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治大病(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11 03:38:32

点击下载

作者:汪伟生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饮食治大病

饮食治大病试读:

内容提要

本书以实事求是,保证科学性、实用性为原则,突出中医学辨证施治的特点,并参考了大量有关资料,采用西医辨病、中医辨证相结合的方法,简要介绍了37种常见疾病的饮食治疗,精选食疗方近400首。所介绍的食物力求切合家庭应用,制作方法也力求明确具体,使读者一目了然,应用方便,易于理解,即使不懂,只要对病对症选方也能治病。本书是一本实用性很强的食疗手册,只要具有小学文化水准者,便可一阅。序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记载说:“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益精气”。中国历史上,有许多著名的医学家都提出食治重于药治的观点,换句话说,就是饮食也能治病,而实践证明,饮食还能治疗大病。

古有“安身之本,必资于食”,“日食两合米,胜似参芪一大包”,也说明了食物具有可食可药的双重效用,即“药食同源”。

我就有过这样的临床体会。新华通讯社有一位女记者,八四年仲夏,患崩漏,屡服中西药物而乏效,患者有时下血盈盆,需输血方可维持,其症不能说不险,后用民间验方,以石榴数只,烧灰研粉冲服,仅服4天,其病渐愈。斯疾在大医院,抢救、输液、输血,举家惊慌,以区区水果而愈,可不令人惊叹乎?!

山西著名医家顾兆农老先生,曾用鲜藕汁治肺结核大量咯血;用香油拌粥治慢性肠梗阻;用酱油治剧烈呕吐;用苹果、绿茶煎汤治急性胃肠炎,均使患者不经受任何痛苦,在品尝食品之中,其病霍然而失。

饮食治病的精华之处在于药食相配,功力相济,食借药力,药助食威,从而达到药物与食物既能治病又能补养的作用。《本草求真》说:“米虽常食之物,服之不甚有益,而一参以药投,则其力甚巨,未可等为泛常而忽视也”。近代名医张锡纯先生,一贯重视食疗,广泛应用,治疗痼疾,独具风格。他将山药、核桃、大葱、萝卜、鸡子黄等30余种食物经常用于临床,并以食物为主,创立了许多方剂,如期颐饼、益脾饼、水晶桃、宁嗽定喘饮、硝卜通结汤等,临床应用效果显著。

用饮食治病,应当突出中医学的辨证施治特色,要以中医基本理论作为指导,简略地说,中医的基本理论是以整体观念为核心的理论,比如说某些疾病出现手足心热,失眠,盗汗,辨证属于阴虚,治疗应当滋养阴液,安神宁心,只宜食用小米、小麦、白菜、菠菜、梨、青果、西瓜之类,不能过食牛肉、羊肉、葱、姜、大蒜等助火伤阴之品。日常生活中许多人吃木耳、莲子、大枣这类食物感觉很好,原因是由于这些人体质为阴虚之体,中医说甘酸化阴,寒凉去热,如果不明五脏气血阴阳,孰盛孰弱,一味滋补,则有害无益。《本草求真》上说:“食物虽为养人之具,然亦于人脏腑有宜、不宜”。《太平圣惠方·食治》也说:“夫食能排邪,而安藏腑,清神爽志,以资气血,若能用食平疴,适情遣病者,可谓上工矣”。意思是说,食物虽然对人是必不可少的,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适应力,有不同的要求和适宜。如果用饮食来治病,要适应疾病的病理病机变化,这样的人,才是很优秀的医生。

观此一册《饮食治大病》,了解中医的辨证施治,用料不仅价格低廉,而且取材方便,使用安全,足资一用。

作者汪伟生、冯建英同仁邀为作序,阅过此书,有感于上述片言,写记出来,权为序。卢祥之辛未初春于太原不息子斋麻  疹

麻疹是麻疹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冬春两季发生率高。在没应用麻疹疫苗之前,发病年龄多是6个月至5岁小孩,人口密集地区常易流行。广泛接种麻疹疫苗后,麻疹的发生率显著下降,周期性流行规律已被打破,发病年龄也后移。麻疹病人是主要传染源,通过咳嗽、打喷嚏所喷出的飞沫传播。临床上以发热、上呼吸道炎、颊粘膜出现麻疹粘膜斑(费—科氏斑)及皮肤红色斑丘疹为主要表现。患过麻疹后可获终身免疫。

麻疹疹点高出皮肤,扪时碍手,如触麻粒,故得名麻疹,又称瘄子、痧子、疮疹等,属于中医温病范畴。早在公元2世纪的医学著作《金匮要略》中即有记述。此后又有许多关于麻疹的专著或文献。

祖国医学认为,麻疹主要是因为小儿外感时邪疫毒,内袭肺胃二经所致。中医临床上分为发热期、出疹期等进行辨证施治。

一、发热期:从发热到出疹为止,约3~5天。起病较急,出现发热、流涕、喷嚏、咳嗽、咽部及结膜充血和畏光等类似感冒症状,还可伴有食欲减退、呕吐、腹泻等。起病后2~3天,多数患儿可见两颊近磨牙处出现灰白色的麻疹粘膜斑。不少患儿在初热期第2~3天热稍下降,到出疹前又升高。治宜辛凉透表。

1号方:鲜芫荽30克。水煮服,每天1剂。【按】芫荽民间俗称香菜。香菜的祖籍原在地中海东部和叙利亚等地,因其芳香辛窜,早在公元前古希腊罗马时期就广泛用于医药,中世纪时,香菜还被人们视为珍贵的“春药”。我国使用香菜医治疾病也有悠久历史。主要功用是消食下气,发汗透疹,多用在食积和麻疹不透等。《嘉祐本草》上说它可“止头痛,疗痧疹、豌痘疮不出,作酒喷之立出,通心窍。”

2号方:白萝卜适量,白糖30克。将萝卜煎水,加白糖调服。每天2~3次,连服3~5天。【按】白萝卜性味辛甘,凉,具有清热解毒之功。如《食性本草》提到白萝卜有“行风气,去邪热气”之说。萝卜中含有杀菌素,能提高人体抵抗力,所以吃萝卜可有辛凉透表之作用,用于麻疹发热期有效。

3号方:樱桃核30个,葱白根1个,白糖适量。将樱桃核捣烂,与葱白加水共煮,加白糖调味。每天2次,连服3~4天。【按】方中樱桃核透疹,解毒;葱白味辛性温,发表,通阳,解毒。二味合用有解表透疹,用于麻疹透发不畅。

二、出疹期:高热烦渴,目红羞明,流泪,鼻塞黄涕,咳嗽痰多,烦躁不安,嗜睡易惊,尿赤便溏。疹现耳后、发际、颈背,渐次颜面、胸腹、四肢,色红稠密,微微隆起皮面。舌质红绛,苔黄厚,脉浮洪数。治宜辛凉透疹,清气凉营。

1号方:豆腐250克,鲫鱼2条(约250克)。放砂锅内同煮汤服食。每天1次,连服2~3天。【按】鲫鱼为甘、温之品,有益气健脾、利水清热的作用,配以清热散血、补中解毒的豆腐,有利于麻疹的透发。

2号方:胡萝卜100克,荸荠60克,芫荽30克。水煮喝汤,每天1剂,连服2~4天。【按】在《岭南采药录》中载有萝胡卜的功用,如“凡出麻痘,始终以此煎水饮,能清热解毒,鲜用及晒干用均可。”荸荠性味甘寒,有清热解毒、透疹的作用。芫荽芳香走窜以透疹。

3号方:萝卜籽6克。将萝卜籽研碎,用小米汤冲服。每天2次,连服2~4天。【按】萝卜籽又名莱菔子。《纲目》:“莱菔子之功,长于利气。生能升,熟能降,升则吐风痰,散风寒,发疮疹;降则定痰喘咳嗽,调下痢后重,止内痛,皆是利气之效。”小米味甘性微寒,清邪热。二味合之可清热透疹。

三、退疹期:麻疹渐次消退,全身症状逐渐消失,皮肤留有棕色斑,约10天左右消失。多见舌红干,苔少或无苔,脉细数,治宜养阴滋液,清化余热。

1号方:黄芪15克,鱼肉50克。共煮汤服。【按】黄芪为甘温之品,具有补脾胃,益肺气,生阴血,升中阳的作用;鱼肉有滋补强壮的功效,同时鱼肉是一种可溶性含氮化合物,易为人体消化吸收,常作为胃肠病、虚弱、食欲不振患者以及重症恢复期病人的营养食谱。故黄芪配鱼肉用于麻疹恢复期(退疹期)身体虚弱或仍有余热者最为合适。

2号方:山药50克,莲子30克,鸭梨1个。同放锅内加水炖至烂熟,分2~3次,1天服完。每天1剂,连服4~5天。【按】山药既是人们喜食的块根蔬菜,又是中医常用的补益药品。山药不但有健脾、补肺、固肾、益精功效,正如金代成书的《药性论》说:“山药能补五劳七伤,去冷气、止腰痛、镇心神、补心气不足,患者体虚羸瘦加而用之。”而且山药还有健美作用,如元代脾胃论专家李杲说:“治皮肤干燥,以此物润之。”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山药能“润皮毛。”所以麻疹消退时,皮肤较为干燥,用山药润之最适宜。莲子益脾养心,止渴去热;鸭梨味甘性寒,清热降火,凉心润肺,除热止渴。本方具有养阴滋液、清化余热之功效。

3号方:腊鸭头60克,雪梨15克,粳米50克。同煮粥,调味服食。早、晚食用,每天2剂,连服5~6天。【按】麻疹的发病过程耗伤阴液,身体较为虚弱,所以用甘凉之腊鸭可补虚损,清虚热,养胃阴,补血,解毒;配用甘寒清热、凉心润肺的雪梨,再配用清凉养阴强壮之品粳米健脾和胃,实是滋阴除热和胃的有效方。水  痘

水痘,是由水痘病毒所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全年均有发病,但多发生于冬春两季,多见于10岁以下的儿童。在托幼机构、小学校等易造成流行。传染源是病人和带病毒者,通过飞沫进行传染;使用病儿的生活用品,或儿童接触患有带状疱疹者后也会导致水痘。一次患病后可获终身免疫。潜伏期为14~17天。临床表现常无先兆症状,有时有低热,头痛,乏力,食欲不振,烦躁不安。皮疹先见于躯干、头部,逐渐波及面部和四肢。皮疹最初为红色斑疹,数小时后变成丘疹,以后变为透明的水疱疹,几天后疱疹渐结痂,1~2周痂盖完全脱落留疤痕。

祖国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生是由于外感时邪病毒,内有湿热蕴郁所致。所以临床上可分为风热挟湿及温热炽盛两种类型进行辨证论治。

一、风热挟湿型(轻型):发热,咳嗽,流涕,纳减,痘疹红晕,稀疏椭圆,清净明亮,内含水液,并有瘙痒,舌苔薄白,脉浮数。治宜疏风清热渗湿为主。

1号方:鲜竹笋50克,鲫鱼1条。共煮汤调味服食。可分次食用,3~5天为1疗程。【按】竹笋甘寒,有清热,化痰,镇静的功效。汪颖在《食物本革》中讲,竹笋“治小儿痘疹不出,煮粥食之,解毒”。鲫鱼有益气健脾,清热利水的作用。故本方有清热利湿的功效。

2号方:醪糟100克,鲜荸荠10个。将荸荠去皮切片,加水少许与醪糟一起煮熟食用。每天1次,连服数天。【按】方中醪糟甘温,能疏风散热;荸荠甘寒清热利水。

3号方:马蹄、红萝卜适量。将马蹄、红萝卜洗净捣碎取汁饮用。每日2~3次,连服3~5天。【按】马蹄甘寒,能清热利水,红萝卜富含营养,能补充体力的消耗,是儿童患水痘期间较为适宜的营养品之一。

4号方:花生仁50克,米仁50克,红豆30克,扁豆30克。共煮汤大量饮服,每天1剂。【按】本方有清热利湿消肿之功用。有些儿童出水痘后,面色青白,且有轻微浮肿现象,这是肾脏即将发炎的预兆。故用本方煮汤大量饮服,可以起到清热利湿消肿之作用。

二、内热炽盛型(重型):壮热烦躁,口干唇红,颜面红赤,小便少。痘大而密,色呈紫暗,疱浆微混浊,甚则口腔粘膜也出现水痘或破溃成小溃疡,舌苔黄厚而干,脉洪数。治宜清热解毒渗湿为主。

1号方:大米100克,鲜竹叶30克(干竹叶15克),生石膏60克,白糖适量。先将竹叶洗净,与石膏加水煎液,去渣,入大米煮稀粥,白糖调味服食。每天分2~3次食用,连服3~5天。【按】方中竹叶甘寒,入心、胃经,能清热除烦,利尿,治热病烦渴;生石膏性味甘寒,入肺、胃经,可清热泻火、除烦止渴,治急性热病,高热,汗出,烦渴,发斑发疹;大米味甘性微寒,为清凉性滋养强壮品,养阴,清热利尿。本方具有清热解毒渗湿之功效,用于水痘重症壮热烦渴等症。

2号方:薏苡仁50克,白果仁8粒,冰糖适量。将薏苡仁和白果仁放砂锅内加水适量煮熟透后,加入冰糖调味服食。每天1次,连服3~5天。【按】薏苡仁俗称薏米或米仁,性味甘凉,有健脾利湿,清热解毒之功,配以苦涩敛肺之白果仁,共奏清热解毒利湿之功效,常用于内热炽盛型水痘。

3号方:马蹄6枚,金银花9克,甘草3克。将上三味煮水作为饮料服用。【按】本方用清热解毒之金银花、甘草,配以清热利水之马蹄,用于痘点发出后,出现唇舌干燥,眼皮干痛等症。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所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全年都可以发生,但以冬春二季为多见,以散发为主,亦可引起流行。儿童发病高于成人,在托幼机构和小学校易造成流行。传染源是早期和隐性感染患者,借飞沫进行传播。临床主要症状为,发病急,高热,一侧或双侧腮腺肿大,疼痛,张口咀嚼困难,伴有厌食,头痛,恶心,呕吐等。除年长儿童患者易合并睾丸炎外,一般预后良好。

祖国医学称本病为痄腮、搭腮肿、虾蛤瘟等,认为是少阳蕴热,复感温毒之邪,蕴热客邪互结,壅遏少阳、阳明之络,气血受阻,经脉失通,故腮部肿胀疼痛。临床上根据轻重分为瘟毒在表型、热毒蕴结型进行辨证施治。

一、瘟毒在表型:畏寒,发热,头痛,轻咳,耳下腮部酸痛,咀嚼不便,继之一侧或两侧腮腺肿胀疼痛,边缘不清。舌苔薄白微黄,脉浮数。治宜疏风清热,散结消肿。

1号方:绿豆30克,白菜心3个。将绿豆洗净加水煎煮,待绿豆快烂熟时,加入白菜心煮熟服食。每天食用2次,连服4天。【按】方中绿豆和白菜心均为甘寒之品,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之功用,多用于腮腺炎初期表实热症。

2号方:鸭蛋2个,冰糖30克。先将冰糖放入热水中搅拌溶化,待水凉后打入鸭蛋搅匀,上笼蒸熟。每天2次,连服7天。【按】鸭蛋性味甘凉。《医林纂要》载有“清肺、止热嗽”的作用。鸭蛋含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A、B1、B2、尼克酸、矿物质等营养成分,能补虚益脏、滋阴清热,与性味甘寒、降火解毒之冰糖合用,治疗腮腺炎瘟毒在表,症见恶寒、发热、腮腺肿痛有效。

二、热毒蕴结型:高热,头痛,烦渴,纳差或伴呕吐,精神欠佳,腮部肿胀,灼热疼痛,咽喉红肿,咀嚼不便,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苔薄腻而黄,脉滑数。治宜清热解毒,软坚消肿。

1号方:绿豆120克,黄豆60克,白糖30克。将豆淘洗净,加水煎煮至豆烂熟时,加入白糖搅匀食用。可分2~3次食用,连服数剂。【按】绿豆甘寒,有除热解毒、利尿消肿之功效;黄豆甘平,为滋养强壮药,可治水除湿,祛风热,活血解毒;配以清热解毒、润肺化痰止咳之白糖,成为清热解毒、软坚消肿的效方。

2号方:枸杞菜500克,鲤鱼(或鲫鱼)1条(约500克),陈皮3克,生姜2片。先将鲤鱼去鳞及内脏,洗净,与枸杞菜、陈皮、生姜放锅中共加水煎,待鱼熟后,吃肉喝汤,每日分2次食用。【按】枸杞菜性味甘凉,功用为补虚益精,清热,止渴。《日华子本草》说枸杞菜能“消热毒,散疮肿。”鲤鱼利水消肿;配以陈皮、生姜理气止痛。故本方以清热解毒,疏通经络,使腮部肿胀消退而愈。百 日 咳

百日咳又称“顿咳”,是小儿时期常见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由百日咳嗜血杆菌所致,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冬春两季为多见。临床特征是一连串的、反复的、痉挛性咳嗽,接着突然强力吸气,产生鸡鸣样音,婴儿常不出现咳嗽,而以窒息为主要表现。本病病程可长达2~3个月,故有“百日咳”之称。

百日咳属于中医学中的“疫咳”范围。中医学认为本病是因痰热素盛,复感风寒,痰热与客邪互结,阻于肺络,肺失清肃,故作顿咳;又因痰热阻于胸膈,升降失调,故咳甚呕逆。典型百日咳可分为三期:初咳期(前驱期或卡他炎症期)、顿咳期(痉咳期)、恢复期。

一、初咳期:最初为流涕,喷嚏,咳嗽,轻度发热,类似感冒。2~3天后,发热和上呼吸道感染症状逐渐减轻,但咳嗽日趋加重,一般日轻夜重。经1~2周后逐渐出现阵发性、痉挛性咳嗽,而进入顿咳期。体质强或肺胃热盛者,可见面赤唇红,痰稠,舌苔薄黄、脉浮数。体质虚者,可见面色苍白,唇舌俱淡,痰稀,脉沉滑无力。前者治宜清热解毒,宣肺止咳;后者治宜益气健脾,化痰止咳。

1号方,雪梨1个,川贝3克。将梨洗净挖去心,川贝研细末装入梨心中,盖严后放于碗中,上笼蒸熟服食。每天1次,连服3~5天。【按】雪梨甘寒,有清热降火、凉心润肺之作用;川贝甘凉,入肺经,有润肺止咳、化痰散结、解痉之作用。本方用于百日咳初咳期体质或肺胃热盛者。

2号方:大白菜根2个,冰糖30克。将大白菜根洗净加冰糖,水煎后饮服。每天3次,连服4~6天。【按】大白菜根味甘、性平、微寒,有清热解毒、化痰止咳之作用,如《本草纲目》中说,白菜能“止热气嗽”。《滇南本草》上说:“主消痰,止咳嗽,利小便,清肺热”。冰糖味甘性微寒,补肺虚,润肺燥,化痰止咳,降浊解毒。本方适用于肺胃热盛之百日咳初咳期。

3号方:猪肚1个,姜3片,洋葱半个,雪里红30克。将以上4味加水同煮至猪肚烂熟,加盐少许即可。每日1次,连汤吃1/3个肚,连吃15天(5个猪肚)。【按】猪肚味甘性温,补虚劳,益血脉,温中和胃;生姜有解表散寒的作用;洋葱性味辛温,有杀菌的作用,另外洋葱中的葱蒜辣素能刺激呼吸道管壁的分泌,所以又有祛痰止咳的功能,雪里红性味辛温,有祛痰镇咳的功能。本方用于体质虚弱患者。

二、顿咳期:由于大量内毒素的刺激,稠痰不易咳出,发生一连串紧接不断的咳嗽,连续十几声,甚至数十声。此时患儿有一种特殊的吸气性吼声,即“鸡鸣”尾声。如此反复多次,一次比一次加重,直至粘稠痰排出为止,并常伴有呕吐。咳嗽时,患儿表情痛苦,双手握拳,垂头,颜面红紫,舌外伸,涕泪交流,发作剧烈或持续较长时,可有大小便失禁。发作停止后,多数患儿饮食游戏正常,口干舌红,苔黄,脉滑数。有的患儿咳痰带血,甚或衄血。治宜止咳化痰,清肺凉血。

1号方:板栗仁30克,冬瓜糖30克,玉米须6克,冰糖30克。将栗仁、玉米须、冬瓜糖同放锅内加水500毫升,煮至250毫升,再加冰糖调匀饮服。每天1次,连服10~15天。【按】栗仁与玉米须有清火泻热、凉血的作用,冬瓜配冰糖有清热解毒、消痰止咳的作用。如《滇南本草》说到冬瓜能“治痰吼”,“润肺消热痰,止咳嗽”。据报道,广东省中医院曾用本方治疗百日咳200例,于10天内痉咳停止者70%,15天内痉咳停止者80%,均于15~20天左右,症状消失。

2号方:花生仁15克,红花1.5克,西瓜子15克,冰糖30克。将西瓜子打碎,与花生仁、红花及冰糖加水煮汤饮,并吃花生仁。每天1剂,连服数天。【按】方中花生仁有营养、强壮、镇咳、化痰之功;西瓜子有清热降火、止血之作用;红花活血改善微循环。以上3味配冰糖则有止咳化痰、清肺凉血的功效。

3号方:鸡苦胆、白糖各适量。取鸡胆汁加白糖蒸服。1岁以内每天半个鸡胆,1岁的1个鸡胆,2岁以上每天2个鸡胆,均分2次服,连服7~8天。【按】鸡胆苦寒,消炎解毒,祛痰止咳。治百日咳有奇效。

三、恢复期:咳减痰少,或干咳无痰,夜重昼轻。舌红少苔,脉细数。治宜育阴清热,润肺止咳。

1号方:银耳10克,冰糖20克。同放入砂锅中加水煮汤服用。每天1次,连服3~5天。【按】银耳含人体所需的多种氨基酸,为高级天然滋补强壮之品,具有滋阴补肾、清热益气等作用;配以冰糖,更增其滋补之功,以达到滋阴清热、润肺止咳的作用。

2号方:花生30克,白芝麻50克,蜂蜜50克。同放锅中加水煮汤,熟后可吃。每天1次,连服3~5天。【按】花生有镇咳、化痰之功效;白芝麻甘温,补肺气,益脑髓,养阴润燥,止咳嗽痰喘,配以蜂蜜清热解毒,镇咳化痰。用于百日咳恢复期干咳无痰。肺 结 核

肺结核是由结核杆菌感染了肺部引起的常见慢性传染病。本病的传染源是没有经过治疗,有咳嗽症状,而且痰里排菌的结核病人,通过飞沫进行传染。被结核菌感染后不一定都发病,只有在感染严重,身体抵抗力低下,才能发病。临床特点是起病缓慢,病程长,低热,全身乏力,夜间盗汗,两颧潮红,咳嗽,胸痛,严重时可咳痰,咯血。Ⅹ线胸透或拍片可协助诊断。痰液中找到结核菌者可确定诊断。肺结核如不早期治疗,不但会传染他人,而且迁延日久发展成肺空洞、肺硬变、胸膜炎,甚至会传播至全身其它脏器,严重损害身体健康。

肺结核中医称之为“肺痨”、“虚劳”、“痨瘵”。认为系正气不足,痨虫侵入肺脏引起,与现代医学所说结核菌感染基本一致。临床上可分肺阴亏损、肺脾气虚、气阴两虚三型进行辨证论治。

对于肺结核,应及时到当地结核病防治所就诊,以便早期接受正规化疗,如特效药物的链霉素、异菸肼、利福平、利福定等等。在食疗方面,主要从增强体质,改善症状着眼。

一、肺阴亏损型:干咳无痰,或痰中带血,潮热,盗汗,颧红,咽干口燥,舌红,脉细数。治宜养阴润肺为主。

1号方:燕窝6克,银耳9克,冰糖适量。将燕窝、银耳用热水泡发,摘洗干净,放入冰糖,隔水炖熟服。早晚各1次,连服10~15天。【按】方中燕窝有补虚、强身润燥、滋阴的功效;银耳含人体所需的多种氨基酸,为高级天然滋补强壮之品,具有滋阴补肾、清热益气等作用;冰糖能补中益气,和胃润肺,止呕化痰。《本草逢源》谓之:“以之调补虚劳,咳吐红痰,每兼冰糖煮食,往往获效。”以上3味相合,则有补肺养阴、镇咳止血的功效,往往用于肺结核咯血。

2号方:瘦猪肉100克,冬虫夏草9克,麦冬9克,沙参9克。共炖汤,吃肉喝汤,每天1次,连服10~15天。【按】本方中用补肾养血、滋阴润燥的猪肉,配以甘寒润肺止咳、益胃生津的沙参、麦冬,同时选用名贵中药材冬虫夏草,有补虚损、益精气、止咳化痰的功效。《本草从新》记载冬虫夏草能“保肺益肾,止血化痰,已痨嗽”。据现代研究,冬虫夏草有虫草酸、冬虫草菌素等。经药理研究,有扩张支气管、镇静、催眠作用。《现代实用中药》谓其:适用于肺结核病人之慢性咳嗽、气喘、吐血、盗汗、自汗。

二、肺脾气虚型:气短,咳嗽有痰,胸闷,纳差,神疲乏力,语言低弱,面色白,怕冷,舌苔白腻,脉细弱。治宜健脾益肺为主。

1号方:猪肺250克,百合30克,党参15克。加水适量,文火煎煮,熟后调味,饮汤食猪肺,分2次服。每天1剂,连服15~30天。【按】方中猪肺性味甘寒,能治肺虚咳嗽,咯血。百合色白肉厚,味道甘甜,性微寒,内含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多种生物碱,既为佳食,又是良药;《医学入门》称其能:“治肺痿、肺痈”,为补虚润肺止咳定喘要药。党参补中益气生津,《本草从新》称其“补中益气,和脾,除烦渴。”《纲目拾遗》又称其能“治肺虚,益肺气”。以上3味具有健脾益肺之功效,常用于肺结核胸闷,咳嗽,气短,纳差,乏力等。

2号方:瘦猪肉100克,山药50克,板栗50克,加水适量炖汤服食。每天2次,连服15~20天。【按】山药性味甘平,入肺、脾、肾经,具有健脾、补肺、益肾之功效;栗子是我国的特产,性味甘温,有“干果之王”之称,《名医别录》说它“主益气,厚肠胃,补肾气”。祖国医学认为,板栗能养胃健脾,壮腰补肾,活血止血。所以用山药、板栗炖瘦猪肉,能健脾益肺。常食,对脾肺气虚型的肺结核患者有一定疗效。

3号方:紫皮大蒜30克(去皮,放沸水中煮1分钟后捞出),大米60克,白芨粉5克。将大米、白芨粉放入水中煮熟,再入蒜共煮成粥,早晚餐常服。【按】大蒜辛温解毒、杀虫,治肺结核;白芨入肺经,补肺、止血。《滇南本草》谓其:“治痨伤肺气,补肺虚,止咳嗽,消肺痨咳血,收敛肺气。”大米健脾和胃,为清凉性滋养强壮品,本方早晚餐常服可以治疗肺脾气虚型肺结核。

三、气阴两虚型:咳嗽,咯痰不多,或痰中带血丝,神疲气短,颧红面白,自汗盗汗,咽干口燥,胃纳不振。舌红,苔白或剥,脉细数无力。治宜养阴益气为主。

1号方:银耳5克,瘦猪肉100克,鱼肝油适量。前2味共煮汤,待熟后加鱼肝油10滴,调味服食。每天2次,连服20~30天。【按】本方中以滋阴补肾、强壮的高级山珍银耳,配以补气养血、滋肾强壮的猪肉,加上补益肝肾、润肺止咳的鱼肝油,具有养阴益气的作用。

2号方:鳖肉250克,百部15克,地骨皮15克,生地20克,北芪15克。水煎去药渣服食。每天1剂,连服半月。【按】本方中鳖肉为血肉有情之品,具有大补肝肾之阴,潜敛浮阳,退虚热,通血脉,散结等多种功效。并配以百部、地骨皮、生地,滋阴清热,凉血润燥,下气止咳。再配以黄芪之补中益气。共具有滋阴益气之作用,对气阴两虚型肺结核患者疗效显著。

3号方:白鳝鱼1条,川贝6克,百合15克,百部6克,山药15克。白鳝鱼去内脏洗净,与其它药品共放砂锅中,加水炖汤,待鱼熟后去药渣,调味吃鱼喝汤。【按】白鳝鱼又称白鳗鱼,《本草纲目》上说:鳗肉甘平有毒,杀诸虫,治传尸疰气、骨蒸劳损。川贝、百合具有清痰热、润肺止咳的作用。百部具有温润肺气、止咳、杀虫的作用。《日华子本草》谓其“治疳蛔及传尸骨蒸劳。”《滇南本草》又谓其“润肺,治肺热咳嗽,消痰定喘,止虚痨咳嗽,杀虫。”山药有健脾益气、补肺止咳的作用,对肺结核治疗有效。急性传染性肝炎

急性传染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消化道传染病。根据病毒类型分为:甲型肝炎、乙型肝炎、非甲非乙型肝炎、丁型肝炎。中医学认为本病属于“黄疽”、“胁痛”范围。多因脾胃素弱,饮食不洁,外感湿热之邪郁而不达,脾的运化失常,湿郁化热,熏蒸肝胆所致。临床主要表现为食欲减退、恶心、乏力、上腹部不适、肝脏肿大及肝功能受损,部分病人可有黄疽和发热。如出现黄疸者称为黄疽型肝炎,否则为无黄疸型肝炎。其治疗法则一般多用清热利湿、健脾化浊为主。饮食治疗可选择下方。

1号方:精猪肉60克,茅根60克,茵陈15克,满天星30克,同放锅中加水煮汤服,每日1剂,分2次服。【按】猪肉味甘,性微寒,为清凉性滋养强壮之品,疗虚弱、补肾气、生津液、解热毒。茅根味甘,性寒,清热利水。茵陈味苦,性微寒,清湿热,退黄疸。全方共奏清热利湿、退黄疸、使邪去而正不伤之效。

2号方:鸡骨草30克,蜜枣7~8枚,瘦猪肉100克。加水适量煎煮,食盐调味,去渣饮汤食用。【按】方中鸡骨草清热解毒,舒肝散瘀;蜜枣补脾和胃,增强脾胃功能。临床报道取干鸡骨草100~150克(儿童50~100克),瘦猪肉100克,加水1000毫升同煎,沸后文火再煎至300毫升,每日3次分服,直至痊愈为止。治疗44例,治愈42例,治愈时间平均为21天,黄疽消失平均为15天,肝功能恢复一般为18~21天,肝肿大随肝功能的恢复逐渐恢复正常。疗程中未见不良反应。此方对慢性肝炎效果不佳。

3号方:红枣50克,花生50克,白糖30克。花生去壳,加水600毫升煮熟,加红枣(去核)再煮,至枣熟时加白糖调匀,于睡前食用,每日1次,30天为1疗程。【按】红枣补脾益气,生津养血。花生和胃理血,煮食兼有利尿之功。白糖清热燥湿,解毒利尿。据临床研究证明大枣有降低血清谷丙转氨酶水平,对急慢性肝炎、肝硬化患者的血清谷丙转氨酶活力较高的病人应用此方观察12例,均有效。

4号方:田鸡黄30克,蜜枣7~8枚,猪肝100克。将猪肝切成片,适量清水煎煮,食盐少许调味,饮汤食猪肝。【按】田鸡黄苦甘,凉,功能清热解毒,渗湿利水,活血行瘀,消肿止痛。猪肝苦温,泻热补肝。药理研究发现猪肝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A、B1、B2、C、铁、磷、钙等,这些都是肝脏需要的营养成份。

5号方:五味子9克,红枣10枚(去核),冰糖适量。加入开水同炖,去渣饮水。【按】临床报道用五味子治疗无黄疸型传染性肝炎,据102例观察,有效率为85.3%,其中基本治愈(治愈、显效)率占76.4%。尤其对症状隐匿、肝气郁结及肝脾不和三型效果较好。但需要注意的是服用本方谷丙转氨酶恢复正常后,如停药过早常引起反跳现象,因此疗程长短须因病而异,原则上谷丙转氨酶恢复正常后仍宜服药2~4周,以巩固疗效。

6号方:田鸡250克,丹参15克。先将田鸡剖腹,去皮及内脏,然后加开水适量同炖,熟后食盐调味,饮汤食田鸡。【按】田鸡又称青蛙,具有清热解毒、补虚、利水消肿之功效。《陆川本草》载有“滋阴降火”之功。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载:活青蛙2个,鲜仙人掌适量。捣烂,用绿豆面调成膏,贴肝区,治疗急性传染性肝炎有较好效果。方中丹参活血祛瘀,安神宁心,止痛。用以治癥瘕,积聚,瘀血腹痛;对急性、慢性肝炎的两胁作痛效尤佳。

7号方:田螺肉60克,茵陈12克,臭草根10克。煮汤,去茵陈和臭草根,调味食肉喝汤。【按】田螺性味甘寒,功能清热利湿,通便解毒。《本革拾遗》:“煮食之,利大小便,去腹中结热,目下黄,脚气冲上,小腹结硬,小便赤涩,脚手浮肿。”臭草根性味苦辛,寒,功能祛风,退热,利尿,活血,解毒,消肿。全方三者共用,具有清热解毒利湿、退黄疸、活血消肿之功效。用于急性黄疸型肝炎可谓是一良方。

8号方:赤小豆50克,薏仁米100克,白茯苓粉20克。先将赤小豆浸泡4小时,与薏仁米共煮粥,赤豆煮烂后,加茯苓粉再煮成稀粥,加白糖少许,随意服食,每日数次。【按】赤小豆味甘酸性平,能清热利湿,解毒退黄,性善下行,通利水道。薏仁米甘淡微寒,能利水消肿,健脾止泻,清利湿热。茯苓味甘淡,性平,能利水渗湿健脾补中。此方淡渗,重在健脾以去湿、清热解毒,湿热去则黄疽自退。

9号方:泥鳅若干条。将泥鳅放烘箱内烘干(温度在摄氏100度为宜),达到可捏碎为度,取出研粉,每服15克,每日3次,饭后服,小儿酌减。【按】泥鳅性味甘,平,入脾经。功能补中气,祛湿邪。《泉州本草》用泥鳅炖豆腐食之,治黄疸湿热,小便不利。临床报道:泥鳅粉对促进黄疸消退及转氨酶下降比较明显,尤以急性肝炎更为显著;对肝功能其它项目的恢复,也较一般保肝药物治疗为快;对迁延型和慢性肝炎的肝功能也有较明显的改善作用。

10号方:黄母鸡1只,生地200克。鸡去毛和内脏洗净,生地切细置鸡腹中,以线缝合,放砂锅中加水炖烂,于1日内分3次喝汤吃肉。【按】鸡肉中含蛋白质、脂肪、钙、磷、铁、维生素B1、B2、维生素P P、维生素A、维生素C、维生素E等。功能温补脾胃,补血补肾,为老幼的益力健身之佳品。但因鸡毛颜色有异,故作用亦有差别。黄雌鸡肉补益五脏。孟诜说:“黄雌鸡主腹中水癖、水肿,补丈夫阳气,治冷气。瘦着床者,渐渐食之。”可见黄母鸡肉除补益作用之外,还有治水气之功。方中生地滋阴清热,凉血生津。实验表明地黄煎剂有保肝及防止肝糖元减少的作用。临床观察生地对降低谷丙转氨酶有较显著的效果。有人用生地20克,甘草10克,水煎服,每日1剂,14日为1疗程,一般不超过2个疗程,治疗10例传染性肝炎均有一定效果。

11号方:猪肝60克,珍珠草30克。共煮煎熟,食肝饮汤,每日2次。【按】珍珠草平肝清热,利水解毒。徐州《单方验方新医疗法选编》单用鲜叶下珠50~100克。水煎服,1日1剂,连服1周,治疗传染性肝炎有较好疗效。猪肝滋阴养血柔肝,与珍珠草同用,一补一泻,相反相成。急 性 菌 痢

急性菌痢是痢疾杆菌所引起的一种常见的急性消化道传染病,一年四季都可以发生,尤以夏秋季节发病率最高。痢疾病人和带菌者是本病的传染源,苍蝇是传播媒介,痢疾杆菌一旦污染了手、水、食物及用具后,可经口食入而发病。主要临床表现是起病较急,发冷、发热,腹痛,腹泻,脓血便和里急后重感。大便镜检可见大量多核白细胞和红细胞;血象白细胞明显增高并伴有左移现象;乙状结肠镜检显示粘膜明显炎症现象,常有纤维素膜,灰色坏死区或溃疡,分泌物培养常阳性。

本病属于中医学中的“赤白痢”、“脓血痢”和“疫毒痢”等范畴。中医学认为本病是由外受暑湿疫毒之气,内伤饮食生冷,损伤脾胃而成。两者常相互影响,往往内外交感而发病。中医临床上分为湿热痢、疫毒痢和噤口痢三种类型进行辨证施治。

一、湿热痢:起病急,畏寒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便次增多,1天十数次至数十次,继则便血混杂,后则尽为脓血,量少粘稠,肛门灼热不适,常伴有恶心、呕吐、口渴、小便短赤。舌苔微黄或黄而微腻,脉弦滑而数。治宜清热利湿解毒为主。

1号方:生紫皮大蒜6~8瓣。生吃,每天3次。【按】大蒜性味辛温,具有行滞气、消积杀虫的功效。据研究大蒜的挥发油内,含有大蒜辣素和蒜素,是高等植物所含植物杀菌素中效力最大者,对痢疾杆菌尤为明显。因大蒜辣素性质不稳定,故大蒜用于治感染性疾病以生食为好。而紫皮蒜的抗菌作用比白皮强。

2号方:马齿苋50克,薏米50克。同煮粥服食,每天1~2次,连服数天。【按】方中马齿苋性味酸寒,可清热解毒,散血消肿,常用治热痢脓血,薏米有健脾利湿、清热排脓之功。故马齿苋合薏米同用具有清热利湿解毒之功能,用于治疗湿热痢确有奇效。

3号方:生苦瓜100克,红糖100克。将苦瓜捣烂如泥,加糖搅匀,2小时后将水滤出,1次冷服。每天1~2次,连服数天。【按】苦瓜性味苦寒,能清热解毒,除烦,用于痢疾。

二、疫毒痢(中毒性菌痢):发病急促,可在腹痛、腹泻尚未出现前即有高热,头痛烦躁,口渴,甚则神志不清,反复痉厥,痢下鲜紫脓血,舌质红绛,苔多黄燥,脉弦大而数。治宜清肠解毒为主。

1号方:黑木耳30克,豆腐250克。同煮汤,调味服食。每天1~2次,连服数天。【按】黑木耳,味甘性平,入胃、大肠经,因其富含胶质,故有凉血止血作用,临床上主要用于肠风、痢疾。《日华子本革》说,可“治肠癖下血,凉血。”豆腐甘凉,为清凉滋养品,有清热散血、利尿解毒作用。用此方治疗疫毒痢确有良效。

2号方:马齿苋50克,黄花菜50克,红糖100克。水煮服,每天1~2次,连服数天。【按】马齿苋与黄花菜合用有清热解毒、消食、利湿热之作用,用于中毒性痢疾轻症。

3号方:鲫鱼1条(500克),大蒜2头。将鱼去鳞,内脏切块,大蒜去皮,煮汤调味服。【按】鲫鱼有健脾利湿,大蒜有清热解毒、杀菌之作用。用于急性菌痢之重症。

三、噤口痢:由疫毒痢、湿热痢演变而来,属于疫毒痢、湿热痢病程中的一个阶段。饮食不进,下痢,恶心呕吐,甚则肌肉瘦削,精神疲乏,舌苔黄腻,脉濡数。治宜和胃降浊,滋阴清热。

1号方:鲫鱼1条,白矾一栗子大。鲫鱼不去鳞、鳃,下作一窍,去肠肚,入白矾于腹中,纸裹,煨令香熟,令病人随意调盐、醋食之。【按】鲫鱼健脾利湿;白矾燥湿止泻,解毒杀虫。二味相辅相成,合用可健脾和胃,降浊,清热解毒。

2号方:鲜丝瓜2条,山楂15克,炮姜10克,白糖适量。水煮,取汁,温服。倘汤剂不受,可先用玉枢丹磨冲少量予服,徐徐咽下。【按】丝瓜可清热解毒;山楂能消食积,治痢疾,炮姜有回阳救逆之功。

注:急性菌痢只要及时正确治疗,预后一般良好。但是如果失治或误治,则可迁延而成慢性菌痢,或致邪毒鸱张,内扰神明,而为厥脱神昏之变,甚或死亡,所以决不可孤行一方,要分秒必争,以中西两法积极抢救。慢 性 菌 痢

痢疾病程超过2个月以上可称慢性菌痢。急性期延误诊治,营养不良,肠寄生虫病等,是导致慢性菌痢的原因。慢性菌痢常有间歇性排菌现象,西医学可分三型:慢性迁延型,即急性菌痢后迁延不愈,常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腹痛、腹胀、腹泻,或便秘与腹泻交替出现,大便常带有粘液或脓血,左下腹压痛,患者体质下降,出现乏力、贫血等。急性发作型,在慢性过程中,常因受凉、进生冷饮食或劳累等诱因而引起急性发作,出现腹痛、腹泻或脓血便;慢性隐匿型,有菌痢病史,但长时间无临床症状,只在乙状结肠镜检查时有异常发现,大便培养痢疾杆菌阳性。

慢性菌痢祖国医学称为休息痢和虚寒痢。认为是因脾阳不振,湿热内蕴所致。治疗应温补脾肾,收涩固脱,健脾益气,消积化滞。

一、休息痢:下痢时发时止,日久难愈,倦怠怯冷,嗜卧,临厕腹痛里急,大便夹有赤白粘冻,舌淡苔腻,脉濡或虚大。治宜温脾益气,消积化滞。

1号方:葱白5根,淮山药20克,扁豆20克,苡仁20克,山楂20克。将后4味放入锅,加水适量煮粥,临熟时加入葱白再沸,用食盐调味,温服。【按】方中葱白通阳,解毒;山药健脾益气;扁豆、苡仁健脾利湿;山楂消积化滞。此方有温脾益气、消积化滞之作用。

2号方:木耳15克,黄花菜30克,红糖60克。水煮熟烂,连渣食用,每日1次或分2次吃。【按】方中木耳可益气强身,又因其含胶质有清胃涤肠作用,还可以吸附肠内残渣,黄花菜清热解毒,消积;红糖具有温胃散寒之功。三物合成之品有温脾益气、消积化滞的作用,用于正常邪恋,二便传导失常,寒热夹杂,缠绵难愈,愈而复发的休息痢。

3号方:鸡蛋7个,焦山楂15克,茶叶3克,石榴皮10克,橄榄10克,乌梅6克。将后5味与蛋共煮至蛋熟,吃蛋,喝汤。【按】方中鸡蛋补虚损,理气血,除伏热,治久痢;焦山楂性味甘温而酸,入脾、胃经,消积散瘀,治肉食积滞,细菌性痢疾;茶叶甘凉,利尿,解毒;石榴皮性收涩,止久泻,治痢疾;橄榄清热解毒;乌梅涩肠止泻,治久痢。

二、虚寒痢:下痢稀薄,经常或偶夹有粘液脓血;时发时止持续泻痢,日久难愈;腹痛绵绵,喜温喜按,腰酸怕冷,舌淡,苔薄,脉虚或细弱。痢久脾虚下陷,可导致食少神疲,脱肛等。治宜温补下元,坚涩固脱。

1号方:荠菜500克,红枣20枚,花椒9克。将荠菜焙黄研末,红枣、花椒煮汤,每次取荠菜末6克,用红枣、花椒汤送服。每天2次,连服7~10天。【按】荠菜和脾,利水。《广西中药志》:“健脾消食,化积滞。”红枣性味甘温,入脾、胃经,补脾和胃,益气解毒,如《日华子本草》曰“补五脏,治虚劳损,除肠胃癖气。”花椒性味辛温,能温中止泻,燥湿杀虫,暖胃止痛,据研究认为花椒对痢疾杆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本方具有健脾和胃止泻痢的作用。

2号方:酸石榴2个,蜂蜜30克。将石榴捣烂取汁,温开水冲服。【按】方中石榴主涩肠,止赤白下痢,治脱肛;蜂蜜既是营养极为丰富的滋补食品和调味品,又有缓急解毒、杀菌之作用。二味合为温补下元、坚涩固脱之效方。常用于久痢脱肛。

3号方:吉林参9克,莲子肉12克(去心)。同盛于参盅内,加开水100毫升,炖后频频饮服。【按】吉林参可大补元气,固脱生津;莲子肉有补脾益肾、涩肠固脱、止久痢之效。故本方具有大补元气、坚涩固脱之作用。用于脾肾阳虚之虚寒痢确有奇效。流行性乙型脑炎

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由蚊虫传播病毒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的急性传染病。有较严格的季节性,主要流行于夏秋季的7~9月份。10岁以下小儿最容易感染,特别是2~6岁的小儿发病率最高。临床特征为发病急骤,有高热,意识障碍,惊厥,脑膜刺激征及其它神经系统症状。临床症状轻重不一。病人可有1~3天前驱症状,如突然发热,头痛,恶心,呕吐,嗜睡或烦躁不安等现象。重症者,体温常在40℃以上,可迅速出现昏迷、惊厥、凝视、惊跳或呼吸衰竭等。自第3~8天,体温多呈稽留热型,大多数死亡患儿,均在此期死于中枢性呼吸衰竭或合并感染。第8~10天起,可逐渐好转,体温可缓慢下降至正常,意识可逐渐恢复,以后言语、面部表情、肢体运动,均可渐次恢复正常。但部分患儿进入恢复期时,仍可有意识障碍,精神异常,智能障碍,失语,肢体瘫痪,震颤,吞咽困难,痴呆症状。如持续6个月以上,则留有后遗症,积极治疗后仍可好转。一般轻症病员,体温在40℃以下,神志可始终清楚,或有显著嗜睡及短暂的浅昏迷。5~7天后,体温下降,症状消失,无后遗症。

本病在中医学中与“暑温”、“伏暑”、“暑痫’、“暑厥”相类似。所以临床上常分为卫分、气分、营分、血分4种类型进行辨证施治。

一、卫分型(相当于轻症型):发热、恶寒,或发热不恶寒,无汗或微汗,头痛,精神差,微有呕吐,口渴不甚,舌苔薄白,脉浮数,指纹浮而色红。治宜辛凉透表为主。

1号方:梗米60克,扁豆18克,淡豆豉9克,金银花9克,牛蒡子15克。先将银花、牛蒡子2味加水煎汤去渣,再加粳米、扁豆、淡豆豉煮粥食。每天1剂,连服数剂。【按】方中扁豆消暑化湿,《品汇精要》谓其:“消暑和中。”《会约医镜》也称之:“生用清暑养胃。”淡豆豉性味苦寒,入肺、胃经,具有解表、除烦、宣郁、解毒的作用。治疗伤寒热病,寒热,头痛,烦躁,胸闷。如《别录》说:“主伤寒头痛寒热,瘴气恶毒,烦躁满闷,虚劳喘吸,两脚疼冷。”《纲目》:“下气,调中。治伤寒温毒发斑,呕逆。”粳米具有补中益气、健脾和胃、除烦渴的作用。金银花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治温病发热。如《重庆堂随笔》:“清络中风火湿热,解温疫秽恶浊邪,息肝胆浮越风阳,治痉厥癫痫诸症。”牛蒡子具有疏散风热、宣肺透疹、消肿解毒之功。故本方具有消暑除烦、辛凉透表的作用。

2号方:大青叶9克,鲜荷叶9克,淡豆豉9克,西瓜翠衣15克,白糖适量。前4味共煎汤去渣,加糖调服。每天1剂,连服4~5天。【按】方中大青叶苦寒,能清热,解毒,治温病热盛烦渴。荷叶、西瓜翠衣(西瓜皮)2味具有清暑解毒、除烦渴的作用。淡豆豉与白糖加强解表除烦的作用。本方治疗乙脑初期轻症型有效。

二、气分型(相当于普通型):高热,多汗,头晕头痛,甚则剧痛,恶心呕吐,口渴或烦渴引饮,嗜睡或烦躁,时发谵语,或有轻度肢体抽搐,颈项强直,大便干,小便短赤,舌苔薄白或薄黄,脉弦滑而数,指纹多见深红,透达气关等。治宜清热解毒为主。

1号方:香蕉根与蜂蜜适量。把香蕉根洗净,捣碎,用洁净纱布绞取汁液1500~2000毫升,加蜂蜜调服。多次频饮。【按】本方中香蕉根性味甘涩寒,入足阳明经,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蜂蜜味甘清香,生凉熟平,健中和脾养胃,清热解毒。故2味清热解毒之功效甚佳。

2号方:生石膏30克,知母9克,甘草6克,粳米50克。前3味煎水后去渣,入粳米煮粥吃。每天1剂,连服数剂。【按】本方乃为《伤寒论》中的白虎汤,具有清热除烦、生津止渴的作用。治疗热性病热在气分,证见大热头痛,大汗出,大渴引饮,脉洪大,甚则神昏谵语。方中用石膏,以解肌热,泻胃火,清阳明气分实热;辅以知母清热养阴,二药配合,则清热除烦之作用更强。甘草、粳米和胃养阴,并可缓寒剂之寒,以防石膏、知母寒凉伤胃之弊。本方药虽4味,但方简效宏。气热得清,诸症自解。

三、营分型(相当于重型):高热,午后较甚,头痛剧烈,抽搐,昏迷,颈项强直,角弓反张,目上视或直视,或喉中痰鸣,口渴,唇焦干,舌质绛红,舌苔厚腻或黄干,脉数有力,指纹多见紫红。治宜清营凉血为主。

1号方:鲜荸荠250克,苋菜50克,冰糖适量。将荸荠清净,去皮,与苋菜、冰糖同放锅内,加水适量,煎煮30分钟。吃荸荠喝汤,不拘时间,少量频服。【按】荸荠味甘性寒,有清热、化痰、消积功效,可作为生津、清热剂,用于热病烦渴、口干咽燥、大便干燥等症;苋菜有清热利窍之作用。前2味配以冰糖共奏清营养血之功效。

2号方:狗肝菜30克,菊花30克,冰糖适量。煎水代茶饮,连服数天。【按】本方中狗肝菜苦寒,有清热、凉血、利尿、解毒之作用。《岭南采药录》谓其:“散热。凡热气盛,肝火盛服之。”菊花有疏风、清热、解毒之作用。《药性论》谓菊花:“能治热头风旋倒地,脑骨疼痛,身上诸风令消散”。《本草经疏》又云:“菊花专制风木,故为去风之要药。”二味配以冰糖则有清热熄风之功效。

四、血分型(相当于极重型):发病急促,高热,深度昏迷,或抽搐不止,甚则牙关紧闭,或呼吸深浅快慢不均,痰鸣,颈项强直,口眼歪斜,角弓反张,四肢冷厥,双目直视,面色紫暗,唇舌焦干。舌质深绛或见黑褐,脉细数或沉微欲绝,指纹多见紫暗沉滞,直达命关。治宜凉血、镇痉、开窍为主。

1号方:水牛角50~100克(或犀角3~6克),地龙9克。将水牛角切片,放瓦锅内水煎2小时后,再入地龙煎服。每天1剂,分2次鼻饲,连用7~10天。【按】方中水牛角苦咸而寒,有清热、凉血、解毒之作用。治热病头痛,壮热昏迷;地龙咸寒,入肝、脾、肺经,能清热,平肝,通络,治高热狂躁,惊风抽搐。2味共奏清热凉血、镇痉开窍之功效。

2号方:山羊角30克,钩藤9克,冰糖适量。水煎鼻饲,每天1剂,连服4~5剂。【按】《吉林中草药》谓山羊角能“镇静,退热,止血”。钩藤具有清热平肝、熄风定惊之功,治惊痫瘈疭。故本方具有清热解毒、平肝熄风之功效。

注:流行性乙型脑炎系急性传染病,起病急骤,症状轻重不一,对重症病人应采取积极的抢救措施,以免延误病程;恢复期及后遗症者,应注意营养及护理,并进行各种功能锻炼,以促进早日康复。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简称“上感”。本病是由多种病毒或细菌引起的鼻、咽或喉部的急性感染。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春、秋、冬季为多。临床表现为喷嚏,鼻塞,流涕,咽痛,声音嘶哑,咳嗽,恶寒发热或有低热,关节酸痛和周身不适等症状。临床上根据病因不同,可有不同的类型,如急性鼻炎、急性鼻窦炎、上呼吸道卡他性炎症、病毒性咽炎、喉炎、疱疹性咽峡炎、细菌性咽一扁桃体炎和支气管炎等。部分病人可继发风湿病,肾炎,心肌炎等。

本病在中医学中属于“感冒”、“伤风”的范畴。其病因主要为外感风邪所致。根据病邪和人的体质差异,临床上一般分为风寒、风热两大类,此外尚可有风寒挟湿、暑湿外感等。

一、风寒型:发热头痛,恶寒无汗,四肢酸痛,鼻塞流涕,咽痒声重,咳嗽痰白、清稀,舌苔薄白,脉浮紧。治宜辛温解表,通宣理肺。

1号方:生姜9克,红糖50克。将生姜捣烂加红糖,开水冲泡,调匀温服,服后盖被取汗。每日2次,连服2~3天。【按】本方生姜、红糖俱有辛温散寒解表之功效。服药后盖被取微汗出,病邪去而病自愈。

2号方。生姜15克,紫苏叶10克,放入砂锅或搪瓷杯,加水500毫升煮沸,入红糖20克趁热服,每日2次。【按】紫苏叶辛温,功能散寒解表,健胃止呕,理气安胎,配合生姜和胃降逆,红糖暖胃和中。此方适用于风寒感冒伴有恶心、呕吐、胃脘不适、腹胀者,对胃肠型感冒、孕妇感冒最宜。

3号方:精羊肉100~200克,生姜60克,葱白10克,当归15克。先将羊肉切片,素油炒过,兑汤2碗(约1000毫升),加其它味料,煮30分钟,加食盐适量,熟后吃肉喝汤,取微汗。食后避风2~4小时。【按】本方补虚温中,活血祛寒,宜用于身体素虚,经常感冒的患者,对妇女产后感冒风寒者亦有良效。

4号方:草鱼(青鱼)肉150克,生姜25克,米酒100克。用半碗水煮沸后,放入鱼肉片、姜片及米酒共炖约30分钟,加盐调味乘热食用。卧床盖被取微汗,日2次。注意避风、寒。

二、风热型:发热,头痛,汗出恶风,咽痛,咳嗽,黄痰粘稠,口渴欲饮,舌苔薄白,脉数。治宜辛凉解表,宣肺清热。

1号方:沙葛(豆薯、沙瓜、凉瓜)250克,葛根250克。将以上2味洗净切块,加水适量煎服。每天1次,连服2~3天。

2号方:鲜白萝卜250~500克,生姜3片,白糖适量。将萝卜洗净,切片,生姜捣碎,加水1000~1500毫升,煮至800~1000毫升,加白糖适量,分2次趁热服。

3号方:银花30克,山楂10克,蜂蜜250克。将银花与山楂放入砂锅内,加水置旺火烧沸,约3~5分钟后,将药液注入小搪瓷盆内,再煎熬1次滤出药液,将2次药液合并,放入蜂蜜搅匀,即可服。服用时温热,可随时饮用。【按】本方清热解毒,散风止痛,醒脾开胃消食。治风热感冒伴食欲不振者尤宜。

4号方:绿豆15克,茶叶9克。将绿豆捣烂,与茶叶共置于一碗清水中,煮沸后10分钟离火,去渣取汁,加红糖50克,顿服。

三、风寒挟湿型:身热不扬,头胀如裹,骨节疼重,脘闷纳呆,或有呕恶,舌苔白腻,脉浮。治宜疏风解表,散寒胜湿。

1号方:核桃肉10克,葱白3厘米长,共2节,生姜3片,细茶叶少许,大枣5枚。以上共切碎入砂锅,旺火煮30分钟,趁热服,盖被取微汗。

2号方:白扁豆、藿香(后下)、佩兰(后下)、苏梗各15克,厚朴10克。水煎服,每日1料。【按】上方化湿和中,降逆止呕,解表散寒。用治疗感冒挟湿而致的发热恶寒、肢体沉重、口不知渴、腹泻或呕吐等症。

3号方:干萝卜片20~30克,萝卜籽10~15克,桔子皮6~10克,生姜3片,大枣5枚。将萝卜籽炒黄,共放砂锅内加水至1000毫升,武火煮30分钟,取汁,趁热服。

四、暑湿外感型:发热有汗,口渴心烦,四肢酸沉,头晕头胀,脘闷纳呆,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濡数。治法当以解表清暑,芳香化浊。

1号方:西瓜、番茄各适量。将西瓜取瓤,去籽,用纱布绞挤汁液;番茄先用沸水稍烫,剥去皮,去籽,也用纱布绞挤汁液。然后二汁合并,代茶饮用。

2号方:鲜藿香叶30克,粳米100克。先将藿香叶绞汁备用;再将粳米煮粥,粥成加藿香汁煮沸,即成藿香粥,趁热食之。【按】藿香味微苦而辛。近代药理研究证实,含有挥发油,能扩张微血管,抗菌消炎,对胃肠神经有镇静作用,并能促进胃液分泌,增强消化力。《医余录》中载:“藿香能散暑气,辟恶气”。故本方对中老年人中暑寒热,感冒头痛,消化不良,胸闷吐泻等,有十分理想的防治效果。亦可作为暑季常服之保健药膳。

3号方:白扁豆花30克,鲜桔子皮10克,雪梨500克,大枣5枚。将梨去皮、核,切片,与上药同入砂锅,加水1000毫升,煮至700毫升,过滤,加白糖适量,调匀趁热服。急性气管、支气管炎

急性气管、支气管炎是由感染、物理化学刺激或过敏引起的气管、支气管粘膜的急性炎症。临床主要症状有咳嗽和咳痰。常见于寒冷季节或气候突变之时诱发。本病临床表现为起病较急,常先有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当炎症累及气管、支气管粘膜,则出现咳嗽咳痰,先为干咳或少量粘液性痰,后可转为粘液脓痰,痰量增多,咳嗽加剧,偶可痰中带血。如支气管发生痉挛,可出现程度不等的气促伴胸骨后发紧感。如迁延不愈,日久可演变为慢性支气管炎。

本病属于中医的外感咳嗽范畴。根据中医的辨证可分为风寒犯肺型、风热犯肺型、燥热型三型进行治疗。

一、风寒犯肺型:发热恶寒,无汗,咳嗽,痰稀白,咽痒声重,鼻塞涕清,舌苔薄白,脉浮紧。此属于风寒外束,肺失宣降。药膳以疏散风寒、宣肺止咳为主。

1号方:甜杏仁50克(去皮、尖),大米240克。将甜杏仁研成泥,备用。将大米淘洗干净后放入锅中,添水适量,加杏仁泥煮开,再用慢火煮烂,即可食用。

2号方:甜杏仁10克(去皮、尖),捣烂如泥,加白糖9克,用开水浸泡代茶饮,早晚各1剂。【按】杏仁苦温,入肺、大肠经,功能止咳定喘,通便润肠。《本草求真》云:杏仁既有发散风寒之能,复有下气除喘之力。所以凡风寒感冒有喘咳、胸闷、便秘者,上二方皆宜。亦可作为癌症病人的滋补膳食,健康人食用能防病强身。

3号方:鲜芥菜80克,鲜姜10克,盐少许。将芥菜洗净切成小块,生姜切片,加清水4碗煮至2碗,以食盐调味。每日分2次服用,连用3日见效。

4号方:芫荽(香菜)30克,饴糖30克,大米100克。先将大米洗净加水煮汤。取大米汤3汤匙与芫荽、饴糖搅拌同蒸10分钟。蒸完后趁热1次服,注意避风寒。

5号方:大白萝卜1个,蜂蜜30克,白胡椒5粒,麻黄少许。将萝卜洗净,切片,放入碗内,倒入蜂蜜及白胡椒、麻黄等共蒸半小时,趁热顿服。

二、风热犯肺型:发热恶风,有汗,咳嗽痰黄粘稠,咳嗽不爽,口渴咽痛,苔白或薄黄,脉浮而数。治以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1号方:银花30克,加水500毫升,煎汁去渣,冷却后加白蜂蜜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