用等。

本套丛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艾叶应用的三大方面,是一套新颖实用、图文并茂的科普书籍,适合于艾叶应用、艾灸灸疗和艾蒿食疗爱好者以及中医药工作者阅读参考。相信这套丛书的出版对于推动艾叶知识的普及和艾叶的推广应用将具有重要的意义。梅全喜2016年春节于广东中山第一章 认识蕲艾

艾,又名冰台(《尔雅》)、艾蒿(《尔雅》郭璞注)、医草(《名医别录》)、灸草(《埤雅》)、蕲艾(《蕲艾传》)、黄草(《本草纲目》)、家艾(《医林纂要》)、甜艾(《本草求原》)、艾蓬、香艾、阿及艾(《中药大辞典》)。现代认为古代的艾是菊科植物艾Artemisia argyi Levl.et Vant.及近邻种的复合名称,药用其叶,故药材名为艾叶,英文及拉丁名为“Leaf of argyi wormwood”和“Folium Artemisiae Argyi”,今天艾叶的药用正品就是Artemisia argyi,《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65、1977、1985、1990、1995、2000、2005、2010和2015年版)一部收载的中药艾叶都是这个品种。同属植物艾蒿A.vulgaris L.、野艾蒿(小叶艾)A. lavandulaefolia DC.、魁蒿(黄花艾)A. princeps Pamp.的叶在全国部分地区等同艾叶入药,且药用历史颇久,故《艾叶》等专著均把此三个品种列为艾叶的代用品。此外,在全国各地还有把朝鲜艾、宽叶山蒿、天山艾、蒙古蒿、红足蒿、歧茎蒿、蒌蒿(水蒿)、灰苞蒿、辽东蒿、阴地蒿、柳叶蒿、五月艾、白叶蒿、南艾蒿(南野艾)、湘赣艾、暗绿蒿、中南艾(中南蒿)、秦岭蒿、矮蒿等20多个与艾叶同科同属的植物混作艾叶入药。产自湖北蕲春的优质品种“蕲艾”是品质最优、质量最好的艾叶,《中国植物志》已收载蕲艾,并指出:家(蕲艾)、野艾的形态、气味和物理性质有本质的区别,故将蕲艾定为栽培变种,著名的蒿属植物分类学家林有润教授将蕲艾学名定为Artemisia argyi Levl. et Vant. cv. qiai,并认为应视为艾叶之正品。从古到今的研究和应用均表明,蕲艾无论是其品种质量还是其临床疗效都是最好的。艾叶图第一节 艾叶的药用历史

艾是我国劳动人民认识和使用较早的植物,收载我国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6世纪)约00年间诗歌总集的《诗经》中就载有艾,《诗经·王风·采葛》载:“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其后,由战国时期著名诗人屈原(约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撰写的长诗《离骚》中也提到艾,云“户服艾以盈要兮,谓幽兰其不可佩”。从这两部公元前的著名诗集中均载有“艾”的情况看,艾叶在当时的知名度已经很高,说明艾在公元前就已普遍应用,这种应用当然是以医药用途为主的,这一点可从与《离骚》同时期的儒家经典著作《孟子》一书的记载中得到证实。《孟子》载:“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庄子》中也有“越人熏之以艾”的记载。此外,《楚辞》有萧艾于箧笥谓蕙芷而不香”。《春秋外传》有“国君好艾,大夫知艾”,孔璠之《艾赋》有“奇艾急病,靡身挺烟”等记载。可见艾在当时已成为重要而常用的治病药物。

但是,艾叶真正用于治病的最早记载是成书不晚于战国时期的《五十二病方》,该书中载有2个用艾治病的处方。我国第一部中医理论著作《黄帝内经》,是中医病理学、针灸学、诊断(切脉)学的基础,书中主要叙述的是医学理论,对于药物的记载较少,而艾叶却是《黄帝内经》中提到的为数不多的几种药物之一。采艾叶

东汉著名医家张仲景所撰《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为后世中医必读的经典著作,其附方中有2个用艾的处方,即胶艾汤和柏叶汤,前方仲景用其治经寒不调或胞阻胞漏、宫冷不孕等症,取艾叶之暖宫止血作用,后方仲景用其治吐血不止,取艾叶“主下血、衄血”之功,此二方至今仍是中医临床常用之方。

艾叶作为药物正式记载始见于梁·陶弘景《名医别录》,该书对艾叶的药性理论作了较全面的论述:“艾叶,味苦,微温,无毒。主灸百病,可作煎,止下痢,吐血,下部疮,妇人漏血,利阴气,生肌肉,避风寒,使人有子,一名冰台,一名医草,生田野。三月三日采,暴干。作煎,勿令见风。又,艾,生寒熟热,主下血、衄血、脓血痢,水煮及丸散任用。”所载的“止下痢”“妇人漏血”“衄血”等应用,一直为后世所遵循,时至今日,仍是艾叶的主要应用方面。

唐·孟诜《食疗本草》最早介绍了艾叶的食疗方法及作用:“若患冷气,取熟艾面裹作馄饨,可大如丸子许。”“春月采嫩艾作菜食,或和面作馄饨如弹子,吞三五枚,以饭压之,治一切鬼恶气,长服止冷痢。”艾叶馄饨

宋·苏颂《图经本草》是最早对艾叶生药学内容有较全面记载的专著,云:“艾叶,旧不著所出州土,但云生田野。今处处有之,以复道者为佳,云此种灸病尤胜,初春布地生苗,茎类蒿,而叶背白,以苗短者为佳。三月三日,五月五日采叶暴干,经陈久方可用。”书中附有“明州艾叶”图,复道即今河南安阳市汤阴县,明州即今浙江宁波四明山地区,说明宋代时河南安阳汤阴县和浙江宁波四明山所产的艾叶质量最好,艾叶普遍已用于灸疗,入药用陈年艾。

明·李言闻、李时珍父子对艾叶研究颇为深入,李言闻曾著有《蕲艾传》一卷,称赞艾叶“产于山阳,采以端午,治病灸疾,功非小补”。此书可能是第一本专门论述艾叶的专著,惜已失传。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对艾叶的植物形态有详细的描述,对前人论述艾叶性寒和艾叶有毒的观点进行了讨论和指正,并附用艾叶治病的单、验方52个,是收载艾叶附方最多的本草专著之一,为推动和指导艾叶的应用作出了积极贡献。此外,李时珍对于产自家乡的道地药材蕲艾更是十分推崇,他在《本草纲目》中指出:“(艾叶)自成化以来,则以蕲州者为胜,用充方物,天下重之,谓之蕲艾,相传他处艾灸酒坛不能透,蕲艾一灸则直透彻,为异也。”此述被后世视为有关蕲艾的经典论述而被历代医籍所转载,蕲艾也因此而名传渐远,闻名天下。《本草纲目》

艾叶在古代不仅仅在医药上广泛应用,在民俗应用上也十分普及,历代一些经史、农学书籍也多有记载。被誉为集16世纪以前农学之大成的《群芳谱》对艾叶就有详细的记载,云:“五月五日采艾,为人悬门户上,可禳毒气。其茎干之,染麻油引火点灸,滋润灸疮不痛,又可代芪草作烛心。”在端午节,民间有挂戴艾叶及食用艾叶以“避邪”“禳毒气”的习俗,一些经史书籍有端午节“悬艾人、戴艾虎、饮艾酒、食艾糕”等民间习俗的记载。艾人即以艾草扎成人形,悬挂在门窗上以禳毒气,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载:“五月五日,四民并踏百草……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艾虎,即用艾作虎或剪彩为虎,粘艾叶,戴以辟邪。宋·周紫芝《竹坡词·永遇乐·五日》云:“艾虎钗头,菖蒲酒裹,旧约浑无据。”艾酒,即浸艾的酒。元·陈元靓《岁时广记》二一艾叶酒云:“金门岁节,洛阳人家端午作术羹艾酒。”艾糕,即加艾制成的糕饼。《辽史·礼志六·嘉仪下》云:“五月重五日,午时,采艾叶和绵着衣……君臣宴乐,渤海膳夫进艾糕。”直至今天,这些习俗在我国的农村地区仍较流行。端午挂艾叶

正是由于我国古代民间已普遍接受了艾叶“避邪”观念,所以,艾叶在民间的应用是十分普遍的,至今在我国大部分地区还流行着这样一句谚语,“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来”,由此可见,民间对艾叶治病作用的肯定。在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的故乡湖北蕲春县即有很多用艾的习惯,如在婴儿出生后第三天要洗一次艾水澡,并将艾绒少许敷在囟门和肚脐上,可以预防感冒鼻塞或感染其他疾病。产妇在产后三天和满月,都要进行一次艾汤沐浴,用以消毒避秽,温运气血,可以预防产后体弱受病。成年人一旦感受风寒咳嗽,用艾一把煎汤洗脚,同时用艾叶7~9片,葱3~5根,煎汤温服取汗,即可告愈。某些局部发生漫肿无头,皮色不变而疼痛的阴疽,及时用干艾一把,干大蒜梗一把,置炭火上烧烟熏患处,日1次,多在三五次即能消散。用艾叶2斤烘干制绒与棉花混合制成药枕防治妊娠及产后外感风寒头痛和偏头痛。老人丹田气弱、脐腹畏冷,儿童受寒而致腹痛泄泻,妇女痛经、经行不畅、少腹坠痛或崩漏带下等经寒证及妇女产后虚寒性腹痛等用熟艾制成围兜,兜其脐腹,效果显著。这些用艾方法在全国很多地方民间都习惯采用。洗艾澡

在现代临床应用方面,艾叶已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妇科疾病如崩漏、痛经、宫外孕、胎动不安、流产、不孕症、妇女白带等;呼吸道疾病如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结核、感冒、鼻炎等;消化道疾病如肝炎、痢疾、泄泻、胃痛、消化道出血等;风湿痹痛类疾病如腰痛、三叉神经痛、关节炎、肩周炎等;皮外科疾病如皮肤溃疡、皮炎、湿疹、烧烫伤、痔疮、阴囊瘙痒、阴茎肿大、跖疣、麻风病反应、新生儿硬肿以及疟疾、阴缩症等多种疾病,均取得了较好效果。

在艾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方面也有较快的进展,过去曾开发出蕲艾精、李时珍中药保健腰带、蕲艾蚊香、艾叶牙膏、艾叶浴剂、艾叶油香精、艾蒿枕、蕲州艾条、无烟艾条等系列产品,最近,已有蕲艾沐浴膏、艾阴洁皮肤黏膜抗菌洗剂、艾叶健肤沐浴露、艾叶除菌香皂、艾叶健肤花露水、艾叶抑菌洗手液、蕲艾沐足系列、蕲艾中药热敷眼罩、艾香抗菌条、艾油电热蚊香、艾叶香烟,艾叶油微胶囊抗菌口罩、艾叶卫生巾、艾叶空气清新消毒剂、艾叶天然爽身粉、艾草防臭鞋垫等艾叶新产品问世。艾叶保健食品也正在开发之中,艾叶茶、蕲艾保健酒、艾叶饺子、艾叶月饼、艾叶粽子、艾叶绿豆饼等都有上市销售的成品,安徽郎溪上野忠食品加工有限公司还专门生产艾叶食品类如艾糍粑、艾水饺、艾青团、艾香串、艾汤圆、艾酥饼、艾铜锣烧、艾香粥等批量上市,出口日本,深受欢迎。艾叶的综合开发利用研究已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其前景是十分广阔的。

相信随着艾叶研究工作的深入开展,艾叶这个重要而“伟大”的传统药物将会为防病治病、保障人民健康发挥更重要、更积极的作用。第二节 历代关于蕲艾的论述

艾叶的药用历史悠久,作为药物其最早记载见于梁代本草学专著《名医别录》,其后历代本草均有记载。宋代苏颂在《图经本草》载“艾叶”条目中提出了“复道”“明州”艾叶道地产区,引出了艾叶道地之说。到了明代,弘治年间(1488~1505年)定稿的《本草品汇精要》中载艾叶“道地:蕲州、明州”,“蕲州”即今湖北省蕲春县。其后《本草蒙筌》收载了“蕲州艾叶”图,并描述了当时对蕲艾的重视程度:“倘有收藏,不吝价买,彼处仕宦,亦每采此,两京送人,重纸包封,以示珍贵,名益传远,四方尽闻”。蕲艾被重纸包封

真正使蕲州艾叶扬名,并将其命名为“蕲艾”的还是李言闻、李时珍父子。李氏父子,世居蕲州,相传他们曾多次上麒麟山(今蕲州镇郊)采集艾叶标本,并在自家园里亲自种植。据《本草纲目》记载:李时珍的父亲李言闻著有《蕲艾传》一卷,书中称赞蕲艾“生于山阳、采以端午,治病灸疾,功非小补”。《本草纲目》(金陵版)艾叶图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指出:“艾叶,本草不著土产,但云生田野。宋时以汤阴复道者为佳,四明者图形。近代惟汤阴者谓之北艾,四明者谓之海艾。自成化以来,则以蕲州者为胜,用充方物,天下重之,谓之蕲艾。相传他处艾灸酒坛不能透,蕲艾一灸则直透彻,为异也。”从此,蕲艾之名,风靡全国。正是由于李时珍对蕲州艾叶的肯定,从而为蕲艾成为艾叶道地药材的地位奠定了基础。蕲艾与普通艾灸酒坛比较

在明代不仅是本草医籍对蕲艾质优有肯定的记载,其他书籍也有赞誉性叙述。被誉为集16世纪以前古代农学大成的《群芳谱》亦有记载:“(艾叶)处处有之,宋时以汤阴复道者为佳。近代汤阴者谓之北艾,四明者谓之海艾。自成化以来,惟以蕲州者为胜,谓之蕲艾,相传蕲州白家山产。又置寸板上灸之,气彻于背,他山艾彻五汤,阴艾仅三分,以故世皆重之。”蕲艾不仅作为礼品而且在明代已成为贡品。明代《本草乘雅半偈》记载:“蕲州贡艾叶,叶九尖,长盈五七寸,厚约一分许,岂唯力胜,堪称美艾。”蕲州贡艾——九尖蕲艾

清代仍推崇蕲州所产艾叶,如《本草备要》、《本草从新》均载有“宋时重汤阴艾,自明成化以来则以蕲州艾为胜。”《本草易读》载:“处处有之,自明成化以来则以蕲州者为胜。”《得配本草》载:“产蕲州者为胜。”《植物名实图考》载:“今以蕲州产者良。”本草害利》载:“蕲州艾为上。”一些地方志也多有类似记载,如清代官修最庞大的地理总志《大清一统志》云:“艾,蕲州出。”清《蕲州志》亦以“蕲州麒麟山者良”,并称“蕲州专产,莫良于艾”。甘肃《武威县志》也承认地产艾叶“功亚于蕲艾”。

到了近代,仍重视蕲艾。不少医药专著仍有“以湖北蕲春(蕲州)产者为佳”的记载,如1953年时逸人著《中国药物学》就注明:“艾产于我国各地,以湖北蕲春产者最佳。”《中药志》载:“药用艾叶以蕲艾为佳,蕲州即今湖北蕲春县,为李时珍故乡所在地。”此外,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中药学》、台湾出版的《本草药性大辞典》等也多有类似记载。由梅全喜主编的《蕲州药志》设有专章介绍蕲州特产,蕲艾就是第一个被介绍的蕲州特产。据《蕲州药志》介绍:蕲艾与普通艾在外观形态、挥发油及微量元素含量、挥发油成分的组成及燃烧放热量等方面均有很大的不同,蕲艾确有其独特之处。在民间对蕲艾更是十分重视,本书主编梅全喜教授祖籍湖北蕲春,其父梅锡圭(1914~1991年)为蕲春名医,从20岁开始行医,在近60年的行医生涯中,对蕲艾尤为推崇和喜用。据梅老医师介绍在民国年间各地中医均十分重视蕲艾,当遇有处方中需用艾叶治疗重症时多强调用蕲艾,因而常有外地中医和患者及药商来蕲春采购蕲艾叶,而蕲春人去外地办事、访亲均习惯带上几包质好并用牛皮纸包装好的蕲艾叶送给亲朋好友。梅全喜自记事起就对蕲艾有很深的印象,风寒感冒用蕲艾煎水洗脚,产妇、幼儿用蕲艾煎水洗浴的习俗自幼熟知,在家乡农村几乎每家自留地头均种有蕲艾,每家的阁楼上均收藏有当年采收的艾叶,确如《蕲州药志》所载:“在今日蕲春有家家栽种、户户收藏的习惯。”梅全喜大学毕业后,在蕲春李时珍医院和李时珍中医药研究所工作期间曾经常外出参加学术会,每次都带些自采的蕲艾叶赠送给一些医药专家、教授,也颇受欢迎。今天,蕲艾已成为著名的“蕲春四宝”(蕲艾、蕲蛇、蕲龟、蕲竹)之一。在蕲春的种植面积逐年扩大,产量不断增加,已有大量的蕲艾销往国内外,是蕲春外销量最大、最受欢迎的药材之一。《蕲州药志》

时至今日,艾叶全国大部地区均有生产,但基本上仍有“产蕲春者质量为好”的认识。我国著名的蒿属植物分类学家林有润研究员曾多次深入蕲艾产地蕲州进行实地考察,并撰文介绍了蕲州地区蕲艾等蒿属植物的考订结果。文中介绍:蕲州是我国中药材主要产地之一,是湖北省蕲春县的一个集镇,是我国中医药大师李时珍的家乡。该地区生长的菊科蒿属植物颇多,其中入药的有十余种,并在李时珍《本草纲目》中曾有记载。蕲艾是蕲州地区家家栽培、户户必备的常用药材。端午节时采割,晒干备用,因而又称端阳艾。经研究该药材的原植物是艾的栽培品种,学名为Artemisia argyi Levl.et Vant.cv.qiai。相传李时珍所用的是蕲州镇郊麒麟山野生种,后来引为家栽。

蕲艾与普通艾不同之处在于蕲艾植株高大,高可达1.8~2.5m,植株含挥发油较多,气味浓郁,叶厚纸质,被密厚而长的毛,取干叶揉之可成绒团;野生的艾蒿植株高不及1.5m,叶纸质或薄纸质,虽亦被毛,但毛短,取叶揉之常成粉末。由此可见,蕲艾的形状和质量确实优于普通艾叶。据梅全喜教授主编的《艾叶》和《艾叶的研究与应用》两本著名的艾叶专著记载,近年来还有不少学者,包括作者梅全喜教授本人对不同产地艾叶挥发油、鞣酸、微量元素含量,燃烧放热量等项目进行比较研究,证实蕲春所产艾叶质量确实比其他地方产的艾叶为优,并在抗菌、抗炎、抗过敏、镇痛、镇咳、平喘、祛痰、抗肝纤维化、抗疲劳、增加免疫力等方面均有较好的药理作用。

据《艾叶的研究与应用》记载:在有关艾所含挥发油的研究上,朱亮峰等对蕲艾(采自湖北省蕲春县蕲州镇,栽培种)和普通艾(采自陕西周至县秦岭北坡)的挥发油含量及挥发油成分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挥发油含量蕲艾较高,为1.06%,约为艾蒿(0.54%)的2倍。梅全喜等为探讨蕲艾的质量,选择不同产地艾叶对其挥发油进行了含量测定。艾叶分别采自河南汤阴县、四川资阳县和湖北蕲春县。挥发油含量测定按《中国药典》1985年版挥发油测定法甲法进行。结果见表1-1。《艾叶的研究与应用》表1-1 不同产地艾叶挥发油含量比较(n=3)

结果表明蕲艾挥发油含量高达0.83%,河南及四川产艾叶挥发油含量仅为蕲艾的一半,从挥发油含量看,前人认为蕲艾质优是有一定道理的。洪宗国等分析了端午采集的蕲艾(湖北薪春)、川艾(四川省中药材公司)和北艾河南汤阴中药材公司)。蕲艾、北艾与川艾出油率分别为.06%、0.48%与0.52%;并对镇咳平喘的有效成分进行分离,得出3个品种在治疗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的药效上以蕲艾的药效为优。

艾叶中有的微量元素是艾叶理血的活性成分。梅全喜等对不同产地艾叶的微量元素用等离子发射光谱法和原子吸收光谱法进行测定,结果表明,蕲艾中钙(Ca)、镁Mg)、锰(Mn)、铝(Al)、镍(Ni)等5种微量元素含量较高;四川资阳产艾叶中钴(Co)、铬(Cr)、硒(Se)、铁(Fe)、锌(Zn)等含量较高;而河南汤阴产艾叶中除铜(Cu)含量较高外,其余均较低。蕲艾中含量较高的几种微量元素如Mg、Ca、Mn等均与理血作用有关,艾叶属理血药,故从理血作用讲,蕲艾的质量当比其他地所产艾叶为优。

梅全喜等对分别产于湖北蕲春、陕西秦岭、河北安国和河南汤阴的艾叶水溶性和醇溶性浸出物含量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醇溶性成分浸出物以蕲艾和河北安国艾为高,约为河南、陕西艾的2倍,因醇溶性成分高,燃烧放出的热量亦高,因此,灸用艾以选择蕲艾和河北安国艾为宜。还有人对不同产地艾叶(湖北蕲春的蕲艾、河北安国的祁艾和陕西的魁蒿)的总黄酮、醇浸出物和挥发油含量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以湖北蕲春的蕲艾为高。

江丹等测定了不同产地艾叶中的总黄酮含量并对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所测不同产地艾叶中的总黄酮得率分别为:湖北蕲春3.90%,安徽霍山3.61%,山东鄄城3.42%,江西樟树2.05%,河北安国1.05%,湖北蕲春的总黄酮得率最高,故蕲春作为艾叶的道地产地具有实验依据。梅全喜教授指导他的研究生董鹏鹏等最近对全国各地16个不同产地艾叶品种的黄酮含量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各地所产的艾叶总黄酮含量有较大差异,其中以湖北蕲春所产艾叶总黄酮含量最高,可达14.67%,山西交城从湖北蕲春移栽蕲艾根茎种植品种,于移栽后的第二年采样,其黄酮含量仍然较高(11.39%),而其他产地(有浙江、甘肃、湖北丹江口、河南、山东、广东、河北、重庆、云南、安徽和湖南)艾叶的黄酮含量均不如蕲艾高(为2.84%~11.83%)。

艾叶的醇提水溶部分有明显的抗菌和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黄酮亦为艾叶抗血小板聚集的有效成分之一,故醇浸出物和总黄酮的含量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艾叶药效的优劣及质量的好坏,可用作评价艾叶品质的参考指标。

洪宗国等采用超声波法提取艾叶中鞣酸,并对河北安国、江西樟树、山东鄄城、安徽霍山艾叶中的鞣酸进行了含量测定,含量分别为13.29%、5.83%、2.92%、2.92%、8.43%,以湖北蕲春艾叶最高。蕲春作为艾叶的道地产地具有实验依据。

艾叶是制作艾灸所用的艾条、艾炷必需的主要原材料,而艾条、艾炷质量的好坏与其燃烧时释放的热量有密切关系。梅全喜进行的测定结果表明,蕲艾的燃烧热值最高,四川资阳艾最低,为蕲艾的88.96%,河南汤阴艾和河北安国艾的燃烧热值分别占蕲艾的96.28%和96.03%,从艾叶的燃烧热值看,蕲艾的质量比其他地方所产艾叶好。用蕲艾制作的艾条在燃烧时释放出的热量比其他地所产艾叶制作的艾条要高,热穿透力强,临床治疗效果好。这一点从李时珍中医药研究所以蕲艾为主要原料研制的“蕲州艾条”在多年临床应用中得到证实。这也与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对蕲艾的描述“……他处艾灸酒坛不能透,蕲艾一灸则直透彻,为异也”是相吻合的。可见古代认为蕲艾质量优于他地所产艾叶,并赞其为“灸家珍品,道地药材”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

综上所述,蕲艾自明代闻名以来,即被视为道地药材,历经明、清,到现代五百多年的临床应用,一直盛誉不衰,被视为道地药材、灸家珍品。现代的生药学、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等研究也表明在很多方面蕲艾优于其他产地艾叶。第三节 历代记载蕲艾的应用

艾叶用于治病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五十二病方》名医别录》等我国早期医药著作中均有记载。蕲艾为道地产区湖北蕲州所产艾叶,最早以“蕲州艾叶”之名记载于明代陈嘉谟《本草蒙筌》艾叶条中,记载蕲艾悬挂可辟邪,做艾灸可祛风湿通利关节,曰:“端午节临,仅采悬户,辟疫而已。其治病症,遍求蕲州所产独茎、圆叶、背白、有芒者,称为艾之精英。”“医用作炷,以灸风湿痹疼、痨热积聚。尝获效者,亦因辛窜可以通利官窍而已。”李时珍极为推崇“蕲艾”的应用,在《本草纲目》中收载了六个蕲艾方剂,如“蕲艾揉为丸,时时嗅之”,治头风久痛(《青囊杂纂》);“干蕲艾煎汤啜之”,治口吐清水(《怪证奇方》);“蕲艾捣铺脐上熨之”,治产后感寒腹痛《杨诚经验方》;将木鳖子、雄黄、硫黄为末揉入蕲艾中,置被里烘熏,治疥疮(《医方摘要》);草乌头、川乌头、两头尖、硫黄、麝香、丁香、木鳖子为末,以熟蕲艾揉软,用草纸包裹,烧熏病处,治瘫痪顽风,骨节疼痛,下元虚冷,诸风痔漏下血,一切风疮(《孙天仁集效方》)。在明代,其他医家也重视蕲艾的应用,如《慈幼新书》载:“蕲艾、益母草煎汤洗”,治因胎大,而擦伤产门者;《丹台玉案》载由蕲艾组方的调荣四物汤、和胎饮、温胎饮等用于月经不调、血崩、妊娠下血、妊娠遗尿不禁等妇产病症;《景岳全书》载蕲艾、紫苏叶(烘干热),川椒(炒热),拌匀,趁热用绢袋盛夹囊下,治湿疝阴丸作痛;《广嗣要语》载由蕲艾组方的百子附归丸、琥珀调经丸及济阴丹用于调经安胎、壮经有孕;《济阴纲目》载由蕲艾组方的加味地黄丸、百子建中汤、青蒿乌鸡丸、艾附丸等用于妇人久无孕育、调经安胎、胎前产后暖子宫;《陆氏积德堂方》载“蕲艾真者水煎熏患处”,治鹅掌风等。可见,蕲艾在明代就已经是声名远播的道地药材,且多应用于妇产科类疾病,并一直延续至今。蕲艾煎水熏治鹅掌风

清代临床仍推崇蕲艾,著名医家沈金鳌在妇科玉尺》中载有以蕲艾命名的方剂“阿胶蕲艾丸”,用于妊娠因跌仆闪挫,以致胎动不安的治疗,《竹林寺女科二种》的胎产奇方也强调用蕲艾,吴道源所著妇产科专著《女科切要》中就收载了以蕲艾治疗孕妇心痛、调经的复方,记录我国著名医家叶天士临床经验的《临证指南医案》中载有蕲艾进行调经及治狐惑,口唇生疮,并载蕲艾炭治疗经漏,阴虚阳亢便溏不实等症。著名针灸专著《刺灸心法要诀》中强调艾灸一定要用蕲艾,载曰“其炷所用之艾,必用蕲艾”。陈士铎所著《外科秘录》中载用蕲艾组方治疗瘰疬、黄水疮及面生粉花疮。陈杰辑著《回生集》载蕲艾治疗痢疾。清代宫廷御医对蕲艾的应用十分重视,蕲艾在清宫医案处方中出现的频率较高,主要用于妇科疾病,如太医吴谦负责编修的《医宗金鉴》载“蕲艾一团熬汤熏洗”,治妇人子户肿胀坠痛及两拗疼痛。

到了近代,仍重视蕲艾的应用。梅全喜主编的《蕲州药志》收载了13个蕲艾方剂,如“蕲艾叶一小把,用酒稍炒,趁热敷脐眼、脚心”,治小儿伤风咳嗽;“蕲艾叶研粉末,取少量吹入或蘸搽耳内”,治疗慢性化脓性中耳炎;“陈蕲艾叶1把,鸡蛋3个,两味以水煮,将鸡蛋煮熟去壳吃”,治疗习惯性滑胎;“蕲艾叶150克,水煮,先熏蒸,后泡洗”,治疗多年筋骨疼痛或腰腿痛,受冷风而发者;“用鲜蕲艾叶1把,煎水熏洗”,治疗风疹、湿疹、妇女阴痒;“蕲艾叶10克,地榆6克,水煎服”,治疗痢疾;“蕲艾叶30克,生姜15克,水煎服”,治疗大便下血。《中国医学大辞典》载蕲艾绒、雄黄、乳香、没药等制成止痛雷火针用于寒湿所致痹痛,关节痛、腹痛、腰痛等,蕲艾的临床应用范围广泛、疗效突出。

近年来,蕲艾产品的开发方面也取得突飞猛进的成绩,如以蕲艾为主药研制的蕲艾保健腰带、时珍保健茶、艾地口服安瓿剂、蕲艾精、蕲州艾条、艾阴洁、艾液净喷液、蕲艾空气清新剂、蕲艾消毒香、艾叶芳香油、蕲艾沐浴膏、蕲艾足浴饼、蕲艾中药热敷眼罩、蕲艾药枕、蕲艾养生坐垫、蕲艾养生热灸包、蕲艾鞋垫、蕲艾卫生巾、蕲艾灸疗贴、蕲艾蚊香、蕲艾牙膏等系列产品,已在国内国际市场热销,以蕲艾制成的保健食品如蕲艾茶、蕲艾保健酒、艾叶饺子、艾叶月饼、艾叶粽子、艾叶绿豆饼等也都有上市销售的成品。蕲艾作为一种道地药材,不仅质优,而且资源也极为丰富,生产简单,同时蕲州也是世界著名的医药学家李时珍的故乡,开发利用蕲艾资源,发展地方经济,其意义重大,有必要加强这方面的工作。艾叶精油、艾叶食品、艾叶枕头和艾叶牙膏应用第二章 认识艾灸第一节 艾灸的起源与发展历史

灸法的运用当起源于人类掌握用火之后。在170万年前,云南元谋人就已开始用火。陕西蓝田人在100万年前就有用火的痕迹,北京周口店人在50万年前已经掌握了用火的方法,并已能保存火种。《庄子·外物》载:“木与木相摩则燃”,《绎史·大古第一》载:“燧人钻木取火,炮生为熟,教人熟食”。《博物志》载:“削冰令圆,举而向日,以艾承其影,则得火”。人们在远古时期从钻木、刮木等生产实践所引起的燃烧中,以及稍后的以冰取火,逐渐获得了有益的启示,发明了人工取火的方法。火的发现和使用跟人类结下了不解之缘。火的掌握既可使人类躲避猛兽的侵袭,可以熟食,又可抵御严寒酷冬的恶劣气候。艾叶取火图

灸的发明就是原始人用火时发现某一部位的病痛受到火的灼烤而感到舒适,便主动用火烧灼治疗更多部位的病痛,于是就发明了灸法。早期是用树木的火燃着后烧灼患处,祛除寒邪,解除痛苦。在实践过程中,对灸火的材料亦有所选择,自古就有松、柏、竹、橘、榆、枳、桑、枣等八木不宜作为灸火之说,因为其对人体有所伤害,所以逐渐被淘汰,艾叶熏灸则疗效最著。《黄帝明堂灸经》在“用火法”一章中说:“古来用火灸病,忌八般木火,切宜避之……有火珠耀日,以艾承之,遂得火出,此火灸病为良,凡人卒难备矣”。《针灸资生经》引《下经》说:“古来灸病,忌松、柏、枳、橘、榆、枣、桑、竹八木,切宜避之”,故以后才逐渐多用艾叶来代替其他灸疗,艾灸疗法就此产生。

灸法在商周时期就应用于治病。《诗经》中就载有艾,诗经·王风·采葛》条载:“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其后,《孟子·离娄》载:“今之欲王音,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此处的艾即为艾灸。

可见艾灸疗法在春秋战国时代已颇为流行,在先秦时就已经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1973年长沙市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足背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指出经脉循行部位、所主疾病及其灸治所宜等,是首次记载灸疗的医学典籍,提到的各种经脉病证以及心痛、癃、癫狂、咯血、耳聋、曀等急难病证,均可采取灸疗其所属经脉之法进行治疗。在同时出土的《五十二病方》中,也记载有艾灸疗法。《五十二病方》《黄帝内经》成书以前,灸疗不但已经有了较为完整的基础理论,而且也有了极其丰富的临床经验。《黄帝内经》还指出:“针所不为,灸之所宜”“阴阳皆虚,火自当之”,说明灸疗的适应证很广,有些疾病应用灸疗更能取得治疗效果。在该书中还有:“其治以针艾”的记载,说明在《黄帝内经》成书前,针石和艾灸结合应用治疗多种疾病已经很盛行,“艾”在此时已作为“灸”的代名词了。《黄帝内经》

三国曹操之孙(曹微之子)曹翕著《曹氏灸方》七卷,为最早的灸疗专著。所载施灸孔穴增多,施灸的禁忌也较以前诸书具体,并申明禁灸原因。

晋代葛洪著《肘后备急方》,对霍乱吐利以及急救等亦注重灸疗。该书有针灸医方109条,其中灸方竟占90余条,并对灸法的作用、效果、操作方法、注意事项等都有较全面的论述。鲍姑(约公元309年~363年)是我国医学史上第一位女灸学家,史传为葛洪之妻,医术精良,擅长灸法。她是采用越秀山脚下漫山遍野生长的红脚艾进行灸疗治疾,后人称此艾为“鲍姑艾”。葛洪和鲍姑像

唐代,灸学已发展成为一门独立学科,有专职的针灸师,并建有医科学校,设有针灸科。孙思邈撰《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提倡针灸并用,注重灸量,施灸的壮数多至几百壮。他特别注重艾灸养生,经常是“艾火遍身烧”,尤其爱灸足三里穴,到了0多岁高龄,仍能“视听不衰,神采甚茂”。孙思邈像

宋代,更加重视针灸在医疗中的作用,并将针灸列为十三科之一。著名针灸学家王唯一撰辑的《铜人腧穴针灸图经》问世,并设计制造出铜人模型,广受欢迎。灸法在宋代皇宫中得到宠遇,《宋史》:“太宗尝病亟,帝往视之,亲为灼艾,太宗觉痛,帝亦取艾自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和宋代针灸铜人模型

明代是我国针灸的全盛时期,其间针灸学家辈出。杨继洲的《针灸大成》对针灸学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颇有影响于后世的针灸专著。明代李梴在他编著的《医学入门》中对艾灸疗法的应用及疗效作了高度概括“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明代医学家李言闻(李时珍之父)称赞艾叶“产于山阳,采于端午,治病灸疾,功非小补”。明代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对艾灸是充分肯定的:“艾灸用之则透诸经,而治百种病邪,起沉疴之人为康泰,其功大矣”。李时珍与《本草纲目》

清代吴亦鼎的《神灸经论》和雷丰的专著《灸法秘传》是我国两部灸疗学重要专著。为艾灸疗法的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新中国成立后,艾灸疗法得到了重视,各地各级中医院开设了针灸科,综合医院以及卫生院也开展了针灸医疗,全国以及各省市均先后建立了一批针灸研究机构,先后开展了灸法机制、灸法应用的研究工作。一部分中医学院还专设了针灸系。1984年,国务院正式批准筹建北京针灸学院。今天,艾灸疗法不仅仅是在医疗单位广泛应用,在民间也已被普通的家庭所接受。今天不仅传统的艾灸疗法得到推广发扬,还有不少的成果是在传统艾灸的基础上研制出器械灸法,如温灸器、灸疗盒、电子灸疗仪、车载灸疗仪、坐灸仪等新型灸疗器械,为推动艾灸疗法的现代化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艾灸历史源远流长,纵观艾灸的发展,可分为两个里程,第一个是传统艾灸(艾条、艾炷灸),第二个是现代艾灸器械灸),不论是传统艾灸还是现代艾灸都有各自的特点、优势和不足之处。传统艾灸有效,但有烟(有毒)、有火(不安全)、操作不便(需要专业人士);现代艾灸,虽无传统艾灸之弊病,操作方便、无烟无火,但疗法单一,效果相对来说要差一些,这正是其单一疗法的局限性所造成的。第二节 艾灸的种类

艾灸疗法根据其所用材料、方法的不同,分为不同种类,常见主要有以下几种。一、艾卷灸

用艾卷进行灸疗的方法称艾卷灸,根据其所用的灸材不同又分为艾条灸(悬起灸)、太乙神针灸、雷火神针灸。1.艾条灸

用纯艾条进行的灸疗。施灸的方法分温和灸、雀啄灸和回旋灸。艾条(1)温和灸:

施灸时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约距皮肤1.5~3厘米左右,进行熏烤。熏烤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每处灸5~7分钟,至皮肤红晕为度。对于昏迷、没有知觉或局部知觉迟钝的患者,施灸者可将中、食二指分开,置于施灸部位的两侧,这样可以通过医者手指的感觉来测知患者局部的受热程度,以便随时调节施灸的距离,防止烫伤。温和灸示意图(2)雀啄灸:

施灸时,将艾条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并不固定在一定距离,而是像鸟雀啄食一样,一上一下活动地施灸。另外也可均匀地上、下或向左右方向移动施灸。雀啄灸示意图(3)回旋灸:

距皮肤1.5~3厘米左右,点燃艾灸条在皮肤上做顺时针或逆时针转动。回旋灸示意图2.药艾条灸雷火神针

使用含药艾条,如太乙神针、雷火神针等进行的灸疗。其操作方法,用特制药艾条(太乙神针或雷火神针)点燃一端,一种方法是在所灸穴位上,覆盖10层棉纸或5~7层棉布,紧按在穴位上,稍留1~2秒即提起,然后再按,若艾火熄灭可重新点燃,如此反复施灸。最好点燃两支艾条,交替按压,使药气透入机体。每穴按灸10次左右。另一种方法是将点燃的一端,以7层棉布包裹,紧按压穴位上,如病人感觉太烫,可将艾条略提起,等热减再按灸,如此反复。如火熄、冷却,则重新点燃灸之。每穴位可按灸5~7次。垫物会烧焦黄,但不要让它烧着起火。如此反复数次之后,穴位上即出现大面积的温热和红晕现象,热力深入,久久不消。适用于病位较深的风寒湿痹及其他重症。药艾条亦可与纯艾条灸一样进行温和灸、雀啄灸和回旋灸。二、温针灸

针刺与艾灸相结合的一种方法。又称针柄灸。即在留针过程中,将艾炷套在针柄上点燃,通过针体将热力传入穴位。本法具有温通经脉、行气活血的作用。适用于寒盛湿重,经络壅滞之证,如关节痹痛,肌肤不仁等。温针灸三、直接灸

直接灸又分为化脓灸和非化脓灸。是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直接放在皮肤上施灸。若施灸时需将皮肤烧伤化脓,愈后留有瘢痕者,称为瘢痕灸(化脓灸)。若不使皮肤烧伤化脓,不留瘢痕者,称为无瘢痕灸(非化脓灸)。1.瘢痕灸

又名化脓灸。施灸时先将所灸腧穴部位,涂以少量的大蒜汁,以增加黏附和刺激作用,然后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置于腧穴上,用火点燃艾炷施灸。每壮艾炷必须燃尽,除去灰烬后,方可继续再灸,待规定壮数灸完为止。施灸时由于火烧灼皮肤,因此可产生剧痛,此时可用手在施灸腧穴周围轻轻拍打,借以缓解疼痛。在正常情况下,灸后1周左右,施灸部位化脓形成灸疮,5~6周左右,灸疮自行痊愈,结痂脱落后而留下瘢痕。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哮喘、肺结核、瘰疬等难治性的慢性疾病。一般情况下特别是养生保健不提倡使用这种灸法。瘢痕灸2.无瘢痕灸

施灸时先在所灸腧穴部位涂以少量的凡士林,以使艾炷便于黏附,然后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置于腧穴上点燃施灸,当灸炷燃剩2/5或1/4而患者感到微有灼痛时,即可易炷再灸。若用麦粒大的艾炷施灸,当患者感到有灼痛时,医者可用镊子柄将艾炷熄灭,然后继续易炷再灸,按规定壮数灸完为止。一般应灸至局部皮肤红晕而不起泡为度。因其皮肤无灼伤,故灸后不化脓,不留瘢痕。一般虚寒性疾患,均可用此法。无瘢痕灸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