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护理与习惯养成(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11 13:15:38

点击下载

作者:刘燕华

出版社: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婴幼儿护理与习惯养成

婴幼儿护理与习惯养成试读:

前言

很多家庭在新添了“小宝宝”以后,更多的是注重“形式”上的护理,认为给孩子喂足奶水,让孩子睡好觉,这就是护理了。由于缺少“实质”内容上的护理,护理质量一直停留在较低的水平。

现代护理学认为:婴幼儿的护理应该是全方位、多层次、连续持久的一个系统工程,它的内容丰富,关联性强。主要包括护理理论、护理知识、护理道德、护理技巧、护理卫生和心理护理、康复护理、饮食护理、运动护理、环境护理、智力护理、习惯养成护理等,要求护理人员不仅要有较高的文化知识、熟练的护理技术,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通过一系列的护理“操作”,不断增强孩子的体质、激发孩子的潜能,始终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积极调动孩子,使其保持愉快的心情,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健康习惯、做人习惯、观察习惯、劳动习惯、心理素质习惯、安全与行为习惯、预防疾病习惯、团结与交流习惯、思考与总结习惯。因此,做好婴幼儿的护理工作意义重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国外一些国家对婴幼儿的护理要求很高,规定护理婴幼儿的人员必须经过3个月的正规培训,考试合格后,才能对婴幼儿进行护理。

目前,我们广大家庭对婴幼儿的护理现状令人担忧,有的家庭聘请的护理人员连小学文化都达不到,根本谈不上“实质”意义上的护理。因此,努力改变家庭护理婴幼儿的现状、提高家庭护理婴幼儿的质量刻不容缓。写作本书,是以全面提高家庭护理婴幼儿水平为前提,把专业护理知识通俗化,让需要了解护理婴幼儿知识的人在阅读中轻松掌握实用的护理知识,并较好地运用到实际护理婴幼儿的工作中去。

由于作者的水平有限,书中还有许多没有涉及的护理知识和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作者 刘燕华2013年2月19日于北京上部婴幼儿护理第一章设立婴幼儿单独的安全屋设立婴幼儿屋的重要意义

日常生活中,很多年轻的父母自从有了“小宝宝”以后,思想上能够很快有“质”的改变,感到自己当父母不容易,想当好父母,但由于没有经验,没多久就感到很累心、烦恼、纠结……

在医院的妇产科病房里,经常会看到听到年轻的父母在欢欣自己为人父母的同时,忐忑不安地嘀咕:以前认为自己是大孩子,什么事情都依靠父母,不知不觉中结婚、怀孕了,悄然间自己的孩子出世了,由于平时对医学知识了解不多,更没有护理孩子的实际经验,所以不知道怎么照顾孩子,心里没有底,有些害怕和担忧。其实,生儿育女自古以来人人都要经历,不要过分紧张,应愉快地担负起养育后代的重任。

怎样护理好孩子?首先父母会考虑是否给“小宝宝”单独设立屋子的问题,这是年轻父母关心最多的共性问题。无论“小宝宝”大小,他也是一个独立存在的人,尽量从小就给他一个单独生活的场所,因此对“小宝宝”的护理就不是件小事,要认真细致、科学周到,不能有半点纰漏,护理中哪怕是一点点的疏忽,也可能会诱发大问题。事例辨析一对年轻的夫妇自从有了“小宝宝”以后,兴奋、幸福、快乐、劳累交织在一起,滋味难以说清楚。这对夫妇抱着“小宝宝”出院时,询问护士需要不需要给“小宝宝”单独设立屋子。护士认真地告诉他们,如果住宅条件许可,最好单独设立一个“小宝宝”屋,这样可以避免某些疾病交叉感染,也便于“小宝宝”安静休息。回家以后,年轻的父母觉得太麻烦,便没有单独给“小宝宝”设置房屋。由于“小宝宝”与大人合住同一房间,人来人往很嘈杂,最主要的是不注意往来朋友的卫生(来人有感冒的、有吸烟的、有喝酒的等),使交叉感染的概率增大。不久,“小宝宝”三天两头感冒、发烧,睡觉也不安静,经常因屋子里人多,说笑、电话、门铃声音多,突然惊醒……一年里,“小宝宝”住了3次院,精神状态不佳,饮食也不规律,严重影响了健康发育、成长。为了“小宝宝”的健康,单独安排一间房,很有必要。那么,父母如何给“小宝宝”安排房间呢?

正确做法

一是思想上重视,全家达成共识。优生是前提,优育是保证,二者缺一不可。根据调查,在我国大约每年有1 990万个“小宝宝”来到世上,父母给“小宝宝”单独设立一个屋子很必要。因为“小宝宝”很娇弱,吃、喝、拉、撒、睡、玩都需要父母料理,抵抗疾病的能力也不强,特别需要居住在一个相对较好的环境。相反,如果不给“小宝宝”单独设立屋子,与大人合住,不仅影响“小宝宝”的休息、进食、个人卫生,而且对“小宝宝”的心理也有干扰,护理质量也无法保证,还容易使“小宝宝”生病,不利于其健康成长。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大多数家庭住房条件得到了根本改善,如果能专门为“小宝宝”设立一个屋子,这样就能使“小宝宝”得到最好的护理与养育,使其健康、快乐地成长。

二是能保证相对安静。“小宝宝”的睡眠时间比较长,睡眠好,对生长发育很有帮助,保持屋子安静很重要。“小宝宝”神经系统很活跃,对外界刺激很敏感,如说话声、笑声、铃声、开关门声等,如果“小宝宝”在深睡状态下被惊醒,可能会对其健康不利。所以,给“小宝宝”设立一个屋子很有必要。

三是能有效避免交叉感染。“小宝宝”自身的抵抗力低,防御外界病菌侵害的能力有限,如果与大人合住,人员多且情况复杂,万一遇到感冒患者,或带有传染病菌的人,就可能导致“小宝宝”生病。如果“小宝宝”有独立的房间,可以起到物理隔绝作用,一定程度上会大大降低疾病传播的发生率。

四是能保证护理的规律性。“小宝宝”的护理内容很多,一天到晚也忙不完,需要形成规律,这样大人和“小宝宝”都不累。如果“小宝宝”与大人混住,父母或护理人员容易被外来人员干扰,会影响护理质量。如果“小宝宝”有自己的房间,父母或护理人员就可以专心护理“小宝宝”了。父母切记其一,不要怕麻烦。给“小宝宝”单独设立屋子需要父母费点心思,出点力气,真正从护理孩子的角度考虑。其二,要有现代护理意识。护理“小宝宝”不是简单、短期的事,“小宝宝”独居的好处已经被人们广泛接受,更不要担心、害怕“小宝宝”一个人会发生问题,因为现代科学、健康护理“小宝宝”的大趋势就是这样的。年轻的备孕准父母们在准备要“小宝宝”时,就要认真布置好“小宝宝”的房间。所用材料、物品、电器等,均要环保、安全、健康,不能贪图便宜。

护士长温馨提示

在住房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父母给“小宝宝”设立一个单独的屋子很有必要,现实意义重大。房屋选择有讲究

决定给“小宝宝”设立一个单独的屋子后,就要认真地选择屋子,不能马虎。否则,就会给“小宝宝”的成长带来一些不利影响。事例辨析一对年轻夫妻抱着“小宝宝”从医院出来后,顺利回到了家。“小宝宝”屋设在北屋,不知道为什么,“小宝宝”总打喷嚏,经常出现呼吸道痉挛,有几次险些窒息,非常危险。“小宝宝”的父母很着急,几次带孩子去医院看医生也没有检查出什么问题,最后有经验的护士长问:“‘小宝宝’的屋子环境怎样呢?是不是存在过敏物质呢?”“小宝宝”的父母立刻请求护士长去家里看一看孩子的居室,检查一下屋子的情况。护士长仔细检查了屋子的情况,发现了一个重大隐患。原来,“小宝宝”家住一楼,窗外有一棵杨树,杨树的“小毛毛”在窗外乱飞,判断可能是杨树的“小毛毛”诱发的,护士长建议换屋子。“小宝宝”换了屋子后,问题很快就解决了。看着健康的“小宝宝”,父母长出了一口气。

选择“小宝宝”的屋子马虎不得,要提前周密准备,不能临时安排。根据护理经验,应把握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正确做法

一是最好给“小宝宝”选择朝南向阳的屋子,这样能保证有阳光照进来,采光充足,空气流通也好。

二是室内的灯光要柔和,不能过于刺激眼睛。最好选择节能灯,瓦数低一些。不要直接照射“小宝宝”的眼睛。

三是房间面积要适当,便于“小宝宝”休息、活动,也便于父母与护理人员护理。

四是保持空气新鲜。“小宝宝”的屋子通风应保证良好,让空气通畅起来。夏天,最好将床放在通风的位置;冬天,不要让穿堂风吹着“小宝宝”。如果有穿堂风,可以在有风的那头床栏搭条浴巾,或者挂起小帐子,这样既可以挡风又可以保暖。

五是对房屋进行彻底的卫生大清扫。“小宝宝”住进屋子的前半个月,父母应把没有用的旧、杂物全部拿出去,清理干净。如果屋子面积小,在安放小床时,要注意周围的摆设,比如当心衣柜上的杂物掉下来,或者是墙上挂着的东西掉来砸伤孩子。床下物品要全部清整出来,不留死角。室内还应做进一步的消毒,可使用 4%的新洁尔液喷洒,也可用食用醋加热熏蒸,还可用高锰酸钾溶液冲洗地面、擦洗门窗等。护士长温馨提示

选择“小宝宝”的房屋应认真、细致、科学、安全,不能太随意,以免带来不应有的麻烦,最好请专家指导一下。“小宝宝”的床有讲究“小宝宝”的床很重要,因为“小宝宝”在1周岁前,与床有密切的联系。所以,父母应千挑万选,不能糊弄。

大体来说,床铺要结实牢固,安全性能好,大小应根据房屋的大小而定,总之要协调一致,感到舒适为宜,不能是“花摆设”。事例辨析前不久,一对年轻的夫妻给7个月的“小宝宝”买了一个带轮子的活动床,推来推去,很方便。但是床的轮子没有制动装置,留下了安全隐患。一天,妈妈去卫生间方便,爸爸不在身边,“小宝宝”尿了,双腿乱蹬,轮子滚动了,床向前缓慢滑动,撞到了小桌子,把小桌子上的暖水瓶撞倒,热水烫了“小宝宝”。虽然烫的面积不大,送医院处理也及时,但是“小宝宝”吃了不少苦,好几天都惊恐不安,不爱吃饭,睡眠也不好了。父母为此互相埋怨,大吵了好几次,整个家庭生活都乱套了。

可见,选择“小宝宝”的床很有讲究,要特别当心,以免发生意外。那么,怎么给小“小宝宝”选床呢?

正确做法

一是确保安全。现在市面上有很多种“小宝宝”床,不图漂亮,要看材料与质量,材料应是环保的,没有污染。质量要符合国家或行业标准,螺丝、连接杆牢固,无异常响声。如果“小宝宝”躺在里面玩,床“咯吱、咯吱”乱响,“小宝宝”无意识地弄松螺丝或连接杆,意外掉下来,或夹住手、脚,很危险。这一点,父母不能马虎。

二是四周的防护围栏。为了防止“小宝宝”从床上摔下来,“小宝宝”的床四周应有围栏,为了安全,围栏的间隔宽度应在9厘米以下,能让“小宝宝”的拳头伸出来为宜。如果间隔太大,“小宝宝”的头都能伸出来,就有危险了。围栏的高度要高出床垫50厘米,才能有效地防止“小宝宝”摔下来。如果高度低,等“小宝宝”长个子后,能抓住围栏站立时,随时都会有掉下来的危险。

三是金属床有学问。金属床轻便、漂亮,多数还带轮子,可以自由推动,用起来方便、简单,但是要应注意安全,轮子一定要装上制动装置。制动装置要装得紧一些,保证质量,最好安装保险器,不至于一碰制动就松。另外,平时要注意观察,防止“小宝宝”的手伸向制动器。

四是流行的尼龙网床。这种床很流行,白天“小宝宝”可以在里面快乐地玩,网可以兼做护栏。睡觉时,铺好褥子,“小宝宝”就可以安然入睡了。如果选择尼龙网床,大小应根据“小宝宝”的生长情况随时调整。护士长温馨提示

选择“小宝宝”的床首先要保证安全、环保,然后才能讲究样式,不能只图漂亮,不讲安全。床上用品的准备“小宝宝”的床准备好后,就应该准备床上用品了。因为床上用品几乎随时、随处与“小宝宝”接触,容易被“小宝宝”的汗、呕吐物、大小便污染,必须认真选择,无论是材料,还是柔韧性,都不能马虎。

一般情况下,要保证数量与种类齐全,如被子(薄、厚)、褥子、垫子、安全防护套、床单、夹具、蚊帐、席子、毛巾被、毯子、小枕头等。事例辨析盛夏时节,一对年轻的夫妻有了“小宝宝”,由于他们考虑不细没有给“小宝宝”准备蚊帐,导致“小宝宝”夜间多次被蚊子叮咬,“小宝宝”的被叮咬处感染了,痒痒、疼痛得难受,还发高烧了,不得不去医院输液治疗,“小宝宝”受了不少罪,父母心里也很难过。

精心为“小宝宝”选择床上用品很重要。那么,如何给“小宝宝”选择床上用品呢?

正确做法

一是精心挑选床垫。因为“小宝宝”的背是直的,床垫应平整,硬度适中,以免“小宝宝”的后背凹陷下去,影响发育。根据实践经验,一般选用有弹力、硬一些的床垫为宜。最传统的棉花床垫也不错。

二是安全防护套。在“小宝宝”床四周的围栏上、扶手上包上安全防护套,以免“小宝宝”的头磕碰受伤。

三是夹具。夹具把蚊帐、被子、毛巾被、毯子固定在床边的器具。夹具要环保、安全,不能伤害到“小宝宝”的身体。

四是褥子。放置在床垫上使用,以纯棉最佳,厚实些、硬些为好,以防止“小宝宝”的后背凹陷、走形。

五是床单。一定是纯棉制品,最好准备2~3条,随时备用。床单要铺平整,不要有皱褶,以免伤到“小宝宝”的皮肤。

六是被子。“小宝宝”的被子应稍微大些,这样在“小宝宝”乱蹬、乱抓时,不至于把被子推落,手脚亦不会外露,防止受凉。被子应选择纯棉质地,里外面也应是纯棉的。被子长为115厘米,宽85厘米以上为宜,应分薄、厚,各准备3套,这样四季都可以使用。

七是毯子。毯子对于“小宝宝”来说很实用,但是纯毛的毯子,或化纤的毯子直接与“小宝宝”的皮肤接触,容易导致“小宝宝”的皮肤出问题,最好在毯子外面做个纯棉的罩,以保护“小宝宝”的皮肤。

八是席子。席子透气性好,是预防生痱子的好用品。是夏天“小宝宝”最常使用的物品,应放在褥子与床单之间,“小宝宝”不宜直接睡在席子上。

九是蚊帐。蚊帐要宽大,一定要保证“小宝宝”的活动空间足够大。蚊帐要挂好、掖好,不能留空隙。

十是小枕头。“小宝宝”的小枕头是大事,大意不得,高度要适合,不宜过高;材料要柔软、透气。传统的枕头材料是干燥的小米、蚕沙、荞麦皮等,不凉、不热、不燥。枕头要准备2~3个,以备及时更换。护士长温馨提示

准备宝宝的床上物品要细致,选择材料要环保、安全,避免刺激性材料,不能掉以轻心。房间设施“小宝宝”屋子内的设施很重要,应摆放有序,功能齐全,安全性能好,没有污染,没有伤害,便于护理和操作。如果东西凌乱,没有安全保证,就容易发生意外。做父母的心中要有数,不能含糊。事例辨析有一对夫妻有了“小宝宝”以后,对其百般疼爱,专门在两居室的家里给“小宝宝”设立了屋子。冬天到了,父母担心“小宝宝”冷,特意买来电暖气取暖。由于“小宝宝”的屋子面积较小,就把电暖气放在“小宝宝”的床边。半夜,电暖器温度高,把床边的卫生纸引燃了。妈妈睡得“死”,“小宝宝”被火烧伤了皮肤,哇哇大哭。“小宝宝”的哭声惊醒了妈妈,妈妈醒来后,赶紧抱起“小宝宝”跑出屋子,可是“小宝宝”的伤痛却无法弥补了。“小宝宝”屋里的设施很重要,要认真摆放。最好不摆设电器设施,如彩电、电脑、微波炉、烤箱、消毒柜、紫外线杀菌灯等。那么,对“小宝宝”房间里的设施有什么要求呢?

正确做法

一是根据需要摆设。为了护理“小宝宝”方便,设施要根据需要来确定,如可以放沙发、椅子、方桌、衣架、晾晒杆、马扎、便盆、尿盆、盆架、洗脸盆、多功能桌、储物柜等。

二是以安全为主。一切为了“小宝宝”的安全,不是特别需要的物品,可以不摆设,必须摆设的物件应保证安全,不能对“小宝宝”构成伤害。

三是调节作用。为了避免“小宝宝”寂寞,可以适量摆设花、草、鱼,但是应提前咨询专业人士,有些花、草容易引起过敏。

四是注意“五防”。摆在“小宝宝”屋子里的设施,应注意防火、防电、防水、防伤害、防辐射,材料要环保,不能带有放射性,不能有尖锐的刺、拐角等,以免给“小宝宝”造成不必要的伤害。护士长温馨提示“小宝宝”房间里的设施应根据孩子的成长情况及时调整,根据季节不同及时增减。房间颜色

国外一家育儿中心对“小宝宝”房间的颜色进行了几十年的研究,通过统计手段,得出了规律性结论:房间颜色对“小宝宝”的情绪、饮食、睡眠有一定的影响。

国内的一些育儿专家也认为,“小宝宝”房间的颜色应认真选择,不能太随意,应该根据“小宝宝”的具体情况而定。否则,可能会引发不良的情绪反应。事例辨析有一个可爱的“小宝宝”,身边有5个大人护理(爷爷、奶奶、妈妈、姥姥、保姆),吃、喝、用、玩、看的东西应有尽有,可是最近“小宝宝”总是闹个不停,情绪十分不稳定,吃奶也不安静,全家人很着急,以为得了什么病,去医院看医生,经过全面检查以后,医生确认没有病。一位有经验的护士长询问“小宝宝”的父母,房间墙壁和窗帘是什么颜色的,“小宝宝”的父母说墙壁是白色的,窗帘是橙色的。护士长建议把橙色窗帘换成淡绿色窗帘,“小宝宝”的父母虽然不知道其中的奥秘,还是更换了床帘,果真奇迹发生了。“小宝宝”的情绪平稳了,基本恢复了以往的安静状态。

没有换窗帘颜色前,“小宝宝”的情绪不稳定,换了窗帘颜色以后,小宝宝的情绪稳定了,值得人们思考。那么,父母如何为“小宝宝”的房间选择合适的颜色呢?

正确做法

一是认识房间颜色的重要性。房间颜色对“小宝宝”的视觉冲击较大,长时间受到干扰,情绪就会受到影响。所以,一定要保证“小宝宝”室内颜色协调、舒心、轻松、温暖……

如果父母不懂这方面的知识,可以请教儿科护士长,或颜色或心理学专业人士指导。

二是主动学习,自觉提高护理水平。为了保证“小宝宝”的房间颜色与窗帘颜色的科学性,年轻的父母应主动了解一些颜色与心理学知识。

心理学和美学认为:色彩凌乱的空间,会使人心情不愉快,产生厌倦感。

黄色表示和蔼,令人感到温暖如阳光普照,使人开朗和喜悦。

紫色表示阴沉、安静与忧郁。

橙色表示热色,使人感到刺激和愤怒。

绿色表示自然,使人感觉平稳与舒适。

白色表示祥和、安静、纯洁。“小宝宝”的房间颜色通常应以白色为基本色调,配不同颜色的窗纱、窗帘。基本原则是使“小宝宝”情绪安静,不感到厌烦为合适。

三是根据情况,及时变换颜色。随着“小宝宝”年龄的增长,其对颜色的感觉与反应也会有变化,所以要密切观察“小宝宝”对室内颜色的反应,及时调整。护士长温馨提示

布置房间颜色很有学问,涉及心理学、生理学、神经学和美学,应认真学习、掌握,达到自然、和谐。房间温、湿度控制在什么范围合适

对于“小宝宝”来说,舒适的房间很重要,尤其是房间的温湿度不能马虎,在适宜的温湿度环境中,“小宝宝”会感到很舒服,也很温顺。

如果房间过热、过湿,“小宝宝”会感到烦躁难受,出汗不止,呼吸增快,使体内水分不足,血液浓缩,容易发生热湿病。

如果房间过冷、过干,“小宝宝”的皮肤及皮下脂肪会变硬,发生硬肿症,进而影响四肢活动和吸吮。同时,也容易导致胃肠不适。

父母要谨记,“小宝宝”的室内温度不能低于15℃,若温度过低对于“小宝宝”的健康十分危险,要采取有效的办法升温。事例辨析11月,有个“小宝宝”从医院回到家,家人担心“小宝宝”着风受凉,便将房间密闭,不透一点风,使用电暖气取暖,室内温度达到30℃以上。“小宝宝”全身出汗,皮肤总是湿漉漉的,身上起了疹子,难受得哭闹不止。“小宝宝”的父母很焦急,赶紧去医院咨询。把经验丰富的护士长请到家里观察“小宝宝”。护士长发现“小宝宝”的房间温度高,相对湿度大,建议立刻降低室内温度,调节室内相对湿度,注意通风换气。“小宝宝”的父母马上把房间温度与相对湿度调整好,保持通风、换气,很快“小宝宝”的问题就解决了。

可见,温度与湿度对“小宝宝”的生活与健康是多么重要啊!那么,一般情况下,“小宝宝”的房间保持多高温度与湿度为宜呢?

正确做法

一是最适宜的室内温度是20℃~22℃。平时父母要密切观察温度数值,随时调节室内温度,夏季温度高了,就降低点;冬季温度低了,就升高点。不能总是一个温度,以免引发“小宝宝”的不适。

二是最适宜的相对湿度在50%~60%。由于室外气候经常发生变化,室内湿度应及时控制,加湿器与干燥器交替使用,不能怕麻烦。加湿器与干燥器应选择正规厂家生产的,而且质量有保证的产品,详细阅读使用说明书,如果对婴儿有刺激,或有危害,应避免使用。屋子干燥了,也可以采取传统的物理增湿法,把适当的干净水洒在地上,或把装有干净水的盆、碗放在室内,以保持室内的湿度。屋子潮湿了,可以到婴幼儿护理专卖店买专门为婴儿房间设计的天然干燥剂——活性炭。

三是冬天要注意保温、采暖、通风,同时预防煤气中毒。冬天,由于室内比较密闭,空气相对污浊,在保持室温与湿度的同时,应要注意通风换气,这样可以保证空气新鲜,排除异味。通风时,要注意时间,不能过久,控制在10分钟之内。通风过程中,应注意保温,给“小宝宝”盖好被子,避免对流风直接吹到“小宝宝”,以免着凉。如果家庭有条件,“小宝宝”的房间应配有空气加湿器,安装一台冷暖两用空调,以及换气装置。如果室内使用煤炭炉取暖,一定要注意防止煤气中毒。

四是夏天要及时降温、通风。炎热的夏天,需要空调与风扇降温,使用风扇时,要使用最低挡,不能直接吹“小宝宝”,否则会引起感冒或其他不适。风扇要远离“小宝宝”,保持一定的距离,最好是摇头、缓慢吹风。如果使用空调,温度应控制在25℃,不能太低。如果家里没有风扇、空调的话,可以采取传统降温法,如人工摇扇子,在床上铺凉席,使用水枕,室内放冰块,最好每天多给“小宝宝”洗澡等。无论使用不使用空调,房间应定时开窗换气,以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有利于新生儿呼吸系统的功能发育,保证其身体健康。护士长温馨提示“小宝宝”房间要保持科学、适宜的温、湿度,因为“小宝宝”房间空气新鲜、温度适宜、体感舒适,他就会安静地睡觉、快乐地玩耍。周围环境对“小宝宝”健康有影响

新生儿时期是孩子脱离母体独立生存的第一阶段,其身体内部要发生各种变化,因此,要特别注意保持室内和周围环境的安静。首先,孩子一到世上就得自行呼吸,同时心脏等循环器官还要进行“大改造”。为了不妨碍这些变化和改造,也为了使妈妈充分恢复分娩的疲劳,均需保持安静。“小宝宝”房间周围的环境对“小宝宝”的发育与健康影响很大,父母不能不重视。

如果室外噪声多,孩子就会被干扰,甚至受到惊吓,睡不好、吃不好,不是哭闹就是折腾。要是环境不安静,等于无形中增加了“小宝宝”的运动量,其为此会多消耗氧气。而要补充这些多消耗的氧气,就得加大呼吸量。然而,此时孩子的呼吸器官功能尚不健全、成熟。因此,务必尽量使孩子能够安静睡觉,不必过多地去抱他。事例辨析“小宝宝”小兰一开始住在奶奶家,屋子外面是个建筑工地,每天都能听到窗外机器声和嘈杂的喊叫声,还有一条大狼狗在工地大门口狂叫,甚至夜间机器声与狗的狂叫声更大。“小宝宝”的情绪不稳定,哭闹不止,手脚乱蹬,睡眠不好。父母起初没有重视,没有采取任何措施。不久后,“小宝宝”只要听见机器声和狗叫声就“打激灵”,样子很可怕,父母怀疑与机器声与狗叫声有关系,商量后,把“小宝宝”抱到了姥姥家住。姥姥家的小区环境好,没有任何干扰。远离了噪声干扰后,“小宝宝”的情绪平和了,“打激灵”的现象也消失了。

由此可见,周围环境对“小宝宝”的影响很大,不得不注意。那么,如何判断“小宝宝”周围的环境是否符合标准呢?

正确做法

一是房间应远离噪声,保持相对安静。“小宝宝”对声音很敏感,房间周围应安静,没有机器设备施工,没有大型牲畜吼叫,没有人群的嘈杂声,没有航空器与机动车的吵闹,这样才能保证“小宝宝”的休息与睡眠,才能保证“小宝宝”不受意外刺激,避免出现应激反应。实践证明:任何噪声的出现都可能会使“小宝宝”产生紧张、焦虑、烦躁、应激的心理与生理反应,很不利于“小宝宝”的健康成长。

二是房间应远离污染,空气新鲜。“小宝宝”的呼吸道与肺对外的抵抗能力都很弱,如果周围空气不好,难闻的气体、化学异味、腐败气味、沙尘浓度大,都会伤害到“小宝宝”的身体健康。所以,周围环境一定是空气新鲜,没有污染。

三是房间应远离辐射,避免刺激。辐射是个很模糊的概念,生活中的辐射无处不在,我们应高度重视。有些辐射对“小宝宝”的伤害是无形的,是看不见的,应有所认识。为了防止“小宝宝”被意外辐射,应远离直射的强烈太阳光,远离通信发射塔,远离电子设备,屋内屋外的建筑材料、摆设、装修材料等都要远离。护士长温馨提示

安静固然重要,但也不要过于小心,比如在孩子附近走动时踮着脚、讲话时附耳低语等,其实也没有必要这样做。周围环境搞得过于寂静,会使孩子变得神经质,稍有响声就会吓一大跳的。当然对于那些令人烦躁的噪声,应尽量设法避免,同时也要避免在孩子周围大声喧哗。至于日常家务、工作等,则一如既往即可,不要过于缩手缩脚。房间灯光使用有学问“小宝宝”房间里的灯光不能凑合。可根据房间大小、采光情况、实际需求、安全方便综合考虑。不要讲究“花架子”,安装一些闪光灯、霓虹灯、彩色灯,瓦数大的灯也不宜安装。

如果为了好看,乱安装灯,“小宝宝”可能会很不适,甚至对眼睛有伤害,隐患严重。事例辨析有个“小宝宝”白天不闹,特别安静,可是到了晚上,只要灯一开,也就会有不良反应:大哭不止,手脚乱蹬,显得很紧张。父母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以为“小宝宝”要大小便,可是把了“小宝宝”很久,也不见“小宝宝”大小便,问题一直解决不了。由于“小宝宝”晚上闹得厉害,父母便前往医院小儿科就诊,护师长亲自去“小宝宝”家观察,发现了问题。原来,“小宝宝”的屋里装了一个能闪光的彩色灯,灯光是红橙相交的,很耀眼,对“小宝宝”的刺激很大。护士长建议撤掉这个闪光的彩光灯,之后“小宝宝”就不再闹了。

可见,房间里的灯光很有学问,对“小宝宝”的影响很大。那么,如何给“小宝宝”配备灯光呢?

正确做法

一是光线以柔和为主。灯光既不要昏暗,也不要太强烈,可以安装20~30瓦的日光灯,或节能灯、护眼灯,也可以使用传统的白炽灯,但是瓦数要低,不应超过40瓦。

二是方便、实用、安全。夜间,“小宝宝”有急事时,家长可以迅速开灯。最简单的方法是在床头安放一个台灯,或在床边安装一个落地灯,使用起来便捷。灯的安全性也很重要。

三是最好有一个应急灯,供紧急时使用。“小宝宝”夜间情况多,为了防止停电,或找不到灯的开关,父母在身边放一个应急灯为宜。

四是要选择安全、没有噪声的灯。有的日光灯里有镇流器,如果镇流器质量不好,会产生烦人的鸣声,所以要选质量好的灯,不能凑合。无论选择什么灯,前提是对眼睛没有伤害。护士长温馨提示“小宝宝”房间里的灯光不是小事,直接关系到“小宝宝”的健康,要科学配置,安全、实用、简便为第一。建议安装“电子监护与呼叫装置”“电子监护与呼叫装置”在国外比较流行,它能全时观察“小宝宝”的情况,一旦出现意外情况,会第一时间发出报警。“电子监护与呼叫装置”除了比较先进的大医院有以外,很多家庭没有设置“电子监护与呼叫装置”,一旦“小宝宝”发生意外,家长第一时间没有发现,处理不及时,可能会留下终生遗憾。

实践证明,只要条件许可,在“小宝宝”的屋子里设置“电子监护与呼叫装置”是必要的,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关键时刻可以挽救“小宝宝”。事例辨析有一对父母,对“小宝宝”百般呵护。他们专门设计、制作了“电子监护与呼叫装置”。“小宝宝”与妈妈一起睡,住在里面一间屋子里。爸爸住在外屋,通过“电子监护与呼叫装置”可以随时看到屋子里“小宝宝”的一举一动。一天夜间,“小宝宝”的妈妈可能是白天太劳累了,睡熟了,没有发现“小宝宝”在床上“折腾”。“小宝宝”“折腾”了一会儿,身子滚到了床边,差一点就要摔下去了。最危险的是床下有一个铁马扎和一个玻璃瓶子,情况万分危急,“小宝宝”的妈妈又没有觉察到。屋外的爸爸在“电子监护与呼叫装置”里看到了处于危险状态下的“小宝宝”,立刻跑进屋,把“小宝宝”扶正,叫醒了妈妈,从而避免了危险发生。

可见,“电子监护与呼叫装置”不是多余的,在关键时候起到了重大作用。那么,为了安全护理“小宝宝”,怎么设置“电子监护与呼叫装置”呢?一般家庭,可以分以下四种情况设置。

正确做法

一是正规的、专业的监视装置。市场上有比较先进的监视设备,可以在“小宝宝”的屋子里安装摄像头,360°转头扫描,连续工作,屋外设置多个监视器,住在屋外的人随时可以观察到屋子里的情况。

二是自制简易的呼叫器。父母可以自己找器材制作,由开关、导线、扬声器组成,平时“小宝宝”有什么情况,可以通过按钮,呼叫另外房间的人来帮助解决,避免高声喊叫,使“小宝宝”受到惊吓。

三是利用市场上出售的对讲机。当专业护理“小宝宝”的人员远离“小宝宝”时,或“小宝宝”有突发情况时,可利用对讲机及时告知护理人员来解决。

四是机械式呼叫装置。使用滑轮、导线、铃铛,当“小宝宝”有紧急情况时,护理人员立刻拉动导线,告诉屋外有关人员帮助解决。护士长温馨提示

护理“小宝宝”要做到万无一失,就要把事情想周全,预想可能发生的问题,及早防范。“小宝宝”的餐具准备“小宝宝”每天要吃、要喝,少不了碗、勺、筷子、盆、锅、刀、叉、瓶、奶嘴等用具,要把住“病从口入”这一关,不能麻痹大意。

事实证明,无论什么情况下,给“小宝宝”准备的餐具越充足越好,用时才方便,才能有卫生保证,不至于“抓瞎”。尤其是夏天,食物容易变质,餐具容易受到污染,更要注意餐具的卫生清洁与消毒。事例辨析有一个“小宝宝”,他的餐具不是专用的,与大人混用,用时抓起来就用,消毒也不认真、及时。一天,“小宝宝”的父亲患了痢疾,也没有分餐具,结果导致“小宝宝”也患了痢疾。“小宝宝”的病来得凶猛,高烧不退,还“抽”了起来,在医院抢救了两天。小儿科护士建议给“小宝宝”单独准备餐具,而且要认真消毒,不能马虎。“小宝宝”的父母接受了建议,出院后就给“小宝宝”准备了单独的餐具与消毒设备。

要记住一点,在给“小宝宝”准备餐具时一定要认真、严肃。否则,最后受伤害的还是“小宝宝”。那么,如何给“小宝宝”准备餐具呢?

正确做法

一是给“小宝宝”准备单独的餐具。不要嫌麻烦,就忽视了这个严肃的问题,小碗、小筷子、小叉子、小勺、小盘子、奶嘴、奶瓶、锅等餐具一样也不能少,而且要多备几份。

二是严禁混合使用。“小宝宝”的餐具应专用,再节省也不能马虎,孩子和大人的餐具不能混着使用,以免导致交叉感染。

三是严格消毒。“小宝宝”每天吃、喝无数次,餐具使用频繁,汗液、唾液多,污染情况严重,需要严格进行餐具消毒。每用完一次餐,立刻用流动的干净水清洁,同时用高温水煮沸,彻底消毒。如果有条件的话可以,准备餐具消毒柜,方便使用。最好使用传统的物理消毒法,不宜使用化学药剂消毒法。消毒后的餐具应保管好,防止被苍蝇污染。护士长温馨提示

宝宝的餐具看似小事,实则大事,因为它直接关系到“小宝宝”的健康问题,要有耐心,讲科学。建立“小宝宝”成长档案“小宝宝”出生后,每天都在成长,变化大得惊人,几天不见,都会有新变化。所以,给“小宝宝”建立一个成长档案很有必要。成长档案可以是文字的,也可以是影像与文字结合的。

成长档案能直接反映“小宝宝”的生长、发育、语言、身高、体重、饮食、精神状态、睡眠、“二便”、健康的情况,不仅对“小宝宝”是个“交代”,对“小宝宝”就医也有重大的参考意义。

有的家庭怕麻烦,不给“小宝宝”建立成长档案,给日后造成了许多麻烦,甚至留下了很多遗憾。事例辨析有一对夫妻,没有想到给“小宝宝”建立成长档案,“小宝宝”的吃喝情况、睡眠情况、“二便”情况、“排气”情况、生病情况都没有记载,过敏情况更没有记载。一天,“小宝宝”哭闹不止、烦躁不安,喂食后立刻呕吐,肚子很鼓,父母很害怕,便带“小宝宝”去医院看医生。医生问最近几天“小宝宝”的“二便”及“排气”情况,父母回答不出来。其实“小宝宝”几天没有大便了,而且也没有排气,医生无法判断“小宝宝”的病因,只好继续做检查,检查了好长时间,“小宝宝”受了很多苦,才被诊断出是肠道出了问题,需要实施手术。

如果父母对“小宝宝”的情况有详细记载,给医生看一看,这对医生诊断疾病很有帮助。那么,有了“小宝宝”以后,成长档案应记录什么内容呢?

正确做法

一是“小宝宝”的吃喝情况。每天吃奶(食物)的时间、数量及种类,喝水的次数与数量,有无异常。

二是“小宝宝”的身高、体重、表情、语言变化情况。定期给“小宝宝”测量身高与体重,天天观察“小宝宝”的表情是否有复杂的变化,语言有无自主性与连续性。“小宝宝”对什么感兴趣,对什么不感兴趣都要记录。

三是“小宝宝”的睡眠、情绪及精神状态等。睡眠的总时间,白天、夜间睡眠的时间长短,睡眠的质量情况,情绪与精神是否正常,有无疲倦与急躁现象。

四是“小宝宝”的预防接种情况。什么时间接种的,接种的内容是什么,什么批次,产地与质量,谁接种的,在什么地点接种的,接种的医生是谁,联系电话,有无异常反应等。

五是生命体征记录。只要有条件,每天都应对“小宝宝”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大小便、听力、视力、对外界的反应情况进行记录。

六是健康记录。“小宝宝”患病的时间,最初入院检查及治疗经过,医生及护士的姓名,疾病诊断结果、各种化验结果、X放射片、CT照射片、病理片资料、过敏史、手术史、家族史、病史,服药的种类、数量、疗程、效果、有无不良反应等。

七是生活记录。记录“小宝宝”生活中的点滴趣事,如某年某月某日第一时间叫“爸爸”或“妈妈”;某年某月某日添加辅食;某年某月某日开始会爬了;某年某月某日开始迈腿走第一步;某年某月某日学着用筷子吃饭……护士长温馨提示

成长档案对于“小宝宝”来说意义重大,父母应全面、认真、细致地记载宝宝的成长与每一天的生活情况,不能认为是可有可无的事。医疗及护理物品的准备“小宝宝”成长过程中,感冒、发烧、闹肚子、小外伤、皮肤被蚊虫叮咬是很常见的事,所以要预先有所准备,常用的药物及器械都要有所准备,以备急用。

千万不要认为准备医疗及护理物品是多余的事,一旦“小宝宝”需要了,家里没有,就会措手不及,很麻烦。事例辨析有一对年轻的夫妻缺乏育儿经验,家里医疗物品准备不多。一天,“小宝宝”不小心被开水烫了一下,哭闹得厉害,由于当时家里没有外用烫伤药,他们也不知道怎么进行早期处理,裹着“小宝宝”去了医院。在医院里,医生进行了紧急治疗,但是“小宝宝”身上还是留下了疤痕,严重影响了美观。医生说如果当初父母立刻给“小宝宝”使用外用的烫伤药处理一下,情况可能好些。“小宝宝”的父母十分后悔自己的无知,按照医生的建议,去药店买了一些常用的药物和用品。

年轻父母有了“小宝宝”以后,应该准备什么医疗及护理物品呢?

正确做法

一是准备常用的医疗用品。如体温计、血压计、氧气瓶(袋)、热水袋等。

二是准备常用的药品。药品的准备非常重要,一定要认真细致。“小宝宝”在日常生活中难免会发生急症,以及碰伤、擦伤、割伤、烫伤等意外伤害。“小宝宝”的抵抗力差,容易发生意外,家庭应储备一些内、外科急救药品。一旦出现意外,“小宝宝”就可以得到及时处理,以免耽误病情,或使伤患处发生感染。

外用药,一般要储备以下药品:

清创消炎药:医用酒精、生理盐水、双氧水、红汞、碘酒、紫药水、红霉素软膏、氯霉素眼药水等。

清凉解毒药:清凉油、风油精、清凉止痒液等。

止血用药:云南白药、止血胶布、创可贴。

治烫伤药:獾油膏、烫伤膏等。

常用敷料:消毒棉签、消毒棉球、消毒纱布、绷带、三角巾、医用胶布。

常用器械:医用剪刀、镊子等。

外伤用药要注意使用时间,观察药的颜色有无变化;要掌握“小宝宝”的伤情,对症用药,注意创面卫生消毒,严禁滥用药物,特别要注意红汞、碘酒不能同时使用,以免二者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碘化汞。

药物保存注意避光、保持干燥、温度适宜,防止超过有效使用期限,使用浓度要适宜,敷料应使用消毒过的,防止污染。

内服药,一般要储备以下常用的几种:

抗菌消炎药:增效联磺片、麦迪霉素、螺旋霉素、氟哌酸等。

解热止痛药:退热片、小儿感冒冲剂、扑热息痛、去痛片、银翘解毒片、板蓝根冲剂等。

止咳化痰药:复方甘草片、止咳糖浆、蛇胆川贝液、枇杷露、草珊瑚含片、青果片等。

止泻药:黄连素、痢特灵等。

助消化药:多酶片、乳酶生、酵母片。

解痉镇痛药:颠茄片等。

维生素类药:维生素A、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B6等。

防暑类药:人丹、十滴水、藿香正气水。

三是保证质量,安全管理。内服药品要瓶装,放在阴凉干燥处,防止受潮风化和相互混杂。注意药品批号、有效期,变质药品不能服用。

特别提醒父母一点,无论什么药,在给“小宝宝”使用时,都应预先咨询医生,千万不能随意给“小宝宝”用药,因为有些药物要结合孩子的身高、体重确定用药剂量,尤其是抗生素消炎药,不能凭经验,依成人药量服用,用药前还要详细阅读说明书,注意不良反应,以免发生意外。护士长温馨提示

有备无患,在医生的指导下,家长要及早给 “小宝宝”准备一些常用药物与医疗护理用品。智力开发书籍与玩具的准备“小宝宝”的智力开发最重要,书与玩具是智力开发的物质基础,准备得越充足、越实用,越有利于“小宝宝”早期智力的健康发展。

书籍的内容要健康、积极向上、趣味突出,纸张应环保,没有污染与异味,便于小宝宝翻看,便于父母讲给“小宝宝”听。

玩具要根据“小宝宝”的年龄而定,体现环保、安全、方便,不能随意准备。事例辨析一对年轻的父母,给“小宝宝”买了一个“摇的乐”玩具,玩具里面是小塑料球。“小宝宝”摇了一段时间后,“摇的乐”裂开了缝隙,小塑料球掉了出来,“小宝宝”的父母没在身边,“小宝宝”抓起小塑料球就放进嘴里,吞咽不下去,堵塞了嗓子,憋得脸发红。危急时刻,幸亏被“小宝宝”的姥姥及时发现,采取紧急措施,才把小塑料球从“小宝宝”的嗓子里弄出来。

由此可见,为“小宝宝”准备书籍与玩具不是小事,要认真挑选,以免发生意外。那么,应该为“小宝宝”准备什么样的书籍与玩具呢?

正确做法

一是安全、实用、健康、简单的书籍。准备书籍要把住几个关:其一,纸张要环保,这是不能含糊的事。其二,纸张的油印质量,不能有异味,或掉色。其三,书籍的装订质量,订书钉是金属制造的,如果发生脱落,容易伤害到“小宝宝”的皮肤。其四,内容健康,通俗易懂。如寓言故事、歌谣、谜语、成语故事等。

二是玩具适合“小宝宝”的年龄,安全是根本大事。玩具不是越多越好,无论是电子的、机械的,还是传统的玩具,一定要抓住“适合”二字,现在生产的正规玩具一般都有安全提示,如几岁孩子适合玩与注意事项,家长购买时要注意查看,任何时候都要把安全放在首位。没有安全保证的劣质玩具不要图便宜购买。在挑选购买玩具时还要考虑玩具的颜色、大小、材料、磨损年限、环保等。

三是及时更换与添加。书籍与玩具是消耗品,使用一段时间后就会磨损,要及时更换、维修、保养、消毒,不能一劳永逸地使用下去,以免诱发不良后果。

四是音像声控的益智产品。目前,社会上针对孩子的早教益智高科技产品琳琅满目、种类繁多,要根据孩子的年龄大小适时选择,给宝宝播放的时间也要适度。护士长温馨提示

书籍与玩具是伴随“小宝宝”成长的好伙伴,甚至会影响“小宝宝”一生,所以父母要精心挑选准备。第二章O~3岁“小宝宝”的护理预防“小宝宝”窒息

目前,意外窒息已成为我国婴幼儿意外伤害的又一重要原因。 据统计,全国每年都有因为护理不当,致使婴幼儿因意外窒息而死亡的案例,更多的是婴幼儿因此而终身残疾。

生活中什么意外情况都可能发生,少数婴幼儿会将硬币、纽扣或小玩具塞入口中,呼吸时会将这些物体吸入气道。异物一旦停留在气道,就会引起部分阻塞或完全性阻塞。完全性气道阻塞不能使氧气进入肺部,如果在几分钟内没有将异物去除,婴幼儿就会丧失意识、不会哭吵、不能说话、没有呼吸也不会咳嗽,直至窒息。

婴幼儿一旦窒息,前4分钟的急救最为重要。平时的安全预防意义重大,要予以重视。事例辨析有一个年轻的妈妈,由于缺乏护理经验,每天夜间躺着给“小宝宝”喂奶。一天晚上,“小宝宝”吃完奶,含着妈妈的乳头睡着了,妈妈也睡着了。睡眠中,妈妈的乳房慢慢地把“小宝宝”的嘴、鼻子全部堵住了,“小宝宝”憋得乱抓,熟睡的妈妈也没有醒,两个小时后,妈妈醒了,发现孩子面色紫青,已经没有了呼吸。

这就是因母亲护理不当,疏忽大意,导致“小宝宝”的呼吸道堵塞,哭不出声,造成呼吸受阻而发生的窒息。如果出现类似这种现象使家长手足无措,一旦抢救不及时,可能会造成严重后果。那么,应怎样预防“小宝宝”意外窒息呢?

正确做法

一是随时观察。父母要把孩子放于自己视线之内,不能因忙于其他的事而疏忽了对孩子的照看,要经常观察“小宝宝”的鼻孔是否通畅,随时清除“小宝宝”鼻孔内的分泌物。

二是正确的喂奶姿势。喂奶时不要嫌麻烦,应把“小宝宝”抱起来喂,让“小宝宝”的头部略高一些,防止奶液返溢,倒灌进入气管,呛了“小宝宝”。

三是使用奶瓶有讲究。橡皮奶头孔不宜过大,喂奶时奶瓶的倾斜度以吸不进空气为宜。喂完后应将“小宝宝”竖抱起,轻拍其背部,待“小宝宝”打嗝儿后再放回床上,并让孩子向右侧卧睡,以免溢奶时,乳液吸入气管。“小宝宝”睡熟后,妈妈要在旁边看护一段时间,一切正常了,才可以离开。常吐奶的“小宝宝”最好不要给其佩戴带塑料围嘴,因为塑料围嘴容易卷起堵住“小宝宝”的口鼻。

四是良好的睡眠习惯。最好让“小宝宝”单独睡觉,千万不能让“小宝宝”含着乳头睡觉,以防止妈妈独自睡着后,乳房堵住“小宝宝”的口鼻。不要让“小宝宝”趴着睡,因为枕头和棉被也会阻碍“小宝宝”的呼吸,造成窒息。

五是孩子外出包裹要谨慎。天气寒冷带“小宝宝”外出时,在将“小宝宝”包裹严实的同时,一定要留一个出气口,以免发生窒息。

六是护理无小事。“小宝宝”俯卧时,需要有人看护,防止窒息;检查儿童床,拿掉多余的枕头、毛绒玩具和其他松软物品;儿童床上最好不挂玩具;去掉“小宝宝”衣服上的装饰物;“小宝宝”吃东西时认真看护,让“小宝宝”保持安静,查看“小宝宝”手的可及范围内没有小颗粒物(玩具部件、花生粒、纽扣、螺丝钉等);不要给“小宝宝”圆形、坚硬的食物,如硬糖、坚果、葡萄和爆米花等;购买玩具时,注意查看玩具包装上有关年龄限制的安全说明,有小零件的玩具则不适宜给“小宝宝”玩;经常查看“小宝宝”的玩具,检查是否有部件或碎片脱落。大人常用的剪子、刀子不能随手乱放。

七是掌握简单的意外窒息急救法。让“小宝宝”尽量咳嗽,咳嗽是最好的排出异物的方法。只有在“小宝宝”窒息后自己已经无法咳嗽或者咳不出声音时,可以采取一些专门的方法帮助“小宝宝”排出异物。注意:千万不能硬把异物往喉咙里推。护士长温馨提示

预防宝宝意外窒息应引起家长的高度重视,提高护理责任心是根本,任何时候都不能疏忽大意。预防“小宝宝”皮肤感染“小宝宝”很娇嫩,皮肤容易受到伤害,稍微不注意,就可能发生感染。“小宝宝”一旦发生感染,问题将很严重。所以,预防感染是大事。

有的年轻父母,看着婴儿皮肤细嫩、柔软,不敢抱(摸),生怕弄伤了“小宝宝”,没有经验可以理解,但是也不至于这么害怕。只要小心谨慎,放松、自然地抱“小宝宝”,一般不会伤着他。事例辨析有一个年轻的妈妈,在给“小宝宝”包裹小被子时,为了防止小被子散开,便用铁夹子夹住被子。夜间,“小宝宝”转动身子时,不小心被铁夹子硌了皮肤,皮肤局部红肿,几天后感染了。“小宝宝”哭闹不止,不好好吃奶,也不好好睡觉,家长赶紧送其去医院治疗。“小宝宝”吃了不少苦,全家人也跟着担惊受怕。整整折腾了1个月,“小宝宝”才算消停了。可见,稍有不慎,“小宝宝”很容易会受到伤害,感染就可能悄然而至。

从护理实践看,导致“小宝宝”皮肤感染最主要的原因是父母护理不当,只要在护理上精心、仔细,就能很好地预防“小宝宝”皮肤感染。那么,如何防止“小宝宝”皮肤感染呢?

正确做法

一是及时清理杂物。在“小宝宝”身边的杂物要及时清理走,防止“小宝宝”被扎、被硌、被夹、被砸、被挤。

二是衣、被要讲究。最好用纯棉布缝制,穿着舒适,易于清洗和高温消毒。“小宝宝”的衣服应宽松、肥大、容易穿脱,不宜用扣子、夹子,以防损伤皮肤。

三是勤洗澡。“小宝宝”每天的分泌物、排泄物如果不及时进行清除,很容易污染皮肤,诱发感染。为了减少感染机会,条件如果许可,父母每天应给“小宝宝”洗澡。洗澡时,室温与水温要适宜,防止“小宝宝”感冒。洗澡水最好用流动的水,将“小宝宝”专用的沐浴液先涂在大人手上或小毛巾上,再给“小宝宝”涂,然后用清水把泡沫冲洗干净,用毛巾擦干全身。要重点清洗“小宝宝”的腋窝、颈部、腹股沟、脚趾缝等部位,因为这些部位的皮肤多褶皱,适当撒些“小宝宝”专用的爽身粉。

四是严格脐带的消毒与卫生。“小宝宝”的脐带一般于出生后数天脱落,每天洗澡时要用酒精棉签消毒脐窝处,以避免脐炎的发生。护士长温馨提示

预防宝宝皮肤感染是大事,要细致入微地护理,不能因一时的疏忽而导致严重后果发生。预防“小宝宝”脐风

脐风,也叫新生儿破伤风,俗称“四六风”。是由破伤风杆菌由脐部侵入引起的一种急性感染,常在出生后七天左右发病,旧社会农村中得这种病死亡的新生儿多得无法计算。

新中国成立后广泛采取新法接生,这种病几乎绝迹。但是,如果脐带处理不好,仍有发病的可能,所以预防工作十分重要。事例辨析某医院接诊了一个发高烧的“小宝宝”,其全身肌肉痉挛,牙关紧闭,面容痛苦,体温曾高达40.5℃,不吃奶、不哭,四肢抽搐,全身皮肤发黄,脐部红肿、渗血。医生当即诊断为新生儿破伤风,经医务人员的奋力抢救,半个月后,“小宝宝”才脱离生命危险。看着恢复正常的“小宝宝”,父母长出了一口气。

原来,“小宝宝”的母亲因为来不及送医院,自己在家中分娩,由于接生处理不当,导致脐风。那么如何预防新生“小宝宝”破伤风呢?

正确做法

一是认识破伤风。破伤风杆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在土壤、尘埃、人畜粪便中均有。用未消毒的剪刀、线绳来结扎脐带,接生者的手或包盖脐残端的纱布未消毒,破伤风杆菌即可由此侵入。破伤风杆菌生长繁殖后可释放破伤风痉挛毒素,该毒素可以引起肌肉强烈持久的收缩。破伤风杆菌侵入体内不会马上发病,当破伤风杆菌繁殖到一定数量,产生一定的毒素才开始发病,这段发病前的准备时间医学上称为潜伏期,一般为3~14天,以4~6天时发病最多,潜伏期越短,病死率越高。

二要掌握临床表现。破伤风临床表现早期为哭吵不安,吸吮困难,随后出现牙关紧闭,苦笑面容,角弓反张,轻微刺激如声光、轻触,饮水等常诱发痉挛发作,经及时处理能度过痉挛期的,数周后痊愈。如合并缺氧窒息或继发感染,则很难治愈。严重者咽喉肌肉痉挛,全身缺氧引起青紫窒息,如抢救不及时往往会引起死亡。

三要到正规医院接生,千万不要大意。要把预产期计算好,打好去医院的提前量,保持与妇科医生的密切联系。

四要科学处理紧急情况。如遇紧急情况,立刻与医生取得联系,在医生的指导下处置(消毒、结扎),千万不能手忙脚乱,以免发生意外。而后,立刻到医院采取补救措施,在医生的指导下,注射破伤风抗毒素等,防止新生儿破伤风的发生。

五要精心护理。感染破伤风的新生“小宝宝”,受到一点点的声音及触觉的刺激都会引发抽搐,护理人员应对“小宝宝”单独进行监护,避光避声,治疗及护理操作,尽可能轻柔缓慢。护士长温馨提示“脐风”重在预防,应住院分娩,遇到紧急情况时,沉着冷静,及时去医院处置。护理“小宝宝”脐带“小宝宝”出生后,和胎盘相连的脐带在无菌条件下被结扎、切断,脐带的残端最后干燥脱落,在“小宝宝”腹部中间留下小凹陷的肚脐。

新生“小宝宝”的脐带是由医生用严格消毒过的工具、用品,扎剪包好的,安全有保证,不要担忧,平时不要随意动它。一般情况下,被结扎的脐带在出生后3~7天就会自然脱落。脐带脱落后,凹陷的表面容易感染,如护理不正确,可能会引起腹壁蜂窝组织炎、 腹膜炎、败血症,甚至带来生命危险,所以“小宝宝”的脐部护理极为重要。事例辨析某医院来了一个发高烧的“小宝宝”,哭闹不止,情绪不安。医生检查时发现“小宝宝”的脐带红肿、渗血,诊断为腹壁蜂窝组织炎。医生询问“小宝宝”的父母,原因是几天前的夜间“小宝宝”的尿液污染了脐部创面,家长没有认真消毒。经过处理,几天后才治愈。

由此可见,认真、细致地护理“小宝宝”的脐带是多么重要啊!那么,我们应如何正确护理“小宝宝”的脐带呢?

正确做法

一是高度重视,不马虎。平时父母要加强学习,充分认识到护理脐带的重要性,正确掌握脐带的护理方法。

二是随时观察,发现情况及时处理。平时多观察“小宝宝”的脐带有无鲜血渗出,如果发现有鲜血渗出,应立刻请医生处理,不能麻痹大意。

三是保持清洁。平时要注意“小宝宝”的肚脐卫生,保持局部清洁干燥,特别是不能把尿布盖到脐部,以免尿粪污染脐部创面。洗澡后,用75%的酒精棉签轻拭肚脐,擦时从肚脐根部呈螺旋动作向四周擦拭,不可来回乱擦,以免把周围皮肤上的细菌带入脐根部,而后再盖上消毒纱布,并将纱布固定好。

四是及时看医生。如果发现“小宝宝”的肚脐处溢液、脓性分泌物,或有异味,应及时请医生诊治,自己不可随意处置,以免加重感染。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