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栗优质高效栽培(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10 22:00:00

点击下载

作者:杨力,张民,万连步

出版社: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板栗优质高效栽培

板栗优质高效栽培试读:

一、板栗栽培概述

(一)栽培意义及价值

板栗作为我国原产的传统果树,远在6 000多年以前已被我们的祖先栽培利用。栗树对气候、土地条件适应性强,在华南、华北地区,以及山地、河滩都能栽培。栗树根系强健,寿命长。板栗与枣、柿、核桃并列为四大干果,在商品市场上一直是高档消费品。

栗实为坚果,食用部分为种子的肥厚子叶。鲜栗含水分约56%。干物质中,淀粉约占65%,糖占20%~25%(鲜栗为8%~15%),蛋白质占7%~9%,还含有一定量的钙、磷、铁等矿质元素,及胡萝卜素、维生素B1、维生素B2等营养物质(表1)。栗实主要用于鲜食(炒或蒸煮),炒食具有独特的香甜口味,传统的“糖炒栗子”就是独特的风味食品。作为菜食,除做栗子炖鸡、栗子炖肉等菜肴外,还[1]可加工成罐头、糖食糕点等。《名医别录》(梁·陶弘景辑)中记载,板栗味甘,性温,归脾、肾经。能补肾强腰,补脾益胃,收涩止泻。栗子生食或以猪肾煮粥食,可用于肾气虚亏,腰脚无力。栗子炒或煨熟食,或与山药、莲子、茨实、麦芽配伍,可用于脾胃虚弱、便溏腹泻或便血。

板栗是我国创汇率较高的出口特产。主要出口日本,为20世纪30年代以来日本对中国的“依赖性”商品。每年日本必须进口我国的板栗,用冷库贮存,周年供应市售炒栗,多为趁热销售;也有的制成各种大小的精美包装,作为礼品赠送亲友。日本国民偏爱板栗。日本自产的绝大多数为日本栗,且以大粒品种为多,但熟食品质差,涩皮难剥,只能作为菜用、糕点或用作其他加工品。我国南方的大果型栗多作为菜食栗,向港、澳及东南亚地区出口。

与多种高产值水果比较,板栗还属于较低产果品。但它的成本低,植地的土地等级较差(充分利用了山、滩),管理用工较少,所以它的价值也相对较高。在国内外市场上,板栗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拳头产品。近20年来,板栗生产发展较快,产值有了成倍的增长,但产品一直无过剩。近年对日炒栗贸易有所波动,但在市场开拓、加工转化上仍有潜力。除日本、香港、澳门、新加坡、马来西亚市场外,其他世界市场还没有开拓。栗实与多汁水果比较,在产地暂贮、运输、销售方面有较大的缓冲能力,在季节上也有较大回旋余地。

另外板栗在绿化环境、水土保持、用材、林业、化工(如刺苞中的丹宁)等方面,利用价值也很大。

(二)国内产区分布及生产概况

栗树有广泛的适应性,南至广西百色、大兴,北至吉林集安,东至山东威海,西至甘肃武都均有分布。云贵高原海拔2 800米的高山,江苏沭阳的低海拔平原,均能正常生长结果。河北燕山山脉,山东的泰山,安徽的黄山,安徽、湖北、河南的大别山,豫西伏牛山,陕甘川秦岭,河南的河河滩,山东的沭河河滩均是集中产地。栗对盐碱土壤的特殊敏感性成为栗树的突出特性,故盐碱地区无分布。

国内的传统产地有北京的昌平、密云、怀柔,河北的迁西、遵化、迁安、兴隆、宽城(即所谓“京东甘栗”或“天津良乡栗”,是最著名的炒食栗产区),山东的诸城、泰安、莱阳、五莲、郯城、费县、临沭、莒南,江苏的新沂、宜兴、溧阳、苏州洞庭山,安徽的舒城、广德、宁国、宣城,浙江的长兴、诸暨、上虞,湖北的罗田、麻城、京山、秭归,河南的信阳地区,湖南的湘西地区,贵州的玉屏、毕节,广西的玉林、大兴、桂林、阳朔,陕西的镇安、柞水,甘肃的武都地区,辽宁的宽甸、东沟(丹东栗)。据20世纪80年代统计,全国年产超过50万千克的县有22个,河北、山东、湖北三省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60%以上(表2)。

产量超过50万千克的县(22个),当时全国年总产约为8.5万吨;河北、山东、湖北三省年分别为2 335,8 883.5,2 694万千克,共4.9万吨,约占全国60%。

世界总产栗约40万吨(不包括中国)。但欧洲栗、美洲栗由于栗疫病蔓延加上种植业萎缩,栽培面积趋于下降。日本栗虽略有上升,但抗病性、坚果品质不及中国栗。惟我国板栗生产处于蒸蒸日上之势。进入90年代,全国板栗年总产已超过28万吨,其中山东已从历史常年3 500吨(1933年、1957年、1971年)增至近年的9万吨,还有很大增产潜力(表3)。

总的看来,板栗的生产、加工销售规模还是有局部性的。北美、西欧等市场远远没有打开。国内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量也将大增,很多边远市场产品还很少见。所以板栗种植业有广阔的前景。

全国板栗品种总共约有200个(其中性状重复、名称含混的很多),就坚果商品性状分为炒食栗和菜食栗两大类。炒食栗不要求果实很大(每500克60~70粒),要求糖分高、涩皮易剥、淀粉糯性等。广大华北产区的栗大体属这一类别。其中以河北的燕山板栗产量最为集中,声誉最高。菜食栗以长江中下游、太湖流域产地为代表,特点是个大,每500克可达30~40粒,糖分偏低,水分较多,淀粉粳性。因气候生态因子也明显影响栗实的个头和品质,炒食栗和菜食栗并不能绝对划分。故华北也有大粒型类型,华南、西南也不少小粒类型。

板栗为我国原产的果树,栽培历史悠久。西安半坡村原始氏族社会遗址中,曾经发掘出大量栗子和榛子,说明远在6 000年前栗已有栽培。2 000多年前,《史记·货殖列传》中就记载有“安邑(今晋东南)千树枣,燕秦千树栗,蜀汉江陵千树橘,此其人,与千户侯等……”,意思是燕秦经营千株栗的大户,经济实力抵得上一个千户的封侯。可见那时栗与橘、枣等果树,已经有相当规模的栽培,也说明今燕山板栗来历久远。

泰山玉泉寺遗址附近至今遗存有若干株古栗树,据碑文记载在宋(金)天眷二年(1139年)时已经是老龄树,这是国内有记载的最古老的栗树。各产地200~300年的古树随处可见。但品种化程度最高的要算江苏洞庭山、宜兴、溧阳产地。因为那里定型的早熟、丰产、大果型品种最多,且沿用嫁接繁殖。炒栗著名产地长城沿线的燕山低山地,栽培水平高,栽培经验丰富,但历来以实生树生产,株产、亩产水平较低,近20年来已有很大改进。

(三)板栗高产高效潜力

国内不少产栗地区,对栗的生产长期粗放管理或完全放任不管,以至板栗给人们的印象是树体高大、管理不便的半林半果树,是低产、晚实、迟效果树,被误解为毋须修剪、施肥,毋须管理的“粗拉”树种。

实际上远非如此。板栗不是天生的低效和迟效果树,从良种入手,实行精细化栽培,可使效益成倍增加。20世纪60年代初,山东省果树研究所就开始在广大的实生树中进行单株选优,1976年,山东首次推出自选良种红栗、红光等6个品种,引进品种4个。在此后的10年间,北京、辽宁、河北、河南、广西等均有一批自选良种推出。如北京的燕红、燕昌,河北的燕山短枝、燕魁,山东的金丰、石丰、海丰,辽宁的辽丹61等,均在这一期间被鉴定推广。与此同时,苏、浙、皖等地方良种资源较多的产地,也从原有的品种中选拔丰产优质的单系或单株,如安徽的大红袍、蜜蜂球、叶里藏、粘底板,浙江的魁栗、长刺板红,江苏的铁粒、槎湾、短扎头、青毛软刺、处暑红等。

实生树产地首批良种的出现,带动了嫁接技术的改进,主要是快速、简便化,带动了低产树的高接换种,使得一大批低产晚实的劣种树获得新生。同时建立良种丰产示范园,良种化带动了栽培体制的全面革新,即适当密植、低干矮冠、集约管理,使板栗生产面貌焕然一新。使用定型的良种从砧木播种算起,4~6年可以达到亩产200千克。

日照市林业局在1990~1999年,进行为期10年的高产、矮化、密植试验,取得了迄今为止板栗栽培史上最优异的成绩。用80年代初临沂地区选出的优良单株“莒03”(沂蒙短枝),在该市陈家沟4.92亩丘陵地区,以333株/亩的高密度先栽砧苗建园,利用当时所能实施的省内外所有成功经验,于1994年接龄五年生(连根砧6年)时达到亩产568千克的最高纪录,平均株高1.2米,单粒重8克,而同期同龄的良种石丰仅为119千克。该园在随后的1995~1999年坚持高产稳产措施,亩产分别达到583千克、667千克、700千克、617千克和655千克,连续6年亩产超过500千克。群体株高到1999年十年生时为1.97米,并全园郁闭(表4)。

以上资料进一步说明,紧凑型矮化品种的选出,对板栗生产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高肥水、园艺化的栽培技术是发挥优良品种潜力的有力保证。

(四)板栗生产面临新的考验及对策

20世纪70年代,板栗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如选种育种、整形修剪、栽培密度、栗园土壤管理、授粉组合、去雄增雌、果前梢功能、山地放小炮震穴、扩穴技术等。高接技术的改进几乎年年都有新的创造和发展,板栗的品种更新之快超过了其他传统水果。

20世纪70年代末盛行一时的小面积丰产试验,出现了像山东蓬莱小柱、费县周庄、招远山李家等亩产500千克的示范样板栗园。以较高的集中投入,在短期内创造出高产实例,证明新品种的高产潜力,破除了板栗“产量低、效益慢”的固有观念。后来的栽培措施更趋完善,产量、质量指标更合理可靠,目标更为明确,经济效益测算也有了更充分的根据。

但是小面积土地上的效益并不能简单地类推到大面积生产,因为大面积生产园不可能有如此高的投入和周到的管理,密度不可能也无必要那样大,而且不能只考虑短暂的高产记录,还要考虑经济寿命和经济效益。20世纪80年代初起,各种高产水果发展很快。板栗在华南受到柑橘及茶叶、毛竹排挤,在华北受苹果、山楂排挤,板栗生产受到了新的考验,只有采取新的思路和方法,才能摆脱板栗生产遇到的新困难。根据板栗的特点,在小面积上集约经营与高产值水果攀比,恰恰是以板栗之短去比柑橘、苹果之长。如要发挥板栗的长处,必须增加栽培株数;降低生产成本,并提高大面积上的平均产量;与作物、其他果树穿插经营。只有扩大种植株数,才能弥补低产缺陷,并能发挥立体农业的生态效益。水果生产的是多汁果实,板栗生产的是坚果(实际上是淀粉种子),增加栽植株数带有相对的“广种薄收”的意义,在山区是充分利用坡谷隙地和梯田堰边,在平原是实行规模化栗粮间作。降低成本包括利用不适于粮油生产及水果栽培的土地,降低管理人工、肥料、农药方面的投资。设计的中等产量指标为每亩150~200千克,这个产量,也是以往传统栽培难以达到的水平。采用先进品种和现代栽培技术,可以做到“广种”而不至于“薄收”,可达到亩产200千克以上或每平方米树冠占地产栗实300克以上。[1] 本书采用亩作为面积单位,1公顷等于15亩。

二、板栗对环境条件的要求及生长结果特点

(一)板栗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1.温、湿度

板栗属暖温带果树,喜欢暖湿。我国从广西百色、大新、玉林等亚热带地区,大约为北纬23°,就有传统的经济栽培,这些地区冬季落叶不尽,树干上终年有青苔。往北依次为湖南邵阳、怀化产地,湖北、安徽长江中下游产地,大别山、伏牛山、秦岭产地,山东产地,河北、辽宁产地。长城外河北的兴隆、宽城,辽宁的丹东,直至板栗分布的北缘(吉林的集安、桦甸、延边),大约为北纬43°。即南北直线跨度为2 000千米。经济产区的北缘如河北兴隆、宽城,冬至低温可降至-26℃,年降水量为400~700毫米。广西全区年均气温在17~23℃,1月份6~16℃,桂南为全年无霜区,年降水量在1 200~1 800毫米。其他产地居中。从南北产地的分布可以看出,栗对湿暖和旱寒的适应范围相当广,性喜暖湿,但对旱、寒又有相当的忍耐力,这是柑橘、苹果、桃等多种果树所不及的。

山东的年平均气温在13℃左右,1月份-5~-1℃,7月份24~27℃,极端最低气温为-27℃。年降水量在600~1 100毫米。尤以泰沂山区、沭河平原为最适。以泰山前麓阳坡地为例,3月下旬栗芽活动开始,至10月下旬霜降,生长季为270天左右。在积温较高的年份,通过摘心长出的二茬栗实尚可成熟。河北长城沿线产地生长季比山东要短2~3周,春季积温也相应降低。苏、浙、皖产区多阴雨天,日照、能量不及北方旱作区,5月下旬至6月初花期多雨,气温降低。所以山东半岛和沭河产地具有较南北都为优越的条件。

板栗究竟能耐多低的极端低温?据耐寒试验结果为-28℃。我国板栗栽培的北限为吉林省南部的集安,该处1月份平均气温高于-14℃,是吉林的“小江南”,但全年无霜期不足150天,总热量明显偏少。有经济价值的产区的北缘为河北省长城外的兴隆、宽城、青龙一线,约为北纬40°20′,该处冬季最低温可达-26℃,但未遇到冻害。

在辽宁和胶东沿海地区,如山东的蓬莱、龙口、牟平、文登,板栗发生春季枝芽冻害的情况,表现为一年生枝芽“抽干”,而上述地区冬季绝对低温均不到-26℃。这种抽干可因品种、枝条粗壮程度而异,枝条粗壮的如红光,木质化程度高,春季萌动晚,较耐“抽干”;与逐年春季气温情况有关,春寒或倒春寒重的年份,容易发生“抽干”;与小地形有关,背风向阳的小地形不易受冻害;采取适当保护措施能缓解或避免,如防护林、风障、枝条裹纸、包草等;与近海海风有关,因为在半岛腹地的莱阳、栖霞产地不发生“抽干”,这说明沿海“抽干”是局部的特殊现象,与北方沿海的特殊环境有关,不影响华北板栗生产的大局。朝鲜栗(日本栗系统)却在同样情况下耐“抽干”,说明朝鲜栗对近海气候有着特殊的适应性。而在内陆5~6月高温干燥地区,日本栗的适应能力却远不及板栗。

栗为喜湿润树种,但对干旱环境有较强的适应力。我国栗分布区降水量为400~1 800毫米。广西柳州、百色、玉林并不因湿涝而影响栗树正常生长。山东栗产区的降水量为670~800毫米,还经常遇到春秋两头旱的威胁,但多数年份栗还是能正常生长结果。河南信阳地区的新县、罗山属多雨湿润地区,毗邻的驻马店、确山却是旱作区,栗的分布并不因此受到影响。另外,水分条件与温、光不同,随着节水灌溉的推广和土壤保水措施的完善,干旱的问题比较容易解决。

栗周年需水的程度是不均匀的,4~5月如遇干旱不利于雌花的发育,7月中旬的伏旱会使栗幼果发育受到严重障碍,造成大量空苞、独粒苞或小果。据实践经验,山东泰安地区伏旱的临界期为7月20日左右,雨季正常的年份可以避免受旱。8月秋旱影响果实的饱满度,直接造成单粒重降低、空苞率增加、出实率降低,表现为总产量降低。山东省从面上的年产量波动来分析,凡是雨水丰沛的年份一般是好年景,尤以1964、1976、1986、1996年等较为突出。2003年秋季雨水充足,但干物质积累期遇连阴雨,光照不足,故造成减产。

2.立地条件

板栗在山地和平地都能适应。从山东省各产地看,属于山地丘陵栽培的有泰安、五莲、费县、日照等,属于河滩地产区的有莱西、诸城、临沭、莒南(大部)、郯城,总产量河滩地多于山地。山地比较复杂,受海拔高度、坡向、坡度、山梁或沟谷等的影响。山前台地、冲积扇、较宽广的谷地,土层深厚,保肥保水力好于河滩沙地,加之光照良好,甚至优于平原、河滩。

从全国产区来看,云南维西栗分布在海拔2 800米的山巅,大别山主峰天堂寨海拔1 000米,有板栗栽培。山东泰山、徂徕山栽培地可分布到海拔1 000米上下,但经济栽培区均在海拔700米以下。

河滩地土壤水分较丰,一般长树较快。因土壤偏沙质,土壤有机质少,保肥保水力差,如底土有淤泥或淤土夹层,则较为理想。所以河滩地建园,宜种植豆科绿肥、客土(抽沙换土)和多施土杂肥,以逐步改良土质,培肥地力。一般河滩地栗实的甜度和耐贮性,都不及山地、丘陵的栗实。

3.土壤

栗对土质要求虽然不严,但忌黏重、板结的土质。最理想的是沙石山地的褐色轻壤土,有机质丰富,蓄水蓄肥力强,质地疏松,透气性好,有利于共生菌根的发育。

土壤的pH值为4.5~7.2,即微酸至中性,含盐量不高于0.2%。栗是果树中对盐碱土最敏感的果树之一。以山东为例,栗树栽培大体限于胶济铁路以南、津浦铁路以东的区域,加上胶东半岛(平度、莱州以东部分),主要依土壤盐碱程度分布。鲁西南、鲁北大片平原都不能种栗,邹城东部能栽,西部不能种栗;邹平县南部能栽培,中、北部不能栽,是最明显的例子,而且分布界限分明,没有什么过渡带。河北省情况相仿,冀南只在邯郸地区太行山麓有少量种植,集中地都在燕山山脉长城内外,即迁西、遵化两县。遵化县只集中于北部一角,毗邻的卢龙、石门因为是石灰岩山地以栽植核桃为主。到蓟县的盐碱平原区,玉田、丰润的产粮区就绝少栽植栗树了。

这一点在南方产区不突出,由于长期的雨水冲蚀淋溶、植被的作用,栗产区均与多种适应微酸性土壤的林木(如油茶、油桐、茶树、毛竹)相间分布。如湘西武陵山区,尽管是石灰岩山地,但不属于盐碱土壤,板栗像在沙石山产地一样适应。

(二)生长结果特点

板栗属于干果类果树,比苹果、柑橘、桃、葡萄一类传统水果相对寿命长,根系强健发达,较耐瘠薄、干旱,较耐粗放管理。虽然板栗产量不高,但经营成本很低(如不占较好的土地、少喷农药等),相对效益仍然非常可观。

泰山玉泉寺林场古栗树虽然树干大部腐朽、树冠残缺,并显示自然更新、饱经沧桑的老态,但尚能正常生长发育、开花结果,可见板栗生命力之强健。“广种薄收”、半林半果,如果选用良种,适当增加投入、科学管理,产值也可大大提高,从经营上来衡量效益还是很高的。

板栗是雌雄同株而异花序的果树,结果新梢萌发伸长期间,先在叶腋间长出7~11枚条状的雄花穗,然后才生出一种较短小的带雌花的花穗。这种异型花穗的基部着生1至几个雌花苞,上部仍是雄花,所以这种花穗称为“两性花穗”(图1、图2)。不算一些弱枝上开的雄花穗,仅结果新梢上的纯雄花穗与两性花穗的比例大约为7∶2。若以花簇数比,则雄、雌比约为1 000∶3;如以花朵数比,则为3 000∶1。尽管雌、雄花比例悬殊,但在一些丰产品种,雌花的总量还是够用的,甚至超负荷时还要疏苞。超量的雄花是植物保证繁衍后代的原始性状。但如此过多的雄花枝、雄花穗,对于栽培者肯定是一种浪费。因为雄花不坐果,开一树雄花白白浪费了大量养分和水分,而实际只留5%雄花序已满够授粉之用。板栗的花没有华丽的花冠,花粉量充足,为典型的风媒花。自然界中也发现有雄花完全退化或半退化的单株,被称为“无花栗”,实际上应称为雄性不育的“雌花栗”,这是一种好的栽培性状。图1 两性花穗(4月底) 1.第一雌雄花序,基部已见盔状苞(即雌花簇苞) 2.第二雌雄花序刚露头,盔状苞为托叶遮盖 3.雄花序图2 结果节、幼苞及果前节

板栗的雌花簇即雌花苞,后来长大为带针刺的苞,植物学上称为总苞,相当于向日葵的托盘。每总苞内着生无柄雌花3朵,以后发育成3个坚果,即栗实。边栗背面圆鼓,中栗两面是平的。果皮成熟时为褐色,木质化,含水量较少,这是“干果”名称的由来。果皮里面为种子,种子白色,表面浅黄,有一层带绒毛的种皮,叫做涩皮。涩皮厚薄及剥离的难易是影响坚果炒食质量的指标之一,也影响到加工工艺。食用部分不是果而是种子,准确说应是种胚的肥厚子叶。播种后,先萌出的是胚根,随着两枚子叶柄伸长,夹在中间的幼茎伸长并出土,子叶留土内。

板栗是喜光的阳生树种,顶端优势强。每年强枝顶部1~3芽抽生果枝,而果枝又要到上端才能着生果苞,这样上端加上端,年年如此,结果部位外延很快,内膛极易光秃。

栗的发枝习性除表现为明显上强下弱外,枝顶几个一年生旺枝常形成势力相当的“三股叉”、“四股叉”。如不加控制任其自然生长,就会形成1、3、9、27的“满天星”树形,这是一种典型的骨干枝拥挤、主侧枝不分、内膛光腿、表面结果的低产树形。至于其后部弱枝,只会越分枝越弱无返旺的可能。

结果单位不是坚果而是刺苞,刺苞加上坚果的壳皮等,是栗实鲜重的1.5~2倍。这些物质的生成需要消耗大量的糖类,可食部分又是种子而不是多汁的水果,所以尽管结苞满树,最后得到的可食部分有效产量大约只能抵得上苹果、柑橘等的1/10。生物产量不算低而经济产量低,又是板栗的一大特点。所以当选择良种时,要选结果母枝粗短、株型紧凑、雄花少、苞皮薄、针刺稀短、出实率高的类型,即经济产量系数(有效产量)高的类型。

(三)结果母枝

结果母枝处于树冠外围、枝系先端,是生长最优势的部位。发育充实的一年生营养枝,先端数芽翌年可能萌生结果新梢,即两性果枝。成龄结果母枝一般就是上年的结果枝。结果母枝可分为基部芽段、盲节(雄花序段)、果痕和果前梢4部分(图3、图4)。尽管各段的形态、长短,因品种和树体生长势而有所不同,但它形态独特,极易辨认。结果母枝可分强、弱两类(图5),分辨标准是下部的粗度(直径应为0.6厘米以上)、果前梢大芽的数量(2个以上)和充实饱满度。河北省产地栗农将强母枝称“棒槌码”,弱母枝称“香头码”。结果母枝的数量、质量,决定了翌年的产量。所以不管树龄老少、树株高矮、栽植方式,只要调查了单株或每亩结果母枝情况,就可大致测产估产(单位面积的留枝量、每母枝产量因品种而不同)。单株产量要看母枝先端的果前梢大芽的数量和质量,一般有3~5个健壮的饱满大芽已够。弱结果母枝以及更弱的“自封顶雌花枝”对产量没有重大影响(自封顶即顶部只勉强生长出刺苞为止,无力再分化出果前梢)。图3 典型的结果母枝 1.基部芽段 2.盲节段 3.果痕段(苞柄脱落痕) 4.果前梢图4 有多次生长的强发育枝图5 结果母枝先端一般发枝式样 1.强结果母枝 2.弱结果母枝 3.雄花枝 4.中等结果母枝(略) 5.上年果痕 6.当年果痕 7.果前梢

果前梢大芽在进入冬季休眠时,芽内已经发育了大半年,在解剖镜下剥开观察,可以看到芽轴已经分节,并有基部芽原基、托叶、雄花序幼体多枚。这种“芽内梢”基部较大,越往上越小,但是未来的新梢雏形已经长好。次年4月中下旬大芽萌发时,这段“胎梢”只是伸展加长而已。但两性花序及果前梢部分却在春季芽萌动后才形成,山东泰安为4月上旬开始,所以这种大芽发育是跨年度的(图6)。6~9月奠定胎梢的下半段基础,并完成翌年春季发育出两性花序的准备。因此,前一年的母枝营养状态是基础,当年4~5月却是关键。前一年如遇严重干旱,或结实负荷过多,或功能叶遭病虫危害,不但会影响当年栗实的发育充实,且会妨碍次年大芽的发育基础。如果前梢因采收而遭机械损伤,则会直接危及次年的收成。图6 果前梢大芽萌动 图示大芽芽轴先端同期活跃分化的情形。箭头所指顶端为茎锥,侧端为两性花序原基,右为最幼雄花序原基及幼叶

盲节由雄花序脱落而形成,该段不再有芽,永无发枝点。基部芽在一般情况下是不会萌发的。基部芽2~3个,基部还有1~2个痕迹状的隐芽。随着枝龄的增加、枝干增粗,基部芽成为长期潜伏于粗皮内的生长点,一旦枝干折损或被人回缩,则不管多老龄的枝段都会由这类潜伏芽萌出新枝,栽培上依此进行老枝局部更新或全树更新。

(四)花果发育

板栗的雄花序为细穗状,幼嫩时挺立,盛开后平展至下垂,呈柔荑花序状。雄花序自上年6月起芽内形成幼体,到次年6月初盛开,足足长了1年,但速长期仅4月下旬至5月下旬1个月。雄花序盛开的标志是花丝伸直,总体外观呈鲜黄色并散发异味。花药小,花粉也小,而且容易结块,所以肉眼看不见散粉过程,不像核桃能轻易地收集到足量的花粉,也不像苹果、柑橘、桃等虫媒花果树花粉粒大而明显。

板栗是异花授粉结实植物,自花结实率极低,一般仅为7%~30%,所以在高度品种化栽培时要注意授粉品种的搭配。以往栗园中品种、类型混杂,极少遇到因授粉障碍而减产的情况,所以并未引起重视。

人工去雄节省养分,对增产有显著作用,可在雄花序细嫩期(长度小于4厘米时)进行。去雄不仅节省树体不必要的养分消耗,并可直接促进前部正在分化的两性花序的发育,提高质量。在大面积园片中,去雄后残存的5%~10%的雌花量足够授粉用。在矮化密植、集约经营的园片,还应提倡去雄后再人工辅助授粉。这是两个不相矛盾,又不能相替代的措施,各有各的作用。人工授粉所采集的雄花序应该是盛开的(不能提前预采)。盛开雄花抖落下来的不是纯净花粉,而是花药、花丝和花粉的混合物,生产上不大可能也没有必要筛取纯净的花粉。授粉时可以拌滑石粉、淀粉稀释,用喷粉器喷布,10%的糖液加0.1%的硼砂喷授。糖液能维持一定的渗透压,糖和硼均利于花粉的萌发。

板栗的雌花簇生于两性花序的基部,一般每果枝生1~2个,每个两性花序生1~2个雌花(幼苞),所以平均每果枝约能生产6粒坚果(图7)。两性花序的形态、发育历程,均与其下部的纯雄花序不同。两性花序于4月下旬初显露为小红头,基部覆盔状苞,苞下为正在分化发育的雌花簇。图7花果发育(a)5月上旬发育中的雌花簇(b)成长的两性花序(c)一个雌花簇(幼苞)的剖面,有3朵无柄雌花(d)一朵雌花:1.柱头 2.花被裂片 3.子房

成长的两性花穗较短,上部尖细、挺立。上部的雄花段比纯雌花序晚开10~15天。雌花柱头细棒状,每花8枚;幼苞中心柱头最先突出,后为边花;柱头伸出、张开或略有反曲,表示雌花盛开。在华北这个时期是6月初,正值干旱高温季节,所以板栗花粉要求的发芽温度较高,为25~30℃。

大部分品种6月初盛花,花序落净在6月15~20日。盛花后3周,同一幼果(子房)的16枚胚珠尚无分化(成育或败育)。7月上中旬,盛花后约5周,败育胚珠萎缩,成黑色小点;而成育胚珠则呈乳白色,有绿豆粒大,重不足30毫克;其中幼胚则呈漏斗状,薄而透明,浸埋于胶冻状胚乳中,称为胚成形期。7月下旬,幼苞长至11~13克,幼果0.6~0.8克;种子0.1克,似玉米粒大,占幼果子房室的1/4~1/3,两片子叶抱合腔中残留少量胶冻状胚乳,称为胚乳吸收期。6月20日~7月20日,坚果并无增长,田间刺苞也不见明显增大。7月底或8月初后,子叶(可食部分)才开始明显增重。

对于多数品种,果实发育以8月中旬为重要界限,即胚乳吸收完毕,子叶开始强烈增重,这一分期的确定十分重要。所以栗坚果的重要增重期是成熟前一个月,在这一个月中,也不是均匀增重干物量的,尤以熟前半月为重要。

以泰安红栗为例,采前一个月,8月26日平均单苞重仅为37克;9月26日增至60克,净增23克,占成熟苞重的38.3%。8月26日,同一苞内三嫩栗总重仅14.7克;至9月26日,一苞内三子实总重增为35克,净增20.8克,此项增重占全重的71%。这就说明,8月份以后的后期管理是何等重要。这个时期施肥如只施氮肥是不够的,一定要配施磷、钾肥和硼肥。

(五)影响板栗产量的因素

影响板栗产量的主要因素有:结果母枝数量,结果母枝平均抽生结果新梢量,果枝结苞量,出实率,单粒重。出实率还可因成实率、空苞率而有变化,即不是树上表面挂苞越多产量就越高。单粒重与最终产量关系很大,以亩产200千克的栗园为例,设每千克为120粒,如每粒增加1克,则每亩可增产20余千克。故在总枝量、总雌花量已经定局的情况下,加强后期管理,避免早采生采,仍有不可忽视的增产潜力。

每一品种的出实率、单粒重都有一大体数值,但因每年气候(特别是雨水)情况、栽培管理水平的不同而有变动。品种的单粒重与丰产性也有一定的关系。以每千克90~140粒的品种较能达到高产。大多大果型品种挂果总是较稀。如单粒太小,表面看结棚甚多,但总产不易提高。

以每平方米树冠占地面积500克产量作为指标,如能达到或接近此数,就算是丰产。每亩假设树冠郁闭率和有效面积控制在80%,这样亩产可达到250千克,这一产量正是目前我国板栗大面积生产上追求的目标。目前小面积高产示范园已经可达到亩产500千克。这一指标要求大面积实现比较困难,成本也太高,所以随着面积的加大,平均亩产要求应相应降低。从另一方面看,原来的产量基础平均亩产只有几十千克,提高到250千克,是权衡了当前产值、可行性、成本等多方面提出的。

三、板栗优良品种

栗在植物分类学上属于山毛榉科,栗属。现今通称的“板栗”是本属中的主要栽培种,此外还有茅栗、锥栗、野板栗。

据统计,全国板栗品种不下200种,不包括锥栗的20多种、日本栗系统的几十种。定型的乡土品种仅江苏一地就有40多种。作为经营者,除考虑市场需求、适应性、丰产性等之外,还应注意在相当规模中品种力求少而精。同一块地里,品种越多越杂,管理越麻烦,产品的商品率也越低,所以主栽品种不宜超过3个。

品种是人工选育的结果,有不同程度的适应性。从近20年的引种实践看,南方传统品种引至华北,大体能够适应,而果形比原发地偏小,品质偏好;华北的优良单株引至暖湿地区,还有待实践和筛选,不可简单化。

(一)早熟品种

1.双合大红袍

原产地安徽舒城,地方品种。树冠开张,枝叶粗大,栽培性状明显。中大型苞,中大型果,每500克约50粒,丰产性中等。9月初成熟,在泰安国家栗圃中最早成熟。

2.京山红毛早

湖北京山地方品种。结果母枝较长,树冠较稀疏。大型苞,大型果,明栗,美观。每500克约45粒,当地丰产性强,9月上旬成熟。当地另一种“青毛早”与其类同,但成熟期晚1周。

3.杨家峪3113

又名燕山早丰。河北迁西实生优株,1974年选出。树姿较直立,丰产性中上,小型苞,小型果,明栗。每500克约70粒,9月初成熟。

4.宋家早

山东省果树研究所1965年从泰安产地选出。实生优株,丰产性中上,球形苞略带椭球形,中型果,褐色明栗,每500克60粒。当地9月4日至9月6日成熟。

5.处暑红

江浙传统地方品种。树冠稀疏,枝开张至下垂,枝阳面红色,枝粗芽大,叶薄而宽大。抗药性差。大型苞,大型果,红褐油栗,明亮美观,每500克38~45粒,产地可达33~38粒。着苞稀疏,出实率低。9月上中旬成熟。

早熟品种的共同特点是不甚丰产,品质较差,糖分偏低,贮运性能差,但可以在中秋节时供应市场,尤其适合大城市近郊的菜食栗产地。

(二)中熟品种

1.燕红

原名北庄1号。北京昌平产地实生优株,1976年选出。结果母枝灰白色,皮目多而明显。单母枝抽生果枝2~3条,单枝结苞2个,球形苞,苞刺稀,成熟苞呈焦枯状,出实率45%。丰产,每平方米树冠能产坚果500克。中型果,褐明栗,整齐美观,每500克55粒。9月下旬成熟。果枝萌发力强,修剪时应适当控制母枝留量。山地表现较好,土肥水管理应适当控制,勿使徒长。

2.石丰

原名中石现1号。山东海阳选出。实生优株。结果母枝中长,棕色,阳面微红,叶下垂。刺苞椭圆形,略扁,针刺密而短。出实率42%~49%,中型果,每500克55粒,丰产,每平方米树冠能产栗500克。苞、果整齐,坚果红褐色,明栗。9月下旬成熟。

3.金丰

原名徐家1号。实生优株,1968年山东招远选出。生长势强,成雌花容易,强母枝短截后基部芽形成临时性果枝力强,并易出现2次、3次花梢。早产丰产,每平方米树冠能产栗500克。球形苞,苞顶微凸,针刺中密,硬,出实率38%~42%。中型果,半明栗,每500克55粒,有大小苞、大小粒现象。9月中旬末成熟。母枝量大,雌花量多,应注意控制留枝量、留苞量,以减少空苞和小果。如肥水管理跟不上,树势易衰弱。

4.海丰

种源来自山东莱西,1975年山东海阳果农选出。枝粗,芽大,叶厚,栽培性状明显。叶呈船形,叶缘略上卷。枝微红,树体开张而略矮化。丰产,出实率较低。坚果红褐色,整齐度、商品性状较石丰略差,每500克55粒。每平方米树冠能产栗450克,9月底成熟。

5.红栗

产自山东泰安产区偶发变异的后代,山东省果树研究所1958年发现,1964年选定。生长势强,新梢、幼叶、刺苞(特别是后期)红色,故得名。结果母枝长,丰产性中上。每平方米树冠能产栗400克,苞球形略带椭圆,中型果,坚果浅褐色,每500克约50粒。9月底成熟。平原适应性好于山地,喜肥水,耐短截修剪。是较好的授粉品种,兼有观赏价值。

6.红光

原名二麻子。20世纪20年代由山东莱西农民选出并嫁接繁殖,1967~1971年栽植面积扩大并改名。较晚实,丰产性中等。着苞均匀,母枝灰绿色,皮目大而明显,生长较直立,叶下垂,叶背毛绒厚。坚果中大,油亮美观。每平方米树冠产栗400克,每500克45~50粒。雄花序白色,迟雌花半月,基本不育,栽培上应注意授粉。苞球形,针刺稀短,出实率45%。

7.后韩庄20号

又名大叶青。河北迁西1974年选出,实生优株。结果母枝粗壮,叶厚而色深,母枝基部芽自更新能力强。椭圆苞,出实率42%。中型明栗,每500克55~60粒,美观,有光泽。9月下旬成熟。

8.沂蒙短枝

临沂地区选种协作组于1981年初选,实生单株,原名“莒03”,特点是结果母枝粗短,后在复选中表现明显株型矮化,树高为其他参选中试单系的2/3~1/2。叶肥厚,呈船形。刺苞球形属“青棚”类型,针刺中密中长,红褐明栗。出实率41%,单粒重8.3克。9月下旬成熟。

该品种盛果期生长稳定后,表现出结果母枝的雄花段极度缩短甚至全无。在扩大利用中发现存在嫁接不亲和现象,故须用实生共砧。花期较晚,当地选出一种“阳光短枝”的单系与其花期匹配,用作授粉树。

9.豫罗红

河南省罗山县林业科学研究所1987年自本县选出,实生单株,河南省重点推广品种。早产丰产,四年生树亩产可达252千克,六年生树302千克。刺苞椭圆,刺中长,稀而硬,平均单苞重78克,出实率45%。坚果中型,单粒重10.2克,整齐,紫红油栗。炒栗型,淀粉糯性,含糖17%,淀粉58%,9月中旬成熟。

10.长刺板红

浙江诸暨从地方菜食栗优良品种中选出,1987年鉴定。大型苞、针刺粗而长,大型果,每500克约35粒,浅褐明栗。9月下旬成熟,丰产。

11.魁栗

浙江上虞著名菜食栗地方优良品种。枝叶较挺立,枝粗,叶大,刺苞椭圆,针刺中长。大型苞,大型果,每500克约35粒,明栗。9月中旬成熟,每平方米树冠可产栗400克。

12.上光栗

浙江缙云菜食栗地方优良品种。树冠中等开张,较稀疏,叶大而软,大型苞,大型果,每500克可达30粒以下,明栗。9月下旬成熟。

13.九家种

苏州洞庭山的地方品种。树姿不开张,枝条节间短,多“包袱苞”(多子苞)。中型偏大果,红褐明栗,每500克45~50粒。易遭桃蛀螟、红蜘蛛等危害。栗实性状不甚整齐,品种改良的种质资源具潜在价值。

14.铁粒头

江苏宜兴石门一带的主栽菜食栗品种。树冠较紧凑,母枝粗短,中型果。在当地有镜铁粒、稀毛铁粒、疏刺铁粒等品系。

(三)晚熟品种

习惯上将9月底以后成熟的品种归为晚熟品种,所占比例不足10%。

1.青毛软刺

江苏宜兴太华主栽菜食栗地方优良品种。大果型,棕黄色明栗,坚果少光泽。树姿较开张,叶背毛茸多,枝绿色。10月上旬成熟。较丰产稳产,每平方米树冠约能产栗400克。出实率低,为35%~38%,每500克坚果原产地约为40粒,山东约为55粒。由于较原有主栽品种焦刺(“焦扎”)稳产,所以在原产地一度曾有代替焦刺之势。

2.炮车2号

实生优株,江苏新沂于20世纪70年代选出。中型果,明栗,炒栗型。单果重11~12克,每平方米树冠能产栗400克,坚果油亮美观。10月上中旬成熟。不耐干旱,宜加强肥水管理,否则树势易衰。

四、板栗的建园

(一)适地适树

适地适树是所有果树建园应遵循的最基本准则。所谓适地,不一定需要通常概念下的良田、耕地,因为良田应让给粮棉油生产。山坡、沟谷、梯田、河滩沙地,好一点的还应让给高产值水果。在丘陵、沟谷、河滩沙地等不适于农作物、水果生产的地块还有巨大的利用潜力。如燕山山脉的砂石山(火成岩成土母质)区,板栗分布在海拔500米以下的低山地带,有一定的土层厚度(40厘米以上)。该产区处于华北大平原的北端,北有燕山为依托,雨量在北方旱作区中属丰沛地带,夏无酷暑,秋季晴朗而昼夜温差大,利于糖类的积累和栗实采收贮藏保鲜。故迁西、遵化、密云、怀柔、昌平一线,是传统的板栗名特产区。

关外的兴隆、宽城尽管年积温偏低,冬季低温可至-26℃,但栗树也能忍受,并且是板栗适宜经济产区的北缘。

山东的胶东半岛、鲁中南山地的砂石山地、鲁东南山地和沂沭河流域滩地尚有巨大潜力。山东的莒南、临沭、郯城、徂徕山、泰山山麓等地可作为全国板栗最适生态区之一。以鲁中山区的费县为例,处于蒙山西侧的马头崖乡,1万人的小乡栽栗几十万株而不影响其他种植业。

从广西百色、柳州、玉林、大兴等高温多湿地区,以及湘西怀化地区的石灰岩山地栽培分布看,粤北、福建、江西等现今植栗不多的地区也是大有潜力的。但这些地区应注意建立起与北方旱寒产区不同的品种组成、栽培、加工和贮运体制,不能照搬河北、山东等著名栗产区的经验。

(二)山地建园

山地建园与平地最大的不同是有小地形、小气候的影响,即使一个很小的范围之内,也有沟谷、山梁、阳坡、阴坡、土深、土浅等差别。栽培者应根据土层、坡向、地形,不机械地讲求整齐划一,而是将栗树栽到最优越的穴位(如山脊,一般土薄而干燥,可以栽植耐旱的林木或绿肥,不宜栽板栗)。低山、土山地带大多修等高撩壕,河北产地称“围山转”工程。土石相间的小块山地,只需修外高里低的大鱼鳞坑即可。总之做到“水不下山,土不出田”。鱼鳞坑的范围可逐年扩大,土层可逐年增厚,土壤可因常年耕作、施肥等而得以熟化、培肥。

在土地资源较丰富的地区,应提倡靠梯田外沿栽树,树干应向外伸,树冠利用漫坡空间。梯田面间作矮秆作物,如草莓、瓜类、豆类、花生、绿肥等。

有条件的可修成梯田,梯田面的宽度、土层开挖深度可因财力、条件而灵活掌握,但总的要求是土面上平(耕作层)、底平(非耕作层),“外撅嘴、里流水”。梯田的里沟可适当加深加宽,熟化土向外翻覆,增加梯田面土层厚度,梯田里沟隔一定距离可凿贮水坑和修阻截沟。上下梯田之间修簸箕口和跌水坑,使之蓄水为主,蓄排兼顾,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