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审美教育实践与研究(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10 00:18:14

点击下载

作者:杜文

出版社: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运动审美教育实践与研究

运动审美教育实践与研究试读:

第一章 我们为什么需要审美

黑格尔说过: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它让对象保持自由和无限,不把它作为有利于有限需要意图的工具……在审美状态中,人的社会的分裂状态得以修补,物质和形式、有限和无限、必然和自由等一系列相割裂的现象重新统一在一起,人们在审美的天地中看到了一个完美的世界,他们的感觉及社会关系得到了和谐与自由的发展,而独特个性也得到了充分的肯定,因为审美的国度是自由的国度,审美的王国是人的全面解放、发展的王国。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论述美与美感的本质的时候,马克思提出了著名的“美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观点”。并指出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物种的尺度和需要来进行创造,而人则懂得按照任何物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随时随地都能用内在固有的尺度来衡量对象;所以,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

人自出生之日起,注定要受到各种各样的限制,无法满足自己的各种要求,无法施展自己所有的聪明才智,无法得到解放,即无法全面实现自己的本质力量。人之所以为人,主要表现为他与其他人一起在摆脱各种限制的过程中,创造了文明、创造了社会、并创造了对人自身的限制,同时也创造了人自身摆脱各种自然限制和社会限制的能力。人的一生,就是不断地突破限制,解放自己、实现自己,从而面临更高层次的限制,在更高层次上解放自己、实现自己的不断循环过程。人类孜孜以求的美,就产生于人自身的解放,产生于人类实现自己的聪明才智、实现自己本质力量的过程和结果。从这个角度来说,黑格尔的美学理论其实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论美学观的主要源头。

第一节 人的自由解放与幸福需要审美

孔子的《论语》是中国传统文化——儒家文化的精髓,在这部经典文献中,他对个体人格和人生境界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在孔子看来,人生可分为四种境界:凡俗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审美境界。孔子认为人生的最高境界是审美的境界,即乐的境界。在《论语》中,仁、德、诚、礼、乐是孔子特别强调的,它们共同奠定了中国礼、乐文化的基础。孔子对礼乐文化重要性的强调,开启了中国文化重视仁爱教育、道德教育和审美教育的传统,也开启了中国文化政治与伦理结合的传统。它对中国传统的道德至上主义和近代的审美救世主义潮流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正因为如此,我们认为,以《论语》为核心的传统儒家文化是关于真、善、美的文化,更是关系到人的自由解放的文化。“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与基础,“仁”字是“从两个人的关系”开始,这里自然蕴含着“对方”。所以,笔者个人认为整个儒家哲学最宝贵之处在于对“对方”的重视。仁者,爱人也,一切从对方的理解和同情开始,“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不欲,勿施于人”,这里的关键就是以自己的内心揣测他人的内心,自己想得到的,先给别人,自己不喜欢、不想要的,绝不给别人。所以,就这个思想的内涵来看,大家只要按照儒家的教义行事,就是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整个社会就进入到“大同的世界”,我们就会立刻感到全面的幸福与和谐。“义”是“仁”的进一步引申,是人与人群之间的关系,当个人利益与集团的利益冲突时,舍己而利于群,这就是正义、大义。这就是孟子学说提倡的“舍生取义”、“浩然正气”。

在现代工业文明社会中,劳动一方面为人类创造了生活所必需的物质生活资料,同时,繁重的工业生产却又剥夺了人类生活的自由与幸福,使人异化。人对自由和内在价值实现的渴望,迫使人们从精神、从心灵方面去寻找出路,而只有审美这一广阔的发展空间,才能给将要被完全物化的人提供一个广阔的精神天地,让人们从“第二自然”中去认识现实的人生。2009年6月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哲学系博士霍华德·金森,在《华盛顿邮报》上发表了一篇《幸福的密码》论文,在该文中指出:所有靠物质支撑的幸福感,都不能持久,都会随着物质的离去而离去。只有心灵的淡定宁静,继而产生的身心愉悦,才是幸福的真正源泉。心灵的淡泊与宁静,与内心和精神世界的满足、超脱息息相关。

审美是一种认知自己的镜子,审美是一种静心的力量,审美使人的精神解放与自由。在审美的世界里,人们暂时斩断了与现实的纯功利性联系,采取一种审美观的态度对待自己面临的一切,无拘无束地遨游于精神王国之中,想象、情感等各种心理机能处于高度和谐一致的状态中,体验到一种在现实生活中所难以体验到的自由。因此,真正的审美体验,真正的审美需要的满足,对审美主体而言就具有一种给予他自由体验并由此而培养他自由精神的价值功能。这是一种塑造人的“自由自觉”的本性的价值,它是最高层次的个体价值,它使真正的审美活动获得了永久的魅力。

现代人,在喧嚣、浮躁与快节奏的生活之下,恰恰又缺少发泄的途径,容易产生诸多心理问题。因而对当代社会和个体而言,审美教育的普及与实施,是个人身心康健、家庭和睦进而促进社会和谐极为重要的途径之一。

审美作为人类精神活动的高级形态,能把人们从现实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能唤起人们对自由的感受。人以审美的方式来体验幸福,能解决人的幸福向现实层面的转化,体现了人对自由的精神追求,从而促进了人的全面解放和发展。整个人类发展的历史,就是一幅人类在征服自然的同时不断发展完善人自身的历史画卷。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一切为了人的发展和完善,是人类漫长历史征程中的主旋律。正因为这样,历来伟大的思想家总是以完美的人的理想唤醒着人们。马尔库塞说:人的全面发展意味着人的思想道德的进一步完善。而这些渴望与本能,即人的本能的解放,实质上是一条通往审美的道路。

第二节 人的全面发展需要审美

从人类需求角度看,审美与审美教育与人的各个层面的需求与满足有关。马斯洛的需求理论把人的需求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需求、爱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它们都被称为“缺失需求”。该理论的意思是,如果缺少这些需要会影响到人的生存与发展,换句话说这些需求是人生存与发展的必要因素。除了上述几种需要外,在马斯洛需求理论之外还有自我认识的需求、理解的需求、审美的需求和自我完善的需求,它们又被称为生长性需求,其意思是对人的完善有着积极的作用。在马斯洛看来,审美活动是与自我完善密切相关的,是高峰体验的方式之一,同时可以反映出审美主体的价值。因此,审美教育是作为主体的人的全面发展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把美育作为教育学生的重要内容列入课程表,制定了“六艺”,并把“礼”、“乐”置于首位,他在《论语》中提出了人格的完善应“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中国儒家美学思想与美育密切相关,儒家谈“美”不离“育”,孔子在《论语阳货》中讲“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这便是艺术与教育的统一,即美育。20世纪初期,王国维、蔡元培等先驱者又从启蒙的角度介绍了西方现代美育观念。近代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认为,人的一生从家庭到学校、再到社会,都离不开美育,美育可以使人达到新的境界。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国家对美育发展采取了一系列重要措施,特别是从素质教育的高度将其列入国家教育方针,在原来十分薄弱的基础上取得非常明显的成绩。在西方教育史上,古希腊对人的培养注重德、智、体,也注重美,要求“身心既美且善”。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音乐有潜移默化、美化心灵的功能,主张把文学和音乐作为教育的基础。文艺复兴时期许多人文主义思想家、教育家都很重视美育,要求儿童学习音乐,提倡到大自然中去观察、学习。18世纪的启蒙思想家把文学艺术作为宣传的重要工具,席勒还发表了《美感教育书简》。席勒认为:“美把两种对立的状态结合在一起,这样美也就扬弃了对立。因为这两种状态永远是彼此对立的,所以除了把它们扬弃之外没有别的办法可以使它们相结合。因此,我们的第二项工作,就是使这种结合达到完善的程度,完全彻底地实现这种结合,从而使这两种状态在第三种状态中彻底消失,在整体中不留任何分割的痕迹;否则我们就是把它们分离成一个个的个体,而不是把它们相统一。”这表明,席勒力图将人性中的感性冲动与理性冲动合为一体,从而获得人性状态的第三种冲动。席勒将这种冲动称之为“游戏冲动”。感性冲动的对象是生命,形式冲动的对象是事物的形式特征及其概念,而游戏冲动的对象则是活的形象,席勒以此表示所有与审美相关的现实。游戏冲动的实现代表了人性先验结构中感性与理性的和谐状态,从而使有限的人的存在在现实的审美活动中同样有可能获得人性的完满表现。

19世纪中叶以后,资本主义国家开始设立了许多美术馆、工艺馆及艺术院校。中国美育重视美与善的结合,侧重感性的体验;西方美育重视美与真的结合,侧重理性的分析。根据中国和西方审美教育发展史可以得知,审美教育将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社会变革的进步以及人才培养和熏陶紧密连接在一起,因此审美教育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存在和实施是必需的。

第三节 提升人生境界需要审美

审美可以从根本上解决人的问题。审美通过影响人的情感、趣味、气质、胸襟来升华人的精神境界,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构建健全的人格,最终达到内在精神与外在世界的完美统一。叶朗说过:美育使人的情感具有文明的内容,使人的理性与人的感性生命沟通,从而使人的感性和理性协调发展,塑造一种健全的人格。从方式上说,审美在提高人生境界方面具有直接性的特点。所谓直接性,即审美的过程直接涉及对生命的思考和审视。丹麦批评家勃兰特斯说:我们观察一切事物,有三种方式:实际的、理论的、审美的。

一个人若从实际的观点来看一座森林,他就要问这森林是否有益于这地区人们的健康,或是森林主人怎样计算木材的价值;一个植物学者从理论的观点来看,便要进行有关植物生命的科学研究;一个旅游者若是从森林外观的审美的或艺术的观点来看,他就要问它作为自然风景的一部分其效果如何。这就是直接性的最好诠释,从古代依附于文、史、哲学的美学思想到现代独立的美学学科,审美始终是立足于人生来揭示主客体之间的关系,这种直接性的特征表明,人生境界的提高在审美过程中就可以直接完成。也可以说,审美能力提高的过程也就是人生境界提高的过程。因此,审美在提高人生价值、人生境界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人之所以需要审美,是因为世界上存在着许多的东西,需要我们去取舍,找到适合我们需要的那部分,即美的事物。有句话说得好“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也就是说,“上帝为我们开启了心灵的窗户,我们用它来寻找美”。人的智慧从客观上决定了我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动物只是本能的适应这个世界,而人们则可以通过自己的智慧发现世界上存在的许多美的东西,以此来丰富自己的物质生活和精神家园,以达到愉悦自己,提升自己的幸福感的目的。

人之所以审美,除了愉悦自己的目的之外,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为了完善自己。通过一代代人对客观世界的评判,不断进化,形成了更为完善的对事物的看法,从而不断摒弃人性中一些丑陋的东西,追求真、善、美。在当今社会中,通过对美好事物的欣赏,尤其是对人性中存在的友情、亲情、爱情的审美,不断为生活在钢筋水泥的城市森林中的人们提供心灵的慰藉,满足他们因为物质丰富而带来的心灵空虚。将人生的痛苦当做一种审美现象进行观照,同时也就意味着是一种从艺术的视野而不是从道德评价的视野来观察和感悟生命的审美的人生态度。如果我们能够换一个角度来审视人生的挫折和痛苦,将这些人生历练作为一种难得的财富加以咀嚼和收藏,则能够从人生的风浪中,变得更加成熟,或许这样的人生才有真正的意义,能够做到这些的人才算真正的活过。

综上所述,美是一种人生价值追求,美源于生活,源于对事物的审美感知,源于人的心灵深处的体验和无限创造力。只要我们有善于感知美的心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美则无处不在。对美的追求就是我们对人生价值的追求,不断地完善、提高我们的审美观和我们对人生价值的追求,将对我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具有积极的升华作用。

第四节 培养高情商的人需要审美

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创造了比此前产生的物质与精神财富总和还要多的产品,而在这个过程中,现代化文明中的伦理、理性把人越来越驯化成了理性动物。冰冷的理性使人日渐丧失了奔放的想象力,而超越功利的自由天性则受到了严重伤害。人已变为了机器的奴隶、劳动异化的产物,尼采对现代工业文明进行了无情的抨击:“我的朋友,我漫步在人的中间,如同漫步在人的碎片、断肢中间!……我的目光从今天望到过去,发现比比皆是:碎片、断肢和可怕的偶然——可是没有人!”席勒描述分工细密和理性统战下人性的缺失:人“把人变成了断片”,“无法发展生存的和谐”,“死的字母代替了活生生的知性,熟练的记忆比天才和感觉更能起到可靠的指导作用”,“心灵的感受性就程度而论与想象的活泼性相关,就范围而论与想象的丰富性相关。分析能力占主导地位必定剥夺了想象的激发和威力,想象领域的进一步限制必定减少了思想的丰富性。专职抽象思维的人往往具有冷漠的心,因为他们把印象分解了,而印象只有作为一个整体才能打动人的心灵。专业人员往往具有一颗狭隘的心,因为他的想象力被限制在他的单调的职业圈子里,而不能扩大到陌生的表现方式中”。具体来说,理智过分压抑了感性,分析性的理性知识和职业化活动使心灵丰富性和创造性逐步丧失,人的感性严重异化。

爱因斯坦曾经十分精辟地指出,通过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善的鲜明的辨别力。这种感情(感知力)和辨别能力,正是人的情商中非常重要的基本能力。一、感知能力的培养

审美教育与审美学习、审美实践,能激发情感的力量,人的情感会日益敏感和丰富起来。自然科学法则:用则进,废则退。一种能力,如果长期闲置不用,就会退化,反之则能日益得到发展,人的感性也是如此。审美教育不仅使人迟钝的、麻木的感性能力变得日益敏感和丰富,而且使人的兽性升华到人性的水平,使之真正成为人的感性和情感,即情感的人化。人类的审美现象总是在人的感性层面上展开的,也就是说,对人类审美现象的分析必然要在对人类的感觉、情绪乃至身体等这些感性因素的观察的基础上才能进行。所以,没有或缺乏感知能力的人,识别、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情绪、情感的能力必然会缺乏,这种缺乏会导致人的心灵钝化、限制人的想象、使人缺乏创造力,不能及时准确地感知自己和他人并理解他人与社会与环境,更不要说能很好地管理自己与他人。这就是“情商”。

人的事业成功与人的生活的幸福需要高情商,这是被许多国外及国内的著名心理学专家研究证实的结论。情商,是“情绪商数”的简称,它是一种心灵力量,它的概念是在探讨人生的成功。情商最早是耶鲁大学心理学教授苏彼得·沙洛维教授和新罕布什尔大学的约翰.梅耶在1990年发表的《情商》论文,在论文中首次提出情商EQ的概念。1995年有着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背景的美国《时代》周刊记者,丹尼·克尔曼博士不遗余力地研究苏彼得教授和梅耶教授撰写的《情商》论文,并用更通俗的语言出版了《情商》一书。1995年此书连续14个月荣登福克斯推荐的畅销书书榜。

参考阅读【丹尼尔·戈尔曼,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也是美国《时代杂志》的专栏作家,曾任教于哈佛大学,专门研究行为与头脑科学,撰写的作品多次获奖,现为美国科学促进协会(AAAS)研究员,曾四度荣获美国心理协会(APA)最高荣誉奖项,20世纪80年代即获得心理学终生成就奖,并曾两次获得普利策奖提名。此外还曾任职《纽约时报》12年,负责大脑与行为科学方面的报道;他的文章散见全球各主流媒体。撰写的作品多次获奖。他以主张情商应该比智商更能影响成功与否的《EQ》(情商)一书而成名,成为全球性的著名作家。】

克尔曼博士认为,人的情商指数即心理能力的指数比智商更为重要。情商究竟会对人的成功提供哪些帮助呢?克尔曼认为:人的心理控制能力和调节能力,是其适应社会生存以及能获取成功的重要保证。成功地调节自我心理和情感,正确处理与其他人的关系,对于现代人来说,是比智商更为重要的素质。智商高的人,不代表一定会成功,智商可以是人类成功的指数,但并不是最重要的,也不是唯一的。一个人的事业的成功,智商占很大因素,而一个人是否生活幸福和成功,情商却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参考阅读

了解情商真正的内涵以往我们认为,一个人在一生中能否取得成就,主要依靠的是智力水平,即智商越高,越容易取得成功。但是现在心理学家普遍认为,一个人能否取得成功不仅仅依靠智商,还取决于情商,甚至情商的影响要超过智商。那么,到底什么是情商呢?情商简称EQ,又称情绪智力,是近年来心理学家提出的与智力和智商相对应的概念,它主要是指人在情绪、情感、意志、耐受挫折等方面的品质。长期以来,人们把成功和智力因素的关系神圣化了,这使得对孩子进行的整个教育都是针对智力的教育。然而我们在无数成功者的案例中发现,他们具有一些共同的非智力因素的特征,如清醒的自我认识、稳定的情绪和不屈不挠的勇气等,这些共同的素质就是情商。人们对非智力因素作用的认识由来已久,中国古代有一句名言叫“非不能也,是不为也”,意思是说,不是不会做,而是不肯做。其中“能”是指“会不会”,即智力因素;“而为”则是指肯不肯,即非智力因素。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维克斯勒在对入伍新兵进行“军队个别测验”过程中,发现有些在标准智力测验中失败的新兵,从他们的经历来看,却能胜任所从事的工作。据此他认为,不能把智力与个性的其他部分割裂开来。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成功20%依赖于智力因素,即智商水平的高低,其余80%都依赖于非智力因素。其中,非智力因素中最关键的是情绪智力因素。1991年,美国耶鲁大学心理学家苏彼德·萨洛维和新罕布什尔大学的约翰梅耶首创了“情绪智力”这一术语,用来描述了解和控制情绪、揣摩以及驾驭他人情绪的移情作用,通过情绪控制来提高生活质量的才能。1995年,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丹尼尔·戈尔曼的畅销书《情感智力》使得“情商”这个概念家喻户晓。戈尔曼在他《情感智力》一书中指出,在人的各项成功要素中,智力因素是重要的,但更为重要的是情感因素。在这本书中,戈尔曼还提出了情商的基本内涵:1.了解自我,自我知觉。2.管理自我,调控自我情绪,使之适时适地适度。3.自我激励。4.识别他人的情绪。5.处理人际关系。现代心理学家认为,情商比智商更重要。如果说智商更多地被用来预测一个人的学习成绩,那么情商则更多地被用于预测一个人能否取得职业上的成功,它更好地反映了个体的社会适应力。不过,戈尔曼《情绪智力》也提出一些让人担忧的统计数据,比如某个大型研究机构发现一个全球化的普遍趋势:现代儿童的情绪反应比上一代严重。这一代孩子与上一代相比,显得更加孤单、抑郁、易怒、任性,容易紧张、焦虑、冲动、好斗等。我国情商专家对情商也进行了研究,认为构成情商的表现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在一种情绪刚露头时就辨识出来的能力,也是情商的基础。2.自我激励。良好的动机是成功的有力武器,它可以将一个人的兴趣、热情和自信等统统调动起来,引发整体效应。3.情绪控制。我们在生活中难免会出现好情绪和坏情绪,关键要看如何保持情绪的平衡。人在冲动时,可能会一时失去对情绪的控制。然而,一种情绪会延续多长时间,则取决于自己。4.人际沟通。人际沟通在我们今天的生活和工作中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在工作、恋爱、交友和家庭生活中,相互之间交流思想,交流情感及了解他人的感受都极为重要。5.挫折承受能力。一个人对失败的承受能力也是情商的一个重要内容。情商水平高的人,一般都具备出色的社交能力,外向而愉快,不易陷入恐惧或伤感,对事业较投入,为人正直,富于同情心,情感生活丰富但不逾规,无论独处还是与他人相处,都能怡然自得。专家们认为,一个人是否具有较高的情商,和童年时期的教育培养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培养情商应从小开始。二、高情商人的特质

这种心理能力概括为:识别情绪、理解情绪、应用情绪、管理情绪。

克尔曼博士认为高情商的人更加具有:认识(感觉、知道、了解)自己(他人)情绪的能力;控制自己(他人)的情绪能力;(应用正面的情绪)为自己的目标努力奋斗的能力;理解别人的情绪能力;(管理)处理人际关系的情绪能力的特质。

戈尔曼博士认为,预测一个人能否成功,主要并不是靠智商,而是情绪商数EQ。EQ包括对情绪和知觉力、评估力、表达力、分析力、习得力、转换力、调节力等方面,归根到底是对生命内在力量的尝试性把握和描述。因为只有了解自己,才能建立自信心。控制自己的能力,控制情绪,化解自己的一些不良情绪,这是情绪商数的一个重点。一个情商高的人能保持头脑冷静,就可以压抑激动情绪,使心情开朗,一直保持乐观的心态并为自己的目标努力奋斗,做事不需要外在的推动力,求学做事都是自发自动的。而且这样的人眼光远,不沉溺在短暂的利益中,能抵御短暂诱惑的人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社会适应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维系融洽的人际关系较强,并能了解别人的心态,尊重别人的想法并学习建立人际关系网。如果说智商主要是由人的先天遗传基因所决定的智力发展能力和发展水平,那么情商主要是人在后天的人际交往中、社会生活实践中修炼起来的。它主要开始于学龄前,逐渐形成于儿童和青少年时期,完成于成人时期。EQ不像IQ那样受先天基因的局限,而是随人生经验的丰富,知识的积累而增长。EQ是一种心灵力量,是一种为人的涵养,更是一种性格的素质。EQ高的人,眼光远,生活积极,人际关系也搞得好,相比之下,这些人比IQ高而EQ低的人更容易成功。

我们有位作家为研究情商而去深圳见过几位高智商的“神童”,这几位中有的还是科技大学少年班毕业的,但当他们走上社会时,却少有成功,有的甚至连正常的工作都不能胜任,可见,人光有智商是不行的。研究表明:一个人的成功,智商的作用只占20%,而最重要的是占有80%的“其他因素”——我们将它包含在“情商”里。即是说,情商是一种涵养。它包括了抑制冲动,延迟满足的克制力;包含了如何调适自己的情绪;如何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感受他人的感情;包含了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如何培养自己自发的心灵动力,也可以说,情商是一种做人的道理。

参考阅读

埃及导游哭诉中国游客十大劣迹有一位主要跑埃及旅游线的荷兰籍导游时常接待中国旅游团,这位在大学攻读中国历史学的博士生哭诉总结了十条“中国游客特色”:“第一条,中国人缺少对文化的感知能力,不单单因为外语不好,而是没有聆听意愿,喜欢自己扎堆乱吵吵,到了大英博物馆就找中国陶瓷,到了法国罗浮宫就找张大千、齐白石,就如一个农民到了中南海就找热炕是一回事,他们根本没有与其他文化沟通的意愿。……第三条,在中国游客眼里,似乎一切都是‘钱’,你带他们去看英国大英博物馆中的中国陶瓷馆,这些游客总是争论‘这个值多少?’‘那个值多少?’甚至还带着国内的拍卖资料做对比,但你问他宋瓷和元瓷有什么区别,他们极少能回答出,甚至连其中的基本陶瓷文化都不懂,但却说自己有个值上百万元的藏品。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竟然狂热地追捧300年前意大利蹩脚艺术家的花园装饰动物塑像,可见文化品位何等低劣……”

有许多研究已经证明了情商的作用,仅举两例:美国心理学家罗伯特·凯利和珍妮特·卡普兰在贝尔实验室里做过一项研究,证明情商在人的成功中的重要作用。该实验室的人员都是学术智商很高的工程师和科学家。但他们之中有的人出类拔萃,而有的人却碌碌无为。在芮成钢专访耶鲁大学心理学教授苏彼得的对话栏目中,苏彼得教授谈道:“以一个具有非常高智商的金融分析师为例,如果他工作出色,他能得以提拔,他最终被安排到管理岗位,管理员工或客户,这些人一切都很成功。突然有一天,他们失败了,原因是他们可能有非常好的分析能力,有很好的数学、金融分析技巧,但他们缺乏我们说的软技能。软技能的核心就是情感商数,他们不知道如何管理他人,因为他们不理解别人的情感,他们不知道从哪里参与进去,不明白自己的情绪对他人的影响,所以,他们常常是失败的管理者……这些都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学习和训练养成的,可以通过阅读伟大的文学作品,可以通过欣赏艺术作品,可以通过与朋友讨论各自的情绪,情商是可以被教授的,可以被学习和提高的……”

审美教育作为感性的教育,其重要任务是培养、发展、提高人的感知能力、创新能力。使即将由于理性的长期压迫而变得麻木不仁的、对外界已经变得无动于衷的、冷漠的感性重新焕发出来,重新赋予感性以敏感性和丰富性。“理性的暴戾使感性变得枯竭和芜杂”,“要拯救文明,必须消除文明对感性的压抑性控制”。

而这些,对于我们当前进行的素质教育,有颇多有益的启示,对情商指数的了解,提醒我们应当多多关注教育过程中的感性、情感、情绪的培养与塑造,这正好与素质教育中的审美教育的培养轨道相一致。因为拥有良好的情商的人更具有坚强的意志和毅力,有良好和融洽的人际关系,他们能够以理智、平常心,以及乐观的态度对待世间万物,因而,在相同的智力水平上,情商高的人更容易获取成功与幸福。

第二章 人体美

在人们物质生活极大提升的今天,在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的冲击下,审美的视角与文化产生了很大的变异,其中之一就是审美转向了现代日常生活之中、人体之中。本章通过对“人体美简述”、“人体美观念的历史起源、变化、发展”、“古今中外的人体美”、“现代人体的审美”在当下审美文化中的展现、描述与分析,探讨现代人对健康的人体在日常生活中的美的现象与特质,并从中发现美、感悟美、创造美。唤起大学生更加热爱生命、热爱生活;更加乐于在生活中、运动中,发现、创造并体验人体审美带给我们的身心快乐。

第一节 人体美简述

一、人体美

人,不仅具有自然属性,也具有社会属性,人体既是生物体,也是社会文化现象。人体美是人的内在美与外形美的高度统一,二者缺一不可。由此我们可以从自然生物体进化的人体美和社会文化发展现象中的人体美两个方面来讨论。

人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生灵。人在从猿进化成人,从原始人进化为文明人的漫长历史进程中,通过自己的劳动实践活动,不仅使自然万物成为自己认识与实践的对象,就连人本身的肉体机能及结构,也通过自由自觉的创造活动得以发展与完善。就审美活动而言,人既是审美认识的主体,也是审美认识的客观对象。(一)自然属性

人体美首先是人的自然身体形式的美,是自然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谓自然身体形式,指的是人的生物存在形式”。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一个成员,是自然生命的一分子,生物形式的美是人体美的基础。马克思谈到人的本质时说:“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肉体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同动植物一样,是受动的、受制约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人体在构造的一切方面,都符合其作为自然存在物——动物的特征。就四肢与五官的构造而言,动物有用来奔跑、行走和跳跃的四肢,人也有与四肢动物相似的后肢,肉食和草食动物具备的用来观察外界的眼睛、嗅气味的鼻子、咀嚼食物的牙齿、听声音的耳朵、人均具备。就内在脏器的构造而言,人与动物具有相似的内脏组成:例如用来消化食物的胃部和肠道;呼吸的器官如气管;排毒和造血的肝脏等等。在基本情感的表达方面,人同动物也有某些情感和情绪表达方式的类似,今天的文明人虽然带有高度社会化的痕迹,已经远离了作为动物的原始生命情态,但是人与动物具有同样的生理构造和生物属性,同样有“吃喝拉撒”和繁衍后代的自然需要,这些都是无法改变的自然前提。可见,人体美首先是建立在人的生物属性基础上的生物形式的美,是人作为自然存在物,符合自然生命形式的必然性和规律性所呈现的美。以自然身体形式表现的人体美,同时也是作为自然的最高形态而存在的美。

自然万物是从低级向高级渐进发展的。植物生命比起无机物富有活力,动物比植物更有内在的生气,“自然美的顶峰是动物的生命”人体美则属于动物生命美的最高一级。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认为,“最美的猴子与人类比起来还是丑陋的”。黑格尔指出,“同有局限的、受到各种自然需要(饮食、繁育后代的自然要求)束缚的动物生命相比,人的身体却属于较高的一级”。动物生命的局限性在于,尽管能表现出生气的灌注,但是 “它存在的范围是狭窄的,而它的兴趣是受到食欲、色欲之类自然需要统治着的”。(二)人体美与性息息相关

英国科学家霭理士说:“自然界里人类所认为最美丽的东西全都和性的现象或性的冲动有连带的关系或因果的关系。”“男性美和女性美的标准里,性的特征很早就成为一个很重要的成分,这是事实上无可避免的。”人体的美,从根本上说就是彰显男人或女人的性征美。德国文化史家爱德华·傅克斯说,自古以来审美观便含有性的成分,人类的这种性意识异常朦胧而又非常强大。它不仅仅是人们追求人体美的驱动力量,而且还构成种族进化的一种动力基础。(三)人的创造性

人则不仅仅局限于自然需要本身,他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超越了这个需要,这种超越性表现在:人能意识到自己的思维、感情、情欲和需求,感觉自己灵魂的存在,具备发展自身精神和心灵,进行有目的和有意识的自由创造的可能性。如马克思指出的,人不仅是自在存在物,而且是“自为地存在着的存在物”这就是说,人是具备意识与精神能动性的存在物,这种意识与能动性使得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彻底区别开来,使人的生命活动变成了人自身意志与意识的对象,进而使人体美超越了普通动物的生命美而成为自然的最高形态美。

作为自然美的最高表现形态,人体美是在“自然的人化”过程中形成的“人化了的自然”。所谓“自然的人化”,归根结底就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是人通过思维和自由创造的实践活动在自然对象上打上自己意志和意识的烙印,使原本独立于人之外的自然成为人的本质的物化表现。人最终通过“自然的人化”,达到“人化了的自然”。人化了的自然,指的是人类的一切物质与精神文明的成果。这一成果也包括进化了的、发展了的人本身。就是说,人本身的发展,包括人的精神和身体的发展,也都是自由创造的实践活动的结果。马克思说:“自由自觉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的特性。”自由创造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最珍贵的特性,“自由”又是其中最根本的一点。与人相比,动物只能适应环境,无法进行自由自觉的活动。“自由”是人对事物的规律性和必然性的认识,并在这认识的指引下,有目的有意识地进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自由”包含了创造,创造包含了精神实践和劳动实践。自由创造即是符合预期的目的、符合规律的精神活动指引下的劳动。自由创造发展了人体的美。这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通过有意志和有目的的自由创造,人体发展出“敏感”(黑格尔语),产生和动物的区别。“五官感觉的形成是以往全部世界历史的产物”。通过长期连续不断的自由创造活动,人体的任何器官都符合并成为了自由的劳动实践的成果。人在从猿进化成人的过程中,体毛退化,学会直立行走,这是最初的也是重大的改变。到了后来,又逐渐训练出发达的大脑、灵活的肢体动作、敏锐的五官感觉等。现代人的大脑容量远远超过原始人;自由、精细、复杂的肢体动作是动物所难以比拟的,这都是人所独具,是人通过自由的劳动实践形成的。(2)通过自由自觉的创造活动,人的精神生活也获得同步发展,实现了从必然到自由的飞跃。在这个进化和发展了的人的形体及其言行举止中,必然体现出精神和心灵力量的痕迹与要求。人的智慧、仁慈、勇敢、坚贞等各种美好的品质和思想,或通过神情与动作表现出来,或流露为气质和风度之美。概言之就是人的精神和心灵美。

具有自然属性的生物体的人体美就是人的生理解剖特点所形成的肉体美,是人体作为审美对象所具有的美,即人的身体外形的美,又叫个体美、个性美,人体美是生命进化的最高产物,人体美可被看作自然美的最高形式,是造型艺术的主要表现对象,也是自然事物中发展到最高阶段的人体之美。而具有社会属性的人体美就是人的内在的品质、性格、思想、行为等形成的精神美。这两方面的美是统一的,而精神的美占据着主导地位。人类文化发展史表明,人类的种种进步、发展,就是在向往、追求美好的内动力鼓舞下得以实现的。

难怪美学家们都称“人体美是最深刻、最动人的一种美”它对于人类的吸引总是最富有魅力的。关于人体美的观念的争论远没有结束。由于民族、地域及历史条件不同,其人体审美观念仍存在显著差异。这也是人体美标准的特征之所在。但车尔尼雪夫斯基所提出的:“人的身躯是地球上最精美之物”的观点,还是可以为现代东西方人所接受的。(四)关于现代健康的人体的审美

在高校教学实践中,我们认为应该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健康人体观。人的身体首先是人的肉体,包括性别差异与欲望在内;其次,人的身体不只是人的肉体,它还包括身心和智力,三者是有机结合在一起的,这也就是说,我们要树立起健康、美丽、智慧三者统一的人体观。

第一,健康。健康人的身体应该包括健康的生理和心理,首先,健康的身体对人类来说是最基本的前提,因为它是我们从事其他一切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基础保障,现代社会的年轻人容易忽视身体健康的重要性,比如说女生喜欢保持苗条的身材,于是就兴起一股减肥热潮,她们为了减肥经常服用一些减肥药物或者节食,轻者可能减肥不成功,重者就会造成身体营养成分流失,造成身体亚健康的状态,严重地影响了自己的正常生活,更有甚者可能会导致患病、死亡。所以追求身材美必须首先要保证身体的健康。其次,年轻人还应该保持健康的心理,健康的心理是人类能够进行各种活动的有力依托。

第二,美丽。这是从审美角度进行考量,但大学生对人体美的理解过于狭隘,人体美首先指的就是人的身体外形美,这一方面就包括身体外在的各方面的造型,比如说美容化妆、穿着得体等;其次,人的身体美还应该包括内在美,即心灵美,这一点就不能光靠外在的点缀、修饰就能提高的,我们应该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修养,外表光鲜华丽,内在却肮脏不堪,怎能称得上是美呢?

第三,智慧。人只有变得智慧,才会关心和呵护身体,才会将身体放在生命之首,才可能真正拥有强壮健康的身体和美好的人生。因为智慧不只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标志,还是人得以生存并无限接近至善、至美与幸福的根本。因此,自古以来,人们都认为智慧是幸福之源,愚蠢是灾祸之根。

所以,身体是人的生命基础,美德是人生的要素,而智慧则构成人的最高本质。只有树立起这样健康、美丽、智慧三元合一的身体观,重视、呵护、关怀和珍惜生命,拒绝对身体的放纵和压抑,真正地从生命出发,才能真正拥有健康、快乐的人生。二、人体美观念的历史发展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人体美观念有其萌芽、发展和成熟的历程,它伴随着人类历史进程的变化而不断变化。

从宏观角度对人体美观念的历史发展进行整体观照,可以看到,人体美观念经历了从原始时期的重视生殖和生命力之美,过渡到文明时期以性吸引为基础的对人体的合乎完善发育的目的,合乎第二性征的形式美规律的欣赏,最后发展(上升)为强调人的内在精神美与外在形体美的和谐一致的过程。将历时性与共时性结合起来考察,可以发现,人对自身的审美观念并非一经形成就是亘古不变的。史前人类所认为的美的人体,同当今的人的认识有极大区别,东、西方各民族的人体审美观念也都表现出复杂多样的特性。由此形成了人体美观念的古、今与东、西方的差异。(一)萌芽时期

远古时期的原始人类,受恶劣的自然条件限制,不得不遵循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法则。正是优胜劣汰的自然规律,使原始人产生了关于人的身体和健康能力对生存具有关键性影响的经验与体验,下意识地重视和推崇生命力的强盛和肢体的灵活性,他们逐渐积淀成在审美意识上对人的生命与生命力美的重视。其审美判断出于实用和功利的目的。从现有的文化遗存来看,远古人类最先关注的人体美,乃是人的生殖功能所显示之美。原始人认为,男人和女人能够繁衍后代,延续种族,承载这种功能的人体就是美的。恩格斯提出过关于人的两种生产理论:“根据唯物主义观点,历史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结蒂是直接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但是,生产本身又有两种“一方面是生活资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为此所必需的工具的生产;另一方面是人类自身的生产,即种的繁衍。”“在原始社会中,人类崇拜女性生殖器,注意其构造,寻找其象征物,继则崇拜男性生殖器,注意其构造,寻找其象征物。”

从我国考古学界发掘的新石器时代和铜石并用时代的一批人体裸像看,这些被称为“维纳斯”的女性塑像几乎都是丰乳、豪腹、肥臀的形象。这样的女性形象在当时之所以会引起异性的兴趣,甚至被当做女神加以崇拜,就是因为她们“丰乳肥臀”的形体特征被视为具有旺盛的生育力,因而也是最有美感的。在此,美的观念与功利性的繁殖欲求契合为“丰乳肥臀”,这既是女性生育、哺育的生理基础,同时它会逐渐强化人们对女性美标准的形成、定型。总之,生殖即美的生殖观念,是当时性选择的特殊形式,成为孕育人类发现人体美及人体美意识萌芽初始的精神摇篮。(见图2-1)图2-1

从人体艺术的美感层次看,它所反映的那个时代对人体的体察、对人体美的感受仍处于粗糙、素朴的水平。这些人体裸像“其共同特点是,人物大多被雕刻成一个混沌圆浑的整体,诸如身体动态刻画,整体的比例关系以及脸孔、手、脚等细节的表现几乎完全未被注意,或者说,她们几乎未有能力展开自己的四肢,更未有能力去展示她们的表情。作品表现出强烈的单纯化和抽象化的倾向,明快而富有雕刻的力感。”

由于人类的本能与繁殖需要,使他们更关注可以繁殖种族的器官,相对漠视五官、肢体与颜面。这是审美意识形成的历史性。在今天看来,这些特别夸大诸如乳房、腹部、臀部等女性性征,而对人的五官、肢体等并不关心的人体裸像,似乎更接近一个体态臃肿肥胖、行动不便的中年妇女形象,在现代多数人眼里是不会认为有什么美感的,但它确实是中华远古时期人们眼中女性人体美的真实写照。

正如霭理士指出:“用一个原始人的眼光看,一个可爱的女子就是性征发达的女子,或因人工的修饰而特别显著的女子。因此,在所谓原始时代里第一性征往往成为可以羡慕的对象。”

参考阅读哈夫洛克.霭理士(有译为埃利斯,又译为霭理斯,1859-1939)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英国著名的性心理学家、思想家、作家和文艺评论家。作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科学家,他终身从事人类性科学和性心理学研究,致力于探究性和人类精神世界之间的关系,是性心理学研究的先驱,其贡献有目共睹。而作为具有开拓意义的思想家,他在哲学、宗教、社会学、美学和文学批评上的著述同样令世人刮目相看,为冲破和摆脱宗教、道德和习俗对人类思想的禁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霭理士出生于英国伦敦附近的库罗伊登市。他6岁时曾随父亲漂洋过海,16岁时(1875年)曾跟随父亲到了澳大利亚,后来因身体健康原因没有继续去印度,被一个人留了下来,直到1879年才回到英国。在澳大利亚的四年间,他当过教师,经历了身心发育成长的季节,并立志为了解自身以及他人的成长而学医。1880—1889年,他在伦敦的圣托马斯医学院学习,并获得医学博士学位。但霭理士从来没有将医生作为自己的职业。学习期间,他把主要精力放在文学、艺术以及社会活动方面,毕业后没有去当医生,而是积极追寻自己的人生志向,从事性科学研究和文艺、社会思想评论。

黑格尔在讨论独立的象征型建筑时,提到印度普遍存在的生殖器崇拜,其影响及于“佛里基亚和叙利亚,表现为巨大的生殖女神的像”。他还谈道,“从埃及到希腊也有体积巨大的生殖器崇拜的现象存在”,“在中国和印度,以象征的手法表现生殖崇拜的图案与雕刻比比皆是”,大量的树木和花卉崇拜都和性及生殖繁衍意识息息相关,如果实丰累的莲蓬、莲花、胡麻、葡萄(见图2-2、图2-3、图2-4)。这是雕刻在尖底陶罐上的藤蔓纹饰图2-2这是鱼纹图像演变的过程图2-3(作者2013.8拍摄于兰州博物馆)图2-4 各种莲蓬上的坐姿

生命力旺盛的植物藤蔓、蛇头、肚子肥大的青蛙,游鱼、鲜艳的花朵等,都是性力的象征。印度雕刻常以莲花象征女阴,眼镜蛇象征男根。

在原始社会的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遗留下来了大量直接以裸体陶塑和雕刻表现性及生殖特征的母神像。这些母神像制作年代不同,但在造型上却具有某些共同的显著特色,乳房、臀部特别夸大,下腹等生殖相关部位丰满。例如现藏于维也纳自然历史博物馆,著名的奥地利的《威冷道夫的妇女像》(又名《维伦堡的维纳斯》),人物形象圆头、卷发、没有五官,整个身躯极为肥硕,腹部突出有明显的妊娠特征,乳房、臀部高高隆起,是一个典型的“象征多产的形象”(见图2-5)。维伦堡的维纳斯大地女神像图2-5

另外一尊制作于约公元前600年的土耳其加泰比丘的大地女神像,则表现了一个正在分娩的女性,她端坐在扶手椅上,面目模糊,有着下垂而突出的胸脯,上肢和大腿显得丰满,这些都反映了原始人类对生殖美的推崇和对子嗣的强烈期待。

远古人类有关人体的审美意识,建立在当时极为艰苦的自然条件与低下的生产力水平的基础上,以原始人的自我保存和自我发展的需要为前提。无论是原始人对男性和女性的强壮灵活的身体的重视,还是对于生殖美的推崇,都反映出远古人类的一个重要人体审美观念:有益、有用之为美。(二)发展时期

自私有制产生,人类社会进入到文明时期以后,关于人体的审美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就是:从对生殖美和生命力美的注意,转向表现性吸引。“为什么第二性征发达的形体是美的形体?关键还在两性性选择中的性意识”。如果个体根本没有性的欲望,那么异性体态对你来说就根本没有吸引力,第二性征发达的形体是性的符号或象征。在生理学上,第二性征是男女两性进入青春期后呈现出的身体形态,是个体生命发育的外在表征。第二性征发达、四肢匀称、五官端正是个体生命健康发育的表现;反之,如果第二性征不明显,没有性感,一定程度上意味着个体生命生理体能上的弱势。发达的第二性征,即性感是男女两性个体生命健康、生命能量旺盛的形式表征。故这样的人体更充满着性的吸引力与魅力,容易引起异性的性兴奋,甚至引起与之发生性关系的冲动。凡具有性感身材的人在心理上就易于受到异性的青睐,并获得同性的羡慕。人们在欣赏这样的人体时,一方面在生理上获得性的快感,另一方面在心理上获得欣慰感和愉悦感,便是最初的美感。可见,该时期那些具有美感的人体必然首先要具有性感。(三)成熟时期

进入文明时期的人类,逐渐抛开纯粹功利和实用的目的来欣赏人体的美,对性吸引的认识和表现方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由单纯强调性生殖,发展到重视人体整体的性魅力。一般而言,极少有对单个的性器官的赞美和表现;不再只集中于对人体的性和生殖部位的局部夸张而不计其余,而是强调通过人的整体形象来表现人的性感。具体而言,性和生殖部位只被视作人体部位的组成部分,而不再是突出的焦点。在对男性和女性的人体审美与艺术人体形象的塑造上,既强调人体的性和生殖部位的美,同时也注意人体结构比例与尺寸的匀称和平衡;重视男性和女性各具第二性别特征的身体细节与五官、神情的表现。同原始人对性吸引的认识相比,文明时期的人类还发展出“重视人体比例和匀称美的认识”。由此,是否重视人体比例,就成为文明人和原始人人体审美观的重要分水岭。文明时期的人体形象塑造是以和谐的人体比例为前提的。在古代中国和希腊,不乏关于人体的四肢五官比例的探索和研究。我国古代画论总结出了艺术人体的“立七、坐五、盘三半”(指在画人物时,一般人站着有7个头高,坐着有5个头高,盘坐着有3个半头高)的比例法则,以及人物面部比例的“三停五部”、“面相八格”(总结脸部形态的“相之大概,不外八格——田、由、国、用、目、甲、风、申”)(见图2-6)等多种关于人体理想比例的绘画要则。希腊雕刻家波利克里托斯在著作《规范》中提出,“美寓于身体各部分的比例之中”。希腊古典时期的艺术家,通过实验和科学分析,得出人体各部分都符合黄金比的结论,并在艺术创作上努力实践匀称、和谐的人体比例关系,使人体的局部与整体,以及局部与局部之间都符合完美的比例法则。图2-6

参考阅读

和谐与美的人体毕达哥拉斯学派活动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希腊,这个学派成员大多数是数学家、天文家和物理学家。由于他们都是科学家,又把“数”看作宇宙的本源,因此他们也从数的关系探讨美的事物和现象为什么会美。于是他们得出一个结论:美是数的关系的和谐。如认为“一切立体图形中最美的是球体,一切平面图形中最美的是圆形”。他们还发现了一种美的比例,这便是著名的黄金分割率。黄金分割率的比例公式就是:设全线段为1,则大部分与小部分之比是1∶0.62。而大部分与小部分之比又恰好等于整体与大部分之比,即1.62∶1。按此比例构成的长方形是最美的平面图形。此比例用作人体的尺度衡量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从腰部为划分,腰部以上为小部分,腰部之下为大部分。另一种方法是将两手垂直紧贴大腿外侧,从中指尖触到的地方划分,中指尖以下为小部分,中指尖以上为身体大部分。如大部分与小部分之比是1∶0.62的近似值,而人体的整体高度与大部分之比又恰是1.62∶1的近似值,那么,这个人体被认为是和谐的,因此是美的。“希腊人相信阿波罗神像一个完美的男人”,而他的完美首先在于“他的身体符合某种比例法则”。总之,对于文明时期的人来讲,人体性吸引的基本条件就是必须具备合乎比例的、端正匀称的身材。

文明时期的人类普遍强调男性和女性发育程度的完善,男性和女性各有其由第二性征的充分发育所形成的人体形式美特征。男子天生体格魁梧,粗壮的脖子,结实的肩和肋,宽胸,腹部收缩,骨骼粗大而突出的胯部,青筋凸现的大腿和胳膊,结实的膝,强壮的小腿,鼓起的腿肚,匀称而多筋的大手,宽肩,虎背熊腰。这说明,理想男性的身体特征是肌肉发达,体格魁梧,整体线条粗犷,充满了力量的美。而理想的女性人体则表现为肌肤光滑而有弹性,发育适度,充分体现了女性的柔美和妩媚之美。就是对这种理想女性人体的认识。

此外,文明时期的人类,还要求男性和女性的五官和面部轮廓也体现出各自的性吸引美。一般而言,男性以线条粗犷和有力,浓眉大眼、下额方正、五官轮廓棱角分明、流露出勃勃英气为美;女性则以面部线条柔和、微弯的眉毛、秀丽的眼睛、挺直的鼻梁、小巧的嘴唇为美。这就是说,男性的五官和轮廓要表现出阳刚之气,女性则以阴柔为美。

人类对性吸引的认识具有审美稳定性,从漫长的奴隶制、封建制时期直至今天,人类都看重男性和女性的性魅力,而且重视通过对人体整体形象的塑造来体现人体的性魅力。与此同时,人类也发展了对于精神与心灵之美的认识;这种认识经过长期的孕育和发展,终于同对感官形式的肉体美的认识相结合,发展出精神与肉体必须和谐统一,人的形体必须渗透精神、心灵与人格理想的人体美观念。这种要求人的形体和精神一致与契合的人体美观念,是人体美观念发展的最高阶段。

从人体的生殖美和生命力的有益、有用之为美,发展到重视人体整体的性魅力,强调通过人的人体结构比例、尺寸的匀称与平衡的整体形象、第二性别特征的身体细节与五官、神情的人的性感审美,再到寻求人的内在美与外在美的统一,这是人体美观念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也是人类审美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人类不仅在现实生活中,更是在文学艺术创造中孜孜不倦地寻求着人的内在精神美同外在肉体(形体)美的和谐一致,在赞美人的肉体美的同时,也力求使人体的每一个毛孔都散发出精神生活的光辉。中国的儒家、道家提倡形神合一,美的人体必须体现人格精神或道德理想,古希腊与文艺复兴艺术强调通过肉体之美表现精神,都是对人体的自然身体形式与内在精神心灵美的和谐一致的认识和追求。

第二节 古今中外的人体美

在人类各民族、国家和地区,人体美观念从来都存在着古今和东西方的差异。就历时性看,同一民族、国家和地区而不同时代的人,其人体美观念有所差异。从共时性看,同一时代而不同民族、国家、地区的人,人体美观念不同。同一时代但是不同阶级、阶层的人,由于生活环境、社会地位、职业、个人经历的不同,也会造成其人体审美标准的差异。一、西方不同历史时期同一个民族、国家、地区之间审美的不同

在不同的历史时代,同一个民族、国家、地区的人体美观念也有很大的差别。

19世纪法国史学家兼批评家丹纳在《艺术哲学》中谈到艺术的时代精神时,打了一个比方,说原始时代和文明时代就好比住在一楼和三四层楼的人的区别,从不同楼层看出去的视野是完全不同的。他强调时代精神对于艺术的影响,“艺术品的产生取决于时代精神和周围的风俗”。

参考阅读丹纳(James Dwight Dana,1813—1895),法国史学家兼文学评论家。实证主义的杰出代表。自幼博闻强记,20岁时以第一名考入国立高等师范,专攻哲学。曾任巴黎美术学校美术史和美学教授。著有《拉封丹及其寓言》、《英国文学史》、《19世纪法国哲学家研究》、《论智力》、《现代法兰西渊源》、《意大利游记》、《艺术哲学》等。他在《艺术哲学》一书中,从三元素理论出发,详细论证了他的看法。因为种族的不同,造成日耳曼民族的艺术与拉丁民族的艺术不同,前者更浑朴,后者则更精致;因为自然环境的不同,所以意大利绘画多表现理想的优美的人体,而尼德兰绘画多表现现实的甚至是丑陋的人体;因为时代不同,所以古希腊人能够创造出简单而静穆的伟大作品,而现代人只能创作出孤独、苦闷、挣扎的艺术。这些观点无疑极具启发性,当时很多的文艺研究主要从既有观念出发,或仅仅围绕作品情节、人物进行研究,经常把人物孤立于其所生活的环境,不能从更广泛的社会、历史角度去考察。因此,丹纳的三元素说无疑是开了一代风气之先,为以后的实证主义艺术理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人体美观念不是静止的,而是变动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同一个民族、国家和地区的人体美观念会随着时代风尚的变化发生不同的变化。(1)西方的人体美观念从古希腊、罗马的中世纪到文艺复兴时代,经历了几次巨大的变化和转折。古希腊罗马时期,人们欣赏裸体,肉体的美受到尊重;古希腊、罗马文化遗留下来的许多表现人体的雕塑作品,如《米洛的维纳斯》、《掷铁饼者》等,都是希腊人重视肉体美的最好证明。

参考阅读希腊人运用黄金比的最高成就应该说是《米洛的维纳斯》,米洛的维纳斯是公元前1世纪希腊化时期的作品,她“通身都体现着希腊人对黄金比的精确运用”,是古典时期雕塑的比例美的集合 (见图2-7)。图2-7 作者拍摄的《断臂维纳斯》古希腊人把人作为世界上最美丽的形象典范,他们以健美的人体表示出对神明真诚的奉献,就是与神同乐,为了神而装点城邦,为了神而创作诗歌、戏剧、雕塑。他们的神,都有着现实中人的感情、事迹。爱与美神阿芙罗蒂德,被他们想象成是从海浪托出水面的贝壳中诞生的,但她的模样,却是人间的美丽女性。《米洛岛的阿芙罗蒂德》被誉为是美的化身。这座雕像是1820年在爱琴海南部的米洛岛上一个山洞里发现的。人们称它为“维纳斯”,那是她的罗马名字。她双臂断失,许多艺术家曾煞费苦心为她复原双臂,但都无济于事。这座雕像却以其“残缺美”形成特殊的魅力,成了女性美丽、青春的永恒象征。她的面部具有希腊美女的典型特征:笔直的鼻梁、椭圆的面孔、丰满的下巴和波状的发髻。在她优美、典雅的身姿和表情里,表现着纯洁和坦荡;那安详、亲切的美,令人深深地感受着人类高贵的尊严。这尊雕像扣除底座后约为204厘米、雕像的身高正好是26.7厘米的8倍稍弱。其各部分的度量比差,即上躯干与下躯干、双肩与胯部、小腿与大腿度量比差均为5∶8,即黄金分割的比值。这种黄金分割的比值不仅属于西方世界的比例观念,迄今,它仍是人类的共同审美规律。希腊人不论科学还是艺术,都讲究和谐的原则,当时的著名学派毕达哥拉斯派提出“美是和谐与比例”的观点对后世的美学有很大影响。希腊人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发现黄金分割的比值最为和谐,便遵循着数的比值观把审美与人的生理和谐相匹配,创造出希腊艺术的经典雕塑,为世界艺术做出重大贡献。希腊雕塑大师波留克来妥斯,因重新解释了人体各个部分之间的数学关系,而受到同时代人的重视。他的艺术“法规”确定了人的身长与头的比例是7∶1,脚的长度应是手掌宽的三倍,腿部从脚到膝的长度应是手掌宽的6倍,这个长度同样适用于膝到腹部中心之间的距离。他认为这种比例数是最美的,它符合世界的审美观。希腊古典时期的雕塑家米隆的著名作品—《掷铁饼者》之所以能够对现代人产生震撼,并不只是因为铁饼者发达的肌肉给人以丰富的联想,而在于它通过力量与运动的完美统一展现着人的本质。人们从中看到了为实现理想而勇敢奋斗的精神境界。这种境界不但与竞技场上运动员为获得奖杯而顽强拼搏的行为相辉映,而且它还使观赏者从中找到了自信,看到了实现自我的途径。米隆(Myron)(约公元前480年—前440年),希腊雕刻家。生于伊柳塞拉,长期在雅典活动,是希腊古典雕刻家之一。他擅长制作青铜像,作品突破了古风时期雕刻的拘谨形式,把希腊雕刻艺术推向新的高峰。他善于把握人体的准确结构及其在运动中的变化关系,并达到精神和肉体的平衡和谐。被认为是希腊艺术黄金时期——古典时期的开创者。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伟大的绘画家、雕塑家、建筑师和诗人米开朗基罗的《大卫雕塑》,雕像中的大卫左手上举,握住搭在肩上的“甩石带”,右手下垂,似将握拳。头部微俯,怒目裂眦地直视前方,处于迎接战斗的状态。从艺术效果来看,这种艺术高潮到来之前的状态更富有吸引力。从思想效果上说,雕像充分体现了一种顽强、坚定和正义的精神气质。米开朗基罗把大卫作为保卫共和制城市的一名青年战士的典型来塑造。在艺术技巧上,艺术家以解剖学为基础,对人体结构和全身的筋肉都表现得极为合理极为自然,同时对手的关节和大腿加上夸张加长,手和脚稍大,这对一个少年来说是正常的。面部表情也非常逼真,他双眉紧锁,目光炯炯,全神贯注,显示出压倒一切敌人的威武姿态。这件作品成为后世艺术家学习雕塑的楷模,是雕塑史上最杰出的作品之一。米开朗基罗·博那罗蒂(Michelangelo Buonarroti,1475—1564),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绘画家、雕塑家、建筑师和诗人,文艺复兴时期雕塑艺术最高峰的代表人物,与拉斐尔和达·芬奇并称为美术三杰。米开朗基罗又译“米开兰琪罗”、“米高安哲罗”,1475年3月6日生于佛罗伦萨加森汀省的卡普雷塞镇,1564年去世。作为文艺复兴的巨匠,以他超越时空的宏伟大作,在生前和后世都造成了无与伦比的巨大影响。他和达·芬奇一样多才多艺,兼雕刻家、画家、建筑家和诗人于一身。他活到89岁,超越了古稀之年,度过了70余年的艺术生涯,他经历人生坎坷和世态炎凉,使他一生所留下的作品都带有戏剧般的效果、磅礴的气势和人类的悲壮。(2)中世纪的欧洲,受基督教神学的影响与控制,在宗教统治下,宣扬对上帝的偶像崇拜和对人的否定,鄙视人的肉体,把人的肉体看作“灵魂的监狱”,人体美的欣赏被视为世俗罪恶而受到压抑。不论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或是艺术创造中,再也看不见生气勃勃的美的裸体,取而代之的是大量反映耶稣基督的受难、圣徒和圣母形象的宗教绘画与雕塑,目的是为了宗教崇拜和祈祷服务。当宗教需要表现人物的裸体时,描绘的不再是匀称和健康的,而是变形和扭曲化的人体。

参考阅读《最后的审判》是圣经的传统题材,在所有的教堂里几乎都有这个主题的壁画。它无非是宣传人死后行善升天、作恶入地狱的因果报应。基督教义说,耶稣被钉死后复活,最后升入天国。他在天国的宝座上开始审判凡人灵魂,此时天和大地在他面前分开,世间一无阻拦,大小死者幽灵都聚集到耶稣面前,听从他宣谈生命之册,订定善恶。凡罪人被罚入火湖,作第二次死,即灵魂之死,凡善者,耶稣赐他生命之水,以求灵魂永生。米开朗基罗在梵蒂冈西斯廷教堂的天顶画、壁画 《最后的审判》,作为审判者的耶稣在构图中央占有很显著的位置,围着他的是一个象征荣誉光辉的椭圆图形,左边描绘的是接受善者入天堂的情景,右边是天使为罪人衡量善恶比重把他们赶入地狱的场面,下面一层是复活的人们。人物都被夸张和变形,拉长的比例、细小的头部、不自然的动态、恐怖的面部表情构成了中世纪艺术特有的造型。西方的绘画,它主要依据焦点透视,基本结构是团块,并且十分讲究色彩的运用。其中古典主义画派主张照相式的艺术表现手法,注重画面的质感、量感和空间感,印象主义画派则注重光线以及颜色在光线下的种种变化……

参考阅读唐崇荣基督教神学《人论》第二章人的本质身体是人的外形部分,是人灵魂的居所,也是发挥人的意志之器皿。人的意志,借着身体的行动,得以表露。身体虽受灵魂的指挥行事,却并不因此低于灵魂。身体和灵魂之间的微妙关系,不是我们能忖度的。身体本身并非罪恶,也不是罪的源头,或带着罪的倾向。希腊哲学家将身体当做幽禁灵魂之监牢;他们认为,灵魂必须脱离身体的束缚,才能得到升华。东方的宗教,往往也有类似的看法,以为苦侍肉身乃是达到纯净自由之途径。(3)欧洲的文艺复兴时期,一些人文主义思想家和教育家,把培养完美的个性当做反对中世纪宗教统治的口号和主张,大力发展古希腊人的体形“审美风貌”。随着资产阶级思想家对人的价值重新肯定,人体美才重新成为人的审美对象。启蒙先驱们反对神权,提倡人性;反对封建桎梏,提倡个性自由。文艺复兴时期的人物画,复兴了古希腊、罗马文学艺术,重返对肉体的观照,不吝惜笔墨地描绘人的肉体美。从古希腊罗马时期的重视肉体,到中世纪压抑肉体美的表现,再到法兰德斯绘画的肉体狂欢化,在每一个时期,随着时代风尚的变化,西方的人体美观念都发生了相应的改变。二、在各个历史时期不同民族、国家、地区之间审美观的不同

在各个历史时期,不同民族、国家、地区之间的人,由于受到各自居住区域的自然地理条件、民族文化、伦理观念等的不同影响,导致彼此间的人体审美观念产生很大的歧异。这种歧异,以中西民族的差别最为显著。(1)从地理位置上看,中国位于亚洲的东部、太平洋的西岸,东临浩瀚无垠的太平洋,与西方早期文明的发展环境相比,既是一种幸运,也是一种不幸,在古代则更多地体现出幸运的一面。由于太平洋的广袤无垠和海岸线的平直使文明早期的先民根本无法逾越,这就促使他们只能向内陆和腹地寻求发展的空间。与东部的太平洋相比,西部隆起的青藏高原同样成为早期文明的阻隔者,北方则为终年的冰雪所覆盖,就是今天也被视之为畏途。这种地理上的阻隔对中国早期文明的形成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也为许多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形成留下了注脚。地理区域上的相对独立只是影响文明发展的一个方面,与西方相比,中国的地貌也是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一个重要方面。与欧陆的曲折海岸相比,中国腹地辽阔,长江、黄河纵横其间,大河所形成的冲积平原也成为中国早期文明最早的落脚点。

传统的农耕社会使中国人形成了顺应时节、注重节制、追求天人的和谐、内敛含蓄的文化性格。传统文化中,把协调人际关系放在首位。“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儒家的“中庸”、“中和”的价值原则和人格标准成为对中国人的具体要求。“中庸的核心便是思想行为的适度和守常,归结到对个人人格的具体要求,则是要为人庄重、谨慎,节制个人的情感、欲望,反对固执己见的偏激和片面,以达到处世通达圆融。”《论语·学而》与儒家的中庸思想相对应,道家所提倡的守雌、处下、不争、无为的中道观对中国人文化品格的养成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老子的“不敢为天下先”,“知足者富”,对中国人的人生态度产生了更大的消极影响。正是在儒道两家思想的长期影响之下,中国人形成了和平文弱的文化性格。

中华民族以汉民族为主体,汉族在古代称为华夏民族。华夏文明最重要的发祥地是中原地区,也就是今天的黄河流域一带。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它以举足轻重的地理位置,长时间成为经济、文化和政治的中心。黄河流域位于长城以南以及秦岭、淮河以北地区,气候类型复杂,以大陆性季风气候为主,冬夏温差悬殊,流域大部分地区冬冷夏热,四季分明。夏季受到东南海洋性季风的影响,气候温热湿润,冬季则受到西北大陆性季风控制,气候干燥严寒,气温常常低于零度。在中国,无论是在冬季受气候条件影响必须穿厚实衣物的实际情况,或是夏季因为农业劳作的方式影响到农民必须用适量衣物保护身体的情况,都造成了中国人在大部分时间必须穿衣的事实。这就直接影响到中国人蔽体习惯的产生;这种习惯和观念沿袭至今。中国人遮蔽的审美观念,很明显是受到了这种穿衣(遮蔽)的日常生活习惯影响而产生的。所以,人体美观念总的倾向是遮蔽。遮蔽的审美理念导致中国的主流文学、艺术不崇尚、不擅长表现人的裸体,回避对人的肉体的具象描绘,而注重通过对服饰、姿态的刻画表现人物的精神气质、风度举止、强调风度神韵的人体之美。

同西方一样,中国古代的人体美观念也表现出明显的时代特征。《诗经》中所描写的女性体态美,是一种高大丰硕的健美而不是肥美。朱自清《古诗歌笺释三种》:“大人犹美人,”古人:“硕”、“美”二字,为赞美男女之统词,故男亦称美,女亦称硕。《毛传》云:“硕,长貌。”硕人其意即美女个子很高,长得得健壮。可见在 《诗经》时代市井男人的眼里,高大、健壮、丰硕的女人是美的。产生这种审美心理的社会基础,与当时低下的劳动条件、艰苦的的生存环境有关。从《幽风·七月》、《王风·采葛》、《王风·十亩之间》等诗篇可以看出,采集、编织等劳动主要由女性承担,而《周南·苹首》、《盏斯》、《唐风·椒聊》、《麟之趾》等都涉及繁衍问题,高大丰硕的身材在生存、生育上都具有优势。所以说《诗经》时代的这一审美特征是具有功利色彩的。

又例如,迄今我国发现最早的仕女画,是画在绢上的妇女形象——战国长沙楚墓出土的《人物龙凤帛画》,描绘了一位衣着华丽的女子在龙、凤的援引下向天界飞升的场景,龙、凤是幻想中的神物,由龙、凤导引灵魂升天。画中女子神情肃穆、双手拱拜,充满虔诚,其形象颇具美女特点,戴冠垂髻,裙据曳地,体态轻盈,腰身纤细,完全是楚国宫中细腰美人的类型。“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就是当时楚国贵族的审美风尚,这幅作品,是当时审美风尚的典型写照。

又如: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对人体的审美趣味是以瘦为美,强调人的风度气质(见图2-8)。图2-8 甘肃兰州炳灵寺石窟人像(作者摄)

相传汉成帝皇后赵飞燕能作掌中舞,张衡《西京赋》云:“飞燕宠于体轻。”即是指此。魏晋南北朝时期,时代审美风尚是强调人的风度和风姿美“这种对风度美的爱好,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以瘦为美和以柔弱为美”。顾恺之等画家绘制的重神轻形的人物画,“秀骨清像”的佛教雕塑,塑造的都是清瘦秀丽的人物形象,其瘦弱可见一斑。这时的女性形象具有秀骨清像的风格特征。据《世说新语·容止》记载,当时的美男子卫价“居然有赢形,虽复终日调畅,若不堪罗绮”

在唐代,国家统一、对外开放,尊道、礼佛、崇儒,实行开明的“三教”并立政策,不仅促使儒、释、道既相互吸收融合又繁荣发展,更造成一种宽松开放的文化心态与氛围。正是在这种宽松、自由的思想环境下,使得学术上各种新见解得以发现,文学艺术的不同流派、风格得以发展,从而造就了盛唐的文化气象。强大而具有恢宏气度的唐代社会,对于中外文化交流,也表现出高度的自信心和开放性。西域各国的文化不断传入中国,长安成为当时的国际文化中心,各种民族文化与中外文化汇集一堂,相互融合而推陈出新,使得唐代文化呈现出生机勃勃、丰富多彩、博大开阔的面貌,形成了一种极度开放的时代精神。以女性为题材的仕女画达到高峰,创造出丰满的艺术形象,生动地展示了“以丰腴为美”为主,“窈窕、清瘦”为辅的审美时代特征。

唐代对外文化交流频繁,此时西域“丝绸之路”呈现前所未有的繁盛畅通局面,而地接西域的敦煌,较早就接受了发源于印度的佛教文化,唐代女性审美造型的形成是受到唐代开放风气以及印度佛教艺术的影响形成的。其唐朝典型的审美特征如下:

初唐时期:清丽质朴

初唐女性脸部比较圆润,身材修长,其体态继承了魏晋六朝时期的秀骨清瘦的风格特征。如《步辇图》中的宫女形象,皆体态苗条,举止轻盈,发髻形似朵云,即朵云髻。

盛唐时期:雍容华贵

盛唐女性与初唐女性相比,脸型变得更加圆润,体态也随之丰润,如《虢国夫人游春图》中的虢国夫人和诸多宫女皆脸型圆润、体态较丰腴,趋于肥胖,但未超过常态。《捣练图》中的嫔妃亦是如此。

参考阅读世人皆称唐玄宗时杨贵妃得宠是因身材丰肥,其实不然。杨贵妃的得宠,主要原因是“善歌舞、邃晓音律、且智算警颖,迎意辄悟”。杨贵妃擅长舞蹈,《霓裳羽衣舞》是她的代表作,一位擅长舞蹈的人其身材决不会十分臃肿肥胖。正如《开元人宝遗事·杨太真外传》上明皇戏语“微有肌也”。“丰”《辞海》解释:“容貌丰满美好”。杨玉环者,不过是一个当今时尚语词中的“性感女郎”而已,不可与“肥胖”等同。这种“性感”更多是源于印度文化的刺激和影响。《虢国夫人游春图》描绘的是唐玄宗的宠妃杨玉环的姐姐——虢国夫人和秦国夫人游春踏青的场景,画面允满动感和诗意。可见这一时期是大唐帝国的上升时期,艺术是真实生活的写照,因此画面中展示出盛唐乐观、自信、向上的精神氛围。

中晚唐时期:华丽奢靡

从这一时期周昉的仕女画代表作《簪花仕女图》中的女性,身姿丰腴挺拔 、《挥扇仕女图》中仕女体型略显丰腴,但也未超过常态。唐人的性感与丰满更多是源于印度文化的刺激和影响。通过唐墓室壁画、卷轴画中女性形象遗迹考,可以看出仕女的体态婀娜多姿、呈现出S 形曲线美,仕女形象各异,既有清瘦窈窕、也有健硕丰腴。从仕女的服饰装扮中,可见唐代各时期审美风尚的具体体现。

参考阅读周昉出身于富贵之家,历任越州、宣州长史,游于卿相之间,所见非富即贵,因此他的仕女画创作是从现实取材。其情境特征表现为贵族女性从容悠闲、华贵优雅、惆怅忧郁、百无聊赖的精神状态,是当时上层社会女性的真实写照。

唐代的人体总体审美趣味是女性形象表现出内、外在美理想化的特点,既有“丰满为美”,但未超过常态,也有“窈窕”、“清瘦”为美的女性审美标准。表现的是唐人的高贵典雅、仪态雍容,散发出大唐所特有的饱满、富贵和自足,这充分体现了唐人的审美精神(见图2-9)。图2-9 唐朝塑像(作者拍摄于甘肃省博物馆)

参考阅读以绘画为例,中国画最显著的美学特征是写意性,它讲究形神兼备,不以精密、准确的细节描绘取胜,而以表现出高度提炼、概括、象征和韵味深长的艺术意境见长。中国人物画与塑像也有重面轻体的造型倾向,就人物画的具体绘制情况来看,大部分绘画细致地描绘了人物的五官和神情,但是对于人物躯体的表现,则多用服饰的外形来遮掩,或者用衣纹的流动表现身体的动态。《人物龙凤图》1949年2月出土于长沙东南郊陈家大山楚墓。画面所表现的是祝福死者的亡灵在神龙、神凤的引导和保佑之下升天成仙。人物阔袖长裙,体态婀娜,表现了楚国上层妇女的形象特征和“楚王好细腰”的时风。线描简朴流畅,精细曲直处理得当,证明我国绘画以线为主的传统造型手段,在战国以前就已奠定了基础,并已具有相当的表现力。1973年在长沙子弹库楚墓又出土了一幅《人物御龙图》,人物的风度仪容,不禁使人想起楚国大夫屈原及其诗篇中所塑造的形象(见图2-10)。图2-10 博物馆藏人像图(作者拍摄)在秦代,以秦兵马俑为例,高级军吏俑,俗称将军俑,其共同特点是头戴鹤冠,身材高大魁梧,气质出众超群,具有大将风度。中级、下级军吏俑身材一般不如将军俑体魄丰满魁伟,但整体上比较高大,双肩宽阔,挺胸伫立,神态肃穆。更多地表现出他们勤于思考,勇武干练的一面。有一个成语“环肥燕瘦”,这里的“环”是指唐玄宗李隆基的贵妃杨玉环,她体态丰满;“燕”是指在以瘦为美的汉朝,汉成帝爱妃赵飞燕,她瘦得跟燕子一样轻盈美丽,甚至可以在人的手掌上跳舞,二人一胖一瘦,各有千秋,但她们都是历史上有名的美女。(2)希腊位于地中海沿岸,今天的巴尔干半岛以南,邻接于巴尔干南部的伯罗奔尼撒半岛。希腊的数百个岛屿如明珠一样错落分布于巴尔干及伯罗奔尼撒半岛四周,碧蓝的伊奥尼亚海和爱琴海环绕其间。古希腊,是一个拥有数百个岛屿的岛国,大陆和海岛丘陵起伏沟壑纵横,河流交错,人口不多土地贫瘠,地理环境的特殊性造成了其民族生活方式的多样性,而地理环境的恶劣又造成了其民族的冒险性格和抗争意识,奋发拼搏向外开拓是其生存的社会需要。

希腊气候属典型的地中海气候类型,大部分地区常年阳光普照,气候温暖和煦,季节起伏性不大。最热月均温22℃以上,最冷月均温在4℃~10℃,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希腊的气温最高温和最低温温差一般固定在几度之间,没有大起大落的冬夏气温差距。丹纳在《艺术哲学》中这样形容希腊的天气:“那里好像是没有冬天的,永远是夏天的风景;一直到海边都有树木;某些地方,二月里的橘子从树上直掉到水里;没有雾,也差不多没有雨;空气温暖,阳光柔和”。得天独厚的天气条件,决定了希腊民族对待居住条件和衣着力求简便和随意的态度,故有希腊人喜欢在露天睡觉,为适应当地气候,人们衣服穿得少、薄和裸露(见图2-11)。作者同学自拍人像古希腊雕塑 命运三女神(作者摄于法国卢浮宫)图2-11

希腊民族人体审美的总体倾向表现为敞露,即不认为裸体是一件羞耻的事情;欣赏人的裸体美,认为“肉体自有肉体的庄严”。希腊人对肉体美的热爱和欣赏不是以肉体对精神的附庸为前提的,而是对独立存在的肉体及其构成的形式美的充分肯定和褒扬:“观众对肉体的各个部分同等重视,不问高雅与否:他们看重呼吸宽畅的胸部,灵活而强壮的脖子,在脊骨四周或是凹陷或是隆起的肌肉,投掷铁饼的胳膊,使全身向前冲刺或跳跃的脚和腿。”黑格尔将美与欲望严格分开,认为美是靠心灵去把握的,不会生成欲望,只有低级的感性把握才生成欲望。

从历史、政治、经济角度上看,古希腊城邦之间没有隶属关系,对外独立,对内享有完全的自主权;在经济上,自给自足。自治自足的制度为公平竞争创造了机遇,摆脱了等级观念,人人平等的思想逐步建立起来。各个城邦之间为了占有更有利的生存空间及各自的利益,长期处于你争我夺的战争状态中,作为城邦公民,身体的锻炼,参与跑跳,掷铁饼,投标枪……其实也就是战备的训练,被挑选出来的体格健壮的城邦公民成为士兵,经过无数的战斗,他们成为保卫家园的英雄,赢得人们的崇拜。古希腊人崇拜英雄和力量,他们认为:惊人的速度、超人的力量、发达的肌肉是人类最美好的,也是最崇高的,是使人得以体验快乐、幸福的重要因素。同时古希腊人也本能地在潜意识中认为,这些也是奥林匹克诸神所喜欢的东西。所以为博得诸神的欢心,使神灵降福于人类,在祭祀仪式上、在祭坛前人类就应奉献力量、速度、灵敏、耐力等素质和强健的体格。古希腊人看重人自身肉体的美丽和思想的深刻,以敬神、悦神为主要追求,希腊人直接地乃至狂热地表现生命的美丽与力量,以压倒自然的气势去凸现人类自身的美。

当我们欣赏那些断肢缺体的希腊男女雕塑(大量为罗马时期的复制品)时,会顿生一种自尊和纯真美的感受,这种感受在古埃及、古希伯来的雕塑是少见的,这也许正是这个民族纯洁美好心灵的艺术体现。希腊人对美的一往情深、矢志不渝的追求精神,如同一根红线,贯穿于辉煌灿烂的希腊艺术史,赋予希腊艺术更积极、更丰厚的内涵,使之升华到更高的境界。当我们静下心来细细品味希腊艺术所展现的美感时,不仅是我们的身心被拥入、被激荡、被震撼不已,而且是在充满机趣的诗情画意中获得理智的憩息,得到地久天长、空阔寥廓的关于人生宇宙、天地自然的艺术启迪。黑格尔曾指出:“这个民族(希腊)值得我们尊敬,因为他们创造出一种具有最高度生命力的艺术。”

希腊的重视运动是与早期的城邦战争息息相关的。希腊的人体审美觉醒,重要的基础应该是在运动。公元前776年,希腊人们把健壮的体魄和聪明才智与爱国热情联系在一起,开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奥林匹克运动会。把实体的战争转化为四年一次、城邦与城邦之间的运动竞技,因此参与者均是男性,女性甚至被严令禁止涉身运动场。男性的人体之美也因此成为早期希腊人体艺术的主要重心。经由运动,希腊人找到了认知人体的各种可能。运动不只是为了体能的训练,更是借助人体的训练,使人达到对和谐、平衡、秩序、节奏的认知。跑跳、驾车、投掷标枪,“人体存在”的意义在于挑战“人体的极限”。在美术史上,也正是希腊“古拙时代”的人体雕像萌芽之时。

四年一次的运动会和健美比赛,推动了体育运动和体育美学思想的不断发展。“体育”已被视为与艺术有同等重要地位的审美领域。体育审美思想在希腊有着深厚的全民性基础。

雕塑《掷铁饼者》不仅生动地反映了掷铁饼者准确而有力的动作,优美的造型,健美的肌肉,坚强的意志,更是将真善美融为一体的杰出作品。“健与美”在古希腊的美学思想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历史地位和意义,并影响到以后欧洲文艺复兴和发展。同时还可以看到,古希腊的数学已成为体育美思想的科学基础,也就是美是“真”的前提,掷铁饼者的手臂摆动的角度、旋转的姿势,是符合数学及物理学用力原则的。当时的数学家毕达哥拉斯就把他的“黄金分割律”用到了美学理论上,他认为健美的身体比例应该是黄金分割比例。

参考阅读人体美学观察受到种族、社会、个人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涉及形体与精神、局部与整体的辩证统一,只有整体的和谐、比例协调,才能称得上一种完整的美。黄金分割律是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所发现,后来古希腊美学家柏拉图将此称为黄金分割。即把一条线分为两部分,此时长段与短段之比恰恰等于整条线与长段之比,其数值比为1.618∶1 或 1∶0.618,也就是说长段的平方等于全长与短段的乘积。“0.618”以严格的比例性、艺术性、和谐性,其数值蕴藏着丰富的美学价值。为什么人们对这样的比例,会本能地感到美的存在?其实这与人类的演化和人体正常发育密切相关。据研究,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骨骼方面以头骨和腿骨变化最大,人体结构中有许多比例关系接近0.618,从而使人体美在几十万年的历史积淀中固定下来。人类最熟悉自己,势必将人体美作为最高的审美标准,由物及人,由人及物,推而广之,凡是与人体相似的物体就喜欢它,就觉得美。于是黄金分割律作为一种重要的形式美法则,成为世代相传的审美经典规律,至今仍不衰! 近年来,在研究黄金分割与人体关系时,发现了人体结构中有14个“黄金点”(物体短段与长段之比值为0.618),12个“黄金矩形”(宽与长比值为0.618的长方形)和2个“黄金指数”(两物体间的比例关系为0.618)。古代奥运会中有这样一项规定:既不准许女性参加比赛,也不准许观看比赛,违反者会受到极刑处置。这样做的原因是大部分比赛项目中,运动员都是赤身裸体参加比赛的,妇女在场有伤风化。另外因为古代奥运会是宗教祭神活动的内容之一,所以也不允许女性参加。然而也有例外。身处恶劣的生存环境中,要求古希腊的女子也必须进行体育锻炼,像斯巴达城邦的统治者鼓励女孩像男孩一样进行短跑、摔跤、铁饼和标枪训练,并且参加比赛,为的是能够有强健的体魄和健美的身躯。经过长时间体育锻炼,女性中不断涌现出佼佼者,有的甚至比男性还要强悍。古希腊其实有专门为女性举办的运动会,即赫拉运动会。赫拉运动会同古代奥运会一样,每隔四年举办一次,也在奥林匹亚举办。在赫拉运动会上,参加短跑比赛的女选手会被分成三组进行比赛。第一组是最年轻的女子,第二组是较为年轻的女子,第三组是最为年长的女子。比赛时,她们把头发散开,身穿一件刚刚盖过膝盖的束腰外衣,露出右肩和右胸。女子比赛赛跑的距离比标准长度要短六分之一,比赛的获胜者同样可以佩戴上橄榄枝,得到一块献祭给神灵的牛肉,另外,还可以让艺术家替自己制作雕像,并且把自己的名字刻在基座上。在公元前6世纪以前的伯罗奔尼撒半岛东南部的斯巴达城邦,两个多世纪中,一直保持着军事和体育方面的优势地位。实行全民皆兵,被视为身体强壮合格的男孩在7岁时被送到公育机构,在青年指导员的指导下过集体生活。他们常年穿单衣,睡草垫,学习投标枪、掷铁饼、跳跃、角力、赛跑五项运动以及游泳、球戏、游戏和音乐舞蹈等。斯巴达城邦还派专人负责,在专门的场所对女孩进行身体和军事训练,训练内容和男孩大致相同。斯巴达女子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强健的母亲,以期生育健康的后代。在公元前338年前的雅典是当时教育和体育最发达的城邦。雅典公民既是军人,又是社会和文化活动家,因而雅典教育注重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公民。“心”的教育包括文化和音乐教育;“身”的教育既着眼于军事准备,也很重视身体的健美匀称。儿童7岁前在家庭接受由双亲安排的教育,其中的体育活动主要有猜单双、掷骰子和玩球等游戏。7岁后男童开始通过私立学校接受文法和音乐教育,并每天由体育教师带领进行一般的体操和户外游戏,以培养正确的姿势,养成优美的举止。13岁后除在原学校继续接受教育外,还必须进入体操学校进行较正规的体育训练,并学习赛跑、跳远、投标枪、掷铁饼和摔跤五项竞技运动的训练,亦学习游泳和舞蹈。16岁左右,一般要进入国家体操馆继续学习,并参加成人的各种社会活动。18岁起,经过测验合格者成为公民,宣誓入伍接受两年严格的军事训练,并到边防去见习。毕业后,只要无战争就可从事自己喜欢的职业。雅典的妇女不像斯巴达妇女那样享有较广泛的权利,她们只是在音乐学校接受一些与舞蹈有关的身体训练。古希腊体育尽管披着宗教和军事的外衣,但在实质上,对人体力量、技巧和健美的追求,已成为希腊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不仅表明了系统身体训练的形成,而且标志着体育本身已经成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古希腊人为世界提供了为实践体育所必需的多种组织形式,从单一项目的竞赛,到大型的综合性运动会;从斯巴达国家主义型的体育制度,到雅典的大众型体育制度,这些都曾经对古代世界产生过广泛影响,并且为近代各国所仿效。崇尚智慧的希腊人也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今天体育科学的不少基本问题,例如关于体育的功能,德、智、体、美育的关系,锻炼原理和方法,训练周期,体育道德等,都可以在古希腊哲人的言论中找到它们的萌芽形式。三、同一时代,同一民族、国家、地区的不同阶级和阶层之间的审美差异

生活在同一时代,同一民族、国家、地区的不同阶级和阶层之间的个人,由于生存环境、文化教养、人生际遇的不同,其审美观念也不同。黑格尔指出:“人体机构,尽管是在较小的程度上,也还是分裂为种族上的差异以及随着种族而来的不同等级美的形体构造,”这还是一种一般性的差异;除此以外,“个体之间还存在家族特性、生活习惯、职业特性、特种性格和性情、个人遭遇的差异”。丹纳也强调“铁匠的胳膊不同于律师的胳膊,军官走路跟教士不一样;整天劳动的农夫的肌肉、皮色、脊骨的弯曲、额上的皱痕、走路的姿势,都不同于关在客厅里或办公室里的城里人”。黑格尔和丹纳所强调的,都是由种族、家族、社会地位、职业、阶层、个人性情的差异性带来的人的“个别面貌的偶然性特点”。

正是这种“个别面貌的偶然性特点”,造成了人的审美观念的个别性与丰富多样性。也就是说,生活在同一时代、同一民族、国家和地区的不同的人,彼此的审美眼光有可能大相径庭。这种人体审美的个体差异,突出表现在同时代、民族、国家、地区的不同阶级和阶层的人体审美观念的歧义上。

不同的阶级和阶层的差别,造成了人和人之间的生活和生存环境、人生遭遇、社会地位的区别,进而导致了不同阶层的人们的审美观念的歧义。苏联文学评论家车尔尼雪夫斯墓曾就此举例说,农民和所谓有教养阶级欣赏的美女是不同的。农民喜欢结实健康的乡下少女,她们的肤色常常是红里透出白来,朝气勃勃,双颊红润,由于常常劳动,所以不会发胖,手和足都因发育良好显得结实。与此形成强烈对比的是,有闲阶级欣赏的社交女郎,是纤手和细足。劳动的人由于晒了太阳,皮肤显得黑,而有钱人的皮肤却是白色。车氏进一步指出导致这种审美的个体歧义的原因,是由于社会地位带来的生活环境的不同所导致的。乡下少女常常外出劳作、锻炼使得她们肤色健康,红中有白;农民为了要种地,一年四季暴露在太阳下,皮肤会晒黑,辛勤劳动的结果是壮实的体格。“上流社会的人则不参加经常的劳动和运动,不仅自己如此,从自己往上的几代人都如此。有闲而无所事事的生活使贵族们受不到阳光的烤晒,长此以往,居移气,养移体,皮肤就变得苍白,骨骼也变细了,因此习惯以病态的苍白,以纤细为美。”鲁迅曾经说过:“贾府的焦大不会爱上林妹妹。”莫言在《红高粱》里充满了对生命张力的礼赞,充满了对生命激情的呼唤,体现出发自对“生命力”强烈的崇拜之情,这些生长在北国高粱地里的庄稼汉们,他们不再是某种思想理念和道德模式的体现者,而是一批充满了野性、充满了原始生命激情,豪放不羁、不屈不挠、追求自由的人。而《丰乳肥臀》一书中对母亲的描述,体现了农民阶层对女性的审美要求。四、不同国家、民族、时代、地域、文化的审美差异

早在14世纪前后,欧洲妇女就开始以穿紧身衣服、束细腰(以磨破皮肤、使内脏和骨骼变形为代价),并以鸟笼状的裙遮掩丰臀,造成畸形的蜂腰肥臀的女性美的形象。即便是现代,世界各地对美人与人体美的审美观念也不尽相同。

太平洋岛上的汤加人和尼日利亚的伊博族姑娘以肥胖为美。家有胖女是富有殷实的象征。尤其待嫁的姑娘,要像填鸭那样,以专门的进食和调养迅猛增肥,以达到一定指标,否则就嫁不出去。缅甸巴洞地区的妇女以长脖子为美。为使脖子变长,她们用多层金属环戴在脖子上作支撑物,并不断增加,有一个叫默培的女子,竟然套了42个金属环,脖子长达55cm,以至于胸脊严重变形。如果一旦拿下套环,她们就可能会因细长脆弱的脖子自行折断而亡。埃塞俄比亚一个部落的女性以唇大口方为美,为取悦异性,她们不惜割开嘴唇,拔去下腭当中的四颗牙齿。澳洲一部落的人时兴脸上涂颜色,身上刻刀痕。印第安人特意将自己的全身涂上红色的油彩。印度人乐意在眉心点一粒朱砂。这些都是不同国家、民族、时代、地域、文化等非常具有特色的审美。

第三节 现代中西方人体美对照

由于文化传统、人种特征、审美习惯的不同,中国与西方在女子的整体审美特征上也有所差异,主要表现在中国女子以柔弱美见长,西方女子以丰满健美取胜(见表2-1)。表2-1 中西女性审美标准对照表

以研究女性人体美而著称于世的德国人类学家施特拉茨先生,跑遍全球,实地考察,写出一部罕世之作:《世界各民族女性人体美概要》。他认为:只有从人种群体中挑选出最健美、最优秀的代表才是确定人种美的无可挑剔的方法。一、人体美的一般标准

一般以身体发达的白种人为标准尺度,其他人种以那些几乎接近白种人标准的女子为最美。在这个范围内,人种最显著的标志具有决定性意义,并以此作为从各方面准确评价各种女性美的标准。

白种人的分支及其特征:(一)地中海种族

1.利比亚人种:如犹太女子、吉卜赛女子等。这一人种的人苗条、黑发、衰老得很快;混有尼日利亚(北非)血统。

2.罗马人种:如西班牙女子、意大利女子、法国女子等,这一人种的人个子小,娇嫩、易发胖,头发黑褐色,衰老得快。(二)北方种族

1.斯拉夫人种:如俄国女子、波兰女子、匈牙利女子等。这一人种的人个子中等,黑褐色或浅色的头发,青春期较长,混有蒙古血统(东欧)。

2.日耳曼人种:如荷兰女子、奥地利女子、德国女子、美国女子、澳大利亚女子等。这一人种的人个子高大、强壮、青春期长,很少混有外来血统(北欧)。二、人体各部位的美

经过长期的审美实践,人们对形体美和容貌美的审美水平达到了较高的层次,形成了一些共识,然而由于时代、地域、种族、性别、年龄等的不同,其审美标准可能各异,至今也没有一个绝对的审美标准,以下我们试图将亚洲人体各部位美学因素(即形态特征)的等级评定中的最高(理想)标准作阐释,以供大家交流。决定人的形体美的主要因素是体型、骨骼和人体的线条,它们构成了形体美的生物学基础。构成人体形体美的几个主要部位的美学因素(形态特征)等级评定的最高标准如下:(一)颈部之美

男性颈部前正中有突起的喉结,配上两侧强健的胸锁乳头肌,能显示出男性的阳刚之气;女性脖颈皮肤平滑、白皙、细腻、修长,形似优雅的天鹅脖颈,故称“玉颈”。女性颈部的又一特征是在颈的后部距乳突下3~4cm有三条横皱纹,被人称为“维纳斯”项圈。颈部的美以两侧对称、比例适中、血管不显露、平坦、润滑而富有弹性、活动自如为基本要求。男性的脖颈应粗壮、坚挺、刚毅有力;女性颈部则以修长、白皙、圆润、皮肤细腻为美。女性颈部修长、袒露或缀以装饰,配合后颈部飘荡的青丝与摆动的腰臀,会增添无限魅力。

颈部粗短,会给人以笨拙之感;颈部过于纤细柔弱,则显有病态;若颈部筋骨毕露,则给人以火暴躁动之嫌;如颈部有脂肪堆积,则显得臃肿;火鸡脖则给人以衰老体弱的印象;歪颈则使人体失去平衡;这些都是颈部形态之大忌。人在日常生活中,颈部应保持良好的姿态,走路时要昂首挺胸,眼光平视前方,使人看上去精神抖擞,气宇轩昂、信心十足。颈部保持良好的姿态会增添人的风度和气质美。(二)肩部之美

男性的肩以宽大为美,宽大的肩是三角肌发达和健美的标志,而强壮的三角肌给人一种力度感,也能体现男性“倒三角形”的体型。女性三角肌起点处薄弱,而后部厚而宽,使女性的肩平、薄、窄,肩峰低,肩膀显得柔嫩丰润,洁白圆滑的肩具有一种柔和的曲线玲珑美。女性的肩也是胸部的导引地带,它的袒露直接让人联想到胸部的风情,其肩部与胸部构成的曲线具有动态的性感之美。

人们的服装常用垫肩。男装着重突出肩的宽度和厚度,西装平直的两肩给人庄重威严的感觉。女装垫肩则为体现肩的圆滑感,展现女性柔美的曲线。而哑铃的各种上举,肩部训练器上颈前和颈后推举等是解决肩部健美的最佳办法。

最美的肩部是:双肩有力(男宽女圆),圆润而不下塌,锁骨窝基本不显。(三)胸部之美

俗话说:男子美在双肩,女子美在曲线。男性的双肩美与女性的曲线美都是以胸部美为基础的。人体的胸部尤其男性的胸部两侧由宽大的胸大肌覆盖(包括胸小肌),其外下侧有前锯肌(包括肋间内外肌)附着。这种宽厚、丰满而富有弹性的胸部与两外侧锯状肌相配,如群山蜿蜒相连,可充分显示男性的力度感和阳刚之气。女性具有丰满、匀称、挺拔、润泽的乳房,则是女性成熟美的标志和青春的象征。同时,乳房又是女性的象征,是女性性特征最重要的部位。它象征母爱、和平与幸福,它能激起许多美的遐想,把人带人一种崇高而纯洁的境界,它不仅是人类生命之泉,而且它也哺育了人类的性爱。女性乳房是人体形体美审视的触目点,由于从咽喉至两乳头呈现一个等边三角形,故被美学家誉之为“金三角”,它居于性美感的首要位置,除脸部魅力以外,它是女性魅力最重要的表征。现在国际上一般认为,乳房质地紧实、富有弹性、有光泽,乳房外观正常、悦目,颜色粉白,乳头挺出,大小正常,状如珍珠者,为有魅力的标志。俯卧双臂屈伸、仰卧推举、蝴蝶机夹胸等力量运动方式是健美胸部的最好办法。

最美的胸部是:男性胸部呈扁圆形,胸部肌肉发达,胸围与身高比例协调,肋骨显露不明显,胸壁无静脉曲张现象。

女性理想的乳房是:丰满、匀称、柔韧而富有弹性,呈半球形或圆锥形,较大,挺拔,乳房位置在第二至第六肋间,乳头位于第四肋间,乳轴与胸壁几乎呈90°,两乳头间距离约18~24cm,乳房微微自然向外倾,高度为8~10cm。

女性乳房的形状又以圆锥形为最好,因为圆锥形乳房形态饱满挺拔,乳峰前突且微微上翘。乳房上部皮肤成斜坡形,下部皮肤为弧线形,胸肌线上形成明显的乳沟,穿任何衣服都能显示胸部的丰满感,这种乳房不仅造型美,而且最具性魅力。(四)背部之美

背部的挺拔与否,直接决定了一个人整体形象的美感程度,结实健美的背部会让人看起来形态优美、线条流畅,也显得更为高大一些。人体的背部肌群,以背阔肌面积最大,其次还有斜方肌、菱形肌、骶脊肌等,它们的功能是相互配合可使人抬头、挺胸展体、伸展脊柱、引体向上和提拉重物。对于男性,如果背部肌肉丰满、结实、宽阔,可使躯体呈“倒三角形”,构成挺拔、刚劲、强壮的男性美。对于女性背部,主要是看流畅的“s”形曲线和肌肉起伏的美,也就是从人体侧面和正面不同角度观察时的轮廓美,上背部宽于上胸部的“倒三角形”无疑更具魅力和风采。正常的背应该是头颈正直地落于肩上,脊柱的弯曲在正常范围内。

标准的美背是没有斑痕、疤痕或生理缺陷造成的凹凸,光滑细腻、毛孔微细,没有太重的汗毛,生理弯曲正常,没有驼背含胸,在双肩位置向下至腰部有大于2~3度的倾斜。女性背部美的标准一般是指背部宽窄适中,与臀部比例适当,肌肉丰满,腰部起伏,弯曲明显,脊柱沟比较明显,肩下骨不太突出。

最美的背部是:呈三角形,腰部弯曲较明显,脊柱沟也很明显,肩胛骨不太突出。(五)腹部之美

健美的腹部应有优美的对比曲线,腹围比臀围小约30cm。腹部平坦(或微微隆凸),皮肤无色素沉着、无静脉曲张、无脂肪堆积及松弛下垂,肚脐大小中等,腹部柔软而有弹性。女性的腹部,可显示女性的年龄和营养、健康、体育锻炼、妊娠等情况。青春女性的腹部外观光滑、圆浑或微微凸起,有人称之为“生命之壶”,因为它蕴藏着未来的生命。现代时髦女性喜欢消瘦而平坦的腹部,平坦的腹部固然令人满意,但精致的凸面体更令人神往。皮肤白皙形体姣好的少女,其腹线隐现淡红色,名为“青春线”;妇女生产后,此线渐变成凝滞的黄褐色,同时有白色的妊娠线出现在腹部。腹部鼓突、松弛、下垂或皮肤萎缩及斑纹等均影响腹部的曲线美。

随着露脐装、低腰裤的流行,女子的腹部和肚脐亦成了继面部美容后的又一个审美重点。肚脐位于全腹正中,是分割人体全长的黄金点,并蕴藏着重要的审美价值,肚脐的形态美亦是腹部美的灵魂。从大多数人的观点看,深而圆的肚脐最有吸引力,是健康富贵的象征。

最美的腹部是:腹部平整,皮肤坚挺,男子腹部有垒块显现,女性腹部外观光滑、圆浑。最美的脐部是:肚脐大小中等,呈圆形,偶尔有轻微的斜度,无向内、外凹凸。(六)腰部之美

腰部是上下躯体活动的枢纽。腰部是女性躯体的第二个生理弯曲,也是女性线条美中最富有变化的部位。女性曲线从侧面看是由胸——腰——臀——腿组成的一组光滑的“S”形曲线,这条弧形曲线通过腰部的柔滑流转,形成动人的节奏和韵味,它使女性胴体显得优美迷人。曲线美是女性追求的一贯目标,健身、健美、减肥、节食等都是女性为了减小腰围而采取的手段,她们深知胸、腰及臀部是女性曲线美的核心。女性健美的腰肢柔软纤细,与胸部、臀部一起构成婀娜的体态,体现了一种活泼的青春之美。

国际审美委员会多次将腰围60cm定为现代女性美的标准。一般来说,我国女性若以166cm身高为标准,则腰围以64cm为合适。身高与腰围比例的标准方式是:标准腰围=身高×0.5-20。调查研究表明,女性腰围与臀围比例达到7∶10被认为是最完美、最理想、也是最具吸引力的比例关系。

腰围和臀围测量:腰臀比(WHR)=腰围/臀围,可评定腹部脂肪的分布情况。WHR值高为上半身肥胖,值低为下半身肥胖。评价标准随年龄、性别、人种不同而不同。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腹部脂肪分布过多的标准为:

男性WHR大于1,女性大于0.85。男性腰围大于94cm,女性大于80cm为肥胖。根据我国国情,专家们提出了新的腰围和腰臀比肥胖评价标准:男性腰围大于85cm,女性腰围大于80cm;男性WHR大于0.90,女性WHR大于0.85为肥胖。男性健美的腰在符合比例的前提下应粗壮而有棱角分明的腰肌,把男性刚毅与力量的美展现出来,这就是人们常用“膀宽腰圆”来形容健美男子的缘由。

最美的腰部是:黄蜂腰(视腰臀比例而定)。女性腰的比例恰当、粗细适中、圆润、柔韧灵活;男性的腰则应壮实并有棱角分明的腰肌,粗细比例适度,肌肉弹性好。(七)上臂和前臂之美

修长柔软的双臂本身就充满着一种动感,同时双臂也是人体最灵活的部位,双臂更是女性动态美的最佳载体,最容易吸引男性的目光。在动态当中常常造成女性的仪态万方、风情万种。臂的合理长度和围度是其形态美的基础。标准的上肢应为3个头长。男性的上臂和前臂应显示男性的阳刚之气。上臂应有鼓胀隆起的肱二头肌、肱三头肌,前臂饱满且血管毕露,以显示男性强壮健康的力度美。

女性的上臂及前臂均以长短比例适当、圆润、纤细、细腻、洁白、柔软而受人青睐。健美女性的胳臂,人称“玉臂”或“莲藕”,是女性魅力的一个重点。肘后的“笑窝”,也是引人注目之处。由于女性的双臂与身体的整体曲线美互相呼应,才得以充分体现了女性的柔软美、丰润美和线条美。(八)手之美

手是人体的“第二张面孔”,一双美手展示给人的不仅仅是视觉上的愉悦,而且更重要的是显示自己灵慧的内心,“心灵手巧”就是此意。修长是手之美最直观的体现,也是手之美的决定性因素。手是人劳动、工作及表达情感的器官,也能显露人的气质。手的形态是否美,主要决定于手掌的宽度与整个手长的比例以及手指的长度与比例。

根据手型指数(即手的宽度乘以100再除以手的长度)可以将手分为宽型手(手型指数大于48,特征是手显得宽厚粗短)、狭型手(手型指数小于42.9,特征是手显得细长瘦薄)和中间型手(手型指数在43~47.9之间,特征是手的比例均匀适中)三种。手的美学评价应以手的形态、色泽、动态及功能为准。

手的形态以中间型者为美,这种手各项比例适中。手宽则有笨拙之感,手细则显病态。美的手应是皮肤光滑,色泽红润,富有弹性,并且线条圆滑,动作灵巧,能传达丰富的内心情感。

女性的手,应白皙秀丽、圆润丰满,在丰满的手背上,掌指关节呈现4个“酒窝”,这便是女性手背上的“笑靥”,给人温暖甜蜜的感觉。手势也是一种无声的语言,可以传递心语、反映情感。根据手的长宽比例、手指的外形、指甲的大小与外形可对手进行评定。中国女性手美的标准是丰满红润、修长流畅、细嫩光洁。

最美的手是:手指长而纤细,手指尖削,指甲大而椭圆。(九)臀部之美

美臀的标准是丰润圆翘、球形上收。女性的臀部、乳房和腰部是构成躯体曲线美的三大要素。女性高耸的胸部、纤细宛转的腰肢与浑圆后翘的美臀构成一种上下呼应关系。交织成一曲跌宕起伏、丰满圆润的“三乐章”,形成女性形体的韵律美。

健美的臀部应圆滑、丰泽而富有弹性,其曲线应柔和流畅。当女性站立时,由于覆盖在骶部的肌肉比其他部位薄而紧,形成菱形窝,年轻而体态丰满的女性,这个窝就显得特别大而深。它就像面颊的笑靥一样美丽动人。美的臀部还在于它的动感。臀部是人体背面审美的焦点,是展示女性魅力最生动、最丰满的部位。女性走动时臀部左右摇摆,增强了女性动态美,是青春活力的展现。从背面观察女性的这种姿态,还能给人一种朦胧美和距离美,被阿拉伯人称之为“旋转的天堂”。

男性的臀部应是健和力的象征。男性的臀部外形像一个倒立的蝴蝶。肌肉宽大、肥厚而富有弹性,在大转子内侧有一道明显的“臀沟”。这是男性臀部力度感的显示。男性臀部有丰满、鼓胀、富有弹性和立体感的肌肉群。显现出男性的强健的力感和阳刚之气。俯卧直腿后上举、负重弓箭步蹲、宽站距半蹲等是美化臀部曲线的最好方法。尤其中国女性的臀部大多较为扁平,“S”曲线不够明显。因此,唯有通过科学的健身锻炼,才可塑造出圆翘丰满、富有弹性和更具魅力的臀部,而且可以留下美丽的倩影。

最美的臀部是:臀部中等偏大(视腰臀比例而定),丰满,呈圆形,可见深大的菱形窝。臀稍向后上翘。皮肤光滑而富有弹性,皮下无过多的脂肪组织。(十)腿部之美

大腿前面的股四头肌粗大而有力,棱角分明,线条清楚,是显示大腿力量与美的标志。小腿则以腓肠肌与比目鱼肌构成的腿肚为审美的重点。

标准的腿骨骼正直、外形圆润,无松弛肌肉和皮肤,粗细适当,皮肤有弹性,膝盖外形圆润,骨骼纤细。双腿并拢时,双腿间只有四点接触,即大腿中部、膝关节、小腿肚和脚跟,无“O”形和“X”形腿现象。

下肢对女性整体美的身材、轮廓、曲线等都非常重要。由外观、轮廓、曲线、皮肤所形成的女性标准下肢不仅使双腿本身有很高的审美价值,而且使女性的整个身材显得修长、苗条、挺拔,也对女性的动态美和气质风度有很大影响。腿是性感特征最为显著的部位之一,女性最美妙的曲线体现在双腿上,一双修长的腿无疑是女人性感的根基,是成熟女性的柔媚和引以为豪的资本。女性的腿应该白皙丰满、细腻而富有弹性,小腿肚应浑圆适度,脚跟应结实,踝部宜细而圆。

男性的腿,则以健壮、结实、棱角分明、肌肉显著为美;大腿应呈圆柱形,小腿以腿肚壮圆为宜。对大腿的美学等级评定,可根据大腿围长、皮下组织情况、皮肤弹性等进行评价。对小腿的美学等级评价可根据小腿指数(小腿长度乘以100,再除以身高)、小腿围度、腿肚外形和膝盖弯到踝骨的空间(两膝合拢程度)来进行。

最美的大腿是:粗细适中,线条优美,围长中等或偏上,皮肤弹性好,无脂肪堆积。

最美的小腿是:小腿指数(小腿长度乘以100再除以身高)至少为26或以上;腿肚鼓突适中,呈纺锤形;两腿并拢时其间隙不大于1cm。(十一)足之美

足是现代人最注重装饰的部位之一,它不仅本身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而且具有突出的性别美特征。女性双脚所形成的神奇而美妙的曲线是魅力的重要因素。模特双脚踩出的“猫步”所形成的优雅步态美令人赞叹不已,舞蹈艺术是女性步态美最易窥见的动态美。有人认为看一个人的头和足的装扮就可知道这个人的审美水平。优美的足应是长宽比例适中,足趾以二趾稍长或与拇趾等长为美,足弓较高,皮肤有弹性,功能健全。可根据足的长度、足趾的外形、足趾甲的外形有无足病进行美学等级评价。

最美的足是:脚大小适中,足趾很正规,足趾甲外形正常,功能良好。三、肌肉对人体健美的影响

在先天遗传因子的基础上人体的骨架定型后,人体美主要由不同肌肉的发达程度来形成其人体外观状态。即不同肌肉的发达程度,将对人的不同生理现象产生不同的影响,并对人体美产生不同的视觉作用。如:(1)发达的胸大肌,能使胸脯显得厚实饱满。(2)轮廓分明的三角肌,可使肩部宽阔有力。(3)背部的斜方肌牵引着上体,能使人体上身笔直耸立。(4)脊柱两旁的背阔肌和深层的背部肌群、颈肌,担负着人体挺胸昂首的使命。(5)臂部有力的肱三头肌、肱二头肌、肱肌,可使人拉引、屈伸等动作做得潇洒自如。(6)凹凸起伏的腹肌,能使腰部浑圆有力。(7)曲线明显的腿部肌肉,能为人体的站立、运动提供有力的支撑。

由此,我们归纳出健、力、美三者间的相互关系是:健是美之根本,健是力之基础;力是美之气质,力是健之风采;美是健之升华,美是力之气韵。故肌肉在人体健、力、美的审美之中将产生着重大的影响。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相貌的美高于色泽的美,而优雅合适的动作美,又高于相貌的美,这是美的精华。愿大家都做一个体型美、仪表美、行为美、心灵美高度统一的人。四、现代人体健美的一般标准

怎样才算健美,很难确定一个大家都认可的标准。从美学的角度来说,美既是一种自然现象,又是一种精神现象;既有表露部分,又有内含或暗示的成分。因此,健美可理解为身体表面形态和谐、匀称及内部显示出的健康和力量。没有健康也就没有美。一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评价:(1)两眼大而有神,五官端正并与头部的搭配协调。(2)骨骼发育正常,身体各部位之间比例适度,有匀称感。(3)男子肌肉均衡发达,女子体态丰满而无肥胖臃肿感。(4)双肩对称,男宽女圆,无耸肩或垂肩感。(5)脊柱背视成直线,侧视具有正常的生理曲线。(6)胸廓宽厚,比例协调,男子肌肉圆隆,背视形如倒梯形,女子乳房丰满而不下垂,侧视有明显的女性曲线特征。(7)腰细而有力,微呈柱形,腹部呈扁平。男子在处于放松状态时,也有腹肌垒块隐现,女子腰围比臀围约细1/3。(8)臀部圆满,男子鼓实微呈上翘,女子不显下坠。(9)下肢修长,无头重脚轻之感,大腿线条柔和,小腿长而腓肠肌位置较高,并稍突出。(10)从整体观,无粗笨、虚胖或纤细、重心不稳、比例失调、形态异常的感觉。五、现代女性健美的标准(一)现代女性健美的具体标准(1)骨骼发育正常,身体各部分之间比例适宜匀称。(2)站立时,头、颈、躯干和脚的纵轴在一垂直线上。(3)头、躯干、四肢比例以及头、颈、胸的连结适度,上下身比例适合“黄金分割”定律。(4)体态丰满而无肥胖臃肿感。(5)眼睛有神,五官端正,且与头部搭配协调。(6)双肩对称,稍宽微圆,略显下削,无耸肩或垂肩之感。(7)脊柱背视成直线,侧视具有正常的生理曲度。(8)乳房丰满而不下垂,侧视有明显的女性线条特征。(9)腰细而有力,微呈圆柱形;腹部扁平,腰围比臀围约细1/3。(10)臀部圆满而不下垂。(11)下肢修长,无头重脚轻之感;大腿线条柔和,小腿腓肠肌位置较高并不突出。(12)足弓较高,两腿并拢时正视和侧视均无屈曲感。(13)肌肉富有弹性,能显示出人体形态的强健与协调。(14)肤色红润而有光泽。(15)从整体看,无粗笨、虚胖或纤细、重心不稳、比例失调、形态异常的感觉。(二)现代女性健美的定量标准(此标准较适合南方女大学生对照)(1)标准体重:[身高(cm)-100]×0.85(kg)。(2)上下身比例:以肚脐为界,上下身比例应为5∶8,符合“黄金分割”定律。(3)胸围:由腋下沿胸的上方最丰满处测量。标准:胸围应为身高的一半。(4)腰围:在正常情况下,从腰的最细部位测量。标准:腰围较胸围小20cm。(5)髋围:测量体前耻骨平行于臀部最大部位。标准:髋围较胸围大4cm。(6)大腿围:测量大腿的最上部位,臀折线下。标准:大腿围较腰围小10cm。(7)小腿围:测量小腿最丰满处。标准:小腿围较大腿围小20cm。(8)足颈围:测量足颈的最细部位。标准:足颈围较小腿围小10cm。(9)手腕围:测量手腕的最细部位。标准:手腕围较足颈围小5cm。(10)上臂围:测量肩关节与肘关节之间的中部。标准:上臂围等于大腿围的一半。(11)颈围:测量颈的中部最细处。标准:颈围与小腿围相等。(12)肩宽:测量两肩峰之间的距离。标准:肩宽等于胸围的一半减4cm。(13)骨骼:骨骼美在于匀称、适度。即站立时头颈在一条线上;肩稍宽,头、躯干、四肢的比例以及头、颈、胸的连接适度。(14)肌肉:肌肉美在于富有弹性和协调。过胖、过瘦或肩、臀、胸部的细小无力,以及由于某种原因造成的身体某部分肌肉过于瘦弱或过于发达,都不能称之为肌肉美。(15)肤色:肤色美在于细腻、光泽、柔韧,摸起来有天鹅绒之感,看上去为浅玫瑰色的最佳。六、现代男性健美的具体标准(一)肌肉发达,体格强壮

肌肉是人体力量的源泉,同时也是力量的象征。因此,健美的体型、强壮的体魄是和发达的肌肉密切相关的。在艺术家、人类学家和体育家的眼里,发达的肌肉和健壮的体魄是人体美的重要因素。因为发达而有弹性的肌肉不仅是力量的源泉,也是健、力、美的象征。如:(1)发达的颈部肌肉能使人颈部挺直,强壮有力。(2)发达的胸肌(胸大肌、胸小肌)能使人的胸部变得坚实而挺拔。(3)发达的肱二头肌、肱三头肌及前臂肌群,可使手臂线条鲜明,粗壮有力。(4)覆盖在肩部的三角肌可使肩部增宽,若再加上发达的背阔肌,就会使躯干呈美丽的V形。(5)有力的骶棘肌起着固定脊柱、使上体挺直、不致弓腰驼背的作用。(6)发达的腹肌可增强腹压,保护内脏,有利于缩小腰围,增强美感。(7)发达的臀部肌肉和有力的下肢肌肉可起到固定下肢、支撑全身的作用,并给人以坚定有力之感。(二)体型匀称,轮廓分明

体型主要反映人体的外部形象,它无疑是反映人体健美的重要因素之一。从研究人体美的角度来看,以脂肪所占的比例、肌肉的发达程度,并参照肩宽和臀围的比例作为划分体型的条件。这样可将体型分成肥胖型、健壮型(或运动型)和瘦弱型三类。(1)肥胖型。其特点是上(肩宽)下(臀围)一般粗,躯干像圆水桶,腰围很大;腹壁的脂肪很厚,在腰两侧下垂,腹部松软,肚脐很深;胸部的脂肪多而下坠,有些女性化;一般颈部都呈短粗状和双下巴。且体重往往超过标准体重的30%~50%。(2)瘦弱型。其特点和胖型相反。腰围很小,躯干是上小下大,肩窄、胸平;四肢细长,肌肉不丰满,线条不明显;颈部细长而无双下巴。体重小于标准体重的25%~35%。(3)健壮型(运动型)。其特点是肩宽、臀小,背阔肌大,上体呈倒三角形;腰围较细,腹部肌肉明显;四肢匀称,肌肉发达;颈部强壮有力、无双下巴。体重在标准体重±5%之内。(三)精神饱满。富有朝气

饱满的精神从其外在的表现主要是皮肤健美、姿态端正、举止大方;其内在表现则是富有朝气、意志坚强。(1)皮肤健美。这是人体美的重要表征。正如有些专家所称颂的:结实的肌肉和古铜色的皮肤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衣裳。的确,皮肤就如人的健康状况的镜子,红光满面气色好的人才可称为“有精神”;相反,脸色发灰、精神不佳的人,往往是身体衰弱或多愁善感的病人。(2)姿态端正、举止大方。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文明历史,历来重视人的言行举止。首先,优美的坐姿应该是抬头、挺胸、直腰、收腹。切忌含胸弓背,因这是造成脊柱弯曲、腰背疼痛等的病因,且会使人显得精神萎靡不振。其次,优美的站姿应该是“三挺一睁”,即挺颈、挺胸、挺腿,两眼圆睁,且目视前方,头颈、躯干和脚在一条垂线上,两臂自然下垂。切忌弓腰挺腹,过分偏移重心至一腿的站姿。再者,优美的走姿不是一摇三晃,也不是“八”字横行,而应该保持体直、挺胸、缩腰、微收小腹的姿态,膝和足尖始终正对前方行进,两臂自然摆动,步伐稳健而均匀。(3)富有朝气,意志坚强。中华民族历来重视人的精神气质的展现。在赞美英雄的形象和力量的同时,总要更突出地称颂英雄的宏伟气魄。人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人体美需要通过外部表现的形体美和内在体现出的精神气质美和谐统一,只有两者有机结合才能称得上真正的健美。因此,男子的美还必须具有勇敢无畏的精神,坚忍不拔的顽强意志,以及刚毅果断的性格和良好的品德修养。这种美发自心灵深处,却需要通过人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从外部表现出来,并使得别人能够感受得到。

总之,男性应该具有发达的肌肉、健壮的体魄、匀称的体型、魁梧的身材、端正的姿态、潇洒的风度,以及发自心灵深处的勇敢无畏、刚毅果断、坚忍顽强的精神气质和阳刚之美。

第三章 人在运动中的美

如何欣赏人在运动中的美呢?对于这个问题,可能有很多种回答,见仁见智。譬如,体育摄影家,他们可能认为英国著名足球运动员大卫·贝克汉姆(David Beckham)踢任意球那一瞬间的动作就非常美。

在当今足坛,贝克汉姆的罚球方式独树一帜,为了更强调足球的速度和弧线的提拉程度,他必须尽力扭转全身,左臂向外大幅度侧摆,摆到几乎与地面平行,右侧手臂下压,而右侧小腿则尽力向后弯曲,在与足球几乎成零度角的位置用右脚的内脚背侧向触动足球,这样可以最大化的踢动足球,提高足球的内旋速度,从而提高足球的旋转度。贝克汉姆踢出的任意球特点是在空中飞行呈弧线形、速度快和落点准确,防守球员很难防范。英国的研究专家曾经把小贝的任意球作为他们的探索课题,贝克汉姆右脚踢出的任意球飞行的轨迹被他们称之为贝克汉姆弧度(即贝氏弧线,或贝氏弯刀),而踢出这道美妙弧线的动作已经成为绿茵场上最具杀伤力的武器,足球运行的轨迹被称为全世界最完美的弧线(见图3-1)。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