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你一生的100个海洋故事(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09 14:01:52

点击下载

作者:宫方主编

出版社:河南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影响你一生的100个海洋故事

影响你一生的100个海洋故事试读:

太平洋名称的由来

“太平洋”这一名称是葡萄牙出生的西班牙航海家麦哲伦在率船队做环球航行时取的。

公元1519年9月20日,麦哲伦率领西班牙探险队从圣罗卡启航,经直布罗陀海峡,沿大西洋向西,开始环球航行。一年多以后,他们的船队来到了南美洲的南端。在沿南美海岸航行中,他们突然发现海岸陡分为二,麦哲伦便命令船队顶着惊涛骇浪驶进了一个海峡。经过38天的艰苦奋斗,终于绕过险滩暗礁,平安地驶过了海峡。这时,一片茫茫无际的大洋在他们眼前出现了。船队航行了3个月,从南美洲和火地岛,来到菲律宾。在航行中,始终没有遇到一次大的风浪。队员们高兴地说:“这里真是个太平之洋呀。”从此,人们就把美洲、亚洲和大洋洲之间的一片大洋叫做“太平洋”。

印度洋名称的由来

印度洋古称“厄立特里亚海”,意为“红海”。这个名字最早见于古希腊著名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公元前484年——前425年)所著《历史》一书,以及他所编绘的世界地图中。

印度洋的得名比厄立特里亚海晚得多。最早使用此名的人可能是公元1世纪后期的罗马地理学家彭波尼乌斯·梅拉。公元10世纪,阿拉伯人伊本·豪卡勒在绘世界地图时,也采用了这个名字。而近代正式使用印度洋一名则是在1515年左右,当时在中欧地图学家舍奈尔编绘的地图上,把这片大洋叫做“东方的印度洋”,此处“东方的”一词是和大西洋相对而言的。到了1570年,奥尔太利乌斯所编绘的世界地图集里,把“东方的印度洋”一名的“东方的”去掉,成为通用的称呼,一直沿用至今。

大西洋名称的由来

大西洋这一名称最早见于明朝记载。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来华,在晋谒明神宗时称自己是“大西洋人”。在他的概念里,印度洋海域是“小西洋”,而欧洲以西的海域则是“大西洋”。我国明朝年间,大体以雷州半岛至加里曼丹一线为大西洋的分界线。它的西面叫“西洋”,而把日本人称之为“东洋人”。随着人们对欧洲地理概况的了解,人们发现前面的说法并不确切,于是,改称印度洋为“小西洋”,而把欧洲以西的海域称“大西洋”。西方世界地理学和地图作品传入我国后,我国翻译家便以“大西洋”命名,并一直沿用至今。

黑海名称的由来

亚、欧之间的黑海,人们一直认为是因为它的海水是黑色的,其实黑海里的水并不是黑色的,只有当海上刮6级以上大风时,它的颜色才变暗。

苏联一学者根据古文献考证出,最先使用“黑海”这种称谓的是黑海南岸的希腊人、波斯人、土耳其人。而这个地区的许多民族,有以不同颜色代指东西南北的习惯:黄色为东,红色为南,蓝色或绿色为西,黑色为北。因为黑海在他们的北面,所以他们便把这片海域称做黑海了。

红海名称的由来

红海是中文意译,关于它的名称的由来有着各种各样的说法,而大多数的说法往往又同红色联系起来。一种说法是从海水的颜色来解释红海的名字,这种说法包含三种不同的解释。一种解释说因为红海里有许多色泽鲜艳的贝壳,因而使水色深红;一种解释说红海沿海地带上有大量黄中带红的珊瑚沙,使得海水变红;另一种解释是,红海温度高,光照充足,适宜生物的繁衍,所以红海表层海水中大量繁殖着一种红色海藻,由于数量庞大使得蓝蓝的海水看上去呈现微红色,于是得此美名。

第二种说法认为红海两岸岩石的色泽是得名的原因。在古代,人们由于交通工具和技术条件的制约,只能驾船在离岸不远的海面航行。他们发现红海两岸特别是非洲沿岸,是一片绵延不断的红颜色岩壁,在日光的映照下,岸上红光闪烁,反映入水中使海水变红。红海由此而得名。

第三种说法是把红海的得名和气候联系在一起。在红海海面上,经常有来自非洲大沙漠的西风吹来,送来一股股炎热的气流。气流中夹带的红黄色的尘雾常常笼罩着红海,天空一片昏暗。古代腓尼基人和希腊人航行到这里,看到红海这种奇异的景象,于是便将此海命名为“红海”。

第四种说法是因其地理位置而定,由于人们认为“红”表示“南方”的意思,红海即为“南方的海”。

巴伦支海名称的由来

为了寻找传说中通往西印度群岛的航道,1596年5 月,威廉·巴伦支作为一支由两艘船组成的探险队的总航手,从荷兰出发,去实现心中的梦想。

1596年8月,巴伦支一行的船被浮冰围困于新地岛(今属俄罗斯)北岸。由于无法继续前进,船员们弃舟登陆,在岛上建起一间小屋,打算冰化之后继续前进。后来,他们的海船不幸被冰块挤毁,而巴伦支又患了坏血病,不得已只得和大伙儿乘两只小船离开新地岛。

1596年9月20日,巴伦支逝世,后人为纪念巴伦支,把从挪威至新地岛之间的这片海域命名为巴伦支海。

白令海名称的由来

白令海位于太平洋的最北方,是一个扇形海域,是亚洲和美洲相隔的地方,也是美俄两国交界的地方。这片扇形海域是以丹麦航海家维图斯·白令的名字命名的。1725年-1743年,在俄国彼得大帝的授命下,白令曾两次来到这个海区,探测亚洲和美洲是否相连。白令第二次出航时,曾在阿拉斯加南部登陆。但返航时,其所乘船“圣彼得号”不幸触礁沉没,白令和30名船员遇难身亡。为了纪念这位航海者,人们便将这片海域以他的名字命名,“白令海”由此而得名。

爱琴海名称的由来

爱琴海的命名来源于希腊神话传说。古时间提卡地方(今雅典及周围)有个叫爱杰斯的国王,他派他惟一的儿子特秀斯到南方大海中的克里特岛,给半人半牛的魔王米诺斯奉献童男童女做贡品。米诺斯是大神宙斯和女神欧罗巴所生,他无法无天,专吃幼男幼女。爱杰斯深恐他的儿子受害,约定如能平安归来,即以白帆为号。特秀斯在一个美丽公主的巧妙救护下,平安归来,但忘记临走时同父亲的约言,返航时仍用的是黑帆。日夜在海边守候的爱杰斯,误以为儿子惨遭毒手,遂悲痛欲绝,马上投海而死。后世为纪念他,就以他的名字给海命名,叫做“爱琴海”,意指“爱杰斯的海”。

直布罗陀海峡名称的由来

直布罗陀海峡是世界著名的海峡,长约57公里,位于西班牙最南端与摩洛哥最北端之间,是地中海的出海口,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地位。直布罗陀海峡因北岸的直布罗陀港而得名。

公元8世纪初,穆萨·伊本·努塞尔率领的阿拉伯军队入侵北非,一路所向无敌,一直打到今摩洛哥西海岸,并占领了重要港口丹吉尔,他任命其部将塔里克。伊本·齐亚德为丹吉尔总督。公元711年,齐亚德又奉努塞尔之命,带领一支强大的军队乘船穿越海峡,直抵直布罗陀。登陆后,他们在那里修建了军事要塞。为纪念这次渡海作战的胜利,阿拉伯人便把登陆的地方命名为“直布尔·塔里克”,阿拉伯语意为“塔里克山”,英文译名为“直布罗陀”。此后,这个地方慢慢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港口,这个名字也就沿袭下来。

霍尔木兹海峡名称的由来

霍尔木兹海峡是介于阿曼的穆桑达姆半岛和伊朗之间的一个大的海峡,它东接阿曼湾,西连波斯湾。由于它是波斯湾进入印度洋的必经之地,所以有“海湾的咽喉”之称。

关于它的得名,有几种不同的说法。一种说法是,霍尔木兹是公元3世纪至7世纪波斯萨珊王朝中一个国王的名字,“霍尔木兹”在波斯文中意为“光明之神”。该海峡起名为“霍尔木兹海峡”以示对国王的纪念。另一种说法是,远在古希腊时代,亚历山大大帝委任一个名叫霍尔木兹亚的将领为舰队司令。这个舰队曾穿过霍尔木兹海峡,并在海峡附近的一个无名岛上停泊。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这位司令,便以他的名字霍尔木兹亚来命名海峡和那个无名岛。以后,这个希腊人名慢慢阿拉伯化,变成了今日的霍尔木兹。

“海湾”命名的由来

某些有多个沿岸国的海湾,一般的情况是以其中一沿岸国的国名命名。不过海湾的命名常遭到争议。波斯湾是亚洲西部一个高封闭度的海湾,以伊朗的旧名波斯命名。它以这个名字闻名于世,已经很久。但位于这个海湾沿岸的都是阿拉伯国家,它们对此持有异议。面对这种局面,国际间采取了一种不介入的变通方法:索性略去它的专名部分(波斯),仅称之为“海湾”,如英语写作“theGulf”。不过世界大多数国家出版的地图上,仍旧注以波斯湾的名称,而阿拉伯国家的地图称之为“阿拉伯湾”。

龙虾海底进军之谜

每逢初冬时节,在大西洋沿岸的某些浅水沙滩上会突然地爬满了龙虾。它们一反老死不相往来的常态,相互紧紧地挨在一起。日复一日,越聚越多。这些龙虾是从哪里来的呢?它们是怎样相互联系的?它们为什么要在这些浅水滩上集合如此众多的同类?这些都是令人不解的谜。

不多久,聚集在浅水滩上的龙虾们渐渐显得惊恐不安。凶猛的鱼类成群地袭击它们。许多龙虾就这样成了鱼儿的美餐。

鱼类的袭击过去了,可是龙虾的惊恐仍然与日俱增。它们忐忑不安,好像在等待着什么。终于,第二个灾难——冬天的第一号飓风来临了。海面上骤然起了变化,狂风卷着巨浪,铺天盖地而来。此时此刻,龙虾更是紧张万分。

风暴过去了,龙虾的秘密进军就要开始上路了。不知它们相互之间是怎样商量好的,也不知是谁给它们发出了命令,只见一只活泼的龙虾,选择了一个性急的伙伴,把自己长长的须角搭在它的背上,前足抓住它的身子,它们勾肩搭背地上路了。接着第三只龙虾搭住第二只走在后面,而后是第四只、第五只……。后面龙虾的动作显得紧张、匆忙,因为领头的往往不等后面的伙伴作好准备就开始出发了。当它们一行经过别的龙虾居住地时,又有新的龙虾加入这个行列。就这样,一只抓一只,犹如一条锁链,越来越长。假如有两支队伍碰到一起,就会汇成一支新的更长的队伍。

那么,龙虾的队伍要往哪里进军呢?它们是保密的。龙虾们在离岸不远的浅水里集合完毕,往深海进发。越走水越深,直到人类达不到的深处。它们为什么要到那里去?它们在海底深渊里做了些什么?在漆黑的深海底它们是怎样辨别方向的?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迄今仍是不为人们所知的自然之谜。

龙虾大军勇往直前,势不可当。它们迈着有节奏的步伐,不时地转动一对带柄的、玻璃珠似的双眼。这条一节一节地连在一起的钢盔铁甲的长龙,扭来扭去,活像一只海底多眼怪兽。

龙虾大军一昼夜能走12公里。偶然间,它们也作短暂的休息。开始,这支锁链般的队伍常常脱节,越走到后来,想脱离大军的龙虾越少。如果有开小差的,那会被强迫归队,这项工作是由走在最后的龙虾负责的。

在平时,龙虾的胆子很小,可现在它们却无所畏惧了。遇到敌害,它们绕道而行;躲不过去,就以战斗相迎。遭到大鱼群袭击时,它们不是四处逃散,而是紧紧地蜷缩在一起,形成螺旋形的阵势。那密集的触角,坚硬的刺棘,直指来犯的敌害。不管敌害从正面还是从侧面进攻,它们都会随时调转方向,严阵以待,共同对敌。

海中巨鳗之谜

100多年来,世界上一直流传着关于海洋中巨鳗的奇异见闻,这些见闻成了费解的海洋之谜。

1848年,英国巡洋舰“得达拉斯”号的舰长和水兵,在离南非好望角不远的海面上见到了一条极大的似鳗鱼的大鱼。它露出海面的部分约有18米长。舰长在望远镜里一直观察了20分钟,直到它消失。这件事后来经过英国海军部仔细查询无讹,并且记录在案,成为当时广为传播的海上奇闻之一。

事过一个月后,美国帆船“达纳普”号在同一海域又遇见了这种大鳗鱼。它的眼睛闪闪发光,身体长约30米,离船只有50米,可以看得很清楚。船长担心受到它的攻击,命令炮手向它开火,但它以极快的速度扎入水中逃走了。

1930年的一天早晨,一艘名为“丹纳”号的海洋研究船在南非海岸外航行。船上一位丹麦籍青年从海中捞上来一网鱼虾。打开网,一圈长长的似蛇一样的东西引起了海洋学家布隆的注意。他将那似蛇的东西捡起来,测量了一下,有1.8米长,他又进一步观察它的特征和头骨的构造,发现这是一条鳗鱼幼体。普通的鳗鱼有104节脊椎骨,海鳗为150节,而这条奇特的幼鳗竟有405节脊椎骨!在已知的海鳗种类中,最大的体长4.9米,而幼体只有17 ~12厘米长。如果以此来推算“丹纳”号上捕获的那条幼鳗,它长成后可能长达55米!

令人遗憾的是,人类至今未能捕捉到这种巨鳗的成体。有关它们的秘密,仍隐藏于海洋之中。

海豚“护航”之谜

乘坐远洋轮船的旅客,常常可以看到许多海豚在航行的轮船周围游来游去,长时间地随轮船一道行进,好象是在跟轮船“赛跑”,又像是为轮船“护航”。

海豚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这仍然是一个未解之谜,因为海洋生物学家们还没有对这一有趣的现象进行过考察和研究,更没有作出什么科学的结论。但是,也有一些海洋生物学家出于对海豚习性的了解,对这一现象提出了一些推测性的解释。他们认为,海豚所以要这样做,有3条理由:

一条理由是海豚是一种好奇的动物,对水中所有不常见的和较大的物体,不管是游泳者还是船只,都有着极大的兴趣。因此,人们经常可以看到海豚从水面抬起头来,观察周围所发生的情况。遇到了一条大船,它们当然也就跟着凑个热闹和看个究竟了。

另一条理由是为了舒适。轮船在大海航行的时候,船后的海水产生了“伴流”,可以带着海豚前进,游起来省劲、舒适,因而海豚经常跟在航行轮船的后面游乐。

还有一条非常重要的理由,是大量的食物在吸引着海豚。船上乘客们吃剩的东西,倒在海里,海豚可以捡着吃。另外,航行的轮船会招来众多的小鱼和其他生物,它们也是为了游泳省劲和捡食残羹剩饭而来随船航行的,这些小鱼和其他生物正好可供海豚饱餐一顿。

当然,除了这三条理由以外,还可以找出更多的理由,但都只不过是推测而已。海豚随船“护航”的原因,仍是有待揭示的谜。

海豚求医之谜

一艘名叫“阿达马托夫”号的拖网冷藏渔船在海上捕鱼时,遇到了一则真实而动人的故事。

一天,当渔船工作已告结束时,渔民们便忙着做返航的准备,有的清洗甲板,有的收拾网具,还有几个水手驾着小艇为渔船洗刷船壳。

小艇上的渔民们正在紧张地工作。突然,一声喊叫把他们惊住了:“看,海豚,一只海豚!”

人们不以为然地向喊叫的水手所指的方向看去,心想,一只海豚有什么大惊小怪的!然而这只海豚的确有点特别,显得十分不寻常,因而吸引了大伙儿的注意力。只见这只小小的海豚,歪斜着身体,正艰难地、缓慢地向小艇方向游来。“奇怪,这只海豚干嘛歪着身体游水?”一个渔民好奇地嘟哝着。“你们看,它好像在流血,它一定是受了伤。”一个眼力十分敏锐的渔民嚷了起来。

这句话,引起大伙儿的好奇,便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它为什么会流血呢?它是被鲨鱼咬伤的吗?甚至有人开玩笑地说,它好像是来求医的呢!“什么?海豚求医?那真是千古奇闻啦!”

渔民们谈着谈着,海豚出人意外地向小艇接近了。人们清楚地看到,它身上有一条明显的伤口和鲨鱼的齿痕,伤口处的确在不停地流着血。

瞧着小海豚被鲨鱼咬成这个样子,人们不禁起了怜悯之心。但又有什么办法呢?总不能把它捞起来,给它包扎伤口,打针吃药吧!要是真的去捞它,它准会逃之夭夭的。

可是,谁也没有想到,这只受伤的小海豚,竟然不惧怕地径直朝小艇游来,而且就在小艇船舷旁边纵身一跃。“怎么?难道它真想要到小艇上来求医?”小海豚的这一举动,使人们不得不产生这样不可思议的想法。

但是很遗憾,小海豚没有达到“目的”,它没能跳到小艇里来。

正当人们替它惋惜的时候,小海豚又跳跃起来。看样子,它真的是要到小艇里来求医哩!因为它失血过多,身体太虚弱,实在支持不住了。

见到这种情景,渔民们感动了:他们确信小海豚是想要到小艇里来才一再跳跃的。可惜仍然没有成功,于是,大伙儿商量着把它救上来。

当渔民们正在讨论用什么法子来挽救这只可怜的小海豚时,小海豚又开始第三次跳跃了。人们急中生智,迅速伸出友谊的手去帮助它。小海豚似乎领会了人们的好意,游近一只只伸向大海的手臂。不一会,这只180多公斤重的白海豚便被拉上了小艇,又很快被送上“阿达马托夫”号渔轮的甲板上。

人们闻讯而来,集在甲板上兴致勃勃地“欢迎”这位来自海洋里的“客人”,都为它那流血的伤口而难过。

可是光难过有什么用呢?得想法子救救它才好呀!医生一面这样想,一面拿来各种医疗器械,真的要为“小客人”进行医治。这位医生十分认真地给小海豚注射止血剂,又给它轻轻地擦洗流血的伤口。为了不使海豚的皮肤离水后干裂,医生吩咐不断给它身上浇水。然后又动手用肠线缝合伤口,足足忙了一个半钟头。在这段治疗期间,小海豚竟然一动不动地躺着,和医生配合得非常密切,周围的观众无不惊叹,都为小海豚的伤口得到医治而高兴。

手术做完了,船长吩咐将小客人小心地抬到船尾滑道上,让它缓缓地滑入大海。

小海豚绕着“阿马托夫”号兜游了几圈,便离船远去,消失在蔚蓝色的波涛中。

深海平顶山之谜

在神秘的深海世界里,颇令人迷惑不解的,要算是平顶山。平顶山的顶巅,就像是被快刀削过似的那么平坦。它的名字就是这么得来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普森顿大学赫斯教授在美海军任舰长时,曾对太平洋的深度进行过一些探测,每一次都发现了从夏威夷到马里亚纳群岛一带四、五千米的深海海底,耸立着许多平顶的山峰。以后的进一步测量证实,这些顶巅平坦的山峰,顶巅的直径约有5海里,把周围的山脚计算在内,形成直径约9海里左右的高台。山腰最陡的地方倾斜约达32°,再往下形成缓坡,并呈现阶梯状,这些情况是所有海底平顶山的共同特征。

这些深海平顶山,分布在除了太阳和星星以外就看不见其他任何目标的太平洋海底。在这里,由于它们的形状独特,便成了极为突出的海底航标。航行在这一带的船只,只要有一幅反映海底平顶山分布位置和水深情况的海图使用方位仪和声波测深仪,就可准确地测定出船位。就这样,深海平顶山为现代航海作出了贡献。

凡是存在深海平顶山的地方,一般都是良好的天然渔场。因为当深层水流冲击深海平顶山时,便产生一种上升水流,深海里的营养物质随着上升水流浮至浅层海面,海水中营养物质一多,就会聚集起众多的浮游生物,从而吸引鱼群到这里来觅食,形成良好的渔场。

深海平顷山是怎样形成的呢?这是正在探索中的一个未解之谜。

中国南海的“魔鬼三角”

1979年5月中旬的一天,阳光灿烂,清风徐吹,一艘菲律宾货轮“海松”号正开足马力,由中国南海向马尼拉方向驶去……与此同时,马尼拉南港“海岸防卫队”的无线电接收机突然收到一个紧急呼救信号:“海松”号在台湾以南、吕宋岛以北海域遇难。信号来得是那样突然,又消失得那样急促,甚至来不及报告遇难原因和当时的情况。搜寻小组火速赶往出事海域,经多方搜寻,非但25名船员踪迹全无,就连上千吨重的货轮也没有留下半点残迹。

7个月后的12月16日,在“海松”号发出最后求救信号的海面上,由菲律宾马尼拉驶往台湾的“安吉陵明”号货轮又失踪了。

1980年2月16日,距“安吉陵明”号遇难正好两个月,灾难又一次发生了。东方航运公司的“东方明尼空”号货轮在行驶到香港与马尼拉之间时,与陆地控制室的通讯联络突然中断……

不到10个月的时间,三艘货轮在同一海域神秘失踪,引起了人们极大的恐慌。人们惊奇地发现,这片西起香港,东到台湾,南至菲律宾吕宋岛,面积约10万平方千米的海域的位置,恰好与举世闻名的“百慕大魔鬼三角区”的位置遥遥相对,于是,中国南海“魔鬼三角”的称谓不胫而走。中国南海“魔鬼三角”与百慕大三角有许多相似之处。首先,这两个三角形海域都是世界上最危险的海域,至今已有大量船只和飞机在这两个海域神秘失踪,而且均未留下任何痕迹,无法确定失踪的原因。其次,这两个海域都呈三角形。第三,这两个海域都位于大陆的东方,海底地形复杂,海水极深,洋流强劲,经常出现巨浪、海啸、漩涡、台风等恶劣海况。第四,这两个海域都是“无偏差线”通过的地方。“无偏差线”是看不到的,而且经常移动,直接影响地球磁场。

东非大裂谷之谜

东非大裂谷北抵西亚,从靠近伊斯肯德伦港的南土耳其开始,向南一直延伸到非洲东南贝拉港附近的莫桑比克海岸,总长超过6500千米,人们称它是“大地上最大的伤疤”。裂谷底部有些地方深不见底,积水形成40多个与众不同的条带状或串珠状湖泊群。其中就有全球最深的湖泊——东非坦噶尼喀湖,水深超过1400米。而在未被湖水占据的裂谷带,则是一条巨大而狭长的凹槽沟谷,两边都是陡峻的悬崖峭壁。同时裂谷带也是大陆上最活跃的火山带和地震带。在那里,人们不断会发现一些意想不到的东西。例如在裂谷带的基伍湖下层,发现了无机成因的甲烷,储量高达500多亿立方米。大多数人认为这些甲烷来自地球深部,溢出地壳溶解于水体中聚集成天然气藏。尽管它的形成机制人们还不清楚,但对于有机成因论无疑是一个有力的挑战。

东非大裂谷也是已知的古人类的最早发源地。1959 年,英国人类学家李基夫妇在坦桑尼亚奥杜韦峡谷,发掘到175万年前的东非人头盖骨,打破了人类历史不超过100万年的传统观点。以后,人们又在坦桑尼亚、肯尼亚和埃塞俄比亚境内的裂谷带中,接二连三找到更多、年代更久远的古人类骨骼化石。东非人的来龙去脉,以及他们为什么选择在裂谷带生活,一直是人类学家潜心探索、孜孜求解的课题。东非大裂谷未来的命运,同样吸引着人类的视线。

1978年11月6日,地处吉布提的阿浩尔三角区地表突然破裂,阿尔杜科巴火山在几分钟内平地突起,把非洲大陆同阿拉伯半岛又分隔开1.2米。科学家们认为,红海和亚丁湾就是这种扩张运动的产物。他们还预言,如果照这种速度继续下去,再过2亿年,东非大裂谷就会被彻底撕裂开,“分娩”出一条新的大洋,就像当年的大西洋一样。但是,反对板块理论的人却认为大陆和大洋的相对位置无论过去和将来都不会有重大改变,地壳活动主要是做上下的垂直运动,裂谷不过是目前的沉降区而已。在它接受了巨厚的沉积之后,将来可能转向上升运动,隆起成高山而不是大洋。东非大裂谷究竟会怎样,看来人类也只有拭目以待了。

无底洞之谜

地球上是否真的存在“无底洞”?按说地球是圆的,由地壳、地幔和地核三层组成,真正的“无底洞”是不应存在的,我们所看到的各种山洞、裂口、裂缝,甚至火山口,也都只是地壳浅部的一种形态。

事实上地球上确实有这样一个“无底洞”。它位于希腊亚各斯古城的海滨。由于濒临大海,在涨潮时,汹涌的海水便会排山倒海般地涌入洞中。据测,每天流入洞内的海水量达3000万千克。奇怪的是,如此大量的海水灌入洞中,却从来没有把洞灌满。有人怀疑它有一个出口。然而从20世纪30年代以来,人们做了许多努力,企图寻找它的出口,却都是枉费心机。

为了揭开其中的秘密,1958年美国地理学会派出一支考察队,他们把一种颜色经久不变的深色颜料溶解在海水里。这种颜料随海水灌入“无底洞”中。接着他们又查看了附近海面以及岛屿上的河流、湖泊,满怀希望地去寻找这种带颜色的海水,可结果令他们非常失望。难道是海水量太大把颜料稀释得太淡,以致人们无法发现?

几年后美国人又进行了一种新的试验,他们制造了一种浅玫瑰色的塑料小粒。这是一种比水略轻,能浮在水上不沉底,又不会被水溶解的塑料粒子。试验者把130千克重的这种肩负特殊使命的物质,统统掷入到打旋的海水里。片刻功夫,这些小塑料粒就像一个整体,全部被无底洞吞没。试验者想,只要有一粒在别的地方冒出来,就可以找到“无底洞”的出口了。然而他们在各地水域整整搜寻了一年多时间,仍一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