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农药使用手册(常用新农药实用技术丛书)(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10 03:10:26

点击下载

作者:罗汉钢

出版社: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蔬菜农药使用手册(常用新农药实用技术丛书)

蔬菜农药使用手册(常用新农药实用技术丛书)试读:

蔬菜病害

一、蔬菜苗期病害

(一)菜苗立枯病

1.病原 Rhizoctnia sotani KuHn,属半知菌亚门,立枯丝核菌,俗称糊根。

2.识别方法 发生在育苗后期,为害部位主要是茎基部。病部初呈褐色椭圆形斑,病部渐凹陷,边缘明显,高湿时病部长出褐色轮纹或褐色稀疏的蛛丝状菌丝。病斑继续扩大绕茎1周后,病部逐渐干枯,病苗直立死亡。

3.发生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或菌核在土壤中越冬,存活2~3年。条件适宜时,菌丝直接侵入寄主致病。病原菌在13~40℃的温度范围生长,最适温度17~28℃,同时,要求较高湿度。苗床温暖、高湿、播种过密、分苗不及时、幼苗徒长,均有利于立枯病发生。该病除为害黄瓜外,还为害茄果类、豆类、白菜、油菜、甘蓝等。

4.防治药剂(1)氢氧化铜(可杀得)

剂型:77%可湿性粉剂。

防治时期:发病前或发病始期。

使用方法:1000倍药液喷雾,间隔10天1次,连续防治2~3次。

注意事项:蔬菜苗期采用安全浓度喷药防病。(2)代森锰锌

剂型:80%可湿性粉剂。

防治时期:发病前或发病始期。

使用方法:500倍药液喷雾,间隔10天1次,防治2~3次。

注意事项:不宜与铜制剂和碱性农药混用;对皮肤和黏膜有刺激,注意安全使用;宜存放在干燥、阴凉处,以避免受潮失效。

(二)菜苗猝倒病

1.病原 属鞕毛菌亚门,称瓜果腐霉菌。

2.识别方法 种子发芽出土以前感病,造成烂种、烂芽。苗期发病,从幼苗茎近地表处开始,初为水渍状小斑点,后病部变淡褐色,病斑迅速扩大绕茎一周,致茎病部干枯、缢缩成线状,萎蔫折倒,故名猝倒。在高湿条件下,近病苗根际处土表生长出白色絮状菌丝。

3.发生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或卵孢子在12~18厘米深的表土层越冬,在土壤能长期存活,条件适宜时萌发侵染。在土壤营腐生的菌丝也产生分生孢子囊和游动孢子,萌发侵染。低温、高湿有利发病。土温15~16℃时,病菌繁殖很快。地温10℃左右时,不利菜苗生长,而病菌能继续侵染。在苗床滴水处最早见到发病株,以此为中心向四周扩散,出现成片死苗。幼苗子叶期,由于养分基本耗尽,新根未扎实,嫩茎未木栓化,抗病力低,是易感病时期。若连续雨雪、光照不足、湿度较大、苗床保温措施不力,病菌会乘机而入,造成严重发病。播种过密,分苗不及时,浇水过多、过勤,土壤湿度大,温度低,也给此病的发生流行创造有利条件,导致大面积死苗。

4.防治药剂(1)霜·锰锌(杀毒矾)

剂型:64%可湿性粉剂。

防治时期:发病初始阶段。

使用方法:400倍药液喷雾,间隔10天1次,防治2~3次。

注意事项:不宜与铜制剂和碱性农药混用;对皮肤和黏膜有刺激,注意安全使用。(2)甲霜灵(瑞毒霉)

剂型:25%可湿性粉剂。

防治时期:发病初期。

使用方法:800倍药液喷雾,间隔10天1次,防治2~3次。

注意事项:雾滴细且均匀,长期使用,病菌易产生抗性,应与其他杀菌剂交替使用。

(三)菜苗根腐病

1.病原 Fusarium solami(Mart)App et Wollenw,属半知菌亚门。

2.识别方法 幼苗根部和茎的土表以下部分是主要受害部位。初感病水渍状,渐呈浅褐色至深褐色腐烂,不缢缩。维管束变褐色,但不向上发展。后期病部腐烂,仅留丝状维管束。豆类幼苗染病,初为红褐色斑,随病情发展,病部深褐色、纵裂或根茎髓部腐烂、变空。初时中午萎蔫,早晚还能恢复,几日后随病情发展而枯死。

3.发生规律 根腐病由镰孢霉真菌侵染所致。病菌以厚垣孢子在土壤越冬,存活5~6年。苗床内传播主要是带菌的土壤、肥料、农具和浇水等。病菌从寄主的伤口侵入,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高温、高湿是此病发生流行的关键。苗床连茬、地面积水、施用未腐熟的肥料、地下害虫多、农事活动造成根部伤口多发病较重。

4.防治药剂(1)多菌灵

剂型:50%悬浮剂。

防治时期:发病初期。

使用方法:400倍药液喷雾,间隔10天1次,防治2~3次。

注意事项:不宜与碱性药剂混用;长期单一使用易使病菌产生抗药性,应与其他杀菌剂轮换使用或混合使用。(2)代森锰锌

剂型:70%可湿性粉剂。

防治时期:发病初期。

使用方法:500倍药液喷雾,间隔10天1次,防治2~3次。

注意事项:不宜与碱性农药、化肥和含铜的溶液混用;药剂对皮肤、黏膜有刺激作用;对鱼有毒,不能污染水源。

(四)菜苗沤根

1.病原 菜苗沤根是生理性病害。

2.识别方法 幼苗出土后,长期不发新根,不定根少或无。根表皮锈褐色、腐烂。病苗萎蔫,叶缘枯焦,渐死亡,易拔起。

3.发生规律 因管理不当所致。地温低,土壤湿度大,土壤板结缺氧致根系不能正常生长,渐变红褐色腐烂,导致死亡。

4.防治药剂(1)氨基寡糖素(施特灵)

剂型:0.5%水剂。

防治时期:发病初期。

使用方法:600倍药液喷雾,间隔10天1次,防治2~3次。

注意事项:使用时勿任意缩小稀释倍数,喷施后6小时内遇雨,需补喷;不可与碱性农药、肥料等混用,如有沉淀,摇匀即可,不影响效果。(2)霜霉威盐酸盐(普力克)

剂型:72.2%水剂。

防治时期:发病初期。

使用方法:500倍药液喷雾,间隔10天1次,防治2~3次。

注意事项:雾滴细且均匀,应与其他农药交替使用,每季喷施最多3次;在碱性条件下易分解,不宜与碱性物质混用。

二、保护地蔬菜病害

(一)黄瓜疫病

1.病原 Phytophthora melonis Katsura,属鞭毛菌亚门,疫霉属。

2.识别方法 此病除为害黄瓜外,还为害冬瓜、西瓜和南瓜等。黄瓜苗期和成株期均感病。苗期感病,多从生长点嫩梢处开始,初感病时病部水渍状、暗绿色,病部以上渐萎蔫。成株期感病多从茎基部及茎节叶柄处开始,初为水渍状、暗绿色,渐明显缢缩,病部以上萎蔫下垂,致全株枯死。叶片感病,初为水渍状、暗绿色圆形或不规则形斑。干燥时病部青白色,易破裂。高湿时病部变软腐烂。瓜条感病,初为水渍状、暗绿色凹陷斑,湿度大时瓜条腐烂,有腥臭味,病部长出稀疏白霉。

3.发生规律 高温、高湿是发病的重要条件。孢子囊产生和萌发的适宜温度25~30℃,释放游动孢子要求植株表面有水。低温降雨、高温高湿均有利疫病发生与流行。雨季来临早晚、雨日多少、雨量大小、温度波动程度和连茬时间长短,对病情有重大影响。田间漫灌、施用未腐熟肥料及黄瓜种植过密等,均有利此病发生。

4.防治药剂(1)甲霜灵(瑞毒霉)

剂型:25%可湿性粉剂。

防治时期:发病初期。

使用方法:800倍药液喷雾,间隔10天1次,防治2~3次。

注意事项:雾滴细且均匀,长期使用,病菌易产生抗性,应与其他杀菌剂交替使用。(2)霜霉威盐酸盐(普力克)

剂型:72.2%水剂。

防治时期:发病初期。

使用方法:500倍药液喷雾,间隔10天1次,防治2~3次。

注意事项:雾滴细且均匀,应与其他农药交替使用,每季喷施最多3次;不宜与碱性物质混用。(3)霜·锰锌(杀毒矾)

剂型:64%可湿性粉剂。

防治时期:发病初始阶段。

使用方法:400倍药液喷雾,间隔7天1次,防治2~3次。

注意事项:不宜与铜制剂和碱性农药混用;对皮肤和黏膜有刺激,注意安全使用。

(二)黄瓜炭疽病

1.病原 Collatetrchum orbicurae(B ark.& mont)Arx,属半知菌亚门,刺盘孢菌。

2.识别方法 黄瓜苗期、成株期,叶、叶柄、茎、瓜均感病。苗期感病多从子叶边缘开始,病部为水渍状,半圆形,淡黄渐变深褐,略凹陷。茎部感病为水渍状斑,渐严重,甚至环茎一周,致茎从缢缩的病部折断。茎部感病后期病斑梭形、凹陷呈黄褐色。成株期感病,叶片上出现近圆形水渍状斑,渐扩大成黄褐色圆形斑,病斑周围有浅黄色晕圈,干燥时病部开裂。瓜条感病,初为淡黄色水渍状椭圆形斑,后病部颜色渐变深褐色,凹陷。高湿时,病部有粉红色黏稠状物溢出。

3.发生规律 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和拟菌核附着在种子或病残体于土壤越冬。经风雨和媒介昆虫传播,从寄生表皮和伤口侵入。最适温度24℃,相对湿度87%以上。相对湿度54%以下,病情停止发展。地势低洼、排水不良、昼夜温差大、结露时间长、植株过密、通风不及时以及氮肥过多等,均有利此病发生和流行。

4.防治药剂(1)甲基硫菌灵(甲基托布津)

剂型:70%可湿性粉剂。

防治时期:发病前或发病始期。

使用方法:600倍药液喷雾,间隔10天1次,防治2~3次。

注意事项:不能与铜制剂、碱性药剂混用,长期使用,病菌会产生抗药性,降低防治效果,应与其他药剂轮换使用,但与多菌灵、苯菌灵不得轮换使用,它们之间有交互抗性。(2)福·福锌(炭疽福美)

剂型:80%可湿性粉剂。

防治时期:发病前或发病始期。

使用方法:500倍药液喷雾,间隔10天1次,防治2~3次。

注意事项:不能与铜制剂混用;在发病严重情况下,防效相应降低,宜早用或与专用杀菌剂配合使用。

(三)黄瓜霜霉病

1.病原 Pseudoperonospora cubeneis(Berk.et cort)Rostuv,属鞭毛菌亚门,古巴假霜霉菌。

2.识别方法 霜霉病为害叶片。幼苗出土后,子叶感病,出现褪绿色不规则形小斑点,渐变黄褐色。叶片感病,叶缘或叶背出现水渍状不规则形斑。随着病情发展,病部褪绿变为黄褐色,病斑的发展受叶脉限制呈多角形。早晨露水未干时,病斑周围呈暗绿色水渍状,病斑背面有黑色霉层。病情严重时,病斑互相连结在一起,致病叶枯死。

3.发生规律 病原菌只能在活体寄主上存活,经风雨传播。保护地、露地周年种植情况下,交替侵染。越冬越夏,病害发生受到抑制。相对湿度85%以上,棚内有结露,叶面有水滴、水膜,是该病传播、流行的关键。该病主要侵染功能叶片,而嫩叶、老叶受害较轻,发病多从植株的中下部位开始,并渐向上发展。该病发生多从结瓜初期,即黄瓜由营养生长转向生殖生长时期。天气忽冷忽热、昼夜温差大、结露时间长、多阴雨、少光照的天气以及地势低洼、浇水过多、过勤、种植过密的地块,均有利该病发生和流行。

4.防治药剂(1)碱式硫酸铜(多宁)

剂型:77%可湿性粉剂。

防治时期:发病前或发病始期。

使用方法:500倍药液喷雾,间隔10天1次,防治2~3次。

注意事项:雾滴细且均匀,长期使用,病菌易产生抗性,应与其他杀菌剂交替使用。(2)精甲霜·锰锌(金雷)

剂型:68%水分散粒剂。

防治时期:发病初期。

使用方法:100~120克/亩均匀喷雾。

注意事项:本品对鱼和水生生物有毒,勿将制剂及其废液弃于池塘、沟渠和湖泊等,以免污染水源。

(四)黄瓜灰霉病

1.病原 Botorytis cinereapers,Sclerotinia fuckeliana(de Bary)Fucke,属半知菌亚门,灰葡萄孢菌。

2.识别方法 灰霉病主要为害瓜条,造成烂瓜。病菌从花部侵染,渐向瓜条发展,致瓜条顶部变软腐烂。叶片感病,多从叶缘开始,呈“V”字形向叶片内扩展。苗期感病,常引起腐烂。高湿时病部长出灰色霉。

3.发生规律 分生孢子借气流和雨水等传播。在低温、高湿条件下,管理不善、种植过密,通风不及时,昼夜温差大、结露时间长以及大水浸灌等,均有利于此病发生和流行。

4.防治药剂(1)异菌脲(扑海因)

剂型:50%可湿性粉剂。

防治时期:发病前或发病始期。

使用方法:1000倍药液喷雾,间隔10天1次,防治2~3次。

注意事项:不能与碱性物质和强酸性药剂混用;喷雾应力求均匀、周到。(2)甲基硫菌灵(甲基托布津)

剂型:70%可湿性粉剂。

防治时期:发病前或发病始期。

使用方法:600倍药液喷雾,间隔10天1次,防治2~3次。

注意事项:不能与铜制剂、碱性药剂混用;长期使用,病菌会产生抗药性,降低防治效果,应与其他药剂轮换使用。

(五)黄瓜白粉病

1.病原 Sphaerothecafuliginea(Schl)Poll=S.cucurbitae(Jacz)Zhao,属子囊菌亚门,瓜类单丝壳白粉菌。

2.识别方法 白粉病,俗称白毛,常发性病害,发生在黄瓜生长的中后期。黄瓜叶片、叶柄、茎均感病。但多见于叶片。叶片感病,叶正面出现圆斑,渐扩大成边缘不明显的大圆斑,严重时布满整个叶片。病斑灰白色,长满白色菌丝,并有很多小黑点。

3.发生规律 病菌随病残体在土壤越冬,或在保护地黄瓜上、温室花卉上继续为害越冬,并成为翌年的初侵染源。分生孢子借气流、雨水传播。最适温度16~24℃和75%相对湿度下,有利白粉病发生和流行。饱和湿度即叶面有水珠的情况下,该菌会吸水破裂而死。高温、高湿又无结露或管理不当,黄瓜生长衰败,则白粉病严重发生。

4.防治药剂(1)三唑酮(粉锈宁)

剂型:15%可湿性粉剂。

防治时期:发病始期。

使用方法:1500倍药液喷雾,间隔10天1次,防治2~3次。

注意事项:持效期长,对瓜类、蔬菜,在收获前15天内停止施药;易燃,应远离火源。(2)氟菌唑(特富灵)

剂型:30%悬浮剂。

防治时期:发病始期。

使用方法:1500倍药液喷雾,间隔10天1次,防治2~3次。

注意事项:不可与波尔多液等碱性和酸性农药等物质混用。

(六)黄瓜细菌性角斑病

1.病原 Pseudomonas syringae pv lachrymans(Smith et Bryan.)young.Dye & Wikie,属丁香假单孢杆菌,细菌性病害。

2.识别方法 苗期、成株期均受害。为害叶和果,有时也为害茎。叶片受害,初为水渍状鲜绿色斑点,后病斑扩大,受叶脉限制而呈多角形斑。病部褪绿枯黄,有时褪绿变薄,早晨高湿时有白色菌脓溢出。干燥时病部开裂,甚至脱落形成穿孔,病部有白色菌膜。果实感病,初为油渍状小斑点,扩大受叶脉限制,形成不规则形斑,病部有白色菌脓溢出。干燥时病部白色,有裂纹。

3.发生规律 病原菌随种子或病残体在土壤越冬,成为第二年的初侵染源。种子萌发时,侵染子叶引起发病。土中的病原,经雨水、灌溉水和农事操作传播。病菌通过寄主的伤口、气孔、水孔侵染。发病最适温度18~26℃,要求高湿和土壤高含水量。发生程度与浇水次数、浇水量成正相关。降雨多、光照少的年份以及浇水勤、浇水量大、地势低洼、排水不良和重茬地块,发病严重。

4.防治药剂

农用硫酸链霉素

剂型:72%可溶性粉剂。

防治时期:发病初期。

使用方法:4000倍药液喷雾,10天1次,防治2~3次。

注意事项:喷药时间选在下午4时后,湿度过大,会加重病害发生,不能与生物制剂混合使用。

(七)黄瓜黑星病

1.病原 Cladosporium cucumerinum ELL.et Arthur,属半知菌亚门。

2.识别方法 黄瓜的叶、茎、花均受害。叶片感病,始为褪绿色圆形斑,病部渐变黄,后破裂穿孔,并呈星芒状开裂。茎感病,病斑长圆形或梭形,初为水渍状褪绿斑,渐变黄褐色,凹陷龟裂,高湿时病部长出灰黑色霉。瓜条感病多从残花处开始,初为水渍状绿色小斑点,渐扩大凹陷呈疮痂状后龟裂,病部溢出乳白色半透明胶状物,后变琥珀色颗粒状。在高湿条件下,病部有灰绿色霉状物,瓜条感病后病部停止生长,造成畸形。

3.发生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菌丝块随病残体在土壤越冬,或以菌丝存在种子或分生孢子附着种子表皮越冬。种子带菌是该病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发病后,病菌以分生孢子借气流、雨水传播。发病适宜温度18~22℃,相对湿度93%以上。植株过密、郁闭,天气连续阴雨、光照少、湿度大,有利黑星病发生和流行。

4.防治药剂(1)霜脲·锰锌(克露)

剂型:72%可湿性粉剂。

防治时期:见病初期。

使用方法:700倍药液喷雾,间隔7天1次,防治2~3次。

注意事项:喷药时间选在下午4时后,湿度过大,会加重病害发生;不宜与碱性农药、肥料混合使用;施药时,如本药接触皮肤和眼睛,要用大量清洁水冲洗;少量吸入药雾时,将患者移离有毒环境,到有新鲜空气流通的地方。(2)甲基硫菌灵(甲基托布津)

剂型:70%可湿性粉剂。

防治时期:发病初期喷药。

使用方法:700倍药液喷雾,间隔7天1次,防治2~3次。

注意事项:不能与铜制剂、碱性药剂混用;长期使用,病菌会产生抗药性,降低防治效果,应与其他药剂轮换使用。

(八)黄瓜菌核病

1.病原 Sclerotinia sclerotiorum(Lib.)de Bary属子囊菌亚门,核盘属菌。

2.识别方法 黄瓜苗期、成株期均感病,部位是茎和瓜。茎部感病,一般从基部开始,初为水渍状斑,后渐扩大色渐深,呈浅褐色,病部变软、腐烂,长出白色棉絮状菌丝,后期菌丝密集鼠粪般黑色菌核。瓜条感病,多从顶花处开始,初为水渍状,渐向瓜条内发展,致瓜腐烂。病部长出白色棉絮状菌丝和黑色菌核。叶柄感病,初为水渍状,很快湿软腐烂,并长出白色絮状菌丝。

3.发生规律 病菌主要以菌核在土壤越冬,其次菌核混在种子越冬。在条件适宜时,菌核萌发出子囊和子囊孢子,借风雨传播,侵染衰老抗病力弱的花和叶,进而为害柱头和幼瓜,菌丝靠接触形成再侵染。低温、高湿环境,有利于发病。温度15~20℃,相对湿度85%以上,利于菌核萌发子囊盘和菌丝生长、侵入。低温、高湿,早春多雨年份,连茬种植、排水不良和氮肥过多的地块发病严重。保护地和露地均可发病,以保护地为重。

4.防治药剂(1)速克灵(腐霉利、菌核酮)

剂型:40%可湿性粉剂。

防治时期:发病初期。

使用方法:1500倍药液喷雾,间隔10天1次,防治2~3次。

注意事项:不能与碱性药剂和有机磷药剂混用;幼苗、弱苗或高温条件下施用浓度不宜偏高,在白菜、萝卜上施用也应慎重;病菌易对其产生抗药性,应与其他药剂轮换使用。(2)菌核净(纹枯利)

剂型:40%可湿性粉剂。

防治时期:发病初期。

使用方法:2000倍药液喷雾,间隔10天1次,防治2~3次。

注意事项:雾滴细且均匀,避免和碱性强的农药混用。(3)甲基硫菌灵(甲基托布津)

剂型:70%可湿性粉剂。

防治时期:发病初期。

使用方法:600倍药液喷雾,间隔10天1次,防治2~3次。

注意事项:不能与铜制剂、碱性药剂混用;长期使用,病菌会产生抗药性,降低防治效果,应与其他药剂轮换使用。

(九)黄瓜枯萎病

1.病原 Fuarium(Schl)f.sp.cucumerinum Ouien,属半知菌亚门,称尖镰孢菌。

2.识别方法 苗期受害,胚茎基部水渍状软腐,子叶萎蔫,病苗猝倒枯死,维管束变黄褐色,潮湿时病部长出白色菌丝或粉红色霉层。成株期感病,多在结瓜期显症,起初植株下部叶片变黄,植株白天萎蔫,夜里恢复正常,枯黄继续向上发展,全株枯萎死亡。茎部感病,多从基部开始,初为水渍状褪绿,后病部纵裂。湿度大时病部有粉红色霉状物,植株叶片自下而上变黄萎蔫,维管束变黄褐色。

3.发生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或厚垣孢子随病残体在土壤或种子上越冬。土壤的病原菌可存活4年以上,成为翌年的初侵染源。病菌从根部伤口或根毛顶端细胞侵入后,进入维管束,造成维管束堵塞、变褐,导致植株萎蔫死亡。最适发病温度20~25℃,湿度90%,田间土壤潮湿、土壤黏重、板结、酸性、偏施氮肥、多年连作、重茬,以及连续阴雨等均有利此病的发生。

4.防治药剂(1)多菌灵

剂型:50%可湿性粉剂。

防治时期:发病初期。

使用方法:500倍药液喷雾,间隔7天1次,防治2~3次。

注意事项:不宜与碱性药剂混用;长期单一使用易使病菌产生抗药性,应与其他杀菌剂轮换使用或混合使用。(2)苯甲·丙环唑(爱苗、艾米)

剂型:30%乳油。

防治时期:发病初期。

使用方法:2500倍药液喷雾,间隔7天1次,防治2~3次。

注意事项:雾滴细且均匀,与其他农药交替使用,避免病菌产生抗药性。

(十)黄瓜蔓枯病

1.病原 Mycosphaerella meloni(Pass.)chiu et walker,属子囊菌亚门。

2.识别方法 叶片病斑形状多样,以近圆形为多,也有从叶缘开始向内发展,病斑呈V字形。病斑浅褐色,有不太明显的轮纹,后期病部易破裂。茎部感病,一般由茎基部向上发展,以茎节处受害最重。病斑浅白色,长圆形、梭形或长条状,后期病部干燥、纵裂。纵裂处往往有琥珀色胶状物溢出,病部有许多小黑点(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

3.发生规律 病菌以子囊孢子随病残体在土壤或附着在种子、棚架上越冬。通过种子、农事操作、灌溉水和风雨传播。高温、高湿利于发病。植株过密、通风不良、连茬种植、偏施氮肥、平畦栽培、大水漫灌、阴雨连绵、植株生长衰弱等均有利发病。

4.防治药剂(1)霜脲·锰锌(克露)

剂型:72%可湿性粉剂。

防治时期:发病初期。

使用方法:700倍药液喷雾,间隔7天1次,防治2~3次。

注意事项:喷药时间选在下午4时后,湿度过大,会加重病害发生;不宜与碱性农药、肥料混合使用;施药时,如本药接触皮肤和眼睛,要用大量清洁水冲洗;少量吸入药雾时,将患者移离有毒环境,到有新鲜空气流通的地方休息。(2)代森锰锌

剂型:70%可湿性粉剂。

防治时期:发病初期喷药。

使用方法:500倍药液喷雾,每7天1次,连续2~3次。

注意事项:不宜与铜制剂和碱性农药混用;对皮肤和黏膜有刺激,注意安全使用。

(十一)黄瓜根结线虫病

1.病原 Meloidogyne incognita Chidwood,称南方根结线虫。

2.识别方法 受害植株表现营养不良、生长矮化、结瓜少而小。气温较高时,植株萎蔫,早、晚气温低或水分充足植株生长正常。苗期,病情较轻,地上部无明显症状。拔出病株,可见到侧根和须根上有大小不同、形状各异的肿瘤。肿瘤初为白色,后渐长大变为淡褐色,排列成串,如同冰糖葫芦,上大下小,表面龟裂。显微镜下病组织内可见到许多乳白色线虫。

3.发生规律 线虫以卵或幼虫在土壤越冬,翌年离开卵囊团的幼虫,从嫩根侵入,并刺激细胞膨胀,形成根结,而幼虫在根结内继续发育、成熟,并交配产卵。通过病土、浇水和农事活动传播,由根部侵入。重茬地发病严重,沙土、沙壤土发病重。根结线虫生存适温25~30℃。温度低于5℃,高于40℃都很少活动。55℃经10分钟致死。土壤湿度是影响其发生与繁殖的重要因素。土壤湿度40%~70%,繁殖最快。

4.防治药剂

辛硫磷

剂型:40%乳油。

防治时期:发病初期。

使用方法:2000倍药液灌根,间隔10天1次,防治2次。

注意事项:不能与碱性农药混用;辛硫磷在强光下易分解,应在傍晚灌根。

(十二)番茄早疫病

1.病原 Alternaria solani(Ellis et maltin)Jones et Grout,半知菌亚门,链格孢菌。

2.识别方法 叶、茎、果均感病。叶片感病初出现水渍状暗褐色小圆点,渐扩大成圆形或椭圆形黑褐色斑。在潮湿条件下,病部长出黑色霉状物。病害由下向上发展,严重时植株下部枝叶全部枯死。茎和叶柄感病,初为灰褐色椭圆形斑,稍凹陷,渐发展扩大成长圆形或梭形斑,凹陷加深,导致植株从凹陷的病部折断。感病果多为青果,病从萼柄处侵入,病斑圆形或椭圆形,黑色,明显凹陷,感病的叶、茎、果有同心轮纹。

3.发生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附着在病残体或种子越冬,成为翌年的初侵染源。病菌从植株的气孔、皮孔、表皮直接侵入而形成新的病斑,长出分生孢子后,再借风雨传播。高温、高湿、田间结露有利于发病。土地贫瘠、植株营养不良和生长衰弱的地块,发病重。发病多从植株下部老叶开始,渐向上发展。昼夜温差大、结露时间长、多露多雾、连续阴雨、通风排水不良、植株生长衰败等,是该病发生、流行的主要原因。

4.防治药剂(1)苯甲·丙环唑(爱苗、艾米)

剂型:30%乳油。

防治时期:发病初期。

使用方法:2500倍药液喷雾,间隔7天1次,防治2~3次。

注意事项:雾滴细且均匀,与其他农药交替使用,避免病菌产生抗药性。(2)嘧菌酯(阿米西达)

剂型:25%悬浮剂。

防治时期:初发病期。

使用方法:1500倍药液喷雾,间隔10天1次,防治2~3次。

注意事项:雾滴细且均匀,与其他农药交替使用,避免病菌产生抗药性。

(十三)番茄晚疫病

1.病原 Phytophthora infostans(Mont)de Bery,属鞭毛菌亚门。

2.识别方法 番茄苗期、成株期均感病。苗期感病,在苗棚南边部位,植株上部嫩叶出现暗绿色水渍状斑,叶柄部或茎上部出现水渍状褐色腐烂,病部缢缩易折倒,潮湿时病部长出稀疏的白色霉。成株期感病,从植株的下部叶片开始,初为水渍状褪绿色斑,渐发展扩大呈褐色,高湿时病健部交界处长出白色霉。茎部染病,初为长条形水渍状斑,随病情发展,病部凹陷,色深褐并腐烂,导致植株萎蔫。果实感病,病斑呈水渍状不规则的云纹斑,后变为深褐色,边缘明显。病部表面坚硬而不平整,潮湿时病部边缘长出稀疏的白色霉层。

3.发生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在温室番茄上为害越冬,也以厚垣孢子附着在病残体越冬。借风雨传播,形成中心病株,再扩展、蔓延到全田。低温、高湿是该病发生、流行的主要条件。孢子囊产生的湿度为95%以上,植株表面有水滴、水膜时,病菌才能萌发侵染。10℃以上的低温,有利其产孢扩展、流行。相对湿度75%以上连续3天,田间出现中心病株。春播露地雨季来得早、雨日多、雨量大,温度忽高忽低,病害重。在保护地,种植过密、温差大、阴雨天多、光照少、大水漫灌、结露时间长、通风不及时等,均有利此病发生和流行。露地番茄6月下旬至7月上中旬发病;春棚番茄4月中下旬至5月上旬发病;秋棚9月末和10月初发病。

4.防治药剂(1)乙磷铝(霜霉灵、疫霉净)

剂型:40%可湿性粉剂。

防治时期:田间发现中心病株时。

使用方法:150倍药液喷雾,间隔10天1次,防治2~3次。

注意事项:不能与强酸、强碱性药剂混用;易吸潮结块,贮存时应封严,并保持干燥;黄瓜、白菜在使用浓度偏高时,易产生药害。(2)霜霉威盐酸盐(普力克)

剂型:72.2%水剂。

防治时期:发病初期。

使用方法:500倍药液喷雾,间隔10天1次,防治2~3次。

注意事项:雾滴细且均匀,应与其他农药交替使用,每季喷施最多3次;不能与碱性物质混用。(3)10%氰霜唑悬浮剂300~500倍喷雾。(4)50%氟啶胺悬浮剂600倍喷雾。

(十四)番茄灰霉病

1.病原 Botrytis cinerea Pers,半知菌亚门,灰葡萄孢菌。

2.识别方法 该病在苗期、成株期都有发生,对叶、茎、花、果均为害。苗期感病,从苗的上部或受伤(包括机械伤、冻伤等)部位开始。病部灰褐色、腐烂。初为水渍状坏死斑,浅褐色,湿度大时,病斑快速发展成不规则形,有深浅颜色相间有轮纹的大病斑。花期,病由开败的花萼处或花托部位侵入,渐向果实发展,使果实蒂部呈水渍状灰白色软腐。果实膨大时,病菌沿残留柱头或从脐部侵染,初为凹陷的小黑点,渐水渍状发展、扩大、腐烂,导致病果脱落。花感病,多从花托开始,致花枯萎。感病部位,密生灰色霉层。

3.发生规律 该病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附着在病残体上或以菌核在土壤越冬。条件适宜时产生分生孢子,借雨水、气流和农事操作传播。低温、高湿是发病的主要条件,湿度是发病的关键。田间有6小时以上的结露,病害流行。温度15℃以上,相对湿度80%时就会发病。温度20~25℃,相对湿度90%以上,灰霉病严重发生。田间植株种植过密、生长茂盛、荫蔽、连阴雨多日、光照不足、通风不及时、湿度大、结露时间长,病害严重。

4.防治药剂

速克灵(腐霉利)

剂型:50%可湿性粉剂。

防治时期:发病初期。

使用方法:1000倍药液喷雾,间隔7天1次,防治2~3次。

注意事项:不能与碱性药剂和有机磷药剂混用;幼苗、弱苗或高温条件下施用时浓度不宜偏高,在白菜、萝卜上施用时应慎重;病菌易对其产生抗药性,要及时换用其他类型杀菌剂。

(十五)番茄叶霉病

1.病原 Fulvin fulva(Cooke)Cif,半知菌亚门。

2.识别方法 病菌为害番茄的叶、茎、果各部位,以叶片受害最常见。发病之初多在叶片形成圆形或近圆形的淡黄色斑,正面褪绿。叶背病部有浅白色霉层,随病情发展呈棕褐色霉层,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病斑多时,互连成片,叶片褪绿发黄,导致枯死,严重时叶正面也会出现棕褐色霉层。果实感病,形成黑褐色小斑块,病部凹陷、硬化。

3.发生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器随病残体附着在种子越冬。病菌通过气流、雨水、灌溉水和农事操作传播。气温20~25℃,相对湿度90%以上,病菌繁殖迅速,病情发生严重。湿度是其发生、流行的主要因素。种植过密、地势低洼、多年重茬、通风不及时、湿度过大以及连续阴雨等,是导致该病发生流行的重要条件。

4.防治药剂(1)异菌脲(扑海因)

剂型:50%可湿性粉剂。

防治时期:发病前或发病始期。

使用方法:1000倍药液喷雾,间隔10天1次,防治2~3次。

注意事项:不能与碱性物质和强酸性药剂混用;喷雾应力求均匀、周到。(2)甲基硫菌灵(甲基托布津)

剂型:50%可湿性粉剂。

防治时期:发病前或发病始期。

使用方法:500倍药液喷雾,间隔10天1次,防治2~3次。

注意事项:不能与铜制剂、碱性药剂混用;长期使用,病菌会产生抗药性,降低防治效果,应与其他药剂轮换使用。

(十六)番茄青枯病

1.病原 Pseudomanas solanacearum Smith,细菌性病害。

2.识别方法 青枯病显症较晚,一般病株顶端叶片萎蔫下垂,然后是下部叶,最后是中部枝叶。病株叶片稍褪绿,病茎表皮粗糙,中下部表皮产生许多不定根。高湿时茎上可见水渍状褐色病斑,横切病株维管束褐色,还可见白色菌脓。病情发展迅速,10天左右病株死亡。

3.发生规律 病原菌随病残体在土壤越冬。无寄主时,在土壤营腐生生活,存活长达14个月,成为初侵染源。病菌经寄主的根、茎和基部伤口侵入,在维管束内扩展,堵塞导管,致叶片萎蔫,或使茎秆出现不规则斑。病菌生长繁殖的适宜温度为30~37℃。土壤酸性、雨后积水、连续阴雨、雨后暴晴等,有利青枯病的发生。

4.防治药剂

农用链霉素

剂型:72%可溶性粉剂。

防治时期:发病初期。

使用方法:4000倍药液喷雾,间隔10天1次,防治2~3次。

注意事项:雾滴细且均匀;不能与生物药剂混合使用,如Bt、杀虫杆菌、青虫菌等。

(十七)番茄病毒病

1.病原 引起病毒病的毒源有20多种。冬春两季到5月下旬前以TMV(烟草花叶病毒)为主,占52%~57%,引起花叶症状。与马铃薯病毒复合侵染,产生条斑症状。夏季露地和秋棚番茄病毒病,毒源以CMV(黄瓜花叶病毒)为主,导致蕨叶症状。复合侵染亦呈条斑症状。烟草花叶病毒(TMV),失毒温度为90~93℃,时间10分钟。黄瓜花叶病毒(CMT),失毒温度为60~70℃,时间10分钟。

2.识别方法

常见的有花叶型、条斑形和蕨叶型。

花叶型出现黄绿相间的斑驳,叶片皱缩,植株生长缓慢,病重时落花、落果。

条斑型最初叶、茎、果上出现深褐色斑,病情发展,叶片上出现云纹状不规则茶褐色斑。茎秆上呈条状褐色斑,病部稍凹陷。果上病斑大小不一,大部分较小,浅褐色至深褐色,表皮凸凹不平,犹如猴头。条斑病毒型病部变色仅局限于表皮,而不深入到茎内和果内。

蕨叶型植株明显矮化,顶芽、幼叶细长、丛生,呈螺旋状下卷。植株叶片自上而下全部或部分变为蕨叶。叶脉变紫,中下部叶片上卷,病重时下部叶卷成筒状。病果畸形,剖检果实,果肉呈浅褐色。

3.发生规律 烟草花叶病毒在病残体和多种作物上越冬,种子也带毒成为初侵染源,摩擦接触传染,带病的烟草也是初侵染源。黄瓜花叶病毒在多年生宿根植物或杂草上越冬,蚜虫传毒,导致病毒病发生。高温干旱、土壤板结、缺肥、缺水等均有利病毒病的发生。

4.防治药剂

烷醇·硫酸铜(植病灵)

剂型:0.5%、1.5%水乳剂。

防治时期:发病初期。

使用方法:1000倍药液喷雾,间隔7天1次,防治2~3次。

注意事项:防治蚜虫,防止蚜虫传毒。

(十八)番茄溃疡病

1.病原 Clavibacter michiganense sabsp michiganense(Smith)Davids et al,称密执安棒杆菌番茄溃疡致病型,属细菌。

2.识别方法 溃疡病为害叶、茎、果。发病后,首先是植株下部叶纵卷、萎蔫,似缺水状,叶缘及叶脉间逐渐变黄、变褐,直至枯死,病叶不脱落。病菌在髓部扩展,病部变褐色,向上、下发展,髓部呈疏松的海绵状直至腐烂成空腔,植株死亡。后期病株常出现长条状坏死斑,茎略粗,并长出许多不定根。潮湿时,病茎部溢出白色菌脓。果实感病,畸形皱缩,生长迟缓,果实表面可见隆起的白色圆点,圆点中心褐色,木栓化,犹如“鸟眼”,周围有白色晕圈。

3.发生规律 病菌在种子内外或附着于病残体越冬,也可随病残体在土壤存活2~3年。种子带菌是该病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病菌可通过寄主的伤口、嫩果表皮侵染,借雨水、浇水、农事操作传播。温暖、潮湿气候,多雨多露的天气,排水不良的地块,发病较重。

4.防治药剂(1)氢氧化铜(可杀得)

剂型:77%可湿性粉剂。

防治时期:发病初期。

使用方法:800倍药液喷雾,间隔10天1次,防治2~3次。

注意事项:雾滴细且均匀。(2)农用链霉素

剂型:72%可溶性粉剂。

防治时期:发病初期。

使用方法:4000倍药液喷雾,间隔10天1次,防治2~3次。

注意事项:不能与生物药剂混合使用,如Bt、杀虫杆菌、青虫菌等。

(十九)番茄斑枯病

1.病原 Septoria lvcopersici Speg,属半知菌亚门,称番茄壳针孢菌。

2.识别方法 斑枯病在番茄各生育阶段均发生,但以结果期叶片发生最重。叶柄、茎、花萼、果实均受害。叶片感病,从下部开始,初期叶背出现水渍状小圆斑,继而叶正面出现近圆形褪绿斑,斑色灰白略凹陷,边缘暗褐色。严重时病斑连成片,病部组织脱落,形成穿孔。叶柄及茎部病斑椭圆形,稍隆起。病斑中间灰白色,周围暗褐色。果实感病,病部褪绿呈灰白色,周围暗褐色,病部呈圆形隆起,犹如鱼眼,所以又称番茄鱼目斑病。感病部位散生小黑点即分生孢子。

3.发生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器在土壤的病残体或种子越冬。分生孢子器吸水后,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当温度为15~25℃,相对湿度接近饱和时,有利此病的发生和流行。在结果期,阴雨天多,光照不足、昼夜温差大、结露时间长、作物长势弱,斑枯病发生比较严重。

4.防治药剂(1)苯甲·丙环唑(爱苗、艾米)

剂型:30%乳油。

防治时期:发病初期。

使用方法:2500倍药液喷雾,间隔7天1次,防治2~3次。

注意事项:与其他农药交替使用,避免病菌产生抗药性。(2)代森锰锌

剂型:70%可湿性粉剂。

防治时期:发病初期。

使用方法:500倍药液喷雾,间隔7天1次,防治2~3次。

注意事项:代森锰锌不宜与铜制剂和碱性农药混用;对皮肤和黏膜有刺激,注意安全使用。

(二十)番茄脐腐病

1.病原 番茄脐腐病是生理性病害。

2.识别方法 发病多在1~2穗幼果、青果的脐部表现症状。初为水渍状暗绿色斑,渐变暗褐色,严重时病斑可扩展到半个果面。病部果肉组织收缩,明显凹陷,提早红熟。

在高湿条件下,病部表面生出各种霉层,常为白色、粉红色及黑色。这些霉层均为腐生真菌,而不是该病的病原。

3.发生规律 导致脐腐的主要原因是作物本身水分供应失调。在一段时间供水充足,生长旺盛,突然出现蒸腾作用增加,供水不足,茎、叶与果实争水,致果实缺水、失水而致,或土壤氮肥过多,营养生长过于旺盛或大水淋溶土壤缺钙,引起果脐周围细胞生理紊乱,不能有效控制水分,致果实含钙量低于0.2%。

4.防治药剂(1)氯化钙

剂型:74%卤粉。

防治时期:开花结果期。

使用方法:0.1%溶液喷雾,间隔15天1次,防治2次。

注意事项:雾滴细且均匀。(2)硝酸钙

剂型:99%粉末。

防治时期:发病初期。

使用方法:0.1%溶液喷雾,间隔15天1次,防治2次。

注意事项:本品助燃,具刺激。

(二十一)番茄根结线虫病

1.病原 Meloidogyne incognite Chitwood,称南方根结线虫。

2.识别方法 病害发生在须根和侧根上,病部肿大成不规则瘤状结,剖开根结有乳白色线虫。根结大小不一,一串串如糖糊芦一般。感病植株瘦弱矮小,生长不良,结果少而小。

3.发生规律 受害植株表现营养不良、生长矮化、结瓜少而小。气温较高时,植株萎蔫,早、晚气温低时或水分充足时植株生长正常。苗期,病情较轻,地上部无明显症状。拔出病株,可见到侧根和须根上有大小不同、形状各异的肿瘤。肿瘤初为白色,后渐长大变为淡褐色,排列成串,如同冰糖葫芦,上大下小,表面龟裂。显微镜下病组织内可见到许多乳白色线虫。

4.防治药剂(1)阿维菌素

剂型:2%乳油。

防治时期:发病初期。

使用方法:1500倍药液喷雾,间隔7天1次,防治2~3次。

注意事项:不能与碱性农药混用;对蜜蜂、蚕以及某些鱼类敏感;药剂应贮存于阴凉避光处。(2)灭线磷

剂型:5%颗粒剂。

防治时期:番茄移栽前。

使用方法:5350~6500克/亩,穴施或沟施。

注意事项:本品不可与呈碱性的农药物质混用;对蜜蜂、鱼类等水生生物、家蚕、鸟类有毒,施药期间避免影响。

(二十二)茄子绵疫病

1.病原 Phytophthora parasitica Dast,属鞭毛菌亚门真菌。

2.识别方法 茄子苗期、成株期都发病。叶、茎、果均受害。苗期感病,胚茎基部水渍状,病情发展快,常腐烂,致苗猝倒死亡。成株期感病,叶片上产生水渍状不规则形斑,初为暗绿色,渐变灰褐色,有明显轮纹,边缘不明显。茎部受害呈水渍状暗褐色,渐缢缩而折断。花部受害多表现褐色腐烂。果实感病,表皮出现水渍状近圆形斑,边缘不明显,病部黄褐色、软腐、略凹陷,果肉呈浅褐色腐烂,病果易脱落,脱落后病情继续发展。湿度大时病部长出白色霉层。

3.发生规律 病原菌以卵孢子随病残体在土壤越冬。翌年,雨水击溅传染到植株下部果实上,完成初侵染。果实上的病斑产生游动孢子,借风雨传播。病菌发育适宜温度为25~35℃,相对湿度85%以上。在适宜条件下,感病果24~64小时即可再侵染致病。高温、高湿易发生流行。地势低洼、土壤黏重、连茬种植、管理粗放、雨后积水、排水不良的地块和连续阴雨的年份发病较重。

4.防治药剂(1)乙磷铝(霜霉灵、疫霉净)

剂型:40%可湿性粉剂。

防治时期:发病初期。

使用方法:250倍药液喷雾,间隔10天1次,防治2~3次。

注意事项:不能与强酸、强碱性药剂混用;长期使用容易产生抗药性,可与其他杀菌剂轮换使用;本品易吸潮结块,贮存时应封严,并保持干燥;黄瓜、白菜在使用浓度偏高时,易产生药害。(2)精甲霜·锰锌(金雷)

剂型:68%水分散粒剂。

防治时期:发病初期。

使用方法:100~120克/亩。

注意事项:本品对鱼和水生生物有毒,勿将制剂及其废液弃于池塘、沟渠和湖泊等,以免污染水源。

(二十三)茄子褐纹病

1.病原 Phomopsis verans(Secc.Et Syd)Harter,属半知菌亚门,称茄褐纹拟点霉菌。

2.识别方法 褐纹病为害茄子的叶、茎、果。苗期在茎基部发病,病斑近圆形,褐色,凹陷,可致苗枯倒或猝死。成株期感病,初为褪绿泛白小斑点,渐扩大成不规则形斑,边缘褐色,中部浅黄色,具轮纹。茎部和枝杈处感病,病斑梭形,褐色,严重时病斑融合成10厘米大的坏死斑,致茎表皮开裂,甚至露出白色的木质部,病部以上枝易折断枯死。果实感病,黑褐色,逐渐发展扩大到大半个果实,病部凹陷,有同心轮纹,病果脱落或干腐在枝条上。感病部位有隆起的小黑点。

3.发生规律 病菌以分生孢子附着在种子表面或以菌丝体伏于种皮或以分生孢子器和菌丝体在土壤的病残体越冬,能成活2~3年。翌年,带菌种子导致苗期发病,引起猝倒或立枯。土壤带菌,常引起茎基部溃烂。在田间,病部产生的分生孢子,借风雨或昆虫传播。病害发生的最适温度28~30℃,相对湿度80%以上。高温、高湿有利发病。多年连作、植株生长衰弱、地势低洼、土壤黏重、板结、种植过密、田间湿度大、结露时间长等均有利于病害发生和流行。

4.防治药剂(1)甲基硫菌灵(甲基托布津)

剂型:70%可湿性粉剂。

防治时期:发病初期。

使用方法:600倍药液喷雾,间隔10天1次,防治2~3次。

注意事项:不能与铜制剂、碱性药剂混用;长期使用,病菌会产生抗药性,降低防治效果,应与其他药剂轮换使用,但与多菌灵、苯菌灵不得轮换使用,它们之间有交互抗性。(2)霜·锰锌(杀毒矾)

剂型:64%可湿性粉剂。

防治时期:发病初始阶段。

使用方法:400倍药液喷雾,间隔7天1次,防治2~3次。

注意事项:不宜与铜制剂和碱性农药混用;对皮肤和黏膜有刺激,注意安全使用。

(二十四)茄子黄萎病

1.病原 Vertic dahliae Klab,属半知菌亚门,称大丽花轮枝孢菌。

2.识别方法 该病为全株性病害。各生育期均可发病,以结果期发病最重。初发病时,从植株的一边开始,渐向全株发展。初时植株中下叶片叶脉间褪绿变黄、坏死,渐渐整个叶片边缘上卷直至干枯脱落。初染病植株晴天中午萎蔫,早晚可恢复,后全株枯死。常见植株半边变黄、半片叶黄的症状。植株明显矮化、分枝不舒展,叶片皱缩,变黄变褐,甚至全部脱落。剖视茎、分枝、叶柄维管束变为黄褐色。

3.发生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厚垣孢子和拟菌核随病残体在土壤越冬和附着在种子越冬,成为翌年的初侵染源。土壤的病菌可存活6~8年。病菌借风雨、浇水、种子、肥料、农事活动传播,从幼根或伤口侵入,进入维管束,扩展到全株。该病当年不再重复侵染。病菌发育适宜温度19~24℃,高于28℃病害发生受到抑制。低温使植株根系发育迟缓,利于病菌从根系伤口侵染。低温、高湿有利发病。地势低洼、土质黏重、多年连作、供水不当、地温偏低及线虫较多,加重病害发生。

4.防治药剂(1)多菌灵

剂型:50%可湿性粉剂。

防治时期:发病初期。

使用方法:500倍药液喷雾,间隔10天1次,防治2~3次。

注意事项:不宜与碱性药剂混用;长期单一使用易使病菌产生抗药性,应与其他杀菌剂轮换使用或混合使用。(2)敌磺钠(敌克松)

剂型:50%可湿性粉剂。

防治时期:发病初期。

使用方法:500倍药液喷雾,间隔10天1次,防治2~3次。

注意事项:不能与碱性及抗生素类农药混用。

(二十五)甜椒疫病

1.病原 Phytophthora copsici Leonian,属鞭毛菌亚门,疫霉属。

2.识别方法 苗期和成株期均感病。苗期感病,茎基部靠近地面处出现水渍状腐烂,暗绿色,后呈猝倒或立枯状死亡。成株期感病,叶片出现暗绿色、边缘不明显的圆形斑,叶片顶腐,病斑周围褪绿变黄。枝条及茎部感病,产生近黑色条斑,多从基部开始,病部常软腐,病部以上枝叶很快枯死,高湿时病部产生白霉。果实感病多从蒂部开始,形成暗绿色水渍状斑,边缘不明显,果变褐、软腐。

3.发生规律 病菌以卵孢子、厚垣孢子随病残体在土壤越冬,为翌年主要的初侵染源。经雨水击溅和灌溉水传至茎基部或果实上,条件适宜时萌发侵染引起发病。重复侵染,来自病部产生的分生孢子。高温、高湿有利此病发生和流行。病菌在10~37℃时可生长发育。大雨之后,暴晴高温,病害易流行。降雨多日、雨量大、地面积水、多年重茬有利发病。

4.防治药剂(1)乙磷铝(霜霉灵、疫霉净)

剂型:40%可湿性粉剂。

防治时期:发病初期。

使用方法:500倍药液喷雾,间隔10天1次,防治2~3次。

注意事项:病情严重时,药液灌根,用量为每株200~250克,不能与强酸、强碱性药剂混用;长期使用容易产生抗药性,可与其他杀菌剂轮换使用;本品易吸潮结块,贮存时应封严,并保持干燥;黄瓜、白菜在使用浓度偏高时,易产生药害。(2)霜·锰锌(杀毒矾)

剂型:64%可湿性粉剂。

防治时期:发病初期。

使用方法:400倍药液喷雾,间隔10天1次,防治2~3次。

注意事项:病情严重时,药液灌根,用量为每株200~250克,不宜与铜制剂和碱性农药混用;对皮肤和黏膜有刺激,注意安全使用。

(二十六)甜椒炭疽病

1.病原 Colletotrichum capsici(Syd)Butl,属半知菌亚门,辣椒刺盘孢菌和C.coccodes(Wallr)Hughes果腐刺盘孢菌。

2.识别方法 甜椒炭疽病症状有黑色炭疽和红色炭疽两种。黑色炭疽可使叶、果受害。中下部叶先发病,初为水渍状褪绿斑,圆形,中部灰白,呈轮纹状排列。病部周围褐色。果实感病,病斑长圆形或不规则形,褐色水渍状,病部凹陷,上有隆起轮纹。感病部位有黑色小粒点,干燥时病部易破裂,潮湿时病部周围有水渍状圈。红色炭疽多在果实表面形成黄褐色水渍状近圆形斑,后期病部凹陷,有轮纹状排列的橙红色小粒点。在潮湿情况下病部有粉红色黏稠状物溢出。

3.发生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潜伏在种子内或以分生孢子附着种子表面或以拟菌核和分生孢子盘附在病残体于土壤越冬,成为初侵染源。翌年,条件适宜时,病菌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从寄主伤口侵入。病菌生长发育适温27℃,相对湿度85%以上。高温、多雨、闷热、潮湿的气候适宜发病。棚内窝风、积水、种植过密、氮肥过多以及病毒病、日灼病重的地块,甜椒炭疽病发病严重。

4.防治药剂(1)甲基硫菌灵(甲基托布津)

剂型:70%可湿性粉剂。

防治时期:发病初期。

使用方法:600倍药液喷雾,间隔10天1次,防治2~3次。

注意事项:不能与铜制剂、碱性药剂混用;长期使用,病菌会产生抗药性,降低防治效果,应与其他药剂轮换使用。(2)福·福锌(炭疽福美)

剂型:80%可湿性粉剂。

防治时期:发病初期。

使用方法:500倍药液喷雾,间隔10天1次,防治2~3次。

注意事项:不能与铜制剂混用;在发病严重情况下,防效相应降低,宜早用或与专用杀菌剂配合使用。

(二十七)甜椒(辣椒)疮痂病

1.病原 Xanthomonas campestins pv.vescatoria(Doidge)Dye,属黄单胞细菌,称野油菜黄单胞辣椒斑点病致病型。

2.识别方法 苗期、成株期均可感病。叶、茎、果都会受害。苗期感病,子叶上产生银白色小圆点,水渍状,渐扩展成淡黑色凹陷病斑。成株期叶片感病,初为水渍状黄绿色小斑点,渐扩大成不规则形、边缘暗褐色稍隆起、中央色浅而凹陷、表面粗糙的疮痂状。多个病斑连接成大病斑,叶缘变黄、干枯、破裂,甚至脱落。茎秆感病,病斑呈条斑或斑块,后病部木栓化、纵裂如疮痂状。果实感病,初为暗褐色隆起的小斑点,扩大后病斑长圆形,干燥时病部木栓化。潮湿时,病部周围水渍状,有白色菌脓。

3.发生规律 病菌随种子越冬并作远距离传播。从寄主的气孔侵入,在细胞间繁殖,致表皮增厚形成疮痂。病部溢出菌脓借雨水击溅、灌溉水、媒介昆虫及农事活动传播。高温、高湿是该病发生、流行的气候条件。管理不当、田间积水、大水漫灌、植株过密、生长不良的地块发病较重。

4.防治药剂(1)氢氧化铜(可杀得)

剂型:77%可湿性粉剂。

防治时期:发病初期。

使用方法:600倍药液喷雾,间隔10天1次,防治2~3次。

注意事项:蔬菜苗期采用安全浓度喷药防病;谨慎与强碱或强酸性农药混用。(2)新植霉素

剂型:90%可湿性粉剂。

防治时期:发病初期。

使用方法:4000倍药液喷雾,间隔10天1次,防治2~3次。

注意事项:不能和碱性农药、生物制剂及有机磷农药混用。

(二十八)甜椒病毒病

1.病原 甜椒病毒病病原主要有黄瓜花叶病毒(CMV)、烟草花叶病毒(TMV)、马铃薯Y病毒、马铃薯X病毒和烟草蚀纹病毒。

2.识别方法 常见症状有花叶、畸形和丛簇、条斑坏死三种。花叶型,病叶出现浓绿与淡绿相间的斑驳,叶片皱缩,逐渐形成浓淡相间的斑驳,叶片皱缩变厚,产生大型黄褐色坏死斑。叶缘上卷,幼叶狭窄如线状,病株明显矮化,上部叶丛簇状。果实感病,有疣状突起或形成褐色坏死斑。条斑坏死型的叶片主脉出现黑褐色坏死,病情沿叶柄扩展到枝、主茎及生长点,出现系统坏死性条斑,植株明显矮化,造成落叶、落花、落果。

3.发生规律 病毒病传毒主要是昆虫与接触两种方式。昆虫传播的如黄瓜花叶病毒,主要靠蚜虫传播。接触侵染如烟草花叶病毒随病残体在土壤和种子越冬,借分苗、整枝、管理等农事活动的接触、摩擦传播。

连作、地势低洼、缺肥、缺水、作物长势弱和高温、干旱均有利发病。

4.防治药剂

烷醇·硫酸铜(植病灵)

剂型:0.5%、1.5%水乳剂。

防治时期:发病初期。

使用方法:1000倍药液喷雾,间隔10天1次,防治2~3次。

注意事项:雾滴细且均匀。

(二十九)芹菜早疫病

1.病原 Cercospora apci Fres,属半知菌亚门尾孢属。

2.识别方法 叶片感病,初为水渍状褪绿色近圆形小斑点,渐发展扩大成近圆形或不规则形的大病斑,病部边缘不明显,中心灰褐色。后病斑互相联结,叶片枯焦死亡。叶柄发病长圆或条斑,水渍状,灰褐色,凹陷,叶柄常从病部折断,湿度大时,病部长有灰色霉层。

3.发生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附在种子或病残体越冬,也可在保护地芹菜越冬。条件适宜产生分生孢子,借雨水、气流、农具、农事活动传播。病菌的发育适温为25~30℃,分生孢子萌发、侵染的最适温度为28℃。高温、多雨天气,郁闭、高湿环境,均有利发生和流行。芹菜栽培密度过高、昼夜温差大、结露时间长、缺肥、缺水或灌水多、长势弱的地块,发病比较重。

4.防治药剂(1)苯醚甲环唑

剂型:50%可湿性粉剂。

防治时期:发病初期。

使用方法:500倍药液喷雾,间隔7天1次,防治2~3次。

注意事项:不宜与碱性药剂混用;长期单一使用易使病菌产生抗药性,应与其他杀菌剂轮换使用或混合使用。(2)甲基硫菌灵(甲基托布津)

剂型:70%可湿性粉剂。

防治时期:发病初期。

使用方法:600倍药液喷雾,间隔7天1次,防治2~3次。

注意事项:不能与铜制剂、碱性药剂混用;长期使用,病菌会产生抗药性,降低防治效果,应与其他药剂轮换使用。

(三十)芹菜斑枯病

1.病原 Septoria apii(Briosi et Cav.)Chest,属半知菌亚门壳针孢属,芹菜小壳针孢菌。

2.识别方法 叶片感病,初为水渍状浅黄色近圆形小斑点,渐发展多个病斑连在一起、边缘明显、形状不规则的大斑块,后期病部退绿成灰白色。叶柄和茎感病,病斑灰白色,长圆形,略凹陷,病部边缘有黄色晕圈。感病部位散生许多凸起的黑色小粒点。

3.发生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在种皮内或附着在病残体于土壤越冬。种皮内越冬的病菌,苗期即致病,在苗畦中传播为害。随病残体在土壤越冬的病菌,条件适宜时产生孢子器和分生孢子,借气流、雨水传播。冷凉的气候、高湿环境有利发病。发病最适温度为20~25℃,相对湿度95%以上。因此,连续阴雨、温度较低、昼夜温差大、结露时间长和植株长势弱等均有利发生和流行。

4.防治药剂(1)氢氧化铜(可杀得)

剂型:77%可湿性粉剂。

防治时期:发病初期。

使用方法:600倍药液喷雾,间隔10天1次,防治2~3次。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