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养殖技术(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11 00:43:10

点击下载

作者:顾洪娟、曲强 主编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水产养殖技术

水产养殖技术试读:

前言

水产养殖是近几年来发展较为迅速的产业之一,在养殖业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人工培育种苗技术的成功及水质净化设备的研制,水产养殖业得到了快速发展。目前,我国主要养殖淡水鱼虾蟹类、海水鱼虾蟹贝类及海水藻类,养殖技术不断成熟,养殖规模已由土法养殖向集约化养殖发展。

本教材是在《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和《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精神下编写而成的。以全面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确保教材内容和生产实际相结合。教材内容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以关键技术和经验介绍为主线,全书在理论知识“适度、必需和够用”的基础上,注重突出职业教育以实践教学和技能培养为主导方向的特质,重点选择与水产养殖技能相关的知识。

本教材共分六个模块,分别讲述淡水鱼类增养殖技术,常见商品鱼养殖技术,虾、蟹类增养殖技术,贝类增养殖技术,其他经济水产品养殖技术及综合实训。本书强化了规范鱼类用药方面的内容,以便为养殖健康水产动物提供更丰富的资料。另外,本教材设计了“经验介绍”栏目,由经验丰富的水产养殖一线技术人员依据实际工作编写;同时还提供了我国常见水产养殖品种的彩色图片,具有很强的技术指导作用,可为学生今后从事本岗位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由于时间和条件的限制,加之编者水平所限,书中疏漏之处在所难免,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编者  2018年10月模块一 淡水鱼类增养殖技术关键技术1 淡水鱼类的生物学特性与环境调控一、淡水鱼类生物学特性鱼的外部形态(一)外部形态

鱼类终生生活在水中,水域环境的特殊性造成了鱼类特殊的形态。

1.鱼的体形

生活在水里的鱼类为了适应水域环境,形成了特殊的形体特征,主要有4种:纺锤形、平扁形、侧扁形和棍棒形。鲤、鲫等属于纺锤形;平扁形的鱼主要分布在海水中,淡水中少见;团头鲂、长春鳊属于侧扁形;鳗鲡、黄鳝属于棍棒形。

鱼类由于生活环境的差异性,形成了多种多样的鱼类外部形态。从鱼体的侧面仍然可以将鱼体分为头部、躯干部和尾部三个主要部分。头部是指吻端至鳃盖后缘之间的部位;躯干部是指鳃盖后缘至肛门之间的部位;肛门以后至尾鳍基部为尾部(图1-1)。板鳃类和圆口类等没有鳃盖的鱼类的头部和躯干部的分界为最后一对鳃裂。图1-1 鱼体区域划分(花鲈)a-b—头部;b-c—躯干部;c-e—尾部;f-g—吻部;h-i—眼后头部;a-d—体长;a-e—全长;j-d—尾柄长1—上颌;2—下颌;3—侧线上鳞;4—侧线鳞;5—第一背鳍;6—第二背鳍;7—尾鳍;8—臀鳍鳍条;9—臀鳍鳍棘;10—侧线下鳞;11—胸鳍;12—腹鳍;13—胸部;14—腹部;15—喉部;16—峡部;17—颊部;18—颏部;19—鼻孔;20—前鳃盖骨;21—间鳃盖骨;22—主鳃盖骨;23—下鳃盖骨;24—尾柄高;25—体高(孟庆闻等.鱼类学)

2.外部构造

鱼体的外部器官主要有:口、唇、须、眼、鼻孔、鳃盖、鳍、侧线鳞、皮肤及其衍生物等。(1)口 鱼的口位于头部前端、头部上端或头部下端,用于捕食,也是呼吸时的入水口,其位置、大小和形态随食性不同而不同。吞食大型食物的鱼或凶猛的肉食性鱼口较大,如鳜;吞食小型食物的温和性鱼口裂小,如鲴等;滤食性鱼口较大,如鲢、鳙等。

依据鱼上、下颌的长短可将鱼类的口分为上口位、端口位和下口位,大多数鱼为端口位;上口位的鱼捕食上层食物,多见于水体上层;端口位的鱼一般生活在水体中层,捕食其前方的食物,如草鱼等;下口位的鱼多活动在水体下层,觅食水底淤泥中的螺、蚬等,如鲮。(2)唇 为包围口缘的皮肤皱,上面无任何组织,主要用于协助吸取食物。(3)须 部分鱼生有须,依据须的着生部位可分为颌须、颏须、鼻须、吻须等,泥鳅、鲶等有须鱼多生活在水体下层或光线较弱的环境,或喜夜间活动。(4)眼 是鱼类头部的主要器官之一。鱼类的眼睛位于头部两侧,大多数鱼类没有泪腺和眼睑,不能闭合也不能较大地转动。眼的角膜平坦,鱼眼的水晶体呈圆球形,其晶状体凸度不能改变,只能前后移动,因此鱼的视力较差。(5)鼻孔 位于眼前方,左右鼻孔又分别被鼻瓣分为前、后两个鼻孔,即前鼻孔和后鼻孔,分别为进水孔和出水孔,鼻孔与呼吸没有关系。也有鱼鼻孔中无鼻瓣。(6)鳃盖 鳃盖孔位于头部,内为鳃腔,鳃腔内有鳃组织,是鱼的呼吸器官。(7)鳍 是躯干部的外部器官,用于运动,胸鳍、腹鳍左右成对,为偶鳍;背鳍、臀鳍和尾鳍不对称,为单鳍。游动快的鱼鳍发达,不善于运动或穴居的鱼鳍退化,如黄鳝。(8)侧线鳞 是鱼体两侧带有孔的鳞片,组成一条侧水线,内有侧线管,是鱼感知低频震动的器官,可以感知水流的方向、水的波动及周围的固定障碍物(岩石)等。(9)皮肤及其衍生物 皮肤的功能主要是保护鱼体,鱼类的皮肤可以分泌黏液,用于润滑身体,防止病菌侵入。此外,皮肤还衍生出鳞片、黏液器、黏液细胞、追星(第二性征)等衍生物以协助皮肤完成保护、联络、防御、生殖等多种功能。(二)内部构造

1.骨骼系统

鱼类的骨骼可以分为外骨骼(包括鳞片、鳍条)与内骨骼(包括头骨、脊椎骨和附骨骼)。其骨骼依据组织学特点还可以分为软骨和硬骨两种。

2.肌肉系统

参与鱼类运动的肌肉主要是附着于各骨骼的骨骼肌。心肌为心脏特有,平滑肌主要存在于鱼的血管、淋巴管及内脏器官或管腔、管壁之中。

3.消化系统

鱼类的食道是食物由口腔进入胃肠的管道,一般宽短而壁厚,有味蕾和环肌,可以有选择地吃进食物,将异物抛出体外。食道能分泌黏液,帮助鱼吞食食物。

一般肉食性鱼类胃肠分化明显,肠较短,仅为体长的0.25~0.3倍;草食性鱼肠较长,一般为体长的2~5倍,甚至可达10倍以上;杂食性鱼的肠介于二者之间。多数鱼缺乏胃腺和肠腺。

肝脏为鱼体内最大的消化腺体。胰脏呈散发状,常与肝脏混杂在一起,统称肝胰脏。

4.呼吸系统

鱼主要的呼吸系统是鳃。鱼类通过鳃从水环境中获得氧气,呼出二氧化碳。

有些鱼还有副呼吸器官和辅助呼吸器官,对于抵抗恶劣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如黄鳝、鳗鲡、鲶等表皮层及真皮内层的血管较多,在离水条件下可利用潮湿的皮肤进行呼吸;黄鳝、鲶等可利用口咽腔黏膜呼吸;泥鳅吞咽空气,利用肠管进行呼吸;胡子鲶等可利用褶鳃呼吸;鳝鱼的幼鱼鳍上分布许多血管,可利用鳍呼吸;海边的弹涂鱼可利用尾鳍帮助呼吸。

虽然有些鱼类具有辅助呼吸器官,但水体中的溶氧量对鱼的生存、生长具有重要意义。水中氧含量很少时,鱼就会浮到水的上层,将口伸出水面,直接用口吞咽空气,这种现象称为“浮头”。正常情况下,应该是清晨有少部分鱼浮头、大部分鱼不浮头,用击掌声惊吓,浮头的鱼马上沉到水里。

不同的鱼对水中最低含氧量适应的能力不同,同种鱼不同发育时期对溶氧量的需求也不同,鱼苗、鱼种的耗氧量要比成鱼高50%~100%。

5.循环系统

鱼类的循环系统由心脏、血管、血液等组成。心脏位于体腔前部,鳃下方的围心腔中,外被鳃盖保护。心脏有心房和心室两个腔。

6.排泄系统

排泄作用是通过肾脏和鳃进行的,鱼的肾脏是紧贴在体腔背面的一对细长的器官,既是排泄器官又是造血器官,呈紫红色。肾脏的每一小管都开口于输尿管,两条输尿管通到膀胱,再从尿道通到泄殖腔。

鳃既是呼吸器官,也可以进行排泄作用。

淡水鱼类体内的氮主要以氨的形式排出体外。氨对鱼体有毒副作用,在养殖水体中,要控制氨的浓度。

7.鳔

多数硬骨鱼均有鳔,位于消化管的背面,以鳔管通入食道的鱼称为喉鳔类,无鳔管的鱼称为闭鳔类。鳔的主要功能是调节相对密度和鱼的内压,使其和外界水环境的压强相平衡,下沉时排出鳔内气体,上浮时鳔内充气。

8.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

在鱼类神经系统,脊髓构成中枢神经系统,脑神经与脊神经构成外围神经系统,而植物性神经系统管理内脏的生理活动。

鱼类的感觉器官有一般皮肤感受器、侧线感觉器,以及位于头部的呼吸嗅觉器官(鼻)、听觉器官(内耳)和视觉器官(眼)等。二、健康养殖对水域环境条件需求

外界环境条件对鱼的生长发育影响极大,为了获得渔业生产的高产、稳产,必须掌握鱼类对环境条件的要求,并最大限度地保证鱼类在优良的环境条件下,快速而又健壮地生长发育与繁殖。(一)光照

鱼类在整个生长发育过程和取食活动中都需要光线。光照不足时,鱼类常发生维生素缺乏症。太阳光线是水生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能源,光照直接影响水生植物的生长,间接地影响鱼的产量。另外,光照与水温有密切关系,水温高低也影响鱼的生长速度。所以,光照条件是鱼塘选择与修建时必须考虑的条件之一。

养鱼池塘水温变化的特点:水中温度上升或下降变化比陆地慢,早、晚水温变化的幅度也比气温小;水的温度变化随季节、昼夜、池水的深浅度有差异。水生绿色植物光合作用产生的溶解氧量等于呼吸作用的消耗量,此深度即为补偿深度。补偿深度为养殖水体的溶解氧的垂直分布建立了一个层次结构。水层在补偿深度以上称为增氧水层,在补偿深度以下称为耗氧水层。不同的养殖水体和养殖方法,其补偿深度差异很大,水体有机物含量越高,补偿深度越小。

一般来说,养鱼池塘最佳水深为2.5m,水库养鱼最佳水深为3m。(二)水温

鱼类属于变温动物,鱼体温随水温的变化而变化。因为体温高低与体内新陈代谢强度息息相关,所以水温直接影响鱼类生长发育及繁殖。水温也直接影响水中细菌和其他水生生物的代谢强度。

鱼类必须在水温达到一定界限之上,才开始生长发育,一般把这一界限称为生物学零度。如大马哈鱼的生物学零度为5.6℃,鲟为7.2℃。只有在生物学零度以上,水温的增加才可以加速鱼的生长和发育,但是,这种增加是有一定限度的,超过适宜范围,温度的升高反而会抑制鱼的发育。

我国常见淡水养殖鱼类,除罗非鱼、革胡子鲶、虹鳟外,均可生长在10~35℃水域中,属于温水性鱼类,见表1-1。水温10℃以上时,鱼类开始摄食、生长。最适水温范围是20~30℃,在这种温度下,鱼类摄食旺盛,生长速度快。10℃以下或30℃以上时,鱼类摄食量少,生长慢;5℃以下,鱼类停止取食并进入冬眠。表1-1 鱼类不同生理阶段适宜温度  

水温每增加1℃,鱼的新陈代谢率可增加10%;水温提高10℃,鱼的新陈代谢作用就增加一倍。因此,在鱼类生长旺盛时期,适当提高水温,投喂充足而且优质饵料,可加速鱼类的生长。鱼类除了对水温有一定要求之外,还需要水温恒定,即防止水温突然剧烈变化,温差过大容易引起养殖鱼类发病,甚至死亡。

水温与鱼类的繁殖和胚胎发育也有密切关系。我国养殖的四大家鱼胚胎发育的适温为22~28℃。温度低,胚胎发育慢;温度高,容易引起胚胎发育畸形。人工催产的适温是18~30℃,18℃以下催产效果差,15℃以下催产无效。(三)水的温跃层

温跃层是一种池水运动现象,这种池水的运动对养殖鱼类的生长和生存具有重大的影响。特别是在夏季和秋季,水的上表层易产生温跃层。

在3m左右的室外池塘,上层水温度上升过快,水体较深,风力又不大时,上、下水层难以对流而产生“温跃层”。上层水中氧气过多,称为氧盈;下层水氧气过少,称为氧债。过深的水体容易发生这种现象,夜间,上层的温度高的水对流到下层,影响鱼的正常生长。(四)水中的溶氧量

溶解于水中的氧气称为溶解氧,水中溶解氧的含量称为溶氧量。通常,以1L水体所溶解氧气的量来描述水体中含氧量的多少,单位有mg/L、mL/L或mmol/L。

池水中氧气的主要来源有两种:一是水生绿色植物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约占水体中氧气来源的90%以上;二是空气交换到水中的氧气。这部分氧气量的大小,取决于水温、气压、风力、水与空气接触面积等。

水中的溶氧量随昼夜变化,下午2~3时最高;日落时,水生植物光合作用停止,溶氧量下降;黎明前达到最低值。

溶解氧是鱼类呼吸所必不可少的,也能保证残饵、代谢产物等有机物进行分解转化。所以,鱼塘中溶氧量多少是水质好坏的重要指标之一。天然水正常溶氧量为8~12mg/L。

不同鱼类对溶氧量要求不同,一般都应该高于3mg/L,生产上把这种溶氧量作为安全浓度,2mg/L作为警戒浓度。当溶氧量降到2mg/L以下时,鱼就浮在水面上,用口吞咽空气,这种现象称为“浮头”。浮头时间过长,造成鱼类泛塘,导致全塘鱼死亡,见表1-2。我国四大家鱼要求溶氧量为5mg/L以上,冷水鱼在7mg/L以上。表1-2 几种主要养殖鱼类对水溶氧量的适应范围  

水中溶氧量高,鱼类摄食量大,饲料利用率高,生长也快。当溶氧量不足时,鱼不爱吃、不爱动,摄食量下降,消化吸收不好,新陈代谢强度下降,易发病。同时,池塘中积累氨、硫化氢等有毒物质,水质变劣。(五)水的酸碱度

水的酸碱度对鱼类会起到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常用pH来表示。pH 7为中性,pH 7以下为酸性,pH 7以上为碱性。

酸性水能改变鱼的血液组成,使其pH下降,降低其载氧能力,影响呼吸功能正常作用,使鱼的活动能力减弱,代谢水平和摄食能力下降,生长受阻。若水的酸性过大,还能直接破坏鱼的鳃和皮肤等组织,甚至危及生命。水的碱性过大,会腐蚀鱼类的鳃组织等。另外,pH 还能影响其他理化指标和生物因子含量。如:pH升高使铵转化为氨,当pH大于11时,氨态氮几乎都是以氨形式存在,而氨即使浓度再低也会抑制鱼类生长发育。

一般养殖鱼类适宜pH范围为6.5~9.0,最适范围为7.5~8.5。pH低于5或高于10时,对鱼生长不利,甚至不能生存。(六)水的颜色和透明度

1.水的颜色

水体颜色主要是由水中浮游生物的色泽形成。其颜色种类和深浅主要取决于浮游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以及溶解物质、悬浮颗粒、天空和池底色彩等因素,例如,富含钙、铁、镁盐的水呈黄绿色;富含溶解腐殖质的水呈褐色;含沙多的水呈黄色而混浊等。(1)肥水 油绿色或茶褐色池水含有大量的金藻、硅藻、金黄藻及隐藻等浮游植物。这些藻类是滤食性鱼类非常喜欢吃的饵料。所以这种水色的池水称为肥水,适宜养殖鲢、鳙等滤食性鱼类。(2)瘦水与不好的水 水色清淡,呈淡绿色或淡青色,透明度较大,可达60~70cm甚至以上,这种池水浮游生物少。有时水面漂着一层蓝绿色膜,这层膜是由蓝藻、绿藻形成的。这些藻类含有难以被鱼类消化吸收的胶质和纤维质。所以,这类池水称为瘦水,不适宜养鱼。水色呈黑绿色,表示水质过肥,需要换水。水色呈红褐色或棕色,表明池水含有大量红藻;鱼食用后可引起消化不良、中毒,甚至死亡,这种池水不能养鱼。另外,池底沉积物对水色也有影响。

①暗绿色 天热时水面常有暗绿色或黄绿色油膜,水中裸藻类、团藻类较多。

②灰绿色 透明度低,混浊度大,水中以蓝藻类较多。

③蓝绿色 透明度低,混浊度大,天热时有灰黄绿色的浮膜,水中微囊藻、球藻等蓝藻类、绿藻类较多。在这种不好的水体养鱼,需要进行人工投饵施肥,从而改变水体中浮游植物的种群,并增加其数量,以便提高水质,利于养鱼。(3)转水 转水指随天气变化而改变水质的水体,也称为扫帚水、水华水、乌云水。这是在肥水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而形成的,浮游生物数量多,池水往往呈蓝绿色或绿色的带状或云状水体。这种水体中含有大量鲢、鳙所爱吃的蓝绿色裸甲藻和隐藻。裸甲藻喜光集群,因而形成水华,池水透明度低,为15~25cm。转水通常出现在春末或夏、秋季节晨雾浓、气压低的天气,主要是因水质过浓过肥,水体中、下层严重缺氧,浮游生物上浮到水体表面集群呼吸氧气而造成的。如果出现转水现象后不久就雾消天晴,经阳光照射,水体的转水现象会逐渐消退,浮游生物上、中、下层逐渐分布均匀,水体转变为肥水;若久雾不散,天气继续变坏,则浮游生物因严重缺氧而大批死亡,使水质突变、水色发黑,继而转清、变臭并成为“清臭水”,这时水体中溶解氧被大量消耗,往往会造成鱼类因缺氧窒息而成批死亡,形成泛塘。因此,一旦池水出现转水现象时,应及时加注新水,或开动增氧机进行人工增氧,防止水质进一步恶化。

2.水的透明度 

 透明度是指阳光射入水中的深度。透明度大小由水中浮游生物和泥沙等悬浮颗粒含量的多少所决定。夏、秋季水温高,浮游生物繁殖快,水的透明度就小;冬、春季水温低,浮游生物繁殖慢,水的透明度就大。风雨天,池底泥沙泛滥,泥水入池,池水透明度小;风平浪静时,池水透明度就大。池水透明度30cm左右为肥水,适宜养鱼;透明度50~60cm为瘦水,不适宜养鱼。测量透明度的方法是,用一漆成黑白相间的直径为30cm的圆盘,盘上系绳,绳上标明尺寸,将盘沉入水中,直到似见未见为止,此时盘到水面的深度,即为池水的透明度。(1)塞奇板测量法 将直径25cm的铁板,中间拴上细线,表面涂上白色或黑色相间(均分四等分)。手提细线使之沉入水中至恰好看不见板表面颜色(白色),此时深度为该水体的透明度,精养鱼池的透明度为20~40cm,最佳为30cm。透明度可衡量进入水体内太阳光能大小,因而也是水体内能量流动的能源大小的一种度量。(2)经验测量法 在农村,广大的养殖户不具备塞奇板。有经验的渔业工作者和渔民,根据多年的实践经验总结出一种行之有效的简易测量法,被水产界称为经验测量透明度法。具体操作:伸直右臂,弯曲手掌,掌心对着脸,使手心表面与胳膊成一直角,慢慢地由水面伸入水中,同时眼睛凝视手心,直到恰好看不见手掌心,测量手掌心表面与胳膊平水处的距离,此时的深度即为水体的透明度(16~20cm处若隐若现为肥度适当)。

还有一种是以人站在风头的池塘埂上能看到浅滩13~15cm水底的贝类等物为度。(七)老水和嫩水

老水也称为陈水,是指静水养鱼,养鱼池长期不清水,也不换水。这种池塘由于长期投饵、施肥,鱼类排泄物以及各种水生生物尸体残骸日积月累,使池水溶解物质和胶体物质浓度过大。再加上水中无机盐和微量元素,由于这些有机物质的吸附和浮游生物的作用,浓度越来越低。从而造成pH偏低、氧气不足。另外,有机物分解也产生一些有毒物质。因此,老水对鱼生长是极其不利的。

老水特征具体如下。(1)水色发黄或褐色 这是藻类细胞老化的现象。(2)水色发白 主要是蓝藻特别是极小型蓝藻滋生的一种现象,这种水的特点是pH很高(pH=9~10)和透明度低(通常低于20cm)。水色发白是二氧化碳缺乏而使碳酸盐不断形成粉末引起的现象。

嫩水刚好与老水相反,水体生态因子平衡,溶氧量高,水的酸碱度适中,适于鱼的生长。(八)盐度

就对盐度的适应能力来说,养殖鱼类可分为两大类:狭盐性鱼类和广盐性鱼类,淡水养殖鱼类适宜在盐度5‰以下的淡水中生活。但是,它们对盐度的变化也有一定的适应能力,因鱼种类不同也不尽相同,如鲤适应能力强,可在盐度17‰的水中生活;罗非鱼则在海水、淡水中都能生长;草鱼能在半咸水的河口水域中生活,在盐度9‰的沼泽地区也有分布,但其增重率显著降低。(九)水的硬度

 硬度是指水体中的钙、镁离子的含量,常用德国度来表示(1度=10mg/L CaO)。钙、镁是水体中的营养元素,对浮游生物的生长有利。常规养殖鱼类对硬度的要求不高,但硬度会影响浮游生物生长,从而间接影响鱼类的生长。如虹鳟鱼类唯有在高硬度的水中,性腺才能生长发育;而对某些热带鱼来说,只有在软水中才能正常繁殖。经验介绍一 如何判别好水和坏水俗语说:“养好一塘水,就是养好一塘鱼”。那么,什么样的水算是好水?什么样的水算是坏水?1.好水的特征(1)水色呈黄绿色且清爽,该颜色表示水色浓淡适中。水体中的藻类以硅藻为主,绿藻、裸藻次之。(2)水色呈草绿色且清爽,该颜色表示水色较浓。水体中的藻类以绿藻、裸藻为主。(3)水色呈油绿色,在施用有机肥的水体中该种水色较为常见,该颜色表示水质肥瘦程度适中。水体中的藻类主要是硅藻、绿藻、甲藻、蓝藻,且数量比较均衡。(4)水色呈茶褐色,在施用有机肥的水体中该种水色较为常见,该颜色表示水质肥瘦程度适中,但腐殖质浓度较大。水体中的藻类以硅藻、隐藻为主,裸藻、绿藻、甲藻次之。以上四种水色水质肥度适中,水中溶氧量高,鱼摄食量大、能量转换快、病害少、生长速度快。这正是养殖所追求的效果。2.坏水的特征(1)水色呈蓝绿、灰绿而混浊,夏季高温时,常在池塘下风口水面出现灰黄绿色浮膜。该颜色表示水体的水质老化,水体中的藻类以蓝藻为主,而且数量占绝对优势。(2)水色呈灰黄、橙黄而混浊,在水面有同样颜色的浮膜。该颜色表示水体的有机质过浓,水质恶化,水体中的藻类以蓝藻为主,且已开始大量死亡。(3)水色呈淡红色,且颜色往往浓淡不均。该颜色表示水体中的水蚤繁殖过多,藻类很少。这种水色的水体溶氧量很低,已发生转水现象,水质较瘦。(4)对于褐色水来说,施肥初期形成的褐色水是好水,中后期从其他水色转变为褐色的水则是坏水。以上这四种水色均为坏水,有些水体是慢慢转变的;有些水体由于用药过度、药害严重而水质变坏;有些坏水是天气突变,特别是天气闷热、下雷阵雨后变化而成的。水色的变化,往往跟随其后的是鱼病的发生,如细菌性疾病、寄生虫病等病害。故对于养殖户,7~8月份也是鱼类传染病、寄生虫病等病害发生的高峰期,病害种类、危害程度与6月份相比将进一步加大。经验介绍二 养殖场地的选择1.水质养殖场地的水质要符合GB 11607—89《渔业水质标准》。即养殖场应建在环境安静、水源充足、水质良好的水域,场地区域内及上风处、水源上游没有对场地环境构成威胁的污染源,包括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和有害废弃物等。对淡水池塘、水库、湖泊等鱼类养殖的水体水质要求符合NY 5051—2001《无公害食品淡水养殖用水水质》标准(表1-3)。而对海水鱼类养殖的水体水质要求符合NY 5052—2001《无公害食品 海水养殖用水水质》标准(表1-4)。表1-3 淡水养殖用水水质要求  表1-4 海水养殖用水水质要求  2.土质土壤是建造鱼池的主要材料。土壤种类和性质对工程质量和养殖生产影响较大,其质地分类见表1-5。表1-5 土壤质地分类  土质是土壤中含有沙粒、黏土粒及有机质的量,其所含沙粒和有机物比例不同,直接影响着池塘的保水性。沙土、粉土等保水能力差,一般来说不宜建池。黏土保水性好,干时土质坚硬,吸水后呈糨糊状,可以建池;但要注意,此类池塘干旱时堤埂易龟裂,冰冻时易膨胀,冰融后变松软。壤土介于沙土和黏土之间,含有一定的有机质,硬度适中;透水性弱,吸水性强;土内空气流通,有利于有机物分解,养分又不流失;而且池内天然饵料最易繁殖,池水也易肥,是理想的建池土壤。经验介绍三 雨季池塘水质调控技术1.整修堤埝,备足应对物资 雨季来临前,应及时整修堤埝,交通不便的,还应该备足应急物资,以防不测。 2.加强巡塘和水质监测 加强巡塘,密切观察池塘的水质变化,依池塘水色、气味、鱼类活动情况来判断池塘水质的优劣,必要时取水样及时送到渔药店或水产服务站检测,经综合分析研究,采取相应的措施,防范水质突然变化。例如,当pH变化超过0.5时,说明水的缓冲能力差,如遇台风暴雨,极易造成倒藻,故需提前采取调整pH和防范倒藻的措施,如投放生石灰、水质改良剂、维生素C、葡萄糖或少量施肥等。 3.及时排水,加开增氧机暴雨前或暴雨过程中,密切注意池塘水位变化,及时排出过多的池水,防止大量的雨水进入池塘,导致漫塘。开足增氧机,防止缺氧。增氧机可以搅动水体,加速雨水溶入池水中,打破水体的温度和盐度的分层现象,力争使池水温度、盐度变化幅度减到最小;同时也可以部分排出表层水,尽可能地维持水位、水温和盐度的相对稳定。必要时,投放化学增氧剂,确保溶解氧充足,特别是在鱼、虾患病或虾蜕壳期,应24h开机增氧。4.及时调整透明度,防止水色变化过大 雨过天晴后,及时调整透明度。水体清澈见底的,应消除过多浮游动物,引进优质藻种、水源,少量多次投施肥水素;水质混浊的,首先泼洒水质净化剂,降低透明度,然后引种、施肥;水色老化的,泼洒水质改良剂,进行必要的水体消毒。最好是在暴雨前,积极采取稳定水色、改良水质的措施,防止水质变化过大。暴雨后及时针对不同情况,采取相应措施,决不能拖延,否则会带来严重后果。 5.投喂免疫增强剂药饵,提高鱼、虾免疫能力 连绵阴雨或暴风雨后,鱼、虾的体质较弱,免疫能力差,需在饲料中添加免疫制剂。如按当日饲料量的2‰~3‰添加维生素C,因鱼、虾对维生素C的消耗量是正常天气的2.5倍。其人工添加方法是:将维生素C溶解后,均匀地喷入定量的人工配合饲料中,阴干0.5h后,再按饲料的1‰左右的比例喷洒植物油(豆油、花生油、菜籽油等)。喷洒植物油可在饲料表面形成一层油膜,保护维生素C不溶于水;也可在加工饲料时加入高稳维生素C。除添加维生素C外,还应该添加免疫多糖、EM菌等。 6.及时应用抗应激药物,减少鱼、虾应激反应 在暴雨来临前,全池泼洒水体解毒剂、水质降解剂,给水体解毒和增加水体的透氧性,为鱼、虾创造较为舒适的环境,然后泼洒抗应激药品如应激灵、葡萄糖或维生素C等,增强鱼、虾的抗应激能力。如遇到连续降雨时间过长,可利用中途天气稍好时再泼洒一次。 7.适时水体消毒,控制疾病发生 如果水质变化过大,一般说明水体内的各种因子的平衡关系被打破了,特别是微生态平衡被打破的情况下,有益菌数量很少,有害菌大量增加,如不及时采取消毒措施,鱼、虾将很快发病。这里要指出的是,在使用消毒剂时应该在选择对鱼、虾刺激性较小的药物的同时,注意保持水体高溶氧状态,因为此时的鱼、虾体质都较弱,水体内溶解氧也较低,某些药物还耗氧。注意了这些,可很好地防止病害现象的发生。复习思考题

1.透明度的常用测定方法有哪些?如何测定?

2.老水的特征是什么?为什么不能在这样的水中养鱼?

3.哪些情况可以引起鱼浮头现象?其对渔业有什么危害?

4.影响鱼类正常生长的环境因素有哪些?关键技术2 淡水鱼类的营养调控一、鱼类的生态习性(一)食性

不同种类的鱼,摄食器官和消化系统的结构也有一定差异,其食性也不同。但是,不同鱼类在鱼苗阶段的食性基本相似。鱼类的食性可以划分为四种类型:即草食性鱼类,如草鱼、长春鳊、团头鲂;杂食性鱼类,如鲤、鲫、罗非鱼;滤食性鱼类,如鲢和鳙;肉食性鱼类,如青鱼、乌鳢、鳜和虹鳟。

这些划分是相对的,例如:草鱼属于典型的草食性鱼类,但是,在饥饿条件下也会吞食小鱼;虹鳟属于典型的肉食性鱼类,在人工养殖情况下,也能很好地适应人工配合饵料。(二)生活习性与食性的关系

生活习性与食性的关系见表1-6。表1-6 几种常见淡水鱼类生活习性与食性关系  (三)洄游

鱼类在一定的时间,集群由一定的途径进行有规律的游动,这种现象称洄游。洄游的原因是鱼类要寻找适宜的场所进行生殖、发育、觅食、生长和越冬。洄游包括生殖洄游、索饵洄游、越冬洄游、降海洄游、溯河洄游。一般淡水鱼类现象明显。二、鱼类对营养物质的需要

鱼类在整个生命活动过程中,需要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物质。不同种类的鱼或同一种类鱼在不同的生长发育阶段以及不同环境条件下,对营养物质的要求是不同的。

1.蛋白质

蛋白质是组成鱼体的重要成分,也是鱼类生长的物质基础。它是鱼类饲料中最重要的成分,也是评价鱼饲料质量高低的主要指标。

鱼类对蛋白质的需要量是随鱼的种类、年龄、个体大小、不同的生长发育阶段、温度、盐度、水中含氧量以及其他环境因子和养殖方式等的不同因素而变化。肉食性鱼类,要求饲料中蛋白质含量高一些,如鳗鲡,蛋白质最适含量为50%~55%;杂食性鱼类次之,如鲤为40%左右;草食性鱼类要求较低,如罗非鱼为25%左右。幼鱼代谢旺盛,增重快,对蛋白质的需要量高。高密度流水养鱼、网箱养鱼等方式投喂饲料的蛋白质含量也高一些。

鱼类对饲料中蛋白质的含量要求比一般饲养动物高。但是,当蛋白质含量达到一定限度以后,如果再继续增加,则不会提高蛋白质的利用率和加快鱼类的生长速度,反而会产生有害的作用,甚至产生中毒现象。如养鲤,当饲料中蛋白质含量超过50%时,鲤摄食量会逐渐下降,生长减慢,成活率降低。

饲料的营养价值,不仅与蛋白质的数量有关,而且与蛋白质的质量,即氨基酸的组成有关。鱼类的必需氨基酸有10种:异亮氨酸、亮氨酸、赖氨酸、蛋氨酸、苯丙氨酸、苏氨酸、色氨酸、缬氨酸、精氨酸、组氨酸。饲料蛋白质必须含全部的必需氨基酸,而且数量充足、比例适当,才能满足鱼类营养上的需要,保证鱼类正常生长发育。

2.糖类

糖类是鱼类生命活动的能量来源,经消化分解为单糖,被鱼体吸收利用。多余的部分,可转变为脂肪积累起来,当食物不足或停止摄食时,鱼可分解鱼体脂肪维持生命。因此,适当多喂一些糖类含量高的饲料,可提高鱼体的含脂量和鱼种越冬能力。但饲料中糖类含量过高,一方面会降低蛋白质的消化率,另一方面又会使鱼患“高糖肝”疾病。

肉食性鱼类对糖类的利用率很低;草食性鱼类体内有淀粉酶和纤维素酶,能有效地消化淀粉和粗纤维。

温水性鱼类饲料中糖类的适宜含量为30%;冷水性鱼类为21%左右。

在配合饲料中,加适量的纤维素有利于提高饲料颗粒的硬度,减少营养成分在水中的溶失。但鱼类对纤维素消化利用的能力很差,饲料中纤维素相对含量过多,不但容易浪费,而且污染水质。

3.脂肪

饲料中的脂肪是能量来源之一,鱼类体内需要一定量的脂肪,以维持健康生长,尤其在越冬前,体内积累大量的脂肪,可供越冬期间消耗。

在配合饲料中,一般脂肪含量在15%以下。鲤饲料中的脂肪含量为10%~15%;鳗鲡为10%;香鱼不超过5%。

脂肪很容易氧化变质,因此最好在投饲前临时加到饲料中去;若与其他饲料同时配合,必须加抗氧化剂。

4.维生素

维生素是鱼类营养代谢所必需的一些微量有机物质。维生素种类繁多,生理功能各异,但都是维持鱼体健康和正常生长发育所不可少的。鱼类饲料中适当加入维生素,还可增加鱼类的抗病力,提高成活率,促进生长。长期缺乏维生素时,就会造成代谢失调,生长受影响,并产生各类维生素缺乏症,以致死亡。

5.矿物质

矿物质是构成鱼体组织的重要成分,是维持机体正常生理代谢和平衡不可缺少的物质。鱼体需要量最多的是钙和磷,因其是组成骨骼的主要成分。当体内缺少钙、磷时,鱼的食欲就会减退,生长缓慢。鱼类饲料内除含有钙、磷外,钾、钠、铜、铁、锰、碘等也是鱼类所需要的,虽然需要量很少,但都是鱼体代谢不可缺少的成分。三、鱼饵料的种类(一)天然饵料

1.浮游植物 

鱼池中常见的浮游植物有金藻、黄藻、甲藻、硅藻、裸藻、绿藻、蓝藻等。鱼类经常食用又易消化的是硅藻、隐藻、金藻和黄藻。

浮游植物是白鲢、花鲢及杂食性鱼类的重要饵料,也是浮游动物的饵料。

2.浮游动物 

浮游动物是幼鱼阶段和一些滤食性鱼类成鱼阶段的主要饵料。常见的有原生动物(肉足类、纤毛类)、枝角类(水蚤,俗称红虫)、桡足类和轮虫等。

3.底栖动物

底栖动物是生活于池塘底部一类小型动物。如水蚯蚓、水生昆虫的幼体、软体动物中的幼小螺类、蚌类等,都是青鱼、鲤、鲫等鱼类的主要饵料。

4.水生植物

水生植物的种类很多,如苦草、轮叶黑藻、马来眼子菜、菹草、浮萍、水浮莲等,是草鱼、鳊等鱼类的主要饵料。(二)人工饲料

人工饲料包括各种商品饲料和人工配合饲料,前者按主要营养成分划分为蛋白质饲料、能量饲料及矿物质饲料,后者为营养全价的各种配合饲料。

1.植物性饲料(1)谷实和豆类 常用的有麦类、玉米、黄豆等。黄豆蛋白质含量在38%以上,必需氨基酸的含量较多,是营养价值较高的饲料(表1-7)。

养鱼常用的有豆饼、花生饼、棉籽饼、菜籽饼等。它们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粗蛋白质含量在30%~40%,是鱼用饲料的主要蛋白源。棉籽饼含有少量棉籽酚,对家畜有毒害作用,但喂鱼不经处理也无危害。(2)糠麸类 除有一定的粗蛋白质、脂肪和较多的糖类外,还有丰富的维生素,常作为配合饲料的重要成分(表1-7)。表1-7 常用谷物、饼粕及糠麸饵料成分  单位:%(3)青饲料 包括水生植物和陆生植物,是草鱼、鳊的饲料,有的也可作为鲤、鲫、罗非鱼等的饲料。水生植物如天然饵料部分所述。陆生植物有稗草、狗尾草、狼尾草、苏丹草、苦艹卖菜、野莴苣、蒲公英以及各种蔬菜叶、瓜蔓等。青饲料是草食性鱼类很喜欢吃的饲料,不仅含有大量的水分和纤维素,还含有较丰富的维生素及胡萝卜素等。因此,青饲料除了作为草鱼、鲂、鳊等草食性鱼类和杂食性鱼类的主要饲料外,还可作为其他大多数养殖鱼类的辅助饲料。青饲料可以鲜用,直接喂鱼或打成草浆喂鱼,也可以晒干磨成粉掺到配合饲料里使用。种植和采集青饲料养鱼,是解决饲料不足,降低养鱼成本的重要措施。(4)粪便类 人、畜和禽的粪便,除可作为肥料之外,还可以被鲤、鲫、罗非鱼、鲴等直接摄食。粪便的营养成分见表1-8、表1-9。表1-8 人粪便主要成分  单位: %表1-9 家禽、家畜粪便主要成分  单位: %

另外,青草、动物粪便等也是鱼最廉价的饲料来源,见表1-10。表1-10 施用各种有机肥时浮游生物增长情况(以鲢为参照)  

2.动物性饲料

动物性饲料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矿物质和维生素,必需氨基酸也比较完善,是营养价值较高的饲料。常用的有鱼粉、蚕粉、血粉、各种螺、蚬及蚯蚓、蝇蛆等。

使用动物性饲料,一定要注意饲料的鲜度。不新鲜的饲料,维生素和氨基酸被破坏,营养价值低;腐败变质的饲料,由于蛋白质的分解和脂肪的氧化,产生有毒的物质,鱼吃后容易发生鱼病。因此,要注意动物性饲料的卫生和保鲜。动物性饲料成分见表1-11。表1-11 动物性饲料成分  单位: %

3.人工配合饲料

人工配合饲料是指将多种原料按一定比例配合起来制成的人工饲料。目前,国内外常用的配合饲料有以下5种。(1)粉状饲料 粉状饲料是将原料粉碎再充分混合而成,直接投入水中,入水后呈胶质悬浮状态,不会立即下沉水底,这样就容易被鱼摄食。粉状饲料适用于饲养鱼苗、小鱼种以及摄食浮游生物的鱼类,如青鱼、草鱼、鲢、鳙、鲤、鲫、鳊等鱼类的鱼苗、小鱼种以及鲢、鳙成鱼等。能够摄食颗粒饲料的鱼,一般不使用粉状饲料。(2)面团状饲料和饼状饲料 面团状饲料和饼状饲料就是将原料粉碎、搅拌、喷油、加水,再加入黏合剂而调制成的配合饲料。这种饲料富有弹性,黏结性能良好,能保持原料固有的营养成分。如鳗鲡、虾类和一龄鱼种均适宜使用这种饲料。调制饲料时,加水量很重要,搅拌时间应控制在30s左右,过长时间的搅拌反而会减少黏性和弹性。面团状饲料虽然具有良好的黏结性能,但仍会在水中溶失,因此,应尽量减少在水中的浸泡时间。大菱鲆饵料及饵料制粒机(3)硬颗粒饲料 原料经粉碎机粉碎,再经搅拌机混合,送入颗粒机制成硬颗粒饲料。许多养殖品种都适宜饲喂硬颗粒饲料,如鲤科鱼类、鳟、鲑、鲶、罗非鱼等。(4)软颗粒饲料 与硬颗粒饲料类似,但由软颗粒机器生产。我国饲养的草鱼、鲤和鳊等都很喜欢摄食这种软颗粒饲料。(5)膨化饲料(泡沫饲料) 浮性很好,能在水面漂浮24h而不溶散,是一种高淀粉饲料,所以要满足所有鱼类的需要是有困难的。日本目前生产的膨化饲料主要用于饲养观赏鱼类,并开始用于鲤的饲养。(三)鱼饲料的贮存

鱼饲料的贮存对于保持饲料中的营养成分是极为重要的。如果贮存得不好,就可能破坏和损失一些重要的营养物质,如鱼油、血粉很容易氧化而降低其活性,维生素C在常温条件下也最容易损失。在高温条件下,饲料易滋生霉菌并变质,有些霉菌还会产生对鱼类有毒的物质。为了防止霉菌的生长,可在饲料生产过程中加入0.25%的丙酸或0.3%的丙酸钠。一般来说,在常温条件下,饲料保存期为90d。

饲料应该贮存在干燥的环境中,要尽量减少与光和氧气的接触,最好密封保存,可贮存在无毒塑料袋或塑料桶内。贮存时间较长时,其含水量不得超过13%。为了防止饲料氧化,可以加一些维生素E和抗氧化剂BHT等。四、无机肥料

无机肥料又称为化学肥料,简称化肥;因施用后一般肥效快,故又称为速效肥料。无机肥料依所含成分的不同,可分为氮肥、磷肥、钾肥和钙肥等。无机肥料的特点是:成分比较单纯、易确定,大多数是一种肥料仅含一种成分;施于水中见效很快,对池塘污染较小,而且池塘的自净能力强,能很快自我调节;用量较小,操作方便。无机肥料在国外池塘养鱼中应用较广,在我国养殖生产上也日益受到重视。今后随着渔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化肥将在渔业养殖中发挥巨大的作用,见表1-12、表1-13。表1-12 各种肥料混合施用情况  注:图中“√”表示两种肥料可以混合施用;“×”表示两种肥料不能混合施用;“△”表示两种肥料混合后立即施用,不宜久存,否则会降低肥效。图中阿拉伯数字分别代表:1.硫酸铵、氯化铵 2.碳酸氢铵、氨水 3.尿素 4.硝酸铵 5.石灰氮 6.过磷酸钙 7.钙镁磷肥 8.磷矿粉肥 9.硫酸钾 10.窑灰钾肥 11.人粪尿 12.石灰、草木灰 13.堆肥、厩肥表1-13 各类肥料的生产效果  

使用肥料时还应考虑化学物质对鱼的致死浓度,见表1-14。表1-14 部分化学物质对鱼的致死浓度  单位:mg/L经验介绍一 养殖池塘有害藻类的防除方法当池塘水体的环境因子发生特殊变化时,往往会产生大量有害藻类并成为优势种群,抑制有益藻类的生长,造成水质恶化,影响鱼类生长,导致水体的生产力下降,严重时对养殖水产品的安全造成危害。现将几种常见有害藻类的防除方法介绍如下。1.青泥苔 青泥苔是丝状绿藻(双星藻、转板藻和双星藻科的水绵)的总称。春季随水温的上升,青泥苔在池塘浅水处开始萌发,早期像毛发一样附着在池底或者像网一样悬浮在水中;衰老时丝体断离池底,呈黄绿色漂浮在水面。 (1)发生的条件 多出现在水位浅、水质较瘦的池塘中,春、夏、秋三季均可发生。 (2)危害 当青泥苔大量繁殖时,因消耗水体中的养分使水质变得更清瘦,影响鱼类正常生长。当培育苗种的池塘出现青泥苔时,苗种易被缠绕致死,降低成活率。 (3)防除措施①清除池塘中青泥苔最简单易行的办法是交换池水,改变水体pH和营养水平。并施基肥培肥水质,抑制青泥苔的生长。②未放养的池塘可用生石灰粉或草木灰撒在青泥苔上,使它3不能进行光合作用而死亡。对已经放养的池塘,可用0.7~1.0g/m的硫酸铜全池泼洒杀灭,杀灭后应及时抬高水位、追施有机或无机肥,提高水体的肥度至20~30cm,减少阳光射入池塘底部量。2③每亩(1亩≈667m)用25~30g扑草净拌湿土撒于青泥苔上进行杀灭或使用青苔净、蓝藻杀星等杀藻剂进行处理,一次使用面积不得超过池塘1/3;清除青泥苔后应注意防止其腐败物恶化水质,及时进行水体增氧。 2.水网藻 水网藻多发生在水质较肥的浅水鱼塘中,池塘中水网藻多时,生长旺盛的丝状藻体集结于网带,幼鱼误入网中常会因呼吸困难和无法摄食而死亡。同时,水网藻大量繁殖时消耗池塘水中的养料,影响鱼类生长。防除方法与防除青泥苔的方法相同。 3.蓝藻 蓝藻类(如微囊藻、鱼腥藻、颤藻等)在养殖水体大量繁殖生长,形成强势群体时,池塘表层会漂浮着一层油绿色的薄膜(俗称“水华”)。严重时薄膜越叠越厚,可以布满整个水体,被阳光照射后水面呈现出黄绿色(俗称“湖靛”),伴有腥臭味,严重的还飘逸出硫黄的味道。(1)发生的条件 当水温在20℃以上,水体富营养化,具有较高的pH、适宜的光照强度和光照时间时,微囊藻繁殖最快,因此,“水华”“湖靛”多发生在盛夏至初秋季节,有明显的季节性。(2)危害 当微囊藻生长过于旺盛时,其常因水体中的溶氧不够生长需要而死亡。藻体被细菌分解时,会消耗水体中大量的溶氧,同时产生羟胺、硫化氢等有毒物质,对鱼类生长非常不利,甚至毒死鱼类。(3)防除措施①加强水质调控,切实搞好预防。可以通过经常性地注排水、增加底层水体溶氧量、泼洒微生态制剂(如光合细菌、芽孢杆菌、硝化细菌等)等措施降低水体中的有机物质,加速氮循环,增加水体有效氮的含量,促进其他有益藻类的繁殖,抑制微囊藻“水华”的发生。②对已经出现微囊藻“水华”的池塘,可泼洒0.7mg/L的硫酸铜或其他灭藻剂及早进行杀灭。杀灭后,应采取换水、施肥等措施,重新培肥水质。4.甲藻在池塘中对鱼类产生危害的甲藻有多甲藻和裸甲藻。多甲藻为黄褐色,大量繁殖时,在阳光照射下水体呈红棕色,俗称“红水”或“铁锈水”。裸甲藻为蓝绿色,喜光群集,大量繁殖时池水往往呈蓝绿色,有时出现绿色带状或云块状“水华”,俗称“扫帚水”或“乌云水”。(1)发生的条件 多甲藻和裸甲藻喜欢生长在含有机质多、硬度大、呈碱性的池塘水体中。其大量繁殖现象在5~10月份容易发生。(2)危害 甲藻对环境的变化非常敏感,在极度繁殖后,如遇天气、水温、pH等变化时,易大量死亡,导致水质突变,成为“臭清水”,俗称“转水”。养殖水产品常因水体急剧缺氧和甲藻毒素而大批死亡,俗称“泛池”。(3)防除措施 ①甲藻类对环境的变化比较敏感,当水体中大量出现时,可采取加注新水或换水的方法,抑制其生长繁殖。3②用0.7g/m硫酸铜全池泼洒杀灭,2~3d后,换水1/2左右。5.嗜酸性卵甲藻嗜酸性卵甲藻系寄生性单细胞甲藻,在鱼体表面寄生后,会使鱼类感染“打粉病”。病鱼全身像裹了一层白粉,白点连成片。(1)发生的条件 适合生长在pH 5~6.5、水温22~32℃、水质清瘦的浅水池塘中。(2) 危害 嗜酸性卵甲藻与鱼类接触后,附着在鱼体上,脱去鞭毛,营寄生生活。开始时在鱼的背鳍、尾鳍及背部先后出现白点,并逐渐蔓延至尾柄、身体的两侧、头部及鳃内;当体表的白点连成一片时,体表好像裹住一层白粉,俗称“打粉病”。粉块脱落处,皮肤发炎溃疡,常并发水霉病,导致鱼类死亡。(3)防除措施3①养殖期间定期泼洒生石灰,每次用量为20~40g/m,调整池塘水质呈中性或者弱碱性可抑制其繁殖。②发病后,将病鱼迅速转入到中性或弱碱性池塘中,可杀灭嗜酸性卵甲藻。③当发现鱼体上有肉眼可见的白点时,可投入新鲜的枫树枝,每亩水体用量25~30kg。每5kg扎成一捆,均匀投入到鱼池中,枫树叶应全部沉入水中。大约7d,鱼体上的白粉就逐渐消失。另外,发生此病时忌用硫酸铜全池泼洒,因为使用后往往会加重病情而导致鱼类大量死亡。6.三毛金藻危害池塘养殖的主要为三毛金藻属的舞三毛金藻和小三毛金藻。(1)发生的条件 适合生长在盐度3‰以上、氯化物含量2000mg/L以上、pH7.2~9.6、硬度40德国度以上的水体中。主要发生在盐碱地区的池塘,多生存于水体的中、下层。当水体中有大量三毛金藻时,水体呈棕褐色或黄褐色。四季均可发生,但主要发生在低温季节。(2)危害 三毛金藻能分泌一种使鱼类中毒的溶血素和鱼毒素,可引起鱼类中毒死亡。鱼中毒后,上层鱼类向池塘四隅集中。随着中毒的加深,中层、底层鱼类也相继排列在池岸的浅水边,一般头向岸边,静止不动,受到惊扰也无反应。发生此病时,禁用生石灰全池泼洒,因为生石灰能增加其毒素的毒性。(3)防除措施①对新开挖的盐碱地池塘,要用淡水反复浸泡,降低水体的盐度。合理适量施肥,保持水体肥度,透明度以不高于25cm为宜。②当三毛金藻大量出现后,排掉上层“老水”,加注水质较肥、盐度较低的“新水”。33③全池泼洒20g/m碳酸氢铵或15g/ m尿素,可使三毛金藻膨胀解体死亡。3④全池泼洒0.7g/m硫酸铜,2d后更换池水1/2,并追施氮肥和钙肥,培肥水质,抑制、杀灭三毛金藻。经验介绍二 北方地区如何降低鱼饵料对水质的污染要解决好饵料的污染问题,必须从营养学的角度控制污染源,从而实现绿色养殖的目标。1.合理控制饲料成分的比例目前一些厂家在配置水产配合饲料时,往往只是片面考虑水产动物对蛋白质的需求量,而忽视了水产动物对能量的需求量,添加大量鱼粉是导致高磷和高氮污染的主要原因。在设计配方的时候,可以适当提高饲料的能量含量并减少蛋白质含量,从而减轻由高蛋白质水平导致的氨氮污染程度。2.提高蛋白质的生物学价值 水产动物排泄的大量含氮物质主要来自饲料中那些未被消化利用的粗蛋白质和氨基酸。采用理想的蛋白质模式,改善蛋白质中各种氨基酸的平衡状况,可提高蛋白质的生物学利用价值,有效降低饲料蛋白质水平;提高饲料中氮的利用率,减少粪便中氮的排泄量。这样既可节省大量的天然蛋白质饲料资源,又可减轻氮污染。 3.合理使用添加剂 部分添加剂的合理使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饲料的品质和风味,促进水产动物摄食,提高饲料的利用率,从而可以减轻对水体环境的污染程度。 (1)肽制剂 为了降低饲料成本,在配制水产饲料时往往需要添加一定量的植物性原料。肽是一种高效的生物活性物质,使用肽制剂后不仅可以改善饲料的适口性,而且还可以全面促进饲料营养成分的消化和吸收,提高饲料利用率,从而大大减少水产动物排泄物中的有机物、氮、磷等营养物质的排出量,减少饲料中未消化物质对水环境的污染。 (2)高效矿物质 矿物质是水产动物生命活动和水产养殖生产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类营养物质。虽然水产动物可以从水环境中吸收一部分矿物质,但仍不能满足生长需要,因此必须在饲料中补充一定量的矿物质。目前我国饲料矿物质添加剂的使用还停留在无机盐阶段,而以无机盐形式添加的矿物质在动物体内利用率极低,容易导致添加量的不断增加,对环境的污染也越来越严重。有机盐形式的矿物质添加剂则可以提高矿物质的生物利用率,减少其在饲料中的添加量,降低生产成本,同时减轻对环境造成的污染。 4.改善加工工艺 饲料加工工艺(如粉碎、混合、制粒以及膨化等)可影响水产动物对饲料营养成分的利用率。在生产水产饲料时,应该根据不同品种的生活习性、不同的发育阶段以及不同的生理功能,采用相应的生产工艺,配制适合其摄食和消化的优质饲料。开发低污染水产饲料是饲料工业和养殖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缓解养殖业与环境之间的恶性循环和生产无公害水产品的前提。总的来说,低污染水产饲料的应用将成为今后水产养殖业发展的方向。经验介绍三 如何正确掌握投喂饵料的数量饲料投喂是水产养殖中的一大关键环节,随着集约化水产养殖模式的不断推广应用,水产饲料在养殖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饲料投喂技术相应成为水产的一大关键因素,日益受到养殖者的重视。在养殖实践中,一些养殖户由于不能正确掌握投喂饲料的数量,不懂得识别鱼类的饥饱,不讲究投喂的方法,导致水产品单产低、病害多、经济效益差。1.根据季节更替变化,及时调整投喂标准夏季水温低,鱼小、摄食量小,在晴天气温升高时,可投放少量的精饲料。当气温升至15℃以上时,投饲量逐渐增加,每天投喂量占鱼类总体重的1%左右。夏初水温升至20℃左右时,每天投喂量占鱼类总体重的1%~2%,但这时也是多病季节,因此要注意适量投喂,并保证饲料适口、均匀。盛夏水温上升至30℃以上时,鱼类食欲旺盛,生长迅速,要加大投喂量,日投喂量占鱼类总体重的3%~4%,但须注意饲料质量并防止剩料,且需调节水质,防止污染。秋天天气转凉,水温渐低,但水质尚稳定,鱼类继续生长,仍可加大投喂,日投喂量占鱼类总体重的2%~3%。冬季水温持续下降,鱼类食量日渐减少,但在晴好天气时,可少量投喂,以保持鱼体肥满度。2.根据养殖种类不同,相应调整投喂数量不同种类的鱼,其潜在生长能力及生长所需营养要求各不相同,因此其投饲量也有区别。如草鱼在25℃左右时的投饲率为5%~9%,鲮则为2%。同种类其投饲量也不尽相同,如体重100g的尼罗罗非鱼投饲率为1.6%,而同体重的莫桑比克罗非鱼则会达到2.4%。所以应根据养殖种类的不同,相应调整投喂数量,确保鱼类健康生长。3.根据吃食时间长短,灵活调整投喂标准鱼类吃食时间不尽相同,当按照常规标准投喂一定数量的饲料后,鱼类吃完饲料所用时间不足2h,说明投饲不足,应适当增多。复习思考题

1.天然饵料的种类有哪些?

2.配合饲料的种类有哪些?

3.无机肥料有哪些特点?

4.植物性饵料种类有哪些?

5.细菌在综合养鱼池中起什么作用?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