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故事(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12 04:19:52

点击下载

作者:薛斐

出版社:中华书局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庄子故事

庄子故事试读:

中华经典故事出版说明

中华五千年文明,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经典故事。女娲造人、刻舟求剑、苏武牧羊、美人计、新亭对泣、割发代首、毛遂自荐……这些故事穿越历史、代代相传、历久弥新,它们彰显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浓缩了许多做人、做事的道理和智慧,同时还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揭示纷繁历史变迁的窗口。为帮助当代读者了解中华五千年的辉煌,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丰富积淀,陶冶情操,并引领大家由此阅读古代经典,中华书局推出“中华经典故事”丛书。

丛书精选中华故事中的经典篇章,在保留传统故事精髓的基础上,更加贴近当代读者的阅读需求,从而使读者更容易领悟经典故事所传达出的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内核。

故事内涵有提升。每个故事之后用简练的语言联系实际,进行解读,以唤起读者更多的思索,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古为今用。

故事后或附经典原文,让读者通览经典原貌,整体感知;或附“博闻馆”,链接与故事相关的其他故事或知识,拓宽思路,有助于更加全面地理解故事。

故事配图丰富新颖,力求趣味性和知识性并重。巧妙的配图文字,帮助大家轻松阅读,并开阔视野,从多角度扩展知识。

对于故事中的生僻字词均加注汉语拼音及注解,以帮助阅读和理解。

本套丛书由富有研究成果的专家学者协力创作,在此对所有参与编写的人员表示由衷感谢。中华书局编辑部2012年9月

鲲鹏的大志向

子·逍遥游》第一句就说“北冥有鱼,其名曰鲲(kūn)”。《庄大家都会以为是北方的大海里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作鲲。其实冥比海要大得多,是一个无边无际、水深而又神秘的地方。这个地方在哪里呢?谁也不知道。

所以庄子就想象,有这样一条名字叫鲲的鱼,它的身长不知道有几千里。这条叫鲲的鱼跃出水面变化成鸟,此时,它的名字就叫鹏。鹏鸟的脊背,也不知道有几千里宽;它振翅飞向蓝天,张开翅膀,就像乌云一样遮天蔽日。鹏鸟在海动风起时迁徙到南冥。南冥,是庄子想象中南方的一个非常大的地方。庄子说,它就是天池。而现实中的长白山天池却无法和南冥相比。

地方是神秘的地方,鹏鸟也是一只神奇的鸟。它的翅膀拍打水面能激起三千里的波涛,振翅而飞就能冲上九万里的高空。这场景用乌云蔽日、白浪滔天来形容,已不是夸张的手法,而是写实。

将来,我们看到“鲲鹏展翅九万里”“会当水击三千里”这样的诗句,应该想到这是庄子给作者的灵感。

鹏鸟振翅一飞,要过六个月才停歇下来。它背负着蓝天,俯视下方,那境界异常高远。它是一只高傲而孤独的鸟,没有同伴,一路上始终没有说过一句话。大地上的一切场景,在它眼中,也如尘埃一般。但陆地上的生物却不能不看鹏鸟,因为它的形象太容易受到关注了。

树上的蝉和小麻雀看见鹏鸟从头顶经过,很不理解。

蝉说:“我使出浑身的力气往上飞,也飞不出榆树和檀(tán)树密密层层的叶子呀!”

小麻雀说:“飞不上去就待在地面上也挺好,为什么要跑到九万里的高空而向南飞呢?这大鸟到底要干什么呀?”

于是,庄子就批评这两个小家伙,说它们能懂得什么呢!小聪明赶不上大智慧,这就是小与大的不同了。明代著名书法家丰坊的作品《逍遥游》(局部)。丰坊工篆刻,尤善草书。这幅作品是嘉靖年间丰坊为友人所书,自然俊美,端丽绝俗,属“筋书”(书法术语,指劲健的点画)多骨微肉者。【博闻馆】鸿鹄之志庄子瞧不起小麻雀,瞧不起小麻雀的还有另外一个人。在司马迁的《史记·陈涉世家》里,有个年轻的雇农名叫陈胜。有一天,陈胜和几个身份相同的人耕地,累了就坐在田间休息。陈胜对大伙说:“如果有一天谁发家致富了,可别忘了咱们一起耕地的伙伴呀。”同伴们听了,哈哈大笑,有的说:“就咱们这些人,哪儿来的富贵呀?”陈胜叹了口气说:“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意思是:你们就像小燕雀一样,怎么理解得了天鹅的志向呢?后来陈胜和吴广在大泽乡发动起义,他们是最早起来推翻秦始皇暴政的农民领袖。陈胜是个有志向的人,还有个相类似的人,他看到秦始皇庞大又奢华的出巡队伍,便在一旁羡慕地感叹:“大丈夫活着理当如此。”陈胜起兵以后,他也在沛县(位于今江苏徐州)起兵,后来,还统一了天下,这个人就是汉朝的开国皇帝——高祖刘邦。另一个人同样看到秦始皇庞大的出巡队伍,轻蔑地说:“彼可取而代也。”意思是:秦始皇的位置我是可以取代的。这个人后来随叔叔项梁起义,在巨鹿之战中大破秦军主力。他就是和刘邦争天下的项羽。虽然最终他失败了,但仍然是个大英雄。可见,想要干大事业,就要有远大的志向。一方面要有大鹏鸟那样远大的抱负,同时又要脚踏实地,一步步努力实现它。从小立志,努力实现自我价值,这一点古人今人应该是相通的。

淡泊名利的许由

记》中说“天下为公,选贤与能”。在上古的时候,天下《礼是大家的天下,君主不是父亲传下来的,而是推选出来的;君主也不是作威作福的,而是为天下人服务的。除了耕种收割、捕鱼打猎这样的日常劳动,他还要视察各处耕种的收成怎样,有没有灾荒水患之类,给闹饥荒的地方调拨粮食,组织人力治理水患灾害。君主老了,要把位置让给更贤明的人,这叫“禅(shàn)让”。

大约四千多年前,君主尧年纪大了,他开始寻找贤能的人来代替自己。尧选中了志趣高洁的许由,要把天下让给他。

一天,尧放下了手头的工作,亲自去找那位逸士——许由。尧平时俭朴惯了,没有华丽的衣着,也没有庞大的私人卫队和仪仗随从,所以他独自出行比起后代帝王的微服私访要自然得多。

尧找到了许由住的茅庐,自我介绍:“在下名放勋,人称唐尧。请问您就是许由先生吗?”“正是在下。”“久闻大名,特来拜访。”“请进。”

于是,许由把尧让进茅屋,二人不分宾主,席地盘膝而坐。

尧坐定之后,对许由讲了一番很动人的说辞:“有日月挂在天空,可是小小的烛火还在燃烧不息,它要跟太阳和月亮争辉,不是很难吗?及时雨已经从天而降了,可是还有人在不停地浇水灌溉,这对于润泽禾苗,岂不是徒劳吗?先生您如果坐在君主的位置,天下就会长治久安,可是我这老朽还占着这个位置,真是惭愧。请允许我把天下交给你。”坐落于许由寨(位于今河南许昌鄢陵县)中的许由墓,墓为圆形墓冢,冢前有墓碑,记载了许由的生平及许姓的变迁。许由是尧帝时的一位贤士,被后人称为隐士之祖。他淡泊名利,曾拒受九州之长和帝位,率领部落隐居在许昌这块土地上,开始了刀耕火种的生活,从而点燃这里的文明之火。许由是许昌这块富饶沃土的开拓者,是许地文明的播种人,是许昌冠“许”之称的本源,是天下许姓的始祖。

尧选择许由是为了把政权交给一个能胜任的人,让天下百姓幸福,所以他说得恳切真诚。而许由却淡泊名利、不问政治,追求一种绝对自由、不受任何束缚的精神境界,所以,他更加诚恳而委婉地拒绝了:“天下是由你在治理的,现在天下已经治理好了,而我却要来替代你,我岂不是会背上为名利而来的骂名吗?鹪鹩(jiāo liáo)鸟在丛林深处筑巢,不过就占用一根树杈罢了;鼹鼠到大河边饮水,只要肚子喝饱就行了。天下对我有什么用呢?还是请你回去吧!厨师即使不下厨,主祭的人也不应该越位替厨师烹饪菜肴。”

庄子只把故事讲到这里,后来的事情是这样的——

许由婉拒了尧的请求,尧只得告辞而去,内心却更加敬重许由清高的品德。

尧走后,许由怕尧再来找他,就连夜逃进山里,隐居起来。果然,不久尧又派人去请许由,对他说:“如果先生坚决不接受君位,希望先生能出来做个高官。”

许由听到这个消息,立刻跑到山下的颍(yǐng)水边,双手捧起水洗了洗耳朵,意思是尘世间的俗事污染了他的耳朵。

后来,尧终于放弃了把君主位置让给许由的打算,而将君主之位给了另一个有治国才能的人——舜。【博闻馆】华盛顿拒当国王在庄子眼里,大鹏鸟是天下第一逍遥鸟,许由是天下第一逍遥人。他们一个是传说中的鸟,一个是传说中的人,都已难觅踪迹。而现实中确实存在许由这样不为名利所动的逍遥人,他就是美国第一任总统——乔治·华盛顿。乔治·华盛顿是美国独立战争中的大陆军总司令。他率领北美殖民地人民组成的大陆军团,赶走了英国殖民者,赢得了独立战争的胜利。他在1787年主持了制宪会议,制定了现在的美国宪法。1789年,他当选为美国第一任总统,并于1793年获得连任。他在两届任期中设立了许多政策,一直延用到今天。华盛顿生活的时代,世界格局和现在完全不同。那是个各国盛行君主制的时代,世界是国王、酋长、皇帝们的世界。法国有国王,俄国有沙皇,英国有君主,土耳其有苏丹,中国有皇帝,就是没有任何一个大国采用共和政体。在当时,君主制是深入人心的。鉴于华盛顿的威望、声誉和能力,1782年5月,以大陆军上校尼古拉为首的一批军官秘密集会,积极筹划拥戴华盛顿为国王。在那一刻,美国是否能成为共和国,就在于华盛顿会怎样选择。华盛顿稍一犹豫,历史就可能改写。但结果是华盛顿断然拒绝拥立自己成为国王的计划,他给尼古拉上校写了一封信,有几句是这样写的:如果我还有一点自知之明的话,可以说你不可能找到一位比我更讨厌你的计划的人了。……因此,我恳求你,从你头脑里清除这些思想,并且决不要让你自己或者任何别的人传播类似性质的思想,如果你重视你的国家,关心你自己或子孙后代,或者尊重我的话。这封信后来成为世界优秀散文名篇。当英国国王乔治三世得知华盛顿放弃王权的惊世骇俗之举时,也不得不惊叹说:“他将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人物。”华盛顿的高风亮节,让闪亮的王冠从此黯然失色。美国由此走上了民主共和的道路。华盛顿成为现实版的第一逍遥人。为什么说他第一呢?因为我们都希望越来越多的人能像他一样,把国家走上民主法制的轨道看得比个人的权力地位更重要。这样,世界就越来越美好了。

宋国人卖帽子

秋战国时期,宋国有个商人,他听说南方的越国没有帽子,春于是就把一种叫作章甫的帽子运到越国去卖。这商人琢磨着,这一趟长途贩运肯定能挣上一笔大钱。冠为古代男子戴的帽子。此发冠雕琢重叠的莲花瓣,互相对称,下部雕有一个小圆孔,与冠背圆孔相对,后配白玉圆簪贯穿其中。整个器物线条圆润,琢磨精细。

章甫是古代商朝人戴的一种冠帽,宋国人是商朝的后代,所以宋国人戴这种帽子。这是礼仪之邦才用的东西,和我们今天为了保暖、防寒、装饰用的帽子有所不同。古代华夏人一般都留着长头发。他们的长发不是散开的,而要扎起来。而他们戴的帽子顶端正好有个空间可以容纳和固定发髻,看起来既利落又精神。在当时,如果看见头发短的人,便知是犯了罪受过刑罚的,因为有一种刑罚叫“髡(kūn)”,就是把犯罪人的头发剃掉。头发披散着、不束发的那是性格古怪、狂放不羁或精神有问题的人。

古人对于帽子很是讲究,所以形容人的衣着整齐得体为“衣冠楚楚”。不同的身份、不同的场合戴不同的帽子,和现代人西装革履(lǚ)一样,是一种礼仪规范。宋人经商的目的地——越国,就在现在的江苏、浙江、福建等地,那时这一带还是蛮荒之地,还没有接受这种华夏文化。

越国路途遥远,宋国商人跋山涉水、费尽周折,才把帽子运到越国。到了那里才发现,越国人不留头发,而是把头发剪得短短的,而且满身刺着稀奇古怪的花纹。越人是不戴帽子的。那种配着发髻带的章甫帽,对他们来说根本没用,是个一文不值的东西。

所以那位宋国商人白折腾了一场,只好失望而归。

庄子通过宋人卖帽子的故事,想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不要总是从自我的角度来考虑问题,要把眼光放得长远些、开阔些、灵活些,否则是要吃苦头的。【博闻馆】推销员卖鞋从现代营销学的角度来分析宋人卖帽子这则故事,结论是:这个宋国人没有事先做好充分的市场调研,选错了销售对象,也就是说他没能把商品推销给识货的人。有趣的是,国外有一则营销事例,和这个卖帽子的故事很类似。欧洲有个专门做皮鞋销售的公司,他们打算把销售市场拓展到全世界。于是总经理找来两名平时比较能干的推销员,对他们说:“我们打算在非洲开一个销售公司,先派你们两个去做一下市场调研,考察一下,看看那里的市场前景如何。同时,我还要考察一下你们的工作能力,看你们谁先打开非洲市场。”两名推销员接受了任务,分别去了非洲的两个不同地区。地方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当时非洲人都是不穿鞋的。一位推销员看到非洲人都不穿鞋子,非常失望,很沮丧地给总经理写信汇报说:“这里的人都不穿鞋子,没有什么市场。”总经理听后就把他召回公司了。另一位推销员来到非洲后,看到那里的人都打着赤脚,把他高兴坏了。他马上写信给总经理,说:“这里的人都赤着脚,他们每个人都需要鞋子,市场空间实在太大了!请快点调拨一万双鞋子到这里来吧。”两位推销员看到的现象是一样的——非洲人不穿鞋子。但一个把它当成了障碍,退缩不前,从而与成功失之交臂;另一个把它当成了机遇,产生了奋斗进取的勇气和力量,从而获得了成功。这个故事可以看作宋人卖帽子故事的引申。宋人卖帽子,欧洲人卖鞋,怎样把不戴帽子、不穿鞋的人们变成自己的客户呢?首先需要用更聪明、更温和的方式让对方接受自己的文明。让剃发的人认同蓄发,让赤脚的人认同穿鞋。这同样论证了庄子的观点,不能只从自我的角度考虑问题,眼光要长远、开阔。

大家伙的大用处

子有个朋友叫惠施,他是宋国一个很了不起的哲学家,人们庄尊称他为惠子。

庄子和惠子是一对好朋友,但两人碰到一起却喜欢抬杠。这二位打口水仗,虽不是真的剑拔弩张,但句句话都暗藏机锋。

这一天,惠子和庄子坐在一起,一边喝茶一边闲聊。

惠子对庄子说:“魏王送给我一颗葫芦种子,我种下了,没想到结出来一个特大的葫芦。”

庄子吃惊地问:“有多大?”

惠子说:“这大葫芦肚子大得能装五石(dàn,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粮食。可惜,这葫芦大而无用。你说用它装水吧,它外皮不结实,水装多了,它就裂了;你说把这葫芦剖开做成瓢吧,它又太大了,不好使又没地方放。唉,我只好把它砸碎啦。”

惠子所说的大而无用,就是暗指庄子的大道理,就像这大葫芦,不如趁早砸了算了。

庄子笑了笑,说:“噢,是这么回事呀。看来先生是不会用大的东西啊。”

这回轮到惠子好奇了,问:“这怎么讲呢?”

庄子捋着胡子说:“宋国的一家人有个祖传秘方,用了它,冬天手不会冻裂。这家人世代以漂洗丝帛为业。冬天,其他的同行都不能干活儿了,这家人还能继续干,所以他们挣的钱比别人多。”

惠子眯着眼睛听着。

庄子继续说:“后来,有个旅客听说这家人有秘方,便要拿一百两金子把秘方买下来。这家人从没见到过这么多钱,一家人商量了一下,想想觉得划算,便把秘方卖给了他。买秘方的人直奔吴国,求见吴王,说自己有能力带兵打仗。这时候,吴国正和越国打仗,吴王觉得他是个人才,便给他一支军队。时值冬天,吴军与越军展开水战,吴军因为有了不冻手的秘方,战斗力大大增强,把越军杀得大败。吴王大喜,给买秘方的人加官进爵,还赏了一块封地。”

惠子问:“这又说明什么呢?”

庄子笑笑说:“同样是使手不会冻裂的秘方,有的人拥有它,却只能多漂洗些丝帛挣钱;有的人拥有它,就可以打胜仗得到封赏。这是因为对秘方做了不同的使用啊。如今先生有能容纳五石粮食的大葫芦,为什么不把它制成浮船,用它浮游江河呢?你还嫌它太大,嫌它无处可放?看来先生还没有开窍啊!”

惠子听了还是不服气,说道:“我有一棵大树,人们叫它樗(chū),就是俗称的臭椿树。树干疙里疙瘩,树枝弯弯曲曲。因为它不是好材料,这树种在路边,木匠们瞧都不瞧它一眼。就如你讲的道理,大而无用。”

庄子笑着说:“先生有棵大树,嫌它没有用处,为什么不把它栽在空旷的野外?咱们可以悠闲地在它旁边散步,自在地躺在树下休息,这棵大树也不会遭到砍伐。这不是挺好吗?”

辩论结束,庄子赢得很彻底,可以说是完胜。因为他用一系列论据证明了,“大而无当”是伪命题,没有大而无当的东西,只有不开窍的人,把大的东西用错了地方。【博闻馆】商纣王与象牙筷防冻手的秘方是一个小事物,但用得适当,就能起到正面的大作用。然而,同样是一个小事物,若使用不当,也会带来负面作用和破坏。战国晚期的思想家韩非,在他的著作《韩非子》里讲了商纣王和象牙筷子的故事。商纣王一开始并不是特别残暴的君主,他也是一点一点慢慢堕落,最后亡国的。位于河南淇县城东的纣王墓。“纣王之墓”四个苍劲大字为著名历史学家周谷城先生1987年所题写。据说有一次纣王生日,周边的邻国进贡了许多礼物,纣王很高兴地收下了。其中有一副精制的象牙筷子,纣王非常喜欢,就用它做了日常的餐具。商纣王的叔叔箕(jī)子,见纣王用象牙筷子吃饭,就有一种不祥的预感。他劝纣王不要用了,可纣王不听。箕子担心什么呢?因为纣王用了象牙筷子,其他餐具也得配套呀,所以,他的杯子换成了犀角玉杯。餐具换成了全套高档的了,一般的粗茶淡饭又和餐具不配套了,所以纣王的餐桌上就要有山珍海味。有了这些山珍海味,纣王的用餐环境也得跟着变,当然不能穿着短的粗布衣在茅屋中吃饭了,而是要穿着做工考究的服装,在华丽的宫殿进餐。箕子担心的是一件小事物使用不当,会带来越来越大的负面影响。所以他会为一双筷子而害怕。果然,箕子担心的事情一件件都成了现实,纣王的生活越来越奢华腐朽,他本人也越来越荒淫残暴。不到五年,纣王便经常在酒池肉林中开宴会,还设了许多残酷的刑罚,搞得民不聊生。商朝最终被周武王讨伐,灭亡了。纣王也在自己的宫殿里自焚而亡。通过庄子和韩非子这两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到,无论大小事物我们都要用得恰当得体。一些看似微小的事情,做得不对,有可能给我们的工作生活造成一系列困扰,所以,每件事我们都要认真对待。

朝三暮四

前有一个人,养了一群猴子。他和猴子相处久了,教会了猴从子很多东西。所以他养的猴子能听懂他的话,还能通过叫声与手势和主人作简单的沟通。

比如,主人问猴子:“咱们上山玩儿去好不好呀?”猴子们很开心,就拍着手,“吱吱”叫着点头,然后撒着欢儿漫山遍野地乱跑。

时候不早了,主人喊:“天晚啦,该回家啦,不要玩儿啦。”猴子们会撅着嘴,磨蹭着集中到主人身边。

有一段时间,主人的经济条件不太好,他想降低猴子们的伙食标准,于是就把猴子们叫到身边,跟它们说:“从今天起,我给大家分栗子吃,好不好呀?”

栗子是很好吃的东西,猴子们当然很开心。

主人又说:“早上给大家三升,晚上给大家四升,好不好呀?”

猴子们听了,嫌少,连连摇头,还发出生气的“吱吱”声。

主人见了,马上改口说:“那好那好,咱们不这么分了,改成早上四升,晚上三升怎么样呀?”

猴子们以为这样栗子就多了,高兴得一边跳一边点头。其实栗子的数量没有变,每天还是七升。主人只是用早晚数量的变化来左右猴子们的喜怒,这也是顺着猴子们的主观意愿去做罢了。

庄子讲这个故事,是希望大家明白:万事万物的来源与归宿就是“道”,万事万物融合成一个整体,都存在于“道”中。

只有明智通达的人才懂得这个道理,所以他们对待事情不固执己见,顺从平常的道理。人能够顺着自然去做,达到讲不出其中缘故的境界,这就是“道”。就如陶渊明那两句诗“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说不出来才达到了悟道的境界。

从上面的故事看,朝三暮四这个成语,最早的意思应该是本质上没什么不同,类似换汤不换药。随着时间的推移,现在人们都用它来比喻反复无常、变化不定。其实真正形容反复无常、变化不定的应是另一个成语“朝秦暮楚”。朝秦暮楚,说的是战国时期,秦楚两大诸侯国都想称霸,所以经常打仗。夹在它们中间的小诸侯国为了自保或为了自身的利益,一会儿和秦国结盟,一会儿和楚国结盟。所以这个“朝秦暮楚”更接近反复无常、变化不定的意思。【博闻馆】“少年得志”和“大器晚成”庄子的大道理似乎太高深了。这么高深的道理,能够指导我们的行动吗?回答是肯定的。我们可以把一个人的一生看成庄子所说的“道”。有的人很年轻就取得了成就,我们把这称作“少年得志”;有的人取得被社会所公认的成就时,年纪已经很大了,我们称这样的人是“大器晚成”。成名不分早晚,只要有智慧、有知识、有能力又肯努力,总会取得成就的。只是由于外部环境不同,有的人机会来得早一些,有的人机会来得晚一些,但结果是一样的,他们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在我们听过读过的励志故事中,有许多少年才俊:比如四岁让梨的孔融,十二岁拜相的甘罗,十八岁抗击匈奴的霍去病,还有在赤壁之战中,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周瑜等。他们的成绩的确令人羡慕和景仰,但我们更应多关注那些大器晚成的人。说到“大器晚成”,我们不能不提一个很晚很晚才成功的人,有多晚呢?八十岁。他就是姜尚,人称姜太公。姜尚出身贵族,后来家道中落沦为贫民。为维持生计,他做过小生意,卖过肉,但是肉没卖出去,全坏了。后来他又卖酒,还是没卖出去,酒酸了。他没有气馁,继续卖面粉。当他挑着两担面粉到集市去时,不小心把担子弄翻了,面粉撒了一地,一阵大风吹来,把面粉全吹跑了。这时候,姜尚的妻子因生活所迫也离开了他。姜尚虽然贫寒,但一直胸怀大志。他始终不倦地研究兵书战策,思考治国兴邦之道,希望有一天能够施展自己的抱负,经世济民。但是商纣王是个暴君,当时的政治十分黑暗,姜尚就隐居起来,他用直的鱼钩钓鱼,其实是静观世态的变化,等待发展的机会。终于,周文王到各处访贤,与八十岁的姜太公相遇。二人畅谈天下大事,十分投机。周文王封他为“太师”。姜尚从此开始辅佐文王,谋划灭商大业。后来文王死了,姜尚又辅佐周武王,并最终灭掉了商朝。姜尚成名够晚了吧。在漫长的失败生涯中,他若中途放弃,不再为人生目标而努力,就不会有后来的成就。位于陕西宝鸡的姜子牙钓鱼台。据传姜子牙就是在此垂钓的时候,遇到周文王,辅佐朝政,于是西周得以开国。“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便成为后世人们津津乐道的俗语。也许我们的目的地满布鲜花,但中间有长长的一大段荆棘路。我们只要努力向前走,不放弃,什么时候到达目的地都不算晚。“歌且谣,意方远,东山高卧时起来,欲济苍生未应晚。”诗人李白也是这样想的。

列子拒粟米

子名御寇,和庄子一样,也是战国时期道家思想的代表人列物,主张清静无为。但列子生活的时代要稍早于庄子,因此是庄子的老前辈。

列子生活贫困,家里的伙食很差,甚至常常吃不饱肚子,所以营养跟不上,一家人都面黄肌瘦的。凭他的学问,谋个一官半职很容易,可是列子也是一个逍遥人,更爱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他宁愿守在家里,帮妻子干家务,带孩子。他认为这才是生活的真谛。

郑国的大臣子阳身边有个谋士,一天对子阳说:“列御寇是一位有道德有学问的人,然而,他住在大人您治理的国家,却过着如此贫困的生活,这件事让别人知道了,恐怕会说大人不喜欢贤达之士吧?”

子阳一怔,说道:“我最崇尚贤达的士人了,这个人住在哪里?我派人去看看他。结交和帮助贤达的士人,我也可以博得个好名声啊。”

于是,子阳立即派人给列子送去粟米。当时列子家正等米下锅呢。

见到子阳派来的官吏,列子问道:“子阳先生这番好意是自愿的么?”

来人很诚实,说道:“这是子阳大人的谋士出的主意,好让他能够多结交些贤达的士人。”

列子听后,一挥手说:“请您回去告诉子阳先生,我非常感谢他的好意,但是实在抱歉,我不能接受。”

来人只好原封不动地把粟米又带了回去。

列子回到屋里,只见妻子正在伤心呢。原来,刚才的一切妻子都看在了眼里,她一边抹眼泪一边埋怨说:“我听说贤人的妻子儿女都能够享受安逸和快乐,可是我和孩子哪过过一天好日子呢?如今咱们家里已经揭不开锅了,孩子们正在长身体,你却让他们饿肚子。好不容易子阳大人瞧得起咱们,派人给咱家送米,你怎么可以拒绝呢?”

列子不生气,反而笑着对妻子说:“贤妻呀,听我慢慢解释。子阳并没有亲自和我交谈过,他并不是真正了解我。他是听了别人说我的好话才派人给我送粟米的。如果等他再听了别人说我的坏话,还可能会给我治罪呢。这就是我不愿接收粟米的原因。贤妻你不要生气,不要伤心,咱们先拿几件衣服去换些米,等我收了新学生,就有学费了。以后我多帮你干活儿,好不好呀?”列子哄了半天,妻子才破涕为笑。

后来,郑国的百姓发生暴乱,子阳被杀。子阳的党羽有许多被株连,也死于暴乱。列子因为从未和子阳有过来往,才得以保全性命。列子的妻子回想起这事,难免有些后怕,同时也不得不佩服丈夫的远见卓识。【博闻馆】吕不韦发迹列子是一位不重名利且有远见卓识的人物。在司马迁的《史记》中也记载了一位深谋远虑的人,他就是战国时期的大商人——吕不韦。吕不韦为了做生意,经常需要往来于各国之间。有一次,他来到赵国的都城邯郸,遇上一位小伙子。当时天气已经转凉,而这小伙子还穿着单衣。凭吕不韦的经验,这人虽然衣着寒酸却气度不凡。“您看,这穿单衣的人是谁呀?”吕不韦向当地人打听。当地人不屑地问答:“这人你都不知道,他是当今秦国大王之孙、太子安国君的儿子,名叫子楚,正在赵国当人质。”需要说明一下,这里说的“人质”和现在被恐怖分子抓去的人质可不是一个概念。春秋战国时,各国之间为化解矛盾,取得信任,往往把与国君有血缘关系的人送到他国做“俘虏”。可见,那时候,人质的地位并不低。吕不韦又问道:“这么高贵的身份,怎么穿成这样啊?”“嗨!”那人说道,“这段时间秦赵两国不是老打仗嘛,秦国打赵国,赵国能对秦国的人质好吗?所以,这子楚的待遇就越来越差喽。”得知这个情况,吕不韦有了些想法:我《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秦国丞要有笔大买卖了。我若在子楚身上投资,将来相吕不韦组织属下门客集体编撰的回报恐怕难以用钱计算。的杂家著作,又名《吕览》。此书共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于是,吕不韦拿出大量的钱财疏通关系吕不韦认为此书包括了天地万物以结交子楚。他以秦国商人的名义给子楚送来古往今来的事理,所以称为“吕氏春秋”。贵重的物品,还送上大量钱财。“大哥,您的恩情我无以回报!有朝一日我若发达了,一定会报答您的!”身在异国他乡又无依无靠的子楚,得到吕不韦这么大的帮助,心存感激,说出了这番话。吕不韦知道,他投资的第一步成功了。后来,子楚的父亲安国君继了位,就是历史上的秦孝文王。吕不韦又用计让孝文王立子楚为太子。孝文王身体一向不好,加之继位时年事已高,没过多久便一命呜呼了。这样,子楚便顺理成章地继承了王位,即秦庄襄王。庄襄王对吕不韦一直心怀感激,他拜吕不韦为丞相,封他为文信侯。庄襄王死后,他的儿子嬴政继承王位,嬴政便是历史上有名的秦始皇。吕不韦被嬴政尊为仲父,秦国的行政大权全掌握在他手中,成了权倾天下的人物,果真实现了他“投资子楚,获利千万倍”的想法。吕不韦的发迹,证明了他确实算是一个深谋远虑的人。但他所做的一切,却是为了追名逐利。从境界上看,他比起清高的列子,可是差远了。

庄子梦蝶

子的学问很大,但现实生活中,他的境遇并不好。从司马迁庄《史记》的记载来看,庄子曾经做过漆园吏,但不知是管理漆园的小官吏,还是漆园这个地方的小官吏。反正他做官的时间不长,生活也挺贫困,穷到要向地方官借粮食。他住的是贫民区的房子,靠编草鞋卖草鞋为生。长期的营养不良,导致他面黄肌瘦的。

虽然生活贫困,但庄子并不感到沮丧,反而很喜爱这样自由自在的、不被世俗所拖累的生活。

有一次,楚王派人带着一千两黄金聘请庄子,要拜他作丞相。在别人看来,这是改变命运的好时机,但庄子只是微微一笑,对来使说:“一千两黄金,的确是贵重的礼物;丞相的官职,也是非常尊贵的地位。但是,你没见过祭天祭地时献祭的牛吗?人们用精细的饲料喂它,还给它披上锦绣的‘衣服’,让它舒舒服服地生活。几年以后,等到要杀它,用来献祭时,这头肥牛想要变成一只瘦小的猪,以便逃过被宰杀的命运,已是不可能了。你快回去吧,别拿名利来玷污我。我宁可生活在贫困中自由自在,自得其乐,也不愿受国君的约束。我一辈子不做官,才能得到我意想中的快乐。”

庄子就是这样一个人,为了自由自在的生活,功名利禄全都可以抛弃。庄子是自由的,他的梦境同样也是自由的。庄子喜欢在白天睡觉,有一次,他做了一个有趣的梦,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大蝴蝶。大蝴蝶扇动着翅膀,在花丛中飞翔。在他眼前是一片花的海洋。缤纷绚丽的花朵,一簇簇一丛丛。叶子上花瓣上还带着露珠,和煦的阳光洒在上面,熠熠(yì yì)闪光,就像一颗颗小宝石。大蝴蝶轻盈地落在一朵大白花的黄色花蕊上,贪婪地吸食着花蕊上的露珠,香香的,甜甜的,有花蜜的味道。大蝴蝶感到无限的畅美和惬意,它根本不知道自己原来是庄子。大蝴蝶在花丛中上下飞舞着,累了,停在一朵野蔷薇上,想伸个懒腰。手臂一伸,重重地打到土坯墙上,庄子醒了。

从梦中醒来,庄子发现自己又成了人了。但梦中的感觉还在,他觉得自己的两只胳膊轻飘飘的,好像蝴蝶在扇动翅膀。这让他有些惊疑不定,不知是庄子做梦变成了蝴蝶,还是蝴蝶做梦变成了庄子。庄子想:我与蝴蝶必然有各自的主体,但在梦中却发生了这两个主体的换位。这种换位就是“物化”吧。【博闻馆】李商隐的蝴蝶梦庄子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这件事情引发了他的哲学思考;蝴蝶梦的意境,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唐代大诗人李商隐写过一首诗叫《锦瑟》。全诗是这样的: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次联“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庄生晓梦迷蝴蝶”,指的就是庄周梦蝶的故事;而“望帝春心托杜鹃”,说的是古蜀国国王杜宇禅位退隐,死后魂化为啼血的杜鹃鸟。李商隐借庄周化蝶比喻世事无常,人生如梦,慨叹命运的不公平。位于河南荥(xíng)阳市东李商隐公园中的李商隐墓。此公园以李商隐墓为依托,以中国传统园林特色为基调,以李商隐诗歌文化为背景,十步一景,景中含诗,体现了荥阳的人文历史特色。命运对李商隐为什么不公平呢?这得从他的婚姻说起。李商隐是李唐王室的后代,但他家很早就没落了。从小丧父的他与母亲相依为命,在贫苦中度过了童年。李商隐聪明好学,十六岁那年来到长安城,得到了权贵令狐楚的赏识。不过当时的两大权贵牛僧孺与李德裕互相争斗,在朝廷中形成牛、李两党。令狐楚父子是牛党的人,李商隐当然也就成了牛党的人。而李党的重要人物王茂元,看中了李商隐的才华横溢,把女儿嫁给了他。这样,天真的李商隐成了李党的女婿。李商隐和妻子王氏非常相爱,本应美满的婚姻,想不到却给李商隐带来了无限的烦恼。李党在牛李党争中失败了,李商隐的老丈人不能在仕途上帮他了。而令狐楚的儿子认为李商隐背叛师恩,投靠李党,对他恨之入骨,从此他的仕途变得非常坎坷。李商隐婚后为了生计,常常在外奔波,和爱妻聚少离多。他的《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就是他思念远方妻子而作。生活的困窘和相思之苦,是花蕊一样柔弱的王氏不能承受之重,她很年轻就患病离世了。仕途的不顺和丧妻之痛,给了李商隐一次又一次沉重的打击,但使他在诗歌上的成就更上一层楼。珍珠是贝壳在痛苦中产生的,体会过生活起伏和艰辛、爱情欢乐和幻灭,才能提炼出“沧海月明珠有泪”这样的句子。王氏去世后,李商隐没有再娶妻,而且创作了许多悼亡诗纪念她。不久,李商隐也在郁郁寡欢中谢世,时年四十七岁。

庖丁解牛

(páo),就是厨师。这是一个名字叫丁的厨师替梁惠王宰牛的庖故事。之所以叫“庖丁”,是因为古人称呼一个人,总是喜欢在他的名字前加上职业名。

看庖丁宰牛,就是一种艺术享受。庖丁手的动作、肩的动作、腿脚的动作既熟练又好看,像舞蹈动作那样有美感。他的刀与牛的身体接触的地方,都发出豁豁的皮骨相离的声响,这节拍与《桑林》之舞乐的节拍一样,好听极了。

梁惠王一边看一边用手打着拍子,他都忘了自己是看宰牛还是看舞蹈了。直到庖丁把牛彻底分解完了,他才叫了一声:“好哇!”

梁惠王问庖丁说:“你这手艺实在太高了,怎么练出来的?”

庖丁轻轻把刀抹干净,怡然自得地放下刀子回答说:“大王,臣下爱好的是‘道’,这已经远远超过了对于技术层面的追求。想当年,臣下刚开始学宰牛的时候,和常人一样,看在眼里的,不过就是一头整个的牛。但三年之后,臣眼里看见的牛,已经不是整个的牛,而是牛的肌肉和筋骨。”

这庖丁的眼睛有Ⅹ光的透视功能了。

梁惠王又问:“那现在你的功夫又怎么样呢?”“臣现在宰牛,只是用心神去感知,而不是用眼睛看。臣的刀顺着牛的自然肌理,劈开筋骨间大的空隙,沿着骨节间的空隙游走,这都是顺着牛的自然结构运刀。臣的刀从来没有碰过牛身上筋脉相连的地方,更别说大骨头了。通常,技术好的厨师一年换一把刀,因为他们用刀子去割肉;技术一般的厨师每月换一把刀,因为他们用刀子去剁骨头。”

庖丁把刚才擦拭干净的刀给梁惠王看了看。“大王你看,如今臣这把刀已用了十九年了,宰的牛少说也有几千头,看上去却还像刚在磨刀石上磨过的。牛身上的骨节是有空隙的,而我这刀刃非常的薄,用这样的刀伸入有空隙的骨节,那当然是游刃有余了。所以臣用了十九年描绘“庖丁解牛”的塑像的刀,还像新磨出来的一样。尽管如此,每当臣碰上筋骨盘结的地方,知道很难下手,便小心翼翼,眼神专注,动作放慢。等找准地方,刀子微微一动,哗啦一声,牛就已经骨肉分离,像泥土一样散落在地了。这时候,臣提刀站立,踌躇满志地环顾四周,心满意足地擦拭好这把刀,把它慢慢收起来。”

梁惠王一边听一边若有所思。

等庖丁讲完了,梁惠王说:“好啊!寡人听了你的解牛之道,学到了养生之道啊。”

庄子笔下的庖丁,不是一般的宰牛高手,他是一位悟出世间大道的高人,所以他才能讲出这么一番大道理来。【博闻馆】大树和芦苇通过“庖丁解牛”的故事,庄子想告诉大家:要把握事物的规律并善加利用。在遥远的古希腊,也有一个人,通过植物的故事,悟出了相似的道理。这个人生活年代比庄子略早一些,名叫伊索,常常编寓言故事总结人生的经验和哲理。他讲的寓言故事,被后人加工整理,就是现在的《伊索寓言》。《伊索寓言》中有一个大树和芦苇的故事。河堤上有棵粗粗壮壮的大树,河边零零星星生长着一些孱(chán)弱的芦苇。大树总是为自己婆娑的身姿感到骄傲。它常常对芦苇说:“我真替你们担心啊,要是刮起了大风,你们恐怕就要被刮跑了!”芦苇只是笑笑,不说话。有一天,真的刮起了大风,大风吼叫着向河堤冲过来。大树挺起胸膛拼命抵抗。狂风过去了,堤坝上粗壮的大树被狂风吹断了,而芦苇虽然既纤细又柔弱,被狂风吹弯了腰,但狂风过了,它们的腰又挺起来了,身上没受到任何损伤。倒在一边气息奄奄的大树奇怪地问:“为什么我这么强壮却被风刮断了,而你却什么事也没有呢?”芦苇回答说:“那是我们知道自己柔弱,因此大风进攻时,我们就低下头去,避过风头;而你却相信自己的力量,与大风对抗,所以才会被风刮断。”庖丁用薄薄的刀片,游刃有余地穿插于牛骨空隙中;小芦苇在狂风大作时低头避让,从中我们可以领悟到,现实中,有的时候,退让也是一种明智的选择。遇到困难,我们能进则进,不能进则退,首先要保全自己,才能在将来有更大的发展。倘若我们把眼光放得更远一些,把庄子所讲的“道”看成一种自然规律,那么就能认识到:必须顺应环境规律,爱护周围的环境,不过度向自然索取资源,与各种动物和谐相处。如果人类对自然资源过度开采,污染并破坏周边环境,那么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人类的生存环境也将受到危胁。所以大到保护地球,小到保护自我,我们都应细细体会、顺应庄子所讲的“道”。

泽雉十步一啄

雉(zhì)就是住在沼泽边的野鸡。它们有非常美丽的羽毛,泽特别是那大尾巴,是由五颜六色的羽毛组成的,像朵大花的花瓣一样漂亮。然而野鸡的身材比家鸡要小一些,因为它们的生活环境比家鸡艰难多了。

沼泽边的野鸡走上十步才能啄到一口食物,走上百步才能喝到一口水,所以它们的身材才这么消瘦。不过,正是因为它们消瘦,才能比家鸡飞得快,飞得远,像找食物呀,躲避老鹰的袭击呀,这类的事情,它们行动起来才能迅速。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庄子看到的情景。

沼泽边的农人看见长着漂亮羽毛的野鸡,很想捉住一只,给家里小孩做宠物。于是他把自家的鸡笼设了机关,里面放了好吃的小米。只要野鸡一飞进笼里啄小米,笼门就会自动关上,漂亮的野鸡就成了他的俘虏。

可是野鸡们飞过他家时,看见了笼子,也看见了香香的小米,但它们只是远远地看着,谁也不往前靠近。

过了几天,有一只年纪小的野鸡,忍不住去啄笼子里的小米,刚一飞进去,笼门就关了。虽然笼子里有香喷喷的小米,却一点儿都吸引不了它了。小野鸡更爱广阔无际的沼泽、绿油油的芦苇丛和飘满芦花清香的天空。它拼命晃动着笼子,却不管用,急得用头对着栏杆猛撞。头上的漂亮羽毛掉了一地,头皮也撞破了。直到最后一丝力气都用光了,它才停下来。

农人的小孩见捉住了一只漂亮的野鸡,本来很开心,但见它撞成这个样子,不免难过起来,给它添了小米和水。可是小野鸡看都不看一眼,只呆呆地望着笼子外面。

就这样一连几天,小野鸡始终不吃不喝,农人一家见它这个样子,知道不可能把它变成家鸡,再这样下去,它就饿死了。于是农人打开笼子,把小野鸡放了出去。

小野鸡绕农舍盘旋一周,以示对农家的感激,随后,振翅飞向了那片生活虽艰难,却自由自在的沼泽。

庄子从泽雉的生活中悟出,笼子外,泽雉虽然觅食艰难,但逍遥自在,所以即使笼子里条件再优越,它也不愿在其中生活。【博闻馆】孔雀和白鹤《伊索寓言》中讲了一则孔雀和白鹤的故事,情节和庄子“泽雉”的故事很接近。孔雀是一种极漂亮的鸟儿,浑身色彩斑斓的羽毛,还有一只屏风一样华丽的大尾巴。然而孔雀并不是自由鸟,它是有主人的。白天它被主人放出来,在笼子外面溜达几圈儿,吃着主人给它准备的食物;晚上,再由主人把它收到笼子里。孔雀的飞翔能力较差,平时只是和主人的其他家禽一道在附近转悠而已,眼光从未到过很远的地方。孔雀似乎对有没有自由不太介意,它更多的时间是在欣赏自己的美貌和漂亮的“衣裳”。一天,孔雀溜达到河边,借着清澈的河水照镜子。它张开大尾巴,转了一圈儿,看了看水里的倒影,顿时气坏了。原来,水里竟站了只白鹤。“喂,快走开,没见我在照镜子吗?”孔雀生气地说。“哎呀,我只顾捉小鱼了,没注意。”白鹤往旁退了几步说。那白鹤的羽毛,一点儿光彩都没有,孔雀很看不起它。孔雀晃动着美丽的“屏风”,想吸引白鹤向自己投来羡慕的眼光,可是白鹤的注意力都用在捉小鱼上了,总低着头不看它。孔雀讥笑白鹤说:“你看,我披挂得金碧辉煌、五彩缤纷,而你的羽毛却一片灰暗,实在太难看了。”白鹤说:“虽然我没有你这一身华丽的装束,可是,我翱翔于天空中,歌唱在星空下。我自由自在,我可以和蓝天白云做伴儿。我可以飞过树林,飞过草地,俯视大地上的一切美景。而你却同公鸡和鸭子一起做家禽,只能在地上行走罢了。”孔雀听后羞愧地低下了头。白鹤虽然衣着朴素,却是志趣高远的鸟儿,它享受到的生活乐趣远胜于披着华丽外衣却志趣庸俗的孔雀。在现实生活中也是一样,穿金戴银、享受奢华的人未必就值得羡慕,还要看他们这一切的来源是什么,是不是为换取这样的生活,损失了更珍贵的东西。

“毫无用处”的大树

事中的人物南伯子綦(qí),是庄子杜撰的,历史上并没有这故样一个人,咱们就把他当成一个和庄子差不多的读书人吧,而且他也和庄子一样有爱思考的好习惯。

有一次,南伯子綦到商丘去游历,一棵大树引起了他的注意。这是一棵巨大的树,它究竟有多大呢?就算是上千辆四匹马拉的车一起集合在大树下,树荫都能遮蔽它们。

这棵巨树真得用参天来形容,但它却是棵丑树。它虽然高大茂盛,但既不婆娑也不挺拔。歪歪扭扭的树干,瘌痢(là lì)头一样的树皮。树叶大而不精神,中间绿四周黄,无力地耷拉在树枝上。

南伯子綦很惊讶:“好大一棵树啊!这是棵什么树呢?想必这树的材质一定有它特别的地方吧。”他仔细观察它的树枝。这大树的树枝虽然粗大,但都是弯弯曲曲的,没有一根是直的。树枝扭曲的地方还疙里疙瘩的,就像长了一个个小拳头。

南伯子綦叹了口气说:“唉,真是不成材呀。做桥梁肯定是用不上了。”他又俯下身来,低头看大树的根部和主干,发现从树皮直到树中心,裂开了无数大大小小的口子,就像咧着嘴似的;裸露出来的木纹也扭曲散乱,连一般的木料都比不上。

南伯子綦又叹了口气说:“做屋子的栋梁看来也是没有可能了。做棺材呢?也不结实。”

南伯子綦想:这大树做木材是不行了,或许可以做药材?于是,他试着轻轻舔了一下树叶子,舌尖立刻就有灼伤的感觉,原来树叶中含有腐蚀性的物质,把他的舌头烧破了一块,疼得不得了。他又闻了闻树叶的气味,那气味好像是喝多了酒的人发出的,很是难闻,而且还特别的浓烈,简直要把他熏晕了。

南伯子綦感叹道:“这棵树这么高大,可以说是树中之王了,可惜了,实在不成材,实在无用啊。”

南伯子綦转念一想,正因为这棵大树不成材,什么地方都用不上它,所以砍树的樵夫也就看不上它,它才能平安自由地生长到如此高大,否则早被砍去做木料了。怪不得很多有名的人总是谦虚地称自己为“不材”呢,原来是这个缘故。

庄子讲这个故事,表面上看是批评“不材”和“无用”,深究起来,“不材”和“无用”却是乱世求生的最佳方法。这不成材的商丘之树,正是因为“不材”而免遭刀斧之祸,长得高大茂盛;而其他成材的树木,却因为它们材质好、有用处,而遭到砍伐。聪明的庄子用这两种结果的对比,一下子就把“无用”和“不材”得以“终其天年”的道家智慧阐述出来了。在面临灾害时,以“不材”和“无用”来应对,反而容易自我保全。【博闻馆】乐不思蜀庄子讲的是寓言故事,但在现实生活中也确实有这样的事。这是三国时期蜀国后主刘禅(shàn)的故事。刘禅是蜀汉皇帝刘备的儿子。他父亲被尊称为先主,他就被称为后主。公元223年,刘备病故了,刘禅继位登基,当了皇帝。他依照父皇的嘱托,国家大事由丞相诸葛亮来打理,并尊称诸葛亮为“相父”。后来诸葛亮病逝,刘禅开始了享乐生活,他亲近小人,导致国政日益荒疏;再加上蜀汉本来国力就弱,所以到了公元263年,曹魏大将邓艾攻入蜀汉都城成都,刘禅开城门投降。刘禅做了四十年的皇帝,真没有什么大作为。位于四川成都的武侯祠,是中国唯一的君臣合祀祠庙,由刘备、诸葛亮蜀汉君臣合祀祠宇及惠陵(刘备陵墓)组成。刘备病故,刘禅继位,尊诸葛亮为“相父”。刘禅投降后,被送到洛阳。此时北方的曹魏政权也被权臣司马昭所把持。大将军司马昭向曹魏皇帝讨了个封,封刘禅为安乐公,还赐给他住宅,按月给钱供他开销,还赐给他奴婢一百来人。刘禅为表示感谢,亲自登门拜见司马昭,向他致谢。司马昭设宴款待了刘禅,席间有曹魏的文武大臣和蜀汉的旧臣作陪,还有歌舞助兴。司马昭故意叫人演奏蜀地的乐曲,蜀汉的旧臣们想起自己国破家亡,不免心生感伤,哀叹流泪;而刘禅却脚踩着鼓点儿打着拍子,摇头晃脑地欣赏起音乐来。司马昭在一旁问刘禅:“安乐公,你是不是有点想念家乡啊?”刘禅嘻嘻一笑,答道:“此间乐,不思蜀。”就是说这儿挺快乐的,我不想家。刘禅的旧臣郄(xì)正听了这话,暗地里扯扯刘禅的袖子,悄悄说:“等会儿若大将军再问您,您就哭着回答:‘先人坟墓,远在蜀地,我没有一天不思念啊!’这样,皇帝就能让您回蜀地了。”刘禅听了点点头。郄正的意思是,让他借机回蜀地,就有机会图谋东山再起,恢复故国了。果然司马昭又问刘禅,听了蜀地的音乐,想不想家呢?刘禅说:“先父的坟墓在蜀地,我心中十分想念。”说着使劲挤出几滴眼泪来。司马昭听了,笑着问:“咦,这话怎么像是郄正说的呀?是不是他教你这么说的?”刘禅吃惊地说:“没错,您是怎么知道的?!”司马昭和左右大臣实在憋不住,前仰后合地大笑起来。本来司马昭故意安排蜀乐,就是想试试刘禅有没有恢复故国的念头,见刘禅这么没心没肺的,就再不疑心了。刘禅就这样在洛阳平平安安地度过了余生,留下了一个“乐不思蜀”的典故。可是刘禅真的一点也不思念故国吗?也许刘禅正是在“乐不思蜀”的伪装之下才得以偷生,才没有引起老奸巨滑的司马昭猜疑。他知道自己反正是没能力恢复故国的,所以也就不拿性命去冒险了。这正是刘禅明哲保身的人生智慧,使他最终避开了杀身之祸。刘禅真是将“无用”和“不材”得以“终其天年”的道家智慧演绎到了极致!

申徒嘉和子产

代有一种刑罚叫刖(yuè)刑,就是断去一脚。这个申徒嘉大古概是曾经犯过罪,受到了刖刑的惩罚,因此只有一只脚。

而子产呢?是郑国的大夫,执掌国政,是当时最负盛名的政治家。

申徒嘉和子产共同拜师学习,所以他们两个是同学。贵为大夫的子产,为有申徒嘉这样的同学而感到没面子。

一天,子产对申徒嘉说:“以后上完课,如果我先出去,你就留下来;如果你先出去,我就留下来。听到了吗?”

子产是话中有话呀,他的意思是申徒嘉形象不完美,他不愿意和申徒嘉同行。申徒嘉也没理睬他。

到了第二天,子产在席子上坐着,申徒嘉拄着拐杖,一瘸一拐地走过来,随后大摇大摆地坐在子产旁边。于是两人坐在了同一间屋子里的同一条席子上。

子产问申徒嘉:“我昨天告诉你了,我先出去那么你就得留下,你先出去那么我就留下来。现在我要出去了,你能不能留下来呢?”

子产见申徒嘉还是不理他,又说:“我是郑国的大夫,你见了我应该回避。你难道把自己看得跟我这个执政大臣地位一样吗?”

申徒嘉回答:“我们一起在同一个老师的门下学习,就不管你是什么大夫不大夫了。你以为自己是执政大臣,就可以高高在上瞧不起人吗?常言说得好:‘如果镜子明亮,灰尘就不会停留在上面;灰尘落在镜子上,镜子就不会明亮。一个人长时间跟有贤德的人相处就会少犯错误。’你拜师求学,追求的不正是先生所倡导的天地间的大道理吗?而你竟说出这样没道理的话,不是完全错了吗?”

子产傲慢地说:“你还是看看你自己的德行吧,你是个受过刑罚的人,还不好好反省自己呀?”

申徒嘉很冷静,说:“我是反省过自己呀,我知道自己的短处,知道这是无可奈何、无法改变的事情,所以我能安下心来接受命运,只有真正有德行的人才能做到这一点。羿(yì)是射箭高手,进入他的射程之内,在他的靶心正当中的地方,很容易被射中。人生的起落也是如此。你就好比是进入靶心的目标,郑国国君就好比是射手,你被任命为大夫,就好比射中了目标。我就好比进不了射程范围的人。没有被射中,那是我的命运所致。过去,因为身体不健全而嘲笑我的人很多,我听了总是很愤怒。然而,来到老师这里,我就心平气和、怒气全消了。不知道是不是先生用善来洗净了我的心灵。我跟随先生十九年了,可是先生从没嫌弃过我是个断了脚的人。如今,你我本应以诚相待,以德行相交,你却以貌取人,这不是太过分了吗?”

子产听了申徒嘉的话,非常惭愧,说:“对不起,是我的德行出了问题,请您不要再说了。”

子产明白了,自己不该以外表来衡量人,也不该以官位高低来衡量人。评价一个人,关键还在于他的内心世界,在于他的道德和学问。【博闻馆】张飞荐贤东汉末年,有个名叫庞统的人。当时有一个说法:“伏龙凤雏(chú),二者得一而可安天下也!”就是说“伏龙”或者“凤雏”这两个有谋略的人,得到其中的一个为自己出谋划策,就可以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这“伏龙”就是“卧龙”,是指诸葛亮,“凤雏”就是庞统。所以说,庞统很年轻的时候,就与诸葛亮齐名。东汉末年,战乱频发,庞统为躲避战乱来到江东。江东就是今天的长江中下游以南的大片地区。赤壁之战前夕,庞统被孙权的谋士鲁肃推荐给周瑜。庞统带着任务,身入曹营,给曹操出主意,献上有名的“连环计”,就是建议曹操把小船连起来,固定在一起,这样船只就更稳定。曹操接受了他的建议。赤壁之战爆发,周瑜火烧曹操战船,曹军因此损失惨重。后来周瑜病故,鲁肃又把庞统推荐给孙权。可能孙权嫌庞统相貌丑陋,又很骄傲,就没有重用他。诸葛亮为周瑜吊孝时遇到了庞统,劝他去投奔刘备,还给他写了一封推荐信。因为在孙权手下不得志,庞统果然去投奔了刘备,但那封推荐信他没拿出来,他想以自己的能力来赢得地位。庞统以江南名士的身份见到刘备后,没有点头哈腰。而刘备也嫌他相貌难看,只让他做了个地方县令。一个小县令的工作,根本不够庞统干的。他在任期间不理县务,整天喝酒,公文堆积如山。大将张飞见了,就要对他动粗。于是庞统当场升堂办公,一会儿工夫,积压了好几个月的公文政令就处理好了。张飞是个直性子,见庞统这么大能耐,一个小县令的位置确实不足以让他发挥才干,于是向庞统深施一礼,拉着庞统去见刘备。见了刘备,张飞把庞统怎样处理政务的事情原原本本说了一遍。张飞庙,又名张桓侯庙,位于长江南岸飞凤山麓,与重庆云阳县城隔江相望,为纪念三国时期蜀汉名将张飞而修建,始建于蜀汉末期,后经历代修葺扩建,距今已有一千七百余年的历史。庙前临江石壁上书有“江上风清”四个大字,字体雄劲秀逸。据传张飞在阆中被部将范疆、张达暗害后,二人取其首级投奔东吴,行至云阳,听说吴蜀讲和,便将其首级抛弃江中。首级为一渔翁捕鱼时打捞上岸,埋葬于飞凤山麓,世人在此立庙纪念,故有张飞“头在云阳,身在阆中”之说。刘备这才把庞统留下,和他深谈。两人纵论天下古今,庞统这才真正展示出自己的雄才大略,受到了刘备的器重。刘备任命庞统做了军师中郎将,这是和诸葛亮同一级别的官职。此后,刘备对庞统倚重的程度仅次于诸葛亮。庞统力劝刘备拿下四川,并跟随刘备成功夺取了成都。但在围攻雒(luò)城的战斗中,庞统不幸中乱箭而死,刘备为此非常伤心。庞统长得难看,去孙权那里,一面试就被淘汰了;在刘备那里,也是同样的遭遇。但庞统坚信自己的实力,诸葛亮的推荐信他都没交给刘备,而是要等待机会真正表现出自己超凡的才华。申徒嘉和子产的故事告诉我们不可以貌取人,而庞统的故事还告诉我们,不可因为外貌问题而放弃自己。

孔子认错

子周游列国的时候,很多人都想拜他为师,于是,孔子招收孔了许多门徒。

鲁国有个因犯过罪而被砍去脚趾的人,名叫叔山无趾,他靠脚后跟走路,一瘸一拐地去拜见孔子。此时孔子正在给学生们上课。

叔山无趾对孔子深施一礼,说:“先生,希望我能留在您的门下,常听您的指教。”

孔子打量了他一番,叹了口气说:“唉,来不及了。你因为早先不谨慎,犯了错,才造成今天这样严重的后果。今天虽然你到我这里来求学,可是不能够抹平你以往的过错啊!你向我学习还有什么用呢?太晚啦!”

叔山无趾听孔子这么一说,表情立刻严肃起来,说:“我过去只因年轻不明事理,做了错事,所以才失掉了脚趾,让我的身体受到伤害。我今天到您这里来求学,虽然没有了脚趾,但我已经拥有了比脚趾更宝贵的东西。先生您看到的只是我的外表,而我追求的是道德修养的提高,我所具有的珍贵东西,我要竭力保全它。苍天之宽广,能够覆盖一切;大地之辽阔,能够承载一切。我把先生看作像天地一般有胸襟的人,谁知道先生的见识竟如此浅陋!”

孔子听了他这番话,心里颇受震动。他向叔山无趾深深作了一揖,说道:“对不起,我今天可是犯了一个大错误!我怎么能根据一个人以前的过失来判断他的现在呢?我实在是太浅薄无知了。请您进屋来吧,坐上座,我愿听您的指教。”叔山无趾没有进屋,而是转身摇摇晃晃地走远了。

孔子看着叔山无趾远去的背影,心里充满了歉疚和尊敬。

孔子回到屋里,对他的弟子们说:“你们要努力啊。你们看,叔山无趾虽然被砍掉脚趾,走路都摇摇晃晃的,可是还能勤奋求学,努力弥补以前所犯的过错,何况你们这些身心都十分健全,没犯过什么大错的人呢?你们要把他人的缺点当作自己的镜鉴,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不断地进步啊!”

弟子们齐声回答:“是,先生,弟子铭记在心了。”

通过这个小故事,我们可以悟出许多道理。人生的道路上会遇到种种困难,有的犯过错误,有的走过弯路。只要我们敢于正视自己的弱点,勇于改过,对新的生活孜孜以求,仍然能获得人们的尊敬。故事中的孔子,并不是不会犯错的圣人,他一开始就犯了错。但是,当他听了叔山无趾讲的道理,立刻意识到自己错了,并能够马上反省自己,责备自己。同时孔子还把叔山无趾的事情作为学习的案例,告诫学生要努力学习,不断进步。【博闻馆】曾国藩与江忠源曾国藩和江忠源的故事,就像是孔子和叔山无趾的翻版。曾国藩是个家喻户晓的人物,他在家乡组织湘军镇压太平天国,又积极倡导洋务运动,让摇摇欲坠的清王朝多活了几十年。然而,知道江忠源的人却不多。江忠源曾经是个问题少年,由于交友不慎,染上了赌钱的毛病,而且,逢赌必输,只好拿着自己家值钱的东西去典当。好在他书读得不错,竟考中了举人。但是,参加会试就没那么容易了,最终江忠源落了榜。但他心想:那我也要拜访一下在京城做官的同乡呀,万一有什么转机呢?于是他拿着名帖,由既是朋友又是同乡的郭嵩焘(sōnɡ tāo)带着到曾府去拜见曾国藩。然而意想不到的是,曾国藩看了名帖,竟让门房回话说:“曾大人没时间和赌徒交往。”曾国藩故居富厚堂坐落于湖南娄底市双峰县东部的荷叶镇富托村。曾国藩是我国近代史上一位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人物,他君子为学,明道经世,宁静致远,淡看得失,因而有“从政要学曾国藩”的美誉。听了这话,江忠源气得火冒三丈,他让门房传话说:“我过去的确犯过错误,可是曾大人难道拒绝别人改过吗?我江忠源已经改过自新,你曾国藩有胸怀接受这样的人做朋友吗?”曾国藩听了门房传来的话,一惊,连忙请江忠源和郭嵩焘到书房就坐,之后他们就天南地北谈了很多内容。言谈间,江忠源慷慨激昂,说高兴了,那笑声把屋顶震得直颤悠,手舞足蹈得把茶碗都扒拉到地上了,一派豪放不羁的派头。江忠源走后,曾国藩拍拍郭嵩焘的肩膀说:“此人忠烈,当死在战场上。”郭嵩焘听了一脸惊诧,心想:江忠源一个文人,怎么会死在战场上呢?看来这曾国藩也有看走眼的时候啊。江忠源回乡时,曾国藩送了他一百两银子作为路费。后来,太平天国运动爆发,战火蔓延到南方好几个省。江忠源在他的家乡湖南组织地方武装——团练,在与太平军的对抗中屡立战功。由于战功,江忠源被升为安徽巡抚。不久他驻守的庐州(合肥)被太平军包围。在弹尽粮绝又无救兵的情况下,庐州城被攻破,江忠源自杀,终于应验了曾国藩那句话:此人当死在战场上。

相濡以沫

座不知名的小山,山上生长着青草和树木,郁郁葱葱的。山有腰上流淌着清澈的山泉,日夜不息,发出哗哗哗哗的声响。泉水流到山脚下,汇成一条小河,清澈见底,太阳光一照,河面就闪出金色的光芒。

这里的风光算得上秀丽了,所以庄子经常一个人在风和日丽之时到此游玩。他会在小河边洗洗脸,再涮涮脚。河里有许多小鱼,灰黑色的,不太漂亮,却活泼可爱。他往高处走,来到小河的源头,用手捧起泉水,喝上一口,凉爽清甜,口感好极了,心里自然也舒服极了。这真是绝佳的享受,所以庄子常常坐在山腰的小溪边思考他的大道理。

可是有一段日子,风和日丽的时间太长了,总是不下雨,这就不是什么好事了。山上的泉眼出水量渐渐减少,山脚下的小河水越来越细,渐渐干涸了。河里的小鱼也逐渐死了。

小河中间还留着个小水坑,水坑中还有两条小鱼。坑中的水越来越少,两条可怜的鱼活动空间也越来越小。直到水坑中的水全都蒸发完了,两条奄奄一息的小鱼趴在湿泥上,互相用唾沫为同伴湿润着身体。

这个时候庄子恰好又来到小河边,他脑子里正想着生与死的大问题,看见干涸的河床,心中不免伤感起来。他信步走到河床中间,正想发表感慨时,还有脚下的小泥坑,还有泥坑中垂死挣扎的两条小鱼。“哎哟,差点就踩死你们了!”他赶紧收住脚步,“我带你们到有水的地方去吧。”庄子看见它们相濡以沫的情形,心生同情。

他赶忙摘下腰间的水瓢,双手捧起小鱼,连同它们身下的湿泥一同放入水瓢。紧接着,庄子就捧着水瓢向有泉眼的山坡走去。

爬上半山腰的泉眼旁边,庄子已经有些气喘了。他赶紧将水瓢中的小鱼倒进水里,又把水瓢洗得干干净净,然后舀起一瓢泉水,悠闲地坐在泉水边的大石头上喝起来。他看见刚刚放进水里的两条小鱼自由自在地游起来,点头微笑,又开始思考他的大道理了。

庄子对着水面的小鱼说:“与其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呀。”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这两条小鱼困在干涸的水坑里,以唾沫相互润湿对方,使得彼此得以继续生存,倒不如忘记彼此的存在,自由地在江湖之中畅游啊。

然后,庄子又开始思考起生命的意义来:“大自然赐给我形体,赐给我生命,却让我备尝生活的劳苦。它用衰老来使我休息,用死亡来使我安息。所以,我应该把我的生存看作好事,也应该把死亡看作好事。”【博闻馆】患难见真情的元稹夫妇如今,人们用“相濡以沫”来比喻患难夫妻共渡难关。唐代诗人元稹(zhěn)和他的妻子韦丛就是一对有名的患难夫妻。元稹八岁丧父,由母亲一手把他带大,又亲自教他读书。元稹二十四岁时,还是个穷书生,但已经显露出才华。他娶了太子少保韦夏卿的小女儿,年方二十的韦丛。按金钱和地位来说,元稹是高攀了。但是他娶到的这位却是个端庄贤淑的好姑娘。韦丛虽是贵族之女,却没有小姐的娇气,她上得了厅堂,也下得了厨房。元稹二十五岁时,因为才华出众,被授以秘书省校书郎的职位,掌管皇家的典籍图书,负责校对典籍,订正错误,俸禄不高。小夫妻日子过得相当拮据,有时候还需要采些野菜来添补食物的不足,捡些枯树枝当柴禾来生火烧饭。一家老小的衣服也都是韦丛亲手缝制。韦丛却对这样的生活毫无怨言,对自己的丈夫关怀备至,从不让他为家里的经济状况担忧和发愁。有一次,家里来了几个朋友,韦丛亲自下厨招待客人。元稹有些好面子,嫌桌上没有酒,便对妻子软磨硬泡说:“夫人,打些酒来好不好?让大家高兴一下嘛,求求你了。”韦丛微微一笑,走出门去。一会儿工夫,端上了酒盅和酒碗,还不断地给朋友们添酒上菜。朋友们喝得酒酣耳热,高谈阔论,十分尽兴。等朋友们散了,韦丛又忙着收拾屋子。元稹在一旁随口说:“夫人,你发髻松了,你拿发钗来,我帮你戴上。”“发钗?已经到了你们肚子里了。”韦丛笑着指指元稹的肚子。元稹听了,心里一阵愧疚。他拉住韦丛的手说:“夫人,自从你嫁过来之后,我没给你添置过一件像样的首饰,反倒让你为我把金钗当了。唉,都怪我没用。”韦丛笑着说:“官人,这点小事你就别放在心上了,等你下月领了俸禄,还可以再把钗赎回来呀。”韦丛是个极贤惠的妻子,她从不抱怨日子苦,而且还努力从中寻找快乐。只可惜他们这样的苦中有乐的小幸福也不能长久,七年之后,韦丛病逝了,年仅二十七岁。此时的元稹已升任监察御史,有了较高的俸禄,好日子就要来了,可惜韦丛没有等到这一天。他的俸禄也只能用来买纸钱祭奠逝去的妻子了。元稹纪念馆位于四川达州凤凰山半山腰,面对达城,背靠大山。纪念馆主体建筑为二层仿唐风格,配以广场和青石石梯、浮雕护栏,整个纪念馆简洁而大气,令人耳目一新。元稹失去爱妻后,无比悲痛,写下了一系列的悼亡诗,表达他对爱妻的苦苦思念,以及他对爱情的执著和专一。其中最有名的一首——《离思五首(其四)》: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开头两句,历来为人们所传诵。意思是:曾经见过浩瀚大海的人,再看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