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养生(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09 14:42:35

点击下载

作者:高濂

出版社: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国式养生

中国式养生试读:

前言 中医里的养生智慧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安居乐业,衣食无忧,但是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心理压力的加大,很多疾病的侵入与形成也随之大踏步地向前迈进。正所谓“身体是革命的本钱”,现代人越来越重视自己身体的健康情况,纷纷寻求益寿延年的养生之道。但是,有些时候,一些人会陷入一个健康误区,认为只要有了医疗保障、多吃些补品,再做些运动,健康问题也就解决了。事实上,只要我们观察一下身边的人,就会发现越来越多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是因为他们没有医疗保障?还是没钱买补品?都不是,因为他们不懂得科学养生。

其实,中华民族长久以来就是一个非常讲究养生的民族。养生学的起源与发展在我国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而“养生”这个在当今十分热门的名词最早出现于《庄子·内篇》之中。

早在茹毛饮血,钻木取火的原始时代,我们的祖先为了在大自然中更好的生存繁衍,在与天斗、与地斗的漫长岁月里,从劳动与生活的实践中,通过长期的摸索,逐渐认识到人体生命活动的一些规律,提出了一些防病保健、强身健体的理论和方法,并加以实践应用,流传至今。发展到后来,人们便将这种自觉的、保健延年的活动叫做“养生”。再后来,人们将保健延年的实践加以理论归础上,增加了理论的归纳和提高,创立出了一整套实用、适用的理论,人们将其称为养生之道。

经过长期地实践和不断的完善、充实,后人们将偏于养生保健方面的理论方法发展为养性、摄生、道生、保生等;把侧重于老年人益寿延年的方面划分为寿老、寿亲、养老、寿世等。这样一来,就基本反映出了养生的主要轮廓。因此,你若问:“何谓养生?”回答就是:“保养生命。”

通常来说,人类从出生到死亡,都要经过长、壮、老、衰四个阶段。在这四个阶段中,我们免不了会生病或者遇到一些不测,但是,为了让自己能“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素问·上古天真论》),我们就必须讲究“养生”。

养生的目的在于让人的身体能始终处在一个完整的动态平衡之中——前提是我们的身体是健康无病的——并应具备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以及情感的自我调节能力。要注意生活与工作环境的调适,饮食与营养的调和,劳动与休息的适度,情志与道德修养的和谐,以及运动与健身,预防与治疗等方面。

古代养生家曾提出过养生的两个要点:一是要“养正性”,二是要“顺自然”。所谓养正性,就是要人们实行正常的、有规律的思维活动和生活方式,也就是说要保养正气。中医理论认为:构成人体及促进人体生长发育的基本物质是精、气、神,三者以脏腑为中心,通过神的支配,经络的输通来实现生命活动。因此,古代养生家历来将精、气、神列为人身之“三宝”,是养生的关键。“养正性”就在于怎样去调节、制约这三者之间的生理环节,使之不偏不倚,以保持人体相对的阴平阳秘。“顺自然”,就是要求人们在养生的过程中不仅要顺从一年四季的气候变化,而且还要随时适应周围的环境。尤其在对待外界事物的影响方面,如地位、职称、工资、住房等,要有自我控制、调适情绪的能力。中医理论认为:思不宜久,虑不宜过。不为身外之物扰动心神。所谓情志坦荡,随遇而安,这就是顺应自然的精华所在。

养生,就是人们通过各种正确方法对人的身体和生命进行有效的养护。健康则是一个人的身体和心理都处于一个相对稳定、正常的状态。对于疾病,我们恨不得躲得远远的,可是你知道自己为什么会生病吗?

通常情况下,疾病比较喜欢以下四类人群:

一、身体虚弱者。这类人的心脏及内脏各器官都较弱,身体的免疫力都较差,极易被疾病侵入;

二、身体内湿寒较重者。他们常表现在怕冷,手脚凉且潮湿,按热胀冷缩的原理,他们的血管、毛细血管受寒后收缩,内径变窄,影响浑身内外气血循环,所以这类人也极易被疾病侵入;

三、多欲者。这类人欲望过大,想急切获得成功、成就等,白天黑夜筹划、思考,大脑得不到较好的休息(大脑是人的中枢神经,它的职责是管理协调人体各支神经健康高效的工作),这样它的系统会出现紊乱,直接影响人的身心健康;

四、生活有不良习惯者。这类人吸烟、酗酒、性情暴躁、多愁、心眼小,无休止应酬、夜生活等,久而久之违背了人的生存规律,也就为疾病侵入提供了条件。

可以说疾病对以上这四类人是情有独钟的。它们无孔不入、来势凶猛。但我们不应被它吓倒,只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了解一些防病治病的知识,懂得科学的养生之道,改掉不良生活习惯,就可以把疾病拒之门外。

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够健康长寿,这也是从古至今人们的追求,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也是提高生活质量和品质的必要条件。但是,它并非靠一朝一夕、一功一法的摄养就能实现。只有按照人类生命发展的客观规律,顺应自然,切实掌握养生的具体方法,针对人体的各个方面,采取多种健身措施,持之以恒地进行调摄,才能达到目的。

中国自古就有“病三分医,七分养”方能除其根强其身的说法,朋友们,请珍惜自己的身体和生命,让我们科学的养生吧!

第一章 察言观色知健康

◎眩晕,不一定是脑袋出了问题

前段时间,有一位40岁左右、神经恍惚的女病人来找我看病,她说自己患了一种怪病,时不时就会眩晕一两秒钟,之后倒没什么感觉,一切正常。她说她去过一家有名的医院,在那里做了一个脑血流检查,结果没有任何问题。但是大夫说她很可能是心脏早搏,建议她去检查一下心脏。这位妇女检查了心脏,但结果仍然是正常。她去找大夫问究竟,大夫有些不耐烦,告诉她:“你看,所有检查都是正常,你根本就没有病,你一定是心理有问题,要不去看一看精神科?”这位妇女听到这话很生气,也很无奈,于是她找到我。我先给她把了脉,发现她肝火旺,我说:“你最近是不是感觉口苦啊?”她说:“是呀!可不口苦嘛。”我说:“噢,你没什么大问题,只是有些肝风。”于是我给她开了一个极其简单、方便的方子。几天之后,这位妇女就又一次来找我,说她的头晕病好了,对我表示感谢。

或许大家会感到奇怪,头晕与肝有什么关系呢?其实头晕,在西医的治疗方法中,首先是检查头部的供血问题,然后再查一查心脏,如果经过这两项检查,一切正常,而仍然头晕的话,那么根据西医的临床经验,基本上就没有什么治疗的办法了。但是,对于中医来说,中医会另辟蹊径。根据《内经》上的记载“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如果脑供血和心脏都正常,那么出现短暂的晕眩现象很可能是肝出了问题,而肝与胆相连,肝热转移到胆,胆热上升,病人就会感觉口苦。

在我们体内的五脏中,同其他四脏一样,中医所指的“肝”的范畴比西医要广得多,除了那具肝脏外,中医里提到的肝更多的是指人的植物神经系统。因此,我们可以想象肝对呼吸、循环、消化、内分泌和睡眠等平时不用我们操心的生理活动是至关重要的。

在中医理论中,肝主要负责藏血和疏泄。它就像一个物流中心,负责管理身体各种物质的流通及运输。所谓疏泄,即对气、血和水这些资源流通的管理。情绪、睡眠、饮食甚至药物等,均会影响肝的疏泄功能。如果一个人的肝火旺、肝阳上亢,那么他就会出现头晕、失眠、口干、耳鸣、眼睛干涩、头痛,甚至肝炎等一系列的病变。

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注意调节情志、保持心情舒畅,这对肝脏的养生保健最为重要。

情志养生保健:中医理论认为肝“在志为怒”,所以七情中的“怒”与肝的关系最为密切。如果肝的疏泄失常,则可导致情志失常,从而出现急躁易怒、心烦失眠或抑郁寡欢、情绪低沉等症状;而导致肝的疏泄失常的最关键一点就是大怒,常常伴有心烦易怒、面红目赤,甚至吐血、不省人事等症状。所有,再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时刻注意调节情志,化解心中的不良情绪,使自己保持一个好心情,这样有益于肝的养生保健。

顺时养生保健:中医理论认为“肝属木”,“喜条达而恶抑郁”,“肝与春气相应”。也就是说,肝脏是与自然界中春季生长之气相呼应,保持柔和舒畅、升发条达的状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既不要过于激奋,也不要低沉抑郁,使情感世界保持在一种平和的状态中,则对肝的养生保健极为有利。春季既是肝养生保健的最好季节,也是肝病易于发生的季节,所以在春季更应注意肝的养生保健。春季来临时,要顺应自然界的变化,使自己的身心充分地放松,抛弃一切烦恼和杂念,让自己有一种融于大自然中蓬勃生长的感觉,对养肝护肝防止肝病有很好的效果。

环境养生保健:现代人的生活和工作环境都要比以往优越,但你所处的环境是否有利于身心的保健呢?宽敞舒适的环境,不仅让我们感到身心愉悦,更与养生保健有着密切的关系。当然,居住在蓝天白云之下,青山绿水之间,是最理想的事情。但现代的都市人多不具备这样良好的条件,大多居住在人口密集,交通拥挤,污染严重的地方。所以,在城市中居住的人,可以多到居住地附近的公园去活动,那里有花有草有水有树,视野开阔,环境优美,空气新鲜,对健康有益。有便利条件的中老年人,也可以多到有山有水有湖泊有树林的郊区去旅游,踏青、登山、游泳、垂钓、采摘、漫步都是较好的运动方式。在居室内或阳台上种植一些美丽的观赏植物,也对改善环境、清洁空气有好处,有利于身心健康。因为,满目的绿色会给人带来舒畅,朝气蓬勃的好心情,对肝脏的养生保健很有利。现代研究表明,绿色有稳定人情绪的作用,还能够调节血压,保持人体血压的正常。

另外,我想提醒在冬春季节有眩晕病史的患者,要特别注意调节情绪,避免劳累,加强锻炼,饮食上以清淡易消化为主,保证充足的睡眠。但也不要太贪睡,因睡眠过多也容易诱发眩晕。

所以,当你感到头晕时,不要武断地认为你的脑袋出了问题,更不要用力地敲打你的脑袋。这样做不仅不能缓解病症,反而会引发其他病症。

◎“面部之王”也有困扰

鼻子,人体健康的预报员,它忠实地担负着调湿调温、过滤空气、灭菌杀“敌”等功能,它外与自然界相通,内与很多重要器官相连接,既是人体新陈代谢的重要器官,又能防止致病微生物、灰尘的侵入。所以我经常把鼻子称作是人体的“健康卫士”。

其实鼻子还有一个小名,叫“面王”,中医理论中提到“上诊于鼻,下验于腹”。由于它位于面部的正中央,根部主心肺,周围候六腑,下部应生殖。所以,鼻子及四周的皮肤色泽最能反映五脏六腑的疾病。由此可见它在面部望诊中的价值也是颇大的。

鼻子不仅是呼吸通道中的嗅觉器官,而且还是诊断疾病、治疗疾病的途径。利用鼻子进行疾病的诊断,在我国已经有悠久的历史了。古典医学文献中就有望鼻的色泽、形态、动态;闻鼻息、鼻鸣、鼻臭;问鼻的嗅觉、鼻塞、鼻痒、鼻酸、鼻痛等多方面的诊断疾病的方法。

经过多年的临床经验,我发现,鼻子在预报脾胃疾病方面尤其准确。病人出现恶心呕吐或者腹泻之前,鼻子上会冒汗或者是鼻尖颜色发生改变。

去年冬天的一个早上,我乘坐300路公交车到政法大学办事。当时正是上班的高峰期,车里人很多,空气不是很好。我旁边站着一个20多岁的“上班族”。她身上的香水味与车里干燥、污浊的空气混合在一起后,让人闻着不是很舒服。这时我发现身边这个上班族的面色煞白,鼻子上有细小的汗珠,还时不时地用手捂着嘴。最初我以为是因为车里有些闷,不过后来我仔细看了下她的症状,感觉她八成是晕车了。于是赶紧给她让了座。她身体紧缩,勉强地说了声“谢谢”后立刻把嘴巴捂住了,努力不让自己吐出来。这时我确定了自己的判断,赶紧给她按摩内关穴和合谷穴。大概过了五六分钟,她开始放松下来。由此,我想提醒那些有晕车史的朋友,如果感觉自己鼻子冒汗,就得提前做好准备。

所以说,当我们的这位“健康卫士”出现情况时,它首先会给我们一些暗示,如果你是一个细心的主人,那么你不会不知道它的这番“苦心”。从鼻子的颜色变化上看,我们可以大致推断出它所反映的一些疾病。

如果鼻子的色泽十分鲜明,这是有“留饮”的征兆,说明脾胃阳虚、失于运化、津液凝滞。说得通俗些就是,这个人的脾胃消化功能不好,水汽滞留在胸膈,导致四肢关节疼痛。

如果鼻头发青,这说明肝的脏色出现了,是“肝木乘脾土”的表现,而且一般会伴有腹痛。通俗点解释就是,肝属木,脾属土,肝气疏泄太过,横逆冲犯脾胃,结果就影响了脾胃的消化功能。这时候就要用一些泻肝胆、补脾胃的药。

如果鼻尖微微发黑,这说明身体里有水汽。这个症状是“肾水反侮脾土”的表现。本来是土克水,结果(肾)水反过来压制住了(脾)土,水气肆虐,以致肾的脏色出现在脸上。

如果鼻子发黄,这说明胸内有寒气,脾的脏色出现在了脸上。这样的人体内中阳不足,脾胃失于运化,吃下去的冷食或者凉性食物积聚在脾胃,这些寒气上升又影响到了胸阳,所以寒气就滞留在脏腑中。如果鼻子发黄,但光泽明润,那就可以放宽心了,这说明“脾气来复”,是即将康复的好兆头。

另外,我常看到一些朋友不自觉地将自己粗大的手指伸到鼻孔中,使劲地乱挖一气,或者胡乱拔自己的鼻毛、剪鼻毛,这都是不良的生活习惯。这样做虽然能得到一时的清爽,但会使鼻毛和鼻黏膜受损而直接影响到鼻子的过滤功能,从而引起鼻腔内细菌感染,还可能引起颅内和耳的疾病。

作为脸部海拔最高的鼻子,是很需要我们的保护和照料的。通常情况下,我常建议我的病人做一些鼻子“按摩操”。其中有一节是预防伤风感冒、打喷嚏、鼻痒的,叫做摩擦鼻子。方法很简单,将两个拇指外侧相互摩擦,在有热感时,用拇指外侧沿鼻梁、鼻翼两侧上下按摩30次左右。接着按摩鼻翼两侧的迎香穴15-20次。手法由轻到重,注意不要损伤皮肤。我们可以在早晨起床前,晚间睡觉前各按摩一次,其他空闲时间做也可以。这种按摩鼻子的方法可以疏通经络,增强局部气血流通,大大加强鼻的耐寒能力,并能有效预防感冒和鼻病,亦能治疗伤风、鼻塞不通。

日常生活中我们无时无刻、无法避免地要吸入空气中大量灰尘、细菌、二氧化硫等各种废气和病毒。作为人体与空气打交道的第一关口,鼻子也时刻遭受着污浊空气的侵扰。虽然鼻腔黏膜有一定过滤和清洁作用,但如果能经常洗鼻,可以及时清除鼻腔内干痂,会使鼻腔更好地发挥过滤、清洁功能。洗鼻的方法是:用掌心盛温水或温盐水,低头由鼻将其轻轻吸入,再经鼻擤出,反复数次。

我提倡一年四季都应用冷水洗鼻,尤其是在早晨洗脸时,用冷水多洗几次鼻,可改善鼻黏膜的血液循环,增强鼻对天气变化的适应能力,预防呼吸道疾患。

如果外界的空气异常干燥,我们除了要多喝水,勤漱口,提高鼻咽腔,鼻腔的相对湿度之外,我们还可以多吃点水果,如桔子、苹果、梨、甘蔗等;也可用杯盛热开水,将蒸汽吸入以改善鼻腔的湿度和血运,加强鼻子功能。

另外,平时加强锻炼,主要锻炼鼻腔粘膜适应气温突变的能力和呼吸道的抵抗力,如:早晚用冷水洗脸、擦身、凌晨做体操,常去呼吸新鲜的空气,慢跑,散步等。

说到这里,我突然想到90年代初,相声界鼎鼎有名的表演艺术家马季先生的一个段子,叫《五官争功》,这是他同自己的5个徒弟合说的一段相声。就像相声中所说的,人们总是给眼睛以细心的呵护使其明亮,给耳朵以丽音使其愉悦,给嘴巴以美味使其大快朵颐,但对于鼻子,除了偶尔闻到一些香的、臭的味道,好像也没给其特殊的照顾。所以说,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不要让你的鼻子老兄经常满腹委屈地“发怨言”。

◎舌头为何是“心之苗”

中医讲究望、闻、问、切。如果你去中医院,当医生给你把完脉后,总会让你伸出舌头来,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舌头是藏于口腔之内又易于暴露在体表的一个器官。中医认为五脏六腑的病理变化,常可以在舌头上反映出来。所以中医诊病特别重视舌头,称“舌为心之苗”。

按照中医理论,舌尖为心、肺的反映区。当一个人上火或咽喉疼痛时,舌尖往往会发红,如果病情比较严重(如说扁桃体发炎),舌尖就会溃疡。舌的两边是肝、胆的区域,如果舌两边发红,甚至发紫、溃疡,说明此人肝火旺盛,近来脾气大。舌的中间反映脾胃,这一点我特别有体会,如果舌中间有裂纹,说明脾胃虚;如果是前半部分有两条裂纹,我敢肯定你有脾胃方面的疾病。舌根为肾,如果一个人的肾阳气不足,舌根就会发白,这样的人容易手脚发冷;如果一个人的手脚爱出汗、尿黄、腰酸,舌根就会发红。

有一回,一位40多岁的老总请我到一家五星级大酒店吃饭。在吃饭过程中,这位老总品了口红酒后,对我说:“高大夫,我这些天身体不是很舒服,你给我瞧瞧,看看我有啥病没有?”于是我让他把舌头伸出来。我瞧了瞧,发现他的舌尖有点红,舌头两侧都有齿痕,而且很明显,这明显是阳虚;除此之外,他的舌头后面还有条沟,这是肾虚的表现;舌苔也很薄,说明他还有点阴虚。这位老总是典型的阴阳两虚,而且体内还有火。于是我告诉他可以买些六味地黄丸吃,也可以试试我给他开的方子。听了我的话,这位老总心里有了底。

其实中医对舌诊的研究已经有十分悠久的历史了。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内经》一书里,就有关于看舌头诊断疾病的记载。到了公元十三世纪的元代,我国已经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舌诊专著——《敖氏伤寒金镜录》了。

中医看舌头,主要是分别观察舌苔和舌质的变化。观察舌苔,一是要看苔质的厚、薄、干、滑、腻、粘,气是观察苔色的黄、白、黑、灰等不同的变化。然后根据苔质、苔色的变化情况,来判断病邪在表还是在里,疾病属寒还是属热。正常人的舌苔,是薄薄的一层白苔,仔细观察可以看到细微的一丝一丝像毫毛样的结构,就如一层刚刚出土的嫩草。舌苔每时每刻都在生长,而当我们平时吃东西、喝水时,舌苔又会不断地自动脱落。因此,舌苔总是保持着正常的厚度和结构。又因为口腔里有适量的唾液,所以舌苔表面是润泽的。这些都是健康人的舌苔表现。如果舌苔生长得多,脱落得少,舌苔变得厚起来,那就是病态了。

有的人的舌面上像涂了一层米糊一样,原来一丝一丝的结构看不清了,在放大镜下观察,这种舌苔的丝状乳头数目和分枝增多了,空隙中藏着一些粘液和食物残渣,也有一些上皮细胞的碎片、白细胞和细菌。中医称这种舌苔为腻苔。这往往表示病人有痰湿或是消化不良,比如老年性慢性支气管炎,以及胃肠炎、风湿病和妇女白带增多等。都会有这样的腻苔。

此外,临床上常常可以看到有些病人,舌面上有的地方有苔,有的地方没有苔,这两种舌苔交界的地方很不规律,有些像地图,叫做地图舌。在阴虚的小孩和有蛔虫病的病人中,常可看到这种舌苔。有的人舌苔长得少,脱得多,舌苔过薄,甚至没有苔,舌面光光的,这也不正常,中医把这种现象叫做伤阴。在某些慢性病人中,比如肺结核、甲状腺机能亢进、晚期肝炎、肾炎的病人,以及长期营养不良的病人,常常会出现这种舌象。对于这类病人,中医里常常采用一些养阴的药物对其治疗。

另一方面,我们还要看舌苔的颜色。比如舌苔的颜色变黄,那么按照中医的理论,此病人患有热症,这在发高烧的病人中是常见的。对于这种病人,中医里常用清热解毒的药物治疗。如果有的病人舌苔发黑,而且干焦多裂,这表示病情危重、内热重而津液耗损。如果有的病人舌苔发黑而滑润,这往往表示病人有严重的内脏寒湿或者肾亏的毛病。

观察舌苔的形状和颜色,还可以判断疾病的发展情况。例如,人得了外感疾病,如果舌苔的颜色由白而黄、由黄而黑,常常表示疾病在发展,病情在加重。如果舌苔的额色由黑变黄、由黄而白,表示疾病逐渐好转。如果舌苔从无到有,由薄而厚,表示病在进展;相反,如果舌苔由厚而薄,由多而少,就表示病邪在逐渐消退,表示病在好转。

我认为,在临床诊病时,观察舌质比观察舌苔更重要,因为舌质上反映的病变更为深刻。观察舌质,包括看舌质的颜色、舌体的形状。正常人的舌质是淡红色的,因为血液供应良好,颜色比较鲜明而润泽,舌头的边缘厚薄适中而光圆整齐。舌质的颜色发生改变,比如变红、变白、变青紫,都是不正常的表现。如果舌质变白,就表示血虚或者阳虚有寒。如果舌质变红,则表示血热或者阴虚有热。如果舌头尖上或舌边上有些小红点,也属于有热。如果是阴虚有寒,就应该用温补壮阳药物治疗;如果是阴虚有热,就应该用养阴清热的药物来治疗。如果见到舌头上有颗颗紫色斑点,或者整个舌头呈现青紫色,中医叫做血淤。一些有心脏病、肝硬化、消化道溃疡病、妇女月经病,以及恶性肿瘤病人,常常有这样的情况。

舌体的形态可以分为软、硬、胀、瘪、斜、振颤等。如果舌体胖嫩而有牙齿压痕,表示阳虚水肿。舌体萎缩,表示体质虚弱而有慢性耗损。高血压病人出现舌振颤、舌麻木、舌头偏斜等现象的时候,要注意预防脑出血的可能。

◎眼睛——透视疾病的窗口

在中医理论中,眼睛的重要性犹如日月。“天有日月,人有两目”,在最早的医学经典著作《内经》中就是样论述的,根据天人合一的思想,古人们认为天之精气宿于星月,人之精气在于两目。《灵枢·大惑》中有云:“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于注于目而为之精,精之窠为眼。”可以说眼睛和人体精气的盛衰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中医里通过望眼神就可以了解人体内精气的情况,了解病人的精神意识状况,测知疾病的发展。如两目神采奕奕,说明精气充足;两目无精打采,说明精气不足;而两目呆滞,晦暗无光,则是精气衰竭的表现。

◇眼睛内连五脏

中医认为眼睛的功能与全身脏腑经络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在人体的十二经脉,奇经八脉中,除任脉外都直接或间接地与眼睛有关系。眼睛通过经络与脏腑贯通,与脏腑保持有机的联系。脏腑的机能如果发生了异常的变态,就可以反映在眼睛的有关部位上,显示出各种不同的征象。如横目斜视,则提示我们是肝风内动。

我曾听一位同事说过这样一件事情:一天,一位女士带着儿子来到医院,给儿子检查眼睛。十五分钟的常规检查过后,医生就告诉她:“你儿子有食道逆流的问题,将来可能会发展成为糖尿病。”这位女士听到这话很气愤,认为医生简直是在胡诌,怎么也不肯相信。她质疑:一个眼科医生怎么会判断出眼疾病人的食道内有问题呢?虽然这位女士很怀疑,但是出于对孩子健康的考虑,她还是不敢怠慢,于是又带着儿子做了几项内科检查。令她吃惊的是,内科检查的结果竟然与眼科那位医生说得一样。她的儿子果然有轻微的食道逆流。内科医生告诉这位女士,虽然她儿子的空腹血糖检查没有问题,但是如果不注意饮食,将来很有可能患上糖尿病。

对于像这位女士这样,习惯了以化验数据评判健康状况的人来说,她对于眼科医生的言论固然会感到匪夷所思。但是,对于了解中医学的人来说,这一点儿都不奇怪。中医历来就重视眼睛的健康预报意义。中医认为“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当人体出现疾病的时候,眼睛也会有相应的变化。

根据我的临床经验,眼睛的变化反映着全身的疾病。如眼结膜充血是麻疹、狂犬病早期的重要征兆;肝炎、肝癌、肝硬化患者视力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动脉硬化尤其是脑动脉硬化、肾炎、糖尿病、高血压、妊娠中毒症患者的眼底血管都有改变;脑卒中患者的瞳孔会有所变化;耳源性眩晕患者的眼球会震颤;癌肿块转移的时候,视力会有所改变;癫痫病人抽搐时瞳孔散大;梅尼埃病人眩晕时水平性眼球震颤,等等。

眼睛及周围的颜色也是很好的指示灯。失眠的人眼眶会发黑,有一分发黑就有一分脑缺氧,有一分脑缺氧就有一分烦躁;慢性肝内胆汁淤积的人的眼眶下会出现黄瘤;缺铁性贫血的人会有白睛蓝斑,等等。

可见,眼睛不仅仅是心灵的窗口,还是透视疾病的窗口。难怪西方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说:“眼睛如何,身体即如何。”

◇护养眼睛的方法

对于眼睛的保养,我的建议是把脚保养好,因为眼睛和脚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那么有人要问了,你怎么会把眼睛和脚联系在一起,它们俩离得也太远了点吧?其实中医认为,对眼睛影响很大的几条重要经脉,比如肾经或是肝经等都是联系在眼睛和足部之间的通道中。通过对足部的保养,可以刺激体内的经脉来更好的控制对眼睛的濡养。在此我推荐几个护养的方法:

1.推荐按摩太溪穴,位置在内踝高点和足跟跟腱之间的凹陷中。用拇指上下按揉这个穴位即可,不宜按得过于酸胀,3分钟即可。其次是太冲穴,位置在足背第一、二跖骨结合部之前的凹陷中。用拇指按揉3-5分钟即可,感觉以中等强烈的酸胀为宜。

2.茶饮。平时,我们大多数人都喜欢喝绿茶,它对人体的好处真是不少,而我们若能在绿茶中适当地加几粒枸杞子和一两朵白菊花,或是适量的明目效果很好的耳环石斛、麦冬。那么,你手中的这杯茶则立刻变身为经典的清润眼睛的养生茶了。加入这些材料的茶具有一定的清补肝肾,养阴润燥的作用。根据眼干涩或是疲劳的程度,每天适当增减饮用次数会有一定的润眼作用。

3.水果。眼睛不适的人适合多吃一些汁水丰富的水果,尽量少吃干巴巴的水果。中医认为植物的体液也是类似于人体的体液,有个说法就是以津补津。例如,吃鲜龙眼就比吃干龙眼强的多,所以不管是鸭梨、西瓜、葡萄、蜜桃还是甘蔗都是不错的选择。

4.饮食。山药是一个很不错的补人的东西,无论熬粥、炖菜还是清炒都可以。另外,大枣是补血的佳品,干品或是鲜品效果都很不错,每天吃上5、6枚即可补血,又可明目。当然,猪肝、羊肝、胡萝卜、核桃、木耳、黑豆浆、黑豆腐这些都是对眼睛干涩有好处的营养食品。

5.忌口。大蒜虽然可以很好的调味,杀掉肠胃中的毒素,但是它最大的缺点就是伤眼睛,所以眼睛不适的人尽量不要碰它。另外,辣椒的热性会增加体内的干燥程度,更加会造成这个季节的眼睛干涩。

6.闭目养神。其实不只是养神,闭目是眼睛休息的最好方法,一方面养护眼睛,一方面节省了身体里五脏六腑精气的消耗。

7.改善照明。虽说节能灯或是日光灯管可以比白炽灯节能,但那刺眼的白色在节能的同时却在损伤着我们的视力。建议在看书时最好使用白炽灯泡或是暖色的节能灯,因为它们的光是最接近日光的。

8.最好不要戴过大的太阳镜。它虽然遮光的效果很好,但较深的颜色更容易形成局部的“小高温”,加速眼睛水分的流失。

9.坚持做眼保健操。不要小看眼保健操的功效,眼睛周围的那几个穴位如果可以坚持按揉,会保障局部精血数量的相对充沛,从而缓解眼睛干涩。

◎耳朵泄漏出来的秘密

在我们的面部器官中,耳朵是最缺乏表情的了。它不像眼、鼻、口可以搞搞小动作,它总是傻傻地呆在脑袋两边,两只耳朵遥遥不相望。可是,我们不能因此就小视了耳朵对我们生活、健康所做出的贡献与帮助。

中医认为,“耳主贯聪而通心窍,为心之司,为肾之候也”。通俗一点说就是,耳朵与人体的生理和病理息息相关。《内经》中有“视耳好恶,以知其性”的记载,并认为耳与经脉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十二经脉都直接或间接地经过耳朵,所以有“耳者,宗脉之所聚也”的说法。清代张振錾在《厘正按摩要术》中也有“耳珠属肾,耳轮属脾,耳上轮属心,耳皮肉属肺,耳背玉楼属肝”的言论。现代生物全息理论也发现了耳朵与人体器官的对应关系,并确认了八十多种内外科疾病与耳朵的变化有关系,再次印证了中医的神奇。

耳朵与人体的经脉和穴位密切相连,所以人生病时,耳朵就会有反应。耳朵的形态、色泽和纹路的变化都能反映人体的健康状况。可以说,耳朵是一份完整的人体病历。关于具体的耳诊,很多中医书籍中都有记载,在此我就不多重复了。不过有一点我不得不提,那就是耳垂上的“冠脉沟”。

冠脉沟是耳垂上的一条纹路,或许有人要问了:“我耳垂上压根就没有纹路啊?”如果你的耳垂上没有这条纹路,那么恭喜你,这说明你的心脏很好;如果有些朋友的耳垂上出现了这条纹路,那么就说明你有患冠心病的可能,纹路越清晰说明问题越严重。大家如果发现自己耳垂上出现了纵向或斜着的纹路,就应该注意了。

可以说冠脉沟是判断冠心病的有效指标。举个例子来说,有一次,我和一位资深的中医教授梁老聊天,他给我讲了这么一件事:当年,梁老是某军区医院的知名医生。有一次,上级派他跟随一位军区副司令参加一个重要的会议。在会场上,这位副司令突然昏厥了。梁老立刻来到副司令的身边,看到副司令的头耷拉着,嘴巴搁在桌子上,当时人已经没有了知觉。匆忙中,梁老一眼就看见了他耳垂上明显的冠脉沟。马上让人给司令做心电图,结果出来后,老梁一看,果真是冠心病。

其实,这个征兆对老年人和年轻人都适用。根据老梁的理论,我也观察了近二百名患者的冠脉沟,其中有老年人,也有年轻人,准确率达高达90%。

说到身体出现的一些纹路,我要告诉大家一个慧眼识“心”病的窍门。

就像我们前面所提到过的,“望而知之,谓之神也”,其实任何的疾病,都可以从人体的外观上看到蛛丝马迹。因为人体的十二条经络,外加任督二脉,都连接着五脏六腑,所以才有“症现于四肢五官,而病存于五脏六腑”之说。那么,说到患有心脏病的人,如何从外观体征上发现呢?主要有三个方面:

1.鼻横纹

中医认为,两眼之间为心。这个地方切忌出现横纹,但凡出现横纹者,大都心脏不太好。当然这种说法不是百之百准确,需要经过综合的观察才可确定。

2.贯桥线

可以说,如果手掌上有贯桥线,那么此人的心脏一定不太好,这也是我经过多次验证的。但不好并不等于一定有心脏病。

3.脸浮肿

一般而言,中医认为脸肿,多为心脏有病,腿肿多为肾脏有病。患有心脏病的人脸都有些浮肿,并且脸部的肌肉组织松弛,也就是说不紧绷,感觉有些发泄,或者俗称脱形了。

有了这些暗示疾病的“指示员”,我们就可以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言归正传,继续说说耳朵带给我们的暗示。有一次,一个妇女带着她的女儿来找我瞧病。她的女儿今年16岁,体质比较虚弱,全身乏力,她说她的两个耳朵常常嗡嗡作响。当初以为是身体太弱,缺少锻炼,便尝试慢跑健身,但是成效不大。后来我告诉她,运动的强度过低,锻炼无效;强度过大,非但不能提高体质,还可能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所以,我根据她的身体素质的特点,教给她一个早拍午捏晚搓耳的操法。具体方法是:每天早晨用双手掌拍打双耳100次;中午可捏耳垂上的眼穴及周围区域,每次捏到耳廓发热;晚上坚持用热毛巾搓耳朵,上下轻轻搓摩双耳各40次,毛巾凉了换热毛巾再搓,这样还能防治感冒。

因为人的耳朵分布着诸多穴位,它们通过经络与全身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所以早拍、午捏、晚搓做耳操可祛病健体,是年老体虚者适用的锻炼方法。

◇方方面面关爱耳朵

耳朵是人体非常重要的器官之一,它的任务除了掌控听觉外,还兼具保持身体平衡的机能。耳朵分为耳廓、外耳道、中耳及内耳几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任何一部分受损影响都相当严重,甚至会造成失聪。因此,我们要格外爱护耳朵。

耳部清洁须保证

我们的耳朵很爱干净,它自身就具有清洁功能的器官。耳垢则是一种保护外耳道的天然分泌物,我们没有必要每天特别清理耳部,只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