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浮躁的活法:能静下来,便是最好时光(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09 22:47:40

点击下载

作者:张惠

出版社:中国华侨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不浮躁的活法:能静下来,便是最好时光

不浮躁的活法:能静下来,便是最好时光试读:

前言

是这个世界太喧闹,还是你的心太吵?

喧嚣与浮躁的从来都不是世界,而是我们的生活和我们的心。你有什么样的内心,就会拥有什么样的世界。世界从来不会对一个心静的人喧嚣,也不会对一个躁动的人沉默。当浮华褪去,当喧嚣沉寂,你会发现生活原本的模样,寂静、安详。

心若清净,哪里都会风平浪静;心若浮躁,到哪都会喧嚣。远离喧嚣和浮躁,从来不是远离哪一个城,哪一个处所。只有守住宁静,淡定从容,让心灵远离浮躁,才能安稳地活。

学会用平和、淡定的内心看待周围的一切,处理人与人之间的纷纷扰扰,用达观的心看人生起落,感谢那些折磨你的事,包容自己,宽容别人,远离喧嚣,珍惜荣耀和挫折,让心灵充满宁静,用淡定智慧、感恩幸福、温柔慈悲、简单快活的心感受世界的温度,所有的不安和不快都会释然。当你把心放平,你会发现人生还有另一种活法,能让你冷静沉着,豁然不浮躁。

花香自有蝶飞来,心安自有花盛开。平静的心灵是智慧的珍宝,快给自己一个安放心灵的居所吧。祛除污浊,让心静下来,用心体会春日樱花烂漫的欣喜绽放,夏日江水盈盈的恣意悠然。安静下来的生活,那么美。本书将带你探索安心之道,如止散乱心、收贪恋欲,减去一分痛苦和煎熬,拥有一分从容和淡定;如以慈悲为怀,以宽容为本,点亮心灯的善缘,呼唤起内心最柔美、最博大的情怀;如克制情绪,调整心态,境随心转得安然,走出一个崭新的自我……第一辑做智慧的人,选择行云流水的人生

行走在繁华都市中,人是需要一些智慧的。有智慧的人,心态平和、内心宁静,能以一颗包容之心看待万事万物,并善于用“第三只眼睛”去发现平凡生活中的幸福。这就像美丽的太阳照耀于生命,为自己选择了一种行云流水、快意自适的生活。第一章平静的心灵是智慧的珍宝

漫漫红尘中,我们需要保持一颗平静的心灵,

心平气和、安然淡定。

将这种感觉常驻于心,那么无论我们走到哪里,

做什么事情,心中总会有一片碧海青天。

静心是清明,静心是觉悟!

从心出发的静修之旅,成就了我们包容万物的智慧,

也使内心得以真正的安宁。一念心清净,处处莲花开

一位心理专家曾问过无数人:“什么是人生美事?”人们大都列出一张清单:权力、美貌、健康、才华、爱情、财富……心理专家摇摇头,开出一剂“良药”——保持心灵的宁静,并叮嘱道:“没有它,上述种种都会给你带来极大的痛苦!”

当今社会压力重,诱惑多,人需要修养,需要宁静,心是最大的净土。如果没有良好的心态,就会终日为生计奔忙,加重生命的负担,加速心灵的浮躁,终使自己心力交瘁、迷惘躁动,而与豁达康乐无缘。

俗话说:“世上本无枷,心锁困住人。”检查一下生活,相信会发现许多例证:没有恋人想恋人,结婚以后吵闹甚至要离婚;没有子女想子女,有了子女累老人;没有权力想权力,有了权力宠辱皆惊;没有钱想钱,钱多了又担心……这样下去,何来安然可言?这方面的例子不胜枚举,而这些痛苦都是自己找的。

慧能是中国禅宗的第六祖,有一次他去广州法性寺,值印宗法师讲《涅槃经》,有幡被风吹动。因有二僧辩论风幡,一个说风动,一个说幡动,争论不已。慧能便插口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这个典故深刻地点明了万物皆空无、一切唯心造的哲理。也就是说,心静,周围乱也变静;心乱,周围静也乱。

世闻万物皆有心,天有天心,天心静,则万籁俱寂,幽然而静美;人有人心,人心静,则心若碧潭,静如清泉……我们的“心”时时刻刻受到外部世界的冲击,若想做智慧之人,过行云流水的生活,就要使心安住于平静的状态,从而不向外追逐。心静是心安的起点,一念心清净,处处莲花开。

一天天气酷热,唐朝诗人白居易前往拜访恒寂禅师,却见恒寂禅师在房间内很安静地坐着。白居易就问:“禅师!这里好热哦!怎不换个清凉的地方?”

恒寂禅师说:“我觉得这里很凉快啊!”

白居易深受感动,于是作诗一首:“人人避暑走如狂,独有禅师不出房;非是禅房无热到,为人心静身即凉。”

无论外界如何变幻,让自己的心静一点,再静一点,留给自己一方安宁的晴空,留给自己一隅思索的空间,最容易达到“致虚极,守静笃”的境界,让自己释放和释然,让自己成熟和理智。这种精神修养与心理上的抗干扰能力有着绝对关联,它无法馈赠和积存,只有靠个人修养与定力去体会。

事实上,我们的心本来是自然的、清净的,不造作,不染纤尘,只是被无名的烦恼障蔽后才变得杂乱垢染,念念无常,如同湖面起了波涛。因此,我们需要时常进行自我净化,随时去观照自己的心念,是不是对色身起执著?是不是固执己见?如此慢慢摆脱我们身心错误的妄执和贪恋,把内心的世界清净,化烦恼为菩提。

有一个人是虔诚的佛教信徒,他每天都从自家花园里采撷鲜花到寺院供佛。一天,当他正送花到佛殿时遇到了一位禅师,禅师欣慰地说:“你每天都虔诚地来以香花供佛,依经典的记载,常以香花供佛者,来世当得庄严相貌的福报。”

信徒非常欢喜,问道:“的确,我每天前来寺礼佛时,自觉心灵就像洗涤过似的清凉。但是奇怪的是,我一回到家,心就烦乱了,请问我如何才能在喧嚣的世事中保持一颗清净纯洁的心呢?”“你每日以鲜花献佛,相信你对花草会有一些常识。那么,我想请问,花朵如何保持新鲜呢?”禅师反问道。“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啊”,信徒答道,“保持花朵新鲜的方法莫过于每天换水,并且在换水时把花梗剪去一截,因花梗的一端在水里容易腐烂,腐烂之后水分不易被吸收,就容易凋谢!”

禅师道:“保持一颗清净的心其道理也是一样,我们的生活环境像瓶里的水,我们就是花。唯有心静一点,不断地忏悔和检讨,改进陋习和缺点,不停地净化身心,我们才能不断吸收到大自然的食粮。”

心静,是生活的一种思考,是人生的一种境界,更是安心的必要智慧。

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很多人忙忙碌碌,几乎没有一分钟是清静的、清闲的。曾几何时我们感叹:工作太忙了、事情太多了、应酬太多了,难得有几天清静的日子。如此看来,保持一颗净心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不管外界多么繁乱,内心依旧清净安详,一尘不染,这就是定力。

每天为自己留出十分钟来安静一下,从声色繁华中超脱出来,用智慧随时去观照自己的心念,在宁静中深思和检讨自己,这个时间我们能够承受得起,也能够消受得起。如果你能做到,那么你就将唤醒内心的纯净与宁和,如清淡出尘的莲花一样,淡然绽放,散发出生命的馨香。云在青天、水在瓶《洗心禅》里有这么一个典故。

李翱是唐代思想家、文学家,哲学上受佛教影响颇深,他认为人性天生为善,非常向往药山禅师的德行。他在担任朗州太守时曾多次邀请药山禅师下山参禅论道,均被拒绝,所以李翱只得亲自登门造访。那天药山禅师正在山边树下看经,虽然是太守亲自来拜访自己,但他毫无起迎之意,对李翱不理不睬。

见此情景,李翱愤然道:“见面不如闻名!”便拂袖而出。这时,药山禅师冷冷地说道:“太守怎么能贵耳贱目呢!”一句话使得李翱为之所动,遂转身礼拜,一番攀谈后请教“什么是道”,药山禅师伸出手指,指上指下,然后问:“懂吗?”李翱道:“不懂。”药山禅师解释说:“云在青天,水在瓶!”“云在青天、水在瓶”,药山禅师短短的七个字蕴涵着两层意思:一是说,云在天空,水在瓶中,这是事物的本来面貌,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只要领会事物的本质、悟见自己的本来面目,也就明白什么是道了;二是说,瓶中之水好比人心,如果你能够保持清净不染,心就像水一样清澈,不论装在什么瓶中,都能随方就圆,有很强的适应能力,能刚能柔,能大能小,就像青天的白云一样,自由自在。

其实,“云在青天、水在瓶”不能仅仅成为禅师们启发信徒的一句诗偈,它还应该成为我们为人处世的一种智慧。这是一种淡泊而高远的境界,源于对现实的清醒认识,追求的是沉静和安然,是洞悉人世之后的明智与平和,即保持一种荣辱不惊、物我两忘的平常心,这也是我们现实社会人最难得的精神状态。

的确,在这个个性张扬、争名逐利、浮躁忙乱的现代都市中,不少人心被撩拨得蠢蠢欲动,为名利的患得患失所劳役,随之而来的必然是痛苦和烦恼。拥有一颗平常心,对待周围的环境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对待周围的人事做到“宠辱不惊,去留无意”,内心也就获得了平静。

弘一法师俗名李叔同,清光绪年间生于富贵之家,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艺术家,是名扬四海的风流才子,他集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等于一身,在多个领域中开创了中华灿烂文化之先河,用他的弟子、著名漫画家丰子恺的话说:“文艺的园地,差不多被他走遍了”……

但正当盛名如日中天,正享荣华之时,李叔同却抛却了一切世俗享受,到虎跑寺削发为僧了,自取法号弘一。出家24年,他的被子、衣物等,一直是出家前置办的,补了又补,一把洋伞则用了30多年。所居房内异常朴素,除了一桌、一橱、一床,别无他物;他持斋甚严,每日早午两餐,过午不食,饭菜极其简单。弘一法师还视钱财如粪土,对于钱财随到随舍,不积私财。除了几位故旧弟子外,他极少接受其他信徒的供养。据说曾经有一次,有人赠给他一副美国出品的白金水晶眼镜。他马上将其拍卖,卖得五百元,把钱送给泉州开元寺购买斋粮。

弘一法师以教印心,以律严身,内外清净,写出了《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记》、《南山律在家备览略篇》等重要著作……他在宗教界声誉日隆,一步一个脚印地步入了高僧之林,成为誉满天下的大师,中国南山律宗第十一代祖师。正因为此,对于李叔同的出家,丰子恺在《我的老师李叔同》一文中所说“李先生的放弃教育与艺术而修佛法,好比出于幽谷,迁于乔木,不是可惜的,正是可庆的。”

前半生享尽了荣华富贵,后半生却剃度为僧。这种变化,在常人看来觉得不可思议,甚至在心理上难以承受,而弘一法师却以平常心淡定自然地完成了转化,坚持修行严谨的律宗,并且做得平心静气,淡然地享受着“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生活,最终收获了人生的极致绚烂。没有一颗对待荣华富贵的平常心,对待人生际遇的平常心,能达到这种“云在青天、水在瓶”的境界吗?

由此可见,以平常心面对一切荣辱不是懦夫的自暴自弃,不是无奈的消极逃避,不是对世事的无所追求,而是人生智慧的升华,是生命境界的觉悟。这需要修行,需要磨炼,一旦我们达到了这种境界,就能在任何场合下,保持最佳的心理状态,充分发挥自己的水平,施展自己的才华,从而实现完满的“自我”。

明朝学者洪应明在《菜根谭》上说:“此身常放在闲处,荣辱得失谁能差遣我;此心常安在静中,是非利害谁能瞒昧我。”意思是说,经常把自己的身心放在安闲的环境中,世间所有的荣华富贵和成败得失都无法左右我,经常把自己的身心放在安宁的环境中,人间的功名利禄和是是非非就不能欺骗蒙蔽我了。

的确,现代都市人难免遭到不幸和烦恼的突然袭击,有一些人面对从天而降的灾难,处之泰然,总能使平常和开朗永驻心中;也有一些人面对突变而方寸大乱,甚至一蹶不振,从此浑浑噩噩。为什么受到同样的心理刺激,不同的人会产生如此大的反差呢?原因正在于能否保持一颗平常心,荣辱不惊。

保持一颗平常心,意味着面对凡事不骄不躁,“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保持一颗平常心,意味着压力下收放自如,始终有心情去感受宠辱不惊,花开花落的自在。凡事用一颗平常心去看待,像天空中的浮云与瓶中的水那样静态,即使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也能将心态调至最佳状态,领悟到生活的真谛。

事事平常,事事不平常。平常心看似平常,实不平常。花开花落,顺其自然

每日奔波在现代都市中,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当被不顺心的事情纠缠时,我们很多人会产生郁闷、焦虑、激愤等情绪,心有滞碍,甚至倍感无所适从。这时候,与其纠结不休,不如选择顺其自然,顺其自然也许是最好的选择。

花在开谢时随着季节的转换,水在流淌时依据地势的变化,树在摇摆时顺着风的方向,它们都懂得顺其自然的道理,所以它们是快乐的。让很多事顺其自然,你会发现你的内心会渐渐清朗,思想也会减轻许多负担!

关于顺其自然,有这样一个故事。

三伏天里,禅院的草地成片成片地枯黄了,了无生机,很难看。小和尚看不过去,就对师父说:“师父,快撒点种子吧!”师父挥挥手说“不急,等天凉了,随时!”中秋了,师父买了一包草籽,叫小和尚去播种。

不料,一阵风起,虽然草籽撒下去不少,但也吹走不少。小和尚既着急、又苦恼地说:“师父,好多草籽都被风吹走了。”师父回答:“没关系,被风吹走的都是空的,即便撒下去也发不了芽。担什么心呢?随性!”

草籽撒上了,一群小鸟飞来了,在地上专挑饱满的草籽吃。小和尚急忙把小鸟们都赶走了,然后向师父报告说:“不好了,撒下的草籽都被小鸟吃了!”师父慢悠悠地说道:“没关系,种子多着呢,吃不完,随缘!”

半夜时又来了一阵狂风暴雨,把地上的草籽冲走了。小和尚急匆匆地叫醒师父:“师父,不好了,草籽被雨水冲走了不少。”师父只是翻了翻身,淡淡地说道:“冲就冲吧,不用着急,草籽冲到哪儿就在哪儿发芽,随遇!”

过了几天,往日光秃秃的地上冒出了不少嫩草,连没有播种到的地方也有。小和尚高兴地直拍手:“师父,快来看啊,到处都是发芽的小草。”师父却依然平静,回答:“应该是这样吧,随喜!”

本故事中,该师父讲的“随”,就是指顺其自然。顺其自然是一种顺应天命、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不抱怨、不躁进、不过度、不强求,悲哀和欢乐就不会占据我们的内心,这有利于我们放松紧绷的心弦,心平气和地看待万千变化。正是由于具备这种处世智慧,该师父面对各种变化时会那么从容不迫、镇定自若。

可见,顺其自然并非消极的等待,更不是听从命运的摆布。它更多的是指凡事不必刻意强求,保持一种内心上的安定和淡然,心中保持清明,没有妄情、妄念、妄想,让心境平和淡然,顺天而行。一个人若能淡然笃定地掌控自己的内心,无疑会最大限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因势利导,取得成功。

有一位老主管在自己的岗位上工作了十多年,一天上级领导突然通知他,由于突发的经济危机,他被裁员了。对于他的家人来说,这样的结果是一个极大的打击,于是就四处求人,希望能够帮助他恢复原来的职位。不过,老主管却在自家的小菜园里种上了菜,过起了平民百姓的生活。

他的家人看到这个情形都心急如焚,劝告他说:“你这是在干什么呀?工作都没有了,怎么还有心情做些这样的事情啊?”而他却丝毫不在乎地说:“事情既然已经发生了,又何必强求改变呢?更何况这样的生活也没有什么不好啊?”

顺其自然不是放任自流,而是顺势而为,在某种程度上做到了顺势也就等于造了势。水从上而下、从高到低,顺应地势流淌,顺能通之道而游。水似乎没有自己的选择,它只能顺其自然。但这种生存方式,却使它拥有了一份平静之美,而且最终实现了归海的目的。水是如此,人亦如此。

生活不可能是一马平川,一生坦途的,我们只有对生活进行最大程度的认知才能活得快乐,而最好的对策就是“顺其自然”。多一点顺其自然之举,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保持一种恬淡快乐的心情,保持一种无欲无求,无拘无束,无挂无碍的上好心境,如此就是快乐的人生了!

一个人能否拥有智慧,其关键就是看他能否做到顺其自然。

药山禅师是一个很了不起的智者,他有两个徒弟,一位是云岩,另一位是道悟。

有一天,药山禅师带着云岩和道悟出远门,行到某处的时候,他见一棵树长得很茂盛,而另一棵树却只剩下枯黄的枝叶,便想借机示教,于是便指着两棵树问道:“在你们眼中,哪棵树更好?”“当然是茂盛的那棵树好了,”云岩抢先作答,“荣代表着欣欣向荣,是生命的象征。”“枯的好,”道悟争辩道,“枯,万物归天,一切皆空。”

药山禅师笑而不语,这时候,旁边走来一个小沙弥,于是药山禅师又问了问小沙弥:“这树是荣的好,还是枯的好?”只见小沙弥淡然一笑,回答道:“荣的任他荣,枯的任他枯。”

好一个“荣的任他荣,枯的任他枯”,小沙弥心底的那份从容、淡定、宁静,显露无遗。无论外界怎样的喧嚣变幻,自己的内心都风平浪静、波澜不惊,这是一种多么绝佳的禅意姿态,也是心理学中的最高境界。

世人总是觉得生活沉重,但试问有几人真正懂得顺其自然?逃避世间任何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祈求某件痛苦的事不要发生,这只会令人活在恐惧和逃避中。所以,不如将喜与悲看作没有丝毫差别,对所有的缘分都欣然应受,主动面对和承受不幸之事,然后学会如何去驾驭命运,从容如流水。

当一个人能做到凡事不刻意强求,顺其自然地生活时,也就能够淡定自若地笑看潮起潮落,从容不迫地掌控生活。西方哲人蒙田就曾告诫我们:“人生最艰难之学,莫过于懂得自自然然过好这一生。”凡事顺其自然,自然而然过好一生,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个既简单又艰深的课题。得失从缘,随遇而安

身在变幻莫测的都市中,人生际遇跌宕起伏,利益得失交错前行。人心之所以有喜有怨、有爱有恨,纷乱复杂,起伏不定,甚至沉陷于各种情绪的泥淖不能自拔,是由于我们有分别心,太过执著于自己的得失,得之喜,失之忧,不能做到得失从缘,随遇而安。“风来疏竹,风过而竹不留声;雁过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故君子事来而心始现,事去而心随空。”这是古人对随遇而安的解释,意思是说,万事万物到头来都是一场空,所以应当抱有随遇而安的态度,事情来了就尽心去做,事情过后心情要立刻恢复,保持自己的本然真性于不失。

一天,福州罗山道闲禅师去拜会石霜禅师。一番攀谈后,询问:“我自认为我内心的灵知灵觉已经出现了,可为何我总被一大堆纷乱的念头束缚住呢?在这种起伏不定的时候,我该如何用心修禅?”

石霜禅师回答说:“你最好是正视它,直接把各种念头抛弃掉。”

道闲对这个答案不太满意,便又去请教全豁禅师,问了同样的问题。

全豁禅师轻轻一笑,回答:“该止的时候它自然会止,你从缘好了,管它们干什么!”

的确,人生际遇不是个人力量可以左右的,此时与其怨天尤人,徒增苦恼,不如面对现实,随遇而安,因势利导。有也好,无也好;多也好,少也好;甚至光荣也好,侮辱也好,都不要太在意,从已有的条件中尽自己的力量和智慧去发掘新的道路,这才是求得快乐宁静的最好办法。

不计较穷通得失、顺利有无,遇到什么事情都能接受。生活给了什么,就坦然承受什么,这就是得失随缘,随遇而安!随遇而安,能适应各种环境,在任何环境中都能满足,这就寻求到了一种生命的平衡。谁能达到这种境界,谁的生活就美好,谁的生命就有质量,在生活中就能活得自在。

北宋大文学家苏东坡有一首诗,写他在西湖上与友人饮酒遇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对湖光山色的生动描写,不正是大师面对人间拂逆事镇定自若、坦然自适的人生态度的生动写照吗?

苏东坡的一生可谓仕途坎坷,他一再被政敌排挤,几次被贬谪,还差点走上断头台。34岁时,因与王安石意见不合,他被贬出京到杭州做通判;44岁任湖州知府时,以文字遭谗,被控入狱;获释后,45岁被贬谪黄州;54岁那年,因与朝中权贵意见相左,由原来调越州改调至杭州;59岁那年,远调岭南边地。然而,他一生达观,随遇而安,留下的诗文中很少悲观厌世,而是尽量追求人生的意义与生活的乐趣。

在“乌台诗案”遭贬后,全家人都为苏东坡担心而哭泣,可他却留下“乱石穿空,惊涛拍岸……一尊还酹江月”等诗词,其境界之宏大,气魄之雄伟,一腔赤心报、壮志难酬的感慨昭然若揭;被贬黄州时,苏东坡失去薪俸,身陷“安步以当车,晚食以当肉”的窘境,他却能放下身段,带着一家老小十数口开荒播种,喂养家禽,实现了丰衣足食;晚年贬谪海南,苏东坡一再高歌:“他年谁作舆地志,海南万里真吾乡”、“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表现了对流放海南的不悔不怨之情。这样达观的态度是历代被流放海南的众多政客们无法相比的。此外,爱郊游、爱访友、爱谈禅论佛等爱好,苏东坡在海南一样也没丢。

虽然一生仕途坎坷,被流放于蛮荒之地,甚至被严刑拷打、几乎丧命,但是苏东坡依然自得其乐,微笑接受,大处着眼,随遇而安,保持着乐观开朗的心态。他留给我们的不仅是一篇篇气势磅礴,格调雄浑的千古名文,更多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是万古不朽的豁达心怀。

人生没有永远的坦途,人生的际遇千差万别,种种差别都是正常的,面对同样的境遇有的人愤愤不平,有的人却能随遇而安,让时光把人生的棱角磨平,让岁月把人生的羁绊冲散。

的确,随遇而安是一种智慧的生活态度,它可以使人保持一颗平静的心,使人能够理性地去看待生活和工作中的得与失,起与落。谁能做到随遇而安,谁就有宁静的心灵,就能在各种逆境中“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生活中很多东西,靠人力是无法得到的,比如容貌,比如机遇,比如感情。一个真正智慧的人不会执著于其间的得失,而是随遇而安,乐观面对,安于脚下的根基,把眼前的一切当作发展的动力,这是一种淡泊宁静的人生修养,这是我们一飞冲天的必备条件,这也将帮助我们攀上人生的顶峰!

总之,世上没有绝对的对与错,得与失,人生际遇往往不是个人力量可以左右的,不必过于计较,不必沉迷得失,淡然处之,随遇而安,逐步拓展心胸的宽度和广度,获得一份心灵的寂静和安然,就是最好的选择和态度。心不争,自清宁

急,这是都市生活中最纷扰的一个字。然而,争又得到了什么呢?权钱争到手了,幸福不见了;名声争到手了,快乐不见了;非分的东西争到手了,心安不见了。也就是说,你绞尽脑汁,处心积虑争到手的不是幸福,不是快乐,不是心安,而是烦恼,痛苦,仇怨。

有一对要好的朋友出外旅行,在路上遇见了一位白发老者。老者说:“我是天上的神仙,见到你们非常高兴,我给你们准备一个礼物,如果你们当中的一个人先许愿,愿望就会实现,而另一个人就可以得到那愿望的两倍!”

听完老者的话,这两个人心里都开始算计起来。一个人心想:“如果我先许愿,他就能够得到双倍的礼物!这样对我来说太不公平了,一定要等到他先讲!”而另外一个人也盘算着:“我怎么可以先说出愿望,让他获得加倍的礼物,那我岂不是很吃亏?”于是,两个人互相推来推去,谁也不肯先许愿,让对方占了便宜。

两人推辞了半天,其中一人生气地说:“你要是再不许愿的话,我就把你掐死!”另外一人心想,既然你这么无情无义,就别怪我心狠手辣了,于是心一横,说道:“好吧,我先说出愿望!我的愿望就是,希望我的一只眼睛瞎掉!”立刻,他的眼睛瞎掉了一只,而他的朋友两只眼睛都瞎掉了!

这两个人就是因为争好处,结果两个人的眼睛都瞎掉了,他们不但无法再继续他们的愉快之旅,而且也失掉了最宝贵的情谊。此后,两人的生活恐怕就只有黑暗和痛苦了。足见,争,就会有争辩、争斗、战争,就会有利益心、名利心、俗世心,就会玷污如水的心灵,实际上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老子一言,使不争成为智慧的代名词。从字面上看,这句话有些矛盾,既然不争,怎么天下人都争不过他呢?事实上,这里的不争不是一种消极沉沦、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与世无争,而是建立在知晓事物变化规律之上的豁达。其意在于:不争不该得到的,不争得不到的,不争得到了也没有益处的。

不就一事争长论短,不急一时较之高低,不较一时得失成败。“不争”是一种圆融,是一种智慧,是一种境界。保持心灵的平静,只有做到“不争”,才能摒除烦恼苦难,清除心灵繁芜,刹那间,万籁俱寂,恬静出尘。

一户人家找附近寺庙的一位僧人作法事,事后主人发现家中丢失了二十两白银,他怀疑是僧人所为,便气势汹汹地到寺院问罪。僧人明白施主的来意后,并不多言,直接取出白银二十两说:“施主请把银两拿回去吧。”

这个人抓过银子气冲冲地走了,谁知等他回到家中,妻子却告诉他,因为临时有急事,她拿走了银子没有及时交代。此人听后感到非常内疚,万分羞愧,连夜到寺庙送还银两,并向僧人道歉。

僧人接过银子只说:“阿弥陀佛,善哉,善哉!”

一个有口皆碑的大师在被人诬陷偷银两时还能泰然处之、不怒不争、不计得失,这样的人生态度自然为人所敬仰与钦慕。由此可见,不战而自胜,正合乎了“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的哲学思想。

初春,百花烂漫,桃李吐芳,鲜花傲放,姹紫嫣红,竞相争奇斗艳。然而,荒凉的一角里总有一株或几株兰花不争春,不斗艳,不妖娆,不芬芳,静静地绽放。这种与人无争,与世无争,是何等崇高的品行,是何等淡定的境界啊!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完全可以拥有这种品行和境界,而且我们有着无数个不争的理由:心胸开阔一些,争不起来;得失看轻一些,争不起来;目标降低一些,争不起来;功利心稍淡一些,争不起来;为别人考虑略多一些,争不起来……如此,你会发现,内心会一下子变宽,世界会一下子变大。

不争,这看起来简单的两个字,却往往需要人的一生去历练。英国诗人兰德直到暮年才写出了洞悉人生的《生与死》:“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佛陀也曾说:“我不与世间争,世间与我争。”这是平静安然的最佳写照。第二章接受残缺,在宽恕中忘掉遗憾

缺憾,代表不完美,谁愿意拥有缺憾?

但我们无法逃避,因为真正意义上的完美并不存在。

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平静地接受不完美的现实,

不计较,不懊恼,怀着一颗包容的心看待一切。

拥有这种轻松、满足的心态,我们才能生活得更好。爱上不完美的自己

在生活中,你为什么过得不安心?甚至活得痛苦?不妨先检讨一下,你是否存在这样的想法:“我的个子为什么不够高?”“我的鼻子不够挺拔,眼睛也小了一点。”……这种觉得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好的自卑想法,往往会将人推向“完美主义”的自虐,或暴躁地烦恼,或压抑地消沉。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后果?这是因为你忽视了一个最基本的现实,那就是“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大千世界找不到一个完美无瑕的人,每个人身上都有缺点或是不足,我们永远不可能成为一个完美的人,苛求自己完美的愿望永远不会实现。追逐不会实现的愿望,结果只会是失望。

一个未婚的男人来到一家婚姻介绍所,进了大门后,迎面又见两扇小门,一扇写着“美丽的”,另一扇写着“不太美丽的”。男人推开“美丽的”门,迎面又是两扇门,一扇写着“年轻的”,另一扇写着“不太年轻的”。男人推开“年轻的”门,迎面又见到两扇门,一扇写着“善良的”,另一扇写着“不太善良”的,他推开“善良的”门,这样一路走下去,男人又先后推开了七道门:温柔的、有钱的、忠诚的、勤劳的、好身材的、有文化的、幽默的。当他来到最后一道门时,门上写着一行字:您追求得过于完美了,到天上去找吧。

读了这个故事后,不要以为它只是讲婚姻,其实它更是说明了一个道理:真正十全十美的人是找不到的,无论是他人,还是自己!

还看过一则权威性的材料,你也许会更加豁然开朗,心如洞明。

欧洲曾在瑞士举办了一次“最完美的女性”研讨会,与会者们一致认为:最完美的女性应该有:意大利人的头发,埃及人的眼睛,希腊人的鼻子,美国人的牙齿,泰国人的颈项,澳大利亚人的胸脯,瑞士人的手,中国人的脚,奥地利人的声音,日本人的笑容,英国人的皮肤,法国人的曲线,西班牙人的步态……所有这些还是不够的,完美女性还应有德国女人的管家本领,美国女人的时髦装束,法国女人精湛的厨艺,中国女人醉心的温柔……然而,即使上帝重新造人,也不可能集这些优点于一人身上的,因此与会者达成的共同的结论是:真正完美的女人根本不存在。当然,男人也是一样。

为什么不喜欢自己?为什么讨厌自己?缺陷和不足人人都有,作为独立的个人,正是不完美使你区别于他人,使你显得不平庸。你就是你,你是独一无二的,你同样是上天创造的杰作,世界也因你的不完美而多了一点色彩。我们要像树叶一样,既然生长出来了,每天还是要和阳光打交道的,这样自己的生命才能色彩。因为树叶知道,自己有自己的特点,是别的树叶无法拥有的。

不要求自己成为一个完美的人,而要努力爱上那个不完美的自己。爱不完美的自己,就是用自己特有的形象妆点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很多有魅力的人,也并不是很好看,也根本称不上完美,但是他们身上都有一种很引人注目的东西,那个就是自信的气息。

丑女贝蒂被公认为世界上最丑的女人,满嘴牙箍,身材肥胖,打扮土气。在刚进入一家时尚杂志公司时,所有人都躲避她,所有人都嘲笑她,就连上司也讨厌她,每一次讨论工作总是命令她离自己一丈开外,但是她并没有因此自卑,而是每天都带着最灿烂的微笑,每天都满腔热情、快乐自信地工作着。

贝蒂告诉自己的同事:“我是丑女,我没有精致完美的长相,没有又翘又浑圆的臀部,但是命运给了这无法改变的瑕疵,与其对此耿耿于怀,不如坦然接受,我觉得女人必须对自己感到满意,尤其是不完美的自己。”尽管不时受到同事的嘲弄和陷害,但贝蒂那坚强的性格和聪明的才智使她常常化险为夷,最终她不仅赢得了所有同事的喜爱,也成了上司以及千万男人的梦中情人。

由此可见,一个人身上有没有缺陷和不足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敢于接受并正确面对这个事实。学着接受自己的缺陷和不足,心平气和地接受自己。容许自己不完美,你就会更满意自己,更爱自己。爱自己的人更自信,更有力量和勇气,追求更有意义的东西,无疑这是一个良性循环。

难道那些伟人果真那么十全十美、无可挑剔吗?绝非如此。任何人总有其优点和缺点两个方面,不完美伴随我们每一个人从生到死。有些人之所以表现得优秀,在于他们看到了自己的缺点,实事求是地对待自己的缺点,并且拿出勇气,去革新和突破自己,努力将劣势转变为优势。

京剧大师梅兰芳少年时期被别人认为资质太差,天生不是唱戏的料子。的确是这样,戏剧最能传神的就是眼睛,但梅兰芳偏偏是个近视眼,两目无神;好的戏曲演员要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好嗓子,但梅兰芳的嗓子不响亮;更糟的是,他脑子反应慢,记东西慢,学东西慢,这更是学戏的障碍。

不过,梅兰芳并没有放弃戏剧,他决定一一克服这些缺陷。为此,他天天练眼神,练得时间久了就泪流不止,非常难受;为了练嗓子,梅兰芳每天早上六点钟就起来吊嗓子;至于脑子反应迟钝,只有反复练、反复唱,梅兰芳给自己下了规定每一句非要练上30遍不可。

梅兰芳坚持不懈,一练就是十多年,终于弥补了先天的缺陷。他的眼神、台步、指法,一举一动,不仅姿势美观,而且与剧中人物的思想感情,浑圆周密,融于一体;他的唱腔,悦耳动听,清丽舒畅;许多唱念做打的繁难功夫,一经他来演绎就显得那么驾轻就熟,得心应手,一代京剧大师就这样诞生。

看到了吧,缺点并不可怕,缺点越多越代表我们有更多需要完善的地方,欣赏自己的不完美,并将它转化成动力,不断完善自我,这才是最重要的。想来,正是缺点成就了梅兰芳的伟业,是先天的不足让他更加努力,如果没有这种刺激,他还能以超乎寻常的毅力改造自己吗?也许会,但效果或许有限。

奥黛丽.赫本,这位好莱坞的著名电影明星,她的身材并不完美,平胸、清瘦、手足细长,但是,她散发出来的气质让人觉得她就是一个完美女人。这是因为,奥黛丽本人对于自己的外表没有太多苛刻,她说“每个人都有缺点和优点,将优点发扬光大,其余的就不必理会。”,这一观点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借鉴。

所以,不完美的一面也是生命的一部分,我们真没必要因为自己比别人个子矮而自卑,也没必要为自己身材不够美而气愤不已。正视自己的缺点,改变能改变的,完善能完善的,接受不能改变的,如此我们才不会被缺点拖累,而且能使自己越来越接近完美,进而获得安然自得的生活姿态。被上帝咬过的苹果

缺少一部分,不完整,便是残缺。

说到残缺,最典型的当属“维纳斯”雕像!她失去了玉臂,却收获了惊世之美,残缺使她具备“全数贞静羞涩的美和娴静动人的魔力”,成为美的代名词,也激发了不知多少人心中的“维纳斯”,可见残缺使艺术因遗憾而完美。

如果一个人身体残缺,这无法说是一种完美,但你要坚信:身体的残缺并不代表能力的残缺。身体残缺这个事实不能改变,但人生还要继续,只要勇敢面对,自强不息,就能改变自己的命运,就能拥有生命的芬芳。

有这样一个哲理故事。

一个小女孩自幼双目失明,小女孩常常悲观地认为自己是一个可怜的残疾人,每天都郁郁寡欢。一天,她问妈妈:“听说每个人都是上帝眼中可爱的苹果,可是上帝让我残疾,我不是上帝的苹果吗?”

妈妈说:“不,孩子,你这个苹果太可爱了,所以上帝忍不住多咬了一口。”

听了妈妈的话,小女孩犹如醍醐灌顶,心情顿觉开朗起来。从此,她不再自卑于失明,而是将这看作上帝对自己的特别厚爱。她开始振作了起来,接受命运的挑战。经过一番辛苦的努力,她成了远近闻名的盲人钢琴师。“你这个苹果太可爱了,所以上帝忍不住多咬了一口”,把人生缺陷看成“被上帝咬过一口的苹果”,这样的比喻是何等的奇特,又是怎样的豁达乐观。尽管这有点自我安慰的阿Q精神,可是,人生不如意事十之七八,这个世界上谁不需要找点理由自我安慰呢?更何况,这个理由是这样的善解人意,幽默可爱。

残缺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残缺后失去对生活的希望,从而成为一个一无是处的人。不过,不管在哪里,我们总能发现一些人,他们虽然身体上存在残缺,但是他们拥有超乎我们想象的毅力,能够忽视自己的残缺,跟命运作顽强斗争,用行动来填补残缺。正是这种毅力,让他们创造出令世界都为之震撼的奇迹。

英国人艾莉森.拉佩尔天生残疾,从出生之日起她就没有双臂,双腿也特别短小,看上去太可怕了,这是一种名为“海豹肢症”的先天残疾。出生后几周内,拉佩尔被母亲送到“残疾人之家”。一两岁的时候她开始意识到自己已经被父母抛弃,但拉佩尔没有丧失对自己的信心,丧失对生活的向往,相反这更加激起了她对生命、对美好的渴望。

拉佩尔3岁时就开始学着用自己并不正常的脚摆弄画笔工具,到16岁时,她用脚创作的绘画作品已经能够在当地的绘画竞赛中获奖;17岁时,拉佩尔在一家残疾人评估中心接受各种生活及职业训练,比如骑马、学习艺术,以提高在社会中的适应能力;19岁时,拉佩尔已经有能力独立生活了;之后,拉佩尔进入布赖顿大学艺术学院学习,她开始了一项新工程:以自己的身体为原型进行艺术创作。通过摄影、绘画,拉佩尔用不同方式展现自己并不完整的身体。

凭借超凡的努力,拉佩尔成为了一名著名画家和摄影家,改变了自己的命运。用她的话说,她的目的就是让整个社会了解:“残疾就一定与美丽无缘么?它不可以让人们产生除了‘厌恶’、‘怜悯’、‘同情’之外的感受么?我正在向世界展示:答案是否定的。美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伦敦市长肯.利文斯顿则这样形容拉佩尔:“艾莉森展示给我们的是与命运的抗争。这是一件关于勇气、美丽和抗争的作品,艾莉森是现代社会的女英雄,坚强、可敬、给人带来希望。”

艾莉森.拉佩尔没有双臂,双腿也特别短小,她的身体是残缺的,但是她没有因此沮丧,而是平静地接受了自己的残缺,并且对生活充满了热情,最终她成为了一名著名画家和摄影家,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她用残缺向世人展示了不残缺的梦想,这是一曲用残缺震撼灵魂的赞歌,将永远回荡在人们心中。

是啊!残缺因认真对待而绽放出生命最深层的潜力,残缺演绎了多么感人的篇章,残缺创造了多少伟大的人间奇迹。失明的文学家弥尔顿、失聪的大音乐家贝多芬、不会说话的天才小提琴演奏家帕格尼尼……如果用“上帝咬过的苹果”的理论来推理,他们也都是由于上帝特别喜爱,被狠狠地咬了一口的缘故。

所以,面对身体的残缺,我们不必为此痛哭流涕,怨天尤人,更不能自暴自弃,失去生活的信念。最好的办法就是坦然接受,并且自励自慰:我是被上帝咬过的苹果,只不过上帝特别喜欢我,所以咬的这一口更大罢了。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只要拥有信念和一颗上进的心,即使身体残缺也有权利享受行云流水的生活,并开拓出属于自己的人生舞台。在那时,人们将看见另外一种美,一种乐观而坚强的美。错过:岔路口上的抉择

生命中一些极美极珍贵的东西,常常与我们失之交臂,而这些错失往往会变成一把锋利的刀子,一刀一刀地在我们心上剜出血来。所以有人说:但凡世间的好事物中都暗藏了一些遗憾,错过是最深刻的痛苦,几多愁思,几多无奈。

但是,跋涉于漫长的生命之旅中,我们每一个人是否可以将一路的美景尽收眼底,不留一丝遗憾呢?不,不可能,甚至大多数的时候我们常常错过它们,毕竟我们的视野、时间和精力有限。如果不肯错过一些景色,为此殚精竭虑,费尽心机,那么很可能令身心疲惫不堪,错过前方更迷人的景色。

从前,一位热爱旅行的人听说一个遥远的地方景色绝佳,于是他决定不惜一切代价也要找到那个地方,一览秀色。经历了数年的跋山涉水、千辛万苦后,他盘缠已经用光,身心已相当疲惫,但目的地依然遥遥无期。

这时,有位智者给他指了一条岔路,告诉他美丽的地方很多很多,没有必要非要去那个地方不可。旅行者按智者的话去做了,不久他就看到了许多异常美丽的景色,他赞不绝口,流连忘返,庆幸自己没有一味地去找寻那个美丽的地方。

生活在错综复杂、变幻无常的现代都市中,我们每一人不可避免地都有很多的错过。比如,错过了绚烂的朝霞和夕阳,错过了青春年少的创业资本,错过了使事业走向高峰的机会,错过了……虽然错过是一种令人伤感的遗憾,但是错过能使我们看清自己,认清方向,而拓展生命宽度,成就人生高峰。

更何况,人生总是有得有失,有成有败,“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已经错过了就错过,也许得到它并不是最明智的选择,有时候错过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遇见别样的美丽。西方也有一句谚语同样表达这样的情景:上帝在关上一扇门的同时,也打开了另一扇窗户。

错过并不等于失去,错过并不一定是遗憾,有时甚至可能是圆满。

有这样一则故事,说是一位教授没有被心仪的大学成功聘用,于是他回到乡下开始了田园生活,种种菜,养养鸡鸭,享受着最自然的风光。错过了城市的亮丽多彩,错过了城市里有滋有味的生活,而去乡下体验农家的快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何等的诗意,何等的自由,何尝不是一种美丽呢?

的确,当你错过了进剧院的时间,但在剧院门口外,你遇到了多年不见的好友时,你还会叹息这次的“错过”吗?当你在雨天错过了一辆公交车,你也许会懊悔,但如果因此你买到了久访不得的诗集时,你还会怨恨这次的“错过”吗?“错过”编织了我们人生的经纬网,见证着我们斑斓多彩的存活。难道,不是吗?

昙花错过了与白天的相聚时光,选择在黑夜中释放它的光芒,于是就有了黑夜里蓦然出现的一方娇艳;梅花错过了与春天的温馨约会后,选择在凛冽的寒风中开放,于是就有了在冰天雪地里一抹灿然开放的梅花的孤高身影……懂得错过,是一种领悟,是一种选择,也是一种体会。错过需要勇气,也需要智慧。

因此,不要为错过而惋惜,不妨大气地接受这种遗憾,在沉沉的思索中把它理解成一种警诫,看成提醒。凭着对未来的希望和憧憬,昭示自己奋力前行,去寻找另一个目标,力挽狂澜于既倒,增加生命的深度。最后,你仍然可以说:“虽然错过了太阳,但我毕竟抓住了月亮和群星。”给生命一些“留白”

每个人都期望自己的人生充实圆满,不想留下一丝一毫的遗憾,渴望填满生命里的沟沟壑壑。因此,很多人习惯以“超人”自诩:“我是超人,我要办许多事,我能办很多事情”,大包大揽身边之事,事必躬亲、亲力亲为。

可是,没有人是三头六臂无所不能的,即使再优秀的人,精力和体力也是有限的。什么事情都想干,什么事情都想干好,让自己背负太多,往往身心疲惫而沉重,以致什么事都干不好,遗憾更多。满则溢,盈则亏,自然的法则,无人能够超越。

在这里,不禁要问,你欣赏过南宋画家马远的《寒江独钓图》吗?画面上,除一舟,一翁,几笔淡墨之外,空空如也。然而,就是这片空白给人以无限遐想的空间,回味无穷的意境,那是一种无言的诉说江天辽阔、寒意袭人,诉说地老天荒、无奈悲凉……这就是国画的“留白”艺术。

而人生何尝不是一张更大的宣纸呢?别总把自己逼得太紧,给生命一些“留白”吧。因为除了精神和心灵领域,其余领域我们是无知的,即使说有知,我们也不可能把好事占尽,总得留出一大片领域让他人自由往来,各领风骚。再说明白一点就是,人要学会有所为有所不为。

有所为有所不为,从一定意义上说是一种遗憾,但并非不思进取,消极遁世,慵懒沮丧,驻足不前。从本质上讲,这要求我们权衡轻重、利害、得失,做出正确选择。“将军赶路,不追小兔”,将军奔赴战场,是为了参加一场重要战争,路上遇到一只小兔。为了得到小兔,结果丢掉一场战争,值不值?

人生要学会留白,圆满未必艺术。舍弃不重要或不宜做的事情,把自己最大的精力和智慧投入到最值得的地方上,如此成功便不再复杂,人生便不再纠结。有些人之所以活得幸福,活得安心,并不是因为他们足够完美,更多在于他们能够把握“有所为”和“有所不为”的界限,适当给生命“留白”。

国际著名的设计师安德鲁.伯利蒂奥就是因为放弃了“超人”的想法,学会了给生命“留白”的智慧,最终不仅取得了斐然的业绩,还过上了松弛有度、安然洒脱的日子。下面,让我们来看看他是如何做的。

安德鲁.伯利蒂奥曾经以为自己是个无所不能的“超人”,他除了每天进行设计和研究工作外,还负责公司制度制定、考勤等很多方面的事务,几乎公司的每一件工作他都要亲自参与。整天忙得晕头转向,作品的质量却常常不尽如人意,公司也没有取得令人骄傲的成绩,安德鲁对此很不解,便去请教一位教授。教授给他的答案是:“你大可不必那样忙!关键在于分好工作内容的主次。”

听到这句话的一瞬间,安德鲁醒悟了。原来,一直以来他很大一部分时间都浪费在管理其他乱七八糟的事情上,而最重要的设计工作反而只能占用一小部分时间,由于时间紧凑,作品的质量自然就受到了很大影响。从此,安德鲁调整了工作分配,他洒脱地把那些无关紧要的细小工作交给助手去做,自己则把时间集中用在设计工作上。然后,把所有精力拿来思考如何实现与重要客户的交易,以及公司如何能够获得最大利益等。

当然,公司并没有因为安德鲁的“撒手不管”而乱成一团,或者停滞不前,相反,它焕发出了鲜明的活力,在设计界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而安德鲁过得逍遥自在,工作业绩却斐然,他还写出了建筑界的“圣经”——《建筑学四书》。

学会有所为有所不为,通达和坚守一并而行,有取有舍,有进有退,这是一种成熟智慧的生活态度。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天要做的事情的确很多。你不妨开一张清单,将要做的事情设定明确的有限顺序,知道优先做什么,重要在哪里,而可做可不做的事情则可暂时放一边,或者交由他人处理。

水墨“留白”,可得磅礴之气;心灵“留白”,叫人聪颖豁达。那么给生命留白,就是充实生命。给生命留白,有所为有所不为,生命就有了缓冲的余地,有了可收可放的活动空间,就可以从容地调整进退,就会滋生出无穷无尽的留恋和回味,天开地阔,心高路远。如此一来,也就赢得了安然淡定的人生!不妨悠然下山去

任何人,无论做任何事情,都必定有他的极限,必定有他的承受能力,必定有他能达到的最高高度。可惜有些人不懂得这个道理,为了标榜成功不承认极限,时刻都想拓展自己的空间,展示自己的才华,做无能为力、力所不及之事。

一天,森林中举办比“大”的比赛,一头老牛走上擂台,它的身躯庞大,动物们高呼:“大。”大象登场表演,她只跺了跺脚,动物们就高呼:“大。”这时,台下的一只青蛙不服气了,“哼,难道我不大吗?”它“嗖”地跳上擂台,拼命鼓起肚皮,高喊:“我大吗?”台下传来一片嘲讽之声:“不大”。青蛙不服气,继续鼓肚皮,结果“嘭”的一声,它的肚皮鼓破了,一命呜呼。

的确,生活在竞争激烈的现代都市中,我们要取得优势就该将自己的目标定得大些,高度定得高些。但是,追求的目标过大,锁定的高度过高,而自己又不具备相应的能力和实力,不可为而为之,超过极限,只会得到英雄主义般的“悲壮”,只会在成功路上屡屡摔跤,落得人事两空。

美国教育家里维斯博士写过一个寓言故事《动物学校》,大意是为了应对自然界的种种挑战,动物们创办了一所超级技能学校,鼓励让所有动物精通奔跑、游泳、爬树和飞行等生存技能。为此,鸭子不得不学习跑步,兔子不得不练习游泳,松鼠不得不练习飞行……结果它们个个严重受伤,考试不及格。

看到鸭子学跑步、兔子学游泳、松鼠练飞翔……是不是很滑稽,但你可能就是其中一员。比如,你现在是一个技术型的员工,不懂管理,但你却一心想往行政职务上升迁,那么即使你再努力,进步也是非常慢的,很难得到公司的提拔。即使你真的有幸被提拔为了管理人员,你的能力也很难做出理想业绩,迟早还会退下来。

诚然,每个人都渴望创造一番伟大的成就,但是林肯说过一句话“自然界里的喷泉的高度不会超过它的源头”,了解和承认自己的能力和局限,做自己能做的事,量力而行,恰到好处,当行则行,该止则止,才能使有限的生命发出适度的光芒,从而为自己的心灵带来幸福和满足。

有一位登山运动员,他曾经有幸参加了攀登珠穆朗玛峰的活动。珠穆朗玛峰最高海拔为8844.43米,当爬到海拔6400米的高度时,他因为体力不支便停了下来,悠然下山了。事后,许多朋友都替他惋惜,说已经走了四分之三的路程了,如果他能咬紧牙关挺住,再坚持一下,再攀登那么一点点就上去了。

没想到这位运动员却不以为然,他轻轻一笑,十分平静地说:“不,我自己最清楚,6400米的海拔高度是我登山生涯的最高点,如果我再攀登的话,可能就会丧命呢。我已经尽力了,所以对此我一点都不会感到遗憾。”

对于这位登山运动员来说,6400米就是他的极限和最大的承受能力,他懂得保存自己的实力,淡然地做自己能做的事,悠然下山去。谁又能说,这不是真正的英雄呢?做自己能做的事,只要用尽全力,用尽所能,自己问心无愧,最后实现了什么目标,达到了什么高度就并不重要,也没有什么遗憾了。

一个人应当做他能做的事,罗曼.罗兰在其著作《约翰.克利斯朵夫》中借用主人公之口说了一段精彩的话:“如果不行,如果你是弱者,如果你不成功,你还是应该快乐。因为那表示,你不能再进一步,干吗你要抱更多的希望呢?干吗为了你做不到的事悲伤呢?一个人应当做他能做的事……竭尽所能。”

做自己能做的事,怀揣标尺上路,让它既督促我们不懈攀登,又提醒我们恰到好处戛然而止,这并不是放低要求,无所追求,虚度人生,这是一种理智的清醒,是一种务实的智慧,是一种人生的准确定位,一种可贵的脚踏实地,一种成功的必由之路。

在实际生活中,办企业可以获得成功,进行金融投资也可以获得成功,他们的成功来自于对自己实力的了解和把握;办企业的人没有去炒股,或者投资房地产,那是因为他知道自己的能力范围是办企业,其他的领域就是他极限范围之外了;进行金融投资的人没有去办企业,那也是因为他们只做自己能做的事。

当你对某件事情力不从心,步履艰难,甚至倍感失意的时候,请先静下心来检视自己,是否在做自己无能为力的事?如果答案是肯定的,如果你足够聪明,就应该学会选择;如果你足够勇敢,就应该学会舍弃,悠然下山去。第三章把平凡的生活笑成一朵花

平平淡淡,悠悠闲闲,随意笑,随意嗔,

无须别人深沉的仰视,静静地迎送每一天的朝霞与夕阳。

谁说这是平凡?这是韵律悠长的生活,这是生生不息的生命。

这所需要的仅是一点点耐心与坚持,只要亲自实践,

你我都能让平凡的生命绽放出美丽的花朵,

领略到常人难以体会的人生妙处。柴米油盐中的安详

电视剧上唯美纯净缠绵悱恻的爱情演绎,令人心生羡慕;古今中外的名人中独一无二浪漫恒久的恩爱夫妻,更令人无比仰慕。但在凡俗里,更多的是平凡人物的平常日子,爱情,也是凡俗里的平淡生活,是柴米油盐的琐碎。

恋爱的人骨子里都是追求浪漫的,但这种浪漫情怀却很容易在柴米油盐的婚姻生活中消磨殆尽,只剩下平淡如水的日子。就连三毛都说,“爱情看起来很浪漫,很纯情,可最终现实是残酷的,因为它经不起柴米油盐的烹制。”

的确,生活不是电视剧,婚姻更不是偶像剧,不会每天都有那么多的惊喜,不会每天有那么多的浪漫,它很平凡,它很平淡,但是婚姻生活的真谛就在于琐碎的柴米油盐中,实实在在的生活才是最重要的,才是生活真实的滋味。

她和他在电影院偶然相遇,一见钟情。新婚生活是美好的,两人各自忙着自己的事业,回到家就是柴米油盐,可是渐渐地喜欢浪漫的她觉得日子太过平淡,对爱人没有了心跳的感觉,她甚至觉得他不是真的爱自己,提出了离婚。

男人深爱这个女子,他艰涩地问:“为什么?难道你觉得我不够爱你吗?那你说,我哪里做得不好,我要怎么做,你才能改变注意?”

她说:“我问你一个问题,如果你的答案我能接受,那我就选择留下。假如我非常喜欢一朵花,但是它长在悬崖上,如果你去摘,一定会掉下去摔得粉身碎骨,你还会为了我去摘吗?”

他沉默了一会儿,然后说道:“我想一下,明天早上给你答案。”

第二天早上,她醒来时他已经出去了,桌上依然像往常一样放着一碗她最爱的、热腾腾的米粥,下面压着一张他留下的纸条,上面写着满满的字。看了第一行后,她的心一下子沉了下去,但……

亲爱的:

我确定我不会去摘那朵花,理由是:

在这里住了这么久,你出去还是经常找不到方向,然后就开始哭,所以我要留着眼睛帮你看路。

别人惹你生气时,你总是不说话,喜欢一个人生闷气,而我怕你气坏了身子,所以我要留着嘴巴逗你开心。

你每月那几天都会疼痛难忍,而我要留着手给你暖肚子。

你出门总是忘记带钱包,买好了东西才发现没带钱,而我要留着脚跑去给你送钱,让你把喜欢的东西买回家。

因此,在确定你身边没有更爱你的人之前,我不想去摘那朵花……

亲爱的,如果你接受我的答案,就把房门打开吧!我正拿着你最喜欢吃的豆沙包在门外等着呢……

她打开了房门,扑在他怀里放声大哭,她不再需要那朵花了!

锅碗瓢盆所演绎的琐碎生活,总会将风花雪月尘封在时光的沙漏里。走在婚姻路上,也许他没有天天对你说“我爱你”,但他为你打上一把遮风避雨的伞,为你沏上一杯飘着香气的茶,为你盖上早已暧热的被,给你一个宽大而坚强的肩膀,给你一个释放委屈的拥抱……谁能说这不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浪漫呢?

关于爱情,它的表现方式有很多种。有一种爱情像燃烧的烈火刹那间放射出的绚丽光芒能将两颗心迅速融化;也有一种爱情像春天的小雨,悄无声息地滋润着对方的心灵。前者声势浩大却只能灿烂一时,后者平平淡淡却绵延不断。真爱不在于一瞬间的悸动,而在于两个人默默守候。

有这样一对中年夫妇,他们是朝九晚五的上班一族,而且工作地点离得很近。每天早上,先生都会骑着自行车送妻子上班。上车前,先生都会等妻子在车后座坐稳了才跨上车用力一蹬,而且不时地回头关照一下他的妻子,举手投足间透着对妻子的关爱。而妻子如公主一般幸福地坐在车后座上,双手轻轻搂着丈夫的腰,脸上也洋溢着满足。下班回到家,狭小的厨房里,妻子不停地忙碌着,饭锅里正冒着热气,厨房里氤氲着一层饭香的烟雾。而他也不闲着,浇花、收拾房间、扔垃圾等,两人有说有笑,消除了一天所有的疲劳,绵延出了无尽的满足与幸福。

妻子从小体弱多病,到了冬天手脚异常冰凉,先生就每天用自己的双手为妻子按摩搓脚,再用自己的体温为她保温;当先生说出自己想吃的东西时,妻子一定会记得,并且在下班后买给他;看到妻子因为腰上长出了“游泳圈”而烦恼不已,他从来都没嫌弃过她的身材走了样,主动说要陪她一起锻炼身体;先生在单位遇到了不顺心的事就心情不好,但妻子从未抱怨过,等先生的情绪稳定下来之后,再询问到底是怎么回事,帮他分析,一起想解决的办法……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