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育理文集(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12 02:12:15

点击下载

作者:中国航空工业史编修办公室

出版社:航空工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朱育理文集

朱育理文集试读:

总序

1951年4月17日,中央军委、政务院颁发了《关于航空工业建设的决定》,新中国航空工业走过了整整60年的发展历程。

自1910年清政府在北京南苑设厂试造飞机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中国的航空工业整整40年没有建立起可称为独立产业的工业门类,基本限于简单的修理和机体制造,在国家的贫弱与动荡中艰难苟延。

建立一个完整强大并能与发达国家比肩的航空工业,一直是中国近代无数仁人志士、黎民百姓的呼号与夙愿。新中国成立不久,在抗美援朝的连天烽火与神州大地的百废待兴中,国家即决定建设和发展民族航空工业,并为此集中全国的优势力量支持。60年的历程,中国航空工业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从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前期的初创与快速发展时期;从60年代中后期到70年代的波折与缓慢发展时期;从80年代到20世纪末的恢复与振兴发展时期;21世纪前10年的崛起与跨越式发展时期。

2008年,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重组整合不久即做出决定,在20世纪80年代航空工业部组织撰修新中国航空工业史的基础上,全面续修中国航空工业史。这个具有历史性、前瞻性的决定,开启了大规模续修中国航空工业史的序幕。

面对这项历史性工程,林左鸣总经理强调这是航空工业的要事、盛举,要做到无出其右!在高建设副总经理的领导下,一批长期在航空工业工作、具有较强写作能力的同志参与了撰写。

这次续修中国航空工业史,是中国航空工业史上的一项浩繁的史料收集整理工程、重大的文字工程和系统的文化工程,其规模将远远超过上一次的修史。作为一套系列丛书,总编撰与出版量将达百余部书籍,约千万字的容量。

这套丛书本着“尊重历史、史从实出、存真弃虚、功过俱修”的原则,力争留下经得起当代人推敲与后人检验的专史与信史。丛书将分为五个系列。

一、总史部分:将在上次撰修1949—1988年新中国航空工业史的基础上,续修其后20多年的行业史,包括航空航天工业部(1988—1993年航空工业部分),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1993—1999年),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中国航空工业第二集团公司(1999—2008年,分修)的行业史。为完整反映中国航空工业发展历程,对从1910年中国航空工业萌芽时期起到1949年这一段的中国航空工业史补充编修。

与此同时,分别撰修这几个历史阶段的大事记和总纂中国航空工业60年大事记。

二、专业史部分:在上次撰修部分专业史的基础上,续修航空工业各专业史,补修上次尚未撰修的一些专业史。

三、专题史部分:全面撰修以各历史时期航空工业重点型号为主要内容的专题史。

四、企事业单位史部分:在上次组织撰修部分企事业单位史的基础上,续修后20多年企事业单位史,同时组织上次未修史的单位进行补修。

五、人物·史料资料部分:作为修史工程的一项重要内容,续修航空工业人物传和回忆录,以及航空工业的各种史料资料,如《中国航空工业老照片》《百年航空史话》等。

以上五个系列既各有侧重,独立成书,从不同方面反映航空工业的发展历程,同时又互相衔接,互为印证,形成《中国航空工业史丛书》。

编修航空工业历史中所揭示出的规律和规律性认识,可以使我们看到中国航空工业前进的身影,听到它“咚咚”作响的脚步声,更会使我们善用前人留下的财富,增长推动新发展的智慧。当然,在更新的历史环境与更重大的历史使命下,我们也不可能从既往的历史中找到全部答案,这就需要我们奋力去进行新的开拓,在建设航空强国的征途中去创造新的历史。中国航空工业史编修领导小组2011年4月

一张蓝图干到底

在《朱育理文集》即将付梓之际,老领导朱育理同志请我作序。听中国航空工业史编修办公室的同志说,大家一开始都建议请中央领导同志作序,但朱育理同志始终坚持让我这个晚辈来写,这既是对我的抬爱,也是我莫大的荣誉。

就像许多刚刚走出学校、进入航空工业的年轻同志会到处打听林左鸣这小子是怎么个来历,有过什么经历一样,我当年大学毕业来到航空企业以后,也对航空工业的“掌门人”充满了好奇。比如航空工业创始人段子俊副部长,当年曾经是从事无线电通信工作的,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就是讲他们那一批人的故事;再比如莫文祥部长,他是老八路,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又比如林宗棠部长,作为我党培养的第一批专家型领导干部,曾经是万吨水压机的副总设计师,等等。对于领导们的这些传奇经历,我打心眼里敬仰。

朱育理同志1992年担任航空航天工业部副部长,1993年担任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总经理,作为军工五大行业总公司之一的总经理,他享受正部级待遇,所以我们更习惯称呼他朱部长。虽然那时我已经[1]担任成发的副总经理了,但依然保持着曾经的那份对“掌门人”的好奇心。通过主动了解,我朦胧地感觉到他的经历与我有一些共通之处。这种共通之处主要在于,朱育理同志在“文化大革命”当中受到很大的冲击,而我的家庭在“文化大革命”当中也受到了很大冲击。在这一点上,我在内心深处对朱育理同志产生了很深的情感上的联系。[2]“文化大革命”期间,他的父亲因为早年的“瓦尔德事件”被打成“走资派”。在当时“反帝反修”的大背景下,朱育理同志作为高级干部子弟以及曾经留学苏联的身份,加上他出于对“四人帮”倒行逆施行为的憎恶,讲了一些坚持真理的话,最终他被打成了“反革命”。朱育理同志右手的残疾就是那时留下来的,至今他仍然用左手写字。“文化大革命”期间我曾多次见过自杀的人间惨剧,当我知道了朱育理同志的这些故事以后,我认定他一定是个很有思想、意志坚定,而且心态非常好的人,否则在那种环境下他根本扛不过去。

随着了解的深入,我知道朱育理同志8岁起就参加革命,给359旅家属队当勤务员。留学苏联时亲耳聆听了毛主席给他们做演讲,后来我有机会听朱育理同志绘声绘色地描述毛主席讲“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归根结底是你们的”这段历史,就像自己也身临其境一样,心情激动澎湃。朱育理学成归国后,先后在航空工业的625所以及航空工业部机关工作,1987年调到国家教委担任秘书长,后又历任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局长、国务院生产办副主任等,期间还按照朱镕基副总理的要求,发起了名噪一时的“中国质量万里行”。再后来,朱育理同志又“空降”回到航空系统,担任航空航天工业部副部长,直到1993年担任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党组书记、总经理。

朱育理同志担任总经理后的1995年3月,我被任命为成发总经理。那时成发已经基本没有什么军品任务了,全靠民品在外面拼杀,非常困难。也就是说,成发在当时航空工业整个大盘子里面,已经无足轻重。但朱育理同志对我当时搞国有企业改革脱困的一系列做法竭力推崇、亲自宣传,连续两年在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领导干部大会上点名表扬成发的改革。这一时期,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我第二次出国,就是[3]朱育理同志带队到美国参加UTC公司的一个高峰会晤。期间,朱育[4]理同志带着我、陈浚等3个人,坐直升机去UTC公司总裁乔治·戴维家里做客。印象之所以深刻,是因为我们这个团队人很多,如果论职务、论资历,根本轮不上我,可朱育理同志最后还是带我去了,这显然是对我的厚爱,更是对我放开手脚搞改革脱困的巨大鼓舞。

时间到了1997年年底,我当选为成都市市委委员,紧接着在1998年年初,我又当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也就是在那段时间,成都市市长王荣轩突然找我谈话,让我担任主管工业的成都市副市长,并提到将来推荐我接任他的市长职务。这次谈话结束以后,我心里非常矛盾:一方面,与成发这个困难企业的总经理相比,副市长的位置显然更有吸引力。但另一方面,想到成发刚刚有好转的迹象,特别是朱育理同志这么支持我,在公司问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之前就跑了,有点儿不像话。所以我向朱育理同志汇报了这一情况,请他帮我挡一挡。后来组织出面,我最终才没离开我所深深热爱的航空工业。

1998年,朱育理同志开启了我人生又一个重要的转折点。那一天,我正好在北京,准备第二天坐飞机出国,突然接到朱育理同志的电话。

他在电话里说:“左鸣啊,你现在在哪儿?”

我说:“我明天要出国,现就在北京。”

他说:“你住什么地方?有个事儿,我过去找你一下。”

我忙说:“这不合适,我去您那里。”

后来,他让司机把我接到了他的家里。

在他家里,朱育理同志跟我讲了黎明公司的情况,以及黎明公司有多么困难,朱镕基总理很不满意。经过朱育理同志提名,以及他和国家人事部部长宋德福、国防科工委主任刘积斌3个人研究,国务院领导点头,最终决定让我去担任黎明公司的总经理。我当时的第一反应是发自内心的不想去,因为经过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那时成发已经好转了,我坚信我这个年轻总经理的舒服日子就要来了。而黎明公司是航空工业第一亏损大户,在辽宁省也是首当其冲,而且又地处东北,冰天雪地,我这个南方人很不适应。朱育理同志说:“你是共产党员,组织上决定了,你不能不去啊。”我一时挺尴尬,这时朱育理同志递给我一根烟。我告诉他为了成发已经戒烟了。朱育理同志说:“戒什么啊?抽吧!”这一个劝烟,让我摆脱了窘境,也下了决心。

后来我跟许多人讲起这段往事,当初我在成发戒烟,要表示我一定能清清廉廉地把企业脱困搞好,所以戒的是“明志烟”;在朱育理同志家里我最终接过了他的烟,是表示豁出去了,决心一定要把黎明公司搞好,所以抽的是“决心烟”!

后来,朱育理同志亲自坐火车送我到沈阳。这一路,朱育理同志跟我讲了很多。跟我讲他的父亲担任沈阳第一任市长时的情况,陈云是军管会主任,陶铸是市委书记,陶铸的女儿是他的干妹妹,他的妹妹是陶铸的干女儿,等等。他跟我说:“左鸣你别怕,在沈阳咱有根,你一定能干好!”

说句老实话,对于黎明公司的情况,我一点儿底都没有,而且我知道,如果我这次搞不好,就真的没法向朱镕基总理交代了。这时我们正好路过沈阳东郊的沈阳第二监狱,朱育理同志跟我说,他的母亲当时在法院工作,他小时候经常在这里看枪毙犯人。不知为什么,当时我突然平升一股豪气和勇气,这次我真的豁出去了。

在朱育理同志领导下,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从1993年年底开始酝酿进行国家控股公司试点,到1996年年底国务院批准方案,前后历时3年多时间。在这期间,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的改革不等不靠,已经先行一步,成立了若干专业子公司。现在看来,我们今天搞的母子公司的做法和当年实际上是如出一辙的。在国务院批准的《试点方

[5]案》中提出: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经国家授权,作为投资主体,统一经营航空工业国有资产,着力优化国有资本投资结构,提高资本运营效益,向国家承担保值增值责任。行业内部形成总公司、企业集团(专业公司和大型企业)、基层企业为基本框架的层层负责关系。其核心是,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逐步成为重大决策和资产经营中心,并作为下属子公司(企业集团)的出资人,享有规定的权益;集团公司作为独立法人,进行公司化改造,享有相应的权益,向出资者(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负责;基层企业享有规定的经营自主权,并向出资者(企业集团)负责。企业集团作为中间环节,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朱育理同志搞控股公司的决心非常大。他为了开展国际合作的便利,曾经向国务院申请一个“国家航空工业局”的牌子。当时李鹏总理讲,要航空局就不能做控股公司,做控股公司就不能要航空局。朱育理同志最后下决心不要牌子,做控股公司,可见当时改革决心之大。由于后来国务院进行国防科技工业改革调整,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被拆分为中国航空工业第一、第二两个集团公司,所以这次控股公司试点也不了了之了。

2006年我接任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总经理,以及2008年担任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总经理之后,关于中国航空工业改革的几乎所有重大思路,包括我们提出的“两融、三新、五化、万亿”发展战略,包括母子公司架构,都是按照朱育理同志“控股公司”这张蓝图做的。我之所以后来考虑让党组成员兼任直属单位董事长,也正是吸取了朱育理同志当初成立了专业公司后,出现过的一些教训而做出的决定,目的是防止直属单位被架空。包括资本化运作、国际化开拓等,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整个大的思路,都没有超越朱育理同志当初所设计的大框架。包括朱育理同志领导开展的“腾飞计划”“航空凝聚力工程”等,都给了我很多启示。甚至我们今天搞的干部交流、大量启用年轻干部等,也都是我从朱育理同志那里学来的。因此,我非常自豪地承认,我忠实地继承了他的思想和衣钵。

但需要指出的是,由于保密等诸多原因,朱育理同志有不少重要文章无法收入这个文集,这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在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期间,正值台海之间风高浪涌、波诡云谲,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坚持航空为本、全面完成重点型号研制任务,以歼10、歼11为代表的武器装备研制全面发展。特别是在苏-27项目对俄合作中,朱育理同志作为一个留苏归国的高才生,做出了特殊的贡献。在艰苦的谈判过程中,朱育理同志可谓如鱼得水,展现了特别的亲和力,他甚至可以大段地背诵普希金的诗,唱俄罗斯流行歌曲。当时的大背景是苏联解体后,中俄合作已经中断多年,是朱育理同志这个“强力胶”,在中俄两国的无缝对接中起到了无法替代的作用。

回首我在航空工业工作的几十年,无论朱育理同志在位还是不在位,他对我的熏陶和影响是巨大的。他给了我两次担任两个大型困难企业总经理的机会,这两次经历成为我一生中最为宝贵的财富。同时,朱育理同志宽厚待人、个性谦和、知识渊博、睿智幽默的魅力,再加上他丰富的个人经历,无不在潜移默化中深深地影响了我。

对于整个中国航空工业的发展而言,朱育理同志的意义在于,正是在他的带领下,中国航空工业才真正开始了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觉醒。也就是说,中国航空工业历史上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化,始于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阶段。是朱育理同志,领导绘制了一张中国航空工业改革发展的基本蓝图。

我相信,朱育理同志关于中国航空工业改革的一系列思想,不仅仅属于他的那个时代,而且必将继续指导中国航空工业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我们当下所要做的,就是勇于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继续振奋精神,将中国航空工业改革的这张蓝图一往无前地干到底!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2014年2月5日[1] 时称成都发动机公司,现称中航工业成都发动机(集团)有限公司,简称成发。[2] 1949年6月沈阳市有关部门破获美国间谍案,11月21日瓦尔德及美国领事馆相关人员被判刑并于12月被驱逐出境。此事件被称为“瓦尔德事件”。[3] UTC公司,美国联合技术公司。[4] 陈浚,时任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发动机局局长兼发动机公司总经理。[5] 《试点方案》,全称为《国务院关于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进行国家控股公司试点方案的批复》。

出版说明

历史是前人创造的,也是智慧之墨写就的。

2010年春,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简称中航工业)党组决定续修中国航空工业史。这是中国航空工业历史上的一项浩繁的史料收集整理工作、重大的文字工程和系统的文化工程。

为贯彻落实中航工业党组在《关于加强航空工业史工作的意见》中提出的“积极开展航空工业史料征集工作,鼓励集团员工及社会人士捐赠个人保存的有关史料。有重点地抢救性挖掘、整理一些行将消失的史料”的指示精神,2011年1月5日,在集团公司离退休人员管理局领导下,成立2个小组并立即开展了航空工业老领导林宗棠、朱育理的史料收集整理工作。2012年年初,此项工作转归中国航空工业史编修办公室。

朱育理同志在20世纪末、21世纪初,曾在国家教育委员会(简称国家教委)、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航空航天工业部、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简称全国人大环资委)担任领导工作。特别是1993年,他参与组建、领导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由此开启了中国航空工业由政府部门向企业实体的过渡。在朱育理同志带领下,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提出了航空工业发展的战略指导思想:“突出主体,加强两翼,发展经济,振兴航空”,制订了航空工业“腾飞计划”;实施国家控股公司试点;开展了“航空凝聚力工程”。朱育理同志在这段时期发表了大量讲话和文章,这些既是那个时代的航空人集体智慧的历史结晶,也是留给后人的宝贵精神财富。

根据中国航空工业史编修领导小组的指示,征得朱育理同志同意,中国航空工业史编修办公室将朱育理同志这一段时期在各种重要场合的讲话、致辞、演讲、文章、访谈、信件等,有选择地结集,收集、整理、编辑出版了此文集。

此文集共收文章70篇,50多万字,分两部分——航空工业部分,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全国人大环资委部分,主要收集了1986—2008年间的文稿,并按时间排序。此外,开篇采用了朱育理同志代表留苏学生告别苏联时的讲话。这些文章按照编辑出版要求,在保持原貌的基础上,编辑对一些文字进行了相关处理。[1]

惜别

在莫斯科雅洛斯拉夫斯基车站的讲话(1959年7月18日)【译文】

亲爱的同志们和朋友们,请允许我代表今年从苏联高校毕业的中国大学生和研究生们,向你们表示衷心的感谢,感谢你们热情洋溢的送别之言。

再过几分钟,列车就要开动了。我们将要与你们,与心爱的莫斯科分离。此刻,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充满了无比的激动和离别的忧伤。

在苏联生活的全部时间里,我们处处感受到苏联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关爱。我们亲眼看到苏联人民在以怎样的热情建设社会主义,并且取得了怎样的成就。你们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未来。在你们身上,我们看到了共产主义社会中人们的高贵品质!

在离别的时候,我们再次向你们郑重承诺:我们将永远高举马列主义旗帜,我们将永远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珍视两国人民间的友谊,我们永远不会使苏联高校毕业生的荣誉蒙羞!

感谢你们,尊敬的教授和老师们!感谢你们传授给我们苏联最先进的科学和技术,感谢你们不知疲倦的辛勤劳动!

感谢你们,亲爱的同学们,感谢你们无微不至的帮助!并通过你们感谢苏联共青团!

感谢你们,敬爱的苏联共产党和苏联政府!感谢你们对我们如同父母般的关怀!再见!吻你们![1] 本文是莫斯科机床工具学院毕业生、机械工程师朱育理作为1959年中国应届留学生的代表,在告别苏联,即将登上归国的火车时发表的告别演讲。[1]

此生永结航空缘

(1999年2月3日)

新中国

航空工业

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到现在发展成科研、生产、教育、贸易齐全的完整体系,飞机、发动机、机载设备的科研生产基本配套,先后研制了多种型号的飞机装备部队、提供出口,这是几代航空人拼搏的结果。

我担任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总经理工作将近6年,使我感到欣慰的是党组一班人是团结的,同志们对我的工作是全力支持的。这些年来,我们比较好地完成了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交给我们的各项任务。在这里,我真诚地感谢党组的同志、在座的同志、机关的同志对我的工作的支持、关心和多方面的帮助。我也有遗憾,有些工作没有做好,没有完全做到位,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这使我感到内疚;究其原因,主要是我的能力和水平有限,虽然尽了力,但还没有完全做到尽职尽责。

今后,我的工作重心将逐步转向全国人大,为了适应新的工作岗位的要求,唯一的办法就是按照江泽民总书记的要求,学习、学习,再学习;实践、实践,再实践。但我依然是航空人,永远是航空人,可以说此生永结航空缘。我不会忘记同志们,我十分珍惜我们之间在多年共同工作中形成的友谊,我相信你们也不会忘记我,也会非常珍惜我们之间的战斗情谊,因为我们是为了实现航空的腾飞而凝聚在一起的。[1] 本文是朱育理同志在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党组扩大会议上的讲话。航空工业1986—1999[1]

对航空工业体制改革的建议与设想

(1986年8月20日)[2]

党中央关于将4个属于国防工业的部划归国务院直接领导的决定,是一项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决策。航空工业体制改革进行得好与坏,在很大难度上取决于航空工业的全体干部和职工对这项决定认识的程度。

当前,人们议论着几种有关体制改革的设想。

其一,主张将搞民品的企业或企业中搞民品的部分下放;

其二,主张将三线企业下放;

其三,主张将亏损企业下放;

其四,主张“浓缩”航空工业,保留一套精干、完整的骨干企业,其余部分下放。

我认为,以上这几个主张都有片面性,都缺乏对中央方针的全面理解。

主张将搞民品的企业下放,显然没有体现军民结合型的方针。主张将三线及亏损企业下放,实际上是把下放企业当成“甩包袱”。这样做是要伤害这些企业职工感情的,也无法向地方开口。即使其中有一部分企业要下放,也要在使其扭亏增盈之后,或至少是在扭亏增盈有望的情况下再下放。第四个主张中暗含着要缩小航空工业规模、去粗留精,以及被中央书记处否定了的“建立独立、完整的航空工业体系”的观点,亦是不可取的。

万里同志最近说“在一切失误中,决策的失误是最大的失误”。

航空工业的体制改革是要经受历史考验的“大文章”,在没有深入领会中央精神、统一思想之前,切勿仓促决策。

我认为,以下几个问题在考虑航空工业体制改革时,应予以研究。一、30年不打仗,并不意味着航空工业的萎缩

恰恰相反,航空工业要在这难得的和平时期中得到更大的发展,航空工业的改革目的正是要促进这个发展。中央在“七五”计划草案中明确指出,要发挥地方和部门的积极性,兴办航空事业。中央书记处最近明确提出,把航空、造船、汽车、电子作为领先发展的4个行业。最近,我从国务院科技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郭树言同志处获悉,中央正在研究高科技的发展,提出要研制超高速航天飞机的设想,而且要利用航空工业部的力量。在国外,许多国家利用几十年不打仗的时机,在航空方面已经取得很大发展,并将要取得更大的发展。如日本的航空工业从为美国等国家承担部件生产,发展到与美合作研制大型波音7J7客机。最近又提出要发展超高速客机和超低油耗航空发动机。日本的航空工业从业人员目前只有几万人,计划到2000年发展到70万人,照这样看,到2000年我国的航空工业职工发展到100万人也不为过。二、航空工业的改革需要有明确的战略目标和行业长远规划

军机、民机和具有行业特色的民品是航空工业的支柱产品。这三个方面都应按照预研、研制、生产“三个一代”进行安排,根据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需要和新技术革命所带来的机遇进行规划。经过规划,形成一个在行业全局上配套成龙,在各企事业单位局部上各具特色、定向发展的格局。三、改革中的核心问题是实现在自愿、自立、自力基础上的各种形式联合联合

搞好了,企业的自主权扩大了,实际上就在某种程度上解决了企业下放问题。当前航空工业内部实现联合的障碍主要是“大而全”“小而全”的既成事实和在联合中想当“盟主”的思想。这在新支线客机和直升机的分工过程中都有顽强的表现。解决办法有三:一是做思想工作;二是靠行政干预,包括政策鼓励和法律保证;三是靠今后在技术改造上决不再搞低水平的重复建设,使工厂之间各有所长、互有所求。联合的形式可多样化,可以是紧密联合,亦可是松散的联合;可以是生产、科研联合,也可以是投资和销售的联合。联合的视野也要扩大,跨行业、跨地区、跨部门,甚至跨国际都可以,不妨放手让企事业单位自己去创造。联合的结果将使航空工业变成一个有机的企业、事业群体,其势有如群山起伏、层峦叠嶂。而在主峰上进行宏观指导的是行业的首脑——航空工业部或航空工业公司。四、现在有两个下放,一是权力下放,二是企业下放

个人看法,先解决权力下放,使企业具有更大的活力,继而再解决企业下放,问题就会容易得多。五、航空工业的改革要着眼于摆脱仿制的老路子,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航空工业发展道路

这就要求我们处理好自力更生和引进技术的关系;处理好保护政策同开放政策的关系;处理好航空工业部同民航的关系。“民机研制起步晚了。”我理解这句话的内涵是按国际先进标准,以自己力量为主,自行研制民机走全过程的步子走晚了。惟其晚,就更应快走这一[3]步,而不能为了快,再走“海豚之路”。“海豚之路”作为“三来[4]加工”的终点是可取的,而作为发展民机的起点,我认为是太低了。这样只会使差距越拉越大。我想,既然我国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就不能只考虑买方——民航的需要,而不兼顾卖方——航空工业部的可能。建议:可否作为改革的一个步骤,通过高级会谈,在航空工业部同民航之间,在发展国产民机方面实现某种程度的联合,买方和卖方携起手来,共同为振兴祖国航空事业而奋斗。六、改革航空工业体制要着眼于将航空工业变为出口创汇的主力军[5]

这是急“四化”之所急的大事。对航空工业自身来说,我们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的能力同出口创汇的能力是成正比的。为此,除了加强产品开发和自身的竞争能力之外,建议狠抓外贸体制的改革。一是逐步由收购制改为代理制,将责、权、利多给到一些企事业单位。二是中国航空技术进出口总公司(简称中航技)的工作重心是放在引进技术上。因此,很自然地,我们的工作对象主要在欧美,主要是买人家的东西,是用汇单位,而不是创汇单位。今后应加强另一面,即向外推销我们自己的产品,将工作重心向第三世界和东欧国家转移一点儿。从最近民机开始向第三世界一些国家出口中可以得到启发,最近[6]听了汤小平、段大扬访波兰情况介绍后也得到启示。七、一定要把质量搞上去。质量是我们的生命线,质量是设计出来的、生产出来的,更是管理出来的

最近民机使用中相继出现的质量事故使我们非常担心。这个问题光靠头疼医头,脚疼医脚不成,必须从根本上抓起,建议作为改革中的专题,立项研究。八、加强市场观念,加强市场开发和售后服务工作

这个问题在我们行业中是最薄弱的一环,也是最致命的一环。市场信息和售后服务信息反馈是决策的依据,也是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基础。可惜到目前为止,部里在这方面的领导和指导力量还很弱。企事业单位也多把一些年轻的或是缺乏专业知识的人员安排在这些岗位上,这就使我们很难有竞争力。九、改革是一项综合治理

它包括既有政治体制的改革,又有经济体制的改革;既有上层建筑的改革,又有经济基础的改革;既有机关改革,又有基层改革。这些改革应当同步进行,互相协调。最近有些厂所领导听到部机关一些人议论,就到部里反映不愿下放到地方,这影响到职工情绪和生产科研任务,似应引起部领导重视。另外,“加强综合”的提法是计划体制的概念,似乎提加强机关内部的横向协调和系统工程、矩阵管理更准确。十、根深才能叶茂,改革中要致力于打基础,上水平

特别要加强基础工作的改革,如人才的培养、各方面的人才,从干部到工人都要注意培养,这是航空工业振兴之本。考虑到近几年航空队伍素质下降的状况,更急需加强这方面的工作。除此之外,科研的建立、CAD/CAM的推广应用都是重要的基础工作。[1] 本文是朱育理任航空工业部民机局局长时写的。1986年航空工业部党组号召每个司局长写一篇文章,用以参加《航空工业通讯》关于“搞好改革和宏观管理”讨论。[2] 1986年7月1日,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隶属于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的核工业部、航空工业部、航天工业部和兵器工业部划归国务院直接领导。[3] 即引进法国“海豚”直升机研制之路。[4] 即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图加工。[5] 即四个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6] 汤小平,时任航空工业部民机局副局长;段大扬,时任航空工业部计划司副司长。[1]

航空工业在走向振兴中迈出新一步

(1993年6月24日)一、关于组建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的意义

根据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原则批准的机构改革方案,国务院决定撤销航空航天工业部,并于4月22日批准成立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简称总公司)。为什么要组建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我认为它的意义有两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组建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是国家行政管理体制和政府机构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邓小平同志早在1980年就指出,改革党和国家领导制度和其他制度,是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加速现代化建设事业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下,必须使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相适应,首先要解决国家行政管理体制存在的政企不分、关系不顺、机构臃肿和效率低下的问题。为此,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国务院的机构改革方案,经全国人大原则批准后实施。方案中专业经济部门改革分为三类:一类是改为经济实体;一类是改为行业总会;还有一类是仍设行政部门,但机构要精干。航空工业被列为第一类。我认为,这是考虑了多种因素,主要是从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速我国航空工业发展这个目的出发所做出的决定。对党中央、国务院的决定和全国人大的决议,我们坚决地、毫不动摇地贯彻执行。

第二个方面,组建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对航空工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组建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是航空工业贯彻执行邓小平南巡重要谈话和党的十四大精神、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转换经营机制的重大举措,是振兴航空工业的新起点,必将对航空工业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具体地说,将对航空工业发展产生4个方面的推动作用:

一是能够推动航空工业管理体制改革、转变行业管理职能。过去航空工业管理体制的问题是政府以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直接管企业,造成政企不分,对企业统得太死,管得太细。组建总公司是行业管理体制的一个重大变革,与以前的管理模式有着本质不同。总公司的运行要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把政府行政职能转给国务院有关部门,从而使自己变为经济实体;公司总部与所属企业、企业集团形成两级经营体制,减少了中间层次。

二是能够推动航空工业的力量进一步组织起来,充分发挥整体优势和集团优势。航空工业由政府管理转变为企业化经营,总公司统筹经营航空工业国有资产,全行业逐步发展为集团性公司,从而优化企业组织结构,把内部潜力更加充分地发挥出来。

三是能够推动航空工业面向市场,探索一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速发展的新路子。航空工业集团化经营是发达国家的一个成功经验,是参与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抗御市场风险的一个有效形式,因而是一个方向。

四是能够推动企业经营机制转换,有助于搞好航空工业企业。总公司作为经济实体,与所属企业要形成一种分级承担经营责任的关系,总公司同样要转换经营机制,但总公司经营机制的转换依赖于所属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也就是说双方更紧密地捆在一起,互为依存,相互促进。

因此,组建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既是国家机构改革的需要,又是加速发展航空工业的一个组织保证。我们一定要按照国务院和中央编[2]委批准的机构方案实施好,把工作抓紧、抓快、抓细,抓出大的成效。二、关于组建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的指导思想

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按照政企职责分开和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转变职能,理顺关系,精兵简政,提高效率”的机构改革指导思想。我们确定组建总公司要坚持“八个有利”的原则,也就是要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发展航空工业和落实“军民结合,平战结合,军品优先,以民养军”的方针;有利于航空工业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调整;有利于坚持“质量第一”;有利于贯彻邓小平提出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方针,把经济发展的重点逐步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有利于继承和发扬航空工业“两个文明”一起抓的光荣传统和行业精神;有利于工作、业务的连续性;有利于贯彻《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有利于安定团结和稳定队伍。整个组建工作要按照这“八个有利”来统筹规划,精心组织,上下结合,平稳过渡。

这“八个有利”既是组建总公司的指导思想,同时也是总公司成立后的主要工作方向,我们要长期地坚持贯彻下去。三、关于总公司的职能转变

总公司组建的首要任务是职能转变,主要是在两大方面:

第一是尽快实现从政府部门到经济实体的职能转变。

这是总公司机关性质的一个最根本的变化。为了适应激烈竞争的国际环境,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要求,适应军队和民航改善装备的紧迫需要,适应振兴航空工业的战略任务,总公司要建成统筹经营航空工业国有资产,航空为本、军民结合,技工贸财(金融)结合,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外向型经济实体的全国性工业公司。这样,原来管理航空工业的政府职能基本都要转出去,总公司集中精力抓好行业的发展。

第二是积极推进从以实物经营为主向资产经营为主的模式过渡。

航空工业经营的方向将是,总公司成为以资产经营为主的投资中心和决策中心,基层企业和企业集团成为以实物(产品)经营为主的利润中心;但形成这个模式需要经历一个调整与改革的过程。在当前的情况下,总公司要在抓好发展战略、宏观调控和下放权力的前提下,实行资产经营与实物(产品)经营并行的模式。具体运行实行总公司与企事业单位或企业集团两级经营的体制。总公司对国家实行资产经营和重点型号任务总承包。基层企事业单位或企业集团也向总公司实行资产经营承包和型号任务承包。原则上不设中间层。原有的发动机总公司和机载设备总公司等管理航空的机构,作为业务部门并入总公司,使在北京管理航空发展的机关由两级变为一级。

总公司组建后,首先要转换经营机制,转变职能。同时,总公司与所属企业都是经济实体,也产生了一个适度集权与分权的问题。最近朱镕基副总理在对中国兵器工业总公司领导的谈话中指出:“总公司是经济实体,但要超脱,要尽量对企业放权。”这个指示对我们同样适用。根据《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的要求和“航空集中、民品放开”及“宏观管好、微观搞活”的原则,总公司转变职能可以概括为这么几条:即认真行使五项职能,重点抓好五个决策,努力实现两个转变。认真行使五项职能是:规划、协调、经营、服务、监督。重点抓好的五个决策是:发展战略与规划、资产管理经营、重大型号研制与预研、国际经济技术合作、重大人事任用。努力实现两个转变:一是实现由政府部门向经济实体的转变;二是由偏重于实物经营逐步向资产经营为主的转变。通过机关职能转变,推动全行业转换经营机制。

根据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适应职能转变的需要,原来的部机关要实行任务、机构和人员分流。总部机关重点抓好发展航空和宏观经营管理任务,把服务性职能交给有关事业单位承担。原来有些单位从事的创收工作要分流出去,兴办直属公司或组建事业单位,所有直属公司都要对总公司实行承包。改革后机关部门总数由21个减少到14个,减少33%;工作人员由846人下降到400人,减少53%。总的看,改革的步子迈得比较大。目前总公司的组建工作已接近完成,将在6月下旬开始全面运转。

机关转变职能首要的问题是转变观念。有了新观念才能有新作为,新建树。总公司成立后,总部机关干部要很好地换脑筋,变思路,集中进行两个观念的转变。一个是充分树立经营观念。总公司是经济实体了,经济实体就必须以经济效益为中心,要有很强的效益观念;总公司变成企业了,企业的立足点在市场,也要有很强的市场观念。全[3]体机关干部都要实实在在地认识到,总公司要走向“四自”,我们是下“海”了,在“海”里做个旱鸭子是很危险的。因此,要在确保完成国家指令性计划的前提下,大胆开拓市场,广辟财源,努力提高经济效益。另一个是树立服务观念。一讲到提高经济效益,有人就可能想到利用职权去赚所属企业的钱,这样做是不允许的,是与转变职能相悖的。总公司应该搞活经营,但提高经济效益的立足点首先要放到为基层服务上,千方百计协助企业开拓市场,为企业排忧解难。只有基层企业发展了,总公司的经济实力才能壮大。我考虑,转变观念是个大事、急事,总公司成立后,首先要抓好这项工作。四、关于航空工业面临的形势

目前航空工业的形势可以概括为三句话:机遇非常难得;挑战相当严峻;压力和动力迫使我们必须加速发展。

机遇非常难得,是说我们有三方面不可多得的机会。一是国内国际形势有利。现在我国经济体制发生了深刻变化,国民经济迅速发展,“中国的经济脉搏在强有力地跳动”,这为航空工业发展提供了一个比较宽松的环境。今年前4个月,全行业产值、销售收入和利税都增长40%以上。同时西方国家经济不景气,急于寻找国际市场,特别是国际航空界对中国的航空市场极感兴趣,与我们合作发展的愿望很强烈。二是中央领导对发展航空十分重视,对总公司寄予很大期望,在政策和投资、项目发展上给予了重要支持。三是我们有一个非常大的市场,无论是部队和民航,都要求我们尽快提供质量高、性能好的航空产品,而且需求非常迫切,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个最大的机遇。

挑战相当严峻,是指我们在发展中必须面对三个方面的挑战:一是军用航空装备质量性能要有个大提高。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世界范围局部冲突的存在,决定了必须加强国防建设,这就要求我们迅速提供高质量、高性能的航空装备;而我们无论在装备水平和研制进度上都有明显的差距,满足不了部队需要。二是民用航空事业要有个大发展。民航是国民经济优先发展的战略产业,国家投资大幅度上升,民航和各省、市对民用飞机需求非常紧迫,而我们远远无法满足要求。现在民用飞机的国际竞争非常激烈,如果民族民机工业长期上不去,我国航空工业将永远是“跛腿”,不可能腾飞。同时会受到来自国外的激烈竞争,现在事实上已出现了这种情况。三是目前航空工业的民用产品产值已达工业总产值的70%左右,而民品不仅面临着国内同行[4]的激烈竞争,而且在我国“复关”后还会受到国际竞争的空前大冲击。

压力与动力迫使我们必须加速发展。就是说,新的挑战和机遇对我们既是压力,又是动力。目前航空工业不是要不要加速发展、能不能加速发展的问题,而是怎样加速发展,怎样更好发展的问题。有一句老话叫“时至不迎,反受其累”。如果抓不住机遇,不仅无法乘势而上,而且还要拉大差距。所以我们一定要按照江泽民总书记多次强调的,要有时代的紧迫感,抓住机遇;要有历史的责任感,珍惜机遇;要有科学的态度,用好机遇;充分把握航空工业面临的形势,牢固地树立危机感、紧迫感和使命感,把压力和动力凝聚为发展的进取力量,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努力振兴我国航空工业。五、关于航空工业2000年前的发展思路

总公司党组成立后,深入学习和领会小平视察南方重要谈话和党的十四大精神,分析航空工业面临的形势与任务,确定了航空工业的发展目标。到本世纪末,分两步用前三年、后五年的时间,实施航空工业“腾飞计划”。前三年(1993—1995年)要经过艰苦奋斗,初步树立航空工业的新形象。具体目标是实现航空工业在4个方面跨上新台阶:航空产品上技术新台阶;非航空产品上规模新台阶;外贸出口上创汇新台阶;全行业上效益新台阶。在主要经济技术指标方面,工业总产值年均递增速度达到20%,1995年全行业销售收人要比1992年翻一番;出口创汇达到8亿美元;实现利税14亿元。后五年(1996—2000年)要在这基础上更快地发展。在航空发展方面,要突破一批重大技术关键,拿出几项先进适用的航空武器装备,初步形成民用飞机系列;非航空产品要形成几种国内外市场知名的支柱产品;外贸出口要达到总产值的1/3左右;第三产业(简称三产)要有大的发展,与航空产品、民品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还要形成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的明星企业。在航空工业加快发展的同时,我们还要积极利用社会力量,支持和帮助地方发展轻小型飞机制造业。这样,就为在21世纪初全面振兴航空工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为实现这个发展目标,总公司党组提出了航空工业的发展思路、发展方针和行业精神。发展思路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转换机制,优化结构;依靠科技,重视质量;扩大开放,提高效益;抓住机遇,振兴航空。发展方针是:军民结合,航空为本,多种经营,开拓市场,走向世界。行业精神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无私奉献。

确定这样一套发展思路主要是基于以下考虑:一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把发展与改革结合起来。在经济发展中,要注意把发展与改革结合起来,抓紧解决深层次的问题,力争有一个发展较快的阶段,又要有一个比较合理的结构。二是大力继承和发扬航空工业的成功经验。航空工业几十年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对今后的发展具有重要借鉴作用,我们要珍惜这笔财富,在今后的工作中大力继承和发扬。三是紧紧抓住开拓市场这个关键。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我们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以市场为依托,带动军民结合、对外开放和多种经营的发展,加快走向市场的步伐。六、关于总公司组建后要抓好的几件大事

总公司组建后要抓好的几件大事为:(1)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十四大精神统一全行业职工的思想。(2)大力推进改革,加速机关职能转变和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3)把改革和调整紧密结合起来,逐步优化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4)进一步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方针,推进科技进步。(5)进一步扩大开放,尽快与国际市场接轨。(6)多渠道筹集资金,增强发展能力。(7)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特别是各级领导班子建设。

在抓好上述工作的同时,首先要坚决确保完成今年的科研、生产、经营任务。今年以来,航空工业的发展势头很好。1—4月与去年同期相比,总产值增长40%,民品产值增长47%,销售收入增长47%,利税增长63%;重点型号研制取得很大进展,飞机、发动机批生产交付分别增长了108%和68%。但是,今年的任务还很繁重,完成任务还存在一些关键性问题。从上到下要对下半年的任务进行一次分析,组织力量重点解决好存在的问题。各单位要精心组织,严格落实责任制,在提高质量的前提下,确保各项重点任务完成。

40多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正确领导下,在航空工业老领导的直接领导和关怀下,经过全行业一代又一代人的艰苦奋斗,航空工业得到了很大发展,形成了相当规模和基础。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的组建,标志着航空工业在走向振兴中迈出了新的一步。希望全行业50多万职工紧密团结起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继承和发扬过去的光荣传统,坚决贯彻航空工业的发展思路、发展方针,大力弘扬行业精神,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万众一心,励精图治,为在不太长的时间内振兴航空工业而努力奋斗![1] 本文1993年6月24日载于《中国航空航天报》。[2] 即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的简称。[3] 即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积累、自我发展”。[4] “复关”即恢复中国在《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缔约国的地位。1995年7月11日,中国正式提出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申请,自此“复关”转为“入世”。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

励精图治 奋力开拓 促进航空工业更快发展

——在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成立大会上的讲话(1993年6月26日)

根据第八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批准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和国务院关于撤销航空航天工业部,成立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的决定,经过近3个月的紧张筹备,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今天正式成立了。

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的组建,是国家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政府机构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务院专业经济部门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这次改革与航空工业历次体制变革有着本质不同,它是航空工业贯彻邓小平南巡重要谈话和党的十四大精神,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转换经营机制的重大举措,对航空工业的振兴和发展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它必将有力地推动航空工业管理模式的变革,彻底解决政企职责不分的问题;必将有力地推动航空工业的力量进一步组织起来,充分发挥整体优势和集团优势;必将有力地推动航空工业面向市场,探索一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加速发展的新路子;必将有力地推动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进一步搞好航空工业企业。

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的筹建工作是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直接领导和亲切关怀下,在中央编委和各有关领导机关的直接指导和大力支持下进行的。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按照政企职责分开和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转变职能,理顺关系,精兵简政,提高效率”的机构改革指导思想,参照国外航空工业大型企业的管理体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我们确定了总公司组建要坚持“八个有利”的指导原则。

根据上述原则和振兴航空工业的战略任务,我们重点研究了总公司机关的职能转变问题:一是要尽快实现从政府部门到经济实体的转变。按照政企职责分开的原则和《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的要求,总公司机关要把属于政府对航空工业的行政管理职能转移到国务院有关部门,把属于企业的权力全部放下去,把属于服务性的职能交给有关的事业单位承担,集中精神抓好规划、协调、经营、服务、监督工作,努力使总公司成为统筹经营航空工业国有资产,航空为本、军民结合,技工贸财(金融)结合,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外向型经济实体。二是要积极推进总公司从实物经营为主向资产经营为主的模式过渡。逐步使总公司成为以资产经营为主的投资中心和决策中心,基层企业和企业集团成为以实物(产品)经营为主的利润中心。形成这个模式需要一个改革过程。在当前情况下,总公司仍然实行资产经营与产品经营并行的模式。具体运行中实行总公司与企事业单位或企业集团两级经营的体制。

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成立,是振兴航空工业的新起点。40多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正确领导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亲切关怀下,在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下,经过一代又一代人艰苦奋斗,我国航空工业迅速发展,形成了相当规模、比较完整的科技工业体系,为国民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但是,与“四化”建设的需求和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我们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当前,航空工业面临着加快改革、加速发展的良好机遇。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和全国人民对航空工业发展非常重视,非常关心;我国经济体制的深刻变化和国民经济迅速发展,为航空工业提供了比较宽松的发展环境;国际航空界有与我们合作发展航空工业的强烈愿望;特别是我们有一个相当大的市场,无论是军队和民航,都要求我们提供质量高、性能好的航空产品,而且需求非常迫切。同时,我们也面对严峻的挑战。航空产品的发展不能很好地满足部队和民航的要求,特别是民用飞机“腿短”的问题比较突出;全行业的经济效益不高;航空工业民品不仅在国内同行间竞争激烈,而且在我国恢复关贸总协定缔约国地位以后,还会受到国际竞争的猛烈冲击。新的挑战和机遇,对我们既是压力,又是动力。我们一定要深刻理解和坚决贯彻江泽民总书记关于抓住机遇、珍惜机遇、用好机遇的指示精神,牢固树立危机感、紧迫感和使命感,把压力变为动力,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真抓实干,迎接挑战,努力开创航空工业发展新局面。

根据航空工业面临的形势,按照党的十四大提出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在继承发扬过去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航空工业的发展思路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转换机制,优化结构;依靠科技,重视质量;扩大开放,提高效益;抓住机遇,振兴航空。发展方针是:军民结合,航空为本,多种经营,开拓市场,走向世界。

我们的发展设想是:到本世纪末,分两步用前三年、后五年的时间,动员全行业的力量,精心组织,顽强拼搏,实施航空工业“腾飞计划”。前三年(1993—1995年)要初步树立航空工业的新形象。具体目标是跨上4个新台阶:航空产品上技术新台阶,非航空产品上规模新台阶,外贸出口上创汇新台阶,全行业上效益新台阶。主要经济指标大幅度增长,工业总产值年均递增速度达20%,1995年销售收入比1992年翻一番,出口创汇达到8亿美元,实现利税14亿元。后五年(1996—2000年)要在这个基础上更快地发展。

在航空发展方面,要突破一批重大技术关键,拿出几项先进适用的航空武器装备,初步形成民用飞机系列:外贸出口要达到总产值的1/3左右;第三产业要有一个大的发展,与航空产品、民品形成“三足鼎立”之势;并要形成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的明星企业。这样,就为实现10~15年振兴航空工业的战略任务打下了坚实基础。因此,我们要重点抓好7项全局性的工作:

第一,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我国航空工业长期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我们的思想观念、习惯、制度、方法都极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必须来一个彻底转变。因此,我们一定要下决心认真学习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尽快掌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规律,把我国航空工业的经营战略、科技开发、机制转换、结构调整、提高效益等各项工作统统建立在适应市场经济的基础上,努力探索一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航空工业的新路子。

第二,把发展与改革结合起来,加大机关转变职能和企业转换机制的力度。目前航空工业的问题,根子在体制,关键在企业。要解决这些深层次矛盾,必须在加快发展的同时加大改革力度。公司总部要本着“航空集中、民品放开”“宏观管好、微观搞活”的原则,重点抓好发展战略、资产经营、重大型号管理和科研教育等大事,把企业的14项经营权进一步逐项落实,抓紧到位。基层企业与企业集团要加速转换机制,加强企业管理,特别要强化质量管理和各项管理基础工作,不断增强活力,促进航空工业持续稳定协调发展。通过转变职能与转换机制,使航空工业初步形成两级经营体制。

第三,抓紧调整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发挥集团优势。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的组建,为结构调整进一步创造了条件。要抓住时机,合理组织,做到集中力量,捏成“拳头”,发挥全行业一盘棋的整体优势和集团优势,增强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通过调整,发展两翼(民品与第三产业),强化主体(航空产品),形成科技先导,航空为本,军民结合,内外结合,二三产业并举,多种经营,广泛发展的格局。同时,要通过合作的形式,积极支持地方发展轻小型飞机制造业,动员社会力量加速民机工业发展。

第四,坚决落实“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方针,振兴航空高科技。作为高科技产业,航空工业要以科技振兴带动产业振兴。要坚持科研先行,加强预先研究,跟踪世界航空高科技发展,重视教育和人才培养。以高技术为支撑,抓紧研制航空产品,建设好几个高水平的航空科研所、产品设计所、国家实验室和两三所全国一流水平的航空高等院校,使中国航空事业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第五,进一步扩大开放,加速与国际市场接轨。开拓海外发展空间是中国航空工业的必然选择。要大力推进国际合作,积极引进国外先进适用技术,把更多的企业推向国际市场,实现外贸、外资、外经全方位发展,使总公司成为国际航空界的一个实力集团。

第六,多渠道筹集资金,增强发展能力。要实行更灵活、更具吸引力的发展机制,充分利用合资、合作、股份制融资和贷款等各种形式,筹措资金,改造企业,发展航空事业。

第七,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努力继承和大力发扬航空工业的光荣传统,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特别要把各级领导班子的团结和廉政建设作为一件大事抓紧抓好,在全行业形成一种坚强团结,政通人和,齐心协力振兴航空工业的新局面。

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的组建,标志着我国航空工业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我们要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十四大精神,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励精图治,奋力开拓,为完成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交给我们的任务,为建立和保持一个强大的航空工业而奋斗!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