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二十一世纪中小学生素质教育文库()建筑艺术(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09 20:51:59

点击下载

作者:读书堂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新版二十一世纪中小学生素质教育文库()建筑艺术

新版二十一世纪中小学生素质教育文库()建筑艺术试读:

内容提要

建筑无论作为居住的场所,还是一种艺术,都是人类文明的产物。建筑的历史是和人类社会的历史联系在一起的。让我们一起走进原始部落,看看那时的人们是怎样生活,他们的建筑又是怎样的?

原始社会的建筑

建筑无论作为居住的场所,还是一种艺术,都是人类文明的产物。建筑的历史是和人类社会的历史联系在一起的。让我们一起走进原始部落,看看那时的人们是怎样生活,他们的建筑又是怎样的。

旧石器时代的人们还不懂得建筑房屋,他们的穴所主要是山洞。这种天然的住宅已足够遮风挡雨了。可能是出于防范野兽或装饰,他们在洞的周围缠上一些树枝。中国历史上还有“有巢氏”的说法,说明当时人们甚至在大树上用树枝编造他们的住宅。

生产方式的进步,农业的出现促使了人们的定居。他们搭起了树枝棚、帐篷之类的东西,这可以算是最简单的建筑。用几根树枝,搭成穹窿,周围抹上泥土,或搭上兽皮,树叶等等。人工地面住宅的产生,导致了村落的出现。

新石器时代晚期,村落住宅建筑已有了相当规模。从考古的资料来看,大的面积已达到了数十万平方米。并且村落分布明显,一般包括住地、墓葬地、窑址、警穴,并已有防御性的堑壕等。墙壁一般用树木作地基(这可以说是砖的雏形),或者是用夯筑筑墙。还有些地方用石块或卵石垒墙。

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青铜器和铁器的出现,使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进一步增强了。这一时期建筑的典型代表是巨石纪念建筑。为了表达对太阳、月亮,以及最初的神的崇拜,人们建造了一系列纪念性的石柱、环状列石等等。这些石柱有的高达20多米,重300多吨,意味着人们的加工能力已大大增强。

到了原始社会末期,建筑除作为居住场所外,开始有了艺术性的表现。有些部落在建筑物上涂抹鲜艳的颜色,有的部落的建筑上甚至有了相当复杂的装饰性的雕刻。这时建筑物环境的规划布置,也显示出了一些萌芽性的东西。这些都说明,人类正在向另一个文明时期迈进。

埃及金字塔

方锥形或台阶形的纪念性建筑,因其轮廓近似于汉字的“金”,故中文称之为金字塔。古代埃及、西亚、墨西哥等地都建有金字塔,而以埃及的最为著名。

古代埃及人相信灵魂不灭,保住尸体能复活永生,因此统治者都重视陵墓建设。早期墓葬的墓室在地下,地上有模仿宫室形成的祭祀厅堂,外形似向上收扰的长方形高台。后来,为了追求纪念性,把厅堂架在层层台基之上,逐渐演化成金字塔。第一座石金字塔为萨卡拉的昭赛尔金字塔,约建于公元前27世纪,塔身为台阶形,6层。以后出现过三层台阶式的金字塔,还出现过别的样式。埃及建造金字塔的年代自古代王国时期一直延续到托勒密王朝(公元前30~前20世纪)末期。第三至第六王朝(公元前27~前23世纪)最盛,王室墓葬几乎全为金字塔。

目前已发现的古埃及金字塔约80座。其代表是公元前27~元前26世纪建于开罗近郊的古萨金字塔群。它包括胡夫金字塔、哈夫拉金字塔、孟卡拉金字塔和大斯芬克斯像(狮身人面像),以及西南200座长方台式墓与多座小型金字塔。三座大金字塔都用淡黄色石灰石砌筑,外贴一层磨光的白色石灰石。塔身是精确的立方锥形,高大、厚重、简洁、气势宏伟。彼此的平面对角线相接,群体轮廓参差变化。

狮身人面像高20米,长73.2米,其雕刻造型与金字塔的对比强烈。胡夫金字塔高146.4米,边长230.6米,由北侧离地面14.5米的入口经长通道可达上、中、下三个墓室。上面为主墓室,即法老墓室,其顶部由几块几十吨重的大石构成,中间为王后墓室,下层为放置殉葬品的地方。

欧洲建筑的典范

希腊建筑

爱琴海是欧洲古代文明的摇篮。如今,虽然我们只能在废墟中品味迈锡尼、特洛伊文化的瑰宝,但希腊文明却以欧洲文明的基石出现在我们面前。希腊人,或他们自称的海伦人,并不是纯粹的同族人,而是一个或多或少有着共同语言、共同的主神以及都承认来自同一祖先血统的部落系列的人。以种族而论,或以语言而论,他们是属于印欧语系的人,与拉丁人、条体顿人、古波斯人和印度人有着亲属关系。

约在公元前2000年初叶,希腊人率先使用了骑兵,他们借此入侵巴尔干半岛南端并在那里定居。后来,他们觉得有一种被包围的感觉,于是便向外扩建殖民地,其势力范围波及到西西里岛、意大利南部海岸、小亚细亚沿岸和昔兰民加等。他们在所到之处移植的文化日益繁荣昌盛,在某种情况下,甚至较希腊本土的文化更加发达和成熟,这在意大利半岛和西西里岛显得尤为突出。当时的人们以“麦格里希腊(Meglle Hellas)”或“马格耶那希腊(MangmaGraecia)”即“大希腊”这样的称呼来颂扬这个高度繁荣的新世界,希腊与其殖民地的这种关系一直保持了几个世纪。

希腊与其殖民地的文明在性质上是一致的,这首先体现在它对理性的崇尚和对美的追求上,而美则被认为是以外表和真实相协调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事物之间的高度和谐。这种文明观念和原则产生了极其辉煌的物质成就,希腊文明在2500年前给予人类精神的推动力量直到今天还在影响着西方社会。

希腊的建筑艺术奠基于“希腊的黑暗时代”。它是指前1100年左右迈锡尼文明崩溃以后的5个世纪,这是一个由野蛮向文明的过渡时期,是整个希腊文明形成的时代。

英勇善战的希腊人在新获得的领土上修建纪念碑和建筑物来记载他们的功勋。希腊人用自己的才华,创造出一个崭新的建筑艺术世界。他们将其建筑奠基在更简单的概念上,并且借鉴更原始的迈锡尼建筑风格,从而构成了希腊绵亘2000多年的艺术史的基础。它的独特的可超越的建筑技巧使希腊建筑艺术一直倍受推崇。

希腊人为他们的建筑艺术制定了如同大自然的规律一样的准则,因为他们认为只有大自然才是完善的标准。这种朴实的观点无疑是最正确和最完美的。

希腊人通过严格的选择和分析过程确定了这些准则和原理。希腊建筑坚决排除所有脱离实际的东西,它的基础建立在一个单一的建筑系统上,不仅最简单实用,而且在概念上通俗易懂,但它也最受限制。这也是英格兰、法国西部和意大利阿普丽亚地方的巨大史前坟墓的基本建筑单位,柱和梁的建筑系统由一块横放在柱上的大石块构成,除了垂直压力外,各种设计排除了任何压力;横石的巨大重量均匀的落在支柱上,并通过支柱将压力直接向下传至基础。

作为基本建筑系统的梁柱系统的出现,严格限制了建筑的种类,希腊语世界的城市以其具有多种不同用途的建筑物为特色,但其中只有神庙是基于某种特殊的理论而修建的。这些神庙在其布局和一般外形上都实现了标准化。在希腊神庙里面有一个长方形的大厅,即内殿或正殿,其四周均有圆柱环绕,这就是祭神的圣所,在内殿的前后有一些房间,其圆柱可以多种布局:只沿着内殿的一边,或沿着两个相对的边,或者安排在两个矩形的平行线上。在少数例外的情况中,内殿以及整个神庙都是圆形的。这种建筑系统的效果可能最终会受到限制,但由于这一发明的应用是如此杰出,以致到现代仍为建筑师们所采用。

这个发明的成功取决于下述事实,即按梁和柱的原则构筑的建筑都可分成某些固定的组成部分,它包括支柱应落其上的柱基,随屋顶的重量并将其传至地基的支撑体本身,与支撑体相连的石块,它将自身的以及屋顶的梁和瓦的重量传至支撑体。希腊人的创新就是将这些组成部分按事先规定的一般规则组合起来,这个组合规则后来被称为“柱式”。

希腊人并不热衷于标新立异,他们认为对每个新建筑都重新设计是得不偿失的,于是,他们的建筑师总是参照一种普遍适用的系统来进行工作。这个系统的核心就是关于标准建筑和标准施工工艺的概念,这种概念表现在建筑式样的系统上,有时也表现在比例系统上,它显示出所用的材料即各个石块的大小与建成后的建筑物的规模之间的关系。对于这种处理模式,只需要将神庙的各个组成部分简单的放在一起就能够形成神庙的主要建筑特色。上述一般规则或“柱式”有两种是最基本的,即陶立安式和爱奥尼亚式。还有第三种,叫科林斯式,它是后来从爱奥尼亚式发展而来的,前两种柱式得名于海伦人的主要部落的名称,这并非确切的依据,只不过是传说而已。在陶立安式的建筑中,巴台农神庙是所有神庙中最美的,它位于主要是爱奥尼亚人居住的雅典城。

在这些柱式中,对后来的发展影响最大的当推陶立安柱式。陶立安式所确定的型式,至今人们还可以从留存下来的神庙中欣赏到。它包括一个基础,即四周有着三个阶梯的无柱底基,基础的最上面一层阶梯称为柱座。在陶立安柱式中,圆柱从来没有柱基,因为圆柱是直接放在基础表面上的,这样,柱座把基础和支撑物连接在一起。柱身,即圆柱的主体部分,其上端盖有一个柱顶,它使柱身和屋顶连接起来。柱身可以是独块巨石——即由一整石料构成,也可以由一系列的鼓形石料一个接一个的坐起来,柱身和柱顶一起构成了陶立安柱式的特色。一般说来,所有希腊建筑物圆柱身表面都是不光滑的,有着紧密的凸棱的,从上到下都刻有连续的沟槽。沟槽数目的变化在16条到24条之间,依建筑的时代和具体的建筑物而定。例如,公元前5世纪的建筑物一般是20条沟槽。从上面看其截面,就像在一幅建筑平面图上那样,沟槽呈椭圆形,每个沟槽的轮廓都与相邻沟槽相交而形成一个尖角,柱身本身典型地表现出希腊人的精细,柱身从下到上到其总高度的约三分之一处,粗细是不变的,然后就向柱顶方向逐渐变细,这种比例造成一种直径向着柱基增大的错觉,从而使圆柱具有一种独特的“大肚皮”的外貌,好像是被屋顶的重量压成的,希腊语中把这种效果叫做“凸肚状”,意即肚形曲线。在陶立安柱式中,柱顶的作用由下述三部分结合起来承担,即:一个像柱身一样刻有凹槽的小柱环,但它与柱身之间被浅浅的切口所分开;一个钟形图饰,它是一种支承物;还有一个扁平立方体,即顶板。

运用这种各个不同部分的连接,便可避免圆柱突然断裂。柱环和柱身直径相同,其实际作用是将柱身延长到柱顶中。小的正方块顶板巧妙的把屋顶边缘的锐角与圆柱上下连接起来,在柱环和顶板之间,利用略带曲线的钟形图饰从圆柱的狭小支撑面向横梁及屋顶的宽阔区域逐渐平稳过渡。

屋顶也分几层,各个柱顶由楣梁连接,安在楣梁上的是中楣,它是被排档间饰分隔开的一系列装饰性的三陇板(一种带三条竖向凹槽的石板)。排档间饰是一个边似正方形的,通常有雕塑品装饰的小间隔板。

安装在中楣上面的是最重要的飞檐,保护着下面的石选建筑不被雨水冲刷,飞檐相对每个排档间饰和三陇板都装饰有一块小的矩形平板,称为飞檐托块。飞檐托块上依次排列着像截头圆锥体似的小短桩,这叫做雨珠饰。屋顶本身由飞檐支承,并呈倾斜状,从而沿着神庙较短的两边分别形成三角形,即三角形山墙。

为了一般地了解希腊建筑艺术,对陶立安柱式的要点作上述描述是必要的,因为这些专用名词中的大部分对其他两种主要的柱式也是适用的。而且,这些专有名词同样适用于古

罗马建筑

艺术、文艺复兴时的建筑艺术以及巴洛克建筑艺术。以致它们在西方的建筑学词汇中被固定下来。对希腊建筑来说,这些词汇意味着那些成为其固定组成部分的外形要素。

但是,希腊柱式建筑的规则中并没有什么是一成不变的东西。这些规则表达的是一些原型或抽象原则,当它们在实际的建筑物中得到实现的时候,它们的形式也就不断地在变化和改进,这正如同一种类的人中每个人的情况都各不相同。

浪漫主义时期的评论家认为,不同柱式的产生实际上与人们的特性有关。他们发现,陶立安柱式与男性气概有着联系,而大约在同一时期产生的爱奥尼亚柱式则与女性特征相关。它们总是优美而不大实用。这些柱式的主要差别在于对圆柱,特别是对柱顶的处理上。在爱奥尼亚柱式中,柱顶更为复杂,其正面和背面的外形与两侧有所不同。从建筑物的正面看,柱顶较之其他建筑构件更为显眼,每个柱顶都呈现为由线连接起来的两个涡漩形或螺旋形,很像一个从中间展开的纸卷,其两端相同卷曲。这个卷儿的外侧面则是平滑的。每个柱顶都由一个装饰优美的柱环支撑着。不过,尽管总体的印象的确是优美的,但爱奥尼亚式柱顶在结构上远不如陶立安柱式柱顶实用。这在古典时代的圆柱式(四面都有圆柱排列)的神庙中尤其如此。一般地说,爱奥尼亚柱式建筑的规模对于木结构也是适当的。一方面,爱奥尼亚式建筑物的各组成部分以及它们的总体外观都非常适合于使用石料,而设想使用任何其他材料都是困难的;另一方面,对于建筑物的许多细节,除非假定它们起源于结构建筑,就无法得到解释。例如,在飞檐托块和雨珠饰的形状方面,看起来像是木构建筑用柱固定梁的结构的痕迹,而在石造建筑中,它们悬在三陇板下面是奇怪的。

一般认为,建筑是有关以各种形式将空间加以围栏和覆盖的,用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的话来说,就是“无之以为用”。在多数情况下,一座建筑物的真正目的是为了固定和保护一个空间。然而,希腊人的建筑物却在这种概念形成之前就已经产生了。最能代表希腊文明的建筑艺术——神庙,给人印象最深的地方在于它的外观,在于它的框架结构和装饰方式。神庙内部的神坛实际上只是一个照明很不好的容器,一个保护神像的石制保险盒。正是为了这个目的,那些柱式被创造出来,除了别的作用,它们还作为这种外饰物的“样板”,用以保证建筑物不致低于最起码的质量标准。在这种体系之内,神庙的基本形式这个最主要的问题,在任何详细的设计被仔细考虑之前就已经解决了,建筑师个人只需要去完善某个主题,而无需去创造一个主题。

就这样,根据前人提供的先例,在有固柱支承的屋顶的“起居室”的形式上进行实验,经过了几个世纪,希腊人终于确立了某些以特定方式建造神庙的规范。为了给神庙确定一个基本形式,他们制定了一些标准,这些标准既具有不可忽视的权威性,同时又有足够的灵活性,使建筑师尽可以各显其能。

希腊古典建筑艺术从公元前9世纪起,经历了长时期的发展,在公元前17世纪就有了高度精巧的建筑艺术形式,但到公元前5世纪才达到其成就的顶峰,在这一时期产生了雅典卫城这一伟大的、永恒的杰作。在这几个世纪中所取得的成就被表现得如此有力,在审美方面又如此令人信服,所以其柱式系统后来不断的被其他文化所采用,这些文化将希腊柱式作为它们自己的建筑艺术的基础,但二者之间也有着某些差别。第一,他们不是像希腊人那样将注意力集中于建筑结构的形状上,而是集中对于所封闭的空间的组织安排上。由第一种差别直接引起的第二种差别是,柱式不再被用于确定建筑物的结构,而仅仅是一种外观上的装璜,成了附加的和无关紧要的东西。第三,由于柱式不再是可以用不同方式表现的理想的准则了,而成为只能被刻板的应用的固定模式,创作和设计趋于衰满,退化为一种单纯装饰类型的应用。

大约在这一时期,出现了第三种柱式变化,即科林斯式的风格,它基本上是爱奥尼亚柱式的一种变体,除了比例不同外,科林斯柱式在许多方面同爱奥尼亚式是完全相同的。二者的差别在于对圆柱基,特别是对柱顶的处理上,在科林斯柱顶上,爱奥尼亚柱式的涡旋形饰仍然出现,并且四个侧面都有,但这时它已成为较次要的组成部分。柱顶呈倒扣的钟形,上面围有两排叶形饰,它们像一簇巨大的、颇具装饰性的叶子出现在高高的柱顶的上端。这第三种柱式比其他两种更为华丽,显然,它们的发明主要是为了装饰,而不是要把它作为有实际功用的组成部分。与过分动用科林斯柱式的罗马人不同,希腊人实际上只有在小型的和不很重要的建筑物上方采用这种柱式,而且是有节制地采用。

在科林斯柱式产生前不久,出现过一种更具装饰性的爱奥尼亚式的变型。这就是女像柱。这是一种独特的创新,即以妇女雕像的形式构成柱子,女像柱叫做“卡皇埃蒂德”,是为了纪念小亚细亚卡里亚地方的妇女们。相传她们因遭受一个波斯总督的奴役而奋起反抗。

由于希腊人对于艺术至善至美的追求最终削弱了柱式在建筑结构中的应用。柱式的概念和功用在不断的更改,促使了部分服从总体的观念的应用。

希腊建筑艺术的另一个杰出的创造,就是剧场。没有了它,任何对希腊建筑艺术的阐叙都是不完整的。

如果说曾经有过一个民族致力于自我分析,并当众把它表现出来,那就是海伦人(希腊人)。他们的悲剧和喜剧是他们的本性的最现实的和最伟大的表现,也是戏剧艺术的基础和最高成就。为了演出这些戏剧作品,就需要一个与之相适应的场所。同希腊人的思想一致,他们并不选择那种封闭起来的空间,而是选择一个开阔的山坡,在这里凿出一排排整齐的半圆形阶梯座位,它们面对着一个供合唱队的表演和歌唱用的中心区,即所谓的合唱队席。合唱队席可以是圆形的,也可以是半圆形的,但不论它是圆形的还是半圆形的,都有一个石台幕布紧挨着它,这个石台幕布是供男演员用来作背景使用的简朴的天幕。石台幕布后来被改为由圆柱围绕着的长方形的空间,这一改变形式一直延用到今天。这种剧场结构简单,完全是实用性的。罗马人的圆形剧场,也是渊源于此的,但是,希腊剧场面向自然,布局实用,杰出地体现了“波里斯(Polis)”——即自由希腊城邦的生活这一推动和统一海伦人的精神力量。希腊剧场作为它的创造者们的独创精神的纪念碑,至今仍然是人类建筑史上著名的创举之一。

希腊建筑艺术在由古典时期向新时期的过渡中,虽然也涌现了一些新的风格,但最终还是被许多文化之中最早受到它的榜样激发的一个,即罗马帝国的建筑艺术所改造和取代了。罗马建筑

在古罗马人早已忘却罗马城究竟是怎样建立起来的之后,他们在公元前的3个世纪,编造了有关他们的起源和早期历史的传说。据说在位于小亚细亚的特洛伊城于公元前1184年遭到希腊人的劫掠时,他们的祖先——维纳斯女神之子埃涅阿斯带领他的儿子路路斯和一些追随者逃了出来。他们穿过迦太基,来到意大利并且定居下来,治理着一个由他们的随从人员和当地人民组成的国家,建立起一个王朝。罗米拉斯后来例属于这个王朝。罗米拉斯希望创建一块新的居留地,于是他建立了罗马城,而且于公元前753年开挖了标志着古罗马城市界线的神圣的壕沟。继罗米拉斯之后统治这个王朝的四位皇帝都是当地人,但接着即位的却是三个意大利北部的伊拉特尼亚人。他们都是暴君,最后一个是傲慢的塔尔昆,塔尔昆被逐之后,一个仅有小片领土的罗马共和国于公元前509年成立了,这个国家设有一个由元老院、执政官和人民议会组成的政府。

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在这些传说的背后发现了一些史实,公元前1250年前后,特洛伊古城的确遭到毁灭,但是伊尼斯和意大利的关系似乎是纯粹虚构的,更有意义的是,在公元前8世纪,移民迁入罗马定居,在公元前6世纪,这些分散的农业居民变成一个像伊特拉尼亚那样的统一的城镇——这正是所谓伊特拉尼亚人统治的时代。

在伊特拉尼亚人退出之后的时期内,历史文献逐步充实起来了。这个年青的共和国必须抗击意大利人、伊特拉尼亚人及入侵的塞尔维亚人。它的经济是以农业和贸易为基础的,并通过战争获得战利品和扩大疆土。为生存而战的罗马人逐步坚强起来,他们征服了意大利,并于公元前3世纪开始了对本土之外的征战。首先是西西里岛、萨丁尼亚、西班牙和希腊,然后于公元前1世纪征服了地中海沿岸的其余地区,公元43年征服英国,公元106年征服罗马尼亚以及约旦,所有这些地区都成为帝国的行省。

这种大范围的扩张产生了重大影响,共和政体崩溃了。在一次内战之后,奥古斯都(公元前31~公元前14年)取得了政权,他和他以后的独裁者都利用军队的支持来迫使元老院和法官与之合作。他们统治着罗马和地中海西部沿岸地区直到公元476年为止。他们的继承者维持着日益缩小的东方领地——拜占廷帝国,直到1453年为止。从公元前2世纪起,希腊艺术家以及当时最杰出的工匠都聚集在罗马。但是他们的罗马保护人都是意大利人,在意大利人的智谋和思想的影响下,他们大胆地改变了早期的传统。

因此,在罗马人的赞助下的每一座建筑物都体现了多方面的思想。

要建成一座建筑物,必须把许多因素成功地结合起来:意图、资金、材料和技术。在罗马帝国时代,尤其是在公元前30年前后至公元235年间,这类实例大量涌现。

建筑意图来自国家,诸如元老院、城镇议会或行会这样的团体,或者能够负担建筑的全部或部分费用的富人,他们的捐款经常以碑铭的形式被记载下来。建筑资金来缘于农业和贸易的赢利以及战争。建筑材料的选择受到地理分布和运输困难的限制。泥土(夯土或泥砖)、粘土和小石子是普遍采用的;木材在欧洲很丰富;石灰石分布广泛,其他的岩石则较少见,砂石产于约旦和利比亚,软性火山凝灰石产于意大利,白色大理石产于意大利、希腊和小亚细亚,彩色的大理石产于埃及。由于道路不好,陆地运输十分缓慢,费用高昂,经常难以实行,虽然海上运输比较容易,但是也受到费用和船体的限制,因此除了由国家出资兴建的著名的工程项目外,通常仅采用当地能够找到的那些材料。在许多地区,利用本地材料的技能得到高度发展,在希腊东部和意大利本土更是如此。

在小城市国家的“古典”时代,地中海东部,意大利南部和西西里岛讲希腊话的地区,自公元前7世纪兴起了一种非常精美的石头建筑。希腊人向埃及人学到石刻和“柱楣”工程技术,便用以建筑庙宇、柱廊、宗教宝库以及防御用的城墙。他们利用当地丰富的白色大理石材料来建造漂亮的建筑。他们的建筑形式纯朴,在墙的前面筑起一排圆柱作为柱廊,大殿被树起的圆柱围绕着便形成庙宇。大殿一般是长方形的,带人字头屋顶,有时是圆形的。他们以匀称的比例和易于辨别的柱头来提高圆柱的完美性。这些装饰包括钵形的多利安式的柱头,大型的爱奥尼亚式双旋涡或螺旋形装饰以及科林斯莨苕叶装饰。在随后的希腊化时代(公元前323~30年)——当时近东处在希腊、叙利亚和埃及这三个希腊王朝的统治之下非宗教的石建筑得到发展,如建有内门廊(或周围列柱)的宫殿,议会大厅、剧场和房屋等。在这个时期还出现了一些石刻的拱门和圆形屋顶,以及石头砌面的粘土或石灰墙壁。上述三种柱式自然继续使用,但是精细的装饰逐步为建筑的宏伟效果所取代。这种效果包括大的地区甚至整个城市的布局,其中街道纵横交错,犹如长方形网格或棋盘。希腊石刻建筑艺术的影响扩散到北非和意大利,甚至西班牙和法国南部。

当这些崇尚希腊的王国成为罗马帝国的东部地中海行省时,这个地区的希腊石刻建筑传统继续得到发展。建筑工程技术仍然是简单的,但拱门和平顶拱门已更为普遍,建筑形式同崇尚希腊时代一样,不同的是宫殿已为地方行政长官的住宅所取代,公用浴室建立起来了,剧场增多了,在规划、规模和装饰方面追求更加激动人心的效果,建筑上的浮雕花纹装饰显得丰富了,科林斯柱式比比皆是,而且圆柱增多了;街道两侧有着高大而遮荫的柱廊,交错排列的低矮的圆柱和壁龛给喷泉、图书馆外壁以及剧场舞台后墙带来了生气。今天,在雅典、以弗所、佩尔格、叙利亚的巴尔半拉、黎巴嫩的巴勒吕克和约旦的杰拉什仍然可以见到这些宏伟建筑的遗迹。

在罗马帝国时代,建筑艺术实践方面的真正革命却发生在另外的地区——意大利中部和北部。在这里希腊的影响早已渗透进来,但都被重新加以改造了。后来,一种新的筑墙材料——粘土芯中渗有小石子,或者毛石中灌的灰浆被采用了,其中蕴藏着未来变革的萌芽。罗马人于公元前2世纪接管了希腊,于是希腊风格的工匠云集罗马城,希腊的建筑形式也就跟随着传入了罗马,这样就产生了推动力,一些异乎寻常的结果产生了。罗马人对希腊的建筑形式如此看重,以致此后只要可能,他们总是设法使一座建筑看上去似乎是一种希腊传统的石刻建筑,而不管使用的建筑材料是什么。另一方面,由于在意大利中部地区人们发现某种火山灰同水混合后能凝固得同岩石一样坚硬,这就使采石没有必要了。这种廉价而丰富的水泥和毛石混合就能变成牢固的混凝土。它可以用来作地板、筑墙壁及屋顶,其规模和形状是用石头材料所无法比拟的,因为它具有极大的强度,耐久性和坚固性,希腊形式的挑战在意大利及西部行省引起了复杂的反应:保留外观上的希腊样式的愿望,节省经费的需要以及实际上使用的材料的特性都处于竞争状态。其结果是每一座建筑物之间都有差别。很少见到一座建筑物完全按照希腊式样用白色大理石建造起来;通常只有部分结构(例如圆柱)是完全用白色或彩色大理石建造的,更多的情况则是比较廉价的材料,像石灰岩或凝灰岩那样的较松软的意大利石料,或者是带有石间或砖砌面的混凝土用于建筑物的整体和部分结构。在采用这类材料时,通常会饰以大理石板或灰泥覆盖层(一种石膏涂层),上面再雕以建筑构件的图案。由于混凝土的适应性强而且用途越来越大,促使建筑师不断设计出非希腊式的建筑,并且给建筑物盖上巨大的拱圆形屋顶。但是他们仍然尊重希腊传统,因此一些革命性的实验往往被赋予希腊建筑的外形。

同材料的选择一样,位于都城、意大利以及西部领地的罗马建筑,也同希腊传统之间产生了差距,这表现在对建筑装饰的爱好日益增加,尽管希腊建筑采取了装饰性柱式,但部分着色和寺庙浮雕使其外观和内部始终保持严峻的风格,不过在门廊、宫殿和住宅的内部却因墙上的图画和地板上公元前5世纪的镶嵌图案而显得较有生气。罗马人比较注重建筑物外部,特别是外部的装饰。在罗马人统治之下,这种喜好逐渐扩展到希腊东部地区,这一点在前面已经说过了,这种爱好在首都及其在意大利影响下的周围地区都得到了最充分的发挥。在这里,陶立安、爱奥尼亚和科林斯柱式仍旧被采用着,后者由于看起来丰富多彩特别受到人们的喜爱。除此以外,还有托斯卡柱式和复合柱式,与此同时,利用彩色大理石,特别用它来作圆柱的机会大大增加。罗马人更注重内部装修,地板是装饰性的大理石板或组成几何图形或镶嵌成各种花样的墙壁覆盖着大理石或者墁有灰泥,上面画着各种壁画;天花板也往往画上图画,有时覆盖着精美的色彩协调的灰泥浮雕,雕像进一步增加了建筑的装饰色彩。

罗马人具有大规模的组织才能,因而使得他们在建筑领域中发展了标准化的建筑式样,但这些建筑式样也因各地的条件而异。例如,古罗马边疆防卫系统的基本单位是由一系列堡垒组成,这些保垒是长方形的,筑有成直角相交的通道,指挥部建在中心区;但是其规模和材料——用木材或石头混凝土(很少用砖)作墙壁却经常变换。通常,这些堡垒通过道路和一连串的瞭望塔连接起来,但是在比较荒芜的地区连接它们的却是连绵不断的墙体。位于英格兰北部的“哈德连墙”就是现存的最引人注目的例证。城镇同样需要高墙保护,这些带有城楼和城门的城墙一般是用石头筑成,里面用毛石或混凝土作墙心,偶尔也用水泥建造,外面以砖砌面。奥理安下令修建的罗马城本身便是一例。尽管这类大规模的防卫系统是从实用出发,但是它们也像其他的实用性建筑和桥梁、引水道和道路一样,显示出一种严峻的美。

规范化同样盛行于古罗马的城镇。在城镇规划方面,他们采纳了希腊人自公元前6世纪以来不时采用的希波达米式格子状街道布局,但是,他们按照自己的军事营地的布局原则把这种布局多少加以规范化了。他们把城市布局的重点放在两条主要街道上,一条是南北向的,称为Cardo,一条是东西向的,称Decumaus,这两条街道在市场(或广场)相交成直角,并且通向城门。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种规划形式却不能像雅典或者罗马城本身这样无规则发展起来的古老的城市所采用。因而它只能在修建新居民点时运用。

单独的建筑物样式也逐渐达到了相当程度的标准化。这些建筑物大体上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相当程度上具有较早期的传统,另一种则是新型的。公元前1世纪20年代奥古斯都王朝初期,维鲁维亚撰写的一篇重要的建筑学论文中就谈到了这个问题。

广场(或市场)是古罗马建筑的一大特点。习惯的做法是在住宅区的中心留出一大块空地作为广场。在空地的周围建造庙宇和供公众交易及法律管理机构使用的房屋。当居民筹集到足够的资金时,这种市场或广场便显得十分庞大。没有任何地方的广场能和罗马城的相比。先是凯撒,随后是奥古斯都、维斯佩基安、杜米仙,诺尔瓦以及图雷真拆除了部分稠密而拥挤的住宅城郊区,修建了一系列规模宏大颇有气派的市场与广场。这些建筑物是用混凝土构筑的,但装饰着列柱和大理石墙壁镶面。对称的布局,周围是庙宇、法庭、一座花园以及希腊和罗马图书馆,中间耸立着战争纪念碑,这些看上去都使人赏心悦目。

罗马帝国的庙宇大部分反映出宗教的守旧性。古老的意大利建筑盖在高起的平台上,正面是一组石梯,带有一个深深的立有圆柱的门廊和宽广的大厅,外部饰以凸出的半圆柱式半露柱——这种格局一直是建筑的典范。剧场的外部造型变化不多,但古罗马人的喜爱使剧场呈正半圆形(与马蹄形不同)舞台背面的墙壁是用许多小圆柱和壁龛装饰起来的,许多地方采用混凝土建筑。

在希腊东部,住宅仍然保持着带有柱廊的庭院(即周围列柱廊)为中心的形式。同样的,意大利的住宅也往往环抱着一小片立有圆柱的庭院和“前庭”,但是门和位于前庭的餐厅后面的布局便不同了。自公元2世纪以后,在住宅的后面通常增建希腊式列柱廊,并把柱廊扩展到可以容纳一片花园,而在罗马城和奥斯蒂亚,经济和人口的压力,导致了最大的用砖和混凝土构筑的公寓的出现。

拜占廷建筑

拜占廷帝国存在于公元330~1453年,五六世纪处于极盛时期,其版图一度包括巴尔干半岛、叙利亚、巴勒斯坦、小亚细亚、北非,以及意大利半岛和西西里。拜占廷建筑在这个时期继承东方建筑传统,改造和发展了古罗马建筑中某些要素而形成独特的风格,对东西方许多国家,特别是东正教国家的建筑有很大影响。罗马建筑、塞尔维亚建筑、俄罗斯建筑都同它有密切关系。

君士坦丁堡的圣索菲亚大教堂(532~537年)集中体现了拜占廷建筑的特点。其突出之处是在正方形平台上覆盖圆形穹顶的结构体系,通过特殊的构件——帆拱把穹顶支撑在若干独立的墩子上,辅以筒形拱顶及采取其他措施以达到力学上的平衡。圣索菲亚大教堂体积庞大,其大穹顶直径31米,穹顶下部有40个小天窗,与罗马人建在筒形实墙上的穹顶效果不同,采取这种结构,便能在各种正多边形平面上使用穹顶,使建筑物内外都有集中构图,成为欧洲后来纪念性建筑的先导。

圣索菲亚大教堂的另一特点是内部装饰富丽堂皇,重点部位镶嵌彩色玻璃,衬以金色,彩色大理石墙面,与外部朴素的砌体表面鲜明的对比。教堂内部虚实,明暗的变化略带神秘气氛,闪烁发光的镶嵌面加强了这种效果。广泛使用斑岩或大理石作内部的承重构件,柱头从圆柱形直接过渡到方形,上面附加一层斗形柱头垫石,在柱头之下,柱础之上加铜箍,既是结构的需要,又加强了装饰效果。

哥特式建筑

人类社会走到了中世纪晚期,艺术世界也正在酝酿着一场革命。这期间艺术的杰出代表是哥特式艺术和文艺复兴术。其建筑艺术更是别具一格,在这里,建筑里有对上帝的敬仰对人性的追求,建筑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人们常说的建筑是流动的音乐,就是源出于此时的建筑。

在建筑方面,第一批哥特式艺术的典型出现在巴黎北部的一个肥沃繁荣的地区——法兰西岛。那里有一种建筑用的石灰石,既耐久,又便于制作,1140年至1144年之间,一位不知名的建筑师重建了巴黎附近圣德尼教堂的唱诗坛。他可能就是哥特式艺术风格的创始人,从这以后,法国各个城市竞相建筑或重建具有这种风格的大教堂。

从法兰西岛开始,哥特式风格在欧洲得到了广泛采用。法国桑斯的建筑师威廉于1174年开始设计歇特勃雷大教堂,林肯大教堂于1192年破土动工,1184年和1245年又相继建筑了威尔士大教堂和威斯敏斯大教堂。在德国和其他德语国家,在斯堪的纳维亚和东欧,这种风格得到了继承和发展。但在西班牙和意大利,这种风格虽然也得到采用,却失去了其本身所具有的最明显的特征,而逐渐与当地的建筑传统相融合。

哥特式艺术风格不仅因地而异,而且也因时而异。例如,英格兰的教堂建筑就经历了从早期和中期英格兰式到盛饰式再到垂直式这几个阶段的变化。然而,哥特艺术的独特的和与之密切相连的各种形式却始终是国际性的。

与奉行严格封建主义等级制度的社会不同,哥特艺术传统得以流行的社会是充满生气的。商人和手工业者组成的“市民阶级”是城市中的自由人,他们不必效忠于某个封建主,如像法国和英国这样的国家,权力集中在强有力的君王手中,这就意味着商业生活不会再受好战的贵族的破坏,因此贸易日趋繁荣。这些新兴的城市于是意识到它们所能发挥的影响。教士的力量也日益显著,因为那些主教、修道院长、牧师和修道士与当时的贵族不断发生冲突,他们企图在斗争中扩大对现世事物以及对教徒们灵魂的影响。在这一时期,冲突的主要根源在于授职之争,即教会与国家争夺主教的任命权。

三种主要的影响促使哥特式大小教堂建筑气氛的形成。首先,是人们真诚地要荣耀上帝,宣布对基督教的信仰;其次,在强大的城市中,主教和富有的市民们感到有必要建筑高大的教堂,凌驾于普通建筑之上,遥遥可见;他们为此深感自豪,因为这将使整个世界“为之震惊,为之倾倒”。

正是前面的这些观念对于哥特式教堂的建筑形式起了最大的启发作用,这种建筑的垂直形式可以看作是在地球上升入上帝的象征。在形式上,它们复杂而精致,外观虽然刻板,细微处却丰富多彩。为了使视觉上产生飞腾的效果,采取了一系列新的技术手段。特别是使用了点顶交叉穹窿,以尖拱代替圆拱,并采用了拱块垛,如巴黎圣母院即是如此。那时候,欧洲各地的人们为了建成这些辉煌的“上帝颂”,经历了重重困难和牺牲。这些教堂的建筑几乎是一个奇迹。在当时,资金来源于捐款,许多人还自愿提供劳力。在夏尔特尔,公民们换下了精疲力尽的马,自己用手推着建筑材料前往工地。为了建筑一座教堂,全社会各个团体都承担义务,这样的例子是很多的,其结果也真正令人难忘。

教堂标准的内部形式是拉丁十字形,东西走向,祭坛放在最东面——推向耶路撒冷。十字形的教堂又可细分为三部分:中间部分称为中堂,它比侧翼的走廊更高更宽。从哥特式教堂的中堂看下去,会使人产生异常崇高的感觉,其原因之一就是中堂本身就高(常高达40米左右);其次是由于中堂的高和宽的比例造成的,宽与高之比达1:3以上,造成了一种惊人的垂直效果。

教堂内部十字型的较短部分,即轴廊部分,将中堂与唱诗班的席位与高大祭坛分开。轴廊又通常分为三条走廊,它的两边比教堂的纵长部分略微突出一些。

与教堂正西面的主体部分一样,还带有雄伟门庭的轴廊两侧通常也排列着塔楼,也有装饰华丽的大门,这正是哥特式大教堂的特色。

哥特式结构利用立柱和抉壁,将教堂的重量转移到外部的地基上,这就保证墙壁不再起支撑整个教堂的作用,因此,即使墙上修建了许多巨大的窗户和拱门,墙壁仍然安全可靠。窗户是一些轻巧的框架组成的,其中穿通,就可以安装彩色玻璃——这完全是哥特式的发明创造。即使拆掉哥特式建筑的墙壁,那些立柱,穹窿的肋构架和抉垛等主要结构仍将完美无缺的保存下来——这与用整块的钢筋混凝土建立起来的现代建筑截然不同。在一个典型的哥特式大教堂中,中堂的两侧都是精巧的带尖顶的廊柱,在这上面是一个四柱廊,或称三合拱廊,因为经过尖拱一直通到中堂的上廊,通常分为三部分,由小立柱支撑着,三合拱廊常常位于走廊顶部的上方。科隆大教堂就是这样,其外部墙壁是穿通的,因而提供了额外的光源。

光线通过图案各异、色彩斑澜的大玻璃窗透入,照亮教堂的上部以及整个唱诗班的席位。窗户通常是有直棂的,它被分为两个或者更多的小拱,纤细的立柱支撑。每个窗户的上部通常制成一个嵌入叶形装饰的圈孔。哥特式教堂的彩色玻璃绚丽夺目,多数是蓝色、宝石红色、紫罗兰色,特别是绿色的,光线从这些窗户射进来,整个教堂里,都漾起令人目眩的色彩,神秘而且令人敬畏,仿佛是建筑物本身的鬼斧神工,使信徒顿有超乎尘世之感。过去,彩色玻璃只用来装饰上帝的宫阙,人们用这种方法来宣扬上帝的荣耀。

典型的哥特式大教堂,其外观与其内部是有同一特点——轻盈垂直、插向天空,这是因为它们垂直成条和图形代替了平行线图。一系列的正门、窗户、拱和雕像打破了外部墙壁的紧密结构,从而形成了大面积的空当,产生飘然超脱尘世之感。正西的塔楼加强了整个建筑物向上升腾的印象。

哥特式教堂的一个典型特征就是花窗,它呈圆形,由精致的石肋分隔,好似轮辐。这暗示太阳,象征着基督,而嵌入的圆花则代表圣母玛丽亚。作为光源,当阳光明媚之时,特别是在高大祭坛之上,这种圆花窗可以产生特别动人的色彩效果。而在建筑外面,雅致的窗花格可以使周围的门面显得格外轻盈优雅。

哥特式教堂正西的门面有以下特点:细长的立柱支撑着尖拱廊,并连接两旁的塔楼。这可能减轻石砌建筑外观的沉重感,有时也用来修一些壁龛以盛放雕像,在中堂上方,建筑物的外部,屋顶向顶点大幅度倾斜。拱抉垛的最高部分与其他抉垛和走廊的顶部连为一体,根据建筑西侧走廊墙壁的相对位置不同,拱抉可构成斜角或直角;其排列的行数也可加以变动。各行抉垛往往用小尖塔和刻着树叶、花卉、蓓蕾和其他植物图案的小塔尖掩饰起来。从表面上看,建筑这些小塔尖的作用在于加强建筑物的上升感,使其显得明快优雅。然而它的真正作用却是把压力通过抉梯和垂直抉垛的相接点向下转移,以防止抉垛向外倾斜。在最高处的一层拱抉垛上切开道沟槽,作为排水管。

虽然在哥特式教堂中,世俗的形象也常常见到,但建筑的结构及雕刻——诸如大型塑像、低浮雕和塔尖、立柱、抉垛上的雕饰都蕴含着神圣的启示,它们主要是宗教性的,这些雕像好似在石头上形象了的百科全书。

哥特式建筑在装饰上的另一特色,体现在正门的装饰上。这些门都是凹进去的,一些很深的洞孔斜切入厚厚的石头中,每个洞孔的下部都有一尊雕像。上部与拱门饰相融合,刻有浅浮雕和小塑像。分隔门口的立柱上也有一尊雕像,在中世纪晚期,正门周围的雕塑都采取自然界的形象,如花、草、树等。

大教堂也许是哥特建筑家门的最高成就了。然而当时有代表性的建筑师背后除了有主教和富有的城市之外,还有一些资助者,他们试图以建筑新的教堂来光耀上帝。建筑师们还接受教团,特别是像本尼迪克特和西斯特这样强有力的大教团的委托,为贵族和国王建筑堡垒和宫殿。

在哥特时期,一般教堂和大教堂的建筑思想是一致的。其基层图是个拉丁十字形,各部分的关系和比例都同样表现耸立的趋势,建筑时也采用尖顶交叉穹窿,拱、拱块垛和其他抉垛。然而,也有少数教堂因地处偏僻或因其朴素的教义,而装饰很少。

以上所描述的中世纪建筑的各种特色当然在某些方面有所减弱,这一方面是由于地区性的变化;另一方面是由于当哥特艺术在欧洲各国盛极一时的几个世纪中,其风格本身也在不断变化。

在近代,特别是19世纪中期和晚期,欧洲许多地方都开始模仿哥特风格,或从中得到启发。教堂建筑更是如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识别。对于有些建筑,它们并非是中世纪遗留下来后加以局部改变而形成的,而是完整的建筑,其本身风格的一致性就体现为一种新哥特式风格,有些建筑,坐落在离中世纪初建的市中心和乡村很远的地方,它们更真实的体现了这一点。

教堂建筑艺术已经成为其他建筑形式的榜样,并促进了其他艺术形成的发展——诸如城堡、住房、桥梁、商会和市政厅等建筑,上面常常建有高塔以增加几分壮美;由慈善机构资助的医院也不例外,这种建筑通常建在筑防的城墙里面,城中的街道曲折狭窄,随地形延伸,布局变化多样,参差不齐。在修建特别是贵族居住的房屋时,石头通常代替木头成为主要的建筑材料。当时,房屋往往需要筑防,其狭窄的一端可直通街道,入口处常加彩饰。在地面的一层是有拱廊的街道,那儿设有商店和贮藏室,上面则居住着较为富有的家庭。

阿维农的教皇宫殿最突出体现了世俗哥特式建筑的特点,建筑师的本意是使建筑优美悦目,更像个大教堂,但因教皇必须用武力自卫,所以不得不将它设计成堡垒,而不是住宅。同时构筑了厚实的城垛和炮眼似的窗洞,为的是利用坚固的砖石结构以起到有效的保卫作用。然而建筑物上巨大的尖顶壁龛和四角的塔楼仍旧给人以向上升腾的感觉,其中最主要的是保卫教皇住房本身的天使塔。还有一个壮丽的修道院,周围是一些教皇家庭的住所和一个小礼堂,其中的壁画、雕塑,以及一派富丽高雅的气氛,与建筑物的军事特征形成了强有力的对照。从内部看,它是奢华的宫殿;而其外观是地道的堡垒。

显而易见,出于军事目的,当时的建筑必须更多地满足实际的而不是美学的要求。在防御工事后面进行的防守是被动的。那些防御工事由高塔、开了枪眼的堡垒、有巡逻走道的城墙和狭长的窗户组成,可以用来保护那些弓箭手和其他的防护者倾倒滚热的油和沥青,以阻止敌人的进攻。特别有趣的是在当时堪称军事建筑最佳实例的阿普利亚的德尔蒙特城堡。这是一座设防的住宅,为国王弗里德里克二世狩猎而建。它是八角形院墙建筑,每个角外又建了一个突出的八角形塔楼,这样就能给来犯之敌以双向打击。8堵墙每堵上都有一个窗户,开两扇窗,可以向周围乡村瞭望。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