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无界 道通天下(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11 07:10:15

点击下载

作者:杨光玉

出版社:中国经济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资本无界  道通天下

资本无界 道通天下试读:

前言

我生于中原大地与齐鲁大地的交汇处,这里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与繁衍腹地,老子、墨子、孔子、孟子、庄子、孙子等思想家皆诞生于此,这里自古以来也是中华群雄逐鹿的要塞所在。诸子思想在这里交汇、冲击、植根、繁衍……汇聚成道或非道的执念。到了近现代,在战乱和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华夏文化呈现出碎片化的迹象。泱泱数亿人,承载历史巨变下的文明执念,并在纠缠的灵魂之间疗愈、觉醒和超越。我历经市场经济的洗礼和全球人文社科的熏陶,然而灵魂深处仍是中原文明的颜色,试图将所感受到的不同文化氛围融汇成一个完整的文明版图,于是便有了此书。

幼时对我影响最大的是奶奶。对人生的热爱、对亲友的热爱,让她始终生活在自我实现的人生状态中直达95岁高龄。现在回想起来,正是奶奶的自尊、自爱、自强、慎独以及由内而发的情义成为我人生最初的精神源头。奶奶的人缘甚好。我出生时受到百般宠爱,童年时期吃百家饭,这是我此后人生旅途中充沛的情感根基。我幼时受到鼓励的“自我实现意志”,开启了直面自我的文化本能。此后无论任何境遇,我都能坚持知行合一,凭内心深处的直觉去学习、工作、生活。自小直面自我的习惯,符合“致知格物”的原则,因此更能客观地看待万事万物,更能理解和学习到万事万物的规律。从小学到博士,我能在保证完成学业的同时做兼职、交朋友、玩网游、创业……人若能以空灵的思维框架接纳古今中外的思想文化,便能在求学路上和创业路上如鱼得水。我曾一度以为,众人皆如此,以自我天赋之最大能量融入全人类文明的演进中去。然而当我经历得越多,就越是发现:得道的自我实现者只是极少数,绝大多数人并没有足够的幸运能充分地释放自我的才华与能量。一次次地,我被卷入群体的灵魂纠缠中,在文化本能的袭击下,任何人都无法独善其身。我与他们一起,或囿于江湖,或耽于名利,或纠于情思……人性被饰掩,创造力备受压抑,资本效能被扭曲。研究这一切的原因,我从高校所学到的课程,以及从经济、企业管理等社科研究文献中不能获得足够的知识。我过去所做的关于经济、资本、管理的研究,面对实践,不过是空中楼阁。第一次,我尝试从文化的层面进行对资本的探究,于是便有了此书。

出于对数字的敏感,我从小对增长、博弈、流转等演变过程很是感兴趣;直至学习金融学和经济学,发现用数学模型来解析市场经济的种种现象实在是乐趣无穷。金融系统工程和博弈论不仅仅限于解析,在预测方面也发挥着重要的工具性作用;更重要的是,博弈论在传统社科分析框架基础上纳入动态演变分析方法,为资本研究提供了极佳的分析思路,将历史、文化、制度等非市场因素纳入经济学、金融学、管理学等规范分析范畴内。资本市场,严格来说,是一个以物理客观规律和人性博弈为基础的高维度世界,这个高维度世界最基本的符号单位便是数字,在这些跳动的数字背后,全是人性使然,而人性最终反映在文学艺术、哲学和神学上。每一门课程和学科,甚至每一个学者的思想,其实都是相对独立的体系——亚当·斯密的市场经济学是以人性自私论和分工产生效率为基点的体系;凯恩斯的宏观经济学是以整体效益最大化为基点的市场经济体系;马克思的资本论是以人的平等公正为基点的政治经济学。从横截面比较来看,这些思想体系相互冲突,当我们了解他们的思想理念的时候,如果不切换到思想者所在的历史社会背景,便难以理解个中真义;一旦切换到特定的历史社会背景,就更容易从体验的角度理解他们的思想理念。从资本的萌芽到资本制度体系的建立,直到如今全球资本争夺战,我将之与当时当地人们个体与群体的思想信念相对应。当与群体思想信念相对应的时候,人文艺术有着重要作用。人文艺术既跨越时空又紧密贴合时代,是非理性意识形态的外在表现。我热衷于对思想的探究,也陶醉于人文艺术的魅力。当将社科与人文艺术相对应的时候,会得出一种新的理论体系,而我有这样的机会和条件进行这项工作,经过无数个敲击键盘的日子,于是便有了此书。

在创办企业进行资本管理的过程中,我对资本有了更深入的感悟。投资成功与否,看似与创新技术、管理技术、品牌价值等企业要素相关,实际上更取决于人及其所秉持的信念。当人得道时,一个企业便能攻克技术难关、维护和提高品牌声誉、积累资金实力。而人的根本差异,取决于他所在的群体文化。不同的群体文化滋养不同的人才素养,越是得道的群体文化,其包容能力越强,越能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继往开来。在求学历程中,我接触到很多拥有济世情怀的名人学者;在创办公司进行资本管理的实践过程中,我接触到很多勇于开拓的真性情企业家。与他们深入接触,能真切地感受到他们强烈的自爱、自强、自律精神,以及由内而外的、强大的阳光能量。追寻这种阳光能量的来源,无论是自强不息的乾意志,还是厚德载物的坤情怀,都有着特定的代际传承的文化信仰和因果效应;而文化信仰和因果效应既可以焕发出生命强大的创造能量,也可消沉生命意志,将某些个体及其所在的群体卷入灰暗的处境。你以为世界是平的,但事实上世界终究是垂直的。你的根深蒂固的价值观,取决于你的父母、你的原生家庭、你所在的社会群体。追寻不同的人生轨迹,回顾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人文著作,能探寻到这种文化信仰与因果效应中的蛛丝马迹,从而探寻出人类个体和群体幸福强大的文化基因。

前半生,受环境和自我能力所限,我通过迁就与周围环境达成和谐的统一,同理心让我能理解亲友和我所在的群体,我能读懂他人潜意识下或畏惧、或软弱、或霸凌的暗语;不知道从何时起,我发现自强不息的生命意志不仅仅是天生的,还可以唤醒和激发。从宏观经济到微观企业直至人的思想信念,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这种关联随着时间动态演化,人的思想信念甚至大脑神经都有着高度的可塑性;利用这种可塑性,借助于文学艺术,回归初心道念,激活生命能量,能产生强大的创造力与凝聚力,从而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效能,实现资本的更新迭代与增值。人本性弘扬与资本增值,事实上是相互肯定、螺旋上升的过程。从这个角度而言,人的根本信念无非两种:一种是否认这种可塑性的自我欺骗与迷惑,可统称为弱势文化;另一种是肯定这种可塑性的自我成长、革新与超越,可统称为强势文化。前者是自我设限的,后者是无限可能的。前者是市场经济的枷锁;后者是市场经济的原动力,是生命成长繁衍、人类进化的原动力。

市场经济与独立、自由、民主、开放的思想观念相辅相成,这种相互作用力正是道家思想在当代社会的回响。道家的天人合一实际上是从心出发、实现人与自然合一,是达成个人与群体福利最大化的市场经济之源。现代社会分工日益细化,学科沟壑日益深邃,从而形成了不同的思维框架,唯有“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兼爱可以将不同思维框架之间的沟壑填满,从而更大程度地实现学科间、人文间、群体间的融汇交流。“兼相爱,交相利”,是现代市场经济的真实写照,是构建“不诤”的、开放社会的现代法则。资本的利润成于合作、源于创造,而拥有道性的兼爱者更容易产生创造力与合作精神,市场经济制度为之提供了保障。但道性事实上是一个非常感性的词,受文化本能控制,大多数人很难持续地保持着天人合一的巅峰体验,从而抑制了自我的创造效能。万千理论思想,也无法让世人觉醒,而借助于文艺,却往往能取得惊人的效果;单凭文艺,又容易让人沿着文化本能进一步强化其人性中的软弱面或攻击面的非道执念。理性与非理性,大多时候是矛盾的,但在道念心学的基础上,却是统一的。破解文化本能的禁锢,逆转人性创造力的奇点,打开一个无限可能的未来世界,资本是“兼相爱,交相利”的纽带。

马克思的资本理论和亚当·斯密的市场理论,是将人本性与宏观经济联系起来的、经典的综合之作,其写作背景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的欧洲社会,此后的著作大多是对此两种体系的发展和深化,是用现代语言和制度符号对此进行更具象的陈述,但大多跳不出非左即右的框架。1945年,哲学家卡尔·波普尔的代表作《开放社会及其敌人》出版,作者属于少数派,但却也是西方社会20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他的学说并不容易被大多数学者们理解和接受,却获得了爱因斯坦、薛定谔、波尔、莫纳德、艾克里斯等具有杰出成就的学者们的支持。他的著作所透露的深刻洞见挑战了当时认知的极限,直到今天,仍是社会科学领域研究的前沿阵地。从体系出发点来看,马克思、亚当·斯密、卡尔·波普尔三者的思想相互排斥和冲突,而笔者却感受到他们思想的一致性和协调性,通过运用当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将他们的学说连贯起来,将产生一种全新的观点,此书正是这种新观点的详细论述。

在《开放社会及其敌人》中,第一章重点论述的是赫拉克利特的思想。赫拉克利特的名言“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为我们所熟知,他是辩证法的奠基者。同时期的东方,出现了一个与他经历和结局都类似的学者——老子,他们同样出生于世家,历经变革洗礼,最终归隐。老子留下5000字的《道德经》,是中国辩证法思想的源头。然而当今之世,真正懂老子之人极少;事实上,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荣格的情结理论对应着《道德经》思想和八卦思想,以《道德经》推演现代资本市场经济制度,堪称完美体系。用本书理论重新翻译和解读《道德经》,会得出另一种意境。现代分工日益细化,而只有打破分工界限,才能避免陷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自我设限境地。这正是诸如《道德经》《开放社会及其敌人》的哲理书籍之意义所在。我们需要知识的统合,本书正是基于21世纪社科理论及21世纪之前的人文历史的一个尝试。

作为资本的管理者,我关注企业的成长发展,关注企业间的竞争,关注企业的社会责任与品牌声誉,更关注企业的生态环境——制度环境、市场环境、创新环境、人文环境。研究资本利润之本质——资本增值与消耗的根本区别,就在于资本管理者到底是悦纳变化的还是拒绝变化的。资本要不断地去创新,创新过程存在着风险,所以资本的回报是承担风险的报酬,是创新的报酬,是拥抱变化的报酬,是承受不确定性的报酬,是一往无前首当其冲勇敢者的报酬。核心在于追求变,不变的资本是没有生命力的。但承认和接纳这种变,是哲学思想上的根本逆转,传统所流行和推广的莫不是基于“恒”的信念而得以盛行的,满足了人类的确定性心理需求。这种文化强调权威、知不知、灌输学习,是隔离本我用超我引领自我的思想;但道家心学,强调的是可知、不断体验、探究式学习,是肯定本我意志的生命成长力量,因此能激发人们的创新探究精神。“道可道,非恒道。”基于“恒”的信念满足了人类追求确定性的心理需求,纵容了人类软弱懒散的劣根性,从而形成依赖强者的道德、期望破格获取的文化,也是期望救主的弱势文化。而强势文化遵循事物发展规律,悦纳变化和矛盾冲突,不断推陈出新,自我蜕变,富有生命力。强势文化更强调真、成长性、发展性的普世价值观,具体而言就是以兼爱、独立、自由、平等为基础的市场经济制度。这种弱势文化要素,在资本面前无所遁形。只有强势文化才能滋养出企业家精神,企业家精神的暗语是,“我很努力很强大,我希望你也和我一样”。弱势文化只会滋养出权势主义,权势主义的暗语是,“我很努力很强大,我希望你依附我”。强势文化中的个体是自我实现的,也希望他者自我实现,是群龙无首的状态。弱势文化是通过牺牲大多数人的自我实现成就少数人自我实现的文化。在人本性觉醒的时代,任何试图削弱他者的自我实现意志的意志都是毫无出路的,必然会导致矛盾冲突不断。我们强调企业家精神,也需要企业家精神,但企业家精神除了企业家本人强烈的自我实现意志,还在于他肯定、接纳和激发他者自我实现的能力与意愿。有人这样说:“任何团队的核心骨干,都必须学会在没有鼓励,没有认可,没有帮助,没有理解,没有宽容,没有退路,只有压力的情况下,一起和团队获得胜利。成功,只有一个定义,就是对结果负责。如果你靠别人的鼓励才能发光,你最多算个灯泡。我们必须成为发动机,去影响其他人发光,你自然就是核心!”这段话是企业家激励管理者自我实现意志的一个很好的诠释。然而本书无意书写一些励志的鸡汤文,本书的目的在于通过对资本本质的解剖——通过对资本利润的追寻,通过对资本管理者和企业家精神特质的解剖,揭开资本精神、企业家精神的核心文化基因,并且详细地分析哪种文化本能阻碍了这种资本精神、企业家精神的萌芽、成长。当考虑到资本精神、企业家精神的成长文化基因时,这又涉及认知心理学、脑科学、演变经济学等领域。

在弗洛伊德和尼采之前,人类的自我认知是非常有限的。弗洛伊德和尼采之后,人类进入潜意识研究领域,伴随着脑扫描等技术的普及,认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脑神经科学等极大发展,开启了真正战胜自我的文化思潮。其实这种思潮早在2000多年之前的古中国和古希腊时期就已经为智者们所认知,代表性人物便是老子和赫拉克利特。此后,欧洲国家走上了神学统治道路,中国走上了儒学统治道路,阻止了这种思潮的推广繁荣。过去2000多年历史中,尽管很多时候道家并未成为主流,甚至在儒佛的主导下被曲解,但道家思想作为文化形态之一从未停止发展演变,内化为民族魂的一部分。正因为如此,到了近现代,面临西方坚船利炮之时,国人能在极短时间之内以自强自主的方式觉醒和解放,又能以开放的姿态追上全球科技工业的发展水平。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我国的市场经济思想、独立自由民主思想是从欧美传来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外迫接纳而非内在矛盾发展的结果。过去40年的文化环境和内外经济、技术环境决定了当时的社会是一个只需要努力学习就能不断进步的社会,所以我们能用40年追上欧美社会发展了300多年的工业科技水平。未来,在全球资本竞争中,唯有创新才能领先全球。创新需要继承前提下的颠覆与超越,超越之精神依赖强烈的自我实现,自我实现的根源在于自爱爱人的本能道性的激活。道家学派的根本在于向内求,通过自我修炼达成天人合一的境界,是从最微观的量子力学到最宏观的宇宙法则的哲学表述;用现代语言来理解,其实就是认知心理学、脑神经科学、市场经济学、演变经济学、开放社会价值观等学科的综合。道性心学,既简又深,存在于每一个人、每一个群体的潜意识深处,却又被深深隔离。道学式微2000多年,沿着来时的路,一点点唤醒、体验、面对、战胜,最终超越,才能达成强大的自我——无论是对于个体还是群体。

本书以人的三大本能动机为基础构建起了一种独特的资本理论体系。这个资本理论体系是基于哲学的思考而衍生出来的,是自洽完满社会的一种尝试。通过对资本本质、资本利润源的探究,揭示了市场经济下创造力的源泉,以及创造力达成的社会原则——与群体共振、引领时代发展。如此,资本管理者需要最大限度地整合当前人文科技的成果,通过严格的自律,进行再创造与超越,在这个过程中实现财富的增长与流转。与过往注重分工的市场经济分析框架不同,本书更侧重于整合和创新在资本中的作用。我认为,正是科技的高度融合和人性的兼爱产生了创新力、领导力、合作力,从而带来资本增长,促进社会进步,精益求精的分工只是资本网状思维中的一个维度。在资本的增长和流转过程中,自助者天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所以,打破界限,回复初心道念,摆脱非此即彼的思维框架,从个体最幽微的意念到全球化体系的运转,资本无界,道通天下。

我认同“知行合一”的理念,认为空谈误国、妄做殃民,本书实际上是在感受、学习、实践和反思基础上的总结。感谢我所经历和所拥有的一切,正是这些成就了我的思想理念。感谢给我启发的恩师同门,尤其要感谢徐印州教授和王海忠教授对我学术上的帮助,他们严谨的求学精神和济世情怀对我影响深远,但求余生尽力不负所望。感谢创业路上的兄弟们,感谢给我支持和信任的金融界、证券界的朋友们,感谢众多投资者、企业家的信任和支持,正是你们的信任和支持,才让我披荆斩棘、一往无前。感谢华尔资本的同人,愿流年不负,时光不悔,愿微笑依旧灿如夏花。另外,感谢审校此书的老师,此书出版前后历经一年多的时间,你们辛苦了!感谢我的家人,感谢所有的亲友,我爱你们,如同爱自己。

最后,感谢古今中外的思想者们——老子、墨子、王阳明、爱因斯坦、尼采、波普尔、丹尼尔、索罗斯、木心……年近四十,我能真切地体验到他们之情感意志并接纳他们的累累硕果。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执今之道,以知古始”。从本我出发,通过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直达超我,最终天人合一。真理在每一个具有自明能力的强者心中,但任何人都无法垄断真理。期待学者朋友们提出批评建议,期待学术辩论。波普尔有句名言:“也许你是对的而我是错的,但只有我们在一起,才更能接近真理。”但愿本书有超越之价值,也期望被更多学者们超越。杨光玉2018年3月18日序言市场经济的信仰

在人类历史上,学者们在分析历史发展成因的时候,往往会用冷冰冰的理性剖析一切。在当前主流的经济学、社会学中,都有着理性经济人的假设。人们相信,人类在做选择的时候都能以最经济、最理性的方式做出;人们相信,人类历史发展有着必然、清晰的脉络。于是,随着经济水平的发展,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人类似乎朝着理想国的样子一步步稳步前进。然而,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在社会生活方面,全球价值观激烈冲突,开放网络充满暴力挑衅,每天睁开眼都面临着种种不确定性,人们费尽心思地去筹谋,疲于应对铺天盖地的海量信息,心灵鸡汤刷爆朋友圈也拯救不了那躁动不安的灵魂……试问:一个废寝忘食的现代人和一个中世纪的农民,哪个更幸福?高楼大厦的上班族、博古通今的学者、商海浮沉的企业主……有几个不为焦虑所困?

历史发展到今天,关于外界理性的探索一日千里,人类能发射火箭、制造核弹、遨游地球、探索深海,但对大脑里面的方寸之地以及由那方寸之地而引起的爱恨情仇、澎湃激情却千年难解。人类历史上,文明所到之处必然伴随着杀戮,上帝与撒旦如影随形,天使与恶魔总是同在。欧洲历史基本上就是一段围绕耶路撒冷的残酷宗教斗争史,人类以“上帝”的名义残杀同类,凶狠无情、惨绝人寰。中国历来尊儒重道,却每每盛极而衰,战乱纷争时期远多于和平时期……约3万年前,位于今天法国南部的一个山洞中,一名男子借助于闪着微光的油灯,在山洞的石壁上描绘了牛头人身的画像。无独有偶,1933年,大画家毕加索也创作了一幅与之相类似的画作——《牛头怪少女》。二人相隔3万年左右,令人惊讶的是他们却有着如此相似的作品。其实这并不奇怪,人类科技文明发展一日千里,但关于心灵之密码却形成于远古时代。从社会需求的人性动机而言,我们与古人并没有多大的区别。我们现在所感受的,我们由内而发的万千思想、爱恨情仇痴嗔怨念,在历史上都曾经有过,文化在探索人本性需求和文明发展之间的冲突中发展出不同的思想流派。古希腊的斯巴达人把儿童置于烈酒中,派青少年去屠杀奴隶以训练人们的铁血凶残;同是古希腊古城,雅典人将孩子置于自然中培养其身心灵性,将青少年送入军校培养其坚韧、自律的品性。斯巴达人相信武力意志是强大的标志,雅典人相信智慧才是力量所在,两城之间的千年战争史最后演变出象征和平与竞争的奥运精神。“人之初”到底是性本善还是性本恶?

其实,古往今来,初生婴儿的心灵地图都是一样的,都有着独立为自我和依恋为他人的本能。当他成长之时,他以父母对待他的方式对待世界,世界以他对待世界的方式对待他……人类社会文明演变史上,性本恶观与性本善观交替出现。斯巴达人凶猛无比,但希腊文明史上伟大的哲学家、演说家、文学家、艺术家中没有一个是斯巴达人,他们看不到世界的美;与斯巴达文化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雅典文化,以智慧女神为象征的雅典出现了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米隆、希罗多德、色诺芬等众多名人学者。尽管在文化历史上,性本善似乎取得了压倒性的优势,但在战争史上,性本恶出发的文化观往往又能在短时期内胜出,由此魔性点燃,战争爆发;战争平息后,一切价值观重构,容易发展出尊重人性的、道法自然的道家思想,于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和平时间久了,价值观又再度陷入多元的混战状态,社会化和平合作的要求使文化在人性之上发展出神性,“以善为始”和“以礼教化”的佛家文化和儒家文化将占主流地位,然而一面是人的动物性,一面是人的社会性,神性与理性都不能解决人类的本性需求。在世界价值观的冲突变迁中,战争再度爆发,人类思想文化历史重演,于是治世道,乱世佛,由治到乱是儒家。在性本善与性本恶交织间,人类战争此起彼伏。在人性世界里理性一无是处,先知们所预测的正是结果的起因,先知们所担心的正是他们所诅咒的。理性理解得了世界万物却理解不了人类自己。推动进步的是科技,自我毁灭的是人性。人类并没有足够的长寿,让人类获得超越人性的智慧以拯救自身。于是,幸福何在?理想国何在?如果幸福是人类追求的终极目标,为何人们如此沉迷于悲剧之中?如果人类本性在于自我极力生长和扩张,让自己光芒万丈照耀万物,那为何强大的代价却是一轮轮自我毁灭式的战争?人类的本性如何在自我和社会中平衡?由竞争与合作演变出来的人类文明到底应该走向何方?源于族群部落祖先演化而来的人本性与一日千里的科学技术之间的矛盾该如何化解?摆脱不了植根于潜意识中的动物性的人类在没有神的年代,灵魂何处安家?而在引起如此巨大变迁的资本社会中,财富的力量到底又扮演了什么角色?象征着平等、自由的市场力量能取代神成为人类追求终极幸福过程中的共同信仰吗?

在人性与科技之间,有一个东西被称为“万恶之源”“万善之本”,那便是——金钱。金钱最初较为稳定的形态是贝壳,所以中国汉字中和财富、价值有关的字大多与“贝”字有关,如贵、资、贪、贫、财、购等。在人类演变史上,自从出现了金钱,人于部落族群之外多出了贫富贵贱的差别。金钱将人性潜意识中的社会性忧虑全部激发出来。生存意志、安全感、归属感、自我实现,全部有了新的变形,人们追逐金钱以显荣耀,人们藐视金钱以显清高。贫者害怕被排斥,富者害怕被掠夺。而最后,当人们或到达顶峰或跌落地狱的时候,发现都不过是游戏一场。当人类将根本性需求和生存意义寄托在一个工具上时,便注定是一条自我沉沦的道路。道尽人间性情的金庸写的《连城诀》便是关于财富宝藏争夺的,人们为争夺本不属于自己的财富而相互残杀,最终全部葬身于山洞……只有当人类认识到这个工具可以为人生创造价值的时候,财富才有了人道的意义。财富于今人是有创造价值的,财富资本化则是创造能量在当代市场经济中的外化形式。

本书将借助于经济学、社会学、证券投资学、心理学、脑科学等现代科学,结合古往今来的哲学思想,分析不同的文化体系演变出来的思想及其潜意识根基,以及财富在不同时期的象征意义和力量,从而展现经济社会之前世今生。在简述人类社会演化史的基础上提炼出人类的行为动机,揭示出人类性本善与性本恶的根源,揭示出理性主义和非理性主义的根源,从而在错综复杂的现代潜意识迷思中寻找自明的、道的能量之源,展示亘古不灭的属于每一个人类个体的创造力

(1)奇点。

在人类历史长河中,生存本能自古有之,火的使用使人类结束了茹毛饮血的历史,同时也使人类进化出了更具社会性需求的人性。农业革命后,永久聚落的形成使人类固定下来繁衍生息,从而得以发展出人类社会特有的文化。文化的目的在于探讨天地人的道,一方面探索自然世界中的科学奥秘,一方面探索人类社会中的真理并试图在动物性、人性、神性中取得统一。石器工具的使用使人类脱离动物性;火工具的使用使人类在动物性的基础上发展出社会性和神性;金钱工具的使用更是将动物性、人性和神性都发挥得淋漓尽致。要试图理解市场经济的真相,仅仅有现代人文社科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市场经济绝不仅仅是冷冰冰的理性经济人假设能理解得了的,人类的根本性需求掩藏在种种高大上之下,那植根于潜意识中的连自己都不知道甚至习惯于自我欺骗和包装的现代人,用种种偏见、盔甲、文化、主义为自己粉饰遮掩,金钱作为市场经济的核心工具,在各种文化的冲击下变得丰富多彩、扑朔迷离。以金钱为导向的市场经济——蕴含着众生平等和自由、人类竞争和合作的人类理想的名利场上,或许最终将如同奥运会一样,是一场人类基于竞争与和平兼具的需要而自导自演的悲喜剧罢了——用市场经济的良性竞争取代人类社会的恶性斗争。毕竟,生命总是要结束的,意义总是要长存的。酒足饭饱之后,人类总要找到一个精神归宿,用于不停地创造和体验自我实现的价值。人人公平竞争的市场经济会是最终归宿吗?资本能成为长盛不衰的正义之花吗?如果以制度建设为核心的资本市场是一场以性本恶为起点、性本善为终点、和平竞争为过程的全球竞技场,那么其中的必胜法则又是什么呢?古有《道德经》《孙子兵法》《圣经》……今有《国富论》《资本论》《开放社会及其敌人》……在道与术的衡量中,何谓人性的创造奇点?何谓资本的哲学?

是为序。(1) 奇点是现代物理学关于宇宙大爆炸理论的一个概念,是从上一次宇宙收缩到一定程度,然后触发宇宙大爆炸的那个点。这个从收缩到大爆炸的转折点,就是奇点。奇点以后的宇宙大爆炸产生万物。第一章 动机与社会

现代经济社会是由一系列制度构成的,在这个共同承认的制度规范下,人类个体拥有高度的自由,从而在思想上百家争鸣、在生活上百花争艳。经济社会制度的构成,是以性本恶和理性经济人为假设前提的,即衡量了人在性本恶前提下所可能做出的种种恶行,从而加以规范和制约;并假设人人都是理性经济人,会做出当前条件下对自己最有利的行为。现代市场经济制度被广泛接纳,根源于其众生平等的理念,以及在保障个体自由的同时也保障他人的自由。但事实上,人类的行为动机理论研究表明,人类的行为往往是非理性的,这种非理性,一方面源于理性的认知偏差,另一方面源于非理性的情绪波动。“金融大鳄”索罗斯出版了一系列著作,主题便是批判理性主义。他的开放社会发展观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更多是人和人之间、群体和群体之间互动的结果,而这种互动存在着难以规划和预测的非理性成分,必须随时观察其变化以做出新的应对。随着近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进展,人类对大脑、心理成长以及群体文化有了新的发现,一步步揭开了人类的非理性行为之谜;而这种非理性与人类的本能动机有关,人类心理本能的进化并不足以跟上科技的发展变化。换言之,人类理性探究出大自然的发展规律并发展出语言以传播科技思想,科学技术的几何级发展极大地改变着人类的生活方式,人类大脑以及心理本能却需要上万年甚至数十万年的时间才能进化出新的适应模式,所以过快的科技发展带来了新的生活方式,但人类的大脑和心理本能却来不及产生适应新生活方式的本能动机,而人类行为本质上又是受本能动机驱动的。因此,看似理性的行为背后却是连自己都解析不清楚的非理性动机在起作用。所以,要洞悉经济社会的前世今生,必须要洞悉人类历史上的非理性根源及其作用,以及这种非理性是如何在理性的“指导”下衍生出种种错综复杂的思想文化、社会形态的。

人类的发展历史是一部文明进化史,也是一部野蛮战争史。战争年代与和平年代交替出现,非理性主义与理性主义交相辉映。事实上,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绝对的理性或者非理性时期,人类本身就是一个矛盾结合体,既渴望理解世界万物运行之道,又渴望世界万物皆从我心。理性与非理性的本能渴求同时主导着人类的进化史。如同所有生物一样,人类最初的本能是生存本能,火的使用使人类进入聚落群居时代,人类根据不同的部落族群形成了不同的文化传承,并且在社会性的生存繁衍过程中形成了人类的社会本能和文化本能。生存本能、社会本能、文化本能,都是人类在理性和非理性的交织中演变而来的,然而就历史上的思想家自身而言,在20世纪之前,理性主义者和非理性主义者如两条平行线各自延伸难以交织,甚至相互颠覆和否定。直到弗洛伊德时代,人类才开始关注从意识到无意识之间的关系,从此正式进入了人类自我的非理性根源探究时期。然而,一方面是近现代工业化浪潮的迅猛发展,另一方面是因科技发展而带来的更大范围的文化融合与冲突以及由此带来的绝对真理的颠覆(上帝已死),在科技与文明的激烈对抗中,人类历史上相继发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后期也就是1943年,马斯洛(1)提出了“人类动机理论”,将人类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从此,人类的需求层次成为学者们的共识。有实验研究表明,通过满足人类群体的安全需求和社交需求,仅仅需要7天的时(2)间就可以打造出疯狂的纳粹群体。由此可见人类非理性本能的强烈影响力。从人类进化史来看,最深层次、最根本的本能是生存本能(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其后便是社会本能(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最后是文化本能(社会制度、道德规范)。生存本能是人类与其他动物一样的本能,而社会本能是全人类特有的,是在人类聚落群居生活后发展出来的。而文化本能是在社会本能上衍生出来的,不同的群体文化根据地理、经济水平与社会本能的互动交织呈现出不同的文化本能,文化本能植根于人类成长过程中的童年,成为成人之后潜意识的一部分,是个体一生行为思想的动机。例如,童年被灌输理性主义的人会一辈子都以理性主义为根本世界观,童年被灌输宗教思想的人内心深处一辈子都有宗教情结,童年被灌输家国主义的人一辈子都会以忠君爱国为念……下面将详细论述生存本能、社会本能、文化本能这三大本能动机的进化与表现。一、生存本能的进化与表现

人类的祖先住山洞、采野果、猎杀野生动物,同时躲避着凶猛野兽的攻击,那时候的人类已能直立行走,进化出了跟现代人极其相似的四肢形态。在钻燧取火出现之前,人类已经过了几百万年茹毛饮血的原始生活,人类有意识地利用的只是一些石头、骨头、树枝等较为简单的工具。在那个时代,人类虽然已进化出智人的基本形态,并且因为使用了工具而显得跟一般动物大不一样,但从本性上而言,人性和兽性仍是没有本质区别的。人类与其他动物一样,出于本能地觅食、争夺与占有。在他们看来,人和人之间只有力量大小、食物多寡的区别,他们并不会考虑别人怎么想,也不会衡量别的伙伴怎么看待自己,他们甚至还不能有意识地判断自己对他人和群体的感知是怎样的。所有行动几乎都出自本能——当他们看到猎物的时候,会像其他动物一样聚众猎杀之,然后撕其肉、饮其血,力量强大的人如首领会撕到更大块,但不会有人有意识地将更大块的肉留给和自己更好的伙伴。当他们看到凶猛动物的时候会躲避起来,当听到身边丛林中有“沙沙沙”响声的时候也会猛然跳开——这些便是人类数百年中进化出来的生存本能。这种生存本能延续到今天仍然存在——看到蛇会本能地害怕,豺狼虎豹也一直是穷凶极恶的代名词,看到比自己强大的人会本能地感受到威胁……这些都是远古时代生存本能进化的迹象。所谓生存本能,是一种不以自我意识为主导的能力,是动物界普遍存在的,是地球生物数百万年进化而来的一种本能。这种生物本能不需经过学习、练习、适应、模拟或经验,即能表现出某种协调一致的复杂固定性行为。如蜘蛛织网、蜜蜂跳舞和鸟类迁徙等,都是生存本能。本能不仅是对简单刺激的局部性反应,而且是按预定程序进行的一系列行为活动。如鸟类的筑巢,它能熟练地选择和安放筑巢材料,并拔下自己的羽毛排在巢内。本能是动物在种族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并固定下来遗传给后代的反射活动,虽然本能行为的程序有繁有简,延续的时间有长有短,但都是同种动物所共有的,这对维持动物种族生存、繁殖后代等都有重要意义。

人类的生存本能是人类最基本的本能,形成于数万年前。即使现代文明几经变迁,人类在文化的演变下呈现出不同的生存需求,但对于人类来说,那来自老祖宗的生存本能仍时不时如恶魔般跑出来左右人的思想和行为。现代心理学理论认为,生存本能是潜意识的一部分,是植根于基因中的非理性成分,是无意识的结果。当潜意识起作用的时候,人类会感受到没有理由的躁动不安或莫名兴奋。只有极少的人才能意识到“潜意识”的作用,从而有效疏导和管理它。例如,在商业谈判的时候,当遇到比自己更强大的人时,一般人会感受到威胁,从而产生攻击或排斥的心理和行为,从而拒绝和他合作,甚至任由“左脑解析器”的“小我”找出种种道德上的、善恶上的借口来排斥对方。而能洞悉自我潜意识的自明的人会知道那是一种错觉,能有效疏导和管理自我情绪,实在排遣不了就回家打一场游戏杀几个人,强化“自我力量”后恢复平静,继续和对方友好合作。出于对生存本能的考虑,我们一方面努力使自己变得强大、无畏无惧,另一方面努力使自己显得友好、无攻击性。在市场经济中,能胜出的通常是能意识到自己的潜意识,并且有效疏导和管理其非理性生存本能的人。生存本能若过强,以非理性形式主导着一个人的言行,就会导致个体充满攻击性和威胁感,呈现出原始、野蛮的状态,毕竟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在动物本能的基础上进化出了聚居生活的具有人性特色的社会性。二、社会本能的进化与表现1. 社会本能的起源

传说在石器时代,燧人氏发明了钻木取火,我们可以想象在当时的人类看来,那简直是神力显灵:本来漆黑的夜晚亮起来,凶禽猛兽不敢靠近;烧熟的东西特别美味,而且吃了更少生病。于是,人们跟他学习火的使用,有火光的地方就有人类群聚。火便成为团结和义气的代名词。人们生起火来召唤同类,共同抵御猛兽。《易经》中的“天与火,同人。君子以类族辨物”便是此意。火的使用使人类的生活状态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自从人类过上了有火的生活,人类群体的生活就大不一样了。看见火光,人就知道那是同类;有了火光,凶禽猛兽就不敢靠前……只要一群人在一起,他们就获得了比一般野兽更强大的力量,最初人类的安全感和归属感由此而生。经过数万年的演变,安全感和归属感变成了人类社会的本能需求。人类自从开始群体生活后,就体会到了合作的重要性,有了合作就出现了群体首领。群体首领在一段时间之内具有稳定性,在首领的带领下,人们共同狩猎野兽、保卫山洞。首领在群体里具有决定权和分配权,群体成员要获得更多的食物必须取得首领的认可,而首领地位要得到稳固,也必须要更强大、更聪明、更富有智慧,并且关爱群体成员。人类在族群中能找到归属感和安全感,并相信他们的首领无所不知、无所不能,而且会关爱族群成员。而另一方面,族群成员必须不停地自我成长,把自己最大的能量奉献给族群,以获得他人的认可,体现自己的价值。那些在族群中表现优秀的人会被更多的人信服,并且会在老首领衰老变弱后被奉为王,于是自我实现本能由此而来。

综上,火的使用使人类进入需要合作的族群生活,长期的族群生活产生了安全感、归属感、自我实现的社会本能。人类本质上有着强烈的控制世界和归属社会的信念。社会本能是人类团结起来对抗非我族类的社会性武器,是人类内群体理论发展的基石,也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最根本本能。图1-1 早期智人用火场景资料来源:张学亮.远古人类:中国最早猿人及遗址[M].广州:现代出版社,2014:144.2. 宗教信仰根源于社会本能

在人类的社会性需求上,正如马斯洛对人的需要进行的金字塔排序一样,人类在生存需求之上就是安全感、归属感的社会需求,然后是自我实现的需求。安全感、归属感、自我实现实际上是人类聚落以来进化出来的一种基于心理需要的社会本能。这种本能的力量在文化的激发下会显出更大的能量。在人类历史重要事件变迁中,社会本能的影响力更甚于生存本能的影响力。在科学的理性主义盛行之前,是神学占据着人类的主流思想。在文化演变中,人们都相信远古时期的部落首领是神,神开天辟地创造了一切,无所不能。中国的神是伏羲、女娲、神农、黄帝等,西方社会的神是上帝、耶稣、宙斯、赫拉、雅典娜等。每一个族群内部的成员基本上都相信着共同的神,他们相信神慈爱普照万物,他们相信身边的人都跟自己一样,在共同的信仰中找到了安全感和归属感,潜意识里的需求得到满足,内心深处获得了平静和幸福。但他们仍有自我实现的需求,希望获得他人的肯定和尊重。没有从神处获得满足的自我实现需求促使人类努力成长、思考、发挥自己的力量和作用,在自我实现效能的驱动下,人类努力探究万物,努力获取更富裕的物质、更多人的认可和更高的社会地位,此时的人类是以自我超越为目标的,人类社会由此得以进步。但进步的代价是发现了世界上还有非我族类,在地球之上还住着那样一群人,与自己相比仿佛处于野蛮状态,不相信神,或者说他们相信的神与自己的不一样。那种信仰被否定的感觉让人类无所适从,他们宁愿战斗到最后一刻也要坚定自己的信念。于是,围绕耶路撒冷的欧洲千年宗教战争由此而发,直到“二战”时期达到高潮。人们需要宗教信仰,以满足自身的安全需要和归属需要的社会性精神需求。但当宗教信仰变成文化本能,变成无法被否定和改变的执念,变成比自爱和爱人的宗教真义更重要的法则时,文明就变成了“鸦片”,导致社会团体之间的对抗和斗争。3. 社会本能如何导致战争“二战”时期的希特勒,幼年时期母亲的无限关爱导致了他饱含情感和活力的性格特质,但童年时代遭遇其父不负责任的举止言行。父亲的酗酒和肆意打骂以及母亲对父亲的否定都在童年时期的希特勒的心灵地图上种下了魔咒。在6~12岁期间,希特勒搬了7次家换了6所学校。他的童年时期是在严重缺乏安全感的环境中度过的。从脑科学的角度而言,希特勒是一个右脑发达左脑能力欠缺的人。右脑主导的思想意识使他拥有艺术家的天赋感染力,却缺乏左脑理智的控制能力。右脑一旦缺乏左脑的有效控制,人就容易处于极度不安全的情感状态,从而衍生出强烈的控制欲,希望自己能控制一切以安抚内心的不安全感,因此会导致畸形的权力欲。他必须在不断谋求权力的过程中弥补自己童年缺失的安全感,也就是说他努力的动机是对安全感的弥补而不是自我实现的动机。如果他一直坚持走的是艺术道路,或许真的能成为一个杰出的艺术家。可惜他走的是政治道路。当时欧洲社会民族主义、军国主义、沙文主义盛行,不同种族思想观念和信仰冲突激烈。以尼采为代表的唯意志论、非理性主义占据了主流地位,而这也正切合了希特勒的性格特征。借助于尼采富有感染力的思想,希特勒获得了极大的支持。尽管同是右脑主导的激情思想,但当时的人们却忽略了尼采是大爱人类的,而希特勒始于童年的潜意识里对人类却是怀着仇恨和嫉妒的。有史学家认为,率真、美丽、任性的格利若能理解舅舅希特勒的爱并接受他,或许希特勒就不会变成一个战争狂人。格利·劳巴尔是希特勒一生最爱的人,然而格利却在希特勒强烈而自私的爱护下选择了自杀,希特勒为她发誓要做一名独身者。格利自杀后,人间再也找不到疗愈希特勒童年创伤的灵丹妙药。希特勒披上种族主义、军国主义的盔甲,开始了史上最惨绝人寰的种族屠杀之旅。然而与其他纳粹一样,希特勒是真的认为他们是世界上进化得最优秀的人类种族,理应获得世界上最广阔的土地、最丰富的资源、最美丽的女人。他们认为他们能拯救全世界,团结起来将驱逐良币的劣币全部灭绝,以实现“世界大同”的至高理想。潜意识的恶魔被深深掩埋,希特勒至死也不认为自己是错的。在尼采的强者文化观里,视(3)同情为恶德,而希特勒灵魂深处最需要的其实是自己对自己的同情。

在以希特勒为首的纳粹军队里,他们以统一的标志、服装,以及钢铁一般的自我意志营造出一种至高无上的神圣气氛。自古以来,犹太人就被视为背叛基督的犹大的后裔,而犹太人以理性主义为基调的智慧文化让他们尽管遭遇无数厄运仍活跃在财富、科学等领域的金字塔上端。纳粹种族主义认为犹太人软弱、胆小而奸狡,他们对犹太人实际的心理感情是讨厌加上妒恨却又无可奈何,在此基础上,希特勒通过煽动人们对犹太人的仇恨而迅速“拉拢”了民心,于是犹太人就成了纳粹“凝聚力”的“替死鬼”。当时欧洲社会经历了两次工业革命,理性科技让经济高速发展,“无神论”泛滥,人们再也不相信基督能普照众生,神营造的终极归属感土崩瓦解,于是整个社会一方面是充裕的物质环境,一方面是躁动不安的社会环境。没有神的年代,军国主义让每一个纳粹者找到了归属,他们宁愿为此战斗到最后一刻,也不愿意否定那让他们内心激情澎湃的热血之源。然而最后,上帝的归上帝,恺撒的归恺撒。他们终究还是失败了。非理性的激情一旦变成排他性的群体运动,便注定是一场自我毁灭的悲剧。

综上所言,从群体心理层面而言,“二战”是社会本能焦虑的产物,是在宗教文化被颠覆的情况下,社会群体的归属感和安全感受到威胁,从而使群体短时间内寻求新的非理性的能弥补其归属感和安全感的所在——纳粹主义、军国主义、沙文主义。归根结底,这种群体心理是失道之后寻道过程中的非理性对抗状态,是人心失去信仰而至狂乱的癫魔状态,是社会本能焦虑中产生的文化本能的极致状态。三、社会本能与文化本能

以“二战”为代表的欧洲史上的战争,本质上是文化本能与经济发展冲突引起的。经济的发展使相应的文化安慰没有跟上来,人们在贫富分化流动过程中产生了强烈的不安感和被排斥的担忧,从而激起了社会本能的反抗。每一个国家或朝代、种族都有其特定的文化基础。所谓文化,通常是人类将人性真善美化的过程。从通常意义上而言,文化是当时人们沿袭古今人文智慧知识而形成的。文化在历史上大多数时候,都能使人们的物质生活更美好、精神生活更强大。从人性本能的角度而言,文化对于一个群体的作用在于:使其所在的人群取得人性本能和当时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协调的效果。当经济水平发展过快的时候,文化本能在更大、更高的理性视野下受到冲击,此时新旧文化要么融合,要么对抗。文化本能以教化的方式植根于当地人们的童年记忆中,成为潜意识的一部分,变成一种本能动机,左右其一生的所思所想。严格来说,一个人的文化本能通常与原生家庭有关,而原生家庭又受群体文化的影响。否定一个个体或群体的根深蒂固的文化认知,会在短时期内引起躁动不安,尤其是对于固执之人和群体,那是一种比死更难受的感觉。所以,受文化本能动机(信念)驱使而努力的人,当被否认或者失败的时候,当事人宁愿自杀。事实上,欧洲历史上围绕耶路撒冷的3000年恶战都是这样形成的: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在各社会群体融合冲突过程中,旧有的能满足其社会本能的文化本能遭到颠覆和否定,而新的能满足其社会本能的导人向善的文化本能却没有足够时间形成,于是在社会本能焦虑的威胁下,恶战在所难免。“十九世纪,资产阶级确信资本主义的成功,社会主义者确信社会主义的成功,帝国主义者确信殖民主义的成功,统治阶级认为他们注定要统治。现在这些确定性几乎都不存在了,考虑到人类今天面临的令人沮丧的复杂问题,如果它们还存在的话也应该是支离破碎的(4)了。”这是加尔布雷思在《不确定的时代》的前言中给出的题解。唯有接纳变化,包容不确定性的、成长发展型的思维模式才能对抗文化本能的执拗。

所谓文化本能,是指人类个体成长过程中经历的体验与教化所形成的具有相对稳定的认知。不同的群体拥有不同的文化本能,同一群体不同个体之间也有着不同的文化本能。文化本能若是出于主动选择,个体通常会选择最适合他性格特征的文化以支持自我的信念。文化本能若是出于被动灌输,就会接受当时最流行的文化价值观;而越是失去自我意志者越容易接受被动灌输的价值观,从而将其内化为文化本能,变成僵化的教条。此种僵化的教条一旦返侵自我意志,就会变成显意识对潜意识的压抑和歪曲,从而滋生非道的执念。所谓非道的执念是指失去爱己爱人的能力,或者说将这种本能深深地掩埋起来,使之难以进入显意识,从而产生恶念和恶行。关于文化的扩散、传播、演化,很多学者都用类似基因复制自身一样的具有文化复制和进化功能的“谜米”来说明,如戴维·多伊奇在《无穷的开始——世界进步(5)的本源》中所说的,“谜米”分为理性谜米和反理性谜米。其中,理性谜米是指“通过理性和批判思考创造出来的新型谜米,依赖这样的思考来实现自身的忠实复制”;反理性谜米则是指“老式的、静态社会的那类谜米,通过使持有者失去批评能力来生存”。前者造就高创造性的动态社会,对应的是得道的文化;后者造就低创造性的静态社会,对应的是失道的文化。文化绝大多数是导人向善的,但文化变成本能,将人类最深处潜意识处的爱己爱人的本能封印,那么就可能让人在执念的引领下、在环境的浸染下无所顾忌地作恶。例如,沙文主义与尼采的强者意志成为纳粹攻城略地的文化本能,事实上是失去自爱与爱人能力的表现,是社会归属感和安全感严重缺失的表现。

生存本能源于动物性,社会本能源于人性,文化本能源于神性。从动物性到人性再到神性,人类文明有着清晰的发展脉络。然而现代科学研究通常将神学纳入心理学研究范畴,也就是说,神性归根究底仍是人性的产物,是人类无法面对人性中的丑恶面而滋生出来的超越人性之上的超人特性。神学与文化的作用一样,都是试图将人性中的阴暗面进行压抑掩藏。当神学与文化变成个体的文化本能,掩埋个体的真实潜意识,让个体在遭遇困难、挫折、困惑之时通过“自我欺骗”,通过左脑解析器的编故事功能为自我找到种种理由,长此以往,个体就会失去通往本我的途径,变成没有“心”的僵化的教条主义者。

生存本能、社会本能、文化本能共同构成一个人或群体潜意识的一部分。这三种人性本能历史上形成的时间越长久,则埋藏得越深也越难以改变、逾越,即对人类行为影响最强烈的是生存本能,次强烈的是社会本能,第三是文化本能。这些本能以非理性的成分作用于人类大脑,对抗理性带来的外界变化,并轻易激起汹涌澎湃的多巴胺,使之产生种种理性或者他人难以理解的非理性行为。自我否定是一种令人难受的感觉,外力野蛮否定一个人或群体的文化信念,会引起激烈的反抗,除非他自己从内在突破。醉酒的人,宁愿醉死也不愿意枯死。执念于某种单一文化信念的人也正如醉酒者,容不得否定。尊重任何他人或群体的文化信念,便是人道主义,这种人道主义意味着不轻易野蛮地否定或蔑视一个群体的文化信念。从人道主义立场上看,文化没有先进与落后之分。任何群体以思想族群优越性为名进行的打击、侵略、扩张都是非正义、非人道的。例如,凤凰网2015年4月22日报道,北森提奈岛,位于孟加拉湾的安达曼群岛,是一个拒绝与外界接触的遥远的小岛。据估计,岛上的土著部落已经在那里生活了6万年。他们皮肤黝黑,身材矮小,是地球上最后几个拒绝与外部现代世界接触的族群之一。他们警惕地保护着自己这种与世隔绝的生活,任何外人在岛上登陆都可能遭遇土著人的万箭齐发。然而,当地人因接触外界常见而岛上没有的疾病死亡,因而与群岛上其他土著居民接触的类似努力(包括与大安达曼人和加洛瓦人的接触)都以悲剧告终。因此,一些团体呼吁不应强行接触森提奈人。在此压力之下,政府于1996年放弃了与当地人接触的计划,并宣布隔绝该小岛,小岛海岸3英里内生人禁入。可见,出于文化本能的人道主义,任何群体都不能以文明优越性为名对其他族群进行野蛮干扰。

不同的族群会衍生出不同的文化,同一个族群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也会衍生出不同的文化。这些文化特征构成当时当地人始于童年时期的文化本能,将主导其一生的所思所想。文明在构建过程中遭遇外来的野蛮否定与干预,就会激起更激烈的对抗乃至两败俱伤。没有任何民族和个体不需要自强不息地从内突破的成长。下面简述历史上较有代表性的文化体,从这些代表性文化体可以看出人性与社会演变所呈现出来的精彩。1. 斯巴达vs雅典:性本恶vs性本善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