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豪兴《农村社会学》(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09 16:51:17

点击下载

作者:圣才学习网

出版社:圣才教育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刘豪兴《农村社会学》(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刘豪兴《农村社会学》(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试读:

第一篇 总 论

第一章 绪 论

1.1 复习笔记

一、什么是农村社会学

1.不同的两种意见(1)农村社会学是研究农村社会的学科

农村社会学是研究农村社会的观点,即把农村社会视作一个整体进行综合研究。(2)农村社会学是研究农村某一局部现象的学科

主张农村社会学是研究农村某一社会现象的学者较多,彼此差别明显。这些国内外学者的主张,并不是纯粹研究某一种农村社会现象,不涉及其他,实际上仅表明其研究的侧重点与他人不同而已。

2.本书的意见

农村社会学是研究农村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社会学分支学科。

费孝通指出,中国社会结构是“差序格局”,与西洋的团体格局不同,“差序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得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荡起的涟漪。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这些联系也就是社会关系。中国传统社会的“差序格局”富于伸缩,依着中心的势力远近、厚薄而定。费孝通这里所说的“差序格局”社会结构是宏观和微观的有机结合,集中反映了中国农村社会的基本特征。(1)农村中的个人与社会联系的中介

农村中的个人与社会联系的中介是群体。个人与他人的联系,形成一个又一个的群体,群体与群体也发生着复杂的关系。各种各样的初级群体和正式组织,把个人与社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成为一个不分谁先谁后,但又存在矛盾,需要不断协调的整体。农村社会中的各种现象和问题都是从这对关系中生发的。(2)农村中的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的研究角度

农村中的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农村社会学应当把它作为农村社会的基本问题,并把它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3.农村社会学研究的范围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社会学研究的范围可以从三个方面作一概述:

其一,农村经济社会结构方面的研究:(1)农民、农业和农村,即“三农”研究;(2)农村产业结构研究;(3)乡镇企业的劳资关系研究;(4)农村社会结构研究;(5)农村群体组织研究,包括家族、邻里、基层组织和民间组织等研究;(6)农村人口研究,包括计划生育、人口构成、人力资源等研究;(7)农村婚姻与家庭研究;(8)农村的民族自治及民族的共同繁荣研究;(9)农民社会参与及政治民主进程研究;(10)农村文化研究,包括农民意识、社会心理、民众宗教研究;(11)农民负担研究;(12)农村社区研究;(13)城乡关系研究;(14)农村社会保障研究。

其二,农村社会变迁方面的研究:(1)农村现代化研究;(2)农村发展模式研究;(3)农村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研究;(4)“双反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研究;(5)农村发展与世界经济(全球化)关系研究;(6)农民运动研究;(7)农村变迁动力研究;(8)农村发展与科学技术关系研究;(9)农村社会流动研究;(10)新农村建设研究;(11)农村综合改革研究;(12)农村可持续发展研究;(13)农村婚姻家庭研究;(14)农村生活方式研究;(15)农村社会管理研究。

其三,农村社会问题研究:(1)“三农”问题;(2)农村管理体制改革问题;(3)农村干部违法违纪问题;(4)乡镇企业产权变革问题;(5)农业经营规模问题;(6)农村生态环境保护问题;(7)农村教育问题,包括中小学师资培养问题、女童失学问题,农民职业培训问题等;(8)农村文化建设问题;(9)农村医疗卫生问题;(10)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11)农民工的身份地位问题;(12)失地农民问题;(13)农村贫富分化问题;(14)农村扶贫开发问题;(15)农民的公民权(国民待遇)问题;(16)农村留守儿童、妇女问题;(17)农村老年人社会保障问题;(18)农村社会治安问题;(19)宗族、民间信仰问题;(20)城乡协调发展问题。

二、农村社会学研究方法

1.农村社会学研究方法概述(1)社会学研究方法和农村社会学

社会学研究不是单纯的思辨性工作,而要靠收集切实的经验材料来反映、说明和解释社会现象,因此社会学家在研究社会的过程中形成了各种系统地收集和分析资料的方法。农村社会学作为社会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所有社会学的方法当然都是可以采用的或值得尝试的,

但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研究对象的特点,农村社会学在研究实践过程中发展出了一些较有特色的具体方法和具体手段。(2)社会学研究方法体系

①社会研究方法论

a.实证主义观点

实证主义方法论认为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一样具有普遍性规律,自然科学的逻辑、方法和程序同样适用于对社会和人的研究。

b.非实证主义观点

非实证主义方法论认为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和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有本质性的区别,因而否认自然科学的方法对社会研究的适用性,认为对人或社会现象的研究应有独特的方法。

②一般研究方法

一般研究方法指贯穿于社会研究全过程的程序、步骤和操作方式。不同的研究方法,往往具有不同的方法原则,研究程序和调查方法的操作也是不同的。

③社会学研究的具体技术

社会学研究的具体技术是指社会研究各阶段中采用的各种资料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分析的具体手段。(3)社会学调查研究的一般程序

①研究准备阶段

这一阶段最重要的工作是进行研究设计。研究设计中的主要工作包括选题、厘清概念、建立研究假设、选择研究方法、制订调查方案等。除此之外,组织人力、筹集经费等也是研究准备阶段必不可少的工作。

②研究实施阶段

研究者按研究设计的要求收集资料。

③研究总结阶段

研究者的主要任务就是分析各项资料、撰写研究报告。

2.实地调查和社区研究(1)实地调查

实地调查,又称田野调查,是农村社会学家最为常用的方法,研究者通过亲自深入农村进行观察来收集资料。实地调查使得研究者有可能比较全面和深入地熟悉和了解研究对象的实际生活,并理解他们的思想和行为。还能够从实地调查中得到意想不到的结果,从而有助于启发和生成新的理论。实地调查的方法特别适用于在小型社区中进行研究。(2)社区研究

①作为调查单位的社区

吴文藻提倡社区研究的一个重要理由在于社区相比大社会而言是具体的、容易观察的。这意味着作为调查单位的社区不能太大。而应在具体可感知的范围内。中国农村的村庄社区恰好符合这个条件,因此大多数社区研究都是以村庄社区为单位。

②亲密接触的实地调查

费孝通在《禄村农田》阐述调查方法的一节中,特别强调了“亲密接触”的重要性。亲密接触使研究者得以更准确地了解社区的生活,避免直接地简单化地用外部标准来衡量当地社区人们的活动。

③类型比较法

费孝通指出一切事物都是在一定条件下存在的。如果条件相同就会发生相同的事物。相同条件形成的相同事物就是一个类型。类型是指主要条件相同所形成基本相同的各个个体。据此,费孝通提出了类型比较法,也称为模式比较方法。

④社区追踪调查

社区追踪调查,指在不同时期对同一社区的调查研究。对同一对象的追踪研究可以是同一研究者,也可以是其他研究者,亦可以是二者交替进行。

3.问卷调查(1)问卷调查概述

问卷调查是指研究者利用根据调查目的而事先设计好的一份问题表格来收集资料的方法。

一项完整的问卷调查一般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①问卷设计

问卷的制定是问卷调查的研究设计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包括概念化、操作化和问卷编制三个环节。

②抽样

抽样调查是选择其中的一部分个体进行调查以代表总体。抽样调查省时省力、花费较小,因此在实际研究中更普遍地被采用。抽样分为两大类:概率抽样和非概率抽样。

③调查实施

实施问卷调查的方式一般有当面访谈法、电话访问法和邮寄自填法等。访谈法是最适合在农村进行的问卷调查,访谈法由研究者派遣访员以面对面的方式通过口头提问和记录回答来收集资料。

④统计分析

统计分析是通过各种数量关系来探索社会现象之间联系的手段。统计分析包括描述统计和推论统计两大部分。描述统计主要反映样本本身的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推论统计根据样本特征来推论总体,主要包括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2)问卷调查和农村研究

中国早期的农村社会学家更倾向于通过对村落社区的实地研究来了解中国农村。自从20世纪80年代社会学恢复重建以来,中国的社会学家们对问卷调查方法的掌握和运用日益娴熟,同时问卷调查的各种技术手段日益先进,问卷调查因此越来越多地为研究者所用,农村社会学家也不例外(3)问卷调查的优点和缺点

①优点

a.问卷调查不局限于对单个村落社区的个案研究,能够在更大范围的农村地区开展调查;

b.当采用科学的抽样方法的时候,问卷调查的结果对总体情况具有更强的推论性;

c.问卷调查可以发现社会现象之间的数量关系,有利于从中找到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d.问卷调查所花费的时间一般来说也比实地调查短。

②缺点

a.由于问卷调查采用事先编制的问卷来收集资料,因此问卷必须能够满足研究的需要,这对前期的研究设计就有了更高和更严格的要求。

b.由于调查问卷是结构化的,在此过程中难以对已经设置的问题加以更改,所以依靠问卷收集到的信息总是有限的,并且不恰当的提问和不准确的答案设置也会产生错误的调查结果,使研究者原本希望得到的信息被扭曲。

三、学习农村社会学的意义与要求

1.早期农村社会学家的认识(1)冯和法的《农村社会学大纲》(1931)从四个方面论述了农村社会学研究在中国的意义:

①农业经济是中国国民经济的基础;

②农业生产是工业化的基础;

③中国的全人口以农村人口占主体的地位;

④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关键。(2)言心哲在《农村社会学概论》(1934)中开宗明义,从衣食、人口、经济、社会、政治、教育、历史、工业、都市等九个方面阐述了农村社会学在中国的意义。

2.中国社会现代化的需要

农村社会学家李守经主编的《中国农村社会学》,是我国社会学恢复重建后的第一本农村社会学教材。从农村社会学研究的任务角度说明农村社会学研究的意义,认为农村社会学对建设现代化农村,制订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方针政策,实现城乡协调和融合发展都十分必要。

3.事例的说明

农村社会学在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和新农村建设中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从我国农村社会学众多的研究成果中撷取几个事例来加以说明。(1)事例1

怎样认识农民、农业和农村呢?

1989年初,社会学家陆学艺在《改革》杂志上发表《我国农村当前面临的几个问题》,比较系统地论述了农业问题、农民问题和农村问题,并提出了五个方面的对策和建议。这是我国社会学界首篇综合讨论“三农”的文章。农民是中国农村社会的主体,中国的农业和农村问题归根结底是农民问题。(2)事例2

中国农村人多地少,这个矛盾是众所周知的,怎样解决这个矛盾呢?

费孝通的“志在富民”,他在《江村经济》一书中指出:“最终解决中国土地问题的办法不在于紧缩农民的开支,而应该增加农民的收入。因此,让我再重申一遍,恢复农村企业是根本的措施。”“农工相辅”,发展乡村工业增加农民的收入,让农民富裕起来。(3)事例3

中国走什么样的城镇化道路呢?

费孝通主持的中国小城镇研究课题组开展了广泛的研究,取得了积极的成果,在文章中论证了小城镇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中的地位和作用,“在逐步提高我国的城镇化水平的时候,要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小城镇的发展是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大问题,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发展解开了一道道难题。(4)事例4

改革开放后,农村社会经济发生了许多改革,农民的社会分化状况如何呢?

社会学家陆学艺是研究农民分化问题的代表,他以职业为主要标准,1991年在《现阶段农民分化问题研究》中把我国农民分成了8个不同利益要求的阶层,刘豪兴在陆学艺划分的基础上增加了服务性工作人员阶层、离退休人员阶层、食利者阶层和农村贫困阶层。(5)事例5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日益深入,“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政治管理体制随之解体,农民成为独立生产经营者,自主意识逐渐增强,村民自治问题被提了出来。社会学工作者适时地对此进行了研究,有的还积极参与村民自治的实践活动,为探讨村民自治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4.学习农村社会学的基本要求(1)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及其继承人对农民的历史地位与特性,农业和农村的发展以及城乡关系都十分重视,有丰富的理论。(2)要有“以民为本”的理念,以农民的利益为立足点,尊重、相信农民的无限创造力。(3)要深入田野,从实求知,从农民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学习,获取知识和才能。(4)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持续地关注研究农民、农业和农村的新情况、新经验、新问题、新趋势,为促进我国农村现代化进程贡献知识和建议。

1.2 课后习题详解

1.农村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答:关于农村社会学研究对象的两种不同意见:(1)农村社会学是研究农村社会的学科。农村社会学是研究农村社会的观点,即把农村社会视作一个整体进行综合研究。(2)农村社会学是研究农村某一局部现象的学科

主张农村社会学是研究农村某一社会现象的学者较多,彼此差别明显。这些国内外学者的主张,并不是纯粹研究某一种农村社会现象,不涉及其他,实际上仅表明其研究的侧重点与他人不同而已。

综合上述两类意见,一般认为农村社会学是研究农村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社会学分支学科。

2.农村社会学研究主要有哪些方法?

答:(1)实地调查

实地调查,又称田野调查,是农村社会学家最为常用的方法,研究者通过亲自深入农村进行观察来收集资料。(2)社区研究

①作为调查单位的社区

吴文藻提倡社区研究的一个重要理由在于社区相比大社会而言是具体的、容易观察的。这意味着作为调查单位的社区不能太大。而应在具体可感知的范围内。中国农村的村庄社区恰好符合这个条件,因此大多数社区研究都是以村庄社区为单位。

②亲密接触的实地调查

费孝通在《禄村农田》阐述调查方法的一节中,特别强调了“亲密接触”的重要性。亲密接触使研究者得以更准确地了解社区的生活,避免直接地简单化地用外部标准来衡量当地社区人们的活动。

③类型比较法

费孝通指出一切事物都是在一定条件下存在的。如果条件相同就会发生相同的事物。相同条件形成的相同事物就是一个类型。类型是指主要条件相同所形成基本相同的各个个体。据此,费孝通提出了类型比较法,也称为模式比较方法。

④社区追踪调查

社区追踪调查,指在不同时期对同一社区的调查研究。对同一对象的追踪研究可以是同一研究者,也可以是其他研究者,亦可以是二者交替进行。(3)问卷调查

问卷调查是指研究者利用根据调查目的而事先设计好的一份问题表格来收集资料的方法。

3.学习农村社会学有什么意义?

答:学习农村社会学的意义:(1)冯和法的《农村社会学大纲》(1931)从四个方面论述了农村社会学研究在中国的意义:

①农业经济是中国国民经济的基础;

②农业生产是工业化的基础;

③中国的全人口以农村人口占主体的地位;

④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关键。(2)言心哲在《农村社会学概论》(1934)中开宗明义,从衣食、人口、经济、社会、政治、教育、历史、工业、都市等九个方面阐述了农村社会学在中国的意义。(3)中国社会现代化的需要

农村社会学家李守经主编的《中国农村社会学》,是我国社会学恢复重建后的第一本农村社会学教材。从农村社会学研究的任务角度说明农村社会学研究的意义,认为农村社会学对建设现代化农村,制订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方针政策,实现城乡协调和融合发展都十分必要。

4.学习农村社会学有什么基本要求?

答:学习农村社会学的基本要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及其继承人对农民的历史地位与特性,农业和农村的发展以及城乡关系都十分重视,有丰富的理论。(2)要有“以民为本”的理念,以农民的利益为立足点,尊重、相信农民的无限创造力。(3)要深入田野,从实求知,从农民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学习,获取知识和才能。(4)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持续地关注研究农民、农业和农村的新情况、新经验、新问题、新趋势,为促进我国农村现代化进程贡献知识和建议。

第二章 农村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

2.1 复习笔记

一、国外的农村社会学

1.美国农村社会学(1)农村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

①农村社会学起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其缘由一是美国农村现实的需要,二是美国社会学注重实际和应用指向的培育;

②1894年,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在校内首先开设“美国农村生活的社会环境”课程,一般认为这是农村社会学成为社会学分支学科的前奏;

③1916年,美国社会学学会召开以农村社会学为中心议题的会议,农村社会学被确定为社会学的一个专门分支;

④20世纪20至30年代,美国有230多所高等院校开设农村社会学课程,有的州立大学设立了类似农村社会学的系或与农业经济学建立混合系。

⑤此外,美国农业科学家和农业经济学家关注社会科学知识,重视教育、培养学生的实践也推进了农村社会学的诞生。(2)美国农业社会学的演进

①20世纪60年代以后,由于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进一步加快农业科学技术现代化和城市化,导致农村人口日趋减少,城乡界限模糊不清,农村社会学传统研究领域日渐缩小,美国政府对农村问题研究的投入也大不如从前,农村社会学家纷纷转行。

②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农村社会学会会员锐减,由前十年的千余人降至207人。独立的农村社会学系所剩无几,普通社会学系也基本不再培养农村社会学研究生。

社会历史环境为美国农村社会学的诞生和茁壮成长提供了条件,同时变化了的社会历史环境也导致美国农村社会学的衰落。

③为了应对现实的挑战,坚持农村社会学研究领域的学者,对发展了几十年的农村社会学进行反思。在争论中,一部分学者于20世纪80年代开辟了农业社会学的研究,并在美国得到一定的发展。(3)当今美国农村社会学

当今美国农村社会学的研究任务和领域发生了很大变化:

①农村社会学仍有存在的必要,一些学校特别是部分州立大学保留有农村社会学专业,开设相关课程,培养农村社会学人才。

②农村社会学原来研究的许多领域已失去关注的意义,而拓展了相应的新课题,如农场制度的变革问题、农村中的移民问题、城乡界限问题、公共领域的法律问题、公共服务问题等。

2.欧洲农村社会学(1)农村社会学

农村社会学在美国应运而生的时代,欧洲工业化、城市化程度已相当高,农业早已不是主要产业,农民锐减,社会学更多地研究工人和城市贫民、城市犯罪等现象。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农村问题在欧洲还没有特别重视的必要,社会学学科的发展也就没有对其进行独立研究的任务。(2)欧洲农村社会学的发展

①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各国农村同城市一样遭到了战争的严重破坏,战后农村面临着重建和发展,人们开始寻求农村社会学家的帮助。欧洲社会学家引入美国农村社会学的理论与方法,着手系统地而不是个别地研究农村重建与改组,与此同时,有部分美国社会学家前往欧洲进行农村调查研究,联合国粮农组织积极推进和协助欧洲各国建立农村社会学组织。这三股力量朝着同一目标形成巨大的推动力,使欧洲农村社会学进入发展时期。

②1964年欧洲农村社会学会与美国社会学会在法国举行了第一届“农村社会学世界大会”,此后,世界农村社会学大会每四年召开一次形成了制度,大大地推动了各国农村社会学的发展。

3.亚洲农村社会学(1)印度农村社会学

印度在亚洲是仅次于中国的农业大国,1947年印度摆脱英国殖民统治宣布独立后,印度社会学家逐渐加强了农村研究,为政府的土地改革和农村发展提出了许多建议。(2)日本农村社会学

日本在20世纪20年代开始引进农村社会学,并使之本土化。1940年,铃木荣太郎出版的《日本农村社会学原理》一书,是日本农村社会学最早的系统著作。日本农村社会学大多以村落为研究对象。

4.拉丁美洲农村社会学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相继独立,以及这些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学和其他社会科学一样得以独立发展。

5.世界农村社会学大会和亚洲农村社会学大会(1)世界农村社会学大会

世界农村社会学大会是由国际农村社会学联合会(International Rural Sociology Association,IRSA)负责举办的学术性会议。从1964年到2004年已举办11届。

国际农村社会学联合会是欧洲农村社会学会(European Society for Rural Sociology,ESRS)和美国农村社会学会(Rural Sociological Society,RSS)中许多成员开展大量国际合作和共同愿望的产物。(2)亚洲农村社会学会

亚洲农村社会学会于1996年成立,1999年1月29日~31日、2004年3月26日~29日和2007年8月8日~10日先后在泰国、印度尼西亚和中国举办了三届年会。年会的主题分别是“全球化与农村社会文化变迁”、“21世纪的亚洲农村社会”、“全球化、竞争、人类安全与亚洲农村”。

二、中国农村社会学

1.农村社会学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和发展(1)农村社会学传入中国的途径

农村社会学从美国传播到中国先于日本,其途径主要有两条:

①美国学者包括传教士在中国开展农村社会调查进行的示范性传播;

②中国留学生在欧美国家选学社会学,获得学位后回国从事农村社会学的教学和研究,推动了农村社会学在中国扎根和成长。(2)中国学者早期的农村调查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一批赴欧美留学攻读社会学的学子先后回国,有的在教学的同时,积极开展农村社会调查,扎实地推动农村社会学在中国的发展。其中比较重要的研究有以下两项:

①京郊四个村庄的调查。1926年前后,由燕京大学社会学兼任讲师李景汉主持,对北京郊区黑山扈村、挂甲屯村、马连洼村和东村进行了家庭调查。

②京郊清河镇实验区。1928年,燕京大学社会学系杨开道教授和系主任许仕廉在北京郊区清河镇共同主持创办了实验区,并写了一系列的研究报告。(3)农村社会学学科在中国的建立

农村社会学学科在中国的确立是在20世纪20年代末和30年代初。这期间,复旦大学、燕京大学、大夏大学和一些农业院校的社会学系相继开设了农村社会学课程,出版了多种农村社会学教材。

2.20世纪前期的中国农村研究热潮(1)中国农村社会性质的论战

①论战双方

一方是团结在《中国农村》杂志周围的进步青年,以陈翰笙、钱俊瑞和薛暮桥等为代表,称“中国农村派”;

另一方是南京中国经济研究会创办的《中国经济》杂志。以主编邓飞黄和主要撰稿人王宜昌等为首,称“中国经济派”。

②论战的主要问题

a.关于研究方法的,即中国农村经济研究是以生产力还是以生产关系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问题;

b.关于中国农村社会的性质问题,即中国农村社会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还是资本主义的性质问题。

③论战结果

中国农村社会性质的论战以“中国农村派”的胜利而告终。

④论战意义

这场论战,是经济学者和社会学者首次联盟,为了弄清中国农村的社会性质而合作战斗,为革命的理论建设培育了一批骨干和后备队伍。中国农村的社会性质是农村社会学发展的首要问题,如果对自己研究对象的性质不清楚或模棱两可,也就失去了方向,将一事无成。(2)农村社区研究

①吴文藻倡导农村社区研究

a.贡献

农村社区研究是在20世纪30年代主要由著名社会学家吴文藻倡导发起的。吴文藻所做出的最重要的贡献是为社区研究奠定了方法论的基础。

b.主张

吴文藻主张以功能主义为基础,通过社区研究的方法来考察中国农村社会。

②费孝通创造性的农村社区研究

a.费孝通接受了吴文藻社区方法论的基本观点

费孝通认为“具体的社区”是研究社会的切入点。费孝通指出,以全盘社会结构的格式作为研究对象,这对象并不能是概然性的,必须是具体的社区,因为联系着各个社会制度的是人们的生活,人们的生活有空间的坐落,这就是社区。

b.费孝通发展了社区方法论

费孝通提出了类型比较法,认为单个社区的分析只是“认识中国社会的起点”,还需要在调查了许多个单一社区的基础上通过第二步的比较研究,才能“接近认识中国农村的基本面貌”。

③“魁阁”的学术成就

a.研究报告和理论著作

费孝通的《禄村农田》(1943)、Earthbound China(《土地束缚下的中国》,又译作《云南三村》,和张之毅合著,1945年在美国出版)、《内地的农村》(1946)、《生育制度》(1947)、《乡土重建》(1948)、《乡土中国》(1948)、《皇权与绅权》(与吴晗等合著,1948),张之毅的《易村手工业》(1943),史国衡的《昆厂劳工》(1946),田汝康的《芒市边民的摆》(1946),瞿同祖的《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1947),许烺光的Under the Ancestors Shadow(《祖荫之下》,1948年在美国出版)等。

b.意义“魁阁”学术团队创造了中国社会学人类学的辉煌,其治学方法、其精神更值得后人学习。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为弘扬“魁阁”精神,做了有益的工作。

④抗战时期内地的其他研究

聚集在内地清华大学国情普查研究所、南开大学文科研究所边疆人文研究室、华西大学边疆研究所的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根据各自的条件和专长,对边区的人口、乡村劳动力、农村手工业、少数民族、民俗民风、宗教等进行调查研究,陈达、陆云逵、李景汉、吴泽霖、柯象峰、林耀华、李安宅等有一批著作面世。

3.中国马克思主义者的农村研究(1)毛泽东的农村调查

毛泽东在20年代末开始从事农村调查,此后始终强调调查的重要性,他在农村研究中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实地调查、课堂教学、理论研究和社会调查研究理论与方法等四个方面。

①实地调查。指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期间进行的农村调查。毛泽东不仅广泛地调查了中国农村的社会结构,而且还深入地调查了农村各阶级、阶层对革命的态度与社会行为。其调查报告为制定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②课堂教学。指为培养干部和开展调查研究所进行的教学。毛泽东在主持第六届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和武昌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期间,亲自给学员授课。毛泽东讲授的课程主要有“农民问题”和“农村教育”两门。

③理论研究。指在调查研究基础上对农民问题所做出的理论概括和总结。毛泽东的农村调查及其理论研究为制定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路线、方针、政策,指导革命从胜利走向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④社会调查研究理论与方法。指对调查研究实践活动自身的概括与总结。毛泽东的调查研究理论与方法主要表现在:

a.“踏着人生社会的实际说话”,重视实地调查,恰当地处理实地调查与文献资料的关系;

b.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不做正确的调查同样没有发言权;

c.周密而系统的调查研究是认识客观事物的重要途径,研究问题忌带主观性、片面性和表面性;

d.真理的认识永远不会完结,调查研究是一项长期的任务;

e.既要注重中国社会研究,又要了解外国的情况;

f.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灵魂。(2)抗战期间延安的农村调查

①抗日战争期间,毛泽东的调查理论和方法已为全党所接受,并被用以指导延安地区的农村调查。

②1942年初,柴树藩、于光远、彭平等对土地问题进行专项调查,撰写了《绥德、米脂土地问题初步研究》。

③1942年冬,张闻天带领“延安农村工作调查团”从延安杨家岭出发,深入陕北、晋西北等地进行调查研究,整理和撰写了一系列调查报告。

4.新中国成立后的中国农村社会学

1952—1953年的大学院系调整中社会学彻底被取消,农村社会学研究因此基本停顿下来。1979年,在邓小平、胡耀邦等中央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社会学恢复重建,农村社会学率先起步,走上了健康发展的道路。(1)学科地位

主要体现在:

a.农村社会学的课程教学和专业设置在各大学和社会科学院中逐步得到建立和发展;

b.重点农业大学把农村社会学纳入重点学科加以扶持;

c.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社会学研究室和一部分高校社会学系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农村社会学专门人才;

d.几十种农村社会学教材获得出版;

e.中国社会学会农村社会学研究会在1993年成立,十多年来开展了一系列的学术交流活动,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社会学的发展。(2)农村研究

20世纪80年代以后,农村的变化尤为显著,“三农”问题广受关注,这促使了农村社会学研究迅速发展起来,研究队伍不断扩大,调查研究不断进行,研究主题不断拓宽,理论认识不断深化。

①费孝通对广西金秀瑶山和江村的追踪调查,林耀华对凉山夷族的追踪调查,其他学者对早期农村社区调查(如江村、禄村、喜洲、黄村、凤凰村等)的再调查。

②费孝通引领的小城镇研究、边区开发(西部开发)研究、中部发展研究、区域发展研究、城乡关系和城乡协调发展研究。

③陆学艺主持的百县调查、中国社会结构变迁调查和百村调查,成汉昌、刘一皋的中国当代农民文化一百村调查。

④农村社区的个案研究,以一个村庄社区为研究对象的比较多,也有以一个乡镇社区或一定区域(如县市区域)社区为研究对象的,并已有几十种著作面世。

⑤农村的专项研究,

为了促进我国农村社会学的健康、稳步发展,需要特别做好以下工作:

①要认真、系统、深入地整理前人农村社会学研究的成果;

②要了解、学习、借鉴国外近二三十年来农村社会学研究的成果;

③要在研究实践中树立创新意识,提出新的理论和方法;

④要重视人才的培养,特别是能与世界农村社会学对话人才的培养;

⑤要对农村研究有更多的经费支持,以及制度方面的保障。

三、乡村建设运动

1.乡村建设运动概述(1)乡村建设运动兴起的缘由

乡村建设运动是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在中国农村经济社会日益走向衰落的历史背景下兴起的,它是清末民初“村治”、“村政”的延续与发展。

这个时期乡村建设运动在中国兴起,其主要缘由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①内部因素

中国绝大多数人口生活在农村,农民以土地为生,但北伐战争胜利后,军阀混战,封建统治者对农民的掠夺有增无减,又逢特大水旱灾害,农村问题更为严重。

②外部因素

由于世界经济危机爆发,帝国主义将经济危机转嫁到中国,倾销其洋货,争夺中国城乡市场。由是中国农村经济日趋衰落,农民贫困加剧,生活质量更加恶化。(2)“复兴乡村”的不同主张

持改良主义的知识精英中主要有三种不同的意见:

①主张从建设乡村入手,由乡村的建设以实现“民族再造”和“民族自救”;

②主张由发展都市来救济农村之路,以社会学家吴景超(1901—1968)为代表;

③主张“接受全盘西化”,走资本主义道路,以社会学家陈序经(1903—1967)为代表。(3)乡村建设运动的影响

1940年晏阳初在四川巴县歇马场创办中国乡村建设育才院,为国民党政府培养县政人才。各地建立的实验区、平民教育、模范村或县进行乡村建设,提出了多种多样的理论和主张,进行了一系列务实的实践尝试,在中国乃至世界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形成了一场规模颇大的社会运动。

2.乡村建设运动的理论(1)晏阳初的“民族再造”思想

晏阳初认为,中国农村问题千头万绪,最根本的是人的问题,主张在农村进行政治、教育、经济、自卫、卫生和礼俗“六大整体建设”,根治中国贫穷落后的愚、贫、弱、私“四大病根”,以达到“民族再造”,强国救国的目的。(2)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

1928年,梁漱溟在前人“村治”的基础上提出“乡治”的主张,随后提出“乡村建设理论”。

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念源自他的孔子哲学思想和对中国国情特殊性的认识。中国的问题是极严重的文化失调,其表现是社会构造的崩溃,以及政治上的无办法。社会是有机的,要为社会开生机,必须从根(乡村)上开,即重建一套组织系统,并使之与中国社会相配合。

3.乡村建设运动两种模式的比较“邹平模式”是指山东乡村建没研究院主持的邹平实验区,主要体现了梁漱溟的乡村建设思想;“定县模式”是指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主持的定县实验区,主要体现了晏阳初的平民教育思想。二者是乡村建设运动极有代表性的两种模式,最能在总体上代表乡村建没的特质,但二者又有很大不同。这些差别主要包括:(1)与政府的关系不同。定县模式没有得到政府的直接支持,对政府的依赖性小,经费主要来自美国民众的捐赠;“邹平模式”是在山东省政府的全力支持下建立起来的,经费主要来自政府的拨款,对政府的依赖性强。(2)主要领导者的文化思想、背景不同。“定县模式”的主要领导者几乎都留学过欧美和日本,对西方文化有较为系统的了解,受其影响较深,具有西化倾向;而“邹平模式”的主要领导者几乎没有人有留学经历,不少人还是旧军人、旧官僚出身,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深,具有保守倾向。(3)对中同农村基本问题的认识不同。“定县模式”的领导者认为,小国农村的基本问题是农民的“愚、穷、弱、私”。“邹平模式”的领导者认为中国问题是极为严重的文化失调。据此采取的措施也就大相径庭。“定县模式”借鉴西方现代教育尤其科学实验室的方法,把定县作为乡村建设的社会实验室,任何一项计划,都先在一定范围内研究试验,取得经验后才向全县推广。而“邹平模式”没有实验一说,主要是“师法古人”,既不重视社会调查,更没有建立起一套研究试验、推广程序。(4)在乡村建设的措施上,“定县模式”始终坚持以培养“有文化的中国新农民”为中心,文艺、生计、卫生和公民四大教育连锁进行的原则,而“邹平模式”始终坚持复兴日益衰落的传统文化,尤其强调以儒家思想为中心,以培养重塑孔颜人格为具体目的,重视对农民进行“精神陶炼”,亦即用“古人的道理”教育农民,企图在伦理本位的基础上,重建中国社会新秩序。

4.乡村建设运动的内容(1)兴办教育,培养农村人才。(2)推广农业科学技术,改良农业。(3)流通金融。(4)提倡合作组织,指导农民成立各种(运销)合作社。(5)办理地方自治,期望还政于民,实行宪政。(6)建立乡村公共卫生保健制度。(7)移风易俗。(8)引发学术研究,推动农村社会学发展。

5.乡村建设运动的评价(1)中国共产党人的评价

乡村建设运动是改良主义运动。作为一场改良主义运动,乡村建设运动一方面没有跟乡村农民打成一片,还是借助省政府现政权,这是一种改良,不彻底的。(2)社会学者的评价

①许仕廉1934年在《社会学界》发文说:“中国十年的乡建运动,是由中国民族内发的,由社会主动的,求改进乡村社会经济的一种建设。是中国社会计划中重要部分。其意义之重要,与苏联的五年计划,美国的‘New Deal’(新政)相同。”

②孙本文比较婉转地批评了乡村建设运动,认为其陷入了乡村建设工作人员一走则事业皆无的困境。

③陈翰笙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为指导,从农村生产关系入手调查农村问题,用客观的事实和科学的论证,阐明了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严肃地批判了改良派。

④1948年8月,费孝通针对晏阳初当时发表的文章发表了《评晏阳初“开发民力建没乡村”》一文,对乡村建设运动的贡献及其要害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定县实验的最大缺点就在不从社会制度去谋改革。(3)乡村建设运动领袖的自我评价

①晏阳初

1935年10月,乡村社会工作讨论会在定县召开第二次会议,晏阳初在会上报告了定县实验工作。晏阳初对其平教工作不敢高估,对其前途也缺乏信心。

②梁漱溟

梁漱溟在《我们的两大难处——二十四年十月二十五日在研究院演讲》中述说乡村建设运动存在两大弱点:

a.高谈社会改造而依附政府;

b.号称乡村运动而乡村不动。

梁漱溟的演讲,实话道出了乡村建设运动的困难处境,揭示了其本质,即不是代表农民大众,而是代表了国民党政府。(4)新中国成立后的评价

①1950年,梁漱溟任全国政协委员,1953年9月他和在京政协委员一起列席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二十七次会议并批评中国共产党进城以后“忘记了乡村”,说“工人在九天之上,农民在九天之下”等。毛泽东在讲话中严厉地予以批驳,又一次从根本上否定了乡村建设运动。

②中国大陆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兴起研究乡村建设运动的热潮。1985年和1986年,晏阳初两次回到他当年推行平民教育的翟城村,从比较中改变了自己的认识。晏阳初说:“中国农村建设工作做得实在好,变化出人意料,比较起来,我当年搞的只不过是一种方法的研究。要想真正改变广大农村的面貌,还得有现在的制度”。(5)乡村建设运动的贡献

①乡村建设运动是历史的产物,是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人试图摆脱困境的一种探索,虽然失败了,但其经验教训为后人留下了一份有启示意义的文化精神财富。

②乡村建设运动是一种理性行动,有它的一套理论、方法和具体方案,虽然其基本理论没有抓到问题的根本,但重视农村在中国社会中的基础地位,并致力于寻求解决的途径等理论观点、方法有其合理的、积极的意义。

③乡村建设运动不可能从根本上重组社会结构,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但从实(试)验区(县)的一整套实践活动看,还是做了许多有益于农民的工作。

④博士下乡与农民为伍,成百上千的知识分子“到民间去”、“到农村去”,投身乡村建设运动,将知识、科学技术送下乡,有其积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⑤乡村建设运动为农村社会学本土化从理论到实践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参与社会调查的社会学家有不少研究成果,为社会学尤其是农村社会学学科的发展积累了知识,为认识中国社会提供了难得的有价值的资料。

6.“后定县实验”“晏阳初乡村建设学院”遵循非营利可持续发展原则,秉承晏阳初、梁漱溟、陶行知等前辈的平民教育思想与乡村建设精神,通过研究实践国内外及历史上各种乡村建设思想;原则上实行“劳动者免费就学”,培养各种乡村建设综合人才;推广乡村建设和农村综合发展实践经验,将现代化与传统相结合的意识与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引入农村;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持续性乡村建设及城乡互动行动,启迪民智,建立民主、改善民生,以铸造社会稳定发展的社会基础。有学者把这项实验称为“后定县实验”。

2.2 课后习题详解

1.农村社会学是怎样产生和传播的?

答:(1)农村社会学的产生

农村社会学起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其缘由一是美国农村现实的需要,二是美国社会学注重实际和应用指向的培育。(2)农村社会学的传播

①二战后,农村社会学逐渐从美国扩展到欧洲经济发达国家。

1957年,“欧洲农村社会学工作协会”成立,不久又成立了“欧洲农村社会学会”,1964年它与美国社会学会在法国举行了第一届“农村社会学世界大会”, 此后,世界农村社会学大会每四年召开一次形成了制度,大大地推动了各国农村社会学的发展。

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相继独立,以及这些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学和其他社会科学一样得以独立发展。

2.世界农村社会学大会有什么样的地位与作用?

答:(1)世界农村社会学大会是由国际农村社会学联合会(International Rural Sociology Association,IRSA)负责举办的学术性会议。国际农村社会学联合会是欧洲农村社会学会(European Society for Rural Sociology,ESRS)和美国农村社会学会(Rural Sociological Society,RSS)中许多成员开展大量国际合作和共同愿望的产物。(2)世界农村社会学大会针对促进社区的建设,资源的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全球共同抵抗风险,在全球化世界构想中繁荣农村的未来等议题召开学术会议,致力于促进农村的发展。

3.中国农村社会学是怎样建立起来的?

答:(1)农村社会学从美国传播到中国先于日本,其途径主要有两条:其一是美国学者包括传教士在中国开展农村社会调查进行的示范性传播;其二是中国留学生在欧美国家选学社会学,获得学位后回国从事农村社会学的教学和研究,推动了农村社会学在中国扎根和成长。(2)中国学者早期的农村调查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一批赴欧美留学攻读社会学的学子先后回国,有的在教学的同时,积极开展农村社会调查,扎实地推动农村社会学在中国的发展。(3)农村社会学学科在中国的确立是在20世纪20年代末和30年代初。这期间,复旦大学、燕京大学、大夏大学和一些农业院校的社会学系相继开设了农村社会学课程,出版了多种农村社会学教材。

4.中国农村社会性质论战的意义是什么?

答:中国农村社会性质论战是经济学者和社会学者首次联盟,为了弄清中国农村的社会性质而合作战斗,为革命的理论建设培育了一批骨干和后备队伍。中国农村的社会性质是农村社会学发展的首要问题,如果对自己研究对象的性质不清楚或模棱两可,也就失去了方向,将一事无成。

5.毛泽东的农村调查对农村社会学有哪些贡献?

答:毛泽东在20年代末开始从事农村调查,此后始终强调调查的重要性,他在农村研究中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实地调查、课堂教学、理论研究和社会调查研究理论与方法等四个方面。(1)实地调查。指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期间进行的农村调查。毛泽东不仅广泛地调查了中国农村的社会结构,还深入地调查了农村各阶级、阶层对革命的态度与社会行为。其调查报告为制定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提供了科学依据。(2)课堂教学。指为培养干部和开展调查研究所进行的教学。毛泽东在主持第六届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和武昌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期间,亲自给学员授课。毛泽东讲授的课程主要有“农民问题”和“农村教育”两门。(3)理论研究。指在调查研究基础上对农民问题所做出的理论概括和总结。毛泽东的农村调查及其理论研究,为制定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路线、方针、政策,指导革命从胜利走向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4)社会调查研究理论与方法。指对调查研究实践活动自身的概括与总结。毛泽东在的调查研究理论与方法主要表现在:

①“踏着人生社会的实际说话”,重视实地调查,恰当地处理实地调查与文献资料的关系;

②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不做正确的调查同样没有发言权;

③周密而系统的调查研究是认识客观事物的重要途径,研究问题忌带主观性、片面性和表面性;

④真理的认识永远不会完结,调查研究是一项长期的任务;

⑤既要注重中国社会研究,又要了解外国的情况;

⑥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灵魂。

6.我国农村社会学恢复重建后有哪些成绩?

答:1979年,在邓小平、胡耀邦等中央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社会学恢复重建,农村社会学率先起步,走上了健康发展的道路。其成绩包括以下两个方面:(1)学科地位

主要体现在:①农村社会学的课程教学和专业设置在各大学和社会科学院中逐步得到建立和发展;

②重点农业大学把农村社会学纳入重点学科加以扶持;

③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社会学研究室和一部分高校社会学系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农村社会学专门人才;

④几十种农村社会学教材获得出版;

⑤中国社会学会农村社会学研究会在1993年成立,十多年来开展了一系列的学术交流活动,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社会学的发展。(2)农村研究

20世纪80年代以后,农村的变化尤为显著,“三农”问题广受关注,这促使了农村社会学研究迅速发展起来,研究队伍不断扩大,调查研究不断进行,研究主题不断拓宽,理论认识不断深化。

①费孝通对广西金秀瑶山和江村的追踪调查,林耀华对凉山夷族的追踪调查,其他学者对早期农村社区调查(如江村、禄村、喜洲、黄村、凤凰村等)的再调查。

②费孝通引领的小城镇研究、边区开发(西部开发)研究、中部发展研究、区域发展研究、城乡关系和城乡协调发展研究。

③陆学艺主持的百县调查、中国社会结构变迁调查和百村调查,成汉昌、刘一皋的中国当代农民文化一百村调查。

④农村社区的个案研究,以一个村庄社区为研究对象的比较多,也有以一个乡镇社区或一定区域(如县市区域)社区为研究对象的,并已有几十种著作面世。

⑤农村的专项研究,

为了促进我国农村社会学的健康、稳步发展,需要特别做好以下工作:

①要认真、系统、深入地整理前人农村社会学研究的成果;

②要了解、学习、借鉴国外近二三十年来农村社会学研究的成果;

③要在研究实践中树立创新意识,提出新的理论和方法;

④要重视人才的培养,特别是能与世界农村社会学对话人才的培养;

⑤要对农村研究有更多的经费支持,以及制度方面的保障。

7.乡村建设运动是怎样兴起和发展的?

答:(1)乡村建设运动兴起的缘由

乡村建设运动是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在中国农村经济社会日益走向衰落的历史背景下兴起的,它是清末民初“村治”、“村政”的延续与发展。

这个时期乡村建设运动在中国兴起,其主要缘由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①内部因素

中国绝大多数人口生活在农村,农民以土地为生,但北伐战争胜利后,军阀混战,封建统治者对农民的掠夺有增无减,又逢特大水旱灾害,农村问题更为严重。

②外部因素

由于世界经济危机爆发,帝国主义将经济危机转嫁到中国,倾销其洋货,争夺中国城乡市场。由是中国农村经济日趋衰落,农民贫困加剧,生活质量更加恶化。(2)乡村建设运动的发展

1937年“七七事变”以后,由于日本侵略大举进攻,乡村建设运动遭受破坏。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总会由河北保定迁往湖南长沙,不久内迁重庆。1940年晏阳初在四川巴县歇马场创办、中国乡村建设育才院,为国民党政府培养县政人才。

各地建立的实验区、平民教育、模范村或县进行乡村建设,提出了多种多样的理论和主张,进行了一系列务实的实践尝试,在中国乃至世界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形成了一场规模颇大的社会运动。

8.乡村建设运动有哪些内容和理论?

答:(1)乡村建设运动的内容

①兴办教育,培养农村人才。

②推广农业科学技术,改良农业。

③流通金融。

④提倡合作组织,指导农民成立各种(运销)合作社。

⑤办理地方自治,期望还政于民,实行宪政。

⑥建立乡村公共卫生保健制度。

⑦移风易俗。

⑧引发学术研究,推动农村社会学发展。(2)乡村建设运动的理论

①晏阳初的“民族再造”思想

晏阳初认为,中国农村问题千头万绪,最根本的是人的问题,主张在农村进行政治、教育、经济、自卫、卫生和礼俗“六大整体建设”,根治中国贫穷落后的愚、贫、弱、私“四大病根”,以达到“民族再造”,强国救国的目的。

②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

1928年,梁漱溟在前人“村治”的基础上提出“乡治”的主张,随后提出“乡村建设理论”。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念源自他的孔子哲学思想和对中国国情特殊性的认识。中国的问题是极严重的文化失调,其表现是社会构造的崩溃,以及政治上的无办法。社会是有机的,要为社会开生机,必须从根(乡村)上开,即重建一套组织系统,并使之与中国社会相配合。

第三章 农民、农业和农村

3.1 复习笔记

一、农民

1.农民的概念(1)农民的定义

①作为一种职业概念,农民是指以土地为生、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这是传统农业社会沿袭的基本看法。

②随着阶级社会的产生和发展,农民又是一个阶级概念,是没有土地或只占有少量土地的农民利益群体,一般与地主阶级相对立。

③农民作为一种身份概念,凡是农村户籍管理的人口均称为农民,以“乡下人”角色与“城里人”角色相比较,受着一种“二等公民”莫名的歧视。

从世界范围上说,从事农业生产职业是农民的本质特征,是最基本的。但在我国有其特殊性,农民主要不是指职业,而是指身份,即指农民在社会结构中的位置或社会关系中的地位。(2)几个区别

①农民与农业工人

在发达国家从事农业生产的主体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民,而是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农场主和农业工人(雇工)。发达国家的农民终结了。发展中国家的情况不同,工业化和城市化都相对滞后,农民在国家里还是占多数。

②农民与农村居民

农民与农村居民不能画等号。农村居民是指居住在农村地域内的一切社会成员,包括农民和非农人员。非农的农村居民虽然生活环境和农民相同,但有几点不同:

a.他们不直接从事农业生产活动;

b.他们受现代文明的影响较大,生活方式带有城市居民的特点;

c.即使有的“城里人”来农村承包荒山、荒地,或从事养殖业、种植业等。他们在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等都会与本土农民有所不同,并将起影响农民、改变农民的作用。

2.农民社会地位的变迁

社会地位是指人在社会关系中的位置。在历史上,农民的社会地位处在不断的变迁之中。随着对土地等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的改变和社会经济、政治关系的调整,农民阶级也相应发生着变化:(1)土地改革运动,使中国农民完成了由封建依附农到个体小农的转变,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的夙愿,摆脱了对封建土地所有制的依附,成了以个体小私有制为基础的自主劳动者。(2)农村集体化,即由个体小农转变为集体农民。农民成了同生产资料集体所有制相结合的社会主义集体劳动者合作社社员。(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整了农村的生产关系,使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开,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获得了生产的自主权、经营权、决策权和选择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部分农民迅速地走上了致富道路。

3.农民的“经济理性”与“生存理性”(1)农民的“经济理性”

①理性的概念“理性”,就是人类选择与调节自我行为的能力,其中包括目的的选择和确认,调整达到目的的手段以及建立相应的价值体系等。

②代表人物及观点

施坚雅关于农民行为特点的理沦假设强调了农民的“经济理性”。认为农民的行为符合理性选择原则,农民也是具有经济理性的人。

舒尔茨在《改造传统农业》一书中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无论从理论和经验两个方面看,农民都是具有理性的。他认为,传统农业中的农民就像企业家一样,在特定的资源和技术约束条件下从事农业生产,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并根据利益调节生产以实现要素配置的最优化。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