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锡纯重剂医案精选(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11 12:46:42

点击下载

作者:李成文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张锡纯重剂医案精选

张锡纯重剂医案精选试读:

版权页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张锡纯重剂医案精选/李成文主编.—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

ISBN 978-7-117-23918-9

Ⅰ.①张… Ⅱ.①李… Ⅲ.①方剂-剂量-医案-汇编-中国-民国 Ⅳ.①R289.1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7)第018455号人卫社官网 www.pmph.com 出版物查询,在线购书人卫医学网 www.ipmph.com 医学考试辅导,医学数据库服务,医学教育资源,大众健康资讯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张锡纯重剂医案精选

主  编:李成文

出版发行:人民卫生出版社有限公司       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

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潘家园南里19号

邮  编:100021

E - mail:ipmph@pmph.com

制作单位: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

排  版: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

制作时间:2019年1月

版 本 号:V1.0

格  式:mobi

标准书号:ISBN 978-7-117-23918-9

策划编辑:李丽

责任编辑:崔长存打击盗版举报电话:010-59787491 E-mail:WQ @ pmph.com注:本电子书不包含增值服务内容,如需阅览,可购买正版纸质图书。前 言

张锡纯(1860—1933),字寿甫,清末民初著名中医学家,学验俱丰。从1918年至1933年用15年时间,总结其研究中医的心得体会与临床用药心法,归纳为医方、病证、药解、医论、医话随笔、其他六大部分,分六期二十四卷出版了传世之作 《医学衷中参西录》,一经问世,即洛阳纸贵,影响深远。

张锡纯不仅重视理论,阐发配伍,活用经方,化裁古方,创制新方,擅长小方,妙用对药,精研药性,而且临证用药 “以胜病为主,不拘分量之多少”,常常突破传统剂量,善投重剂,单药或一次过两、或多至八两、甚或十六两,或一日多剂过两、或多达半斤、甚至一斤;总能一药中的,或多药聚合,疗效卓然,辨病用药思路出神入化,每每出人意料,而理又在重剂医案之中。这些叹为观止的重剂医案竟占张锡纯全部医案的三分之一以上,数量之大,对探究张锡纯临证用药心法及重剂治病机理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由于 《医学衷中参西录》没有医案专篇,而是方中夹案、病中夹案、药中夹案、论中夹案、医话随笔中夹案,方后附案、病后附案、药后附案、论后附案、医话随笔后附案,案中论方、案中论药、案中论病、案中论理,这种案论结合、案方结合、案药结合的方式,导致重剂医案散见于全书,给后人系统阅读和掌握张锡纯的应用重剂心法带来诸多不便。

因此,作者在长期研读 《医学衷中参西录》及编纂 《中医学术流派医案·张锡纯医案》《张锡纯用药心法》基础上,精选重剂医案420余则,文字照录,不加妄评,原汁原味,以剂量为纲,以科别为目,以病为基础,以用药为核心,系统总结了张锡纯应用重剂心法,对进一步挖掘中医学宝库、提高临床疗效、发扬光大中医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本书由杨小红与莫楠编写第一章约14万字,关子赫编写第二至第四章约9万字,李成文编写前言、第五至第十二章约5万字,申旭辉、涂玉洁校对全文,李成文通审全稿。

承蒙人民卫生出版社的大力支持,使本书得以付梓。

限于作者水平,不当之处敬请斧正。李成文于2016年季夏五十有七凡 例

1.所选医案单药一次或一日多剂叠加剂量一两以上,一两半归入一两。

2.以剂量为纲,科别为目,以病为基础,以用药为核心。

3.中药按医案频次高低排序,相同频次按首字音序排列。

4.同一医案有多味重剂,按药各归其类,最大剂量为首案,相同剂量以首药为首案,余则只标其出处。

5.医案分为内科、妇科、儿科、外科、五官科,14岁及以下归入儿科。内科医案按肺病、心病、脾胃病、肝胆病、肾病、其他杂病排序,妇科医案按经带胎产杂排序,儿科医案参考内科排序,外科医案按疮疡、皮肤病、其他排序。

6.对于必须要说明的问题,由编者加括号给予注释,相应文字用楷体,以示区别。

7.凡入药成分涉及国家禁猎和保护动物(如犀角、虎骨等)者,为保持古籍原貌,原则上不改。但在临床运用时,应使用相关的替代品。第一章 一两医案第一节 内  科一、感  冒◆石膏一两

案1

曾治邻村夏姓,年三十余,于冬令感冒风寒,周身恶寒无汗,胸间烦躁,原是大青龙汤证。医者投以麻黄汤,服后分毫无汗,而烦躁益甚,几至疯狂。其脉洪滑异常,两寸皆浮,而右寸尤甚。投以拙拟《医学衷中参西录·治温病方》中也录有本寒解汤,覆杯之顷,汗出如洗而愈(案)。(《医学衷中参西录·伤寒风温始终皆宜汗解说》)

●寒解汤:

生石膏一两,知母八钱,连翘一钱五分,蝉蜕一钱五分。主治周身壮热,心中热而且渴,舌上苔白欲黄,其脉洪滑。或头犹觉疼,周身犹有拘束之意者。

案2

一人,年四十余。为风寒所束不得汗,胸中烦热,又兼喘促。医者治以苏子降气汤,兼散风清火之品,数剂病益进。诊其脉,洪滑而浮,投以寒解汤,须臾上半身即出汗。

又须臾,觉药力下行,至下焦及腿亦皆出汗,病若失。(《医学衷中参西录·治温病方》)

案3

又尝治一人,于初夏晨出被雨,遂觉头疼周身恶寒,至下午一句钟即变为大热,渴嗜饮水,脉象洪滑,投以拙拟寒解汤,亦一汗而愈。(《医学衷中参西录·温病之治法详于 《伤寒论》解》)

案4

一人,于季春夜眠之时因衾薄冻醒,遂觉周身恶寒,至前午十句钟表里皆觉大热,脉象浮洪,投以拙拟凉解汤一汗而愈。

●凉解汤:

薄荷叶三钱,蝉蜕二钱,生石膏一两,甘草一钱五分。主治温病,表里俱觉发热,脉洪而兼浮者。◆黄芪一两

张金铎,天津东门里面粉庄理事,年三十八岁,于季冬得伤寒证,且无脉。

病因:旬日前曾感冒风寒,经医治愈,继出门作事,又感风寒,遂得斯病。

证候:内外俱觉寒凉,头疼,气息微喘,身体微形寒战,六脉皆无。

诊断:盖其身体素弱,又在重感之余,风寒深入,阻塞经络,是以脉闭。拟治以麻黄汤,再重加补气之药,补其正气以逐邪外出,当可奏效。

处方:麻黄三钱,生箭芪一两,桂枝尖二钱,杏仁二钱(去皮),甘草二钱;先煎麻黄数沸,吹去浮沫,再入余药同煎汤一大盅,温服,被覆取微汗。

效果:服药后周身得汗,其脉即出,诸病皆愈。(《医学衷中参西录·伤寒门》)◆党参一两

见三两医案·感冒·石膏·案1。◆地黄一两

见三两医案·感冒·石膏·案1。◆玄参一两

见三两医案·感冒·石膏·案1。◆知母一两

见三两医案·感冒·石膏·案1。二、伤  寒◆地黄一两

案1

李儒斋,天津山东省银行理事,年三十二岁,于夏季得伤寒证。

病因:午间恣食瓜果,因夜间失眠,遂食余酣睡,值东风骤至,天气忽变寒凉,因而冻醒,其未醒之时又复梦中遗精,醒后遂觉周身寒凉抖战,腹中又复隐隐作疼,惧甚,遂急延为诊视。

证候:迨愚至为诊视时,其寒战腹疼益甚,其脉六部皆微细欲无,知其已成直中少阴之伤寒也。

诊断:按直中少阴伤寒为麻黄附子细辛汤证,而因在梦遗之后,腹中作疼,则寒凉之内侵者益深入也,是宜于麻黄附子细辛汤中再加温暖补益之品。

处方:麻黄二钱,乌附子三钱,细辛一钱,熟地黄一两,生怀山药五钱,净萸肉五钱,干姜三钱,公丁香十粒;煎汤一大盅,温服,温覆取汗,勿令过度。

效果:将药服后,过一点钟,周身微汗,寒战与腹疼皆愈。(《医学衷中参西录·伤寒门》)

案2

一人年近三旬,因长途劳役,感冒甚重,匆匆归家,卧床不起。经医延医,半月病益加剧。及愚视之,见其精神昏愦。谵语不休,肢体有时惕动不安,其两目直视,似无所见,其周身微热,而间有发潮热之时,心中如何,询之不能自言,其大便每日下行皆系溏粪,其脉左右皆弦细而浮,数逾六至,重按即无。其父泣而问曰:延医数位,皆不为出方,因此后事皆备,不知犹可救否?余生平止此一子,深望先生垂怜也。愚悯其言词恸切,慨然许为救愈。时有其同村医者在座,疑而问曰:此证之危险已至极点,人所共见,先生独慨然谓其可治,然不知此证果系何病,且用何方药治之?

答曰:此 《伤寒论》少阳篇所谓三阳合病。然 《伤寒论》中所言者,是三阳合病之实证,而此症乃三阳合病之虚证,且为极虚之证。凡三阳合病以病已还表,原当由汗而解,此病虽虚,亦当由汗而解也。医者闻愚言,若深讶异曰:病虚若此,犹可发汗乎?且据何见解而知谓为三阳合病乎?答曰:此证为三阳合病,确有征据。此证之肢体惕动,两目直视,且间发潮热者,少阳也;精神昏愦、谵语不休者,阳明也;其脉弦而甚浮者,乃自少阳还太阳也,是以谓之三阳合病也。夫病已还表,原欲作汗,特以脉数无根;真阴大亏,阳升而阴不能应,是以不能化合而为汗耳。治此证者,当先置外感于不问,而以滋培其真阴为主,连服数剂,俾阴分充足,自能与阳气化合而为汗,汗出而病即愈矣。若但知病须汗解,当其脉数无根之时,即用药强发其汗,无论其汗不易出也,即服后将汗发出,其人几何不虚脱也。医者闻之甚悦服曰:先生明论,迥异寻常,可急为疏方以救此垂绝之命哉。

愚遂为开生地黄、熟地黄、生山药、大枸杞各一两,玄参、沙参、净萸肉各五钱,煎汤一大碗,分两次温饮下。此药一日夜间连进两剂,翌晨再诊其脉,不足六至,精神亦见明了。自服药后大便未行,遂于原方中去萸肉,加青连翘二钱。服后周身得汗,病若失。(《医学衷中参西录·少阳篇三阳合病之治法》)

案3

一少年,时当夏季,午间恣食西瓜,因夜间失眠,遂于食余当窗酣睡,值东风骤至,天气忽变寒凉,因而冻醒,其未醒之先,又复梦中遗精,醒后遂觉周身寒凉抖战,腹中隐隐作疼,须臾觉疼浸(即渐渐之意)加剧。急迎为诊治,其脉微细若无,为疏方用麻黄二钱,乌附子三钱,细辛一钱,熟地黄一两,生山药、净萸肉各五钱,干姜三钱,公丁香十粒,共煎汤服之。服后温覆,周身得微汗,抖战与腹疼皆愈。此于麻黄附子细辛汤外而复加药数味者,为其少阴暴虚腹中疼痛也。(《医学衷中参西录·少阴病麻黄附子细辛汤证》)

案4

见三两医案·伤寒·地黄·案1。

案5

见一两医案·伤寒·山药·案1。

案6

见三两医案·伤寒·地黄·案2。◆山药一两

案1

奉天财政厅科员刘仙舫,年二十五六,于季冬得伤寒,经医者误治,大便滑泻无度,而上焦烦热,精神昏愦,时作谵语,脉象洪数,重按无力。遂重用生山药两半、滑石一两、生杭芍六钱、甘草三钱,一剂泻止。上焦烦热不退,仍作谵语。爰用玄参、沙参诸凉润之药清之,仍复滑泻,再投以前方一剂泻又止,而上焦之烦热益甚,精神亦益昏愦,毫无知觉。仙舫家营口,此时其家人毕至,皆以为不可复治。诊其脉虽不实,仍有根柢,至数虽数,不过六至,知犹可治,遂慨切谓其家人曰:“果信服余药,此病尚可为也。”其家人似领悟。为疏方用大剂白虎加人参汤,更以生山药一两代粳米,大生地一两代知母,煎汤一大碗,嘱其药须热饮,一次止饮一口,限以六句钟内服完,尽剂而愈。(《医学衷中参西录·山药解》)

案2

见五两医案·伤寒·石膏案。

案3

见三两医案·伤寒·石膏·案3。

案4

见二两医案·伤寒·石膏案。◆知母一两

见九两医案·伤寒·石膏案。◆枸杞子一两

案1

见五两医案·伤寒·地黄案。

案2

见一两医案·伤寒·地黄·案2。◆石膏一两

案1

刘姓妇人,得伤寒少阳证,寒热往来无定时,心中发热,呕吐痰涎,连连不竭,脉象沉弦。为开小柴胡汤原方,亦柴胡减半用四钱,加生石膏一两、云苓片四钱。有知医者在座,疑而问曰:少阳经之证,未见有连连吐黏涎不竭者,今先生用小柴胡汤,又加石膏、茯苓,将勿不但为少阳经病,或又兼他经之病乎?

答曰:君之问诚然也,此乃少阳病而连太阴也。少阳之去路原为太阴之经,太阴在腹为湿土之气,若与少阳相并,则湿热化合,即可多生黏涎,故于小柴胡汤中加石膏、茯苓,以清少阳之热,即以利太阴之湿也。知医者闻之,甚为叹服。遂将此方煎服,两剂全愈。(《医学衷中参西录·少阳病小柴胡汤证》)

案2

一人年过三旬,于初春患伤寒证,经医调治不愈。七八日间延为诊视,头疼,周身发热,恶心欲吐,心中时或烦躁,头即有汗而身上无汗,左右脉象皆弦,右脉尤弦而有力,重按甚实,关前且甚浮。即此脉论,其左右皆弦者,少阳也,右脉重按甚实者,阳明也,关前之脉浮甚者,太阳也,此为三阳合病无疑。其既有少阳病而无寒热往来者,缘与太阳、阳明相并,无所为往无所为来也。遂为疏方生石膏、玄参各一两,连翘三钱,茵陈、甘草各二钱,俾共煎汤一大盅顿服之。将药服后,俄顷汗出遍体,近一点钟,其汗始竭,从此诸病皆愈。(《医学衷中参西录·少阳篇三阳合病之治法》)

案3

张月楼,少愚八岁,一方之良医也。其初习医时,曾病少阳伤寒,寒热往来,头疼发热,心中烦而喜呕,脉象弦细,重按有力。愚为疏方调治,用柴胡四钱,黄芩、人参、甘草、半夏各三钱,大枣四枚,生姜三大片,生石膏一两,俾煎汤一大盅服之。月楼疑而问曰:此方乃小柴胡汤外加生石膏也,按原方中分量,柴胡半斤以一两折为今之三钱计之,当为二两四钱,复三分之,当为今之八钱。今方中他药皆用其原分量,独柴胡减半,且又煎成一盅服之,不复去滓重煎,其故何也?弟初习医,未明医理,愿兄明以教我也?

答曰:用古人之方,原宜因证、因时,为之变通,非可胶柱鼓瑟也。此因古今气化略有不同,即人之禀赋遂略有差池,是以愚用小柴胡汤时,其分量与药味,恒有所加减。夫柴胡之性,不但升提,实原兼有发表之力,古法去滓重煎者,所以减其发表之力也。今于方中加生石膏一两,以化其发表之力,即不去滓重煎,自无发表之虞,且因未经重煎,其升提之力亦分毫无损,是以止用一半,其力即能透膈上出也。放心服之,自无差谬。月楼果信用愚言,煎服一剂,诸病皆愈。(《医学衷中参西录·少阳病小柴胡汤证》)◆滑石一两

见一两医案·伤寒·山药·案1◆枸杞子一两

见五两医案·伤寒·石膏案。◆玄参一两

见一两医案·伤寒·石膏·案2。三、温  病◆山药一两

案1

高振之,山西人,年二十八岁,来天津谋事,寓居其友家一区陈宅,于仲秋得温病。

病因:朋友招饮,饮酒过度,又多喝热茶,周身出汗,出外受风。

证候:周身骨节作疼,身热三十九度四分,心中热而且渴,舌苔薄而微黄。大便干燥,小便短赤,时或干嗽,身体酸软殊甚,动则眩晕,脉数逾五至,浮弦无力。自始病至此已四十日矣,屡次延医服药无效。

诊断:此证乃薄受外感,并非难治之证。因治疗失宜,已逾月而外表未解,内热自不能清。病则懒食,又兼热久耗阴,遂由外感之实热酿成内伤之虚热,二热相并,则愈难治矣。斯当以大滋真阴之药为主,而以解表泻热之药佐之。

处方:生怀山药一两,生怀地黄一两,玄参一两,沙参六钱,生杭芍六钱,大甘枸杞五钱,天冬五钱,天花粉五钱,滑石三钱,甘草三钱;共煎汤一大碗,分三次温饮下,其初饮一次时,先用白糖水送服西药阿斯必林半瓦,然后服汤药。

复诊:初服药一次后,周身得汗,骨节已不觉疼,二次三次继续服完,热退强半,小便通畅,脉已不浮弦,跳动稍有力,遂即原方略为加减,俾再服之。

处方:生怀山药一两,生怀地黄八钱,玄参六钱,沙参六钱,大甘枸杞六钱,天门冬六钱,滑石三钱,甘草二钱,真阿胶三钱(捣碎);药共九味,先将前八味煎汤两大盅,去渣入阿胶融化,分两次温服。其服初次时,仍先用白糖水送服阿斯必林三分瓦之一。此方中加阿胶者,以其既善滋阴,又善润大便之干燥也。

效果:将药先服一次,周身又得微汗,继将二分服下,口已不渴,其日大便亦通下,便下之后,顿觉精神清爽,灼热全无,病遂从此愈矣。(《医学衷中参西录·温病门》)

案2

一周姓叟,年近七旬,素有劳疾,且又有鸦片嗜好,于季秋患温病,阳明府热炽盛,脉象数而不实,喘而兼嗽,吐痰稠黏。投以白虎加人参汤,以生山药代粳米,一剂,大热已退,而喘嗽仍不愈,且气息微弱,似不接续。其家属惶恐,以为难愈。且言如此光景,似难再(指宁嗽进药。愚曰:勿须用药,寻常服食之物即可治愈矣。为开此方定喘饮),病家视之,果系寻常食物,知虽不对证,亦无妨碍。遂如法服之,二剂全愈。(《医学衷中参西录·治伤寒温病同用方·宁嗽定喘饮》)

●宁嗽定喘饮:

生怀山药一两半,甘蔗汁一两,酸石榴汁六钱,生鸡子黄四个。主治伤寒温病,阳明大热已退,其人或素虚,或在老年,至此益形怯弱,或喘,或嗽,或痰涎壅盛,气息似甚不足者。

案3

见一两医案·温病·白芍药·案1。

案4

见一两医案·温病·滑石·案1。

案5

见一两医案·温病·石膏·案6。

案6

见二两医案·温病·白茅根案。

案7

见二两医案·温病·地黄·案1。

案8

见二两医案·温病·地黄·案2。

案9

见三两医案·温病·石膏·案13。

案10

见三两医案·温病·地黄·案12。

案11

见三两医案·温病·石膏·案2。

案12

见三两医案·温病·石膏·案4。

案13

见三两医案·温病·石膏·案5。

案14

见三两医案·温病·石膏·案9。

案15

见三两医案·温病·石膏·案10。

案16

见三两医案·温病·石膏案。

案17

见十二两医案·心悸·地黄案。

案18

见五两医案·温病·石膏·案1。◆石膏一两

案1

奉天鼓楼南,连奉澡塘曲玉轩得温病。恶心呕吐,五日不能饮食,来院求为诊治。其脉浮弦,数近六至,重按无力,口苦心热,舌苔微黄。因思其脉象浮弦者,少阳、阳明二经之气化挟温热之气上逆也。按之无力者,吐久不能饮食,缺乏水谷之气也。至数近六至者,热而兼虚,故呈此数象也。因思石膏之性能清热镇逆,且无臭味,但以之煮水饮之,或可不吐。遂用生石膏(细末)两半,煎汤两茶杯,分二次温饮下。初次饮未吐,至二次仍吐出。病人甚觉惶恐,加以久不饮食,几难支持。愚曰:勿恐。再用药末数钱,必然能止呕吐。遂单用生赭石(细末)四钱,俾以开水送下,须臾觉恶心立止,胸次通畅,饥而思食。遂食薄粥一瓯,觉下行顺利,从此不复呕吐,而心中犹觉发热,舌根肿胀,言语不利。遂用生石膏一两,丹参、乳香、没药、连翘各三钱,两剂而愈。(《医学衷中参西录·治伤寒温病同用方》)

案2

奉天商业学校校长李葆平,得风温证,发热,头疼,咳嗽。延医服药一剂,头疼益剧,热嗽亦不少减。其脉浮洪而长,知其阳明经府皆热也。视所服方,有薄荷、连翘诸药以解表,知母、玄参诸药以清里,而杂以橘红三钱,诸药之功尽为橘红所掩矣。为即原方去橘红,加生石膏一两,一剂而愈。(《医学衷中参西录·虚劳温病皆忌橘红说》)

案3

李芳岑督军之太夫人,年八旬有三,于孟夏得温病,兼项后作疼。

病因:饭后头面有汗,忽隔窗纱透入凉风,其汗遂闭,因得斯证。

证候:项疼不能转侧,并不能俯仰,周身发灼热,心中亦热,思凉物,脉象左部弦而长,右部则弦硬有力,大便干燥,小便短少。

诊断:此因汗出腠理不闭,风袭风池、风府,是以项疼,因而成风温也。高年之脉,大抵弦细,因其气虚所以无甚起伏,因其血液短少,是以细而不濡,至于弦硬而长有力,是显有温热之现象也。此当清其实热而辅以补正兼解表之品。

处方:生石膏一两(轧细),野台参三钱,生怀地黄一两,生怀山药五钱,玄参三钱,沙参三钱,连翘二钱,西药阿斯必林一瓦。先将阿斯必林用白糖水送下,继将中药煎汤一大盅,至甫出汗时,即将汤药乘热服下。

效果:如法将药服下后,周身得汗,表里之热皆退,项之疼大减,而仍未脱然。俾每日用阿斯必林一瓦强约三分,分三次用白糖水送下,隔四点钟服一次。若初次服后微见汗者,后两次宜少服,如此两日,项疼全愈。(《医学衷中参西录·温病门》)

案4

天津北门里,杨姓媪,年过五旬,于季春得温病兼呕吐。

病因:家庭勃谿,激动肝胆之火,继因汗出受风,遂得此证。

证候:表里壮热,呕吐甚剧,不能服药,少进饮食亦皆吐出。舌苔白厚,中心微黄。大便三日未行。其脉左部弦长,右部洪长,重按皆实。

诊断:此少阳阳明合病也。为其外感之热已入阳明胃腑,是以表里俱壮热,而舌苔已黄,为其激动之火积于少阳肝胆,是以其火上冲频作呕吐。治此证者欲其受药不吐,当变汤剂为散,且又分毫无药味,庶可奏效。

处方:生石膏一两(细末),鲜梨两大个;将梨去皮,切片,蘸石膏末细细嚼服。

复诊:将梨片与石膏末嚼服一强半未吐,迟两点钟又将所余者服完,自此不复呕吐,可进饮食,大便通下一次。诊其脉犹有余热,问其心中亦仍觉热,而较前则大轻减矣。拟改用汤剂以清其未尽之热。

处方:生石膏一两(捣细),生杭芍八钱,玄参三钱,沙参三钱,连翘二钱,甘草二钱,鲜白茅根三钱;药共七味,先将前六味水煎十余沸,入鲜白茅根再煎三四沸,取汤一大盅,温服。

效果:将药如法煎服一剂,热又减退若干,脉象已近和平,遂即原方将石膏改用六钱、芍药改用四钱,又服一剂,病遂全愈。(《医学衷中参西录·温病门》)

案5

一人年三十许。得温证,延医治不效,迁延十余日。愚诊视之,脉虽洪而有力,仍兼浮象。问其头疼乎?曰:然!渴欲饮凉水乎?曰:有时亦饮凉水,然不至燥渴耳。知其为日虽多,而阳明之热,犹未甚见一两医案·感冒·石膏·案1实,太阳之表,犹未尽罢也。投以寒解汤(),须臾汗出而愈。(《医学衷中参西录·治温病方》)

案6

邑城东赵家庄,刘氏女,年十五岁,于季春患温病久不愈。

病因:因天气渐热,犹勤纺织,劳力之余,出外乘凉,有汗被风遂成温病。

证候:初得周身发热,原宜辛凉解肌,医者竟用热药发之,汗未出而热益甚,心中亦热而且渴。此时若用大剂白虎加人参汤清之,病亦可愈,而又小心不敢用。惟些些投以凉润小剂,迁延二十余日,外感之热似渐退。然午前稍轻而午后则仍然灼热,且多日不能饮食,形体异常清瘦。左脉弦细无根,右部关脉稍实,一息六至。舌苔薄而微黄,毫无津液。大便四五日一行,颇干燥。

诊断:此因病久耗阴,阴虚生热,又兼外感之热留滞于阳明之府未尽消也。当以清外感之热为主,而以滋补真阴之药辅之。

处方:生石膏一两(捣细),野党参三钱,生怀地黄一两,生怀山药一两,生杭芍四钱,滑石三钱,甘草三钱;共煎汤一大盅,分两次温服下。

复诊:将药煎服两剂后,外感之热已退,右关脉已平和,惟过午犹微发热,此其阴分犹虚也。当再滋补其阴分。

处方:玄参一两,生怀山药一两,甘枸杞五钱(大者),生杭芍五钱,滑石二钱,熟地黄一两,生鸡内金一钱(黄色的,捣),甘草二钱;共煎一大盅,分两次温服。

效果:日服药一剂,连服三日,灼热全愈。(《医学衷中参西录·温病门》)

案7

友人刘干臣之女,嫁于邻村,得温病,干臣邀愚往视。其证表里俱热,胃口满闷,时欲呕吐,舌苔白而微黄,脉象洪滑,重按未实,问其大便,昨行一次微燥。一医者欲投以调胃承气汤,疏方尚未取药。愚曰:此证用承气汤尚早。遂另为疏方用生石膏一两、碎竹茹六钱、青连翘四钱,煎汤服后,周身微汗,满闷立减,亦不复欲呕吐,从前小便短少,自此小便如常,其病顿愈。(《医学衷中参西录·竹茹解》)

案8瘟疫自肺传心,无故自笑,精神恍惚,

愚临证二十余年,仅遇一媪患此证(言语错乱指护心至宝丹),为拟此方(),服之而愈。(《医学衷中参西录·治瘟疫瘟疹方·护心至宝丹》)

●护心至宝丹:

生石膏一两,人参二钱,羚羊角二钱,朱砂三分,牛黄一分,犀角二钱。主治瘟疫自肺传心,无故自笑,精神恍惚,言语错乱之危候。

案9

见二两医案·温病·代赭石·案1。

案10

见三两医案·温病·山茱萸案。◆地黄一两

案1

见一两医案·温病·山药·案1。

案2

见一两医案·温病·石膏案。

案3

见一两医案·温病·石膏·案6。

案4

见三两医案·温病·石膏案。

案5

见三两医案·温病·石膏·案2。

案6

见三两医案·温病·石膏·案3

案7

见三两医案·温病·石膏·案9

案8

见三两医案·温病·石膏·案10。

案9

见三两医案·温病·石膏·案23。

案10

见五两医案·温病·石膏·案1。◆知母一两

见二两医案·温病·石膏·案10。

见三两医案·温病·石膏·案6。

见三两医案·温病·石膏·案13。

见三两医案·温病·石膏·案11。

见三两医案·温病·石膏·案16。

见三两医案·温病·石膏·案17。

见三两医案·温病·石膏·案18。

见四两医案·温病·石膏·案6。

见六两医案·温病·石膏·案1。◆玄参一两

案1

见二两医案·温病·地黄·案1。

案2

见一两医案·温病·山药·案1。

案3

见一两医案·温病·石膏·案6。

案4

见二两医案·温病·石膏·案5。

案5

见三两医案·温病·石膏·案6。

案6

见三两医案·温病·石膏·案9。

案7

见三两医案·温病·地黄·案12。

案8

见三两医案·温病·石膏·案23。◆白芍一两

案1

天津大胡同,范姓媪,年过五旬,得温病兼下痢证。

病因:家务劳心,恒动肝火,时当夏初,肝阳正旺,其热下迫,遂患痢证。因夜间屡次入厕又受感冒,兼发生温病。

证候:表里皆觉发热,时或作渴,心中烦躁,腹中疼甚剧,恒作呻吟。昼夜下痢十余次,旬日之后系纯白痢,其舌苔厚欲黄,屡次延医服药,但知治痢且用开降之品,致身体虚弱卧不能起,其脉左右皆弦而有力,重按不实,搏近五至。

诊断:此病因肝火甚盛,兼有外感之热已入阳明,所以脉象弦而有力。其按之不实者,因从前服开降之药过多也。其腹疼甚剧者,因弦原主疼,兹则弦而且有力,致腹中气化不和,故疼甚剧也。其烦躁者,因下久阴虚,肾气不能上达与心相济,遂不耐肝火温热之灼耗,故觉烦躁也。宜治以清温凉肝之品,而以滋阴补正之药辅之。

处方:生杭芍一两,滑石一两,生怀山药一两,天花粉五钱,山楂片四钱,连翘三钱,甘草三钱;共煎汤一大盅,温服。

复诊:将药煎服一剂,温热已愈强半,下痢腹疼皆愈,脉象亦见和缓,拟再用凉润滋阴之剂,以清其余热。

处方:生怀山药一两,生杭芍六钱,天花粉五钱,生怀地黄五钱,玄参五钱,山楂片三钱,连翘二钱,甘草二钱;共煎汤一大盅,温服。

效果:将药连服两剂,病遂全愈。惟口中津液短少,恒作渴,运动乏力,俾用生怀山药细末煮作茶汤,兑以鲜梨自然汁,当点心服之,日两次,浃辰之间当即可复原矣。盖山药原善滋阴,而其补益之力又能培养气化之虚耗。惟其性微温,恐与病后有余热者稍有不宜,藉鲜梨自然汁之凉润以相济为用,则为益多矣。(《医学衷中参西录·温病门》)

案2

见一两医案·温病·白芍·案1。

案3

见二两医案·温病·石膏·案5。

案4

见二两医案·温病·石膏·案4。

案5

见三两医案·温病·石膏·案2。

案6

见三两医案·温病·石膏·案4。

案7

见三两医案·温病·石膏·案9。

案8

见三两医案·温病·石膏·案23。◆滑石一两

案1

汲海峰之太夫人,年近七旬。身体羸弱,谷食不能消化,惟饮牛乳,或间饮米汤少许,已二年卧床,不能起坐矣。于戊午季秋受温病。时愚初至奉天,自锦州邀愚诊视。脉甚细数,按之微觉有力。发热咳嗽,吐痰稠黏,精神昏愦,气息奄奄。投以滋阴清燥汤,减滑石之半,加玄参五钱,一剂病愈强半。又煎渣取清汤一茶盅,调入生鸡子黄一枚,服之全愈。(《医学衷中参西录·治温病方》)

●滋阴清燥汤:

滑石一两,甘草三钱,生白芍四钱,生山药一两。主治温病外表已解,其人或不滑泻,或兼喘息,或兼咳嗽,频吐痰涎,确有外感实见于三两医案·温病·石膏·案13热,脉象甚虚数者;或温病服滋阴宣解汤()后,犹有余热者,亦可继服此汤。

案2

见一两医案·温病·白芍·案1。

案3

见二两医案·温病·白茅根案。

案4

见三两医案·温病·石膏·案10。

案5

见三两医案·温病·石膏·案13。

案6

见四两医案·温病·茅根案。◆代赭石一两

案1

见二两医案·温病·石膏·案3。

案2

见二两医案·温病·石膏·案22。

案3

见三两医案·温病·石膏·案23。

案4

见三两医案·温病·山茱萸案。◆党参一两

案1

一壮年得温病,延医服药二十余日,外感之热尽退,精神转益昏沉。及愚视之,周身皆凉,奄奄一息,呼之不应,舌干如磋,毫无舌苔,其脉象微弱而迟,不足四至,五六呼吸之顷必长出气一次。此必因服开降之药太过,伤其胸中大气也。盖胸中大气因受伤下陷,不能达于脑中则神昏,不能上潮于舌本则舌干,其周身皆凉者,大气因受伤不能宣布于营卫也;其五六呼吸之顷必长出气一次者,因大气伤后不能畅舒,故太息以舒其气也。

遂用野台参一两,柴胡一钱,煎汤灌之,连服两剂全愈。(《医学衷中参西录·论伤寒、温病神昏谵语之原因及治法》)

案2

见三两医案·温病·地黄·案12。

案3

见二两医案·温病·石膏·案10。

案4

见三两医案·温病·石膏·案12。

案5

见三两医案·温病·山茱萸案。◆枸杞子一两

案1

见二两医案·温病·地黄·案1。

案2

见三两医案·温病·石膏·案5。

案3

见三两医案·温病·地黄·案12。

案4

见三两医案·温病·石膏·案12。◆莱菔子一两

见二两医案·温病·白茅根案。◆白术一两

见三两医案·温病·山茱萸案。◆甘草一两

见二两医案·温病·白芍案。◆桂圆肉一两

见二两医案·温病·石膏·案5。◆龙骨一两

见三两医案·温病·石膏·案18。◆牡蛎一两

见三两医案·温病·石膏·案18。◆天花粉一两

见六两医案·温病·石膏·案1。四、发  热◆天门冬一两

见十六两医案·发热·石膏案。◆玄参一两

见十六两医案·发热·石膏案。五、中  暑◆玄参一两

见三两医案·温病·石膏案。六、咳  嗽◆山药一两

案1

北平大陆银行理事林农孙,年近五旬,因受风温,虽经医治愈,而肺中余热未清,致肺阴铄耗,酿成肺病,屡经医治无效,其脉一息五至,浮沉皆有力,自言喉连肺际,若觉痒则咳嗽顿发,剧时连嗽数十声,周身汗出,必吐出若干稠痰其嗽始止。问其心中常觉发热,大便燥甚,四五日一行,因悟其肺际作痒,即顿发咳嗽者,必其从前病时风邪由皮毛袭入肺中者,至今犹未尽除也。因其肺中风热相助为虐,宜以麻黄祛其风,石膏清其热,遂为开麻杏甘石汤方。

麻黄用钱半,生石膏用两半,杏仁三钱,甘草二钱,煎服一剂,咳嗽顿愈。诊其脉仍有力,又为开善后之方,用生山药一两,北沙参、天花粉、天冬各五钱,川贝、射干、苏子、甘草各二钱。嘱其多服数剂,肺病可从此除根。后阅旬日,林农孙又求诊视,言先生去后,余服所开善后方,肺痒咳嗽仍然反复,遂仍服第一次方,至今已连服十剂,心中热已退,仍分毫不觉药凉,肺痒咳嗽皆愈,且饮食增加,大便亦不甚干燥。闻其所言,诚出愚意料之外也。

再诊:其脉已不数,仍似有力,遂将方中麻黄改用一钱,石膏改用一两,杏仁改用二钱,又加生怀山药六钱,俾煎汤接续服之,若服之稍觉凉时,即速停止。后连服七八剂似稍觉凉,遂停服,肺病从此竟愈。(《医学衷中参西录·太阳温病麻杏甘石汤证》)

案2

陈林生,江苏浦口人,寓天津一区玉山,年十八岁。自幼得肺劳喘嗽证。

病因:因其母素有肺劳病,再上推之,其外祖母亦有斯病。是以自幼时,因有遗传性亦患此病。

证候:其证初时犹轻,至热时即可如常人,惟略有感冒即作喘嗽。治之即愈,不治则两三日亦可自愈。至过十岁则渐加重,热时亦作喘嗽,冷时则甚于热时,服药亦可见轻,旋即反复。至十六七岁时,病又加剧,屡次服药亦无效,然犹可支持也。迨愚为诊视,在民纪十九年仲冬,其时病剧已难支持,昼夜伏几,喘而且嗽,咳吐痰涎,连连不竭,无论服何中药,皆分毫无效。惟日延西医注射药针一次,虽不能止咳喘而可保当日无虞。诊其脉左右皆弦细,关前微浮,两尺重按无根。

诊断:此等证,原因肺脏气化不能通畅,其中诸细管即易为痰涎滞塞,热时肺胞松缓,故病犹轻,至冷时肺胞紧缩,是以其病加剧。治之者当培养其肺中气化,使之辟有力,更疏瀹其肺中诸细管,使之宣通无滞,原为治此病之正则也。而此证两尺之脉无根,不但其肺中有病,其肝肾实亦有病,且病因又为遗传性,原非一蹴所能治愈,当分作数步治之。

处方:生怀山药一两,大甘枸杞一两,天花粉三钱,天冬三钱,生杭芍三钱,广三七(捣细)二钱,射干三钱,杏仁(去皮)二钱,五味子(捣碎)二钱,葶苈子(微炒)二钱,细辛一钱;药共十一味,前十味煎汤一大盅,送服三七末一钱,至煎渣再服时仍送服余一钱。

方解:方中用三七者,恐肺中之气窒塞,肺中之血亦随之凝滞,三七为止血妄行之圣药,更为流通瘀血之圣药,故于初步药中加之。五味必捣碎用者,因其外皮之肉偏于酸,核中之仁味颇辛,酸辛相济,能敛又复能开,若囫囵入汤剂煎之,则力专酸敛,服后或有满闷之弊。若捣碎用之,无事伍以干姜(小青龙汤中五味、干姜并用,徐氏谓此借干姜辛以调五之味之酸),服后自无满闷之弊也。

复诊:将药连服四剂,咳喘皆愈三分之二,能卧睡两三点钟。其脉关前不浮,至数少减,而两尺似无根,拟再治以纳气归肾之方。

处方:生怀山药一两,大甘枸杞一两,野党参三钱,生赭石(轧细)六钱,生怀地黄六钱,生鸡内金(黄色的,捣)钱半,净萸肉四钱,天花粉四钱,天冬三钱,牛蒡子(捣碎)三钱,射干二钱;共煎汤一大盅,温服。

方解:参之性补而微升,惟与赭石并用,其补益之力直达涌泉。况咳喘之剧者,其冲胃之气恒因之上逆,赭石实又为降胃镇冲之要药也。至方中用鸡内金者,因其含有稀盐酸,原善化肺管中之瘀滞以开其闭塞,又兼能运化人参之补力不使作满闷也。

三诊:将药连服五剂,咳喘皆愈,惟其脉仍逾五至,行动时犹觉气息微喘,此乃下焦阴分犹未充足,不能与阳分相维系也。此当峻补其真阴,俾阴分充足自能维系其阳分,气息自不上奔矣。

处方:生怀山药一两,大甘枸杞一两,熟怀地黄一两,净萸肉四钱,玄参四钱,生远志钱半,北沙参四钱,怀牛膝三钱,大云苓片二钱,苏子(炒捣)二钱,牛蒡子(捣碎)二钱,生鸡内金钱半;共煎汤一大盅,温服。

方解:按远志诸家本草皆谓其味苦性善补肾,而愚曾嚼服之,则其味甚酸,且似含有矾味。后阅西药本草,谓其含有林禽酸,且谓可作轻吐药(服其未至二钱,即可作吐),是其中含有矾味可知。为其味酸,且含有矾味,是以能使肺中多生津液以化凝痰,又可为理肺要药。此原为肺肾同治之剂,故宜用此肺肾双理之药也。

效果:将药连服八剂,行走动作皆不作喘,其脉至数已复常。从此停服汤药,俾日用生怀山药细末,水调煮作茶汤,少调以生梨自然汁,当点心用之,以善其后。(《医学衷中参西录·虚劳喘嗽门》)

案3

邻村许姓学生,年十八岁,于季春得劳热咳嗽证。

病因:秉性刚强,校中岁底季考,未列前茅,于斯发愤用功,劳心过度;又当新婚之余,或年少失保养,迨至春阳发动,渐成劳热咳嗽证。

证候:日晡潮热,通夜作灼,至黎明得微汗其灼乃退。白昼咳嗽不甚剧,夜则咳嗽不能安枕。饮食减少,身体羸瘦,略有动作即气息迫促。左右脉皆细弱,重按无根,数逾七至。夫脉一息七至,即难挽回,况复逾七至乎?犹幸食量犹佳,大便干燥(此等证忌滑泻),知犹可治。拟治以峻补真阴之剂,而佐以收敛气化之品。

处方:生怀山药一两,大甘枸杞八钱,玄参六钱,生怀地黄六钱,沙参六钱,甘草三钱,生龙骨(捣碎)六钱,净萸肉六钱,生杭芍三钱,五味子(捣碎)三钱,牛蒡子(捣碎)三钱;共煎汤一大盅,温服。

方解:五味入汤剂,药局照例不捣。然其皮味酸,核味辛,若囫囵入煎则其味过酸,服之恒有满闷之弊。故徐灵胎谓,宜与干姜之味辛者同服。若捣碎入煎,正可藉其核味之辛以济皮味之酸,无事伍以干姜而亦不发满闷。是以欲重用五味以治嗽者,当注意令其捣碎,或说给病家自检点。至于甘草多用至三钱者,诚以此方中不但五味酸,萸肉亦味酸。若用甘草之至甘者与之化合(即甲己化土),可增加其补益之力(如酸能齿,得甘则不能齿是明征),是以多用至三钱。

复诊:将药连服三剂,灼热似见退,不复出汗,咳嗽亦稍减,而脉仍七至强。因恍悟此脉之数,不但因阴虚,实亦兼因气虚,犹若力小而强任重者,其体发颤也。拟仍峻补其真阴,再辅以补气之品。

处方:生怀山药一两,野台参三钱,大甘枸杞六钱,玄参六钱,生怀地黄六钱,甘草三钱,净萸肉五钱,天花粉五钱,五味子(捣碎)三钱,生杭芍三钱,射干二钱,生鸡内金(黄色的,捣)钱半;共煎一大盅,温服。为方中加台参恐服之作闷,是以又加鸡内金以运化之。且凡虚劳之甚者,其脉络间恒多瘀滞,鸡内金又善化经络之瘀滞也。

三诊:将药连服四剂,灼热咳嗽已愈十之七八,脉已缓至六至,此足征补气有效也。爰即原方略为加减,多服数剂,病自除根。

处方:生怀山药一两,野台参三钱,大甘枸杞六钱,玄参六钱,生怀地黄五钱,甘草二钱,天冬五钱,净萸肉五钱,生杭芍三钱,川贝母三钱,生远志二钱,生鸡内金(黄色的,捣)钱半。共煎一大盅,温服。

效果:将药连服五剂,灼热咳嗽全愈,脉已复常,遂停服汤剂。俾日用生怀山药细末煮作茶汤,兑以鲜梨自然汁,当点心服之,以善其后。(《医学衷中参西录·虚劳喘嗽门》)

案4

沈阳商家子娄顺田,年二十二,虚劳咳嗽,甚形羸弱,脉数八至,按之即无。细询之,自言曾眠热炕之上,晨起觉心中发热,从此食后即吐出,夜间咳嗽甚剧,不能安寝。因二十余日寝食俱废,遂觉精神恍惚,不能支持。愚闻之,知脉象虽危,仍系新证,若久病至此,诚难挽回矣。遂投以醴泉饮,为其呕吐,将赭石改用一两,一剂吐即止,可以进食,嗽亦见愈。从前五六日未大便,至此大便亦通下。如此加减服之,三日后脉数亦见愈。然犹六至余,心中犹觉发热,遂将玄参、生地皆改用六钱,又每日于午时,用白蔗糖冲水,送服西药阿斯必林(《医学衷中参西录·赭石解》中也录有本案)七厘许。数日诸病皆愈,脉亦复常 。(《医学衷中参西录·治阴虚劳热方·醴泉饮》)

●醴泉饮:

生山药一两,大生地五钱,人参四钱,玄参四钱,生赭石四钱,牛蒡子三钱,天冬四钱,甘草二钱。主治虚劳发热,或喘或嗽,脉细而弱。

案5

沈阳苏惠堂,年三十许,劳嗽二年不愈,动则作喘,饮食减少。更医十余人,服药数百剂,分毫无效,羸弱转甚。其姊丈李生,在京师见 《衷中参西录》再版,大加赏异,急邮函俾其来院诊治。其脉数六至,虽细弱仍有根柢,知其可治。自言上焦恒觉发热,大便三四(见于一两医案·咳嗽·山药·案4)日一行,时或干燥。遂投以醴泉饮,为其便迟而燥,赭石改用六钱,又加鸡内金二钱(捣细),恐其病久脏腑经络多瘀滞也。数剂后饭量加增,心中仍有热时,大便已不燥,间日一行。遂去赭石二钱,加知母二钱,俾于晚间服汤药后,用白蔗糖水,送服阿斯必林四分瓦之一(瓦之分量详于例言),得微汗。后令于日间服之,不使出汗,数日不觉发热,脉亦复常,惟咳嗽未能全愈。又用西药几阿苏六分、薄荷冰四分,和以绿豆粉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三丸,日两次,汤药仍照方服之,五六日后咳嗽亦愈,身体从此康(《医学衷中参西录·赭石解》也录有本案)健 。(《医学衷中参西录·治阴虚劳热方》)

案6

徐益林,住天津一区,年三十四岁,业商,得肺劳痰喘证。

病因:因弱冠时游戏竞走,努力过度伤肺,致有喘病,入冬以来又兼咳嗽。

证候:平素虽有喘证,然安养时则不犯,入冬以来,寒风陡至,出外为风所袭,忽发咳嗽。咳嗽不已,喘病亦发,咳喘相助为虐,屡次延医,服药不愈,夜不能卧。其脉左部弦细而硬,右部濡而兼沉,至数如常。

诊断:此乃气血两亏,并有停饮之证,是以其左脉弦细者,气虚也。弦细兼硬者,肝血虚、津液短也。其右脉濡者,湿痰留饮也。濡而兼沉者,中焦气化亦有所不足也。其所以喘而且嗽者,亦痰饮上溢之所迫致也。拟用小青龙汤,再加滋补之药治之。

处方:生怀山药一两,当归身四钱,天冬四钱,寸麦冬四钱,生杭芍三钱,清半夏三钱,桂枝尖二钱五分,五味子(捣碎)二钱,杏仁(去皮)二钱,干姜钱半,细辛一钱,甘草钱半,生姜三片;共煎一大盅,温饮下。

方解:凡用小青龙汤,喘者去麻黄加杏仁,此定例也。若有外感之热者,更宜加生石膏,此证无外感之热,故但加二冬以解姜、桂诸药之热。

复诊:将药煎服一剂,其喘即愈,又继服两剂,咳嗽亦愈强半,右脉已不沉,似稍有力,左脉仍近弦硬,拟再以健胃养肺、滋生血脉之品。

处方:生怀山药一两,生百合五钱,大枸杞子五钱,天冬五钱,当归身三钱,苏子(炒捣)钱半,川贝母三钱,白术(炒)三钱,生薏米(捣碎)三钱,生远志二钱,生鸡内金(黄色的,捣)钱半,甘草钱半;共煎汤一大盅,温服。

效果:将药连服四剂,咳嗽全愈,脉亦调和如常矣。(《医学衷中参西录·虚劳喘嗽门》)

案7

一妇人年近三旬,咳嗽痰中带血,剧时更大口吐血,常觉心中发热。其脉一分钟九十至,按之不实。投以滋阴宁嗽降火之药数剂,无效。因思此证,若用药专止其嗽,嗽愈其吐血亦当愈。遂用川贝九钱,煎取清汤四茶盅,调入生山药(细末)一两,煮作稀粥。俾于一日连进二剂,其咳顿止,吐血证亦遂愈。(《医学衷中参西录·治吐衄方》)

案8

一叟年六十四,素有劳疾,因劳嗽太甚,呕血数碗。其脉摇摇无根,或一动一止,或两三动一止。此气血虚极,将脱之候也。诊脉时见其所咳吐者,痰血相杂。询其从前呕吐之时心中发热。为制此汤(指保元寒降汤),一剂而血止,又服数剂脉亦调匀。(《医学衷中参西录·治吐衄方》)

●保元寒降汤:

生山药一两,野台参五钱,生代赭石八钱,知母六钱,生地黄六钱,生白芍四钱,牛蒡子四钱,三七(细轧,药汁送服)二钱。治吐血过多,气分虚甚,喘促咳逆,血脱而气亦将脱。其脉上盛下虚,上焦兼烦热者。

案9

张耀华,年二十六岁,盐山人,寓居天津一区,业商,得肺病咳嗽吐血。

病因:经商劳心,又兼新婚,失于调摄,遂患劳嗽。继延推拿者为推拿两日,咳嗽分毫未减,转添吐血之证。

证候:连声咳嗽不已,即继以吐血,或痰中带血,或纯血无痰,或有咳嗽兼喘。夜不能卧,心中发热,懒食,大便干燥,小便赤涩。脉搏五至强,其左部弦而无力,右部浮取似有力,而尺部重按豁然。

处方:生怀山药一两,大潞参三钱,生赭石(轧细)六钱,生怀地黄六钱,玄参六钱,广三七(轧细)二钱,天冬五钱,净萸肉五钱,生杭芍四钱,射干三钱,甘草二钱;药共十一味,将前十味煎汤一大盅,送服三七末一半,至煎渣重服时,再送服其余一半。

复诊:此药服两剂后,血已不吐,又服两剂,咳嗽亦大见愈,大小便已顺利,脉已有根,不若从前之浮弦。遂即原方略为加减,俾再服之。

处方:生怀山药一两,大潞参三钱,生赭石(轧细)六钱,生怀地黄六钱,大甘枸杞六钱,广三七(轧细)钱半,净萸肉五钱,沙参五钱,生杭芍三钱,射干二钱,甘草二钱;药共十一味,将前十味煎汤一大盅,送服三七末一半,至煎渣重服时,再送其余一半。

效果:将药连服五剂,诸病皆愈,脉已复常,而尺部重按仍欠实。遂于方中加熟怀地黄五钱,俾再服数剂,以善其后。(《医学衷中参西录·虚劳喘嗽门》)

案10

见一两医案·咳嗽·石膏·案2。

案11

见一两医案·咳嗽·沙参案。

案12

见二两医案·咳嗽·地黄·案2。

案13

见二两医案·咳嗽·石膏案。◆石膏一两

案1

沧州益盛铁工厂翻沙工人孙连瑞肺脏受风,咳嗽吐痰。医者投以散风利痰之剂,中有毛橘红二钱,服后即大口吐血,咳嗽益甚。其脉浮而微数,右部寸关皆有力。投以 《伤寒论》麻杏甘石汤,方中生石膏用一两,麻黄用一钱,煎汤送服旱三七(细末)二钱。一剂血止。又去三七,加丹参三钱,再服一剂,痰嗽亦愈。(《医学衷中参西录·虚劳温病皆忌橘红说》)

案2

高瑞章,沈阳户口登记生,年三十二岁。因伏气化热伤肺,致成肺劳咳嗽证。

病因:腊底冒寒挨户检查,感受寒凉,未即成病,而从此身不见汗。继则心中渐觉发热,至仲春其热加甚,饮食懒进,发生咳嗽,浸成肺劳病。

证候:其咳嗽昼轻夜重,时或咳而兼喘,身体羸弱,筋骨酸疼,精神时昏愦,腹中觉饥而饮食恒不欲下咽。从前惟心中发热,今则日昳时身恒觉热。大便燥,小便短赤,脉左右皆弦长,右部重按有力,一息五至。

诊断:此病之原因,实由伏气化热久留不去。不但伤肺而兼伤及诸脏腑也。按此证自述,因腊底受寒,若当时即病,则为伤寒矣。乃因所受之寒甚轻,不能即病,惟伏于半表半里三焦脂膜之中,阻塞气化之升降流通,是以从此身不见汗,而心渐发热。迨时至仲春,阳气萌动,原当随春阳而化热以成温病(《内经》谓冬伤于寒,春必病温),乃其所化之热又非如温病之大热暴发能自里达表,而惟缘三焦脂膜散漫于诸脏腑,是以胃受其热而懒于饮食,心受其热而精神昏愦,肾受其热而阴虚潮热,肝受其热而筋骨酸疼,至肺受其热而咳嗽吐痰,则又其显然者也。治此证者,当以清其伏气之热为主,而以滋养津液药辅之。

处方:生石膏(捣碎)一两,党参三钱,天花粉八钱,玄参八钱,生杭芍五钱,甘草钱半,连翘三钱,滑石三钱,鲜茅根三钱,射干三钱,生远志二钱;共煎汤一大盅半,分两次温服。若无鲜茅根,可以鲜芦根代之。

方解:方中之义,用石膏以清伏气之热,而助之以连翘、茅根,其热可由毛孔透出;更辅之以滑石、杭芍,其热可由水道泻出;加花粉、玄参者,因石膏但能清实热,而花粉、玄参兼能清虚热也;用射干、远志者,因石膏能清肺宁嗽,而佐以射干、远志,更能利痰定喘也;用甘草者,所以缓诸凉药之下趋,不欲其寒凉侵下焦也;至加党参者,实仿白虎加人参汤之义,因身体虚弱者,必石膏与人参并用,始能逐久匿之热邪外出也。

复诊:将药连服四剂,热退三分之二,咳嗽吐痰亦愈强半,饮食加多,脉象亦见缓和。知其伏气之热已消,所余者惟阴虚之热也,当再投以育阴之方,俾多服数剂自能全愈。

处方:生怀山药一两,大甘枸杞八钱,玄参五钱,生怀地黄五钱,沙参五钱,生杭芍三钱,生远志二钱,川贝母二钱,生鸡内金(黄色的,捣)钱半,甘草钱半;共煎汤一大盅,温服。方中加鸡内金者,不但欲其助胃消食,兼欲借之以化诸药之滞泥也。

效果:将药连服五剂,病遂全愈。而夜间犹偶有咳嗽之时,俾停服汤药,日用生怀山药细末煮作粥,调以白糖当点心服之,以善其后。(《医学衷中参西录·虚劳喘嗽门》)

案3

见一两医案·咳嗽·山药·案1。

案4

见二两医案·咳嗽·生地·案2。◆地黄一两

见一两医案·咳嗽·山药·案2。◆枸杞子一两

案1

见一两医案·咳嗽·山药·案2。

案2

见一两医案·咳嗽·沙参案。◆代赭石一两

见一两医案·咳嗽·山药·案4。◆沙参一两

天津一区竹远里,于姓媪,年近五旬,咳嗽有痰微喘,且苦不寐。

病因:夜间因不能寐,心中常觉发热,久之则肺脏受伤,咳嗽多痰,且微作喘。

证候:素本夜间不寐,至黎明时始能少睡。后因咳嗽不止,痰涎壅盛,且复作喘,不能安卧,恒至黎明亦不能睡。因之心中发热益甚,懒于饮食,大便干燥,四五日一行,两旬之间大形困顿,屡次服药无效。其脉左部弦而无力,右部滑而无力,数逾五至。

诊断:此真阴亏损,心肾不能相济,是以不眠。久则心血耗散,心火更易妄动以上铄肺金,是以咳嗽有痰作喘。治此证者,当以大滋真阴为主,真阴足则心肾自然相交,以水济火而火不妄动;真阴足则自能纳气归根,气息下达,而呼吸自顺。且肺肾为子母之脏,原相连属,子虚有损于母,子实即有益于母,果能使真阴充足,则肺金既不受心火之铄耗,更可得肾阴之津润,自能复其清肃下行之常,其痰涎咳嗽不治自愈也。若更辅以清火润肺、化痰宁嗽之品,则奏效当更捷矣。

处方:沙参一两,大枸杞一两,玄参六钱,天冬六钱,生赭石(轧细)五钱,甘草二钱,生杭芍三钱,川贝母三钱,牛蒡子(捣碎)一钱,生麦芽三钱,枣仁(炒捣)三钱,射干二钱;共煎汤一大盅,温服。

复诊:将药连服六剂,咳喘痰涎愈十分之八,心中已不发热,食欲已振,夜能睡数时,大便亦不甚燥。诊其脉至数复常,惟六部重按仍皆欠实,左脉仍有弦意。拟再峻补其真阴以除病根,所谓上病取诸下也。

处方:生怀山药一两,大枸杞一两,辽沙参八钱,生怀地黄六钱,熟怀地黄六钱,甘草二钱,生赭石(轧细)六钱,净萸肉四钱,生杭芍三钱,生麦芽三钱,生鸡内金(黄色的,捣)钱半;共煎汤一大盅,温服。

效果:将药连服二剂,诸病皆愈。

俾用珠玉二宝粥,常常当点心服之,以善其后(《医学衷中参西录·虚劳喘嗽门》)

●珠玉二宝粥:

生山药二两,生薏苡仁二两,柿霜饼八钱。先将山药、薏苡仁捣成粗渣,煮至烂熟,再将柿霜饼切碎,调入融化,随意服之。主治脾肺阴分亏损,饮食懒进,虚热劳嗽。七、喘  证◆山药一两

案1

曾治奉天中街内宾升靴铺中学徒,年十四五,得劳热喘嗽证。初原甚轻,医治数月,病势浸增,医者诿谓不治。遂来院求为诊视,其人羸弱已甚,而脉象有力,数近六至,疑其有外感伏热,询之果数月之前,曾患瘟病,经医治愈。乃知其决系外感留邪,问其心中时觉发热,大便干燥,小便黄涩,遂投以白虎加人参汤,去粳米加生怀山药一两,连服数剂,病若失。见者讶为奇异,不知此乃治其外感,非治其内伤,而能若是之速效也。(《医学衷中参西录·石膏解》)

案2

邻村泊庄高氏女,年十六七,禀赋羸弱,得外感痰喘证,投以 《金匮》小青龙加石膏汤,一剂而愈。至翌日忽似喘非喘,气短不足以息,诊其脉如水上浮麻,不分至数,按之即无。愚骇曰:“此将脱之证也。”乡屯无药局,他处取药无及,适有生山药两许,系愚向在其家治病购而未服者,俾急煎服之,下咽后气息既能接续,可容取药,仍重用生山药,佐以人参、萸肉、熟地诸药,一剂而愈。(《医学衷中参西录·山药解》)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