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计量技术与管理(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12 06:13:31

点击下载

作者:《铁路计量技术与管理》编写组

出版社:中国铁道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铁路计量技术与管理

铁路计量技术与管理试读:

前言

铁路是我国重要的基础设施,铁路计量技术始终与铁路技术发展和运输需求紧密相连,为铁路建设和运输安全提供技术保障。铁路的快速发展,对铁路计量工作提出了全新的、更高的要求。为满足广大铁路计量管理和计量技术人员的工作需要,适应新形势下铁路计量人员培训的要求,根据铁路计量工作的实际,我们编写了本书。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计量管理概述、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铁路专用计量技术基础知识、铁路专用计量器具检定员基本技能要求、铁路专用计量器具量值传递系统、相关技术标准和规程目录、铁路常用计量法规文件等。

本书的主要特点是在技术和管理内容中突出铁路计量,兼顾与之相关的通用计量,使其在铁路计量技术和计量管理方面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可供铁路各级计量管理人员、计量技术人员、计量检定人员使用,同时可作为铁路计量人员的培训教材。

本书由铁道部标准计量研究所组织编写,由铁道部标准计量研究所王彦春主编,铁道部科技司冯双洲、铁道部标准计量研究所杨琦主审。其中第一篇第一至第三章、第五至第七篇由铁道部标准计量研究所李俊霞工程师负责编写;第一篇第四至第五章、第二篇由铁道部标准计量研究所王彦春副研究员负责编写;第三、四篇由哈尔滨铁路局质量技术监督所董莘、孙茂森、谈颖高级工程师,沈阳铁路局质量技术监督所汪法平工程师,武汉铁路局质量技术监督所明国华高级工程师,西安铁路局质量技术监督所郭长锐工程师,济南铁路局计量所黄宏伟高级工程师、刘桦林工程师,广州铁路(集团)公司中心计量所洪松高级工程师,成都铁路局计量所肖道通高级工程师,铁道部标准计量研究所王彦春、左荣森副研究员负责编写。铁道部标准计量研究所李艳涛也参加了编写工作,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铁道部科学技术司技术监督处、铁道部标准计量研究所、沈阳铁路局总工程师室、哈尔滨铁路局质量技术监督所、沈阳铁路局质量技术监督所、武汉铁路局质量技术监督所、西安铁路局质量技术监督所、济南铁路局计量所、上海铁路局科学技术研究所、广州铁路(集团)公司中心计量所、南宁铁路局质量技术监督所、成都铁路局计量所、昆明铁路局计量所、乌鲁木齐铁路局质量技术监督所等单位领导及有关技术人员的大力支持,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本书中收录的铁路专用计量器具量值传递系统、相关技术标准和规程目录、有关法律法规、管理文件(截至2010年2月底相关文件均现行有效)仅供参考,在实际执行中应以有关部门发布的现行正式文件为准。

由于编写组知识水平、时间能力限制,疏漏和错误之处在所难免,敬请各位专家、同行及广大读者予以批评指正。作者第一篇计量管理概述第一章计量的基本属性第一节计量学

一、计量

计量是以实现单位统一、量值准确可靠为目的的测量。

计量,其原始含义是关于长度、容积和质量(重量)的测量,主要的计量器具是尺、斗和秤。随着科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度量衡已不能适应其需要。计量逐渐取代了度量衡。可以说,计量是度量衡的发展,也有人称计量为现代度量衡。

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应当说都是能通过量来体现的。量是现象、物体或物质可定性区别和定量确定的一种属性。因此,人们要认识自然、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就必须对各种量进行分析和确认,分清其性质,并确定其具体量值。计量正是实现这一目的的重要手段。可以说,计量是对量的定性分析和定量确定的过程,它是包括技术、管理和法制方面的有组织的活动。

二、计量学

计量学,是有关测量知识领域的一门学科,称为有关测量的科学。我国目前按计量专业划分,将其分为:几何量计量、温度计量、力学计量、电磁学计量、无线电计量、时间频率计量、光学计量、声学计量、电离辐射计量和化学计量,即人们常称的十大计量。

以学科而论,计量学又可分为:通用计量学、应用计量学、技术计量学、理论计量学、品质计量学、法制计量学、经济计量学等。

当然,计量学的上述划分不是绝对的,根据侧重点的不同还可以有其他的划分形式。第二节计量的特性

计量的特性一般可概括为四个方面:统一性、准确性、社会性和法制性。

一、统一性

统一性是计量最本质的特性。计量失去了统一性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它不仅限于国内,而且也适用于国际。国际米制公约组织和国际法制计量组织的使命是使计量工作在更广的范围内实现统一。

二、准确性

准确性是计量的基本特点,是计量科学的命脉,计量技术工作的核心,量值的准确可靠是计量权威性的标志,也是计量价值的体现,它表征计量结果与被测量真值的接近程度。一切科学技术研究的目的,最终是要达到预期的准确度,而一切数据只有建立在准确测量的基础上才具有使用的价值。

三、社会性

计量是一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它涉及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经济社会的各方面、各部门、各领域、各行业,以及经济社会运行的全过程,无一不与计量有着紧密的关系。计量工作所以被各国所重视,是与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分不开的,它的主要经济效益不是反映在计量部门本身,而是反映在国民经济各个领域和整个社会。

四、法制性

对一个确定的计量范围实行法制管理是计量的另一特性,计量的社会性也要求有一定的法制来保障。不论是单位制的统一,还是基标准的建立,量值传递网的形成,检定的实施等各个环节,不仅要有技术手段,还要有严格的法制监督管理。尤其是重要的或关系到国计民生的计量,更必须有法制保障。否则,计量的准确性、统一性就无法实现,其作用也无法发挥。

随着科技的进步,经济与社会的发展,计量的作用和意义日益明显。无论是科学技术的进步,工农业的发展,尖端科技的国防建设,还是国内外贸易,以及人民生活都离不开计量。计量是科学技术进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技术基础。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对计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而促进计量自身的发展。第二章常用计量名词术语及定义第一节量和单位

1.[可测量的]量

现象、物体或物质可定性区别和定量确定的属性。

2.量制

彼此间存在确定关系的一组量。

3.基本量

在给定量制中约定地认为在函数关系上彼此独立的量。

4.导出量

在给定量制中由基本量的函数所定义的量。

5.量纲

以给定量制中基本量的幂的乘积表示某量的表达式。

6.量纲一的量 无量纲量

在量纲表达式中,其基本量量纲的全部指数均为零的量。

7.[测量]单位 [计量]单位

为定量表示同种量的大小而约定地定义和采用的特定量。

8.[测量]单位符号 [计量]单位符号

表示测量单位的约定符号。

9.[测量]单位制 [计量]单位制

为给定量制按给定规则确定的一组基本单位和导出单位。

10.一贯[导出][测量]单位 一贯[导出][计量]单位

可由比例因数为1的基本单位幂的乘积表示的导出测量单位。

11.一贯[测量]单位制 一贯[计量]单位制

全部导出单位均为一贯单位的测量单位制。

12.国际单位制(SI)

由国际计量大会(CGPM)采纳和推荐的一种一贯单位制。

13.基本[测量]单位 基本[计量]单位

给定量制中基本量的测量单位。

14.导出[测量]单位 导出[计量]单位

给定量制中导出量的测量单位。

15.量值

一般由一个数乘以测量单位所表示的特定量的大小。

16.[量的]真值

与给定的特定量的定义一致的值。

17.[量的]约定真值

对于给定目的具有适当不确定度的、赋予特定量的值,有时该值是约定采用的。

18.[量的]数值

在量值表示中与单位相乘的数。第二节测量

1.测量

以确定量值为目的的一组操作。

2.计量

实现单位统一、量值准确可靠的活动。

3.检测

按照规定的程序,为了确定给定的产品、材料、设备、生物体、物理现象、工艺过程或服务的一种或多种特性或性能的技术操作。

4.测量原理

测量的科学基础。

5.测量方法

进行测量时所用的,按类别叙述的一组操作逻辑次序。

6.测量程序

进行测量时所用的,根据给定的测量方法具体叙述的一组操作。

7.被测量

作为测量对象的特定量。

8.影响量

不是被测量但对测量结果有影响的量。

9.测量信号

表示被测量并与该量有函数关系的量。

注:进入测量系统的输入信号可称为激励,输出信号可称为响应。

10.[被测量的]变换值

表示给定被测量的测量信号的值。第三节测量结果

1.测量结果

由测量所得到的赋予被测量的值。

2.[测量仪器的]示值

测量仪器所给出的量的值。

3.未修正结果

系统误差修正前的测量结果。

4.已修正结果

系统误差修正后的测量结果。

5.测量准确度

测量结果与被测量真值之间的一致程度。

6.[测量结果的]重复性

在相同测量条件下,对同一被测量进行连续多次测量所得结果之间的一致性。

7.[测量结果的]复现性

在改变了的测量条件下,同一被测量的测量结果之间的一致性。

8.实验标准[偏]差

对同一被测量作n次测量,表征测量结果分散性的量s可按下式算出:i式中 x ——第i次测量的结果;——所考虑的n次测量结果的算术平均值。

9.测量不确定度

表征合理地赋予被测量之值的分散性,与测量结果相联系的参数。

10.标准不确定度

以标准偏差表示的测量不确定度。

11.不确定度的A类评定

用对观测列进行统计分析的方法,来评定标准不确定度。

12.不确定度的B类评定

用不同于对观测列进行统计分析的方法,来评定标准不确定度。

13.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当测量结果是由若干个其他量的值求得时,按其他各量的方差或(和)协方差算得的标准不确定度。

14.扩展不确定度

确定测量结果区间的量,合理赋予被测量之值分布的大部分可望含于此区间。

15.包含因子

为求得扩展不确定度,对合成不确定度所乘之数字因子。

16.[测量]误差

测量结果减去被测量的真值。

17.偏差

一个值减去其参考值。

18.相对误差

测量误差除以被测量的真值。

19.随机误差

测量结果与在重复性条件下,对同一被测量进行无限多次测量所得结果的平均值之差。

20.系统误差

在重复性条件下,对同一被测量进行无限多次测量所得结果的平均值与被测量的真值之差。

21.修正值

用代数方法与未修正测量结果相加,以补偿其系统误差的值。

22.修正因子

为补偿系统误差而与未修正测量结果相乘的数字因子。第四节测量仪器

1.测量仪器计量器具

单独地或连同辅助设备一起用以进行测量的器具。

2.实物量具

使用时以固定形态复现或提供给定量的一个或多个已知值的器具。

3.测量传感器

提供与输入量有确定关系的输出量的器件。

4.测量链

测量仪器或测量系统的系列单元,由它们构成测量信号从输入到输出的通道。

5.测量系统

组装起来以进行特定测量的全套测量仪器和其他设备。

6.测量设备

测量仪器、测量标准、参考物质、辅助设备以及进行测量所必需的资料的总称。

7.记录式[测量]仪器

提供示值记录的测量仪器。

8.累计式[测量]仪器

通过对来自一个或多个源中,同时或依次得到的被测量的部分值求和,以确定被测量值的测量仪器。

9.模拟式测量仪器 模拟式指示仪器

其输出或显示为被测量或输入信号连续函数的测量仪器。

10.数字式测量仪器 数字式指示仪器

提供数字化输出或显示的测量仪器。

11.显示装置 指示装置

测量仪器显示示值的部件。

12.记录装置

提供示值记录的测量仪器部件。

13.检测器

用于指示某个现象的存在而不必提供有关量值的器件或物质。

14.指示器

显示装置的固定的或可动的部件,根据它相对于标尺标记的位置即可确定示值。

15.[测量仪器的]标尺

测量仪器显示装置的部件,由一组有序的带有数码的标记构成。

16.标尺长度

在给定标尺上,始末两条标尺标记之间且通过全部最短标尺标记各个中点的光滑连线的长度。

17.标尺分度

标尺上任何两相邻标尺标记之间的部分。

18.标尺间隔 分度值

对应两相邻标尺标记的两个值之差。

19.标尺间距

沿着标尺长度的同一条线测量的两相邻标尺之间的距离。

20.线性标尺

在整个标尺中每个标尺间距与其对应的标尺间隔呈恒定比例关系的标尺。

21.非线性标尺

在整个标尺中每个标尺间距与其对应的标尺间隔呈非恒定比例关系的标尺。

22.抑零标尺

标尺范围内不含零值的标尺。

23.扩展式标尺

标尺范围的一部分所占的标尺长度,不成比例地大于其他部分的标尺。

24.度盘

载有一个或几个标尺的固定的或可动的显示装置部件。

25.标尺数码

与标尺标记关联的一组有序数字。

26.[测量仪器的]调整

使测量仪器性能进入适于使用状态的操作。

27.[测量仪器的]使用者调整

可由使用者做的调整。

28.示值范围

极限示值界限内的一组值。

29.标称范围

测量仪器的操纵器件调到特定位置时可得到的示值范围。

30.量程

标称范围两极限之差的模。

31.标称值

测量仪器上表明其特性或指导其使用的量值,该值为圆整值或近似值。

32.测量范围 工作范围

测量仪器的误差处在规定极限内的一组被测量的值。

33.额定操作条件

测量仪器的规定计量特性处于给定极限内的使用条件。

34.极限条件

测量仪器的规定计量特性不受损也不降低,其后仍可在额定操作条件下运行而能承受的极端条件。

35.参考条件

为测量仪器的性能试验或为测量结果的相互比较而规定的使用条件。

36.仪器常数

为给出被测量的指示值或用于计算被测量的指示值,必须与测量仪器直接示值相乘的系数。

37.灵敏度

测量仪器响应的变化除以对应的激励变化。

38.鉴别力[阈]

使测量仪器产生未察觉的响应变化的最大激励变化,这种激励变化应缓慢而单调地进行。

39.[显示装置的]分辨力

显示装置能有效辨别的最小的示值差。

40.死区

不致引起测量仪器响应发生变化的激励双向变动的最大区间。

41.稳定性

测量仪器保持其计量特性随时间恒定的能力。

42.漂移

测量仪器计量特性的慢变化。

43.测量仪器的准确度

测量仪器给出接近于真值的响应的能力。

44.准确度等级

符合一定的计量要求,使误差保持在规定极限以内的测量仪器的等别、级别。

45.测量仪器的[示值]误差

测量仪器示值与对应输入量的真值之差。

46.[测量仪器的]最大允许误差

对给定的测量仪器,规范、规程等所允许的误差极限值。

47.[测量仪器的]基值误差

为核查仪器而选用在规定的示值或规定的被测量值处的测量仪器误差。

48.[测量仪器的]零值误差

被测量为零值的基值误差。

49.[测量仪器的]固有误差

在参考条件下确定的测量仪器的误差。

50.[测量仪器的]偏移

测量仪器示值的系统误差。

51.[测量仪器的]重复性

在相同测量条件下,重复测量同一个被测量,测量仪器提供相近示值的能力。

52.[测量仪器的]引用误差

测量仪器的误差除以仪器的特定值。第五节测量标准

1.[测量标准] [计量]基准、标准

为了定义、实现、保存或复现量的单位或一个或多个量值,用作参考的实物量具、测量仪器、参考物质或测量系统。

2.国际[测量]标准 国际[计量]基准

经国际协议承认的测量标准,在国际上作为对有关量的其他测量标准定值的依据。

3.国家[测量]标准 国家[测量]基准

经国家决定承认的测量标准,在一个国家内作为对有关量的其他测量标准定值的依据。

4.基准 原级标准

具有最高的计量学特性,其值不必参考相同量的其他标准,被指定的或普遍承认的测量标准。

5.次级基准

通过与相同量的基准比对而定值的测量标准。

6.参考标准

在给定地区或在给定组织内,通常具有最高计量学特性的测量标准,在该处所做的测量均从它导出。

7.工作标准

用于日常校准或核查实物量具、测量仪器或参考物质的测量标准。

8.传递标准

在测量标准相互比较中用作媒介的测量标准。

9.溯源性

通过一条具有规定不确定度的不间断的比较链,使测量结果或测量标准的值能够与规定的参考标准,通常是与国家测量标准或国际测量标准联系起来的特性。

注:这条不间断的比较链称为溯源链。

10.校准

在规定条件下,为确定测量仪器或测量系统所指示的量值,或实物量具或参考物质所代表的量值,与对应的由标准所复现的量值之间关系的一组操作。

11.测量标准的保持

为使测量标准的计量特性保持在规定限度内所必需的一组操作。

12.参考物质 标准物质

具有一种或多种足够均匀和很好地确定了的特性,用以校准测量装置、评价测量方法或给材料赋值的一种材料或物质。

13.有证参考物质 有证标准物质

附有证书的参考物质,其一种或多种特性值用建立了溯源性的程序确定,使之可溯源到准确复现的表示该特性值的测量单位,每一种出证的特性值都附有给定置信水平的不确定度。第六节法制计量和计量管理

1.法制计量

计量的一部分,即与法定计量机构所执行工作有关的部分,涉及对计量单位、测量方法、测量设备和测量实验室的法定要求。

2.法定[计量]单位

由国家法律承认,具有法定地位的计量单位。

3.法定计量机构

负责在法制计量领域实施法律和法规的机构。

4.计量保证

用于保证计量可靠和适当的测量准确度的全部法规、技术手段及必要的各种运作。

5.计量控制

根据国家法规由指定的机构提供计量保证的工作体系。计量控制通过计量器具控制、计量监督和计量评审予以实施。

6.计量器具控制

确定计量器具的性能,并签发关于该计量器具法定地位的官方文件。这种控制可包括对该计量器具的下列运作中的一项、两项或三项:

——型式批准;

——检定;

——检验。

7.计量监督

为核查计量器具是否依照计量法律、法规正确使用和诚实使用,而对计量器具制造、安装、修理或使用进行控制的程序。

这种监督也可扩展到对预包装品上指示量正确性的控制。

8.计量评审

为了检查和认证目的而进行的全部运作,例如,为了在法庭上对计量器具的状态作证,或为了按有关法定要求来确定计量器具的计量性能。

9.型式批准

承认计量器具的型式符合法定要求的决定。

10.型式评价

为确定计量器具型式可否予以批准,或是否应当签发拒绝批准文件,而对该计量器具型式进行的一种检查。

11.[按批准型式的]符合性检查

为查明计量器具与其批准型式是否相符而进行的一种检查。

12.[计量器具的]检定

查明和确认计量器具是否符合法定要求的程序,它包括检查、加标记和(或)出具检定证书。

13.首次检定

对未曾检定过的新计量器具进行的一种检定。

14.后续检定

计量器具首次检定后的任何一种检定:(1)强制性周期检定;(2)修理后检定;(3)周期检定有效期内的检定,不论它是由用户提出请求,或由于某种原因使有效期内的封印失效而进行的检定。

15.周期检定

按时间间隔和规定程序,对计量器具定期进行的一种后续检定。

16.检定证书

证明计量器具已经过检定,并获满意结果的文件。

17.检定结果通知书

声明计量器具不符合有关法定要求的文件。

18.[计量器具的]检查

为确定计量器具是否符合该器具有关法定要求所进行的操作。

19.[计量器具的]检验

为查明计量器具的检定标记或检定证书是否有效、保护标记是否损坏、检定后计量器具是否遭到明显改动,以及其误差是否超过使用中最大允许误差所进行的一种检查。

20.OIML国际建议

国际法制计量组织两类主要出版物之一,这类出版物是典型的法规,旨在提出某种计量器具必须具备的计量特性,并规定了检查其合格与否的方法和设备。

21.OIML国际文件

国际法制计量组织两类主要出版物之一,这类出版物实质上是提供资料,旨在改进法定计量机构的工作。

22.实验室认可

对校准和检测实验室有能力进行指定类型的校准和检测所作的一种正式承认。

23.实验室评审

为评价校准和检测实验室是否符合规定的实验室认可准则而进行的一种检查。

24.校准测量能力

通常提供给用户的最高校准测量水平,它用包含因子k=2的扩展不确定度表示。

25.计量确认

为确认测量设备处于满足预期使用要求的状态所需要的一组操作。

26.溯源等级图

一种代表等级顺序的框图,用以表明计量器具的计量特性与给定量的基准之间的关系。

27.国家溯源等级图

在一个国家内,对给定量的计量器具有效的一种溯源等级图,它包括推荐(或允许)的比较方法和手段。

28.国际溯源等级图

由国际组织采纳,用作某一区域溯源性基础的溯源等级图。第三章法定计量单位第一节法定计量单位及其意义

我国计量法明确规定,国家实行法定计量单位制度。法定计量单位是政府以法令的形式,明确规定要在全国范围内采用的计量单位。国务院于1984年2月27日发布了《关于在我国统一实行法定计量单位的命令》,同时要求逐步废除非国家法定计量单位。这是统一我国单位制和量值的依据。

计量法规定:“国家采用国际单位制。国际单位制计量单位和国家选定的其他计量单位,为国家法定计量单位”。国际单位制是我国法定计量单位的主体。国际单位制如有变化,我国法定计量单位也将随之变化。

实行法定计量单位,对我国国民经济和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扩大国际交流都有重要意义。第二节国际单位制(SI)

一、国际单位制的形成和特点

在人类历史上,计量单位是伴随着生产与交换的发生、发展而产生的。随着社会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要求计量单位及其量值必须稳定和统一,以维护正常的社会经济活动和生产活动秩序,从而逐渐形成了各个国家的古代计量制度,这些制度是根据各自的经验和习惯制定的,自然是千差万别的,各行其是。往往一个国家内还有多种计量制度并存。这种状况阻碍着生产和贸易的发展及社会进步。

法国在1790年建议创立一种新的、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计量制度,制定了“米制法”,即通过对地球子午线长度的精密测量来确定最初的米原器,这一制度逐渐得到其他国家的赞同。1875年,17个国家在巴黎签署“米制公约”,成立国际计量委员会(CIPM),设立国际计量局(BIPM)。我国于1977年加入米制公约国组织。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初期米制的基础上,先后形成了多种单位制,又出现了新的混乱局面。为了消除混乱,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一种科学实用的新单位制。1960年,第11届国际计量大会(CG-PM)将这种新的单位制命名为“国际单位制”,并用国际符号“SI”表示。经过多次修订,SI已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SI遵从一贯性原则。由比例因数为1的基本单位幂的乘积来表示的导出计量单位,叫一贯计量单位。而SI的全部导出单位均为一贯计量单位,所以它是一贯计量单位制,这样才能使科学规律的量的方程与数值方程式一致。

SI是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中产生的,也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和完善。SI结构合理、科学简明、方便实用,适用于任何科学技术领域和各行各业,可实现世界范围内计量单位的统一。因而SI获得国际上广泛承认和接受,是国际计量领域和科技、经济、文教、卫生等组织的共同语言。

二、国际单位制的构成

国际单位制的构成如图1-3-1所示。图1-3-1 国际单位制构成示意图

三、SI基本单位

要建立一种计量单位制,首先要确定基本量,即约定地认为在函数关系上彼此独立的量,SI选择了长度、质量、时间、电流、热力学温度、物质的量和发光强度等7个基本量,并给基本量的基本单位规定了严格的定义。这些定义体现了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使之能以高准确度复现。SI基本单位是SI的基础,其名称和符号详见表1-3-1。表1-3-1 国际单位制的基本单位(一)米(m)

长度单位米是光在真空中于1/299792458秒的时间间隔内所经过的距离。(二)千克(kg)

千克是质量单位,等于国际千克原器的质量。国际千克原器是用铂铱合金制造的,是一高等于直径的圆柱体。(三)秒(s)

时间单位秒是铯-133原子基态的两个超精细能级之间跃迁所对应的辐射的9192631770个周期的持续时间。(四)安[培](A)

安[培]是电流单位。在真空中相距为1米的两根无限长平行圆-7直导线,通以相等的恒定电流,当每根导线上所受作用力为2×10 牛[顿]时,各导线上的电流为1安[培]。(五)开[尔文](K)

热力学温度单位开[尔文]等于水的三相点热力学温度的1/273.16。

除以开[尔文](K)表示热力学温度(T)外,也使用摄氏度0(℃)来表示摄氏温度(t)。它们的数值关系为t=T-T 。(六)摩[尔](mol)

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是一系统的物质的量,该系统中所包含的基本单元数与0.012千克碳-12的原子数目相等。

在使用摩[尔]时,应指明基本单元,可以是原子、分子、离子、电子及其他粒子,或是这些粒子的特定组合。(七)坎[德拉](cd)

发光强度单位坎[德拉]是一光源在给定方向上的发光强度,该12光源发出频率为540×10 赫[兹]的单色辐射,且在此方向上的辐射强度为1/683瓦[特]每球面度。

四、SI导出单位

SI导出单位是按一贯性原则,通过比例因数为1的量的定义方程式由SI基本单位导出,并由SI基本单位以代数形式表示的单位。导出单位是组合形式的单位,它们是由两个以上基本单位(或者以“1”作为单位)幂的乘积来表示。

为了读写和实际应用的方便,以及便于区分某些具有相同量纲和表达式的单位,在历史上出现了一些具有专门名称的导出单位。但是,这样的单位不宜过多,SI仅选用了19个具有专门名称的导出单位,其专门名称可以合法使用。没有选用的,如电能单位“度”(即千瓦时),光亮度单位“尼特”(即坎[德拉]每平方米)的名称,就不能再使用了。应注意,表1-3-2中,单位符号和其他表示式可以等同2使用。例如力的单位牛[顿](N)和千克米每二次方秒(kgm/s )是完全等同的。

SI的两个辅助单位,弧度和球面度是由长度单位导出的,属于量纲一的量的单位。由于它们在某些领域(如光度学和辐射度学)有着重要的应用,是一个独立而具体的单位。以前SI将它们单独列为一类,像基本单位一样使用。现在将它们归为具有专门名称的导出单位一类。这样,包括SI辅助单位在内的具有专门名称的导出单位一共有21个。表1-3-2 包括SI辅助单位在内的具有专门名称的SI导出单位

五、SI单位的倍数单位

基本单位、具有专门名称的导出单位,以及直接由它们构成的组合形式的单位都称之为SI单位,它们有主单位的含义。在实际使用时,量值的变化范围很宽,仅用SI单位来表示量值是很不方便的。为此,SI中规定了20个构成十进倍数和分数单位的词头和所表示的因数。这些词头不能单独使用,也不能重叠使用,它们仅用于与SI单位(kg除外)构成SI单位的十进倍数单位和十进分数单位。需要注意,因数3610 及以下的词头符号必须用小写正体。10 及以上的词头符号必须3-3用大写正体。从10 到10 是十进位,其余是千进位,详见表1-3-3。表1-3-3 用于构成十进倍数和分数单位的词头

SI单位加上SI词头后两者结合为一整体,就不再称为SI单位,而称为SI单位的倍数单位,或者叫SI单位的十进倍数或分数单位。第三节国家选定的非国际单位制单位

尽管SI有很大的优越性,但还不是十全十美的。在日常生活和一些特殊领域,还有一些广泛使用的、重要的非SI单位不能废除,必须继续使用。因此,国家选定了若干非SI单位与SI单位一起,作为我国的法定计量单位,它们具有同等的地位。

国家选定的非SI单位包括10个由CGPM确定的允许与SI并用的单位,3个暂时保留与SI并用的单位(海里、节、公顷)。此外,根据我国的实际需要,还选取了“转每分”、“分贝”和“特[克斯]”3个单位,一共16个SI制外单位,作为我国法定计量单位的组成部分,见表1-3-4。表1-3-4 国家选定的非国际单位制单位注:(1)周、月、年为一般常用时间单位。(2)[ ]内的字是在不致混淆的情况下,可以省略的字。(3)角度单位度、分、秒的符号不处于数字后时,应加括弧。(4)升的符号中,小写字母1为备用符号。(5)r为“转”的符号。(6)人民生活和贸易中,质量习惯称为重量。(7)公里为千米的俗称,符号为km。4812(8)10 称为万,10 称为亿,10 称为万亿,这类数词的使用不受词头名称的影响,但不应与词头混淆。

CGPM确定暂时保留与SI并用的单位还有9个(见表1-3-5),我国没有选入。它们可能出现在国际标准或国际组织的出版物中,但是在我国则不得使用。在个别科学技术领域,如需使用某些非法定计量单位(如天文学上的“光年”),必须与有关国际组织规定的名称、符号相一致。表1-3-5 我国没有选用的暂时保留与SI并用的单位

续上表第四节法定计量单位的使用规则

一、单位名称

1.计量单位的名称,一般是指它的中文名称,用于叙述性文字和口述中,不得用于公式、数据表、图、刻度盘等处。

2.组合单位的名称与其符号表示的顺序一致,遇到除号时,读为“每”字,例如或J/(mol·K)的名称应为“焦[耳]每摩[尔]开[尔文]”。书写时亦应如此,不能加任何图形和符号。不要与单位的中文符号相混。

3.乘方形式的单位名称,其顺序应是指数名称在前,单位名称在4后,相应的指数名称由数字加“次方”二字而成。如:m 的名称应为“四次方米”而不是“米四次方”。如果长度单位“米”的二次方或三次方表示面积或体积时,其单位名称应为“平方米”或“立方米”,否则仍应为“二次方米”或“三次方米”。-1

℃ 的名称为“每摄氏度”,而不是“负一次方摄氏度”。-1

s 的名称应为“每秒”。

二、单位符号

1.计量单位的符号分为单位符号(即国际通用符号)和单位的中文符号(即单位名称的简称),一般推荐使用单位符号。十进制单位符号应置于数据之后。单位符号按其名称或简称读,不得按字母读音。

2.单位符号一般用正体小写字母书写,但是以人名命名的单位符号,第一个字母必须正体大写。“升”的符号“1”可以用大写字母“L”。单位符号后,不得附加任何标记,也没有复数形式,见表1-3-6。表1-3-6 组合单位符号书写形式举例说明:1.分子为1的组合单位的符号,一般不用分子式,而用负数幂的形式。2.单位符号中,用斜线表示相除时,分子,分母的符号与斜线处于同一行内。分母中包含两个以上单位符号时,整个分母应加圆括号,斜线不得多于1条。3.单位符号与中文符号不得混合使用。但是非物理量单位(如台、件、人等),可用汉字与符号构成组合形式单位;摄氏度的符号℃可作为中文符号使用,如J/℃可写为焦/℃。

三、词头使用方法

1.词头的名称紧接单位的名称,作为一个整体,其间不得插入其2他词。如面积单位km 的名称和含义是“平方千米”,而不是“千平方米”。

2.仅通过相乘构成的组合单位在加词头时,词头应加在第一个单位之前。如力矩单位kN·m,不宜写成N·km。

3.摄氏度和非十进制法定计量单位不得用SI词头构成倍数和分数单位。它们参与构成组合单位时,不应放在最前面。如光量单位1m·h不应写为h·1m。

4.组合单位的符号中,某单位符号同时又是词头符号,则应尽量将它置于单位符号的右侧。如力矩单位Nm,不宜写成mN。温度单位K和时间单位s和h,一般也在右侧。

5.词头h,da,d,c(即百、十、分、厘)一般只用于某些长度、面积、体积和早已习用的场合,如cm、dB等。

6.一般不在组合单位的分子分母中同时使用词头。如电场强度单位可用MV/m,不宜用kV/mm。词头加在分子的第一个单位符号前,如热容单位J/K的倍数单位kJ/K,不应写为J/mK。同一单位中一般不使用两个以上的词头。但分母中长度、面积和体积单位可以有词头,kg也作为例外。

7.选用词头时,一般应使量的数值处于0.1~1000范围内。例如1401Pa可写成1.401kPa。48

8.万(10 )和亿(10 )可放在单位符号之前作为数值使用,但不是词头。十、百、千、十万、百万、千万、十亿、百亿、千亿等-1中文词不得放在单位符号前作数值用。如“3千秒 ”应读作“三每千秒”,而不是“三千每秒”。对“三千每秒”只能表示为“3000-1秒 ”。读音“一百瓦”应写作“100瓦”或“100W”。

9.计算时,为了方便,建议所有量均用SI单位表示,词头用10的幂代替。这样,所得结果的单位仍为SI单位。第四章常用计量基础知识第一节测量误差概述

由于受客观世界中各种因素的影响,当采用测量器具对某个被测对象(量)进行测量时,每次的测量结果一定存在误差。测量误差是指测量结果与真值之差。由于只能进行有限次数的重复测量,真值只能采用约定真值来代替。测量误差包括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即测量误差=随机误差+系统误差。所谓系统误差,是指在重复性条件下,对同一被测量进行无限多次测量,所得结果的平均值与被测量真值之差。所谓重复性条件,就是指在尽量相同的条件下,包括测量设备、测量人员、测量环境、测量程序等,在尽量短的时间间隔内完成重复测量工作;从数理统计和数据处理的角度看,在这段时间内测量应处于统计控制状态。系统误差在一定条件下,可分为已知系统误差和未知系统误差,其中,已知系统误差是指误差值的变化规律或者大小(包括符号)是已知的(但其可靠性与约定真值的可靠程度有关),因而可以通过某种方式对其进行修正;但对于未知系统误差来说,由于其本身的变化规律或者大小或者符号是未知的,因此无法对其进行修正。一定条件下的已知系统误差可能成为另一种条件下的未知系统误差,如:送检的计量器具,对于检定机构而言,其示值误差(在一定条件下可认为是系统误差)值是已知的,如果检定机构未报告给使用单位时,对于使用单位而言,便成为实际意义上的未知系统误差,这实际上是主观原因造成的未知系统误差。随机误差是指测量结果与重复性条件下对同一被测量进行无限多次测量所得结果的平均值之差。每一次测量结果(即单次测量结果)或若干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的随机误差均是随机变化的,是无法预知的,因此在客观上,无法也没有理由将其修正。

测量误差可以采用下面的形式予以表达:(1)绝对误差(或称测量误差):即测量结果与(约定)真值之差。(2)相对误差:即测量误差与被测量的(约定)真值之商,相对误差恒为无量纲量,一般以(%)的形式表达。(3)引用误差:即测量误差与被测量的相关特定值(或称引用值)之商,表达形式与相对误差相同。

测量误差主要来源于构成完整测量系统的以下五个主要方面:(1)测量设备:测量设备作为测量行为的主体之一,是测量误差的主要来源,其中测量仪器的机构误差、原理误差、调整误差、量值误差、变形误差等,是测量误差的具体来源。当测量是由若干测量仪器组成的成套测量系统完成时,需区分主要测量设备和配套仪器(在计量检定或校准中称为计量标准器和配套设备),其中主要测量设备担负主要的量值传递职能,配套仪器为实现量值传递提供保障,它们均会产生测量误差,从而对最终测量结果产生影响,即导致测量误差。(2)测量方法:由于测量原理、测量方法受各种客观条件的制约,测量方法不理想(例如:用打点计时器测量重力加速度),或者与测量方法和测量程序有关的近似性和假定性(如:弹簧秤弹簧的弹性)等,会导致测量结果出现误差。(3)影响量:对环境因素影响的认识不全面或者对环境条件的测量与控制不完善,测量环境条件的不稳定性或不确定性,以及所引用的标准数据或相关的常数不可靠性,引用的数据或其他参量的不确定度等,势必会对测量产生影响,有时甚至是非常显著的影响,如:监控设备不完善,将导致检定温度或湿度偏离设定的条件,从而使测量结果产生误差。(4)测量人员:测量人员在测量过程中的操作技能以及操作(如:读数、数据修约等)的规范性等均会导致测量结果产生误差。(5)被测对象:对被测量定义不完整,即定义有漏洞或未限定足够的条件,如:“钢棒的长度”中未涉及温度、压力等条件,当环境温度或压力不同时,其长度就会不同、或者被测量不稳定、代表性差、样品制备水平不高、取样的代表性不够(如:硬度检测、样品化学分析)等,也会使测量结果存在误差。第二节计量器具的特性和配备原则

一、测量仪器(计量器具)的特性

计量器具应具有与其功能相适应的技术特性,尤其应具有与其测量功能和测量结果输出功能相适应的特性,包括如下(或部分)特性:

1.标称范围:测量仪器的操纵器件调整到特定位置时可得到的示值范围。

2.量程:标称范围两极限之差的模。

3.标称值:测量仪器上表明其特性或指导其使用的量值,该值为圆整值或近似值。

4.测量范围(工作范围):测量仪器的误差处在规定极限内的一组被测量的值。

5.灵敏度:测量仪器响应的变化除以对应的激励变化。

6.鉴别力[阈]:使测量仪器产生未察觉的响应变化的最大激励变化,这种激励变化应缓慢而单调地进行。

7.[显示装置的]分辨力:显示装置能有效辨别的最小的示值差。

8.稳定性:测量仪器保持其计量特性随时间恒定的能力。

9.漂移:测量仪器计量特性的慢变化。

10.测量仪器的准确度:测量仪器给出接近于真值的响应的能力。

11.准确度等级:符合一定的计量要求,使误差保持在规定极限以内的测量仪器的等别、级别。

12.测量仪器的[示值]误差:测量仪器示值与对应输入量的真值之差。

13.[测量仪器的]最大允许误差:对给定的测量仪器,规范、规程等所允许的误差极限值。

14.[测量仪器的]固有误差:在参考条件下确定的测量仪器的误差。

15.[测量仪器的]偏移:测量仪器示值的系统误差。

16.[测量仪器的]重复性:在相同测量条件下,重复测量同一个被测量,测量仪器提供相近示值的能力。

17.[测量仪器的]相对误差:测量误差除以被测量的真值。

18.[测量仪器的]引用误差:测量仪器的误差除以仪器的特定值。

二、选用或配置计量器具的原则

选用或配置测量仪器(计量器具),或制定测量方案,包括测量方法、测量设施和测量过程,应遵守三个基本原则,一是满足准确性原则;二是经济性原则,两者应有机结合,相辅相成,才能较好地实现预期的目标;三是溯源性原则,即测量方案中所用的测量仪器、设备能够被溯源。在具体工作中,一般主要考虑如下因素:

从准确性原则方面考虑,首先应从被测量对象(量)的具体要求出发,通常指其准确度(或加工、维修精度),根据一定的换算关系推算出所用测量仪器的综合准确度要求,通常情况下,所用测量仪器(系统)的综合准确度指标(也可理解为测量不确定度)应不超过被测量对象(量)准确度(或加工、维修精度)要求的1/20~1/3。由于各种测量仪器的专业特点不同,对综合准确度作出贡献的特性也不同,而在测量仪器配备时往往只关注仪器的主要特性,甚至忽视仪器以外因素的影响,尤其是(工作器具的)测量环境条件等的影响,因此,所选(用)测量仪器的最主要特性(如:准确度、示值误差或重复性)一般以不超过被测量对象(量)准确度(或加工、维修精度)要求的1/20~1/5为宜,在相关因素的影响可以忽略,或有效识别相关的影响因素并采取措施予以消除,或不满足经济性要求时,仪器的准确度也可以不超过被测量对象(量)准确度(或加工、维修精度)要求的1/10~1/3。作为测量仪器的显示装置,尽管其分辨力(分度值)应与其准确度相适应(不排除特殊情况),但在选用测量仪器时,一般不将其参考地位凌驾于准确度之上,但其显示方式和显示特性应与实际使用环境、使用方式等相适应。当测量仪器用于实现对多个被测对象或单一对象的多个量的测量(即多用途)时,应以准确度满足最高要求的对象(量)为前提。

其次,应考虑测量仪器的测量范围(切记:不是标称范围)应与被测对象(量)的实际范围相适应,例如:当使用带有弹性元件的仪表时,一般以被测量最大值位于有效量程的2/3~3/4范围内为宜。

从经济性方面考虑,一般应关注如下几个方面:(1)测量仪器的使用成本应尽量低,主要包括环境要求、对使用(操作)人员要求(包括培训成本)尽量低;成本既要考虑一次性投入(包括配套安装投入),又要考虑可能的后续投入(如:更换易损配件、维修、人员培训等等)。(2)若需要比较高的使用率,则应优先考虑选用专用测量设备,否则一般以通用测量仪器为立足点。(3)还要考虑某些特殊情况的要求,包括技术、管理和工作效率等等。

溯源是实现准确性的关键保证基础,必须予以足够的重视,当然溯源性也涉及相应的成本投入,因此与经济性也密切相关。第五章铁路计量管理要求第一节铁路计量管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

一、计量工作的核心目的

计量工作的核心目的就是全面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及计量规章和相关管理制度,保证计量单位制的统一和量值的准确可靠。

二、铁路计量的特殊性

铁路计量与通用计量相比,有其明显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首先是专业性强,也可表述为技术针对性强,其中最突出的表现就是“专”。由于铁路技术的专业性,不论是通用计量器具(的选用)还是专用计量器具(的设计和配备),不仅应与铁路具体的技术特点、技术要求相适应,还要与铁路的具体专业管理模式相适应。

铁路技术和管理的系统性对铁路计量提出了不同于通用计量的要求。铁路计量需以满足被测对象的测量要求(铁路专业要求)为前提,即使是选用通用计量器具,往往也需注意相应的特殊要求,至于专用计量器具,更突显出这一特点。如:铁路机车车辆限界、铁路货车装载限界、铁路隧道限界,均以铁路线路的轨面中心垂直面为基准,相应的线路参数及其测量器具也必须与之相适应,等等。而通用计量,计量器具是由使用者根据具体情况选用的,计量人员或计量管理机构一般无需考虑具体的被测对象,仅需关注计量器具本身的性能和技术保障。

第二是系统性强。在铁路系统内部,机车车辆、工务工程、通信信号、客货运输等专业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体现出非常明显的系统性。作为铁路技术保障的重要基础条件,铁路计量技术和管理也必然体现出比较强的系统性特点。如:铁路线路轨距与机车车辆轮对内侧距离要求必须具有比较强的一致性,否则就会对铁路运输安全构成严重威胁。作为测量两者相关参数的计量器具轨距尺、轮对内距尺和车轮检查器等,需保证相互之间的量值协调一致,等等。

铁路系统是一个各专业、各子系统、各地区间实时协调联动的复杂系统,这就要求相关计量工作,包括技术和管理,确保各专业、各子系统、各地区间的协调一致性。如:计量器具的检定周期应尽量与相关设备的检修周期相适应;不同区域间的设备(设施)间技术参数的一致性要求相应测量设备的量值的一致性,等等。

三、铁路专用计量器具(设备)的含义

铁路专用计量器具是指铁路专用的、具有与铁路有关技术要求相适应的性能要求、可单独地或与辅助设备一起,用以直接或间接确定被测对象量值的器具或装置。

作为铁路专用计量器具,应从系统的角度来理解其具体的内涵,即应将相应的测量环境、被测对象、测量过程等纳入到此系统之中。

界定铁路专用计量器具,应考虑两个方面的含义:

1.从功能上看,属于铁路专用的,也就是该计量器具是针对铁路的具体技术要求和管理特点而设计的,用于对铁路特有的对象或参数进行测量、检测或监测,不适用于其他行业,如:铁路轨距尺、车轮检查器、铁路轮重仪、轨温计、轨道信号在线测试仪等。

2.从表面上看,与通用计量器具类似,但在计量性能或环境适应性方面,其要求是铁路特有的或是对原通用计量器具的特殊改进或要求。如:机车车辆压力表(kPa)对抗振性的特殊要求与通用压力表相比是特有的,等等。

铁路专用计量器具按功能分类,包括常规的计量器具设备和具有在线检测、监测、控制或系统诊断等功能的安全检测设备。

作为铁路专用计量器具,其范围是比较大的,目前大量应用在铁路运输现场的各个领域。现行《铁路专用计量器具管理目录》仅仅是作为目前全路重点管理的铁路专用计量器具目录,其他铁路专用计量器具暂时由实际使用单位(如铁路局)根据自身实际自行依法管理。

四、铁路用计量器具的管理

铁路用计量器具主要对以下几个环节进行管理:

1.对计量器具新产品实行准入制度,通用计量器具统一按国家计量器具制造许可证(型式批准)制度执行,铁路专用计量器具实行专用计量器具新产品技术认证制度,并实时进行证后监督管理。

2.在日常使用中,对计量器具实行以首次和后续的计量检定或校准为主的量值溯源,其中首次检定通常是指使用单位自行或委托第三方对新购入的计量器具进行的计量检定。

3.铁道部对铁路专用计量器具产品实行不定期监督抽查制度,以保证铁路专用计量器具产品的质量稳定性。

4.各级计量管理部门,对计量器具使用及其量值溯源的管理制度和执行情况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计量监督检查。

五、铁路计量行业化管理的原因

铁路专用计量器具与通用计量器具的明显区别就是其测量对象的针对性,由于其测量对象均为影响铁路运输安全的具体装备或零部件,有些是直接检测或监控运输装备运行状态的。这些装备(或其参数)具有比较强的铁路专业针对性,各相关铁路专业之间具有鲜明的系统性和协调性,如:机车(动力系统)借助通信和信号统一组织调度下牵引铁路车辆在铁路线路上输送旅客和货物,可见机车、车辆、工务工程、通信信号及运输等铁路专业之间具有十分紧密的联系,这种密切联系存在于铁路运输的整个过程和各个区域。因此,其测量器具(设备)的技术和管理要求应反映出这些特点对计量器具的深层次、本质性的特殊要求,其技术要求,包括计量性能要求、通用技术要求以及相应的环境适应性要求等,需与其测量对象的技术特征相一致,同样其管理要求也应与铁路运输实际相适应,如:客运专线无砟轨道的轨距和水平的技术指标为±1mm,按照计量器具的配备原则(见第一篇第四章第二节相关内容),作为测量其轨距和水平的专用计量器具的轨检仪的计量性能要求应不超过±0.3mm,其使用环境条件也应适应铁路现场的具体实际,轨检仪的计量管理方式也应与铁路工务工程的具体管理相适应,这些决定了铁路专用计量器具的特殊性。

就通用计量器具而言,尽管计量器具本身的技术特性不具有特殊性,但由于测量对象的特定性,从技术管理角度,其应用显然也具有特定性,因此通用计量器具的配备应与铁路的具体技术管理相适应。

也正是由于这种适应性要求,加之铁路专业技术的相对系统性和独立性的特点,对铁路计量的管理也应实行行业化管理。对于铁路专用计量器具,必然需要实行行业化管理。

铁路计量与通用计量的显著区别在于其切入点和工作思路的不同。通用计量的切入点在于计量器具本身的技术特性,其工作思路始终是围绕如何保证和维持计量特性的可靠性和稳定性,至于其用来测量哪一对象,是否具有相应的测量能力或者是否满足测量要求,要由使用者自行判断。而铁路计量则不然,切入点在于具体的被测对象,根据被测对象的具体要求和计量器具(或检测设备)配备原则,确定所用的计量器具的功能和计量性能要求,而且相应的具体技术指标往往要与被测对象的具体结构、技术特性、使用要求、测量目的、工作类别等相适应。再按此要求配备或设计制造计量器具或检测设备,进而再考虑如何保证和维持计量特性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因此铁路计量必须适应铁路管理特点,一切从铁路运输的需求和具体生产实际出发,满足铁路运输过程中相关的各种技术和管理方面的具体需要和要求,并适应铁路具体的工作环境等。

铁路用计量器具量值溯源周期需考虑相应被检器具与运输生产或修理维护周期的协调一致,否则会给运输生产带来一定的混乱。如铁路客车轴温报警器等客车监测设备的检定周期只有与客车的检修周期相一致,才能满足铁路运输调度的整体要求。而通用计量器具的量值溯源则没有考虑这一问题。

铁路用计量器具的使用场合和环境十分复杂,甚至很特殊,因此铁路用计量器具量值溯源方法应尽量与被检器具在实际运输生产或修理维护中的使用方法相一致。而通用计量器具由于测量对象的不固定,一般以遵守相关的通用规则为主要原则。第二节铁路计量管理基本工作内容概述

计量器具配备管理作为铁路计量管理的起点,对测量质量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配备合理的计量器具和检测设备,是保证检测、监视、控制质量的关键基础,只有从源头上保证计量器具和检测、监控设备的配备质量,保证计量器具和检测、监控设备的测量准确度,才能保证检测、监控质量,进而保证相关生产过程的工作质量,同时也使得后续的计量管理工作事半功倍。如果检测设备的准确度得不到保障,即使检测设备的功能十分先进、智能化,也是没有意义的,当然,后续的计量管理工作也是徒劳无益的,相关资源的浪费也是必然的。一旦明确了测量对象和测量手段,便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好相应的管理工作:

一、制定铁路专用计量器具技术标准

不言而喻,作为计量器具,尤其是铁路专用计量器具(包括检测、监控设备),其良好性能的基础是准确度和可靠性,这些要以兼顾科学性、先进性和经济性为基础的技术标准,技术标准的质量决定着相应计量器具的性能和质量,因此对专用计量器具技术标准的制定及其管理是铁路计量管理的重要环节之一,忽视其管理会导致计量器具的性能和质量不可靠或不稳定,甚至根本不能满足测量要求。当然忽视经济性,单纯追求测量仪器设备的高指标、高要求,会导致相关资源的浪费,也有违科学性,使用环境会限制高性能设备的实际作用。

二、计量器具及其计量标准分类管理

为实现计量器具和计量标准管理的科学化和计量信息管理的规范化,需要对计量器具及其计量标准实行分类管理。通用计量器具按JJF 1051—1996《工作计量器具命名与分类代码规范》的规定进行管理,通用计量标准按JJF 1022—1991《计量标准命名规范》的规定进行管理,铁路专用计量器具和计量标准按JJF(铁道)604—2007《铁路专用计量器具及计量标准分类代码》进行管理。

三、制定计量器具量值溯源和传递框图

计量器具和检测设备可靠工作的基础首先是测得准,即有足够的准确度(同时也要经济),失去准确度的检测设备,其先进、智能化、信息化的功能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而准确度是需要采用规范的程序和方法证实的,即需要进行量值溯源,目前量值溯源的主要形式是计量检定和校准。由于测量仪器的状态随着使用是会逐渐变化的,因此量值溯源也是周期性进行的。

计量器具检定系统框图是实施计量器具量值溯源的根本性依据,制定计量器具量值溯源和传递框图是计量技术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