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增广贤文(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10 18:12:25

点击下载

作者:(宋)王应麟等

出版社:万卷出版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增广贤文

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增广贤文试读:

三字经

百家姓

千字文

弟子规

增广贤文

作者:(宋)王应麟等

排版:JINAN ENPUTDATA

出版社:万卷出版公司

出版时间:2015-11-01

ISBN:9787547037201

本书由北京博采雅集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三字经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评析】

人刚生下来的时候,本性都是善良的。这种善良的本性在人与人之间也很接近,后来因为生活和学习环境的不同,差异变得越来越大。如果不及早接受良好的教育,善良的本性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受到影响。至于教育的方法,应该注重孩子专注力和定力的培养。课业的选择,要以专精为主,不能只求广博。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评析】

古时候孟子的母亲,为了给孟子寻找一个好的教育环境,不辞辛劳搬了三次家。有一次孟子不用功读书,逃学回家,孟母就当着他的面将织了一半的布匹剪断,并且告诫他说:“求学如同织布一样,必须将纱线一条一条织上去,只有这样持续不断地努力,才能积丝成寸,进而积寸成尺,最后才能织成一匹完整有用的布;读书也是一样,要持之以恒地努力用功,经过长时间的累积,才能有成就。否则就像织布半途而废一样,前功尽弃了。”

五代时,有一位叫窦禹钧的人(又称窦燕山),他教子有方,对孩子严加管教,培养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个个声名远扬。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评析】

生育子女,如果只知道养活他们,而不去教育,那就是父母的失职。老师教导学生,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艺,更重要的是要教导他们做人处世的道理,让学生能够融洽地和别人相处,并且能掌握良好的做事方法,活得健康愉快,这样才有意义。因此,要想教育出好的学生,就一定要认真严格,不能偷懒怠慢。另一方面,要教出好孩子,父母和老师双方面的配合也是很重要的,也就是说教育需要家庭和学校的共同努力。

小时候不肯学习是很不应该的,一无所知、无一技之长的,老了怎么办?古人云:“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年纪小的时候不肯努力用功学习,等到年纪大了,只会徒增伤悲,后悔都来不及了。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评析】

一块玉石,如果不去雕琢,就很难成为有用的器具;这如同人一样,不通过学习,就很难明白做人处世的道理,也就不会知道做的事是否合乎礼仪,是否应该去做。所以,人要趁着年少时多亲近良师、多结交益友,好好学习待人、做事的礼仪,这样才能成才。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评析】

黄香在他9岁的时候,就知道孝顺父母。夏天天气炎热时,他用扇子把父母的床铺扇凉再让父母睡觉;冬天天冷时,他会先把父母亲的被子暖热,再请父母睡觉。像他这种孝顺的行为,是每个子女都应该做到的。

东汉末年的孔融,在4岁时,就懂得礼让兄长,把大的梨子让给兄长吃,而自己选择较小的。对于家长来说,应该从小就培养孩子尊敬兄长、友爱兄弟的美德。

首孝弟,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评析】

做人最重要的是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其次才是增长见闻、学习知识、明白数字的变化,并苦心研读古代圣贤的文章,从而不断提升自身的修养。

一是数字的开始,一到十是基本数字,十个十是一百,十个百是一千,十个千是一万,只有从少到多慢慢积累,才能无穷无尽。这跟做人做事的道理是一样的,基础很重要,只有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去做,才能取得最终的成功。

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评析】

古人把天、地、人作为构成生命现象和生命意义的基本要素,“天”指万物赖以生存的空间,包括日月星辰的运转不息,四季的不断更替;“地”是指世间万物赖以生存的地理条件和各种物产;“人”是万物之灵,要顺天地化育万物。“君义臣忠,父慈子孝,夫义妇顺”是维持人与人之间最重要的三种伦理关系,也就是:君臣之间有道义,父子之间有亲情,夫妻之间能互相尊重和睦相处。

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时,运不穷。曰南北,曰西东,此四方,应乎中。【评析】

一年有春、夏、秋、冬四季,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个季节各有特色,并且循环运转,永不止息。东、南、西、北这四个方向,以中央为准互相对应。如果没有了中心,就没有东西南北。

曰水火,木金土,此五行,本乎数。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评析】

古人把金木水火土,作为构成物质的五种基本特性,称之为五行,并将这五行的变化加以归纳总结,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相生相克的关系,如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这些是相生的关系;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这些是相克的关系。

仁、义、礼、智、信这五种道德规范,如果每个人都能遵守,都能把其作为为人处世的标准,那么社会将会永葆和谐。所以每个人都应该遵守规范,不可疏忽怠慢。

稻粱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评析】

人类所食用的主食有稻米、高粱、黄豆、麦、黍(黄米)、稷,这六种谷物。中国地大物博,各地气候、风俗、民情不同,因此各地的主食也不尽相同。马牛羊鸡狗猪,这六种动物是人类所饲养的,它们都有自己的贡献。这些动物和六谷本来都是野生的,后来渐渐被人们利用和驯化,才成为人类日常生活的必需品。

曰喜怒,曰哀惧,爱恶欲,七情具。匏土革,木石金,丝与竹,乃八音。【评析】

喜悦、生气、忧伤、害怕、爱惜、憎恨、讨厌,这七种情绪是每个人都有的。有智慧、有修养的人能对这些情绪作出适当的调节和控制,不受其左右,不会沦为它们的奴隶。

匏笙、陶埙、皮鼓、木柷、石磬、金钟、琴瑟、笛箫,这八种乐器统称为八音。在古代,被视为能发出德音的乐器。“八音”可以通过声音唤醒人心的某种共鸣,让人得到快乐。

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孙,自子孙,至玄曾,乃九族,人之伦。【评析】

高曾祖代表了三代,即高祖、曾祖、祖父,然后是父亲,接下来是自己,往下是儿子、孙子、曾孙、玄孙,一共九代亲族称为九族,包含自身以上的上四代及以下四代,是我们的直系血亲,和自己的关系最为密切,这也是家族中长幼尊卑基本的伦常关系。

父子恩,夫妇从,兄则友,弟则恭,长幼序,友与朋,君则敬,臣则忠,此十义,人所同。【评析】

在家庭里,父亲要慈祥恩爱,子女要孝顺;夫妻之间应该互相尊重、体谅。至于兄弟姐妹之间,做兄长姐姐的应该爱护弟妹,弟妹也应该恭敬兄长姐姐。长幼之间有伦常秩序,朋友之间也要守信用和讲义气,君王对臣子要尊重,臣子对君王要忠诚负责,尽心尽力做事。这十种大义,人们应该共同遵守,这样家庭才会祥和,社会才能安康。

凡训蒙,须讲究,详训诂,明句读。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评析】

教导学童,采用的方法很重要,要把义理讲透彻,把事实说清楚。对于文字章句的读法,和如何分段的方法也要说得明白。

读书求学,必须有一个好的开始,才能奠定良好的基础,应该先从《小学》这本书开始,学习洒扫、应对及六艺(礼、乐、射、御、书、教)等,然后再去研究四书当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学问。《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孟子》者,七篇止,讲道德,说仁义。【评析】《论语》是孔子教学传道的记录,一共有二十篇,主要内容是孔子的学生记载孔圣人的言行,谈论为人处世以及为政行仁的言论,也有很多孔子与学生之间的对话,或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问答的记录。《孟子》共有七篇,是孟子的学生万章与公孙丑等记录老师言行的书。内容讲的都是仁义道德之事,像崇尚王道、斥责霸道、阐明性善、辟斥邪说等从政治国的道理。

作《中庸》,子思笔,中不偏,庸不易。作《大学》,乃曾子,自修齐,至平治。【评析】《中庸》一书是孔子的孙子孔伋所作,中是不偏不倚的意思,庸则含有不易、不变的意思,中庸的意思就是不偏于一方,不改变自己的目标和主张。这也算是一种成功之道。《大学》一书是孔子的学生曾子所写,全书共有十章,主要内容是阐述一些关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孝经》通,“四书”熟。如“六经”,始可读。《诗》《书》《易》《礼》《春秋》,号“六经”,当讲求。【评析】《孝经》共有十八章,是一本阐明孝道的书。俗话说“百善孝为先”,所以古人研究学问,首先要学习的就是《孝经》,要把《孝经》这本书的道理完全领会并融会贯通,再读“四书”,明白为人处世的道理,打下一定的学问基础后,才能研究“六经”这些深奥的典籍。“六经”是传统文化的经典之大集,凡是有志于读书的人,都应当仔细研究其中的道理。

有《连山》,有《归藏》,有《周易》,“三易”详。有典谟,有训诰,有誓命,《书》之奥。【评析】

相传伏羲著有《连山》,黄帝作《归藏》,还有周公所作《周易》,从这三本书可知万物的变化运转。《尚书》中记载有典章制度、谋略计策、政令训令、征伐誓言,文字深奥难懂。

我周公,作《周礼》,著六官,存治体。大小戴,注《礼记》,述圣言,礼乐备。【评析】

周公制定了《周礼》,分官设职建立国家的政治制度,六官即六卿,包含了吏部大冢宰的天官、户部大司徒地官、礼部大宗伯春官、兵部大司马夏官、刑部大司寇秋官和工部大司空冬官,都分属于天子之下,各司其职管理国家大事,周代的政体模式为后世留下良好的政治典范。汉朝时有两位被称为“大小戴”的著名儒者,述说圣人的言论,大戴将《礼记》删订为85篇,小戴则删订为46篇(为现今留存者,加上后人增补3篇合计为49篇)。其内容完整地保存了古圣先贤的言论,礼乐兼备。

曰国风,曰雅颂,号“四诗”,当讽咏。【评析】《诗经》按体裁可分为国风、大雅、小雅、颂这四种文体,也称作“四诗”。古时候诗歌要求有诗必有歌,国风是采集自各诸侯国的民俗歌谣。雅是正式场合演唱的歌。大雅是诸侯朝觐天子时所用的诗歌。小雅是天子在宴享宾客时所用的诗歌。颂则是宗庙祭祀时所使用的乐歌,有周颂、鲁颂、商颂三种。可见,“四诗”是应当击节吟诵的。《诗》既亡,《春秋》作,寓褒贬,别善恶。三传者,有《公羊》,有《左氏》,有《榖梁》。【评析】《诗经》经孔老夫子整理删订后有311篇,秦始皇焚书坑儒时遗失了6篇,现存305篇,取其整数通称为“诗三百”。内容记载上自事君下至事父,人伦之道无所不备。文字寓含褒贬,用来指导人们辨别善恶,非常值得后人吟咏和学习。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又曰:“不学诗,无以立。”

周平王向东迁都洛阳后,因为周朝衰落,天子也不能号令天下,作诗的风气便逐渐没落了。于是孔子写出《春秋》一书,文字简约,但意义十分深远,详尽地记述了从鲁隐公到鲁哀公240年间的历史,用来褒扬善行,贬抑恶行,希望能借此提醒世人分辨忠奸善恶,更期盼当政者能有所警惕,在当时受到了很大的重视,对当时的时局也有很重要的影响。

传是解释经书的文字,鲁国公羊高写的《公羊传》,与孔子同时代的左丘明所写的《左传》,还有汉朝榖梁赤所著的《榖梁传》,这三部书都是注解《春秋》的书。其中《左传》使用编年纪事的体裁为《春秋》作注解,最令人称道,只要是天子诸侯之事,兵革礼乐之文及兴衰存亡之因,都记载得很详尽,是研读《春秋》一书最佳的选择。

经既明,方读子,撮其要,记其事。五子者,有荀扬,文中子,及老庄。【评析】

只有当四书和六经的要旨都明白之后,才可以读如老子、庄子、荀子等这些诸子百家的书,但是由于诸子百家书籍太多,浩如烟海,虽然内容有很多可取之处,但并非都是正确言论,我们要去伪存真,去粗取精,选取其中对我们的德行学问有帮助的精华来读。

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有荀子、扬子、文中子、老子及庄子。《荀子》一书,主张“人性本恶”,认为人性中存有贪婪好利等本性,所以要特别注重礼节和教育,希望能通过教育的手段来引导人向善,其中的“劝学篇”是非常有名的。扬子即扬雄,汉朝成都人,著有《太玄经》《法言》二书,《太玄经》是参照易经而作,充分地诠释了“天、地、人”的互动理念。

文中子姓王名通,著有《元经》《中说》二书。

老子和庄子是道家的开创者,其思想影响中国人数千年,老子有《道德经》传世,其中心思想是倡导无为而治、崇尚自然,历来备受统治者追捧。

庄子著《南华真经》,是一本寓言式的著作。

经子通,读诸史,考世系,知终始。自羲农,至黄帝,号三皇,居上世。【评析】

将经书和子书融会贯通之后,就可以开始研读各种史书了。唐太宗曾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史书记载了历朝历代兴衰存亡之事,从中可以看出历代王朝传承的世系,知晓各国政治上的利弊得失及治乱兴亡的原因,从而让自己警惕清醒。

从伏羲、神农到黄帝,这三位上古时代的君主,后人尊称他们为“三皇”。

唐有虞,号二帝,相揖逊,称盛世。夏有禹,商有汤,周文武,称三王。【评析】

唐尧和虞舜合称为二帝,他们把国家当作公器,没有任何私心,把权位传给贤德的人而不是传给自己的儿子,从而造就了一番太平盛世。

夏朝的第一位君主是大禹,他治理水患,疏通九河,把洪水引入大海,受到了老百姓的拥戴,因此舜帝把王位传给他。

汤建立商朝后,对内减轻征敛,鼓励生产,安抚民心,统治区域扩展到了黄河上游,氐、羌部落都来纳贡归服。

周文王多行仁政,天下诸侯皆归从。后世的儒家,为了把道德与政治联系起来,把文王当成一个“内圣外王”的典型加以推行。

周武王是文王四子,有卓越的政治和军事才能,是一位明君。

夏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这四位君主,因为贤能和卓越的功勋,被后人尊称为“三代的圣王”。

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汤伐夏,国号商,六百载,至纣亡。【评析】

夏禹本来准备把帝位传给益,但是人们怀念禹治水的功绩,同时禹的儿子启也很贤能,因此诸侯便拥戴启为天子。自此,中国变成了家天下,夏朝传了四百年遭到了改朝换代的命运。

夏桀在位时暴虐无道,成汤起而讨伐,建立了新王朝,国号商。商朝传了六百多年,到纣王时就灭亡了。

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周辙东,王纲坠,逞干戈,尚游说。【评析】

周文王施行仁政,各诸侯都来归附,直到周武王时因为纣王荒淫无道,便联合诸侯一起讨伐纣王,最终纣王兵败自杀,武王建立周朝,周朝传了874年,是我国历史上年代最长久的王朝。

周武王在镐京(今西安长安区)建立国都,史称西周。到周平王迁都洛阳之后又改号为东周,此时周王朝的威望开始衰落,王室的纲纪和政治制度逐渐瓦解,诸侯各自为王,为了扩张势力干戈相向,天下变得纷乱不堪。一些谋士与投机分子便趁机崛起,在列国之间鼓吹游说,有的主张连横,有的提倡合纵,从此战祸连连,天下苍生不得安宁。

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嬴秦氏,始兼并,传二世,楚汉争。【评析】

自周平王东迁开始共224年称为春秋时期,根据孔子编写的《春秋》一书而得名。自韩赵魏三家瓜分晋国之后,史家称这段时期为战国时期。春秋时期产生了五位霸主,依照出现的先后顺序分别为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他们争霸时,都标榜崇高的理想,实际上还是依赖于武力称霸一时。

进入战国时期后产生了齐、楚、燕、赵、韩、魏、秦七个强国。七雄间征伐不断,以致民不聊生。秦王嬴政采用张仪的连横外交及远交近攻等策略,将六国个个击破,兼并六国领土,统一天下,自称秦始皇。只可惜他得到天下后,不以仁政治国,暴虐无道使得民怨沸腾、民不聊生,传到第二代胡亥时便被项羽和刘邦推翻了。

楚霸王项羽和汉王刘邦争夺天下,两军交战七十多回合,最后以项羽兵败自杀,刘邦建立西汉王朝而告终,天下又形成大一统的局面。

高祖兴,汉业建,至孝平,王莽篡。光武兴,为东汉,四百年,终于献。【评析】

高祖击败项羽,建立汉朝的基业,汉朝传到第十一代汉平帝时,被外戚王莽夺取了政权。王莽篡汉后,改国号为新。不过王莽迂腐不堪,没有治国才能,不久就天下大乱,民变四起。汉朝没落皇族刘秀兄弟起兵,最终打败王莽以及各路军阀,统一全国,在洛阳建都,称为东汉,刘秀史称汉光武帝。两汉共传了400多年,到汉献帝时,被曹操之子曹丕所废。

魏蜀吴,争汉鼎,号三国,迄两晋。宋齐继,梁陈承,为南朝,都金陵。【评析】

曹操、曹丕执政的魏,刘备执政的蜀和孙权执政的吴,三家争夺汉家天下,历史上称为三国时代,一直到晋朝司马炎举兵继起,灭了三国,才结束纷乱局面。

晋朝传了100多年之后至晋安帝时被刘裕所篡,从此进入南北朝时期。北方被外族所统治,朝廷在南方,处于偏安局面,被称为南朝。南朝包括“宋、齐、梁、陈”四国,国都都建在金陵。为了和其他的朝代有所区别,史学家便将这四国的国号加上“南”字,分别为南宋、南齐、南梁、南陈。

北元魏,分东西,宇文周,与高齐。迨至隋,一土宇,不再传,失统绪。【评析】

拓拔圭建立北魏后,他很注重礼乐和文化教育,又推行汉化政策,改姓元,所以被称为元魏,在历史上颇有名望。北魏至孝武帝时分裂为东西魏,不久,宇文周篡夺西魏,建立北周,高洋篡夺东魏,建立北齐。

后来杨坚举兵起义建立了隋朝,才结束南北朝分裂局面,统一天下,即为隋文帝。文帝深知民间疾苦,一生勤俭爱民,只可惜识人不善,立次子杨广为太子,从此种下祸因;杨广即隋炀帝,荒淫无道,好大喜功又刚愎自用,连年征讨,致天下大乱民不聊生,引起各方声讨。隋朝只传了一代,共38年便灭亡了。

唐高祖,起义师,除隋乱,创国基。二十传,三百载,梁灭之,国乃改。【评析】

唐高祖李渊以“仁义之师”起兵平定隋朝的乱事,建立了唐朝,共历时289年。唐朝传了二十代,直到朱温灭了唐朝,把国号改为后梁,为了与前面的“梁朝”有所区别,因此另加一“后”字,称为后梁。

梁唐晋,及汉周。称五代,皆有由。炎宋兴,受周禅。十八传,南北混。【评析】

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及后周,这五个朝代称为五代。五代的生命都很短暂,它们的兴亡也都是有原因的。

宋太祖赵匡胤兴兵,接受后周皇帝的禅让而建立宋朝,宋朝共传了十八代,分北宋南宋两个阶段。

辽与金,帝号纷,迨灭辽,宋犹存。至元兴,金绪歇,有宋世,一同灭。并中国,兼戎狄,九十年,国祚废。【评析】

契丹族所建立的辽国与女真族所建立的金国,都曾在中国的版图上称帝建国,后来金国灭了辽国,南边还残存着宋朝。后来北方的蒙古人武力强盛,到元太宗时灭了金国,传至元世祖忽必烈时灭了南宋,建立元朝。

元朝统一中国之后,同时兼并了夷、狄两族,其版图之大是前所未有的,比最强盛的汉朝和唐朝还要大。但因为种族歧视、宗教迫害与高压政策等因素,只传了90多年就被朱元璋推翻了。

明太祖,久亲师,传建文,方四祀。迁北京,永乐嗣,迨崇祯,煤山逝。【评析】

明太祖兴兵起义,南征北讨18年,终于完成统一大业,改国号为明,建都于南京,定年号为洪武。后来明成祖迁都北京,到崇祯时,李自成起义打进北京城,崇祯吊死在北京煤山,明朝结束。

清太祖,膺景命,靖四方,克大定。至世祖,乃大同,十二世,清祚终。【评析】

清太祖努尔哈赤,自称是接受上天的授命,入主中原平定各地的流寇作乱的,从而使天下恢复安定。清太祖是开国皇帝,到世祖福临时,清朝已完成天下统一,后经历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四朝共一百多年的盛世。这期间,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都是由于政治清明,治理良好。

读史者,考实录,通古今,若亲目。口而诵,心而惟,朝于斯,夕于斯。【评析】

研读历史的人,要有严谨的精神,必须仔细考证所记载的历史事实的资料,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有十分证据,说十分话。只有这样,才能真正通晓古往今来,就像亲眼目睹一样。

俗话说,读书五到:眼到、口到、耳到、心到、手到。可见读书的方法不只是要用口去读去背,更要用心去体会去思考。不但要白天用功,晚上也要不断学习,只有这样才能熟记不忘。

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赵中令,读《鲁论》,彼既仕,学且勤。【评析】

孔子听说鲁国有一位7岁的神童项橐,虽然只有7岁,夫子依然把他当作老师一般去请教。像孔子这样的圣贤,还这样不耻下问,我们更应该见贤思齐。宋朝赵普喜欢读《论语》,虽然贵为宰相仍然勤奋不辍,后来以半部《论语》协助宋太祖和宋太宗治理天下。他辅佐两朝国君施政皆用《论语》,所以得到了“半部《论语》治天下”的美名。

披蒲编,削竹简,彼无书,且知勉。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评析】

西汉时的温舒,家境贫寒没钱买书,于是就利用放羊的时间编织蒲草,然后就把借来的书抄在蒲席上。还有一位公孙弘,削竹子做成竹简,把借来的书,抄在竹简上面。他们虽然没钱买书,但并没有因此而放弃求学,而是更加刻苦自励,最终成为大学问家,为国家成就一番事业。

晋朝人孙敬,勤奋好学,每天读书都读到很晚,为了避免打瞌睡,他在头发上绑上绳子,悬挂在头顶的木梁上,当他打瞌睡的时候,绳子便扯动头发,令他疼醒,再继续用功读书。战国时的苏秦,每天发愤苦学,每当他困倦至极昏昏欲睡时,就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让自己清醒,提醒自己不能懈怠。他们如此刻苦用功,并非别人要求和教导,完全是自己奋发图强的。

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如负薪,如挂角,身虽劳,犹苦卓。【评析】

晋朝时的车胤,家中贫苦,没有钱买油点灯读书,于是就抓些萤火虫放在纱袋中,利用一闪一闪的微弱萤光来读书。另外一个名叫孙康的人,每到下雪的夜晚,就利用雪地上的反光来读书。他们虽然穷苦,但没有丧失志气,一直努力学习。汉人朱买臣,家境贫寒,以砍柴为生,却经常利用砍柴的空当读书,背柴回家的路上,都是一路背诵回家。隋朝的李密,平时给别人放牛,一直坚持学习,经常把书挂在牛角上苦读。他们处境很艰苦,但依旧奋发求学,很值得后人效法。

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彼既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评析】

宋朝的文学家苏洵,27岁时忽然觉悟,开始发愤读书。因为年纪大了,他很后悔年轻时没有好好读书。像我们这些年轻的学子,应该有所准备,早作考虑,要珍惜大好时光,及早用功读书。

若梁灏,八十二,对大廷,魁多士。彼既成,众称异,尔小生,宜立志。【评析】

五代时的梁灏,82岁考中进士,在朝廷的殿试中对答如流,脱颖而出成为状元。梁灏年龄虽大还在用功,并且取得功名,像我们这些年轻的学子,还有什么理由不去学习呢,一定要及早立志努力用功读书。

莹八岁,能咏诗,泌七岁,能赋棋。彼颖悟,人称奇,尔幼学,当效之。【评析】

魏的祖莹,从小就非常好学,8岁时就能吟诗。唐朝的李泌,七岁时能以棋为题作赋。他们的聪明才智,得到了很多人的称赞,我们应当效仿他们,努力学习。

蔡文姬,能辨琴,谢道韫,能咏吟。彼女子,且聪敏,尔男子,当自警。【评析】

蔡文姬很小便能分辨琴声的好坏,可以从琴声中听出吉凶之兆来。晋朝宰相谢安的侄女谢道韫能出口成诗。她们虽然都是女孩子,但既聪慧又敏而好学,所以你们这些堂堂男子汉,应当自警,以她们为榜样努力学习。

唐刘晏,方七岁,举神童,作正字。彼虽幼,身已仕,尔幼学,勉而致。有为者,亦若是。【评析】

唐朝的刘晏,七岁时就饱读诗书,通过童子科的考试。他虽然年纪幼小,却已经任职做官,当上了翰林院的正字官,负责校对典籍、刊正文字等工作。

你们和他年龄相当,只要有志气,从小就知道学习,刻苦努力,也一样可以取得成绩,像他一样,万古流芳。

犬守夜,鸡司晨,苟不学,曷为人?蚕吐丝,蜂酿蜜。人不学,不如物。【评析】

狗会在晚上守夜看门,防止盗贼的入侵。公鸡会在清晨的时候打鸣报晓,提醒人们天亮了。人如果苟且度日,不知道上进,还有什么资格做人呢?蚕能吐丝,给人类提供做衣服的原料,蜜蜂采花酿蜜,供人食用;人若不努力学习,就连这些小昆虫都不如。

幼而学,壮而行,上致君,下泽民。扬名声,显父母,光于前,裕于后。【评析】

一个人在年幼时,要努力求学,长大后才能学以致用,对上能报效国家,对下能造福人民。这样不但可以得到好名声,使父母觉得骄傲、光荣,更能光宗耀祖,对后代子孙也是一种激励,这才是真正的庇荫后代。

人遗子,金满籝,我教子,惟一经。勤有功,戏无益,戒之哉,宜勉力。【评析】

一般人都是把满箱的财宝留给子孙,而我留给他们的只有一部《三字经》,用来教导子孙好好读书,让他们明白做人的道理。

只要肯努力学习,就一定会有所成就,如果只是嬉戏、游玩,不肯上进,将会一事无成,所以要时常警惕自己,以此为戒。百家姓

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冯陈褚卫,蒋沈韩杨。【注释】

赵zhào:传说嬴姓祖先伯益的后代造父曾经给周穆王驾车,由于他在穆王出巡和征战中屡建战功,穆王就把赵城赐给了他。于是,造父的后代便以赵为姓氏。赵匡胤是宋代的开国皇帝,据说《百家姓》把赵姓放在第一位,与他有直接关系。

钱qián:传说五帝之一颛顼(zhuān xū)的孙子彭孚在西周朝廷中任钱府上士,执掌全国的财政大权。于是,其子孙就以官职“钱”为姓。

孙sūn:一种说法是周文王的儿子康叔在西周初年受封于卫,他的八世孙有个儿子叫惠孙,惠孙的后代非常崇敬惠孙,就以他的名字“孙”作为姓氏。另一种说法是,春秋时陈厉公之子陈完逃奔齐国后就改姓为田,田完六代孙田书讨伐莒国有功,被齐景公封于乐安(今山东惠民),并赐姓孙。

李lǐ:颛顼帝高阳氏后裔皋陶在尧帝时是主管司法的官,执掌刑狱之事,所以就以理为姓。而皋陶的后人理征因为得罪了纣王而被迫害,理征的妻子带着儿子理贞在逃亡的途中,曾经在一棵李子树下摘果充饥得以活命,为纪念李子的救命之恩改为“李”姓。又唐代开国皇帝名李渊,李氏于是便成为国姓,很多有功德的家族都被赐姓李,李姓也由此而不断增大,但血缘也不再单纯。

周zhōu:周平王的小儿子姬烈被封在汝州(今河南汝州),当地人就称这个家族为周家,自此便以“周”为姓。但周王室的后裔仍然保持姬姓不改变,一直到唐玄宗时为了避李隆基之名讳,被下诏改为周姓。

吴wú:古代周族领袖周太王亶父的长子太伯和弟弟仲雍远奔江南建立吴国,定都梅里(今江苏无锡)。后传至夫差被越王勾践所灭,其子孙为记其耻辱,就以国名“吴”为姓。

郑zhèng:周宣王分封其弟姬友于南郑(今陕西华县东),史称郑桓公。桓公之后,郑武公先后灭了郐和东虢,建立了郑国,定都新郑(今河南新郑),曾一度成为春秋时的强国之一。后被韩国所灭。其遗族散居于淮阳、商丘一带,以原国名“郑”为姓。

王wáng:商代贤臣箕子和比干是纣王的叔父,由于在朝廷上直言不讳,遭到了商纣王的迫害。周武王灭商后,箕子和比干的后裔因为他们的先人是商朝王族,于是就改姓为王。另外,周和各诸侯国的王族后裔,在秦灭六国后,四处逃难过着散居的生活,不少家族也都隐姓埋名,改姓王。

冯féng:周武王灭商后,将他的兄弟毕公高封在当时的冯城。毕公高的后人就以封地“冯”为姓。另外,春秋时郑国大夫冯简子的封邑也是冯,后代也是以“冯”为姓。

陈chén:周武王建立周朝,武王将舜的后代胡公满的地方,封为“陈”,建立陈国。胡公满在陈国供祀先祖舜帝,他的子孙们后来都以国名“陈”为姓。

褚chǔ:古代春秋时候,宋国的公子叫恭段,他受封于褚邑,任职褚师,是掌管市场的官员。后代就以褚师为复姓,后又省略为单姓褚。还有一种说法是,公子段封地在褚地,因为他品德高尚,行为可以为人师表,于是称他褚师,于是子孙就都以“褚”为姓。

卫wèi:周文王的第九个儿子叫康叔,周公旦平定商纣王儿子武庚之乱后,就把商朝的移民七族交给康叔管理,康叔于是建立了卫国(今河南淇县一带)。后来秦灭卫后,卫国王公贵族的后代就以国名“卫”为姓。

蒋jiǎng:周初周公旦的第三个儿子姬伯龄被封在蒋邑(现河南固始,还有一种说法是河南光山),后来被楚国所灭,后代便改姬姓为蒋。

沈shěn:周文王的第十个儿子名季载,因为平定叛乱取得战功被封在沈邑(今河南平舆北),后来建立沈国。沈国被蔡国灭后,沈国君主的子孙便以“沈”为姓。

韩hán:周成王的弟弟叔虞的后代毕万受封于韩原(今陕西韩城),建立韩国,后被晋所灭,子孙都以韩为姓。还有一种说法是,春秋时晋国大夫韩武子的后代韩景侯在“三家分晋”后建立韩国,强迫周武烈承认为诸侯,建都于阳翟(今河南禹县)。后来韩哀侯灭郑,迁都于新郑(今河南新郑)。韩被秦灭后,子孙都以“韩”为姓。

杨yáng:周成王的三弟叔虞的次子名姬抒,在周康王在位的时候被封为杨侯,在今山西洪洞东南建国,称杨国。东周桓王时杨国被晋武公所灭,子孙陆续向南迁移,并以国名“杨”为姓。

朱秦尤许,何吕施张。孔曹严华,金魏陶姜。【注释】

朱zhū:颛顼的玄孙陆终的第五个儿子名安,大禹时赐姓为曹。武王灭商后封曹安后裔曹挟于邾(今山东邹县一带),建国号邾。到战国时楚灭邾,王公贵族就以国名去掉偏旁作为姓。其偏旁右边的耳旁,就如同古代“邑”的意思,就是说邾国的土地已经失去了,国家已经不复存在。

秦qín:古代姓祖先伯益的后代有个叫非子的人,善于驯养马匹,替周孝王牧马有功,被周孝王封为秦地的首领,后代就以“秦”为姓。另外,周公子之子伯禽裔孙封邑到秦,子孙就以封地“秦”为姓。所以秦氏祖先有的是源于姓,有的是源于姬姓。

尤yóu:尤姓是由沈姓而来。五代十国时,王审知在福建称闽王,闽国沈姓因与“审”同音,于是就去掉三点水,改姓为尤。

许xǔ:周武王灭商后,把不肯吃周粟而逃亡的贤士伯夷后人文叔封于许国,后世称为许文叔,战国初许被楚所灭,子孙便以国名“许”为姓。还有一种说法是,传说尧想把君位传给许由,后来又想请他做九州的长官,他都不愿接受,最终隐居在箕山,所以也有人认为许姓的祖先便是这位隐士许由。

何hé:春秋战国时,韩国被秦灭后,子孙们颠沛流离,其中一部分王族迁移至江淮一带,以“韩”为姓。但当地韩与“何”读音相近,后来就被称为何。

吕lǚ:传说上古炎帝因为出生并居住在姜水流域,所以就以“姜”为姓,姜姓羌人共有四支胞族即“四岳”,其中一支是在夏时被封为吕侯,建吕国(今河南南阳),到春秋时吕国被楚所灭,子孙后代便以国为姓,称为吕氏。

施shī:施氏原系殷商七族之一,其余的还有陶氏、樊氏等。周公在平定武夷之乱后,殷商七族都归为文王之子康叔的管辖范围内,施氏主要是负责制造旗帜的。

张zhāng:据说黄帝的孙子姬挥能夜观天象,看到弧矢九星如同弓的形状正对天狼星,于是从中受到启发制造出了弓箭,被黄帝封官为弓正。这当然只是神话传说,不过制造弓箭的都把姬挥当作创始人。弓正也称为弓长,后代把弓长这两个字合在一起为张字,于是就有了“张”姓。而在汉代的时候道教十分盛行,领袖张角、张宝等人都说道教是来自于黄帝,而张这个姓氏也是由黄帝所赐,于是姓张的人也就越来越多。

孔kǒng:商族始祖是契,子姓。后第十四代子孙成汤灭夏建立商朝,被商民尊奉为开国英主。商汤字天乙,所以他的一支后裔就用汤本来的姓氏“子”,再加上他字号里的“乙”合成“孔”字作为姓。另外一种说法是,纣王庶兄微子启被封到商丘,国号为宋,史称宋微子。宋微子的后代中有个叫孔父嘉的人,他的子孙因为有祸患就逃到了鲁国,改自己的姓氏为孔。孔子就是在这个家族中诞生的。

曹cáo:周朝时,周武王将他的一个弟弟封到曹邑(今山东曹县),于是建曹国。后曹被宋灭亡后,曹国的子孙后来都以国为姓,世代姓曹。

严yán:严姓是由庄姓改变来的,是春秋楚王侣的后裔。楚王侣,死后追加称号为“庄王”,庄王的子孙就以这个“庄”为姓。东汉时,汉明帝叫刘庄,庄氏人避明帝讳,就以同义词“严”来替代庄做了姓氏。

华huà:春秋时期宋戴公之子,受封于华(今陕西华阴),他的子孙后来就以地名为姓,世代姓华。

金jīn:黄帝的儿子少昊为金天氏,所以少昊的一部分子孙就以金为姓。还有一种说法是,汉武帝时,匈奴王太子日磾(mì dī)曾为武帝做事,武帝把他打扮成金色人身去参加祭天大典,并赐金姓给他,所以金氏是少数民族的后裔。

魏wèi:春秋时,晋国有个大夫叫毕万,是周文王的后裔,他受晋国君主晋献公封于魏邑。毕万的后代魏斯和韩、赵三分晋后,魏斯建立魏国,称魏文侯,定都安邑(今山西西夏县),魏文侯任用李悝变法改革,成为战国七雄之一。后魏被秦灭后,后代便以“魏”为姓氏。

陶táo:一种说法认为陶氏的始祖是远古的尧帝。尧在任部落首领之前,居住在唐,后来又居住在陶,所以称为唐陶氏。尧的后裔子孙一部分就以陶为姓氏。还有一种说法是武王的弟弟康叔在统治殷商七族的时候有个陶氏,专门负责陶器的制作,于是子孙便以“陶”为姓氏。

姜jiāng:据说炎帝出生并居住在姜水,所以就以姜作为姓氏。在历史的发展中,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炎帝的很多子孙后代都改变了自己的姓氏。周代齐国的开国始祖吕尚就是炎帝的后代,姓姜名望字子牙,因功绩封地到吕,于是就改姓为“吕”。齐在战国时被田和所灭,他的子孙大部分都分居各地,很多后裔又改“吕”姓为“姜”。

戚谢邹喻,柏水窦章。云苏潘葛,奚范彭郎。【注释】

戚qī:春秋时期,卫国大夫孙林父,受封于戚邑(今河南濮阳戚城)。孙林父的后代世代居住于此,于是就以地名“戚”为姓。

谢xiè:周宣王封他的舅父申伯到谢国(今河南唐河),于是后代便以谢为姓。

邹zōu:周武王灭商后封颛顼的后裔曹挟于邾国,邾国灭亡后他的后代便改姓为朱。邾国被楚国灭亡前有一个附属国鲁国,鲁穆公当时曾把国号改为邹,在国家灭亡后,一部分人改姓为朱,另一部分则姓邹。

喻yù:西汉苍梧太守谕猛的后代在东晋改姓为喻,他的子孙于是承袭了这一姓氏。

柏bǎi:春秋时有一个小国柏国(今河南西平),后来被楚国歼灭,于是子孙都以国为姓。还有一种传说是,上古炎帝有一位老师名招,帝喾有一位老师也叫招,他们居住在柏地,于是后代便以“柏”为姓。

水shuǐ:水姓之人是大禹的后代,大禹治水,他的后代很多都做了水官,负责掌管江河湖泊的治理,后来慢慢地就以“水”为姓。另外,上古时很多居住在湖畔沼泽旁边的人,也都是以“水”为姓的。

窦dòu:大禹的后代中,有个叫少康的人,其父失国被杀,他的母亲当时已怀有身孕,为了避难,钻墙洞(窦)逃出,生下少康。后来少康中兴,成为夏的第六代君王,少康的两个儿子抒、龙为了纪念祖母逃难之举,便以窦为姓,后代子孙也都姓窦。

章zhāng:齐太公姜尚也就是姜子牙的一支子孙被封到鄣(今山东章丘),在春秋时期被齐所灭,于是后代就去掉右边的偏旁,改姓为章。

云yún:传说颛顼的后代祝融在帝喾的时候担任火正,位居于妘,于是便以妘为姓氏。他有部分后代南迁到周代诸侯国郧国,(今湖北郧县),郧在春秋时被楚国所灭,于是他的后代便以国名为姓,并去掉右边的偏旁。

苏sū:周武王时颛顼的后裔忿生担任司寇之职,掌管刑狱、纠察,由于他取得的功绩被封国为苏,史称苏忿生。在春秋战国的时候被狄人所灭,于是他的子孙便以国名“苏”为姓。

潘pān:周武王将自己的弟弟姬高分封到毕邑(今陕西咸阳西北部),在那儿建立毕国,人称毕公高。毕公高的小儿子季孙又被分封到潘邑(现陕北一带),季孙的后代就以“潘”为姓。还有一种说法是,春秋时楚成王世子商臣的太师是潘崇氏,于是他便改姓为潘。

葛gě:夏代有一个诸侯国名为葛(今河南长葛),葛国的国君被封为伯葛,所以历史上称之为葛伯。于是葛伯的后人就以“葛”为姓。

奚xī:黄帝的后裔仲任夏朝的车正官,专门管理车子,其封地在奚,所以人们称他为奚仲。奚仲的后代以地名为姓,世代姓奚。

范fàn:尧的后代杜伯被周宣王所杀害,他的子孙逃到晋国担任士师。晋国国君后来封杜伯的曾孙士会于范(今河南范县),世人称他为范武子,于是他的子孙就以地名“范”作为姓。

彭péng:颛顼的裔孙陆终的第三个儿子篯铿,由于他居住在彭地,所以世称彭祖,彭祖据说活了800岁,号称长寿。受封为彭地的首领,建立了大彭国,即现今的江苏徐州。大彭国灭亡后子孙便以“彭”为姓氏。

郎láng:春秋时鲁懿公的孙子费伯修筑了郎城(今山东曲阜),并且世代都居住在那儿,于是后代子孙就以“郎”为姓。

鲁韦昌马,苗凤花方。俞任袁柳,酆鲍史唐。【注释】

鲁lǔ:周公旦的儿子伯禽受封于曲阜(今山东曲阜),建立了鲁国,后来鲁国的王公贵族都以“鲁”为姓。

韦wéi:韦姓由“豕韦”这个复姓变化而来。夏朝时,少康帝中兴复国之后,封他的孙子元哲于豕韦(今河南滑县南),元哲到了封地之后只选留了一个“韦”字建国。后来韦国被商汤灭后,王族便以“韦”字为姓。还有一部分是秦汉时韩信的后人为了免除祸患就藏身在南粤(今两广一带),仅以姓氏的右半部分“韦”为姓,所以现在广西壮族多以“韦”为姓。

昌chāng:始祖昌意,是黄帝的儿子。黄帝令昌意降居到四川若水,娶蜀山氏女昌仆为妻,并生下颛顼。后迁至中原,建立了昌意城(今河南南乐县西北一带)。所以颛顼的子孙,以祖父的名字中的“昌”作为姓。

马mǎ:战国时期,伯益的后代有个叫赵奢的名将,他战功赫赫,被朝廷封于马服(今河北邯郸),赵奢受封后人们也称他马服君,他的子孙便用“马服”当作姓,后简化成马。

苗miáo:春秋时期楚国发生若敖之乱,楚大夫伯棼被杀害,他的儿子贲皇逃到晋国,晋国国君待他很好,把他封到苗邑(今河南济源),后来贲皇的子孙就以地名“苗”为姓。

凤fèng:帝喾有个大臣叫凤鸟氏,担任历正,主管历法节令,以指导人民按照节气时令耕地播种和收割。于是后代的人便以先祖凤鸟氏的“凤”字为姓。另外,唐代南诏国王族中有阁罗凤一支,阁罗凤的后代便以阁罗凤的最后一个字为姓氏。

花huā:古代本没有花这个字,花草之“花”通“华”,所以花姓和华姓同出一源。唐朝时,花与华的字意才渐渐有了些区别,所以花姓和华姓渐渐分开。花姓人物最早的是南北朝时的花木兰。华姓源自春秋时宋戴公子考父,考父食邑在华地,于是子孙便以“华”为姓。

方fāng:周宣王的大臣姬方叔,他奉命南征叛乱的荆人取得战功,于是宣王便赐他的子孙取其名字中的“方”为姓。

俞yú:相传黄帝时,有个名医叫俞跗,他主管医药,具有高超的医术,他就是俞姓的始祖。据说《素问》就是他注释推广开来的,所以后代就以他名字中的俞字为姓。

任rén:黄帝的小儿子叫禺阳,受封于任邑,于是他的后代就以“任”为姓。

袁yuán:周朝时,陈国的开国君主胡公妫满是舜的后代,他的第十一代世孙妫诸,字伯爰。于是伯爰的后代就取“爰”为姓,又因为“爰”和“袁”相通,所以又称袁。所以说爰和袁都是出自妫姓。

柳liǔ:春秋时期,鲁孝公的儿子姬展的孙子无骇,用其祖父的名字“展”为姓,无骇的儿子叫展禽。展禽为人刚直,死后,人们追加他称号“惠”,由于其食邑封于柳下(今河南濮阳柳下村),其后代就取其封邑中的“柳”字为姓。

酆fēng:周武王建立周朝后,将他的弟弟封于酆邑,人称酆侯,于是他的后代以地名为姓。

鲍bào:春秋时期,夏禹的后代敬叔,在齐国任大夫,因为有功,受封于鲍邑(今山东历城东),人称鲍敬叔,其子叔牙以敬叔封地为姓,名叫鲍叔牙,后来成为齐桓公的贤臣,于是鲍姓便由此而产生。

史shǐ:西周著名的史官太史佚和周公、召公、姜太公齐名,世称四圣,传说太史佚的祖先是黄帝时的史官仓颉,是主管发明文字的,后代以他们的功绩为荣,于是取了史官中的“史”字为姓。

唐táng:远古时,尧曾经在唐(今河北唐县)那个地方做首领,后来舜封尧的儿子丹朱为唐侯,建唐国。到周的时候,唐国被成王所灭,于是他的子孙便取姓为“唐”。

费廉岑薛,雷贺倪汤。滕殷罗毕,郝邬安常。【注释】

费fèi:伯益由于协助大禹治水有功,受封于大费,于是后人便以“费”为姓。还有春秋时期,鲁懿公的后裔被封于费,后代也以“费”作为姓氏。

廉lián:颛顼的孙子名叫大廉,于是子孙便以名字中的“廉”作为姓氏。

岑cén:周武王建立周朝时候,分封了一大批功臣和贵族,他的堂弟姬渠,被封在岑(今陕西韩城),为子爵,所以人们称他为岑子。岑子后建岑国,于是子孙便以国名“岑”为姓。

薛xuē:大禹为王的时候,有个贵族叫奚仲,受封于薛地(今山东滕县),奚仲建立了薛国。后又迁至邳(今江苏邳县西南),成为齐国的属地。战国时薛被楚兼并,公子登仕楚,封官大夫,登命令子孙改姬为“薛”姓。

雷léi:远古时黄帝娶了方雷氏为妻。方雷氏是方雷国公族的女子,后来她的子孙有的姓方,有的姓雷,于是雷姓就这样形成了。

贺hè:齐桓公的后代有公子封,封父亲的名字为庆克,于是他便以父亲名字中的“庆”为姓。东汉安帝时,汉安帝的父亲叫刘庆,为避讳,天下姓“庆”的人都改姓“贺”。

倪ní:周武王时,封颛顼的后裔于邾,为附庸国。邾国国君邾武公又封其次子公子肥于郳(今山东藤县东),称为郳国,为邾国附庸。战国时,郳国被楚国灭亡,后代便以郳为姓,后来又为避仇人的杀害,就去掉“邑”旁为兒氏,后又加“人”旁才成为倪姓。

汤tāng:汤是上古著名的氏族领袖,他打败夏朝的暴君桀,建立了商朝,汤就是商王朝的建立者,后代以汤为荣,于是便取姓为“汤”。

滕téng:周武王封弟弟错叔秀于滕(今山东滕县西南),建立滕国。至战国初期,滕国被越所灭,不久复国后又被宋灭,于是子孙以国名“滕”为姓。

殷yīn:商朝中期,内乱频生,商汤的第九代孙商王盘庚即位后,将商都从奄(今山东曲阜)迁到殷(今河南安阳小屯村),国势趋于稳定,所以历史上称为殷商或商殷。周武王灭商纣后,子孙便以“殷”为姓。

罗luó:黄帝后裔祝融的后代在春秋时期建立了罗国,后被楚国所灭,于是子孙便以国名为姓。

毕bì:周文王第十五子名叫姬高,受封在毕(今陕西咸阳西北),称为毕公高。毕公高与召公一起辅佐周康王,使其经济和文化有了很大的发展,形成“成康之治”的盛世。于是毕公高的后代以国名“毕”为姓。

郝hǎo:传说殷商时期殷王乙封其子子期于郝乡(今山西太原),于是子期的后世子孙以地名“郝”为姓。

邬wū:黄帝时求言是邬邑部落的首领,于是后代便以“邬”为姓。春秋时晋国正卿祁氏的家臣臧被封于邬邑(今山西介休),他的后代改称邬氏。

安 ān:黄帝之孙名安,据说后来居于西戎,建立安息国,其后人以安为姓。而实际上安息国应该是少数民族所建立的。东汉时,安息国太子安清放弃王位,出家为僧,四方游化,后定居洛阳,取名安世高,为佛经汉译的创始人。另外一支是历史上西域的安国,唐时归附中原,也是效仿汉人以国名作为姓;再一个是北魏时安迟氏随孝文帝南迁至洛阳,亦改单姓为“安”。

常cháng:黄帝手下有两位大臣常仪和常先,他们的后代就取名字中的“常”字作为姓,称为常氏;再有就是周文王的儿子康叔分封其子于常邑,于是他的后代也以常为姓;还有一部分是北宋时,为避真宗赵恒名讳,恒姓人改为常姓。

乐于时傅,皮卞齐康。伍余元卜,顾孟平黄。【注释】

乐yuè:春秋时,宋国国君宋戴公的儿子名衎,字乐父。他的孙子以祖父字中“乐”命氏,称为乐氏。

于yú:周武王的第三个儿子叔分封在邘国,人称邘叔,后代简化国名为姓,称为于氏。

时shí:春秋时宋国公子来受封在时邑,于是子孙便以“时”为姓。

傅fù:商朝盘庚迁殷,遍访贤士,在傅岩(今山西平陆)找到了一个筑墙的叫说(yuè)的人,高宗便推举他为相,天下大治,人称其为傅说。傅说的子孙后代以“傅”为姓。黄帝的后裔孙大由封于傅邑,其后代以地名为姓。

皮pí:春秋时,周公后人仲山甫曾经辅佐周宣王,立下了战功,被封于樊国,后来樊国王族中又有人受封于皮氏邑,遂改“皮”为姓。

卞biàn:周初武王封弟弟振铎于曹,曹振铎的后人出了一位勇士名庄,受封在卞邑,称为卞庄子,他的子孙就以封邑“卞”为姓氏。

齐qí:周初太公姜子牙封于齐,建立了齐国,定都于营丘(今山东淄博)。一直到齐桓公的时候任用管仲为相,国力强盛,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到齐康公的时候,齐国的国权被姓田的取代,于是齐康公的后代就以国名“齐”为姓。

康kāng:周初武王的第七个弟弟姬封被封到康邑(今河南禹县西北),所以被称为康叔。周公灭武夷后,把殷民七族和商故都周围的土地都封给了康叔,建立卫国,定都于朝歌(今河南淇县)。卫国一度成为当时的大国,后来国势渐渐变弱,先后沦为齐、魏的附属国,最终被秦朝所灭。后代为了纪念康叔,就以“康”为姓。

伍wǔ:春秋时,楚庄王有个大夫姓芈(mǐ),名伍参,是楚公族的后人。庄王封伍参为大夫,称为伍氏,所以后代就用他名字中的“伍”字为姓。

余yú:春秋时,晋人有个叫由余的入秦为相,他为穆公出谋划策,攻灭西戎十二国,使秦国成为西方霸主。他的后代子孙为他感到荣耀,所以就取他名字中的“余”为姓,称为余氏。

元yuán:春秋时,因卫国大夫元晅的封地在元,他的子孙即以“元”为姓。还有,商朝时有个太史名叫元铣,他的子孙也以“元”为姓。

卜bǔ:古代的人好占卜,做事前通常会用火灼龟甲兽骨推测吉凶,推测的结果刻在甲骨上,这些文字就是我们现在称作甲骨文的古文字。相传夏帝太康的弟弟封在莘国,他的后裔中有做卜人的,于是他们的后代就以“卜”字为姓。

顾gù:夏朝有附庸国顾国(今河南范县一带),顾国被商汤灭后,国人便以国名为姓,为北顾氏。还有一支是出自春秋时期越王勾践的后裔,勾践第八代孙被封为顾余侯,子孙留居于会稽(今浙江绍兴),以“顾”为姓,为南顾氏。

孟mèng:古代兄弟排行,长者称为孟或伯,下面依次是仲、叔、季。春秋时,鲁桓公的第二个儿子仲庆父在他同父异母的弟弟鲁庄公去世的时候,趁机作乱杀死即位的子般和鲁闵公,引起了鲁国人的公愤,后被迫出逃,自杀而死。其的后代国孙氏以仲为耻,于是改仲孙氏为孟孙氏,后来又单取一个孟姓。还有一支是春秋时卫襄公的儿子,字孟公,于是他的后代子孙便以“孟”为姓。

平píng:战国末期,韩哀侯的小儿子婼封于平邑(今山西临汾)。秦灭韩后,婼率族人南迁居于下邑(今安徽砀山),他的子孙便以原封地为姓,成为平姓。另外,战国时齐国大夫晏婴字平仲,他的子孙以其字为姓,也称平氏。

黄huáng:颛顼帝的后裔有被封在黄邑者建立黄国(今河南潢川一带),后来被楚国灭亡,子孙散居各地,以国名“黄”为姓。

和穆萧尹,姚邵湛汪。祁毛禹狄,米贝明臧。【注释】

和hé:在唐尧时期,当时祝融氏重黎的后人羲氏、和氏为掌管天地四时的官,其后代以祖上的官职为荣,就以第一次担任这个官职的祖先的名字作为姓氏,称为和氏。另一支源自春秋时期的楚国,当时有一位名叫卞和的玉工,他因在荆山得到了一块璞玉而名扬天下,于是他的后代子孙便以他的名字为姓。

穆mù:春秋时期,宋宣公死后,他的弟弟和继承王位,而和死的时候又把王位传给了宋宣公的儿子与夷。与夷即位后,给和追加谥号“穆”,史称宋穆公。后来,宋穆公的子孙以祖上的谥号作为自己的姓氏。

萧xiāo:宋国开国君主微子启的后裔大心由于功勋卓著而受封于萧(今安徽萧县),建立了萧国,人称萧叔。后来萧国为楚国所灭,大心的后代便以国名为姓。

尹yǐn:上古少昊帝的儿子殷担任工正,掌管百工的官,受封于尹地(今河南新安一带),人称尹殷,他的后代子孙便以封地作为姓氏。还有一支是出自少昊的后裔寿。寿在尧时任师尹,这个官职已经达到了三公的地位,是众官之长,于是他的后人就以祖上的官职作为姓氏。

姚yáo:传说姚氏是舜的后裔,出自妫姓。相传舜的母亲握登生舜于姚墟,于是他的后裔子孙便以地为氏,称为姚氏。还有一支,根据《路史》记载,春秋时的姚国是商族的后裔,他们便以国为氏,称为姚氏。

邵shào:春秋时邵和召是同一氏族,都是周文王第五子召公奭的后代,他封邑于召(今陕西省东岐山西南),子孙遂以“召”为姓,召姓后人又加邑即右边的偏旁表示封邑的意思,于是就有了“邵”姓。

湛zhàn:夏朝时,有个斟灌氏国,是大禹的氏族建立的一个诸侯国。失国后,原斟灌氏的族人为了避免被迫害,便约定把原国姓斟灌二字合并,各取一半,合成一个湛字,遂成湛姓。还有一支,相传春秋时居住在湛(今河南省宝丰一带)的人,以地名为姓,也称为湛氏。

汪wāng:汪姓出自汪芒氏。商朝时有汪芒国,夏禹时有防风氏因罪被禹杀害,后代以此为耻,于是便改复姓为单姓汪。另外一支汪姓出自春秋时期,鲁桓公的庶子名满,食邑封在汪地(今山东省境内),后代以地为姓氏,就是汪氏。

祁qí:春秋时晋献侯的第四代子孙名奚,封邑于祁(今山西祁县),于是后代便以“祁”为姓。

毛máo:周朝时周文王姬昌的儿子聃,受封于毛邑(今河南省宜阳一带),爵位为伯,世称伯聃,后代便以封邑“毛”为姓。还有一支,周文王的庶子叔郑封邑于毛(今陕西岐山一带),史称毛公,于是子孙便以国名为姓。

禹yǔ:大禹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部落联盟的领袖,他的后裔为了纪念先祖,于是便以先祖的名字作为姓氏。另外一支是,春秋时期有一个鄅国(今山西临汾一带),是当时楚国的附庸,这个国家的后人便以国名“鄅”为姓氏,后来又去邑旁改为“禹”字。

狄dí:西周时期在齐、鲁、晋、卫四国之间生活着一个狄族,狄族的子孙就以族名作为自己的姓氏,于是有了狄姓。另外还有一个起源是来自上古时炎帝的后裔周成王的舅舅孝伯,周成王封孝伯于狄城,并且建立了狄国,在狄灭亡后,族人便以国名“狄”作为自己的姓氏。

米mǐ:西域少数民族“昭武九姓”之一,是居住在中亚阿姆河与锡尔河流域的九个国家,这九个国家当中有一个米国,隋唐时米国人经常有人到中国定居,于是按照汉俗以“米”为姓。

贝bèi:在春秋时有一个叫贝丘(今山东省博兴县东南部)的地方,世世代代居住在那里的人们以地名作为姓氏,于是便有了“贝”姓。

明míng:古代部落首领燧人氏有一个叫明由的重臣,他的子孙便取其名作为姓氏。此外还有一支,春秋时期,秦国的丞相百里奚有个儿子字孟明,是秦国大将军,曾经率领将士大胜晋国,为秦国在西部的霸业奠定了基础。孟明去世后,他的后人就以他的字“孟明”作为姓氏,后来又改为单字成明姓。

臧zāng:春秋时期,鲁孝公有个儿子叫驱,驱封邑于臧邑(今山东省境内),其子孙便以“臧”为姓。还有一支,鲁惠公的儿子名欣,字子臧,他的家族便以祖先的字“臧”为姓。

计伏成戴,谈宋茅庞。熊纪舒屈,项祝董梁。【注释】

计jì:夏朝时有一个计国(今山东东胶县西南),是大禹后人的封地,周朝时被灭,于是后人便以国名作为姓氏。计姓的另外一支形成于西周初年,当时周武王封少昊金天氏的后人于莒,同时在计建立国都,于是后世子孙就以祖先最初建都之地作为姓氏。

伏fú:伏羲氏的后代子孙中,有人用伏作为自己的姓氏,这样就有了伏姓。在南北朝时期,北魏骠骑将军侯植跟随魏孝帝向南迁移,非常受宠爱,一直到魏文帝的时候,他又和宇文泰破沙苑、战河桥,建立了很大的功绩,进封大都督并赐改姓伏侯氏,后又因功赐姓贺屯氏,后裔中一支便取赐姓中的一个伏字为姓。

成chéng:西汉初年,周武王分封他的弟弟于郕(今山东宁阳东北),建郕国,也称盛国或是成国,于是后代便以成为姓。

戴dài:周武王建立周朝后,封商纣王的庶兄微子启于河南商丘,并且建立了宋国。春秋时,宋代第十一位国君谥号为宋戴公。宋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