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少还有摄影(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10 23:51:29

点击下载

作者:陈仲元

出版社:中国摄影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至少还有摄影

至少还有摄影试读:

交流(序)

Communication

摄影是我从小的爱好,及至有机会进入摄影杂志做了编辑,仲元仍然把摄影看作是爱好的延续,因为对于摄影吾非职业,但是做摄影杂志编辑的这种机会又让我不断地探寻摄影的门道,摄影的奥秘。因为好奇,所以探寻;因为兴趣,所以尝试;因为工作,所以拜访;因为业余,所以感悟。

所谓感悟,感知-觉悟。仲元学习摄影并无系统训练,亦非科班出身,依仗兴趣高昂,不断感知摄影,积累数十年后,方略有觉悟,此天生愚笨所致。

别人总说当编辑的多是“天桥的把式--光说不练”,这是老北京人的歇后语,说的是旧时代北京天桥艺人招揽观众时的情景,而时下像我这样的摄影杂志编辑肯定是不能光说不练了。摄影是一件实践性很强的活动,不亲自动手试一试您可能就不知道其中的门道。当然,摄影的兴趣也由不得仲元在拍照上犯懒,天天看着别人的好照片只得是羡慕、嫉妒还不能恨,学着拍摄一些力所能及的所谓“作品”,总又觉得心虚,还时常捂着不敢示人,因为我确实还没有将照片拍摄得令自己满意。

即便如此,仲元在学习拍摄的过程之中,还是多少悟出了一些关于摄影的体会,在这本书里面我决定把自己捂着的照片和悟出来的体会一并展示于此,企望权做交流而已。用长焦距镜头拍摄下茶艺表演的这个瞬间,虚化的背景衬托出铁制的器具,十分地宁静,摄影的交流或许也要有这样一种气氛。2010年秋,途经法兰克福(德国),等车的空隙我用一个不能更换镜头的120胶卷相机拍下了这幅照片。为了体现电车轨道的延伸感,我采用了最小的一挡光圈。

景深

Depth of Field

照相机的自动化程度越高,似乎也就越不容易引起人们对于摄影技巧的重视,影像的一切全交由照相机去处理了。而过去教科书上所述的诸如曝光、景深一类的摄影概念,也变得可以皆无再去关心的必要,所以拍摄出来的影像大同小异也就不足为怪了。

所谓景深,不过所摄景物纵向清晰度的范围,一般人眼在明亮的环境中看到的景象都清楚,是全景深,即使有模糊的地方,人的大脑也不会去顾及的。照相机就不行了,光圈大小不同、镜头的焦距不同、拍摄的距离不同,影像的景深结果也不会是一样的。光圈大,景深小;焦距长,景深小;距离近,景深小,反过来则都是大、大、大……

同一个地点拍摄出来的不同景深的照片,留给观众的感受是大不一样的,小景深的照片突出了清晰的被摄主体,前后的景物多会虚化成为模糊的一片,这是使用大光圈的结果;假若缩小光圈进行拍摄,前后的景物都会清晰再现,画面里交代的事情就多起来了,阅读这幅照片时感受也就不一样了。

单一个景深运用的技巧,就有可能使得我们的照片拍摄得与众不同,就会在一个相同的拍摄场景中拍摄出并不相同的影像效果,就会丰富我们的“摄影语言”。

小时候父亲教我照相,我问他什么时候要景深大,从前到后都清楚?答曰:拍风景的时候。又问,什么时候要景深小呢?又答:拍人物的时候。现在我也知道景深控制肯定不能就是这么两种情况,但由此启蒙即可掌握规律,乃至运用自如了。在已经废弃的首钢厂区,我用一台120双镜头反光胶卷相机拍摄了这幅照片,光圈开到最大,就有了这样的一个小景深的效果。2010年初夏的一个中午,过普罗旺斯(法国南部),停车休息,一望无际,麦芒闪烁,将相机靠在车窗上拍摄这一片麦田,柯达120彩色反转片,80mm标准镜头并f/22的光圈。

模仿

Imitating

数年以前,仲元在一次记者会上得美国摄影师画册一本,当时仅此一册,内有作者现场签名,而后我又单独采访。这本画册拍摄的是意大利西部的一个名叫托斯卡纳的地区,所以画册的题目就叫《托斯卡纳》。作者以大画幅相机并低感光度彩色负片拍摄,技法精湛,画面简单,仲元由此仿之。

这幅照片拍摄于法国南部的普罗旺斯一带,中午阳光炽烈,此立于田地之端手持相机拍摄,将光圈收缩至最小,并用超焦距技法为之,但仍未能得全景深的效果。我希望能够将眼见景物拍摄得比眼见更加真实,亦更加清楚,这是我在阅读《托斯卡纳》之后所得到的启示。画面中原本平常的景物,通过相机呈现在观众眼前的时候却给人以并不平常的感受,我的摄影即达到了目的。不常见的景物可以由拍摄的照片演变成平常的景物,而常见的景物却能够用摄影的方法使人感受到并不常见的景象。

学艺当从模仿开始,舞蹈如此,绘画如此,摄影也必然如此。但摄影的模仿又不太一样,单纯从形式上模仿与范本光线相同、场景一样的拍摄对象并不容易,这是与临摹绘画不一样的地方,您可以从大师们的经典作品中悟出道理,找出规律,在近似的拍摄场景中加以运用,然后再用以对比,从而在模仿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摄影技艺。与前一幅照片相同,只向右稍换了一个地点。这是用佳能S80数码相机拍摄的照片,不知道您是否还对这种相机存有印象?不是单反,比卡片机大。小相机景深大,我用P模式拍摄也没有问题,记得感光度设定在ISO400。

专业

Professional

职业摄影,皆以摄影为生者是矣。

专业摄影,凡某一领域摄影是矣。

业余摄影,乃并无功利摄影是矣。

将业余摄影演化为专业摄影,这是提高摄影水平的重要过程。

因为有了十几年器乐演奏的经历,仲元在拍摄如芭蕾舞一类的照片时即会稍显容易一些。将小型相机举过头顶,半按快门以锁定焦点,大致构图之后随音乐起伏拍摄,舞者造型多可收入镜中,但仅此芭蕾。若有朝一日命仲元前往拍摄体育比赛,非事先学习体育比赛的规则不可,乃至了解动作技巧之后,方可能拍摄出及格的照片。除去摄影本身的技术之外,所摄对象的专业知识也需尽力掌握,此事极为重要,并不论职业或业余。

如果您对于所拍摄对象的专业知识了解不深,无异于外行在看热闹,一旦有内行路过,破绽必然败露。做一个内行的摄影者,从专业的角度去艺术地拍摄照片,就会让外行的观众看到照片的深度,进而佩服摄影者的高度。我被安排在剧场第一排中间的位置,舞台很高,我把S80相机举过头顶拍摄,其余的朋友用单反相机就拍不到演员的足尖了。2010年7月,我在法国南部小城阿尔勒参观摄影节,走进一个充作展厅的院落,席地而坐,眼前就是这样的一个场景,景物简单,色彩简单,我用一个折合式的120相机拍下了这样的画面,当然用的还是柯达E100G彩色反转片,80mm标准镜头。

记住柯达

Remember Kodak

我在美国有过一次演讲的经历,内容当然还是摄影。及至结束,有听众提问说:当下中国的摄影是用数码还是用胶卷?我回答道:职业摄影在用数码,因为记者可以迅速发稿,商业摄影可以立即向客户展示拍摄的效果,而数码又可以降低拍摄成本,何乐而不为呢?但是业余的摄影因为没有依靠摄影求生存的压力,既可以使用数码还可以使用胶卷,他们使用胶卷多是为了感受获取影像的复杂过程,另外,因高品质的数码摄影设备昂贵,业余摄影以中画幅、大画幅胶片相机达此目的就会相对容易一些,因此中国仍有很多业余摄影爱好者在使用胶卷。

在170多年的摄影历史中,感光材料已经有过多次革命,如今数码摄影成熟起来,替掉胶卷已是必然。说到这里,又想起这胶卷本是美国的柯达公司最早发明,时间大约是1885年,而到了1975年的时候,又是柯达发明了数码相机,可见替代银盐胶卷的事情早已经是数十年前人们的梦想了。

柯达发明了数码摄影,而又眷恋着似乎利润很高的胶卷,没想到时代的进步,技术的进步,使得胶卷这个东西在今天近乎“灰飞烟灭”,但是柯达对于现代摄影技术的贡献仍然是不可磨灭。记住柯达,但是还不能忘掉胶卷,因为这是一段历史。依我愚见,胶卷这东西肯定还会在摄影领域存留很长的一段时间,不会立即消失。

再往后想,胶卷的摄影今后就像毛笔,不时地练一练书法一定是不少人的精神乐趣。而数码的摄影也一定是更多人用于实用影像记录,抑或艺术创作的利器,就像圆珠笔,就像计算机的键盘。

仲元学习摄影从胶卷开始,现在当然已很少再用胶卷拍摄了,但是我的数码摄影依赖的还是胶卷摄影的基础,而且我觉得有了胶卷摄影的经验之后,拍摄数码影像会更加容易一些。现在我还会抽出一点儿时间去拍胶卷,感觉有些像中学生在复习功课,在默读课文。我甚至要弄明白胶卷的性能,但是要将胶卷用到极至则并非易事,趁着现在还有胶卷可用,赶紧补上胶卷摄影的这一课,几十年后还可以向晚辈们说上一句:我知道胶卷的摄影!2010年,德国科隆大教堂。2010年,德国杜塞尔多夫。这是在日本西部金泽市用佳能EOS550 D单反相机拍摄的一间茶馆的半截门帘,就是这三片织物,就是这几个文字,就是这并不整齐的布边以及上半部的阴影,在我看来简单却又内容丰富。

简洁

Terseness

简是简单的“简”,洁是洁净的“洁”。“简洁”这个词的含义几乎人人都知道,但是具体到某一件事情上似乎又不是每一位都能够说得清楚的,我也会在其中。

摄影作品的简洁,其实来之不易,不是在画面里少装一些东西就是简洁,东西少而内容多才有可能被称为简洁。用最少的东西去描述、去叙述更多的故事和感受,这才是简洁的高明之处。就像有人对您讲故事,话说了三分之二您还不知道故事的主线,听着就不耐烦了,所谓废话太多。三言两语而又用词得当,讲的清楚,听得明白,皆大欢喜。

回到摄影,取景器里容纳了太多的“故事”,大多会让观众看懵,他们会问:您究竟要让我看什么呀?所以照片要有一个趣味中心,要有一个让人看得明白或使人产生联想的“故事点”。

摄影的简洁包括许多方面的技巧,首先是拍摄者要迅即提炼眼前的景物或事件,找出观众希望知道的主要内容。其次是要运用构图的法则排除不必要的内容,并且要让观众看着舒服。然后还要用适当的曝光、合适的镜头、合理的景深,记录下眼前的景物或事件,把您对于景物的感受、对事件的认知,通过摄影的方法简单地传达给别人,所谓说话不罗嗦、言语要得当,这是仲元理解到的简洁。

有人说绘画是加法,摄影是减法。说人家是加法,其实是形式上的加,颜料得一点点地往画布上涂。说自己是减法,其实是内容上的减,得在取景器里排除那些“多余的话”。这里说的“加法”和“减法”不应该是一码事儿。进门见到窗外的风景,蓝天映衬,白云飘过,我把窗框的中柱作为前景,拍摄了这样一幅自认为简洁的照片。在浙江象山,码头上一艘船的舷窗吸引了我,在方画幅双反相机的取景屏里,这个圆(窗),那条线(扶栏),恰好组成了一个还算协调的画面。北京,2010年底的一场小雪之后,我带着哈苏相机拍摄了这样一幅照片。使用广角镜头,柯达T-MAX100黑白胶卷。在路边,用奥林巴斯E-P3相机搭配上一只60年代的尼克尔105mm镜头,设置到“柔焦功能”拍摄了一幅被别人称作“小清新”的照片。

心境

The Mood

拍照片确实需要有一个合适的心境,但什么又是心境呢?我也说不太清楚,只是隐约感到心境这东西可能就是一个人的经验积累再加上自己心理上的整备,无论是拍摄突发事件,抑或优雅的风景,可能都不会急躁或者烦躁。相机就是工具,照片不过媒体,用相机拍摄影像,以照片传达感受,让观众在观赏照片的同时略微看到作者的所谓“心境”,这点事儿也就算是完成了。

至少到现在,我在拍摄照片的时候还真的没有让自己的心境稳定下来,为什么呢?反省过来,那是我的经验积累还是不够,除去生活经验的积累不说,单说摄影技巧的经验积累我还差得远呢!拍照片的时候总想着光圈、速度,还想着用光、构图,您说我这心里(不是心理)能静得下来吗?练习拍照片肯定是一个积累经验的过程,我希望这个过程能够尽量地短一些,先把拍摄技巧的事儿弄明白,各种技法多了解清楚,这是首先要做到的事情,然后再考虑以自己的学识乃至生活的经验去拍摄力所能及的照片。但是我又在不断地提醒自己:千万不要玩弄技术技巧,弄不好就会让技巧把自己给玩儿了。清晨,步出旅馆,阳光照射在荒草之上,用我的折合式120胶卷相机并柯达E100 G彩色反转片拍摄了这幅照片。2010年于法国南部。这是在日本金泽市一间茶馆进门之后看到的一个场景,装饰怀旧且温馨,但不知“志摩”二字在此作何讲究?

学习

Learning

摄影这东西其实与其他艺术门类一样,都有一个掌握基本技巧的必经之路,您说要是学绘画是不是要先画素描呀?画素描之前是不是要知道用什么样子的铅笔呀?拿到了铅笔是不是要听老师说怎样削铅笔呀?画素描是不是要知道什么是透视关系呀?摄影也是这个样子,相机买来了,就要知道各种功能会拍摄出什么效果,怎样才能将纵深的景物都拍摄清楚,又怎样才能只让主体清晰而前后模糊,怎样控制曝光才能完整地记录影像信息,曝光补偿又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这还只是摄影工具的使用技巧,接下来还要学习造型艺术的基本规律,比如用光、构图,比如瞬间把握等等。

学过书法的朋友都知道“永字八法”,仲元觉得摄影也是一样的事情,比如一法构思、二法取景、三法调焦、四法景深、五法色彩、六法曝光、七法修整、八法输出……您可能还会想到更多。写字要有规则,摄影也要遵循一定的法则,要不然别人一定会看着(照片)别扭。

现在买个照相机已经是很平常的事情了,数码的摄影又无需很大的成本,但是学习摄影的成本却不会因此而降低。照相机普及了不等于摄影就普及了,因为摄影是需要学习的。您说我的说法对吗?这是2005年用一台500万像素的柯达相机(Z740)拍摄的一个木制楼梯下面的金属构件,背阴处的高色温使之成为蓝色,紧固在木材上,方显出金属的坚硬。利用玻璃的反光,我看到了一个现实以外的景象,如果不是这般凑巧,我也许会用

Ps

来构建一个类似的画面。PsPhotoshop

初次听到有人说Ps,我还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咳,就是Photoshop呀!但现在大家说的这个Ps应该算作动词吧?

一天,我接到一位摄影朋友的电话,不认识,自报家门曾经在国外当过报纸的摄影记者:“您是陈仲元吧?我得给贵刊提个意见,您那本杂志里边长期设了一个栏目,教大家如何修改照片,什么添个云彩呀,换个颜色呀,您这可不对呀!这不是教给大家做假吗?您倒是教点好儿啊!拼凑出来的照片还叫摄影吗?”

嚇,吓了我一跳!

我急忙解释说:您那新闻照片造不得假,可咱这是艺术摄影啊,美化照片是大家的需求,等等……

到底应该Ps,还是不应该Ps,仲元觉得首先是得从照片的性质去考虑。新闻报道一类的照片在使用Photoshop软件的时候是要小心,稍事调整一下子锐度、反差什么的还都可以,但是拼贴造假的事情是万万干不得的。

但是艺术的摄影、娱乐的摄影,及至没有特定目的的生活摄影,使用Photoshop去修整,去美化照片,去实现自己的艺术创意又有什么不可以的呢?就一般的摄影而言,有时候不Ps照片就不那么完美。当然,要是Ps过了头也不招人喜欢,往哪边极端了都不对!

再说了,几十年前很多的影像艺术大师穷尽一切手段将自己无数的底片按照创意拼贴在照相纸上,而且还是天衣无缝,成就斐然,这跟不学好儿没关系吧?要是这些大师拥有了Photoshop,那就是长了翅膀的大老虎了!

在创意影像大师尤斯曼的作品展览会上,一位年轻的记者来问:“现在用Photoshop不是很容易就可以做成这样的作品吗?”我这样作出解释:“您看到的这些巨作,大多制作于20世纪的60年代,靠光学放大机完全手工,当时的难度可想而知,但即使大师今天使用Photoshop来制作此类的照片,我依然会感到震撼,因为大师的创意在此。如果您只是与大师比操作Photoshop,那您会成为大师傅(不是通晓烹饪艺术的大师傅)。”

Photoshop是好东西,诸如Ps的影像软件还有很多,它们都是数码相机的辅助工具,也是我们进行影像艺术创作的利器,千万不要把Ps“妖魔化”,只要您的照片不是用于新闻报道,只要不是用于传播现场的影像信息,学会使用Photoshop一定是必须的。

必须的。在罗马,我住的旅馆后面,用120胶卷相机横向拍摄了连在一起的两幅照片,连接得并不准确,但觉得过于准确可能又并不完美,就这样吧……海边,码头的白色金属建筑,配上后面的浓云,我用索尼A77相机以及16-50mm的镜头拍摄了这样的照片。

沙发

Sofa

又想起了一件事情与摄影有关:1980年仲元25岁,准备结婚(那年月不到25周岁单位不给开结婚登记介绍信),当时流行买沙发,仲元真是差钱,准备自己动手制作。于是请做木匠的朋友给制作了一把手锯,去废品公司买回一个刨子,同事给我找来了几块从包装箱上拆下来的木板,我就开工了!但是刨刃不会磨,总也刨不平木板,而锯下来的木板也总是弯弯曲曲。没办法,又请木匠朋友来干,还是我那套家什,只见人家用了20分钟这点事就干完了!仲元当然自愧不如,然后人家教我绑弹簧、绷麻袋、铺鬃、蒙布,自己一通折腾下来沙发总算是能坐了,但美观这事儿就不能细说了。

比照当时仲元学习摄影,其实状态与制作沙发也差不多,拍不好照片一定怨相机不好,清晰度差肯定会先想到是镜头出了问题,底片的颗粒粗了一定会怀疑温度表还不够高级……勉强拍摄出来的所谓“作品”,自然与展览会上看到的摄影相距甚远。其实还是使用照相机的方法没有掌握,摄影的技巧还没有搞清楚头绪。

所谓技艺,当然是技字当先!之后才能再说立意(艺)的问题。技不精则意不立,仲元觉得摄影这事与我当年自制沙发的情景大概也差不了许多吧。

不知道我这样的类比是否合适?在浙江象山,小雨,杨大洲老师为我打伞,禄来双镜头反光相机,柯达黑白胶卷,时间2011年11月。应邀前往南非拍照,这是在开普敦的印度洋海滨拍摄的一幅照片,使用的是索尼A900相机和70-200mm镜头。把海平线放在了中间位置,还是一个统一的画面,形成了天水一色的效果。

照片的用途

The Usage of Photos

如果您和我一样不是职业摄影师,照片首先是要拍给自己看的。另外,不同的照片一定是有它不同的用途,比如仲元的这幅《静静的印度洋》拿去参加多数的摄影比赛一定是要落选的。仲元觉得这幅照片给自己看呢:我在摄影技术上又有了进步,敢于拍摄一幅没人、没船、没有过多色彩的“简单照片”,能够按照自己的心境去拍摄这样一幅照片,符合在这个阶段自己的影像理想。这幅照片要是给观众看呢:这是一幅具有装饰效果而又赏心悦目的照片(仲元的一厢情愿,哈哈!)。这幅照片要是给编辑们看呢:是一幅还算不错的插图照片。这幅照片要是给影赛的评委们看呢:那就算了吧!

不同的照片会有不同的用途,像介绍性的照片必须要简明扼要,一眼看穿,不必转弯抹角。而仲元所希望拍摄出来的照片,最好能够像刘谦的魔术,令人产生许多的猜测(遐想),最好能够像乘坐游乐园里的过山车,于自由旋转之中体验到失重的些许感觉。但是这幅《静静的印度洋》距离我的上述期望尚有相当距离。这幅照片拍摄于澳大利亚。蹲下身来就看到了这样的一个画面:阳光透射过来,车轮到处都是亮光,挺好看的。但是您说这样的照片参加摄影比赛合适吗?为了纪念胶卷诞生125周年,我于2010年的初夏来到法国南部用胶卷拍摄照片。在农舍的墙面上,一束阳光打在上面,藤萝斜向穿过画面的对角线,此时正值中午,很是安静,我用富士GF670相机拍摄下这一小景,柯达E100VS彩色反转片。

睡觉

Sleep

2010年夏天,仲元往法国南部小城阿尔勒参观摄影节期间,用彩色反转片拍摄了一些照片,找出两幅放在网上希望听一听意见。有影友在网上忠言:陈老师能拍出很好的作品,也有很多好的作品,但这两幅……呵呵,不敢恭维,有点浪费柯达的百年科技,虽然是交流帖,也得找好光线起早贪黑呀!

确实是这样,摄影就是光影的纪录艺术嘛,有漂亮的光线一定会拍摄出好看的照片。其实我拍照片的时候也是在找光线。不考虑光线的特性,不想像出光线呈现在照片上的效果,就一定没有掌握到摄影技术的控制权。但是在我当摄影杂志编辑的这几十年里,看到的那些起早贪黑等光线的风光摄影作品实在是太多了,以至于我再练习拍照的时候,就有意无意地逃离了那样一些美丽的光线,也总想着换一种运用光线的新思路。

在看似平常的光线之下拍摄的照片呈现在自己面前,或展示在别人眼前的时候,如果还都能够具有一些新奇的感受,具有一点与别人的作品些许的差别,我想这可能会比起早贪黑重要一些吧?当大家都在起早贪黑找光线的时候,我特别想睡个懒觉。这也是大中午拍摄的照片,富士GF670相机和柯达E100 G彩色反转片。不能更换的80mm标准

镜头

的最近拍摄距离是0.9米,索性将花朵放在画面的一角,待微风吹来,草动花静,就形成了这样的一幅照片。在普罗旺斯,将相机放在教堂对面的石墩上,缩小光圈,过往的行人虚了,得到了一幅我事先想好了的照片。镜头The Lenses

照相机能够更换镜头,这大概是单反相机普及之后生出来的事情(其实单反相机之前很多相机都已经可以更换镜头了)。眼看着一大堆各种规格的摄影镜头摆在货架子上谁都想挨个试着用一用,总想着用不同的镜头拍摄出与众不同的摄影作品,这是我初学摄影时的真实想法。

在摄影杂志工作的这些年还真是让我试用了不少的摄影镜头,感受到不同规格摄影镜头的不同特点,这当然是个挺有意思的事情。但是,等到我要拍摄照片的时候,忽然觉得自己能够把控的镜头数量并不多,有的时候外出拍照仅带一个固定焦距的摄影镜头。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技巧,如果能够与一个或少量的几个镜头配合得当,照片就能够最大限度地体现作者的感受。

这个问题仲元与很多朋友交流过,大家似乎都是镜头越用越少,都感觉对于镜头的想法越多就越分心,按照镜头的特性去拍摄合适的场景,让镜头为自己的意志服务,这个时候更多的想法就是作品了。

当然,如果您是一位职业摄影师的话,镜头的选择就必须要跟着客户的意志走了。在普罗旺斯城外,路边的一个角落里,废弃的拖拉机前面有一木杆斜插过来,所有的东西都是旧的,但是我想得到一个新的画面。2010年,德国科隆,索尼NEX-5C。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