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叶特训营 高效学习7堂课(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09 19:29:08

点击下载

作者:秋叶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有限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秋叶特训营 高效学习7堂课

秋叶特训营 高效学习7堂课试读:

前言

PREFACE

大咖的学习方法和普通人有什么不同

关于学习,有很多矛盾的观点。

有人认为要“碎片化学习”,你随时可以在地铁公交上看到拿着手机学习各种网课的人。但有人认为这种知识付费课是“收割智商税”,因为真正的知识是不可能靠碎片化学习获得的,人必须进入沉浸式学习状态才能真正消化吸收。说起来有不少人认同这个观点:真正的学习,其实还是得花时间反复阅读、思考、交流和实践,才能真正吸收营养。

但“碎片化学习”的支持者则认为这可以让一个人对某个知识领域快速入门,产生兴趣,进而选择更深入、更系统的学习,所以并不坏,甚至会培养更多的深度学习者。

我的个人经验是,通过碎片化学习,我的确可以学到东西。不但能学到东西,而且比我花大段时间看一本书学到的还多,这是怎么回事?

我反思了一下我的碎片化学习过程,我发现我很习惯通过碎片化阅读去收集信息,获得观点,看见事实,并把这些信息、观点和事实,和我大脑里已有的知识框架作印证,然后马上把得到的新灵感用于工作。工作完成后我再进行复盘,发现我的知识框架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

比如我经常会看到关于社群的文章,有篇文章提到一个社群激励的玩法,这就让我意识到社群激励有精神激励、物质激励、情感激励、自我激励等4种模式,而我的社群激励模式原本只有3种,这一发现让我多了一个观察社群激励模式设计的维度,立马获得一系列灵感,我把这些灵感随手在微信群里分享给团队并落实,又得到各种实施的反馈,这些反馈进一步加深了我对社群激励模式的认识。在一个个碎片时间的互动中,我感觉自己对社群激励模式的认识越来越深刻。

在这个过程中,碎片化学习和思考给我带来很大的价值,我根本不需要花大块时间学习,实际上我感觉大块时间的学习也不会比我在碎片时间中获得的收益更大。

我认为,我之所以能通过碎片化学习获得收益,前提是我已经构建了关于社群运营的完整知识体系,所以一获得各种和社群有关的信息,马上就能在自己已有的知识体系中进行印证,一旦获得新的启发,就能快速采取行动。

如果你已经有很好的知识框架和工作技能,就可以带着知识框架去学习,碎片化学习正好用来丰富知识框架。普通人往往既缺乏知识框架,又缺乏工作技能,如果也沿用碎片化学习方式,就会让自己的知识体系更加零乱,学习效果远远不如系统化学习好。

从这个角度上观察,网上很多大咖都是构建了完整知识体系的人,如果普通人单纯因为信服他们今天的业绩,就模仿他们现在的阅读方法或者学习模式,会感到非常吃力,而且收效甚微。

大咖不仅有知识体系,还因为自身所处的位置,可以接触到高质量的信息源和差异化人群,从而可以源源不断地在实践中获得“高质量”的启发。而普通人用碎片时间获取信息的渠道,很可能来自某个新闻客户端的智能推荐。这种长期获取单一类型信息的碎片化学习方式不但不能提升学习能力,反而会因为每天所接触信息的同质化,使得自己和外界的信息交换价值越来越小。所以大咖适应碎片化学习,普通人更适合系统化学习。

盲目去模仿大咖的学习方法肯定存在问题,一个人在不同的阶段,可以选择的学习路径是完全不同的,要解决的学习问题也不同。

大部分人在没有对一个领域建立知识框架前,越是进行碎片化学习,越是容易使大脑堆积大量的信息,而不是一个知识体系。信息没有办法得到梳理,人也就体会不到学习的价值,从而越学越焦虑。

我还发现,对大部分人来说,在成为学习高手前,要先解决学什么的问题。如果对自己学习的方向没有信心,就会反复在选择方向这个事情上纠结,迟迟不能进入学习模式。

还有很多人是“阅后即焚”的学习模式,学得快忘得也快,这是过于重视学习而忽视训练和复盘结果,因为没有通过反复练习或记忆强化自己的理解,就无法形成对知识的“肌肉记忆”。

更有人学完一门技能,就只能用在某个领域,明明可以借鉴到其他领域,但就是想不到。

这启发我应该写一本书,分享我关于职场人该如何实现高效学习的观点、思路和方法。毕竟在职场,会学习是一个人的核心竞争力。

一旦掌握高效学习方法,得到的一个额外好处就是不容易焦虑。很多人焦虑是因为担心这个时代变化太快,自己一不留神就错过了什么。一旦真正理解高效学习方法,就会明白,学习一个新领域知识的速度比自己想象的要快很多。

我掌握高效学习方法后,就很少因为学习而焦虑。我观察到大部分人即便上班很多年,他们所做的一直是增加某个领域的具体经验,而不是构建系统学习的能力。一旦社会的风潮有什么改变,他们依然会焦虑,会缺乏安全感,担心自己跟不上时代。这个时候大部分人会惯性地依赖过去的学习模式,不断买课,不断接触大咖,希望通过持续学习,通过和大咖面对面取经,让自己跟上时代。这就是表面忙碌,内心焦虑的写照。

如果每一个人都知道,今天不懂的内容可以通过快速学习搞定的话,就不会害怕暂时的无知,也就不会过度焦虑。

我还想强调一点,学习能力强肯定有助于专业能力或者职场能力的快速提升,有助于更快达成事业目标,但把拥有很强的学习能力等同于掌握了走上人生巅峰的密码,这显然是把成功简单化了,就容易掉入被人诟病的“成功学”“洗脑学”的坑。

最后希望这本书分享的方法能真正帮你成为一名高效学习者,做不焦虑的人。秋叶0 绪论 学习时,你是松鼠还是蜜蜂

对于学习而言,大部分人可能是松鼠型学习者,少数人是蜜蜂型学习者。

蜂群的习惯是在采蜜前,先把蜂巢的框架搭好,然后努力采蜜、消化、分泌蜜蜡,一点点把蜂巢的框架完善,这样蜂巢越来越完善,可以容纳越来越多的蜜蜂(你可以理解为新蜜蜂是新的知识),而且熟悉蜂巢结构后,每只蜜蜂都很容易知道自己应该去哪里,蜂群再大也不会乱。

直到一个蜂群足够大了(这就好比一门知识掌握得足够多),蜂群会自然分化出一个新蜂群,带着一整套模式去建一个新蜂巢。这就好比我们学通了一门学问或者技能,可以很快复制到其他学问和技能学习中去,越学越快。

松鼠的习惯是在冬天来临前,到处捡松塔,看到松塔就去搬,然后放在自己觉得还比较安全的树洞里,放了很多很多。冬天来临时,很多松鼠已经忘记了自己到底把松塔储存在哪里了,只能吃到离自己最近的几个树洞的存粮。关键是到了第二年,松鼠又要把找松塔、存松塔的游戏玩一遍,永远是在低水平上重复。

不起眼的蜜蜂先搭建结构,然后每天坚持微不足道的努力,结果做出自然界最神奇的建筑,不仅能用于遮风挡雨和贮存食粮,还能让后来的蜜蜂在已经搭建好的蜂巢内乘凉。活泼可爱的松鼠,虽然也天天在努力,但是每一年都在重复一件事,每年都要从零开始。

现在网上的好微课、好文章很多,还有好多好多可以学的内容,很多人一焦虑就会把这些课程买下来,或者放在收藏夹里,似乎这样做了,人的压力就会小一点。这就好像松鼠怕冬天粮食不够,每个松塔都想贮备起来。问题是你的大脑有那么多脑洞可以存贮这些干货吗?会不会样样都存了一点,真到用的时候,反而记不起它们放在了哪里,一片茫然?当一个人感觉自己占有了越来越多的知识,拥有了越来越多的信息时,会获得一种安全感,这本质上和不少人买了很多套房子就感觉自己获得了幸福一样。所以也有人把今天的内容创业称为“不是出卖知识,而是缓解焦虑”。

说起学习,人还真不如学蜜蜂,如果先从简单基础的东西开始,搭建框架,理清自己的学习路径,一点点积累,一次实现一个小目标,一年年积累下来,你觉得蜜蜂的收获能比松鼠的少?

大咖就像是蜜蜂型学者,普通人则是松鼠型学习者。你有没有发现,蜜蜂型学习者其实具备了以下7种能力。

就像蜂群搭建蜂巢要先选定位置再开始搭建一样,蜜蜂型学者,在做事之前,也能快速选定自己的目标,之后所有的努力都围绕目标展开。这叫定位力。

不管是做什么事情,蜜蜂型学习者都会先想好接下来先做什么再做什么。学过时间管理课程的都知道,想要管理好自己的时间,首先要列出自己一天要做的事情,然后根据轻重缓急分配不同的时间,而不是想起什么做什么。这就是我们说的框架力。

安德斯·艾利克森在《刻意练习》中提到,想要在某个领域成为天才,需要不断重复的练习。

不管是背诵课文,还是学习舞蹈、钢琴,蜜蜂型学习者都会反复练习,正所谓熟能生巧。这是精进力。

我们生活在网络时代,有事问网络往往比有事问人要方便快捷得多,而且能快速得到多种答案,方便我们从中选出最适合我们的一种。在网络上快速搜索到我们想要的信息,这是联机力。

在蜂群中,等到蜂群足够大了,就会自然分化出一个新蜂群,用最初搭建蜂巢的模式,搭建一个新蜂巢,这是一种复盘力。

一个优秀的学者,不仅能够熟练掌握技能,还能讲出来,把这项能力传达给其他人。我们评价一个演讲者是否出色,最基本的标准,就是他能不能把想要传达的内容清晰明白地传达给受众。我们称之为输出力。

你有没有注意到,在屋檐下、树洞、岩洞,或者中空的建筑物缝隙中都可以看到蜂巢。蜂巢并不会固定搭建在一种地方,但这些搭建的地方又都有一些共性。

相应地,蜜蜂型学习者在学习时不是死记硬背,而是举一反三,把在一个地方学到的“蜂巢搭建”技术,灵活运用在不同的地方,这是一种迁移力,也是我们常说的跨界,不管是什么样的学习,都要重点培养迁移力。

今天这本书,将用“课”的形式,带你深入研究高效学习者的这7种能力,带你从松鼠型学习者,成长为蜜蜂型学习者。1 定位力选对方向,比马上开始更重要扫一扫听秋叶大叔讲解

学习对大部分人而言,不是学不会的问题,是不知道学什么有用的问题。

很多人把本应该打磨才华和天赋的时间,浪费在为自己寻求一个最好的方向上了。通往成功的道路并不拥挤,因为大部分人都坐在路边想——这条路是否适合自己。

所以,对于很多想高效学习的人而言,他们最需要的能力,也许是快速找到自己学习方向的能力,我把这个能力叫定位力。

选定一个方向,马上开始行动,学到精通,则一通百通。等学到一个阶段,精通到一个阶段,再思考自己的下一个方向,如是循环。

所以第1课,我想启发大家如何找到自己的定位,这也是很多学习者一开始就想搞明白的问题。1.1 目标思维:最大的选择,是方向选择

我在网络上回复网友的问题时,经常遇到这样的提问。

网友A:我是一名大四的学生,马上毕业了,可是对未来很迷茫,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甚至能干什么,是需要报个××培训班吗?

网友B:我非常不喜欢现在的工作,我很喜欢×××,正在努力为转行学习×××,但短时间看不到希望,工作也出了几次问题,每天都很痛苦、消极。怎么办?

网友C:我有一份很无聊很稳定没成长的工作,现在有一个机会跳槽到一个工资高、有挑战的工作,我该怎样做?

网友D:我31岁,在外汇超短线交易这一行做了七八年。给别人干过也自己开公司干过。目前我因各种原因没法继续从事这一行。我有房有车没贷款,总共有1500万元资产,目前比较迷茫,想实现人生价值干一番事业,却感觉什么也不会,不知可以干什么?请老师指条明路。

这些提问的人身份不同,成长阶段不同,具体疑惑不同,但其实都是找不到人生下一个目标,失去了自己的定位。如果找不到自己的定位,即便他们开始学习,也会反复问自己,问别人:“我选择这个方向对不对,会不会选错了?”

如果不能反复得到肯定的回答,或者在短期内看不到进展,他们就会放弃学习,去追下一个看起来热门的方向,如此循环,持续焦虑。最后的结果也可以想象得到,他们在学习上顶多获得一个平均水平的回报,然后越学越焦虑,越焦虑越觉得自己要学习提高,从而陷入恶性循环。

所以要让一个普通人成为一个高效学习者,首先得解决找准定位的问题,而不是教他学习方法,定位问题不解决,给什么方法都无效。

其实人处于不同阶段,定位是不一样的,我有一个简单的个人成长定位矩阵分析模型。

个人成长定位矩阵的横坐标是风险偏好,一个人的风险承受能力和他的性格以及经济实力有关。越喜欢冒险,经济实力越强的人,越可能选择更有挑战性的定位策略。纵坐标是能力水平,越是能力强的人把握机会的能力越高,反过来说选择的机会越多。

对应不同的定位策略,一个人的学习方向也有4种选择。

平稳起步:这个阶段能力弱,承受风险能力也弱,保守的选择反而是好的定位,先解决个人温饱,再寻求突破的可能性。那么从学习角度,要多学几样实用的技能,帮助自己提升就业能力。

选择跑道:如果一个人内心自我成就动力很强,即便起点能力一般,也可以在一开始选择自己想要的方向,坚持努力。这就需要他在一开始选定一个有上升空间的方向,持续投入学习,成为这个领域的一流人物,然后得到超出普通人的回报。

升级赛道:能力强了,就会考虑通过升职、换岗、跳槽等方式,给自己职业生涯打开上升空间。这个时候就需要全面升级自己的知识框架,满足自己更高的学习需求。

更换游戏:能力强,又不怕冒险,升级赛道已不能满足胃口,就必须进入更大的舞台,才有发展的空间。这个时候最需要的不是通过读好书来学习,而是跟对人学习,学习别人做人做事的方法,形成自己的“玩法”。

前面提到的4个网友结合个人成长定位矩阵分析图,我给出以下建议。

网友A适合平稳起步。他不是一个能力特别强,特别有主见的人。学一些能帮助找到工作的实战技能,少去蹭热点学什么打造个人IP,做斜杠青年,才是明智的选择。

网友B适合选择跑道。他起点也不高,但是选定一个方向,坚决投入学习,围绕这个方向投入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时间和精力,争取尽快做出成绩,打造自己的能力标签,才能赢得转机。这个过程中他能做的就是加大投入,缩短转型的时间。

网友C适合升级赛道。他从一个工作环境到另一个完全不同文化、不同工作性质的环境,要把自己当“小白”,从零开始系统学习,但是过去积累的软能力,是可以持续发挥作用的。

网友D适合更换游戏。其实网友D这样的人原来学习能力就很强,而且积累很不错,所以才能赚到第一桶金。他现在真正需要的不是学习具体的技能——这些对他来说并不是挑战,而是需要跟对人,打开眼界和格局,才能找到自己未来的方向。

有了这个定位矩阵分析图,我们给自己选学习方向就变得容易多了。不管是帮自己做分析,还是帮别人做分析,就能够从整体上把握住大方向。最大的选择,其实都是方向的选择。

确定了方向,我们再谈怎么走过去,就不容易反复,在学习这件事情上也不例外。1.2 排除思维:不是选择可能,而是选择放弃

对于高效学习者而言,定位不是发现一个人的可能,而是放弃一个人的可能。

我写这段话是有感而发的,我年轻时梦想也很多,可能比读这本书的读者的梦想还多,但现在我是真的明白了一件事——人生的可能性很多,但适合自己的选择并不多。

我们很多人都做过一个练习,叫列出自己的梦想清单,有人列100项,完成一项,就关闭一项。几年下来,很多人发现自己的梦想真的完成了好多,但这样就叫发现了潜能,完成了梦想吗?

一棵树要长得高,就得在它小的时候,把枝蔓剪掉,这样所有的营养都集中在主干上,树才能长得又高又直。

这和人培养潜能一样,只有把有限的精力用在一个点上死磕,才有希望脱颖而出。在体育界和艺术界,那些有才华的年轻人,都是要经历长期艰苦且专业的练习,才能孵化自己的潜能,而今天的很多人却希望实现100个梦想,这和那些聚焦精力和资源在一个点的人是无法抗衡的。明智的学习者,先学会聚焦。

今天,我注意到人类正处于注意力极易被诱惑的时代,如果一个人没有早点对自己进行定位的话,会因为信息过载陷入焦虑,缺乏安全感,陷入一次又一次缺乏目的性的挣扎。要成为一个高效学习者,我们得有两个重要的学习者思考模式,其中一个叫排除,另一个叫串联。如果一开始就想着要做有100项的梦想清单,很可能是梦想太多,不知道从哪里开始,或者是每一个梦想都想试试,结果每一件事都浅尝辄止。

有人会写作,但不一定成为写作大号;有人会潜水,但不一定成为潜水家;有人到处旅游,但不一定成为旅行家;有人会减肥成功,但不一定成为健身专家……有人做过很多事,但没有人记住他到底有什么标签。

一个人在年轻时,减少选择项,一门心思去做好一个选择,反而能真正孵化出自己的潜能。

这就是排除的思维。

怎样做排除?——我发现一个秘密,大部分人写在梦想清单上的事情,只需要三样资源就能做到。

第一是要有钱,第二是要有时间,第三是要自律。

自律是习惯,比如管住嘴,就不容易胖,和有钱没钱、有时间没时间都没关系,一个自律的人更容易发掘潜能。

没有找到专长的人,时间也不是最稀缺的。穷人往往不缺时间,但缺钱,所以穷人的思维是出卖时间换钱。富人往往不缺钱,但缺时间,所以富人的思维是拿钱买别人的时间。

所以我看了很多人的梦想清单,发现最大的障碍是金钱,如果通过努力赚到了钱,这些梦想清单上的梦想,根本就不难实现,也花不了多少时间。

那么,对想发掘潜能的人而言,只需要先把时间花在对的方向上。什么是对的方向?——我的建议是,去离钱最近的方向。

我的建议虽然过于现实,但对普通人来说更具有可操作性,毕竟大部分普通人的梦想不是通过学习成为科学家或大咖,而是养家糊口,让自己过上更好的生活,这需要自己努力赚钱才可以。

去离钱最近的方向分两个层面问题:哪些方面自己有潜能,哪种潜能可以让自己更快赚到钱。

在游乐场,有一个游戏叫打气球,看起来每个气球都容易打中。要面临的诱惑是先打哪个气球,有的人就很容易纠结——怎么办?我们得找到自己想射击的那个气球。

我们射击的标准不能是我喜欢,或别人喜欢,或现在流行,或者看起来很酷,而应该是钱多(能提高自己的收入),或者符合自己内心的梦想(如果真的有梦想)。找到钱多的那个气球,然后射中它!——这就是高效学习者开始学习前最重要的思考。

从个人角度,能被发掘的潜能其实是很多的,大部分人经过刻意练习,都能在足够多的领域做出一定的成绩,比如设计出美观的PPT,写出有可读性的文字,拍出美美的照片……只要不以艺术家标准要求,做到让祖师爷赏一碗饭吃的水平,都不难。所以我说——没有天赋所以学不会,是大部分人用来掩饰自己不够投入的说辞而已。

天赋教练刘佳老师在她的文章里说,“一个人找到自己的天赋有4条线索:①内心的渴望;②自己一学就会的技能;③很容易融会贯通的领域;④做了以后很有满足感的事情”。

的确很有道理。但要我说,对普通人而言,发现自己能同时满足这四条的天赋,恐怕也就是吃吃吃了。怪不得想把做饭当作职业的人不少,当然叫营养搭配师会更好听一点儿。问题是做营养搭配师的市场回报空间大吗?——至少在目前的中国,营养搭配师还不是一个主流岗位,与其费这么大劲儿做营养搭配师,还不如做一个非常懂营养搭配的育儿嫂,就业前景好,收入高,干十年说不定就能提前退休,甚至还能带出一个团队做大呢。如果我们不挑剔劳动本身,只考虑劳动回报高低的话,今天还真没有多少工作的工资能超过育儿嫂,况且育儿也的确是一个很需要专业技能的工种。我们建议在学习前先把想学的方向写下来,去调研这个方向的薪酬待遇和就业规模,看看里面有没有适合自己的机会,然后把适合的机会一项项划掉,只保留一个。

如果我们搞不清一个方向到底值得不值得去学,去多请教牛人,只需要问两个问题:这个行业的牛人,时薪是多少?未来趋势是怎样的?高效学习者,不会排斥兴趣学习(非功利性的学习),因为这对打开一个人思维和视野很重要,但高效学习者也会非常注意投入时间去学习能创造商业价值的技能(功利性学习)。在有回报的不同领域中,选一个自己相对有积累的领域持续投入学习,提升自己,换取更大的回报。赚到了回报,有了资源,我们反而可以更好、更全面地提升自己,再投入时间精力提升自己在兴趣方向的学习,这样反而更快,所以这两种学习并不矛盾。

学习这件事需要有明确的目标,有了明确清晰的目标才能集中学习精力加速成长,很多人一直努力学习,但是他从来没有意识到加速成长的前提是需要一个明确的、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目标。1.3 串联思维:找对那条完整的长跑道

仅仅是会排除还不够,我们还得会串联。

定位清楚的人好像给自己选择了一把穿云梯,选择了一个方向就只管往上爬。问题是有的人爬到一半,发现自己的梯子很短,根本不能爬到预期的终点,只是他们最初在云下看时,这些都被云挡住了视线。

我们如果能提前看清楚自己选择的路径到底有多长,在不同的阶段我们需要多大投入,需要怎样的资源,就能把这些内容组织串联在一起,就好像形成一节节梯子,在一步步学习过程中,我们要有意识一步步主动从链接资源到整合资源,让自己的成长过程变得更顺利。

所以我们得看清楚,假如能跑到终点,自己发展的最佳路径是什么。在创业领域这就叫为自己选择一条足够长的跑道。

比如在知识付费内容创业领域,大多数人发展路径都是“打磨技能→积累势能→独立培训→合伙创业”。

在不同的阶段每个人需要学习的能力也是不同的,如表1-1所示。在学习技能阶段,其实对个人综合能力、阅历、团队要求近乎零,甚至对学习的时间和金钱要求都很低,关键是要愿意去学。但是这个阶段很多人最大的问题是把“精进”等同于不断打磨技能,技能当然要打磨,但艺无止境,这样打磨下去的话,他们会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用在了技能提高上而忽略了其他能力的培养,就算拥有某项技能也无法走进下一阶段。表1-1 不同阶段需要学习的能力分布

比如我刚刚进入PPT圈,是个新手,自己时间也不值钱,所以我当然是把全部时间用于快速提升PPT设计水平。

学了3个月,我就意识到一个问题,我得让别人知道我的PPT制作能力啊。所以我就花了很多时间去创作PPT作品,制作有传播能力的作品,这就需要我学习新媒体运营。等我新媒体传播有了效果,虽然当时PPT制作水平不怎么样,但我很快引起出版社关注,我很快得到写书机会,这就相当于我要从有传播能力进化到有文字分享能力。

等我的书《说服力 让你的PPT会说话》出版后,一下子就把我的势能带起来了,培训业务也就起来了,这就需要我提升培训能力、和甲方的需求沟通能力以及商务合作谈判能力。

等做了六七年培训,在线创业的机会水到渠成地来了。当我决定把PPT在线教育市场做起来时,我还要招募团队,培养我的团队管理能力,才能把“蛋糕”做大。

我和很多PPT高手不同,我没有投入100%精力不断去提升PPT制作水平,而是冷静评估我进入的跑道到底是什么。在专业能力之外,我的赛道还需要我学习哪些能力。这样我可以一边提升PPT制作水平,一边提升其他能力,运气不错的是,每一阶段能力的提升都为下一阶段的跃迁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这就是串联思维,把自己的能力串起来,更好地打造学习进化地图。

乔布斯曾在斯坦福大学的演讲中讲到,1972年,他在里德学院的书法课上,学习了各种衬线和无衬线字体,学习了如何改变不同组合之间的字间距,学习了如何做出漂亮的版式。这些内容是一种科学永远无法捕捉的充满美感、历史感和艺术感的微妙。后来在设计第一台麦金塔电脑的时候,他甚至亲自参与到字体的设计过程中。而个性化字体显示也成了苹果电脑的主要卖点之一,成为苹果公司取得巨大成功的一个原因。

乔布斯学字体设计时,并没有预见这些知识会成为他设计电脑时的知识储备。很多人也和乔布斯一样,学习时无意中学到了很多知识,这些知识不知不觉变成一条知识项链,帮他在以后解决了很多复杂的问题。

现在知道这个故事的我们,就应该想一想,在我们要学习的方向上,哪些技能可以被我们串联起来,可以分阶段学习,最终达到期待的终点。

学习好比是马拉松长跑,我们得提前看清楚地图,不然半路有一条岔路,可能就会让很多人跑错方向。1.4 标签思维:让别人记住你的不是技能,而是标签

擅长学习的人,往往都借助学习过程给自己反复强化一个标签。好标签能被别人记住,单纯强化技能点反而很难。所以在学习技能的时候,我们也需要想想看,哪些技能更容易成为职场标签。比如在Word和PPT之间,Word高手就很难成为一个职场标签,但是PPT高手绝对会让很多人记住。

为什么?——因为PPT不会做是很多人的痛点,但是Word排版不好,很少有人会苦恼。理解这一点,对于我们选择学习何种技能更容易脱颖而出大有启发。

一旦我们选择开始学习能成为标签的知识和技能,我们就需要不断强化这个标签。所以很多人称自己是×××撰稿人、×××讲师、××践行者……不管人们学习了哪些技能,最终都会把这些技能用于强化自己对外的标签上,最终大家会慢慢记住他们的标签,从而放大了他们的学习成果。

如今很多人说一看到PPT,就想起找秋叶团队学,这大概算是我的一个标签塑造成功了。其实在互联网上会做PPT的定制设计师、模板设计师或演示设计师很多,很多设计师的专业制作水平并不比我弱,为什么大家记住的是我而不是其他PPT高手?

我专注于做好专业的PPT在线课程和图书品牌的定位,为了打造这个定位,我不遗余力地在培训、演讲、直播、PPT作品、教程、图书、微博和微信等内容中,都反复强调自己的标签。

我之所以被别人记住,是因为我不断地在所有的平台上强调自己的标签是“坚持出PPT、做PPT教程的老师”。不管是免费教程,还是付费教程,我都坚持传递这个明确的信息——在PPT教学领域,秋叶老师是专业的。随着这个标签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不仅仅是我,整个秋叶PPT团队也被认为是一个很专业的团队,以致很多人说:“学PPT,找秋叶PPT团队就好。”

现在很多人打磨技能,就是真的只打磨技能,而没有给自己加上一个能让别人一下子就记住的标签,只拥有某一技能的人很容易被淹没,而标签才是最能放大个人技能的武器。

我最早是做互联网项目经理,后来做网络推广,再后来做内训,这些方向都有潜力赚到钱。但当我32岁时选择把PPT作为事业突破口以后,在长达五六年的时间里,我尽量把所有的注意力和资源都专注在一个点,努力学习和PPT有关的知识,打造PPT标签,反而借PPT打开了种种可能。项目管理、时间管理、网络推广这些标签,我一律不提,但把这些技能变成运营PPT的基础能力,终于国内很多人认同我的PPT标签,为后来转型做在线教育打下了非常好的基础。

又比如我的好朋友萧秋水,她现在玩摄影、吃美食、去旅游、写美文、出好书和做IP,这些都是她在打磨的技能,但这些不是她的标签,她的标签是做幸福生活家,这个标签符合她的气场。有了这些标签,所有的技能打磨就有了一个统一的入口,对外有了真实的输出价值。

美国特劳特先生有一本书很有名,叫《定位》,这本书提出一个大问题:如何进入顾客心智以赢得选择?

这背后的逻辑其实很简单,消费社会来临,产品过剩,要让自己被顾客记住,就得让自己在顾客大脑里植入一个只属于自己的标签。一旦消费者想起汉堡就是麦当劳,想起可乐就是可口可乐,想起咖啡就是星巴克,那么你就赢了。

很多人一想到学PPT,很自然想到“秋叶”两个字,某种意义上,我丰富了“秋叶”这个词的含义,这才是定位成功。

现在很多人叫自己斜杠青年,给自己一堆标签,如果只看这些朋友的自我介绍,真的是藏龙卧虎,感觉自己被瞬间“秒杀”,渺小得不得了。

但是这些斜杠标签,用定位的角度来看,大部分是自嗨式卡位。

什么是自嗨式卡位?首先很多人把拿到证书当作标签。比如现在很多妈妈一介绍自己就是×××教练,还获得了×××证书。我也很支持妈妈们去学习,但你获得×××教练资格和你本人卡住一个标签是两码事。

另外,很多人把一个阶段性进展当作卡位成功。举一个例子,有的朋友在网上申请到了一个自媒体平台给的头衔,这算一个门槛,但是能拿到这个头衔的人很多,他要卡住的,必须是别人想卡而卡不住的位置。凡是能够批量复制的,都不是卡位标签。

很多第一并没有真正意义,比如当年微博火的时候,很多人抢着写微博的图书,但是大家最后记住的不是第一个出版图书的人,而是把同类书卖得最多的那个人。所以简单追求某个“第一”的标签还不够,还要考虑能否做出第一流的影响力。当然先做到第一人,再追求做到第一影响力,也是一个非常好的滚动发展过程。

标签越小越容易占住第一,把一个概念不断细分,赋予它更细的含义,我们或许就能找到唯一的一个主标签,然后持续在这个标签下做有质量的内容输出,慢慢就从一个小标签的第一,开始扩大自己的基本受众群,争取更大标签的第一。1.5 平台思维:“跟对人”是最好的卡位

今天互联网上有很多有影响力的流量平台,比如微博、微信公号、头条、抖音和百家号等,不一而足。作为一名高效学习者,我们可以选择一个平台或者多个平台开始输出自己的学习成果,如果输出质量特别高,我们的学习过程就可以带动我们的圈粉之旅。

我开设的写作特训营有很多学霸学员,他们提交的作业质量非常高。有的学员顺手就把认真完成的作业发简书、微信公号、朋友圈或微信群,身边看到这些作业的朋友,也会加深对作者的印象。

比如我们团队的手帐达人@有姜姜,是手帐学习爱好者。她坚持在微博上分享手帐图片,积极参加微博话题活动#100天手帐蜕变#,加入微博美学MCN小组,从而得到了微博平台的流量扶持,短短3个月时间,微博粉丝数就从不足1000增加到了13万多。

一个人要快速放大自己的标签,答案就是选对平台,借助平台流量的扶持去放大自己的影响力。这个找平台要流量扶持的事情,就是普通人“跟对人”的过程。如果我们在开始学习的时候,就多一点时间精力研究,用自己的学习成果去匹配符合自己特点的平台进行输出,加入活跃的圈子,配合平台活动,就有可能得到平台的扶持,放大自己的学习效果。

有的学习者看到别人在某个平台上发展得还不错,盲目跟风模仿,一下子把各个平台都开通了,进行学习成果的分发,但他并没有思考这个平台是否适合自己的输出,结果只是看起来很热闹。如果一开始没有在每个平台上积累足够的势能,那么平台不会给予稳定的曝光率,就分享不到平台的流量红利。

很多学习者并没有意识到,得到平台流量扶持并不是通过简单的持续输出就能解决的。不能看到别人坚持输出,成功地得到平台扶持,就把别人的成功简单地理解为坚持死磕。也不该把输出的过程简化成“我只要努力坚持,击败那些不如我努力的99%的人,就一定可以达成目标”。

想得到平台扶持,当然要坚持输出,但是如果压根就没有研究过不同平台的特点和制度,找到对标模仿的案例,只是一味按自己的理解进行输出,那输出的内容就不一定符合平台的需要,即使坚持得再久,也不会得到平台的扶持。

平台思维是延伸一个人的运营能力,而不只是专业能力。很多人只拥有专长,而经营需要系统思维。

很多人所谓的坚持,不过是在不断发展自己的专长。在早期阶段,发展专长,打造标签,快速卡位都是对的,但是要形成运营能力,就得具有构建系统的能力。

表1-2是我们总结的不同平台的方向与特点,大家可以仔细研究一下,自己到底适合哪个平台。表1-2 不同平台的方向与特点续表1.6 本课小结:用定位力找准学习方向,提升自身影响力

快速找到自己的学习方向,叫定位力,这是高效学习者最迫切需要的能力。

我们可以从以下5个思维角度进行具体学习。2 框架力构造体系,才能建立长效学习力扫一扫听秋叶大叔讲解

我们在上学时,学习是拼谁能在更短的时间内记住得更多。问题在于,很多成年人的学习模式,始终停留在上学期间。

初中我们学过三角函数,高中我们学过解析几何,大学我们学过高等数学,不管当年考了多少分,这些花费我们大量时间学习的知识,大部分已经还给了老师。

这就是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实,每个人都觉得不对,但又习以为常——直至遇到那些碰到问题总能有条不紊去分析和解决的人。

能解决问题的人,往往针对某个领域构建了自己的知识体系,并能反复利用这些知识去系统地解决问题,这种人往往被称为顾问、专家、高手或达人。这一课,就告诉大家高手的学习模式。2.1 地铁思维:如何避免成为爱因斯坦的司机

你是不是有这样的体会,看了一本书,听了一场课,觉得学到了很多道理,很多事情豁然开朗,甚至可以写下漂亮的心得。但过了一阵,你似乎把你学到的内容全忘了。

高手的学习效果应该是怎样的?来,先听一个故事。

爱因斯坦去美国的很多地方做关于相对论的演讲,他乘车旅行,于是很快和司机成为朋友。爱因斯坦在不同的地方做同样的演讲,每次司机就坐在大厅的前排,仔细聆听这位伟大科学家的讲演。一天,他们到了一个小镇,司机告诉爱因斯坦,他已经对于演讲内容了如指掌,并且他自己也可独立演讲了。于是爱因斯坦就笑着说:“今晚你来吧。”司机说:“好的。”

那天晚上,这两个人去了大厅。那里的人都没见过爱因斯坦,司机有点紧张。爱因斯坦笑着说:“继续你的演讲,别紧张。”他的话让司机感觉好多了,也没那么紧张了。

当司机站在台上,观众掌声雷动。司机开始了他的讲演,他专心致志,完成得非常好。当演讲结束,人们又一次热烈鼓掌。司机转过头看着爱因斯坦,他的脸上洋溢着笑容,而这位科学家也非常高兴。

演讲结束,司机离开大厅,爱因斯坦也安静地跟在他后面。当他们到了门口时,一个人拦住了他们,并向司机问了一个对他来说很难的问题。司机很认真地听,但他完全不明白这个人问的是什么,然后他笑着说:“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非常简单,让我的司机来回答你这个简单的问题吧。”

这是一个很有名的笑话,但这个笑话的背后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问题:尽管爱因斯坦的司机可以完整地复制他演讲的内容,但他依然没有理解相对论。不客气地说这位司机不过是爱因斯坦演讲内容的活人复读机,看起来很厉害,其实什么也没有学到。

说起来我们这辈子大部分的学习似乎也很像爱因斯坦的司机学习相对论,我们学过小学的古文、初中的三角函数、高中的数列、大学的英文,很多人尽管当时也考了很高的分数,现在似乎都忘得差不多了,似乎我们大部分人的学习都是这种“学习-遗忘”的死循环。

特别是进入职场后,很多人的时间开始变得支零破碎,很难挤出大块时间去看书,于是便偏好通过碎片时间去学习;而且在听别人讲书,看别人提炼过的精读文章之后,也能在短时间内一下子记住很多别人的观点、看法、案例,甚至能复述得头头是道。

但是,如果让他们用学到的知识或技能去解决任何一个稍微复杂一点的问题,他们就变成了“爱因斯坦的司机”。

有没有发现,这其实是在重复小学时代记忆式学习模式,陷入“背诵-遗忘”循环?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他们没有学会面向知识体系的系统化学习,而是一直习惯于采用面向知识点的碎片化学习方式。

系统化学习不是说什么细节都要关注,关键是要找出知识之间的关联脉络。

我们不妨用地图打个比方,假如你在上海遇到一位游客向你咨询:“请问到中山公园怎么走?”如果你现在面对的是一张错综复杂的地图,要指出一条路,是不是感觉非常困难?

不少人一看到地图就发蒙。地图就像一些人的大脑,里面存储了庞杂的信息,看起来非常全面、非常完整,但它缺乏让人一眼就看明白的结构,内容丰富但是松散,所以我们无法很快找到一条路,告诉人如何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

我们很多人的学习过程,就像为大脑这个地图不断增加各种地标信息的过程,结果信息越多,大脑读取地图信息的负担越重,最终放弃治疗。

让我们看下面这张地图。

这张是上海地铁线路图,普通人只要有乘坐地铁的经历,哪怕从来没去过上海,都可以知道从自己现在位置到中山公园可以怎么走。而且他们甚至还知道可以有哪几种选择,哪一条路线更快。

如果一个城市的地铁线非常多的话,基本上这个城市的大部分地方,我们都可以通过地铁线到达。如果我们把一门知识或一种技能看作是解决问题的一条路径,建立这门知识或技能的知识树框架就等于在自己的大脑里面修了一条地铁线,熟悉了这个地铁线上某一站,你可以轻易到这条线上的指定位置,就好比你能拥有解决某一类问题的能力。

比如学数学,不是要单纯记住公式定理,也不是单纯掌握求解某一具体问题的工具,而是要掌握应用于其他学科的推理方法,培养抽象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们可能忘记了具体的数学知识,但是我们应该记住数学这门学科教给我们的归纳、演绎和反证等思维能力,并能用以解决不同的问题。

如果我们不断学习新的技能,就相当于在大脑里不断构建新的解决问题的路径,就好像在城市里不断修建新的地铁线,慢慢就构成了一个地铁网,有了地铁网我们就可以去城市的绝大部分地方。如果我们把知识都变成这样的“技能地图”,实际上就意味着我们具备了在一定领域内解决问题的能力。

爱因斯坦的司机之所以没有办法回答别人的问题,是因为他只牢牢记住了一场演讲里面的信息量,而缺乏串联整体信息的能力,这样他顶多只能成为一个信息的活人复读机,却无法解决问题。2.2 行家思维:先建立知识体系,再进行细节学习

假设你是一名咨询顾问,在面对各行业客户的问题时,你该如何快速了解他所处的行业,提出让他信服的解决方案?作为咨询顾问,拥有说服力的口才是必需的。如果你是一名刚入行的咨询顾问,会怎样提升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

先看看普通人想拥有好口才,会怎样去学习:去买几本关于演讲的书,然后自己去看;在网上买演讲高手的视频课程,自己去看;在线下报演讲培训班。

你会发现,以上3种学习方式是普通人常用的。这3种学习方式,其实只是学习路径的不同,就学习模式而言,它们的本质是一样的。

普通人的学习模式往往是“照本宣科”,按照老师或书本的安排,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