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丛林制胜法(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09 13:47:23

点击下载

作者:崔鹏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投资丛林制胜法

投资丛林制胜法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投资丛林制胜法作者:崔鹏排版:Lucky Read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时间:2015-01-01ISBN:9787111486817本书由北京华章图文信息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推荐序醒醒吧,你预测不了未来

前面这句话来自崔鹏的这本书。崔老师——一直以来我们都这么称呼他——一直以来在做一件事,就是孜孜不倦地跟每个人讲价值投资。很多时候,人们会觉得“价值投资”是一个常识,根本没必要讲这么多;还有更多时候,人们根本是把常识扔在一边的,好像从来没有听说过这个词的莽汉一样,在股市里跌跌撞撞。

罗伯特·伯西格说:“如果你对事情有完全的信心,就不太可能产生狂热的态度。就拿太阳来说吧,没有人会为了它明天会升起而兴奋不已,因为这是必然现象。”崔老师对价值投资的热情,有一段时间我怀疑可能是他自己的信心不足,否则为什么会这么执念于此?

看这本书,虽然它有一个不那么好看的名字(很不价值投资),多少修正了我对崔老师的热情的误解。就像彼得·林奇说的:“如果投资这么简单,那还要我们有什么用。”——价值投资也没有那么简单,所以崔老师还是有好多话应该说。比如说,我也算看了不少写大名鼎鼎的“做空者”的书,我总觉得有哪里不对,但始终没有想明白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崔老师有一段话好像是给我讲明白了:

就算一个投资者,他聪明无比,猜对了股票市场或者某只股票会下跌,但这对于做空来说还不算完,他还要猜对下跌的具体时间。我举个例子,假如你卖空一只财务做假的A股股票,这只股票的确存在很大的下跌可能性,但是如果某天这只股票价格下降到一个水平的时候它忽然涨停,如果你正好以10倍的杠杆来做空,那么你的全部保证金将全部被吃掉。而事实的发展可能是这只股票即使在第二天继续下跌,你如果没有钱补足你的保证金,你还是赔掉了所有的钱。你能保证你在这只股票涨停的时候还能那么理智吗?

这样的总结和分析在书中还有很多,如果读者已经是一个价值投资者,那么无疑会受益良多;如果读者不幸不在此列,那至少还会提个醒,“醒醒吧,你预测不了未来”——查理·芒格和崔老师都这么说过。伊险峰美好生活制造者新媒体网站《好奇心日报》(Qdaily.com)创始人自序中国的投资者该看怎样的理财内容

关于投资理财的职业有两类:一类是专业的投资人士,这些高大上们几乎和一般人的生活状态已经隔绝开了,他们自己有个圈子;另一类就是像我这样的人,他们整天到处“哔哔”,和别人说应该怎么理财。其实,我们这种工作是蛮危险的,我原来的一部分同事后来沦为骗子,他们根本不管自己所提到的投资理财产品是什么,就为了些小钱而鼓噪。另一部分人呢,他们在那些无聊的投资理财杂志上不断老生常谈,看那种账本一样的理财文章还不如把一杯水倒在水泥地上,然后一直看它是怎么干的有意思。

这是个令人颓丧的现实。中国的投资者看的就是这样的投资理财媒体内容,其中30%没什么用,30%是骗人的,还有30%无聊到爆。

我也琢磨过,为什么投资理财媒体如此无趣?原因大概有几个:首先,中国那些最棒的媒体人没有去做投资理财内容,他们更喜欢谈论济世救民的大事;其次,真正能了解投资理财问题的人都去进行专业投资了;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中国人刚刚有钱,他们的投资理财需求还不成熟,他们以为自己最需要的就是知道一条买进某只股票的消息,然后买进股票的第二天那只股票就涨停了,在第三天再把这只股票卖出。但如果真有这样的消息,还可能发在某个媒体上吗,别妄想了。

20年前,一个叫路易斯·罗塞托的人,创办了一本叫《连线》的杂志。他告诉大家,数码世界除了程序之外还有很多有价值有趣的事,值得人们关注。其实,我也希望做和罗塞托类似的事,想告诉大家,投资理财除了账本之外,也有很多有价值有趣的事值得关注——在生活中,那些聪明而敏感的年轻人。他们是怎么更确实地赚到钱的?而后又会以什么方式把这些财富积累起来?或者去享受人生,把钱聪明而有价值地消费掉?他们是怎么充实自身,让自己变得更有价值的?我希望通过这种描述来慰藉现在的年轻人和在纷繁复杂的社会里有些人的财富焦虑。

总的来说,理财就是生活。是为序。第一步步入丛林

现代社会,在表格职业那一栏上,大多数人都会填写ABCDE公司。是的,几乎所有现代人都能被称为公司人。我们每天为公司辛勤耕耘,拿着永远觉得不够多的薪水,想将其翻倍、翻十倍。手握重金,银行、保险公司、信托公司的理财顾问们都在虎视眈眈,一旦步入这片风险极高的投资丛林,你可得好好捍卫自己的财富。带着正确的投资理念才能帮助你挖掘到更多的宝藏。1.1 理财关乎人类幸福

投资做预期还是不做预期是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理财是一门关于人类幸福的学科。我忘了我是在什么地方看到这句话的,就当作是我说的吧。如果你对这个范畴的问题有更多了解,就会发现,理财真的既“人类”又“幸福”。

说这个之前,要提到一个远古人种,尼安德特人,这个人种——从动物分类上说,他们应该属于人属——曾经生活在几十万年前的欧洲,和我们的祖先相比,他们肢体更强壮,执行能力也更强,更耐寒,脑容量不比同时期的智人脑容量小,而且在狩猎中表现出更好的协同作战能力。但是在大约3万年前,他们在和智人的生存竞争中灭绝了。

尼安德特人和我们的祖先最明显的一个差别在哪儿?就是梦想。考古学家发现,智人比尼安德特人的额头要高,那个高额头里边装的就是负责梦想的额叶。早期医学上,普遍认为额叶这部分是无用之物,全因为一个叫菲尼斯·盖奇的美国铁路工人。1848年的一个中午,盖奇被一根铁钎穿进了前额部分。当时他的同伴都吓呆了,但盖奇昏厥了一会儿后自己爬了起来,一边擦了擦流出来的血和脑浆一边说:“哪个伙计愿意陪我去看医生?”这次的受伤,也没让盖奇在以后的生活中受到什么太大影响,只是人变得有点怪而已。而且在20世纪20年代,一个匈牙利医生发现如果做手术切断额叶对大脑的连接还可以治疗焦虑症。额叶的梦想作用是20世纪50年代之后才被现代病理学家和心理学家发现的。

额叶作用的发现起码可以说明两个问题:一是梦想对人类而言,确实很重要,如果没有它的帮助,史前人类会输给尼安德特人,如此也就不会有你我,我们的城市里应该会住满貌似《指环王》里的矮人那样的家伙,在洞穴中不停地寻找财宝;二是有梦想也会带来严重的焦虑,这是因为梦想中也有噩梦,比如你认为自己有可能变得更差——尼安德特人是不会因为中年危机而掩面哭泣的。

如果把投资市场比作一片丛林的话,额叶趋生的梦想就是我们在丛林中生存的重要武器。因为它涉及投资中一个很关键的问题——短期预测。投资者(首先这些投资者都是人类)由于额叶的作用,他们需要对自己的投资行为进行预测,这种活动会让他们产生一种自己能控制自己投资情况的幻觉,从而降低焦虑而产生幸福感。虽然从经验来看,根据这种预测投资对投资者是绝对有害的,要知道投资产品价格的涨跌,短期内根本无法预测。但是绝大多数人还是抑制不住自己去那么做。这情况和人们命令自己的心脏“嘿,别跳了”,可心脏却不会因你的命令而不跳一样。据说印度有的瑜伽大师真能做到让心脏不跳,而心脏也果真听话停下来休息,不过这种高手可不在我们的讨论范围内。预防投资预测病

如果说一定要对这种投资预测病加以防范而又不至于陷入抑郁症,倒是有两种办法。

1.假装预测

比如当你躺在摇椅上的时候可以按照你的想象做预测,然后再想象一下按照你的预测投资,你睡在钞票堆里的情景。但当你坐到电脑前准备真的下注,此时你过去设置的电脑屏保将会跳出来,上边是血红色的大字“醒醒吧傻瓜,你预测不了未来”,然后你在惊吓中停下来。不过这么做我怀疑会有副作用,一些减肥的女孩也做过类似的事,她们在自己感到饥饿的时候就用手拍打自己的胃让它感到疼痛。不过长此以往那些女孩无一例外地得了厌食症。

2.停止对投资进行短期预测的行为

但是,可以在摇椅里梦想一下那些做预测的傻瓜在投资市场上是怎么把钱输给你,相信这既能让你的投资不受损失又能摆脱焦虑感。1.2 存钱只是摸着石头过河

最近在去看望父母的时候,爸爸问起我以前的一些“垃圾”还要不要?那里边残存了我青春的记忆,比如我刚参加工作时候的记账单,看了这个我才发觉,原来在那么年轻的时候我就已经具有成为一名理财工作者的潜质。

这个记账单是我和大学时的女朋友在毕业后不久,算计怎么才能发财而记录的,其中还有她为我设计的上班路线,因为她认为通过合理算计,有一部分坐公共汽车的钱我们也可以省下来。账单引起了我两部分情绪:一种是,想到十几年前,一个星期天的午后,两个满脸朝气的年轻人,多么投入地规划着未来的生活,真是令现在这个手握旧记账单的中年人唏嘘;另一种是,当时的规划真对以后的财务生活有价值吗?

当时我每月工资在800元左右,通过各种节省每个月可以攒下200元的可投资资金,这些钱在当时还达不到我们在资本市场上驰骋的门槛,如果我能保持十年这样的状态,我们的投资结余大概有4万元。但是,通过现实生活可以显示,这4万元在我们毕业后十年依然什么都做不了。

幸亏生活的轨迹不是这样的——你要注意,这十年我得如同蚂蚁一样谨小慎微,恐怕我活不到十年就已经疯了。通货膨胀和经济发展把这种攒钱计划完全破坏了,它们让人们的消费和收入都快速增长起来,也使人们有机会找到更赚钱的工作。

所以,假设你是上帝,在高处看着两个年轻人,一个是月光族,另一个是攒钱的蚂蚁族,后者显得多么蠢啊。

我的前老板说过,年轻人应该把更多的钱投资到自己身上。不过,当每个年轻人都这么去干的时候,肯定会遇到这样的困惑,怎么才算是把钱投资到自己身上了?

第一,不要在健康问题上和自己为难,利用有限的钱吃点更能保持健康和精力旺盛的食品。第二,不要吝啬于社交活动,从某种程度上说,这可能是一个年轻人花费最大的地方,但这类活动肯定可以让一个人的“财运”有所改善——别以为财运是玄虚的东西,在一些社会学比较发达的国家,这的确是门学问,而且已经被研究得很有成果了。第三,不如把钱花到最能弥补自己欠缺的技能上去。比如,学会更出色地当众讲演,让别人听清自己的观点,并且把自己的话表达清楚是非常重要的,而这种基础工作80%的人都做得很差。当然还有,不要过度恐惧借贷,我指的是向银行借贷,只要这种借贷不会让你的信誉受损,基本上就是有益的。

光看账单,也许你认为节省花费才是理财的良途;但这不过是摸着石头过河,得过且过,并不能真正为你带来财富。1.3 无效市场的有效跳槽法

如果就业市场是有效的,那对大多数人来说,就不是个好消息。

收到读者来信对一个写专栏的人来说,是一件挺高兴的事,这起码证明还有人在关注你;另外,我收到的好几封读者的来信都是高中生、大学生写来的,他们中还有人叫我“大哥哥”,这种对年龄的模糊真是让我喜欢。

不过高中生们问我的问题令我意外,除了看什么书之外,问的最主要的问题是,他们以后从事什么工作能赚到更多的钱——问法不同,但翻译成白话,大概就是这个意思——现在的小孩想这个问题真早,这大概是社会的成熟,我在30岁的时候还把主要精力放在彩票“事业”上。

关于就业问题,我更愿意就通才市场进行讨论,因为专才市场人士,他们更多的是按部就班,有自己很明确的职业方向。

来看看就业市场是个怎样的市场吧,如果就业市场是个有效市场,那么我们的问题就很好解决了,就业市场的有效性决定于人们只凭借熟练程度获得市场上的收入地位,在不同行业、公司之间,人们也是可以没有损失的调动的。如果是这样,这个世界对年轻人来说就是个光明的世界,对上了年纪的公司人,比如说40多岁的,那就是地狱。而且如果是这样,一个通才市场也根本不存在从事什么职业的问题,只要你从事一个职业,然后努力做,那么以后一切就都一样了。

很显然,我们的市场不是那么平滑的,我的一个前同事就是个例证,他从传媒行业转行到一个听起来更赚钱的行业,但是在那里他陷入了另一个问题,那的确有很多钱,但是他的每一个案子都很难被合伙人组成的委员会通过。在就业市场中,除了技术问题以外,先进入者一般会给后进入者制造很多不容易逾越的障碍,他们制造这些障碍的原因是为了保护原来的从业者,使他们免受过度竞争的伤害。这种障碍制造大概是人类的一种生存本能,并不由某个人的保守程度而造成,因此就业市场肯定是一个无效的市场。

这也就很好理解,人们在就业市场中的规律基本符合无效市场的特点,比如一般来说,人们的财富是在职业生涯中少数几年内积累起来的,而不是均匀分布在整个职业生涯之中。

除此之外,就业市场受到大商品化的影响很大,如果某个产业经历了大商品化,那么在这个产业中工作的一般公司人绝对是很难赚到超过社会平均劳动水平的钱的。而这种大商品化趋势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而越来越明显。最明显的例子就是记者这个行业,二三十年前,一般公司人想进入记者这个行业是非常困难的。因为那时候,新闻没有陷入大商品化的境地,记者这个行业总的社会资本价值在众多职业中是比较高的。但是互联网让记者群体遭遇到了困境,特别是所谓的Web 2.0之后,这种情况表现得更加明显。

在就业市场中,大商品化程度越高的局域市场越是有效,而大商品化程度越低的局域市场越是无效,如果一个人足够努力,最理性的做法应该是先进入有效的局域市场,然后再转行到无效的局域市场去挣更多的钱——一个新鲜公司人先做记者或者基础销售员,再转向一个更赚钱的职位也许是个不错的道路。

另外应该提醒公司人的是,在转换行业时,要注意避免“墨菲定律”式的贬值转换。在这几年,我遇到的记者中就有一些这样的,他们觉得工作压力太大或者工作并不顺心,希望尽快换个工作,为了换工作他们不惜在新公司老板面前以打折的价格“贩卖”自己,而打折的价格让这些人在新岗位工作一段时间后觉得得不偿失,所以又开始一次被迫迁徙,而新的迁徙很可能又存在打折的成分。1.4 被遮蔽的好运道

说实话,理财是怎么都敌不过运气的。如果有个幸运儿买中了几注彩票大奖(我可不是指手机中奖诈骗短信),那么其他的一般公司人在有生之年,除非有巨幅的通货膨胀,再怎么理财也不会在财富方面赶上他。有时候世界真的很不公平。

不过先别因此发牢骚,咱们不妨把这个话题聊得更有建设性一点,那就是来看看大家的“财运”吧。“财运”这种东西真的存在吗

我自认为我是一个有“财运”的人,这运气主要体现在我已经从地铁自动售票机的找零槽里捡到了将近20块钱的硬币,但是专家们的测试结果好像和我感觉相反,我似乎很可能是个不幸的人。

瑞典于默奥大学(Ume University)医学院的捷安缇·乔泰找来2000名志愿者,做过一项调查,调查的目的是探究人们对冒险的喜好和出生日期之间有没有关系。喜欢冒险的人不愿意干重复的事情,愿意结交新朋友,寻求刺激,而保守的人正好相反,他们乐意重复同一件事,喜欢老朋友,而且倾向于过着悠闲自在的生活。结果显示,出生在冬天的人更倾向于保守,而出生在夏天的人会更喜欢冒险——这个调查结果我还是比较信服的,因为我就倾向于保守,而我身边所认识的公司人,大多也具有这种偏向。

苏格兰爱丁堡大学的理查德·怀特曼则做过另一个关于“财运”的实验。怀特曼发给每个参与实验的人一张报纸和若干张照片,表面上给他们下达的任务是清点照片,而实际上,在那张报纸的中缝里写着一句财运秘籍:“如果你把这句话给研究人员看,那么你将赢得100英镑!”一些人只顾清点照片根本没注意到报纸上的重要内容,另外一些财运好的人注意到了中缝里的大字,因而获得了100英镑。

在怀特曼看来,得到100英镑的人和只顾点照片的人就是所谓幸运儿和倒霉鬼,通过观察可以发现幸运儿的性格多数偏于外向、活泼、对新鲜事物感兴趣,也正是因为他们具有轻松的心态和到处翻看的好奇心才发现了报纸上的财运秘籍;而倒霉鬼呢,性格则偏于内向,相对孤僻,有时候会放任大好机会从眼前溜走。

这两位教授认为他们所做的实验有一定的关系,通过电子邮件联络,他们互相认为双方实验所表达的内容可能是一致的,所以在爱丁堡科学大会上,他们联合做了关于运气的实验,在相关网站中发布调查问卷,找出普通人中感觉比较幸运的人和不幸的家伙。调查结果和他们想的很类似,最后所绘制出来的幸运曲线与人们出生的月份也很相关,冬天出生的人运气相对较差,而夏天出生的人运气较好。如果按照最流行的星座来区分,运气指数最好的是白羊座、金牛座和狮子座,处女座和射手座算得上中规中矩,运气最差的要数天秤座、天蝎座和水瓶座。我本人所在的摩羯座运气也很不怎么样(该结论并非完全对应星座排序)。

两位教授分析这种情况的出现,很可能是因为天气原因造成的,因为在寒冷季节出生的孩子会得到家长更多的照顾,在更多的照顾下,小孩会倾向于保守的性格;在天气比较温暖时出生的孩子受到的呵护就会相对少一些,而这有利于小孩的冒险精神的培养,对未知世界敢于试错的冒险精神会带来更多的好运气,比如在找零槽里捡到硬币之类的事情会时有发生。要在“运气”的时间出生?

为了给比较不走运的摩羯座挽回一城,我自己也做了关于运气的统计。其中一项是,我找了年龄和经历都不相同的朋友和我比赛投掷硬币,为了保持硬币的自然滚动,我们选择在地板上进行比赛,这是因为在桌子上会造成硬币滑下桌子,使概率失真。你能想象吗,几个30多岁的男人撅着肥屁股,在地板上喊“国徽!”“数字!”

无疑,这是个愚蠢至极的实验,因为即使在掷硬币比赛中获胜,这种运气也不能代表真实的“财运”,而且样本范围也太小了,结果将毫无代表性。而因为这个愚蠢的实验,我老婆还认为是反常天气造成我智力的下降,因此管我和我的朋友们叫做“厄尔尼诺”人。

虽然实验失败了,我和其他几个“厄尔尼诺”人的统计也不是完全没收获,那就是我发现,在2002年以前参加工作的人资产状况要好于在2002年以后参加工作的公司人。

造成这个主要分水岭的原因很可能是因为中国房地产价格的上涨,在2002年以前房屋价格上涨的速度比较平缓,而在此之后,特别是2005年之后,房屋价格上涨速度远远大于普通公司人工资上涨速度。所以如果你的成年期正好在资产价格大规模上涨之前,应该也算是一种“好财运”。

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在他的《异类》一书中曾经有过这样的结论,在同一年龄档次的儿童中,出生年月靠前的会发展得更好。在美国篮球和橄榄球运动中一般都存在这种现象,比如美国非校内棒球联赛参赛队员的注册时间是7月31日,也就是说,如果儿童参加这个比赛,在7月31日之前出生的运动员参加一级比赛,在7月31日之后出生的运动员参加下一个年龄组的比赛。结果表明,在整个联赛中,8月出生运动员所占的比例达到了惊人的程度,这个数字大概要达到其他月份出生运动员的1.5倍。

在英国足球超级联赛这种现象也明显存在,英超联赛的法定球员注册时间是9月1日,曾有统计,英超队员出生于9~11月的有288名,而出生在6~8月的只有136名。格拉德威尔推测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在儿童时期,竞争者(我们就把同一年龄档次的儿童作为竞争者吧)年龄相差半岁甚至一岁,体质和智力上都会有很大差距,而这种差距会造成儿童中“强者恒强”的马太效应,从而造成刚好在“注册年龄”后出生的人成功的概率更大。

不过这个规律恐怕在中国并不适用,起码在我的统计中这种现象毫无体现。其中原因很可能是中国是个人口过多而造成人才过剩的市场,在这种市场内,年龄稍大都会有心理压力。很多人的心态是“我比他多干了半年,还没有他干得好说明我没有他厉害,这下完了”。所以装嫩才是中国市场上的主旋律,紧跟注册年龄的人不一定有好财运。取个好运名字

如果说某个公司人花钱去找风水师之类,帮助自己改一个更合乎“运道”的名字,这也不一定是一件愚蠢的事。很可能因为,一个人的名字和这个人的运气有关。

20世纪60年代,研究人员阿瑟·哈特曼、罗伯特·尼古拉以及杰西赫雷对那些不常见的美国名字做过统计。他们对1万多份精神病病例记录进行了分析,发现其中的88份都有非常罕见的名字,他们在研究报告中得出结论,非常罕见的名字会更容易引起精神疾病,就像他们在报告中所写的:“从降临到人世那一刻起,孩子的名字就成了一个既定事实,而其未来个性也将衍生于此。”

这些研究者认为,因为人在幼年时更希望和大多数人也就是他所属的群体融合在一起,而不希望由于各种原因而被孤立出来,而非常少见的名字会让儿童在年幼的时候对人群有疏离感并产生自卑情绪,这同样会造成他们比一般人内向,疏于与人交往。

比较带有负面意义的姓氏也会起到同样的效果,精神病学家威廉·墨菲研究的一个病例刚好证明了这个推论。一个患者在其幼年由于害羞,为了防止阴茎勃起,睡觉时总爱带一个下身的弹力护垫。但是护垫没有达到这个患者想要的目的,反而造成他的阴茎出现向下弯曲。更不幸的是,这个小孩的姓氏正好是Bent(弯曲),这让他对此产生了心结,以至于其成年后产生畏惧,形成心因性阳痿。

这种情况并不少见。以前我一个同事的姓的谐音就是给人极负面联想的一个姓氏,他在所有需要签名的地方都会火速并且潦草地签完,可见这个怪异的姓氏给他的人生带来了不小的影响。

当然,也有人对少见姓名持有不同的看法,查尔斯·泽赫哈夫特认为少见的姓名会让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而这有利于拥有这样名字的人获得更好的运气。泽赫哈夫特在社交名人录里随机挑选了30个名字,其中23个出自不常见的名字,只有7个来自于“约翰”之类的常见名字。告诉自己,你会很幸运。

20世纪90年代,得克萨斯科技大学的查尔斯·阿雷尼和大卫·吉姆研究了音乐与人们购买行为的关系。他们调研的地点是一个社区的酒类专卖店,他们在专卖店中播放不同的音乐,阿雷尼和吉姆装扮成酒店的销售助理观察顾客的购买行为在多大程度上受到所播放音乐的影响,这些音乐有肖邦、门德尔松的古典音乐,也有重金属摇滚乐。

试验结果令人吃惊,不同音乐的播放并没有改变顾客从酒架上拿酒和观看标签的速度。这是很多快餐店想象中的目的,很多快餐店认为播放快节奏音乐可以加快客人就餐速度看来很可能是痴心妄想,受到改变的是顾客购买酒的价格,在播放古典音乐的时候顾客更喜欢买昂贵的酒。从平均价格看,播放古典音乐时顾客购买酒单价是播放重金属音乐时顾客购买酒单价的3倍。

在顾客购买时播放不同的音乐是给顾客以不同的潜意识刺激。在古典音乐中,顾客会感到自己更有身份,更应该饮用昂贵的葡萄酒。这类实验中最著名的一个实验发生在1957年,它由詹姆斯·威克瑞实验完成。威克瑞为了证明潜意识会给人们造成影响,和一家电影院达成协议,在屏幕上播放“喝可口可乐”和“吃爆米花”字幕,这个字幕播放速度非常快,大概为三千分之一秒,根本没人能意识到这种一闪而过的字幕。不过最后结果出人意料,那个电影院的爆米花和可口可乐销量分别上升了58%和18%。

现在很多人关心自己的财运,不仅是中国人特别在意,超过一半的美国人也认为自己为了运气会有那么点儿“迷信”,他们也在想尽办法来提高自己的财运。如果可以的话,公司人不妨时常给自己一些好运气的暗示,这种潜意识作用也许会让大家的运气好上一点点。1.5 靠才华赚钱是个危险的事“旧”对于中年人来说已经成了一种生理需求。最近,我就踊跃参加了几次同学、同事的聚会,效果总的来说还不错,但也有并不令人满意的地方。比如,大家对我的回忆,普遍认为我原来是个说话和做事都会不时陷入莫名其妙状态的人,“当然,总体来说还没那么讨厌。”这算是对前边评价的一个挽救吧。

我因此回忆了一下我的莫名其妙史,好像这样的例子的确有不少。比如,我记得大学生活的第一天就得罪了我的班主任。班主任是一个比我大不了多少而且挺漂亮的女孩,我对她说“你为什么不找个更赚钱的工作”。我当时大概是想和她套近乎,但是我的话术真不怎么样。说别人挣钱不够多,其实是在侮辱别人的智慧,而且我的漂亮班主任舍弃了外边繁华世界来为我们这些无知的小子贡献她的青春,我的话显得似乎还挺不领情。

其实真相是,我很钦佩那个女老师的组织和讲话才能,并想到,一个有特殊才华的人应该做一些可以利用自己的优势,通过竞争获得更高收益的事情。我相信在比我年龄更小的职场人中,这种思维倾向将更加明显。

一个原因是他们自认为更加有才华,另外,社交网络的普及让才华的定义更加泛化了。比如,你喜欢讲笑话,这原先只能算个个人习惯,但现在如果你有个微博账号,就可能因此赚到很不错的收入。

不过在理论上说得通的事,在现实中总是有问题。你有兴趣的话,可以试一下,用讲笑话赚钱的效率是如何输给你去小区的垃圾桶里捡矿泉水瓶的。为什么会这样?毫无疑问,用讲笑话谋生的人太多了,而且这些人中有很多同样有才华。

如果一个毕业生决心走一条以才华谋生的道路,可以说是很危险的。

首先,你不知道你自认为的才华是不是真存在,我相信人在判断自己在某方面具有超常能力的时候都会出现些许夸张的成分。

其次,也许有这种才华的人太多了,你们在分食一小块蛋糕。在这种情况下,一个人很难确认“努力”是不是真对自己的竞争力有加分效果,而这种无效竞争很可能是过了很长时间后才被发现的。

另外,还有最糟糕的一点,很多很有才华的人,他们能够有效赚钱的时间非常短,当那些过人之处泯于众人之后,他们还很依赖靠出色的决策来赚钱,以至于在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做了很多对他们的人生有害的努力。

我曾有个很聪明的生意人朋友,后来因为生意失败而开展了一项“最差的创业”:开了个台球厅。因为房地产市场不断走高,为了降低成本他被迫把地点选在地下室,就算生意好,肺也会被在台球厅抽烟的人熏得和腊肉差不多。更别提,打台球的人中充满了那些不好对付的角色,他们的出现也对生意运营造成了危险,在这种情况下他又很难提高单位时间的价格,把成本变化转嫁到客户身上去或者提高毛利率。这个很聪明的台球厅老板,难以忍受这种差劲生意的折磨,最后他终于想到了怎么让他的台球厅具有高毛利率的办法。他招聘了十几位胸部丰满的女孩,并让她们穿上低胸紧身衣。顾客们可以花钱请女孩们一起打台球,而这时候那些“台球爱好者”往往也会以高价购买台球厅里出售的饮料。这种办法看起来真不错,使得顾客、女孩和台球厅都挺满意。只是后来这个老板因涉嫌提供色情服务被警方带走了。

现在看来,我大学班主任的职业选择没有什么问题,她不想靠所谓的才华工作是因为不想处在那么焦虑的状态中,并且她有权利从她所在的学校获得价格已经很不便宜的房子。至于她出色的组织和讲演才能,用于她的家庭效果也是很不错的。

毕业季又要到了,就才华问题我提了点儿建议,算是对将要进入职场的新鲜人的一个小小提示吧。1.6 驯好贪欲这只大老虎

我和一个朋友最近受邀请参加了一个心灵治愈的讲座。果然,治愈系讲座在这些年都没什么进步:基本上就是一种比较低级的催眠,催眠师拼命想让你哭,有点像那种低劣的婚礼主持人。我感觉这个家伙会让听讲座的人互相拥抱,想溜走,但是还是慢了一些被抱上了,那是一个眼眶湿润的中年妇女;我的朋友比我还惨,抱他的是个胡子拉碴的中年男性。

在讲座中还有那种最古老的微笑练习,比如让你横着叼住一支铅笔。这个练习似乎管点用,我的朋友这么说的。他叼了一会儿笔,直到口水都要流出来了才放开,他说,他感觉心情似乎好了一点。

这个类似的实验我在一个美国行为学试验中看到过,实验者要求人们对杰瑞·拉尔森的漫画做出评价。杰瑞·拉尔森是美国的英式幽默漫画家,他的画里人和动物总是看起来胖胖的,经常会干一些匪夷所思的事,比如一群打棒球的胖鱼,瞪着一只被本垒打打到河岸上的棒球,漫画题目叫《进化的关键时刻》。据说拉尔森的所谓英式幽默并不被一般美国人特别欣赏,但是当让参加实验者先把一支铅笔横叼在嘴里一段时间之后,再对拉尔森的漫画做出评价,结果大家觉得拉尔森幽默多了。很多教授从行为学上对这种现象做了解释,简单地说,就是人们高兴会笑,反过来也一样,那就是笑或者做出类似于笑的动作,假笑或者咬铅笔也会让人觉得心情好一点。

耶鲁大学的约翰·巴奇教授对这种现象做了很深入的研究:他最著名的实验是,让一些人先看一些关于老年人的照片视频和文字提示,然后再测量他们的行走速度。看过有关老年信息的实验参与者的步行速度要比没有看过的人慢很多。巴奇教授把这种现象叫“启动效应”,也就是说人的感性系统受到暗示会发出某种信息,这种信息会对身体各种激素水平做出影响,比如上边那个实验中,人们接触了年老的信息,身体自动地会对想象中的老年人做出类似于模仿的情况,而且这种模仿基本不受理性的控制。

不过,也有例外,如果参加实验的人对“年老”这个词非常厌恶,那么人们反而会做出相反的举动——动作比没受到相关暗示的人速度更快。这大概是人体信息为了摆脱暗示,所以尽量表现出要远离它的反应。这也是那个治愈讲座对我毫无作用的原因,发给我的那支铅笔有挺重的油漆味道,我讨厌油漆,而我的朋友有严重的鼻炎。财迷综合征并不像大家想象的那样

下面我们要回到我们的大主题理财了。“启动效应”——它还有个非常洋气的名字叫“佛罗里达反应”——还有和钱财相关的一面,比如,让人们与和钱有关的内容接触,人们也会因此做出和钱有关的“启动效应”行为。

明尼苏达大学的凯瑟琳·沃斯是个研究人类欲望的心理学家,她对钱对人们的“启动效应”做过验证,如果让人们事先接触一大沓钞票的图案、一份带来高收入的工作图像暗示,这些人会变得比没有接触过这些和钱有关信息的人更自私,比如他们愿意帮助身边的人捡掉到地上铅笔的概率要小得多,而且这些“爱钱”的人会愿意离别人远一点。没有接触过“钱信息”的受试者可接受和其他受试者座位的平均距离是80厘米,而“爱钱”的人的这个平均值是118厘米。

我们不妨把这种“爱钱”的人受到“启动效应”的表现叫做“财迷综合征”——这么叫主要是为了让它显得更通俗一点,这类行为特征经过统计的总体表现并不像人们印象中的葛朗台那样夸张的视财如命,而且想办法降低各种各样的成本并且对自己的生活质量毫无要求,相反,这些新类型“财迷”会对自己的生活质量很在意,他们更主要的特征是表现得更孤立,倾向于拒绝帮助别人,也不愿意因为什么事向别人求助——这在他们看来可能是一种软弱的表现。

受到钱概念暗示的“启动效应”在短期内给人的行为造成的影响在一段时间后会逐渐消失,但是如果长期接触钱概念的话,人会长期表现出“财迷综合征”吗?我很难对这种社会行为做出量化的结论,比如我很难用尺子量完那些财迷基金经理们的办公位之间的距离,再跑到他们如果不从事金融业务的另一个平行世界里去量一下,但是从感觉和逻辑上讲这种长期影响是存在的,而且更严重。

如果你有时间翻看一下著名投资家的传记,除了可以发现他们的理财思路,还可以看到他们普遍具有咱们上边说过的强烈的“财迷综合征”。比如,巴菲特从小就喜欢数字游戏,他还喜欢收集各种饮料的瓶盖。这种行为后来被巴菲特的姐姐解释成:“年轻的沃伦就能通过这种‘大数据’来对各种饮料的销量做统计,然后根据统计数据决定自己卖哪种饮料。”我对这个解释表示深刻怀疑,小时候收集瓶盖之类的东西明显有自闭倾向。

而且,你可以注意一下,那些投资理财大师都有个特征,很多是单亲家庭成长起来的或者有个过于严厉的母亲,这也造成他们从小很少得到别人的帮助,这种情况使得他们在成年后都是孤立主义者,虽然他们在老年时这种状况有所缓解。改变财迷综合征的错误和好的方式

如果财迷综合征能帮你成为巴菲特,那当然就不是对这种行为做不做校正的问题,大家大概都希望得上这种病。但是,绝大多数人,他们染上财迷综合征,只是让他们表现得越来越孤立,这并不是个好兆头,因为人们除了个人资本——财富和自身具有的能力之外,很大程度上还要依赖于社会资本。如果你有时间,我建议你看看罗伯特·帕特南写的《独自打保龄》,那本书有很大篇幅写的是人们的社会资本是怎么逐步丧失的。

首先,我们来说说错误的方式,很多人会以为在钱财上更大方一点会改变自己的不良心态,但这种方式效果并不好——包括我自己也试过,在冲动的情况下大方地为别人消费和你本身具有的爱钱观念的冲突,这有点儿像一定要左撇子用右手写字,即使不是别人强迫你的,你也会很难受。这种校正在行为学上被称作“自我损耗”,这种损耗会让人产生心理上的反弹,比如更加孤立,并损失更多的社会资本。

可见“财迷们”有自己的行为特征,但它并不是单向性的坏特征,这值得你花精力改变吗?正确的改变方式

1.在你计划一件要完成的事的时候,把来自别人的帮助加进去,这种变量会增加事情的不确定性,但是会增加你做这件事产生的价值。

2.增加社交活动的频率。

3.在无关紧要的小事上寻求一下别人的援手,建立寻求社会资本的习惯。

4.投资理财的终极目标是为了幸福,钱只是幸福的一个因素。

5.为了建立健康的投资理财观,别老看那些只会算账的投资理财文章,它们既无趣也不一定有用。1.7 最值钱的五项生活技能

在超级大城市生活,如果你能适时DIY,能省下不少钱。

我看过一本反对种族歧视的书,书的作者对新西兰的毛利人——这本书不是现在写的,是几十年前,那时候毛利人还保持着相对原始的生活状态——和欧美城市人做了调查,结论是毛利人比现代都市人在很多方面更聪明一些,这是因为毛利人在直接暴露的自然环境里,社会分工很不明确,很多生活日用品都要自己动手做。所以,毛利人的直觉和动手能力都要远超过现代都市人。

随着社会分工的进一步细化,人类的动手能力的确是越来越弱了。也不用那么远找来毛利人作证,只要对比前一代人,就能发现这种生活技能方面的退化。比如,我的父亲不但能自己修理电路和上下水管道,还能自己制作家具,甚至他在我3岁的时候还自己组装了一台电视,这造成我在很长一段时间一直认为电视就应该是各个家庭的爸爸自己组装的。现在呢,我能自己在繁乱的沙发上找到遥控器就不错了。

当然了,有人会为这一代都市人辩护,他们的基础生活技能范围发生了改变,他们不会再制造电视,但却能很熟练地搞定一次国外旅游或者很快地提高“打飞机”的成绩——我指的是那款游戏。不过,相信我,上一代的那些本事还没有过时,其中一些生活技能也为那些拼争在超级城市的年轻人省下了很多钱,而且掌握它们并不困难。

在此总结五种性价比最高的生活技能,有的可能称不上生活技能而只是一种习惯。为了让这些技能的效果更量化,我们对北京、上海的公司人做了调查,这些公司人的月平均收入在8000~10000元。记账

准确地说,记账应该是一种习惯。记账的最大好处是,能知道你的钱都花到什么地方去了。如果,你有一定的财务目标并且对自己的消费有最基础的认识,那么当需要调整自己的消费计划的时候,才会更加有的放矢,知道自己最好在什么地方缩减消费额度,在什么地方已经不可能再有节约的可能。

而且,记账的确会对人们谨慎消费有暗示的作用,这种现象是我在一对北京的夫妻身上发现的。这对夫妻养成记账的习惯,是因为他们有了要小孩的计划,在记账前后,他们月平均消费减少了30%左右。我猜测这么明显的省钱效果,除了我上边所说的记账有暗示作用以外,夫妻双方的财务互相透明,也减少了两个人很多难以入账的花费,比如,这个男士不太可能在午饭时出于讨好再为公司某个漂亮的女孩垫付餐费。你明白我的意思吗?这不是什么居心叵测,只是一种本能或者玩笑,很多人会这么做。这也导致了记账的一个负面效果,那就是记账会抹掉生活中很多小乐趣,并且其本身就是枯燥的。

记账最大的坏处,就是枯燥并且麻烦,这和大家的记账方式存在一定关系。记账的方式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要比以前方便得多,现在有很多专门用于记账的APP,这些软件专家还会开发很多社交和互动式的方式,来让记账的人对这个枯燥的活动产生更多兴趣。当然,这也有令人担心的地方,那就是你的财务秘密是不是安全。关于这个问题,我和现在中国市场占有率最高的一家记账软件公司的高管聊过,他赌咒发誓说不可能利用客户的账本赚钱,我们暂且相信他吧。忍受更短的安全距离

很多超级城市的公司人,他们为了安全距离花掉了不少钱,比如在上下班路上,他们最讨厌的是拥挤,这让他们本来就有点儿疲惫的状态更加难以支持,甚至想起拥挤就会焦虑。很多人为了避免这种焦虑而在公司附近租房或者买房,在这些超级城市的办公区越来越集中的情况下,这种买房、租房的方式让公司人的月居住成本相对于近郊的费用来说高了1倍以上。

很多人误以为公司人焦虑的原因是上下班时间太长。但从我们的考察中,大多数公司人对时间并不是很在意,我知道很多人可以走路20分钟从公司到家也不愿意坐10分钟地铁。不要把大都市公司人想象得太勤勉,他们真正焦虑的是和陌生人距离太近,很近的距离会随之联想到很多不安全因素,比如,传染病、性骚扰、偷窃以及暴力冲突。实际上,近距离所能引起的不快还是极小概率的,而且即使地铁拥挤也没有想象中那么可怕。

当然,独生子女一代公司人在年龄很小的时候就已经有了自己的卧室,他们的安全距离要大于上几代人,要让他们缩小自设的安全距离是挺困难的事。但是想想,这能为你每月省下3000元的费用,这种自我设置的改变还是值得一试。能喜欢一类书籍

如果你能有个比较固定的爱好——当然不包括吸毒和打麻将,而且能因为这个爱好也喜欢看看那方面的书,那就太好了,这就有可能为你每月节约1000元左右。这种节约不是因为书的内容真起了什么教化作用,而是这种行为挤占了你无所事事的时间。人们是怎么打发无所事事的时间的?在我们的调查中发现,很多人会利用这些时间组织非常无聊的聚会。虽然在很多情况下,这种聚会的组织者和参与者都知道活动不是很有趣,但他们还会比较积极地参加,因为几个人在咖啡馆看自己的手机似乎比自己在家看稍微有点儿乐趣。这种现象在单身公司人中似乎非常普遍。当然,这还算好的,有的人会在无聊的时候,用那些社交软件使劲摇——这并不罕见,甚至我同事中就有。这种更广泛的“无聊”社交最大的问题是造成财务风险,你根本不知道会摇出个什么东西,而我们也有理由相信一个摇出来的漂亮女孩要比在最拥挤的地铁上立在你身边一个刚吃了韭菜包子、满脸青春痘的屌丝更危险。

就像犹太人说的,人最好不要在无聊的时候做财务决策。因为这一般都是错的,而且还有可能为错误的决策不断投入资本来弥补。尽量喜欢上一类书籍,这是最好的挤占你可能犯错误时间的方法。每天锻炼

假如有人进入你的房间盗窃,你应该怎么做?

对,保护好自己!这个回答从财务的角度也是对的。因为家具房子盗贼搬不走,家具和电器不值钱,现金存在了银行,而银行卡可以挂失。但是当你身体受到伤害,并且要面对一个拿着手术刀的大夫时,你的二次劫难就来了。

每天锻炼是最好的降低你健康风险的方式,而且有氧运动可以增加你的内啡肽分泌。以现在的居住环境,我推荐的最好的锻炼方式是跳绳,这是避免社区里的宠物追着你跑的最佳方式了。做饭

如果能适当地做饭,每个月平均可以为你节省1000元左右。对于一些人来说,他们对做饭的定义很微妙,他们不愿意做饭,因为如果他们会做,就要在以后的家庭生活中担当一部分做饭的职责了,而且他们还讨厌刷碗。

我自己倒是能从做饭中获得乐趣,我常先到餐馆看看某种菜品的价格,然后到超市买相关的原料,自己回家做。用餐馆价格减去我在原料上花去的费用,比如说是20元钱,我就可以握拳做出非常励志的姿势,“耶,又赚了20元”。这让我有了种做兼职的感觉,你也可以试试用这来挑起做饭的乐趣。1.8 投资者的指南针

我不用看上证指数或者伦敦、纽约的商品交易情况,就可以知道那些市场是不是出现了很大幅度的下跌。并不是我有什么神秘的预测能力,我只要看一下我的邮箱、微博私信和微信留言就可以了。如果指数下跌2%以上,那里边就会有很多投资者问我的问题,那些问题大概的意思差不太多,我想把它们凑到一起回答一下,这是个省事的方法。

应该怎么处理手里已经跌了一半的股票?

问这个问题的人最多,也是最难回答的。它有点像在情感专栏里回答:“我说不清我喜不喜欢我的男朋友,但是我怀孕了,该怎么办?”但愿这两个问题不是一个人提的,否则人生就要迷茫死了。我很难预测,大家对我提问的那只股票以后是上涨还是下跌。我猜,即使我回答了,这个问题的提问者在现在的市场情况下也会继续抱住自己的股票,只是如果我说“持有”,他们会对我印象稍好一点儿,心里更踏实一点而已;如果我说“卖吧”,他们心里会挺不舒服。

问题的关键不在这里,而是,你知道你持有的股票到底会怎么样吗?如果你不是太了解你所持有的那只股票,为什么要去买它并希望它给你带来好的收益呢?如果你只是以前听到了小道消息或者被这只股票以前曾经迅速上涨的历史所吸引,那么前途是很难预料的。如果真是那样,而你又希望在资本市场上获得收益,你不如把股票卖掉,再买同等额度的指数基金好了。对于没时间去看那些复杂的公司年报,凭着感觉进行研究的公司人来说,最好的办法是卖掉股票去买指数基金。指数基金可以说是一条能战胜80%投资者的绿色通道,之所以能战胜80%的人,就是因为只有比较少的人会这么去做,原因是这种方法显得有点儿缺少智力参与,而且比较无趣。IPO重新开始会导致市场下跌吗?

在一些人看来会,而且市场在短时间内的确会因为这个原因下跌。出现这种情况的逻辑是,有新的股票要进入市场,它们会分走一部分原来市场中的钱。但是从停止IPO到现在,央行又新发了很多纸币,这些“新钱”也没有造成资本市场出现什么上涨。那能不能说,有新钱进入资本市场,新标的进入会稀释原来的资金状况,再加上分红和税收,整个资本市场就会变得越来越小了?如果是这样,那么干脆大家都离开算了。其实情况正好相反,一个没有融资功能的资本市场才是没有必要存在的。

IPO重新开始,这对普通投资者基本上是没什么实质影响的,倒是市场这种歇斯底里的状态对人们的投资心态影响很大。

该不该抄底?

现在中国资本市场上便宜货到处都是,如果你认为在这个时候去买那些有价值的股票是抄底,那就是该抄底了。但是我觉得你要小心几个问题,首先,别寄希望自己有超级好的运气,买到最低点,我还是推荐投资者采用“小步慢跑”的投资方式;这个所谓的“底”可能会保持底的状态2~4年,甚至更长的时间;要留好你的零用钱,别都用来抄底,公司人最大的现金获得方式肯定还是工资和提成奖金。

我们该怎么做?

现在的市场有点儿像北方农村冬天的地下赌场,空气污浊、声音嘈杂,很容易煤气中毒。

有本书叫《沃顿商学院谈判课》,这本书开头讲了一个故事,一个女孩赶飞机晚点了。这次旅行是女孩好长时间的梦想,她不想失去它,被阻止登机后,女孩就拿着箱子在候机楼能看到飞机驾驶舱的地方充满哀怨地看着飞机驾驶员,驾驶员扭脸也看到了她,他们对视了一会儿,驾驶员通知地勤,让那个女孩上了飞机。

这个女孩在很短时间内做到了这几点:不慌乱、目标明确、专注。这也是投资者在现在的市场环境中最应该做到的,不要因为短期的市场波动慌乱,要知道自己的财富目标,对投资市场保持信心,少听那些短期市场信息,那些就是让你中毒的煤气。1.9 别像个赌徒一样莽撞

我和一个朋友,在上初中的时候凑到一起最愿意谈的问题是:以后怎么发财?最后我们达成共识,那就是在扎金花的赌博中作弊。我们当时想了很多作弊的方法:比如一个人参与赌局,另一个人假装局外人到处看牌然后再给同伴打手势;或者一个人参与赌局另一个人买同样的扑克牌在他背后帮他换牌。这些作弊方法很有创造力,但是我们一直到毕业也没敢试验。

在众多通往发财的方法中,我当时认为我找到了一种最靠谱的,那就是在每次的赌局中双倍下注,方法是这样:比如你在一个赌局中开始只下一分钱的注,赢了就走,如果输了,在下一次下注的时候就把下注额度加倍,下两分钱赌注,我自认为这种下注方式天衣无缝。在扎金花游戏里,这种下注方式可以应用在“加傍”里。也就是不直接参与扎金花,而像赌赛马一样,赌哪个人会赢某一局纸牌。最后的结果是,我应用我的双倍下注法时输得最惨,每次都是以我不敢再继续下注而收场。这种双倍下注法的问题我几年后才发现,这是因为,当时我们游戏的规则是,如果加傍押对了,只有最后的那个大输家才会付给下注者等额的赔付而其他参与者不付钱,这就让加傍的人处在一个特别不公平的赔率计算里,如果有四个人参与这个赌局,那么那个加傍的人的期望值就是每次都要输掉押注额的0.5倍,而我的押注办法又是每次都加倍,所以这种方法没能加速赚到钱却加速让我成了大家的笑话。

其实即使在概率公平的情况下,也很容易造成下注人的破产,只不过当时我对此一无所知而已。关于这种下注押注方式,300年前就有人记载过,当时有个叫珈科莫·卡萨诺瓦的意大利人,这个家伙被后人称为探险家。他在一次赌局中应用了双倍加注法,最后把他的一个情人的钱几乎全部输光。那个情人是个修女,本来他们说好一起私奔的,最后卡萨诺瓦一个人跑了。这个家伙在他的性史上也是加倍下注法,后来得了性病。比起他来我算是幸运的。

到底应该怎么合理的下注?这个问题直到有了计算机以后才面目清晰了一点。对这个问题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叫约翰·凯利,他是美国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当过飞行员。凯利和我们在初中时的想法差不多:怎样才能迅速发财?他用赌赛马为模型算出了一个公式,这个公式的基本含义是,赌徒不要把所有资本押到一次下注里;弄清你参加赌局的“优势”在哪里,不要到对参与者不公平的局中下注;要长期下注,在大概率上占有优势。可惜凯利自身对他的长期下注问题缺乏关注。由于他长期抽烟宿醉,英俊的凯利很年轻就挂掉了。有一次凯利和他同事一起参加一个会议,忽然这个天才蹲在地上捂住脑袋说,“稍等我一下”。然后他就死了,原因是脑溢血。

凯利的同事克劳德·香农和爱德华·索普最早也是最大利用了凯利公司的价值,他们根据这个理论基础去拉斯维加斯赌钱。在众多赌博样式中,选了21点这种玩法,因为21点是为数不多的概率对参与者有利的。在21点历史上,爱德华·索普是个划时代的人物,直到现在全世界的21点狂还在组织世界21点大赛。索普博士已经80多岁了,但他偶尔还会礼仪性地参加这个比赛。虽然,索普通过他的算牌已经得不了比赛的冠军,但是,很多崇拜者都会在比赛结束时要求这个老人给自己签名,作为参赛的最大收获。索普对世界的另一个贡献是他让那些整天沉迷在数学公式里的“书呆子”也有了发大财的可能,在20世纪60年代,他组建了最早的量化交易对冲基金。索普应该是宽客之祖。

从某种角度看,投资和赌博的边界并不是那么明显,凯利公式的理念也对投资者的投资有很好的指导作用。投资理财就是生活,像凯利所说的那样,合理的下注也是一种生活哲学。凯利公式在投资里的应用

其实凯利公式是对巴菲特所说的投资的一个量化,凯利要比巴菲特大30多岁,他们没见过面,不过索普和巴菲特一起打过桥牌,他们互相都认为对方是很聪明的人。

从凯利公式对赌博的长期收益和随意下注的比较可以显示出,经过长期投注才会显示出凯利投注法的优势,这和巴菲特所说的找到长而且湿的雪路,在上边滚雪球的投资思路其实是一样的。

1.不要因为短期概率事件影响大概率事件

在短期内,下注的结果是没法预计的(除非有人作弊)。投资者只注意到短期概率造成的结果,而放弃自己原来所做的大概率事件,就会造成更差的押注结果。这种情况就是在赌博中赌红了眼。

2.最大的问题是,你很难知道自己的概率

之所以只提到凯利投注的概念而没有写出公式的细节,是因为投资者看到这个公式也没什么用,而且有的人会机械地运用这个形式简单但内涵复杂的公式。面对复杂问题时,人们无法预测自己的行为对整个事件概率细节的改变。比如如果你足够努力会是一种人生的投注结果,而不努力的结果可能是完全反向的。另外一件事,就是很多数学天才研究过的“去赌场发财”的梦想,是一个极小概率事件,因为赌场的游戏概率几乎都对赌场老板有利,他们在索普发现了21点秘密之后,也改变了赌博规则。1.10 理财者的情绪计分卡

不知道你注意过你花钱的强度和你的情绪之间存在的联系吗?这个问题是我在看了自己几个月的信用卡账单之后想到的。它们中最大的数字大约是最低值的两倍还要多,如果从中刨除那些刚性支出,比如说每个月的电话费和出差的酒店费用,这种差距将变得更惊人。而在花费非常高的月份中,我并没有什么重大的必须支出项目。我没有想到什么其他的因素,大概只有情绪的作用最大。从这又联想到一个更伟大的想法,如果我能控制那些让我更多花钱的情绪的话,也许就会为我每年省下一笔不小的费用。

我花费这些钱的时候是一种什么情绪呢?在这方面,社交网络可以帮我的忙,自从有了微博和微信,我就一直在上边碎嘴唠叨地说这说那,把各种菜的照片发上去,通过它们我就能大概回忆起当时的情绪状态。社交网络其实创造了很多类似的附加价值,如果有人对此进行开发没准是个不错的创业项目。

在统计中我采取了后期计分法,首先把情绪分为几种,然后根据回忆把这些情绪的程度按1~10分进行记录,然后统计我在什么情绪下花钱最多。

按照生物学的理论说,人们在好的情绪下更容易花钱,在这种时候,内啡肽更高,消耗能量更多,这种能量需要补充的感觉通过各种激素的变化传递给大脑,人们的购物欲会比较高涨。另外,人们在情绪好的时候对自己未来的预期也会比较好,大家在那个时候会想到:“反正以后会挣到更多的钱,为什么不花点钱让自己感觉更好一点?”

这种生物性,在我的计分卡里的确有体现,每每得到有挣更多钱的可能或者我投资的股票价格上涨,我都会花钱小小享乐一下。

但这也不完全的对,另一部分“奢侈”的花费是在我情绪很不好的时候,比如说“焦虑”,它也让我花了不少钱。你看,有天我感到有点累,想到挤地铁回家就烦得不得了,于是用“嘀嘀”叫了辆出租车,出租车的花费是我坐地铁回家费用的25倍。

那些坏情绪会花掉更多钱的原因,怎么说呢,我感觉在那些时候容易有种“末日感”,当时我想的是先把眼前这些令人厌恶的情况解决了再说,即使花掉更高的溢价也会在所不惜,这就像“世界末日到了还要钱有什么用”一样。

在坏情绪下的花费对我来说效用一般要比在好情绪下的花费效用低,这是最关键的问题,它们虽然已经有了很高的溢价但是并没让我高兴多少。把这个问题稍微推广一点,坏情绪,比如我说的焦虑造成的低效用花费最明显的一件事就是那些糟糕的假日旅游项目,你参加过北京春节期间的庙会吗?我猜如果真有地狱这种地方,它的情况也不会坏于那些庙会。我去过一次,那些旅游者弯着腰伸着脖子享用高于正常价格5倍的变质羊肉串的景象,现在还偶尔出现在我的噩梦里。但是,令人不解的是,很多人每年都在诅咒那些庙会,但他们还是坚持每年都去。我觉得这可能要归结于这些人对节日的焦虑感。他们知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