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科学内涵研究与探索(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12 02:00:41

点击下载

作者:河北省社会科学届联合会

出版社: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素质教育科学内涵研究与探索

素质教育科学内涵研究与探索试读:

前言

新中国成立50年来,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辉煌成就,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然而,由于种种主客观方面的原因,我们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政策,距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还相距甚远。我们的教育侧重于选拔精英,每一项教育内容和环节的设计,主要是为了一部分人升入更高一级的学校,考试分数成为衡量学生优劣的唯一标准。在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我国教育事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教育必须进一步发展,不断扩大规模和提高质量;教育必须进一步改革,改革是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力。教育改革和发展包括诸多方面的内容,但中心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一项全社会的巨大系统工程,涉及到教育结构、教育体制、招生考试制度、课程系统、教育方法、评价标准等全方位的改革,素质教育的提出触及了教育的深层矛盾。在当前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指导下,切实推进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仍是我国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主题。

为了全面总结我省开展素质教育的成功经验,促进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河北省社科联于2006年和2007年在全省组织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研究与探索”征文活动。两次征文活动在全省教育系统内产生了广泛影响,众多教育工作者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撰写文章,投稿参与。这些参加征文的作品虽文体不一、角度不同,但目的都是对我省素质教育进行经验总结与问题分析,并把自己的工作体会与实践收获进行交流与研讨。这无疑将对进一步素质教育的内在规律,促进我省素质教育的开展发挥积极作用。编者2008年11月

理论研究

基于数字图书馆的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的优势、内容与方法

贝蓓 苑士涛 张建军 刘景会

数字图书馆的出现和日益广泛的应用,给当代大学生的学习带来了许多新变化,特别是对大学生的信息素质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基于数字图书馆的当代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的内容和方法的研究,对当代大学生进行包括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等信息素质教育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对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级人才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基于数字图书馆开展信息素质教育所拥有的优势

在信息时代,数字图书馆是信息的集散地,是人们寻找信息最重要的地方之一,是进行信息素质教育的重要课堂和实践基地,它在当代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在数字图书馆的平台上,开展面向当代大学生的信息素质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1.数字图书馆拥有资源优势 数字图书馆拥有丰富的信息资源。在数字图书馆中,各类信息,如书籍、报刊、甚至声音、图像等资料,经过计算机的处理,都能统一成数字文献,成为数字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在网络环境下,信息资源得到了充分的共享,数字图书馆不再是一个单独的实体,其所拥有的信息资源也不再仅局限于本馆馆藏,而是扩大到整个互联网上。这就使图书馆的信息资源更加丰富,如国内外的许多著名数据库,图书馆都可以通过网络将其纳入到自己的馆藏中。由于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和信息实体的虚拟化,突破了信息资源的馆藏限制,使图书馆有更加丰富的资源作为大学生信息素质培养与提高的物质基础。

2.数字图书馆拥有技术优势 建设数字图书馆需要有多种专业技术支撑,特别是检索技术尤为重要,它具有高度智能化的特点。数字图书馆的检索是基于全文的,且具有联想功能,它能由一个词联想到相近的一类词,从而能检索出内容更全面的信息资料。另外,通过构造各种复杂的检索式利用计算机的布尔运算技术,可以准确地检索出所需的文献信息。除了对文本信息进行检索外,还可对图像、声音等内容进行搜索,能查找到不同文献类型的所有相关信息。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掌握网络环境下数字文献的检索技巧,对于其信息能力的提高非常重要,而数字图书馆则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先进的检索平台。

3.数字图书馆拥有人才优势 高水平的数字图书馆不仅需要专有的技术来支撑,更需要高水平的专业技术人员来建设。因此,数字图书馆的工作人员一般都具有较高的素质,包括政治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其工作人员的数量和质量都在不断提高。近年来,各数字图书馆在抓紧培养现有技术人员的同时,还注意引进一批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自动化技术和信息管理技术等专业的人员。这就为开展基于数字图书馆的面向当代大学生的信息素质教育储备了人才队伍,同时也使之拥有了人才优势。

4.数字图书馆拥有全新的服务模式 数字图书馆可使读者能够快速、准确、全面地获取所需信息,且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具有灵活性、及时性和全面性的特点。读者通过数字图书馆提供的智能化的检索手段,无论在何时何地,都能获取各种有组织的、最新的、动态的信息,从而大大提高了信息资源的使用效率。这就突破了传统图书馆服务时间与地点的限制。因此,当代大学生养成熟练利用数字图书馆的习惯,对于其今后的学习与研究将大有裨益。

二、基于数字图书馆的当代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的内容

信息素质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素质主要包括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四个方面,信息素质教育也主要围绕这四个方面的内容来开展。这四个方面的教育内容,相关文献多有论述,本文不再赘述。

三、基于数字图书馆的当代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的方法

数字图书馆是采用现代高新技术所支持的数字信息资源系统,是新一代因特网信息资源管理模式,是收藏、服务和集成的信息环境,它支持数字化数据、信息和知识的生成、发布、传播、利用、保存等整个生命周期的活动。因此,利用数字图书馆对当代大学生进行信息素质教育是一种非常好的方式。

基于数字图书馆的当代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课件系统,是采用现代技术手段,利用先进的网络系统,在数字图书馆的平台上建立的,它是采用浏览或视频点播方式实现的多媒体交互的教学模式,并且系统应该做到界面友好直观,操作简单易学,功能多样化,资源丰富。

信息素质教育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受教育者水平的提高是伴随着其知识框架的加宽加厚而逐渐提高的过程。信息素质教育应该是全方位的,不是单一的“文检课”就能够实现的,需要各个学科专业的教师共同协作,应该贯彻于大学生学业的始终。因此对大学生进行信息素质教育也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应该分几个阶段进行。

在网络环境下,数字图书馆是对当代大学生进行信息素质教育的重要课堂和实践基地。因此,我们应在数字图书馆的平台上建立“当代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课件系统”,全面系统地讲授包括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等信息素质教育课程,为学生提供学科教师在线咨询服务、信息检索指南和自测考试题库,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实践训练,开展信息素质教育讨论,进行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式和个性化的教学和实践,主动进行信息素质教育的创新研究,从而在网络环境下使当代大学生的信息素质教育得到深化和拓展。同时,由于数字图书馆拥有网络化、智能化的优势,在数字图书馆的平台上开展教学具有交互性、个性化的特性,它将为当代大学生提供随时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机会,为他们提供一个互动的学习园地和个性化的服务。它将彻底打破传统、呆板的教学模式,不断增强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效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信息素质和创新精神,进而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作者单位:河北农业大学

转变教学观念,推进素质教育

陈菁怡

近几年来,教学改革呼声日急,强调素质教育已成为同仁的共识。为此,各学科教育也在多向度、多层面地开拓着新的领域,给我们展开了一片跃动着时代精神和勃勃生机的新视野。

笔者是从事于大学语文基础教育的,学习一门课程,基础知识是前提,而运用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创造性,才是目的。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环节就是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而要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就涉及语文教育观念的更新、方法的更新、内容的更新,摒弃传统的封闭性教学模式,这样才能在阔大开放的天地中显现语文教育发展的生命活力。

一、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教育对人的主体意识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在某种意义上,教育正是通过对人的道德、智力、能力的培养而提高人对自我的认识。对个体而言,教育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提升自我的过程,是激发和张扬人的主体意识的过程。”这是教育最本质最重要的作用之一。而长期以来,在我国传统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中,对人的主体性和教育的主体性问题的重视是不够的。传统教育观念的主要问题在于把学生认定为一个被教育者,一个教育对象,而不是一个教育服务的对象,这样在相当程度上造成了教学关系的不平衡。例如传统的“填鸭式”、“注入式”的教学模式就典型地体现了这一点。很明显,这种教学模式更多的是从教育者的角度出发来组织和建构的,它没有足够的顾及学生的权利和实际情况,学生也没有足够的权利表达自己的需要和愿望,其才能得不到表现,思维能力得不到发展,其主体性受到了严重压抑。这是一种“目中无人”的教育。这种教学模式最可能导致的直接消极后果是学生缺乏主动学习的欲望,只作被动学习,教师失去了一个最有效的改进教学效果的约束性力量,势必造成教学效率低下,不利于学生素质能力的培养。

所以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就是确认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是认识和发展的主体,是具有独立意识和认识潜能的实践者。这意味着把学生从教师权威的羁绊中解放出来,强调学生的独立性和主动性,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中心,将传统的向教师、教材倾斜变为向学生倾斜,尊重学生的权利,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要,做到“目中有人”。而对于教师来说,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最重要的则是教师身份,教师自我意识的改变和调整,更新教育观念。教师不再作课本的化身,不再作学生学习的对象,不再做知识的灌输者,而应作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启发者”,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把死知识变成活知识,进行创造性的学习和思考,从而使学生所获得的知识,真正内化为自己的精神财富,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

可以说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是“教”与“学”成功的关键。而这正是传统教学模式面临的严峻挑战,任重而道远,值得引起大家充分的注意。

二、树立广义的教学方法观

美国教育家威廉·H·克伯屈主张把教学方法分为广义的方法和狭义的方法。他认为:“当儿童以具有意义的方式对某一情境作出一段时间的反应时,他不是做出单一的反应,而是做出多种多样的反应,对情境的各个部分和方面做出多种多样的反应。”这就是说当儿童有意识的学习某一东西时,他所获得的收益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方面的。克伯屈称这种学习为“共时性”学习。心理学研究也表明一种学习行为的进行一般都会有多种心理因素的参与,当这个学习行为获得成功时,曾经参与的各项心理因素都得到了有益的锻炼。所以,广义的教学方法观就是关注学习的共时性,追求多方面的教育价值,即树立“大课堂”的观念,强调教学与生活的联系,强调学习的多样性,引导学生能主动从任何单一的学习中获得更多的收益,提高学习效率,从而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树立广义的教学方法观,尤其对于语文教学有着特殊的意义。语言文字产生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为此,以语言为根本的语文就有了与生活割舍不断的联系,它蕴含了异常丰富的可以直接作用于人的素质构成的因素,比如哲学、文学、思想、情感、思维、审美等等。生活是语文的根,离开生活,语文学习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语文教学不能变成一种单纯的技术性训练,它应以课堂为中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伸,全方位地和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建立一个“大课堂”,把传授语文知识同发展语文能力、发展智力素质和非智力素质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接受全面的、整体的培养和训练。简言之,语文正是以其突出的人文性和综合性特征成为进行素质教育最有效的一门学科。

总之,要强化高等院校的教学质量,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创造能力,教育必须进行改革。而只有不断地更新教育观念,在新的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建立新的教学模式和新型的师生关系,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一代新人。作者单位:中央司法警官学院

当代影视艺术教育与素质教育

姜敏

影视艺术从本体上讲对个人或社会都有有利作用,这是它们的功能。以其为媒介进行的教育,对受教者来说,具有很好的效果。

一、个体素质全面发展

影视艺术由于它的多元化结构、综合性表现能力及生动直观的视听效果等特点,给人们的素质提高与发展提供了极好的教育媒介,对个体产生着多方面的效应。

1.人的本质力量的完善 作为拥有智慧、力量、创造性和高科技的人,区别于其他动物也就有了人格,人性、人情、人的精神等近乎形而上的东西了。人在运用智慧和力量创造了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创造着精神文明,如勇敢、坚强、大公无私、光明磊落等优秀品质,在衣食住行等追求过程中,也自然滋生了与美好相悖的一些毛病,如自私、狭隘、懦弱、贪婪等,人类的进步就是在不断地克服修正后者,培育发扬前者的过程中,人的本质力量越来越健康发展,由众多的人组成的社会才可能越来越健康发展,这是一种自我超越,它主要表现在人的理想、信念、精神、品格、性格等。

影视艺术教育为这种超越提供了生动的参照,使这种超越深入人心,在被情感激动的状态里被感动和理解,从而使生活中的行为有了具体的指导蓝本。

2.知识结构的健全 随着社会越来越多元化,高科技迅猛发展,简单知识结构无法适应当今生存需求。扩大知识面,使受教者越来越博学,是社会要求,“通才”是我们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显著标志。电影和电视是目前最有效最迅速也是最丰富的大众传播媒介,它以直观、多元化、多功能、全方位、综合性等一系列优势,强烈地冲击着传统的文化形式和内容,以其题材的丰富,对社会表现内容的广泛,综合信息量之大,无所不包,无所不现。它可以表现已经发生过的,或正在发生着的事物,也可以跨越时空,去表现未知的世界,在想像中的遨游。影视艺术向我们展开无垠的表现空间和内容,让我们有机会借助它们摆脱自己对生活与各类知识了解的狭窄现实,做巨大的补充,且深刻、生动、印象久远,是创造性思维与活动的基础与素材。

3.素质的挖潜 每个人都生存在一定的环境里,不同的环境质量对人的素质潜力的挖掘是不同的,而同一环境中的不同素质的人,实现自己价值的结果也可能不同。社会总体的进步与飞跃发展有赖于作为社会组成一分子的每一个人的智慧与创造性的挖潜,艺术教育中的影视艺术教育由于它自身的许多特点,在这种素质的教育中有着独特而巨大的作用。影视艺术作为艺术教育的生动媒介,在调动受教育者勇于介入的积极性,鼓励他们的参与意识和实践尝试等方面都有其他艺术形式所不具备的明显效应。

生命的潜力在于挖掘,也在于培养,尤其在生命所需的环境有巨大改变的情况下,生命的能力会更加显示潜质的优势,从而给人们以希望,和改变艰难环境的力量。这些人的本能坚韧不拔所表现出的对于灾难、战争、毁灭等特殊生活环境的认识、判断、选择、适应,及至创造性的生存艺术都昭示给受教育者一些对现实生存境界的独特思维方法、应对能力和朴素的勇敢与坚强。

二、群体(社会)文明进一步建设

影视艺术教育不但对受教育者个体产生很大的效应,对社会各个阶层都有着其他门类艺术不可比拟的教育作用。它本体的真实、生动、传播的范围之广,更由于技术的进步,电影借助电视和电脑走进了千家万户。因此,它们的影响力就随着它们的传播能力和视听优势而几乎无处不见,对整个社会构成巨大的影响,对整个群体的教育也就产生了巨大的效果。

1.指导生存质量 影视艺术教育由于影视传播之广,受众之多,更由于本体的生动、丰富、直观等优势和特点,可以极大地丰富拓展人们的观察空间,看到外面的世界真精彩,成为他们意识的向导、行为的指南,提高着他们的生存质量,不但为生活增添了美,更使社会群体的物质生活因此发展、丰富、生存的质量也愈来愈好,自然也会影响到心理的健康,而且由于物质文明的创造性劳动使欲望得以满足,增加自信心,社会也由此变得更丰富,更五彩缤纷,更具艺术化。

2.走向和谐 影视艺术教育由于媒介的丰富,给人们展示无限广阔的生存空间,和这些空间中已经正在及未来可能发生的一切。于是,也就具有教会人们如何去和谐生存,健康发展的内容,这是作为社会群体中的任何一员都应具备的生存素质。

国与国之间的交往,各个时期有各个时期的交流规则,各种人之间的交往亦有各自的行为规范。和平友好、与人为善、团结互助、多些理解等不是写在道德与法律的条文里,而是展现在银幕的故事里,由生动的人物去演绎,其说服力和感召力更加巨大。许多个美好的故事感染着受教育者,给人们提供了一个个互相沟通,互相救助,互相理解的典范,在引起广泛社会影响的同时,故事中人物的精神也感动着人们,在个体趋善的教化中,提高群体素质,走向和谐,创造良好的人际关系和人文环境。

3.创造更高的精神文明 影视艺术还是表现人的,因此对人的教育意义也就最大。又因为它是真实而生动的综合艺术形式,且属大众传播媒介,具有极大的影响力。其中反映出的政治观念、道德准则、意识方法、行为礼仪、风土人情等内容都对受众群体构成了十分直接的教育效应,从而优化社会人文环境,提高民族整体精神文明质量。在诸多的影视艺术中,吸纳一切美好的品质、情感,培养一切有益健康成长的思想、观念,学习一切勇敢,达到坚定、热情等美德,增长一切有益发展的知识、智慧、能力,训练一切可使自己走向成熟与完善的技巧、方法,影视艺术以其最丰富的社会画卷成为人们最有效的提高个人精神文明素质的教育途径,从内心思想深处的道德心灵建设,到行为举止,外部包装都较其他艺术种类有着鲜明而立竿见影的教育效应,在促进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更对精神文明建设有显著作用。

影视艺术教育除了在培养个体的人格完善、道德修养、理想建设等方面给予精神文明的指导,同时还可以使艺术提供的行为参照构成对自我行为规范的有形法则,去学会与人相处、沟通交流、互相帮助、共同进步,使群体精神文明素质的含量加大,这样,影视艺术教育的个体效应与社会群体效应就会高度融合、互补,从而使每个受教育者在提高自身精神文明素质的同时,加大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程度。作者单位:河北大学艺术学院

对河北省高校管乐专业招生的几点思考

田铁汉

一、河北省管乐发展的状况与生源状态分析

近几年来,随着文化艺术的深入发展,在我省高校中,管乐专业也逐年成为一个较为热门的招生项目,不少高校都先后设立了管乐教学这个科目。从历年考入的考生来看,我省的管乐发展从生源的培养到高校招生在措施上尚有需要完善的地方。

首先,从人们对管乐的了解程度可以看出我省目前管乐文化的确有待于专业工作者进一步深入发展。人们对管乐的认知比起对笛子、二胡和钢琴等乐器还相差很大的距离。甚至连一些高校的老师、学生对管乐器的名称都一无所知。而考生的生源出自于群众,由此一来,便造成管乐生源比其他专业匮乏的现象。但从就业的角度来说,由于管乐团逐渐成为衡量学校素质教育水平或企事业单位文化形象的一个重要标志,因而越来越多的学校、企事业单位拥有了管乐团,这就需要越来越多的受过专业训练的毕业生来满足社会需求。

其次,从管乐考生的水平期待大力提高。尽管考上的管乐学生为数不多,但真正专业合格的考生却极其有限。而有的考生多年来还一直处于错误的吹奏状态,即使个别幸运的考生,考入高校后,由于毛病太严重而不得不改专业;有的虽舍不得放弃,又只好花上几年的时间来纠正多年的问题,这恰恰成了进步的绊脚石。演奏管乐特别需要正确、科学的演奏方法。那种不讲究科学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时“急于求成”的心态在管乐学习中是极不可取的。

二、对招生模式的思考

1.考试过程的分析 据了解,几年来管乐考生一贯只演奏一个乐曲,且多数考生往往只演奏到乐曲中间就会被叫停,很多考生抱怨其水平无法全部展现;而有些考生认为自己发挥正常,甚至更好,却没有吹得简单的考生分高。对于管乐考生而言,从一定专业角度讲,如果考生演奏中间被喊“停”,对于那些演奏协奏曲的学生的确很不利,因为往往协奏曲后面的内容才是充分表现技巧的地方,而且吹奏管乐器主要依靠气息和唇肌,在肌肉灵敏度和耐力方面远不及钢琴、弦乐的技能展现上来的快。如果加上个人临场发挥的因素,那么最后结果有可能是水平好的考生没有考过水平一般的考生。

对于时间把握造成的不利于考生的现象,一方面的确可能出于考官对总体时间的把握之需,而另一方面也不排除考官对考生应试作品缺少必要了解的可能性。由于多年来我省高校的全部乐器考试都是采用分时段而不分考官的方式,这种可能性就不可能避免。因为要做到对学生真实水平的界定,就要求考官对所有乐器的全部作品及其所涉及的技巧、难度等方面都应有比较全面的了解,要做到这一点几乎是不可能的。解决上述矛盾的最好办法就是给管乐考生充足的时间让其在唇肌的恢复上得到缓解使其充分展示自己,另外就是补充完备各种专业的考官,对于西洋管乐招生工作,至少应保持铜管组与木管组各备一名专业人士主考,要做到在较短的时间内准确地把握考生应试作品的给分点,使考生们对考试过程能够心悦诚服。

2.关于考生分数的评议 有一个现象,那就是管乐考生经常抱怨管乐分数普遍都低。就水平而言,各类演奏应该保持相对的一致性,即在演奏上无论演奏何种作品甚至包括演奏练习曲,都能够从音乐上和技巧上给听者带来一定程度的认可。但若从专业技能上来讲,各类乐器的演奏技巧是不尽相同的,而且每一类里又可分为不同的类别。因此,不同种类的乐器应该从不同的专业角度打分,应该是不能相提并论的,原因就在于各类乐器都有其长短优劣、各有各的难度技巧,最好的评分办法当然是同类、同种乐器的比较,这样才能够真正做到公平公正。

三、结语——对考试模式的建议

管乐文化所具有的丰富性和广博性,可以说是其他任何乐器文化都无可比拟的。通过对近十年来管乐招生考试过程与考试的内容以及对被录取考生的水平分析,可以看出在各个环节中尚存在一些期待解决的事项,如果不完善招生的模式,将很难更快更好的促进管乐文化事业的发展,也势必会阻碍我省推进全面素质教育的进程。因此,目前非常有必要做的一项最重要的工作就是使我省在高校管乐招生的初始阶段就步入正规化,所谓正规化就是按照北京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天津音乐学院等专业院校管乐招生考试的模式来招收我省的管乐优秀人才。在这种模式下的考试内容应至少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各调式音阶、琶音(连音与吐音);二是技术性练习曲一首;三是一首奏鸣曲或协奏曲的一个乐章或加试一首中国作品。在这个要求下,考生的实力就能得以充分体现,也更能够避免把一些演奏方法错误的和一些“赶鸭子上架式”的考生稀里糊涂地招到高校中来,从而达到真正录取高才生的目的,而且这样做的另一个重要意义还在于——避免某些考生考试的盲目性,进一步提升和加强后续考生的知识、能力储备意识。应该说,科学、严谨的考学模式是提高高校招生效率和实现学生考学愿望双重功效的保证。

综上所述,我省高校的管乐招生考试必须沿着健康、科学的道路前进,由此才会不断促进我省管乐文化教育事业的繁荣发展,从而加快全面推进我省素质教育的步伐。作者单位:河北大学艺术学院

对司法警官院校开展继续教育的思考

傅伟芳

社会生活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为继续教育的蓬勃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历史机遇。如何发挥司法警官院校在继续教育中的主力军的作用,利用资源优势,为司法行政系统服务,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本文就此做以下分析。

一、继续教育的内涵和特征

继续教育在我国通常是指大学后在职专业技术人员的知识技能不断增新、补充、拓展和提高,完善知识结构、提高创造能力和专业技术水平的教育。其目的,主要是通过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整体素质,特别是其中的创新素质,培养高级的专业人才,直接有效的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

继续教育的性质体现在高层次性、创造性和新颖性三个层面上。其中创造性是继续教育的基本属性。其教学内容和重点是学习现代科学技术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继续教育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又决定了继续教育的长期性。继续教育能体现“教育与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紧密结合,进而走向一体”的现代教育特征的,也是最能适应当今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教育形式。由于继续教育的特定内涵,进一步说明了继续教育是终身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和最高层次,同时也是人一生中教育的高级阶段。

二、司法警官院校开展继续教育的必要性

司法警官院校是监狱劳教系统培养人才的基地,对监狱劳教事业的发展,对实现依法治国方略,推进社会主义法制建设起着积极的作用。而监狱劳教机关人才的培养和智能的开发离不开继续教育,继续教育是提高监狱劳教工作人民警察综合素质的必要途径。

司法警官院校开展继续教育,不论对监狱劳教事业的发展建设还是对个人来说,都是一种顺应形势发展、适应岗位要求的积极策略。监狱劳教工作的性质、职能和任务决定了必须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监狱劳教人民警察队伍,尽快实现由看守型向教育型干警转变;由低层次、经验型向高层次、专业化、知识型干警转变;实现从简单执法向文明公正执法的转变。司法警官院校开展继续教育就是要在监狱劳教干警工作中创造一个不断充实、更新知识、提高素质的环境,为推动监狱劳教事业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

新形势要求不断提高干警综合素质,需要进行继续教育。在与国际接轨过程中,我国许多行业开始实行行业准入,当前正在进行司法制度的改革,全国法官、检察官、律师行业大学本科学历为准入条件,这一要求将很快影响到我们监狱劳教系统准入条件的提升。

形势发展要求监狱、劳教工作要提高教育改造质量,同样也迫切需要培养较高学历、较高水平的监狱劳教专业人才。因此,司法警官院校开展继续教育,提高监狱、劳教人民警察的专业、文化素质,加强法律知识和职业教育十分重要。

三、司法警官院校开展继续教育的可行性

司法警官院校开展继续教育是由司法警官职业的基本性质和内容决定的。司法警官继续教育是一种特殊的职业教育。首先,表现在它是一种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教育,所培养的人才不仅要系统掌握法律学、监狱学、劳教学方面的专业知识,还应了解管理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相关方面知识。其次司法警官继续教育也是一种特殊的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教育。司法警官院校开展继续教育,主要是培养当前监狱劳教事业改革发展需要的监狱管理型人才、教育改造型人才、心理矫正型人才和刑罚执行型人才。因此,司法警官院校开展继续教育,其教育内容和层次是其他高等院校无法替代的。

开展继续教育对司法警官院校的教学、科研有很大的推动作用。由于继续教育所特有的高层次性、创造性、实用性等基本属性,从而决定了继续教育的内容必须是最新知识、最新研究成果、最新的教材。这些将对司法警官院校的教学和科研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也促进了院校的学科建设和科研工作的发展。

四、发展思路和对策

1.推动继续教育向高层次发展 具备较高的学历知识是提高监狱劳教人民警察政治水平、业务能力、道德修养及工作能力的基本手段。因此,推动监狱劳教人民警察继续教育向高层次发展,积极开展本科学历教育,重点发展专科起点的独立本科段专业,使继续教育工作逐步走向长期化、制度化。

2.建立一支稳定的师资队伍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继续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要按照以专职为主,专兼职结合和德才兼备的方针,聘请有关专家组成高质量的师资队伍,建立一支思想素质好、业务水平高、管理能力强、相对稳定的师资队伍,使他们敢于大胆探索新机制、新方法、新路子,保证教师既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又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3.以质量为生命线,建立继续教育质量保证体系 继续教育是提高创造能力和专业技术水平的教育,要实现其目标,惟一的标准就是质量。因此要建立健全管理体制,处理好积极发展和继续教育质量的关系,加强对每个环节的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管理,建立一套教学评估、考场建设、教师聘用等考试评估体系,保证继续教育的质量。

4.探索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形式 继续教育作为培养高层次人才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主动适应准入制度和继续教育发展需要,要针对监狱劳教系统改革发展中遇到实际情况,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办学模式。

5.实现继续教育手段多样化 针对继续教育内容“新”的特点,教学方法除了传统的面授、函授外,应积极采用现代化教育技术,开发远程教育的技术和课程,充分运用多媒体、信息网络等技术,建立起“虚拟课堂”。利用先进的教育手段,可以与学生相互交流,教师可以在网上组织教学资料,把最新科研成果和学术观点引入教学;学生可以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去,使教育社会化,解决工作和学习之间的矛盾,达到传统教育方法无法比拟的信息传播和交流效果。作者单位:中央司法警官学院

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教育的回归

韩梅

当考试成为学生的家常便饭,当考试成为升职竞聘的必经之路,当考试成为获得一切的敲门砖,当考试成为衡量一切的标尺,考试在人们心目中的分量越来越重,同时也引发了越来越多对考试的质疑,乃至于对教育的质疑。应试教育由此而生,并成为抨击当前教育、批判现代教育的专有名词,与之相应,众望所归的素质教育也成为上至学术界教育界不断研讨论证,下至平民百姓街头巷尾议论纷纷的热门话题。教育是关乎国家、民族的公共事业,素质是教育的核心内容和最终目的,应试是教育的考核方式之一。

一、教育

教育是百年大计,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从微观层面上讲,关乎个人的成长与发展;从宏观层面讲,关乎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振兴。教育出现问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出现了问题还依然是麻木的态度,这才是更应该批判的。在我国,教育的每次调整、变化都牵动人们的神经。教育投入的增减、教学机制的变革、考试方式的变化无一不引起人们的关注。关注教育的变化,从个人的角度讲,是因为个人的命运与教育紧密结合在一起,个人的发展、前途都与教育密切相关。从国家的角度讲,是出于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因为教育培养的不止是个人的未来,更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关于教育,值得讨论得问题很多,但一直颇具有争议的是关于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对立与冲突。

二、素质与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指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素质教育这个词是作为应试教育的对立面出现的,它反映了民众对应试教育的排斥,更反映出了素质这两个字在教育中的地位和分量。从推进教育的发展到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也反映出对教育认知的深化——素质,才是教育的核心内容和根本目标。

人的素质的提高离不开教育,而教育的最终目标也是为了提高人的素质。有什么样的素质需求,就应当有与之相对应的素质教育。有什么样的素质教育,就应当能够真正发挥培养某方面素质的作用。素质具有整体性,人的诸方面素质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互相制约、相互依存的整体。从教育的发展历程来看,对人的素质的认知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从早期教育评比中的“三好学生”到现在的“全优生”,从“德智体美劳”到人的全面发展,可以看出,素质的内涵在不断深化,素质的外延在不断扩大。这是时代的要求,也是社会进步的表现。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亦是对教育提出的挑战。相应的素质需要相对应的教育,如何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是当前教育面临的最大挑战。因此,素质教育的提出有其社会根源和现实的压力。

三、应试与应试教育

应试,即考试,准确地说,是教育考核的一种方法,它使教育得以量化,使人才选拔有明确的标准。考试在教育中的运用是如此普遍,以至于成为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可以说,一旦离开了考试,现行教育都不知该如何运转。应试教育这个词的出现,本身就反映了考试与教育的密切关系,反映了考试在教育中的地位与分量。但应试教育更多的是作为贬义词出现的,它的潜在含义是为考试而教育,为争取高分和追求升学率而施教。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这一纲领性文件中,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上标纲要》这一法律性文件中,在许多较正规的科学论文中,“应试教育”一词均被打上引号,表明它有特定的内涵,是特指义。虽然应试教育不完全等同于现行教育,只是其弊端的概括,但是应试教育作为现行教育的一种描述,反映出当前教育的异化,即偏离了教育的初衷——人的素质的提高和社会的进步发展。考试,作为教育考核的一种方式,喧宾夺主,反倒成了教育的最终目的。

四、教育的回归

学术论坛上对应试教育的批判早已连篇累牍,大众传媒对应试教育的口诛笔伐亦是不绝于耳。与此相应,减负的呼声高涨,素质教育成为众望所归。可见,民众对应试教育的弊端已达成共识,无论是对个人的成长,还是对国家、社会的发展,应试教育都是不利的。素质教育的推行,让教育又重新回归到正确的航道上。但是,对于如何改革应试教育、发展素质教育,尤其是在实际操作层面却是如履薄冰、举步维艰。在各地的试点改革中,有的是减少学生在校学习时间,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有的是停止张榜公布学生的成绩,不给成绩排名次,有的是给学生增加唱歌跳舞等文艺课程。这些都是表面的量的变化,并没有从质上改变应试教育,发展素质教育。当然,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实际运作中出现的问题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但是,这些问题的出现,也反映出对应试教育、素质教育的认知还存在很多误区。在努力改变应试教育的局面,大力发展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已经认识到应试教育是教育的异化,素质教育才是社会真正所需要的教育。但是,不能因为把应试教育等同于现行教育的全部,然后因为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对立把现行教育与素质教育对立起来,毕竟应试教育只是现行教育的概括。另外,不能因为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对立,而将考试与素质教育分割开来,毕竟,考试只是教育考核的一种方式,在素质教育过程中,同样可以发挥它的效力。作者单位:河北科技大学

高校实施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李保堂

一、时代的呼唤,历史的必然“黄河之水天上来,东流到海不复回!”如同黄河水那样源远流长、奔流不息的中国文化,在其形成、发展与升华之中孕育出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推动民族进步与社会健康发展的基本精神,它激励和影响着炎黄子孙,热爱祖国、立志成才、自强不息、勤奋学习。社会主义荣辱观,回答的是社会主义社会中,什么是光荣,什么是耻辱。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既要发扬优良传统,又要体现时代精神;既要立足本国,又要面向世界;既要把握今天,又要面向未来。新的时代赋予了高等院校新的使命,新的责任激发着我们热血的青春。时代呼唤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滋养和哺育,“为人师者”需要拿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非凡勇气和魄力,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做出自己的最大努力。

二、课堂教学是实施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主渠道

课堂教学不仅是提高学生知识水平最重要的途径,也是实施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主渠道。各科教材都有各自的思想性,每一门学科都渗透着德育点,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又融汇在德育的内容中。任课教师应以教材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载体,充分发掘教材中丰富的教育内容,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特点,根据学科教学的特点,通过生动有趣的课堂教学形式,从不同角度将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有机地融于其中,以取得潜移默化、既教书又育人的效果。

在历史专业教学中,可以通过讲解我国五千年辉煌灿烂的文明史及其为世界文明所做出的突出贡献,在世界文明史中所处的显赫地位,来培养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勇于拼搏的自信心和深沉凝重的爱国主义精神。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资源与环境保护等专业教学中,陈景润、阳名珠对科学的执著精神,徐霞客、李时珍对科学的探索、献身精神,华罗庚为抉择真理、义无反顾放弃在美国的终身教授职务、奔向祖国的勇于牺牲个人利益的精神,是对学生进行崇尚科学和坚韧不拔意志品质教育的绝好范例。在体育专业教学中,长跑可以培养学生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的精神,足球、篮球、排球运动能增强学生的团结意识和整体观念,我国体育健儿感人至深的夺冠历程,更能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奋勇拼搏的精神。在中文专业教学中,西汉司马迁刑后余生,发奋完成“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精神,明代于谦“碎骨粉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为民族、为国家勇于牺牲的大无畏精神,鲁迅“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忠诚、热爱人民的崇高情怀,艾青“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所体现出来的刻骨铭心、至死不渝的伟大而深沉的爱国感情,无疑都是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上佳素材,是学生健康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

三、教师素质是实施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关键

社会主义荣辱观立场鲜明、博大精深。把课堂教学作为主渠道,将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自然而然地渗透到学科教学中,决不能忽视教师的基本素质和教师在教育中的关键作用。

教师是学校教育的最具体的实施者,其素质高低直接影响着育人效果的好坏。“打铁先要自身硬”,教师应率先垂范,用自身蕴含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光辉,照亮学生求知的眼睛,为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

教师要建立起与学生间的和谐。细心“望”其表,耐心“闻”其声,真心“问”其想,准确“切”其脉,以满腔热忱去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催其猛醒,促其奋进。教师要执著地相信每个学生都能成为有用的人才,给学生的进步创造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扮演好学生的“良师益友”,从而达到与学生间的一种默契与和谐。

四、校园文化建设是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重要阵地

校园文化建设,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大众化、参与性强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性文化建设。它是对通过课堂教学实施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有效补充。要切实抓好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除了抓好课堂教学,正面熏陶,直接影响外,一定要重视并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1.创造优美的育人环境 格调高雅、整洁优美的校园环境,能使人油然而生一种愉悦的心情。校园美化既要讲究章法布局,又要追求心理效应,力求做到寓情于景、寓教于物。置身于高雅优美的校园环境中,本身就是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教育。校园净化的主人公就是学生自己,在维护校园的劳动中,学生们逐渐懂得了去欣赏、去珍惜自己的劳动成果,同时也逐步培养了学生热爱劳动、热爱集体、团结互助等优秀品质,而这不正是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吗?

2.不断充实、更新图书阅览资料,激活学生的读书热情“读书”可谓学生的天职。博览群书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扩展、深入和重要补充。课堂教学是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主渠道,但毕竟时间有限、容量有限、形式有限。读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方面的不足。“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一本好书足可以影响一个人的一生。在藏书丰富、管理科学、服务到位的图书馆或资料室、阅览室里,学生可以自由地遨游于知识的海洋,主动地汲取丰富的营养。“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的过程,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一个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过程,可以获得“春夜喜雨,润物无声”的效果。

3.广泛开展有益活动,不断创新活动的内容和形式 有益的活动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要求很自然、很顺畅地转化为学生自己内在的强烈愿望和需求。因此我们要在创新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上下工夫,要始终把握一个原则,无论活动的外衣有多么华丽漂亮,我们要更关注在活动中有计划、有目的地渗透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在轰轰烈烈、热热闹闹的表象下获取“瓜熟蒂落”般的效果。作者单位:河北师大附属民族学院

论素质教育的走向和对策

贺志朴

目前,以应试为旦的的教育现状和问题,催生出了一个广泛的教育创新的语言环境。教育创新的重点,就是把“素质教育”的目标提上日程。中国素质教育的走向应该是什么?它的落脚点应该在哪里?基于素质教育走向应该采取的对策是什么?

一、由“学会知识”到“学会学习”

以考试结果论英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评价体系、考试在学生生命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以及社会公众对考试结果的重视程度密切相关。这种教育语境必然关联着一种公认不合理却有着强大生命力的教育形式——应试教育。观应试教育的着力点,在于教会学生一种考试的技术,它把考试成绩作为评价教育的最终标准。

长期以来,中国教育存在的最大的问题,就是把“教育”定位为“传授知识”,把“教材”定位为“标准答案”,把“教学”定位为“照本宣科”。这样,就形成了一种“学会知识”的“知识储存”型的培养模式。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成了知识的传递者,学生成了知识的“仓库”。“学会学习”与“学会知识”是不同的。“学会学习”是一种学习能力。在现代社会中,知识的更新速度很快,应试教育仅仅定位在“学会知识”,学生掌握的知识必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落伍。具备了学习的素质,一个人才能不断地更新知识,适应时代的发展。所以,未来的素质教育,在教会学生知识的同时,要让学生“学会学习”,要培养学生的学习素质。爱因斯坦说,在科学活动中,“想像比知识更重要”,“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素质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能够自觉地寻找理论资源,发现理论困难,创新理论思路,活化既定知识。这也就改变了目前教育中教师——学生之间的主体——客体位置,实现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交互作用,在师生的互动、启发中实现教育的目的。

二、由“培养技巧”到“启迪智慧”

人不是机器,而是有智慧、有灵性、能创造的高级动物。因此,素质教育的走向,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技能和技巧,而且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智慧。

技能和技巧,作为实践文明积累的成果,有传承的价值和必要。同时,它也需要不断的提升和更新。因此,在教会学生技能技巧的同时,要培养突破、创新技能技巧的能力,这种能力就是对智慧的启迪。

智慧主要是指人的创新思维能力,即产生新思想的思维能力。而要产生新思想,就必须具有知识、逻辑思维能力和非逻辑思维能力。知识、逻辑思维能力和非逻辑思维能力是智慧的三个内在要素,人的智慧主要取决于这三个内在要素。

人的知识是人在后天学习而来的,需要在教育中培养。逻辑渗透在知识当中,它是受教者所学知识的内隐框架,受教者接受的许多学科教育就是培养人的逻辑思维。灵感、直觉等非逻辑思维能力作为人的一种高级的能力,是一种突然出现的具有独特创造性的心理活动,是心灵的闪光和飞跃,它是推动人创造的一种活力。在漫长的社会实践中理性、逻辑的东西积淀、潜伏在感性之中,表层有意识的东西积淀、潜伏在深层无意识之中;反过来感性或深层无意识又要对社会理性意识进行突破和冲击,促使创新思维能力的实现。

作为三种能力的综合体现,智慧表现为人在认识活动中遇到某种新异的、陌生的事物时发生的、探明事物究竟的动机和行为,表现为在常人认为平淡无奇的现象中感到新奇,受到启发导致重要发现和发明,在认识活动中遇到事实与原来的假设、预期不相符时打破迷信、探索新的知识的精神和能力。在素质教育中,把培养人的知识能力、逻辑能力和非逻辑能力结合起来,应是一个重要的方向。

三、由“工具理性”到“审美人生”

人类在20世纪取得了很了不起的成就,科学技术、物质文明得到高度的发展,发明创造性的总量超过了前19个世纪的总和,20世纪是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世纪。20世纪自然界也遭到空前的破坏:河流被污染,树林被大量砍伐,许多物种绝灭,整个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在人和自然的关系上,也反映出人类在道德方面的状况和问题。

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道德的严重滑坡构成的强烈对比,形成了当代社会的特有景观。显然,人类个体和种群素质的培养成为非常现实的问题。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进入工业社会后,人类开始关注理性,特别是“二战”以后,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愈发突出,工具理性局限明显,人类面临诸多灾难,人类因此关注非理性对理性的突破。进入信息时代以来,网络技术迅速发展,全球化进程不断加速,大众文化日渐勃兴,对工具理性的解构逐步被人的主体性重建所代替。这时,审美教育和艺术教育就成为时代话题。

社会现代化的步伐,仍然会带来工具理性的膨胀、市场拜物的盛行、心理疾患的蔓延、市场本位的发展等各种弊端,以追求利益为目的的工作与消费使人降低了生存质量。面对这种情况,要竭力改善人的生存状态,实现人的“自我呵护”。因而,素质教育应倡导人们以审美的态度对待自身,使自己的生存状态得到改善,将自己的生活创造成“艺术品”,以应对时代的挑战,提升生活品位,促进精神文明建设。作者单位:河北大学艺术学院

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几点思考

胡平

大学生素质教育就是以高尚的人格主体精神为核心,身心健康为前提,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为两翼,注重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的一种全面教育,目的要使每个学生形成符合社会各类专门人才要求的素质结构,成为人格完善、和谐发展的专门人才,从而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在大学中要培养出有理想、有道德、守纪律、有文化又有创新精神的社会主义建设的高素质人才,就必须加强对大学生素质教育。

大学具有进行素质教育的广阔天地,学生经历高考进入大学以后,在心理和学习能力等方面都日趋成熟,拥有的自由学习时间相对增多,这些都是在大学进行素质教育的良好条件。因此,不仅要强调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还应该在素质教育的理论和途径等方面进行不断的探索和实践,把素质教育贯彻到大学教育的多个方面,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一、加强课堂教学的政治素质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

1.加强大学生的政治素质教育 政治素质教育是高校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人才的关键,政治素质决定了一个人的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从社会和人生的角度,决定一个人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高校为了培养大学生政治素质,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从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角度,正面帮助学生认识大学期间学习、生活中可能碰到的一系列问题。加强实践教育环节,帮助学生全面地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正确地对待社会生活。社会实践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帮助学生走近社会、走近工农、了解国情,引导他们正确、全面地认识我国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出现的新问题。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及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主题教育和专题教育,帮助学生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对社会上存在的消极腐败现象,帮助学生客观分析,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环境。

2.不断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 文化素质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基础,它包括知识、能力、方法、仪态等,是知识和能力的综合。其主要内容有高科技水平和高文化素质,通过专业教育及与之相关教化熏陶,培养既专又博、有文化内涵的专门人才;能力素质着力培养五种核心能力:学习能力、表达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协作能力,从而达到有知识而不呆板,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联合组织众多的人共同解决实际问题。在实际的教育工作中,我们从开设课程中尽量满足学生多方面的知识学习需要,尤其加强关于提高文化素质的课程教育,使学生根据兴趣爱好有选择地学习。这些课程给学生提供开阔视野的平台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专业素质,是科学而有必要的。

二、充分发挥第二课堂活动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第二课堂作为课堂教育的有益补充,在大学的素质教育中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作为警察专业类的高校,更要利用好第二课堂的灵活性特点,充分发掘学生的潜能,强调警察的特色,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为学生提供学习的必要条件和环境。在这些方面,我们作了多年的尝试,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在第二课堂的教育中,每学年我们要分别举办“警察素质大赛”和“学术活动月”两次重大活动。这两次活动,为警官学院的大学生提高和展现自己的素质提供了一个有利的竞争环境和平台。从多方面满足学生对于知识的需要,也通过开展活动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积极的引导。

三、教育者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大学生整体素质教育要求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身体和心理素质,这对高校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不但要进行纯专业教育,还要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相结合的宽基础教育,尤其是警察类院校,教师具有双重身份,不但要传授理论知识,还要在言谈举止中为学生做好表率。教师的素质直接关系到育人的质量和水平,只有一流的教师才能培养出一流的人才。因此,只有提高教育者的素质才能保证学生素质教育的有效进行。

培养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主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高校要充分认识提高教师素质的重要性,采取有力措施,为教师的科研、进修提供良好条件,鼓励优秀教师脱颖而出。学校要对教师提出要求,严格考核,优胜劣汰,使教师有一种危机感和紧迫感,从而产生进一步提高素质的动力。二是高校要加大提高教师素质的投资力度,为教师科研与进修提供物质保障,并且重奖在教学科研中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教师,以优惠的政策诱导教师自觉地去提高自身素质,使教师自觉地以高尚的人格、渊博的知识、深厚的文化功底、娴熟练达的教学艺术感染学生。对教师来说,要达到以下要求:首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和业务水平,培养自己的洞察能力、思辩能力、研究能力,组织教学能力,教育科学研究能力。其次,要不断地科研与进修,更新知识,吸收教育教学和专业领域的新理论、新方法,并且运用到教学中去。第三,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掌握来自实践的新信息,努力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第四,能够掌握和运用科技手段教学,提高计算机使用能力。高校教师应积极掌握计算机使用技术和多媒体网络操作技术,更有效地进行大学生素质教育。

在大学进行素质教育,必须把课堂教学、第二课堂活动和提高教师素质有机地结合起来。上述的各方面的工作,都需要我们进行不断的探索和努力。作为高校教师,我们是先进文化知识的传播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就更应当发挥自己的热情和专业才能,为大学生素质教育做出不懈的努力。作者单位:中央司法警官学院

兴趣——素质教育研究的重要理论课题

解静莉

兴趣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日趋明显,兴趣培养应该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的发展方向。素质教育应是以兴趣培养为基点、以素质提高为根本、以实践能力发展为归宿的教育。

一、兴趣及其分类

我们认为,兴趣是一种包含情感、爱好等因素的恒定的心理趋向,是诱发人的智力、行为的积极的情绪因素。研究表明,在人的众多情绪中,消极情绪包括恐惧、愤怒、悲哀、内疚、害羞五种,而积极情绪则包括兴趣、愉快、自信和注意四种。可见,兴趣是一种具有非智力因素的抽象的情绪反映和积极的心理趋向。

一般意义上讲到兴趣,角度不同,类别各异。从兴趣的等级和适应性可分为有趣、乐趣和志趣,从兴趣获得的渠道和倾向性来看可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从兴趣作用的范围和影响来看有广泛兴趣和中心兴趣之别。但从根本上讲,兴趣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潜意识兴趣,二是有意识培养的兴趣。对中小学生学习兴趣的影响主要是后者。有意识培养的兴趣是依靠后天有意注意或强制性引导而培养起来的,也可以是受动机和需要的触发或外界环境的影响而逐渐形成的。兴趣在一定的环境和活动中产生,相对于中小学生来说,学习兴趣的全方位的培养乃是学生全面发展的至关重要的因素。

二、兴趣的产生及发展

现代心理学对人脑的研究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人体的固有基因会对某种刺激产生本能的反映,从实质上讲,这种源于对固有基因刺激的兴趣是一种天分。兴趣是在有价活动中经过强化神经刺激和心理调适而产生的。生活实践活动和学习实践活动是兴趣产生的客观必要条件。当伴随兴趣的勤奋和努力化为一种成功或个性价值,且得到社会的认同时,兴趣反过来会支撑和推动活动的有效进行。就是说,活动可以激发兴趣的产生,兴趣又可以调节和促进活动的开展。

传统观点认为兴趣的产生源于需要。这种观点主要理论依据是苏霍姆林斯基。其实当需要凝固为某种兴趣时,人的意志、情趣、目的及动机都已经派生出综合作用,已经过于成人化了,而我们着力探讨的是不能完全将需要凝固为兴趣的无完全行为能力的中小学生的兴趣的培养和形成。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常常是需要与兴趣背离,目的与行动脱节。兴趣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一个动态发展的因素,随着个性人格的逐步完善和外界条件的变化,兴趣也在莫可名状地发生变化和转移,可以由青少年时期的广泛直接的兴趣过渡到成年人的具有专一性和稳固性的兴趣。所以说兴趣是一个伴随着人的成长和知识水平不断提高的动态的变化的因素。

三、兴趣的特点及作用

谈到兴趣时,人们总会冠之以笼统的抽象的理念。实际上兴趣是一个分层次、分阶段的概念。小学生的兴趣多半伴随直观的形象或具体活泼的形式,具有直观性、广泛性和随机性,兴趣所产生的有效比率不稳定,但对性格的形成和记忆的影响是长远的。进入初三或高一以后兴趣与需要、动机和人生目标的指向开始趋于一致,兴趣便具有自觉性、方向性和稳定性。成人的兴趣除了受个人爱好和习惯的影响外,更多的是屈从于功利的需要,目的性比较强。

兴趣教育是一场学习的革命,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次飞跃。学生拥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他们“变苦学为乐学,变厌学为好学,变学业负担为学习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开发潜能,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达到愿学、会学、乐学、善学,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四、兴趣的激发和培养

具有先天的因素的兴趣,只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创设必要的氛围,就可以诱发出来。在教学实践中,激发和培养学习兴趣的手段和方法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增进课堂教学的互动效应 实践证明,呆板而单调地传授知识,容易引起学生注意的疲劳。那种教师“一言堂”的说教不仅难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会窒息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厌学甚至产生逆反心理。课堂教学必须遵循互动原则,互动包括:①情感的互动交流。即教师运用各种手段,不仅要把知识准确无误地传授给学生,还要在教学中和学生进行情感的沟通和交流,产生情感的共鸣。②问题的互动。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是教师的演艺场,或者教师是法官式的审问,学生如同受审一样的有问必答。互动教学不仅教师可以发问,学生更要善于反问,学生在教师循循善诱的启发之下,设疑,求证,破疑,解答。在互问互答之中,趣味顿生,兴趣盎然。③无声的肢体语言的交流与互动。一个优秀的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的情绪反应,通过神态表情,把握学生的心理变化和对知识掌握的程度,还要让学生理解自己的举手投足、一颦一笑包括口头用语等行为习惯:做到师生心神互动,眉目传“情”。

2.提高教师教学艺术水平和驾驭课堂的能力 在影响学生兴趣的诸多因素中,教师知识水平和教学艺术为最直接、最具影响力的因素。有实力才会有魅力,渊博的知识自然能使学生产生对教师的钦敬之感,高超的教学艺术能够对学生产生吸摄力,可以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知识氛围和情景氛围中全神贯注地保持较长时间的注意力。既满足学生求知的欲望,又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思维。在潜移默化之中,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兴趣。

3.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活动 依照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身心特点,改革课型,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前提,以培养创新思维为宗旨,推进课堂教学的全方位的革新。可以有教师主讲的赏析课,也可以有学生主讲的知识课,也可选用讨论课的形式让学生各陈己见,思维在相互探讨中发散;多媒体教学极大地提高了教学的可视性、直观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自编自演的课本剧,让学生在艺术实践中感知艺术的美妙绝伦;课内解决知识上的疑惑,课外检验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总之,兴趣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越来越多地得到认同,但兴趣的研究仍有待于深入,将理论应用到实践,更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走兴趣教育之路,走愉快教育之路,乃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选择和重大突破。作者单位:中央司法警官学院

新理念艺术教育: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李蕾

21世纪是全球化时代、信息社会时代,新信息的获得、传统观念的更新将成为教育发展的最主要动力。我国新世纪艺术教育的不断改革也将首先取决于传统观念的更新。观念的更新往往是受到外部环境刺激的结果,借鉴发达国家艺术教育的经验将会打开我们的视野,激发我们的创变欲望,促使新的艺术教育理念的形成。本文认为,为实现艺术教育对素质教育的独特作用,我们的艺术教育应该树立并运用如下新理念:

一、把艺术教育纳入法制轨道,并不断以改革促发展

许多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艺术教育,把艺术教育纳入法制轨道。这样,艺术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得到了强有力的保证,真正有利于艺术教育的普及化。另外,德国、法国学校艺术教育崛起和完善靠的是不断的教育改革,通过这些改革,他们的艺术教育在学校中的地位不断提高,成为以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创造力、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为目标的现代化艺术教育体系。

二、艺术教育目标人本化、实践化

把开发学生潜能、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作为学校艺术教育目标,是德、法两国学校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德国中小学艺术教育提出的目标是:①通过艺术实践,充分发挥学生个人的天赋;②培养学生艺术审美能力,提高鉴赏艺术的修养;③理解民族艺术文化和世界多元艺术文化,发挥艺术的社会功能;④让艺术融入个人的生活之中,扩展个人的艺术生活世界。而法国小学的艺术目标则是:①使学生演唱一套包括全国与地方、古典与现代派的歌曲节目,听懂不同流派的音乐;②演奏一种乐器伴奏简单的歌曲;③能试画人物、物体,掌握铅笔画、木炭画、雕刻、造型等基本技术;④能对一些古典和现代画进行初步分析;⑤能用图画、照片、资料等装饰教室和其他活动场所,组织学生自己搞班级艺术小博物馆和举办画展;⑥培养艺术鉴赏能力,开发艺术潜能,发展个性。学生通过全面的艺术实践活动(欣赏和动手体验),无疑会对他们艺术审美能力的培养、自由审美境界的塑造产生理想效果。

三、艺术教育内容综合化

艺术教育选用的内容是艺术教育活动展开的最重要媒介。当今,艺术教育通过对艺术心理学、艺术哲学研究成果的借鉴,在教学内容上走向综合化,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受教者各种心理活动的综合培养,这已经成为国际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在著名的德国奥尔夫学院,所倡导的教学体系重在两方面:一是注重音乐与动作、舞蹈、语言的综合,例如舞蹈、动作课便是在音乐声中展开。二是注重每门课程本身的综合,像“普通音乐”课,本身就包含声乐、器乐、节奏训练、合唱、指挥等多种内容的综合性训练课。美国的霍斯曼确信:“就像语言教学能把听、说、读、写综合起来一样,艺术教学也可以把视觉艺术、听觉艺术、触觉艺术等融为一体。”与艺术教育内容的综合性相适应,在具体教学方法上,发达国家一般注重调动受教者各种心理能力,即在艺术活动中注重理解、想像、情感等各种心理因素的共同参与。

当然,了解以上艺术教育新理念,并不是要我们生搬硬套到我们的艺术教育中来,作为“理念”,本身就应该是结合我们自身的教育现状,面向21世纪的艺术教育发展大势,吸取一种变革的思路为我所用。

四、综合艺术教育的理念

近年来,我国非常重视艺术教育改革。鉴于世界各国艺术教育观念的不断更新,艺术教育实践的不断改革,教育部一方面不断组织专家对国内艺术教育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另一方面组织专家赴英、美、加、德、日、澳等国家实地考察他们的艺术教育状况,并不断总结深化,逐渐形成了我们艺术教育改革的新思路。

所谓“综合艺术教育”,概括而言,其主要特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教学目的上,更加关注学生整体人格的发展,强调在生动有趣的艺术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艺术能力,提高其人文素养;在教学方式上,加强不同艺术学科的融合以及艺术与其他学科的沟通,鼓励学生进行体验性、探究性和反思性学习;在教学内容上,为学生提供基础性的、丰富多彩的内容和信息,拓展艺术视野,使艺术学习更有趣、更容易;在评价方式上,关注每个学生艺术能力和人文素养的提高,尊重学生个性差异,使每个学生获得成功感;在教学环境上,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文化资源,把艺术教育从艺术课堂延伸到课外、校外,扩大到整个社会。在这一理念之下,我国基础教育阶段艺术课程设计出现了令人瞩目的新变化:一是把音乐、美术、戏剧、舞蹈、影视等不同艺术门类进行“生态式”的交叉与融合;一是将美学、艺术批评、艺术史、艺术创造等不同内容开始相互渗透。随着新标准的推行,相信会有力的转变以往艺术教育中的落后观念。同时,这种关于基础艺术教育的新理念,也必将对各级学校的素质教育工作产生深刻的推动作用。作者单位:河北大学艺术学院

独立学院大学生创新能力现状及对策分析

梁瑞英

近年来,兼具公办高校品牌资源优势和民办高校机制灵活优势的独立学院迅速崛起,全国有200多所独立学院,承担了本科生扩招任务的三分之一。在高等教育新一轮的发展中,发展独立学院将成为扩充本科优质教育资源的战略选择。独立学院是我国高校领域诞生的新事物,是公办学校的有益补充。

高等学校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摇篮,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面对知识经济的到来和入世后的种种变化,作为高校独立学院也应审时度势,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实用型人才。这样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一、当前大学生创新能力现状分析

近些年来,我国的高等教育虽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教育质量有了显著提高,但从世界范围看,我国大学生的整体素质还存在不少弱点,集中表现为缺乏创新意识、创造能力较差。新近的一项调查研究显示,大学生对自己创新能力持不能确定的评价,还有不少大学生认为眼下的任务就是学习,创造只是遥远的事情,把学习与创造对立起来,从而贻误了自我创造的最好时机。

笔者从事独立学院学生的教育与管理,在对独立学院学生进行的调查中显示:在独立学院中,有一部分学生是比较优秀的。他们思维活跃,情感丰富,接触社会面较广,内在潜力大,组织和活动能力较强,适应环境较快,有强烈的学习欲望,同时也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在他们的内心深处有着强烈的表现欲和参与意识;此外还有一部分学生是为了混得一纸文凭,兴趣表现单一,缺乏表现欲望,上课也只是为了应付考试。所以从独立学院大学生的整体来看,其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一般。

二、独立学院大学生创新能力不足的原因分析

1.内在原因(1)缺乏创新的兴趣。经过对独立学院大学生的调查显示,他们一般兴趣爱好广泛。但是对兴趣的关注程度不够,也缺乏稳定性和连续性,兴趣往往随着时间、地点、心情等方面的变化而改变,对一件事“三分钟热度”。所以很难在某方面有所思考和创新。(2)缺乏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发展与创新行为的做出都是建立在创新意识的基础之上的。没有创新意识和欲望,一个人就不会开发自己的创新潜能,也无意进行创新探索。大多数学生虽然表现出不满足于现状,但缺乏行动的信心,缺乏强烈的创新精神。(3)缺乏创新的思维能力。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总体评价为“较差”,表现在缺乏深层次思考,另辟蹊径的自我总结和学习能力。考虑问题和处理问题的方法较为单一,没有创新和突破。最明显地表现在发言、作业、答案和论文缺乏新意。(4)缺乏创新的毅力。毅力是人类自觉确定目标,并根据目标来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各种困难,实现自己目标的心理过程,是能动性的集中体现。调查中发现,虽然大学生都能意识到毅力在创新活动中的重要性,但在实际工作中往往虎头蛇尾,见异思迁,缺乏恒心和毅力。

2.外在原因(1)独立学院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方面经验不足。由于独立学院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后产生的新事物。普遍存在着建校时间短,缺乏文化底蕴,先天不足的缺陷。虽然独立学院领导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正在逐步探索,也认识到创新教育在大学生成长、成才中所起的关键作用。但还是经验不足。所以必须引起高度重视。(2)缺乏创新的软、硬件设施和环境。独立学院依托母体高校,即独立学院主要办学资源,如师资、专业实验、图书资料等与母体共享,这使独立学院有了一个较高的起点,但另一个方面独立学院要保持相对的独立性。许多讲座、报告会、竞赛、成果展等举办的相对较少,独立学院学生很少参加或接触。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独立学院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对策分析

1.树立创新教育思想,构建创新教育体系 教育理念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它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就独立学院而言,必须确立大众化教育时代的高素质劳动者的人才培养目标,把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教育改革的核心。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采用有针对性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敢于怀疑书本和教师的权威,善于提出各种各类问题,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和怀疑精神;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启迪学生学会运用掌握的知识去解决问题,探索未知的世界。与此同时,大胆改革现有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人才培养模式,建立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创新教育体系。

2.独立学院应该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良好的氛围 首先,独立学院应按照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来开设专业,增强专业的适应性,加强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其次,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在保证学生学好专业课、必修课,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的同时,开设选修课,从而拓展基础知识,加强能力训练,促进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由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化。最后,独立学院还应该多举办些知识讲座、科技活动月、发明创作展、建立科技社团等多种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营造一种活跃的创新文化氛围。

3.建立一支具有创新教育能力的师资队伍 教师创新能力的大小直接关系到学生创新能力的养成,所以提高教师创新教育的能力对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首先学校应为教师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允许、鼓励和帮助教师进行创造性的教学,并加强对教师创新教育理论的培训。其次对教师的创新教育进行一定的激励,对其创新成果应该予以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使之形成人人争创新的氛围。再次,独立学院还应根据实际情况创新人才引进机制,向社会公开招聘勇于创新的优秀人才。

5.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生除了在正常的教学活动中学习知识外,还可通过第二课堂的活动培养自己的兴趣和爱好,从而使自身得到全面发展。独立学院应该为第二课堂的开设、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提供必要的条件。通过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

在新的世纪,知识经济已经向我们提出了严峻挑战,所以培养出一大批具备开拓精神、富有创新意识的人才是高等院校的神圣职责,也是我们独立学院不可推卸的责任。作者单位:河北科技大学

论广电培训:背景与运作模式

刘广

在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成为一切资源中最具积极因素的资源,其他资源无一不受到人力资源的影响和控制。因此,培训成为这个时代一道靓丽的风景。

一、广电培训的必要性

1.广电培训是增加广电竞争力的需要 现在媒体间的竞争出现白热化倾向。在国内,广电媒体与纸介媒体,还有新兴的网络媒体,以及国外媒体之间展开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广电媒体要想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关键还得靠人才,尤其是好的人才、优秀的人才。通过广电培训提高广电媒介员工的现有工作能力,从而达到提高广电媒介产品质量营销业绩,最终增加利润,取得广电媒介的竞争优势。

2.广电培训是建立广电媒介激励机制的一条途径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知识越发显得可贵,提高自身素质成为广电媒介众多员工的理念。而激励机制培训可以成为广电媒介对员工实施的奖励,通过将培训同员工的业绩、贡献捆绑起来,这样,培训便成为一种很好的鼓舞士气、激励上进的激励机制。

二、当前广电人才结构的缺陷

1.文化素质普遍不高 广电行业是改革开放时代才快速发展起来的朝阳产业,也是科学与艺术结合的产物。实际上,由于历史的原因广电从业者的文化素质普遍偏低,直接造成编创能力不高,缺乏文化底蕴。

2.专业结构不健全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广大群众审美情趣的提升,广电呈现专业化、复杂化的趋势。任何产业都有其主体人才结构体系,而且这个体系是不断发展完善的。目前高速发展广电产业在新兴专业方面人才匮乏,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专业空缺。

3.缺乏经营管理人才 在计划经济时代,广电系统主要是履行喉舌功能职责。但在市场经济时代要求广电媒体在完成宣传任务的同时必须进行产业经营,经营管理人才缺乏的问题就显得尤为突出。

4.全方位、高层次专业带头人才缺乏 与其他行业相比较,广电系统中在不同岗位经过长期锻炼,而且在某一专业领域有突出贡献的学科带头人缺乏。尤其是在地方台高层次的专业人才和技能型人才比例较少。

5.严重缺乏对广电媒体本身具有艺术开发能力的人才 在现代传播体系中,观众在满足知识和娱乐需求的同时审美需求日益提升。广电媒体是科学技术与传统艺术形式结合的产物,作为产品的各种节目在生产过程中急需有较高层次、较高艺术水准的专业人士开发、提升产品的艺术水平。要求广电系统中要拥有大批既有艺术设计开发能力又懂专业知识的精英人才,才能使产品从规模生产向精品生产跨越。

三、广电培训体系设计思想

1.理论设想 人的理想是普遍存在的,他们想开发、学习并运用新的能力。因此,为了满足人的理想,培训体系必须提供有效、有吸引力的学习资源、适当的机会和条件。

针对我国广电系统具体实际,在现阶段“能力本位”培训思想是广电培训体系中提高培训方法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应遵循的主要理念。

2.“能力本位”培训思想“能力本位”培训是为了发展和开发培训人员的专门技能和能力,强化已有的或培训新的技能,增强培训人员的任职能力和管理水平,充分挖掘和完善自身的潜在能力,使培训人员开拓自我,超越自身。

四、广电培训体系运作模式

我们认为,有效的广电培训运作模式必须从以下三个角度来着手构建。

1.设立适应广电需求的培训理论研究机构“能力本位”培训要求从培训需求入手,需求是制定培训观念和内容的前提。广电培训首先要建立了解广电系统发展趋势和基层实际问题的理论机构。

理论研究机构要与传统的教学机构进行沟通,针对实际的培训需求重新制定教学方案。还要及时发现业内优秀人士和其成功的理念,总结经验形成可迁移的认知和学习方法。

理论研究机构要积极与国际上先进广电集团进行信息交流,以吸取当前世界上最新、最好、最先进的办法和经验,确保自己的理论水平永远处于领先地位。

2.培训运行机构(1)培训师资构建。“能力本位”培训关键要有一支有一定业务能力和较强教学能力的师资队伍。由于教学量大,涉及面广,除依托专业院校选定一定数量的专职教师外,还必须从业内和相关单位聘请一些“精英”为兼职教师,组成专兼职结合的教学队伍。(2)培训形式多层次化。广电培训课程的设计要采用模块式的课程结构,这也是“能力本位”培训的特殊要求。这种模块式的课程结构是以广电基层人员实际培训需求为导向的,为特定需求的受训者量体裁衣式的课程设计,适合灵活地组织培训活动,以满足不同层次,能力水平的受训者的需要。(3)培训方式灵活多样。广电培训方式的灵活性表现在许多方面,从时间上来说,采取长期和短期相结合,离职和在职相结合,定期和临时相结合。从培训的办学方式说,它既不同于各类普通高校,也有别于党校的教学。从培训的方法上讲,实行课堂讲授与自学相结合,案例教学与专题研讨相结合,教学与校外实践相结合,学习理论知识与提高实际能力相结合。所采取的教学方式主要有启发式、研讨式、交流式、实践式等。(4)传统手段与现代化培训手段相结合:在培训手段上,要在现场的培训者组织实施的课堂式授课基础上结合广电自身优势增加信息化技术手段的应用。

3.培训效果监测机构 广电培训体系运作模式中,培训效果监测机构负责设立一套科学的对培训结果进行反馈测评机制,及时了解受训者培训效果及培训愿望新取向,能够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培训效果。

总之,探索有中国特色的广电人员培训新体系是时代的重托,任重道远。作者单位:河北大学艺术学院戏剧影视文学系

素质教育对大学英语教师素质要求的变化

刘冀 张瑞红

目前素质教育在我国方兴未艾,如何在高校展开素质教育是广大教育工作者近几年来十分关心的问题。英语从未像今天这样引人注目,这样受到社会各阶层的广泛关注。英语教学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因此,如何培养一支素质过硬且人员稳定的专业英语教师队伍是教学管理层和专业教师需要共同关心的问题。

一、观念与思想方面的素质变化

在教育观念上,教师必须树立符合素质教育的英语教育观,充分认识英语教学的特殊性及其在培养学生个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应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人格魅力,担当起为振兴中华培养合格人才的历史重任。

在思想观念方面,教师应该具备五种意识,即合作意识,权威意识,终身教育的意识,责任意识,生命意识。其中的合作意识对培养高素质的学生甚为重要。师生之间的合作是形成良好班集体的重要因素。学生可以通过教师的行为学到合作的理念。这对学生以后步入社会与社会成员之间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为学生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中依靠团队合作力量立于不败之地打下基础。

另外,当今社会信息科学技术已成为最活跃、发展最迅速、影响最广泛的科学技术领域之一。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发展和应用,不仅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也改变着教育和学习方式。积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推动教育的改革发展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普遍的共识和发展潮流。教育事业的发展需要教师思想素质、专业素质和业务素质的不断提高。因此,英语教师一定要树立起终身学习的观念,否则,只能是慢慢落后于现代教育的要求,遭到社会的淘汰。

二、知识与能力方面的素质变化

知识是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前提,知识水平的高低往往通过教师的业务素质来反映。能力是教学的调控能力,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的核心要素。业务素质的提高要求教师不断更新知识、交流和总结经验,思考和研究新情况、新问题。

大学英语教师要明确大学英语教学是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学习策略跨文化交际为主要内容,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并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因此英语教师的业务水平除了表现在对英语的熟练程度(fluency)上,还必须熟悉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book know ledge)。

具体到课堂教学,一名大学英语教师首先必须具有良好的语言基本功。教师讲课不是简单地灌输知识,而是要运用语言,激发学生的积极思考,使学生沿着教师的语言逻辑和思维顺序,逐步地探求真理,寻找答案,获得知识,掌握规律,最后达到纯熟运用。因此,教师的语言不但要通俗明白,浅显易懂,而且要准确无误,具有严密的科学性,更要生动有趣,并富有启发性。因而,我们必须具备发音标准、语音、语调准确等基本功。其次,对于上岗不久的年轻教师来讲,备课的过程也是至关重要的。由于对教材的不熟悉,导致备课过程中不容易抓住核心,往往是眉毛胡子一把抓,结果是授课时重点不突出,听课的学生如坠云雾之中。这样势必会使整个教学过程枯燥乏味,毫无生机,更不要说良好的授课效果了。因此,英语教师在备课时首先要充分了解与授课内容相关的背景知识,授课内容中出现的需要扩展的内容及学生有可能产生疑问的内容,然后对上述问题一一做好准备,熟记于心,这样上课时既能使课堂内容丰富,又不仅仅局限于课本内容,避免了枯燥。

三、动力与行为方面的素质变化

动力是教师素质的内心活动,行为是教师素质的外化。教学动力与教师的心理品质和职业道德密切相连。心理品质和职业道德内化为对学生的爱,事业、责任感和积极性是教师献身于教育的根本动力。

有了为教育事业献身的理想树立起教书育人的观念还是远远不够的。正如前文提到的,当今知识更新非常迅速的时代,作为教书育人的教师,在行动上更要以身作则,不断学习。工作中既要学习前辈和同行们的经验与教训,又要善于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习,只有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总结经验,始终以符合实际情况的模式教书育人才能具有说服力,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总之,实践是提高教师素质的根本途径。

具备了上述基本素质,并结合实际情况不断变化自己以适应变化了的形式的需要,始终站在时代发展的最前沿,这才是素质教育形式下大学英语教师应有的形象。作者单位:河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的若干思路

刘建会 任莉桃

一、对素质教育的基本认识

经过多年的倡导和探索,素质教育理念已深入人心,素质教育实践也成果斐然。然而,不容忽视的是在素质教育实践中仍然存在着一些误区:一是有些学校或教师简单地认为素质教育就是技能教育,使素质教育成为形式上的音、体、美教育,由此,催生了各种课外辅导班的出现,实际上,虽然知识和技能是构成素质的重要内容,但是仅掌握几门简单的技能并不意味着整体素质的提升;二是把素质教育等同于取消分数、取消考试。考试作为教育评价的基本手段之一,具有筛选和诊断功能,因此,素质教育不等于放弃考试,而是要科学设计考试内容、不断完善考试方式,真正考核出学生的全面素质,推进素质教育的健康进行;三是认为素质教育主要是课外教育的事,从而出现了“课内搞应试教育,课外搞素质教育”的错误现象。实际上,课堂是教师与学生接触最多的地方,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育能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素质教育得以真正实施的具体体现;四是期望寻求素质教育的统一标准模式。素质教育是一种观念,一种理想,一种价值,一种境界,现在没有统一的标准模式,将来也不会有。它依赖教育者根据具体的教育对象、环境、内容采取相应的教育措施,它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不断变化的过程,是一个探索性的教育过程。

一般而言,素质教育具有以下几个特征:一是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二是强调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普遍得到发展;三是使学生德、智、体、美得到全面发展,为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创造的能力以及生存与发展的能力打好基础。实施素质教育的目的,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和学会审美,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思路

素质教育包括四个方面的完整体系:一是素质教育的教育思想体系;二是素质教育的目标、内容和途径;三是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实施素质教育的操作过程及保障体系;四是素质教育的评价体系。这四者是互相联系的完整的有机系统。按照这一思路,在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中应重点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切实转变教育观念,为素质教育创造和谐宽松的良好环境 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树立素质教育的基本观念,要面向全体学生,承认个体差异,教育者应与学生平等相处,尊重学生人格,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要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为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创造的能力以及生存与发展的能力打好基础。

2.完善和加强学校的德育工作体系和机制,把教育学生学会做人作为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 德育的基本任务是育人。必须通过适合学生年龄特点、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改进德育工作的内容和方式,使学生成为遵纪守法、知耻明理、理想远大、道德高尚的人。要从日常行为规范着手,使学生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和正确科学的思维方式与观念,重点培养学生的爱国心、同情心和社会责任感,同时,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人生态度,防止脱离实际的“假、大、空”。3.深化课程教材改革,切实把素质教育落实到课堂教学之中 应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改变一些课程过分强调学科体系、脱离时代和社会发展以及学生实际的状况,加强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重视实验课教学,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应当重视推广科研成果和第一线教改经验,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方法。要经过探索和研究,逐步掌握对学生进行发展性评估的方法,促进他们健康成长和发展。高等教育应使学生尽早地参与科技研究开发和创新活动,鼓励跨学科选修课程,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专门人才。

4.积极推行考核和招生制度的改革,构建适应素质教育的考核招生制度 通过升学培养和选拔人才是社会进步的有效动力。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改革高考制度,优化考试内容对推进素质教育具有决定性的意义。这就要求在高考科目设置和内容的改革上应进一步突出对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考查。逐步建立具有多种选择的、更加科学和公正的高等学校招生选拔制度。在中小学阶段,在考试内容上,要从注重知识考查向注重综合能力考查转变;在考试目的上,要从注重终结性评价向形成性评价转化,使其成为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舞台而不是消磨创造性的活动;在考试分数使用上,要从用分数评判学生优劣向评价教育过程好坏转变。

5.进一步提高师资队伍素质,建设一支能适应素质教育需要的师资队伍 全面实施教师资格制度,开展面向社会认定教师资格工作,可面向社会公开招聘,拓宽教师来源渠道,完善教师职务聘任制,引入竞争激励机制,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高等学校依法自主聘任教师,吸引优秀人才从教。要真正建立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使每个人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

6.发展社区教育、家庭教育,使素质教育得到家长、社会的认同,使教育在更宽广的背景得以发展 社区教育和家庭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延伸和补充,是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素质教育只有得到了家长和整个社会的认同、支持和配合,才能得以顺利推进。因此,必须在改革考试制度尤其是高考制度的基础上,通过多种方式,加大舆论宣传力度,争取全社会对素质教育的理解和支持,使素质教育真正扎实推进,取得实效。作者单位:中央司法警官学院

育人为本 不断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手段

刘婷 周倩

目前,我国高校的教育环境已经发生深刻的变化,大学生群体也日益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我们必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坚持以人为本,不断创新,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收到实效。

一、改进大学生思政教育方法和手段的必要性

1.外部环境的改变,对改进大学生思政教育方法和手段提出客观要求 从外部环境的变化来看,一是经济全球化与价值多元化引发了道德教育的诸多困惑,我国开放的市场经济也带来了多种商业文明,西方的文化和教育的渗入,已经出现了价值多元化现象,多种文化体系和价值观的并存和冲突已经十分明显。如何应对价值多元化的挑战,对大学生进行必要的价值引导,是学校的思政教育必须面对的课题。二是网络时代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也对人的道德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思政教育如何适应网络时代的要求,培养适应网络时代的道德主体,提升人的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选择能力,这是网络文化对思政教育提出的新挑战。三是我国社会经济的转型引发了社会价值观和道德观念的巨大变化,出现了享乐主义、功利主义、消费主义、物质主义、功利主义。如何引导大学生在新的经济秩序中坚守道德情操,处理好义与利,公与私,他与我等多重关系,建立合理的道德关系,这是对当代大学生思政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

2.大学生自身特点对思政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 从大学生自身特点看,当代大学生的群体构成特点,生理、心理特点以及思想行为特点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当代大学生的成长背景趋于多样化,群体的构成成分也越来越复杂,大多数大学生的心理还尚未成熟,易受环境、人际关系等的影响,容易出现心理矛盾增多,心理压力加大等问题。另外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较为活跃开放,变化幅度较大,主体意识已觉醒,自我重视程度增强,而权威意识淡化,个性突出,行为方式多样化等等,这些都对大学生思政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

3.传统思政教育的方法和手段已不适应工作的需要 传统思政教育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易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和对抗情绪。另外传统思政教育没有充分重视学生的民主意识和开放意识,教育者靠权威来推动工作,往往难以达到预期效果。此外大学生群体需要的多样性和个性的多样化导致传统思政教育不能满足受教育者不同的接受特点和兴趣爱好,最终导致思政教育活动参与率不高,受教育面不广。因此要使思政教育取得实效,必须改进其方法和手段。

二、大学生思政教育方法和手段的改进与完善

1.牢固树立“育人为本”的观念 胡锦涛同志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必须把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办好高校,首先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全国高校要始终不渝地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坚持育人为本,就是要以人的发展,特别是作为教育对象的具体个人的和谐发展为根本,把培养人作为自己的根本目的。这就要求教师要具有人文关怀精神,以对学生的心灵关照为基础,重视学生的心灵化育。同时各高校应牢固树立育人为本的理念,真正突出德育在各项教育工作的首要地位,提高对大学生思政教育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努力将大学生思政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2.积极创造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育形式,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社会实践是目前较受欢迎且收效较大的学生自我教育形式。学校应大力抓好社会实践基地建设,不断充实和加强教学计划内的实践环节,在经费上给以保证,使各类型的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进一步规范化、制度化。另外,勤工俭学活动也可使大学生通过去企业打工、参加科技活动、参加市场调查等,使他们在增加助学收入的同时,更多了解和熟悉市场经济的运行,初步树立竞争意识、效益意识、服务意识和诚信意识等现代观念,并且通过引导他们正确分析工作中的种种社会现象,交流体会,从而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水平,抵制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的消极影响。此外,每周的理论课也可由单纯讲授的传统方式,灵活地与案例分析、问题讨论、辩论赛、知识竞赛等多种方式结合起来,将灌输原则与自我教育的方法相结合,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3.顺应时代特点,积极发展网络德育 网络德育是网络环境下一种全新的德育手段,是在局域网(LAN)和广域网(WAN)上所开展的一系列德育活动,包括德育信息、网络文化、网络德育课、虚拟社区、网上资讯答疑等内容,它是学校德育的延伸,也是德育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胡锦涛主席也多次强调“开展生动活泼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形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牢牢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这就要求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一定要重视和运用信息网络技术,积极发展网络德育,开创思政教育的新局面。

4.实施心理健康工程,大力推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是学生接受思政教育的前提,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是思政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当前高校学生工作中遇到的大量问题也都是由于心理不适应而引发的,因此各高校应建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开展心理普查建档工作,并建立相应的评估体系对心理健康教育进行评估。要使学生通过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学习了解自身的心理特点与发展规律,树立心理健康的自觉意识,并学会用心理学的方法自我调节,保持心理平衡,从而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作者单位:中央司法警官学院

谈当代新型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

路继纯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信息素质要求的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质教育愈来愈引起了人们的重视。高校培养的学生是未来信息社会中信息利用的主要群体,大学生只有通过信息素质教育,才能具备良好的信息意识、较强的信息能力和较高的信息道德,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一、信息素质的科学内涵

信息素质是人们有目的地捕捉、选择、储存、加工利用信息的过程中所具备的一种复合品质。它是社会成员的信息意识、信息道德、信息能力、信息潜能等多项基本素质的有机组合,也就是人获取信息、利用信息的一种基本技能。

1.信息意识 信息意识是指对有关信息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和洞察力,并能及时对其进行分析、联想、综合、推理等,从而判断该信息是否能为己所用,是否能解决现实生活中或实践中某一特定问题等一系列的思维过程。它主要包括对于信息敏锐的感受力、对信息价值的判断力和洞察力以及信息需求的自我意识等方面。

2.信息能力 信息能力是指人们搜集、整理、交流和运用信息的能力。信息能力由以下几方面构成:信息的查寻、获取能力;信息的分析、利用能力,通过对信息的摄取、鉴别、筛选后,以自身的信息与选定的信息相结合,经过分析、综合、加工而转换成新的信息,从而实现信息的升华;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即把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的能力,以及通过信息系统解决问题的能力。

3.信息道德 信息道德是指人们在信息活动中应当遵循的道德规范的总和。由于“人”、“机”的密切接触,对个人道德自律的要求明显提高。在信息时代,人们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许多特有的道德问题。对这些问题,只能积极引导,加强有关网络社会的道德行为教育,建立符合网络社会特征的新型道德观念。

二、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1.信息素质是每个社会成员的重要生存条件 当前信息社会,终生学习被定为“21世纪的生存概念”。一个大学生在其入校时学习的新知识,经过4~5年,到毕业时,已有90%左右变得陈旧。因此,不断地学习新知识,获取新信息是每个人终生都追求的事。只有掌握了获取信息的知识,具备处理信息的能力,才掌握了终身学习所需信息的基本方法,这才是永恒的知识。

2.信息素质教育是大学生创新的基础 信息社会又是创新的社会。在知识经济时代,大学生在社会竞争的焦点是创新能力的强弱。如果在众多信息中能及时抓住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就等于抓住了机遇。然而这种洞察力是与大学生本身的信息素质分不开的。因此信息素质教育是大学生勇于创新的基础,特别是处在当今这个“知识爆炸”时代,科技信息浩如烟海,一个人如果没有较强的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要想创新是不可思议的。

3.信息素质教育有助于大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 信息时代,知识和信息的产出量呈指数增长,知识更新越来越快,知识和信息的时效性越来越强,半衰期日趋缩短。课堂教学的有限性与知识拓展的无限之间的矛盾日益加深。因此,学校教育必须注重自学能力的培养。在当今社会,一个人拥有多少知识是重要的,而他获取知识的愿望和能力则更重要。自学能力的培养,实质上就是培养学生独立地进行知识信息的收集、整理、鉴别、转化及掌握、创造的能力。大学生只有具备了正确地获取知识的能力,才能取得成功。

4.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自20世纪80年代起,信息素质教育就已成为美国理论研究的一大热点,他们在中小学和高等学校中系统开设了相关课程,并把信息素质作为培养终身学习能力的基本要素之一。日本多次教育改革一再强调培养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从信息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及基础教育现实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出发,把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作为21世纪教育的发展方向。为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近来年,教育部大力提倡包括信息素质教育在内的素质教育,要求不断深化文献课教学,充分发挥高校自身在信息资源、信息查寻、信息网络、信息人才、信息教学等多方面的优势,为大学生的信息素质教育营造了良好的教育环境。

三、培养学生信息素质的途径和方法

1.培养大学生的信息观念和信息意识 信息观念和信息意识是一个人整体信息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观念主要是指对信息来源、信息价值的认识态度,信息意识是指人的头脑对于信息存在的反映,主要包括信息需求意识、信息保密意识、信息守法意识和信息更新意识。大学生通过信息技术系列课程包括计算机基础、情报学、文献检索、信息学、多媒体等课程的学习和实践,将会使其信息观念和信息意识增强,信息行为的自主性、独立性、行为准则与道德规范得到很大提高。

2.培养大学生的信息能力 信息能力教育是信息素质教育的主要方面,包括对信息的认知获取能力和对信息的组织利用能力,在知识的创新、转移和应用过程中,组织信息是至关重要的。在信息能力教育中必须强调,只有对信息来源有全面的认识,组织和管理好信息资源,才能对各种创新主体进行正确定位,促进和把握信息知识的生产、创新、扩散和应用。

3.培养大学生的信息伦理道德 信息技术犹如一把双刃剑,它在为人们提供便利的同时,也产生了与传统伦理道德相悖的现象,信息的滥用和泛滥、计算机病毒肆虐、电子黑客、网络安全、网络信息共享与版权等问题,对人的道德水平、文明程度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要加强大学生的信息伦理道德教育,让他们认识到信息和信息技术的意义及其在社会生活中所起的作用与影响,有信息责任感,自觉抵制信息污染,遵循一定的信息伦理与道德,规范自身的信息行为。

4.加强网络资源知识宣传 学校的网络中心,要及时让学生了解高校的网络信息资源和虚拟的网络信息资源,关注网上信息资源状况的变化。定期收集、存储一些新增或更新的因特网站域名及搜索引擎等,并不定期地及时在校园网页上公布。帮助学生及时了解网上最新信息,让学生体验接触网络信息氛围。

信息素质教育是面向未来的教育,是时代发展的需要。高校应充分利用其独特优势,开展对当代大学生的信息素质教育,为社会培养出各类合格的、高层次、高素质的建设人才,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作者单位:河北农业大学图书馆

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几点思考

吕冰 郭省会

我们处于一个科技、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时代。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变幻莫测的社会变革,生活的快节奏、高效率,要求我们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而这对即将步入社会而又社会经验缺乏的大学生来说,心理素质的要求更提高了。可以说,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新世纪新型人才的必备条件,要想全面发展,首先要有健康的心理条件。

一、心理素质教育是提高大学生整体素质的关键

心理素质是素质教育实验研究中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它立足于现代素质论的心身观,即素质是心理现象的本质和主体,心理是素质的机能和运动形式,心理不仅是对象世界的反映,也是素质的结构、功能和发展水平的信息映象。

一个人的心理素质是在遗传的基础上,经过后天教育和环境影响逐渐形成的以心理机能为主体的心理特性或品质。它不是传统心理学意义上孤立的认识特点、情感特点或意志特点,而是以人的本质为核心,与需要、认知、情感、意志等社会特质相协调的心理机能特性的统一体。自知、自尊、自信、自立、自强以及乐观、果断、进取等品质,就是良好心理素质的具体表现。

心理素质还具有能动性的特点,人们逐渐形成的需要、动机、情感、信念、理想等心理素质,影响着将来从事某些活动的态度和积极性,成为人们进一步认识和改造主客观世界的内部动力机制。

加强心理素质教育十分重要,它可以维护人的心理健康,为各类素质教育提供良好的心理基础。科学知识的掌握、聪明才智的开发、健康的体魄都离不开必要的心理基础,良好的心理素质为德、智、体、美、劳等各类素质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心理背景。心理素质越得到优化,则心理潜能越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从理论上说,人的潜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质教育就是以人为本,而心理素质教育的着力点就是开发人的潜能,使人的价值得到最大限度的显现。可以说,心理素质教育是提高大学生整体素质的关键。

二、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1.加强心理素质教育是适应社会迅猛发展的需要 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不仅带来了经济发展和市场繁荣,造成了躁动起伏、变化剧烈的社会环境。面对国际国内激烈的竞争和复杂的环境,能否立于不败之地,不仅取决于我们是否具有强健的体魄、渊博的知识、精湛的技术,而且还取决于我们是否具有开拓进取、执著追求、勇于创新、承受挫折和适应环境的良好心理素质,对于肩负祖国复兴大业的大学生们更是如此。

2.加强心理素质教育是大学生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 一般来说,大学生正处于青年中期,是人生中生理心理发生最剧烈变化的时期,心理学家霍尔将这一时期比喻为人生航行途中的“疾风怒涛”般不平静的时期。然而,这一时期又是人生中最富有生命力最关键的时期,他们将面临学习、就业、恋爱、交友和社会适应等一系列问题。生理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交织在一起,极易造成大学生心理发展中的失衡状态。那么,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帮助和指导他们正确解决人生发展课题,促进自身健康发展,则显得尤为重要。

3.加强心理素质教育是大学生克服自身心理问题倾向的需要 健康的心态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渡过美好大学生活的重要保证。然而,许多大学生心理调查表明,我国大学生心理状况不容乐观,在校大学生中出现心理障碍倾向者的比例大约在30%~40%,而其中存在较严重心理障碍的大学生大约占总数的10%左右,存在明显心理障碍的部分学生不得不因此休学或退学。缺乏良好心理素质的大学生更是普遍存在。人生小小的挫折足以毁灭他们对未来的理想和追求。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现状,清楚地告诫我们加强心理素质教育势在必行。

三、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几点思考

1.把心理素质教育渗透在各科教学之中 通过各科教学进行心理素质教育既是学校心理教育实施的主要途径,也是各科教学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教师在传授知识过程中,只要注重考虑学生的心理需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深入挖掘知识内在的教育意义,就能够把人类历史形成的知识、经验、技能转化为自己的精神财富,即内化成学生的思想观点、人生价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并在他们身上持久扎根,实现以各科教学促进心理素质教育的作用。

2.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咨询的作用 学校心理咨询是增进学生心理健康、优化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咨询可以指导学生减轻内心矛盾和冲突,排解心中忧难,开发身心潜能。还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把握自己,有效地适应外界环境。近年来,心理咨询机构不断完善,增设了多种形式的服务,已成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最有效的途径。

3.开设心理教育必修课,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心理素质的提高离不开相应知识的掌握,系统学习心理、卫生、健康等方面的知识,有助于学生了解自身心理发展的规律,掌握心理调节的方法,增强自我教育能力。心理素质教育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自我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取决于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高低。因此,心理素质教育就是要注重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能力。

4.加强教师心理教育能力的培训,建设合格的师资队伍 对大学生开展心理素质教育必须有一批具有心理教育能力的合格师资。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学校要积极开展各种活动,增强教师心理教育的意识,树立正确的心理教育观,并提供多种教育实践的机会,让教师在活动中不断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和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能力。只有教师具备了心理教育能力,才能将自身的优秀素质内化为学生的素质,变为学生的精神财富,才能无愧于“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称号。建设合格师资队伍也是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措施。作者单位:河北经贸大学,邯郸市第一财经学校

略谈高校心理素质教育问题

张玉梅 张红利 刘鹏

在我国高校中,每年都会发生一定数量的学生自杀或杀人的事件,尤其是在临近毕业之际,因就业或恋爱问题引发的自杀现象更为突出。同时,每年也都有一定数量的高校学生因心理疾病而退学。上述现象近年来有逐年攀升的趋势,这表明了我国一直所倡导的素质教育的复杂性和艰难性。本文拟就当前高校的心理素质教育问题谈一点看法。

一、高校学生的心理状况及存在问题

大学生心理问题主要反映在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偏执、抑郁、敌对等方面。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

1.适应能力差 对环境变化带来的反差,缺乏生活适应能力和心理调节能力。表现为孤僻、苦闷和忧郁。这种问题多见于一年级的新生,他们在中学时,生活上主要依赖父母,但是进入大学后,生活上一切都要靠自己动手解决,在生活环境变化的同时,学习的条件、方法和习惯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所有这些给新生带来了很大的烦恼,适应环境成为很困难的事。

2.心理压力大 进入大学后,来自学习、经济、生活、社会、竞争、考试、文凭、就业、未来前途等方面形成各种压力,而当代的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很多没有经受过困难因而缺乏对挫折的应对能力,心理承受力弱,这种较大的压力与较弱的心理承受力之间的差距,导致心理障碍增多。

3.恋爱问题 恋爱虽然是当今大学校园生活里的最重要的“选修课”和最受学生欢迎和追捧的“游戏”,但因之引发的问题同样也是校园问题的重灾区。许多高校学生由于失恋产生了严重的人际交往障碍和抑郁情绪;而在恋爱中偷食禁果者,对于失恋后的双方都会造成严重的心理压力甚至影响正常的学习与生活。

4.社交障碍问题 环境的变化使得众多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也出现很多问题和矛盾。一些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对他人过于苛求而造成与他人相处困难;还有一部分大学生由于自卑、自大及不良性格特点等造成了人际交往障碍,这也或多或少地对他们的身心造成了伤害。因此,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乃至家庭、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1.社会因素 心理素质是伴随着一个人的成长而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而一个人的健康成长又离不开健康的社会环境。社会发展对在校大学生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心理压力,同时又要求未来大学生具备较高的心理素质。当前大学生能否适应社会的急剧变化,能否面对挑战做出理性的思考,寻找适应自身发展的人生坐标点,并做好心理上的充分准备,来满足维护个体心理健康的需要,同时对从未遇到过的社会问题如何判断,这些都会造成大学生的心理矛盾及压力。

2.家庭因素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共同构成的整个教育体系的基础,并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重视。目前的家庭教育却存在很多问题,很大一部分大学生所受的家庭教育应该说是有缺陷的。一是缺乏挫折教育:一旦遇到挫折或受到一点打击,就觉得天要塌下来,对战胜困难缺乏信心。二是缺乏生活自理能力的锻炼:一旦离开父母就感到束手无策,从而怀疑、否定自己的能力,产生强烈的自卑感。

3.学校因素 学校教育在一个人人格的形成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大学生还没有形成完全健康的人格。目前学生的许多心理问题仍被混同于一般的思想问题施以不科学的教导,即便认识到是人格问题,也是期望通过一些简单方法在短时期内改变学生的人格。通过几次课程,就要求一个人的性格完善、人格健全,大有推卸教育责任之嫌。

4.个人因素 在一个以“作为一个大学生,你最难忍受的是什么”为题的调查中发现,约有30.4%的人认为受人轻视是最不能容忍的,可见大学生自我意识和自我价值感之强烈。反过来说,这种强烈的自我意识与个人必须面对的社会群体生活在大学生入学之初就已经潜藏了矛盾。

三、解决心理健康问题的方法对策

对于当前的大学生来说,进行心理健康素质的教育是势在必行的。解决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方法对策如下:

1.设立心理咨询机构,开展有效的心理咨询活动,疏导学生的心理矛盾 高校领导必须重视心理咨询工作,加强心理咨询机构建设,不断提高心理咨询队伍的业务水平,加强宣传工作,消除学生对心理咨询工作的不正确认识,同时建立心理档案,开展经常性的心理检查及咨询服务。

2.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现实态度,正确处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大学生往往对人生怀有美好的憧憬,但一接触现实却发现并非想像的那么美丽,就容易产生不客观、不正确的判断,从而产生不健康的心理。对此,具体的解决方法有如下几点:(1)引导大学生进行自我心理调适和训练。高校教师特别是心理咨询工作者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心理调适和训练,帮助他们进行正确的人生价值定位,向他们介绍一些有效的训练方法,引导他们针对自己的个体特征和心理弱点,有计划地进行心理训练,使他们认识到自己应该或必须怎样做,从而自觉地去纠正不良的心理品质与状态,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2)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满足大学生的精神需要和心理需要。充分利用大学生的心身特点,增强竞争意识,获取奋进的信心,并使他们暂时地忘却学习的压力,获得休息和娱乐,调整生活节奏,有充沛的精力,更好地投入学习。(3)培养大学生的顽强意志。在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同样要注意培养学生“勇者不惧、一往无前”的顽强意志,使他们能在即将面临的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生活中不断增强生存与发展的能力。

大学生是一个具有较高的知识但处于青年时期的十分特殊的群体,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将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任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好坏将会直接影响到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刚刚进入大学校园的新生心理健康尤为重要,决定着四年大学的生活、学习,甚至一生。所以加强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必要的。作者单位:河北科技大学理学院

论舞蹈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张冬梅 吴新华

随着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化,艺术教育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舞蹈艺术作为所有率先表达在人类身上的艺术的本源,在素质教育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舞蹈教育与德育

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自古德育就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德育的培养通常是以理性说教的方式培养和塑造受教者走向伦理,一方面培养受教者服从“他律”的行动能力,一方面培养受教者发自“自律”的行动能力。但这种纯粹的说教和现身实践的方法效果并不显著,而舞蹈艺术对于受教者德育的感染性是潜移默化的,受教者在舞蹈审美感知的情境中,被艺术的力量所感染、征服,不知不觉地把道德情感引向“自律”行为。舞蹈艺术及其他所有艺术所追求的终极目标即人格的高扬,追求真善美永远是舞蹈艺术的精髓。这种艺术本性就要求施教者及受教者必须追求人格的高尚和情操的完美,使受教者在自由欣赏体验舞蹈教育的同时会自然而然地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感受着人性的崇高,分辨着真善美与假恶丑,形成积极的思想观念,而这一切又与品德教育密切相关。

二、舞蹈教育与智育

舞蹈教育不仅可以陶冶受教者的情况,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而且还能够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现代舞之母”伊莎多拉·邓肯曾说:“最自由的身体表现出最高度的智慧”,也就是说舞蹈是开启智慧的钥匙。美国心理学家阿恩海姆写道:艺术作品的巨大优势之一就是,以最小限度的技术训练即足以向学生提供独立发展他们自身心智源泉的需要的训练,艺术作品的智力追求在于使学生有意识地掌握知觉经验的各个方面。也就是说,舞蹈教育能够提高受教者的感知能力和思维能力,从而提高其智力。而舞蹈教育培养了受教者的感知能力和审美能力,要求受教者必须在感性中把握理性因素,而不是舍弃感性,单纯追求理性,为认知能力走向自由直观的创造能力提供了一把钥匙。再者,舞蹈是人体语言艺术,从运动解剖学的角度来看,舞蹈感受中枢神经的支配,也就是说舞蹈运动不只是肢体肌肉的运动,应该是在大脑中枢神经支配下进行的肢体肌肉活动。通过舞蹈动作不断锻炼各中枢神经,使其功能不断完善,使受教者的智力也不断得到提高。由此可见,舞蹈教育有开发智力的作用是不容置疑的,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以美启真”和“以美启智”吧。

三、舞蹈教育与体质教育

体质教育本就是一种感性活动的教育,离不开感性形式的教育,自然与舞蹈教育天然合一,并肩而行的,不像与智力教育、道德教育还隔着一层理性的屏障。舞蹈教育引导受教者在进入审美经验状态的同时,使其享受到情感愉快,引导受教者参与审美操作活动,使其感受活动自由,在这一过程中不但有助于受教者形成一种自足自乐的人格和心灵境界,而且有助于受教者锻炼一种自由活动的能力,由此可见舞蹈教育有助于体魄培养是显而易见的。

德国著名诗人、剧作家弗里德里希·席勒曾说“只有通过四肢自由均衡的运动才能培养美”,在《慎念·君子篇》中也有对于舞蹈的健身功能所记载:“声音养耳、色彩养目、舞蹈养血脉。”也就是说,受教者通过系统的、科学的舞蹈基本训练,在掌握舞蹈基本技能和人体舞蹈运动规律之后,能够准确完成一般的体育训练内容,使受教者建立起人体与运动的规律性联系,提高运动与动作的敏捷性,增强身体的承受力和运动耐受力,最终达到增强体质,锻炼身体的目的。

四、舞蹈教育与美育

美育的基本任务首先是培养受教者的审美经验,即审美意识、审美能力和审美需要,其次是性情陶冶功能,即性情的培养、陶冶和塑造,美育的全部功能最后落实到对于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层面。舞蹈教育是以舞蹈审美为核心的教育,是美育媒介中最佳的教育形式和内容之一,可以凭借舞蹈媒介的感染力、诱发力、震撼力,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引导受教者进入舞蹈审美媒介提供的情境之中,感受、领悟、体验,那么受教者的感性、情感中的个人欲念功利便得到净化和提升,转变为自由超越的情感,产生超越实用功利的自由人生态度,也就是说,通过接受舞蹈教育,使受教者能够陶冶其性情,净化其心灵,提高其真善美的精神境界,从而完成美育的教育任务和美育的最终目标。因此,舞蹈教育以生动的形体语言为手段,通过富有个性爱好的自由形式,潜移默化地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

五、舞蹈教育与劳动技术教育

从人类学角度看,劳动技术活动即是一种文化活动,也是社会历史,审美文化的基础。美和审美发生的根源,就在人类劳动技术活动之中。舞蹈是人类起源最早的艺术形式,在语言形成之前,情感与意义的表达和交流也只能是这种源于劳动并且在劳动中变得灵活的肢体的动作,它既是舞蹈的肢体语言的雏形,也是语言的起源。劳动技术活动是舞蹈教育的基础,而舞蹈教育是劳动技术教育的助力。因为单纯的劳动技术教育总是具有较强的实践功利性、强制性、刻板性,缺乏一种自由、创造态度和精神,而舞蹈教育的创造性、自由性为刻板的劳动技术教育提供了活力、自由和创造精神,不再把劳动技术看做是谋生的手段,而看做是需要,是享受,是乐趣,劳动技术中舞蹈教育的渗透,能够给受教者创造一个科学技术与审美艺术融合的世界,一种完美的人类生活。

因此,当舞蹈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在走过其发展的历史路程中,舞蹈和人类传统、人类社会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使舞蹈艺术与人类素质的全面发展息息相关,不容忽视。作者单位:河北大学艺术学院

论艺术教育在大学生人格完善中的作用

马明杰

大学生的人格完善,是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完善大学生人格方面,作为大学教育的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艺术教育,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一、人格完善的必要性

心理学上的“人格”,与平时说的“人格”在内涵上有所不同。日常生活中的人格指的是人的尊严,心理学上的人格是指一个人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包括气质、性格、能力、兴趣、爱好、需要、理想、信念等等,也就是常说的个性。完善指的是一种境界,是一种超越自我的过程。人格完善就是一个人所想、所说、所做的都是协调一致的:人格的完善对于大学生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大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是从“学生人”向“社会人”转变的准备阶段。他们在校学习时间长,与社会生活有着某种程度的隔离。他们身在校园,对真正的社会生活并没有直接的、深刻的了解,他们的社会实践活动比较表面和肤浅。因而,大学生的社会成熟期较长,在整个大学时代,他们都要为这种社会成熟的完成而付出努力。

可见,除了专业知识的学习,大学生还需要做好和社会接轨的预备工作。因此,其人格心理的完善就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艺术教育的作用

关于艺术教育,国内外都有不同的主张,归纳起来无非是两种观点:一种观点主张建立艺术教育自身的严密逻辑的学科体系,通过严格的艺术教育的课程设计,对学生实施严格的艺术训练,以体现艺术教育自身的价值。其主要论点是,学生艺术素养的获得要经过严格教育和训练才能实现,没有严密逻辑的艺术教育学科体系,没有严格的艺术教育课程设计和严格的艺术训练,学生艺术素养的获得是不可能实现的。另一种观点主张,艺术教育的目的,不是也不可能将每个学生都培养成艺术家,或某一类学科的专家,而是通过艺术教育,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生动活泼地发展其创造性。因此,主张艺术教育的内容和形式要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尽量向学生提供自我表现、自由创作的机会,让学生以不同于他人的方式表现其独特的思想和情感,从而树立起自我表现和自由创作的信心,为学生今后走上创造的道路奠定基础。

实际上,以上两种主张瑕瑜互见,各显其旨,并且可以互相兼容,互相借鉴。艺术教育的作用主要体现在:

第一,艺术教育是以艺术为媒介,培养人的艺术能力与艺术境界的自由有序的系统活动。它最终会使受教者领悟各门类学科的知识和经验、发展智力水平,使道德认识、道德规范化为自觉的道德行为,使劳动成为自由、愉悦的过程,使性格愉快、健康、向上。大学阶段是接受学校艺术教育最方便和适合的阶段,艺术教育理念和行为在大学生中的贯彻,必然能够在大学生人格完善中发挥重要作用。

第二,艺术教育作为一种具有超越性的教育,它在大学生人格建构中作用的实现,能够为我们寻找到一种完善大学生人格的有效途径。使大学生整体的精神面貌完整、协调、和谐地表现出来,使他们在思考问题时,有适中和合理的方式;待人接物时,采取恰当灵活的态度;对外界刺激不会有偏颇的情绪和行为反应;能够与社会的步调合拍,也能和集体融为一体,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好智能和人格的储备。

第三,艺术教育以生动的形象进行,避免了枯燥的说教,它所包含的价值教育,能够端正大学生的人生观,使之自觉抵制落后的、腐朽的文化的侵蚀,在成长过程中,既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又不仅仅局限于追求个人价值,而是把自我价值实现的过程与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贡献的过程统一起来,在为他人和社会服务中实现自我价值。

第四,艺术教育是一种“软管理”。研究艺术教育在大学生人格完善中的意义,能够通过对其文化心理发展的贡献,在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等方面的自我管理中发挥有益的作用,实现长远的价值。

三、艺术教育的实施

艺术教育强调寓教于乐。艺术教育不能只是理性的分析、说教,在实施过程中,把教化的内容通过审美活动得以实现,使大学生通过审美观,投入他们的情感,形成“共鸣”。本文认为:

第一,应在大学开设艺术教育的课程。并对艺术教育的课程开设、选修人群、选修动机、实际效果进行评估。

第二,参照学校相关研究成果,对现阶段大学生人格的现状进行评价,寻找艺术教育和大学生人格心理完善的最佳结合点。

第三,探讨通过门类艺术的欣赏和创造,引导学生建立合理的生活秩序。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保持健康的情绪、树立符合实际的奋斗目标的方法和途径。

第四,通过课题的形式,为学校艺术教育课程的开设、内容的完善等,提供完整的建议和教育方案,为教学管理部门、学生管理部门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提供可资借鉴的参考资料。

知识经济时代要求大学生更具有竞争意识、责任意识、机遇意识、创新意识和效率意识,具有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素质,而这些往往与自信、外向、乐观、进取、顽强、灵活、守信等人格特征联系在一起。因此,通过艺术教育的形式,加强对大学生的人格健康教育,培养大学生在人格方面的自我教育能力,完善其人格的结构,乃是新世纪的呼唤。作者单位:河北大学艺术学院

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与国学精粹的渗透

罗金平

国学精粹是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内容的题中应有之义。思想政治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对大学生而言,不仅要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觉悟,即思想观点、政治立场等世界观问题,而且还要增强他们的做人的综合素质,即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荣辱观方面的问题。因此在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中,除了加强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的学习之外,还必须加强如何做人、树立具有民族精神和意志的人伦、道德等社会价值观念方面的教育。而在这方面的思想教育中,博大精深的国学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国学中的一些精粹更是当代大学生必不可少的基本思想素质教育内容。我们知道,国学是门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及学术的学问,其中的一些经典,更是蕴含着诸多做人、做事的道理,如儒家的“厚德载物”、“知义明耻”、“和为贵”等社会人伦价值思想,更是国学精粹。国学所蕴含的“仁、义、社、智、信”,正是塑造人性品格的起码道德要求,而所有这些也正是当代大学生所欠缺或者说是正在丢失的。在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中,亟须进行这些中华文化精粹的渗透和补给。

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最终目标是要为实现党的基本路线服务,努力创造适应新形势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途径和方式,激励人们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创造性和献身精神,把全民族的力量凝聚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事业上来。凝聚力来自于和谐力,而“和谐”是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所熔铸和造就的包括行政伦理、家庭伦理以及职业道德等,乃至整个民族的社会心理、人生观、价值观及其最美好的社会理想在内的一个伦理观的总念。因此,将国学的精粹渗透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中就显得十分重要并有着积极的意义。

当然,我们提出国学精粹的渗透性并不是全盘端、读死书,最根本的是学习和继承这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和价值观念,并在继承与创新中努力做到与时俱进的统一。这是完全可以做到的,因为与时俱进的本身就包涵三种含义:一是继承性。继承以往积累的历史经验并加以利用是所有科学发展与前进的基本规律。思想政治工作要做到与时俱进,就不能抛弃历史和传统,而应是一个自觉扬弃的过程。二是创新性。既要继承过去的优良传统,又要在新的实践中研究新的情况,解决新的问题,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三是前瞻性。与时俱进不是一味地被动跟在实践后面亦步亦趋,应当在认真思考现实的基础上对未来做出科学的预测,要围绕这种预测来开展工作,最终将各种思想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前瞻性是更高级的创造性,是更富有成效的思想政治工作。

那么,如何才能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做到国学精粹的渗透和与时俱进的统一呢?我认为,一是要做到内容的思想性与知识性相统一。国学中也有糟粕,但我们要摒弃其糟粕而取其精华,将那些健康的、影响后人的思想和价值观以及如何做人、做事的道理传承下来,这些国学中的精粹许多都是通过典故或是具体的事情提炼或总结出来的,因此在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中,一定要注意做到二者的有机结合。通过学国学拓展自己的传统文化知识面,增强传统文化的修养;同时,通过学习知识来进一步提升自己对国学博大精深的理解和自身思想观念的反思。二是要做到内容的传统性与现代性相统一。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接受新事物快,除了学校给予的知识和技能外,还快速接收、咀嚼消化着社会上的各种观念和信息;同时,他们又将接收消化后的观念、信息迅速反馈给社会,他们既受社会影响,又影响着社会。因此在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渗透教育中,一定要古为今用,古今结合,用国学精粹来感触当代事物,用新时期的道德规范来重塑大学生的人生品格,用传统的美德和荣辱观来熏陶和影响当代的大学生。三是内容的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一种理论的产生从来不是空洞的,而是来源于实践,并指导着实践。对国学精粹的学习也同样如此,只有同当代的实践结合起来,才能产生它的巨大作用。四是内容的共性与个性相统一。大学生是一个各具个性的群体,因此在对他们的思想政治工作中,就不能千篇一律,同讲一个道理,同讲一种思想,同灌一种知识,而是要根据具体的对象,具体的情况,用不同的和具体的传统思想价值观和道德观去面对不同的学生,坚持一般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特别要在个别上下工夫,坚持因人、因事、因时、因地,有针对性地进行国学精粹的有效渗透。作者单位:河北经贸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谈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站的重要性

郭艳杰

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充分利用高校信息技术网络资源,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网站,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行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一、充分认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

1.心理健康教育是全面落实党的素质教育决定的要求 当前,我国正处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社会环境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如何指导大学生在观念、知识、能力、心理素质等方面尽快适应新环境、新要求,就成为高校德育工作亟须研究和解决的新课题。

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全的人格是新时期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于提高大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培养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促进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与文化素质等的协调发展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心理健康水平是影响道德品质形成的重要因素 心理健康水平决定着非智力因素的整合力水平,而个体道德水平的形成或高低与个体的心理发展水平密不可分。一方面,思想品德教育总是以一定的非智力因素为心理基础,每个人的思想品德中都融合着非智力因素。另一方面,学生本身的心理健康水平或非智力因素影响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可以说无良好的心理素质就无法适应社会,不仅影响个体形成良好的品德行为,而且会导致人格病态,进而危害社会公共秩序,破坏社会道德等。

3.心理健康水平影响学生智能的发展 心理学认为,学习活动或智能活动是离不开心理发展水平的影响或制约。积极的兴趣是从事学习活动并取得理想成就的最初条件,表现为学生力求认识世界,渴望获得科学文化知识和探求真理的心理倾向;它能诱发、启动、定向学生的智力活动,使其整个心理活动积极化,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智力的发展程度和水平。而动机不仅在个体的兴趣和意志间起着转换功能,还直接影响到学习的积极性,间接制约着学习效果。事实上,学习过程中的失意者或落伍者并非没有良好的愿望,而是缺乏战胜困难的心理意志条件。另外,大量心理学研究表明,正因为非智力因素尤其是情绪因素的感染、协调,使艰苦的脑力劳动或智能活动充满感情色彩,富有生机和活力。所以愉快而平衡的情感体验是学习活动积极主动的前提,并能提高学习的效率和耐久力,促使智能发展。

4.心理健康水平影响学生创新能力、科学精神和现代人文精神的培养 素质教育的提出对高校而言,主要是针对高等教育中过窄的专业教育弊端,强调全面提高人的素质,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和谐发展和具有可持续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科学精神、现代人文精神为特征。而“为应试而教,为应试而学”的教育模式以及长期以来对学生心理素质重要性的不足认识和实践,使学生的心理素质较差,这显然不相适应也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等为特征的素质教育和社会发展要求,而更重要的是加快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已成为我们在未来竞争中赢得主动权,抢占制高点的关键。

5.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亟待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据全国心理卫生协会统计,有心理失衡或障碍的大学生占全国总大学生人数的1/4以上,最高时期竟达34%。现在的大学校园里,心理疾病已成为大学生休学、退学的重要原因之一,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越来越严重地危及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如何指导帮助学生在观念、知识、能力、心理素质等方面尽快适应新的社会要求,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理应成为高校德育工作者乃至全社会需要关心、研究和解决的新课题。

二、信息网络技术为加强和改进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新的机遇

随着信息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网络正在日益渗透到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也深刻地影响着高等学校的工作,影响着广大师生的工作、学习、生活与思维方式。充分利用校园高技术信息网络资源,深入开展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形成网上教育基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实现培养跨世纪高素质新型人才的目标。

1.信息网络作为一种极具感染力的信息传播工具,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通过网络便可以方便地获取大量信息,同时又可与外界自由地进行思想交流,从而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想像力,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获取信息的主动性、自主性与参与性。

2.信息网络具有更快的传递速度 信息高速公路所架设的四通八达的方便快捷的网络,使高校学生不必按传统方式在规定的时间到规定的场所接受教育,而是可以在任何一个设有终端的地方随时获取所需的知识。迅速了解国内外正在发生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信息。

3.信息网络交互式远程教育为思想教育提供了广泛的传播途径 高校地域的界线被打破,不同地点的高校学生,既可通过网络共享思想教育资源,又可在网上自由地向老师咨询思想问题,与其他同学开展思想交流和讨论。如此,使得原先相对狭小的教育空间,变成了全社会的、开放性的教育空间。

可见,借助迅速扩散的信息网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范围大、辐射面广、冲击力强、受教育对象非常广泛。

三、充分发挥网络优势,建立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站

1.计算机网络具有许多优点,其一,信息容量大,信息资源共享;其二,信息沟通交互化、全面化;其三,信息传播速度快、超时空。计算机网络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联姻,使现代心理健康教育获得前所未有的优势。

2.高校的信息化建设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站的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站的开拓进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3.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站可以利用现代电子技术,融文字、声音、图像于一体,使视觉、听觉均产生立体感觉;可以把宣传教育多种媒体通过数字化处理后移植到网络系统上,拓展教育双方的信息来源;可以利用网络的实效性进行实时在线传播。

4.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网站建立信息数据库,开发各种系统功能,使心理健康教育信息的收集、存储、管理实现信息化、网络化,实现资源共享;利用网络的交互性,开展网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交流,针对现实工作中的难点问题,集中各方力量进行“会诊”;利用网上丰富的软件资源,或是开发基于网络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专家软件,开展网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培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者的自身素质和工作能力。

因此,从心理健康教育来说,互联网带来的既有教育手段的现代化,更有教育观念和内容的现代化。可以预见,随着信息化建设的不断发展,以及网络技术和高校校园网络的进一步拓展与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站将日益显示出其强大效用。作者单位:河北经贸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论当代大学生法律素质的提高

毛红燕

一、当代大学生法律素质提高的必要性

所谓法律素质,是指作为社会个体存在的人在法律知识占有、法律知识运用以及法律意识具有等方面所具有的素质。目前,我国正在走向法治社会。对置身于社会的任何一个人,是无法摆脱法律而生存的。因而,必备的法律素质,已成为现代市民特别是青年大学生立足社会的不可或缺的基本要件。

二、当代大学生法律素质下降的原因分析

近年来,大学生及高学历学生中发生了一系列犯罪案件,笔者认为,当代大学生法律素质下降的原因可分为两个方面:

外部原因:一是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使大学的门槛降低。我国的高等教育正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迈进,使大学的门槛降低。这虽有利于为国家培养更多高层次的人才,提高国民整体素质,但也使大学生的整体素质良莠掺杂;二是社会不良风气的熏染。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上唯利是图、坑蒙拐骗、假冒伪劣、钱权交易等丑恶现象侵蚀着大学生的思想;三是法制宣传教育的针对性、有效性缺乏。高校除法律专业外,对所有专业的学生开设法律基础课,就其教育内容、教育的方式方法来分析,略显单调,针对性不强,造成学生单纯为了应付考试,而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未真正提高,对学生的教育效果不明显。内部原因:一是大学生的心理素质较差。自从高校扩招以来,大学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校园里流行着“毕业就意味着失业”的说法。所以普遍大学生的内心潜藏着浮躁和不安,心理调控能力差,总想找一种方式进行宣泄,就容易干出过激的事情。

二是社会变革面前的道德误区。首先政治取向上具有明显实用、功利的特点。大学生在政治理想和政治观念上存在着淡化的倾向,他们主要是以自我发展为视点来看待政治问题的,不少学生把入党、评先进等作为实现个人利益的一种手段;再次缺乏责任感。此外,在道德评价上采取双重标准。理论上知识的标准与实际中践行的标准不一致,他们往往以集体主义的价值标准要求别人,对自己却采取利己主义的价值标准。这样,道德上没有严格要求自己的自觉性,法律意识就不会强,即使具备很多的法律专业知识,也会做出违法的事情。

三、提高当代大学生法律素质的途径

大学教育是一个人步入社会前最后一阶段正式的学校教育,对一个人的一生影响重大。所以提高在校大学生的法律素质至关重要。笔者认为应从三方面做出努力:

1.努力为大学生法律素质的形成创设良好的社会法治教育环境 人是社会的人,人的思想观念的形成和发展无时无刻不受到整个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对大学生进行法律素质教育,如果只注重校园内的培养教育而不注重社会大环境对大学生的影响,只能使我们的工作和努力事倍功半,或者出现学校教育与社会影响相抵消的现象。应当承认,我国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治国方略的确立,为大学生法律素质的培养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社会条件,但我们同时也看到,在我国的民主法治建设过程中,在某些方面仍存在着一些不和谐的因素,为此,切实加强我国的民主法治建设,促进各方严格依法办事,切实保障我国的各项事业都真正纳入法制化的轨道,这对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来说,无疑是十分有益和必要的。

2.努力为大学生法律素质的形成营造良好的校园法治教育环境 大学生每天生活在特定的校园环境之中,校园法治教育环境如何,对学生法律素质的形成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作为造化育人的高等学府,主导性培育和快速提升大学生的法律素养,是其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和塑造“现代型人才”不可推卸的职责。良好的校园法治教育环境,定会使学生深切感到法律就在我们身边,进而增强提高自身法律素质的需要感和紧迫感。

3.努力为大学生开展全方位的法律教育活动 法律意识的自觉养成和法律技能的娴熟掌握,不是通过学一门《法律基础》课所能及的,同时,高校的法制宣传教育必须联系学生实际进行改革创新,与时俱进,探索新路子。(1)应根据不同年级分阶段实施。在不同年级要有不同的任务和重点。联系学生实际,对于刚刚跨入大学校园的新生,可着重对他们进行盗窃、打架斗殴、破坏社会秩序的危害教育;对于三、四年级的大学生,即将完成学业,走向社会,不远的将来要担负工作重任,尤其是学生干部、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提前对他们进行反腐倡廉教育,也是对社会负责。在这过程中,增加了大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防范意识。(2)理论一定要联系实际。可充分利用我学院的优势,与监狱联系,共建“大学生警示教育基地”,充分利用监狱服刑人员的反面教育资源,对在校大学生进行法制宣传教育和反腐倡廉教育,并把它作为常规性的工作。同时通过走出校园,深入社会,开展法律咨询、代理案件活动,产生社会效益。(3)教育形式要多种多样。高校法制教育,首先要遵循法制教育的特有规律。当然,要遵循一般的学校教育规律,不可能所有专业大学几年都开法律课,而要充分利用校园这一特定的文化传递空间,以课堂教学、课外教育指导为主要渠道和基本环节,形成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自助紧密结合的网络和体系;要充分利用高等学校广播、电视、计算机网络、校报、橱窗、板报等宣传媒体,多渠道、多形式地正面宣传。同时,发挥各有关专业课程在进行法制教育方面的作用和功能,使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过程中受到比较系统的法制教育。

总之,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素质,是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是人格得以健全的规则保证和检验尺度,是发展市场经济的需要,是实施依法治国方略的需要。只有提高大学生的素质才能使现代大学生成为具有现代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建设者和合格公民,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党和国家的意志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得以贯彻,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的长治久安。作者单位:中央司法警官学院信息管理系

农村初中学生心理状况调查

高四海

中学生心理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量心理及教育专家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农村经济发展与城市比较,相对滞后,在这样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初中生,他们对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态度,与城镇学生比较既具有共性也具有特殊性。中学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初始阶段。当前,有些地方出现了中学生心理偏差事故,中学生心理问题已引起社会的严重关注。对各种心理问题,有针对的进行心理研究,疏导各种“心理疙瘩”,使广大农村初中学生拥有良好心理,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

1.学生对学校的态度 目前学校领导和教师普遍认为农村初中生思想活跃,逆反心理强,对正面教育反感,管理难度大。通过这次调查我们了解一下学生的心态。

问及学生对学校管理的态度时,基本满意的人数占77.0%,理由是对于学校狠抓教学,加强德育教育表示欢迎,认为农村学生只有多掌握知识将来才能就业,才能生存。非常满意的只占1%,理由不详。不满意和非常不满意的占22%,理由是学校乱收费严重,收费项目和开支不透明,学期初大收,学期末小收,其他时间零收,让学生个人、家长反感;其次,学校狠抓教学的同时加重了学生的心理压力,学生觉得上学是在受煎熬。其他原因很少,例如厌学、懒散、违反校纪受处分等造成对学校不满的只占22%中的2%。

这些状况表明学生们对学校抓教学、抓管理总体上是认可的,比较重视知识的学习与掌握。他们要求学校应该加强收费管理,杜绝乱收费现象,培养学校与学生的浓厚感情。

2.学生对教师的态度 教师在教学中居于主导地位,因此教师的言行、品质与性格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下面我们谈谈农村学生对教师的各种心态。

通过问卷我发现,31%的学生认为爱学生、认真负责、教学能力强是优秀教师的品质;45%的学生认为教师敬业、开朗、幽默、讲实话、表里如一是教师受欢迎的性格。在与学生座谈时,学生反映最不喜欢教师的做法有克扣班费,言行不一,用半蹲、喷气势、绕树、抽嘴巴等方式体罚学生。

3.学生对学习的态度 目前学校领导和教师普遍认为现在学生厌学,学习不认真、不刻苦。通过下面的调查,我们洞察农村学生对学习的各种心态。

在调查学习目的时,四个班学生中认为学习是为社会作贡献的占7.1%,认为学习是为就业、为了生存的占78.9%,认为学习是为挣大钱,买洋房的占8.0%,目的不明确的占6.0%。

在问卷中,把学习作为乐趣,达到这种高境界的仅占3.0%,比较喜欢学习的占38.7%,不喜欢也不厌恶的占55.3%,真正厌恶的3.0%。

与同学座谈时,发现厌学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种;一是认为自己不是学习的材料,毕业后就干活去;二是父母不重视教育,让自己养养个儿,毕业后做买卖去;三是贪玩,厌学,贪图享受。其他原因较少。

4.学生对家庭教育的态度 家庭是学生成长的摇篮,家庭教育对学生至关重要。父母的言行、教育方式超过学校教育对他们的影响。因为比起教师,父母更爱自己的孩子,这是很正常的。

通过问卷发现,在父母的教育方式中,说教方式(摆事实,讲道理)占65.7%,民主式(父母与子女平等交流)占27.3%,暴力式(打骂作为主要管理方式)占1.0%,苦肉计式(以忆苦为主,结合哭闹方式)占5.9%。

通过座谈,发现多数同学渴望与父母沟通,让父母了解自己生活中有哪些欢乐、哪些困惑。也希望自己理解父母的苦衷,了解父母的青春期是怎样度过的,曾经遇到哪些烦恼,是怎样克服的。也希望父母理解自己的“复杂”心态。因此学生在家庭教育中对父母的素质要求较高,希望自己与父母间相互关心、理解,平等交流、沟通,耐心指导。

5.学生对网络的态度 网络是现代科学发展的产物,它既促进了信息技术的发展,也带来了不少负面影响。青少年喜欢接受新知识、新技术,因此初中生不可避免地受到网络“污染”。

谈及“网瘾”问题时,学生反映像宣传中那么大“瘾”的,同学中暂时没有。

以上调查说明,由于农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初中生“网瘾”问题不太严重,问题在于如何加强引导,如何抵制各种诱惑。

6.学生对异性的态度 初中阶段学生进入青春期,由于性机能发育成熟,给学生带来了异性交往和性心理方面的问题。

通过问卷调查得知,约7.9%的学生发生“早恋”现象。问及对“早恋”的认识时,59.8%的学生认为是正常现象,是性成熟的表现。7.0%的学生认为有伤风俗。32.2%的学生回答没有考虑过此项问题。

认为“早恋”是正常现象,是学生对“早恋”认识的进步。因此我们不能单纯的靠“堵”,更要采取“疏导”的方法来治理“早恋”问题。对“早恋”生不能挖苦、讽刺,要讲清危害,讲明道理。采用“调桌、换班”的方法来“疏远”“早恋”生的关系,要求“早恋”生积极参加集体活动来转移他们情感注意力等方法,耐心做好他们的思想工作。“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通过这次对农村初中生心理调查我得出以下结论:

农村初中生总体上积极向上,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青年群体。“一团糟”的观点是片面的,是没有进行深入调查得出的结论。作者单位:香河县安平镇王板小学

强化课外阅读指导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耿民霞 郗振芳

一、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

素质教育的观念早已深入人心,课外阅读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早已为人重视。首先,课外阅读是全面提高和培养学生素养的必不可少的环节。其次,课外阅读有助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习能力。再次,课外阅读在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方面发挥着很大的作用。当学生从课外阅读中得到足够的乐趣后,他们的学习主动性才会长久得到保持。

在当前的背景下,虽然对课外阅读的重视很早就开始了,但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为解决这个问题,作者采用多种方法,对课外阅读的现状、方式、方法等进行了调查研究。

二、学生的课外阅读现状调查情况

为了较为科学地得到关于课外阅读现状的数据,笔者做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情况与结论:

1.学生课外阅读的目的 以兴趣为目的的阅读居于首位,有40%的学生把兴趣放在了第一位,有25%的学生把获取信息放在了首位,其次是学习。

2.学生课外阅读的方式(媒介)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方式多种多样,其中排在第一位的还是传统的书籍,有66%的学生首选了书籍;其次是报纸杂志,第三是影视。出乎意料的是,网络阅读不占太大比例,这说明学生在网络很少进行学习活动,他们更多利用网络来进行娱乐活动。

3.学生课外阅读材料的类型 在这一调查中,文学类的课外读物仍然是学生的最爱,有59%的学生首选了文学类的读物,其次是漫画类,言情类与政治类不相上下。值得注意的是,武侠类读物居于学生喜欢类型的末位,这说明整体学生的阅读已经趋向成熟与理智。他们不再仅仅偏爱于武侠、言情类的书籍。

三、如何开展与强化课外阅读指导

如何使学生能够在有限的时间里,读到更多、更好的书,帮助他们确立正确的阅读理想、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增强阅读的效果,是非常关键的一环。

1.教师如何开展阅读指导(1)组织课外阅读小组,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阅读目的。组织学生参加课外阅读兴趣小组,定时开展读书活动。要让学生知道,正确的课外阅读目的,就能善于从书中吸取营养,保持读书的浓厚兴趣,养成读书的良好习惯。(2)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推荐优秀图书。一般学生的课外阅读可分为指导型阅读和自主型阅读两种,指导型阅读是老师指导下进行的,大多与课内学习配合,比较有明确的目的性;自主型阅读是学生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的,有可能出现阅读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因此教师就必须开展导读工作,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推荐优秀读物,宣传优秀图书,对课外阅读要因材施教,不同时期推荐不同的课外读物,把课外阅读与课文教学、写作教学以及听、说、读、写等方面有机结合起来,使它们相辅相成。(3)组织专题讲座辅导和读书研讨会。应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集中辅导和开设讲座,为开展读书活动打下基础,通过读书交流活动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和展示读书才华,参加各种读书活动又可以推动和促进学生的课外阅读活动。

2.教师应倡导的课外阅读思维方式 教师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态度、习惯,鼓励学生想像、质疑、发现、创新,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

比较阅读:即把有相类经验的文本相比较进行阅读。把它当作扩大学生阅读兴趣的催化剂,把它当作开发学生智力的田径场。“证伪”阅读:即质疑阅读,带着疑问去阅读文本,养成思考的习惯,摆脱中国传统阅读思维习惯中潜意识地认为“书本上的思想和观点就是正确的”的误区,超越原文本,超越思维的固有模式,在阅读中、阅读后,实现自我的一次净化或反省。

快乐与审美阅读:即让学生带着兴趣去读,“乐读”、“读乐”,让他们在心理上获得审美的愉快,才能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自觉的阅读习惯。

3.学习的课外阅读方法

无论学生用何种方式进行阅读,有效的方法会让他们事半功倍。主要有以下阅读方法:(1)跳读法:文章篇幅比较长,但是比较浅白,可以用来训练学生阅读的速度,同时找关键词、句,概括出要点,提取精要。(2)诵读法:诵读法是最古老最有效的阅读方法,优美的语言要用声音来品读才有味道,通过朗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激发他们的联想和想像能力,进入情境,体会语言的妙处。(3)比较法:结合有关语句,进行比较阅读,引导学生欣赏语言。(4)讨论法: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针对文本这个平台平等对话和心灵沟通的过程。

给学生时间,给学生方法,给学生策略,强化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让他们去阅读,让他们去思考,让他们去感悟,唯有这样,才能使学生读好课外作品,构建起一个以课堂教学为主体,以课外阅读活动和良好的阅读环境为辅的新阅读体系,从而使教师的教学体系和学生的知识体系都成为开放的体系,大大有利于全面推进我们的素质教育。作者单位:邢台学院、邢台市桥东一中

全球图景下的中国大学艺术素质教育

王满 张德安

21世纪是知识与信息爆炸的时代,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为迎接社会对教育的挑战,国家已经把开展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作为高教改革的根本方向。作为大学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艺术素质教育在当代尤其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全球化背景下大学艺术素质教育的时代意义

1.解除全球化带来的民族文化危机 艺术素质教育承载着传承民族文明、增强爱国情怀、丰富文化内涵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当前全球化背景下,文化的交融和趋同也带来文化的危机,一些地方文化、民族特色也容易淡化和消逝。在高校推广艺术素质教育,在培养大学生感受美和欣赏美的能力的同时,也使大学生了解到我国优秀的民族艺术文化传统,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信心,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抵制不良文化的影响,以本我的精神追求去传承和放大民族文化,推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2.满足全球化下的文化交流和知识扩充需要 全球化时代,文化知识交流变得愈加频繁,也愈加宽泛,拥有共通的文化知识交流平台也就变得愈加重要。因此,我们参与全球化进程,参加国际竞争,必须拓宽自身的文化视野,拥有良好的中外文化知识基础。大学生是国家的精英,更是国家的未来,通过艺术素质教育,使大学生在欣赏艺术、欣赏自然美、社会美的同时,了解自然,了解社会,了解历史,从而获得广博的知识。这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更新的需要和文化战略需要。

3.激发创造性思维、推进国家创新建设的基础工程 当今时代正是一个尊重知识、尊重创造的多元发展时代。知识的传承与发展主要通过教育,而教育的根本使命在于对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塑造。艺术素质教育在提高人的素质方面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艺术素质教育有助于发展人的全面思维,发展想像力和创造力,因而首先是一种创新意识的教育,普通高校的艺术素质教育能够通过艺术的熏陶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促进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二、重新审视和确定当代大学艺术素质教育的内涵

全球图景下的大学艺术素质教育,应具有时代精神和创新理念,着重从以下几方面来拓展内涵。

1.通识教育是艺术素质教育的前提 艺术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是文化的抽象,只有拥有深厚而广博的文化基础,才能形成接受美、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才能使艺术素养教育不仅仅成为一种形式,而是一种文化追求。为此,我们在大力加强高校文化基础课建设的同时,将艺术教育的内容适当扩充到通识教育中去,使学生从宏观角度认识和把握艺术的历史性、社会性,进而增强艺术感受力,自觉地继承和发扬优秀文化。

2.传统与现代、陈酿与新酒——博古通今的艺术素质教育 大学生是最易接受新兴事物的社会群体,追求的是不拘一格的表现方式与形式。就大学艺术素质教育而言,必须融合传统与现代的艺术形式,通过艺术流派的对比与反差,揭示社会的发展变化和人类的文明历程,通过对审美观念的培养,使学生了解传统的古朴与现代的新颖,学会品评陈酿与新酒,学会综合地分析问题、辨证地鉴赏优劣。

3.更具民族精神、乡土特色的艺术素质教育 艺术是文化的形式和载体,具有地方和民族特色。高校要打破当前艺术素质教育内容雷同的缺陷,增强民族艺术的感染力,必须立足国家和地区实际,将公共艺术教育和地方文化建设紧密结合,吸取提炼地方艺术精品,唤醒民族和地方意识。

三、深化内涵建设,提高我国大学艺术教育水平

1.以提高学生素质为目标,全面推进作为公共教育的高校艺术教育 首先,通过开设一些东西方文化通识课程,使每一个学生的艺术基础知识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提升形象思维能力及综合分析能力。其次,在普及教育的基础上,加开专业性略强一些的艺术类公共课程,推进艺术教育从广度向深度发展。第三,积极开展课外文化艺术活动,把高雅艺术引入校园,提高学生的艺术品味。

2.以振兴民族文化为指向,建立完善的并有地域、院校特色的艺术教育课程体系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各地区各民族形成了丰富多彩并富有地域文化特色和很高艺术价值的各类民间艺术形式,所以应根据本校、本地区的实际,积极构建富有地域、院校特色的艺术素质教育课程体系。

3.以促进创新为基点,实现艺术素质与科学素质的协调发展 艺术素质教育必须以创新为基本立足点,改革教育教学方式,实现学生艺术素质与科学素质的协调发展。在课程的选择和设置中,要坚持深层次、多样化,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在教学方式上,要大力加强多媒体等直观教学方式,让学生在欣赏之中发展思维能力,挖掘大学生潜在的素质,鼓励学生将形象思维方式迁移到自身专业领域,促进跨学科研究,激发创造灵感。作者单位:河北大学,华北电力大学

“人性”价值在艺术设计中的体现

田野 史爱兵“人性”体现在一切艺术设计当中。从古至今“人性”就是一个亘古久远的话题。从文字到图形,从所用工具到所需工具。从原始的岩石绘画到文艺复兴的雕塑。从西方绘画到中国绘画,从绘画到我们日常所用的工业产品,可以说人的行为活动中都蕴含着人性的体现。人性是体现艺术设计的价值标准。艺术设计与人性早已融合在了一起。

艺术设计的作品,作者用自身对世界的认知,通过作品,当在“人性”体现的最充分时认知度越高,艺术作品的价值含量也就越高。在设计中体现的是人性“善”的一面,其发挥度越高其魅力越永恒。

对“人性”的理解是衡量一件设计作品的价值标准。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许多事物都是我们自己创造出来的。可以说在你身边的每一件事物都有“人性”的成分蕴含在其中,作者首先对事物有了感官上的了解或理性上的认识后设计的成功与否就要看作者对设计的理解或对其投入的情感,也就是说在你自觉或不自觉中你的设计中已经注入了“人性”的成分。当然一件成功的艺术设计,一件流芳百世的艺术设计中“人性”的体现就不止这些,它是一个庞大的范畴。

首先,从视觉审美功能角度出发,在艺术设计中的“人性”一方面含有一种共同的传递对人类精神的感染或交流的功能,艺术设计同时还是一种社会行为,其根本是满足社会群体在“人性”中的生理上的需要和情感的需求。另一方面现代艺术设计是一种对“人性”需求的回应,艺术设计是在一个“有限”的需求空间寻求一种“无限”的表现“人性”的自由空间。所以艺术设计既要掌握好时代特征,又要注意到其超前性。但其内在精神实质是纯真质朴的“人性”。“人性”的范围又是很广泛的可以说它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人”的行为,和“人”的行为对象都包含着它的主观的人的意识形态的产生,把它更充分的对事物、对自然、对生活的理解,全身心的投入,运用到设计中最高限度的通过艺术设计的作品成功的体现出来,使其作品成为一件好的艺术设计作品,其作品的艺术价值越高。

再次,在现代社会,随着现代科技投入到设计中,现代的艺术设计是一种边缘学科,诸多学科成分都互相渗透、相互融合,呈现了多元化发展的态势,因为它将会成为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它是“人性”各方面的完美结合,反过来又是为建筑受众所接受的服务以满足人们的不同感官的功能。随着时代的发展,“人性”在艺术设计中的内容不同,不同时代由于其不同的文化、政治、社会、意识形态等因素的不同,其“人性”反映在艺术设计作品的表现形式上的不同,但其作品永恒之处也是“人性”的价值永恒。

衡量艺术设计作品的另一个标准是“人性”的主体“人”。即艺术设计的创造者。一方面艺术设计作品是从多种多样的特殊条件产生出来的。产生的时间、地点、特别是艺术设计者特有的个性,更重要的是其在哪门艺术中已达到的修养、技巧。另一方面,艺术设计中的“人性”和科学不同,艺术设计作品借助颜色、形状等方面直接的感性的个别定性,显现为外在对象,艺术设计的“人性”让它的对象自由独立存在,对于对象个体存在感兴趣,不把它转化为普遍的思想和概念。

艺术设计作品中体现的“人性”本身是一种观念性的东西,但是它又不像思想的观念性,因为它还作为外在事物而呈现出来,是为着要用那种模样去满足更高人性的旨趣,它们有力量从人的心灵深处呼唤起反应回响。在艺术设计里感性的东西经过了人性化,而人性的东西也借感性化而显现出来,因此只有通过“人性”而且由“人性”的创造活动产生出来的艺术设计作品才是更高的艺术设计作品。艺术设计作品的创作就其主体活动而言,它必须是一种人性活动,而这种人性的活动又必须同时具有感性和直接的因素。一方面既不是单纯的机械工作,另一方面,也不是感性事物、抽象观念和思想。在艺术作品的创作里,人性的方面和感性的方面必须统一起来。但把这种内容放在感性里,只有放在感性形式里,才可被人们所认识。

因此,“人性”蕴含在艺术设计中。艺术设计作品的价值也依靠蕴含在其中的“人性”的价值来体现,“人性”是衡量艺术设计作品的标准。

艺术设计者在高度重视“人性”的修养和观念的前提下,扎扎实实的把握艺术设计的基本语言,不但在理论认识上深入研究,而且在艺术设计的创作中挖掘更深的“人性”感知,才是真的宝藏。作者单位:河北大学艺术学院

浅谈学校教育中的诚信

葛艳平

在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的现代社会,随着学校各项改革的逐步深入,学生主体道德观念的不断变化,学校诚信道德建设出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特点,与之相适应的学生诚信道德教育也应提出新的要求和新的方法,并以此不断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与时俱进地推进学校诚信道德建设。

一、辨证地分析和评价学生的诚信道德

诚信是做人的基本准则,也是公民道德的一个基本规定。在我国传统美德中,学生诚信被视为“立人之本”、“育人之本”。

诚信包含诚实与守信两个方面。诚实是守信的基础,离开诚实就无所谓守信;守信是诚实的外在表现,也是评判诚实的重要标准。但是,在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人们的价值观念出现多样化趋势,学生的需求和发展呈现出多层次性。对诚信道德教育中提出不同的要求,适合不同层次道德水平学生的需要,有利于把学生的诚信道德水平、精神境界从一个层次提高到更高的层次。

诚信的基本要求是真实,没有了真实也就没有了诚信。加强对学生诚信教育与引导,对不诚信道德开展批评与帮助,制止不诚信的“两种语言系统”现象在学校生活的其他领域进一步蔓延。

二、强化信用意识,建设信用制度

现代市场经济本质上是信用经济,信誉、信用、信义是市场竞争的基石,诚实守信是维护市场秩序的灵魂。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加入WTO,人才市场的竞争更为激烈。健全社会信用,培养公民诚信道德已成为刻不容缓的一项工作,它将直接影响到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顺利推进,关系到“依法治国”方针基础工程的具体落实。

学生诚信道德教育,要与信用制度建设相结合。现代社会的信用管理离不开个人行为的记录、评判和制约。而没有记录,就谈不上评判信用意识和制约违约行为。事实上,建立个人信用档案,曾经是学校进行诚信道德建设的基础。从一个人上小学即开始不间断的操行记录,进入档案终身跟随,它有一整套完整的组织程序和评判标准。一个学生获得优良的操行记录就等于获取“诚信道德毕业证书”,是其道德信誉的保证,也是社会录用人才的道德“通行证”。

三、开发网络诚信资源,培育互信互联精神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伦理对学校诚信道德建设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从正面影响看,网络伦理以其内容丰富、观点鲜明、诚信观念新颖等特点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积极作用。正因为如此,学校诚信道德建设要引导学生通过因特网创造和获得新的伦理空间,在互通中培育互相信任、互相合作的精神。这种建立在平等沟通基础上的合作与互动,必然是建立诚信道德的基础。而如果教育工作者放弃引导责任,让学生在“虚拟现实”的特殊环境里,任其电子时空的放大,使其成为单纯释放自我压抑的宣泄心理的机制,必然会造成网上诚信道德的失控,失去网络伦理的自制和自律的道德调节能力,从而引发出一系列不诚信道德问题。

互联网作为一种先进的信息网络技术,归根到底是为人服务的,人是网络技术的主人,德育工作者往往成为名副其实的网络灵魂工程师,开发网络诚信资源,引导学生在网上调用、阅读、收集他人的信息与资料,交流自己诚信道德体验的信息,充分展现现实的人格力量。同时,充分利用网上丰富的诚信教育的信息资源为塑造自身现实的诚信道德理想人格服务。

四、青年学生的诚信道德教育是以德治国的基础

以德治国,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人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的发展时期提出的重要治国方略。贯彻和实施这一治国方略,离不开公民的道德建设,而青年学生的诚信道德教育则处在基础地位。学校的诚信道德教育要以发展学生的诚信道德为育人之本。

首先,德育工作者要树立学生是学校诚信道德建设主体的观念。学校诚信道德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增强学生诚信道德品质,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培养自己成为“四有”的社会主义公民。

其次,深化诚信道德体验教育。诚信道德是在道德实践中形成的,要创设道德情景,让学生在家庭、学校、社区和大自然中主动寻找自我诚信角色,通过切身的实践和情景体验,接受诚信道德教育,在参与和体验中学会做诚信人、做诚信事。

第三,形成诚信道德的舆论宣传。学校要开展相应的诚信道德宣传教育活动,使学生都认识到诚信的重要性。对校园发生的不讲诚信道德的人和事要进行道德鞭挞,舆论谴责,逐渐确立信奉诚实守信的良好校园道德风尚。

第四,建立相应的道德约束惩罚机制。诚信作为一种道德规范不能停留在道德认识上,而必须落实在行动中,诚信者要受鼓励,不诚信者要受惩罚。

第五,以诚信人格魅力影响学生。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在教育中一切都应以教育者的人格为基础,因为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只有人格才能形成性格。”人格魅力是新世纪德育工作者不可缺少的素质。德育工作者以高尚的诚信人格影响学生,感染学生,率先垂范,做好表率。只有这样,才不会失信于学生,才能在学生心目中形成榜样人格。德育工作者的以身作则、言教与身教相结合,一定能带领出一批具有诚实人格的高素质人才。

总之,学校应当能够正大光明地影响学生。因此,学校开展诚信教育,一是规范学校的活动,把“诚”和“信”作为学校行为的基本准则,特别是直接与学生相关的活动绝对不能做假。二是要把诚信教育渗透到学校工作、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从一点一滴严格要求学生。作者单位:石家庄市第一职业中专学校

试论知识经济时代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

于丽霞

在知识经济时代由于对人的高素质要求,决定了未来时代的教育模式必定是素质教育,这充分肯定了在当今时代广泛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和正确性。伴随人类逐步走入知识经济时代,对教育,也包括对当前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知识经济时代对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知识经济时代对大学生的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未来的知识经济时代对大学生的素质要求是相当高的,它要求大学生由社会的人变成知识的人:大学生不仅仅要掌握知识的内容,更应掌握知识的精神,去自觉实现知识的创造,以应付知识经济时代的知识“大爆炸”,从而适应社会、获得生存。概括起来讲,知识经济时代对大学生的素质的要求表现在思想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及自我超越素质、自创素质等几个方面。自我超越素质和自创素质是对知识经济时代的人所提出的期望要求,即要求个体自身最大限度地发挥主体性作用和自身特长,超越性和越前性地实现个体生活的重组和再次创造,这样的要求尤其对于未来时代的处于知识阶级或知识阶层的大学生们更为必要和重要。

其次,知识经济时代以大学生为主体将形成知识阶层,这些人将不满足于知识量的积累,或几个文凭、学历的获得,而是追求对待自身个体和客观事物及其知识的哲学思考能力、质疑能力、运筹能力、选择能力、自组自创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应变能力等以及知识经济时代常人共有的思想、文化、心理、超越等方面素质养成。同时,在知识经济时代,大学生应是志才基础上的通才,既要求掌握一门或多门专业,又要求掌握相关的专业甚至毫不相关的专业,这是由知识在知识经济时代高度高速重组与分裂所决定的。

二、知识经济时代,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与科学素质教育不可分离

在知识经济时代,对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的教育与科技素质的教育,都不应是单独的、相互隔离进行的。在这一方面,过去从中学到大学,为了达到应试的目标,或实现某种功利性目的,而采取了文、理分家的教育方式。新的教育方式应该是使科技素质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两者相互融合,即通过交融形式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浑然一体的关系。在教育目标上,由原来着眼于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或科技水平的单一目标,转变为着眼于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双重教育目标——使学生既具有较高的科技素质又具有较高的人文素质;在教育内容上,把传递人类文化价值观念、伦理道德规范和传授科学技术知识、锻炼实际技能有机结合起来,不仅教学生如何使用知识,为他们提供就业的知识准备,而且帮助他们形成社会使命感和道德责任感。

在我国的大学文科教育中,即使是最能体现人文精神的文、史、哲学科,也是着重于本专业知识的传授,而没有注重人文素质的培养,使得文科大学生也缺乏人文素质。因此,某些文科的大学生也存在人文素质教育欠缺的问题。我们还必须看到,学科专业性是高等教育区别于基础教育的重要特征,因此,素质教育不但要与专业教育相结合,而且要贯穿于专业教育之中。只有这样才能使对大学生的科技素质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行之有效并达到有机的整合,最终达到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三、知识经济时代,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有利于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所谓人文环境,是指一定社会系统中人的态度、观念、信仰系统、认知环境等等。市场环境孕育市场经济,影响国民经济,最终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知识经济的运行,需要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因此,作为人文环境的塑造者之一的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就至关重要。大学生作为未来经济活动的主体,他的素质影响社会风气,影响民风民俗,最终也会影响经济社会的发展,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关系着整个民族的科学、道德及文化的综合水平的提高。由此可知,数量众多的大学生作为未来经济社会知识阶层,其身体及心理的积极发展及成长良好,会影响整个区域的人文环境得到良性改善,从而使得经济活动也在这个得到改善的整体人文环境下受益。

从以上可以看出,培养知识经济时代的人的素质尤其是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将是素质教育的新任务和新的奋斗目标。作者单位:邢台学院

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现状及影视作品对其的影响

郭燕 耿小博“素质”一词,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的素质是指人的先天的解剖生理条件,主要是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方面的特点。广义的素质是指人们现有的基本条件,既包括人们的天赋条件,更包括人们在社会实践中逐步成长、完善起来的各方面的基本条件,概括来说人的素质大体包括先天素质、心理素质、政治素质、文化素质等等。通常情况,先天素质无法改变,政治素质和文化素质等由于各高校有长期的培养经验,因此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相对拥有比较完善的系统,而心理素质由于其抽象无形,因此虽然大部分高校一直给予高度重视,但是还远远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特别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心理素质是人才素质的基础,大学生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便无法很好地完成学业,更无力承担未来建设祖国的责任,从这个角度讲,心理素质直接影响大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关系到高校能否完成造就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根本任务,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未来。

大学生是一个承载社会、家长高期望值的特殊群体,自我定位高,成才的欲望非常强烈,但由于我国现行的高校教育制度,学生在进入大学后大多会经历从家庭的小环境到学校的大环境的适应过程,有些同学可以很好的适应这种角色的转换,而有些同学在此过程中则会遇到困难和阻碍,由于其心理发展尚未完全成熟、稳定,伴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特别是涉及大学生切身利益的各项改革,他们所面临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更加复杂、多样和不确定。

随着我国对高校扩招政策的进一步实施,大学生的竞争压力、学习压力、经济压力、就业压力、情感压力等普遍加大,由此引发的心理问题增多。特别是大学生中环境适应、自我管理、学习成才、人际交往、理想现实、交友恋爱、求职择业、人格发展和情绪调节等方面反映出来的心理困惑和问题日益突出。大学生中除了不少人对就业、学习、竞争、经济困难等问题感到苦恼外,有的学生因“社会变化快,难以适应”而苦恼。近年来大学生中由于心理问题或由心理因素引发的休学、退学等情况,乃至自杀、凶杀等恶性事件也呈上升趋势,已严重影响了极少数学生的健康成长。

很多人可能还对2004年2月我国云南大学大四学生马加爵杀人一案记忆犹新,他所说的杀人的理由仅仅是因为他觉得他的这些同学为他的贫困和木讷看不起他,他忍受不了同学们对他的“嘲笑、愚弄和不公平”,因此以这种极端的方式表达他内心的愤懑。类似这种由于家庭生活环境、个人背景差异所造成的事实不平等从而引起学生心理的悲观、过激举动等行为恐怕在目前的许多高校中都是一个棘手的问题,一方面高校要面对的是这种事实差异的客观存在无法回避;另一方面针对现行的高校运行体制又无法很好的解决这一矛盾。单纯地依靠学校所开设的心理课程或是心理咨询并不能大范围解决学生所面临的各种心理问题,而心理咨询的一对一方式虽然可以最大限度的保护学生的隐私,但由于在我们国家推行的比较晚、不成熟,有的学生或是认识不到自己已经有心理问题,或是在面对面的时候羞于启口,因此虽然效果好,但辐射面积小。《教育部卫生部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也明确提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对象不仅仅局限于少数有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的学生而是以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为出发点以课堂教学、课外教育指导为主要渠道和基本环节,形成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自助紧密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网络和体系,多种途径去落实教育内容,实现教育目标。而用励志影片去鼓励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无疑是这多种途径中非常实用、非常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美丽人生》、《活着》教会了多少莘莘学子即便是在鲜血和眼泪浸染的地方也有爱和欢笑;而《春风化雨》又让多少同龄人了解到远在大洋彼岸,那个遥远的威灵顿中学,竟然和自己有着极为相似的生活和学习环境,那里的学生也有富贵贫穷,不同的背景相似的追求,背着名牌大学的重担踯躅前行,为名、为利、为前途,直到有一天他们遇到了基丁老师,他们的船长,知道了惠特曼,读懂了那首诗,从此了解了生活的真正意义。记得在给学生分析完这部影片时,很多同学在鼓掌,选择或许仅仅是在刹那之间,但相信很多走出这个教室的同学已经在含泪的微笑中懂得了生命的宝贵,学会了抓紧时间、学会了汲取生命中所有的精华,从此使自己的人生不同凡响!作者单位:河北大学艺术学院

素质教育:正视教师地位 发挥教师作用

王歆 吴盛亮

一、素质教育的含义

素质教育本身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所以对它的研究和探讨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原国家教委在1997年10月29日印发的《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给素质教育下的定义是:“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健康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这个定义给出了素质教育的根本宗旨、基本依据、实施要求、教育客体、基本内容和特征,比较全面、正确地把握了素质教育的内涵。

二、素质教育的作用

1.素质教育是社会经济长远发展的根本要求 社会的发展,归根到底是人的发展,是人的素质的提高和发展;经济实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是人的素质的竞争。社会经济的长远发展呼唤素质教育为其发展提供大量的、具有较高素质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2.素质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只有个人素质的全面发展和提升,才能使整个民族的素质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和发展。而个人素质的全面发展和提升有赖于素质教育的实施以及效果,所以素质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三、教师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师在素质教育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具有双重身分。

1.教师是素质教育的主要推动力量和执行者 学校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战场,教师又是学校教育的主要执行者,所以教师在素质教育实施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教师在素质教育实施过程中,也会处于受教育者的地位,是素质教育的接受者 素质教育要求教师要有良好的素质,而自身素质的提升又需要接受正规以及非正规的教育,自然而然的教师又成为素质教育的接受者。

正是教师的这种双重身份,及其在素质教育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要求教师本身以及相关的部门和政策要重视教师的作用,不断的提高教师的素质,积极主动地推动教师在素质教育中发挥积极向上的作用。

四、教师如何在素质教育中发挥积极作用

1.转变教育观念 教师在教育工作中要积极转变教育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观。即把培养符合社会要求的、具有全面综合素质的“人”放在一切教育活动的中心,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保证条件,使每个学生的潜能都得到充分的发挥,最终把学生培养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人。(1)转变对学生评价的理念。(2)要树立服务学生的观念。

2.守好“课堂”这一阵地,鼓励学生个性健康发展 在转变观念的基础上,鼓励学生个性健康发展。善于发现学生潜在素质的闪光点,因材施教;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增强学生的自我判断、自我选择、主动参与的意识;引导学生在遵守社会行为规范、社会公德,以及社会发展的统一要求下,“生动、活泼、健康地发展”自己的个性。

在教学方式的选择方面:重视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重视对学生非智力因素(动机、兴趣、习惯等)的培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的时间,杜绝满堂灌。

3.自身良好的素质 教师自身必须掌握和理解有关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施动态,更新观念,不断充实和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用自身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教师的人格魅力去教育学生和影响学生。(1)思想政治素质。教师必须具有全心全意为社会、为人民、为学生服务的思想;必须具有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和集体利益的思想;必须具有独立思考、实事求是、开拓进取、积极向上的思想。(2)伦理道德素质。教师要有良好的社会公德,要树立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要有良好的家庭美德。(3)文化知识素质。教师要具有良好的知识结构和专业素养,真正做到“传道、授业、解惑”。(4)实践能力素质。教师要有本专业的实践经历和能力,能提供给学生有益的实践经验和教训,加深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5)创新能力。教师要不断研究教育的新情况,解决教育的新问题,总结教育的新经验,推出教育的新成果。

4.为教师发挥积极作用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政策支持(1)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的方式,即聘请专家进校对在校教师进行针对性地培训,分批分步地将在校教师送出去进修和学习。(2)加强教师间的沟通、学习与帮助,利用现成的岗位优势,互相取长补短,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与学生沟通的能力、驾驭教材的能力、板书和信息技术水平。(3)逐步改革教师评价制度。过级率、考研率、就业率等或多或少都和教师的个人业绩相关,但是这些量化指标里究竟有多少能够综合衡量和全面体现一个学生的综合素质呢?值得人们深思!作者单位:河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素质教育应以学生的心理健康为基础

王二莲

心理健康直接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和稳定,特别对青少年,更要加强其心理健康教育,增强他们承受挫折、战胜困难的能力,以形成健康的人生。

一、青年学生心理障碍的表现及对社会的危害

近年来,从小学到大学,我国的青少年犯罪现象不断增加。有些青少年的行为怪异,难以理解;有些行为甚至是触目惊心。他们的行为给社会带来了极大的危害。另外还有一部分学生升入大学后发现许多同学在学习上都走在自己前面,于是产生了自卑心理。因此不思进取,自我放弃。甚至发展到旷课逃课、打架斗殴、校园暴力等等。这种学生的作为只不过是想把自己落后的责任推托到别人头上。结果引起全班学生秩序混乱,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给老师增加很大压力,使老师无所适从,也影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

这就给家庭、学校和社会提出了更大的教育责任。

二、学生心理障碍的根源就在于缺乏素质教育

青少年心理障碍问题,究其根源还是素质教育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面临的社会环境和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更加复杂、多样,这对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拥有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艰苦奋斗的精神,适应环境及社会生活、自我调节控制情绪的能力、人际交往的能力等,是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基本要求。面对社会的发展,大学生的心理准备又是如何呢?不少研究指出,对于大学生,社会的要求高、家长的期望高、个人的成才欲望强。但由于心理发展处于尚未成熟阶段,缺乏社会经验,加之为在高考中取胜,几乎全身心投入学习,心理比较脆弱、适应能力较差、情绪不稳定,一旦遇到挫折,心理不能承受,发生心理失衡,往往会做出违反常理的事情。

三、推行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何谓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全面提高国民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和身体、心理、劳动技能素质,培养创新能力,发展个性为目的的基础教育。

从目前形式看,我国现行教育制度仍存在着不少弊端。如由于升学竞争对教育的片面向导作用,教育常常会着眼于学科考试成绩和升学比例,造成忽视甚至背离教育方针,使教育受制于追求高分竞争的紧张游戏之中。结果在大、中专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中,有些只注重业务学习,缺乏思想道德教育。所以青少年的素质教育非抓不可,而且应以学生的心理健康为基础。

四、使学生克服心理障碍的建议与措施

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使受教育者坚持学习科技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社会的统一。素质教育是要把片面的知识教育变成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要抓爱国主义教育,抓文化素质教育,尤其要抓心理健康教育。

笔者认为,要使学生避免或克服心理障碍,应采取以下基本措施。

1.抓思想素质教育 对学生进行思想素质教育是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而学生是国家的栋梁,首先要有爱国主义思想。我们应用新型的教育方式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让学生走出课堂到实践中接受教育。如观看有教育意义的电影或展览,让他们在娱乐中品味人生,感悟人生道理,让他们体会一些在课堂上没有的东西,潜移默化地起到教育作用,要比直接说教起到更好的教育作用。

2.抓专业素质教育 学生只是学好课堂的教学内容,在当前社会对人才素质要求越来越高的前提下已经不能满足要求了。而社会实践活动也能为很多专业学生提供其他应用型专业文化知识的补充。通过各种实践活动,使学生掌握较为全面的专业文化知识,进而获得专业文化素质。

3.抓身心素质教育 学校应鼓励学生多参加一些集体活动,通过广泛的集体活动,身体、心理素质会得到一定的锻炼和提高,心理的承受能力可以得到较好的锻炼。通过广泛的人际交往、社会交流,心理压力得到及时排解,不良情绪不易得到积累,就不容易发生心理异常。

4.开展心理咨询,进行心理干预 学校应成立心理咨询室而且全天有人值班,并号召有心理障碍的同学随时进行咨询。通过心理咨询活动,及时了解困扰学生身心的问题,帮助学生客观面对现实,正确认识自我,努力完善自我。另外,校园内常有屡受挫折的同学,由于心理素质较差,一时想不开就做出令人痛心的事情来。如遇到这种同学,咨询老师或辅导员首先要关心他,想办法帮助他,不要漠然置之,更不要让同学们疏远或嘲笑他。人在苦闷时最需要理解,听听他的倾诉,帮助出出主意。一句鼓励安慰的话,对于在困境中迫切需要帮助的人来说,就可能是一济走出苦闷的良药。总之,帮助学生走出困境,是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尤其是学生工作者,一定要善于观察,及时察觉危险苗头,采取必要措施,消除不良影响,避免意外发生。

只有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才能培养出良好的人格和健康向上的精神,才能塑造出德才兼备的国家栋梁。作者单位:河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

素质教育与高校图书馆

吴晓慧

进入21世纪,国际竞争日趋激烈,高等教育担负着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任务,作为高等教育三大支柱之一的高校图书馆,如何在素质教育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是一个需要认真考虑的课题。

一、素质教育的内涵

1.思想政治素质 所谓思想政治素质,主要是指具备社会公认的基本道德准则,如公平、公正、守法、诚信、人道等等,具备共产主义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

2.科学素质(1)信息素质。信息素质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发现、获取、分析、评估和使用信息的一组能力。主要包括:

信息意识:指对信息重要性和信息敏感性的认识程度,是对来自各方的信息从情报角度的理解、感受和评价能力。

信息能力:信息能力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加工、吸收并有效利用信息的能力。

信息道德:信息道德是指调节信息创造者、信息加工者、信息传递及信息使用者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即:遵循信息使用者应有的网络信息伦理与道德准则,规范自己的信息行为活动。(2)创新素质。包括以下几种:知识(积累)创新:创新是在已有知识和文化积累的基础上进行的,一个人的知识面越广,知识越丰富,其创新思维就越活跃,创新能力就越强。(3)专业素质。专业知识由本学科知识、跨学科知识和综合交叉学科知识组成,广博的专业知识以获取信息能力的信息素质为支持,运用有效的方法,将知识融会贯通。

3.人文素质 人文素质是人们应具有的哲学、美学、心理学、语言学、文学、艺术、历史、地理等学科的知识修养。如果说,人文素质教育是关于“做人”的教育,是解决“价值观”的教育,是“善”的教育,科学素质则是关于“做事”的教育,是解决“方法论”的教育,是“真”的教育。人文素质与科学素质相比,人文素质更在深层次上作用于人类社会,作用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推动着的人类社会的前进和发展。

4.身心素质(1)生理素质。生理素质是人整体素质中的最基本素质,一切素质活动均在此基础上展开。生理素质是指人的身体发育、机能的成熟和体质、体力的增强。(2)心理素质:心理素质是指个体在先天遗传的基础上,经由教育与环境影响而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状态和心理品质的综合。如:沉着、冷静、抗挫折能力等都是心理素质的体现。心理素质的提高,更主要的取决于后天的环境,特别是教育的作用。心理素质是生理素质的基础,心理素质又以生理素质为基础,二者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二、高校图书馆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1.图书馆是提高思想政治素质的阵地 图书馆丰富的图书文献资源不仅为广大的学生接受全面系统的素质教育提供了无尽的营养源泉,而且也为图书馆开展素质教育创造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广泛阅读这些书刊,可以在思想上建立起基本的社会道德规范,可以了解中外历史、各国国情,从而能适应社会要求,紧扣时代脉搏,深入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深入领会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提高思想政治素质。

2.图书馆的馆藏资料弥补了专业教材的不足 图书馆文献资源不仅有专业教材以外的教科书和品目繁多的参考书,丰富的网络资源也已成为馆藏部分的外延和补充。传统教学中,为保持学科知识的连续性,教材一般具有相对稳定性,然而快速发展的科学技术使得学校在教学中使用的教材带有滞后性。图书馆丰富的馆藏,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成为学生的第二课堂。

3.高校图书馆是信息素质教育和创新素质教育的培训中心 创新是民族生存的根本,是国家发展的动力之源。培养创新型人才是高等教育的首要任务,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信息素质的培养,在现代社会里,缺少信息素质的创新是难以想像的。利用图书馆丰富的信息之源,开设文检课,讲授文献检索方法,并开展计算机检索,讲授计算机光盘、数据库、网络的检索方法。同时图书馆还为创新素质的培养提供一个独立思考、独立研究的良好条件和环境。

4.高校图书馆为培养复合型人才提供了条件 在科学技术越来越走向综合化、整体化的今天,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技术的相互渗透与融合日益加速,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样性的,素质教育适应这种需求,促使学生在各方面得到和谐发展。素质教育的这种全面发展的特征,使图书馆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尤为突出。图书馆作为学生的第二课堂,为学生提供了广泛涉猎的最佳资源。学生在这里可以尽情畅游知识和信息的海洋,专业的与非专业的,科技的与人文的知识尽收眼底。图书馆成为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最佳场所。

5.高校图书馆的幽雅环境,有助于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图书馆外部设计尽可能与周围的自然环境协调统一,使图书馆具有浓郁的文化氛围。图书馆虽然人流不息,但馆内秩序井然,并无嘈杂之声,显示出特有的文明。内部环境的设计从人的审美感出发,运用色彩的搭配、层次的安排、风格的呼应以及装饰的嵌入等方式营造典雅、宽松、舒适的整体环境,使读者进到图书馆,就被一种文化魅力所吸引,求知的欲望油然而生。

素质教育是我国在新的历史时期的一项伟大工程,高校图书馆在素质教育中,必将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作者单位:河北工业大学图书馆

成人高校招生考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王定辉 王揆鹏 张劲菊

长期以来,成人高等教育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批人才。社会对成人教育产生了越来越大的需求,成人高考出现了异常火爆的场面。在这种背景下,成人高校招生考试工作面临新的挑战。

一、成人高校招生考试中存在的问题

1.成人高校招生计划政府干预过多,高校自主性差 众所周知,这些年我国的成人高校招生基本上还是一种计划经济的发展模式。无论是其招生计划还是资金投入,无论是专业层次还是生源的地区,大多是单项的政府行为,一律由教育主管部门单方划定,主办学校根本没有自主权,不能根据社会经济的实际需要自主地开展,压抑了办学单位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这不仅极大地限制了成人高校招生的开放性发展,而且,成人高校招生考试的严格计划化与每年报考的生源变化情况也不相适应。近几年,伴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国家行政机关改革的不断推进、教育系统特别是中小学教师全员聘任制度的实施、数字化时代的迫近等情况的变化,社会对人才数量与人才层次的要求有了新的变化。如果成人高校招生考试采取这种高度集中的计划模式,不赋予高校自主权,将很难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2.扩大成人高校招生计划,致使成人高等教育的办学质量不断下降 自1999年根据形势的需要连续大扩招以来,成人高等教育的办学质量受到了冲击,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大扩招造成生源质量下降。二是,师资力量严重匮乏。由于扩大招生规模,导致师生比逐年上升,很多高校师资捉襟见肘,往往采取外聘教师应对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学工作,这样使教学质量受到影响。

3.生源数量减少 随着我国成人教育逐步商业化、利益化发展,成教文凭贬值,生源数量不断减少。首先,我国在加入WTO时对教育服务市场开放的承诺之一是:对高等教育、成人教育、高中阶段的教育、学前教育允许其他成员国来华开办合作办学性质的教育机构或进行其他形式的合作办学。其次,在国内,普通高校扩招以及取消考生报名年龄限制之后,在正规高等教育和完善的高教自考制度面前,一部分成人高考生源被分流,致使成人院校的生源开始枯竭。

4.在“专升本”招生考试中,考生跨专业报考,给教学的组织工作带来难题“专升本”已成为当前成人学历教育的热点之一。国家对专升本考生在报考时,虽然在原则上要求报考的专业必须与专科所学专业同科类,但在实际报考中,仍有很多学生跨专业报考,甚至跨科类报考。在招生录取时,国家只是对三门基础课的总分划定录取分数线,对由各录取院校自行组织考试的专业课及录取分数线却没有规定。考生只要三门基础课的总分达到录取标准便可被录取,这样使得录取的考生之间的专业基础相差甚远。如果把录取的学生组成一个班级,势必会给教和学造成困难。如果教师照顾没有专业基础的学生,一切都从基础讲起,那么也势必给有专业基础的学生造成时间上的浪费。

二、成人高校招生考试改革的基本思路

1.转变政府职能,扩大高校自主权——是成人高校招生考试改革的基础 政府应当转变职能,实行政府职能和办学单位职能分开,赋予办学单位的办学自主权,使其成为自我发展、自我约束、自我改造的独立实体。具体表现为:一是制定有关成人教育的法规和方针政策;二是编制指导性的成人教育发展规划;三是指导、协调、监督成人教育法规和政策的实施,四是指导成人教育事业的改革;五是提供政策、信息服务等。

2.提高质量意识,淡化数量意识——是成人高校招生考试改革的重要条件 质量是生命线,保证和提高质量应当是我国成人高校招生考试政策的主题。针对成人教育的特殊性,我们可以借鉴自学考试、在职申请硕士学位等办学形式的招生考试模式,采用宽进严出的办法。

3.推进产业化,加快市场化——是成人高校招生考试改革的最终选择 目前,我国有些高校成人函授学历教育所有课程都将委托所在省自考机构组织考试,依托国家权威考试机构的良好管理模式促成成人函授教育考风、学风的好转。进入21世纪后,随着有关政策和制度的改革,特别是随着国家高等教育大众化要求的提出,成人高校招生必然要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步伐走向市场,最终向市场化方向发展。

4.完善立法——是成人高校招生考试改革的制度保障 完善招生制度。招生考试的各个环节紧密相关,实施过程中必须协调一致。为统一步调,严格标准,必须建立一完整科学的招生制度。一切招生人员都必须严格按照统一的规章履行各自的职责,不允许有任何违章的举动。我国虽然已建立起教育法律法规的基本框架,如颁布了《教育法》、《教师法》等,但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成人教育却没有一部权威性的法律。这与许多国家的做法大相径庭。在许多国家,成人教育的基本原则、基本制度都有专门的法律法规加以规定。如美国的《职业合作训练法》、法国的《职业继续教育法》、日本的《终身学习振兴法》、英国的《就业与训练法》等。作者单位:中央司法警官学院

认识影视——解读高校影视艺术教学的构成因素

郄建业

影视艺术作为社会经济环境中的自然产物,其目的是服务于人类。是运用综合的科学技术,创造出人们在生活工作当中所需要的客观实体。使人(观众)与作品、作品与作者、作者与市场、市场与文化、文化与社会组成的大的社会形态。其目的应是达到它们相互之间的协调,在富有创造性的活动中,牵动社会前进的步伐。充分个性化的创作过程,忽略作品的社会属性,单纯的艺术化表现,排斥人与社会的存在因素,其结果同样不会被受众所认可。

一、影视艺术——多学科的综合体现理性与感性的社会产物

影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必然产物。依据消费观念变化后对其所形成的新认识,使得消费活动开始影响影视市场的发展与变化,从而促进了遗失艺术创作的繁荣,改变着社会精神文明的发展进程。诸多因素表明影视艺术不可能孤立的存在,它涉及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中众多的学科领域。在相互影响的条件下,同步于社会现象中的其他学科,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发挥着作用。

影视艺术的创作过程,是对人类社会活动中观念的认识与体现,是改变生存状态的一种方式。影视艺术作为社会工业发展进程中的必然产物,多学科的合理运用才能被社会活动中的积极因素(观众)所认可。这样一个复杂的发展过程,不可能因一个或多个合理设计来定位完成,而需要无数合理的因素来协调运作发展,这样才能明确找出设计的合理位置。

影视艺术的发展是在于不断寻求其共性,这样才能被社会所接受。作为感性和理性并存的人类,理性与感性是正确辨别社会因素中的共同点和发现自身特有属性的重要来源。在这样的思维形态指导下,才使得文化市场不断变化,影视作品不断调整自身原有的方式。作为社会经济派生物的影视作品,在具体过程中不能排斥来自各方对其所造成的影响,应正确的表现其合理的存在形式并运用到设计中,才能达到影视作品本质的目的——人的需求。

二、影视创作不单纯为了艺术,而是为了创造更多的接受机会

影视艺术是在技术发展的前提下延伸出的必然产物,影视艺术的创作目的在于生产、营销和消费等过程中能够充分的服务其作品。随着影视作品类别的丰富,消费观念的更新变化,给观众提供感兴趣的视听等内容,从而达到促进接受的目的。

社会发展要求人们不断地去认识了解新东西。生活环境和观念上的变化,使人类的视觉、听觉、心理和思维上都在不停地运动之中发生演变。同时,对影视作品的形式和制作产生影响。就影视作品在市场营销中所具有的特殊视听语言来说,它不仅同作品、销售、消费和生产有关,还包含着更多的社会综合因素。背离了作品、市场、消费为中心的基本前提,作品就难以在市场营销中立足生存,影视作品上合理的艺术视听语言,传递出作品的独特性和应有的价值,与观众进行着视听和心理上的交流,创造着更多地被接受机会。

三、影视作品——技术与艺术的双重体现

随着社会形态的变化,科学技术的推陈出新,影视作品在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发展过程中,日益显示出不同阶段所特有的时代特征。工业技术生产过程中机械化、电子化、标准化等迅速发展,促进了影视艺术制作过程中的规范化新型模式。从中不难看出社会发展进程中,不同年代的科技在影视作品设计上所带有的时代烙印。

影视作品在适应消费过程中的不断更新,对影视制作手段提出了相应的要求,不但要求具有作品的特有形态和功能属性,而且要体现出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时代科技功能。就现代影视的制作过程中所运用的手段而言,已明显的区别于过去的创意和制作过程。

依据现有的科学技术手段所表现出的作品形式。已明显区别于过去。同时,也预示出今天的模式,将被明天的新观念、新技术所淘汰。这就警示每位影视艺术活动的从业者,不能静止的观看问题,所掌握的观念与技术,必须在不断的运动过程中去认识新的意识形态与科学技术。这样,才能够满足社会消费不断更新着的需求。

影视艺术作为社会现象的综合产物,放弃艺术的特有形式,其结果是难以想像的。艺术是人类意识形态的结果,表现出人类在物质生活中所体现的精神状态,是用来满足人(观众)的高层需求。现实中,影视的创作过程充分体现艺术手段,而忽视作品、市场等社会因素也是源于此因。从中不难看出艺术在现实生活中所处的重要地位,以及对人形成的潜在影响。

影视专业的教学改革将与市场需求紧密联系,所有课程的授课原则及教学方法都强调其艺术性与市场性。通过科学合理的灵活可变的教学计划、师资配备、授课方法、教材使用、成绩评定等几个主要方面形成一个相互制约、相互督促的教学体系,形成真正的以教学带科研,以科研带产业、以产业促教学的产、学、研一条龙。使高校影视艺术教育成为科学而立体的发展概念,影视创作不单纯为了艺术,应该是创造更多被观众接受的机会,它是技术与艺术的双重体现。影视艺术作为多学科的综合体现,理性与感性的社会产物,体现的是人与社会的创造过程。作者单位:河北大学艺术学院

构建高校影视教育的新机制

耿小博 郭燕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现代大学教育的发展趋势。在现代传媒技术迅速发展,信息网络化、价值多元化的文化环境下,一方面,影视教育功能越来越得到充分的认识和重视;另一方面,影视教育的发展仍处于滞缓阶段。那么,如何建构起新的综合机制,充分发挥影视教育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就不仅仅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更是新时代赋予我们的命题。

一、推进影视教育进程

影视艺术是建立在现代科技基础上的综合艺术,它既是科学技术和艺术的融合,又是各门艺术的综合,其传播内容涉及政治、经济、科技、教育、文化、艺术、体育、军事等各个领域,拥有最广泛、全面的信息内容。因此,世界许多国家对影视教育都倍加重视。

一方面,作为影视传播的主要受众,当代大学生通过网络视听、视频点播、观看电视、电影、课堂观赏多种方式,每天接触影视媒体的时间至少高达2个小时以上。另一方面,我国影视教育起步较晚,影视知识的普及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相对其他学科犹显薄弱。

在影视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精神生活依托载体的今天,要切实推进高等院校素质教育的实施发展,切实培养具有博大胸怀、高尚人格的优秀人才,提高全民族的整体文化水平,高等院校必须加强包括影视教育在内的各类艺术教育,必须大力推进影视教育的进程。

二、明确影视教育目标

面对着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知识在爆炸性地增长,越来越多的文化、信息通过影视传媒得以传播。大学生如何获得有效的知识信息?

首先是学会审美取舍。影视艺术是一部包罗万象的“大百科全书”,观赏影视的过程,也是调动自己的心理感受,展开丰富想像,与创作者交流思想和情感的过程。这就是审美,在与大师和智者的心灵碰撞中,提高自己审美情趣和感悟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性。

其次是价值取舍。在这一点上,影视教育与德育教育的目标是一致的。重视影视教育的研究,发挥优秀影视作品的积极教育作用,也是改进和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

再次是文化取舍。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感主要依靠文化的积淀。由此可见,影视教育在大学文化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影视文化异军突起,强有力的作用于社会,并且越来越呈现出主导性的特征,大学教育必须予以充分的重视。

三、构建影视教育体系

电子计算机的普及使得很多大学生开始通过网络视频点播、FTP下载、观看影视作品。在这样的情形下,高校影视教育必须在规范影视课程、改进教学方式的同时,以提高学生影视审美鉴赏力为轴心,采取多种手段,从课堂到课外、从现实到虚拟来建构立体的影视教育机制。

1.加强传统影视教学力度 现行的影视教育一般是开设公共性的选修课,老师在课堂讲授影视理论知识并配合放映经典影片片段。这种教学方式,存在许多局限:时间有限、师资有限、接受人数有限、接受效果有限等。我们认为除了要进一步加强硬件方面的建设,更应该注意改进软件内容。

首先,成立专门的影视艺术教研室。定期或不定期开展教研活动。其次,统一影视教育大纲。第三,适当增加影视课学时。第四,加强影视教育精品课程的建设。

另外,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注重影视课的课程建设,要突出对学生鉴赏能力、审美能力和判断力的培养。总之,在影视教育中,课堂教学作为基础阵地应占据主导地位。

2.建设影视教育第二课堂 校园文化一直对学生有很强的吸引力,除影视课程第一课堂外,可以利用共青团、学生社团等组织,积极开辟影视教育的第二课堂。共青团组织在高校中是与学生直接联系最密切的一个部门,应充分发挥共青团的作用。

一般大学校园内都有影视协会等组织,讲授影视课程的教师在课堂上发现具有一定基础和天分的学生后,可以推荐其参加影协,培养骨干力量,使其保持生命力,并连接起第一课堂。

针对许多学生有实践的愿望和实力,保持若干套DV制作设备供学生有偿使用。同时鼓励和帮助学生进行影视创作,参加DV大赛。由此,建立起生动活泼的影视教育的第二课堂。

3.开创健康的影视文化氛围 影视借助网络在高校盛行,对影视教育而言,是一柄双刃剑。为了避免不良作品对学生的广泛影响,提高他们的审美批评能力,影视教育更应该利用网络工具来开创健康的影视文化氛围。

首先,在校园网和学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网上提供的视频点播中,对所放置的影片应该仔细安排,应有计划地推出主旋律影片和优秀的中外影视作品。其次,在校园BBS上,应督促站长和版主宣扬富于真、善、美内涵的健康的影视作品,封杀不良的内容。再次,对于学生使用最多的FTP下载方式,可以由学校信息中心有意识地建立FTP站点,在里面预置大量优秀的影视作品和介绍影视艺术、文化方面的内容,指导学生们的选片标准和推动健康的影视文化。

现代传媒技术迅速发展,高校学生影视审美能力的培养、全面素质的提升,在一定程度上将决定未来社会的文化品格和精神风貌,对于和谐社会的构建都将产生更大的影响。高校学生作为未来的高层次人才,他们的影视教育,也必须未雨绸缪、与时俱进,及时做出相应的调整。作者单位:河北大学艺术学院

新时期“红色经典”的教育意义

黄钟军

任何一个时代的文化都有其经典,在经过历史的积淀和大浪淘沙般的磨炼过后,那些仍被人咏颂的作品都被视为经典的象征。当“红色经典”作为一个时代文化的符号象征出现在中国文艺界的时候,无论是政治的革命激情还是娱乐的消费心理,都孕育着复杂的道德和价值含义。

一、简述“红色经典”

20世纪50~60年代,一大批作家以真实的历史事件为依托创作了一系列以抗战和建国初期社会主义改造为题材的文学、影视及戏剧作品。红色作为革命的象征,已远远超过了简单的美学心理学上色彩的含义,而有着更强烈的理想主义和政治教育的意义指向。因此这一系列文艺作品都因所表现出的坚定的革命理想和豪迈的战斗精神而被归入“红色经典”的文艺作品之中。如《红岩》、《红旗谱》、《创业史》、《林海雪原》等,不仅见诸于书籍,有的还被搬上舞台而更形象地表现革命的历史情操。“红色经典”意味着这些作品有着永恒的价值意义,它们不会因为时代的变迁而失去它们本身的生命力和所蕴含的意义。“红色经典”包含了一代人的纯洁记忆,它随政治运动沉浮至今仍具有红久不衰的艺术魅力,这也正如洪子诚所讲,“‘红色经典’指的是约定俗成的,群众公认的,岁月久远的,影响较大的,描写革命历史和英雄人物的经典作品”。因为经历了岁月和人事的洗练,成为经典并在新的历史时期彰显自己的艺术生命力,就如中国古典小说一样仍在当今的电影、电视舞台上变化着自己的模样,讲述着原著文本的精神属性。它的与历史情境的共通性使那种浪漫的豪情仍然诱惑、激励着我们。在新时期,重燃起这把激情的火焰似乎也就成为“红色经典”热的必然解释了。

二、新时期“红色经典”教育功能的转变

红色历来象征着一种催人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尤其对于中华民族来说,它的革命指向意义都直接体现在了国家的旗帜上。从民族信仰的传承和政治意识形态的宣传教育,到今天怀旧消费的欲望满足,“红色经典”的重新言说在教育意义上发生了很大的转变。革命的教化功能渐退,娱乐经济的需求彰显,这种变化无可逆转。

从十七年文学作品中可以发现革命历史题材的这些“红色经典”作品无论从思想上还是艺术上都在当时获得了很高的成就。当时“红色经典”的生产和建构带有着文化意识灌输工具的色彩,在诸多作品中人物脸谱化现象严重,在严肃庄重的叙事风格中总是英雄完全胜利的结局,这也正是在革命建设年代要将所有观众调动一切积极性将其纳入规模化大生产的现实要求。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逐渐走向以个人消费为中心的市场经济模式,全球化趋势不可逆转,随之带来的是话语权和意识形态的改变,旧的市民和都市生活阶层习俗和审美趣味又吸引了一大批刚刚从精神压制中走出的国民。与国际化的接轨也使中国社会愈加市场化、商品化。中国社会20多年来有着伤痛的转型使怀旧情绪变成一种流行时尚。对于历史的反思和昔日情感的想像再现都使商业投机者找到了一个赢利的契机。曾经政治味极浓的旋律经过包装重上舞台,《智取威虎山》复排,舞剧《白毛女》在上海出演,1996年音乐史诗《长征组歌》首都掀起了红色经典的狂潮。在价值观念发生极大变化的当今社会,这种怀旧的消费也显现了一代中国人对那个充满激情理想岁月的怀念,他们有的带着强烈的批判现实感,有的仅仅是怀旧于“红色经典”之中。

面对“红色经典”作品,逐渐淡化的政治教化论打破了以往关于作品政治禁忌和艺术封闭的一些劣势,在尊重历史和英雄的前提下挖掘红色经典的深层次内容,发扬坚韧不拔、乐观抗争的精神。利用各种艺术样式的特点和优势,创作出观众喜闻乐见的“红色经典”改编剧才是理性策略之所在。艺术作为一种传播媒介也使人们能够健康地调节情绪、缓解压力,在轻松的视觉环境中实现自己的英雄情结和怀旧情愫。

三、小 结“红色经典作为中国向现代民族国家转型过程中的重要文化遗产和符号资本,被国家机器纳入民族国家的新文化传统,并予以博物馆化。因此,由国家意识形态与商业性大众文化生产联系,使红色经典通过小说的再版和电子媒介得以再造。”无论是历史文化语境的遭遇,还是商机运作对传统价值的反思认同,主流话语形态诉说后必然有着大众消费娱乐心理的满足欲需求,“红色经典”的改编再现是结合社会文化走向的不断艺术实践创新的过程。当消费娱乐与历史革命相见,保持文化多样性和多元价值实现才能更好发挥“红色经典”教育功能。作者单位:河北大学艺术学院

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几点思考

王庆 赵金合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物质财富的增长,科学教育备受青睐,而人文教育却受到冷落,并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正是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将文化素质教育作为切入点和抓手,充分发挥其在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中的基础性地位,是构建以提高学生素质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的关键一环。

一、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意义及现状

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主要是对大学生进行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方面的教育,以提高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通过文化素质教育,使优秀的文化成分内化为大学生的人格、气质和修养,实现课内与课外、个人与群体、常规与非常规等的有机结合,从而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的优劣,关系到我们能否造就和培养一批适应社会需要的跨世纪人才。继续深入普及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寻求突破,创新教育机制已成为许多高校当前急需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二、全方位构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新模式

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是高质量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将文化素质教育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进而实现教育的整体优化,最终达到“三育人”的目的。

1.合理规划,质量为先,进一步加强文化素质基地建设 各基地要立足现实,着力将自己打造成本地区、本省乃至全国的示范基地,充分发挥其对文化素质教育相对落后院校的带动作用。教育基地建设成功与否,关键在于领导,关键在人。因此,进一步提高高校各级领导干部对文化素质教育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加大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转变力度,深化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将是基地建设的重要前提。

基地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高校要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从实际出发,不盲目攀比,量力而行,充分挖掘自身的个性特色,营造出与众不同的校园人文环境,避免不必要的浪费,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2.以学生为本,探索文化素质教育“三元结构”模式 在文化素质教育中,要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宗旨,遵循“优化课内教学,强化课外训练”的原则确立了以课堂教学、学术活动、社会实践为主体的“三元结构”教学模式,以此保证本科教学质量的稳定和提高。

首先,要在课程设置方面加大人文社会科学、文学艺术类课程比重,规定必选学分,将其列入培养计划,在培养模式上应当坚持宽基础的教育。其次,各高校要逐步建立起完善的讲座制度,通过丰富多彩的各类讲座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性格的发展、素质的养成,使广大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兴趣,广泛吸取人文社会科学、文学艺术知识,提高其思想修养、创新能力、审美修养、艺术鉴赏力,进一步创造良好的文化素质教育氛围。最后,要结合课堂教学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学术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要坚持“请进来,走出去”的原则,开展包括技术扶贫、司法实习、企业诊断、咨询服务等实践活动。

3.建立学生自我教育的活动体系,鼓励个性发展 在学校教育中,学生是主体。全面推进文化素质教育的过程就要充分发挥校团委和学生会的作用,举行大量的吸引全校学生广泛参与的校园文化活动,让学生在活动参与中增加知识、开阔视野、学会交流、提高能力、陶冶情操,从而营造出健康、高雅、文明、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学生自发成立的各类社团组织是高校一道靓丽的风景,学校要在政策允许的前提下给予大力鼓励和支持,不断丰富和健全各级社团组织,并将其纳入学校的文化素质教育体系,这对于活跃学生校园生活,开阔视野,增加知识,创造陶冶情操的校园文化氛围,将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此外,从事高校学生工作的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鼓励其个性发展,借优秀学生的示范作用,带动其他学生走向进步。

充分利用网络加强对学生进行文化素质教育已成为众多高校的共识,要进一步加强文化素质教育的网络化建设,不断丰富网站内容,及时更新,采取论坛、开设新栏目等多种方式吸引广大同学参与进来,让网站真正成为学生畅所欲言、交流思想的舞台。文化素质教育网站的建立,不仅能实现文化素质教育资源的共享,拓宽工作渠道,加快信息传递的速度,同时也将增强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的影响力,发挥其辐射功能。作者单位:河北科技大学艺术学院 河北省政府外事办公室

低年级大学生行为养成心理调查分析

程俊力 王荣耕 刘冠群

本文讨论的是低年级大学生的情形。我们跟踪了某学院244名同学,分析他们在步入大学后所遇到的关于行为养成心理方面的问题。

一、大学生基本情况调查

某学院实际在册的244名新生,他们分别在生物技术,生物科学,生物工程和食品科学与工程四个不同专业学习。本届学生的入学成绩平均为563.78分。正常录取学生240名,体育特长录取学生4名。他们的最小入学年龄为17周岁,共两名学生,最大入学年龄为23周岁,共一名。学生平均入学年龄为19.4岁。男女生比例为:52.7/47.3,农村与城镇学生的比例为:62.4/37.6,大部分来自农村的学生和少部分来自城镇的学生之间,存在着意识和生活方式的诸多不同,在学生中间形成了微妙的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关系;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比例为:1/1,而这个数据的背后还隐藏着学生的家庭结构、家庭教育、家庭环境、个人意识和生活态度以及初期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等诸多因素。

二、大学生心理调查

低年级大学生的行为养成在内因上主要受两方面的因素影响,一是心理素质因素,二是思想品德因素。我们对刚升入大学不久的新生进行的心理问题症状自评量表的调查中,列出困扰大学生心理的各项因子的分值,并与全国青年组常模进行比较。比较发现,新生的SCL—90的各项因子分值低于全国青年的常模值。经统计学t检验还发现,大学生心理因素各项因子得分与常模差异显著,表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优于全国普通青年。各项因子的分值按递减顺序排列依次为: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精神病性,偏执,恐惧,敌对,躯体化。城乡差别对大学生的心理各因素影响除敌对一项有明显差异外,其他各项无明显差异,在敌对一项因子上,农村学生好于城镇学生。这种心理因素和他们的生活环境有关,跟踪发现,随着共同学习生活的深入了解,这项因子逐渐趋于无明显差异。这一点在后面讨论的行为养成规律中进一步得到验证。虽然男女生各因子的强度各有高下,但经过统计学t检验发现,SCL-90的各因子上没有明显差异。表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在性别上无明显差异。各个层面的比较也发现,困扰大学生心理的各因子中,排在前三位的是:强迫、人际关系、抑郁。这种结果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应试教育和中国望子成龙加溺爱家教给学生的心理带来的影响。

三、新生行为养成心理问题分析

刚入学的大学生在行为上的表现一方面是热情高涨,参与意识强,个性意识被唤醒,理想色彩浓厚;同时又表现出行为上倾向于做事苛求完美,刻板僵化,难以适应新环境,对自己的前途感到焦虑和担忧,行为协调性差,心理负担和压力大,一定程度的依赖性等特点。针对以上情形,我们分析其心理原因有:

1.强迫 一般学生主要是一种强迫情绪,一是来自于中学时期长期形成的应试压力,以及家庭、学校、社会的影响,导致学生在未成年的心理上承受了太多的外在压力,在自己的心理和经验都不能满足生活要求的情况下,而产生出来的一种情绪。进入大学后,在这方面的表现主要还是对过去情形的延续。另外,对大学生活的不了解和自身对大学生活的浪漫设想与现实之间的差异,使得低年级大学生潜意识地形成这种情形。

2.人际关系 刚刚入学的大学生面临新的环境,在人际关系方面可以简单划分出几个系列,第一系列我们认为是师生关系,其中包含五个子系列:第一子系列是和政治辅导教师之间的关系。第二子系列是和所在学院领导老师的关系;第三子系列是和任课老师之间的关系;第四子系列是和公寓、后勤、保卫处领导老师之间的关系;第五子系列是和其他各部门老师之间的关系;第二系列是同学关系系列,含六个子系列:第一子系列是同宿舍同学之间的关系;第二子系列是同学校或异校“老乡”之间的关系;第三子系列是同班同性别同学之间的关系;第四子系列是同班异性同学之间的关系;第五子系列是普通学生与学生干部之间的关系;第六子系列是泛同学之间的关系。第三系列人际关系是大学生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3.抑郁 通过不低于人均三次的广泛谈话发现,新生的抑郁感大致来源于这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思乡的情感和对亲人的眷恋;二是人际关系的不适或紧张;三是家庭经济状况对学生的影响,尤其是家庭困难的学生更受困扰;四是对新环境的极度不适;五是学习、生活出现自己难以解决的新问题;六是情感问题的困扰;七是学习动力、方向及兴趣的问题;八是个人早已形成的痼疾。

通过以上调查分析,不难发现当代大学生的基本特点和基本心理素质,针对这些特点,我们就可以在学生的素质教育方面做更具体的工作,如大学生思想教育方式、集体和个体行为模式、大学生完成自身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实现模式等有待进一步的研究。作者单位:河北科技大学

构建大学生创新求实人格素质的理论思考

修俊雅 张明如 杨秀峰 王军

一、中国高等教育的现状与思考

目前,中国高等教育正在从精英型向大众型转变,教育模式也正在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中徘徊。新一代大学生基本素质是怎样的?人格的构成如何?我们的教育存在着哪些弊病?对这些问题,我们必须认真分析和思考。

1.不利于创新求实的因素之一:高等教育的顽症 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的势头很猛,正在从精英化走向大众化。这种大众化的教育需求带来的势头与我们过去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所形成高教体制有很多矛盾的地方,千篇一律、统得过死是其顽症。(1)在高教结构上,横向和纵向的发展多样化远远不够。在科类结构上,专业过窄,各学校大同小异,学生不能因人择专,因性择专,个性发展受阻,学校没有特色。(2)在高教管理上,一直是计划体制的管理习惯,条款管理,条块管理,单位为制。这种封闭式的管理,与动态的社会发展,社会需求不相适应,很难及时应变,也必然影响学生创新素质的提高。(3)在教学目标和模式上,从学校、家庭到社会都对高教形成了较高的期望值。专业过窄的精英学理和社会需求的通才通用对学生的创新求实素质十分不利。

2.不利于创新求实的因素之二:人文教育的滑坡21世纪大学发展的基本形态,是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有机整合。如果两者失衡,弊端诸多。(1)科学教育不能保证人的道德良知和道德责任感的厚重。(2)科学教育会片面导致唯科学,唯功利。近代以来,高科技的发展带来了人类的进步,同时也带来了人性的异化和扭曲。所以,高科技必须用高情感来加以限制。(3)科学教育不能很好解决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反而会使这些矛盾冲突扩大加剧,以致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失衡。

3.教育起点的不公平及乱收费(1)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平。我国的高等教育以及中等教育都有面对着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平的问题,同样的得分,却因出生地不同,享受的教育资源,和选择受教育的条件却有天壤之别。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也是社会保持长久活力的源泉。(2)收费过高。一些高校收费标准过高,收费项目繁多,大学成了摇钱树。现在我国大多数家庭都不富裕,而极贫困的家庭在大学里已占到30%。这些家庭的孩子的心理压力大,精神状态不好,是不利于良好素质的形成的。

4.高等学校缺乏创新人才培养基地 高等学校是人才成长的摇篮。目前,各类高校只有从属于各学科的实验室基地,培养综合素质能力的基地,目前还属于实验阶段。因此,尽快建立高等学校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求实的综合素质是重要的任务。

二、构建大学生创新求实的人格素质的对策与思考

如何在中西文化交融的背景下构建当代大学生创新求实的人格素质?

1.构建大学生创新求实人格素质的基本原则(1)目标原则。教育的目的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终极目标,也是确定教育内容,选择评价教育效果的依据。构建大学生创新求实的人格素质必须建立在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基点上。(2)全面原则。全面的原则是指素质教育的目标要着眼于大学生身心素质的全面培养。全面的原则是目标原则的实施,也是目标原则的体现。(3)发展原则。发展原则的意义是开发人的智能。在中西文化的相融并进中研究发展观,构建有利于创新发展的知识体系、智能体系。

2.构建大学生创新求实人格素质的基本框架 构建大学生创新求实人格素质的基本框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思想道德素质方面。包括良好的公民意识,正确的政治方向与信念,正确的理想及奉献精神,高尚的道德与品质,现代的创新开拓观念。(2)文化知识素质方面。包括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素养,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专业的知识基础,对中西文化的理解能力及鉴别能力等等。(3)审美知识素质方面。包括高尚的审美趣味,审美理解力,审美鉴别力以及有利于培养开发创造性的相应的艺术教育。(4)心理素质及身体素质方面。包括优良的个性品质和心理品质及坚强的意志,健康的身体。

3.造就大学生创新求实的社会文化氛围(1)倡导大学文化精神。现代大学是传承人类文明和科学知识的机构,正是它拥有大师级的学者教授和良好的人文环境,才使大学担负起社会文化发展,科学技术发展与创新的功能。在现代社会中,大学应该是一块真正的人间净土和人类创造的乐园。(2)培养社会交往能力。这是大学教育最重要的实际功能,学生的社会能力对于构建大学生的创造素质尤为重要。这也是引起我们思考的焦点。(3)建设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综合的、立体过程,但是,如果这种教育超前一些,成熟一些,或者说,把专业的学习与这种创新人才的培养训练结合起来,对大学生来说,未尝不是好事。

4.改革调整不利于创新求实素质培养的管理机构与弊端 改革过去的计划经济模式。体现教育的公平性,制止高收费和乱收费,特别是要让中等收入以下的家庭的孩子上得起学,安心上学,学有所成。

综上所述,如何在中西文化交融的背景下,构建大学生的创新求实的人格素质,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面对着现有的体制及大学生在新的文化语境下出现的新问题,需要我们继续探索和思考。作者单位:承德医学院

浅谈现行教育体制下的高校素质教育

张亚峰 任艳青 马宏观

素质教育在中国提出并执行十多年了,而我国现行高等教育的体制、模式、方法尚存一些弊端,究其原因有很多方面,笔者就现行教育体制下的素质教育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素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体制之间的矛盾 科教兴国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大多数学校在办学时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和政策。在科教兴国的具体实施时,提高全民的综合素质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素质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应占有很大的地位。但在素质教育实施时却出现了一些这样那样的问题。在现行教育体制下,一方面是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各种量化考核,比如四级的通过率,毕业生的就业率等等与学校的前途紧密联系。素质教育在量化的考核范围之内能否被准确的表述出来,这的确是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而另一方面却又不得不实施素质教育。量化考核与素质教育在应试教育体制下并存,这使得素质教育的实施变得困难重重,多年的教育探索与实践,的确是找到了一条路,那就是与之相应的各种水平或等级考试,就其考试而言,并不能体现素质教育的全部内涵,素质教育它是着眼于教育目标内容的教育,而不是着眼于手段的教育。对此,学校也没有更好的办法,学校既要生存,又要发展。这是在应试教育体制下多年形成的问题,同时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2.素质教育与现行教学模式之间的矛盾 素质教育要求教学模式多样化,教师应不拘一格地开发学生潜力,学生在老师的启发下自主思考,成为一个独立的、有独特学习方式的学生。而现行的教学模式是以单一的教与学来完成的,就素质教育的内涵与要求而言,它需要的是“苏格拉底式”的授课方式,需要开放的、互动的教与学。而目前这种教学模式与素质教育的要求却相去甚远。

3.素质教育与学生就业压力之间的矛盾 就业的背后是社会压力和家庭压力。由于就业压力太大,用人单位对学生的选择标准越来越高,学生只能按照用人单位的标准来对大学四年的学习进行规划,在应付学业的同时,忙于考各种等级证书,而不是提高自己的自身素质。家庭对子女更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希望他们大学毕业后能够找到一个体面的工作。这种按市场要求来办教育的理念显然与素质教育相违背。

二、在教育改革中推进素质教育的几个想法

1.继承和发扬我国古代优秀的教育理念,推行具有中华特色的素质教育 传统文化中的孔子式教育和宋明时期的书院式教育在当时的历史时期及生产力发展的状况下都是十分优秀的,值得我们学习。在我们的思想中,好像国外推行的素质教育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我们只有把西方的教育完全引进过来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中华文化中的孔子式教育和宋明时期的书院式教育就不乏优秀素质教育,值得我们在现行社会制度、社会体制、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状况下继续发扬和继承。一些国家也有自己的教育方法,我们应该有我们自己的素质教育,把这些经久不衰的思想理念贯穿于我国现行的教育及素质教育理念之中,办“好学校”,育“好人才”,形成中华特色的素质教育。

2.素质教育应与高校独具一格的学风与传统相辅相成 回顾前两年火极一时的高校合并。有人说它是“看对了病,开错了药”。大学是有研究型、教学型、技术培训型和社区服务型的,它们都有自己的特点,没必要一所大学都具有这四种功能,文理综合也没必要,因为素质教育并没有要求院校合并,也没有要求高校向综合方向发展。它只要求人的素质全面发展,要求院校为其提供有利的环境和丰富的资源。外国的普林斯顿,麻省理工,中国的清华,协和医科大并没有因为他们不是综合类院校而不能培养出高素质人才。因此,素质教育要求的是各院校根据其本身所具特色定准自己的位置,选准自己的目标,选好自己的方式来达到提高学生素质的教育目的。

3.更新素质教育观念,素质教育不等同于精英教育 长期以来,许多教师把素质教育等同于精英教育,认为只有培养出了许多考入北大清华的精英,才算是素质教育;认为只有培养出了高尖端人才的名牌院校,才算是真正推行了素质教育。这些观点都是片面的。“实际上素质教育不是精英教育,它把着力点放在各层面素质教育的协调并进,放在大众素质的全面发展上,这是21世纪素质教育的目标。”不同层次的学生,差生与尖子生,不同层次的高校,本科与专科,都是无区别的。我国的素质教育应是全民的素质教育,而不是为了专门培养几个高尖端科技人才。

4.素质教育的内涵应是人的全面的协调的发展 相应的素质教育由心理素质教育、道德素质教育、科学文化素质教育、审美素质教育、劳动素质教育和交往素质教育构成。而当前传统的教育只偏重于科学知识素质的教育,仅仅用学生的成绩来衡量一切,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从而很容易使学生忽视了身体素质、思想素质等其他素质的培养,引发了心理扭曲、道德败坏、好逸恶劳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和隐患。鉴于此,真正的素质教育应把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审美素质、劳动素质和交往素质提到与科学文化素质同等重要的高度,最终实现人的全面的协调的发展。作者单位:中央司法警官学院

监狱干警素质教育研究

赵树青

监狱干警的素质教育,就是以提高监狱干警素质作为重要内容和目的的教育。它包括干警的思想道德、智慧才能、身体生理、审美意识、心理品质等多方面的培养,着眼于干警的全面发展,尤其注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对干警进行素质教育,应该把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和监狱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把司法教育体制改革和监狱的实际需要结合起来,贯彻“惩罚与改造相结合,以改造人为宗旨”的方针,切实树立和遵循以提高改造质量为中心的理念,针对目前监狱存在“提高罪犯改造质量的客观要求与干警改造能力相对滞后”的主要矛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从而实现监狱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一、造就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实施干警素质教育的关键

教师是发展教育事业的主要力量,“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提高监狱“执行刑罚,惩罚和改造罪犯,预防和减少犯罪”能力的希望在于监狱干警素质的提升,教师是培养和造就宏大的高素质干警队伍的源泉,“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这不仅是对教师在司法教育事业中地位和作用的充分肯定,也是对教师职责和使命的有力感召。司法警校教师队伍的素质与水平高低,直接关系到监狱干警素质和教育质量的高低。

随着监狱对“专家型干警队伍”需求越来越强烈,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对造就高素质干警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专家型干警”的价值观念、知识视野、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和“简单通用型干警”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使传统的教育和学科内容,受到大量的新理论、新技术的冲击,教学方法和程式受到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挑战,对教师的全面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但目前司法院校教师队伍建设确实存在诸多弱项,并已成为影响监狱干警素质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随着司法体制改革的深入,教师队伍质量的提高也应走出一条新路子,以适应监狱干警素质教育的需要。

二、着眼干警改造能力提高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目的

监狱建设的主要矛盾是提高罪犯改造质量的客观要求与改造能力相对滞后之间的矛盾,这一主要矛盾影响了监狱管理及正确执行刑罚、改造罪犯根本职能的履行。“以改造人为中心,全面提高罪犯改造质量”是监狱工作的中心任务,也就是说,监狱干警素质教育要实行以提高干警改造能力为中心的战略。第一,大力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面对改革开放的形式,一方面要对罪犯的危险性和腐蚀性时刻保持高度警惕,防止罪犯脱逃和暴狱,另一方面,要保持清醒头脑,坚定立场,任何时候不能淡化警察的身份意识,混淆与罪犯之间的关系,造成界限不清。第二,构建院校新的学科体系和知识框架。学科体系和知识框架是干警改造罪犯能力的源泉,并为改造能力的形成提供智力支持,要把司法院校学科建设和知识框架的构建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积极推进面向司法改革的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调整,逐步建立起与素质教育相吻合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增设新学科、新专业、努力实现学科交叉、渗透。第三,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干警素质教育培训工作,转变人才培养模式。监狱的科学发展,说到底是要按客观规律办事。为适应行刑教育化、行刑轻刑化、行刑社会化等先进行刑理念的要求,监狱干警素质培养模式应转变为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复合知识和综合能力为特色,以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最高要求的整合。只有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才能更好地提高干警的改造能力,做到正确执行刑罚,改造罪犯,再造一个新人,从而打击和减少犯罪,维护社会稳定,使监狱工作能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圆满完成监狱的职能。

三、注重全面素质提高是实施监狱干警素质教育的核心

监狱干警的素质教育,不仅要通过系统的院校教育,还应突出干警实践素质和创新素质的培养。第一,加强实践锻炼环节,增强干警由素质向能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干警的改造能力。模拟训练是一种能极大的使干警素质转化为能力的训练方法;另一方面,搞好岗位轮换和人才交流,不断提高监狱干警的适应能力。对干警采取多岗位任职、变换角色的锻炼方法,从监狱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全面提高干警素质向能力转化。第二,应特别注重干警的知识创新能力。监狱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创新当前的工作模式,改变凭经验办事,依靠个人权威推动工作的习惯,要按照监管改造工作的客观规律来提高工作质量;必须创新改造模式,创建严肃、活泼、充满生气的改造秩序。监狱干警要以提高综合素质为基础,以创新思想的学习、创新精神的树立和创新思维的训练为中介,在知识创新能力的培养上下工夫。知识创新能力就是战斗力,就是胜利之本,只有培养出具有知识创新能力的大批高素质的监狱干警,才能保证监狱满足社会基本需求,实现监狱的公共价值。作者单位:中央司法警官学院

中学信息学奥赛中的思维方法

李剑

思维方法是多种多样、因人而异的。本文将选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几种。首先,我们试按传统的“纵向”、“横向”标准,将本文要讨论的信息学竞赛思维的几种一般方法划分为:

一、试验、猜想及归纳

我们每个人的知识构成不同,解决问题的经验不同,我们往往希望“尽己所能,先解决规模更小的问题,找找问题是否存在规律吧”。这种“缩小规模”、“找规律”的想法就是试验思维。试验和猜想经常是结合在一起的。归纳的过程是对试验猜想的总结或证明。归纳通常是严格的。不过,竞赛是紧张、紧迫的,在竞赛中的严格的归纳是不简单的、少见的。

来看一个猜想的例子,IOI’99第一题《小花店》,经验丰富的选手也许未到题目看完就猜测解题的方法是动态规划,这个猜想的形成诱导他快速地完成题目分析,从而最终确定算法。

另一种猜想来源于试验。这里有一个最“经典”的例子:9222

[例题1]m,n∈N,1≤m,n≤k≤10,且(n-mn-m)=1,输入k,求22m,n使m+n最大。(NOI’95)

从数据的规模可“猜想”本题一定蕴含着更为简单的数学关系,但是题目的数学关系不明显,数学分析的难度太大。而用简单的两重循环枚举可以很方便的算出小数据的情况。

通过这些试验,我们猜想符合条件的m,n成Fibonacci数列。实际上:2222222

n-mn-m=-(m+mn-n)=-[(m+n)-mn-2n]=-[(m+n)-n(m2+n)-n]

更多的猜想来自类比。总之,猜想是一种合情的推理,它有利于对思路的正确诱导。

二、模型化

模型化的方向主要有图论模型、数学模型和规划(动态规划)模型。图论模型化是我们最常使用的思想。图论中有许多成熟的算法。

把陌生的问题转化为抽象的图论问题,也是许多选手爱干的事情。原因是,通过图论化,本来复杂、凌乱的数据关系简洁、明了了,问题求解的思路也清晰了。

[例题2]《补丁vs错误》

一个软件存在n个错误(1≤n≤20),需要若干补丁,但是每个补丁只在软件包含一些错误而不包含另一些错误时才可使用,且每个补丁只修复其中一部分错误,同时又可导致另一些错误。每个补丁的运行时间不同,现在希望修复软件所有错误且耗时最少。(IOI’99中国队选拔赛)

因为涉及耗时“最少”的问题,我们自然想起最短路径。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们尝试对问题模型化。n个错误的状态(存在或没有)的组合可以简洁地用二进制数表示,所有可能状态组成了图的顶点。顶点之间的有向边表示可以使用某个补丁而达到另一种状态。边权就是补丁的运行时间。于是问题抽象成求源点(2n-1)到终点(0)的一条最短路径。这个模型和原型完全等价,而又体现了原型的“本质”所在,是“完美”的。

通常,有关离散量,数据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的问题,可以考虑图论模型化。如果图论化成功,就容易得知算法的大概复杂度,是多项式级、指数级、还是阶乘级。

建立图论模型必须注意:模型和原型的本质越接近越好。这是因为,如果模型比原型(的本质,下略)更特殊,就有可能丧失解或得不到解;如果模型比原型更一般,则可能得到的算法的复杂度过高,容易超时,也得不到解。

三、分类及分治

分类与分治来源于我们解决问题总是希望“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愿望。

分类,就是按逻辑来划分问题的各部分。程序的模块化就是分类思想的产物之一,测试数据的设计也体现了分类的思想。分类的思维过程要保持全面、严密。对问题进行转换和转化时,要保证考虑到了问题的方方面面,不重复,不遗漏。不仅组合问题,其他任何问题也要注意。

[例题3]平面上有n个点(n>1),现要求一个面积最小的圆,它能覆盖所有这些点。

一种思路是这样的:因为三点确定一个圆,覆盖所有点的圆面积变小时一定有“收缩”到使某些点恰落在圆上的趋势(可类比凸包)。所以为确定这个圆,只需枚举3个点即可,复杂度O(n3)。

这个思路是有缺陷的:“收缩”趋势的确是存在的,当最终落在圆上的点不少于3个时,当然可以枚举;问题是,有没有可能最终只有2个或仅1个点落在圆上呢?若仅有1个点,则显然圆还可以再“收缩”。若仅有2个点,则“收缩”促使圆心落在这两点连线的中点,即这两点连线就是圆的直径,此时没有其他的点在圆上是可能的,如果用3点来确定这个圆反而变大了!

分治是特殊的分类,通常与递归联系在一起。它的特点是划分后的子问题又是规模更小的原问题,这使得它的思路非常的清晰、简洁。可以说,分治思想被很好地溶入在上文的各种思想中,如组合数学、动态规划、搜索等。

四、类 比

如果说前面的介绍都带有解题方法的分析的话,那么类比就是纯粹的思维方法了。要注意的是,类比必须“有物可比”。也就是说,先要重视知识、实践的积累。越丰富的知识、越广泛的实践就会带来越多可供类比的对象,思路就越开阔,启发就越大。因篇幅所限例题略去。

总而言之,当我们面对问题时,通常总是通过观察弄清问题,抓住题目的特征进行广泛的联想、检索和回忆,即凭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做出直觉性的理解和判断,选择总体思路或入手的方向。能否找到合适的策略与观察问题的角度及联想范围的广窄深浅有关。当思维受阻时,就应调整思维方向,变换角度再进行分析思考,直到产生新的思路。在这个过程中,各种思维方法不是孤立地,而是辨证地运用。作者单位:河北辛集中学

素质教育和教师的素质谈

苗小转

素质教育是以培养能力、发展个性为目的的基础教育,是要通过教师的努力及适宜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学得“自由”,学得“主动”,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造能力,以保证他们的身心得到健康全面的发展。素质教育虽然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绝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俄国教育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说:“教师要把学生造成一种什么人,自己就应当是这种人。”因此,实施素质教育,首先要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教师素质是关键。

1.教师应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人才观,具有良好的师德 师德是执教者的魂,是耕耘者的根,只有师德高尚、乐于奉献、热爱教育事业的教师,才能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影响、塑造学生。教师的职业是特殊的职业,教师肩负着教育人、武装人、引导人、塑造人、培养人的崇高事业和责任。他要对社会的要求、对党的方针政策有深刻的理解,老师的言行直接的、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因此要培养具有高尚品德修养的学生,教师首先要具有高尚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要使学生信其德,自己就要成为博学多才的“经师”,做到言教与身教并重。总之,在教育工作中,知识结构占有支配地位,而师德则是核心。

2.教师应能转变角色,营造和谐课堂 教师具体应做到以下几方面:①②③④精神饱满。如果教师精力充沛,端庄自若,那么学生必然会精神振奋、情绪饱满、注意力集中,从而有利于良好气氛的形成。反之,如果教师走进课堂显得心烦意乱、漫不经心,学生则会精力分散,课堂气氛自然会冷冷清清、松松垮垮了。②方法得当。教学方法与课堂气氛有着直接的联系。那种只是教师讲学生听的“独角戏”、满堂灌的方法,只会压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势必导致课堂学习枯燥无味、气氛沉闷。实践证明,启发式教学最能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③大量实践。通过做探索性实验进行教学,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观察现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独立操作和自学能力,使学生获得比较熟练的实验技能,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④业务扎实。业务能力是影响课堂气氛的潜在因素。教师能熟练地驾驭教材的重点、难点,课堂讲授做到准确、生动,并具有激发课堂活跃气氛的能力,自然会得到学生的信赖,受到学生的欢迎和好评。

3.教师应具备创新意识和创造才能 没有创造性的教师很难培养出创造性的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具有开拓进取精神,具有竞争意识和知难而进的勇气,教师要有不安于现状,善于学习,大胆探索、创新,用新视野、新知识、新观念,构建新的教育途径和方法。要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好奇心,鼓励学生大胆想像,大胆质疑;不因循守旧,不盲从权威;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信息的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求知欲得到满足、好胜心得到鼓励、创造力得到发展的成功感。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坚持正面激励,要接纳、尊重并保护学生的个性,对好出风头、标新立异、不循规蹈矩的学生正面引导,在保护和肯定他们求异、求变、求新的创新意识的同时,将他们的注意力引导到学习和集体活动上来,在发展个性的同时发展学生的基础素质。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培养学生,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让学生学会自知、自尊、自立、自强。

4.教师应具备学高为师的业务素质 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教书育人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要教好书,育好人,教师必须坚持不懈地练好教学基本功,不断地探索教育的规律和技巧,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增强育人能力。(1)语言表达能力。语言是教师传递教学信息的重要媒体。因而,掌握语言的艺术,学会说话的技巧,是十分重要的。教师的语言不仅要做到准确、鲜明、生动,而且还应该具有简明、形象、亲切、诙谐风趣等特色。(2)文字表述能力。教学经验的总结,教研成果的表述,教改方案的制订,都需要我们将所做、所感、所思、所悟用笔表述出来。因此,要求现代教师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字表述能力。(3)新知汲取能力。时代在前进,社会在发展,知识在更新。作为教书育人的现代教师,必须具备一种更新知识结构、补充学术养料、拓展教育视野的强大能力,努力使自己具有崭新科学内涵和崭新人文本质,做到一专多能、通晓多个学科领域,能够指导多门学科的学习。只有这样,才能担当起素质教育的重任。(4)课堂驾驭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既要把握学生的主体地位,也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地位。同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在把握知识传授点的前提下,要求课堂教学具有撼人心魄的审美感染力,应多一点机智,多一点幽默。(5)感情控制能力。教师必须学会善于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感,决不把消极情绪带进课堂,在学生面前总保持一个坚韧不拔、积极进取的奋斗者的形象。(6)电化教学能力。当前信息传播技术、电脑、电化教室、多媒体教室等在教育过程中已经得到广泛应用,它要求现代教师要具有正确指导学生进入信息高速公路检索信息、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要有相应的熟练操作的能力、改进信息系统的教学能力。(7)教育科研能力。教师在教学的实践中要不断地积累、总结经验,再把经验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就要求现代教师应当具备教育科研能力。

综上所述,素质教育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素质教育是一项关系国家兴旺、民族振兴的宏伟事业,实施素质教育需要社会、家庭、学校等多种因素的共同努力。作为学校来讲,教师又是素质教育的主要操作者,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要使学生能“面向现代化”,教师就必须用现代教育观点、现代教育手段、现代教育方法进行教学,使学生能紧贴时代脉搏,能感受现代化、适应现代化、实践现代化。一句话,素质教育要高素质的教师培育高素质的人才!作者单位:石家庄第三十二中学

教学实践

案例教学法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韩利红 王丛漫 陈爱祖 李荣平 师伟力

一、案例教学法对素质教育的积极作用

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需要学生的主动参与与积极合作,这是传统课堂教学方式解决不了的。而案例教学由于教学材料的特殊性,具有传统教学方式不可比拟的优越性,若将其在管理本科生的课程教学中推广运用,可以活化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推进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

1.案例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健全学生的人格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健全学生的人格,可以说是素质教育的总目标。而案例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创造型问题解决者的一条有效途径。因为每一个管理案例所呈现的情境都是错综复杂的,甚至是独一无二的,需要考虑的因素和解决的问题往往不止一个,能够尝试解决问题的办法也并不惟一。学生必须认真阅读案例信息,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多角度地考察案例中所提出的主要问题,探寻特定案例情景复杂性的过程及其背后隐含的各种因素和发展变化的多种可能性。案例教学为同学之间的争论提供了一个宽松的论坛,能够让学生在激烈的讨论氛围中分享彼此的观点,成功案例教学的课堂表现常常是唇枪舌剑,一个同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马上又被另一个同学周密的论证推翻了。正是从这种意义上说,案例教学营造了一个充满“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课堂教学氛围,为学生自主性的发挥创设了弹性的空间,它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和个性,力求为每一个学生的人格健康发展提供广阔的自由空间,自然十分有利于学生良好人格的养成。

2.案例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问题意识即一种怀疑精神、批判探索意识。问题意识是创新的起点,没有问题意识就不会有发明和创造。问题就是需要,需要是创新的原动力。教学案例的选材通常针对教学目标的需要,教学目标总的来说是要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有广泛的内涵,它可以通过学生在复杂的案例分析与决策实践中,经过不断地思考、归纳、领悟,而形成一套独特的适合于自己的思维方式和工作体系。因此,可以说案例教学不单纯是去寻找正确答案的教学,而是重视得出结论的思考过程,这个思考过程正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从某种意义上说,通过这种有针对性的案例教学,可以促进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升华与质变。

在案例教学中,学生必须扮演一个积极的参与者的角色。课前必须仔细阅读教师指定的案例材料,进行认真分析和思考,据此做出自己对真实生活的决策和选择,并得出现实而有用的结论。在课堂上,必须积极发言,讲出自己的思考和结论,并与他人展开辩论。案例讨论后,学生应总结自己在案例阅读、倾听、发言准备和案例分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在对案例理解和适用理论上的收获,并形成书面报告。在总结过程中,学生会发现新问题,从而体会到决策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对“假设案例”的案例教学,学生既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又身临其境地了解到理论应用于实践的全过程,利于学生掌握决策时的思路和方法,增强实际工作的能力。

3.案例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与人沟通的能力 沟通与合作通常是管理人员实施成功管理的必要条件。而案例教学的过程正是一个人际沟通、交往与合作的过程。小组合作是案例教学的主要组织形式,为了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小组成员之间必须学会相互理解、彼此尊重和信任,在小组内建立一种融洽、友爱、平等的伙伴关系,创造一个研讨的“学习圈”。在案例教学的“学习圈”中,大家在合作中相互沟通,在沟通中增强合作,各种观点和解释将会变得多起来、丰富起来。在案例教学的这种环境中,大家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真正的学习主体和积极的参与者,并且学会互相尊重和协作,努力为他人的学习做出自己的贡献,以便彼此分享成功的经验和快乐。素质是一种内在的素养,在案例教学中,学生表现出来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以及参与合作的精神,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是一种综合素质的具体表现。坚持案例教学的恰当使用,必然有利于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

二、案例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案例教学法不能替代系统的理论学习和讲授 案例教学的优势是明显的,但也不是完美无缺的,反过来讲,传统教学虽然有一定的局限性,但至少有两点是不容忽视的。其一,它的连贯性强。这对于本科生系统的教学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其二,在一些人类智慧的结晶——重要的基本概念的灌输中,传统教学仍是必不可少的。

2.案例教学法的实施要与整体教学环境相配合 要使案例教学充分发挥其功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不但教学案例本身质量要高,还要求教师具备相当的知识、经验和技巧,并需要占用相当多的精力和时间。这就需要课时安排上兼顾理论讲授与案例教学,并能在教学设施上创造条件。

3.案例教学中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 长期以来学生习惯了教师站在讲台上传授知识,而当教师到学生之中参加讨论时,学生仍感到有一种无形的界限,从而对学生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因此,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一方面,理论讲课要深透;另一方面,走到学生中间,主动营造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环境氛围。作者单位:河北科技大学

素质教育原则在中学语文教育中的实践与运用

陈月洁

素质教育是按照社会和人的发展的需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面向全体学生,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核心的教育。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落实素质教育,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是摆在每一位初中语文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必须引起广大中学语文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并进行认真思考和积极探讨。

一、重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素质教育所主张的主体性,从根本上说,就是教师要尊重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自觉性、自主性、创造性、学生的独立人格,这是教育的前提,也是对待学生的最基本的态度。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善于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课堂上要让学生自由参与教学诸如讨论、上台演示等,也可让学生参与教育教学评价,这也是发挥学生主体性的重要体现。

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就要着眼于学生未来发展的潜力,中学语文教育应把重点放在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和学会创造上。学生能否会学语文,重要的还是落在教学这一环节上。因此,我们要大力开展学习指导活动,让学生掌握学会学习及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语文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追求创新的过程。语文教师要善于把握时机教给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从叶圣陶“教”是为了“不教”的教育思想出发,做到“教”好语文基础知识,为“不教”奠定基础,“教”给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一旦“不教”了,他们也会学习。一句话,不仅要教知识,更重要的是教方法,稳步实现由“教”到“不教”的转化,使学生真正学会学习。

二、面向全体与重视个性发展并重

现代教育科研成果已表明,任何一个智力正常的学生,都具有学好文化知识的基础和潜能。换句话说,导致“差生”的存在,是因为教育思想有误,教学方法落后等人为因素造成的。所以,要改变这一现状,就必须运用面向全体学生重视个性发展的素质教育原则,正确对待全体学生,其中包括“差生”。

在具体施教中,可以提倡异步教学方法,使各类学生能经常体验到进步和成功的喜悦。①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异步:把学习的自主权交给学生,使每个学生均从独立自学中获得成功。②作业异步:语文作业布置不是“一刀切”,而是根据不同学生的情况分层次设计和布置,使上等学生的潜力得到发展,下等学生也能拾级而上,品尝上进的快乐。③语文教学进度异步:成绩好的可以超前,成绩差的允许慢些,然后再快些。总的讲,我们要创造条件,给学生提供表现的舞台,让各类学生在课内、课外、作业、活动中得到充分表现的机会,使之在表现中增强兴趣,逐步引导他们到教学目标上来。

三、促进学生全面整体发展

中学语文教育教学的基本任务是教文,终极目标是育人。语文教师应利用语文教育的“工具性”、“人文性”特征,在当前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下,从知识传授、智能训练、情感教育入手,采取科学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语文教育。教学中,不仅要开发学生智力,而且也要培养非智力因素;不仅要教会学生学会,而且也要教学生会学;不仅要教学生怎样做人,还要教学生如何生存。

要真正发挥语文教育对学生全面素质提高的作用,就丝毫不应忽视语文选修课与活动课。要构建必修课与选修课,学科课与活动课相结合的课程结构,实现语文课程的多样化。学生全面整体素质的培养最终还是要落实在语文教育中。所以,施教者在充分考虑语文的智育功能外,对其德育功能、审美功能、品质修养功能等均需同样关注,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所用的语言、表现的行为、流露的感情等,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

四、教育活动应具开放性

传统教育中,学生接受教育的场所主要是课堂教学,知识和信息的来源主要是教师及教材,形成了封闭的教育空间和单一的信息输送渠道。与此相反,素质教育由于倡导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内容大大拓宽了,教育空间也相应宽广了,教育渠道也呈多样化。总之,教育活动不再局限于校内、课内和教材内,而具有开放性。它要求真正建立起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结合的网络,拓宽原有的教育途径,建立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潜在课程相结合的课程体系。

总之,中学语文教育为适应现代化的需要,更倾向于开放性。近年来,语文界提出“大语文教育”的思想,它的前提不仅是打开门窗,面向社会学语文,而且是放开眼光,面向大众,要求人人都学好语文,用好语文。这样,语文既要为大众所掌握,又要为大众所利用。因此,中学语文教育工作者要清醒认识到,语文课程体系在完成知识、能力、思想情感和智力等诸多教育任务的同时,最主要的教育基本任务是遵循语文教育教学规律,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专门化的教育和训练,以适应未来生活的需要。作者单位:唐山市第52中学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促进数学教学模式的改革

穆立华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一门科学,是集严密性、逻辑性、精确性和创造性与想像力于一身的科学。数学是无法灌输的,是难以讲授的,只能依靠学生的主动参与才能学好数学。在传统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以线性方式呈现,不符合大脑思维特点;教学手段简单,学习方法陈旧,通常黑板加粉笔,教师讲学生听。近年来,网络技术与多媒体教育技术飞速发展,为数学教学模式的改革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实践证明:采用网络技术可以提供大量的视听信息,刺激学生,拓展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开阔学生的知识领域,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数学概念,建立数学模型。能将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多种信息集于一体,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和交互式的学习环境,便于学生知识的迁移和延伸;同时学生多感官的同时运作,有利于提高学生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能力。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思维是由问题开始的,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网络环境下,能够展现或模拟现实,再现生活中的真实情景,使学生进入身临其境的问题环境,从而产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欲望。

对数学知识的讲解、演示是引导学生思维与探究问题解决途径的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采用多媒体课件能将枯燥的数学推理与计算改由动画、图片、音乐来表述,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提高对信息的吸收率。同时,也创造了一个愉悦的数学学习环境。在学习过程中,采用网络技术能更快地使学生进入“问题”的探究环境,较快地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提高教学效率。

教师不是把知识或结论像配置好的“快餐”那样为学生供应“现货”,而是创设某种情境,提出一些问题,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探求欲望,并通过观察、实验、讨论、操作等活动对某一学习问题进行检验、证明、探究的策略、技能与方法,使学生获得学习成功的快乐体验,增强求知欲和自信心,进而促进身心的全面发展。

二、利用网络资源,提供探究空间

由于网络具有开放性与互动性,使得教学活动既可在现实世界、也可在虚拟世界里与学生互动。网络拥有的大量信息成为新的“知识来源”。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为了帮助学生了解那些不太熟悉的课题背景,利用网络信息优势,发挥网络的教学资源作用,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自主作用。

当前的网络环境虽然有着丰富的学习资源,但就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实际情况,以及数学学科的特点而言,利用现有的网上资源很难使学生真正的能够自主探究并学有所获,于是,教师常常需要根据学习内容,建立一些模拟网站,将学习的素材、方式方法等内容纳入其中,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与人合作、处理信息等能力。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用自己的思想与方法去解决问题,并从中学到知识与技能。

三、学生自主选择探究形式

教师提供了一些丰富的素材后,学生就要进行大量的自主探究和实践操作。此过程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情况安排学习内容的先后顺序,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如可以自己独立学习,也可以与人合作,与老师交流……他们对相关的站点和学习材料进行访问,了解有关知识,完成学习任务,真正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了学生,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可根据自己完成学习任务的情况,选出认为最优秀的学习过程和成果向全体同学进行展示,教师利用网络的功能,使全班同学都能详细地看到展示同学的情况,进行评价并提出自己的意见和想法,在此教师可适时进行调控并提出相关问题,经引起全班同学更深层次的思考,学生围绕问题进行研究,解决问题,并对结论做出评价,有时也要求学生清楚地定义问题,提出假设,阐述解决问题的方案。

四、反思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教师的角色在发生变化,过去通过师范教育的培养,教师几十年都能以知识的传授者的角色从事教学。现在却不行,他既是教师又是学习者、研究者,要求数学教师能熟练地进行计算机的一般操作,会使用有关的网络软件,在计算机与数学学科整合的过程中,更需要数学专业的修养,教学法的知识,教育心理学的理论,更为重要的是教育科研意识和不断创新精神。

在充分考虑社会、科学进步和学科发展的基础上,让学生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技术,从生活熟悉的事实现象出发,观察、探究、发现规律,是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重要任务。作者单位:迁安市迁安镇第一初级中学

创设情境 活跃课堂气氛

侯洪涛

在小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变革旧的教学方法,建立新的教学策略,努力为学生创设活动情境,诱发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丰富学生的想像力,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那么,如何活跃课堂气氛,下面我把自己在教学当中实施的一些比较有效的方法介绍如下:

一、师生互动缓和课堂气氛

课堂上,教师应努力营造开放宽松的教学情境。在很多时候学生在课堂上扮演的还是配合老师完成教案的角色,更多的学生还是扮演着“群众演员”,任凭教师摆布。事实上,处于不同状态的老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有着不断变化的需求和能力,师生的共同活动能使机械、沉闷的课堂呈现一派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景象,同时也会改变学生厌学,老师厌教的现象。这就得要我们教师多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把这一过程灵活的组织成全班性的活动,并且能让自己也参与其中,我相信会取得很好的效果。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小学生有着好奇心理、疑问心理、爱美心理和活泼好动的特点。作为老师应从这些方面多去思考,充分的发挥小学生非智力因素在学习中的作用。在课堂中创设出学与“玩”交融为一体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的情景。在课堂上创造情景的方法有很多,我们要根据自己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提供具体的内容,生动活泼的形式,新奇动人的事物,以恰当的手法表现出来,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其中的乐趣。

二、以表演渲染课堂气氛

语文新课程标准阐述了语文的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本内容的丰富性为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选择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为培养学生欣赏美、创造美、表现美提供了更直接的依据。因此,教师应该充分地利用语文课的人文优势调控好课堂气氛。例如我在教学《清澈的湖水》一文时:以环保为主题,让学生展开想像说话,你想对文中的谁说些什么?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纷纷举手发言。接着,我又让学生以“弯弯腰拾起一片纸”为中心,说说自己应该怎么做。这样一来既落实了课文的知识,又与课文之外的实际生活相联系。

三、赞许学生积极提出问题

在课堂上学生提出一些不完全正确的猜想,或者是一种应急性回答,或者设想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构思以前出现的一些新奇观象等。由于长期受传统“应试教育”的束缚,一些教师不愿活跃课堂气氛,不敢活跃课堂气氛,也不知怎样活跃课堂气氛,惟恐一发而不可收拾,于是课堂上老是一个人滔滔不绝地讲,下面的学生静如一潭死水,被动的接受知识。偶尔有学生对某个问题举手发表一些个人看法,他不能接受,把学生的这种直觉思维视为“异端”,大声呵斥,要么说学生是“胡思乱想”,或者给其扣上一个“扰乱正常教学秩序”的大帽子……好端端的一个直觉思维就这样被一棒子打死,长此以往这种“千篇一律,万生一面”的“同化”教育模式,不知扼杀了多少学生的思维天才。素质教育作为一种高质量的教育,教师应树立和谐教育意识,即教学过程中做到:师生加强合作、同思考、共探索、鼓励提问、鼓励辩论、鼓励创见、关系和谐。例如我在教学《船过三峡》中,有个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老师我发现课文当中的一个错误,同样的神女峰,文章前面用宝盖头的“它”,而后面又用了女字旁的“她”。面对这样一个问题,我没有一笑而过,首先把这个问题抛给了同学们,请他们自己好好地读读这几个自然段看看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同学们纷纷朗读课文,不一会儿工夫,我就发现,有几个小手蠢蠢欲动,我想可能是对自己的答案没把握吧,在这时我就插入几句鼓励的话,效果马上就来了。大部分同学还说的有模有样,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之下问题就解决了。

因此,我们上每一节课,每一篇课文都要为学生创设问题的情景,让学生主动、积极的提问。通常情况下,学生们的提问更能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这种情况下教师最好只做个牵线人,让他们在自己提出问题的同时,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这样课堂气氛会更加活跃一些。这样既开拓了学生的思维又培养了学生从多角度考虑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自身得到了更大的发展。作者单位:承德市营子区汪庄镇中心学校

论延安精神在青年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戴晓洁

随着中国社会发生的新的变化,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和行为规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高等院校承担着青年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任务,如何让青年大学生当前思想上问题得到解决,形成健康向上的思想品德,这是摆在思想政治工作者面前的一个新课题。要解决大学生思想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很有必要对青年学生进行延安精神的教育。

一、延安精神是中华民族解放和振兴的精神支柱

延安精神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等倡导和培育起来的,体现了党的性质、宗旨、思想理论和共产党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闪耀着毛泽东思想的灿烂光辉,曾对夺取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简单地说,延安精神就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它继承和发展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等革命传统,又汲取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作风,包括了坚定信念的抗大精神,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整风精神,无私奉献、乐于助人、吃苦耐劳的白求恩精神和张思德精神,艰苦创业的南泥湾精神等等内容。在延安精神中体现出了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事实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四方面的科学内涵。

延安精神内涵非常丰富,是自尊自爱的主体精神;是自我解放、自主创新的主体精神;是不屈不挠,奋发图强的创业精神;是不怕苦、不怕死的拼搏精神。所以说延安精神是一种无私的道德情操和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延安精神与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西柏坡精神一道,集中体现了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成为我们推动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前进的重要保证。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正是延安精神的核心,它曾激励着一代优秀中华儿女成为国家的栋梁。

中国革命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反复印证了延安精神不仅是我们党的传家之宝和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而且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竭的思想源泉。在当前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很有必要加强延安精神的教育。

二、在当前青年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仍须强调延安精神

鲁迅说过:“惟有民魂是很宝贵的,惟有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正的进步”。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而延安精神正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当今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下,由于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渗透侵蚀,以及封建主义思想的沉渣泛起,社会上出现的各种思想相互碰撞的局面,使得共产主义的理想和信念,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文化受到严重的冲击和挑战,加之青年学生思想单纯,因此他们最容易受到资产阶级的腐朽生活方式和社会上存在的不良风气影响。在这种情况下,用延安精神的价值导向功能对青年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是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内容,让大学生深刻理解延安精神,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用延安精神来净化其思想,洗涤灵魂上的污垢,引导他们走向正确、健康的人生之路是很有必要的。

21世纪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世纪,一个国家实力的重要标志就是拥有一大批高素质的人才群体,谁赢得了人才谁就赢得了未来,而创新型人才除了具备雄厚的专业知识和卓越的能力之外,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良好的个人素质的取得是至关重要的,可以这样说:谁用延安精神赢得了青年也就赢得了未来。因为延安精神的本质也是与时俱进的,在学生的德育教育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容,用身边的人和事教育青年学生,在教育实践中体现的价值观与延安精神一脉相承,让延安精神成为青年学生心中神圣的精神支柱还需要我们教育者去做许多工作。

三、进一步推进延安精神在青年学生素质教育中的工作方法

具体而言,我认为应主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充分发挥教师的表率和引领作用。教师对大学生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教师要做到学为人师、行为示范,树立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第二,抓好理论研究工作,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优势。要针对当前学生在思想道德方面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和矛盾,进行深入系统的科学理论研究,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措施,形成一批有较高理论水准和学术价值的研究成果,指导和推动延安精神的广泛开展。

第三,在德育教育中紧密结合在校大学生的实际,认真履行党中央一再倡导和要求的“三贴近”原则。

第四,培育和营造优良的整体育人环境,致力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充分利用学校网站、报纸、广播、宣传橱窗、横幅标语等宣传媒介,加强延安精神教育及相关活动报道的力度,大力宣传和表彰在校大学生中涌现出的先进事迹和典型人物,用自己身边的人和事教育师生,营造舆论氛围。

第五,建议把延安精神教育纳入到大学生素质计划、构建思想道德教育的评估标准之中。将大学生参加思想道德讲座、演讲比赛及延安精神类知识竞赛时所取得的成绩和表现,作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评价依据,把延安精神融入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之中,努力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规范,使之成为奋发有为的一代新人。作者单位:河北农业大学

一节实验的改进

沈旭侠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物理》高二教材中《电阻定律、电阻率》一节是高中物理教学的重点,该节课能突出体现知识的探究过程,是培养学生掌握实验方法、提高实验能力的好教材。教学中如何展现实验过程,使学生在既学到知识的同时又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呢?

教材中用一实验探究了决定电阻大小的相关因素,过程如下:按照图1所示的电路图连接电路,做下面的实验。图中的a和b之间接入待研究的合金导线。

把材料、横截面积相同,但长度不同的合金导线,先后接入电路。调节变阻器,保持导线两端的电压相同,并测出电流。实验表明,电流与导线的长度成反比。这表示导线的电阻与导线的长度成正比。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