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那样对我好(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09 14:52:28

点击下载

作者:冯志远

出版社:时代文艺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你是那样对我好

你是那样对我好试读:

前言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之所以越来越美好,越来越进步,就是因为有无数的精英人物前赴后继,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他们有的为民请命,有的慷慨赴死,有的钻研学问,有的发明创造……

如果在历史上没有秦皇汉武,没有唐宗宋祖,没有成吉思汗,没有华盛顿,没有爱因斯坦,没有那一个个被人们所熟悉的名字,也许,我们还会像人类的祖先猿类一样生活在茂密的丛林中,生活在稀疏的草原上,与大家在动物园中所看到的那些动物别无二致。

正是有了这些伟人志士的殚精竭虑,才有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人们不会忘记:屈原为国为民而投江自杀,岳飞精忠报国大败金兵,文天祥宁死不屈,丹心昭月;郑成功收复宝岛,威震倭寇;林则徐虎门销烟,大义凛然;周恩来发奋读书,寻救国真理……

这些英雄伟人丰富多彩的故事是世界各国社会和生活的结晶,是陶冶人灵魂的精神产品,具有永久的闪光魅力,是中、小学生了解世界和社会的窗口,是锻造崇高品质的最佳精神食粮。这些著名故事,伴随着世界各国一代又一代的青少年茁壮成长,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我们只要带着正确的心态阅读这些美好的故事,就有利于培养积极向上的心理、思维和修养,才能正确认识世界各国的社会状况,不断提高思想水平和自身素质。

由于古今中外的英雄楷模的故事灿若繁星,而广大中、小学生的时间又十分有限,为了方便青少年全面而轻松地阅读,我们在对众多故事进行了精挑细选和高度浓缩的基础上,特地选编了这套“为学生树立榜样的故事全集”丛书,分别是:《你有母亲的情怀》、《伸出钢铁的臂膀》、《我最想要的朋友》、《学习永远不会晚》、《永远牢记的承诺》、《吹响未来的哨音》、《创造多彩的世界》、《你是那样对我好》、《牢记您谆谆话语》和《为了大地的丰收》共10册。

本套丛书内容全部精选相应的精英楷模故事,并根据具体思想内涵进行相应的归类排列,短小精炼,感染力强,具有很强的启迪性、可读性和文学性,非常适合青少年阅读和收藏,也是各级图书馆收藏的陈列的最佳版本。

勤政廉洁的故事

位卑未泯济民志,权重不移公仆心。

李离自尽赎过

李离是春秋时晋文公手下的一个狱官。他执法严明、公正无私。

有一次,他的下属向他呈报了一个杀人案件。他仔仔细细地听了下属的案情报告,又说人证物证俱在,案情十分清楚。还说,那犯人虽开始拒不承认,但后来的几次审问,他终于承认说死者是他所杀。李离觉得此案并无什么漏洞,便没有亲自提审犯人,他大笔一挥,将被告判了死刑。那犯人依法被处斩了。

不久,官府意外地查出了此案真正的杀人凶手。原来是那杀人真凶,杀人后采取了嫁祸于人的伎俩,蒙骗了办案的人。

李离得知此事后,追悔莫及。于是,他毅然自枷上朝,怀着十分内疚的心情,来到晋文公面前,“扑通”跪下,自首道:“臣冤杀无辜,罪该万死,愿以七尺之躯,偿死者之命。”

晋文公面对这个执法无私的大臣,深感是个难得的人才,不忍心将他处死。便劝说道:“人死了不能复生,那人既已处斩了,何必还要搭上一条命呢?”又说:“造成冤案的责任主要在你的下属,要罚就处罚他们好了。”

说着,晋文公亲自走上前去,给李离打开了刑枷,扶他起来。

李离仍旧跪着,不肯起来,他说:“国家的法律规定:法官错判刑的,应当伏刑;错杀人命的,应当抵命。倘若国君不治臣的死罪,那么,将来草菅人命的事情还会发生呀!再说,我的职务比下属高,俸禄比下属多,职位不让给人家,俸禄不分给人家,如今我轻信诬告,错杀了人,哪能把责任推给人家呢?”“照你说来,你的下属办了错事,你认为自己有罪,而你是我的臣子,那么,我也有罪呀。”晋文公继续劝慰他说。

李离回道:“国君委我以重任,而我却没有尽到自己的责任,有负国君厚望。如今错杀了人,就应当依法处治。臣以为不论官阶高低,治罪应当一视同仁,王子犯法,与民同罪。现在我既犯下死罪,怎么可以不受处治呢?”

李离见晋文公仍摇头不准,便“嚯”地站起身来,拔出佩剑,自刎而死。晋文公见此情景悲痛不已,事后,下令厚葬了李离,并将此事通告了全国,号召向他学习。心灵悟语一个正直的人,尽管他会在歧路徘徊,失足,但他的心永远是善良,无私的。

晏子拒迁

晏子,名婴,春秋时齐国人,曾任齐国的相国。他为人机智,善于辞令,辅佐齐景公,把齐国治理得井井有条,齐景公很倚重他。

晏子任相国,可谓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职位算是很高了,但他所住的房屋却又矮又旧。齐景公心里觉得有些不安,想给他建造一所宽敞高大的房屋。

一天,齐景公对晏子说:“相国,你的房子又矮又破旧,而且离闹市太近,整日不得安静,长此下去怎么行呢?还是给你建个宽敞高大些的住宅吧!”“感谢国君的关心,我住在那儿很好!”晏子感激地说:“我现在住的房子虽然破旧些,却是我祖辈一直居住的地方。我对国家亦无大功,住着先人留下来的房子心里还觉得不配呢,怎么还能换更好的房子呢?”

齐景公再三劝说,晏子始终不肯搬迁。齐景公为此很伤脑筋。

有位大臣对齐景公说:“有倒有个办法,国君不妨试试。”“你有何妙计,请快快讲来!”齐景公迫不急待地问。“相国为人十分刚直,靠劝说让他搬迁是不可能的。国君要想了却此愿,只有等他不在家的时候,派人把他的旧房舍拆掉,然后再为他盖好新的房子,待相国回来,那时,生米已做成熟饭,他再反对也没有办法了。”

齐景公听罢,非常高兴,连声说:“好!好!好!”

不久,晏子出使晋国。齐景公照计行事,立即派人给晏子盖了一座华丽宽敞的新住宅。

晏子出使归来,刚到城里,就有人告诉他说,国君为他修建了新宅,原来的旧房子拆掉了,还拆了邻居的房子。听到这一消息,晏子深感不安,沉思良久,对身边的随从官员说:“烦你去宫中禀告国君,感谢他的一番好意。但为了我能住上好房子,把左邻右舍都撵走了,我于心实在不忍。让我住在这样的宅院里,我一天也难安宁。请国君恩准重新恢复原来的住宅,让邻居回来居住,否则,我哪再有脸面回家。”

随从官把晏子的这番话转告了齐景公,齐景公十分生气,怒冲冲地嚷道:“寡人尽心尽力为着他好,他却如此不识抬举!”

朝中大臣们也七嘴八舌地嚷开了:“相国的做法,也着实有些不近人情。”“真是好人做不得啊!”“其实相国也有难处啊,他是百官之首,宫里宫外,上上下下,大小官员都看着他,他若身不正,影子就跟着歪了。”

齐景公听了大家的议论,考虑再三,对那随从官挥了挥手:“好啦,随他去吧!”

晏子回到家中,立即叫人将新宅拆掉,重新恢复了原来的住宅,又将迁走的邻居全部一一请了回来。邻居们对他的行为都十分感动。心灵悟语做人就要做正直的人,不要让自己的影子歪向一边。

子罕却宝

子罕,春秋时齐国的一名大夫。他虽身为京城中的官员,却从不恃权营私,贪恋钱财。不管是亲朋好友,还是素不相识的陌生人,凡别人送来礼物,他都一概拒收。

一天,子罕正在府中处理政务,忽然差役进来禀报说,门外有个人求见。子罕急忙放下手中的事务,示意有请。

不一会儿,差役把那人请了进来。只见他身着峨冠博带,衣冠楚楚。进得门后,一边向子罕施礼作揖,一边口若悬河地说开了:“久闻大人英名,如雷贯耳,怎奈宋齐两国路途遥遥,无缘相见,今日得见大人尊容,实属三生有幸……”

子罕十分谦和地回答说:“客人来访,理当会见,请不必多礼。”

接着,子罕想询问来人的情况和来意。然而那人却只管一面欣赏厅里的摆设,一面不断地奉承子罕。见此,子罕虽耐着性子,浑身却像针扎一样难受。出于礼貌,子罕不便发火,只好敷衍着和他胡乱谈了一会话。坐了好半天,也不见那人说明来意。子罕因身有公事,心里很着急,只得委婉地说:“足下一路风尘仆仆,鞍马劳顿,是否先到客舍休息休息。”

那人说:“大人既是公务在身,小人不敢打扰,今日至此,只有一事相商。”说着,抬眼望了望子罕的左右。

子罕会意,向身边的差役们挥了挥手,让他们退下。那人见厅内别无他人,走到子罕跟前,低声地说:“小人仰慕大人已久,今日得以相见,我这里有一块刚得到的宝玉,要是雕琢好了,它是无价之宝啊!现在我奉献给你,请大人笑纳。”

说着,那人从袖中把那块碧玉取了出来,双手递给了子罕。子罕接过那玉细看,确实是块宝玉。他放在手上翻来覆去看了几遍。然后,把那玉又递还给了那人。

那人一看,急了,他以为子罕怀疑那玉不是真宝,忙说:“小人已请玉匠鉴定过了,的确是块价值连城的宝玉啊!你看这纹理多么华美,这色泽多么斑斓,这形态……”

子罕见那人如此百般殷切,笑着解释说:“我并非怀疑它不是宝,我不收,是因为它是你的宝,而不是我的宝。对你来说它是无价之玉,而它对我来说就不是宝。你把碧玉作为宝,我把不贪作为宝。如果我收了你的宝,岂不是你也丢了宝,我也丢了宝。我看还是我们各自守住自己的宝好啊!”

听了子罕的这一番话,那人只得收起那块玉,灰溜溜地走了。心灵悟语贪图享受、贪图利益是蠢人们做的事。

子文不护族亲

子文是春秋时楚国的令尹,他办事公道,执法严明,正直无私。

一次,掌管刑狱的廷理逮捕了一名犯人,审讯中,那犯人如实地招了供,最后,又战战兢兢地乞求说:“小人做下此孽,实属罪有应得,无论如何处治,我都绝无怨言;只是恳请大人,千万不要将我的事告于令尹知道。”

廷理听了,感到很奇怪,大声喝道:“大胆!你小小一个囚犯,也敢提提及令尹大人?”“大人容禀,因为令尹大人和小人是族亲,他平时素来对我们就管得很严,这会儿要是听小人犯罪,岂不是要动怒么?倘若气坏了身子,小人我怎么担待得起,所以……”“此话当真?”廷理对那犯人的话有些将信将疑。“没有半句假话。”那犯人说。

听到这儿,廷理心想:此人既是令尹大人的族亲,我如何惹他得起,倒不如送个人情了事。想到这里,便对那人说:“这次看在令尹大人的面子上,且饶了你,以后你倘若再敢造次,那可就难办啦!”说着,便打开刑具把他放了。

那人连忙叩头谢恩,随后,连滚带爬地出了府衙。

不久,子文知道了这件事,立即派人把廷理召来。廷理满以为子文会好好地谢他,便喜孜孜的来了。

子文见廷理来了,瞥了他一眼,问道:“听说我的一个族人的案子是你审理的?”

廷理连忙答道:“是的,大人。不过,我已将他放了。”“你不是将他逮捕了吗,怎么又放了呢?”子文故作不解地问。

廷理表现出一副十分内疚的样子,毕躬毕敬地回答子文说:“原先下官不知道他和您的关系,所以多有冒犯,请大人海涵。”

子文听到这儿,十分生气地责备道:“你真糊涂啊!国家设置廷理这个职位,就是为着处治违法犯罪的人。一个正直的廷理就应当秉公办案,执法如山;可你却违背法律,屈服于权势,无端地宽容了犯罪之徒,这是天理难容的事啊!”接着又说:“那个人明明犯了法,就因为我的关系,就放了他,这不等于是在告诉天下的老百姓,我子文是一个徇私枉法的人吗?”

子文义正辞严的一番话,说得廷理哑口无言。随后,子文又立即派人把那个犯法的族人抓了来,亲自交给了廷理。廷理依法处治了他。

这件事,很快在楚国的老百姓中传开了,大家都夸赞子文办事无私,执法公平。心灵悟语忠厚正直才会有完善的品德,公正规范才会有高尚的行为。

司马迁拒受玉璧

司马迁是我国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汉武帝时司马迁在朝中任太史令。

一日,司马迁正在书居中翻阅史书,忽然家仆来报说门外有客人求见。他急忙放下手中的书,示意有请。不一会,一位家仆打扮的人走进屋来,只见那人从怀中取出一封信和一个精致的小盒子递给司马迁。他打开信一看,原来是大将军李广利写来的。

这时,司马迁的夫人和女儿妹娟走了进来。妹娟好奇地打开那个小盒子。只见里面放着一块晶莹剔透、光彩夺目的玉璧,不禁脱口赞道:“美哉!这真是稀世之宝啊!”

司马迁闻声,也不由自主地接过玉璧,翻来覆去地玩赏着。口里也赞叹道:“是啊,如此圆润,这般光洁,真可谓白璧无瑕啊!”

站在一旁的夫人见此情景,开口问道:“莫非大人想要收下此玉?”

司马迁笑笑说:“便是收下又能怎样?而今送礼受贿已成风气,朝廷内外,举国上下,两袖清风者又有几个?”

夫人听罢,忿然作色地说:“送礼受贿,投机钻营,历来为小人所为,大人对此一贯深恶痛绝,今日不知为何自食其言。不错,收下此礼也许不会有人追究,但只怕是要玷辱了大人的人格!”

司马迁一听,“扑嗤”一笑,说:“夫人所言正是。我只是故意考一考你,谁知你竟当起真了。”

接着,他又转过身来,语重心长地对女儿说:“此玉之所以美,就是因为它没有斑点、污痕,人也如此。我是一个平庸之辈,从不敢以白璧来比喻自己,但如果收下这份礼物,心灵上就会沾染上污痕。”

说着,司马迁把玉璧装回盒中,交给那个家仆,随即又挥笔给李广利写了一封回信,表达了他的谢绝之意。心灵悟语做人要正直,这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准则。

悬鱼太守羊续

羊续,东汉末年,他在光武帝老家南阳郡任太守。

南阳这个地方比较富裕,俗称是鱼米之乡。由此,社会风气比较奢华,郡县官吏衙役间彼此请客送礼、拉关系和托请办事之风盛行。羊续素来为人正直,清政廉洁,对此十分厌恶。到任后,他决心扭转这种风气。

就在他到任不久,一位郡丞提了一条又大又鲜的鲤鱼,兴冲冲地去看望他。

羊续见他提着一条大鱼来见他,不解地问:“你这是什么意思,莫非是来给本官送礼?”

郡丞解释说:“这不是送礼。只因南阳白河鲤鱼出名,这是我自己在空暇时从河里捞到的,出于同僚之情,请您尝尝鲜,增加点对南阳的感情。”

羊续听了他的话,深知其话中有话,不动声色地表示说:“同僚的友好情意我心领了,但这鱼是不能收的。”

郡丞三番五次地争辩,无论如何也要羊续收下。末了还说:“若是太守不肯收下,就是不愿与我等共事了。”

羊续无奈,只得答应把鱼留下了。

郡丞在回家的路上觉得很得意,心想,都说羊续铁面无私,不收受别人的礼物,今天不也收下了吗?哪知,待郡丞走后,羊续马上叫家人用一条麻绳把鱼拴好,悬挂在自家的房檐下。

过了几天,这位郡丞又来了。这次又带了一条比上次那条更大、更鲜的鲤鱼。羊续见了,很不高兴,沉着脸很严肃地对郡丞说:“在南阳,除了太守,就属你的职位高了。你怎么带头给我送礼呢?”

郡丞仍以上次的经验,不以为然地摇了摇头,接着还想再说点什么。

这时,羊续叫人从房檐下取回上次那条鱼,送给郡丞说:“这是你上次送来的那条鱼,现在有两个办法:一是请你把这两条鱼一块儿拿回去;再一个办法,如果你坚持不拿回去,我就只好把两条鱼都挂在我的房檐下,并告诉大家说这是你给我送礼来了。”

郡丞听了这番话,脸一下子全红了,只好带着两条鱼,悻悻地离去了。

这事传出后,南阳再也没人敢给太守送礼了。百姓们都非常高兴,称赞这位新来的太守真是廉洁。大家还风趣地给羊续取了个雅号,称他是“悬鱼太守”。心灵悟语清政廉洁,是为官的根本,这点都做不到,还怎么为人民服务。

杨震拒金

杨震,字伯起,东汉弘农华阴人。他少年时代聪颖好学,博览群书,被当时的读书人称为是“关西的孔夫子”。

杨震多年客居于湖县,一边读书一边教馆。州郡的官员久闻他的德才,曾多次召聘他出来做官,都被他谢绝了。直到50岁那年,杨震才开始在州郡做官。大将军邓骘听说他贤明,特地举荐了他,使他通过秀才科目的选拔,先后四次提升官职。当过荆州刺史、东莱太守。

杨震官居荆州时,发现王密才华出众,便向朝廷举荐他当了昌邑县令。后来扬震升任东莱太守,赴任途中路过昌邑。王密听说立即亲赴郊外迎接恩师,安顿食宿,照应得无微不至。

晚上,王密独自前往杨震下榻的寓所。王密见室中无人,从怀中取出十斤黄金对杨震说:“承蒙恩师举荐,学生才有今日,今天特备小礼,以报恩师栽培之恩!”“不可,不可!”杨震见状,连连摆手拒绝。并说:“我推荐你,是看中了你的才华,并无半点私情。”“我只是想报答大人的恩情,别无它意。”王密满脸堆笑,坚持地说。

杨震有些不高兴。他说:“我推荐你,是因为我了解你,而你为什么不了解我的为人呢?”

王密虽遭拒绝,但仍然力争地说:“现在夜深人静,这事无人知道,请您放心收下吧。”

杨震听罢,脸色顿时沉了下来,声色俱厉地说:你送金与我,人怎么会不知道?即使没人知道,也有天知地知、你知我知!认为无人知道,就宽容自己,这是很要不得的。几句话说得王密羞愧满面,只好把黄金收了起来。

杨震后来一再升职,但他始终保持了洁身自好、廉正无私的品格。心灵悟语真正的伟人,时时刻刻都会做到洁身自好、廉正无私。

诸葛亮请求降职

三国时,蜀军中有个参军叫马谡,喜欢自吹自擂。刘备在临终前曾对承相诸葛亮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

可是,诸葛亮对此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他还认为马谡不仅擅长辞令,而且还很有才气,常与他海阔天空地彻夜长谈。

建兴六年春,诸葛亮挥师北伐曹魏,向祁山进军。蜀军军容整齐,赏罚严肃且号令分明。天水、南安、定安三个郡县相继叛魏,响应蜀军,使关中引起巨大震动。

为此,魏明帝曹叡坐镇长安,派部将张邰率五千人马救天水、抗蜀军,并派曹植驻扎郿城,随时准备会师。诸葛亮闻讯后,料定张郃必定要抢夺街亭这个交通要道。于是,诸葛亮问:“谁敢领兵去守街亭?”“末将愿往!”马谡盛气凌人,当下即立了军令状。

诸葛亮命他为先锋,拨二万五千精兵归他统帅,又派了王平作为他的辅佐,共守街亭。临行前,诸葛亮一再嘱咐马谡,要他提高警惕。同时还建议:最好多架些栅栏,多设置些障碍,只要牢牢地守住就行了。

到了街亭,马谡没有把诸葛亮的话放在心上。王平主张在马路总口下寨,马谡却自以为是,不听王平劝阻,执意要把蜀军分兵两路,在山上安营扎寨。结果,魏军来到马谡守军的山下,切断水源,阻绝所有下山的道路,接着又命弓箭手向山上放箭,蜀军无法冲下山来,都惊慌起来,纷纷丢掉武器,四下逃窜,致使街亭失守。刚刚夺取的天水、南安、定安三郡全部丢失,重归曹魏,诸葛亮北伐,第一次进攻祁山宣告失败。

回到汉中,诸葛亮见到逃回的马谡,心中后悔不已,连声叹道:“都怪我固执己见,当初不听先主的劝告,才至于此,这完全是我的罪过啊!”

于是,他立即传令,将违反军令,严重失职的马谡斩首。接着,又向后主刘禅上书道:“丢失街亭,虽然马谡有责任,但实属卑职用人不当造成的。为此,臣请求给自己贬职三级。”心灵悟语伟人也有失误的时候,关键是如何对待自己的失误。

吴隐之饮泉自誓

吴隐之,字处默,东晋时鄄城人。隆安年间,吴隐之被任命为广州刺史、龙骧将军、假节,兼平越中郎将。

当时的广州地区已开发得比较快,又是个群山接连大海,奇珍异宝出产丰富的地方。据说一小箱子的珍宝就可以供几代人的花费。虽然那里常有瘴气传染病,使人们对此很恐惧。然而,任广州刺史又是个引人注目的肥缺。头几年,先后的几位刺史大都贪污受贿,到卸任时都满载而归。

东晋朝廷想要革除广州的这些政弊。决定任命吴隐之任刺史。

吴隐之赴任途中,一天到了广州城北的石门。当地有条北流叫做“贪泉”。据说,这贪泉的水是喝不得的,只要一沾嘴唇,就会在心里萌生无底的贪欲。有的还说,前某任刺史,多年廉洁自爱,只因误喝了“贪泉”水,结果犯了贪污罪。

对这些议论,吴隐之不置评论。他带着妻子和随从来到泉边,径直俯身从泉中舀了一杯水,当众一饮而尽,并赋诗一首:“古人云此泉,一饮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意思是说,古人称这水叫贪泉,喝一口会有想得千金的欲望,然而,如让伯夷叔齐来喝了,他们的节操是始终不会变的。

果然,吴隐之说到办到。到任后,对自己及家属督责更严。他的生活很简朴,只有青菜或干鱼下饭,同时经常教育他的亲属和部下,不能铺张浪费,更不能占用公家一点便宜。他除了维持简单生活而外,一切收入都缴给公库,对政务则是不辞辛苦,昼夜操劳,严明法纪。

吴隐之为官几年,广州地区繁荣昌盛,民众康乐。百姓们称他是一心为国为民的“清官”。他卸任北归时,除了带来的简易行装外,几乎没有什么添置。

他的妻子买了一斤沉香,打算回去后换点钱贴补生活,被吴隐之发现了,他问明情况,将沉香投入江中。

吴隐之严格要求自己的事迹在民间广为传扬。心灵悟语说到做到,严格要求自己的人,才能受到人们的尊重。

何易于焚诏不爱身

何易于,唐朝时任四川益州益昌县县令。何易于虽为区区县令,但他清正廉洁,刚正不阿,仁政爱民,不私其身,深得当地的民心。

益昌县城距离刺史所驻的州治仅四十余里,在嘉陵江南岸。一次,州刺史崔朴乘着大好春光,从州治出发,乘船沿嘉陵江而下观赏游玩。刺史的随从众多,一路唱歌饮酒,兴致极高。

游船经过益昌,刺史派人强行征调当地农民给他们拉船。何易于得知后,把记事用的手板插在了腰间,亲自去拉船。刺史崔朴看到县令亲自拉着船在江边纤道上吃力地爬着,非常吃惊,站在船边,问其缘故。

何易于满脸汗水,站在江边说:“目前正当春忙时节,老百姓不是耕地就是喂蚕,挤不出时间来拉船。我是你管辖下的县令,又不种地养蚕,正好担当这个劳役。”

崔朴一听,十分惭愧,忙和随从们一起跳下船来,骑马回去了。

益昌是个山区,老百姓大多依山种点茶树,收获归自己。这年,主管盐铁的官员上奏皇上,要整顿各种买卖制度,还提出要收取茶利入官府。朝廷就此发布诏令,让老百姓上交茶税。诏书传到益昌,何易于看后说:“益昌的老百姓很穷,不征茶税还没法活下去,怎能再用繁重的赋税去损害他们呢?”

于是,他让县吏把诏书搁置起来,拒不执行。

县吏怕抗旨不遵有杀头之祸,故而担心地说:“天子有诏,谁敢抗拒,抗拒诏书,我们这些县吏要犯死罪,您难道就不怕被免职放逐吗?”“我岂能爱自己一身而使全县的老百姓受害?”何易于说。事后,他为了不让此事牵连到县吏,便自己把诏书烧掉了。

后来,州观察使因久闻何易于执政贤明,又因他是挺身为人民的,怕官逼民反,始终未告发此事。

何易于身为县令,能体察民情,爱民如子,是封建社会中难得的清官廉吏。晚唐时古文学家孙樵路过益昌,从百姓的口中了解到何易于许多以贤治县的事迹,写下了《书何易于》一文,使何易于的芳名与事迹流传于后世。心灵悟语爱民如子是我做人的本分,这一条永远都不可能改变。

李义琰拒建相府

李义琰,唐代唐高宗在位时的宰相。他身居高位,平素生活都过的十分节俭,穿的是一般布衣,吃的是粗茶淡饭,住的房子也是又旧又简陋,连一般官员的住房都不如。

他的弟弟李义琎见他一朝宰相,日子却过的如此寒酸,心中实在有些不忍,于是劝他重建一所新宅。可是不管怎么劝,他就是不同意。过了些日子,李义琎又去劝他,他还是不答应。

李义琎见哥哥如此固执,就决定自己来替哥哥操办此事,于是他拿出自己的钱,请人购置了一批建房材料,准备为他兴建一所新的宅院。

李义琰知道此事以后,连忙出来阻止,对弟弟说:“我侥幸担任了宰相,已是感到十分惭愧,常常觉得自己不太称职。如若再兴建豪华的宅第,贪图舒适安逸,只会招来灾祸,到头来是适得其反。”

李义琎不以为然,说道:“如今从朝中大臣到地方官员,哪家没有高楼大院?你身为堂堂宰相,却住着如此低矮狭窄之房,岂不是不合情理。”

李义琰听了,仍心平气和地说道:“人生在世,生活不可能都尽人意,但为人的品格则应追求完美。我为一朝宰相,身后百官之首,倘若迷恋享受,贪图安逸,岂不丢掉了做人的美好品德吗?”

李义琎见哥哥如此坚决,又言之有理,劝其建房之事,也就只好作罢了。心灵悟语一个人要以大局为重,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考虑自己的得失。

唐太宗下“罪己诏”

唐太宗李世民是唐高祖李渊的次子。隋朝末年,李世民随父李渊起兵灭隋,建立唐王朝。李世民封为秦王,任尚书令。公元626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被立为太子。不久,唐高祖李渊让位,称太祖,李世民继皇位,称为唐太宗。

唐太宗不仅善于纳谏,精于用人,而且他能比较自觉地以国家法律约束自己,一旦发觉自己的做法违背了法律还能认真进行检讨。

一次,有个叫党仁弘的大将,做广州都督时,贪污了上百万的钱财。这件事被人告发后,主管司法的大理寺,将他依法判成死刑。可是唐太宗以往很器重党仁弘,认为他是个非常难得的人才,舍不得杀他。于是便下了一道圣旨,取消了大理寺的判决,改成撤销职务流放边疆的处分。处理之后,唐太宗心里很不安,感到自己出于个人感情,置国家法律于不顾,做得很不应该。于是他把大臣召到金殿上,心情沉痛地向大家检讨说:“法律是皇帝按照上天的旨意批准制定的,皇帝应该带头执行,而不能因为私念,不守法律,失信于民。我因私念袒护党仁弘,赦免了他的死罪,实在是以私心乱国法啊!”

有些大臣正想宽慰唐太宗几句,但唐太宗说完以后却当场宣布,为了这件事,他将亲自到京城的南郊去,住草房,吃素食,向上天谢罪三日。

这一下,满朝的大臣都吃惊了,感到唐太宗为这点事,竟然要这样做,太过分了,于是便纷纷跪下劝阻。丞相房玄龄对唐太宗说:“皇帝是一国之主,生杀大权是皇帝掌握的,陛下何必把这件事看得这样重,内疚自贬到这种程度呢?”

唐太宗并没有因为大家的劝说、宽慰而原谅自己。他自责地说:“正因为皇帝是掌握生杀大权的,才更应该慎重认真,严格地按照国家法律办事呀。而我却没有听从大理寺依法判决的正确意见,反而不顾法律,一意孤行,这怎么能原谅自己呢?”

天快黑了,唐太宗见大家一直跪在地上阻拦,硬是不让他去郊外,便感慨万分地说:“你们不要跪在地上了,快起来吧。我决定暂时不到郊外向上天谢罪了。但是,一定要下诏书,把自己的罪过公布于天下!”说着就毅然拿起笔来,写了一道“罪己诏”。唐太宗在“罪己诏”中检查说:“我在处理党仁弘之事上,有三大过错,一是知人不明,错用了党仁弘,二是以私乱法,包庇了党仁弘;三是赏罚不明,处理得不公正。”唐太宗向大臣们宣读之后,立即下令,将他的“罪己诏”向全国的臣民公布。心灵悟语唐太宗勇于纳谏,真心为民的精神值得人们敬仰。

居功不傲、严于律己的马援

马援,字文渊,是东汉初期的名将。最初他依附于陇西的隗嚣,后归顺刘秀,参加攻灭隗嚣的战争。不久调任陇西太守,平息了羌人的入侵。南征北战,屡建战功。被授予“伏波将军”。

马援居功不傲,谦虚谨慎,传为佳话。

一次,马援打了胜仗,率军凯旋归来,将要进城,许多老朋友前来欢迎慰劳他。欢迎人群中,有一位素有谋略才能而名闻朝野的人,名叫孟冀。马援一见,心里感到很不是滋味,于是便对孟冀说:“你是一个很富有谋略的名臣,我本期望听听您的金玉良言,指出我的努力方向,您怎么反而像普通人那样说起客套话来呢?从前的伏波将军路博德设置七个郡,才加封了几百户。现在我功劳微薄,却享受三千户赋税的领地,实在深感惭愧。这样功小赏大,我真担心用什么行动来报偿!您该用什么谋略来帮助我呢?”

孟冀摇了摇头,说:“我还没考虑到呢。”

马援见此情景,接着说:“如今匈奴、乌桓还在扰乱北方,我打算主动请求出征。困难当前,大丈夫应战死沙场,用马草裹着尸体回来埋葬罢了,怎么能安然地在家里等着寿终正寝呢?”

马援以自己的行动实践了自己的诺言。已是62岁高龄的人,仍率兵征战在沙场,最后因病死于疆场。孟冀赞叹他时说:“真是一心建功立业的男子汉。”

马援不仅严于律己,也严于告诫自己的亲属。

马援哥哥的两个儿子,常喜欢在别人背后议论人家的过失。他很生气,立即写信告诫他们。信中说:“我希望你听到人家的过失,能像听到你们父母的名字那样严肃对待。耳朵可以去听,但嘴巴不可以去乱说。好议论别人的长短,拨弄是非,是最可恶的行为,我很讨厌它。我宁愿去死,也不愿听到子孙有这种可恶的行为。我之所以这样叮嘱你们,就像母亲叮嘱一个将要出嫁的闺女一样,目的是希望你们不要忘记我的告诫。”

后来,他的两个侄儿果然没有辜负他的告诫,改正了自己的缺点,成为了被人们称赞的好后生。心灵悟语自己有了功劳,而不高傲,仍然严格要求自己,这才是真正的英雄。

包拯不畏权势,顶风办案

包拯在开封府任职时,作出了新的规定:大开正门,凡是告状的,都可以进去直接见官,直接面陈案情,任何人不得阻拦刁难。不要以为这是一件小事,无论从有助于百姓申冤上讲,还是从有助于审理案件上讲,这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改革。这项改革,在我国法律史上,既有一定地位和作用,又有进步意义。包拯办案,有两个特点,一是不怕权势,二是为民申冤。两者结合起来,便是包公。

不怕权势,敢于顶风办事,在宋代不是容易的事。那错综复杂的关系,早巳用一根既得利益即特权的绳索,把官僚、贵族、豪绅、恶霸们联系在一起。要冲破这个已经编织好的、保护地主贵族利益的网络,谈何容易。但是,包拯迎难而上,以不怕身败名裂的勇气,使得“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这里举一个突出的例子。

开封城里有一条惠民河,河的两岸,既有平民住着,也有达官贵人的住宅。包拯任开封府尹时,天下大雨,河水泛滥,淹没街道,使许多平民无家可归.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泛滥成灾呢?包拯经过调查,了解到河塞不通,不能排水的原因,在于大官僚和贵族们在河上筑起了堤坝,将坝内的水面据为已有,种花养鱼,并且同自己的住宅连在了一块,成了水上花园。

因此,要为民造福,要疏通惠民河,只有将这些堤坝挖掉,挖掉堤坝,冲走水上花园,贵族们能答应吗?包拯画了地图,拿了有关证据,下令将所有堤坝与花园拆毁。有人自恃权大位显,告到宋仁宗那里。包拯拿出证据,证明他们非法建造水上花园。这样,惠民河疏通了。宋仁宗也只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能为皇亲贵戚们说话了。

包拯不畏权势,反对以权代法,客观上维护了人民的利益。也还有另一种情况,那就是社会上的一批无赖,偷盗者,这些人虽无权势,却同样危害人民。包拯对他们也毫不留情。

有一次,开封的一条小街上发生火灾。有些无赖竟然戏弄起包拯来。他们追到包拯面前,问包拯:救火是到甜水巷取水,还是到苦水巷取水?包拯一看是些地痞流氓,现在要来破坏救火工作,下令把他们统统杀了。

早在天长县时,包拯就处理过一件偷牛案,有一个无赖,将农家的牛舌割掉了。农民告到官府,包拯对那农民说,你回家把牛宰杀吃了。那农民真的回家把牛杀了。宋代法律规定,擅杀耕牛是犯法的。因此,那个无赖到县里,控告那农民杀牛。包拯大怒,立即审问那无赖,你为什么把人家的牛舌割了。无赖只得招供,并且暗自吃惊:你包拯怎么会知道是我作案的?其实,包拯是依推理法作出的判断:既然有人要害别人,那么别人犯法,那人一定要乘机告状,所以包拯叫农人干脆把牛杀了,以引诱割牛舌者来告状。

打击权贵与罪犯,维护平民利益,直接替民做主,减轻农民负担。包拯任监察御史时,曾出现过一件怪事;转运使王逵,向皇帝告状,告的是陈州(今属河南省)地方官任中师苛剥农民,多收钱粮。

在当时人心目中,任中师廉洁,王逵贪卑,这是否是恶人先告状?所以要派人去调查。许多人都畏惧王逵的权势,不愿前往。包拯为弄清真相,为民除害,毅然来到陈州,经过调查,并且掌握了证据,包拯回到首都,向皇帝报告,向农民任意搜括,引起农民不满与无法生活的,正是王逵。包拯要求将王逵撤职,将多收钱粮还给农民。

戏曲《陈州放粮》,就是依据包拯这一事迹,加以渲染、虚构而成的。包拯办案,不徇私,不舞弊,所以当时的天下百姓,男女老少都知道包公。首都的群众更把包公传为救世主。他们说:“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关节就是打通关节,如果你找不到打通关节的路,也不要着急,因为有包拯替我们做主。

历史上的包拯,不愧为值得肯定与歌颂的政治家、改革家与律专家。他为民请命的一生,将永远使人怀念。心灵悟语对一个正直的人来说,为人民做实事就是他的工作。

刘温叟婉拒厚礼

刘温叟是宋朝的大臣,在朝中主管过吏部,任过御史中丞等职。

刘温叟廉洁正直,又有才干,先后得到宋太祖、宋太宗的器重和信任,朝野内外名气很高。不少人愿做他的门生,拜他为师;也有些势利之徒和贯于钻营的小人总想寻找机会接近他,和他拉关系。

一次,一个自称是刘温叟门生的人,突然给他家里送去一车粮草,作为进见礼。他想以此取得刘温叟的欢心,以便进一步投靠和求助于刘温叟。刘温叟见此人的这般举动,心中很不愉快,但他仍然以和蔼的态度百般解释、推辞。可是,尽管刘温叟推辞再三,这个人就是不肯把粮草拉走。没办法,刘温叟就吩咐家人拿出一套贵重的衣服回赠给这个送礼的人。这套衣服的价值是那车粮草价值的好几倍。那送礼的人一看这种情形,只好放下衣服,无可奈何地把那车粮草拉了回去。

太宗皇帝知道刘温叟一向清廉,在同僚之中相比,他并不富裕。于是,特意派人给他送去了五百千钱。其中涵义,既有奖赏之意,也有关怀之情。刘温叟见是皇上的赏赐,却于情面,只好收下。然后,他把这些钱原封不动地存放在厅西的一间屋子里,并当场把钱和门都封上了,送走了送钱的人。

第二年端午节时,宋太宗又派人给刘温叟送来一些粽子和扇子,以表示对他的器重和关怀。那派来的人恰好还是去年送钱的那个人。那人到刘温叟家中一看,去年送来的钱仍然放在那间屋子里,原封未动,事后,那人回去把所见情形如实地向宋太宗作了禀报。

宋太宗听说后,心中万分感慨,说:“连我送去的钱都不用,何况别人的了。看来,过去他之所以收下了我的钱,只是不想拒绝我的情面呵!这钱整整过了一年还未启封,可见他的廉洁情操是多么的高尚。”心灵悟语钱财是身外之物,可以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千万不可让它玷污了自己的品质。

善守清廉的元明善

元明善,字复初,元朝大名清河(今河北)人。元朝文学家,著有《清河集》,曾任湖广两省参知政事、翰林直学士、参与修撰《成宗实录》、《仁宗实录》等。

元明善才思敏捷,文辞清新,为人又清正廉洁,元仁宗非常器重他。

一次,元仁宗命一位蒙族大臣为正使,元明善为副使,组成一支有文有武、蒙汉多民族的外交使团,出使交趾国(今印度支那地区)。在交趾国外交公务办完后,交趾国国王派人给元朝使团送来一批金银、珠宝等礼物。看着这些厚礼,使团中的官员多有不同的想法和反应,大家都在看着正副使节的态度。

正使见后,非常高兴,连声说:“多谢国王的厚意”,就把给自己的礼品收下了。随从人员见正使答应收下了,便各自纷纷地收起给自己的礼物。只有元明善表现的非常冷淡,心中很不高兴,只是正使已收下了,自己不便多说。

正使看到元明善这个样子,以关心的态度劝说道:“给你的这份礼品,就让随从给你收起来吧!”“不,不,大人!”元明善急忙摇头阻止说。“为什么?阁下莫非嫌这份礼品轻了?”正使不解地问。“不,不,请大人不要误会。家母在世时,一再教育下官不得收受馈赠,她老人家在弥留之际,还拉着我的手要我点头答应才肯瞑目。”

正使深知汉族人的礼教,又知元明善极重孝道,不便勉强,便冷冷地说了声:“阁下不违母教?可敬,可敬!本官不再勉为其难了!”说完,一拱手回房去了。正使走后,元明善立即令其随从将给他的礼品交给馆舍人员,让转呈交趾国王。

交趾国派来送礼的人,把所见情形如实地向国王做了禀报。当谈到正使及随行人员的行为时,在坐君臣们不免心中暗笑,认为元朝官员品格不过如此。但当谈到元明善拒收礼品时,大家都非常震惊。国王觉得这是位神奇人物,一定要见识见识。于是亲自到馆舍特意拜访元明善。

国王看到元明善简朴的行装,暗暗钦佩,端正不语。元明善并不知国王来意,忙恭敬地说:“国王政务繁忙,何必又来送行?”

国王笑了笑,说:“我因有件事很不理解,特来求教。”

元明善起身说道:“请国王明示。”

国王请元明善落坐,温和地说:“敝国为感谢使者们跋山涉水远道而来,特备薄礼相赠。贵国大臣及随从人等均已收下,独你作为副使为什么不收?”

元明善没想列国王特来询问此事,感到有些惊奇。心想,在国王面前,他既不能公开指责上司,说正使贪财受礼,有失国格,也不能再推说自己是遵照先母遗教。沉思片刻,他巧妙地解释说:“谢谢国王的好意,大使是代表我们国家接受贵国的礼品,表示两国和睦友好,我个人如若再接受礼品,就有贪财之嫌,有损我国的国格了,为了尊重我国的礼节,所以我不能接受,请大王谅解。”

国王听了他这番不卑不亢,巧妙机智的回答,赞叹不已。站在一旁的正使听后也连忙应付道:“是的,是的,我接受的这份礼品正是代表我们国家的。”

回国后,正使只得把国王送的那份礼品上交了。心灵悟语清正廉洁是为官之本,我们也要学习这种品质,不要贪图一些小利。

戚继光整顿军纪

戚继光,字元敬,山东蓬莱人。出身于将门家庭。他自幼就受到优良的家风熏陶,童年时代即喜欢做军事游戏,并经常与父亲一起练习武艺,决心像父辈那样守边卫国。

明朝中期,日本的一些无业浪人和不法商人相勾结,经常乘船渡海,到我国沿海地区大肆烧杀抢掠,形成了严重的“倭患”。但是,当时明军军政腐败,缺乏训练,散漫不听指挥,军官贪生怕死,不敢与倭寇交锋,所以沿海人民倍受倭寇的骚扰之苦。

嘉靖三十二年,明朝廷决定调动得力将领到沿海地区加强防备,抗击“倭寇”入侵。年仅26岁的戚继光,被调到抗倭前线,负责整个山东地区抗倭斗争。

为了取得抗倭斗争的胜利,戚继光感到,首先必须训练出一支英勇善战、军纪严明的军队。但是,军队里的许多将士都散漫惯了,尽管戚继光三令五申要严守纪律,他们根本不放在心上,有的甚至故意怠慢,违犯军纪。戚继光非常生气,坚决按军法从事,狠狠惩办了几个严重违犯军纪的将士。这下子使许多人害怕起来,尽管他们心里还是不大服,但也不敢公开对抗了。然而就在这个时候,却出现了一桩使戚继光非常为难的事。

原来戚继光有个舅舅,也在戚继光属下当小官。他觉得自己是戚继光的长辈,别人害怕戚继光威严,他却满不在乎。有一次,甚至故意公开违犯军纪。这一来,上上下下都议论开了:“这回倒要看看他对自己的舅舅怎样处置!”

这确实使戚继光面临一场严峻考验。舅舅虽然是自己的部下,却是自己的长辈,如果依法处理,就要伤舅舅的感情,若不一视同仁,秉公执法,又怎能使大家心服呢?他反复考虑,深深感到能否秉公处理,是关系到能否训练出一支纪律严明的军队,完成御倭重任的大事。想到这里,戚继光终于从国家和民族的大局出发,毅然按照军法,下令鞭打……

他舅舅万万没想到外甥竟然这么不讲情面,又生气又伤心。

晚上,戚继光把深感委屈的舅舅请来,恳切地说:“按辈份说,我应该尊敬你,可是在军队里,你和我则是上下级关系,所以不可能不处罚你。军队要抗倭,不能没军纪,然而讲军纪就不能有私心。如果我从私情出发,袒护舅舅,那怎么能使别人心服。因此,得请你老人家从大局着想,谅解外甥。”

舅舅被戚继光这番坦率诚恳的话深深打动了,惭愧而激动地说:“我违犯军纪,受军法处置是完全应该的;你整顿军纪,执法无私也是完全正确的。今后我一定带头服从命令,遵守军纪,请你放心吧!”

戚继光严肃处理舅舅违法的事,很快传遍了全军上下。

经过一段时间整训,一支军纪严明、英勇善战的“戚家军”终于训练出来了。这支军队在以后的抗倭斗争中,不仅令行禁止,步调一致,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而且对百姓秋毫无犯。倭寇一听“戚家军”来了,就闻风丧胆,狼狈逃窜。心灵悟语秉公执法,一视同仁,不徇私情,这才是英雄本色。

“二不公”范景文

范景文,字梦章,吴桥(今河北吴桥县)人。明朝光宗、熹宗两朝中,他先后任文节郎中、河南巡抚、兵部尚书、东阁大学士等职。

范景文为官清廉,洁身自好,从不接受别人的请托或馈赠,不管是素不相识的新友,还是过往甚密的亲朋好友,凡是送与礼品,登门相求者,他都一一婉言谢绝。

一次,他的一位亲戚,想谋个一官半职,便备了一份厚礼,前去找他。范景文见亲戚来访,设家宴热情款待。席间,那位亲戚乘着酒兴,说明了自己的来意。范景文听了,忙一口回绝说:“我身为朝廷命官,岂敢擅用权势,枉徇私情。”

说完,他又耐心地劝他走读书求仕的门路,临走时,那位亲戚又说:“以后,倘有可能,还请你帮助举荐。”并拿出礼物,一定要范景文收下。

范景文推辞了再三,说什么也不肯收。

那人又说:“我们是亲戚,又不是外人,你何必如此……”

范景文把脸一板,生气地说:“亲戚也不能收,你以后再来,就空手来,不许再像这样!”

不料,那位亲戚并不怕他吓唬,仍然坚持要把礼物留下,纠缠了好半天,范景文好不容易才让他把礼物带走了。

送走了亲戚,范景文自言自语道:想不到拒礼竟然如此之难。想来想去,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他拿纸提笔写了六个大字,贴在大门上:“不受嘱,不受馈!”

果然,以后再也没人敢登门送礼或求情办事了。人们也就把这种不受礼、不受嘱的品格,尊敬他为“二不公”。心灵悟语不徇私情、不收受别人的贿赂是人人都应效法的高贵品质。

李大钊砸内弟“饭碗”

李大钊不仅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为反帝反军阀斗争做出了重大贡献,而且始终以一个革命党人的胸怀严格要求自己,包括对自己的亲属。

李大钊有个内弟叫赵晓峰,曾由于请李大钊做“保人”,才得以在天津汉沽盐务局当了个小职员。

后来,一次李大钊从北京回到乐亭老家探亲,正巧赵晓峰也从天津回到家乡。赵晓峰见到姐夫,显得格外热情,又倒茶、又递烟,忙着招待李大钊。然后,他十分感激地对李大钊说:“感谢姐夫为我帮忙,替小弟找了个好工作,如今我每月能挣六七百元哩!”

李大钊一听,感到有些意外,问他道:“怎么能挣这么多钱?”“姐夫,您不知道,干我们这行的除了正常工资外,还有不少外快。”“什么外快?”“私吃。”赵晓峰越说越得意,说完还眉飞色舞地补充说:“这工作油水大着哩!”

听到这儿,李大钊心里很不是滋味,再也没理这个内弟。过了两天,李大钊就回北京去了。

不久,赵晓峰也回汉沽盐务局来上班。一到局里,那局里的一个负责人对他说:“你已经被辞退了,请不必再来上班了。”

赵晓峰大吃一惊。忙问:“为什么辞退我?”“你姐夫已经撤了保。”“为什么,他决不会这样的!”“那你问你的姐夫去吧!”

赵晓峰十分恼火地赶到北京,一见到李大钊便十分委屈地问道:“姐夫为什么要撤保,这不是砸了我的饭碗吗?”

李大钊生气地说:“因为你‘私吃’太多,这样的事,实在是坑害百姓,我不允许你这么干!”

赵晓峰只得无可奈何地走了。心灵悟语不徇私情,不谋私利的人,才是人民需要的公仆。

刘少奇不搞特殊化

新中国成立后,刘少奇作为国家的高级领导人,时时处处都能以一个普通群众的身份来严格要求自己和自己的子女、亲属,从未有过任何特殊,充分体现了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一个共产主义战士的高风亮节。

1959年,刘少奇在海南岛休假。有一天,一个厨师跟秘书说:“少奇同志生日快到了,要不要给他稍微改善一下伙食?”秘书想了想,说:“可以嘛,给他多做一两个菜,稍微改善一下。”

二人的谈话碰巧被刚走过来的一位当地工作人员听见了:“这么大的事情是该好好庆贺一下。”

秘书急忙道:“可别搞什么庆贺,少奇同志最烦搞这一套了。”那位同志听了,笑着说:“这是我们的一片心意。少奇同志爱护人民,人民也尊敬和爱戴他嘛!”

秘书见这人十分认真,急得连连摇头摆手,“不行,不行,你还不知道少奇同志的脾气,这种事情闹大了,我们准挨批。”那人见秘书急成这样,说了声算了,又扯了些闲话,就走了。

大家都知道了少奇同志的作风,所以生日那天和往常一样,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可就在那天下午,当地一个工作人员送来一块用红丝镶嵌着一个“寿”字的大蛋糕。送蛋糕的人说:“我们知道刘主席不喜欢大张旗鼓地庆生日,所以,这块蛋糕,算是我们海南人民对刘主席的一片敬意。”说完,也没等回答,扭头就走了。

这可给大家出了个难题,收吧,谁敢收?不收吧,这是当地人民的一片心意,怎么办?

这事终于被刘少奇知道了。果然不出人们所料,少奇一听说此事很生气,不但让把蛋糕拿走,又叫来王光美同志,问她是否知道此事,为什么没有制止……

这天下午,因刘少奇不高兴,大家也都很不安。直到晚饭的时候,刘少奇的气才消了一些,语重心长地对大家说:“蛋糕你们拿去吃吧,以后可要注意啊!我们党的干部,只能是人民的公仆,不能当官做老爷,这样做像什么嘛!”

事情过去了,蛋糕谁也没吃,谁也吃不下,可刘少奇的教导却深深地刻在大家的脑海中。

刘少奇就是这样,从不因为自己是国家主席而有过任何特殊,对子女、亲属更是严格要求。他经常召集家人召开家庭会议,以教导他们不搞特殊化。

在1959年国庆期间的一次家庭会议上,他对大家说:“今天,请你们来开个会。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吗!什么矛盾呢?你们以为我当了国家主席,给你们点方便,给你们点东西很容易,但我的看法和你们不一致,这就是个矛盾。有了矛盾就要处理。现在解放了,在农村也好,当工人也好,生活都比过去好多了。你们想进城,想调换工作,希望我帮忙。不错,我是国家主席,硬着头皮给你们办这些事,也不是办不成。可是不行啊!我是国家主席不假,但我是共产党员,我不能随便行使自己的职权谋私利。你们现在吃饱了,穿暖了,就要好好为国家工作……”

刘少奇虽然语气平缓,但观点明确,态度坚决,家人听后,心悦诚服,都自觉地按刘少奇的话去办。心灵悟语地位和权力并不是为自己谋私利的工具,要严格要求自己,也要严格要求自己身边的人。

张闻天公而忘私

张闻天(1900—1976),曾化名洛甫、洛夫等,原江苏南江(今上海市)人。张闻天生前曾是党和国家的重要领导人之一,又是著名的翻译家、作家和经济理论家。为中国人民的革命和建设事业作出过重要贡献。“文化大革命”期间,张闻天受到诬陷,先后遣送到广东肇庆和江苏无锡。然而他始终无怨无恨,保持着一个共产党人的律己宽人的修养和胸怀。

1974年2月,张闻天恢复组织生活,仍住在广东肇庆。但这时他身体不好,冬天时身体怕冷,为了取暖方便,家里为他购买了一只电炉。电炉安装好后,他立即打听电工的安装费用问题,要由自己来付安装费。这时,工作人员告诉他说:“不必了,由公家报销吧!”

张闻天一听不同意,说;“私人的事,怎么能让公家出钱呢?这样做不好,这是假公济私。”

第二天,他特地给市委负责人写了一封信,信中说:“请你们把安装电炉的费用告诉我,由我个人负责支付。今后每月应交电费也请通知我,以便按时交纳。”

市委的同志收到他的信,很受感动,只好答应了他的请求。

张闻天平时生活十分节俭,从不奢侈浪费。经过几十年的积蓄,加上平反后补发给他的工资,有了四万元的存款。

在他逝世前一年,他的孩子从新疆来肇庆探望他。有位身边的同志知道他有一笔款子,劝他说:“你的孩子在新疆生活很艰苦,千里迢迢来看你,你补发的那些钱不给一点,将来留给谁呢?”

张闻天回答他说:“这几年我光吃闲饭,没做什么工作,很对不起党,将来我要把这些钱作为党费全部交给党。”

1976年,张闻天在无锡病重。临终前,他再三向夫人刘英交代说:“我死后,请把我的钱全部交给党,作为我交的最后一次党费。”

夫人刘英默默地点点头。

张闻天没有听见她的回话,吃力地用颤抖的手比划着。见此情景,刘英禁不住泪水夺眶而出,忙说:“放心吧,我一定会按你的话去做。”

张闻天这才点点头。

7月1日,张闻天病逝。不久,他夫人刘英按照他的嘱托,把他的四万元存款,全部交给了党组织作为党费。

人们在怀念张闻天时,都无不为他这种不计个人恩怨,一心向着党的伟大品格表示由衷地敬仰。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