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成语典故全鉴(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09 17:22:19

点击下载

作者:迟双明

出版社:中国纺织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华成语典故全鉴

中华成语典故全鉴试读:

前言

成语是汉文化的一大特色,是汉语的精华,是历史的缩影,是文明的积淀,是智慧的浓缩。如果说汉语是浩瀚无垠的大海,成语就是其中点缀的贝壳,心怀珍珠,给人喜悦。成语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成语故事是中国历史文化的智慧凝结,是各个时代的产物,蕴藏着丰富的历史知识和深刻的道理。

成语,有其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言简意赅、深刻隽永,一般都出自一段典故。成语不仅数量多,而且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运用也极其广泛,带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想要更好地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成语就成了不得不学习和研究的部分。

在日常文字表达中,恰当地使用成语,能够起到画龙点睛、言近旨远的效果,历来那些擅长写诗写文的人,为了增强自身作品的说服力,无不重视成语的运用。此外,那些学习和阅读文化典籍的人,要想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原意,汲取作品中的精华,掌握成语出处和含义也是极为重要的。

成语和习用语、谚语相近,但也有不同。习用语和谚语属于口语性质;成语大多出于书面,属于文语性质。从语言形式上来说,成语大多是四字结构,字面不可随意更换,习用语和谚语则相对松散一些,可多可少,比如“前怕狼,后怕虎”“快刀斩乱麻”等属于习用语,“有志者事竟成”“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等属于谚语。

成语一般出自寓言、历史故事或者截取古文书中的四字成语等。寓言如“画蛇添足”出自《齐策》,“自相矛盾”出自《韩非子》等;历史故事如“完璧归赵”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口蜜腹剑”出自《唐书·李林甫传》等;截取的四字成语如“举一反三”出自《论语·述而》,“分庭抗礼”出自《史记·货殖列传》等。

此次编撰的这本《中华成语典故全鉴》,是在浩瀚如烟的成语海洋中搜罗出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成语故事,条目众多,可谓壮观。读者可以把它当成一本有趣的故事书,在阅读中了解我国五千年的历史文化。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不仅注重知识性和趣味性的结合,也注重哲理性和艺术性的结合。本书对每则成语都从释义、出处、典故三方面进行解释说明,并对难懂的字词进行注音,通俗易懂、妙趣无穷,将一段段历史传奇展现在读者眼前。目录根据成语首字字母排列,方便读者的查阅。此外,本书还收录了一些类似于成语的熟语故事。故事简洁、完整,出处广博,所有的故事都可以独立成篇,并不妨碍读者的阅读。

每一则成语,都有一段故事;每一段故事,都出自一段历史;每一段历史,都展现着古人的智慧;每一个智慧,都融合着文化的精髓。在此,衷心祝愿读者朋友们能够从中学到知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掌握更多的成语,并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更恰当地使用。解译者2016年6月

A

爱屋及乌

【释义】

因为喜欢一个人而连带着喜欢他屋顶的乌鸦。形容因为喜爱一个人而连带着喜欢、关心和他有关的每个人、每件事。【出处】

战国·《尚书大传·大战》:“爱人者,兼其屋上之乌。”

西汉·刘向《说苑·贵法》:“武王克殷,召太公而问曰:‘将奈其士众何?’太公对曰:‘臣闻爱其人者,兼爱屋上之乌;憎其人者,恶其余胥。咸刘厥敌,使靡有余,何如?’”【典故】

西伯侯姬昌从商纣王的囚禁中出来后,开始联络各个诸侯,立志推翻商纣王的无道统治。姬昌去世后,小儿子姬发即位,是为周武王。姜太公为军师,周公和召公为辅政大臣。在各诸侯和各将领的大力拥护下,周武王带兵攻入商王朝的都城朝歌,商纣王兵败自杀,商朝灭亡。

灭掉商朝后,周武王问姜太公:“该如何安置商朝的那些文武百官呢?”太公回答说:“我听说,真正爱一个人,连带着会爱他屋顶上的乌鸦;真正憎恶一个人,也会连带着憎恨他的奴仆。把敌人全部杀掉,一个不留,您看这样如何呢?”

武王认为不妥,召公上前说:“有罪的就杀,无罪的就让他们活。我们应该杀掉有罪的。这样如何呢?”

武王还是认为不妥。周公上前说:“可以让他们各自回家,耕种自己的田地。君主应该用仁政来感化天下人。”

武王认同周公的话,把商纣王的旧臣全部放回家,天下归心,周朝也逐渐强大起来。

爱鹤失众

【释义】

贬义词,原意指卫懿公因为宠爱鹤而失了民心。现在指看重事物却不看重人,致使因小失大。有时也指不务正业之人必将会失去众人的拥护。【出处】

春秋·左丘明《左传·闵公二年》:“狄人伐卫,卫懿(yì)公好鹤,鹤有乘轩者。将战,国人受甲者皆曰:‘使鹤,鹤有禄位,余焉能战?’”【典故】

春秋时期,卫懿公在宫中养了很多鹤,有的鹤甚至还有爵位和俸禄。朝中大臣除了处理政事外,还要去照顾这些鹤。位于北边的燕国,得知卫懿公好鹤的事情,还专门让人送来了几十只比较稀有的鹤。卫懿公很高兴,还四处吹嘘说这些鹤彰显了卫国强大的国力。

这时,狄国突然派兵侵犯卫国,卫懿公下令征召全国的壮年参军。百姓们都在私底下议论:大王应该派遣那些鹤去打仗啊。鹤有爵位和俸禄,而我们这些百姓都穷得吃不上饭,又有什么力气打仗呢?

后来,卫懿公带兵抵抗狄军时,因军中将士无心恋战,最终导致卫军大败,卫懿公战死,卫国灭亡。

哀鸿遍野

【释义】

哀鸿:大雁的悲鸣声。原意指鸿雁因为没有栖息之处,悲哀地叫着。形容到处都是呻吟哀嚎、流离失所的难民。【出处】

春秋·《诗经·小雅·鸿雁》:“鸿雁于飞,哀鸣嗷嗷。”【典故】《诗经·小雅》中有一篇《鸿雁》的诗,其中两句写道:

鸿雁于飞,哀鸣嗷嗷。

意思是说:鸿雁因为找不到栖息的地方,一直没有目的地盘旋,叫声悲哀。后来人们把那些不能安居乐业的百姓,称之为“哀鸿”。形容难民比较多,就用“哀鸿遍野”或者是“遍地哀鸿”来形容。

哀梨蒸食

【释义】

哀梨:古时比较好吃的一种梨。原意是把哀梨蒸着吃(梨子生吃,味道才会甘甜脆嫩)。形容一个人不识货,稀里糊涂地糟蹋了好东西。【出处】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轻诋(dǐ)》:“桓南郡每见人不快,辄嗔(chēn)曰:‘君得哀家梨,当复不蒸食不?’”【典故】

晋朝的桓温(桓南郡)遇到什么让他生气的人时,往往会说:“你得到了哀家梨,难道还要再把它拿来蒸着吃吗!”以此来讥讽一个人不知好歹,不懂得珍惜好东西。犹如得到了比较有名的哀家梨,原本生吃才甘甜,不识货的人却拿来蒸着吃。

安居乐业

【释义】

生活安定,快乐劳动。指安定愉快地生活和工作。【出处】

春秋·老聃(dān)《老子》第八十章:“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乐其业,至老死不相往来。”【典故】

老子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姓李名耳,字聃。老子对于当时的社会现状很不满意,认为人们应该维持原始社会的生活,不要让经济文化的发展破坏了百姓的淳朴本性,提倡“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比较小的国家,比较少的百姓。不去使用过多的器具,不冒着生命危险去夺取,不要总是向远处迁移。即便有车马船只,也没有人乘坐它们;即便有武器装备,也没有人使用它们。应该让百姓重新拿起古时结绳记事的方法,吃得香,穿得舒服,住得安逸。邻国之间相互可以看见,鸡鸣狗叫声相互可以听见。但直到人们老去、死去,也不相见。

安如泰山

【释义】

如同泰山一样稳固,不可动摇。【出处】

西汉·枚乘《上书谏吴王》:“变所欲为,易于反掌,安于泰山。”【典故】

枚乘为汉朝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汉景帝时期,他在吴王刘濞(bì)的府中担任郎中一职。

吴王刘濞是一个很有野心的人,他觊觎(jì yú)王位,想要暗中谋反。当时,晁错为御史大夫,他向汉景帝提议,削弱各个诸侯国的领地,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的统一。刘濞见状,立即联络楚、赵等地的诸侯起兵叛乱。

枚乘心知刘濞的打算,便写书劝谏刘濞,并说:“……能听忠臣之言,百举必脱。必若所欲为,危于累卵,难于上天;变所欲为,易于反掌,安于泰山……”

意思是说,您如果可以听取忠臣的劝告,就可以避免祸患。如果一定要依照自己所想的去做,就会比叠鸡蛋还要危险,比上天还要艰难。不过,如果可以改变之前的主意,就比翻手掌还容易,而且还能够让自己的地位比泰山还稳固。

刘濞不听,为了避祸,只好离开了吴国,前去梁孝王的府中当了宾客。公元前154年,刘濞起兵叛乱,这便是史上的“吴楚七国之乱”。不久后,汉景帝派遣大将周亚夫带兵平叛,楚王刘戊兵败自杀,刘濞被杀,其他的五个诸侯也都自杀身亡。这场叛乱维持了三个月的时间便失败了。枚乘也因为给吴王写的那封劝谏书而闻名,后被汉武帝征召回京做官。只可惜,还没到京城,他便因病去世了。

安然无恙

【释义】

泛指平安无事,没有受到什么损害。【出处】

西汉·刘向《战国策·齐策》:“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典故】

公元前266年,赵国君主赵惠文王去世,太子丹即位,是为赵孝成王。当时赵孝成王还很年幼,一切政事皆由他的母亲赵威后处理。赵威后这个人比较贤明,见识长远。赵孝成王刚刚登基时,秦国带兵攻打赵国,赵国无奈之下只能派人向齐国求救。齐国则以让赵威后的小儿子长安君做人质为出兵条件,为了国家生计,赵威后只能忍痛将小儿子送到了齐国。随后,齐国出兵打退了秦军。

有一回,齐王派遣使者前来拜见赵威后,赵威后问使者的第一句话就是:“齐国今年的收成还好吗?老百姓都平安吗?齐王的身体还健康吗?”

齐国的使者很不高兴,他说:“齐王让我前来拜见您,您却先问及收成和百姓,而后才问到齐王,怎可以把尊贵的放在后面而将低贱的放在前面呢?”

赵威后笑了笑,解释说:“当然不是这样。如若没有收成,怎么会有老百姓呢?如果没有老百姓,又哪来的君主呢?难道问候的时候就可以只在乎枝节而忽略掉根本吗?”

齐国使者听后,连连点头称是。后来,人们从这则故事中演化出了“安然无恙”这一成语。

安于故俗

【释义】

拘泥于老习惯,形容思想比较守旧,喜欢依照老一套办事。【出处】

西汉·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常人安于故俗,学者溺于所闻。以此两者居官守法可也,非所与论于法之外也。”【典故】

商鞅主张变法时,遭到了朝中一些大臣的反对,并由此引发了一场辩论赛,大臣甘龙说:“古时候的圣贤都不用改变民俗的方式来教化百姓,贤明的君主也不会用更改法令的方式来治理国家。这样不需花费太大的力气就可以走向成功。依照旧时的法律做事情,官员熟悉百姓习惯,哪有变法的需要呢?”

商鞅反驳他:“你这就是安于旧俗。一般的人安于旧时的习俗,沉溺于老一套的见闻,和这样的人谈论守法还可以,但却无法同他们谈论变革的道理,因为他们的思想太保守了。三代不同礼而王,五伯不同法而霸。从古至今又哪有亘古不变的道理呢?贤人、智者变法是更有理智,而愚笨的人不懂得变通,所以才会受困于现实。”

还有的大臣说:“效仿古人肯定是没有什么罪过的,遵循古礼也肯定不会出现什么错误。”

商鞅随即回答:“商汤和周武都没有遵循古时候的法制,但是却赢得了天下;夏桀和殷纣都没有更改古时候的法制,最后却都灭亡了。由此可见,变更旧例并不一定有错,遵循古法也并不一定正确!”

秦孝公认为商鞅的说法很有道理,便坚决支持商鞅变法。

安步当车

【释义】

以从容安闲的步行代替乘车。形容人安于现状,不求富贵。【出处】

西汉·刘向《战国策·齐策四》:“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无罪以当贵,清静贞正以自虞。”【典故】

战国时期,齐国有一位隐士,名字叫颜斶(chù),在当地很有名气。齐宣王听说了他,便派人召他入宫。

颜斶入宫后,齐宣王非常傲慢地说:“颜斶,你过来这里。”颜斶不卑不亢地说:“大王,你过来这里!”这让齐宣王非常不悦,周围的大臣也都责备颜斶。颜斶又说:“如果我主动走到大王的身边,表明我是一个爱慕权势的人;如果大王主动走到我这里,表明大王是一个礼贤下士的人。与其让我爱慕权势,倒不如表现大王礼贤下士。”

齐宣王生气地说:“是大王尊贵,还是士人尊贵?”颜斶回答说:“自然是士人尊贵。之前秦国攻打齐国的时候,曾经下令:谁要是在柳下惠坟墓五十步以内的地方砍柴,格杀勿论!此外还下令悬赏:谁能砍下齐王的脑袋,就能够得封万户侯,得黄金万两。从这里可以看出,一个活着的齐王,抵不过一个死去的士人坟墓呢!”

齐宣王无言以对,周围的大臣说:“颜斶,你只不过是一个乡村野夫,竟然这样神气,真是无礼呀……”

颜斶反驳说:“之前的大禹不也是出自村野吗?可他后来成了天子。他尊重有才之人,所以得到了天下。凡是贤明的君主,没有自以为是的。”

齐宣王自认理亏,便想让颜斶做自己的老师,说:“您在我的身边,可以吃美味,乘专车,妻儿也都能够穿上华贵的衣服。”颜斶对此一点也不心动,并再三推辞说:“还请大王让我回去。每天即便是晚些吃饭,也可以像吃肉那般甘甜;即便是步行行路,也如同坐车一般悠闲;不犯下过错,就是维持自己的尊贵。清静无为,乐在其中!”说完,颜斶便转身离去了。

按兵不动

【释义】

让军队暂且停止一切行动,等待时机。现在指暂时不开展工作。【出处】

秦·吕不韦《吕氏春秋·恃君览》:“赵简子按兵而不动。”【典故】

春秋末期,诸侯国争霸。

卫国是晋国东边的一个小国家,军力薄弱,长期受晋国的压迫。后来,卫国为了自保,投靠了齐国,这让晋国当时的执政大臣赵简子非常恼怒,准备带军攻打卫国。出发之前,赵简子让史默利用出使卫国的机会,悄悄打探卫国内部情况,并让他一个月之后将情况汇报回来。

就这样,一个月过去了,两个月过去了,史默那边却毫无动静,赵简子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朝中有人猜测史默已经被卫国人杀害,建议赵简子立即出兵卫国。不过在赵简子看来,卫国既然投奔了齐国,那么肯定做好了一定的准备,如果贸然出兵,可能会让晋国遭受损失,所以在史默回来之前,最好还是不要轻举妄动。

半年后,史默终于回来了。赵简子问:“怎么耽搁这么久呢?”史默回答:“经过这半年的观察,卫灵公是一个比较有才的君主,辅佐他的贤臣也很多,百姓都很拥护他。现在卫国上下齐心协力,如若我们这个时候攻打卫国,恐怕会付出很大的代价。我在那里的半年时间,竟然没有找到他们的一点弱点,所以只能回来了。”

赵简子听了之后,也认同史默的看法,便暂时打消了出兵卫国的想法,选择按兵不动,等待最佳的时机。

按图索骥

【释义】

根据画像寻找好马。形容做事情拘泥于成法,不懂得灵活变通。现在也指根据线索去寻找某个人或物。【出处】

东汉·班固《汉书·梅福传》:“今不循伯者之道,乃欲以三代选举之法取当时之士,犹察伯乐之图求骐骥于市,而不可得,变已明矣。”【典故】

春秋时期,有一个擅长相马的专家,名孙阳,人们称他为“伯乐”。

后来,伯乐根据自己的相马经验写了一本书——《相马经》。书中,他将千里马的各种特征描述得非常清楚,还画了比较详细的插图,供人们参考。

伯乐的儿子也学相马,但他的智力并不高,没有学到父亲的精髓。有一次,他看到《相马经》中描述千里马的特征:高脑门,大眼睛,蹄子像摞(luò)在一起的酒曲块。于是他拿着这本书去郊外寻马。

没多久,他看到路上有一只癞蛤蟆,符合书中所写的千里马的特征。他急忙将癞蛤蟆抓回去,对父亲说:“我寻到了一匹千里马,和你书中写得差不多,就是蹄子并不像摞起来的酒曲块。”

伯乐看到儿子手中的癞蛤蟆,哭笑不得地说:“把它放了吧,你的马只会跳,不能骑。”

暗度陈仓

【释义】

从正面迷惑敌人,而从侧面发动突然袭击。形容暗中进行其他的活动。【出处】

西汉·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汉王之国……去辄烧绝栈道,以备诸侯盗兵袭之,亦示项羽无东意……八月,汉王用韩信之计,从故道还,袭雍王章邯。邯迎击汉陈仓,雍兵败,还走:止战好畤(zhì),又复败,走废丘。汉王遂定雍地。”【典故】

项羽是中国有名的军事家,为楚国名将项燕的孙子。项羽早年跟着自己的叔父项梁在吴中地区起兵反秦。

秦朝被推翻后,项羽依仗自己势力强盛想要称霸天下,而刘邦成了项羽最为忌讳的对手。早先时候,各路将领曾经商议,谁首先攻打下咸阳(今陕西西安附近),谁就称王关中,结果第一个进入咸阳的正是刘邦。要知道,关中地区物产富饶,军事牢固,项羽自然不能让刘邦在此地驻扎,于是便将巴蜀地区(今四川境内)和汉中(今陕西西南地区)分给刘邦,称他为汉王。项羽自称为西楚霸王,封地有九个郡。

刘邦虽然心有不服,却又慑于项羽的势力,只能听从分封。回到封地之后,他接受了张良的建议,将前去巴蜀地区时路过的几百里栈道全部烧毁。一是为了防御项羽的进攻,二是迷惑项羽,让项羽认为自己接受了封地并且打算不再离开,进而放松了对自己的戒备。

后来,韩信投入刘邦的帐下。韩信是一个军事奇才,他建议刘邦先带兵攻打关中,以此建立兴汉灭楚的根据地。在韩信的策划下,刘邦佯装派遣几百名官兵去修理之前烧毁的栈道。这个时候,在关中西部镇守的章邯听说了这个消息,嘲笑地说:“他们自己烧毁了栈道,断了后路。如今只派几百名官兵修复长达几百里的栈道,不知道要修到哪年哪月了。”自此便不再理会刘邦的这一行为。

没多久,章邯便收到了紧急军情,说刘邦大军已经攻入关中,占领了陈仓,陈仓守将被杀。刚开始章邯不信,认为是谣言,几番证实之后,才慌忙起兵抵抗,最后兵败被杀,关中东部和北部的守将见此情况也纷纷缴械投降。最后,整个关中地区被刘邦全部占领。

原来,韩信的计策是:明面上假装派遣几百个人去修复栈道,实际上却带着主力部队,暗地里抄小路去攻打陈仓,给了章邯一个出其不意,最后取得了成功。这便是“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故事。

暗箭伤人

【释义】

形容背地里使用某种卑劣手段来伤害他人。【出处】

宋·刘炎《迩(ěr)言》卷六:“暗箭中人,其深次骨,人之怨之,亦必次骨,以其掩人所不备也。”

春秋·左丘明《左传·隐公十一年》:“子都自下射之,颠。”【典故】

春秋时期,在鲁国和齐国的支持下,郑庄公准备出兵讨伐许国。

于是,郑庄公开始检阅部队,召集兵车。这时,军中老将颍考叔和一个年轻的小将公孙子都因为争夺兵车而争吵起来。颍考叔拉起兵车就跑,公孙子都拿着长戟在后面追,但最后并没有追上。为此,公孙子都很是嫉恨颍考叔。

郑庄公正式下令攻打许国,郑国大军逼近许国都城。颍考叔一马当先,率先爬上城墙。公孙子都见功劳就要被颍考叔抢去,内心更加愤懑起来。于是,他将手中的箭对准了颍考叔,这位老将军就这样死在了自己人手中。

同行的将领都以为颍考叔是被许国士兵杀死的,于是急忙扛起大旗,号令士兵攻破城墙,为颍考叔报仇。最后,郑国军队进入许国都城,许庄公逃亡到卫国,许国的土地归入郑国的版图。

后来人们便将公孙子都趁人不备暗放冷箭的行为,称为“暗箭伤人”。

暗中摸索

【释义】

原意是在黑暗中摸索。现指在没有他人指导的前提下,独自钻研。【出处】

唐·刘(sù)《隋唐嘉话》:“许敬宗性轻傲,见人多忘之。或谓其不聪。曰:‘卿自难记,若遇何(何逊)、刘(刘孝标)、沈(沈约)、谢(谢朓),暗中摸索者亦可识之。’”【典故】

唐朝时期,宰相许敬宗是个性情傲慢之人,大多记不住新结交人的名字。有些人说他的记性很差,他辩解说:“像你这样的人,我自然是记不住的。如果遇到的人是何逊(南朝梁诗人)、刘孝标(南朝梁文学家)、沈约(南朝史学家、文学家)、谢脁(南朝齐诗人)这样的,即便是在暗中摸索,我也能很容易地辨认出来。”

B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释义】

八仙是传说中道教的八位神仙(铁拐李、吕洞宾、曹国舅、韩湘子、蓝采和、张果老、汉钟离、何仙姑),他们过海的时候都不用借助舟船,而是各有一套过海的法术,所以有“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之说。现在指各人有各人的做事方法,也指各用自己的看家本领进行竞赛。【出处】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八十一回:“正是八仙同过海,独自显神通。”【典故】

传说,有一次,八仙在蓬莱阁上饮酒聚会,酒喝到正好处,铁拐李建议乘着酒兴去海上游玩一番。这个提议得到了其他几位神仙的赞同,并且商议要各凭自己的本事渡海,不可以乘坐舟船。

汉钟离将自己的芭蕉扇扔在海里,他躺在上面,舒服、惬意,随水漂去;何仙姑则将荷花扔在水中,她站立在荷花上,也往海中漂去。随后,张果老、曹国舅、吕洞宾、韩湘子、铁拐李、蓝采和等众仙家纷纷将自己的宝物扔到海里,各显神通,往海中漂去。

八面威风

【释义】

威风:让人心生敬畏的气势。指每个方面都很威风。形容声势比较大,神气比较足。【出处】

元·尚仲贤《单鞭夺槊(shuò)》第四折:“圣天子百灵相助,大将军八面威风。”【典故】

元朝末期,朝政腐败,各地百姓揭竿而起。此时,朱元璋率领起义军准备南下。

这天,他和大将徐达同坐一条船,横渡长江。

船家是一对老夫妻,知道坐船的就是名声显赫的朱元璋,于是一边划船一边对朱元璋说:“圣天子百灵相助,大将军八面威风。”朱元璋听出来这是恭贺帝王的话,心中很是高兴。后来,朱元璋统一全国,建立明朝,是为明朝第一任皇帝明太祖。

后来,他又找到了这个船家,给了他丰厚的赏赐,并将他乘坐的这条船涂成朱红色,以表彰这条船的功劳。

拔帜易帜

【释义】

拔掉他人的旗帜,换上自己的旗帜。现指取而代之。【出处】

西汉·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赵见我走,必空壁逐我,若疾入赵壁,拔赵帜,立汉赤帜。”【典故】

韩信早年家境贫寒,秦末时期投奔到项羽帐下,加入了反秦大军,但并未得到项羽的重用。刘邦入蜀后,韩信离开项羽而归于刘邦帐下,但依旧没有得到重用。韩信经常和刘邦器重的萧何交谈,并深得萧何的赏识。后来,在萧何的力荐下,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军。

韩信成了刘邦的大将后,带兵占领了魏国和代国,之后又东下井陉攻打赵国。赵王和大将陈馀率领二十万大军在井陉口抵御。

赵国的谋士李左军献计,自己带领三万军队,突击汉军的后勤装备以及粮食,井陉的赵军则以静制动,不与其交战。这样一来,不出十天,汉军必败。只是,陈馀对李左军一直心怀偏见,不愿意听取他的建议。

韩信得到这个消息后,很是高兴,便直接奔赴距离井陉口三十里的地方。半夜,韩信挑选两千名轻骑兵,每人拿着一面红色的旗帜,悄悄隐蔽到井陉口的山后,韩信对他们说:“我会另外派遣一支部队去和赵王的军队对峙,并且会佯装败退。那时,赵军必然会倾巢而出追击。你们要趁着这个机会,冲进赵军军营,将赵军的旗帜拔掉,换上汉军的旗帜。”

随后,韩信又派遣了一支万人军队,故意摆开背水一战的阵势,吸引赵军出兵。赵军看到这一形势,自然开门迎击。汉军一边迎击,一边佯装向水边退去。赵军也如韩信所料,倾巢而出,追击汉军。

此时,事先埋伏在井陉口山后的两千汉军,趁着赵军营中无人,迅速拔掉了赵军的旗帜,换上了带来的汉军旗帜。追击汉军的赵军,因一时无法击破汉军,便又想返回营地。走到半路,远远看到营地中全部都是汉军的旗帜,便认为汉军已经占领了营地,军心大乱,各自奔逃。之后在汉军的两面夹击下,赵军全军溃败,主将陈馀被杀,赵王被捕。

拔苗助长

【释义】

指因为急于求成而违反了事情的客观发展规律,最后不仅达不到目的,反而会把事情弄得更糟。【出处】

战国·孟子及其弟子《孟子·公孙丑上》:“宋人有闵(mǐn)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茫茫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典故】

宋国有一个农夫,一直担心田里的庄稼长不高,每天都去田地边观看。

每天去观看时,他都觉得禾苗一点也没生长。农夫非常着急,一心想要找出帮助禾苗生长的办法。

有一天,农夫想出了一个办法,他急急忙忙地跑到田边,将禾苗一棵棵地向上拔,从早忙到晚,终于把田里的禾苗都拔高了一大截。

他疲惫不堪地回到家,对儿子说:“今天可真是累坏了,不过幸好有收获,我们家田地里的禾苗都长高了一大截。”

儿子听后,赶忙跑到田里一看,禾苗已经全部枯死了。

孟子借用这个故事来讥讽那些急于求进而忽视事情客观规律的人。

拔山扛鼎

【释义】

原意指可以拔掉大山,举起重鼎。形容一个人的力量非常大。【出处】

西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第七》:“籍(项羽名)长八尺余,力能扛(gāng)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典故】

秦朝末期,楚霸王项羽自幼不喜欢读书,一心想要练就一人敌万人的本事。项羽的力量非常大,能够举起几百斤重的大鼎。项羽和刘邦打了八年的争夺战,最后被迫在乌江自刎。

霸陵呵夜

【释义】

原意指遭到醉酒的霸陵尉(官职)呵斥。后来形容失势的人受人欺辱。【出处】

西汉·司马迁《史记·卷一零九·李将军列传》:“顷之,家居数岁。广家与故颍阴侯孙屏野居蓝田南山中射猎。尝夜从一骑出,从人田闲饮。还至霸陵亭,霸陵尉醉,呵止广。广骑曰:‘故李将军。’尉曰:‘今将军尚不得夜行,何乃故也!’止广宿亭下。”【典故】

西汉名将李广因带兵失利而被贬为平民。有一次,他带着随从去山中狩猎,又和朋友喝了不少酒,返家的时候已经很晚了。当时,因为匈奴的侵略,朝廷颁布了宵禁令。当李广走到霸陵亭这个哨卡时,被喝醉的守将校尉拦住。

李广的随从大声呵斥说:“这是前大将军,你也敢拦着?”校尉说道:“为了防备匈奴,即便是当朝大将军都要遵守军令,不能夜行,更何况是前大将军!”于是一个小小的霸陵校尉扣留了违反宵禁令的李广。

无奈之下,李广只得和随从在霸陵亭住了一晚,第二天才返回家中。

班门弄斧

【释义】

鲁班,春秋时期鲁国著名的木匠。意思是在鲁班面前卖弄斧头。形容在内行面前卖弄自己的本领,不自量力。有时候“班门弄斧”也有自谦之意。【出处】

唐·柳宗元《王氏伯仲唱和诗序》:“操斧于班、郢之门,斯强颜耳。”

明·梅之焕《题李白墓》:“来来往往一首诗,鲁班门前弄大斧。”【典故】

鲁班,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木匠,被木匠、泥瓦匠、石匠等行业,尊称为“祖师爷”。早先时候,人们就用“班门弄斧”来比喻不自量力之人。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在其《王氏伯仲唱和诗序》中就有“操斧于班、郢之门,斯强颜耳”的说法。不过,“班门弄斧”成语的成形,则和明朝诗人梅之焕有关系,用来讥讽那些在李白墓前卖弄文采的人。

李白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后世人尊称他为“诗仙”。

采石矶是李白晚年坠江而死的地方。相传,李白晚年时游览采石江,看到水中的明月,清洌透彻,竟然探身去打捞,最后坠江而死。因为李白曾经来过此处,所以传说纷纷,各有不一,并留下了很多名胜,比如李白墓、谪(zhé)仙楼等,采石矶也成了胜地。

有一次,明代大诗人梅之焕来到采石矶凭吊李白,看到采石矶旁边的李白墓,发现墓碑上写满了字,大多是一些拙劣无比的文章、诗句。梅之焕看到后,怒从中来,挥笔也题了一首诗:“采石江边一堆土,李白之名高千古。来来往往一首诗,鲁班门前弄大斧。”

班荆道故

【释义】

班:铺开;道:叙述。坐在铺好的荆草上讲述之前的事情。现指好友相遇,二者坐下来聊聊别后的情况。【出处】

春秋·左丘明《左传·襄公二十六年》:“伍举奔郑,将遂奔晋。声子将如晋,遇之于郑郊,班荆相与食,而言复故。”【典故】

春秋时期,楚国的伍参和蔡国的子朝是好友,伍参的儿子伍举和子朝的儿子声子也是好朋友。后来,伍举受岳父王子弁(biàn)的牵连而逃亡到郑国,后又想着要投奔到晋国。当时,声子正好要前往晋国,二人在郑国的城郊相遇,声子将路边的荆草铺在地上,与伍举相对而坐。听了伍举的遭遇后,声子很是同情,对他说:“你暂且待在晋国,我一定会帮你重回楚国的。”

声子回国后,去拜见了令尹子木,子木问他晋国大夫的情况,声子说:“晋国的人才太多了,楚国无法与之相比。”子木很是惊讶地说:“他们从哪儿找来这么多的人才?”

声子回答:“都是从楚国过去的。”子木更为疑惑:“怎么会有楚国人肯为晋国出力呢?”

声子说:“楚国滥用刑罚,一些贤良的大夫无辜受害,只能出逃。就好比楚国大夫伍举,他的岳父触犯了刑罚,和他无半点关系,但还是被朝中人给逼走了。如今,他已经身在晋国,如果他想要借助晋国的力量来报仇,那么楚国的好日子恐怕就不多了。”

子木听说后,立即上书楚康王,赦免了伍举,将他迎回楚国。

半途而废

【释义】

事情没有做完便废止了。指做事情有头无尾,不能善始善终。【出处】

西汉·戴圣《礼记·中庸》:“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废,吾弗难已矣。”【典故】

东汉时期,河南郡有个人名为乐羊子,他有一个比较贤惠的妻子。

乐羊子去远方拜师求学。一年之后,乐羊子回来。妻子问他回家的原因,乐羊子说:“离家一年,想家,并没有其他的理由。”妻子听了之后,随手拿起身边的一把剪刀,走到织布机前说:“这织布机上的绢帛来自于蚕茧,织成于机杼(zhù)。积累了一根根的丝,才能有一寸长的布;积累了一寸寸的布,才有了一丈乃至一匹布。如果现在我把它剪断,那么我之前花费的精力也就白白浪费掉,最后也只能是前功尽弃了。”

乐羊子妻接着又说:“读书和织布一样,积累学问,每天都有所收获,才能够完善自己的品行。如果半途回家,这和剪断的织布有什么不同呢?”

听了妻子的话,乐羊子很是羞愧,第二日便又离家学习了。这一去,连续七年都没有回来。

半部论语

【释义】

古时的人非常推崇《论语》,认为只要掌握了半部《论语》,就能够治理天下。强调学习经典的重要性。【出处】

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七:“赵普再相,人言普山东人,所学止《论语》……太宗尝以此论问普。普略不隐,对曰:‘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昔以其半辅太祖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典故】

赵普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但是读书却很少。赵普任职宰相后,经常因为文化低而有些力不从心。宋太祖赵匡胤深知他的情况,便劝他好好读书。于是,赵普每次上朝回府后,就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刻苦读书,没多久,学问大长。

宋太祖去世后,弟弟赵匡义即位,是为宋太宗。赵普依然为宰相。有人对宋太宗说:“赵普是个不学无术之人,平生所学也就只一部《论语》而已,并不适合当宰相。”宋太宗却说道:“我知道赵普读书不多,但如果说他只读过一部《论语》,我是不信的。”

有一回,宋太宗和赵普聊天,宋太宗随口问道:“有人对我说你只读过一部《论语》,是这样吗?”

赵普也不隐瞒,说:“我一生所知道的,确实没有超过《论语》的范畴。之前臣以半部论语辅佐太祖安定天下,现在臣用半部论语辅佐您天下太平。”

后来,赵普因病去世,家人打开他的书箱,里面确实只有一部《论语》。

伴食宰相

【释义】

和别人一起吃饭。后讽刺那些无所作为的官员。【出处】

后晋·刘昫等《旧唐书·卢怀慎传》:“开元三年,迁黄门监。怀慎与紫微令姚崇对掌枢密,怀慎自以为吏道不及崇,每事皆推让之,时人谓之伴食宰相。”【典故】

唐朝时期,大臣卢怀慎升任黄门监,和紫微令姚崇一起处理军机要事。只是卢怀慎生性胆小怕事、懦弱无能,遇到一些棘手的事情或者是一些不敢做主的事情,便全部推给姚崇处理。所有人都对于卢怀慎这种只吃饭不做事的行为很是不满,所以有人在私底下称他为“伴食宰相”。

抱薪救火

【释义】

抱着柴火去救火,只会让火越烧越大。指消除灾祸时选用了一种错误的方法,因而使灾祸越来越大。这也告诉我们处理事情之前,要先弄清楚事情的本质,然后再选用正确的方法解决,以免问题更加严重。【出处】

西汉·司马迁《史记·魏世家》:“且夫以地事秦,譬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西汉·刘向《战国策·魏策》:“以地事秦,譬如抱薪而救火也,薪不尽而火不止。”【典故】

战国末期,秦国三次攻打魏国,魏国不仅丧失了很多领土,民众也伤亡惨重。

有一次,秦国再次出兵攻打魏国,魏国请求韩国、赵国相助,但终因兵力薄弱而被打败。大将段干子建议将南阳地区让给秦国,希望以此缓和两国局势。战略家苏代极其反对,说:“秦国的目的是要吞并魏国,一个小小的南阳并不能满足秦国的野心,这就好比抱着柴火去救火,柴火烧不完,火是不会灭的。”

魏王不听,还是将南阳地区送给了秦国。最后,果真如苏代所说,南阳根本满足不了秦国的胃口,秦国依然带兵攻打魏国,侵占魏国的城池,最后灭掉了魏国。

褒衣博带

【释义】

穿着宽大的袍子,系着阔带。古时候儒生的装束,后来也指庄重的礼服。【出处】

东汉·班固《汉书·隽(jùn)不疑传》:“褒衣博带,盛服至门上谒(yè)。”【典故】

汉武帝末年,各地盗贼蜂拥而起,大臣暴胜之被任命为直指使者,拿着锋利的兵器,去各地镇压。对于那些违抗命令的人,他便以军法处置,治军严谨,秉公执法。一时间,威名响彻各个州郡。暴胜之早前就听说过隽不疑的贤明,所以当他到达渤海郡时,还特意派人去请隽不疑。

只见,隽不疑带着进贤冠,穿着阔袍系着宽带,佩带着美玉和宝剑,盛装前去暴胜之的住所。

暴胜之询问他对目前形势的看法,以及需要采取的手段等,隽不疑都一一作了回答,使得暴胜之的幕僚都连连惊叹。于是,暴胜之举荐隽不疑为青州刺史。

暴虎冯河

【释义】

徒手搏虎,徒步过河。指有勇无谋之人。【出处】

春秋·《诗经·小雅·小旻(mín)》:“不敢暴虎,不敢冯(píng)河;人知其一,莫知其他。”

春秋·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论语·述而》:“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典故】

孔子的学生子路是个勇猛之人,但却不喜读书。他曾对孔子说:“南山上的竹子,不需要加工就是直的,用它制作的箭矢,能够穿透犀牛皮。学习能有什么用呢?”孔子说:“在它上面装上羽毛和箭镞(zú),会射得更远。”但是子路不听。

有一回,子路又问孔子:“夫子,如果让您带领三军,您愿意和谁一起呢?”孔子说:“那些空手打老虎、徒步过河,自以为很勇敢的人,我不喜欢。我需要的是遇事可以冷静思考、能够千方百计获取成功的人。”

子路听后,羞愧万分。

豹死留皮,人死留名

【释义】

豹子死后会留下珍贵的毛皮,人死后要在世间留下美名。【出处】

宋·欧阳修《新五代史·王彦章传》:“彦章武人,不知书,常为俚语谓人曰:‘豹死留皮,人死留名。’”【典故】

五代时期,后梁名将王彦章跟着梁太祖朱温东征西战,立下了赫赫战功,深受梁帝的器重。

梁末帝朱友贞即位后,后唐大军侵犯梁国,王彦章奉命带军抵抗,但最终因寡不敌众而被捕。唐庄宗劝说王彦章归降,王彦章说:“豹死留皮,人死留名,宁死不降。”不久,王彦章被杀。

闭门思过

【释义】

关上门反省自己的过失。【出处】

东汉·班固《汉书·韩延寿传》:“因入卧传舍,闭阁思过。”

三国·蜀·诸葛亮《黜来敏教》:“自谓能敦厉薄俗,帅之以义。今既不能,表退职,使闭门思愆(qiān)。”【典故】

西汉昭帝时期,燕人韩延寿任职左冯翊(yì,官名兼行政区名,为汉代三辅之一)太守。有一天,韩延寿前往高陵县视察,路遇两兄弟向他告状。

哥哥说:“弟弟霸占了我的耕地。”弟弟反驳:“这是父母在世时分给我的土地,是哥哥不讲道理,非要说成是他的。”

韩延寿听了之后,很是难过,他愧疚地说:“我作为一郡之长,却无法教化我的百姓,才致使今天骨肉相争。这既败坏了风化,又使得贤人孝子蒙羞。我的责任重大,我应该引咎辞职啊。”

当天,韩延寿以有病为由,不再处理公事。他把自己关在一间房子里,反思自己的过错。

那两兄弟听说韩延寿的举动后,备受感动。于是二人相约前往韩延寿的馆舍请罪,韩延寿见他二人态度诚恳,诚心改过,心情才慢慢好起来。

逼上梁山

【释义】

形容被迫起来反抗,或者是被迫去做某件事情。【出处】

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十一回:“林冲雪夜上梁山。”【典故】

北宋年间,林冲为都城汴梁八十万禁军教头,为人正直、安分守己。

有一天,林冲带着自己的妻子去庙中进香,路上遇到了花和尚鲁智深,二人一见如故,林冲便让妻子带着随从先行去庙中。没多久,妻子的侍女匆匆跑来报信,说林冲的妻子被歹徒绑去。林冲急忙去追,等追上一看,发现这个歹徒正是权臣高俅(qiú)的义子高衙内。高衙内才知自己招惹的竟然是禁军教头,于是便假惺惺地说:“衙内不认识,多有冒犯。”说完便离开了。为了息事宁人,林冲也没有再过多追究。

只是,高衙内却还对林冲的妻子念念不忘,于是他联合义父高俅一起设计陷害林冲,将其发配到沧州,并企图在途中将他杀掉。幸好最后有鲁智深的暗中保护,挫败了高俅的阴谋,让林冲免于此难,顺利到达沧州。

高俅父子贼心不死,又接连派人前往沧州暗杀林冲,林冲再也无法忍受,杀掉了自己的仇人后,便毅然决然地上了梁山,自此成了反宋大军的一员。

笔走龙蛇

【释义】

用笔一挥就有龙蛇舞动的神态。形容书法比较生动而有气势。【出处】

唐·李白《草书歌行》:“怳怳如闻神鬼惊,时时只见龙蛇走。左盘右蹙如惊电,状同楚汉相攻战。”【典故】

唐朝时期,秘书监贺知章在府中宴请宾客,大诗人李白和玄奘法师的弟子怀素(擅长草书)全都在列。

酒过三巡之后,贺知章向来宾敬酒,并且说:“适逢良辰,赋诗助兴是少不了的,还请诗仙赋诗一首以记录此等盛会,如何?”

李白倒也没有推辞,只是说:“也想要请怀素当场挥毫,以助诗兴。”

贺知章说:“我知道怀素需要酒酣之后墨才能畅,还请给怀素斟酒。”随后书童抬出一些麻笺和素绢,又在书案上摆放上好的宣州石砚。

尽了酒兴之后,怀素起身立于堂上,只见他援笔蘸墨,凝神盯着纸绢看了一会儿,突然运气挥毫,没多久,几箱纸绢已经全部用完,大堂满地也尽是灵气生动的草书。

此时,李白的《草书歌行》也已经作完:

少年上人号怀素,草书天下称独步。

墨池飞出北溟鱼,笔锋杀尽中山兔。

八月九月天气凉,酒徒词客满高堂。

笺麻素绢排数箱,宣州石砚墨色光。

吾师醉后倚绳床,须臾扫尽数千张。

飘风骤雨惊飒飒(sà),落花飞雪何茫茫!

起来向壁不停手,一行数字大如斗。

怳怳(huǎng)如闻神鬼惊,时时只见龙蛇走。

左盘右蹙如惊电,状同楚汉相攻战。

湖南七郡凡几家,家家屏障书题遍。

王逸少,张伯英,古来几许浪得名。

张颠老死不足数,我师此义不师古。

古来万事贵天生,何必要公孙大娘浑脱舞。

贺知章也对怀素的草书赞叹道:“上人书写,左盘右旋,真是笔走龙蛇。”

百折不挠

【释义】

形容一个人的意志很坚强,不管经历多少挫折和磨难,都不会让他有丝毫的动摇。【出处】

东汉·蔡邕(yōng)《太尉乔玄碑》:“其性庄,疾华尚朴,有百折不挠,临大节而不可夺之风。”【典故】

东汉官员乔玄,是一个疾恶如仇、品行端正之人。有一次,匪徒绑架了乔玄的儿子,并带着他来到乔玄面前,逼迫他缴纳赎金,乔玄怒斥不已。没过多久,士兵包围了乔玄的府邸,但顾虑到乔玄的儿子还在盗匪的手中,犹犹豫豫没有动手。乔玄见状,怒喝道:“我难道会因为自己的儿子而放掉这帮坏人吗?”在他的不断催促下,官兵杀死了盗贼,乔玄的儿子也死在盗匪的手中。

随后,乔玄入宫面圣,请皇上下令:“凡是绑架劫持的案件,一定要将贼人全部杀掉,不许拿财物去交换,截断贼人犯罪的门路。”皇帝依照乔玄的建议颁布诏书。自此,贼人绑架的案件几乎绝迹了。

东汉著名文学家蔡邕在《太尉乔玄碑》中评价他:“其性庄,疾华尚朴,有百折不挠,临大节而不可夺之风。”

百步穿杨

【释义】

在一百步之外射中杨柳的叶子。形容箭术比较高超。【出处】

西汉·司马迁《史记·周本纪》:“楚有养由基者,善射者也,去柳叶百步而射之,百发而百中之。”

西汉·刘向《战国策·西周策》:“楚有养由基者,善射;去柳叶百步而射之,百发百中。”【典故】

养由基是楚国襄阳郡比较有名的射手。当时,还有一个擅长射箭的人,名潘虎。为了争夺高下,二人经常比赛箭术。

这天,二人比箭,箭靶设在五十米之外,靶上有一颗红心。潘虎先行射箭,三箭全中红心。围观的人一片叫好声。养由基有些不屑地说:“靶子摆在五十米处,目标太近太大了。我们还是射百米之外的杨柳叶吧。”说完,只听“嗖”的一声,一支箭正中杨柳叶的叶心。在场的观众都惊呆了。

潘虎看后,认为是养由基的运气使然,便亲自在杨柳树上选取了三片叶子,分别做上记号,让养由基再射一次。养由基二话没说,看清楚编号后,三箭齐发,分别射中了潘虎标记的三片树叶。潘虎大呼道:“箭法真是高超啊。”

杯弓蛇影

【释义】

将酒杯中的弓影误认为蛇。形容因为疑神疑鬼而惊恐万分。【出处】

东汉·应劭(shào)《风俗通义·世间多有见怪》:“时北壁上有悬赤弩照于杯,形如蛇。宣畏恶之,然不敢不饮。”【典故】

有一次,县令应郴(chēn)在家中宴请好友杜宣。杜宣坐定,仆人斟酒的时候,他看到自己酒杯中躺着一条小蛇,顿时吓出一身冷汗。他抬头看了看应郴,应郴并没有什么异常之处。杜宣也不好说什么,只得闭着眼睛把酒喝下。几杯下肚之后,杜宣便找个由头先行离开了。

杜宣到家后就病倒了,应郴派人前去探望,才知道杯中有蛇的事情。应郴左思右想,怎么也想不出这杯中蛇到底是从哪儿来的。突然,他注意到厅堂的墙上挂着一把红色的弓。于是,他坐在杜宣当时坐的位置,又拿来一杯酒放在当天的位置。这时,酒中就出现了蛇,仔细一看正是墙上那把弓的影子。

后来,他再次将杜宣邀请到家中,并告知他“杯中的小蛇”其实就是墙上的弓影。认清这一事实后,杜宣的病竟然立即就好了。

杯水车薪

【释义】

用一杯水去救一车着火的柴草。形容力量过于薄弱,无法解决根本问题。【出处】

战国·孟子及其弟子《孟子·告子上》:“今之为人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典故】

据说,有一个樵夫推着一车柴草回家,途中他在一家茶馆内喝茶。刚刚坐下没多久,就听有人喊:“着火了,救火呀!”樵夫立即想到了自己的柴车,便端着茶杯冲了出去。他将茶杯里的水泼到着火的柴车上,然后再次跑回茶馆,倒了满满一杯水后又跑了出来。只是,当他跑出来的时候,柴草已经全部烧光了。

捕风捉影

【释义】

捕捉风和影子。形容说话没有一点依据。【出处】

东汉·班固《汉书·郊祀志》:“听其言,洋洋满耳,若将可遇;求之,荡荡如系风捕景,终不可得。”

南宋·朱熹《朱子全书》:“若悠悠地似做不做,如捕风捉影,有甚长进?”【典故】

汉成帝刘骜(áo)二十岁登基,四十多岁还未有子嗣。后来,他听从方士的话,沉迷于祭祀鬼神,而那些谈论鬼神以及仙道的人也都轻易地得到了高官厚禄。汉成帝对他们言听计从,经常在上林苑举行祭祀活动,希望上天能够赐福。但是最后并没有取得什么效果。

谷永任职光禄大夫,他劝谏汉成帝说:“臣听闻那些明了天地本性的人,是无法用鬼神之说来迷惑他的;那些明白万物事理的人,是不可能被那些行为不轨之人所蒙蔽的。而今有些人却大肆宣扬鬼神之事,提倡祭祀之法,追求不死之道。听他们的说法,似乎前程很美好,好像立刻就可以遇到神仙一般。可是如若细究下来,这些东西都是虚无缥缈的,就好比要抓住风、影一样,无法得到。所以古时候圣贤的君主不会听从这样的话,圣人也绝对不会说出这样的话。”

谷永又说:“周朝史官苌弘想要以祭祀鬼神的方法帮助周灵王治理国家,结果周王室却更加衰败,诸侯叛乱更多;楚怀王也十分重视祭祀,并乞求神灵保佑他们可以击退秦国军队,结果不仅打了败仗,割了领地,连楚怀王自己也成了俘虏;秦始皇统一天下,派人四处寻找长生不老之秘方,结果没有找来长生药,反而招来天下人的怨恨。”随后,谷永接着说:“从古至今,有很多君主花费了众多财物,浪费了众多人力,去遍访天下的神仙,却没有一个应验的。希望君主您不要再让那些心怀不轨之人干预政事了。”

汉成帝认为谷永说得有道理,就采纳了他的建议。

补天浴日

【释义】

指的是女娲炼石补天与羲和为太阳洗澡两个神话故事。后用于指人能胜天的能力,有时也会形容功业比较伟大。【出处】

西汉·刘安及其门客《淮南子·览冥训》:“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

先秦·《山海经·大荒南经》:“有羲和之国,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日浴于甘渊。”【典故】

据说,上古时期,有一次,水神共工被火神祝融打败,共工气不过,一头向不周山撞去。不周山是支撑天体的大柱子,不周山损坏,天也就跟着塌了一大块,地也跟着陷了一大块。为了防止更大的灾难,创造万物的女娲从大江大河中收集了很多五彩的小石子,将它们炼成溶液,然后用溶液去补塌了的天。她又杀掉了一只巨大无比的乌龟,用它的四只脚当作四根撑天的柱子,竖立在四方。就这样,一场大难被女娲平息了。

羲和是我国古时神话中的太阳女神,她生了十个儿子,也就是十个太阳,他们全部都在东边的汤古居住。那里有一棵高达几千丈的树,十个儿子都住在这棵树上。他们每日每人轮流值班。早上,羲和会驾驶着由六条龙拉的车子送值班的儿子到达终点。

在离开前,负责值班的太阳还要去咸池中洗个澡,有时羲和也会带着儿子们前去甘渊洗澡。甘渊的水清澈见底,羲和在此处将儿子们洗得干干净净、明明亮亮的。

后来,人们在比喻有重大功劳或者是重大基业的时候,便用“补天浴日”来形容。

不耻下问

【释义】

向比自己学问低或者是地位低的人学习,而不感觉到耻辱。【出处】

春秋·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典故】

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有一次,孔子去参加祭祖典礼。典礼上,孔子不时地向周围人询问,几乎每件事情都问到了。于是便有人在背后讥讽他,说他不知礼仪,什么都问。孔子听了后便说:“不懂的事情就要问个明白,这正是我知礼的表现啊。”

当时,孔圉(yǔ)是卫国大夫,为人廉正,虚心好学。孔圉死后,授予他的谥号为“文”,后人称其为孔文子。孔子的弟子子贡对此有些不理解,便问孔子:“夫子,孔文子为什么会被称之为‘文’呢?”孔子回答说:“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也就是说,孔圉聪颖好学,不把向比自己地位低、学问低的人求学当作是耻辱,所以用“文”来作为他的谥号。

不求甚解

【释义】

不求彻底了解。形容学习或者研究不认真,不深入。【出处】

东晋·陶潜《五柳先生传》:“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典故】

陶渊明,又名陶潜,因住宅前有五棵柳树,自号五柳先生,东晋时期著名的田园诗人。

陶渊明十八岁的时候写过一篇《五柳先生传》。开篇写道:“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意思是说,先生不知道是哪里人,也不知道他的姓名。他的住宅旁边有五棵柳树,便以“五柳先生”作为自己的号。先生闲静少言,不爱慕虚荣。喜好读书,但并不执着于书中一字一句的解释,每次对书中意思有了领悟时,便高兴得连饭都忘了吃。

不寒而栗

【释义】

原意是天气不冷却浑身发抖。现在形容非常恐惧。【出处】

西汉·司马迁《史记·酷吏列传》:“是日皆报杀四百余人,其后郡中不寒而栗,滑民佐吏为治。”【典故】

汉武帝时期,太后非常宠信一个叫义纵的人,让他做了上党郡的一个县令。

义纵上任之后,公事处理得非常出色。不管是有钱的富豪,还是贫苦的百姓,只要触犯了法律,义纵都是秉公办事,一视同仁,由此也深得汉武帝的赞赏,将他升为河内郡的都尉。刚一上任,义纵便将当地行凶作恶的豪门大族全部满门抄斩。一时间,河内郡的治安风气大大好转。即便有人在路上丢了东西,别人也不会捡去占为己有。

后来,义纵又升任南阳太守。南阳有一个作恶多端的地主,名为宁成。宁成为了讨好义纵,每次见到他时都装作毕恭毕敬的模样。不过,义纵对宁成的恶名早有耳闻,他上任之后便立即着手调查情况,查明宁成的罪行,就将他逮捕起来。

随后,义纵又任职定襄太守。当时,定襄地区治安混乱,恶人众多。义纵上任后,便将关押在牢中的二百多名重犯,以及那些为重犯开脱贿赂的二百多名门客亲属,全部逮捕治罪。一天之内处死了四百多人。

从这之后,定襄地区的恶人,一听到义纵的名字,就不寒而栗了。

不可救药

【释义】

指病情已经严重到无法用药来医治的地步。形容人或事情已经坏到无可挽救的程度。【出处】

春秋初期·《诗经·大雅·板》:“匪我言耄,尔用忧谑。多将熇熇(hè),不可救药。”【典故】

西周后期,周厉王奢侈无度、残忍暴戾,百姓苦不堪言。当时,有一个叫凡伯的忠臣,经常以死劝谏,希望周厉王能够悔过。可惜,周厉王并不听劝。

看着越来越衰败的国家,凡伯焦虑万分,于是便写了一首诗来警示这些人:

上帝板板,下民卒瘅(dàn),出话不然,为犹不远。

靡非管管,不实于亶,犹之未远,是用大谏。

天之方难,无然宪宪,天之方蹶,无然泄泄。

辞之辑矣,民之洽矣,辞之怿矣,民之莫矣。

我虽异事,及尔同僚,我即尔谋,听我嚣嚣。

我言维服,勿以为笑,先民有言,询当刍荛(ráo)。

天之方虐,无然谑谑,老夫灌灌,小子蹻蹻(jiǎo)。

匪我言耄,尔用忧谑,多将熇熇,不可救药。

天之方懠,无为夸毗,威仪卒迷,善人载尸。

民之方殿屎,则莫我敢葵,丧乱蔑资,曾莫惠我师。

天之牖民,如埙如篪,如璋如圭,如取如携。

携无曰益,牖民孔易,民之多辟,自无立辟。

价人维蕃,大师维垣,大邦维屏,大宗维翰。

怀德维宁,宗子维城,无俾城坏,无独斯畏。

敬天之怒,无敢戏豫,敬天之渝,无敢驱驰。

昊天曰明,及尔出王,昊天曰旦,及尔游衍。

大意为:并不是我年事已高,所以才说了那些不该说的话,而是你们将忧患的大事当成儿戏。忧患还没到来,还来得及防止;忧患来了,那就如同熊熊火焰一般,无可救药了。

果然,不久西周暴乱,周厉王仓促逃走,西周政权分崩离析。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释义】

不进入老虎的洞穴,就得不到小老虎。现在形容不敢冒险,就难以成就大的事业。【出处】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班超传》:“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典故】

东汉时期,汉明帝派遣班超前往鄯(shàn)善国。刚开始,鄯善王对他们十分友好,后来匈奴也派人前来鄯善国,并挑拨东汉和鄯善国的关系。鄯善国国王听信了他的挑唆,开始疏远班超等人,甚至还派人监视他们的一举一动。

班超召集将士,对他们说:“匈奴使者来了没几天,鄯善王就冷落我们。一旦鄯善王把我们交给匈奴,恐怕我们性命难保啊。”

各位将士都说:“如今处于危难的境地,生死由命,听您指挥吧。”

班超说:“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如今之际,只能趁着夜色火攻匈奴营地。他们不知道我们的实力,面对突然袭击必定会自乱阵脚。我们就可以趁机消灭他们,鄯善王必定会因此而恐惧,这样就算大功告成了。”当天夜里,班超带着属下突袭匈奴的营地,放火烧了匈奴的帐篷,杀了匈奴使者。

随后,班超命人将鄯善王请来,给他看匈奴使者的人头。鄯善王大惊失色,班超趁机说服他。最终,鄯善王同意把儿子送往汉朝做人质,和汉朝永远和睦相处。

不遗余力

【释义】

把剩余的力量全部发挥出来,一点也不保留。【出处】

西汉·刘向《战国策·赵策三》:“秦之攻我也,不遗余力矣,必以倦而归也。”

西汉·司马迁《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秦不遗余力矣,必且欲破赵军。”【典故】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