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行没有任何借口(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10 06:38:22

点击下载

作者:臧龙松

出版社:中国华侨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执行没有任何借口

执行没有任何借口试读:

赢动力国际教育集团简介

赢动力公司是一家从事人力资源开发、企业经营管理顾问以及营销策划的专业机构。它致力于传播最前沿的管理科学,探索企业持续发展、从优秀到卓越的奥秘,为企业提供专业化、规范化、个性化的企业管理与员工训练方案,协助企业流畅运作、优化营销管理、提升员工综合素质,从而达到增强企业综合竞争能力的目的。

多年的市场锤炼,使我们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本机构目前已经拥有各类专家30余人,他们是企业管理、人力资源训练、企业文化建设、品牌经营和投融资等方面的佼佼者。我们坚定地认为: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本,只有人的问题解决了,企业才能发展壮大。我们为企业和个人提供最专业的解决方案,通过《赢动力》训练系统,化认知为身历,以体验汇技能,融会中西智慧和丰富的国际化训练经验,以素质和技能并重的人力资源开发技术,服务全球华人,提升个人和团队综合素质、优化生活、管理企业。

赢动力公司全面的营销策划一条龙服务,为数以万计的企业立下了不朽功勋,恰恰是这些企业对赢动力的肯定,才成就了赢动力现在的稳固发展。赢动力通过营销诊断、市场调研、品牌整合营销、品牌推广以及对企业中期的品牌策划方案和后期的服务跟踪这一系列的服务,为赢动力今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06年,赢动力公司广泛推广员工心态培训、团队建设培训、领导层执行力培训,建立了无数个忠实的客户群体。

2008年,赢动力公司臧龙松老师多次受邀出席阿里巴巴视频直播室与诚信通会员培训,成为全球华人500强优秀讲师。

2009年,中国灯饰“巨人”雷士照明与赢动力公司强强联手,通过全国20个地区运营商的巡回培训,打造了一支无可匹敌的精英团队。公司核心人物臧龙松老师成功出版了第一本书:《冠军销售》——十天成为销售冠军。

赢动力的信念是:世上无事不可为。一分耕耘,一份收获!赢动力追求的是稳步的发展,服务好每一个企业和个人。

选择赢动力,就是选择最优秀的企业教练!就是选择成功!

我们能为您做的:

营销策划、营销诊断、市场调研、品牌整合营销、品牌推广及应用;经销商、订货会培训及员工销售技巧培训;领导层执行力培训、团队建设培训、员工心态培训。

我们的核心课程:《绝对成交》课程:一个针对性的解除顾客的抗拒点——找出客户的问题、需求与欲望——探测顾客购买的关键及应对顾客最常用的推脱借口。一个不得不听的课程,一个让您真正找到方法的课程。《一线万金》课程:电话线在销售人员、企业和客户之间建立起一条更高效、方便、快捷的销售沟通渠道。好的电话销售,将极大提升企业的成交率,在将更多产品信息传递到目标市场达成交易的同时降低了企业的业务开发费用。《金牌经理人》培训课程:打造最具有执行力的团队,如何管控,如何强调责任。“只有完美的团队,没有完美的个人;执行力不是讲出来的,是自上而下做出来的,是监督检查出来的,是用结果考核出来的,甚至是逼着做出来的……《巅峰团队训练营》课程:给你一个探索自己生命各层面(包括工作、事业、家庭、人际关系、健康、财富等)的机会,它旨在透过游戏活动与导师对话,让你看到自己在以前的生命中以什么模式生活和工作,我们将共同去体验这些模式是否行得通。

序言

“今天早上迟到,是因为堵车了。”“这项工作非常复杂,靠我一个不可能完成!”“没有完成任务,是因为××在×环节中出现了失误。”我们身处职场,就会发现这样的借口总是不绝于耳。其实这是我们很久以前就一直强调的问题,但是到现在依然未能很好地解决。“找借口”仍然是中国职场中十分普遍的现象。而中国的职场要想实现“职业化”,就一定要解决“找借口”这一痼疾!

成功学专家拿破仑·希尔曾说:“找借口解释失败,是全人类的习惯。这个习惯同人类历史一样源远流长,但对成功却是致命的破坏。”的确,借口终究是借口,它并不能成为逃避困难和责任的理由。它只是一张敷衍别人、原谅自己的“挡箭牌”;只是一副掩饰弱点、推卸责任的“万能器”。它教会人的只能是拖拉和懒散,最终带给人的也只能是一事无成。

怎样解决这一问题,怎样给员工强调“执行,没有任何借口”,是企业管理者和职场员工要共同解决的问题,同时也是我写这本书的原因。

可以说,“执行,没有任何借口”,是每位职场人士最基本,也最重要的职业素养,是实现职业化的基石。

我们总会强调,执行要到位,要把所有的工作都落实到位。但是如果每个员工都有借口,那么执行到位必然只是一句空话。所以,要出色的完成工作,为企业创造更多更大的价值,就必须要做一名没有借口的员工。

同时,我们也能够发现,那些借口连连的员工永远不可能得到公司的重用,永远不能成为优秀的员工,企业的发展往往还会因为他们而受到很大的影响。可以说,借口不但给公司带来了困扰乃至损失,同时也影响了自身的发展。

只有当我们做到没有任何借口的时候,我们的精神状态、工作状态才会调整到最好,自己的潜能才能最大地被发掘出来,也才能为企业创造更多的效益,给自己带来更多的回报,成为企业最优秀的员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所以,我们就要尽最大的努力,杜绝工作中的一切借口,竭尽自己的所能去找方法,保持一个良好的精神状态。

本书通过对众多职场人士的分析,得出执行没有任何借口才是个人提升和企业发展的保障。并且针对员工的种种借口进行深入分析,提出了一系列操作性很强的杜绝员工借口的方法。帮助企业培养执行没有任何借口,具有责任意识,能把工作执行到位的优秀员工,进而打造优秀的企业团队文化,提升企业的整体战斗力。

最后,祝愿所有的企业员工都能早日远离“借口”,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为企业创造更多的效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让自己在企业中得到更大的发展。

第一章 执行,从消灭借口开始

成功,从消灭“借口”开始

在美国西点军校,有一个广为传诵的悠久传统。士兵遇到军官问话时,只能有四种回答:“是”“不是”“不知道”和“没有任何借口”。而其中的“没有任何借口”是美国西点军校200年来奉行的最重要的行为准则,是该校传授给每一名新生的第一个理念。它强化的是每一名学员要想尽办法去完成任何一项任务,而不是为没有完成任务,去寻找借口,哪怕是看似合理的借口。秉承这一理念,无数西点毕业生在人生的各个领域,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在一次美国男蓝职业联赛中,休斯敦火箭队与凯尔特人队狭路相逢。而事先,凯尔特人队早就对姚明的招数“解构”得非常细致。所以,姚明的技术优势并没有发挥出来,加之其他队员配合得不够好,以致他过早就出现了犯规,最终影响了整场比赛的成绩。赛后,有记者问姚明:“自己被抑制,是否因为波士顿的助理教练锡伯杜,曾经是你的教练,对你的特点过于熟悉所致?”

姚明笑着婉拒了记者帮他解脱的“好意”。他说:“过早的犯规,的确改变了我的一些比赛,但是并不能成为我的借口,我认为还是自己的原因。如果一个教练带过我,就可以抑制住我的话,那要是换作与上海队比,就不用打了,他们对我那么熟悉,还不把我抑制死了。您说,对吧?”

面对比赛的失利,姚明非但没有为自己寻找任何借口,还当即拒绝他人为自己“埋单”,主动从自身上找原因。从姚明身上,我们看到了一种诚实的态度,一种敬业的精神。“没有任何借口”,这恐怕是姚明的篮球职业生涯,之所以能如此辉煌的重要原因之一吧。

人都有办错事儿,或者失败的时候,这是不足为怪的。但是,面对这些问题的态度恰恰是区分人之高下的分水岭。平庸的人之所以沦为平庸,是因为他们总是搬出种种理由来欺骗自己。而成功的人,一门心思考虑的是如何千方百计来解决困难,绝对不给自己找半点儿退缩的理由和借口。“不给自己找借口”,是每个人走向成功的通行证。维亚康母公司中国区首席代表、荣登《财富》杂志封面的中国女性——李亦非的成功,便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

那年,李亦非刚从美国回到北京,还没有工作。正好一家银行招聘私营财产管理部经理,她觉得比较自己合适,便前去应聘。凭借在国外的工作经历和良好的沟通能力,她顺利地通过了三次考试,就在她觉得胜券在握时,在最后一关却卡了壳。来自美国的总经理问她的,都是非常专业的,只有行业专家才掌握的问题,比如:中国美元总储蓄额是多少,私人企业财产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的百分之几等。因此,李亦非没能回答出来。但这次失败刺激了李亦非的心。在走出那家银行大门的时候,她就开始反省自己,“不为失败找借口,只为成功找方法”,于是,回家后找了很多相关的书籍和资料极力弥补起来。

过了不久,李亦非在维亚康姆公司找到了一份工作。但在最初几年,她的职场之路走得并不轻松顺畅。

一次,亚太地区总裁打来电话,问了她三个业务问题,可她一个都没答上来。上司在电话中说:“作为一个在国际大公司干了三年的总经理,这三个数字都答不上来,我感到很吃惊。”听到这样的话,李亦非诚恳地说:“老板,这是我的错。但其中有两个最新数字,是因为手下做完后急于直接发给新加坡,所以您看到了,而我都没看到;但第三个数字我没记住,是我的错。”与此同时,她马上把数字找来并牢牢地印在了脑海中。她深知,在这样的大型跨国公司工作,上司要的只是行动和结果,任何借口都是无济于事的。出现错误最有效的办法是直面现实,并通过及时的沟通与改进,以获得老板的理解和信赖。

对于银行总经理所提的一些非常专业的问题,一般人自然会认为,女人没必要知道那么多国家层面的宏观经济数字,并以此为借口,心安理得地原谅自己的失败。但李亦非没有把自己是女人当作失败的借口,而是及时地反省和弥补。面对维亚康姆亚太区总裁的批评,李亦非没有像小女生那样,一味地扮作无辜者,千方百计为自己找借口辩解;而是诚恳地承认错误,并迅速以实际行动加以改进。正是“没有借口”的理念使李亦非取得了骄人的业绩,自然也得到了赏识和器重。维亚康姆的老板曾经公开对人说:“公司要的就是李亦非这种人。”

成功学专家拿破仑·希尔曾说:“找借口解释失败,是全人类的习惯。这个习惯同人类历史一样源远流长,但对成功却是致命的破坏。”的确,借口终究是借口,它并不能成为逃避困难和责任的理由。它只是一张敷衍别人、原谅自己的“挡箭牌”;只是一副掩饰弱点、推卸责任的“万能器”。它教会人的只能是拖拉和懒散,最终带给人的也只能是一事无成。行走在职场中的朋友们,您想超越平庸,拥抱成功吗?那么,不妨从消灭“借口”开始吧。

对工作负责就是对自己负责

不管在什么公司,只要你努力工作,认真、负责地对待每一项工作,那么你将会受到重用,从而获得更多的自尊和自信,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相反,如果对任何事情都抱着不负责任的态度,那么,所有的工作你都将做不好,更别想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对工作负责,也就是对自己负责。

李斌对自己现在的工作非常不满意,他经常愤愤不平地对朋友说:“我在公司里的工资是最低的。而且,老板也并不把我放在眼里,如果再这样继续下去,我就辞职不干了。”“你对公司的业务流程熟悉吗?对于他们所做的电子商务的窍门完全弄清了吗?”他的朋友问他。“没有,我懒得去钻研那些东西。”李斌漫不经心地回答朋友的问题。“那我建议你先静下心来,抱着一个积极的态度,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地对待自己的工作,好好地把他们的业务技巧、商业秘诀、客户特点完全搞通,甚至包括签订合同都弄懂了之后,再做决定,这样,你可能会有许多收获。”

李斌听从了朋友的建议,改变了往日散漫的习惯,并且开始积极地投入工作。他常常下班后还在办公室里研究商业文书的写法。

半年过后,他和那位朋友又聚到了一起。“你现在大概都学会了,是不是准备辞职不干了?”那位朋友问他。“不是这样的,这几个月来,老板对我刮目相看,最近更是对我委以重任,升职、加薪,我都快成公司里的红人了。所以,我想我还是留下来继续发展,并不打算跳槽了。”李斌高兴地对他的朋友讲道。“其实呀,我早都料到是这样了。”他的朋友也笑着说,“当初你的老板不重视你,是因为你对待工作自由散漫、敷衍了事,又不努力学习业务,因此老板觉得你不会有什么作为。现在,你的工作态度变得这样积极,担当的任务多了,能力也变强了,老板当然会对你刮目相看。”

其实,在任何一家公司,不论你的工资多么低,不论你的老板多么不器重你,只要你能忠于职守、毫不吝惜地投入自己的精力和热情,渐渐地,你会为自己的工作感到骄傲和自豪,会赢得他人的尊重。以主人翁和胜利者的心态去对待工作,工作自然就能做得更好。

我们手上的每一份工作,都是为自己而做。在工作的时候,我们所得到的并不仅仅是工作的报酬,还有能力的锻炼,品质的提升与名誉的提高等等。报酬是有限的,工作能力是无穷的,“授人鱼”与“授人渔”的道理我们应该非常明白。

工作中,当同事把难题推给你,当公司出现无人承担的责任时,你千万不要推卸,因为这是你积累人力资本、展示自己的大好机会!

生活总是会给每个人回报的,无论是荣誉还是财富,条件是你必须转变自己的思想和认识,努力培养自己尽职尽责的工作精神。

工作中总会有问题不断出现,你现在工作的积累就是解决以后工作中的问题。未雨绸缪,不要想到现在的工作能做好就可以了,没有一成不变的工作与环境,风险与竞争无处不在!

格林大学毕业之后在一家保险公司做业务代表,这是一份让人头痛的工作,因为很多人都对保险业务员敬而远之。因此,格林的工作开展起来非常困难。

办公室的其他业务员整天对自己的工作抱怨不停:“如果我能找到更好的工作,我肯定不会在这里待下去。”“那些投保的人简直太可恶了,整天觉得自己上当了。”当然,这些人也只能拿到最基本的薪水。只有在业务部经理的催促下,或者是在“胡萝卜加大棒”的政策下,他们才会有一点点进步,否则就只能原地踏步或者退步。

但是,格林和他们并不一样。尽管格林对现状也不是很满意,薪水不高、地位低下,但是格林却没有放弃,因为他知道,放弃工作,就是在放弃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没人强迫你放弃自己,除非你主动为之。格林还相信,努力是没有错的,努力会让平凡单调的生活富有乐趣。

于是,格林自己主动去寻找客户源。他熟记公司的各项业务情况,以及同类公司的业务,对比自己公司和其他同类公司的不同,让客户自己去选择。虽然一些人很希望多了解一些保险方面的常识,但是他们对保险业务员的反感使他们在这方面的知识很欠缺,格林知道这些情况之后,主动在社区里办起“保险小常识”讲座,免费讲解。

人们对保险有了更多的了解,也对格林有了好印象。这时,格林再向这些人推销保险业务,大家不但没有反感,反而乐于接受。格林的工作业绩突飞猛进,当然薪水也有了大幅的上涨。

格林取得的成功说明了一个道理:努力工作,对工作认真负责就是对自己负责。同时,这也是为什么格林能获得成功,而其他人却始终碌碌无为的缘故。当你尝试着对自己的工作负责时,你就会发现,你还有很多的潜能没有发挥出来,你要比往常的自己出色很多倍,你会在平凡单调的工作中发现很多乐趣,最重要的是你的自信心还会得到很大的提升,因为你能做得更好。

对工作负责,就是对自己负责。你的尽心尽力的工作,最终换来的将是老板的认可,同事和公司对你敬重,你的自信也将会逐渐得到提升,更重要的是,你在获得乐趣的同时也得到了生存的资本,提高了生存的能力。

一次做到位,避免再次返工

不负责任的人往往在执行工作的时候,经常会有种种借口为他们的执行不到位辩解,他们认为这些都不是他们的事情。这种想法是完全错误的,既然工作具体到了自己身上,那么我们就要全力以赴,把它执行到位。因为,如果自己的工作不能够执行到位,因此而去返工,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也会给其他的工作环节造成拖延等影响,后果不堪设想。

那么,我们要彻底改变这种不负责的借口,就要在自己的思想中时刻树立一个执行到位的观念。因为当我们关注怎样去提高工作效率,怎样解决工作问题,怎样把自己的工作执行到位的时候,我们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富有执行的人。工作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我们的工作绩效和对工作的执行情况。观念到位,执行才能更到位。

简单来说,观念指的就是我们对工作问题的认识、看法和判断,从一定意义上说,观念决定着人的态度,而态度决定着人的习惯,习惯又决定着人的行为,有什么样的行为就将产生什么样的结果。所以,要想执行到位,我们就要树立并且坚持正确的工作观念,观念正确执行才会更顺利。

观念好比一张地图。假如我们要去一个地方而拿错了地图,走错了路线,那肯定不会到达目的地,这是南辕北辙。在执行工作的过程中,假如观念错了,不仅不能顺利地执行到位,反而会造成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

在执行中,我们应该保持正确的观念。通过调整观念做到对思维方式和执行方法的调整,通过“观念的转移”来打破思维的惯性。正确的执行观念,能保证我们正确的努力方向,将使我们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保证我们能够把工作执行到位。

对一个组织来说,执行到位不是某一个人的事情,而是所有人的事情。要把工作执行到位,就要求每个人都要具备执行到位的正确观念。

华为公司的老总任正非,他有个非常有名的理论:在引进新管理体系时,要先僵化、后优化、再固化。用他在一次公司干部会上所讲的话作为解释最合适不过了,5年之内不允许你们进行幼稚创新,顾问们说什么,用什么方法,即使认为它不合理,也不允许你们动。5年以后,把人家的系统用好了,我可以授权你们进行最局部的改动。至于进行结构性改动,那是10年以后的事。正是因为这种对制度的尊重和始终如一的贯彻落实,才创造了华为的春天。

任正非的行为,正是执行到位精神的一种体现。同样,世界快餐巨头麦当劳的成功也是源自于每一个员工的执行到位。

麦当劳、创始人克洛克以为,要想让快餐连锁店获得成功,就必须坚持统一的标准,并不断地贯彻执行到位的理念。在第一家麦当劳餐厅诞生之后的第三年,克洛克便制定了“第一部麦当劳营运训练手册”。这本手册详细记载了麦当劳餐厅各项工作的程序和方法。同时,在总结经验和吸取最新管理成果的基础上,公司每年都要对该手册进行修改和完善。

这本营运训练手册经过四十多年来的考验,现今已成为指导麦当劳运转的“圣经”。公司还制定了岗位观察检查制度,把全部工作分为二十多个工作站。每个工作站都建立了岗位观察检查表,详细说明该岗位职责及应注意事项等。新员工进入公司,要接受岗位培训,包括看岗位标准操作录像带,进行有专人辅导的操作练习等。管理者要对员工的实际操作情况进行跟踪,员工的岗位完成情况要记入岗位观察检查表。据说这样做的目的,一方面,有利于总结经验,追求科学完美的管理境界;另一方面,通过检查员工的岗位观察检查表,可以进行考核,决定录用、升降和奖惩。麦当劳管理人员都有一本袖珍品质参考手册,上面载有诸如半成品接货温度、储藏温度、保鲜期、成品制作温度、制作时间以及保存期等指标,还有关于机器设备方面的数据。有了这种手册,管理人员就可以随时随地进行检查和指导,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保证了产品质量能够达到规定标准。这就是为什么麦当劳能够成为世界快餐业巨头,成为世界100大品牌,进入世界500强的原因。

执行到位不是空谈,它应该是细微而现实的,它是对每一个细节的探究和较真。麦当劳正是凭着这套独特经营理念,走向一个又一个辉煌。简单说,麦当劳的经营理念可以用四个字母来代表,即Q、S、C、V,Q代表质量,S代表服务,C代表清洁,V代表价值。

麦当劳的成功,就是因为全球任何一家麦当劳的服务人员都把公司的经营理念,执行在具体的工作中。

因此,要让一个组织具有强大的执行力,首要的一点就是:每个成员都要树立执行到位的观念。

假如我们没有执行到位的观念,不认真执行,不狠抓执行,不真正执行到位,那么,任何缜密的计划、任何完善的措施、任何正确的政策、任何严格的制度,都只能成为一纸空文。

假如我们没有执行到位的观念,不认真执行,不狠抓执行,不真正执行到位,那么,任何创新的思路、任何有效的方法、任何重要的会议精神,都只能是画饼充饥。

假如我们没有执行到位的观念,不认真执行,不狠抓执行,不真正执行到位,那么,任何辉煌的前景、宏伟的蓝图、理想的目标,都只能成为水中月、镜中花,最终不会成为现实。

执行到位不是某一个人的事情,而是每一个组织成员的责任和义务。因此,无论你做什么工作,在什么岗位上,都要有执行到位的观念。

问题到我为止

职场中的优秀人士,无不传达着这样的一种精神——只要是公司的问题,就是我自己的问题,不会因为“这不是我分内的事”而将它推卸。

公司的问题也就是每位员工的问题,当我们看到那些问题的时候,第一反应应该是,我们应该怎样有效地解决,而不是首先想着这不关我的事。

李开复曾经在苹果公司担任技术工程师的时候,遇到这样一个问题。当时,有一段时间,苹果公司的经营状况非常不好,而且公司员工的士气也很低落,假如不立刻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只会让问题越来越严重。

其实,这些问题本应该由市场部来解决,并不是李开复的“分内事”。但是,李开复并不这么想,他以为既然作为苹果公司的一分子,就应该主动帮助公司去解决问题。于是,他不断思考这件事,积极地为公司出谋划策,最终他根据公司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一份报告,所有看过报告的副总裁最后一致决定采纳李开复的意见,而且非常赞赏他的做法,很快他被提升为媒体部门的总监。结果,苹果公司平安地渡过了这次危机。

试想一下,假如你是李开复,遇到这样的情况会怎样做呢?大概多数人都决不会去揽这样的“分外事”。

原因在于,他们不是想不到,也不是不相信自己能做到,而是不愿意去做,而是因为他们有这样的一些认识:“这不是我的职责范围,让另外的部门去处理吧!”“领导没有安排我这样干,我出这个风头干什么?”“我已经把工作完成了,其他事我可就不管了。”??

正因为如此,在公司里,许多人对应该解决的问题都视而不见,不闻不问。但是,与上述这样的人相反,一个智慧型员工,应该永远把公司的问题当成自己的问题来解决。他们不仅不会先计较条件再去解决问题,而且遇到问题时,还会以“当仁不让”的心态,尽快去解决。

把公司的问题当成自己的问题去解决,是团队精神的高度体现,也是主人翁意识和敬业精神的高度体现。那些把公司的事当自己事的员工,才是最值得尊敬的员工,也是最能引起重视并得到更大空间和机会的员工。

同时,自己在看到公司中的问题时,不仅不能不闻不问,还应该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争取在第一时间把问题解决掉。

在第一时间解决问题,体现在员工的执行力上,他们时刻能够执行到位,必然会赢得公司领导和同事的高度肯定和赞赏。

不过,事实却是,在很多公司里,我们看到的恰恰是这样一种现象:明明今天能解决的问题,偏偏要拖到明天;明明这个星期可以解决的问题,偏偏要拖到下星期;明明是当月能够解决的问题,偏偏要拖到下个月??这样造成的恶果,不仅会导致工作效率的低下,而且会丢失很多的给予,或者让小问题酿成大祸。

近年以来,许多震惊全国的恶性事件的发生,比如2003年“非典”事件、2008年胶济铁路事故,2009年的“甲流”事件,之所以造成那么大的损失,其中有很大的一个原因,就是某些部门和某些人,不把严重的问题当问题。但是,这样的结果是什么呢?不仅酿成了巨大的灾难,而且有关的责任人也受到了严肃的处理。

与此相反,2008年汶川地震救灾活动以及2010年玉树地震救灾活动,我们都取得了中国抗震救灾历史上最大的胜利,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有关部门以最快的速度公布了消息,温家宝总理带头以最快的速度赶往灾区,而且方方面面的公司和人,都以最快的速度奔赴灾区施救??

这样一来,不仅将灾害的损失降低到最低的程度,而且也赢得了全世界高度肯定。甚至有家美国著名报纸还把中国的这次救灾,与美国在2007年的一次重大台风灾害中的活动做比较,评价说:“中国在汶川地震救灾中的效率,可以令美国人妒忌!”

无论是温家宝总理,还是许多这次地震救灾中的人士,都给我们树立了第一时间解决问题的最好榜样。要解决问题,就永远要改变拖延的恶习。

要知道,拖延就意味着更糟糕,就意味着失去机会。要想成为一名成功的职场人士,就必须要有“问题到我为止”的精神,认真对待自己的工作,在第一时间解决问题。

不做工作中的“在野党”

细观职场中形形色色的人,我们很容易发现,职场中总会有这样的一群人。他们在刚入职的时候,办事都非常认真,每天面对工作都激情飞扬。但是,渐渐地他们原有的那种激情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对公司的抱怨,对老板私底下的批评??久而久之,他们便沦为了工作中的“在野党”。

其实,很多员工都喜欢负面思考,面对公司、面对老板总是对立、总是批判,想从公司那里得到更多,稍有不顺,便对公司恶言相向。这样的职场是紧张的、痛苦的。

这样的现象绝对不是个别,不管公司的制度有多好,多完善,仍然会有员工挑这个,拣那个,对所有的东西都不满。

但是,我们看到这些人的下场是怎样的了吗?这些“在野党”们,往往在工作中处于边缘化,根本得不到认同和肯定,最后只得沦为公司裁员的对象。同样,到了其他的公司,他还是面对着一样的境遇,最终在不断的浪费着自己的时间和青春。

聪明的职场人士,至少有一件事在职场中,是不做的——在工作中沦为在野党,自怨自艾、抱怨批判、浪费青春、虚掷生命!

在现在这样一个环境中,公司可以选个人,个人当然可以选公司,合则来,不合则去,其实不用互相为难。寻找认同自己的公司,做公司内的执政党,这是每位职场成功人士快乐工作的重要秘诀。

换句话来说,其实,公司就是我们工作的地方,某种意义上,就像我们的家一样,即使是这个家再坏、再简陋,为什么还要去批判它?批判我们所供职的公司,不就等于在批判自己吗?有些人也许会说,公司只不过是我上班的地方,并不是我的家;公司是公司,我是我,为什么不能批判,尤其当公司有不对、不好的地方,我更应该讲出来。虽然,公司并不能等同于家,但就算公司并不是家,至少也不应该是仇敌,没有必要老是负面看待问题。

何飞鹏曾经指出:“只要在公司服务,我一定在工作上成为主流派、执政党,公司的政策与我的想法完全一致,我是公司最重要而且认同的工作者,这样我在公司中会拥有最好的工作气氛与工作成就感。”

其实,做工作中的“主流派”,并不是说就不能和公司有任何的异议,更不是说自己不能够争取自己的合理利益。而是,要认同公司的大战略方向,保持跟公司的步伐一致,有问题的时候及时向公司反映,自己的正当权益也要争取,而不是说要和公司闹对立。同时,一定要在自己的思想中摒除,做公司的主流,就是做老板应声虫这样的想法和观念。

在工作中,我们最理想的状态应该是,职员和公司、组织、老板是一家人,自己一定做主流派,和公司有共识,有共同的愿景,与老板利害与共。和公司的员工一起同心协力,成为一个紧密的工作团队,创建一个工作的最佳氛围。

那么,我们在工作中,应该怎样摆脱自己“在野党”的思想束缚呢?

1.学习“执政党”

很多时候,与其嫉恨“执政党”的地位,得到老板的重用,不如分析一下到底为什么“执政党”会比自己更成功,自己有没有可以向其学习之处。通常,为自己的失利找客观原因容易,把自己设想处于老板的位置上审视自己更难,但却有益于己。

有时,我们从自己的角度想,觉得自己能力、经验都不比“执政党”差。但有没有从公司和老板的角度想,公司到底青睐和赏识哪样的下属呢?了解公司和老板的需求,看看自己和他们所青睐的执政党有无差距呢,无论在气度、战略思维、领导力和执行力方面,自己是否可向其学习借鉴呢?我相信,多数人经过这一番审视,总是能找到自己的不足,并可以着手进行改进。这样,最终获益的是我们自己,因为自我完善不仅蕴育着自己在公司的下一次腾飞,更能令自己从容掌握自己的命运。

2.积累经验,提升自我

在某一段时间,某一个岗位遇到挫折,这只能说明在工作的“基本面”上可能还是有瑕疵的,但也不足以说明在未来的时间、未来的岗位不能成功。除了向“执政党”学习,其实处于职场的“在野党”们还可利用这段“位不高、权不重、不太忙”的时光来积蓄力量。

我们可以做很多事情,从工作的细节去锻炼自己做事的能力、从具体实践中真正掌握一门专业技术,业余时间可以去夜校充电理论知识,从工作团队上团结更多的同事,利用这段时间为自己营造一个坚固、和谐的工作氛围。

为自己而工作

汉斯和诺恩同在一个车间里工作,每当下班的铃声响起,诺恩总是第一个换上衣服,走出厂房,而汉斯总是最后一个离开,他十分仔细地做完自己的工作,并且在车间里走一圈,确认没有问题后才关上大门。

有一天,诺恩和汉斯在酒吧里喝酒,诺恩对汉斯说:“你让我们感到很难堪。”“为什么?”汉斯有些疑惑不解。“你让老板认为我们不够努力。”诺恩停顿了一下又说,“要知道,我们不过是在为别人干活,不值得这么卖命。”“是的,我们是在为别人干活,但活儿也是为自己干的!”汉斯的回答十分肯定有力。“我不过是在为别人干活,为老板打工。”这种想法有很强的代表性,在许多人看来,工作只是一种简单的雇佣关系,做多做少、做好做坏对自己意义并不大。事实上,这种想法是完全错误的。

无论你在生活中处于什么样的位置,无论你从事什么样的职业,你都不该把自己当成一个打工仔。生活中那些成功的人从不这样想,他们往往把自己所在的企业当做自己的事业。

一旦你有了这样的想法,在工作中你就能比别人得到更多的乐趣和收益。你会早来晚走,加班加点,生产出比别人更优秀的产品。此时,你身边的人,尤其是你的老板,会将你做的看在眼里,把你和别人区别对待。当提高工资和晋升的机会来临时,老板首先考虑的肯定是你。

优秀的员工是不会有“我不过是在为别人干活、为老板打工”这种想法的,他们把工作看成一个实现抱负的平台,他们已把自己的工作和公司的发展融为一体了。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和老板的关系更像是同一个战壕里的战友,而不仅仅是一种上下级的关系。对于优秀的员工来说,无论他们从事什么样的工作,他们已是公司的老板了,在他们的眼中,他们是在为自己干活、为自己打工。

英特尔总裁安迪·格鲁夫应邀对加州大学的伯克利分校毕业生发表演讲的时候,曾提出这样的建议:“不管你在哪里工作,都别把自己当成员工,应该把公司当做自己开的。职业生涯除了你自己之外,全天下没有人可以掌控,这是你自己的事业。你每天都必须和好几百万人竞争,不断提升自己的价值、增进自己的竞争优势以及学习新知识、适应环境,并且从转换工作以及产业当中虚心求教,学得新的事物,掌握新的技巧,这样你才能够更上一层楼,才不会成为2015年失业统计数据里头的一分子。而且,千万要记住:从星期一开始就要启动这样的程序。”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够塑造出这样的生活状态呢?那就是把自己当做公司的老板,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负起责任,并且持续不断地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此,你的表现便能达到崭新的境界。挑战自己,为了成功全力以赴,并且一肩挑起失败的责任。不管薪水是谁发的,最后分析起来,其实你的老板就是你自己。

第二章 克服困难,勇于执行

把“难”丢到太平洋

在工作中,最容易导致业绩平庸的心态就是遇事叫难。说一句“太困难了”,然后就会不遗余力想方设法地放弃努力。于是,该学习的东西不学了,该开拓的市场也不开拓了,该做的创新和该去做的事不做了,最终一事无成。

与此相反,那些一流的工作者却拥有完全不同的心态。一般人眼中的“难”,在他们眼中从来就是必须征服也绝对可以征服的对象。

我们不妨看一则海尔的故事:

2004年初,海尔集团推选本部的张庆福去尼日利亚拜访海尔营销经理。不料,刚见面,这位外籍营销经理就抱怨道:“海尔的冰箱太难销售了。尼日利亚停电是常有的事,有时一停电就十几个小时,冰块都变成水了!再好的冰箱也无法销售好啊!”

看到外方经理这副无可奈何的模样,张庆福不禁问:“那您看怎样才好销售呢?”

那位经理竟然半开玩笑地说:“除非停电时间也能吃上冰块。”“停电也能吃上冰块?”众所周知,电冰箱是需要电才能结冰的,这不是瞎扯吗?

看来,只好放弃这个市场了。

但是,张庆福却没有把这看成克服不了的困难,不仅如此,他也没有把经理的话仅仅当玩笑,而是进一步思考下去,停电能吃冰块,并不意味着永远没有电。如果将冰箱制冷后保温时间拉长,不也是可以的吗?

于是,张庆福将自己的构思与想法告诉总部,在有关部门的配合下研制出了保温时间更长的冰箱,随后,张庆福把一款制冷后保温时间超过100小时的冷柜调到当地。结果在当地引起了轰动。

随着“停电也能吃上冰块”的名声在尼日利亚各地传播,海尔冰箱和冷柜在尼日利亚的销售份额排名稳居第一!

张庆福也因此荣获“海尔集团2005年度十大功臣”的称号!

瞧瞧,一个看来无法克服的困难,在一个有着最佳心态的人面前,彻底被克服了!

是的,“难”,往往是阻碍我们取得好业绩的第一障碍。但是,如果我们经常冷静地分析,这个“难”,有时是一种靠不住的心理反应,有时是懒汉躲避努力的手段,是平庸者放弃奋斗的借口!

没有难以创造的业绩,只有不敢挑战困难与问题的员工。

因为,所谓“困难”,其实只是被“难”困住的心灵而已!

心不难,事就不难

在工作中,我们经常会听到很多人在时不时地喊“难”,但是少有人去追究这难的根源。有句古话,叫做“心不难,事就不难”,一点都不错。其实,往往在我们喊难的时候,是我们的心被困住了,一旦心被困住,即使是再简单的事情,也会变得“理所当难”。而如果在心理上不畏惧那些困难的话,那些看起来无法克服的困难,就会变得超级简单,就会得心应手。

一位63岁的老妇人,从纽约市步行去佛罗里达州的迈阿密市。经过长途跋涉,她克服了重重困难,最终到达了迈阿密市。在那儿,有记者采访了她。记者问她:“这路途的艰难是否曾经吓倒过您?您又是如何鼓起勇气徒步旅行的?”老妇人笑笑,然后说道:“走一步路是不需要勇气的。我所要做的就是这样。我先走了一步,接着再走一步,然后再走一步,我就到了这里。”

在很多年轻人看来都非常困难的事情,最终让一位63岁的老妇人做到了,因为她的心并没有被难住。所以,一个人的心被难住,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从老妇人的谈话中,我们可以看到,她是把复杂的事物拆分成简单的部分,然后坚持不断地做一件简单的事,出现了令人惊异的结果。

当我们面对一件事时,要告诉自己一定办得到。然后从最简单的事情做起,坚持做下去。相反的,如果连最简单的事也无能为力,甚至半途而废,那么,小小的土坷垃也会变成一座山。还是那句话,“心不难,事就不难”。

在现代企业中,最受欢迎的无疑是那些最能创造业绩、获取效益的员工。而谁又是最能够创造效益的呢?其中有一类,他们能够解决工作中的困难,最终取得个人的良好成绩,他们对于工作中的难题,从来不退缩,从来不会把困难作为借口而不去完成任务。他们肯定是那些,敢于挑战困难,不断钻研的人,在他们的心里,并没有把那些困难看作是不可解决的难题。“黄金搭档”现今已经成为中国家喻户晓的一个品牌,在著名企业家史玉柱的带领下,“黄金搭档”连续很多年都是中国保健品销售的领头羊,其相关产品连续很多年在中国有相当大的知名度。在这样的一个团队里,真的是业绩高手云集的地方。其中有一个人,可以说,是真正从业绩高手成为高级管理者的人,他就是该公司的总经理——刘作伟。其实,他并非是跟随史玉柱最久的人,但他是该单位业务做得最好的人之一。之所以被提拔,除了其综合素质外,与他不断将业绩做得突出也有着密切的联系。

刘作伟原来是安徽分公司的总经理。根据一般情况,安徽的保健品市场不会太大。所以当议论安徽分公司能完成多少销售额时,不少人认为3000万~4000万元人民币就可能“到顶”了。但是,作为安徽分公司总经理的刘作伟,就想尽办法拼搏,超越了4000万元人民币的销售额。

之后,他并没有在原来的业绩单上停留,而是一次又一次将不少人“认定”的“到顶”指标打破,不断向更高的目标冲刺,最终让安徽分公司成为黄金搭档各分公司中业绩最好的分公司之一。

他也因此引起史玉柱越来越大的重视。之后史玉柱打破了论资排辈的传统,直接将他提拔为黄金搭档总经理。

面对刘作伟的情况,肯定会有很多人因此而断定,自己再怎么努力也超不出别人的那些“认定”,他们因为心里认定那是一些不可超越的难题,而最终获得一个“正常”的结果。

但是,在刘作伟看来,“不敢挑战困难与问题,实际上就是影响业绩的第一障碍。在任何单位里,有两种情况最要不得:一是业绩做得好的人,满足了,甚至自以为老子天下第一,可以高枕无忧了,因而安于现状;而另一种人则是业绩较差,认命了,得过且过,也安于现状。不管是哪一种,心态都是很消极的,都是创造业绩的最大障碍!”

刘作伟认为,要想取得好的业绩首先心里不要把它们看得很难,他说:“最好的业绩,就从不断挑战问题和困难而来。首先,必须确定一个高的目标,就是一般认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然后要有心理准备:这样去做,遇到的问题当然是不同寻常的。但是,恰恰问题就是机会——因为别人不敢去接受这样的任务,别人不敢去克服的困难和不敢去解决的问题,你却偏偏勇敢地去做了,你就取得最大的竞争优势了。别人眼中的‘难’和‘不可能’,不是成了我们成功的最好机会吗?”

可见,心态在我们完成工作的过程中有多么重要的作用,很多人不是被自己的能力所束缚,而是被自己的心所束缚。但令人担忧的是,很多企业的员工,经常会以“这太难了”为借口不完成任务,这已经成为影响员工和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很多的员工会以“难”为借口在执行中大打折扣。

其实,在刘作伟的谈话中已经谈到了怎样杜绝这种“难”的借口。首先,在困难面前要时刻保持昂扬的斗志。越是难的越是要勇于挑战,俗语说得好,困难就像弹簧,你强它就弱,你弱他就强。要有战胜一切大挑战的勇气,再难的任务也能够完成。就像海尔首席执行官张瑞敏说过的那样,“不是因为有些事情难以做到,我们才失去了斗志,而是因为我们失去了斗志,那些事情才难以做到。”其次,要时刻对自己有信心。很多人都会在困难面前自己吓唬自己,以此作为不完成工作的借口。其实那个艰巨无比的困难是自己给自己添加的,只要摆脱这个障碍,对自己充满信心,在困难的任务,都可以解决了。

其实,害怕困难也是一种迷信,是自己给自己制造紧张的气氛;相反地,只要勇敢睁大眼睛盯着困难,心不难,事就不难。

说“难”之前,先问自己是否竭尽全力了

其实,我们认真观察周围的同事,很多人认为的难事往往是因为自己没有尽到最大的努力!

虽然我们时刻在说自己已经“尽力”了,但实际上我们并没有把全部的潜力发挥出来!在遇到自己认为是难的任务时,先把“不可能”放在一边,而只想自己是否竭尽全力。学会想尽一切办法、穷尽一切可能去努力吧!世界上没有“天大的问题”,只有不够努力造成的失败和遗憾。

面对问题和困难的时候,我们永远不要先说难,而要问一问自己:我是否已经尽了最大的力量?把自己逼到“非??不可的境地吧,你会创造出难以想象的奇迹!

把自己从“我已尽力”的假象中解放出来。人之所以无法“竭尽全力”往往来自于“我已尽力”的假象——我已经做到最好了,再也无法往前走一步了。其实这不过是不愿意接受挑战的借口。有些问题非常顽固,想了许多办法,仍无法解决。于是便认为“已是极限”,再去努力也白搭。其实,当你真正经过一番努力奋斗,就会知道所谓“难”,其实只是你自己的“心灵桎梏”。只要不断努力,开发的潜能就会越来越大。努力不够,你当然不知道自己的潜能到底有多大。

俗话说:“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在这里我们所说的“有心人”其实就是指做事情尽自己最大努力,发挥自己的全部潜力把事情做成做好的人。只要我们学会想尽一切办法、穷尽一切可能去努力,那世界上就没有“天大的问题”,仅有不够努力造成的失败和遗憾。

士光敏夫是日本经济界赫赫有名的人物。当年他在重整东芝公司时,曾经遇到了资金严重不足的困难。当时正是战后,要筹到资金非常不容易。一天他去了一家最有希望能够贷到款的银行向他们申请贷款,但是主管贷款的部长对他十分冷淡。后来经过他的不断努力,虽然部长的态度稍微有所好转,但对贷款问题却绝不松口。

终于到了最危急的时候——如果在两天内仍然没有资金投入,那么公司将不得不全线停工了。没有办法,士光敏夫决定破釜沉舟:“怎么也得迫使部长就范!”

他让秘书给他找了一个大包,在街上买两盒盒饭放在里面,然后赶到银行。一见部长,他就开始软磨硬磨,希望给他贷款。但对方就是不松口。

双方又展开了一场舌战,不知不觉已接近下午下班的时间了。当营业部的下班铃声拉响时,部长如释重负,提起公文包准备回家吃饭。

然而令部长意想不到的是,士光敏夫像变魔术似的从袋子里拿出两盒盒饭,说:“部长先生,我知道你工作辛苦了,但是为了我们能够长谈,我特意把饭准备了。希望你不要嫌弃这寒酸的盒饭。等我们公司好转后,我们再感谢你这位大恩人。”

面对他这份“无赖劲”,部长真是无可奈何,无话可说。但也正是他表现出的这份坚毅,使部长产生了他有还贷能力的信心,最终批准了他的贷款申请。

其实现实中我们之所以说事情艰难,往往是由于我们并没有尽到最大努力!我们说自己已经尽力了,实际上我们并没有把全部潜力发挥出来!所以,面对问题和困难的时候,我们永远不要先说难,而要先问一问自己:我们是否已经真的竭尽全力了?

的确,“难”是我们拒绝努力、说服自己的最好理由。但是,问题真的是那么难以解决的吗?

汽车大王亨利·福特,这位被誉为“把美国带到轮子上的人”,一次,他想制造一种V8型的发动机。可是当他把这个想法跟工程师交流时,工程师们都认为只能是一个美好的设想而已,现实中是绝对不可能实现的。然而令工程师想不到的是,尽管他们每个人都这样认为,但福特却仍然坚持说:“要想办法把它制造出来。”

无奈,工程师们只有很不情愿地开始了尝试,几个月后,他们给福特的回答是:“我们无能为力。”

但福特却还是说:“继续尝试,直到成功!”

又一年多过去了,仍然没有取得多大的进展,这时所有的工程师都觉得无论如何都该放弃了。但福特还是仍然坚持“必须做出来”。

也就在这时,有一位工程师突发灵感,竟然找到了解决办法。就这样,福特终于制造出了“绝不可能”成功的V8型发动机。

为何工程师们认为“绝不可能”的事情,最后还是有方法解决了呢?

关键的一点,就是我们在做任何事情时,一定先要把不可能的思想束缚放一边。而只是去想我们自己是否真的想尽了一切办法、穷尽了一切可能!

因为,畏惧使人无法真正冷静地应对问题,甚至还会导致行动的瘫痪。但是如果你不问问题难不难,而只问自己是否尽了最大努力,这样你就会轻装上阵,尽力挖掘自己的潜能,反倒容易将问题解决,创造出难以想象的奇迹!

曾经是海军军官的卡特,有一次应召去见海曼·李科弗将军。在谈话中,将军让卡特挑选任何他愿意谈论的话题。然后,再问卡特一些问题,结果将他问得直冒冷汗。结束谈话时,将军又问他在海军学校的学习成绩怎样,卡特立即自豪地说:“将军,在820人的一个班中,我名列59名。”

没想到将军却皱了皱眉头,问:“为什么你不是第一名呢,你竭尽全力了吗?”

此话如当头棒喝,影响了卡特的一生。此后,他事事竭尽全力,后来当选了美国总统。

其实所谓竭尽全力,就是不给自己任何偷懒和敷衍的借口,让自己去经受生活最大的考验。

而生活中人之所以无法竭尽全力,往往是因为受到了“我已尽力”假象的迷惑——我已经做到最好了,再也无法往前走一步了。

然而,这只不过是一个他们不愿意接受挑战的借口罢了。

稻盛和夫被日本经济界誉为“经营之圣”。他所创办的京都陶瓷公司,是日本最著名的公司之一。该公司刚创办不久,就接到著名的松下电子的显像管零件的采购订单。而在当时这笔订单对于京都陶瓷公司来说意义非同一般。

在日本,大家都知道,与松下做生意绝非易事,商界对松下公司甚至有这样的评价:“松下电子会把你尾巴上的毛拔光。”

对待京都陶瓷这样的新创办公司,松下电子虽然看中其产品质量好,给了他们供货的机会,但在价钱上却一点都不含糊,而且年年都要求降价。

对此,让京都陶瓷的一些人很灰心,因为他们认为:公司已经尽力了,再也没有空间了。再这样做下去的话,根本无利可图,不如干脆放弃算了。但是,稻盛和夫却认为:松下这样做,确实很难解决,但是,如果屈服于困难,就这样放弃了,那只是给自己未能足够去挖掘潜力战胜困难找借口罢了。

于是,经过再三摸索,公司创立了一种名叫“变形虫经营”的管理方法。其具体做法是将公司分为一个个的“变形虫”小组,作为最基层的独立核算单位,将降低成本的责任,落实到每个人。这样即使是一个负责打包的老太太,也都知道用于打包的绳子原价是多少,明白浪费一根绳会造成多大的损失。这样一来,公司的运营成本大大降低,最后即便是在满足松下电子的苛刻条件下,利润也甚为可观。

是的,有些问题的确非常顽固,想了许多办法,仍无法解决。于是有些人便认为已是极限了,觉得再去努力也是白搭。然而,当你真正经过了一番努力奋斗取得成功后,你就会知道所谓“难”,其实只是你自己的心灵桎梏而已。

所以,我们一定要赶快把自己从“我已尽力”的假象中解放出来,再努一把力,你会发现你还有许多没有开发出来的潜能!

克服困难就要紧盯目标

爬过山的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假如遇到陡峭的山峰,紧盯前方目标,不停步,不回头,一鼓作气,方能达到“一览众山小”的境地。如果不是紧盯住前方的目标不放,自己很容易失去方向,任何的一个小障碍都有可能改变你最初的目标,最终导致整个计划的失败。

有这样一则故事:

有一天,一个农夫的一头老驴,不小心掉进一口枯井里。

于是,农夫绞尽脑汁想救出驴子,但几个小时过去了,驴子还在井里痛苦地哀嚎着,老农毫无办法。但是,农夫始终不想就这么放弃,这头驴子年纪大了,给他卖过不少力,做过不少贡献。又过了很久,农夫突然想到了一个好主意。他到附近借了一把铲子,开始把泥土铲进枯井。

开始,驴子还不知道主人的用意。当这头老驴看到主人要把自己“活埋”时,开始嗷嗷大哭。不过,一会儿过后,这头驴子安静了下来。它明白了主人的意图,当铲进井里的泥土落在驴子的背部时,它开始镇定地将泥土奋力抖落在地,然后站到抖落的泥土之上!驴子刚才的沮丧和悲哀此时已经荡然无存,眼神中分明对农夫的恩情表示心领神会和感激之情。

农夫看到驴子领悟了自己的意思,于是拼命地往井里铲土。就这样,驴子将铲倒在它身上的泥土全数抖落在井底,然后站上去,再站上去。很快,这只老驴便得意地上升到井口,在众人的惊讶之中快步地跑开了!

假若,农夫想了很久之后没有想出办法,断定要想把驴子弄上来是不可能的事,那他很可能最后扔下驴子而独自离开。但是,农夫没有那样做,和驴子多年的感情让他不忍心抛下驴子,于是他就紧盯着救驴子出来这个目标,最终取得了胜利。

其实,我们在工作中更应该发扬农夫的这种精神。克服一切困难,创造奇迹去完成工作任务,这样的员工是每个企业都会欣赏的。但是,我们每个人能否完成任务,却取决于我们的态度。有的人,面对目标,不管是简单的还是困难的,他们都始终盯着那个目标,有一种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坚韧精神。而有的人,则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一遇到问题便停滞不前,被那些所谓的困难吓住,最终只得放弃。很显然,前一种人他们更容易完成任务,因为他们能够克服很多事先预想不到的困难。而后一种人,则一遇到困难便以此当做借口,要么推脱任务,要么打折扣完成。

其实,人生下来注定要同困难打交道。困难就像弹簧,你强它就弱,你弱它就强。在和困难的搏斗中,或是困难吞没懦夫,或是强者征服困难,古今中外,无一例外。

工作中,我们经常感觉到困难重重:社会环境的变化,市场竞争的残酷,企业文化的冲突,人际关系的复杂,甚至是各种不幸和灾难的打击,可能已经让你觉得身心憔悴,万念俱灰,你因此认为人活着实在是太累,太难,甚至差一点点就放弃了与困难斗争的勇气。

然而,强者与懦夫的区别就在这里。因为真正的强者懂得,逃避永远不能解决问题,战胜困难的唯一办法就是勇敢地面对,积极地思考,然后将它视为磨炼自己意志和锻炼处事能力的机会,用自己的行动,去征服它,战胜它!

一次次,当你从困难前面走过,你终于明白,原来困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没有面对困难、战胜困难的勇气。想想自己曾经经过的种种挫折和灾难,你终于发现,正是这些困难和挫折让你站得更高,看得更远。相比之下,今天这一点点困难又算得了什么呢?

像故事中的农夫和驴子一样,它会让你永远把困难踩在脚下,助您迈向成功的颠峰!

是迎难而上,不是知难而退

在困难的面前,人们的选择无非有两种,要么迎难而上,要么知难而退。那些能够迎难而上的人,通常会把困难看作是对自己的一次挑战,他们觉得那些困难自己非克服不可,所以,他们最后不但能够完成那些看似不能攻克的任务,反而做的比预期的还要好。而那些知难而退的人,则把困难看作是自己不完成任务的借口,他们最终无法完成任务,久而久之,对于所有的工作,要么不能按时保质的完成,要么就是在完成的过程中大打折扣。

1997年8月,海尔派魏小娥前往日本,学习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整体卫浴生产技术。在日本的学习期间,魏小娥认真观察,她注意到,日本人试模期废品率一般都在30%~60%,设备调试正常后,废品率为2%。“为什么不把合格率提高到100%?”魏小娥问日本的技术人员。“100%?你觉得可能吗?”日本人反问道。

在这样的谈话中,魏小娥意识到,这并不是日本人能力上的问题,而是阻碍在他们思想上的栏杆让他们停滞于2%。但是,作为一个海尔人,魏小娥的标准是100%,在她的思想中没有什么做不到的,“要么不干,要干就要干第一”。她拼命地利用每一分每一秒的学习时间。

3周过后,她带着先进的技术和赶超日本人的信心回到了海尔。半年之后,日本模具专家宫川先生来华访问,见到了自己的“徒弟”魏小娥,她此时已是卫浴分厂的厂长。面对着一尘不染的生产现场、操作熟练的员工和100%合格的产品,他惊呆了,反过来向“徒弟”魏小娥询问:“有几个问题曾使我绞尽脑汁地想办法解决,但最终没有成功。我们卫浴产品的现场脏乱不堪,为此我们一直想做得更好一些,但难度太大了。你们是怎样做到现场清洁的?100%的合格率是我们连想都不敢想的。对我们来说,2%的废品率,5%的不良品率天经地义,你们又是怎样提高产品合格率的呢?”“用心。”魏小娥简单的回答,又让宫川先生大吃一惊。

其实,魏小娥也不是轻而易举地就取得成功的。仅仅是处理产品“毛边”,就是一个令人心里发毛的大难题。有一天,她回家已经很晚了,在吃饭的时候魏小娥依然在想着怎样解决产品“毛边”的问题。突然,她眼睛一亮:女儿正在用卷笔刀削铅笔,铅笔的粉末都落在一个小盒内。魏小娥顿时豁然开朗,顾不上吃饭,急忙在灯下画起了图纸。

第二天,一个专门收集毛边的“废料盒”便诞生了,压出板材后清理下来的毛边直接落入盒内,避免了落在工作现场或原料上,也就有效地解决了板材的污染问题。2%的责任得到了100%的落实, 2%的可能被一一杜绝。终于,100%这个被日本人认为是“不可能”的产品合格率,魏小娥做到了,不管是在试模期间,还是设备调试正常后。1998年4月,海尔在全集团范围内掀起了向魏小娥学习的活动,学习她“认真解决每一个问题的精神”。

工作有难有易,标准有高有低。不少人出于一种得过且过、不思进取的惰性,拈轻怕重,降格以求,结果差强人意,表现每况愈下,很难有大的建树。因此,不管我们从事何种工作,担任什么样的职务,只要有可能,就应想方设法多担待一些责任,不断提高工作标准,主动请缨解决工作中的疑难问题。长此以往养成一种良好的习惯,你的本领将会出类拔萃,你个人的价值便会不断攀升,新的成功和荣耀也会不期而至。因为高度产生难度,无疑难度也决定高度。所以,迎难而“上”,对单位、对老板,是求之不得,对自己、对将来,实乃是晋身之阶。

其实,仔细想想,我们所做的任何事情,都不会是一点困难都没有,每个人在去挑战那些难以超越的困难时,心里都会多少有些压力。但是,如果自己没有任何借口,紧紧地盯住自己的目标,当你努力完成任务之后,便会发现,自己的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这对自己今后的发展是很有帮助的。

很大程度来讲,困难其实就是超越自己能力范围的事情,只要我们有迎难而上的勇气,不断挖掘自己的潜力,最终自己的能力在不断提升。但是,如果一遇到困难,自己便首先否认了自己,选择逃避,那么你的能力有可能会不断下降,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将会越来越多。

找方法就会有方法

任何事情,只要想着去落实,把焦点集中在落实上,就一定能够找到落实的方法。

成功人士的一个标准是,当遇到问题时努力寻求解决的方法,而不是找各种各样的借口来回避责任,为自己开脱。好方法是成功的捷径,而借口则是成功路上的高山险阻。

尼克·史蒂文森小时候不爱学习,考试常常得C分。每次考完试,尼克总是找各种理由为自己开脱,不是题太难,就是自己身体不适,或者老师判分有问题等等。有一天,当尼克再次为自己考得不好找借口时,母亲毫不客气地打断了他:“别再为自己找借口了。你考得不好,是因为你不认真学习,也不愿意总结方法。如果你是用心地学习,你就不会找借口了。”这句话给了尼克极大的震动。从此以后,尼克再也不为自己的坏成绩找借口,而是努力从自身找原因,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尼克不仅据此获得了优异的成绩,更是把“不找借口找方法”贯彻到自己的职业生涯中,最终成为一位非常成功的人士。

我们很多人都像尼克小时候一样,总是为自己寻找各种各样的托词。似乎失败只是客观条件造成的,与我们自己毫不相干。这是极其不负责任的。试想一下,你自己是否已经尽了全力,你是否克服了不利条件而坚持到底,你是否寻找到最为便捷的方法等等。如果你失败了就好好反省你自己,不要找借口,那不仅没有任何意义,反而让你离成功越来越远。

在工作中,领导最憎恶的就是不找方法找借口的员工。如果你是领导,你布置了一项任务下去,下级不仅没有完成任务反倒为自己找一大堆借口,你会如何反应呢?

任何工作首先要求的就是认真负责的态度,找借口就是一种逃避责任的表现。错了就错了,自己承担起来,从自身找原因,提醒自己下次不要再犯。如果你总是为失败找借口,那你永远都不会成功。成功属于那些善于找方法的人,而不是善于找借口的人。

只有主动寻找方法,你才能尽快解决问题,你才能迈向成功。好的方法能让你事半功倍,而一味蛮干只会极大地浪费人力、物力和财力。

我们通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两个员工做性质相同的工作,一个加班加点、身心疲惫仍然做得不好;而另一个则轻轻松松地完成任务并得到上司的赏识。在这里,方法起到决定性作用。只有方法对了,你才能省时省力地完成任务。

好的方法往往能让你脱颖而出,为你争取到更大的发展机会。不要抱怨自己运气不好,机会之神从来不光顾你。你该清楚,绝大部分的机会都是你自己争取来的。一个绝妙的方法就是机会大门的敲门砖,能成为你一生之中的转折点。

1956年,美国福特汽车公司推出了一款功能不错、式样新颖、价格也合理的新车。但这款新车的销路却平平,完全没有达到当初的预期效果。公司的经理们焦急万分,但绞尽脑汁也找不到让产品畅销的办法。

这时,刚毕业的见习工程师艾柯卡是个有心人,他了解了情况后就开始琢磨怎样能让这款汽车畅销起来。终于有一天,他灵光一闪,于是径直来到经理办公室,向经理提出了一个创意,在报上登广告,标题是“花56元买一辆56型福特”。这是个很吸引人的口号,很多人纷纷打听详细的内容,原来艾可卡的方法是:谁想买一辆1956年生产的福特汽车,只需先付25%的货贷,余下部分可按每月付56美元的办法逐步付清。

他的建议被公司采纳,而且成效显著。“花56元买一辆56型福特”的广告深入人心,它打消了很多人对车价的顾虑,创造了一个销售奇迹。艾柯卡的才能很快受到赏识,不久他就被调往华盛顿总部成为地区经理,并最终走上了福特公司总裁的宝座。

这个极富创意的广告不仅解决了福特56的销售危机,更成为艾柯卡成功人生的起点。这就是寻找方法的妙处。不惧困难,相信自己,找到方法就能令你捷足先登而成就非凡,为你自己赢得更多的机会,为你的事业发展开创出一片新天地。

即使不考虑那么长远,面对具体问题,我们依然要善于找方法。问题不会自动消失,它需要一定的解决方法。方法找对了,你才能成功解决它。否则,问题依然还是问题,你怎么都无法越过这座高山。千万不要坐以待毙,一定要尝试多种方法去解决问题和危机。

也许很多人都知道方法的重要性,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找到好方法。方法不是现成的,也不是你等来的,它往往需要你绞尽脑汁地思考、琢磨,反复试验。看到别人使用的好方法,你常常会有这样的感慨:我怎么就想不到呢?其实,不是你想不到,而是你功夫没下到。

要获得一种好方法,首先你得对问题分析透彻,然后才能对症下药。你必须能够找出问题的关键点来,而不能去误打误撞,那样成功的机会很小。很多问题是纷繁复杂、环环相连的,你要能追本溯源,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然后才能想办法从根本上加以解决。如果你对问题到底是什么都还不清楚,你又怎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呢?

方法是无穷无尽的,只要你能想得出来又有实际的良好效果,都可以称之为方法。一种方法可以解决不同的问题,一个问题也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

很多时候不是没有方法,而是没有一种最好的方法。你必须避免最常见最笨拙的方法,要善于开拓创新,不能总是用老一套来解决问题。要有一定的冒险意识,有一定的担当精神。如果人人都习惯了用最老的方法去解决问题,那么人类社会就不会有今天了。

要找到一种好方法,思维的转换非常重要。你不能仅仅从一个角度去分析问题,那样只会把问题看死,你的思路也会走进死胡同。你可以逆向思维,也可以把问题转换一个方式。

你的眼界一定要很开阔,要能从方方面面去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你要常常问自己,我是不是只能这样看这样想?还有没有其他的方式?不要觉得自己只有一两条路可走,你一定还有能力去发掘第三条,而成功往往就蕴含在这第三条路中。

要找到好方法,你还必须善于学习。你应当掌握一些基本的知识,比如系统知识、逻辑知识、统筹方法等等。不要看轻这些知识积累,它们往往能在关键时刻发挥重要作用。好方法的灵感来自平日的知识积累,它从来不会凭空产生。

你可以从类似事件的成功处理中汲取经验,你也可以把你知道的所有好方法加以尝试。你必须要精细地分析比较,大胆地尝试探索,选定一种最经济的方法。

如果你有什么新颖的想法,你一定要勇于去试验它,不管它看起来多么不切实际。不把方法运用到实践中去,你永远都不知道这个方法是有效还是无效。你要相信自己,既然你能想得出来,就一定有你自己的道理。也许你再把它改善提高一下,它就是一个绝好的方法。

俗话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好的方法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与其费心思为自己的失败找各种借口,不如花时间为自己找一个解决问题的好方法。要做一个为成功找方法的人,而不是为失败找借口的人。

一个优秀的员工不能止步于解决问题,应对危机,而要努力化危机为转机,这才是工作的最高境界。

第三章 只为成功找方法,不为失败找借口

不想条件怎样差,只想自己怎样做

在我们的身边,经常有这样的人,他们总会说“这件事实在是没办法!”“一点办法也没有!”“条件还是不够啊!”这样的话,你是否熟悉?是否你的身边就经常有这样的声音?

如果你向别人提出某种要求时,得到这样的回答,你是不是会觉得很失望?而当你的上级给你下达某个任务,或者你的同事、顾客向你提出某个要求时,你是否也会这样回答?当你这样回答时,你是否能够同样体验别人对你的失望?

一句“没办法”,我们似乎为自己找到了不做的理由。但也正是一句“没办法”,浇灭了很多创造之花,阻碍了我们前进的步伐!

是真的没办法吗?还是我们根本没有好好动脑筋想办法?

生命的科学认为,人的智力提高是一个逐步的过程。只要你能够战胜对艰难的畏惧,并下决心去努力,你就能越来越多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越来越智力超群!

无数的实践表明,要想做“困难”的终结者,面对压力和困难,就要主动想办法,想办法是有办法的前提。如果让脑袋放假,即使我们是天才,遇到问题时也会一筹莫展。

几年前,北京申奥成功,举国沸腾。大家不仅为中国的国力得到承认而高兴,而且,也为北京得到这样一个经济发展的机会而自豪。但是,在1984年以前,奥运会并不是个个国家都想争取的香饽饽,相反,敢于申办奥运会的国家没有几个。因为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举办奥运会是赔钱的。

到了1984年,美国洛杉矶奥运会是一个转折。这次奥运会,美国政府不但没有掏一分一文,反而盈利2亿多美元,创下了一个奇迹。而创造这一奇迹的人,名叫尤伯罗斯,是一个商人。

开始时,尤伯罗斯并不愿意接受这项任务,经不住再三相邀,他最终才答应。尤伯罗斯将整个奥运活动与企业和社会的关系做了通盘的考虑,终于想出了很多点子让奥运会赚钱。其中最绝的点子是将奥运会实况电视转播权进行拍卖,这可是从来没有过的。

最初,工作人员提出的最高拍卖价是1.52亿美元,这在当时已是个天文数字了,但立即遭到了尤伯罗斯的否定,他说:“这个数字太保守了!”

他敏感地觉察到了人们对运动会的兴趣正在不断高涨,奥运会已经是全球关注的热点。电视台利用节目转播,已经赚了不少钱。假如采取直播权拍卖的方式,势必引起各大电视台之间的竞争,价钱会不断抬高。果然不出所料,结果单电视转播权一项就为他筹集了2亿多美元资金。

又例如,以往的奥运会万里长跑接力,都是由有名的人士担任,但尤伯罗斯一改这种做法,表示谁都可以跑,只要身体够棒,另外出钱就可以,每1公里按3000美元收费。这真是一个破天荒的想法,会有人花钱买罪受吗?

没想到,消息一公布,报名的人竟然蜂拥而至。1.5万公里的路,收费收了4500万美元!

这次奥运会给尤伯罗斯带来了空前的声誉。回首成功,他感到非常自豪:有想法就有突破点。假如畏难,怎么能够创造出这样辉煌的业绩呢?

法国数学家、哲学家彭加勒曾经说过:“出人不意的灵感,只是经过了一些日子,通过有意识的努力后才产生。没有它们,机器不会开动,也不会产生出任何东西来。”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曾嘲讽那些以为可以不经艰苦思索就能获得灵感的人:“诗人马特尔坐在地窖里面对着六千瓶香槟酒,可就是产生不出诗的灵感来。最大的天才尽管朝朝暮暮躺在青草地上让微风吹来,眼望着天空??温柔的灵感也始终不会光顾他。”

而我们平时也最喜欢讲一句话:“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其实,这往往是在特定时期、特定人物的状况。真要有好的点子和想法,就应当付出更多的努力。

所以,为了做一个“困难”的终结者,就让我们开动自己的脑筋想办法吧,别让我们的智力机器生锈!

只为成功找方法,不为失败找借口

富兰克林说:“把握今日等于拥有两倍的明日。”其引申意义就是,今日事应该今日毕,否则可能无法做大事,也不太可能成功。可是,将今天该做的事拖延到明天,而即使到了明天也无法做好的人,却占了大约一半以上。

一个人对待学习生活、工作的态度是决定他能否做好事情的关键。首先改变一下自己的心态,这是最重要的!所以应该常抱着“必须把握今日去做完它,一点也不可懒惰”的想法去努力才行。然而,现实环境中有很多人在工作中寻找各种各样的借口来为遇到的问题开脱,并且养成了习惯。这是很危险的。

如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能听到这样的一些借口:上班晚了,会有“路上堵车”、“手表停了”的借口;生意赔了,会有“对手太精明了”的借口。这些人从不在自己的身上去找原因,也不去立刻设法杜绝问题的再次发生。久而久之,他们就会养成一个习惯:不去做现在可以做的事情,却下决心要在将来的某个时候去做。久而久之,这些人便心安理得地不去马上采取行动,同时还安慰自己,说自己并没有真正放弃决心要做的事情。职场中这样做的人,都是一些缺乏毅力的人,最终都将一事无成。

如果你现在担心将来的境况,担心将来能够做什么工作,不清楚自己将往什么地方走,那么,你不妨记住:我体现勇气的机会来了,现在重要的是走出第一步。

有这样的一个小故事:

安东尼是一个部门主管,每天醒来就一头扎进工作堆里,忙得焦头烂额,寝食不安,整个人都快要崩溃了。于是,安东尼去请教一位成功的公司经理。

来到这位公司经理的办公室时,安东尼看见他正在接听一个电话。听得出来,和他通话的是他的一个下属,而这位经理很快就给对方作出了工作指示。刚放下电话,他又迅速签署了一份秘书送进来的文件。接着又是电话询问,又是下属请示,公司经理都马上给予了答复。

半个小时过去了,终于再也没有他人“打扰”,这位公司经理于是转过头来问安东尼有何贵干。安东尼站起身来说:“本来我是想请教您,身为一个全球知名公司的部门经理,您是如何处理好那么多的工作的,但现在不用了,您已经通过您的行动给了我一个明确的答案。我明白自己的毛病出在哪儿了,您是现在就把经手的问题解决掉,而我却无论遇到什么事,都先接下来,等一会儿再说。结果您的办公桌上空空如也,而我办公桌上的文件却堆积如山。”

实践表明,拖延时间的心理,只会使我们在“现在”这个时段更加懦弱,并期待于幻想。也就是说,我们总是希望情况会有所好转,但却始终无法成功。如果利用“现在”做一些自己愿意做的事情,或者充分发挥自己的思维能力,我们就永远不会厌倦工作和生活。

不为拖延找借口,我们工作的第一步就是“开始”,即使心存恐惧也要这么做。不要认为整个工作的程序马上都能够全部设计出来,因为每一步工作都是最伟大工作的开始。

歌德说:“把握住现在的瞬间,从现在开始做起。只有勇敢的人身上才会赋有天才、能力和魅力。因此,只要做下去就好,在做的历程当中,你的心态就会越来越成熟。只要能够有了开始,那么,不久之后你的工作就会顺利完成了。”

喜欢拖延时间,就意味着虚度光阴、无所事事,而无所事事就会使我们感到厌倦无聊。看看那些取得过最佳成绩的人,他们都是没有时间议论别人的,也没有时间闲着,他们总是忙于自己的实际工作。

总而言之,一个人、一个团队能否在自己的事业生涯中取得成功,秘诀就在于从现在开始,不要把事务拖延到一起去集中处理,而是行动起来,立刻去做好正在经手的每一件事情。

强求环境不如改变自己

我们常常因为对环境不满就怨天尤人,甚至消极怠工,一蹶不振。

其实,这世界上很少有一个环境是完全如意的。与其强求环境,不如先从改变自己开始。

永远要记住:没有一个单位是为你量身打造的。

单位不是天堂,你也不是天使。只有你通过改善自己去改善单位,然后通过改善单位来改善自己,才能获得与单位共同发展的“双赢”。“这份工作太没劲了,我再也不想干了”!一个年轻人怒气冲冲地对自己的哥哥说。

哥哥充满关心地看了他一眼,沉默了一会儿,然后说:“我觉得你已经养成了挑剔工作的坏习惯,这对年轻人的成长是很不利的。你要换的不是工作,而是心态。一味挑剔的人,无论做什么样的工作,都不会感到满意!”

哥哥的话犹如当头棒喝。是啊,如果总在挑剔,就算是跑到天边去,就算换一百份工作,结果又能好到哪里去?

于是,年轻人决心潜下心来,把现在的工作好好做好。

就这样,通过一步步扎扎实实的努力,他不仅得到了公司的重用,最后还成了享誉世界的著名企业家。你知道他是谁吗?

他就是日本高科技时代最著名的企业领袖、被誉为“经营之神”的稻盛和夫。

对于稻盛和夫当初的抱怨,我们很多人是不是感觉很熟悉?类似的情景,是不是也曾经或正在我们身上发生?

我们似乎对工作总有太多的不满:单调乏味、没有发展的机会、单位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于是,我们就想换一个工作、换一种环境,总觉得这样就可以重新开始,一切就会变得称心如意。

不可否认,在适当的时机,选择适当的工作,的确可以为自己赢得更好的发展机会。但是,如果将所有希望都寄托在换一份工作上,而不是先从改变自己开始,命运真的就那么容易改变吗?

有这样一则寓言,也许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

一只猫头鹰想搬家。斑鸠奇怪地问:“为什么呀?”“我的生活昼夜颠倒,喜欢在夜里唱歌,吵得大家睡不好觉,谁都讨厌我。”猫头鹰哭丧着脸说。

斑鸠说:“哦,是这样啊!那你不必搬了。”“为什么?”“你完全可以改变自己啊。首先,你可不可以白天工作,晚上睡觉,和其他动物一样呢?如果不行,那你可不可以在晚上不要唱歌呢?如果晚上一定要唱歌,能不能唱一些轻柔动听的歌呢?如果你不改变自己,搬到哪里去,大家还是不会喜欢你。”

尽管这只是一则寓言,但其中却包含了大智慧。

我们很多人都会当环境不如意的时候,就想换一个地方。但是,就算能够飞到天边去,我们能飞出自己那一层薄薄的皮肤吗?

没错,我们可以从南边换到北边,从一个行业换到另一个行业,从一个职位换到另一个职位??但是,如果我们的心态不变、固有的思维方式不变、做事的方式不变,那么,就算是换了工作、换了环境,过去在哪里跌倒的,以后还是会在哪里跌倒,过去在什么地方失败的,以后还会在哪里失败。

与其强求外在环境的改变,不如像稻盛和夫一样,先从自己开始改变。与其强求单位适应你,让单位额外给你机会,不如先改变自己,主动去适应单位,创造机会。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会感觉做事情的条件,是因为我们对它不感兴趣。但是,要知道兴趣固然重要,但是责任更加重要。在我们的工作面前,不能因为不感兴趣,便不去做,或者不用心做。很多人在这种情况下,经常会说:“我不喜欢这份工作。”抑或是“它和我的兴趣也相差太远了吧。”

的确,如果能够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是非常幸运的。但实际上,很多数却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都无法真正从事自己所感兴趣的工作。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可以随随便便应付工作、不为自己的成长负责。

曾经有过这样的一篇文章: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博士艾尔森,曾对全球100多名各领域的杰出人士做了一项研究,结果发现,60%以上的成功人士所从事的职业,都不是他们最喜欢的,也不是他们心目中最理想的。但为什么他们能够取得成功呢?

也许,我们能从艾尔森博士讲的一个故事中找到答案:

苏珊出生在台北,从小爱好音乐,她的理想就是能够在音乐界发展。

然而,阴差阳错,她大学读的是工商管理系,毕业后又被保送到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攻读MBA学位,拿到了经济管理专业的博士学位。

毕业后,她到了美国一家证券公司上班。如今,苏珊在业界已经成为风云人物。但她依然心存遗憾,说:“至今,我仍说不上喜欢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如果能够重新选择,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音乐。但,那只是一个梦想,我现在能做的,只有把手头的工作做好。”

艾尔森博士问她:“你喜欢的是音乐,为何你经济管理方面学得那么棒?不喜欢眼下的工作,为何你能做得那么成功?”

苏珊回答说:“因为我在这个位置上,我必须认真对待,对它尽职尽责。那是对工作负责,也是对自己负责。”

艾尔森博士并不只是对苏珊做了个案调查,他还走访了很多成功人士,他们的回答与苏珊大致相同:目前的工作,并非是自己的兴趣所在,而自己又无法改变这些。但心中的责任感,使他们最终没有抱怨、消极、懈怠。

的确,兴趣重要,责任更重要。工作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专业不对口、性格外向的人从事的工作偏偏需要个性安静,而内向的人却不得不成天和客户打交道、谈合作??

我们想做的,和我们正在做的,好像总有很大的差距。为此,我们似乎有足够的理由抱怨、厌恶,把工作当成一种巨大的负担。

但这样做的结果是什么?除了将自己推向往下滑的无底洞,没有任何益处。

当外在的条件无法改变的时候,我们为什么不试着改变一下自己!工作不能光凭兴趣,更重要的是责任。所有能帮助我们成长的工作,哪怕是自己不喜欢的,也值得我们去付出百分之一百的努力。

可以设想一下,如果艾尔森博士走访的那些成功人士,因为从事了自己不喜欢的工作就怨天尤人,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可以肯定,他们绝对不会有任何的成就。

真正有智慧的人,不会去区分感兴趣和不感兴趣的工作,而只会看工作对自己的成长有没有帮助。

好方法成就大事业

一个人想要成功,那你就不要畏惧困难,也不要害怕失败,更不要为失败找这样或那样的借口,只有学会找方法,为你的成功去积极地想办法,那么成功才会属于你,你也才有可能像他们那样成就大事业!

古今中外,人们无时无刻不在做着成功的梦。莘莘学子梦想着取得优异的学习成绩;劳动的人们梦想着有一天过上健康富裕的生活??所以,成功是每个人心中最崇高的梦想。

但是在现实社会中,人们却总是说着容易做着难,最终能够获得成功的人凤毛麟角。于是,成功就成了人们一种奢侈的向往了。当人们通过多少年的努力,依然没有看到成功的希望的时候,人们的思维不免总是深陷在疑惑的沼泽:我能成功吗?什么时候可以成功?在这一连串疑问的后面,紧跟着的是怀疑和松懈。于是,人们开始放弃了。当梦想的火炬熄灭、激越的心灵被蒙上厚厚的灰尘的时候,成功,也就真的永永远远地离你而去了。其实,成功离你并不遥远,成功就近在咫尺、触手可及。只是你暂时没有找到触摸成功的方法而已,只要你找准了方法,那么成功就不再遥远,辉煌事业也就在眼前。

英国作家毛姆未成名前穷困潦倒,可怜兮兮,出版的很多小说充斥书堆,无人问津。经过思考,毛姆决定用计改变自己的处境。他在报纸上登了一则启事,上书:本人是百万富翁,喜欢文学,想找一个与毛姆小说里的女主人公一样的人为妻。

广告登出后,伦敦书店里积压的毛姆小说三天内全部脱销,毛姆也一举成名。

办企业,缺少资金是经常碰到的事。假如你开办的企业,前景很好,但是突然缺少资金了,从银行借不到,从别的地方也难以筹集,这时候,你会怎么办?如果一时想不出更好的办法,那么,希望下面的这个故事,能够给你些启示。

一次,“酒店大王”希尔顿在盖一座酒店时,突然出现资金困难,工程无法继续下去。在没有任何办法的情况下,他突然心生一计,找到那位卖地皮给自己的商人,告知自己没钱盖房子了。地产商漫不经心地说:“那就停工吧,等有钱时再盖。”

希尔顿回答:“这我知道。但是,假如老盖不下去,恐怕受损失的不止我一个,说不定你的损失比我的还大。”

地产商十分不解。希尔顿接着说:“你知道,自从我买你的地皮盖房子以来,周围的地价已经涨了不少。如果我的房子停工不建,你的这些地皮的价格就会大受影响。如果有人宣传一下,说我这房子不往下盖,是因为地方不好,准备另迁新址,恐怕你的地皮更是卖不上价了。”“那你要怎么办?”“很简单,你借钱帮我将其余的房子盖好。我当然要还给你钱,但不是现在给你,而是从营业后的利润中分期返还。”

虽然地产商老大不情愿,但仔细考虑,觉得他说得也在理。何况,他对希尔顿的经营才能还是很佩服的,相信他早晚会还这笔钱,便答应了他的要求。

在一些人眼里,这本来是一件完全不可能做到的事,自己买地皮建房,但是最后出钱建房的,却不是自己,而是卖地皮给自己的地产商,而且借的钱还是从以后的营业利润中还。但是希尔顿做到了。

为何希尔顿能够创造这种令常人觉得不可思议的奇迹呢?

就在于他妙用了一种方法。其中最根本的一条是他把握了与对方并不只是一种简单的地皮买卖关系,而是处于一种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利益共同体系中。

那些成功的人之所以能成功,是因为他们学会了在各种环境中懂得去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法,他们不愿意看到自己给困难压垮,更不愿意被问题吓倒。相反,他们总是冷静地去思考,实事求是,从各个角度深入地去研究问题,分析问题,用自己和大家的才智想方设法地寻求解决的办法。所以一个人想要成功,那你就不要畏惧困难,也不要害怕失败,更不要为失败找这样或那样的借口,只要学会找方法,为你的成功去积极地想办法,那么成功就会属于你!

改善自己,终会创造奇迹

自己的工作应该自己来完成,不能寄希望于他人,工作中的问题和困难最终还是要考自己来解决。

要养成有问题,先从自身找原因的习惯。工作中经常遇见的一种现象便是:有些人,一遇到问题,首先就责怪他人,从来不想想是不是自己做得不够。这不仅体现在一般的人际关系中,也体现在当今很重要的干群关系上,对此,我们不妨听一听海南省委书记卫留成的观点:“一些干部有个不好的习惯,凡是发生了矛盾,首先在群众身上找原因。一些干部早就脱离了群众,还口口声声说群众难管。”

这样的批评真是一针见血,直指问题的根源,我们现在缺少的正是这种批评,来彻底消灭类似的借口。有问题,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同时,要改善,就要先对自己有要求。《圣经》里说:“与其介意别人眼中的斑点,不如去除我们眼中的光束。”只有首先改变自己,才能“影响”别人,甚至是“最难缠”的人!

某单位的白领梁某,在与我们交流时写了一篇文章,值得与大家分享:

初涉职场时,我勤快、谦逊,脸上写满了爱憎分明,在研究院院长助理这个岗位上,一心要把工作做好,有很强的责任心。但自己有个突出的性情始终无法克服:冲动,体现在做人和处事上,显得毛躁和幼稚。

单位有一位年长的同事,才华出众又是领域专家,可是难免的,他也会犯些出人意料的低级错误,我只私下提醒他一下,顺手就帮他改过了。前一段时间,同一个问题出现了两次,我一再提醒。

不料一个月以后,同样的问题再次发生,恰逢当时任务繁重,我焦头烂额心浮气躁,不及多想就硬生生地说:“跟你说了两次了,怎么还这样?”他当场就愣住了,再没说出一句话来。结果,问题不但丝毫没有解决,还延误了恢复工作的时间,让我不得不加班加点,十分被动。

万分恼火的我,第二天就在例会上指责他的不协作,甚至激动之下将之前的小过小错也旧账重提,大有对簿公堂得理不饶人的架势。

随后的日子,我却难过极了。这位原本工作积极的同事,对他当月任务以外的任何事统统不闻不问。而追求完美的我,遇到专业性强的问题根本无法解决,当然,更是不愿与他沟通寻求帮助。一再的痛苦和煎熬中,我甚至想到了调岗离职,来逃避这无法战胜的难题。

这时,我开始反复思考这件事,回想了其中每一个细节。

都是冲动的结果!

我所做的一切是为了工作,私下提醒也好、情急发难也好,甚至会议上分清是非曲直,无非是为了更好地完成工作,并无任何个人恩怨,却为何造成现在这样令人窒息的局面呢?他是个热心助人的同事,有非凡的才能,就是容不得半点轻慢,可我为什么偏偏要哪壶不开提哪壶,戳人家软肋来逞一时意气呢?

发现了自己的错误,我十分汗颜,第一个念头就是:道歉。但这次我给自己一个更艰巨的任务:改变自己,改变冲动莽撞的性情。

第二天,我早早赶到单位,给他擦干净办公桌,还破天荒地为他的花瓶换了一枝康乃馨。他一来,瞅着我,便笑了,几乎立刻原谅了我。我请他到会议室,红着脸,十分郑重地向他道歉,请求他原谅我在会议上那些过激的不成熟的行为,并为对他造成的伤害表示真诚的歉意。他拍了拍我的肩,什么也没多说:“丫头,赶紧接电话去吧。”

冰破春来,更没料到的是,他居然成了我职场生涯中最重要的良师益友,手把手地教会我许多专业领域难得一见的知识和技能。奇迹,因改变自己而发生,冲动和浮躁逐渐退去,职场之路也越走越宽。

看到这篇文章时,想必你也会为她能处理好弄僵了的关系而高兴,甚至羡慕。那么,我们能从中得到什么启迪呢?

第一,对他人的要求,不能成为原谅自己的借口。

我们曾经将这篇文章与人分享,并让大家思考:当你遇到同样情景时,又会如何认识和处理呢?

发言很踊跃,其中就有这样一些意见:“本来就是他工作没做好啊!凭什么不能批评他?”“对这种错了还不干好本职工作的人,就应该开除!”“是因为工作紧张才说话急了嘛,怎么这样缺乏理解心啊,何况自己还错了!”“得罪就得罪了,还有那么多同事可以相处呢!”

??

应该说,他们讲的都有一些道理。对那位挨批的员工而言,的确应该对自己要求更高,起码要尽责,他在干好自己的工作和处理好人际关系方面,也同样应该是“没有任何借口”!

但是,对其他人的要求,并不能成为我们自己不尽责任的借口!在这个故事中,作为院长助理,除了搞好工作,还担负着处理好团队关系、调动员工积极性的责任!

别人错再多,固然要承担责任,可自己错一点,也得百分之百负责,甚至,自己应该首先担负起有关责任来!

这也是我们再三强调“没有任何借口”!

第二,“退一步者,常进百步。”

人际关系的改善,往往不是靠“争”而是靠“让”来做到的。在与人有矛盾时,一定要懂得退让的智慧。

退让的人往往更能获得好感与主动,“退一步者,常进百步。”

为了更好地掌握与人和谐相处的智慧,不妨学一下星云大师的“忍、饶、耐、退”四字诀——

忍一句,祸根从此无生处。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