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硕士教育研究成果选编(2012-2013年)(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09 15:32:33

点击下载

作者:全国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工程硕士教育研究成果选编(2012-2013年)

工程硕士教育研究成果选编(2012-2013年)试读:

内容简介

自1997年设置工程硕士专业学位以来,全国各工程硕士培养单位积极探索,勇于改革,在工作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取得了许多成绩,也面临着不少问题。为了工程硕士教育进一步健康发展,全国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开展了教育课题的研究工作。本书收录了2009—2010年工程硕士教育研究的部分结题课题成果。这些研究成果紧密围绕提高工程硕士教育质量这条主线,内容涉及培养模式、课程教学、论文指导、质量保证、管理体制等培养的诸多方面,有益于活跃思路、开阔视野、交流经验、推动发展。本书可供从事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的领导和管理人员、教学科研人员以及社会有关人士参考。

编者按

1997年设置工程硕士专业学位以来,工程硕士教育发展迅速。截至2013年,全国已有40个工程领域、340个工程硕士培养单位,年招生规模达15万余人。工程硕士教育已成为我国高层次工程人才重要的成长途径之一。

全国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认为,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诞生与发展紧密伴随着教育研究与教育创新。在十几年的发展过程中,各培养单位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取得了许多成绩,也面临着不少问题。在当前国家和社会快速发展的形势下,工程硕士教育机遇与挑战并存。按照党和国家关于着重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要求,需要对一些全局性、根本性和共同性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以便更好地指导工程硕士教育的健康发展。

2012年,教指委确定研究重点为“对工程硕士研究生的生源质量、就业质量及发展质量开展调研,进行深度分析与研究”,具体采取征集题目、评审立项、培养单位具体承担的方式,本着结合实际、择优立项、提高效率、注重应用的精神,共立项71个课题。2013年,经教指委组织专家评审,共结题56项,其中重大课题3项,自选课题53项。这些课题紧密结合实际问题,并针对问题,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关建议和解决方案。其成果代表了课题组的观点,是课题组成员认真研究和辛勤劳动的结晶。

为发挥成果的共享作用,教指委决定将结题课题择优选编成册,在更大范围内予以介绍与交流。本选编共收录了24项研究成果。希望这些成果对交流经验、开阔视野、活跃思路起到有益的帮助。同时,我们希望有更多的同志积极投身教育研究中,不断总结好经验、介绍好做法、提出好建议,使工程硕士教育研究蔚然成风、生气勃勃,进一步发挥教育研究对教育实践的推动作用。

由于时间仓促,本选编恐有疏漏和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全国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处二〇一四年七月

工程硕士研究生人才选拔方式调查研究

清华大学 刘惠琴 徐鹏 康妮摘要:本课题对目前非全日制和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选拔方式进行现状调研;广泛征求工程硕士研究生、导师、培养管理人员、社会各界相关人士对工程硕士研究生人才选拔方式的意见建议;对国外工程硕士研究生入学方式进行调研。通过上述研究,对工程硕士研究生人才选拔方式提出政策建议。关键词:工程硕士;研究生;人才选拔;全日制;非全日制;GCT一、引言

1.研究背景

培养高质量工程硕士人才是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人才选拔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前提和保障。自正式设置以来,工程硕士专业学位人才选拔方式一直在不断改革和完善。现行的在职人员攻读工程硕士采用国家统一组织的GCT考试(研究生入学资格考试,英文名称为graduate candidate test,简称GCT)和培养单位自主考试相结合的“两段制”选拔方式,全日制工程硕士采用国家统一组织初试和培养单位组织复试相结合的选拔方式。工程硕士选拔方式是否受到考生、培养单位的认同,还存在哪些发展中的问题,如何促进人才选拔方式更加科学合理,是值得我们研究的问题。

2.研究内容与方法

对现行非全日制和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选拔方式进行调研,了解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利用数据分析方法对近年GCT考试成绩进行分析,研究GCT考试成绩分布与考生相关信息之间的关联度;利用文献分析法对若干工程硕士培养单位招生政策文本等进行梳理,分析非全日制工程硕士选拔中第二阶段复试工作的现状以及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选拔方式。

广泛征求国内意见,深入调研国外方式,为工程硕士选拔方式的不断改革与完善提供借鉴与参考。利用问卷调查法及座谈法的方式,广泛征求多方对工程硕士研究生人才选拔方式的意见建议。同时,利用文献分析法对国外工程硕士研究生入学方式进行调研。二、工程硕士人才选拔方式现状分析

1.GCT考试成绩数据分析

课题主要研究了2005—2011年GCT考试数据库中个人信息类字段(包括技术职称、行政职务、本科毕业学校、学士学位类别、本科毕业年限)和成绩类字段(包括总成绩、语言表达成绩、数学基础成绩、逻辑推理成绩、外语运用成绩)之间的关联。由于各年度呈现大致相同的情况,重点对2011年数据进行了分析,得到如下初步结论:

GCT考试整体设计基本合理,但外语运用成绩整体偏低,语言表达题目偏易,总成绩与逻辑推理成绩存在强相关关系;技术职称与各科成绩都存在负相关关系,其中对逻辑推理和总成绩的影响最强;行政职务与各科成绩都呈现一定的负相关,其中与数学基础、外语应用和总成绩负相关性较强;本科毕业学校的性质对总成绩的影响最大,对英语应用能力成绩的影响其次,成绩平均值由高到低依次为“985”高校、“211”院校、普通院校;以学士学位类别和考试成绩的平均值进行比较分析,各科成绩高分并没有集中在某一个学位类别上,从人数占比看,具有研究意义的分类为工学、管理学、理学和其他,这其中工科考生占比最大,除外语应用成绩外,其他科目成绩和总成绩均最好;对毕业年限从1到20年进行分类和考试成绩平均值进行比较分析,本科毕业前4年总成绩波动较大,本科毕业4~18年总成绩相对平稳,本科毕业18年之后总成绩下降的趋势非常明显。

2.第二阶段考试调研分析

课题组搜集整理了234所高校2011年关于在职工程硕士第二阶段复试工作的相关信息,占当年可招收在职人员高校的97.1%。对考试时间、考试形式、考试内容、录取标准等进行调研,提出存在的问题。

按第二阶段考试时间的不同,可分为“两阶段清晰型招生方式”和“两阶段模糊型招生方式”。“清晰型”即第一阶段GCT考试成绩公布后,学校划定复试分数线,上线考生参加第二阶段考试。采用这一方式的高校占89.7%,这样做减少了参加第二阶段考试的人数,提高工作效率,有利于学生分别集中精力准备两个阶段的考试。“模糊型”即开始第二阶段考试时,第一阶段的考试成绩还未公布甚至早于第一阶段考试,采用这一方式的高校占10.3%,这样所有考生均要参加第二阶段考试,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第二阶段考试的地位和作用,使学生对第二阶段考试更重视。

第二阶段考试采用笔试和面试两种考试形式相结合的高校占96.2%。笔试和面试相结合,可以对考生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考核,得到了绝大多数高校的认可。

考试内容一般是工程领域的专业基础知识,面试重点考查考生的教育状况、工作业绩、工程背景、专业技能、科研成果、专业知识、个人兴趣、研究计划等以工程实践能力为主的综合能力,有的学校面试中会考查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

上述调研发现工程硕士第二阶段考试存在的问题包括:首先是第二阶段考试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规范。其次,流于形式的现象仍然存在,究其原因主要是国家对GCT考试有排名等监管机制,而对第二阶段考试无监督措施;优秀生源不足成为许多学校面临的问题;经济利益驱动原因等;第三,没有体现出第二阶段考试的鲜明特色,内容和方式过于陈旧,缺乏创新。一方面,各院校没有体现自身优势,趋同现象严重;另一方面,没有突出“工程”特色,与工程实际联系不够紧密。

3.全日制工程硕士入学方式调研分析

自2010年起,全日制工程硕士采取与全日制工学硕士相类似的选拔方式,主要有推荐免试和全国统考两种。选取12所工科特色明显的高校进行重点分析,可看出工程与工学硕士在招生上差别不明显,仅在复试分数线划定、成绩权重上略有不同。

为进一步了解GCT考试与统考考试的关系,选取当年推荐免试生和参加全国统考考生共422人(简称统考生)参加GCT考试,并将他们的GCT成绩与统考成绩,以及与当年在职生GCT成绩进行分析。

统考生GCT成绩与统考成绩具有相关性。统考各科目与GCT总成绩相关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政治理论、外国语和数学;GCT各科目与统考总成绩相关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外语、数学、逻辑和语言;GCT中的数学与统考中的数学具有较大相关性;GCT中的外语与统考中的外语和政治理论具有较大相关性;GCT中的语言和逻辑与统考各科目相关程度均不高。这也反映出统考在语言能力和逻辑能力方面考核的缺失。

在与在职生的对比中发现,在职生的总成绩、数学、逻辑和外语平均分均明显低于统考生,仅有语言平均分高于统考生。三、国内外调研分析

1.问卷调查与访谈

在调查问卷方面,向高校管理人员、工程硕士研究生、工程硕士指导教师发放问卷,内容主要围绕在职人员攻读工程硕士选拔方式和全日制工程硕士选拔方式设计,篇幅上更侧重非全日制工程硕士选拔方式。共回收有效问卷4105份,有效问卷返回率为94.0%;在访谈方面,访谈对象包括工程院院士、行业协会/学会负责人、企业负责人或者人事主管、工程硕士获得者、学校(院系)管理人员、工程硕士导师、在读工程硕士、辅导教师等8种类型,共96名受访者。

1)对非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人才选拔的认识(1)关于两段制“两段制”选拔方式是适合选拔在职人员的。但导师对该问题的认识与管理人员、学生之间的认识有显著差异,导师的评价是最低的。“两段制”选拔方式对选拔潜在工程人才是有效的。“985”高校和“211”高校比非“211”高校更加认可两段制考试方式的有效性。调查对象认为,第二阶段考试在选拔工程人才上比GCT考试更加有效,这充分说明必须高度重视第二阶段考试。(2)关于GCT考试

GCT考试科目设置是合理的,学生更加认可GCT的考试科目设置。“985”高校管理人员比非“211”高校更加认可GCT的考试科目设置。GCT考试时间为3个小时是基本合适的,但需要注意,有24.5%的学生认为考试时间不太合适或很不合适。

GCT考试在考查基本能力和基本素养方面还有待提高。学生最认可GCT考试可以测试出基本能力和基本素养,但均值并不高。“985”高校比非“211”高校更加认可GCT考试考查学生基本能力的功能。(3)关于第二阶段考试

第二阶段考试在考查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科研潜能方面还有待提高。工作年限在12年及以上的学生最认可第二阶段的考试可以测试出专业技能和科研潜能。

三分之二的单位在组建面试小组时来自企业的专家有1位或2位,但不可忽视有22.2%的单位并没有企业专家参加。非“211”高校比“985”高校更加重视企业专家在在职工程硕士面试中的作用。

第二阶段考试改革的方向是增加面试权重,减少笔试权重。加强第二阶段考试的方法中,强制规定一定的复试淘汰率、规定学校的招生总名额、部分工程领域实行限额招生三种办法最得到认可。

2)对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人才选拔的认识

大多数受访者并不希望全日制工程硕士采用与工学硕士完全一样的选拔方式。

虽然整体上看全日制工程硕士的选拔方式是有效的,但管理人员对全日制选拔有效性的评价显著低于对非全日制有效性的评价。

3)其他共性问题

面试在工程硕士录取中占重要地位,管理人员最认可面试的重要性,学生对面试重要性的认可度显著低于管理人员和导师。

导师在工程硕士录取中的自主权不大,导师认为自己的自主权不够,显著低于学生和管理人员的认识。

受访者比较认可美国的研究生选拔方式,管理人员对其的认同度显著高于导师。

受访对象认为选拔工程硕士时,最看重学生的学习及工作经历契合报考的工程领域和导师的研究方向,其次看重的是良好的工程素质。

学生攻读的工程领域与本科专业的相关度较大,工作年限少于3年的学生就读的工程领域与本科专业的相关度最大,其他年限的学生之间没有显著差异。

已有工程实践经验对录取为工程硕士是有帮助的,但并不是工作年限越长越有帮助,两者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

2.国外研究生选拔方式研究

世界各国选拔研究生的方法不尽相同,大体可分为3种:(1)综合素质和能力测试型。这类考试不以某一学科专业门类为测试背景,而是所有学科专业用同一种试卷,通过知识来测试能力和潜力。这类考试以GRE为代表。

GRE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和完善,已被公认为世界最佳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值得我们借鉴。它给我们的启示是,基本素质是个体素质的基础和核心,它是由健康的心态和语言、数学、逻辑思维三门最基础的学习和思维工具学科构成的统一体。在考核中,只有抓好基本素质的考查,才能真正选拔具有研究生培养潜质的人才。(2)综合能力考查型。这种方式重在导师对考生的多方面的深入考查。主要考查申请者的学位、学习成绩和科研经历等情况,一般不需要笔试,科研经历与科研成果是导师最看重的因素。(3)科目测试型。这种方式严格按学科专业对考生进行测试,试题强调测试考生的知识层次。四、结论与建议

1.主要结论

1)非全日制工程硕士人才选拔

两段制选拔方式是适合选拔在职人员的,在选拔潜在工程人才上是有效的。绝大多数导师认为现有的工程硕士选拔方式能够选拔出自己愿意指导的工程硕士研究生。

GCT考试整体设计基本合理,GCT考试基本达到了考查考生的基本能力和基本素养的初衷。多数受访学生没有参加专门的训练而依靠大学所学知识及工作中积累的知识迎考。但是GCT考题设计在测试基本能力方面还有待提高。

第二阶段考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第二阶段考试组织还有待提高,增加企业在招生中的参与度和多方监督非常有必要。

2)全日制工程硕士人才选拔

大多数受访者希望全日制工程硕士采用有别于工学硕士的选拔方式。

各类受访者都希望加强复试组织的管理,在扩大学校(院系、导师)工程硕士招生自主权的同时,应该维护招生录取工作的严肃性、权威性,确保多环节、多层次考查考生,做到组织健全、规章完善、职责明确、管理规范、测试科学、考务严密、选拔公平公正。

2.政策建议

1)针对培养目标和不同生源特点,优化选拔方式

招生方式在内容上既要指向培养目标,又要折射出培养对象的特点。工程硕士培养目标是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但全日制学生和非全日制学生的生源特点并不一样,前者主要针对应届生,一般没有工作经验,本科学习专业与工程硕士报考专业相同或相近;后者主要针对在职人员,一般具有较为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所从事的工作与工程硕士报考专业相同或相近。因此,在设计、调整与完善工程硕士选拔方式时,既要考虑两者的共性又要考虑两者的差异,两者具有相同的培养目标,决定了两种工程硕士选拔均应重点考查工程实践、应用能力和理论素养。两者生源的差异性,决定了全日制工程硕士选拔时,还应测试学生本科所学的基础知识及掌握的基本能力;非全日制工程硕士选拔时,则应重视考查学生的工作业绩、业务能力等。

建议工程硕士研究生均采取两段制选拔,即GCT考试和第二阶段考试相结合的选拔方式。GCT考试重在考查基本能力和工程素养;第二阶段考试针对不同生源特点,各有侧重。对于在职人员重点考查业务能力,对于全日制生源重点考查专业知识和潜在工程能力。从应届生中选拔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应采取什么考试方式、应注重考什么内容,建议组织专家组进一步研讨。

2)通过优化考题设计,进一步完善GCT考试

GCT考试最主要的功能是测试考生的基本能力、基本素养和基本知识,这也是试卷命题的根本原则。借鉴欧洲界定的一般能力以及国际上常用的高级人才评价的基本能力,可以认为,实践活动所需的基本能力(或称一般能力、通用能力)主要包括观察能力、记忆能力、语言能力、分析能力、推理能力、计算能力、表达能力、想象能力、决策能力等。GCT的命题方向是强化运用基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多地测试学生的基本能力和应用能力。GCT考核内容和考核标准应围绕着基本能力来展开,寻找合适的题目载体,准确测试出基本能力的差异,减少死记硬背的内容,减轻在职人员的备考压力。

建议组建考题设计专业化队伍。其职责包括:组织专家通过搜集、编写和征集试题等各种方式进行命题;对已命题好的试题,按照知识背景和测试要求,从文字、内容、形式上进行仔细推敲和筛选,使试题的表达严谨、准确;对试题的公正性、有效性进行科学分析和实时监测。同时,在组建考题设计专业化队伍的基础上,对现有GCT的考试内容和形式进行进一步的优化,使GCT考试确实达到能力测试的目的。

3)加强制度设计,促使招生单位真正重视第二阶段考试

第二阶段考试最主要的功能是测试考生的专业技能、科研潜能和综合素质,必须在保障学校自主权的前提下采取多种措施避免第二阶段考试流于形式。第二阶段考试应实行差额录取,有淘汰才有竞争,才能促进各方重视第二阶段考试。通过加强监督,促使各招生单位合理行使招生自主权,精心设计第二阶段考试,体现学校、学科的特色,充分发挥第二阶段考试测试考生综合能力的作用,确保生源质量。

建议加强监督机制。在对GCT成绩进行排序的基础上,将第二阶段考试纳入排序的考核中,实行“GCT成绩+淘汰率”的公示机制。不断加强面试组织,提高面试的科学性、有效性和客观性,增加企业专家在工程硕士招生中的话语权和监督权。将人才测评技术引入复试,采用结构化面试、无领导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面试方式。广泛宣传招生政策,增加导师的招生自主权,充分发挥导师在工程硕士选拔中的作用。致谢本论文相关研究由6所高校的课题组成员共同完成,包括清华大学刘惠琴、徐鹏、康妮、王钰、郭钊、高彦芳、沈岩、秦颖超、罗淑云,哈尔滨工业大学甄良、周善宝、李文彬、季景涛,上海交通大学刘明柱、张国栋,西安交通大学李秀兵、陈天宁、陈花玲、张文修、郭炜、裴怡、苗廼玲、杨彩霞、石慧,华南理工大学王国荣、陈小平、曹蔚、王应密、李进芳,北京理工大学李镇、李杰、王茹等,感谢他们为课题研究工作付出的大量努力和心血。感谢全国工程硕士教指委秘书处及二百余家工程硕士培养单位对调查问卷工作的大力支持。特别感谢国务院学位办领导的指导和支持、全国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的资助。参考文献

[1]沈岩,刘惠琴,陈皓明.论工程硕士人才选拔方式的实践创新[J].中国高教研究,2004(9): 21-24.

[2]研究生专业学位总体设计研究课题组.开创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新时代[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3]顾海良.解放思想 开拓进取 实现研究生教育的新发展[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10): 1-6.

[4]全国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情况报告[R].2009.

[5]别敦荣,等.专业学位概念释义及其定位[J].高等教育研究,2009(6): 52-59.

[6][美]蒂格尔.质量与研究生教育:通往卓越之路[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9(3): 65-72.

[7]陈子辰,等.研究型大学与研究生教育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8]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报告课题组.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报告1978—2003[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9]庞显惠.从美国GRE考试解读个体素质内涵[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04(1): 112-128.

[10]王燕春,等.我国工程硕士受教育与欧美职业学位的比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增刊: 135-139.

[11]刘华奇,刘浩然,周益兰.关于工程硕士招生与办学思路的分析与思考[J].教学研究,2010(6): 22-24.

[12]尤春卉,张乐勇,肖立山.关于工程硕士两段制考试若干问题的思考[J].石油教育,2009(1):54-56.

[13]许德仰,许明.欧洲关于大学生一般能力的界定[J].教育评论,2005(2):92-95.

[14]杜国平,陈睿.高级人才评价和选拔中的基本能力和综合能力[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1(8): 28-31.

[15]陈睿,等.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中设置一般能力测试的调查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7): 59-64.

研究生层次工程教育创新案例研究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马永红 田华 任秀华摘要:从体制创新和过程创新两个视角,针对20所国内外知名大学中48个研究生层次工程教育的创新案例进行了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分析,较详细描述了相关案例的改革思路和具体做法,发现本硕贯通的培养模式、校企及国内外联合培养模式、跨学校跨领域培养模式、领域集成培养模式等日益成为重要的培养模式,产生了良好的培养效果。同时还专门就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未来发展提出建议。关键词:工程教育;创新;案例;研究生教育

研究生层次的工程教育是我国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包括学术型的工学硕士,也包括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本研究以案例分析作为研究方法,搜集整理了国内外20所大学关于研究生层次的工程教育创新的48个案例,其中26个案例为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案例。从体制创新和过程创新两个视角,在大量案例分析的基础上,着重分析、调研了一些精选案例,归纳整理得出当下工程教育中创新的做法和思考,并提出相关的建议,具体研究成果如下。一、案例样本的选择与撰写内容要求

首先,根据已有的研究成果和网络资料,选取国内外部分知名大学,主要考察这些大学研究生层次工程教育创新案例,关注研究生工程教育创新活动项目的层次、类型和内涵;关注所调研大学研究生工程教育创新案例中的管理体制、运作机制和(预期)成效的考察、调研、梳理与分析。

国外知名大学工程教育创新案例共选择17个,这些知名大学包括: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美国普渡大学、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英国帝国理工学院、英国诺丁汉大学、法国中央理工大学集团、法国高等电信学院、德国亚琛工业大学、俄罗斯莫斯科航空航天大学等9所。其中8个案例为工程硕士专业学位。

国内知名大学中的工程教育案例共选择31个,包括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大连理工大学、重庆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等11所。其中18个案例为工程硕士专业学位。

其次,在整理案例的过程中,关注案例撰写的完整性,本研究所呈现的案例基本涵盖了所选大学从事工程教育的整体情况、下属主要工程学院的概况等。主要内容包括工程教育的学生整体规模、教师规模、培养项目数量和规模、学位项目类型等。

再次,为了更好地观察和分析现有工程教育创新发展,首先从创新理念和制度建设两个方面进行了案例撰写;然后从改革创新的各个培养环节,提出了案例撰写的内容,包括课程设置、科研实践等环节的具体做法;最后对(预期)成效进行了案例的评估,并针对每个创新案例进行了评述,对案例的创新思路与创新做法以及意义进行了简述。二、案例研究框架

案例研究可以有许多角度。本研究从体制创新和过程创新两个分类视角出发,既可以突出创新内涵和外延,又比较全面涵盖创新做法。

体制创新被定义为“一个整体的研究生教育理念或主旨或学位项目或计划,影响或引起培养过程中的所有环节”。主要涉及如下变革方面:整体研究生体系的理念变革;学位设置机制的变革;新的学位设置;管理体系的变化;研究生教育主体的变化或组合形式的变化;研究生教育的学习主体性和主导性的新的理解等。具体包括:组织方式创新、主体组合方式创新、教与学主体结构创新、学位类型发展规划创新。体制创新更多要来源于概念层次的创新,可以是在封闭系统中也可以是在开放系统的环境中。

过程创新被定义为“某一个培养环节或细节的创新,或许能触发其他培养环节的改变,或许仅仅影响此环节的变化,在最终学位质量上有所体现”。主要涉及如下创新层面:培养过程中的某一个环节或细节的变化,如课程及其组合、课时的变化,实践环节的具体安排,学术训练形式或要求的变化,学习交流的方式和要求的变化,国际合作的具体扩展要求等。具体包括:生源遴选方式创新、课程设置与选择原则创新、学术训练创新、导师指导方式创新等。过程创新更多要呈现出具体的细节层次的创新,可以是在封闭系统中也可以是在开放系统的环境中。三、研究生层次工程教育的案例特征

1.研究生层次工程教育的国内案例特点1)国内正处于较大力度的体制创新阶段

校企、国际合作等联合培养、联合学位项目等带来的组织方式方面的创新;本硕贯通的卓越工程师计划推动和制度设计带来的主体组合方式的创新;学位类型的变化尤其是专业学位的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的制度设计带来的教与学主体的创新与变化等。

2)国内在过程创新方面还处于内涵质量重要的提升阶段

在职专业学位(工程硕士)的规范和标准、实施程序的普遍认同;在职专业学位(工程硕士)不再是纯粹的订单化,而是根据学位特点、目标企业的流程再造进行跨领域、跨岗位的新型的培养方案设计;对全日制专业学位(工程硕士)的逐渐认可和重视,尤其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加强实际环节的训练及计划安排;申请审核制在博士层次的积极引入,本硕贯通的卓越工程师计划中优秀生源的遴选尝试;学生广泛的学术交流,包括国际、国内以及校内跨学科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提升计划;在跨学科平台的搭建和应用方面的积极行动;本硕贯通、硕博贯通的课程体系的改革;在应用型的学术型研究生学位教育中也引入双导师制的尝试;部分高校在专业学位培养方案中对于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学生的国际化能力提升的关注,面向国际工程界;学术型学位和专业学位在硕士层次的协同发展和共同成长的努力等。

2.研究生层次工程教育的国外案例特点

1)国外高校在体制创新方面的主要体现

跨学科的普遍认同和有效实施;跨学校、跨教育机构的合作以及合作学位项目具有普遍性;企业与高校的合作进入实质化阶段,程序、定位都具有普遍的共同认知;国外其他机构对于合作性教育及学位教育项目认同、支持较为普遍;学术型和专业性学位的协同发展等。

2)国外高校在过程创新方面的主要体现

非常强调开放性、学生主体性,注重细节和创新环境的提供;职业交替路线规划在工科教育中较普遍,对于实践介入和训练落实非常具体化;跨学科的实施落实到跨学科导师的直接共同指导上;课程仍在适应新的项目进行课程模块的调整,并给予学生很大的选择机会等。

3.研究生层次的国内外案例的共性分析(1)面向国际,借鉴国外高等工程教育成功经验,并与本国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相结合,实现多元文化交融,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和国际交流能力。(2)采取高校—企业,高校—企业—政府等多种合作方式联合培养学生,以合作项目为基础,实现科研、教学、生产一体化。(3)强调生源遴选、培养等各环节的创新和完善。通过因材施教,营造浓郁的学术氛围,设立奖学金等措施,培养和激励创新思维;课程设置以工程实际为导向,结合学生特点和行业实际需要,发挥团队优势,突出工程实践,以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巩固和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工程能力、创新能力。(4)以科学与工程合作项目为基础,实现多学科交叉,推动学科建设。充分利用国家开展的重大改革项目,以国家和行业发展的重大需求为导向,有针对性地培养有潜力的优秀人才。实现科研、教育、生产一体化。四、结论与建议

1.以上案例凸显了与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相关的重要趋势1)学术型和专业型学位的协同,设计新的专业学位项目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化工实践学校提供新的化工实践硕士和化工实践博士学位项目,突出在硕士和博士不同阶段实践环节的介入方式,实现理论和实践的融合,通过产学研培养研究生。在化工实践硕士(M.S.CEP)的培养中以高强度的行业体验代替硕士论文,强调其实践能力的重要性。在化工实践博士(Ph.DCEP)(类似于我国的工程博士)的培养中,除完成传统博士的培养内容之外,还须在化工实践学校完成实践学习,毕业论文不仅要包括技术解决方案和研究建议,还要包括市场分析、商业规划等内容。

类似案例还包括:①美国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的生物医学工程的工程硕士培养;②美国普渡大学的全球工程计划团队;③清华大学的中法环境能源高级管理硕士项目。

2)实施本硕贯通的培养模式

为培养卓越工程师,以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为代表的大学设立新的研究生项目,开展各种4+m的立体式培养模式。具体而言就是同济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有全日制专业学位“4+2”、非全日制专业学位“4+3”、与境外著名大学合作办学的双学位工程硕士“4+1、4+2、4+1+2”等多种工程硕士培养模式。其中,第1~4年为本科学习阶段,完成土木工程专业学士学位的培养计划,可授予工学学士学位;硕士阶段的学习为2~3年(可从本科第4年开始课程学习或专业实践),包括课程学习1学年,专业实践半年以上,学位论文工作1年以上,完成硕士学位的培养计划,可授予工程硕士学位。也解决了工程硕士专业学位优质生源的问题。

类似案例还包括:① 上海交通大学卓越工程师计划;②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法工程师学院;③ 浙江大学卓越工程师一贯制计划。

3)国内校际合作多校联合培养模式

法国巴黎电信高等工程师学院通过与法国巴黎6大、5大、7大、11大、以及法国高等商校HE等多校的合作协议,实现校际合作,多校合作培养研究生。这种多校合作的研究生培养的项目很有意义,提供了不同学校之间的互动与合作,扩大学生的学习选择和扩展学习环境。

4)政府企业专项资助型的大学与企业合作联合培养模式

联合培养模式反映出当前工程教育培养的开放性,同时政府和企业对于该项目有专项持续的资金资助。英国帝国理工学院设立的CASE奖(Cooperative Awards i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就是鼓励学生从事与企业密切相关的工程项目研究所设立的奖项。工程博士研究生也包含其中。最新补充条目是“工业CASE”奖,用来鼓励这些企业寻求学术上的合作伙伴。

法国巴黎中央理工职业交替路线规划从2010学年开始,学校提供多种融入企业的形式,分别针对1年级、2年级、3年级的学生。学生有机会将其一部分教学课程替换为在企业中工作,有机会与合作企业签订一个为期3年的学徒合同。作为雇员,参与该计划的学生将由其接收企业负责,享受员工工资及福利待遇。学校专门成立了一个工作组自始至终地陪伴他们。

类似案例还包括:①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技术与创新学院与工业合作项目;②清华大学的核能与核技术工程领域全日制工程硕士项目;③上海交通大学的上交大—宝钢高层次工程型创新人才项目;④浙江大学的多赢共生的政产学研合作软件工程研究生培养。

5)国内大学与国外机构合作的国际联合培养模式

清华大学的中法环境能源高级管理硕士项目学习时间为14个月,包括在法国集中学习4个月,在清华大学集中学习4个月,在企业实习6个月。能源和环境两个方向的最低学分要求为30学分。培养方式包括课堂讲授、案例研究、实地考察及企业实习等。根据相关内容的交叉和关联程度,教学内容按模块式的结构来组织和实施。清华大学学生可获得法国巴黎矿校高级管理硕士学位和清华大学工学硕士学位,留学生可获得法国巴黎矿校高级管理硕士学位和清华大学工程硕士学位。

类似案例还包括:① 美国普渡大学的全球工程计划团队;②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中法工程师学院;③中国科技大学的软件工程硕士计划。

6)依托大工程项目,整合流程实现多学科交叉和多领域集成培养模式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大飞机班高级工程人才的学位项目和高级技术人员的培训相结合,依据企业需求定制人才培养计划,围绕国家大型工程需求积极开展团队创新实践,紧密结合科学、技术、工程和市场因素,贯穿“大飞机”、“大工程”的培养理念,提出“工程、融合、提升、增强”的办学方针,围绕大飞机工程项目进行整体学习,不区分专业,充分体现各专业之间的交叉融合,强调与企业结合的突出团队精神和集成创新意识的专项技术培训、认识实习和模拟设计等培训科目。实现开放式培养集成创新实践型复合人才。

7)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中师资建设的校企融合模式

中国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工程硕士专业学位项目中,努力构建既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又有现代工程理念和经验的教师队伍。其中还以校企合作的工程中心为基地,以规章制度的形式,要求专业课教师必须周期性地参与实际生产过程,以刷新教师工程化软件生产的体验和持续跟进软件工程技术的发展,以制度化促进教师的理论前沿和工程实践的融合。

2.未来发展建议

以上案例分析可以看出,当前研究生层次的工程教育更加开放,大学与政府、企业、机构都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培养过程中的师资、生源也日益得到重视。其中针对我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未来发展,笔者提出以下建议:(1)我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专业学位基本规范标准日趋完善的基础上,应继续关注和获得政府、企业及社会各界对于专业学位的理解和认同,促进体制性障碍的消除,促进政府—企业—学校三者合作机制构建。(2)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不能丧失学术性的特点,保障研究生教育的基本规格和标准,在专业学位教育定位和培养过程中仍要强调高层次的工程技术的理性、开放与发展。(3)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天然具有工程实践性,学术型学位和专业学位同样面临实践理解和结合的问题,对于现阶段全日制专业学位的实践环节缺失的重视是必要的,但如何进行实际环节的训练,如何获得企业的积极主动的支持与合作,还需要顶层设计和立法推动。(4)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天然具有职业导向性,也是需要面向职业的,如何与国际工程界(职业领域)和企业合作也是不可回避的事实和迫切的需求,这种合作有多种方式和路径,有效定位和合作方式应慎重选择与勇于尝试相结合,如借鉴法国、英国等经验,对于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第三方教育鉴定、教育与职业资格认证的衔接探索也需要持续开展下去,教育界与职业界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角色定位、互动方式、匹配程度等应慎重对待。(5)工程师的国际流动必然要求在工程师培养和成长各个阶段获得国际化和全球化环境的支持和训练机会,相对于学术型学位,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也同样期待国际化能力的提升。(6)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仍在发展中,还需要跨学校、跨学科领域的实质性合作;同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学术型学位研究生教育之间也是存在协同价值的,依据科学、社会和职业实践的发展和需求变化,也应关注和设置新的协同式的研究生层次的工程教育的专业学位项目。资料来源

1.国外资料来源于以下学校相关培养项目的网站: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美国普渡大学、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英国帝国理工学院、英国诺丁汉大学、法国中央理工大学集团、法国高等电信学院、德国亚琛工业大学、俄罗斯莫斯科航空航天大学。

2.国内资料由以下11所高校研究生院提供: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大连理工大学、重庆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致谢国外案例撰写主要依靠相关网站资料和一些调研考察,由本课题组的主要成员完成。国内案例的撰写主要依托所在大学相关人员提供的撰写材料。

工程硕士不同形式学位论文基本要求的制定与实施

西安交通大学 陈花玲 何茂刚 张俊峰 纪洁菲摘要:为了有效落实教育部关于“逐渐将硕士研究生教育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转变”的改革思路,保证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出了不同形式工程硕士论文基本要求的制定原则,研究和制定了“产品研发”、“工程设计”、“应用研究”、“工程/项目管理”、“调研报告”等5种不同形式工程硕士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和评价指标,并在多所高校进行了试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形式工程硕士学位论文基本要求有力保障和推动了工程硕士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关键词: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论文基本要求

在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环节中,学位论文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学位论文的质量反映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为了贯彻教育部提出的“进一步调整和优化硕士研究生的类型结构,逐渐将硕士研究生教育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转变”的研究生教育改革方向,转变传统的学术型研究生教育思想观念,增强研究生服务国家和社会发展的能力,注重工业、企业界对研究生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强调研究生的社会适应。一、不同形式学位论文基本要求制定的重要意义

开展不同形式学位论文基本要求制定工作,其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有利于引导工程硕士开展实际问题的研究

过去几十年我国硕士生的培养主要是培养工学硕士,工学硕士一般主要从事基础理论的研究,而工程硕士则与之不同,工程硕士一般从事的是实际工程问题方面的探究。为了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工程硕士,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包括:如何有效引导工程硕士开展工程实际问题的研究?什么样的成果表现形式才能充分反映工程硕士的实际能力?如何让所有工程硕士在受到科研实践训练的前提下又能有效表达解决不同工程问题的差异?等等。

由于工程硕士论文的选题主要来源于生产实践或生产实践管理第一线,各个领域所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相差很大,对基于解决实际问题的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要求也就相差很大,因而对学位论文的要求很难用统一尺度进行度量,也就是说,工程硕士学位论文形式的多样化非常有利于引导工程硕士开展实际问题研究,摆脱单纯理论性学术探讨的思维禁锢,其不仅可以摒弃那种重理论、轻应用的传统观念,而且可以通过不同形式的学位论文内容是否具有应用价值或经济效益而对之进行客观而中肯的有效评价。从美国和欧洲等西方发达国家的已有经验分析,工程硕士在学位论文方面的要求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并非完全是以理论阐述为主的学位论文表现形式,他们的学位论文既可以是研究报告,也可以是正式研讨汇报。

2.有利于提高工程硕士学位论文的质量

工程硕士的培养有其特定的要求,主要强调培养运用现代科技成就和必要的经济管理知识,综合解决工程技术实际问题,进行应用研究和开发新技术的能力。因此,工程硕士的学位论文应当密切联系生产实际,直接服务于工程实践,在产品开发、工艺研究、技术应用以及工程项目方案论证等方面做出具有一定技术水平的成果。

强调不同形式的学位论文,并非只是简单地将学位论文划分为若干形式,更重要的是规范不同形式学位论文的内涵,提高学位论文质量。为了保证不同形式学位论文既能满足解决不同工程问题的表述需求又能保证论文质量,考虑到实际过程中质量评估的可操作性,在不同形式学位论文基本要求的制定过程中,自然有必要细化不同形式学位论文的评价内容。为此,本项目对于工程硕士多种学位论文形式,逐个明确其“论文类型”、“内容要求”、“撰写要求”、“评价指标”等若干关键要素,通过规范论文选题的来源与选题、论文内容的实践性和应用性、是否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论文工作量的丰富性和饱满性、论文撰写的规范性和严肃性等,达到提高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的目的。二、不同形式学位论文基本要求的制定

本项目首先确定了不同形式工程硕士学位论文内涵研究的基本原则,即:① 指导性原则(非强制性原则)。是指所制定的论文内涵和标准具有基本属性,仅对不同形式学位论文提出最基本要求。② 通用性原则。是指应具有较宽的工程领域涵盖面。③ 可操作性原则。是指各培养单位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制定适合自身的实施细则,预留充分的扩展空间,便于导师与研究生参考执行。④ 开放性原则。是指各培养单位或工程领域可以在此标准指导下进一步扩展体现自身特点的学位论文形式和相关标准。

在上述原则指导下,制定了不同形式学位论文基本要求的基本内涵及评价指标。

1.不同形式学位论文基本要求的基本内涵

无论是哪种形式的工程硕士学位论文,其基本内涵均应该包括论文选题、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成果等几个方面。(1)论文选题:要求来源于实际需求,是行业或企业发展中急需解决的本领域工程与技术命题。主题要鲜明具体,避免大而泛,具有一定的社会、经济价值或工程应用前景。(2)研究内容:要求具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既要涵盖国内外现状及发展趋势,又要总结影响该命题的内、外在因素,并对其进行深入剖析。论文工作要有一定的难度及工作量。(3)研究方法:要采取规范、科学、合理的方法和程序,结合资料收集、数据统计与分析等技术手段开展工作,资料和数据来源可信。(4)研究成果:要解决工程实际问题,或者通过科学论证,给出明确的研究结论,对实际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及建议。

2.不同形式学位论文基本要求的评价指标

为了保证不同形式学位论文质量,基本要求还从“论文类型”、“内容要求”、“撰写要求”、“评价指标”等几个方面对论文的撰写和评价作出了明确要求,具体包括:(1)论文类型:给出了论文形式的基本称谓、概念和定义,以简明扼要的语言对论文涵盖的基本要素进行概括性的阐述。(2)内容要求:不同类型的学位论文均从论文选题、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成果等几个方面给出了具体要求,重点评价工程硕士论文在内容撰写方面工作量的丰富性和饱满性、递进性和层次性。(3)撰写要求:分别从摘要、正文、参考文献、致谢、论文字数等几个方面对论文提出了具体要求,重点评价工程硕士论文在撰写过程中的规范性和严肃性。(4)评价指标:构建了由“一级评价指标、二级评价指标、主要观测点”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明确一级评价指标设置为“选题、内容、成果、写作”等4个指标,二级指标和观测点又依据一级指标合理设定,并采用加权系数的方式体现每个观测点在论文评价中的重要性。三、校企问卷调查研究

为了使初步形成的学位论文基本要求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及广泛的认可度,本课题先后进行了两次问卷调查,并根据调查反馈意见进行了仔细研究,修改和完善基本要求的文本。调查问卷总共设计了六个大型问题,其中,问题一着眼于总体概况,即:将工程硕士学位论文分为“调研报告、产品研发、工程设计、工程/项目管理、工程应用研究”五种形式是否合适?问题二至问题六着眼于分类情况,分别就五种论文形式目前提出的内容要求、撰写要求、评价指标是否合适进行调查。

第一次问卷调查主要是在课题参与单位内部进行,共调研了18个单位,发放问卷1098份,收回问卷1065份。对问卷调查的反馈意见按照类别分别进行了汇总整理,针对收集到的意见与建议,对基本要求文本进行了细致与必要的修改。

第二次问卷调查通过教指委将课题研究阶段成果转发给全国各个工程硕士培养单位,面向工程硕士导师、工程硕士管理者及合作企事业有关人员广泛征求意见。共调研了45个单位,发放问卷1071份,收回问卷1054份。通过汇总分析,本课题组对那些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认真进行了研究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修改意见。

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学校与企业同仁非常支持与欢迎我们开展不同形式学位论文基本要求的研究,在给出修改意见的同时也对我们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四、不同形式学位论文基本要求的试点

课题组通过多次讨论研究以及调查问卷研究,形成了《工程硕士不同形式学位论文基本要求及评价指标(试行)》,最终确定的论文形式主要有“产品研发”、“工程设计”、“应用研究”、“工程/项目管理”、“调研报告”。分别明确了不同形式工程硕士学位论文的定义与内涵,并从“选题、内容、成果、写作”4个方面设置了详尽的评价指标。

将初步制定的学位论文基本要求分别在西安交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南京大学、重庆大学、华北电力大学、福州大学等10所大学进行试点,各校也形成了详细的试点情况报告。这里仅选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结果。

1.工程硕士不同形式学位论文基本要求应用的分类统计

西南交通大学对照“工程硕士不同形式学位论文基本要求”,对已经完成学位论文撰写的2009级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从选题、论文工作内容等方面对178篇学位论文认真梳理,按照产品研发、工程设计、工程/项目管理、应用研究及调研报告等5种形式进行了分类,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表1 现有论文的分类统计

统计数据表明,应用研究类型的学位论文比例达到了67.4%,产品研发论文占16.3%,工程设计论文占12.4%,工程/项目管理及调研报告几乎没有。西南交通大学是一所行业特色明显的以工科为主的学校,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参与导师应用型研究项目的机会较多,因而学位论文工作中以应用研究为主属于正常现象,但表达形式相对来讲多样化还不够。其原因是本次统计是在现有全日制工程硕士中首次采用不同形式学位论文对其进行分类,无论是导师,还是研究生都还比较习惯于用传统的学术研究论文形式来表达研究成果,造成了应用研究类型的论文比例较大,其他类型偏少的现象。

2.工程硕士不同形式学位论文基本要求应用的质量评估

华南理工大学对2011年12月申请硕士学位的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进行抽查送审,共抽查来自14个领域的22名硕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将抽中的研究生的学位论文送外校盲审后,共回收评阅书44份(每人2份)。其中有25份学位论文的评审意见为“同意答辩”,占56.8%,18份学位论文的评阅意见为“适当修改”,占40.9%,1份学位论文的评阅意见为“需做较大修改后方可答辩”,占2.3%。大部分评阅意见认为论文表述清楚,结构合理,选题具有明显工程背景和应用价值,论文研究具有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表明论文作者已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备了一定的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足之处主要集中在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对比分析不足,研究分析工作还不够深入,与实际应用结合得不够,工作量不足等。

重庆大学经过对抽检的论文评估后认为,由于5种论文形式对于完成论文所需要的理论基础、知识结构、工程实践能力乃至时间精力的要求并不完全平衡,容易导致学生逆向选择,采取更容易完成和达到要求的学位论文形式。针对这个问题,该校建议:① 通过合理的培养方案设置、针对性的授课方式以及充分的实习实践环节等工作,在工程硕士培养过程中提高工程硕士的工程实践意识与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② 督促工程硕士导师,尤其是校外导师加强对工程硕士学位论文写作的指导,引导学生注重面向工程实际问题开展研究的意识;③ 平衡5种形式工程硕士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与评价指标,根据工程领域的自身特点与企业行业要求,适当约束不同工程领域硕士学位论文形式的选择范围。

3.工程硕士不同形式学位论文基本要求应用的扩展

大连理工大学将软件工程硕士论文类型分为4种,分别是软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信息化项目的规划与实施、软件工程技术与应用研究、软件技术调研报告,并仿照本项目制定的学位论文内涵,从“论文类型”、“内容要求”、“撰写要求”、“评价指标”等几个方面,对论文形式提出了具体内涵和特定要求。

从10所高校试行的总体情况看,不同形式学位论文基本要求的制定和实施受到了广大研究生教育工作者的欢迎和赞誉,有力保障和推动了工程硕士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五、结论

为积极主动适应我国高等教育办学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大力发展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势在必行,开展工程硕士不同形式学位论文基本要求的研究有助于推进工程硕士教育培养模式创新和培养质量保障。在缜密思考、深入探讨的基础上,本项目研究、制定并试点了工程硕士不同形式学位论文基本要求,明确了“产品研发”、“工程设计”、“应用研究”、“工程/项目管理”、“调研报告”5 种不同形式工程硕士学位论文的定义与内涵,并从“选题、内容、成果、写作”4个方面设置了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在此基础上,2011年9月,全国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下发了《关于试行工程硕士不同形式学位论文基本要求及评价指标的通知》(教指委〔2011〕11号)文件,将课题研究成果面向全国所有工程硕士培养单位推广使用,从而促进了工程硕士应用型人才培养观念的转变,强化了工程硕士培养必须注重其实际应用能力培养的理念,对规范工程硕士论文、提高工程硕士质量起到了保障作用。致谢本论文提及的相关研究得到了教育部、全国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的教育研究课题特别资助,共有19所高等院校的有关专家参与完成,主要包括:班晓娟(北京科技大学)、李云章(天津大学)、赵冬梅(华北电力大学)、刘翠荣(太原科技大学)、周文学(内蒙古工业大学)、刘林华(哈尔滨工业大学)、李庆(同济大学)、徐昌庆(上海交通大学)、陈伟(中国科技大学)、林述温(福州大学)、牟海津(中国海洋大学)、王国荣(华南理工大学)、张云怀(重庆大学)、冯晓云(西南交通大学)、丁建丽(新疆大学)、魏法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胡祥培、李丽(大连理工大学)、陈国华(南京大学)等,以及其他未曾提到的直接参与项目研究的各位老师。项目研究也得到了19所大学的研究生院和该校校内专家、教师以及研究生的大力帮助。在此,论文撰写人一并对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教研〔2009〕1号,2009-03-19.

[2]张林林,罗尧成,孙跃东.论全日制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的保障策略[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1(3): 73-76.

[3]研究生专业学位总体设计研究课题组.开创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新时代[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4]李杰,李镇,薛伟.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 104-106.

[5]顾建民,王爱国.研究生教育发展需要新的质量观[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2(5): 8-10.

全日制工程硕士生源及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清华大学研究生院 王任模摘要:在调整研究生教育结构加快发展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宏观背景下,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全日制工程硕士得到了快速发展。全日制工程硕士生源数量逐步增加,但也还存在差距。在分析全日制工程硕士生源的基础上,与其他学科及专业学位进行对比,探讨了影响其生源的因素,对全日制工程硕士教育的发展提出了建议。关键词:全日制工程硕士;生源;影响因素

专业学位是相对于学术型学位而言的学位类型,其目的是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并适应特定行业或职业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为加快研究生教育结构调整,大力推进应用型高层次人才培养,2009年3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做好2009年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安排工作的通知》(教发〔2009〕6号),文件要求当年计划增招5万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原有工商管理硕士、法律硕士两类专业学位的基础上开始快速发展,到目前已经有39类专业学位招生。

在教育部对全日制专业学位各项政策倾斜及各研究生培养单位的大力推动下,全日制专业学位教育取得了较快的发展,招生规模快速增长,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人数接近硕士研究生招生人数的40%。全日制工程硕士作为专业学位中的重要一员,其招生规模接近全日制专业学位的30%。全日制工程硕士生源数量、质量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已经有明显改善,但与传统学术型研究生相比在生源数量和质量方面依然存在较大差距,与其他专业学位相比也存在较大差距。一、全日制工程硕士生源基本状况

在大力推动研究生教育结构调整的背景下,2013年全日制专业学位计划招生人数达到23万,约占全部计划人数54万的43%,全日制专业学位招生规模大幅度提高,考生人数成倍增长。全部硕士考生人数从2010年140万增加到2013年175万,全日制专业学位考生人数从17万增加到55万。全日制专业学位逐渐为社会接受,生源数量、质量逐年改善,但还存在多方面的不足。(1)全日制工程硕士生源数量逐年有所改善,但总体数量不足。从全日制工程硕士报考录取人数来看,考生人数成倍快速增长,报考录取比例逐年增加。报考录取比例由0.39:1增长到1.53:1。2013年工程硕士统考考生人数较2010年增加7倍还多,2013年总录取工程硕士人数较2010年也已翻倍。全日制工程硕士生源数量逐年上升,同时与其他各学科平均相比,全日制工程硕士生源数量不足。2013年全国统考生报考录取比例平均为3.67:1,全日制专业学位报考录取比例约2.86:1,全日制工程硕士报考录取比例约为1.53:1。(2)全日制工程硕士生源数量与工学相比差距大。2013年工学统考生报考录取比例达3.87:1,而2013年全日制工程硕士报考录取比例仅1.53:1,工学硕士报考录取比例是工程硕士报考录取比例的2.5倍,与工学硕士生源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3)院校间全日制工程硕士生源差别较大。从2013年各招生单位工程硕士报考录取来看,报考录取比例最高的达8.5:1,而最低的为0。录取人数超过100的,报考录取比例最高达5.3:1,最低为0.02:1。足见不同学校其全日制工程硕士生源差异之大。(4)全日制工程硕士各工程领域间生源差别大。2013年报考录取比例大于2的有电气工程、车辆工程和项目管理3个领域;而报考录取比例小于1的有16个工程领域,报考录取比例小于0.5的有兵器工程、林业工程2个领域。(5)全日制工程硕士一志愿录取人数少。2013年全日制工程硕士录取统考生中48%考生为调剂考生,其中约43%为报考工学硕士调剂录取。2013年工学硕士录取统考生一志愿报考工学人数约占99%。2012年全日制工程硕士录取统考生中70%考生为调剂考生,其中约63%为报考工学硕士调剂录取。全日制工程硕士报考人数在增加,生源数量逐年在增加,但与工学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6)全日制工程硕士与其他全日制专业学位相比生源报考录取比例有差距。按39个招生专业学位类别来看,2013年会计、金融、审计、法硕、护理、心理、公共管理等报考录取比例排前六名,其报考录取比例超过4:1;而全日制工程硕士报考录取比例为1.53:1,在所有招生专业学位中排名第32位。二、全日制工程硕士生源影响因素

影响生源的因素较多,有直接影响因素也有间接影响因素。就业预期应该是最重要最直接的影响因素。就业形势好的学科专业生源数量充足,生源质量有保证,经济、金融、管理、电子信息等学科生源数量比较充足;相反就业形势差或者艰苦行业等学科生源数量质量都受到直接的影响,农林水地矿油等艰苦行业学科则生源总体受到一定影响。这种行业对生源的影响是长期的且难以通过教育本身来改变,也是多年来各学科生源情况不一的重要原因。学习期间待遇、入学考试方式难易程度也是直接关系考生选择的直接影响因素。全日制工程硕士刚起步,就业才刚刚开始,暂无有效数据进行分析。课题研究重点通过数据实证分析学习期间待遇、考试方式对全日制工程硕士生源的影响,学习期间待遇差异以及考试形式趋同对全日制工程硕士生源带来的直接影响。

1.学习期间待遇差异对生源的影响

学习期间待遇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投入,学费、奖助学金体系与对应的工学硕士的差异会影响考生的选择。自2009年开始增招全日制专业学位以来,不同高校在学费及奖助体系上就存在较大的差别。部分高校对全日制工程硕士收取学费,对国家计划内工学硕士不收学费;部分高校全日制工程硕士与普通工学硕士同等纳入培养机制改革,享受相同的学费及奖助待遇。我们认为前者学习期间待遇有较大差别,后者待遇基本相同或相似。通过生源情况及查阅有关全日制工程硕士招生人数大于100且招收超过5个工程硕士领域的33个综合性高校招生简章目录对全日制工程硕士及工学硕士的待遇发现,全日制工程硕士报考录取比例大于2的有13个高校,这些高校工程硕士与工学硕士二者学习期间待遇相同或相似;而全日制工程硕士报考录取比例低于2的20个高校中有13个高校对全日制工程硕士收费或不纳入机制改革体系或与相应的工学硕士收费标准有较大差异。学习期间待遇对生源数量产生了明显的影响。

2.考试形式趋同对生源的影响

考生在选择报考专业时除了权衡未来的发展以及学习期间待遇,还会权衡考试成本。如果考试难度相同,工学与工程硕士学习期间待遇还有差别,工程硕士还是新事物,加之目前工程硕士基本靠工学调剂,考生报考工学没被工学录取还有机会调剂到工程,反之可能性则非常小,考生自然会选择报考工学。

教育部2010年招生文件明确提出各招生单位要按照“分列招生计划、分类报名考试、分别确定录取标准”的原则,统筹安排学术型和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考试各项工作。但目前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选拔方式与工学硕士选拔方式同质性强。从2013年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来看,全日制工程硕士与工学硕士考试科目相同比例较大,个别院校达到100%相同。工程硕士、工学硕士第二、三门考试均考外语或数学,但工程、工学可分别选不同种类试卷。外语与数学初试为全国统一命题阅卷,成绩对研究生入学考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某“985”高校二、三门考试科目相同率达77%,其全日制工程硕士在学期间待遇与工学硕士相同,但是其全日制工程硕士生源与工学硕士生源相比差距非常大。

3.生源影响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根据前面的分析,全日制工程硕士生源状况与就业预期、学习期间待遇及考试科目设置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将报考录取比例与学习期间待遇、考试科目设置情况进行相关性分析。运用工具对这几个比例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报考录取比例与学习期间待遇差异相关性比较大,r=0.368;而报考录取比例与考试科目相同比例虽然相关性较小,但相关系数为负,r=-0.06,即考试科目越是相同,报考录取比例越是低。对该数据进行显著性r 检验,显著性水平α= 0.025条件下,αT值为2.035,r=0.3433,报考录取比例与学习期间待遇的差异相关α性r > rα,相关性显著。进一步印证了学习期间待遇差异对生源数量的显著性影响,研究生入学考试二、三门考试科目同质程度影响生源数量。三、结论及政策建议

在教育部宏观政策的引导下及各高校共同努力的基础上,全日制工程硕士生源逐渐形成,全日制工程硕士正在建立良好的社会声誉。全日制工程硕士教育当前优势与弱势、机会与威胁并存。全日制工程硕士这一新生事物刚刚发展起步,还没有树立起特有的品牌,在社会及考生心目中还存在顾虑,加之当前还存着很多待遇上的差异,目前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困难。但从长远和政策环境来看,随着时间的推移,培养特色逐渐形成,社会接受程度会越来越高,在宏观大政策的支持下,全日制工程硕士应该能发展得更好。

1.全日制工程硕士生源质量在改善,但还有进一步改善的空间

全日制工程硕士生源数量从报考录取比例来看,由远远不足到目前略有富余,是社会和考生不断认可的结果。但与其他学科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反映出全日制工程硕士的社会影响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应加大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宣传力度以进一步改善全日制工程硕士生源。加大宣传力度,尽早树立全日制工程硕士良好的社会影响。宣传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发展典型,让全社会更深入了解、认识全日制工程硕士教育发展的重要性。让社会理解应用型专业学位硕士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理解全日制工程硕士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让全社会关心、支持全日制工程硕士教育的发展。

2.抓住发展机遇,树立全日制工程硕士品牌

根据财政部、国家发改委、教育部《关于完善研究生教育投入机制的意见》,自2014年秋季学期起,研究生教育开始全面收费,同时完善奖助制度。该意见已经统筹学术型硕士生与专业学位硕士生在学期间待遇,有利于消除两种硕士生之间的学习期间待遇差异与鸿沟,减少社会与考生对专业学位的误解,促进全日制专业学位的发展。

研究生教育尤其是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处于发展的机遇期,抓好这个机遇期,快速发展全日制工程硕士,尽快树立全日制工程硕士教育发展的品牌,将促进其发展,形成良性循环。当前研究生教育宏观政策及整个大环境全力推动应用型硕士研究生教育发展,各方面资源处于调整整合时期,错失这个时机,将会影响到全日制工程硕士甚至整个全日制专业学位的发展。

继续探索符合全日制工程硕士特点的培养模式。工程学科本身具有应用型学科的先天优势,在工程硕士培养中发挥行业的重要作用,真正解决工程应用中的实际技术问题,既能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也能为行业企业产生效益,切实实现人才培养与行业企业双赢的效果。探索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模式有利于解决人才培养与行业企业人才需求的脱节矛盾。

3.加快配套政策建设,促进全日制工程硕士教育健康发展

加强全日制工程硕士就业指导。更好就业是多数学生最直接的目的,以良好就业促进生源。推动专业学位教育与职业资格衔接有利于推动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就业,为职业资格设定准入门槛并为相关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