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经典素读本(第十四册)(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09 17:32:09

点击下载

作者:王海兴

出版社:中华书局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华经典素读本(第十四册)

中华经典素读本(第十四册)试读:

出版说明

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推动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途径。”由陈琴老师经过长期实践和探索总结形成的中华经典素读教学法,是当前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相对成熟、卓有成效的教学范式之一。

为了让经典素读教学法更广泛地服务于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华书局组织编写了“中华诵·经典素读教程系列”,并于2012年首先出版了陈琴老师主编的《中华经典素读本》一至十二册。《中华经典素读本》一至十二册主要供小学阶段使用,在编排上贯彻经典素读教学理念,注重积累,分层递进,精选版本,大字注音呈现。出版以来,屡屡重印,受到了教师、学生和家长的肯定和欢迎。

为了满足中学阶段的经典素读教学需要,帮助学生积累文言词汇,增强文言阅读语感,初步把握中国古代文学创作中常见文体的特点,感知传统文化中蕴含的“自强不息”“道济天下”等精神,我们委托北京景山学校王海兴老师主编了《中华经典素读本》十三至十八册。这六册在编写中注重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力,在精选经典原文的基础上,增添了精当的注释和翻译,并辅以阅读提示和学问思辨,辅助学生阅读,启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在开本上,选择便于携带的特32开。至于本套读本的编写和使用情况,详见主编王海兴撰写的《

编者的话

》。中华书局编辑部2015年11月编者的话

2014年3月26日,教育部发布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明确了在中小学以及高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纲要》提出“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鼓励编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读本以及多层次、成系列的普及读物。《纲要》还明确指出要“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在中考、高考升学考试中的比重”,这就给中小学乃至高校的传统文化教育指明了方向,明确了思路。

中学生要想更为高效、比较全面地了解传统文化,就不能只靠语文课本,还要博览精读,把宝贵的时间用在诵读优秀的作品上,这就是我们编选这套《中华经典素读本》的初衷。

语言文字不仅仅是交际工具,更是承载人类文明的重要媒介。在当今社会,文言文虽然已经不再是人们交际的工具,但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的道德理念、价值观等却亘古常新。学生诵读这些文本的过程,就是和古人开展心灵对话,向他们汲取智慧,培养自己高尚的人文情怀和道德情操的过程。为了更好地落实这些理念,我们在编选这套读本时,确立了如下原则。一、章节编排

全套书分为六册,初级、中级、高级各两册。每一级则按照时代顺序编排,分为先秦卷、两汉卷、魏晋卷、南北朝卷、隋唐五代卷、两宋辽金卷、元明卷、清及近代卷等八个单元,每册四个单元,目的是让学生尽量全面、系统地感知我国各个历史时代较有代表性的作品和思想潮流。

此外,六册书按照难度系数,由浅入深,逐级递进。比如第13册中的先秦部分,主要是一些寓言故事、神话故事。进入第15册,先秦部分就更多地开始出现具有一定难度的历史故事片段,对于诸子百家的选编也更强调完整性、系统性。这种编排有利于学生按照自身特点,逐步提升阅读古文的能力。二、文章选择

各个历史时代的选文,首先力求文质兼美,便于诵读。古人为文,抱有强烈的功业意识——所谓“文章者,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出于这种创作目的,从整体布局而言,古人特别讲究行文的起承转合,抑扬推进;从字句锤炼而言,或以单行散句为主,或骈偶结合而行;从风格而言,或流利畅达,或简洁凝练。诵读这样的文章,对于学生体会古文凝练、雅致之美是很有帮助的。

其次,各个时代的选文,力求有利于学生汲取养料,吸纳其中仍然鲜活的因子,以便更好地学习现代汉语。现代汉语的语言系统是由古代汉语发展变化而来的,二者一脉相承,是“源”与“流”的关系,既有差异性,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为了让学生更好、更快地汲取古代汉语中的养分,我们对文章中富有哲理、言辞优美、情蕴丰厚的句子画线标注,以便于大家在最短时间内,把握文章精髓,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

再次,内容涵盖全面。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文化绵延不绝,内涵丰富多彩、博大精深。英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曾列举了中国一百多项对世界的贡献,认为有许多古老的发明都源自中国。在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契机下,本着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的目的,我们编选的这些文章,内容涵盖科技、哲学、政治、宗教、历史、教育、文学、书法、绘画、医学、军事等各个领域。同学们在诵读这些文字时,可以初步感知浓缩于其中的中华文明精神,感知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可以了解历朝历代文人的情感生活,透视他们的文化心态、思维方式。

除此之外,《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语文教育“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语文课程标准》的这段话是我们选编这套作品的重要参考。这些作品或歌咏山川,或记述经历,或阐发哲理,或抒怀言志……它们记录了古人对于真善美理想的执着追求,记录了古代士人心怀天下,道济苍生的宏愿。学生日日浸润之,涵泳之,就会无形中受到精神的熏陶、感染。有助于加强道德修养,树立民族自信心,增强社会责任感,从而塑造完美人格。  

最后,文体涵盖全面。大概而言,有骈文有散文。具体言之,则涵盖了辞赋、颂赞、箴铭、哀祭、碑志、序跋、论辩、奏议、书启、诏令、杂记、诗话、词话、戏剧……可以说,这是本套书区别于其他文言读本的一大特点。读者在提升文言阅读能力的同时,对于古代典籍中常见的各种文体也有了基本把握。文体知识既明,对于以后进一步学习乃至赏析古人文言作品,都大有裨益。同时,也有助于古为今用,提升自己现代汉语运用的能力。三、注释翻译

文言文阅读最大的障碍就是字词关。因此,我们在原文下面附列尽可能详尽的注释。注释时,首先涉及的是文章出处。出于对读者负责的态度,我们将尽量选择出自名家之手校勘精严的本子。

对于读者可能不认识的生僻字词,在文中加注拼音;对于一些古今含义差异较大的字词,或者疏通起来比较难的句子,详加注释、解说。注释时,如果是句子,一般是先将其译成现代汉语,然后再分别解释句中的关键字词、典章制度等。如果是字词,则先解释其在文本中的含义。

对于原文翻译,我们将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这对于学生更好地把握古代语法、字词句含义是很有助益的。四、阅读提示

文章译文后面,附有阅读提示,主要目的是激发读者的阅读积极性,帮助读者更快、更好地进入文本。具体而言,遵循下列原则。

首先,注意结合作者所处时代和文章文体方面的特点,或突出其历史价值,或彰显其文化意义,或揭示其哲学意蕴……既注意对读者的启发性,又要求具有一定深度,以期真正起到辅助阅读的作用。

其次,倡导开放性阅读。为方便教学或者加深读者对文章的理解,还设置了“学问思辨”环节,目的是鼓励读者开发想象,独立思考,对文本提出看法和疑问。

最后,对文章涉及的一些有趣味的话题,提供可以相互参看的阅读书目、文章篇目或者线索。目的是以原文为生发点,激发读者更为广泛的阅读兴趣。对于一些不太好查找的篇目,附录于“学问思辨”之后,以便拓展学习。五、使用方法

本套书每两册为一个独立系统,分别涵盖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两宋辽金、元明、清及近代八个大的历史阶段。这样编排,一方面有利于读者在阅读中了解相对完整的文学发展脉络,另一方面也便于授课教师根据学生实际需要,重新将内容进行编排组合。比如将六册书中的先秦卷部分组合到一起,就是相对完整的先秦文学史。

除此之外,本书编排还照顾到了学生每学期在校学习的时间。每册书共四大单元,比如,第十三册分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四个部分。先秦单元中又分四个小的板块,分别是:远古神话,大美中华;医易同源,泽被苍生;诸子智慧,发蒙醒聩;以史为鉴,可知得失。这样,每册书算起来一共是十六个小板块,和学校每学期十六到二十周的教学时间安排大致吻合。了解到这一特点,在实际运用中,教师就可以带领学生每周解决一个小版块——学习量不大,同时又能做到细水长流,积少成多。具体学习方式可以通过选修课,也可以作为课下作业留给学生。

读者在阅读本书时,可以尝试在脱离注释和翻译的情况下独立疏通原文。文言文学习和英语学习一样,既要积累词汇,也要注意培养语感。积土成山,读得多了,阅读能力自然就增强了。在借助古汉语词典或者注释,仍然无法理解原文的时候,再去翻看译文,这样看似耗费时力,实则更有利于初学。再有,文章赏析只代表编纂者对文本某一方面的理解,所谓“诗无达诂”,对于古代典籍的理解也是如此。因此,读者要保持独立思考的习惯,并结合“学问思辨”环节提出自己的看法。

当然,由于编写时间紧促,再加上学养所限,这套书肯定还存在很多问题。我们由衷期待着更多专家的指教,以便我们修订。王海兴2015年10月第一单元隋唐五代卷

臣闻明主不恶切直之言以纳忠,烈士不惮死亡之诛以极谏。故有非常之策者,必待非常之时;有非常之时者,必待非常之主;然后危言正色,抗议直辞,赴汤镬而不回,至诛夷而无悔。岂徒欲诡世夸俗,厌生乐死者哉?实以为杀身之害小,存国之利大。一直言切谏,道济天下(1)败亡有因吴兢(2)(3)

昔在有隋,统一寰宇,甲兵强盛,三十余年,风行万里,威(4)(5)动殊俗,一旦举而弃之,尽为他人之有。彼炀帝岂恶天下之治安,(6)(7)不欲社稷之长久,故行桀虐,以就灭亡哉?恃其富强,不虞(yú)(8)(9)后患。驱天下以从(zóng)欲,罄(qìng)万物而自奉,采域中(10)之子女,求远方之奇异。宫苑是饰,台榭是崇,徭役无时,干戈(11)(12)(13)不戢(jí)。外示严重,内多险忌,谗邪者必受其福,忠正者(14)(15)莫保其生。上下相蒙,君臣道隔,民不堪命,率土分崩。遂以(16)(17)四海之尊,殒(yǔn)于匹夫之手,子孙殄(tiǎn)绝,为天下笑,可不痛哉!

注释

(1)选自吴兢《贞观政要·君道第一》(谢保成《贞观政要集校》卷一,中华书局2003年版)。标题为编者所拟。吴兢(670—749),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唐代史学家。《贞观政要》是一部政论性史书,主要记述了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与臣下魏徵、王珪、房玄龄、杜如晦等人关于施政问题的对话,以及大臣的谏议、奏疏等。(2)寰宇:天下。汉焦赣《易林·升之临》:“权既在予,寰宇可驱。”(3)甲兵:铠甲和兵器。泛指武备、军事实力。(4)威动殊俗:威势影响异域他乡。威,威势。殊俗,指不同风俗习惯的异域他乡。贾谊《过秦论》:“始皇既没,余威振于殊俗。”(5)炀帝:隋炀帝杨广(569—618),隋朝第二位皇帝,历史上著名的昏君。(6)社稷:国家。社,土神。稷,谷神。后以社稷代指国家。(7)故行桀虐:故意施行夏桀般的暴虐之政。桀虐,凶暴残酷。桀,名履癸,夏朝的最后一位君主,为政暴虐荒淫。(8)恃其富强,不虞后患:倚仗国家富强,不预估后患。恃,依赖,仗着。虞,预料。(9)罄万物而自奉:耗尽天下财物供自己享用。(10)宫苑是饰,台榭是崇:(追求)宫殿园林装饰的华美,楼台亭榭的高大峻伟。这是宾语前置,语序当为“饰宫苑,崇台榭”。(11)干戈不戢:战争不断。戢,停止。(12)严重:威严持重。(13)险忌:阴险忌刻。(14)民不堪命:老百姓无法承受他(暴虐)的统治。(15)率土分崩:王朝的土地分崩离析。“率土”是“率土之滨”的省略,指境域之内。(16)殒于匹夫之手:死在普通人(手下士兵)的手里。匹夫,指地位不高、平常的人。殒,死亡。(17)殄绝:灭绝。

译文

以前隋朝统一天下,军事实力强大无比,三十多年中,其势力扩展到万里山河,其威势影响异域他乡。一旦(天下人)放弃它,其国土尽数被他人占有。那隋炀帝难道厌恶天下得到治理、百姓安宁,不想国家长治久安,故意施行夏桀般的暴政来造成自己灭亡吗?(只是)倚仗国家富强,而不预料后患(罢了)。驱使天下人来满足自己的欲望,耗尽天下财物供自己享受,选取国中美女,搜求远方的奇珍异宝。宫殿园林装饰华美,楼台亭榭高大峻伟,征发徭役没有期限,用兵打仗没有休止。外表显得威严持重,内心充满狠毒猜忌。谗佞奸邪的人受到降恩赐福,忠心正直之士不能保全性命。上下互相欺骗,君臣之道隔绝,人民忍受不了这种暴政,王朝的土地分崩离析。于是以其富有四海之尊位,死于普通人之手,子孙灭绝,被天下耻笑,难道不令人感到痛心吗!

阅读提示《贞观政要》一书历来被认为是贤明君主的教科书,也是很多有志于辅佐帝王的士子的必修书目。它较为详尽地记载了贞观盛世时期,以唐太宗、魏徵为首的君臣如何克己纳谏、直言敢谏的故事。他们以民为本、施行仁政、轻徭薄赋,以“王道政治”的理念治理国家,最终创造出一个彪炳史册的盛世。

选文记录的是贞观十一年(637)魏徵向唐太宗李世民的进言。历经十几年的励精图治,唐太宗已经缔造了“贞观盛世”的辉煌。此时,大唐国富民强、国运昌盛,然而,对于“心怀天下”的士人来说,提醒皇帝如何“善始慎终”地延续这样的盛世,已然成为这一阶段新的历史命题。

我们且来看看魏徵是如何向唐太宗进言的:首先他极力铺陈了隋炀帝之时国势强盛的局面,随之指出隋朝宗庙社稷不保的原因——“倚仗富强,不虞后患”。而后,魏徵又详尽列举了隋炀帝如何不停敛取百姓,如何穷尽天下财富奉养自己这一“独夫”的做法,以及后期用人如何忠奸颠倒……种种倒行逆施最终导致了国家覆亡、身死人手的惨痛结局。在此基础上,魏徵警醒唐太宗:昔日隋朝一盛一衰的急速逆转,正是前车之鉴,希望您继续追寻王道政治的终极目标,轻徭薄赋、与民休息,千万不可“馋人自食其肉”,毕竟“肉尽必死”。

不可否认,魏徵的这些观点确实是一针见血,直指太宗病症。若想进一步了解这位大唐名臣,可以看看《贞观政要》的其他篇目,或者他的《十渐不克终疏》和《谏太宗十思疏》,以感受其独到的思想与魅力。

学问思辨

秦朝以“霸道政治”一统天下,却二世而亡;汉朝与民休息,传之百年。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隋炀帝横征暴敛,再一次二世而亡;唐太宗及其子孙遵循“王道政治”,以民为本,轻徭薄赋,最终国祚绵长。查找资料,梳理相关史事,简单评价一下“王道政治”与“霸道政治”的利弊。(1)《谏灵驾入京书》节选陈子昂(2)(3)

梓州射洪县草莽臣陈子昂,谨顿首冒死献书阙下。臣闻明主(4)不恶切直之言以纳忠,烈士不惮死亡之诛以极谏。故有非常之策者,必待非常之时;有非常之时者,必待非常之主;然后危言正色,抗议(5)(6)(7)直辞,赴汤镬(huò)而不回,至诛夷而无悔。岂徒欲诡世夸俗,厌生乐死者哉?实以为杀身之害小,存国之利大。故审计定议而甘心焉。况乎得非常之时,遇非常之主,言必获用,死亦何惊?千载之迹,将不朽于今日矣。

………(8)

臣伏见诏书,梓(zǐ)宫将迁坐京师,銮(luán)舆(yú)亦(9)欲陪幸。计非上策,智者失图。庙堂未闻有骨鲠(gěng)之谋(10),朝廷多见有顺从之议。愚臣窃惑,以为过矣。伏自思之,生圣(11)(12)日,沐皇风,摩顶至踵,莫非亭育,不能历丹凤,抵濯(zhuó)(13)(14)(15)龙,北面玉阶,东望金屋,抗音而正谏者,圣王之罪人也。(16)所以不顾万死,乞献一言。愿蒙听览,甘就鼎镬,伏惟陛下察之。

臣闻秦据咸阳之时,汉都长安之日,山河为固,天下服矣。然犹(17)(18)北假胡苑之利,南资巴蜀之饶。自渭入河,转关东之粟;逾沙(19)绝漠,致山西之宝。然后能削平天下,弹压诸侯。长辔利策,横(20)(21)制宇宙。今则不然,燕、代迫匈奴之侵,巴、陇婴吐蕃之患(22)。西蜀疲老,千里运粮;北国丁男,十五乘塞。岁月奔命,其弊(23)不堪。秦之首尾,今不完矣;即所余者,独三辅之间尔。顷遭荒(24)(25)馑,人被荐饥。自河而西,无非赤地;循陇以北,罕逢青草(26)(27)。莫不父兄转徙,妻子流离。委家丧业,膏原润莽。此朝廷之所备知也。赖以宗庙神灵,皇天悔祸。去岁薄稔(rěn),前秋稍登(28a)。使羸饿之余,得保沉命。天下幸甚,可谓厚矣。然而流人未返,田野尚芜,白骨纵横,阡陌无主。至于蓄积,犹可哀伤。陛下不料其(28)难,贵从先意,遂欲长驱大驾,按节秦京。千乘万骑,何方取给?(29)况山陵初制,穿复未央,土木工匠,必资徒役。今欲率疲弊之(30)众,兴数万之兵,征发近畿,鞭朴羸老,凿山采石,驱以就功。(31)但恐春作无时,秋成绝望,凋瘵(zhài)遗噍(jiào),再罹饥(32)苦。倘不堪其弊,有一逋(bū)逃,子来之颂,其将何词以述?此亦宗庙之大机,不可不深图也。

………(33)(34)

臣西蜀野人,本在林薮(sǒu),幸属交泰,得游王国。故知不在其位者不谋其政,亦欲退身岩谷,灭迹朝廷,窃感娄敬委辂(36)(lù),不非其议,图汉策于万全,取鸿名于千古,臣何独怯而不及之哉?所以敢触龙鳞,死而无恨。庶万有一中,或垂察焉。臣子昂诚惶诚恐,顿首顿首,死罪死罪。

注释

(1)选自徐鹏校点《陈子昂集》卷九,中华书局1960年版。陈子昂(661—702?),梓州射洪(今四川射洪)人,字伯玉,光宅(武后年号)进士,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青少年时慷慨任侠,因上书论政得到武则天重视,授麟台正字转右拾遗,直言敢谏。后解官回乡,不久受到迫害冤死狱中。(2)梓州射洪县草莽臣:梓州射洪县在野的布衣臣子。(3)阙下:宫阙之下。“阙下”和“陛下”一样,属尊称。(4)不惮:不害怕。(5)赴汤镬而不回:接受汤镬这样的酷刑都不回心转意。赴,去,向。镬,古代的大锅。汤镬,开了锅的热水。与后文的鼎镬同指用沸水煮人的酷刑。(6)至诛夷而无悔:至于诛罚夷灭家族而不后悔。夷,消灭。(7)诡世夸俗:异于世俗以向时人夸耀。诡世,欺骗世人。(8)梓宫:用梓木为皇帝或者皇后打造的棺材,这里指高宗的灵柩。(9)銮舆亦欲陪幸:您也打算陪同前往。銮舆,天子的车驾。这里代指武则天本人,一说指睿宗李旦。陪幸,陪伴灵柩前往京城。幸,皇帝到达某地称幸。(10)骨鲠之谋:个性耿直的人阻止您的谋划。骨鲠,个性耿直。(11)摩顶至踵:从头顶到脚后跟。这里指上上下下。(12)亭育:教化培育。(13)历丹凤,抵濯龙:来到朝堂。丹凤,阙名。濯龙,宫门名。这里通指宫廷。(14)北面玉阶:向北面朝玉阶。(15)正谏:同“诤谏”。刚正的谏议。(16)伏惟:犹伏念,伏在地上想,下对上陈述时用的敬辞。(17)北假胡苑之利:在北面借助大宛、西域地区之利。假,借助。(18)南资巴蜀之饶:南面利用巴蜀地区的富饶。资,用。巴蜀,今四川、重庆一带。(19)逾沙绝漠,致山西之宝:越过沙漠,获得甘肃、青海一带出产的良马。绝,度。(20)长辔利策,横制宇宙:长长的缰绳、锐利的鞭子,控制着天下。辔,驾驭牲口的嚼子和缰绳。横制,广泛控制。宇宙,此处指天下。(21)燕、代迫匈奴之侵:燕、代地区迫于匈奴的侵扰。燕、代,燕指今河北北部一带,代指今山西大同一带。迫,遭受。(22)巴、陇婴吐蕃之患:巴陇环绕着吐蕃的威胁与忧患。巴,重庆。陇,陇西。婴,环绕,遭受。(23)秦之首尾,今不完矣;即所余者,独三辅之间尔:秦地的各部分土地,今日已经不再完备了;其所剩下(可依赖)的部分,只剩长安一带地区了。三辅,又称“三秦”,指长安京畿地区京兆、左冯翊、右扶风三个地方。隋唐以后称“辅”。(24)顷遭荒馑:近年遭受饥荒。顷,近年。荒馑,饥荒。(25)被荐饥:遇到连年庄稼不成熟。被,遇到。荐,频仍,屡次。(26)自河而西,无非赤地;循陇以北,罕逢青草:自黄河以西,全都是赤裸的干旱土地;从陇山以北,很少见到青草。赤地,因旱灾严重而寸草不生,地面光秃。陇,甘肃与陕西交界的地方。(27)委家丧业,膏原润莽:捐弃家产丧失产业,死于荒郊野外,成为荒草的肥料。委,弃。膏,肥沃,此处作动词用。(28a)薄稔:小有收成。登:谷物成熟。(28)按节秦京:在长安停留。按节,停挥马鞭,表示徐行或停留。秦京,长安。(29)山陵初制,穿复未央,土木工匠,必资徒役:帝王的坟墓刚刚修建,工程没有尽头,所需的土木工匠,必然需要借助服工役的人。《水经注·渭水》:“秦名天子冢曰山,汉曰陵,故通曰山陵矣。”初制,刚刚修建。穿复,掘地累土。未央,没有边际。指营建工程浩大,没有穷尽。徒役,服工役的人。(30)近畿:靠近京城附近。(31)凋瘵遗噍:熬过伤病活下来的百姓。凋瘵,伤病。遗噍,残留下来的百姓。噍,犹言遗类,活着的人。(32)逋逃:此处指逃脱而举兵起义的人。(33)林薮:指山野隐居的地方。(34)交泰:此处指君臣之意互相沟通,上下同心。《周易·泰卦》:“天地交,泰。”王弼注:“泰者,物大通之时也。”(36)娄敬:西汉大臣,生卒年不详,因刘邦赐姓改名刘敬,西汉初齐国卢人。娄敬作为齐国的戍卒,正被发往陇西戍边,同乡虞将军引荐他见刘邦,力陈都城不宜建洛阳而应在关中。刘邦疑而未决,张良明言以建都关中为便,遂定都长安。赐姓刘,拜为郎中,号奉春君,后封关内侯。娄敬被征发之时,正是做挽车之人,汉高祖不因他身份卑贱而不听取他的谏议。委辂:放弃拉大车的劳役。辂,古代车辕上用来挽车的横木。

译文

梓州射洪县草莽臣陈子昂,恭谨叩头冒死进献谏书于宫阙之下。臣听说明主不厌恶恳切直言以求接纳忠良,忠烈之士不怕死亡之诛来极言直谏。所以有非同寻常建议的人,必须等待非常的时机;遇到非同寻常时机的人,必须等待非同寻常之主,这样(才能)危言正色,直陈反对意见,走向汤镬这样的酷刑都不回头,至于诛罚夷灭本族而不后悔。难道(他们)只是想异于世俗以向时人夸耀,或是厌恶生存而乐于死亡吗?实在是认为自己被杀的害处小,而保全国家的益处大啊。所以我周密谋算而定下决议。更何况恰逢非常之时,遇到非同寻常之君主,(进言切当)必将获得采纳使用,死又有什么可怕的呢?能传承千载的事迹,将在今天完成了。

我看见诏书所言,高宗皇帝的棺椁将要迁到京师,您也要陪同前往。(这实在)不是上策,智者也没能整体谋划。朝廷上没有刚直大臣阻止您的行为,却多见有顺从您观点的人。愚昧如我私下疑惑,以为这不恰当。我自己考虑,出生于圣天子在朝的时代,沐浴皇恩,普天之下没有人不受朝廷养育教化。如果不能经过丹凤城楼,抵达宫廷之下,向北面朝玉阶,向东仰望金屋,抵制您的洪音而刚正谏议,(实在)是圣王时代的罪人。所以不顾万死的危险,乞求献上我的一封奏疏。愿能得到您的听闻阅览,(因其中的行为失当)我甘愿受鼎镬的刑罚,希望您能明察。

………

臣听说秦朝雄踞咸阳之时,汉朝定都长安之日,山河疆域安定巩固,天下服从。但是仍然北取大苑、西域地区之利,南面利用巴蜀地区的富饶。自渭河入黄河,转运关东地区的粟米;越过沙漠,获得甘肃、青海一带出产的良马。然后能削平天下,镇压制服诸侯。长长的缰绳,锐利的马鞭,广泛控制着天下。今天则不是这样了。燕、代地区迫于匈奴的侵扰,巴、陇地区环绕着吐蕃的忧患。西蜀地区的疲敝老者,还需要千里运粮;北部地区男子,十分之五都要守边。人们成年累月疲于奔命,其弊端(已经)不堪忍受。秦地今日已经不再完整了,剩下(可依赖)的部分,只剩长安一带了。(不仅如此)近年(国家)又遭遇了饥荒,人们遭受着饥饿。自黄河以西,没有不是赤裸的干旱土地;从陇山以北,罕可见到青草茫茫。那里的人父亲兄弟无不辗转流亡,妻子儿女流离失所。(人们)捐弃家产丧失产业,死在荒郊野外,成为荒草的肥料。这是朝廷所详细知晓的。托赖宗庙先祖神灵护佑,上天不再降祸。去年稍有收成,前年秋天更多的谷物成熟,使得所幸存活的瘦弱饥饿之人,得以保住性命,(这样看来)天下人也算是很幸运了。然而迁徙流亡的人还没返回家园,田野也依然荒芜,白骨纵横露于道路,田野也还没主人认领。至于国家的储备,就尤其使人哀伤了。陛下您没有预料到其中难处,而重视听从先帝的意愿,于是要迅速地向远方挺进,停留于旧京长安。随行的千军万马,何处补给?何况皇帝的陵墓刚刚修建,浩大的工程没有尽头,土木工匠,必然借助大量服工役的人。现在要率领疲乏久弊的众人,兴发数万兵士,征发到京郊附近,鞭笞瘦弱老者,开山采石,驱使他们完成建筑陵墓的工程。(到那时)恐怕春耕错过时机,秋天收成断绝希望,伤病遗留下来的人,再受饥饿困苦的折磨。倘若不堪忍受,有一个逃亡者起义,后世又将用何种措辞描述这段历史呢?此是宗庙社稷的重要时机,不可不深刻长远图谋规划呀。

臣是西蜀地区不做官的人,本来在山野隐居。有幸君臣之意互相沟通,上下同心,得以游于王国。我当然也知道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道理,也想要退身到山谷,远离朝廷,(但是)私下感到昔日娄敬挽车,尚且坚持自己的谏议,给大汉出谋划策,来博取流传千古的大名,臣何以独独怯弱而不及娄敬呢?所以我敢逆触龙鳞,死而无憾。希望我说的万条建议中或许有一条能得到您的垂青体察。臣陈子昂感到诚惶诚恐,叩首叩首,死罪死罪。

阅读提示

弘道元年(683)十二月,唐高宗在河南洛阳贞观殿过世。次年正月,众人准备奉灵驾西还,到长安安葬。当时,朝廷正在修建陵墓,耗费人力物力,如果灵驾再西还的话,本已疲极的民力将更雪上加霜。如何阻止这种错误行为呢?陈子昂决心冒死进谏。

所谓冒死进谏,绝非虚言。因为此时的陈子昂,尚是一介布衣。考之史料可知,大唐王朝有健全的谏议制度:谏议大夫职在言政,言者无罪,而并非任职谏议官职者,甚至有贬官流放的危险。此时的陈子昂虽然已经考中进士,但是尚未授予官职。在此情形下,陈子昂才自称以“一介草民”身份上书,并且言明“赴汤镬而不回,至诛夷而无悔”——这确实不是陈子昂的客套之词,也不是唐代上书的开头常用语,更不是以博取名声为目的的哗众取宠。他以没有资格议政的身份来上书,一旦议论失当而被认为妄议朝政,后果也许不堪设想。诵读此文,首先要明白陈子昂这种行为背后“心存苍生、道济天下”的伟大精神。

当然,如果作者只是凭一时意气对朝廷之事进行抨击,那这封谏议很有可能会石沉大海。恰恰相反,此疏一上,武则天亦为之感触万分。何以如此呢?原来,它的高明之处在于作者切中要害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并合情合理、眼光深远地预言了“还驾”政策所带来的弊端。如果以长安为都城,秦汉之时才符合时宜,因为秦汉时长安有地利之便,可以从南北输入粮食财帛,也符合当时的政治、军事战略布局,利于弹压各地“诸侯”。然而,今日长安周边的生态环境已经变化,可以补给都城的周边地区又恰逢旱灾,人民饥饿逃荒,流离失所,甚至尸横旷野,惨不忍睹。值此千钧一发之时,正应该使流民回归本土,令他们休养生息,以安定人心,使荒地得到耕种,国家府库得以充实,万万不可再添徭役……经过以上恳切动情的正面劝谏之后,陈子昂继续深入分析“灵驾”所隐伏的祸端:灵驾所需工事,需要大兴土木,征发大量工役住在京郊,万一有人不堪忍受而稍有民变,则宫室皇族首当其冲身处险境。最后作者更是设身处地地提出:这不仅于国无益,而且有损于为政者在历史上的声名。通观此文,议论恳切,言之凿凿,故一经上奏,陈子昂就获得了武则天的赏识,被提拔为麟台正字。

从风格上看,此篇文章亦境界高远,气魄非凡,作者以国计民生为念,为天下苍生谋划,显示出了儒家所说的“大臣”气象(子曰:“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从形式上看,文章不少语段采用骈文句式,讲究两两对仗,言语整齐;还有一些以散句出之,诵读起来慷慨激昂,意气纵横,一扫由南朝波及到唐初的浮靡文弱之风。一代文宗韩愈因此而称赞他:“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荐士》)

为更好地把握作者的胸襟气度,同学们可以查阅陈子昂的传记,体会初唐时期士子的昂扬气象。

学问思辨

1.与《败亡有因》一文进行比较阅读,思考一下,同样是直言切当的谏议,二者风格有何不同?

2.除文章外,陈子昂诗歌造诣也非常高妙,尤其是“感遇”组诗,深得骚人风致。请查阅这些诗歌,赏析体会。二忧身伤世,不平而鸣(1)《上杜司徒书》节选刘禹锡(2)(3)

大凡恒人之所以灵于庶类,以其能群以胜物也;烈士之所以(4)(5)异于恒人,以其伏节以死谊也。然则交相丧者世与道,难合并者(6)机与时。是以有死谊之心,而卒不获其所者,世人悲之。获其所矣,(7)而一旦如不得终焉者,君子悲之。世人之悲,悲其不遇,无成而亏,故其感也近。君子之悲,悲其不幸,既得而丧,故其感也深。其悲则同,其所以为悲则异。若小人者,其不幸欤!(8)(9)

间者昧于藩身,推致危地。始以飞谤生衅,终成公议抵刑。(10)(11)(12)旬朔之间,再投裔土。外黩(dú)相公知人之鉴,内贻慈亲(13)(14)(15)非疾之忧。常恐恩义两乖,家国同负。寒心销志,以生为(16)惭。虽欲沥血以自明,吁天以自诉,适足来众多之诮(qiào)(17)(18),岂复有特达见知者邪?遂用诅盟于心,不复自白。以内咎为(19)(20)弭谤之具,以吞声为窒隙之媒,庶乎日月至焉而是非乃辨。

注释

(1)选自卞孝萱校订《刘禹锡集》卷第十,中华书局1990年版。此文是元和元年(806)刘禹锡写给杜佑的一封信。杜佑(734—812),字君卿,唐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曾任岭南、淮南节度使等,刘禹锡给他写信时,他正担任检校司徒平章事(宰相),故刘禹锡称其为杜司徒。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洛阳人,有“诗豪”之称。(2)大凡恒人之所以灵于庶类:大抵通常人之所以比万物有灵性。恒人,常人,即普通人。庶类,万物。(3)能群以胜物:能组成社会战胜外物。能群,能合群,即能组成社会的意思。此处源自《荀子·王制》“人能群”的思想。(4)以其伏节以死谊也:在于他能为自己的政治理想献出生命。伏节,殉节。(5)交相丧者世与道:处世和(坚守)道义常显得顾此失彼。(6)而卒不获其所者:而终于无法到达实现其愿望的境地。卒,终。(7)亏:毁坏,这里是泯灭的意思。(8)间者昧于藩身:以前我不知道防身。间者,近来。昧,不知道。藩身,保护自己。(9)推致危地:被推到这样危险的境地。(10)旬朔之间:十天到一月之间,指时间不长。(11)再投裔土:指(先放贬连州)又接着被贬到朗州。裔土,边远的地方。刘禹锡于永贞元年(805)九月被贬为连州刺史,十月,还在赴连州的途中又接到诏令,被贬为朗州司马。所以说“旬朔之间,再投裔土”。(12)黩:玷污。(13)内贻慈亲非疾之忧:在内给母亲留下了精神上的忧愁。贻,遗留。(14)恩义两乖:既违背了父母之恩又违背了君臣之义。乖,违背。(15)寒心销志:因失望而痛心销蚀了志向。寒心,因失望而痛心。(16)沥血以自明:以沥血发誓来表白自己。沥血,指沥血发誓。(17)众多之诮:众多的责备。(18)诅盟于心:我心里发誓。(19)以内咎为弭谤之具:以自责内疚作为消除诽谤的方法。(20)以吞声为窒隙之媒:以沉默无声作为阻塞嫌隙的途径。

译文

大抵常人之所以灵于万物,在于人能结成群而胜过万物。而忠烈之士之所以不同于常人,在于他能为自己的政治理想献出生命。然而处世和道义常显得顾此失彼,时运与机会常是难以同时得到的。所以(烈士)有献身于理想的精神,而终于无法到达实现其愿望的境地,一般人为他悲伤;有了实现愿望的机会,却不能将节操坚守到底,君子为他悲伤。常人的悲伤,是感伤他生不逢时,没有任何成就而泯灭,这样的感慨是浅近的;君子的悲伤,是感伤他的不幸,已经获得的机会又失掉,这样的感慨是深沉的。他们的悲伤是相同的,但悲伤的原因却不同。像我这样的人是属于那种不幸的人吧!以前我不知道保护自己,(以致)被推到这样危险的境地,开始因流言和无端飞来的毁谤而滋生事端,最后竟然成为公议而被判罪。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先放贬连州)又接着被贬到朗州。在外玷污了相公知人之明,在内留给母亲精神上的忧愁。常常害怕既违背了父母之恩又违背了君臣之义,既辜负了家庭又辜负了国家。因失望而痛心销蚀了志向,以生于天地间为惭愧。虽想以沥血发誓来表白自己,呼天来倾诉衷情,但这恰恰招来更多的责备,哪里还会有才干优长的人了解我呢。于是我心里发誓,不再自己表白。以自责内疚作为消除诽谤的方法,以沉默无声作为阻塞嫌隙的途径。大概到一定的时候,是非就会辨别明白。

阅读提示

刘禹锡于贞元九年(793)进士及第。在淮南节度使杜佑幕府中任“记室”期间,被杜佑器重,后从杜佑入朝,为监察御史。贞元末,与柳宗元等结交于王叔文,其才华志向尤为叔文所器重,开始参与国家财政的管理。这段时间刘禹锡政治热情极为高涨,和柳宗元一道成为革新集团的核心人物。“二王刘柳”集团在短短的永贞革新期间采取了不少具有进步意义的措施,但由于改革触犯了藩镇、宦官等集团的利益,在其联合反对之下,最终失败。顺宗被迫让位,王叔文被赐死,王伾被贬后病亡,刘禹锡与柳宗元等八人先被贬为各个遥远州县的刺史,随即加贬为遥远州县的司马。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二王八司马事件”。刘禹锡本人更是九月间被贬为连州刺史,在十月赴任途中又被贬为朗州司马,被连续贬官两次。

本文是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的第二年,即唐宪宗元和元年(806)所作。在经历了剧烈的政治震荡之后,此时的刘禹锡思虑最多的可能就是对改革以及“八司马事件”的反思。经历如此大的变故,生死悬于一线,仕途毁于一旦,常人心内留存的恐怕只有悲痛、愤懑、怨怒、自伤身世。不可否认,这些心境刘禹锡也有。所谓“寒心销志,以生为惭”“不平则鸣”皆是明证。然而,刘禹锡并没有沉浸于自怜自艾,而是首先清醒地分析改革旋涡以及各方局势,并且在写给信任自己的老上级的信中说“烈士之所以异于恒人,以其伏节以死谊也”——为自己的坚守剖白心迹。在此基础上,他叹息当初的改革,思索昔日的机遇与时势的把握,然后再论今日的公议如何,人心如何,煎熬如何……刘禹锡的异于常人不在于他不会痛心蚀骨,而在于他相信随着日月推迁,是非自辨。这也许就是仁人志士异于常人的坦然与乐观吧!

学问思辨

1.唐代韩愈认为“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指人受到委屈和压迫往往会发出不满或反抗的呼声;孔子说君子应该“哀而不伤”,强调忧愁却不应该“过分”悲伤。联系作者生平及这篇文章,谈谈你从这两句话中得到的启示。

2.查阅刘禹锡被贬后创作的部分诗文,进一步感知其精神气度。(1)寓居对孙樵(2)(3)

长安寓居,阖(hé)户讽书。悴如冻灰,癯(qú)如槁柴。(4)(5)志枯气索,怳怳不乐。(6)(7)

一旦,有曾识面者,排户入室,咤骇唧唧。且曰:“惫耶饿(8)耶,何自残耶?”则对曰:“樵天付穷骨,宜安守拙。无何提笔,(9)(10)入贡士列。抉(jué)文倒魄,读书烂舌。十试泽宫,十黜有司(11)。知己日懈,朋徒分离。矧(shěn)远来关东,橐(tuó)装销空(12)。一入长安,十年屡穷。长日猛赤,饿肠火迫。满眼花黑,晡(13)(14)(bū)西方食。暮雪严冽,入夜断骨。穴衾败褐,到晓方活。古人取文,其责盖轻。一篇跳出,至死驰名。今人取文,章章贵奇。一(15)句戾意,全卷鲜知。言念每岁,徂春背暑。洗剔精魂,澄拓襟虑(16)(17)(18)。晓窗夜烛,上下雕斫(zhuó)。摭(zhí)言必高,储思必(19)深。字字磨校,以牢知音。况荣辱挠其外,得失戕其内。机阱在(20)乎足,锋刃在乎背。吾非槛豕笼雏,其能穷而反谀乎?”(21)

客退。遂书几为歌曰:“肥于貌,孰与肥其道?求于人,孰与求其身?处乎出乎?孰为得而孰为失乎?”

注释

(1)选自《全唐文》卷七九五,中华书局1983年版。孙樵,字可之,关东(函谷关以东)人,生卒年不详,唐代散文家。唐宣宗大中九年(855)进士,累官至中书舍人。黄巢起义军入长安,随僖宗奔岐陇,迁职方郎中。所作古文,刻意求奇,对当时统治集团的昏聩无能,颇多讽刺。(2)阖户讽书:闭门背书。阖,闭门。讽,背诵。(3)癯如槁柴:瘦得像枯槁的柴火。癯,瘦。槁,干枯。(4)志枯气索:精神低迷,意气萧索。(5)怳怳:失意不安的样子。(6)咤骇唧唧:诧异惊骇并且嘴里不时发出杂乱细碎的声音。唧唧,杂乱细碎的声音。(7)惫:疲乏。(8)宜安守拙:满足而安于愚拙。(9)入贡士列:加入士民的行列。入贡,都是进入。士,古代对知识分子的称呼。(10)抉文倒魄:剔选修改文章到了颠倒魂魄的地步。(11)十黜有司:多次被相关部门黜落。十,多次。(12)橐装销空:行囊中的钱都花光了。(13)晡:申时,即午后三点至五点。(14)穴衾败褐:盖着破旧的被子,穿着粗布麻衣。穴衾,有破洞的被子。败褐,破旧的粗麻短衣。(15)徂春背暑:过了春天又过了夏天。形容岁月消磨。徂,到。背,离开。(16)洗剔精魂,澄拓襟虑:洗涤疏导精神魂魄,澄静开拓胸襟思想。(17)上下雕斫:上下雕斫,前后反复修改。斫,砍削。(18)摭言必高:遣词造句必然高妙。摭,拾取,捕取。(19)得失戕其内:得失之心戕害自己。戕,杀害。(20)槛豕笼雏:关在圈里的猪和笼里的鸡。(21)孰与肥其道:哪里比得上丰富充实我自己的思想。孰与,何如。道,学说,政治主张。

译文

我寓居长安,闭门读书。憔悴如冷却的灰烬,瘦得像枯槁的柴火。精神低迷,意气萧瑟,恍然不乐。

一天,有一个曾经有过一面之缘的人,推门入室后,(表现得)诧异惊骇,同时嘴里不时发出唧唧之声。说:“你疲乏了吗?饿了吗?何以这样残酷苛待自己呢?”我回答说:“孙樵我天生赋予了一副穷骨,适宜安于现状而守住愚拙。(却)不知为何学书学字,加入士民的行列。剔选修改文章到了颠倒魂魄的地步,刻苦读书以致烂了舌头。屡次应试却多次被相关部门黜落。知己对我日益懈怠,朋友交游逐渐分离。况且从关东远道而来,行囊花销一概用完。一入长安,多年来越过越穷苦。长长的一天被太阳烤得火红,饥肠辘辘的我被饿得虚火上升煎熬难当。满眼昏黑,到了申时以后才吃饭。晚上下雪严酷凛冽,到了夜里更是冻得断骨。盖着破旧被子、穿着粗布麻衣的我,直到早上方才感觉活转过来。古人选取文章,其求全责备程度还是较轻的。有一篇文章卓越于世,就至死依然驰名。今人选取文章,(希图)篇篇文章新奇。一句话违背了(读者)之意,全卷就不再去阅读了。想想我每年从春天又熬到夏天,岁月消磨。洗涤疏导精神魂魄,澄静开拓胸襟思想。早晚苦读,上下前后反复修改。遣词造句必然高妙,含蕴思想必然深刻。字字推敲打磨校改,(只是为)博取知音的赞赏。更何况身外荣辱扰乱着我,得失之心戕害着我。机关陷阱即在足下,锋刃屠戮近在后背。我并非圈里的猪,笼里的鸡,怎么能因穷困就反身谀辞媚道呢?”

客人退走了。于是我伏案写道:“(因生活富贵)而丰满肥胖了外貌啊,何如充实丰富我的思想?有求于人,何如求救于自己?处世啊出世啊?什么是得什么是失?”

阅读提示

写作此文之时的孙樵,屡试不中,可谓是命运多舛。试想,如果人生失意之时恰遇故人,感怀之余倒是可以稍稍获得一丝安慰,可惜这个有过几面之交的人却推门入室,惊怪连连,哓哓追问。面对这样的访客,孙樵嬉笑怒骂,潇洒自若,坦荡磊落得使“故人”悄然自退。

我们也许很难揣度和体会作者自处之时的心境滋味,但试想如若连续三次测试都未能过关,心情会何等沮丧!更何况孙樵参与的是科举之试,会决定将来仕途理想。然而,孙樵面对多次落第的结局却很坦然,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与宋代相比,唐代的进士考试实在太难:因为录取人数很少。唐代将近三百年时间,录取进士的总人数不过三千多人,平均每年十余人,而且每年的录取人数是不均衡的,据史料记载,每年参加进士科考试的人数平均为一两千人,录取最多的时候也不过三四十人,最少的时候只有几个人,考中的概率大体上也就是百分之一二。由于录取比例实在太低,以至于不少人成了坚守多年的“资深”考生!唐昭宗天复元年(901),平定内乱后,朝廷为了表示庆祝而恩待考生:录取五位年老的考生,其中两位年过七十,三位年过六十!

不难推想,唐代士子中如孙樵这样滞留京师求学求试的人并非少数。至于寓居的状况,各位士子也情况各异。有人寓居多年,却依然能优游卒岁,诗酒游春;有些则勉力支撑,生计拮据。毫无疑问,在这些人当中,像作者这样贫寒的考生应该是最为艰难的。饥寒冻迫之余,还要闭门读书以备考试……如此举步维艰之际,痛定思痛之时,孙樵已然洞若观火地看到科举考试的弊端——今人取文标准以奇为贵,以怪为美。同时也看到要想考中,必须要谄媚事上,成为仰人鼻息的清客文人。在困境和节操之间,作者选择了后者,其独立之人格,言语铮铮,累世之后,响彻在耳!

希望大家反复诵读体会这篇文章,同时可以参看孙樵的《书何易于》,感受其文风。

学问思辨

结合孙樵的经历与所感所学,谈谈一个人在贫困之中,如何保持人格的独立。三典雅文辞,骈四俪六(1)与博昌父老书骆宾王

某月日,骆宾王谨致书于博昌父老:承并无恙,幸甚幸甚。云雨(2)(3)俄别,风壤异乡。春渚青山,载劳延想。秋天白露,几变光阴(4)。古人云:别易会难,不其然也!(5)(6)

自解携襟袖,一十五年。交臂存亡,略无半在。张学士溘从

(7)(8)(9)朝露,辟(b#)闾公倏掩夜台。故吏门人,多游蒿里;耆年宿(10)(11)德,但见松丘。呜呼!泉壤殊途,幽明永隔。人理危促,天道(12)(13)奚言!感今怀旧,不觉涕之无从也。况过隙不留,藏舟难固(14)。追惟逝者,浮生几何?哀缘物兴,事因情感。虽蒙庄一指,殆(15)(16)先觉于劳生;秦佚三号,讵忘情于怛(dá)化?啜其泣矣,尚(17)何云哉?(18)(19)

又闻移县就乐安故城,廨宇邑居,咸徙其地;里闬(hàn)(20)阡陌,徒有其名。荒径三秋,蔓草滋于旧馆;颓墉四望,拱木多(21)(22)于故人。嗟乎!仙鹤来归,辽东之城郭犹是;灵乌代谢,汉南(23)之陵谷已非。(24)(25)(26)

昔吾先君,出宰斯邑,清芬虽远,遗爱犹存。延首城池,(27)何心天地?虽则山河四塞,是称无棣之墟;松槚千秋,有切维桑

(28a)(28)(29)(30)之里。故每怀夙昔,尚想经过。于役不遑,愿言徒拥。

今西成有岁,东户无为。野老清谈,怡然自得;田家浊酒,乐以(31)(32)忘忧。故可洽赏当年,相欢卒岁。宁复惠存旧好,追思昔游?(33)(34)(36)所恨跂予望之,经途密迩。伫中衢而空轸,巾下泽而莫因。(37)风月虚心,形留神往;山川在目,室迩人遐。以此怀劳,增其叹息,情不遗旧,书何尽言。

注释

(1)选自清代陈熙晋《骆临海集笺注》卷八,中华书局1961年版。博昌,今山东博兴。骆宾王(约638—684),字观光,婺州义乌(今属浙江)人,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合称“初唐四杰”。(2)云雨俄别,风壤异乡:如云、雨一样骤然分别,居住在不同地方。俄,顷刻。风壤,风土。(3)载劳延想:不禁引发我对故乡深切的思念之情。载,充当句首语气词,无义。劳,思念,想念。延想,不断思念。(4)秋天白露,几变光阴:一年一度的秋天白露时节,变更了多少个岁月。(5)自解携襟袖:自从我和父老乡亲们离别。解携襟袖,父老送别时的动作,携着手臂,形容依依不舍的样子。(6)交臂存亡,略无半在:朋友们的生死之数,大概不到一半仍在人世。交臂,胳膊挨着胳膊,表示亲近,此处指朋友。(7)溘从朝露:忽然逝去如朝日的露水一样。溘,忽然。(8)辟闾公倏掩夜台:辟闾公也很快长眠地下。辟闾,复姓。掩夜台,倏忽埋葬在墓中。夜台,坟墓。(9)多游蒿里:也多半离开人世。蒿里,古乐府中有《薤露》《蒿里》,并为丧葬时挽歌,后人因称墓地为蒿里。(10)耆年宿德:德高望重的老人。耆年,老年人。宿德,年老有德者。(11)泉壤殊途,幽明永隔:阴阳殊途,生死永别。泉壤,犹泉下,地下。指墓穴。幽明,指生与死,阴间与人间。(12)人理危促,天道奚言:人生的道路艰险短暂,上天的意旨就是如此,还有什么可说的呢!(13)过隙不留:意思是光阴迅忽,生命不能长存。《庄子·知北游》:“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14)藏舟难固:保藏得很好的船只也难以长久,比喻人生短促,事物无法永久不变。《庄子·大宗师》:“夫藏舟于壑,藏山于泽,谓之固矣。然而夜半有力者负之而走,昧者不知也。”(15)虽蒙庄一指,殆先觉于劳生:庄周把天地万物看作一个手指那样轻,大概(他)是早就觉悟到人生的劳苦吧。一指,《庄子·齐物论》:“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这里指人生碌碌,劳神疲精,毫无意义。劳生,活着的劳苦。《庄子·大宗师》:“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蒙庄,庄子为蒙人,故称蒙庄。(16)秦佚三号,讵忘情于怛化:老子死后,秦佚吊丧时大哭多次,可见人们无论怎样达观都无法对死者无动于衷。事见《庄子·至乐》。怛化,指死亡。(17)尚何云哉:我还有什么话可说的呢?(18)移县:迁移县城。高祖武德八年(625),乐安县并入博昌。至高宗总章年间(668—669),又把博昌县迁移至乐安故城。乐安故城:故址在今山东广饶花官乡草桥村。(19)咸徙其地:都迁出那个地方。咸,都。(20)里闬阡陌:街道里巷。里,乡里,古代五家为邻,五邻为里。闬,乡里的门。(21)颓墉四望,拱木多于故人:站在断墙残壁上四下一望,陵墓上的老树比故人还多。颓,坍塌。拱木,陵墓上的老树。《左传·僖公三十二年》:“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后因称墓旁之木为拱木,亦指坟墓。(22)仙鹤来归,辽东之城郭犹是:回来一看,城墙等建筑还是原来的样子。据《搜神记》载:辽东城门有华表柱,忽有一白鹤集柱头,时有少年,举弓欲射之,鹤乃飞,徘徊空中而言曰:“有鸟有鸟丁令威,去家千岁今来归。城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学仙冢垒垒。”遂高上冲天。(23)灵乌代谢,汉南之陵谷已非:时光流逝,汉南的陵谷已经大不相同。汉南,晋朝的杜预为镇南大将军,统领荆州军事,在汉水之南。杜预曾刻两个石碑记录自己的功勋,一个沉到山下,一个立于山上,并说:“焉知此后不为陵谷乎!”陵谷,《诗经·小雅·十月之交》:“高岸为谷,深谷为陵。”意为“高崖变成深谷,深谷变成山陵”,用来比喻巨大的变化。灵乌,指太阳,相传太阳中有三足乌。代谢,推移,运行。(24)出宰斯邑:曾经出任博昌县令。宰,主管,主持。骆宾王的父亲骆履元在武德年间曾担任青州博昌县令。(25)清芬虽远,遗爱犹存:父亲虽然已经亡故多年,但昔年任职期间的惠政还留存着。清芬,喻高洁的德行,这里代指父亲。晋陆机《文赋》“咏世德之骏烈,诵先人之清芬”。遗爱,遗留的对百姓的仁德恩惠。(26)延首城池:遥望博昌故城。延首,伸长头颈。常形容急切盼望的样子。(27)虽则山河四塞,是称无棣之墟:虽然博昌四周有山河之险,此时却成了无棣的一片废墟。四塞,博昌古属齐地,四周有山河之险,故称“四塞”。无棣,古代地名,博昌在无棣故境。(28)松槚千秋,有切维桑之里:看着坟墓上长满松树、槚树,自己感觉博昌依然像家乡一样亲切。骆宾王父亲的坟墓就在此地,因此他对博昌的感情和对自己故乡的感情一样真挚亲切。松槚,松树、槚树,都是墓地常种的树,这里代指坟墓。维桑,《诗经·小雅·小弁(pán)》:“维桑与梓,必恭敬止。”意为院子里的桑树、梓树是先人栽种的,要恭敬地对待。后来用桑梓指代家乡。(29)每怀夙昔:每当想起以前的事情。夙昔,从前,往常。(30)于役不遑:公务繁忙。于役,因公务奔波在外。不遑,没有闲暇。二词都出自《诗经》。(31)愿言徒拥:空有心愿罢了。愿,心愿。言,助词。徒拥,空抱。(32)洽赏当年:及时行乐。洽,和谐。(33)宁复惠存旧好,追思昔游:还能惠念旧谊,追想从前的游乐吗?这是作者问博昌父老的话。惠存,惠念。旧好,从前的友谊。(34)所恨跂予望之:所怅恨的是一踮脚尖就可以望见家乡。跂,踮起脚跟。予,我。《诗经·卫风·河广》:“谁谓宋远,跂予望之。”(35)伫中衢而空轸:停车徘徊途中,内心伤感。衢,大路。轸,伤痛。(36)巾下泽而莫因:意谓驾好马车却无法驰向诸位父老处一一拜访。巾,原指马车上用以遮蔽用的帘布,文中作动词用,即放下车帘。下泽,一种简易轻便的马车名。莫因,无从。(37)室迩人遐:家乡虽近,但因为不能回去,人还是离得很远。迩,近。遐,远。

译文

某月某日,骆宾王恭谨地写信给博昌的父老乡亲:接到来信,得知乡亲们都平安无事,极为值得庆幸!我们如云、雨一样骤然分别,到了不同的地方。每当看到春天碧草漫盖的小洲,望见夏日苍翠掩映的山峦,我就不禁引发对故乡长久的思念之情。秋天的白露(白露前后,大雁南飞,令人思乡),变换了多少次的时光。古人说:离别容易相见难,不正是这样吗!

自从我和父老乡亲们离别,一晃已经一十五年了。朋友们的生死之数,大概不到一半仍在人世。张学士的忽然逝去如朝日的露水一样,辟闾公也很快长眠地下。昔日下属宾客学生,也多半离开人世;而那些德高望重的老人,唯能看到他们长满松柏的坟地。唉!阴阳殊途,生死永别。人生短促,天道又有何启示!感慨今日怀念过往,眼泪不知不觉滚滚而下。况且人生苦短如白驹过隙无法挽留,死生无常,即使是保藏得很好的船只也难以长久。追忆逝者,而我又能在世上飘荡多久呢?哀伤之情因睹物思人而生,人世之事因情不能自已而感伤。虽然幸知庄周把天地万物看作一个手指那样轻,大概(他)也是早就觉悟到人生的劳苦吧。然而秦佚大哭多次,又岂是因为老子之死而忘记两人之间的情谊呢?除了哽咽哭泣,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

又听说把博昌县城迁移到了乐安旧城,官署衙门,全都迁往乐安;街道里巷,只保留下空名。(经过)多年荒无人迹的道路,野草恣意生长蔓延了旧时的房舍;站在断墙残壁上四下一望,陵墓上的老树比故人还多。唉!仙鹤归来,辽东的城郭犹是原来的样子;时光流逝,汉南的陵谷已今非昔比了。

以前,我的父亲曾经出任博昌县令,良好的官声虽已久远,遗留的仁惠至今犹存。遥望博昌故城,天地是一副怎样的心肠,竟能忍心令人如此悲伤?虽然从博昌城四望有山河之险,但这时却成了无棣的废墟;虽然长满坟松冢柏,却让我仍有亲切的家乡之感。所以每当想起以前的事情,就总希望能故地重游。(然而)因为公务繁忙,只能空有心愿罢了。

今年丰收,世事太平。田家父老无事闲谈,自得其乐;(畅饮)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