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名村:明月湾村(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09 15:48:51

点击下载

作者:主编:徐耀新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历史名村:明月湾村

历史名村:明月湾村试读:

“精彩江苏”丛书总序

江苏省省长 吴政隆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江苏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在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上,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交汇融合,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孕育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地域文化。无论是诸多自然景观还是各类古迹遗存,都散发着浓郁的文化气息,承载着厚重的文化记忆。纵观楚汉文化、吴文化、金陵文化、淮扬文化以及京口文化、江海文化、海盐文化,无一不因精彩而得以世代传承,无一不是我们讲好江苏故事的生动素材。

江苏多出文化精品。在悠久的历史文化长河中,创造了南京云锦、宜兴紫砂、扬州漆器、苏州刺绣、惠山泥人、江南丝竹等享誉海内外的艺术精品和精湛技艺。源于江苏的中国最古老剧种——昆曲,已有600多年历史,集诗、乐、歌、舞、戏之美于一身,被誉为“百戏之祖”。目前,我省共有10个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146个项目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些都是人类文化的共同财富。

江苏多产文化名家。历史上名人辈出、名篇纷呈,孙武的《孙子兵法》、枚乘的《七发》、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刘勰的《文心雕龙》、施耐庵的《水浒传》、吴承恩的《西游记》、冯梦龙的“三言”、曹雪芹的《红楼梦》、刘鹗的《老残游记》等众多鸿篇巨著均在中华文化典藏中熠熠生辉,吴门画派、金陵画派、扬州画派及上世纪60年代形成的新金陵画派各呈风神,顾恺之、张旭、沈周、龚贤、郑板桥等古代书画家,以及徐悲鸿、刘海粟、陈之佛、李可染、傅抱石、林散之等现当代书画家均享誉世界。

江苏多有文化遗存。拥有世界文化遗产3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26处、各级各类博物馆292家,不可移动文物超过2万处,国有可移动文物近百万件(套)。拥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3座,大运河江苏段是沿线文化遗产最密集、类型最丰富的河段。江苏还有着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很多革命先辈在这里留下战斗的足迹,形成了雨花英烈精神、铁军精神等具有江苏特色的红色文化品牌。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江苏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世代传承的文化根脉、文化基因,不仅铸就了历史的辉煌,而且在今天仍然闪耀着时代的光芒,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深厚基础。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省文化厅组织编写“精彩江苏”丛书,内容涵盖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地方戏曲、书画艺术、红色文化等多个方面,是江苏优秀传统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延展千年文脉、推动文化建设、凝聚精神力量的创新实践。希望“精彩江苏”丛书高水平讲好江苏故事,让小小“口袋书”发挥大作用,让一代一代江苏人更好地品味缕缕书香、延续文化记忆,让江苏的历史遗存和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绽放新的精彩,为书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江苏新篇章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留住“乡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系列”序徐耀新“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李、杜的这两句千古名诗,表达了中国人的乡愁情结。乡愁是对故乡永远的思念和情愫,是割不断的文化记忆。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指出,要让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一重要论述指明了在城镇化历史巨变中要努力留住“乡愁”的方向。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传承着丰富的文化传统,彰显着浓郁的地域文化,是“乡愁”的重要载体。

作为华夏长江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江苏孕育并保存了一批特色鲜明、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它们的历史和特征可概括为如下几点:

数量领先。江苏现有50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总量位居全国各省(区、市)前列。2016年,高邮市被国务院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成为我省第13个、全国第130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江苏数量位居全国第一。目前,全省拥有中国历史文化名镇27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10个,有省级历史文化名城4个、名镇13个、名村8个。

文化多元。从地域上来看,江苏历史文化总体上南秀北雄、吴楚分明,使江苏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呈现出文化的多样性。例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苏州是吴文化的中心城市,其文化特质是上善若水、柔中蓄劲、人巧天工,赋予了中华儿女“杏花春雨江南”的家园情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徐州是楚汉文化的中心城市,其文化特质则迥异于苏州,表现为刚强雄浑、尚武崇文、勇于竞争。

风貌各异。江苏境内山水平原交错,河流湖泊纵横,临水建城,倚山建乡,数千年的文化积淀形成了独特的古城古镇古村风貌。“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苏州至今仍保留着“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格局风貌。“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京杭大运河流经我省8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9座中国历史文化名镇、7座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沿线人口稠密、城镇密集、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有着独特的自然人文景观。苏州的古典园林、镇江的宋元古街、扬州的明清老巷、泰州的明清民居等令人驻足,留连忘返。

类型多样。江苏的历史文化名城大致可分为五种类型:古都型(南京)、传统风貌型(苏州)、风景名胜型(无锡、扬州、镇江、常熟)、一般史迹型(徐州、常州)、近代史迹型(南通)、特殊职能型(淮安、泰州、宜兴、高邮);名镇名村也可分为五种类型:乡土民俗型(周庄、淳溪等)、传统文化型(溱潼、凤凰等)、革命历史型(黄桥、沙家浜等)、商贸交通型(孟河、礼社等)、名人故里型(陆巷等)。

保护好江苏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特色,延续好江苏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就能为我们的家园情怀留下栖息之所。只有留住“乡愁”,才能“记得住乡愁”。江苏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把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作为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内容,明确要求大力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和利用好江苏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最重要的是传承历史文化、保持自身特色,防止千城一面、千篇一律,杜绝盲目破坏性开发建设。要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传统文化的挖掘和整理,提炼传统文化符号;尊重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中人与环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产生活方式;充分发掘传统艺术、传统民俗、人文典故、地域风情等非物质文化资源,彰显城乡传统建筑、城镇历史街区和乡村农耕水利、生态环境的独特魅力。

编撰“精彩江苏”丛书之“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系列”,是提炼江苏历史文化符号的切实举措,是创新开展江苏历史文化资源研究的具体实践,对于充分展示江苏地方特色文化、打造“精彩江苏”文化品牌具有重要意义。本系列共50本,涵盖我省50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兼具文学性与史学性,展现了江苏历史演变中岁月累积的文化智慧与古物风貌,彰显了江苏人民的文化自信与自觉。丛书采用“口袋本”的形式,深入浅出,图文并茂,装帧精美,便携易读。

期待通过丛书的传播与利用,进一步宣传好、保护好、开发好江苏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激发江苏人民群众爱国爱乡情怀,让江苏优秀传统文化永续传承、焕发新春!2017年秋于南京(本序作者系江苏省文化厅党组书记、厅长,博士、教授)引言

明月湾,简称“明湾”,位于苏州市吴中区金庭镇西山岛南端,距苏州古城区40公里。

明月湾依山傍湖,三面群山环绕,终年葱绿苍翠,深藏不露,“水抱青山山抱花,花光深处有人家”,深得桃花源意境。明月湾,这个太湖中生活着的千年古村,既没有古老集镇上繁华的商业街巷,也没有城市里精致的亭台楼阁;她土生土长,依然是江南水乡古老的村墟篱落,被誉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第一章试问最幽处,号为明月湾

明月湾(图1、图2、图3),相传因吴王、西施赏月而得名,一说因其地形宛如一钩明月而得名。唐代,明月湾已闻名遐迩,大诗人白居易、皮日休、陆龟蒙、刘长卿等,都曾到此,留下了赞美明月湾的诗作。南宋金兵南侵,大批高官贵族到西山隐居,到明月湾定居的,有以写诗反对宋徽宗大办花石纲而闻名的谏官邓肃、抗金名将四川宣抚使吴璘的儿子吴挻等。明清两代,村民致富后营建的村庄延续至今,成为江南水乡农耕文明、天人合一、和谐共处的典范(图4、图5)。第一节昔日吴王玩月处

太湖三山岛和西山俞家渡的考古发掘证实,早在五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西山就已有人类活动。四千年前大禹治水过西山,留下了禹王庙、禹期山等古迹。春秋时西山因位于吴越之间,留有很多吴越争霸时的遗迹,当年吴王夫差携西施在此避暑、赏月、玩乐,消夏湾、明月湾、养马圩、渡军渚、兵场、马村、鹿村等古迹地名一直沿用至今。图1 明月湾古村位置图图2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铜牌图3 市控保古村标志牌图4 明月湾古村全景图5 明月湾街巷一、花光深处有人家

根据历史文献记载,明月湾古村的建村时代,是距今2500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据《苏州府志》记载:“明月湾,吴王玩月于此”。

春秋时西山地属吴国,又称为夫椒山,是吴国与越国争霸的前沿阵地。吴王阖闾在与越国的战斗中被越王勾践打败,受伤而死,阖闾的儿子吴王夫差继位后,刻苦自励,在宰相伍子胥和将军孙武的辅佐下,在太湖中以西山岛为基地训练水军。吴王夫差继位后的第三年,也就是公元前494年,吴王夫差指挥10万吴国水军,在伍子胥策划和孙武指挥下,一举打败了越国,迫使越王勾践投降,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第一场大规模水上战役“夫椒之战”。

明月湾位于西山岛的南端,距离太湖对岸的越国最近,可以说是吴越争霸的前沿阵地。“夫椒之战”后,少数吴国的退役老兵、越国的战俘奴隶在这里定居,逐步成为小村落,直至夫差西施到此赏月,村落得名明月湾,一直沿用至今。“夫椒之战”后,吴王夫差逐渐被胜利冲昏了头脑,中了越国的美人计,大兴土木,贪图享乐,不管国家大事,带了西施终年吃喝玩乐,中了勾践的苦肉计将他放回越国,又中了反间计杀了伍子胥,最终自食恶果,被越国打败自杀身亡。

明月湾村落的始建年代,目前尚无确切的考古证明。但至少到了唐代已闻名遐迩,白居易等诗人纷纷慕名而来,欣然命笔。他们留下的珍贵诗作,是明月湾历史的重要佐证。

经查证,最早来到明月湾的著名诗人是刘长卿,时间是唐至德二年,即公元757年,距今已1260年。明月湾村落的建成年代不可能晚于此年。

2004年,明月湾一工地施工时,在墙基下发现一个台面大的砖砌体,未及考古调查就因故掩埋。这是其中一块砖头的照片(图6),系六朝绳纹砖,古村的始建年代出现了新的谜团——又该推前多少年呢?图6 明月湾出土的六朝绳纹砖

一千多年来,明月湾村名依旧,村址依旧,村落的格局也未作多大变动,千年古村文化绵延不绝,是村落建筑史上的一个奇迹。二、诗人兴会明月湾

明月湾在唐代时,仍然是一个湖山深处的小村落,村民当时主要从事种桔、捕鱼等农耕活动,房屋也是以茅草屋为主。这里三面环山,一面临湖,温暖湿润,物产富饶,外人很少到此,堪称世外桃源。历代诗人留下不少诗作:“掩映桔林千点火,泓澄潭水一盆油。”(白居易)“晓培桔栽去,暮作鱼梁还。”(皮日休)“柳弱下丝网,藤深垂花鬘。”(皮日休)“钓坛两三处,苔老腥斒斑。”(皮日休)“野人波涛上,白屋幽深间。”(皮日休)“清泉出石砌,好树临柴关。”(皮日休)

唐代的明月湾宁静朴实,野趣天成。“试问最幽处,号为明月湾。”(皮日休)“择此二明月,洞庭看最奇。”(陆龟蒙)“湖山处处好掩留,最爱东湾北坞头。”(白居易)

诗人们对隐于湖山深处的明月湾印象深刻,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图7 明·西山陆治《幽居乐事图》

在浩瀚的唐代诗歌中,所写村落指名道姓的并不多见;大加赞誉的不可多得;经诗人题咏赞美,越千年岁月延续至今,风光依旧的,更是难能可贵。这就是明月湾最为珍贵之处!(图7)第二节名门望族居明湾

自春秋至北宋的一千多年间,西山居民不多,所住多为渔民、士兵、隐逸、僧尼等,少有大的村庄,人口不多。明月湾也是如此。南宋建炎三年(1129),宋高宗赵构渡江南迁,使北方人口开始大量南移。从南宋南渡直至明朝初的两个半世纪内,原是荒洲僻岛的西山,以原北方名门望族为首的居民急剧增多。一、只缘仙境亦寿域

南宋北方望族之所以移居西山,是由于西山具有独特的湖岛环境和优越的自然条件。西山位于太湖之中,为兵火所不及;距离苏州、杭州等城市亦不远,水路航运交通便利;自然条件优越,物产丰富,风景优美,“是仙境,亦寿域”。

北方望族南移后直接到西山定居的虽有但不多,大部分是先居于苏、杭一带城郊,生活殷实后,遇时局不稳再到西山定居。“政和而后,中原云扰,乘舆南播,达人智士入山唯恐不深,于是乎,荒洲僻岛多为名流栖托之地”(胡同·徐谱序)。此后,西山形成了一些大的宗族和村庄,其中以徐、陆、沈、蔡、蒋、马、屠、劳为南渡八大宗族。西山宗族在外地分支较多,除附近的湖州、无锡等地外,各大宗族都有分支在湖广繁衍(主要在长沙、汉口、常德、湘潭、宁乡、益阳等地),这些分支与故乡的联系现在已基本停止,但终止时间远至太平天国时期,近在抗日战争时期,仅隔绝数代。

南渡望族在西山定居后,大多主张避世自安,崇尚隐居;主张经商重于仕进,“其地阻而沃,其民俭啬力本业,老子长孙其中甚少以仕进”(郑准·郑谱序);主张过自给自足的生活,与外界往来不多。

明月湾在西山岛上来说村子并不大,为什么当时吴、秦、黄、邓等望族会选择这个地方落地生根,开始建设自己的家园呢?

首先,西山有较大的生活、居住空间,而且民风纯朴,百姓安居乐业。对于在官场上历经尔虞我诈、生活上饱尝颠沛流离之苦的南迁官员,具有极大吸引力。当时西山的实际情况是:“地占三乡,户率三千”,“民俗真朴,历岁未尝有诉讼至于县吏之庭下,皆以树桑栀柑柚为常产。”(宋·苏舜钦《苏州洞庭山水月禅院记》)

其次,是当时形势所迫。“吾观当今之势已无可为,我死若曹断不可仕。具区洞庭山,山深水阔,兵火所不及,力耕其中以免其患”(《洞庭煦巷徐氏宗谱》)。西山煦巷徐氏迁山始祖、侍讲学士徐素行,忠心报国,却屡遭排挤,这是他对子孙的临终遗训,在南迁官员中引起共鸣。明月湾的地理环境、自然风光,在洞庭西山属上乘,南渡官员及其家属到西山避乱隐居,明月湾是他们的重要选择。(图8)图8 清·沈德潜《洞庭明月湾吴氏世谱序》

明月湾三面靠山,一面傍水,这里气候温润,一年四季花果不断,盛产杨梅、枇杷、柑桔等水果,背山面水的地理位置使得村民既可外出经商,又可以种植花果,古往今来都是一块福地秀水。所以,地处西山岛腹地的明月湾村民千百年来一直悠然世外,隐逸超脱。讲和修睦、家族和合、天人合一之风一直在古村世代流传。

明月湾今有居民一百余户,人口不满四百。他们大多是南宋高官及当地社会名流的后裔。千百年以来,他们在这里辛勤劳作、同舟共济、和睦相处,他们生死相依,生生不息。二、洞庭商帮西山富

洞庭西山不仅景色秀丽,而且自古以来为江南富庶之地,家户饶给,向有“西山富”之谣。

然而到了明代,子孙繁衍,地狭民稠。明嘉靖年间,西山多次遭倭寇烧杀掠夺,十室九空。加上赋税沉重,连年干旱、蝗虫肆虐,西山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陷入前所未有的困难。

为防御倭寇侵扰,西山人民奋起抗击,于石公山、元山等地设旱寨六处。明月湾等村落也纷纷建起了村寨(更楼)抵抗倭寇。

天无绝人之路。勤劳智慧的西山人民,善于开拓进取,他们不畏艰险,毅然作出了外出经商的重要选择。正如民谣所说:“士人无田可耕,诗书之外,即以耕渔树艺为业,稍有资蓄则商贩荆襄,涉水不避险阻。”

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创业,西山商人和东山商人一起,形成了地域性的商人集团——洞庭商帮,成为我国商界的一支劲旅。西山人民由此走出困境,逐步再次走上富裕之路。

洞庭商人大多是名门之后,出身于耕读世家、书香门第,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在商业活动中有较强的管理和组织能力,能以礼待人,以文会友,诚信经营,加上勤奋努力,很快在商界崛起,被誉为“儒商”,江湖上称之为“钻天洞庭”。“钻天洞庭遍地徽商”的谚语由此广为流传。洞庭仅苏州“一乡之地”,竟能与徽商平分江南秋色,实为世人所惊叹!

西山地处僻壤,商业在当地历来不甚发达,但西山人外出经商谋生十分普遍,其足迹不仅遍布江、浙、沪各埠,而且远道至武汉、长沙等地,称之为“走湖广”。西山外出经营的行业,在苏州、上海以绸布、苎麻、绒线、水果、茶叶、南北货等为多,浙江湖州的肉店、粮行、羽毛扇、棉花业,主要以西山人为主。凡在同乡较多的城市,均组建有西山同乡会或金庭会馆,其成员大多为西山同乡商号的从业人员。为了利用乡帮的力量展开商业的竞争,西山商人于明万历年间在长沙创建了金庭会馆。清康熙年间,经商于长沙、湘潭等地的西山同乡成立了洞庭西山旅湘同乡会,同乡会在长沙、益阳、常德、湘潭、宁乡五埠均设立金庭会馆。清雍正元年(1723),同乡会在汉口公店街创办金庭公店,供汉口及五地西山同乡共同活动之用。“两山之人,善于货殖,八方四路,去为商为贾,所以江湖上有个口号,叫做钻天洞庭”(明·冯梦龙《醒世恒言》)。三、明湾商人遍三湘

明清两代,大批西山人逆长江而上,商贸于湘楚一带。明月湾商人是其中的一支主力。他们以家族血缘关系组合,各自赢得了一片市场:

秦氏:主要在沅湘一带,从事贩运贸易,获利颇厚;

吴氏:在豫楚一带打开局面,取得当地客户信赖;

邓氏:长沙为邓家世业地。据明代的《具区志》载,明月湾邓氏从明末至清,有不少人在长江沿线经商。邓文经营楚汉间40余年。邓秉臣随父商于楚,“自少至壮,往来于三湘七泽间”。“邓学敏,吴头楚尾,贾舶往来,长沙为其世业地。”邓士瀛同父辈数人一起经营楚南。邓玉相,依靠先人经营遗资,遍及三湘七泽间。邓大木,承其先祖遗业,在汩罗江畔经理农田数百亩。

清代西山人王维德记述西山民俗的《林屋民风》载,西山“俗以商贾为主,土狭民稠,民生十七八即出贾。楚之长沙、汉口,四方百货之辏,大都会也。……商贩谋生不远千里,荆襄之地竟为吾乡之都会。”四、致富不忘筑家堂

明清两代,大批明月湾人加入了号称“钻天洞庭”的洞庭商帮,靠外出经商发家致富。清乾隆、嘉庆年间(距今约250年),明月湾达到了鼎盛,修建了大批精美的宅第,以及祠堂、石板街、河埠、码头等公用建筑,形成了规划严密、布局合理、配套齐全的村庄。

明月湾现存的古建筑,多数建于清乾隆、嘉庆年间。居民们靠外出经商和种植花果致富,营建了礼和堂、礼耕堂、瞻瑞堂、瞻禄堂、裕耕堂、凝德堂、汉三房、薛家厅、金家厅、邓家祠堂、吴家祠堂、黄家祠堂、秦家祠堂等高档房屋。这些宅第和祠堂,均有精致典雅的砖雕、木雕、石雕,极富地方特色。明月湾现存的古建筑单体,总体来说在体量大小和装饰精细程度方面,不及西山东村、堂里、湾里的古建筑,但明月湾现存的古建筑数量更多,分布较集中,更能体现明清江南古村的原始风貌。

明月湾的清朝民居不仅数量多,而且在院落的平面布局上具有地方特色。一户住宅一般前后三进,一般都是楼房,楼房的高度几乎相等。内楼两侧各设厢房,左右对称。第一进楼下设置库门,成为轿厅,楼上供奉祖宗牌位,因此称家堂楼。

第二进楼厅,是整个院落的建筑中心,专供庆典礼仪和接待宾客之用,因此陈设非常讲究,除了台、椅、茶几之外,还挂有字画对联。大厅的明间多做六扇落地长窗,两边次间做雕花半窗和木栏杆。梁枋都雕刻吉祥图案,后步柱上用透雕棹木装饰,次间的脊檩上用雕刻精美的山雾云美化。有的人家还用水磨方砖做山墙贴面,光滑平整,一尘不染。柱础一般都用青石或花岗石做成鼓形,并浮雕荷花、牡丹等吉祥花纹。大门口都用长形大条石做台阶。室内多用水磨方砖铺地坪,整洁美观。

第三进为宅主生活起居和藏闺之所,称为内楼。内楼往往做雀宿檐(以软挑头承屋面,附于楼房),廊轩宽畅美观。明月湾的宅第院落有大有小,建筑层次有高有低,立面凹凸起伏富有节奏,是苏南地区清朝乾隆年间乡村民居建筑的代表。第三节稳中有变自然村

明月湾简称明湾,为小型自然村落,仅占地数百亩,人口几百人,历来为自然村级建制(行政村以下)。一、解放前

明清时期,县以下设乡,乡以下为都,都以下为图、村,明月湾地属吴县第三十五都第六图。

清康熙年间,西山分为三个乡:姑苏乡(梅梁里,岛东北部),辖吴县第三十二都(10个图)、三十三都(4个图)、三十四都(4个图);洞庭乡(玄宫里,岛东南部),辖三十五都(7个图),三十六都(在三山,2个图);长寿乡(习义里,岛西部),辖三十七都(5个图)、三十八都(3个图)。全岛共3个乡,7个都,35个图。

民国年间,明月湾先后属西山汇里乡、消夏乡。二、解放后

解放后,明月湾及附近几个自然村庄,设立明湾生产大队,明月湾古村所在地地名改为“大明湾”(其东有“小明湾”),设第四、第五2个生产小队,隶属于石公人民公社。1983年,生产小队改称村民组,生产大队改称村,人民公社改称乡。本世纪初,行政村几度合并,明月湾曾隶属石明、石丰行政村。目前,明月湾属苏州市吴中区金庭镇石公行政村明月湾自然村。第二章明月处处有,此处月偏好

明月湾的历史遗存丰富多彩。弯弯地伸入太湖的古码头,曾是村民走向外部世界的主要通道;高高的古樟树,如伞似盖,已逾千年历史,是古村的标志;明月寺是农村乡土信仰的实物例证;多处宗祠建筑,是古村多家姓氏和睦相处、世代传承的文化载体;敦伦堂、礼和堂、瞻瑞堂、裕耕堂等多处明清宅第,是村民居住、生活的真实记录。正是这些历史文化遗存,组成了一幕幕水乡山村田园生活的生动场景。(图9)图9 明月湾赏月第一节吴中桃源甲天下

西山历称吴中桃源,自古即以湖光山色风景优美、名胜古迹景点众多而著称于世。太湖七十二峰,四十一峰在西山,西山是太湖山水风光的精华所在,古人曾有“不游洞庭,未见山水”的评述。西山的石公山、林屋洞、缥缈峰、明月湾等,自唐代起就是闻名海内的游览胜地。千年古樟

古樟(图10)是明月湾古村的重要标志,见证了古村的千年历史。相传为唐代著名诗人刘长卿到明月湾访友时所植,树龄约1200多年(图11),主干直径2米,树冠高25米,1984年吴县人民政府公布为一级古树名木。古樟曾经历了多次磨难,一侧主干因火烧、雷劈早成枯木,只靠后来发出的新枝维持生命,显得苍劲有力,俗称为“爷爷背孙子”,妙趣天成。树身向东侧的古村方向倾斜,似乎在作揖感谢村民千年以来对它的精心呵护。古樟枝叶茂盛,覆荫近一亩,是游客休息、村人纳凉的好地方。1939年,日军到西山到处砍树,西山恶霸秦磐石带人来到明月湾,要锯古樟树,村民们只得凑钱免灾,有的老人还跪地求情,秦磐石才勉强下令停止锯树,留下的锯痕至今仍在。图10 明月湾千年古樟

1940年,一伙土匪窜到明月湾,硬要砍树,村民们群起反对,土匪见一时难以得逞,就趁人不备,把明月湾当时年仅十岁的儿童黄林法绑架到了浙江,36天后村民们才凑齐了120石大米,从土匪手中赎回了孩子。

1942年,歹徒杨河根、黄纪根窜到明湾作案,要砍伐这棵千年古樟。居民们奋起反抗,有人守树,有人告状,有人苦求歹徒手下留情。在一切努力都无济于事的情况下,村人吴震九(图12)挺身而出,表示愿意出钱保护古樟。歹徒要钱是真,砍树是假,古樟只是歹徒用来敲诈钱财的筹码。歹徒提出要一千块大洋。吴震九与歹徒面对面交涉,好说歹说,最后达成协议,歹徒拿去450块大洋,写下了一张凭据,使古樟避免了一次灾难。立据中的段先生,就是吴震九与歹徒交涉时用的假姓。吴震九家住明湾村瞻瑞堂,解放后在上海市钢锉一厂任财务会计,1962年退休,86岁时谢世。图11 明月湾古樟铭牌

传说,古樟还遭受过一次意外的打击。明湾有一姓蒋的船主常开船去湖州。一次,浜嘴上来了一位白发老翁,声称要去湖州,但却对船主说口袋里一分钱也没有,船钱是否免了。蒋船主是一位心地善良的人,他见老翁颤颤巍巍的,恻隐之心油然而生,不但没有收他的钱,还搀扶着让他坐在前梁上。船至目的地后,老翁临走时对船主说:“你今后修船,我坐过的船板不要换。”船主好生奇怪,但还是按老翁的话做了。更为奇怪的事,从此,船主每次开船都是顺风顺帆。有时,风向明明是逆向,船出太湖,也变成了顺风。就这样,过了一年又一年,船修了一次又一次。那老翁坐过的船板实在不能再坐了。有一次,船上岸在那香樟树下重修过后,那块船板被放在了古樟树下,谁知,半夜里船板突然燃烧了起来,火苗也将那香樟树的皮烧焦了……图12 吴震九先生画眉泉

在明月湾西面的石排山山腰中,有一小潭,约长80厘米,宽60厘米,深40厘米,其水清澈如镜,饮之清凉可口,传说这就是2500多年前美女西施以水为镜描眉梳妆的“画眉泉”。明湾村位于西山的南端,面水傍山,环境十分清幽。春秋战国时,吴王常携美女西施“玩月于此”。美女西施也就常常住在那明月湾的石排山上。山上那口清澈无比的山潭也就成了美女西施画眉描红的镜子。

据村人讲,画眉泉旁当年还有石凳石桌,那是西施用过的梳妆台。遗憾的是“文革”时已被村人拾去造房砌墙用了。如今西施用过的那口清泉依然还在。只是千年不用,杂草丛生,泉潭渐小。但清泉照流,终年不枯。石公山

位于明月湾古村以东1.5公里处,高50米,为石灰岩低丘,山前原有两块巨型太湖石,形状如老公公、老婆婆,名为石公、石婆,上世纪70年代因开山采石被炸毁。石公山为西山岛第一名胜,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林屋洞

位于明月湾古村东北5公里处,据道教经典记载,天下有十大洞天,皆仙人所居,林屋洞为天下第九洞天,又称“左神幽虚之天”。林屋洞为石灰岩地下厅式溶洞,洞内立石成林,顶平如屋,故称林屋。古时也有以林屋山来代称整个西山岛的。洞口的摩崖石刻现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林屋洞周围遍植梅树,早春梅花盛开,形成“林屋梅海”胜景,成为全国最大的赏梅及梅文化活动基地之一。缥缈峰

位于明月湾古村以北10公里处,由缥缈峰及水月坞历史文化区、涵村坞休闲区组成。缥缈峰为太湖七十二峰之首,海拔336米,因经常被云雾笼罩,犹如传说中的缥缈仙境而得名。主要景点有“水月观音”造像和碧螺春的发源地的水月禅寺、“茶圣”陆羽像、梁羽生武侠小说中的八阵图石阵、瞭望塔等20余处。古樟园

位于明月湾古村东北7公里处,原为城隍庙,俗称双观音堂,始建于南宋,清道光年间重修。1995年改建,因园内有2株千年古樟树而得名古樟园。第二节古街建筑诉往事

明月湾现存的物质文化遗存,主要是一批清代建筑,多建于乾隆、嘉庆年间,总数有30余处,面积近一万平方米。其中瞻瑞堂、裕耕堂、黄家祠堂(图13)、明月寺(图14)等4处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苏州市控制保护建筑9处,其中包括礼和堂、秦家祠堂、古码头以及礼耕堂、瞻禄堂、凝德堂、汉三房、仁德堂、姜宅等9处。(图15、图16)图13 “暗八仙”石雕门当(黄氏宗祠)图14 龙纹琵琶撑(明月寺)图15 屋顶梁架雕花山雾云(吴家祠堂)图16 清王维德《林屋民风》明月湾记载土地庙(清风亭)

位于村口广场(图17)。原庙内供奉土地公公、土地婆婆神像。土地是中国民间诸神中最小的等级,其职责为在暗中考察村民的日常行为及邪正善恶,相当于现在村里的治保主任。原庙毁于1966年“文化大革命”中,2005年重建。图17 土地庙

庙正中供“后土之神”碑。“皇天后土”中所说的“皇天”是指伏羲,“后土”即指女娲。伏羲为管天的昊天上帝,女娲为管地的后土圣母。作为天神的伏羲和作为地神的女娲原本是一对夫妻,他们管天控地,不仅创造了人类,而且还为人类提供了认识自然、掌握自然和利用自然知识获得生存的能力。特别是当原始农业出现后,人类更加清楚地认识到土地对人的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意义,把土地视为人类共同的母亲,把后土圣母尊为可以承载万物和滋养万物的始祖,是炎黄子孙最深的“根”、最老的“源”。“明月湾修治街埠碑记”碑,宽65厘米,高150厘米,16行,正书,青石制,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由明月湾民众公立,碑原存于明月湾东侧的明月寺内,2005年移出立于明月湾村口的土地庙中。主要记载当年明月湾多个家族共同集资全面整修街道、河埠等公共设施的经过,是明月湾保存的珍贵历史文物,也是明月湾古代先民和谐相处共建和谐社会的实物例证之一。旗杆

明月湾村口沿湖的那块地原为各族共有,称为众家地,长满了参天大树,使得在太湖中行船很难望见明月湾的房子,这给夜晚归航的船只带来了不便。为此,明月湾人在众家地立了一对一米多高的旗杆石,立起十多米高的旗杆(图18),杆顶用滑轮和绳子升降灯笼,每天晚上由更夫点好灯笼升上旗杆,作为明月湾归航船只的航标。到了清朝末年,高耸的旗杆却引来了不少太湖强盗,百姓苦不堪言,为此,明月湾人商定了一个报警办法,凡发现有强盗船要靠近明月湾,就降下灯笼,村民就有时间一起准备应付。原旗杆于1939年被日军砍断,现在的旗杆是2005年重立的。图18 旗杆明月桥

始建年代不详,现存建筑为民国十二年(1923)重建。相传在2500多年前,吴王夫差和美女西施曾在桥上共赏明月,故石桥得名明月桥(图19);刘长卿、白居易、皮日休、陆龟蒙等历代名人,也于此进入古村。相传,西施在深夜常到明月桥上独自赏月,远眺太湖对岸的故国越国,想起随越王勾践一起在吴国为奴的心上人越国大夫范蠡,不禁流下了伤心的眼泪,这些眼泪掉在水中,便化成了一条条冰清玉洁、通体透明的太湖银鱼,明月湾也就成了太湖银鱼的故乡。银鱼是太湖三白(白鱼、白虾、银鱼)之一,也是人们到明月湾一定要品尝的美味佳肴之一。图19 明月桥寨门

俗称更楼,是古村安全防卫设施(图20)。

始建年代不详,明嘉靖年间,在防御倭寇侵扰时曾发挥重要作用。平时是打更人守夜的更楼,兼有报时作用。原建筑已毁,2005年由西山镇人民政府斥资于原址重建。门楼上的“明月湾”三字,由苏州书法协会原秘书长朱庚寿先生题写。图20 寨门石板街

明月湾古村现存的石板街(图21),建成于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总长达1140米,共用4560余块金山花岗条石铺成,居民称这条石板路为棋盘街,是明月湾古村的最大特色之一。街道下面是数米深的排水沟,行走在上面可听到潺潺的溪水声。据《明月湾修治街埠碑记》载,“我里东横峻岭,每际大雨滂沱,山水下注,涧壅而溢,泛滥道途。”“爰于(乾隆)三十五年九月,鸠匠石,集群工,里之诚实者董其事。邪许同发,一时并进,移旧涧于街中,而复深之广之,疏通水道,纡迴蓄缩,至末流而复归于一涧。上覆以砂石,比次整齐,平莹莫匹而街道一新。功既竣,容有致。”图21 石板街

明月湾的古建筑和古街道,在西山岛上是首屈一指的,民谣中有“花墙头(指有砖细贴面的墙壁),百子格(指雕花的落地长窗),前门后门砂条石,洞庭西山第一家”及“明湾石板街,雨后着绣鞋”的说法。

相传,明月湾历史上曾爆发过一次特大山洪,从潜龙岭上下来的汹涌洪水冲毁了山脚下的民房,而且还冲走了几个在村里玩耍的孩子。于是,村里的四大家族族长紧急议事,决定开沟排水,消除山洪隐患。当时算下来这个工程要很多钱,于是他们出台了一个乡规民约,规定只要是明月湾这个村上的人,你不管到哪边去做生意,都要自动地把每一笔生意5%的利润捐出来,设立一个公益基金。村民纷纷拥护,也都很遵守这个规定,当时村民发了财以后,都要为家乡修桥铺路,成为一个传统。然后村民用了三年时间,集到了十万两银子,但算下来这个十万两还不够,他们到第四年的时候,用这个十万两银子去理财,用高利贷放给安徽的徽商,一年又赚了十万两,然后到第五年的时候,村民用了二十万两银子,对整个明月湾村子内外的街道、河埠、码头、桥梁、沟渠等公共基础设施,做了一次性大规模的规划建设,流传到现在,依然基本完好。为确保公益基金使用得当,四大家族还选出那些村里以诚实守信著称的村民经手款项,各家族还选出了德高望重的长者,组成联合小组对公益基金的开支进行全程监督,各项收入、开支都以明细碑刻形式公示在村口,供全体村民监督,最终使得每一笔银两都精确使用。图22 石板街

如今,明月湾石板街(图22)虽然历经几百年的风雨磨砺,但依然发挥着走路交通、防洪排涝的功能,成为了明月湾人与人、家族与家族和睦融洽、肝胆相照的历史见证。黄氏宗祠(村史馆)

始建于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坐北朝南,占地930平方米。其门厅、享堂等主要建筑均为原构。2004年由西山镇人民政府斥资整修,重建照壁、客厅等,现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明月湾黄氏祖籍福建邵武,南宋明经博士、著作左郎黄明善为迁山始祖,其八世孙、太学生黄铳山于明初由本镇秉常里迁居明月湾,子孙繁衍,今为明月湾大族之一。(图23、24)图23 黄氏宗祠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