辜鸿铭精彩解析:论语 大学 中庸(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09 17:08:17

点击下载

作者:[春秋] 孔子

出版社:天津社科院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辜鸿铭精彩解析:论语 大学 中庸

辜鸿铭精彩解析:论语 大学 中庸试读:

版权信息COPYRIGHT INFORMATION书名:辜鸿铭精彩解析:论语 大学 中庸作者:[春秋] 孔子排版:Clementine出版社:天津社科院出版时间:2015-12-01ISBN:9787556302031本书由同人阁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1]英译《论语》序[2]

自从理雅各博士开始发表关于“中国经典”翻译的最初部分,迄今已40年了。现在,任何人,哪怕是对中国语言一窍不通的人,只要反复耐心地翻阅理雅各博士的译文,都将禁不住感到它多么令人不满意。因为理雅各博士开始从事这项工作的时候,他的文学训练还很不足,完全缺乏评判能力和文学感知力。他自始至终都表明他只不过是个大汉学家,也就是说,只是一个对中国经书具有死知识的博学的权威而已。我们遗憾地得知这位大汉学家最近刚刚去世,但为了公正地纪念他,必须指出,尽管他的工作尽了力所能及的努力,是完全严谨的,但他却没能克服其极其僵硬和狭隘的头脑之限制,这是他的性情气质造成的结果。

对于一个能够以哲学和文学的敏锐去研究像理雅各博士所译的“中国经典”这样的巨帙的笃实学生来说,无疑会对那种道德文化,或者称之为中国人文明的东西有所洞察,透见其真相。但对于绝大多数英国读者而言,我们却不能不认为,理雅各博士在其译著中所展示的中国人之智识和道德的装备,正如同在普通英国人眼中中国人的穿着和外表一样,必定会使其产生稀奇古怪的感觉。

有鉴于此,我们决定翻译这本小书。我们相信,在所有用中文写成的著作中,正是这本书给了中国人一般英国人可以理解的智识和道德的装备。因此,我们努力按照一个受过教育的英国人表达同样思想的方式,来翻译孔子和他弟子的谈话。此外,为了尽可能地消除英国读者的陌生和古怪感,只要可行,我们都尽量去掉所有那些中国的专有名称。最后,为了使读者能彻底到家地理解文本内容,我们还加了一些注释,引用了非常著名的欧洲作家的话。通过征召这些欧洲读者熟悉的思想系列,对于他们或许会有所帮助。

借此机会,我们还想表达对一个英国人阿查立爵士的崇敬和怀念之情。他在不同时期曾发表过关于本书许多部分的老练的译文。十年以前在广东的时候,我们曾怂恿他去认真从事中国经书的翻译工作。因为我们都不满意于理雅各博士的译著。但是他非常有自知之明。他说他对于中国经书和文学的知识太为有限,此外也不是一个“文人”。因此,他挨个地劝我们去从事这项事业。现在,十年过去了,正当我们听从他的劝告完成这第一步的时候,却传来了令人感伤的消息,他,这个对我们的小书会有些兴趣的人,已经离开了人世。

我们认为,正是这本蕴涵着孔子及其弟子一贯之道的言论集——阿诺德将称之为“生活评论”的一个非常小的圈子之内的馈赠——是一本给予了中国人智识和道德装备的书。在此,我们并不打算对这一装备的性质和价值发表评论,我们只是想借此表达这样一个愿望:即受过教育的有头脑的英国人,但愿在耐心地读过我们这本译书后,能引起对中国人现有成见的反思,不仅修正谬见,而且改变对于中国无论是个人、还是国际交往的态度。辜鸿铭于武昌湖广总督衙门1898年8月1日

[1] 转引自《辜鸿铭文集》,黄兴涛译,海南出版社,1996年。

[2] 指先在英文刊物上发表的部分,不是指成书出版的“Chinese Classics”。论语THE DISCOURSES AND SAYINGS OF CONFUCIUS (THE ANALECTS)(春秋)孔子著辜鸿铭 译注徐昌强 译学而第一1-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辜译】

孔子说:“不断地学习知识,并时常温习,把这些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实在是一件很快乐的事。志同道合的朋友因为仰慕你,而从很远的地方来看望你,则是件更快乐的事。但是,一个人即使不能被人称道也能够淡然处之,确实是真正睿智高尚的人啊!”1-2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辜译】[1]

孔子的一位学生(有子)说:“一个人作为孝子和良民,绝不会以下犯上;不会以下犯上的人,也绝不会破坏国家的和平与社会秩序。君子会把精力放在生命之根本的事务上,根本建立了,就有了治国做人的原则智慧。那么,做一个孝子和良民——这些难道不是构成道德高尚生活的基础吗?”■注释

[1]有子(前518-前458),姓有名若,字子有,鲁国人(今山东肥城市人)。孔子弟子中的“七十二贤人”之一。曾提出“礼之用,和为贵”等学说.因其气质形貌酷似孔子,孔子死后,深受孔门弟子敬重,被尊称为“有子”。1-3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辜译】

孔子说:“满嘴花言巧语,却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绝不是德高望重之人。”1-4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辜译】[2]

孔子的一位学生(曾子)说:“我每天从三个方面进行自我反省:第一,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不至于没有履行自己的承诺?第二,与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以诚相待了?第三,老师传授给我的知识是不是用于实践了?”■注释

[2]曾子(前505-前435),姓曾名参,字子舆,春秋末期鲁国南武城(今山东平邑)人。孔子的得意门生,以继承和传播孔子的孝道思想而闻名。编《论语》,著《大学》,写《孝经》,著《曾子十篇》,被后世儒家尊奉为“宗圣”,是配享孔庙的四配之一。1-5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辜译】

孔子说:“治理一个大国时,应严谨认真地处理国家大事,恪守信用,施令及时;节约财政开支,爱护官吏臣僚;在一年当中适宜的时间役使百姓,不至于耽误农时。”1-6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辜译】

孔子说:“年轻人在家就应做个孝子,在外面就应做个良民,必须做到言行谨慎,诚实可信,与别人交往时要充满友爱,对于德高望重的人要亲近。这样躬行实践之后,如果还有余力的话,就再以学术为目的将这些东西写出来。”1-7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辜译】[3]

孔子的一位学生(子夏)说:“一个人应当像喜欢女子的美貌那样去追求他人身上的美德;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忠于君主,能够舍生取义;同朋友交往,能够言而有信。这样的人,尽管人们说他是一个没有接受过教育的人,但我必须承认他确实是一个有教养的人。”■注释

[3]子夏(前507-?),姓卜名商,字子夏。尊称“卜子”或“卜子夏”。春秋末年晋国温地(今河南温县)人。孔门“十哲”之一,“七十二贤”之一。长于“文学”,曾为莒父宰。孔子死后,他在魏国宣传孔子的思想主张,对弘扬孔子学说起了关键作用。提出过“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的思想,主张做官要先取信于民,然后才能使其效劳。李悝、吴起都是他的弟子,魏文侯也尊以为师。相传《诗》《春秋》等典籍均由他传授下来。1-8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辜译】

孔子说:“聪明的人,如果不庄重,就得不到别人的尊重,所学的知识也不会持久巩固;尽职尽责,要以忠信为第一准则;不和品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如果有不良习惯,就应该毫不犹豫地改正。”1-9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辜译】

孔子的一位学生(曾参)说:“通过悼念死者,追忆久远的过去,可以唤醒人们的道德情感,并使之趋于深厚。”(我想起过去的日子,追忆以往的岁月。——《诗篇》第77篇第5节。)1-10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辜译】[4][5]

有个人(子禽)问孔子的一位学生(子贡)说:“老师每到一个国家,总是要了解这个国家的政事。(这种资格)是他自己去求得的呢,还是人家主动来告诉他的?”子贡回答说:“老师温顺、善良、恭敬、俭朴、谦让,因此才能得到他想要的信息。大师获得信息的方式——啊,总是那么与众不同。”■注释

[4]陈亢(前511-?),字子元,一字子禽,又名原亢。齐大夫陈子车弟。郑玄注《论语》说他是孔子的学生,名列第68位。但《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没有记载他,所以也有人说他不是孔子的学生。曾做过单父(山东单县南)宰,施德政,颇受好评。其兄死,反对家人殉葬。

[5]子贡(前520-前446),姓端木名赐,字子贡。春秋末年卫国(今河南鹤壁市浚县)人。孔子的得意门生,孔门“十哲”之一,“受业身通”的弟子之一,孔子曾称其为“瑚琏之器”。善于雄辩和理财,孔子认为他可以做大国宰相。曾经商于曹国、鲁国两国之间,富致千金,为孔子弟子中首富。“端木遗风”指子贡遗留下来的诚信经商的风气,后世有人奉之为财神。子贡善货殖,有“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之风,为后世商界所推崇。1-11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辜译】

孔子说:“父亲在世的时候,儿子应该听从父亲的教诲去做事;父亲不在世的时候,儿子应该牢记父亲是如何做事的;父亲去世三年后,儿子仍能终生不改父亲的做事准则,这样的儿子可以称为孝子。”1-12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辜译】

孔子的一位学生(有子)说:“在礼的实践中,顺其自然才是最宝贵的。依据古代君王所奉行的治国之道*,正因为礼本身所具备的这种特征,所以才极其完美。无论大小事情,都遵循了这一原则。但是,在顺其自然的基础上,也有些东西的确是不被允许的。在严格遵守礼的过程中,要知道哪些是必须顺其自然而不受制于自然,哪些是受制于自然且不被自然之道所允许的。”[6]

[*理雅各博士认为,中文“礼”字,也就是我们翻译为“art”的这个字,在其他语言中很难找到相对应的词。另一方面,张伯伦先生在他的作品《日本物语》中写道,日语(汉语和日语属于同源语言)里也没有和“art”真正对应的原生词。

英语“art”,如果我们没有弄错的话,一般用来表达以下几种意思:1.工艺品;2.工艺制作;3.(相对于自然的)人工制造的;4.(相对于自然原理的)工艺原理或制作原理;5.严格的艺术理论,本质、根源。根据英语“art”的最后一个解释,理雅各博士认为上述汉字的意思,是适合于所有事物的“正确的思想”。

对这个话题感兴趣的人而言,我们在这里提到的现代日语中对应“art”而新发明的bijutsu“美术”(“美丽的骗术”),并不是一个很完美的词。在汉语中,对应“工艺品”的正确词语是“文物”;对应“工艺制作”的词语是“艺”。事实上,日语中的Geisha(艺师),字面意思是大师、能手。至于相对“自然”而言的“人工的”art的使用上,哲学家庄子则解释为“天人合一”。

那么,“艺术的本质原理(不是它本身所具有的,而是同自然原理相对立的),或许可以用汉语中的‘文’来对应‘art’,用‘质’来对应‘nature’。”这种解释来自歌德,例如,“艺术之所以被称为艺术,是因为它不是自然天成的。”对应为汉语或日语,即“文之所以谓之文,为非质也。”中国的艺术评论家也把创造性艺术称为“造化之工”,而把模仿性艺术称为“画工”。最后,我们不妨把“人造艺术”或“艺术实施过程”理解为汉语中的“技艺”。]■注释

[6]理雅各(James Legge,1815-1897),英国近代著名汉学家,曾任香港英华书院校长,伦敦布道会传教士。他是第一位系统研究、翻译中国古代典籍的欧洲学者。1861-1886年,他花了25年时间,将《四书》《五经》等中国主要典籍全部译出,共计28卷。他与法国学者顾赛芬、德国学者卫礼贤并称汉籍欧译三大师,也是儒莲翻译奖第一位获得者。1-13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辜译】

孔子的一位学生(有子)说:“如果在正确的范围内做出承诺,你就能信守诺言。如果经过正确的判断,并在符合礼的情况下保持诚信,你就会远离耻辱。和值得交往的人交朋友,你就能信赖他们。”1-14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辜译】

孔子说:“聪明而高尚的人在饮食方面不会暴饮暴食,在居住方面不会奢求舒适,在工作上勤奋敏捷,在言谈上小心谨慎,并且总是寻找有道德的人为伴,并学习那些人的经验和榜样。通过这种方式,才有可能成为一个真正有学问的人。”1-15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辜译】

孔子的一位学生(子贡)问道:“虽然贫穷但不会谄媚,虽然富有但不会骄傲,您认为这样的人怎么样?”孔子回答道:“这也算可以了。但是这还不如虽然贫穷却能乐于求道,虽然富贵却能喜好礼仪。”子贡说:“我明白了。就是说要像对待骨、角、象牙和玉石一样,不断地切磋和琢磨,必须经过一番艰苦磨砺才会有所成就吧?您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吧?”孔子回答:“你总算明白了!现在我可以给你讲《诗经》了,因为我看到你已经明白了如何去弘扬道德。”1-16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辜译】

孔子说:“一个人不要总是关心别人是否理解自己,而应该关心自己是否能理解别人。”为政第二2-1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辜译】

孔子说:“统治人民的统治者应当以道德教化来治理政事,就像北极星那样,使自己岿然不动,而群星都以它为中心来运转。”2-2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辜译】

孔子说:“《诗经》中的《风》《雅》《颂》*一共有诗三百首。其中的道德观念或许可以总结成一句话:‘毫无邪念’。”(*《风》《雅》《颂》现在被当作诗歌的典范,是中国儒学五大经典之一,如同西方的《圣经》。)2-3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辜译】

孔子说:“管理一个国家,如果只是依赖法律,通过严刑峻法来强化法律,以达到维护社会秩序的目的,这样可以让百姓不会犯错,但是百姓对错误的行为不再会有羞耻感。相反,如果在管理国家的过程中,用道德教化引导百姓,通过鼓励教育和好的行为来维持秩序,那么百姓对错误的行为就会有羞耻感,而且会发扬光大良好的行为。”2-4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辜译】

孔子说:“我十五岁时立志于严谨治学;三十岁时形成了自己的观点和判断标准;四十岁时不再被外界事物迷惑;五十岁时懂得了信仰的真理;六十岁时能毫不费力地理解所听到的任何事情;七十岁时能够随心所欲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而不会违背法律和道德观念。”2-5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辜译】[1]

孔子的故国(鲁国)有一位贵族(孟懿子)问孔子,作为一个孝子,应该做什么。孔子回答:“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2]

后来,当孔子的一位学生(樊迟)给孔子驾车时,孔子告诉这个学生说:“天呀!他竟然问我一个孝子应该做什么!我回答说:‘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

樊迟问:“您那么说是什么意思?”“我的意思是,”孔子回答,“当父母在世的时候,孝子要按照礼节规定的习惯去履行自己对父母的职责;当父母去世后,孝子要按照礼的仪式埋葬并祭祀父母。”■注释

[1]孟懿子(?-前481),鲁国大夫,三桓之一,孟孙氏第九代宗主,姓仲孙,名何忌。孟僖子之子,南宫敬叔之兄。谥号“懿”。其父临终前要他向孔子学礼。

[2]樊迟(前515-?),姓樊名须,字子迟,春秋末鲁国人(一说齐国人)。曾和冉求一起帮助季康子进行革新。孔子“七十二贤”之一,继承孔子兴办私学。颇有重农思想,因曾向孔子问“学稼”而遭训斥。2-6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辜译】[3]

上面提到的贵族(孟懿子)的儿子(孟武伯)在父亲死后,问孔子同样的问题。孔子回答:“只要想到当你生病的时候,父母有多么焦虑,你就知道该如何对父母尽孝了。”■注释

[3]孟武伯,姓仲孙,名彘。春秋时鲁国大夫孟懿子的儿子。谥“武”。据说他是孟子的高祖。2-7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辜译】[4]

孔子的一位学生(子游)也问过孔子上面同样的问题,孔子回答:“如今孝子的责任仅仅意味着能够赡养父母。但是,你也养着狗和马。对父母如果没有敬爱和尊重,和养动物又有什么区别呢?”■注释

[4]子游(前506-?),姓言名偃,字子游,亦称“言游”、“叔氏”,春秋末吴国人,与子夏、子张齐名,孔子的著名弟子,“孔门十哲”之一。2-8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辜译】

孔子的另一位学生(子夏)也问了同样的问题。孔子回答:“难就难在做事情时的态度。如果仅仅是有需要年轻人做的事情,年轻人去做了;而当有好酒美食的时候允许老人一起享用——你以为这就是一个孝子的全部责任么?”2-9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辜译】

孔子在谈到他最喜欢的学生颜回*时,说道:“我曾和他谈论过一整天,在这一天中,他对我说的话几乎没有提过一次反对的意见,好像理解起来很愚钝。但是当他退出去之后,我考察他的生活和言谈举止,我发现他能从我告诉他的话里面受益。是的——他一点都不愚钝。”[5](*颜回就像孔子思想的传教士圣约翰——这是一个纯洁、勇敢而理想的角色,也是孔子最喜欢的学生。因为这个学生的名字经常出现在《论语》中,我们便不再像通常那样采用省略姓名的方式,而是在以后直接引用他的名字。)■注释

[5]颜回(前521-前481),姓颜名回,字子渊,春秋末期鲁国曲阜(今山东曲阜)人。十四岁拜孔子为师,此后终生师事之。孔门“十哲”之一,孔子最得意的弟子。自汉高帝以颜回配享孔子、祀以太牢,三国魏正始年间将此举定为制度以来,历代帝王封赠有加,无不尊奉颜子。2-10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辜译】

孔子说:“通过观察一个人的所作所为来了解其动机,发现其嗜好,那么他还能掩饰自己吗?他还有什么能隐藏得了呢?”2-11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辜译】

孔子说:“如果不断地复习已经学过的知识,并且不断补充新的知识,一个人就可能成为人们的老师。”2-12

子曰:“君子不器。”【辜译】

孔子说:“聪明人不会把自己变成仅仅适合做一种工作的机器。”2-13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辜译】

一位学生(子贡)问孔子,什么样的人才算是聪明高尚的人。孔子回答:“聪明高尚的人,就是先做后说,然后再根据自己所做的事情去发表意见。”2-14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辜译】

孔子说:“聪明人会不偏不倚,但不会保持中立;愚蠢的人会保持中立,却做不到不偏不倚。”2-15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辜译】

孔子说:“只知道学习而不去思考,只是枉费精力而没有收获;只是一味地思考而不去学习,就会陷入迷茫。”2-16

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辜译】

孔子说:“只顾着埋头钻研形而上学理论,这确实是非常有害的。”2-17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辜译】[6]

孔子对一位学生(仲由)说:“你还要我来教你什么是理解吗?知道自己明白了什么,知道自己不明白什么——这就是理解。”■注释

[6]仲由(前542-前480),姓仲名由,字子路,又字季路,春秋末鲁国卞(今山东泗水县泉林镇)人。《二十四孝》“为亲负米”的典故即出自于他。孔门“十哲”之一,“七十二贤”之一。小孔子九岁,是弟子中侍奉孔子最久者。以政事见称。直率勇武,敢于批评孔子。孔子对他评价很高。2-18

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辜译】[7]

孔子的一位学生(子张)想学谋取官职的办法,孔子说:“要多读书学习,有疑问的地方暂时放在一边;其余那些你知道的,也要谨慎地说出来。这样,你所说的话就不会轻易遭到别人的批评。要走向社会,观察世事,但要远离其中,不要让自己卷入麻烦。然后,注意自己的行为,这样你就不会因为犯错而感到自责。与人交谈的时候,尽量少给别人攻击的机会,在自己的行为上也少出现自责的情况。那么,即使你不想升官,也是不可能的。”■注释

[7]子张,即颛孙师(前503-?),姓颛孙,名师,字子张,孔门弟子之一。春秋末陈国阳城(今河南登封)人。出身微贱,且犯过罪,经孔子教育成为“显士”。虽学干禄,未尝从政,以教授终。孔子死后,独立招收弟子,宣扬儒家学说,是“子张之儒”的创始人。子张之儒列儒家八派之首。2-19

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辜译】[8]

孔子故国在位的国君(鲁哀公)问孔子,怎么做才能保证百姓服从统治。孔子回答:“坚持正确的举措,放弃不正确的举措,百姓就会服从统治。但是,如果坚持不正确的举措而放弃正确的举措,那么百姓就不会服从统治。”■注释

[8]鲁哀公(?-前468),姓姬名将,春秋时期鲁国第二十六任君主。公元前494-前468年在位,共在位27年。在位期间执政为季孙斯、叔孙州仇、仲孙何忌、季孙肥、叔孙舒、仲孙彘。2-20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辜译】[9]

孔子祖国的一位贵族、在政府当权的部长季康子问孔子,怎么做才能激发百姓敬重尊长、忠于国家的情感,以便让百姓为了国家利益而贡献力量。孔子回答:“认真对待百姓,百姓就会尊敬你;让百姓看到你有多么尊敬自己的父母,多么效忠于自己的国君,多么体贴比自己职位低的人,百姓就会忠诚于你。提拔勇于做事的人,教育没有文化的人,百姓就会为国家贡献力量。”■注释

[9]季康子(?-前468),即季孙肥,春秋时期鲁国的正卿。姬姓,季氏,名肥。谥“康”,史称“季康子”。事鲁哀公,此时鲁国公室衰弱,以季氏为首的三桓强盛,季氏宗主季康子位高权重,是当时鲁国最有权势的政治人物。2-21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辜译】

有人问孔子:“您为什么不出来做官,参与国家的政府管理呢?”

孔子回答:“《尚书》是怎么讲孝子的义务的?‘对父母尽孝,对兄弟友爱,管理家庭时减轻自己的责任。’这些也是政府的责任呀。那么,为了减轻政府的责任,为什么一定要出来做官,参与政府管理呢?”2-22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辜译】

孔子说:“我不知道人如果没有信誉,将如何处世。大马车没有挽具,小马车没有马具,将如何行进?”2-23

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辜译】

孔子的一位学生(子张)问是否能知道十代以后的社会文明状态。孔子回答:“殷朝继承了夏朝的文明,殷朝在夏朝的基础上做了哪些修改是很清楚的。现在的周朝继承了殷朝的文明,它对前朝做了哪些修改也很清楚。或许会有其他的朝代来代替现在的周朝,但是如果真的出现朝代更替,那么百代之后的社会文明也是可以预知的。”

[*夏朝(公元前2205-公元前1818年)对于孔子时代的人来说,相当于希腊时代对于当代的欧洲人。同样,殷朝(公元前1766-公元前1154年)对于当代欧洲人来说相当于罗马时代。]2-24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辜译】

孔子说:“如果不是出于真正的情感或敬意而去拜神,是盲目崇拜;知道什么是正确的,却没有按照自己的判断去做事,表明缺乏勇气。”(从文学的角度而言,即“奴性”。懦弱是老实人的悲惨命运。——泰戈尔)八佾第三3-1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辜译】[1]

孔子的祖国鲁国掌权的贵族首领(季平子)在家族祠堂的祭祀中雇佣了八组乐队(一种皇家特权)。孔子听到这件事之后评论说:“如果这都能做,还有什么不可以做的呢?”■注释

[1]季平子(?-前505),即季孙意如。春秋时鲁国正卿,姬姓,季氏,谥“平”,史称“季平子”。辅佐鲁昭公、鲁定公,甚至摄行君位近十年。3-2

三家者以《雍》彻。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辜译】

上面提到的权势贵族首领(季孙氏)在祭祀结束的时候,吟诵了一首只有在皇家祭祀中才能使用的诗。孔子评论此事说:“这首诗是[2]这样开始的:‘王公贵族围四周,天子庄严而肃穆。’在这个贵族的家族祠堂中,怎么能用这首诗的这几句来描述呢?”■注释

[2]《雍》是《诗经》中的一篇,这是古代只有在天子祭祀时才能用的诗。诗如下:“有来雍雍,至止肃肃。相维辟公,天子穆穆。於荐广牡,相予肆祀。假哉皇考!绥予孝子。宣哲维人,文武维后。燕及皇天,克昌厥后。绥我眉寿,介以繁祉。既右烈考,亦右文母。”季孙氏家族祭祀用这首诗,显然超越了礼制规范,所以遭到了孔子的批评。3-3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辜译】

孔子说:“一个人如果没有高尚的品德,再好的技艺对他有什么用呢?一个人如果没有高尚的品德,再好的音乐对他有什么用呢?”3-4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辜译】

一位学生(林放)问孔子,礼仪的基本原则是什么。“这个问题非常好。”孔子回答,“在社会礼仪的使用上,简单比奢华要好;在死者的追悼仪式上,发自内心的悲伤比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而哭要好。”3-5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辜译】

孔子说:“北方和东方的异教游牧民族,尚且知道尊重他们首领的权威,可是现在在中国,却不再有人尊重当权者。”*

[*中国的骑士精神标榜“尊王攘夷”(维护君王荣誉,打击异教徒)。正因为汲取了这四个字的真正含义而非其普通字面意思,才造就了今天的日本。[3]

丁尼生用欧洲方言解释欧洲的骑士精神时,以骑士的方式做出了他的宣言:“尊敬国王,就如他是我们的灵魂,我们的灵魂就是国王。打击异教徒,拥护救世主。”]■注释

[3]丁尼生(Alfred Tennyson,1st Baron Tennyson,1809-1892):华兹华斯之后的英国桂冠诗人,也是英国著名的诗人之一。代表诗作有《尤利西斯》。3-6

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辜译】

本章第一节提到的那个权势贵族头领(季孙氏)将要去泰山顶上祭天(一种帝王特权),孔子听到后,对一个为该贵族工作的学生[4](冉有)说:“难道你就不能做点什么,劝阻他去祭天吗?”“不能。”冉有回答,“我阻止不了。”“啊,那么,”孔子回答,“那说什么也没用。但是,你是不是真的认为泰山之神还不如林放*呢?”(*向孔子提问的这个学生林放的名字出现在本章第四节。最后一句话的意思是:我们承认,我们理解不了。)■注释

[4]冉求(前522-前489),字子有,通称“冉有”,尊称“冉子”,春秋末鲁国陶(今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县冉堌镇)人。孔门“十哲”之一、“七十二贤”之一。孔子最得意门生之一,在孔子的教导下逐渐向仁德靠拢,性情也因此逐渐完善。以政事见称。多才多艺,尤擅长理财,曾担任季氏宰臣。3-7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辜译】

孔子说:“一位绅士,从不会在任何事情上与人争夺输赢——如果有的话,那必定是射箭。但即使是射箭比赛,当他获胜时,也会先礼貌地鞠躬,然后再登台领奖;当他失败时,也会坦然地走下来,默默地饮下苦酒。那么,即使是在这种竞争中,他也要表现出绅士风度。”3-8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子夏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辜译】

一位学生(子夏)问孔子下面这首诗是什么意思:

Her coquettish smiles,她那娇艳的笑容,

How dimpling they are;是那么令人目眩;

Her beautiful eyes,她那迷人的双眸,

How beaming they are;是那么顾盼生辉;

So fairest is she,她如此美妙动人,

Who is simple and plain.却又简单而淳朴。(即《论语》中的“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在绘画中,”孔子回答,“和基本框架相比,修饰和色彩都是次要的。”“那么艺术本身呢?”子夏问,“也是相对次要的吗?”“我的朋友,”孔子回答,“你启发了我。现在我可以和你谈论诗了。”*[5]

[*未加修饰之美才是真正的美,中文最后一行是对贺拉斯的[6]Simplex Munditiis的准确翻译。英国学生可能记得托马斯·摩尔的诗句:“Leshbia has a beaming eye,你看她喜上眉梢,

But no one knows on whom it beameth.”却不知她对谁微笑。]■注释

[5]贺拉斯(Quintus Horatius Flaccus,前65-前8):古罗马抒情诗人,认为艺术美的基础在于统一与一致。其美学思想见于写给皮索父子的诗体长信《诗艺》。

[6]托马斯·摩尔(Thomas Moore,1779-1852):爱尔兰诗人、歌唱家、词作家及演员,他在目前仍广为传诵的歌曲有《少年流浪歌手》及《夏日最后的玫瑰》。他还和约翰·默里合著有《拜伦回忆录》。3-9

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辜译】

孔子对一位学生说:“我可以告诉你夏朝(相当于古希腊文明)*的礼仪和文明,但现在的杞国(相当于当代希腊)却不能为我说的话提供充分的证明。我可以告诉你殷朝(相当于古罗马文明)的礼仪和文明,但现在的宋国(相当于意大利)却不能为我说的话提供充分的证明。这是因为现存的历史典籍太少了,否则我就能向你证明我所说的这些东西。”(*见第二章第二十三节备注。)3-10

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辜译】

孔子说:“在举行盛大的国家祭祀典礼中(这是古代中国最隆重的祭拜礼仪),当祭酒泼洒在地上时,我总是在这个时候离开,不会再看下去。”3-11

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辜译】

有人问孔子上面提到的盛大祭祀的意思。“我不知道,”孔子回答,“能明白其重要性的人,就能很轻易地治理天下,就像看这手掌一样容易。”孔子一面说,一面指着自己的手掌。3-12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辜译】

孔子祭拜死者的时候,好像真的感觉到死者就在跟前。孔子祭拜神灵的时候,好像真的感觉到神灵存在。

有一次,孔子说:“祭拜的时候,如果我不能全心全意去做,总感觉好像根本没有祭拜。”3-13

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辜译】[7]

有个国家的一位官员(王孙贾)问孔子:“俗话说:‘宁拜灶神,不拜门神。’这是什么意思?”“不是这样的,”孔子回答,“如果一个人冒犯了上天,那么他在哪里祈祷都没用。”■注释

[7]王孙贾,卫灵公的大臣,时任大夫。3-14

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辜译】

孔子说:“现在周朝的文明是建立在前两个朝代文明的基础上的,所有的艺术都那么辉煌灿烂!我更喜欢现在周朝的文明。”3-15

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辜译】[8]

当孔子第一次参加太庙(古代君主的祖庙)祭祀活动的时候,每一个阶段他都要问别人该怎么做。有人马上议论道:“谁说这个从鄹地*来的平民之子懂得正确的礼法呢?”孔子听到这种评论后说:“凡事必问,这才是正确的礼法。”(*孔子的父亲曾担任过鄹邑宰。)■注释

[8]太庙,指古代君主祭祀祖先的宗庙。这里指鲁国的太庙,即周公旦的庙,供鲁国祭祀周公。3-16

子曰:“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辜译】

孔子说:“在射箭比赛中,把箭射穿靶子不应该计分,因为参赛[9]者比的不仅仅是力气的大小。至少,这是一种古代的规则。”■注释

[9]“射”在上古时期是一种礼,周代贵族经常举行射礼,这是周礼内容之一。孔子在这里讲的射箭,只是一种比喻,意思是说,人只要肯学习仪礼制度,不论学到什么程度,都是值得赞扬的。3-17

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辜译】

孔子的一位学生(子贡)想在每月初一的宗教仪式上把祭祀用的羊省下来。“你想省去的,”孔子对他说,“是那只羊的成本,而我想省去的却是那些繁文缛节。”3-18

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辜译】

孔子说:“现在人们把本应按照礼仪侍奉君主的事情,都看作是谄媚之事了。”*(*见本章第五节备注。)3-19

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辜译】[10]

孔子祖国在位的君主(鲁定公)问孔子,君主该如何对待臣下,臣下该如何对待君主。

孔子回答:“君主要按照礼的要求对待他的臣下;臣下也必须以忠诚对待他的君主。”■注释

[10]鲁定公,姬姓名宋,谥定。春秋时期鲁国第二十五任君主,鲁昭公之弟,在位15年。当时鲁国大权被“三桓”(季孙氏、孟孙氏和叔孙氏三家)控制,鲁定公成为傀儡。他听说孔子开坛讲学,召见孔子;后任命孔子为大司寇,鲁国大治。为削弱三桓权势,命子路毁三桓城,收其甲兵,但未能成功,孔子被迫离开鲁国。十五年,定公去世,儿子姬蒋即位,即鲁哀公。3-20

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辜译】

孔子说:“《诗经》*第一首诗歌表达了爱的情感。这首诗热烈而不淫乱,忧郁而不颓废。”(*见第二章第二节备注。)3-21

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辜译】[11]

孔子祖国的在位君主(鲁哀公)问孔子的一位学生(宰我),祭祀土地神的神主应该用什么树木。*

这位学生回答:“夏朝君王选用松树,殷朝君王选用柏树,现在周朝的君王则选用栗树,是表示要让老百姓知道敬畏。”

后来,孔子听到了这位学生说的话,就说:“评价已经做过的事情是没有用的,要改变已经发生的事情也是没有用的,责备已经过去[12]的事情也是没有用的。”(*在古代中国,使用这些象征图案,就像现代英国使用“玫瑰”,法国波旁王朝皇宫使用“百合花”作为象征一样。)■注释

[11]宰予(前522-前458),姓宰名予,字子我,亦称宰我。春秋末鲁国人。孔门“十哲”之一。因为辩才而有名,被孔子许为其“言语”科的高才生,排名在子贡之前。曾从孔子周游列国,游历期间常受孔子派遣,使于齐国、楚国。

[12]古时立国,都要建立祭祀土地神的庙,并选择适合在当地生长的树木作为土地神的牌位。宰我回答鲁哀公说,周朝选用栗树做神主,是为了“使民战栗(敬畏)”。宰我这是在讽刺周天子,所以孔子听了很不高兴,才说了后面一段话。3-22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辜译】

孔子谈到一位著名的政治家(相当于那个时代的俾斯麦)时说:[13]“管仲绝对不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但是,”有人问,“管仲生活简朴,难道不是吗?”“什么?”孔子回答,“管仲有那么雄伟的府库;而且,他家的每项事务都有专人负责。怎么能说他生活简朴呢?”“但是,”询问者辩论道,“管仲仍不失为一个恪守正确礼数的有品位的人,难道不是吗?”“不是,”孔子回答,“在位国君在宫殿大门外建造照壁,管仲也在他的家门外建造照壁;两位国君见面时,各自有专用的饮食,而管仲也有自己专用的饮食。如果你说管仲是有品位的人,那么还有谁没品位呢?”*[14](*奇怪的是,管仲这位古代中国的俾斯麦,在政治上居然和当代德意志帝国的创立者信奉相同的格言,用中文说就是“欲取之故与之”。)■注释

[13]管仲(前719-前645),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春秋时齐国人,谥“敬”。法家代表人物。被称为管子、管夷吾、管敬仲。齐桓公的宰相,辅助齐桓公成为诸侯霸主。

[14]奥托·冯·俾斯麦(Otto Eduard Leopold von Bismarck,1815-1898),劳恩堡公爵,普鲁士王国首相(1862-1890),人称“铁血宰相”(德语:Eiserner Kanzler;“铁”指武器,“血”指战争)、“德国的建筑师”及“德国的领航员”。19世纪德国最卓越的政治家,担任普鲁士首相期间通过一系列铁血战争,统一德意志,成为德意志帝国第一任宰相。由于对德国统一的贡献,加上卓越的成就,俾斯麦最后升任为德意志帝国陆军上将。3-23

子语鲁大师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皦如也,绎如也,以成。”【辜译】

孔子对故国的大乐师说:“我认为我知道一个完整的乐队用什么方式演奏一首乐曲。首先,各种乐器合奏,声音渐高而华美;继而清晰流畅地奏出每一个音符本身的韵律,使之悠扬悦耳,音节分明,连续不断,直到演奏完毕。”3-24

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辜译】

孔子周游列国经过某个前哨关卡,该关卡的长官请求见孔子,说:“每当有智慧的人路过这里,我总是很高兴能见到他。”于是孔子的学生引他去见了孔子。

当这位长官拜见完毕出来时,他对孔子的学生们说:“诸位,你们为何要为没有一官半职而发愁呢?天下已经很长时间没有秩序和公正,现在上天派你们的老师来警醒世人了。”3-25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辜译】[15]

孔子谈到一首著名的乐曲(《韶》)(当时所知的中国最古老的音乐)时说:“这首乐曲的韵律节奏极其优美,而且极为庄严肃[16]穆。”谈到另一首稍近一些的乐曲(《武》)时,孔子说:“这首乐曲的韵律节奏虽然极其优美,但是不够庄严肃穆。”■注释

[15]《韶》,即韶乐,史称舜乐,起源于5000多年前,为上古帝舜之乐,是一种集诗、乐、舞为一体的综合古典艺术。《竹书纪年》载:“有虞氏舜作《大韶》之乐”。《吕氏春秋·古乐篇》同载:“帝舜乃命质修《九韶》《六列》《六英》,以明帝德。”由此可知,舜作《韶》主要是用以歌颂帝尧的圣德,并示忠心继承。

[16]《武》,周代大型乐曲,即《周礼·春官》所说周代六乐中的周乐。周代的大型乐舞《大武》是一种武舞,内容是歌颂武王伐纣的功绩。3-26

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辜译】

孔子说:“拥有权势的人不能宽宏大量,行礼时不能严肃认真,参加丧礼时没有悲伤——这样的事情,我怎么看得下去呢?”里仁第四4-1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辜译】

孔子说:“乡邻之间蕴含的高尚美德,能够营造品德高尚的生活。一个人在选择住处的时候,如果不选择道德高尚的地方,这样的人就不是聪明人。”4-2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辜译】

孔子说:“缺乏高尚品德的人不能长久忍受生活的贫困和不幸,也不能享受持久的荣华富贵。品德高尚的人在家也具有高尚的品德,聪明人会发现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是非常有利的。”4-3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辜译】

孔子说:“只有拥有高尚品德的人,才懂得如何爱憎分明。”4-4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辜译】

孔子说:“如果你专心专意于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就会远离邪恶。”4-5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辜译】

孔子说:“荣华富贵是每个人追求的目标,但如果为了得到荣华富贵而拒绝承担责任,我宁肯放弃这样的目标;贫穷卑微的生活是人们都厌恶的,但是如果不背离责任就无法摆脱贫困的生活,我宁愿不摆脱这样的生活。智者如果失去了高尚的品德,就不配称为智者。智者在生活中每时每刻从未忽视道德的规范,即便是异常忙碌,遇到艰难险阻,也总是坚守高尚的品德。”4-6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辜译】

孔子说:“现在我还没有看到真正热爱品德高尚生活的人,或者看到真正憎恶不道德生活的人。真正热爱品德高尚生活的人,会把高尚的品德看得高于一切;而真正憎恶不道德生活的人,在日常生活中不会允许任何不道德的事情影响他,那么他就会成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无论如何,如果有人真的想让自己过一天品德高尚的生活,我相信他会发现自己有足够的力量这么做。但我至少到现在还没有听说过这样的事情。”4-7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辜译】

孔子说:“人们的错误都具有各自的性格特征。通过观察一个人所犯的错误,就可以判断这个人的道德品质。”4-8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辜译】

孔子说:“当一个人在早晨学到了知识,那么在太阳下山前死去,也可能是非常知足的事情。”4-9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辜译】

孔子说:“如果一个人立志于刻苦学习,但是又以吃不饱穿不暖为羞耻,同这样的人交谈是毫无用处的。”4-10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辜译】

孔子说:“聪明人在对社会做出评判时,不会有任何嗜好或偏见,而总是站在正确的一边。”4-11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辜译】

孔子说:“聪明人看重的是人的道德价值观,愚人看重的只是人的社会地位。*聪明人渴望公平公正,而愚人只想得到利益恩惠。”

[*我冒昧地认为,在这句话中有一处非常明显的书写错误,“上”(土)表示职位,这个字到目前为止从未被中国学者发现。在古汉语中,这两个词的意思是完全相同的,因此出现书写错误是正常的。]4-12

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辜译】

孔子说:“如果你总是只考虑个人得失,那么肯定会树立很多敌人。”4-13

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辜译】

孔子说:“如果统治者能用发自内心的优雅举止和谦恭品德来统治国家,那么管理国家事务也就不存在困难。但是如果统治者缺乏优雅的举止和谦恭的品德,而仅仅依靠繁杂的礼节和规矩,对他又有什么用呢?”4-14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辜译】

孔子说:“不要总是考虑做官的问题,应当考虑如何才能胜任自己的工作。不要总是去想自己不被人所知,而是要通过努力做事来赢得好的声誉。”4-15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辜译】

孔子对一位学生(曾参)说:“有一条原则始终贯穿于我的生活和教学生涯中。”学生(曾参)回答:“我也是这么想的。”

过了一会儿,孔子离开了,其他学生就问之前和孔子说话的学生(曾参):“刚才老师和你说的话是什么意思?”这位学生(曾参)回答:“贯穿于老师整个生活和教学生涯的原则,可以用两个词来概括:严谨认真,宽容博爱。”4-16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辜译】

孔子说:“聪明人看待问题时会关注什么是正确的,而愚人只会关注如何对他自己有利。”*[1]

[*阿查立爵士是这么翻译这句话的:The gentleman regards what is right,the cad regards what will pay.(绅士看重的是什么是正确的,而流氓考虑的是能得到多少)。]■注释

[1]阿查立爵士(Chaloner Alabaster,1838-1898),英国外交官,共济会会员。生于英国伯恩茅斯,曾就读于伦敦国王学院。1855年作为使馆翻译学生前往中国。1858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曾奉英国当局命令,押送两广总督叶名琛前往印度。1869-1891年多次出任驻华大使。1892年退休,并获骑士爵位。4-17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辜译】

孔子说:“当我们遇到值得学习的人,就应该思考如何与他们齐头并进。当我们遇到不如自己的人,就应该反省,并找出我们身上是否有和他们相同的缺点。”4-18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辜译】

孔子说:“儿子在侍奉父母的时候,不应该责备父母。但是如果非得这样做的话,而父母又不愿听从,那么也不该不尊重父母,或对他们的要求置之不理。无论父母给儿子带来多大麻烦,儿子也应当绝不抱怨。”4-19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辜译】

孔子说:“如果父母在世,儿子就不该远离家乡;如果要去远方,应告诉父母要去什么地方。”4-20

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辜译】

孔子说:“当父亲去世三年后,儿子在其有生之年不改变父亲的处事原则,这样的儿子可以称为孝子。”4-21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辜译】

孔子说:“子女应当总是把父母的年龄牢记在心,一方面是为了感恩,一方面是为父母年老而担心。”4-22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辜译】

孔子说:“古代的人之所以保持沉默,是因为他们害怕说到却做不到。”4-23

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辜译】

孔子说:“没有欲望的人*很少犯错误。”

[*或许这样翻译更好:He who confines his sphere(能够控制自己欲望的人)。“一般来说,你会发现,对于乡村而言,懂得经营的人要比城镇的人少得多;而小城镇里面懂得经营的人又比大城镇的少得多。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人们受到了条件的限制。”——歌德]4-24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辜译】

孔子说:“聪明人应当说话要谨慎,而行动要敏捷。”4-25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辜译】

孔子说:“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立的,一定会有思想一致的人与他在一起。”4-26

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辜译】

孔子的一位学生(子游)说:“在事奉国君的时候,如果不停地指出国君的错误,必定会让自己遭到羞辱;如果以同样的方式对待朋友,必定会导致同朋友疏远。”公冶长第五5-1

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辜译】[1]

孔子评价一位学生(公冶长)说:“所有人都会毫不犹豫地把自己的女儿嫁给这样的男人。没错,他曾经进过监狱,但这不是因为他犯过罪。”于是孔子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2]

孔子评价另一位学生(南容)说:“当一个国家政府运行有序、社会公平公正的时候,他不会被埋没。但是当一个国家政府秩序混乱、社会不公的时候,他会免遭迫害。”孔子因此把自己的侄女嫁给了他。■注释

[1]公冶长(前519-前470),公冶氏,名长,字子长、子芝。春秋时鲁国人。孔子弟子“七十二贤”之一,名列二十。博通书礼,终生治学不仕禄。因德才兼备,深为孔子赏识,将女儿嫁给他。

[2]南容,即南宫适,姓南宫,名适,一名韬,字子容,又称南宫括、南容。春秋时鲁国人。孔子弟子“七十二贤”之一。孔子赞他是“君子”、“尚德”之人,把侄女嫁给他。5-2

子谓子贱:“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辜译】[3]

然后,孔子又评价另一位学生(子贱)说:“他真是个聪明而品德高尚的人啊!倘若鲁国没有聪明高尚的人,那么人们又怎么能学到他所具有的美德呢?”■注释

[3]子贱,姓宓,名不齐,字子贱。春秋末期鲁国人。有才智,仁爱,孔子赞其为君子。孔子弟子“七十二贤”之一。5-3

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也。”【辜译】

另一位学生(子贡)听到上述评论后,问孔子:“我呢?您怎么评价我?”“你呀,”孔子说,“就好比一件艺术品。”“什么艺术品?”子贡问。“一件镶满珠宝的雍容华贵的艺术品。”孔子回答。5-4

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辜译】[4]

有人评价孔子的一位学生(冉雍)说:“他是个道德高尚的人,但是才思不够敏捷。”

当孔子听到这样的评价时,说道:“才思敏捷有什么用?如果一个人总是随时想和别人唇枪舌剑,往往只能到处树敌。我不知道他是不是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但是我也没有发现才思敏捷有什么好处。”■注释

[4]冉雍(前522-?),姓冉名雍,字仲弓。春秋末鲁国人。与兄冉耕(伯牛)、弟冉求(子有)皆在孔门“十哲”之列,世称“一门三贤”。品学兼优,为人度量宽宏,孔子称其“可使南面”。5-5

子使漆雕开仕。对曰:“吾斯之未能信。”子说。【辜译】[5]

有一次,孔子想让他的一位学生(漆雕开)去做官。“不行。”这个学生回答,“我对做官还没有信心。”因此,孔子就举荐了他。■注释

[5]漆雕开(前540-?),姓漆雕,名开,字子开,又字子若。春秋时鲁国人。无罪受刑而致身残,为人谦和而有自尊,博览群书,在孔门中以德行著称。“漆雕氏之儒”创始人,著有《漆雕子》十三篇。5-6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辜译】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