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上下五千年(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11 07:53:24

点击下载

作者:乙力编译

出版社:天地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华上下五千年

中华上下五千年试读:

前言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一脉相承。五千年的历史,世事沧桑,朝代更迭,从茹毛饮血的远古时代到夏商周文明,从春秋战国到秦汉两晋,从唐、宋、元、明、清到今天的电子信息时代……

在这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拼搏不止,涌现出了一代代伟大的历史人物。像政治家秦始皇、曹操,谋略家张良、诸葛亮,思想家孔子、孟子,民族英雄林则徐、邓世昌,科学家张衡、沈括,医学家华佗、李时珍,文学家欧阳修、王安石、苏轼、李清照,诗人李白、陆游,革命家孙中山、李大钊等等。他们为中华民族创造了无数的世界之最和令人叹为观止的奇迹。

史海浮沉,潮起潮落。历朝历代的风流人物,是优秀的中华英杰,他们以各自独特的风姿而名垂青史。《中华上下五千年》一书,作为引导读者关注历史、以古鉴今的大众文化普及读物,全书选取了最精彩的历史片段,用文字简短却内容丰富的小故事来展现历史人物及其事迹,在行文表意的关键之处,配以精美的插图,力求图文并茂地再现历史原貌,使读者更清晰直观地了解历史。《中华上下五千年》作为中国历史的通俗性普及读本,以历史故事为叙述单位,采用编年体例,力图通过简明的体例、精练的文字、新颖的版式、精美的插图等多种要素的有机结合,完整再现中华五千年历史文化的精髓,让读者直观清晰地感受到历史的演进过程,全面掌握中华文明的发展脉络。读者在轻松获取知识的同时,还可以获得更广泛的文化视野、审美感受、想象空间和愉快的体验。

读史使人明智。中华历史,绵延五千年,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华夏文化精髓。无论是硝烟弥漫的战争风云,还是变幻莫测的政治权变,抑或是温文尔雅的诗酒文章和大师逸闻,无不体现着精湛的中国智慧。而中国人的智慧,作为最珍贵的东方智慧,受到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广泛关注。当代中国人,肩负着振兴中华、传播中国文化的历史重任,更应该认真研读历代史书,借鉴先贤的历史经验,再创华夏辉煌。《中华上下五千年》是以纯白话的通俗语言,从现代人的角度撰写的一部通史性的著作,将对广大读者朋友了解中国历史、深刻地认识中国历史起到一定的作用。它具有深厚的文化沉淀,不仅可作历史著作,亦可作为文学名篇。为进一步方便读者朋友的阅读与欣赏,我们根据其中的历史人物和故事情节插入了数百幅精美图片,图文并茂,极具阅读与欣赏价值。

此外,本书版式新颖,设计考究,双色印刷,装帧精美,除供广大读者阅读欣赏以外,还具有极高的研究和收藏价值。盘古开天地

在中华五千年的历史中,流传最久、传播最广泛的神话就是盘古开天地。相传,在天地开辟之前,宇宙混沌一片,既没有光,也没有声音,更没有上下左右和东西南北,就像一个浑圆的鸡蛋。但是这个浑圆的东西有一个中心,这个中心就是人类的始祖——盘古氏。盘古氏在这个浑圆的东西中孕育了一万八千年。终于有一天,盘古氏用巨斧劈开了这个浑圆的东西,于是它就分成了两个部分:轻的那部分往上浮,成了天;重的那部分往下沉,成了地。

之后,天每天高出一丈,地每天加厚一丈,盘古氏每天也长高一丈,就这样又过了一万八千年,天变得越来越高,地也变得越来越厚,盘古氏也长成了顶天立地的巨人。可是天地间只有他一个人,盘古氏十分孤独,性情怪异,有时生气,有时伤心,于是天气也随着盘古氏的喜怒哀乐而发生各种变化。他高兴时,天空晴朗,万里无云;他生气时,天空阴沉,乌云翻滚;他伤心哭泣时,淅淅沥沥的小雨便洒向大地;他忧郁叹息时,阵阵狂风吹得地上沙石乱飞。

由于盘古氏开天辟地太累了,在天地开辟好后,他便死去了。他死后,身体化生万物,他的左眼,变成了光辉夺目的太阳;他的右眼,变成了皎洁美丽的月亮,这样盘古氏就可以一直注视着他开辟的广阔天地。而他的头发和胡须,变成了天空中繁多的星辰;他的肌肉变成了肥沃的土地;牙齿和骨骼,变成了洁白的玉石和无穷的地下宝藏;他皮肤上的汗毛,变成了茂密的森林和美丽的花草。

于是,一个丰富多彩、美丽灿烂的世界便诞生了。从此,天地不再混沌,有了山川、河流、花草、树木……

神话毕竟是神话,现在谁也不会相信真有这样的事。不过人们喜欢这个神话,一说起历史,人们就会从“盘古开天地”讲起。盘古的神话传说,同许多创世神话一样都是化生万物。在其他的许多创世传说中都有创世之神,有的创世之神是女子,有的创世之神是男子,这表明创世神话诞生在不同的氏族社会。

创世神话毕竟是神话,虽然我们从神话中可以看到一些古人类的影子,如已经灭绝的盘古族就是巨人族,但其创世的传说终是不可信的。四十六亿年的地球是如何形成的,人类又是如何诞生的?参照目前天文学的观点,地球是由星云凝结而成的;参照进化论的观点,人类是由类人猿进化而来的。女娲造人补天

据说盘古氏去世以后,天地间一直是空荡荡的,一个人也没有。后来不知道过了多少年,才出现一个人类的始祖,名叫女娲氏。女娲氏是个女人,她一个人孤独地生活在天地之间,觉得太寂寞了,就想造出一批人来,跟她一起生活。

有一天,女娲氏用水和了一大堆黄泥,用黄泥捏起了泥人。她一会儿捏个男人,一会儿捏个女人。说也奇怪,女娲氏捏好后,向泥人吹一口气,往地上一放,这泥人就变成了一个会跑会跳、会说会笑的活人。

女娲氏捏呀捏,连续不断地捏了半天,她实在太累了,想歇一歇。可是,和好的黄泥还剩下很多。女娲氏有点不高兴了,她随手从地上捡起一根藤条,对准和好的黄泥抡了起来。哪知道她一抡藤条,那些溅起来的大团小粒的黄泥,也都变成了一个个的大大小小的活人,跟用手捏的一样。这些被女娲氏造出来的人,在一块儿劳动,一块儿生活,繁衍着子孙后代。

可是事情非常不妙,正当人类不断繁衍生息的时候,天地却损坏了。古时候,人们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天之所以能覆盖在地的上面,是因为地的四角有四根柱子支撑着它。由于日久天长,风吹日晒,这四根天柱都腐朽了,天摇摇晃晃,好像要塌下来似的。大地上出现了许多裂缝,裂缝里不断地冒出烈火和臭水;天空也出现了不少漏洞,雨水不断地从这些漏洞里倾泻下来。

灾难突然降临人世间,大地上有的地方燃起熊熊大火,有的地方则是一片汪洋。凶猛的野兽趁机出来伤害人们,凶暴的鸷鸟也趁机从天空俯冲下来,用锋利的钩爪抓走跑不动的老弱妇孺。人类的处境实在是太艰苦、太危险了。

就在人类无法安安稳稳地生活下去的时候,人类的始祖女娲氏出来拯救她的子孙了。她点燃了一堆一堆的柴火,来烧炼红、黄、蓝、白、黑五种颜色的石块,用这些石块来修补天空的漏洞。她又从大海里捉来一只极大的乌龟,斩下大乌龟的四条腿,用来替换已经腐朽的天柱。天上漏下来的雨水过多,这是黑龙造的孽。女娲氏就把黑龙杀死了。地面冒出来的臭水太多,女娲氏就用芦柴灰堵住了冒水的裂缝。经过女娲氏的这一番努力,蓝天终于补好了,支撑天的四根柱子也巩固了,威胁人类生存的黑龙、猛兽、鸷鸟也都被消灭了。大地上又重新长出了树木和花草,人们又能够安安稳稳地生活了。伟大的女娲氏不但造了人,并且还从严重的自然灾害中拯救了人类。神农勇尝百草

传说中,人们把伏羲氏、神农氏和女娲氏尊称为“三皇”。

传说在人类文明史中,伏羲氏的主要贡献是教会人们织网打鱼、捕获野兽以维持生存。刚开始,人们生着吃这些东西。由于这些生冷的东西又硬又腥,不好消化,人们得了各种疾病,许多人因体质羸弱抵抗不住就死去了。后来,伏羲氏就教人们把鱼虾、野兽的鲜肉放在陶器里煮熟了再吃。古时候,由于人们用来捕鱼打猎的工具简陋,所以外出打鱼狩猎往往靠运气。运气好的,满载而归;运气不好的,只有空手而回。这样,人们有时候吃得很饱,而有时候却得饿肚子。于是,伏羲氏就告诉人们在“大丰收”的时候,不要把所有的猎物都吃掉,而是把活着的野兽养起来,以便在打猎一无所获时可以不饿肚子。传说,伏羲氏还发明了“八卦”,作为占卜记事之用。其实,“八卦”是后代创造的,传说中把功劳归于伏羲氏了。“三皇”之一的女娲氏,我们在前面已经给大家介绍过了。下面我们就讲讲“三皇”的另一个主角——神农氏。

神农氏勇尝百草,教民农耕,在传说中是远古时代贡献最大的一个领袖之一。

传说在神农氏那个时代,人口已经很多了。仅仅靠打猎已经填不饱肚子了,氏族中常常有人因分不到食物而生病,甚至饿死,人们陷入了极度的苦恼之中。就在这种十分困苦的情况下,伟大的神农氏出现了。神农氏看着人们过着这种吃了上顿没下顿的生活,心里十分难过,决心想个办法来保证人类能生存下去。他看着满山遍野、茂密的树木和花草,突然灵机一动,人们为什么总是要吃肉呢?这些树的果实、茎叶不能吃吗?于是,为了人类的生存,神农氏决定亲自尝一尝各种野生植物的滋味,以确定哪些能吃、好吃,哪些不能吃、不好吃。他采集了各种各样的果实、种子和根、茎、叶,一样一样地尝。在这个过程中,神农氏发现,有些东西味道甜美,特别好吃;有些东西又苦又涩,难以下咽;而有些东西味道尝起来不错,可吃下去后却头昏脑涨,上吐下泻,原来这些东西是有毒的。于是,他把这一切都一一记了下来。

伟大的神农氏克服了种种困难,战胜了种种危险,为人类找到大量的食物,但他并不满足于这些发现。他看到人们为了采到可口的植物,往往要走很远的路。能不能在自己家门口种植呢?神农氏通过观察发现,人们吃完扔在地上或自己长熟落在地上的瓜子、果核,到第二年会发出新芽,长出新的瓜蔓和果树。后来他又发现植物的生长和天气、土壤有关系。天气暖和的时候,植物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天气寒冷的时候,植物落叶枯萎。此外,有些植物喜欢生长在黄土里,有些植物喜欢生长在黑土里;有些植物喜欢干燥的土壤,有些植物喜欢潮湿的土壤。于是他决定利用天气的变化和不同类型的土地,指导人们对植物进行人工培植,这样就能有计划地收集果实和种子作为食物,以补充打猎的不足。

自从神农氏勇尝百草、教民农耕以后,人类的生活就有了保障。而且,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日益熟练,生产的农产品越来越多,逐渐有了剩余产品,于是就出现了交换。每到正午的时候,人们就把自己多余的东西拿到集市上,去和别人交换自己没有的东西。“日中为市”的成语就是由此得来的。

伏羲氏、神农氏的传说当然也是神话,但是反映了远古时代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发展进程。我们知道,人类解决居住、食物等问题是同自然界作斗争,逐步积累经验的结果。这里面包含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探索和奋斗。在这样的过程中,人们从懂得很少到懂得较多,使生活从很不完善到较为完善,直到最后才取得成功。黄帝战蚩尤

黄帝是我国古代黄河流域一个很有名的部落联盟的首领。

传说黄帝的先祖是有熊氏,有熊国的首领少典与一位叫附宝的姑娘结为夫妻,两人相亲相爱,朝夕相处。一天晚上,他们来到附近一个叫姬水的地方玩耍。天渐渐黑了,他们刚要回去,天空中突然传来雷声,接着一道弯弯曲曲的闪电掠过天空,这时,附宝心里突然产生一种异样的感觉。原来,她怀孕了。消息传开,族里的人们议论纷纷,说“附宝是受了上天的眷顾怀孕的,一定是有天神要出世了”。

后来,附宝生下一个结结实实的男孩。他刚生下来时,双眼炯炯有神,很快就学会了说话;稍大些,就能通百事,断是非。那时,人们认为帝是万物的主宰,金、木、水、火、土为万物之本,称为“五德”。有熊国的人们崇尚土德,土为黄色,这孩子又是天神转世,所以就给他起名叫黄帝;又因为他长在姬水,居住在轩辕之丘,于是就以姬为姓,以轩辕为号,因此,后世也常把黄帝称为“轩辕氏”。

黄帝长大以后,才智过人,再加上好多人都说他是天神下凡,所以人们自然地把他推举为有熊国的首领了。他不负众望,没用几年就使黄帝部落强盛了起来。又过了些年,黄帝觉得在姬水一带很难生活下去了,便率领本氏族的人们,辗转来到了涿鹿(今河北省北部),准备在这里长期居住下去。

涿鹿一带是炎帝的势力范围,结果双方为了争夺地盘在涿鹿附近的阪泉展开了激烈的战斗,最后黄帝打败了炎帝。炎帝同意把两个部落合并,由黄帝担任炎黄部落的首领。炎黄部落就是中华民族最早的雏形。后来中国人常称自己是炎黄子孙,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

炎黄两个部落合并以后,天下太平,国泰民安,人们过着安居乐业的生活。正当炎黄部落联盟不断发展的时候,在它南边的九黎族打了过来。九黎族的首领叫蚩尤,他有兄弟八十一人,个个是牛头人身、四目六臂,头上生有锐利的双角,他们手持金刀铜斧、强弓大弩,作战勇敢,万夫难敌。

为了使自己的家园不落入他人之手,黄帝决心率领部落奋起反击,把侵略者赶出去。于是,在涿鹿之野,两军短兵相接,一时间烟尘滚滚,打得地动山摇。

刚开始,蚩尤张开大口,喷吐烟雾,顿时浓雾弥天,笼盖四野,天昏地暗。黄帝的士兵迷失了方向,失去了联系。黄帝一见这种情况,急忙把专门掌管大风的风伯召来,让他放出狂风猛吹。但蚩尤吐出的雾气十分浓,风伯吹了三天三夜,依然不散。黄帝的士兵被围困在迷雾中,乱成一团,情况十分危急。

这时,聪明的黄帝突然想到,天上的北斗星固定在一个方向,于是受到启发,派人制造了一辆可以用来指明方向的指南车:在一辆双轮木车上,站着一位手臂前指的仙人,任凭车子东转西走,仙人的手指永远指向南方。正是靠这一伟大的发明,黄帝的士兵才辨识了方向,杀出了重围。

蚩尤见黄帝的士兵冲出浓雾,大吃一惊。他想趁黄帝兵众还未立住脚,打他一个措手不及。原来蚩尤有呼风唤雨的本领,他跳到半空中呼啸一声,顿时狂风暴雨大作,地面的水猛涨起来,波浪滔天。黄帝的士兵又陷于洪水之中,在这危急时刻,黄帝召来会收云息雨的旱神——女魃前来助战。女魃身上有极大的热量,每到一处,可使当地雨收云散,烈日当空。这下,蚩尤的计谋又失败了。

为了彻底打败蚩尤,黄帝派人制作了一面巨大的战鼓,又让人训练了一批凶猛的野兽,决心和蚩尤决一死战。战斗开始了,黄帝擂起战鼓,雷鸣般的鼓声在战场上空轰响,黄帝军队士气大振,士兵们赶着野兽,高声呐喊着冲向敌人。蚩尤的军队被这震耳的“雷声”和雄壮的队伍吓呆了,一下子乱了阵脚,四散逃奔。混乱中,蚩尤被俘,后来被黄帝杀了。黄帝还把蚩尤的九黎部族全都并入了炎黄部落。从此,黄帝的威望更高了,成了中原地区(指黄河中下游一带)各部落共同拥护的首领。共工怒触不周山

据说共工氏姓姜,是炎帝的后代。他聪明,有力气,懂得生产方面的许多事情。他很乐意为公共的利益服务。那个时候,人类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共工氏是继神农氏之后,另一个为发展农业生产做出贡献的人。

共工氏有一个儿子,名叫后土,也很懂得农业。为了发展农业生产,他们父子二人考察了我国古代九个州。这九个州是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个州的广大群众十分欢迎共工和后土,他们尊称后土为社神,也就是土地神;尊称共工氏为水师,也就是管理水利灌溉的神。

共工氏和儿子后土考察了九个州的土地情况,认为有的地方地势太高,田地不能用水灌溉;有的地方地势太低,容易被淹,都不利于农业生产。因此,共工氏制订了一个计划,要把高地削平,低地垫高。他认为,挖下高地的土填在低洼的地方,就可以在更多的土地上种庄稼,发展农业生产。

可是当时的部落首领颛顼不同意共工氏这样做。他认为,自己在部族中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整个部族应当只听从他一个人指挥,不能让共工氏也来出主意。他用老天爷不同意这样做为理由,阻挠共工氏平整土地。为了争夺部族的领导权,颛顼与共工氏之间发生了一场十分激烈的斗争。

要论力气,共工氏比颛顼大得多;要论智谋,共工氏却比不上颛顼。颛顼拼命宣传鬼神迷信,吓唬群众,叫他们不要帮助共工氏。当时社会生产力很低下,人们还很迷信,不少人上了颛顼的当,害怕共工氏一平整土地,真的会触怒鬼神,引来灾难,他们都站到颛顼那一边去了。

然而,共工氏有坚强的信念,他认定,自己平整土地的主张是正确的,所以决不认输。既然群众受到颛顼的蒙蔽,不了解他,不帮助他,他决定用生命来实现自己的理想。他猛然用自己的脑袋去撞怪石嶙峋、高耸入云的不周山(即昆仑山),想把不周山的峰顶撞下来,填平山边的洼地。

不周山被共工氏猛然一撞,立即拦腰折断,泥土石块哗啦啦地崩塌下来。顷刻之间,整个天空剧烈地摇晃起来,整个地面剧烈地颠簸起来。原来这不周山是天地之间的支柱,天柱折断了,系着大地的绳子崩断了,大地向东南塌陷,天空向西北倾倒。因为天空向西北倾倒,太阳、月亮和星星就每日里从东边升起,向西边降落;因为大地向东南塌陷,大江大河的水就都奔腾向东,流入东边的大海里去了。共工氏虽然撞得头痛欲裂,眼冒金星,但是他撞塌了不周山,在我国北方造成了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大片平原。共工氏在与颛顼的斗争中,成了一位令人钦佩的英雄。

关于共工氏和颛顼争夺领导权,怒撞不周山的传说,已经流传了两千多年。当时的人们对于为什么太阳、月亮、星星都是东升西降的,为什么大江大河都是从西向东奔流,为什么华北地区有一片大平原等很多疑问没有科学知识来解答,只能以丰富的想象编出像共工氏怒撞不周山那样有趣的神话传说来解释。尧舜禅让

中国历史上评定明君应当把尧舜作为标准衡量。

尧是黄帝的后裔,又称陶唐氏。他二十岁就继承了帝位,都城设在平阳(今山西省临汾市)。

尧是继炎帝、黄帝之后又一个有威望的部落首领,他勤勤恳恳地工作,认认真真治理着国家。当时,天下太平,人们的生活大有改善,而尧的生活却很俭朴。他住的是简陋的茅草屋,吃的是粗粮野菜,衣服穿到破烂不堪才肯换;冬天时,只披一张鹿皮来抵御严寒。人们看见他如此辛劳、俭朴,都纷纷劝他,尧却认为不能让天下的任何人挨饿受冻。

此后,人们更加拥戴、敬仰并相信他。尧虽是至高无上的首领,却很民主,大小事宜都要征求大家的意见,同大家商量,最后综合大家的看法行动。尧知人善任,他建立了很有效率的行政机构。他手下的名臣很多,舜管民政,契管军政,弃管农业,夔管教育,皋陶管司法,还招揽了很多有能力又负责任的人。

在尧年老后,按惯例召开了部落会议商议确立自己的继承人,大家通过商量一致推举尧的儿子丹朱继承首领的位置。尧不放心丹朱继位,却又不好违背众人的意见。于是,他开始教丹朱如何治理国家。可是,丹朱是个不务正业的人,尧想尽办法也改变不了他。

等到尧退位的时候,他没有传位给他的儿子丹朱,而是让位给了德才兼备的舜,这就是所谓的“尧舜禅让”。

舜出生在姚墟(今山东省菏泽市-城县),他的父亲封在虞地,所以舜又叫有虞氏、虞舜。他的继母和弟弟象曾经多次陷害他,父亲也纵容象欺负他,但舜却宽宏大量,非常孝顺,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名的孝子。

舜当了首领之后,任用贤人“八恺”“八元”,除掉了“四凶”,制定了“五刑”,设立了各级官职,定下了天子巡狩和部落领袖朝觐的制度,促使中国由氏族社会向阶级社会转化。舜娶了尧的女儿娥皇和女英,后来舜在娥皇和女英的帮助下,战胜了继母和弟弟象。舜老了以后,把首领的位置禅让给禹,自己则远行巡狩,病死在苍梧山(现湖南省宁远县南)。娥皇和女英非常想念他,流下的眼泪落在了竹子上,竹子就布满了斑斑点点的花纹,人们称为湘妃竹。娥皇、女英后来在湘水里溺死,成了湘水的女神。大禹治水

传说尧在位的时候,发生过很多次特大洪水。洪水冲垮了房屋,淹没了田地,还淹死了许多人。为了解除群众的疾苦,尧帝将各部落首领们召来,共同商议治理洪水的事情。最后,大家推举一个叫鲧的人来担当治水的重任。鲧治水采取的是用石块和泥土筑坝挡水的办法。他指挥人们挑土运石,垒墙筑坝,来阻挡洪水。洪水排不出去,就往上猛涨;鲧见水涨了起来,就又下令继续加高堤坝。结果是堤越高,水越涨;水越涨,堤越高。挡在堤坝中的洪水,犹如囚在笼中的猛兽,只要突破一个缺口,便会破笼而出,奔腾咆哮,不可收拾。结果鲧治水九年,劳民伤财,却没有成功。尧叫舜去检查鲧的治水工作,舜看到鲧对洪水毫无办法,就把他罢免了,命令鲧的儿子禹继续治理洪水。

禹是一个非常能干的人,他吃苦耐劳,品德高尚,对事业有一股锲而不舍的精神。他治水立下了伟大的功勋,后来成为夏朝的第一个君主,所以历史上称他为夏禹或大禹。

禹接受了治水的任务后,就开始找众人商量如何治水。有人认为,治水就是要挡,否则就不叫治水。可禹想到自己的父亲就是因为采取挡的办法,筑堤坝,垒高墙,结果却毫无用处,洪水依旧像猛兽一样,到底该怎么办呢?大禹又仔细盘算了一下,觉得要疏导洪水,首先必须对地形有所了解,才能找到河源和可以疏导洪水的地方。于是,大禹带着一批忠诚的部下,跋山涉水,顶风冒雨,冒了无数次险,足迹遍及九州大地,就是为了察看地势,探明河道,引水下流。

大禹的妻子是南方涂山地区的一位女子,大禹跟她结婚后只在家待了四天,便忙着治水去了。后来涂山女生了一个儿子,取名叫启。这是大禹取的名字。大禹临行前对涂山女说,如果我走后你生了孩子,就取名叫“启”。启,就是启行,是纪念他们婚后大禹为了平治洪水登程上路的意思。

大禹在治水十三年中,曾经三次路过自己的家门口,都没有进去看一看。第一次带人修渠路过自己的家门口,他的儿子刚刚出生,正在啼哭,他多么想进去看看妻子和刚出生不久的孩子啊!可又一想,前边还有许多事等着他去办,就头也不回地离开了。第二次经过家门口的时候,抱在妻子怀里的儿子已经会叫爸爸了,妻子看到他一副疲惫的样子,心疼地让他回家休息,大禹对妻子说:“不行啊,洪水还没有疏通,被困在高地、山顶的人们,生命受到威胁,救人要紧哪!”“那么,你可以少住一两天啊。”涂山女说,“你看,你的衣服也该补一补,草鞋也该换一双了。”“唉,时间宝贵啊!我知道,我不在家,你的生活也很难。”大禹用带着歉意的口吻说,“但洪水不平,我怎么能休息呢!”大禹接过孩子亲了亲,又安慰了妻子几句,便又大步向前走去了。大禹第三次经过家门口的时候,儿子已经十多岁了,跑过来叫爸爸,使劲儿把他往家里拉。大禹摸了摸儿子的头,叫儿子告诉妈妈,治水的工作很忙,没有空回家,又匆忙离开了。

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事传遍了各地,人们听后,非常感动,治水的信心更足了。

一年、两年、三年……大禹由南方走到北方,从日出到日落,不怕风吹雨打,不怕艰难险阻,一直率领人们从事治水的艰苦工作。经过了十三年,终于把洪渊填平了,河道疏通了,洪水由高处流向低处,从湖里流到河里,然后流入大海。一块块平原露出水面,人们又重新搬回到了陆地,修房盖屋,垦荒种地,养牛牧羊,过上了幸福的生活。父死子继家天下

大禹完成治水的任务后,舜已经很老了,于是他让禹来接替他的位子,自己则带着妻子到外地出巡去了。那时有个习惯,老首领让贤以后要离开都城,以便让新首领行使权力,树立威信,使民众的心逐步转移到新首领身上。

大禹品德高尚,治水有功,深得万民的拥护。帝舜虽然让位了,但人民仍然非常怀念他。他有一次到南方巡游,突然患病,死在了苍梧山。噩耗传来,国中臣民无不悲悼哀伤。

大禹得知这个消息,也是悲痛欲绝,率领众大臣,来到苍梧山,以隆重的大礼厚葬了舜,并修庙祭祀,这就是至今犹存的零陵和舜庙。

大禹厚葬了帝舜,带着娥皇、女英二妃返都,二妃痛不欲生,当船过湘水时,她们竟双双投江而死。人们不忍说她们死了,便说她们变成了湘水神,因此也称她们为湘妃。

舜去世后,大禹正式成为部落联盟的首领,这就是夏朝的开始。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大禹是夏朝的第一个国君。

大禹当上夏朝的国君后,虽然身居高位,却不贪图享乐,没有忘记肩负的重任,没有忘记天下的长治久安。不仅如此,他还经常外出巡游,了解民情。

禹王在巡视期间,发现多数部落首领对他毕恭毕敬,可有些部落首领并不把他这个禹王放在眼里,他便下令把各部落贡献的铜凑集起来,铸成了九个大鼎,象征九州。每个鼎上铸着各州的山川名物、珍禽异兽,然后将九鼎运至宫中,号称镇国之宝,各部落首领定期向禹王进贡时,都要向九鼎跪拜。拥有九鼎的禹王,自然也就成了九州大地的主人。这九个鼎后来成了国家政权的象征。

九鼎铸成后,夏禹逐渐行使一种至高无上的权力。那时,他有意使这种权力神圣化,使之不受侵犯,否则,他就无法将这遍布九州的各部落有效地统一起来。

禹王晚年有一次在茅山(今浙江省绍兴市)召集各部落首领开会,说是共商大事,实际上是想借此显示一下威风,巩固他对万国的控制。说来也巧,这次大会刚开始,就给了禹王一个显示威风的机会。原来,离茅山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叫防风氏的部落,防风氏对禹王的权力没有看得很重,因此开会时,有意迟到,禹王见此情况大怒,下令将防风氏处死。各部落的首领见禹王如此厉害,个个胆战心惊,唯命是从。

禹王去世前几年,也曾仿照尧、舜,想找一个贤能的人做自己的继承人。最初,人们推举在帝舜时就掌管刑法的皋陶,但不久,皋陶因病去世了。后来经过商议,又一致推举伯益做他的继承人。

伯益曾经是大禹治水时的一名主要助手。他擅长畜牧和狩猎,曾教会人们用烧火的办法来驱赶林中的野兽。所以在当时人们的心目中,伯益是仅次于大禹的一位英雄。

随着禹王王位的巩固,他越来越觉得自己好不容易得来的王权不应该落入他人之手,而应由自己的儿子来继承。可是伯益功劳卓著,威望极高,首领会议上大家又一致推举他做自己的继承人。禹王感到众怒难犯,只好顺水推舟,答应了。为此事,禹王好几天都没有睡好觉。后来他想到,自己之所以能顺利地继承舜位,一是当年治水有功,二是舜选定自己继位之后,就把治理天下的大权全都交给了自己。如果我也效法当年舜的做法,将来的大权肯定会落入伯益手中。我为何不把处理国家的实权交给自己的儿子,而只给伯益一个继承人的空名呢?于是禹王就照此做了。几年后,他的儿子启由于把国事处理得井井有条,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逐渐高了起来,伯益虽为继承人,却没有新的政绩,他过去办的好事,人们也渐渐淡忘了。禹王死后,他的儿子夏启就真正行使起王权来了。多数部族的首领,也都表示效忠于启。

这使伯益非常生气,他召集东夷部族率军向启杀来。启早有防备,经过一场大战,把伯益的军队打败了。夏启为了庆祝胜利,在钧台(今河南省禹州市)举行了大规模宴会,公开宣布自己是夏朝第二代国君。从此,选贤任能的公天下制度就变成了父死子继的家天下制度了。

尽管启打败了伯益,但他改变禅让传统的这种做法,在许多部族中引起了非议。有一个部族首领叫有扈氏,首先站出来指责夏启,要求他把王位还给伯益。于是,夏启就和有扈氏在甘泽地方发生了战斗。两军对垒,大战开始前,夏启激励将士们说:“我要告诉大家,这个有扈氏不敬天帝,不遵王命,是天帝命令我来消灭他的!因此你们要服从我的命令,奋力出击,不可懈怠!”夏启训话完毕,六军兵士挥舞刀枪,呐喊着向有扈氏的队伍杀去。经过一场激烈的厮杀,有扈氏被打败了。从此,夏启的王位终于坐稳了,父死子继的家天下制度正式开始了。

夏启实行家天下制度的故事,说明那时原始社会的氏族公社制度已被彻底破坏,私有制正式确立,开始出现了国家的雏形,奴隶社会到来了。从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是人类历史上一次划时代的进步。因为,在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的生活极其艰苦。到了奴隶社会,农业和手工业有了分工,社会生产力有了很大的提高,生产有了很大的发展,人们的生活得到很大的改善,同时也为文化的繁荣创造了条件,所以说这是历史的进步。少康中兴

启在位九年,病重而死,大儿子太康继承了王位。太康即位后整天玩乐,不理朝政,长期离开国都出去打猎,最长的一次竟然一百天没有回都城。

这时,黄河下游有穷国的首领后羿见太康不务政事,便乘机率兵夺取了夏朝的首都安邑(位于今山西省运城市夏县)。太康听后,后悔不迭,但也无奈。他身边兵马无几,不能与之抗衡,没过几年,便在忧愤中死去了。

太康的弟弟仲康见哥哥忧愤而死,自己又不能返回王都,便自立为夏王,继续在外流亡,等待复国的时机。

那占了夏朝首都安邑的后羿,其实也是一个目光短浅的莽夫。他十分喜欢打猎,喜欢玩乐,不善于管理国家大事。后羿手下有个大臣,名叫寒浞,他生性狡诈,骗取了后羿的信任。寒浞后来用小恩小惠收买了后羿的家奴,用酒把后羿灌醉后,杀死了他,并霸占了他的妻子和全部家产,掌了大权。后来,他有了两个儿子,大的取名浇,小的取名豷。这兄弟俩长到十几岁,力气就大得惊人。寒浞见两个儿子勇力过人,就请来武师教他们舞枪弄棒,排兵布阵,没过多久,他们就成了智勇双全的将军。寒浞有了这样两个儿子,真是如虎添翼,便把浇封到过地,所以也称过浇;把豷封到戈地,所以也称戈豷。

再说太康的弟弟仲康由于连年流亡在外,身患重病,加上心情不愉快,很快就死了。他的儿子后相又戴上了那顶徒有虚名的王冠,寒浞怕后相以后的势力壮大,回来复兴夏朝,就派大儿子浇带兵去杀了后相。后相的妻子后缗这时正怀有身孕,她躲开了浇的搜捕,偷偷跑回了娘家。后来她生了一个儿子,取名少康。后缗把眼泪咽到肚子里,把仇恨埋到心底,她决心把少康抚养成人,将来去实现他父亲报仇雪恨、兴邦复国的遗愿。

光阴似箭,少康转眼间长到了二十岁。二十年来,他不断从母亲及外祖父那里受到报仇雪耻的教育,立志发愤图强,为复兴夏朝做准备。起先,他在外祖父那里管理畜业,一有机会就学习带兵打仗的本领。不料,一年夏天,寒浞得到消息,知道少康是夏后相的遗腹子,大为震惊,他还以为夏后氏已被灭了,听到如此噩讯,寒浞心神不安,心想此人不除,后患无穷。于是,他立即派出大臣椒,带领一班人马,前来捕杀少康。哪知少康听到此讯,就赶紧逃到虞舜后代有虞氏那里,从而躲过了椒的追捕。这有虞国的国君叫思,一向对后羿、寒浞的暴政不满,又见少康气度不凡,大有夏后世先祖的遗风,就让他在部落里担任管理膳食的官,学习管理财物的本领。没过多久,少康就变成了一个文武双全的人。后来,虞思看到少康忠于职守,办事干练,为人可靠,就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并把一块叫作“纶”的地方交给他管理。纶这个地方方圆十里,有很好的田地,还有士兵五百人。对少康来说,总算有了恢复夏朝的根据地和武装力量。

过了许多年,在少康治理下的纶地人丁兴旺,生产发展,社会安定,人民安居乐业,成了远近闻名的“天国”。过去散居在山林中的夏人,听说少康是夏后氏的后代,他治理下的纶地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于是纷纷前来投奔,少康的力量不断壮大起来。

一切都准备好了,少康便从纶地起兵讨伐寒浞。寒浞多年来只顾享乐,不理政事,大失民心,就是他手下的心腹将士们也早与他离心离德。这时少康突然兵临城下,而且打着夏王国的旗帜,哪个还敢抵抗?于是寒浞被打得一败涂地,在乱战中被杀死。在人们的欢呼声中,少康回到了夏故都,他祭奠先祖,安抚百姓,设置百官,重整国家。少康即位以后,励精图治,爱惜民力,发展生产,很快使夏国恢复了元气。各地诸侯也纷纷来朝,全国上下一片兴旺发达,历史上称为“少康中兴”或者“少康复国”。夏桀亡国

少康一共在位二十一年。在此期间,他整治内政,恢复生产,夏朝再次复兴起来。

少康死后,他的儿子杼继位为王,将都城迁到老丘(今河南开封一带)。杼在位时,夏朝较强盛,但他以后的君主却一代不如一代,传至夏禹第十四世孙夏桀时更加糟糕。

夏桀身材魁梧,力大无比,可以把鹿角折断,铁钩扳直,高墙推倒,能赤手空拳与虎豹搏斗,而且才智过人。只可惜他的力气和才智没有用到兴邦治国上,全用到了吃喝玩乐上。

夏桀继位后,对打仗有了浓厚的兴趣,认为既可开疆拓土、扬名天下,又可抢掠财物,以供享乐。于是他四处征战。东夷诸国招架不住,只好向夏王朝称臣,有些小国听说夏桀贪财好色,就送来金银财宝和美女,以保全国土不被侵吞。夏桀得到这些奇珍异宝和花容月貌的美女,果然不再征战,回到都城恣意享乐。为了讨得这些美女的欢心,夏桀大兴土木,下令在洛阳建造倾宫。倾宫占地方圆十里,高十丈,又在宫室中心用玉石砌了一座瑶台。这座倾宫花了七年才完工,动用了成千上万的苦力,花费了巨大财力,给百姓带来了极大的灾难。

夏桀手下有个叫关龙逄的大臣,为人正直,对夏桀这样腐败荒淫、不理朝政的做法十分不满。他不忍见夏朝一天天没落,于是向夏桀进忠言,劝他以国事为重,悔过自新,夏桀不但不听,还把关龙逄给杀了。从此,忠臣都不敢再亲近夏桀,而奸臣则成天阿谀奉承,围着他转,夏朝越来越腐败了。

当夏朝日渐衰落的时候,黄河下游的商国逐渐强大起来。商国是夏朝的属国,据说其祖先是帝喾的小儿子,名叫契。契曾协助大禹治水,舜为了表彰契的功绩,赐他姓“子”,并将商地(今河南商丘一带)赐给了他。后来,子契就在封地建立了一个小国家,叫商国。当夏王朝的王位传到桀时,商国正由一个叫汤的人掌管国事。商汤看到夏桀荒淫无度,凶狠残暴,不得民心,便暗下决心要推翻这个腐败的夏朝。商汤决心一下,就开始利用有利的条件,争取各国的支持,然后进军夏朝。为了方便将来进军,他还将城都迁到了亳城。当时,商国不仅畜牧业发达,农业也发展起来了,粮食充足。他经常救济各邻国,因此商国和各友邻国家关系都很好。

有一次,商汤和几个大臣去城外一个小树林,看到一个老人正在林中布设捕鸟的网。那人在四面布完网后,拜了三拜,嘴里喃喃祷告:“从空中落下来的,从四面八方飞过来的,但愿都能落入我的网里。”站在一旁的商汤看到这种情景,忙走上前去说:“这太残忍了,你竟然想把天下的鸟都网尽。除了夏桀,谁肯这么干呢?”说完,他把老人布下的朝南、北、西方向的网收起,只留下朝东一个方向的。然后,学着老人的样子,也拜了三拜,祷告:“林中的鸟啊,你们自由地飞翔吧,千万不要朝东,钻到我的网里。”商汤的这一举动很快就流传开了。人们都说商汤好,对天上的飞鸟都如此仁慈,更不用说对老百姓了。“网开一面”这个成语也是由此而来。

汤在商国笼络百姓,对内贤明,对外友好,准备进攻夏朝。夏桀不久便得知了这个情况,于是就设计把汤骗到了夏朝,软禁在夏台(又称钧台)。商国的右相伊尹见此情况,就派人给夏桀送去了很多珍宝和十名美女,夏桀见了这些礼品,怒气顿时消了一半,不久就把商汤放了。

死里逃生的商汤更加憎恨夏桀了。在被囚禁的日子里,他更加看透了夏王朝的腐败,这样,他不仅更坚定了推翻夏桀、取而代之的信心,而且加快了灭夏的步伐。

他一方面劝说那些受夏朝控制的小国反叛夏朝,归顺商国,消灭了那些死心塌地跟随夏朝的小国;另一方面在国内积极备战,加紧笼络百姓,让人听从自己的意志和指挥。

一切准备就绪之后,商汤立即成立了讨伐夏桀的联军,开始进攻夏朝。临行前,全身披挂的商王汤在几个武士的护卫下,登上高台大声说:“诸位将帅、武士们,并不是我想兴兵打仗,实在是因为夏桀罪行累累,是上天让我们去灭他。他大兴土木,徭役繁重,让百姓们不得安宁。现在,就连夏朝的臣民也与夏桀离心离德,不愿再听他的命令,可他还恬不知耻地把自己比作天上的太阳。夏朝的人民气愤地说:‘你这个太阳啊,愿你早日毁灭,我们宁愿与你同归于尽!’夏桀丧失民心已经到了这种地步,所以我必须去讨伐他!你们要同心协力,成功之后,我将重重赏赐你们。否则的话,你们将受到严厉的惩罚。”

商汤说完,就率领大军浩浩荡荡地向夏朝进军了。夏桀听说后,立即停止了宴饮,连夜调集军队,在都城周围设下好几道防线。但商军兵强马壮,士气旺盛;夏朝的军队长久不上战场,平日又没有进行严格的训练,军纪涣散。所以两军刚一相遇,夏军的防线就被突破了。夏朝的兵士死的死,投降的投降。夏桀看到大势已去,死到临头,便带着几个随从溜出战场,向南巢(今安徽省巢湖市西南)逃窜。商汤带领士兵紧追不舍,终于在南巢将这个作恶多端的暴君俘获。商汤本想杀死夏桀,以平民愤。但又想到自己一向以宽厚仁慈著称,如果杀死他,怕引起人们的议论,况且昔日的夏王,现在已成了阶下囚,大局已定,留着他又何妨。于是商汤把夏桀囚禁在南巢,自己率领部队回亳城了。

夏朝自夏禹建国,传了十八个国王,延续了四百多年,直到夏桀灭亡。作为亡国之君,夏桀被软禁在南巢,郁郁寡欢,过了几年,就死了。大约在公元前十六世纪,商汤建立了商朝,即我国历史上第二个奴隶制国家。右相伊尹

商汤灭夏,建立商朝,右相伊尹是他的得力助手。伊尹名挚,原是商汤的岳父有莘氏家里的奴隶。有莘氏嫁女儿的时候,把伊尹作为陪嫁奴隶,陪嫁到了商汤家。

伊尹刚到商汤家时,商汤并没有发现伊尹是个人才,派他在厨房里干活。伊尹为了让商汤知道自己是个有才能的人,就找机会接近商汤。有时候他把菜做得很可口,有时候却故意做得过咸或过淡,让商汤找他问话。有一天,商汤果然找伊尹问话。伊尹利用这个机会,用做菜打比方,他说:“做菜不能太咸,也不能太淡,只有把作料放得恰到好处,菜吃起来才有滋味。治理国家也和做菜一样,既不能操之过急,也不能松弛懈怠,只有恰到好处,才能把事情办好。”伊尹这个比喻,果然说动了商汤。商汤发现厨房里的这个奴隶是个人才,就解除了伊尹的奴隶身份,任命他为右相。伊尹帮商汤筹划进攻夏朝的大计,最后一举消灭了夏朝,建立了商朝。

商朝建立初期,伊尹又帮助商汤制定各种典章制度,规定官吏一定得勤勤恳恳地工作,做出显著的成绩,否则就要受到严厉的责罚,甚至罚为奴隶。因此,商朝初期的官吏都不敢胡作非为,商初政治上比较安定,经济也比较繁荣。商汤死后,伊尹继续辅佐商朝的第二代和第三代君主,帮助他们改正错误,管理国家。古书上记载有伊尹帮助商汤的孙子太甲悔过的故事。

商汤建立商朝后,过了三十年就死了。商朝的继承法是兄死弟及,没有弟弟,才能传位给儿子。商汤没有弟弟,他死后应当传位给长子太丁,可是太丁比父亲死得还早,所以就由太丁的弟弟外丙继位。过了三年,外丙死了,就由他的弟弟仲壬继位。又过了四年,仲壬也死了。这时候由开国元老伊尹做主,让太丁的儿子太甲继承了王位,太甲是商汤的孙子。

太甲继承了王位,伊尹一连写了三篇文章给太甲,教他学习怎样做一个好的君主。有一篇文章的题目叫“肆命”,专门讲如何分清是非的道理,对于什么样的事情应当做,什么样的事情不应当做,都说得清清楚楚。还有一篇文章的题目叫“徂后”,讲的是商汤时候的法律制度,教育太甲一定要按照祖先定的规矩行事,不能乱来。

太甲读了这些文章,前两年还能照着做,不敢违反祖宗留下的规矩。到了第三年,他就忘乎所以了,认为自己是一国之主,一切应当由他说了算,不能再让那个奴隶出身的宰相伊尹来管他了。他由着自己的性子办事,把祖宗留下来的法律制度全给破坏了。他以暴虐的手段对付老百姓,把老百姓压迫得喘不过气来。

太甲变坏,伊尹自然不肯轻易放过他,他先是一再规劝,提醒太甲对自己的行为要多加检点。后来看到太甲实在不听话,伊尹就把他赶下台,放逐到商汤的坟墓所在地桐宫(今河南省商丘市虞城县)去了。在太甲被放逐期间,伊尹没有另立新的王,由他自己暂时管理国家大事。

太甲被放逐到桐宫,早晚看他祖父商汤的坟墓。商汤虽然是商朝的开国君主,坟墓却非常简陋,墓地上只修了一座低矮的宫室,供一年一度的祭祀之用。守墓的老人听说太甲是因为不遵守祖宗的制度被放逐到这儿的,就每天跟他讲述当年商汤开国的故事,以商汤定下的种种规矩,教育太甲应当以自己的祖父为榜样,不要做败家子。太甲以祖父商汤做榜样,仔细对比自己的所作所为,越来越觉得自己确实做得不对,就决心改正错误。他先在桐宫这个小范围里把事情办好:他关心老弱孤寡,尽自己的能力帮助他们;应当做的事情,他立刻去做;不应当做的事情,不仅自己不做,看到别人在做就立刻加以制止。

三年过去了,太甲在桐宫的所作所为,早已有人报告给伊尹。伊尹觉得这个年轻的君主确实改过自新了,于是带着文武大臣亲自把太甲接回首都亳城,正式把政权交还给他。太甲接受过去的沉痛教训,小心翼翼地遵照祖宗留下来的章程办事,终于把天下治理得井井有条,使商朝这个奴隶制国家日渐繁荣起来。盘庚迁殷

商朝统治五百余年,期间曾多次搬迁都城,最后定都于殷(今河南省安阳市),共二百七十多年,所以商朝又叫殷朝,有时也称为殷商或者商殷。

商朝将殷定为都城始于盘庚,盘庚是商汤的第九代孙子,商朝的第十九个王。盘庚定都于殷后就不再搬迁了,这反映了当时农业的重要性已经超过了畜牧业,人们要求有稳定的居所。

盘庚也是经过一番激烈的斗争才决定迁都到殷的。原来在太甲以后,商朝历代的君主和奴隶主贵族们,生活很腐化,他们迷信鬼神,又特别喜欢喝酒,完全过着寄生虫的生活,自己不劳动,一切事情都让奴隶去做。在奴隶和奴隶主之间,阶级矛盾十分尖锐,奴隶们大批逃亡。在王室贵族当中,争夺王位愈演愈烈,有的人说应当兄终弟及,有的人说应当父死子继。叔侄、兄弟之间激烈的斗争此起彼伏,国家已经混乱不堪。

阶级矛盾和奴隶主内部的矛盾极大地削弱了商王朝的统治,一些小国和少数民族不再受商朝的节制,加上水涝、干旱等自然灾害,商朝陷入了艰难的困境。

阳甲,是商朝的第十八个王。他死后弟弟盘庚做了王,盘庚很有心计,善于观察形势,觉得国家不能再照老样子维持下去了,应当想出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来缓和这些矛盾,使商朝免于灭亡。他想出来的办法就是把都城迁到殷,开荒建房,准备长期居住于此。

第一,殷地的土地比较肥沃,自然灾害较少,在这里建设都城有利于发展农业。第二,迁都以后,一切都要重新开始,奴隶主贵族不能过分享受,这样可以缓和一下阶级矛盾。第三,迁都可以避开危险的反叛势力,如果都城比较安全,统治就会相对稳定。

可是迁都的决定招致了以奴隶主贵族为首的一些人的反对,他们害怕到了新的地方,不能照旧享乐。盘庚是个办事坚决的人,他没有因为有人反对就改变主意。他把奴隶主贵族召集起来,对他们发表了两篇训诰。第一篇训诰是劝说,告诉大家搬到殷的好处。他说:“我要像先王关心臣民那样关心你们,保护你们,带你们去寻求安乐的地方。”第二篇训诰是威胁,用强硬的口气,警告大家一定要老老实实地服从迁都命令,否则就要受到严厉的处罚。

在强大的压力下,奴隶主贵族们终于屈服了。盘庚把首都迁到了殷。可是斗争并没有结束。老百姓到了一个新地方,生活不习惯,纷纷要求迁回老家。奴隶主贵族也趁机兴风作浪,煽动大家要求搬回旧都。盘庚又发表了一篇训诰,用强硬的语气制止了奴隶主贵族的反对。这样又过了几年,局势才安定下来。奴隶们在这里被迫没日没夜地劳动,把殷建设成了一个十分繁荣的都城。从此,商朝的都城就固定在殷城,商王朝再次进入稳定、繁荣时期。

那时候,铜的冶炼技术得到很大提高,青铜器的制作规模也扩大了。殷城附近有一个很大的青铜器作坊,有上千个奴隶在作坊里劳动。奴隶们用铜、锡、铅三种金属做原料,冶炼铸造了成千上万件斧、钺、戈、矛、刀、镞等武器,鼎、爵、觚、壶、盘、盂等饮食器皿,锛、凿、钻、铲等工具。青铜器造型精美,花纹图案精巧,有着高超的艺术水平,发展成了后来著称于世的青铜器文化。其中以后母戊大方鼎最为知名。这件青铜器高一百三十三厘米,长一百一十厘米,宽七十八厘米,重八百三十多公斤,现被完整地保存在中国国家博物馆里。这是截至目前世界上发掘到的最大青铜器,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才智。

在殷墟遗址中,还发掘到大批刻有文字的乌龟腹甲和牛肩胛骨。这种文字和现在的不同,是我国现在发现的最古老的文字,被称为甲骨文,一共有三千多个单字,大多已经被考古学家辨认出来。殷朝的王室贵族很迷信,做什么都要先用龟甲和牛骨进行占卜。刻在龟甲和牛骨上的大都是占卜的原因和结果,以及后来是否应验等内容。这些卜辞记载着殷朝的许多大事,也是我们研究殷朝历史的可靠资料。

盘庚迁都,使衰落的商朝再次复兴,使商朝这个奴隶制国家,在我国文化发展史上绽放了灿烂夺目的光彩,成为当时世界上的文明大国之一。姜太公钓鱼

商朝末年,渭水流域兴起一个叫周的强国,周的祖先姓姬,历史悠久,据说他们的远祖后稷在尧的时候担任农师,之后世世代代承袭了这个职务,管理农业方面的事情。夏朝末年,政府腐败,农业衰落,周的祖先西迁到现在的甘肃东部和陕西西部一带,自行组成了部落。商朝后期,周族遭受西北方戎族和狄族的侵扰,周族的首领古公亶父率领族人从岐山北边迁到岐山南边的周原上居住,并在那里建筑城郭宫室,开垦荒地,设置官吏。大概从那时起,周族逐渐形成了奴隶制国家。古公亶父的儿子季历在位时,周的势力强大起来。商王文丁受到周的威胁,就杀害了季历。

季历死后,他的儿子姬昌继位,即有名的周文王。因为祖先做过农师,周文王十分重视农业。他待人宽厚,尊敬老人,爱护小孩,所以老百姓都很拥护他。周文王特别敬重有本领的人,请他们帮助自己治理国家。许多有本领的人纷纷来投奔他,因此他有许多文臣武将。

殷纣王看到周的势力越来越强,十分害怕,就找了个借口把周文王骗来,囚禁在羑里(今河南省汤阴县西北)。周文王的臣子为了搭救文王,搜罗美女、骏马和珍宝献给纣王,并买通商朝的大臣,请他在纣王面前求情。纣王贪财,又喜欢美女。他得了礼物,听了大臣的话,就把周文王释放了。

周文王获得自由以后,决心治理好自己的国家,以便寻找机会推翻商朝,报仇雪耻。他知道虽然自己有不少文臣武将,可是还缺少一个文武全才、能够统筹全局的人,帮他筹划灭商大计。因此,他留心寻访这样的大贤人。

有一次,周文王外出打猎,在渭水的支流磻溪边上遇见了一位钓鱼的老人。老人须发斑白,看去有七八十岁了。奇怪的是,他一边钓鱼,一边嘴里不断地叨念:“快上钩呀快上钩!愿意上钩的快来上钩!”再一看,老人的鱼钩离水面有三尺高,还是直的,上面也没有鱼饵。周文王看了很纳闷,就过去和老人交谈起来。

这位老人姓姜名尚,又名子牙,是远古时代炎帝的后代。他曾在商朝的首都朝歌(今河南省鹤壁市淇县)宰过牛,在黄河边上的孟津卖过酒。他不会做买卖,亏了本,所以到渭水边来钓鱼了,其实是在等待贤明的君主来寻访他。

周文王在和姜尚的交谈中,发现姜尚是一个眼光远大、学问渊博的人。他上通天文,下知地理,对政治、军事各方面都很有研究,特别是对当时的政治形势,分析得头头是道。他认为,商朝的天下不会很长久,应当由贤明的首领出来推翻它,建立一个新的朝代,让老百姓过上舒服的日子。

姜尚的话句句说到了周文王的心坎里。文王恳切地对姜尚说:“我们盼望您很久了,请您到我们那里去,帮助我们治理国家吧!”说完,就叫手下人赶过车来,邀请姜尚和自己一同上车,回都城去。

姜尚到了周文王那里,先被立为国师,是最大的武官;后来升为国相,总管全国政治和军事事务。周文王的父亲太公季历在世的时候,就盼望有姜尚这样的大贤人,所以人们尊称姜尚为“太公望”。后来人们干脆把“太公望”的“望”字略掉,叫姜太公。

姜太公果然是栋梁之材。他做了周文王的国相后,帮助周文王整顿政治和军事,对内发展生产,使人民安居乐业;对外征服各部族,开拓疆土,削弱商朝的力量。周文王在姜尚的辅佐下,先后打败了大戎、密须等部族;征服了耆、阇等小国;吞并了从属于商朝的崇国,在崇国的地盘上营建了一个丰城,把都城从岐山南边的周原迁到了丰城。到周文王晚年的时候,周的疆土大大扩大,西边到现在陕西、甘肃一带,东北到现在山西的黎城附近,东边到现在河南沁阳一带,逼近殷纣王的都城朝歌,南边把势力扩大到了长江、汉水、汝水流域。其实,周文王已经控制了当时天下的三分之二,为灭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武王伐纣

周文王没有来得及实现灭商的愿望就死去了。他的儿子姬发继承了王位,就是周武王。周武王牢记父王的嘱托,继续任用姜太公为军师,并让自己的弟弟周公旦辅佐。朝中和睦,上下齐心,决心有朝一日灭商复仇。

周武王即位的时候,商朝已经很腐败了。商纣王终日饮酒作乐,荒淫无度,他强迫成千上万的奴隶,花了七年时间,在都城朝歌修建了一座周长三公里、高达千尺的鹿台。鹿台上楼观巍峨,亭阁秀丽,比夏桀的瑶台还要阔气。因为特别喜欢吃肉喝酒,他便学着当年夏桀的样子,在宫院中挖了个大池子,里面灌满了酒。这个酒池很大,据说可以行船。他又在酒池边的林木上挂上肉块,称作“肉林”。商纣王和王公贵族们在“酒池肉林”中尽情享受。对广大的平民百姓,他却实行残暴的统治,稍有冒犯便施以酷刑,百姓们的生活苦不堪言!

商纣王这样荒淫残暴,很多正直的人都规劝他。有个大臣叫梅伯,对商朝的存亡很担忧,就向商纣王进忠言,可商纣王不但不听,还把梅伯处以炮烙酷刑。商纣王的叔父比干也好言劝说,他却说:“我听别人说你是个圣人,长着七个心眼,今天我要把你的心挖出来,看个明白!”就这样,一个忠心耿耿的大臣、商纣王的亲叔父惨遭杀害。这样一来,其他人再也不敢规劝商纣王了。

商朝的天下被商纣王搞得乱七八糟,再也维持不下去了。这时候,周武王在姜太公的协助下,率领大军来到黄河南岸的孟津(今河南省孟津县东北)。消息传开,邻近部族首领们纷纷前来助威。周武王面对滔滔的黄河,对周军将士和各部族的首领们说:“我的祖先对上天有功德,因此上天命令先王灭掉殷商,拯救万民。先王不幸早逝,归天前将重任托付于我。你们要全力协助,完成先祖的功业啊!”说罢下令渡河,顿时千舟争渡,浪花飞溅。不料周军刚渡到对岸,周武王又下令返回。不仅那些前来助战的部族首领感到纳闷,就连周军武士们也摸不着头脑。

原来,周武王很有心计。他想,商朝内部虽然腐败,但到底是个控制着众多诸侯国的大国,只靠周军难以取胜。他今天率兵来孟津,一是进行一次渡河演习;二是借此机会,探探众诸侯国的虚实。他看了一下,发现周军可以渡河;而前来助战的诸侯国首领们,有的带了参战的队伍,有的只是来参观阵势而已。周武王认为时机还不成熟,没有马上出兵。

回去后,周武王一方面扩充军队,准备粮草;另一方面又派出探子,去探听情况。商纣王听说周武王率军打来,一阵惊慌,正准备组织队伍迎战,却见周军不战自退,以为周武王胆小,不敢与他抗衡。于是扬扬得意,继续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

过了一段时间,周国派出的探子相继回来把商朝的情况一一报告给周武王。周武王看到时机成熟,决定进攻商朝。

第二年春天,周武王出动了三百辆兵车,三千名勇猛的先锋,四千五百名士兵,又会集各部落和小国的支援部队,浩浩荡荡地从孟津向商朝的首都朝歌进发。这支讨伐大军士气强盛,一路上没有遇到多大抵抗,就到了离朝歌只有七十里路的牧野(现河南省新乡市)。

在牧野,周武王竖起伐纣大旗,当众誓师。他站在高高的王车上,大声说:“尊敬的友邦国君、诸位官员和所有远征的将士,举起你们的戈,拿起你们的盾,握好你们的矛,为讨伐暴君,我们现在就要誓师了!暴君商纣王听信谗言,败坏朝纲,残害忠良,荼毒百姓,现在,我遵照上天的旨意来讨伐商纣王了。所有参战的将士,你们要勇猛向前,但不要杀害那些前来投降的人,以便让这些人为我们效劳。勇敢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