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共外交发展报告(2015)(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12 09:03:52

点击下载

作者:赵启正,雷蔚真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国公共外交发展报告(2015)

中国公共外交发展报告(2015)试读:

主编简介

赵启正 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全国政协十一届常委、外事委员会主任,二、三、四、五次会议新闻发言人。中共第十六届中央委员。曾任上海市副市长、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现担任《公共外交季刊》总编辑。主要著作有《向世界说明中国——赵启正演讲谈话录》、《向世界说明中国(续编)——赵启正的沟通艺术》、《中国人眼中的美国和美国人》、《江边对话:一位无神论者和一位基督徒的友好对话》(与美国福音派领袖路易·帕罗合著)、《在同一世界:面对外国人101题》、《对话:中国模式》(与世界著名未来学家奈斯比特先生及夫人多丽丝女士合著)、《交流,使人生更美好——赵启正、吴建民对话录》、《公共外交与跨文化交流》、《公共外交的智慧》等。其中有的被国内外译为英、西班牙、德、俄、日、韩等文出版。

雷蔚真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外交研究院副院长、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助理,院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学院跨媒体教学改革项目负责人之一。中国视协电视纪录片学术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信息传播与社会发展论坛秘书长。研究兴趣:公共外交与跨文化传播,新媒体与社会变迁,跨媒体与媒体融合生产机制,电视传播。参与多家电视台的策划、培训工作,参与多家媒体数字化转型的研究与策划。从教以来,在国内外期刊上共发表论文50余篇。出版著作、教材10余部。

摘要

《中国公共外交发展报告(2015)》是第一部针对我国公共外交事业发展做出全面梳理和总结的专业报告。该报告从政府、民间机构、企业界、媒体界、理论界、城市、不同国家等多个角度,对中国当前的公共外交实践进行了深入分析和阐释。

本报告首先从国家领导人、军事领域和第一夫人等几个方面,对近年来中国政府主导的公共外交实践做了详尽的总结。其中,以国家领导人全方位、多层次重点推进,建立全球伙伴关系网络的公共外交战略布局为例,对首脑公共外交的多维效应等重大话题展开了充分探讨。

第二个部分对中国城市外交作为公共外交的一部分进行了总结,尤其是经济发达的长江三角洲等沿海大城市,包括上海、温州、扬州、海南、南京等。各个城市的公共外交活动形式各异、种类繁多,通过详尽的材料分析发现:中国各大城市开展公共外交的内在驱动力是促进城市经济社会的建设与发展。

第三部分着重分析了中国企业的公共外交特征和趋势:既点出了中国企业公共外交意识薄弱的问题,也展示了中国企业法律维权意识和促进文化融合意识正逐步提高的成绩。

第四部分考察了国际传播在中国公共外交事业中的进步。这一部分展示了几个原创性调查报告,对中国驻外记者参与公共外交活动、中国在金砖国家的公共外交效果、中国公共外交在北欧地区效果等做了调查和评估。这些报告可以帮助读者以小见大地了解中国公共外交的真实状况。

从民间交流角度关注中国公共外交的第五部分,重点考察了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华人华侨组织、孔子学院等对外文化交流的不同机构,也分析了个人精英、网络新媒体这些较新的公共外交形态。

本报告在最后两个部分中,梳理了近几年全球公共外交理论创新,也按照国别整理了中国公共外交的重大事件和特征。

整个报告从宏观层面展示了我国公共外交事业的现状、成绩与问题。

Abstract

The 2015 Development Report of China’s Public Diplomacy is the first professional report that comprehensively overviews and summarizes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public diplomacy. The report analyzes and interprets current public diplomatic practices of China from various perspectives including that of the government,non-governmental institutions,enterprises,media,theory circle,cities and different countries.

The report firstly summarizes fully the public diplomatic practices led by the Chinese government in recent years from the aspects of national leaders,military field and first ladies. In this section,the report has a thorough exploration of the multiple effects of public diplomatic of national leaders and many other important topics with the example of the national leaders’all-dimensional,multi-layered strategic canvas to promote public diplomatic strategic layout of constructing a global partnership network.

The second section has a summary of Chinese urban diplomacy as a part on public diplomacy,especially of the economically developed coastal cities including Shanghai,Wenzhou,Yangzhou,Hainan,Nanjing,etc. Public diplomatic activities appear in diverse forms and genres. It has been discovered with detailed analysis of materials that the inner motive of big cities in China to conduct public diplomacy is to foster th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urban economy and society.

The third section focuses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tendencies of the diplomacy of Chinese enterprises. This section on one hand points out the problem that Chinese enterprises have a rather weak sense of public diplomacy and on the other hand reveals that Chinese enterprises have been making gradual progress in their awareness to use laws to protect their rights and to promote cultural integration.

The fourth section surveys the improvements of China’s public diplomacy in international broadcasting. This section demonstrates several original research reports,investigate and evaluate the diplomatic activities of Chinese oversea correspondents,the effects of China’s public diplomacy to BRICS and Northern Europe,etc. These reports will facilitate readers to have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true state of China’s public diplomacy through parachute management.

The fifth section,which observe China’s public diplomacy from the angel of non-governmental communications,mainly investigate various forms of cultural communications with foreign countries including The Chinese People’s Association for

Friendship with Foreign Countries,institutions of oversea Chinese and Confucius Institute,etc. This section also analyzes relatively new diplomatic forms of individual elites and network media.

The final two sections of this report overviews theoretical innovations of public diplomacy around the world. Important events and characteristics have also been collated according to country.

Overall,the report demonstrates the current state,achievements and problems of the public diplomacy of our country at a macro level.BⅠ总报告BⅠGeneral ReportB.1中国公共外交事业的兴起赵启正 雷蔚真摘要:本报告对中国公共外交近几年的发展做了宏观总结,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公共外交已成为中国国家战略;二是公共外交理念在中国已深入普及;三是公共外交实践在中国广泛开展。本报告还提出了中国公共外交事业面临的两个主要挑战:一是公共外交事业需提升全民观——只有广大公众深度参与其中,才能实现新媒体时代中公共外交应有的价值;二是中国企业需提升公共外交的自觉意识和基本素养——走出去的中国企业要有面对当地全社会对话的本领。关键词:公共外交 国家战略 现状 挑战 中国

21世纪以来,公共外交在中国经历了从理念到实践的本质变化。从理念而言,公共外交的定义逐渐从模糊走向了清晰,并进入媒体和政府的主流话语圈;从实践而言,公共外交从边缘走向了舞台中央——更重要的是,自觉的公共外交行动开始深入中国外交、贸易、文化等广阔的领域。一 公共外交成为中国国家战略

早在1949年12月,在周恩来总理倡导下我国成立了中国人民外交学会。外交学会的宗旨是,研究世界形势、国际问题以及外交政策,同世界的政治家、学者、知名人士以及有关的社会团体进行交流,促进与各国的友好合作关系。可见我国的“人民外交”的概念涵盖了以后才在国际上广泛使用的“公共外交”的概念。但限于当时冷战的国际形势,“人民外交”没有能在国际流行。

进入21世纪后,经济全球化趋势使国家间相互影响和依赖的程度加深,加之世界形势(如金砖国家的兴起、欧债危机、美国重返亚洲)和一些国际事件出现新变化(如美国出兵伊拉克、钓鱼岛事态严峻化),使得公共外交的重要性骤然提高,许多国家都已经把公共外交进一步提升为全球战略布局的重要一环。

与此同时,公共外交在中国的地位也相应提升。2009年7月,胡锦涛在第十一次驻外使节会议上论述了公共外交在中国外交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指出开展公共外交直接关乎我国形象,是新形势下完善我国外交布局的客观要求,要进一步加强公共外交,积极配合国家总体外交。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扎实推进公共外交,开展同各国政党和政治组织的友好往来,加强人大、政协、地方、民间团体的对外交流,夯实国家关系发展社会基础。

2013年12月,习近平在阐述中国梦和提升国家软实力时强调,要注重塑造我国的国家形象,明确了中国政府对外传播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阐明中国价值的基本路径——这也正是中国公共外交的主题。

2015年3月,在两会开幕式上,政协主席俞正声再次强调:“按照中央外交工作总体部署,务实开展对外交往,发挥政协专门委员会、中国经济社会理事会、中国宗教界和平委员会等在对外交往中的优势和作用,积极开展人文交流和公共外交,加强对国际形势的分析研判,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努力为国家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越来越多的事实表明,公共外交在中国已经被提升到了国家战略高度。二 公共外交理念已在中国深入普及

在中国的公共外交实践中,这一概念也曾遭受争议。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也曾出现过多个相关概念,包括“人民外交”、“民间外交”、“对外宣传”等。“人民外交”作为在改革开放前有中国特色的外交形式,有着作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一部分的中国革命的历史渊源,生成于新中国对国际政治斗争的外交需要,对打破西方孤立我国的战略企图有过重大贡献。“对外宣传”最初主要以党和政府为主体向外国介绍说明中国,目的在于促进外国对中国的理解和友好。走向21世纪的新中国外交话语中,人民外交、对外宣传等概念已经和公共外交概念有所交融;民间外交也已淡化了政治面纱而更专注于民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并日益具有公共外交形态。此种话语变迁与外交转型背后折射的是中国公众爱国自觉的兴起和中国日益融入世界进行跨国交流的趋势。可以说,而走向21世纪的中国外交,由于融入公共外交的理念和实践而变得更为成熟、理智。

同时,由于“公共外交”的外延宽泛,媒体在对之进行报道的时候往往按其活动内容、参与主体而冠以各种名称。如“公民外交”、“体育外交”、“文化外交”、“议会外交”、“政党外交”、“媒体外交”、“网络外交”和“二轨外交”等等。近几年,这些概念也逐渐或正在被视为“公共外交”的多种表现形式。

公共外交是一个从国外引进的新概念。美国学者格里恩(Edmund Gullion)在1965年首次使用公共外交一词,此后,虽然不同国家有不同学者对这一概念进行过不同的定义和阐释,但是有三点是共同的:由政府主导;以外国公众为对象;以提高本国形象为目的。对公共外交的理解存在差异是合乎情理的,因为国家属性和国际环境不同,公共外交的具体目标就有差异,对于不同的对象国国家,在不同时代,其范畴和重点总是变化的。

根据公共外交在中国的实践和研究现状,在本报告中,公共外交统一界定为:

一国的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公众等各方从各种角度向外国公众表达本国国情,说明本国政策,解释外国对本国的不解之处,并同时在国际交流中了解对方的有关观点,目的是提升本国的形象,改善外国公众对本国的态度,进而影响外国政府对本国的政策。

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时代,各国的人员往来和交流越来越频繁,政府应当愈加重视公众作为国家形象的构建者和传播者的作用和为国家总体外交做贡献的潜力,应当支持和促进公众参与公共外交的积极性。从这个意义上说,界定公共外交的范畴不妨宽泛些。可以认为,在国家交往活动中,只要是有公众参与的国际交往就属于公共外交的范畴。具体说来,其类型可以有“一国政府对另国公众”、“一国公众对另国政府”、“一国公众对另国公众”(见图1)。图1 公共外交的定义示意

通过这个定义图,可以更加清晰地知道公共外交的范畴及其与政府外交的关系。“公共外交”指的是“政府外交”以外的各种对外交流方式,包括了官方与民间的各种双向交流。这里的“公众”既包括非政府部门的机构和组织,如媒体、大学、研究所、智囊机构、各种民间组织和非政府组织(NGO)、非营利民间组织(NPO)等,也涵盖了各方面的精英人物(如社会活动家、学者、宗教领袖、演艺界人士等)和广大公众。在公共外交的行为中,政府是主导,民间组织、社会团体和社会精英是中坚,广大公众是基础。而政府的主导作用就体现在与本国公众进行的沟通互动中,包括政府向公众说明情况,如新闻发布、外交部的蓝厅论坛、政府公报等,也包括公众向政府提交政策建议,如媒体评论、大学研究机构提交报告等。

这些交流中,有的是直接以促进外国公众对本国的了解、提升本国在其心目中的形象、促成外国政府对本国政策的改善为目的,这便是狭义的公共外交,而更多的则是围绕经济、文化、教育、旅游等其他具体目标而展开,主观上并非为公共外交进行,客观上却起到了传播和提升本国国家形象的作用,具有公共外交的效果。我们把这些具有公共外交效果的言论行为也纳入公共外交的研究范围,这便是广义的公共外交。对于后者来说,合理有效的引导将会助其由自发上升到自觉,更为科学、规范,取得更好的效果,进而促成个人、组织与国家的多方合力。

目前中国政府的众多部门都是公共外交的承担者,这些部门包括外交、外宣、外贸、文化、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等方方面面的主管机构,广而言之,凡设有新闻发言人的政府机构都在客观上承担着公共外交的使命——向世界说明中国。而在政府部门之外,媒体(包括网络机构)、民主党派、大学、企业、文化团体、教会等等,以及普通的公众,所设计和实施的公共外交活动也正处于蓬勃发展的新阶段。

除了对公共外交的认识日趋一致之外,公共外交理念在中国的普及,还有一个重要的标志——主流媒体开始大量采用公共外交概念,并以此分析重大时事。例如,习近平上任国家主席后,首次对俄罗斯、坦桑尼亚、南非和刚果四国进行国事访问,中新社的报道题为《习近平主席首访解读:为中国公共外交树典范》。之后,习近平访问欧洲、出席冬奥会等活动,均被媒体从公共外交角度充分报道和解读。习近平的夫人彭丽媛在外事活动中有富有成效的表现,中外媒体的大量报道也大都采取了公共外交的专业视角。这些都表明:公共外交进入了中国媒体的主流话语圈,标志着公共外交理念的深入普及。三 公共外交实践已在中国广泛开展

在本报告中,我们从政府、民间机构、企业界、媒体界、理论界、城市、不同国家等多个角度,对中国近年来的公共外交实践加以总结。如果仔细阅读的话,可以充分得出结论:中国的公共外交事业正在蓬勃兴起,并且具有相当的影响力。

首先,本报告从政府、国家领导人、军事领域和第一夫人等方面,对近几年来中国政府主导的公共外交实践做了详尽的总结。从中可以看出,中国推行公共外交,政府的理解和支持是基础,正是由于政府各个部门的观念转变,才有了中国对外形象的明显改变。同时,政府是公共外交的主力之一。国家领导人、第一夫人参与的公共外交活动以人为本,以中华传统文化为底蕴,向世界展现了自信从容的大国领导人风范,吸引了全球媒体以及世界公众对中国外交立场、理念和政策的关注,以个人魅力提升中国国家形象,发挥了公共外交的多维效应,展现了独特价值。

其次,城市作为重要的公共外交主体,在我们的调研中表现突出,尤其是经济发达的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的各大城市,有着超前的公共外交意识。上海公共外交协会,是中国内地首个成立的公共外交协会,成立于2011年2月25日,旨在总结上海世博会公共外交经验和成果,服务国家整体外交和发展大局,为促进上海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增进中外人民理解与合作发挥平台和桥梁作用。此后全国有13个省市县也相继成立了公共外交协会。有一些城市的公共外交实践水准并不亚于国外发达国家的城市,也取得了耀眼的成就。城市的公共外交活动形式各异、种类繁多,这些活动在凸显各自个性的同时,也表现出共性特点:中国各大城市开展公共外交的内在驱动力是促进城市对外开放和友好,推动经济社会的建设与发展。在全球化不断扩大与加深的进程中,对外开放程度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关联越来越紧密,因此,地方政府的对外开放意识越来越强烈,开展城市公共外交的积极性也越来越高。这些城市在开展公共外交前通常都有系统的整体规划,对公共外交的目标有着与自身城市定位相协调的明确追求。目前,我国城市公共外交的主要表现形式是以招商引资、跨国贸易、旅游推广、文艺演出等活动为主。

在多种多样的民间机构当中,公共外交的理念正在不断深入日常活动的细节里。这部分,我们重点考察了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华人华侨组织、孔子学院等对外文化交流机构,从中可以看出,民间机构担负着繁多的公共外交重任,他们是中国公共外交的主要推动力量之一。此外,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兴起,民间交流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渠道,而是扩展出新的空间,比如个人精英可以借助网络新媒体,不必出国便可对外发声。如何利用好社交媒体等新技术手段开展公共外交,同时避免其负面影响,考验着中国公共外交实践者的智慧与思维。国家层面的中国公共外交协会也于2012年12月31日成立。这个协会将以兼容并蓄、开拓创新的精神,动员、协调、组织社会资源和民间力量扎实推进中国公共外交事业,为提升国家软实力做出贡献。

同时,在以企业为主体的公共外交领域,部分大型国企央企和部分经济发达地区的民营企业已经了解了公共外交的概念,在对外投资、并购、贸易等经济活动中,发挥了其他社会组织和个人所不能替代的公共外交功能。中国媒体在近年来“走出去”的国家战略中,逐渐完善了公共外交的知识素养,并取得了较为广泛的成绩。

本报告还对近几年来中国公共外交领域较为热点的国家和地区进行了总结,对国际公共外交领域的理论创新做了剖析,对我国国际传播的新进展做了原创性的调查和展示。四 中国公共外交事业面临的挑战

中国公共外交事业在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也依然面临较大挑战。(一)适应新媒体环境,提升政府及各有关机构的公共外交全民观

在新媒体时代,中国的公共外交工作需要更多地依靠政府之外的力量,更多地调动普通民众的自主能动性。从博客到微博、微信,不断涌现的数字社交媒体给传统公共外交的形式和战略带来了革命性挑战。只有落实以人为本、以互动为理念、以技术为基础的政策解决方案,调动全民参与到公共外交中来,才有可能取得突破性的工作进展。

普通公众在公共外交中作用的一个典型例子就是中国赴海外旅游。现在中国每年出境旅游的人次已经超过1亿(其中到外国旅游的人次约2000多万),他们当中很多人并无公共外交的概念,他们的言行表现却有公共外交的效果,即会提升或损害中国的形象。只有动员每一位民众,让他们在对外交往中有公共外交的意识,即自身言行涉及国家形象的意识,从而自觉地规范自身的言行,国家形象才会更加丰富而有魅力。

除此之外,还应重视并充分发挥民间智库的作用。智库在国家政策制定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承担着知识与政策的桥梁、政府与公众的媒介等角色。国外智库的“中国观”对各国政府乃至整个国际社会“中国观”的形成、发展和变化,都具有非常重要乃至决定性的影响。因此,我国在公共外交中也应把外国智库作为突破点,在重大外交政策问题上,通过影响外国智库进而影响外国政府、媒体及普通公众,从而实现良好的公共外交效果。与外国智库打交道,不可用政府权力或资金去硬逼,去胁迫,而宜用思想和观点去影响、去说服、去吸引,行为主体更应该是本国的大学、研究所、思想家和智库等。我国应充分释放本国智库,特别是民间智库在影响外国智库中的潜力和作用,对民间智库的建设给予支持,对他们的研究给予重视,多与他们沟通交流,鼓励他们与外国同行交流,把我们的道理讲出去、讲进去。

在一些具体的实践领域,相关人员仍需提高公共外交的观念和意识,加大对于民众参与公共外交的投入。公共外交的核心观念是最大可能地调动和发挥普通民众的参与。将公共外交工作的重心转移到尽可能广泛的普通民众中去,国家与国家的对话,文化与文化的交流,只有广大公众不断提高文明素养并深度参与其中,才能实现新媒体时代中公共外交应有的价值。在这方面,我国还有较长的路要走。(二)进一步发挥企业在中国公共外交事业中的作用,提高企业公共外交的自觉意识和基本素养

大部分中国企业只在跨国经营和并购行为中产生部分公共外交实效,但基本上没有明确的传播中国文化、维护国家形象等自觉的公共外交意识。与此同时,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企业作为资本、知识、技术和人才高度密集的社会组织,又在加强国与国、文明与文明的交流与理解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走出去”已经成为中国有识企业家努力扩展的主要方向之一,这一变化有着丰富的现实基础。实行改革开放政策30多年来,中国和中国企业已具备“走出去”的条件和动力:其一,有了足够的外汇储备、一定的技术储备和人才储备;其二,国内经济结构正处于调整之中,在需要继续引进先进水平的企业的同时,日益突出的资源、市场瓶颈和产能过剩的问题依然制约着不少企业的生存发展,走出去进行国际合作是这些问题解决的途径之一;其三,许多企业为提升技术研发实力和国际化经营水平,或为降低劳动力、土地和纳税成本,而有对外投资、国际合作的积极意愿。

由于经验有限、准备不足,中国企业“走出去”一直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中国企业家不仅要善于投资经营活动,还需要加强以公共外交的意识与东道国政府、议会、工会、媒体、环保组织、公众等利益相关方进行沟通。如果企业不能对国际政治环境保持敏感,以最大限度规避政治风险,不能及时消弭反对的声音,就会增加失败的可能。因此,中国企业家积极开展公共外交,是克服各方误解、偏见和不信任的重要途径。提高中国公共外交的自觉意识与基本素养,是向国际传播本国形象、提升外国公众对本国的友好态度,进而影响外国政府对本国政策的必由之路。

在中国全面走出去的国家大战略中,公共外交必将发挥更大的实际作用。BⅡ政府部门公共外交BⅡPublic Diplomacy of the GovernmentB.2国家领导人公共外交欧亚摘要:自2013年3月以来,习近平主席频频出访,足迹遍及世界五大洲,确立了全方位、多层次、平衡性的中国总体外交新格局。为配合中国总体外交战略,习主席出访期间面向当地社会各界公众,以阐述“中国梦”的世界意义为主旨,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公共外交活动,为新时期中国公共外交描绘了“重点突出,多层次推进”的行动蓝图,奠定了扎实基础。习近平主席的公共外交活动以人为本,以中华传统文化为底蕴,向世界展现了自信从容、讲感情、有能力、敢担当、重道义的大国领导人风范,吸引了全球媒体以及世界公众对中国外交立场、理念和政策的关注,以个人魅力提升中国国家形象,发挥了首脑公共外交的多维效应,展现了独特价值。关键词:首脑公共外交 中国梦 和平与发展 义利观

国家领导人公共外交,又称首脑公共外交,是以国家首脑为主体同他国公众及企业、媒体、NGO等各类社会组织进行交流的公共外交活动。与一切公共外交活动一致,国家领导人公共外交旨在使本国的现行政策、制度、理念及文化获得他国民众的理解,营造有利于本国的舆论环境,塑造国家形象,以推动外交战略和政策的实现,服务于国家利益。

中国国家领导人历来善于运用公共外交手段,配合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外交战略布局,表达善意和诚意,澄清误解、化解分歧,向世界说明中国的立场与政策,打开总体外交局面。回望历史,毛泽东主席同美国著名记者、作家埃德加·斯诺在天安门城楼上亲切会谈;周恩来总理参加日内瓦会议,纵横捭阖、英姿勃发;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在美国西蒙顿小镇观看牛仔竞技表演,头戴当地产牛仔帽向现场观众挥手致意;江泽民主席应对美国CBS广播公司“60分钟”新闻节目主持人华莱士,直面尖锐问题,从容淡定;胡锦涛主席出访印度,向柯棣华大夫亲属赠送柯大夫在华工作生活影集,抚今追昔,共叙友谊;温家宝总理身穿35号球衣,在日本京都西京极球场同日本立命馆大学学生同场竞技,这些都成为中国公共外交史上定格的经典画面。

继承中国公共外交的历史资源和宝贵经验,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公共外交在中国总体外交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自2013年3月上任以来,习近平主席已历12次出访,先后到访32个国家。习主席出访期间,在同往访国领导人展开战略高层对话的同时,也面向当地社会各界公众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公共外交活动,展现了自信从容、有能力、敢担当、重道义、讲感情的大国领导人风范,拓展了中国发展多边、双边关系的良好舆论环境,为中国公共外交实践树立了典范。一 战略布局:全方位、多层次重点推进,建立全球伙伴关系网络

在中国国力提升、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的时代背景下,2013年3月以来,习近平主席频频出访,足迹遍及非洲、拉美等地区多个发展中国家,美、俄和欧洲多国以及东亚、南亚、东南亚、中亚等周边地区多个国家,确立了全方位、多层次、平衡性的中国总体外交新格局。与此相呼应,首脑公共外交作为习近平主席出访的有机组成部分,以阐述“中国梦”的世界意义为主旨,为中国公共外交确立了全球战略布局,描绘了新中国公共外交发展的行动蓝图。(一)全方位、多层次重点推进的首脑公共外交格局

习近平主席2013年出访5次,到访14个国家;2014年出访7次,到访18个国家。具体往访国家和行程如下图所示。图1 习近平主席2013~2014年出访情况

习近平主席上任以来,足迹已遍及世界五大洲。正如他访问阿根廷时引用唐代诗人张九龄的《送韦城李少府》的诗句,“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习主席的公共外交活动展现了崛起的中国敞开胸襟、广结善缘的开放姿态。

习近平主席用平实、生动的语言表述中国与往访国之间的关系。例如,2013年3月25日,习近平在坦桑尼亚尼雷尔国际会议中心发表演讲说,“无论中国发展到哪一步,中国永远都把非洲国家当做自己的患难之交”,“真朋友最可贵。中非传统友谊弥足珍贵,值得倍加珍惜”;2014年2月,习主席在俄罗斯索契出席冬奥会开幕式,对俄罗斯总统普京说:“按照中国习俗,邻居办喜事,我当然要专程来当面向你贺喜,同俄罗斯人民分享喜庆”;7月,出访拉美,习近平主席说,“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8月,蒙古国之行,习主席说,“我对蒙古国进行的国事访问是一次走亲戚式的访问,周边国家是邻居,是亲戚,邻居总会越走越近,亲戚总是越走越亲”;9月,在印度访问时,习主席则说,“我们提出了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就是要诚心诚意同邻居相处,一心一意共谋发展,携手把合作的蛋糕做大,共享发展成果”。

习近平主席的出访活动是中国总体外交的有机组成部分,在访问国家和出访时机的选择上,体现了中国崛起背景下的“新全球外交战略”:全方位、多层次、平衡性。习近平主席在这些地区和国家所开展的公共外交配合了这一总体外交战略,推动建立中国的全球伙伴关系网络,同时基于中国同不同地区和国家的历史及现实交往情况,进行了分层次、有区别的重点推进,如图2所示。图2 中国公共外交全球战略布局

可以说,首脑公共外交活动基本确立和反映了我国公共外交的战略布局和重点,也反映了中国公共外交的基本任务:适应中国国力增强的现实情况,在协调与其他大国、发展中国家和周边国家双边关系、多边关系的基础上,消除其他国家对中国崛起后的疑虑,建立中国爱好和平、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二)核心主题:向世界说明“中国梦”

习近平主席在不同国家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公共外交活动,但“形散而神不散”,始终围绕着阐述“中国梦”的世界意义这一主题而展开。

中国梦是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是中国人民追求和平的梦,追求幸福的梦,奉献世界的梦。2013年3月23日,习近平主席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演讲中首次将中国梦与世界相联系:我们要实现的中国梦,不仅造福中国人民,而且造福世界各国人民。

此后的出访中,“中国梦”一词频频出现在习近平主席的讲话和署名文章中。习主席向世界表明:中国梦和其他国家所有爱好和平的人民所追求的国家富强、政治民主、生活幸福的梦想都是息息相通的。

中国梦的背后,是中国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决心;是中国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进程,真诚致力于促进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更加公正合理的大国责任;是中国倡导合作发展理念,政治上秉持道义、伸张正义,经济上坚持互利共赢、共同发展,摒弃零和思维的义利观。

习主席出访正是以“中国梦”为切入点,向世界全面介绍中国立场和外交政策。可以说,“中国梦”不仅仅是一个概念,以此为核心,中国公共外交正建构起自己独立而又能为世界人民所接受和共享的话语体系和价值理念。这堪称中国公共外交发展进程中的里程碑。二 策略路径:形式多样,手段灵活,重视媒体传播和人文交流

每次出访,习主席都展开了务实创新、卓有成效的公共外交活动:通过出席新闻发布会,接受媒体采访,在往访国主流媒体上发表署名文章,出席经贸、人文交流活动,发表演讲等多种公共外交形式和手段,广泛接触往访国各界人士,传承友谊,增进互信,宣示政策,促进合作。其中,媒体传播与人文交流是习近平主席非常重视的两大公共外交方式。(一)媒体传播:“定调”出访,掌握国际舆论主动权

在利用媒体渠道方面,接受记者采访、同往访国领导人共同出席新闻发布会发布会谈成果,这是首脑公共外交的“规定动作”。

2013年5月31日,在对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哥斯达黎加、墨西哥进行国事访问前夕,习近平主席接受了特多《快报》、哥斯达黎加《共和国报》、墨西哥《至上报》的联合书面采访,表达“中国愿同拉美和加勒比各国紧密团结、相互支持、真诚合作,在通往发展繁荣的美好梦想的道路上携手共进”的美好愿景。

2014年2月赴俄罗斯索契出席冬奥会开幕式之际,习近平主席接受俄罗斯电视台专访,就索契冬奥会、中俄关系、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等问题回答记者提问。

2014年7月,在出席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六次会晤,对巴西、阿根廷、委内瑞拉、古巴进行国事访问并出席中国—拉美和加勒比国家领导人会晤前夕,习近平主席接受了巴西《经济价值报》、阿根廷《国民报》、委内瑞拉国家通讯社、古巴拉丁美洲通讯社的联合采访,就金砖国家合作、中国同四国双边关系、中拉关系、国际关系民主化、中国改革发展、中国外交政策及国际作用等阐述了看法和主张。

十八大以后,习近平主席打破了中国国家主席出访的习惯做法,在出访之前,首先在往访国的主流媒体上发表署名文章,为出访“定调”。习主席通过发表署名文章,向外传递“合作、友好”的意愿,从正面回应出访前国外媒体“种种分析和猜测”,可以说是中国尝试掌握国际舆论主动权的巧妙策略,堪称中国公共外交的创新之举。表1 习近平主席发表的海外署名文章续表(二)人文交流:切实推进,促成人文交流常态化

习主席还通过参加面向往访国各类公众的人文交流活动,并在这些场合中多次发表重要讲话,开展公共外交。

2013年3月22~30日,习近平出任中国国家主席以来首次出访。他对俄罗斯、坦桑尼亚、南非、刚果共和国进行国事访问并出席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五次会晤。随习主席出访的外交部部长王毅谈到习主席此行时说,“习主席一路风尘仆仆,不辞劳苦,或冒着零下20度的风雪,或顶着炎炎烈日,完成一站又一站的访问,有时一天内不间断工作15个小时。访问期间,习近平主席出席了66场活动,与32位国家元首及政要举行了会谈和会见,发表了20多次演讲和重要讲话,多角度、深层次阐述了中国的外交政策和重大主张,出席了10多场人文和公共外交活动”。在随后的历次出访中,习近平主席都像首次出访一样,通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日程紧凑的公共外交活动增进中国和世界的互相了解,推动合作,传播友谊。

根据媒体公开报道资料,习近平主席所参加的重要的人文交流活动如图3所示。图3 习近平主席出席的主要人文交流活动

习主席还推动了中国同其他国家人文交流项目的切实展开,推进人文交流制度化和常态化。借势习主席出访东风,中国同世界其他国家人文交流的深入化和常态化成果丰硕,如图4所示。图4 中国同其他国家的人文交流

值得一提的是,习主席还非常重视城市在中国外交中所扮演的角色。习主席在哥斯达黎加访问期间,在圣何塞市接受该市市长阿拉亚授予的圣何塞城市钥匙,并指出地方交往是两国合作的重要平台。圣何塞市是名不虚传的“花园城市”,双方可以在绿色环保方面进行交流合作。中国政府支持圣何塞市开展对华交往;在新西兰,习主席出席了中国-新西兰市长论坛启动仪式,指出“中新关系仿佛一幅油画。这幅油画有多绚烂,不仅取决于总体构图,也有赖于局部元素。两国间30多对友好城市就是这些局部元素的有机组成部分”。三 特点鲜明,价值独特,首脑公共外交发挥多维效应

习近平主席的公共外交活动以人为本,以中华传统文化为底蕴,特点鲜明,向世界展现了自信从容、讲感情、有能力、敢担当、重道义的大国领导人风范,吸引了全球媒体以及世界公众对中国外交立场、理念和政策的关注,以个人魅力提升中国国家形象,发挥了首脑公共外交的多维效应,展现了首脑公共外交的独特价值。(一)展现大国政治家风范,以个人魅力提升中国国家形象“和中国交往有舒适感,互相尊重、坦诚相待、互利双赢。”“中国对我们的帮助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更绝非强加于人、颐指气使。”在习近平主席出访期间,往访国经常发出这样的赞誉。有战略眼光、有能力、亲和、令人感动是往访国舆论评价习主席的关键词。

不论交往对象是来自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不论是来自大国还是小国,不论什么身份、地位,习近平主席都以人为本,坦诚相待,平等交流。他的双手同往访国政要的手握在了一起,同经济精英、科技人士和知识分子的手握在了一起,也同对华友好人士、往访国普通民众的手握在了一起。

习近平主席珍视中国人民和往访国人民的情谊。出访坦桑尼亚的当天下午,习近平主席就前往援坦中国专家公墓,凭吊69位为援助坦桑尼亚国家建设而殉职的中国专家、技术人员和工人。在乌兰巴托机场,欢迎仪式结束后,习近平主席和夫人彭丽媛的专车已经开动。但是,当看到冒雨前来机场迎接、在雨中挥舞中蒙两国国旗的当地民众时,习主席和夫人要求停车,走下车与他们握手。在古巴,习主席专程拜访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古巴前国家领导人卡斯特罗,特意带去辣木和桑树种子,希望它们在古巴茁壮成长,成为中古友谊新的见证。在阿根廷,习主席走进共和国庄园,受到农场主莫内塔家人热情招待。听说莫内塔的小儿子喜欢中国,打算学习中文,习主席希望“下次再见用中文交谈”。道别时,习主席表示这是他出访中最轻松愉快的一天,他会把阿根廷人民对中国人民的深情厚谊带回去,并希望两国农业领域务实合作取得更多硕果。

习主席尊重往访国的历史文化传统,主张不同文明间的交流互鉴。习近平主席到中亚最古老城市撒马尔罕城,参观帖木儿家族历史博物馆,表示深受启发,“我们应该深入了解贵国的历史,夯实两国人民友好的历史基础”。访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时,习主席说:“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多个民族和多种宗教。如果只有一种生活方式,只有一种语言,只有一种音乐,只有一种服饰,那是不可想象的。”他认为,我们需要以比天空更宽阔的胸怀,去推动不同文明的和谐共处、交流互鉴。

习主席自信坚定但谦和从容。他在发展中国家介绍中国发展的道路选择和经验,但绝不强加于人,他多次在演讲中表示,中国的目的是帮助发展中国家实现自主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他说,“中国绝不搞势力范围”,“中国举措务实,说话算数”,“一分部署,九分落实,中国说过的话一定算数,合作中有什么问题都可以商量”。这样掷地有声的言语,显示出有能力、敢担当、重道义的大国领导人风范。

作为中国国家形象的代言人,习近平主席赋予了中国国家形象“人格”特征,令中国国家形象更加生动丰富,具有亲和力,有力促进了中国国家形象的建构和传播。同时,习主席也受到往访国政府和人民诚挚的接待。往访国在不同场合一次次以最高规格的外交礼仪,以当地迎接贵客的传统礼节,以鲜花、掌声和欢呼表达对习主席的尊敬和对中国人民的友谊。可以说,习主席的出访在促进世界和平的同时,也令中国人民感受到世界人民的友好和善意,振奋了国人精神,凝聚了人心。(二)善讲中国故事,聚焦媒体关注,谋取中国外交话语权

由于国家首脑重要而特殊的政治地位,首脑的一举一动通常会成为新闻媒体关注的热点,进而影响公众舆论。换言之,首脑公共外交在扩大公共外交效果方面具有天然优势。国家首脑利用公共外交场合宣示本国外交战略、思想和政策,是一国软实力“四两拨千斤”式的巧妙呈现,微言大义,影响深远。

出访期间,习主席讲故事、打比方、举例子、作对比,用往访国的民间谚语、名言、故事等对方听得懂的语言介绍中国的政策、理念和文化,引发世界媒体的广泛关注。“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的“鞋子论”,是习主席两次在演讲中提到的一个比喻,用来形容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合不合适,只有这个国家的人民才最有发言权,主张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在刚果共和国议会大厦的演讲中,习主席引用非洲近代诗人艾列格勒的诗句:“向前走,非洲,让我们听到你歌声中胜利的节奏!”,以诗代言中非合作大有可为,前景光明,引起强烈的反响。

习主席通过高超的公共外交艺术,广为传播“中国梦”、“义利观”、“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等主张“合作共赢”的战略观念,“真、实、亲、诚”对非工作四字方针,“亲、诚、惠、容”处理与周边国家关系的理念,为中国外交话语更好地融入世界政治话语体系提供了契机。

直接回应西方舆论对于中国的误解甚至歪曲,也是习主席公共外交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习主席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回答学生提问时指出,对于日益强大的中国产生担心是没有必要也是没有根据的,他说:“中国的发展带来的是共赢,中国是很多周边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最大的出口市场和出口国”,“13亿多人口的中国发展起来给这个世界带来的是实实在在的好处,相反中国如果是积贫积弱,这才是世界真正的麻烦,这才是真正值得世界担心的事情。”

习近平主席到访德国科尔伯基金会,也在演说中从正反两方面阐述“中国威胁论”的荒谬:一方面,他引用德国文学家歌德《浮士德》作品中的人物“墨菲斯托”,指出“中国威胁论”是某些人在戴着有色眼镜看中国,只能再次证明:偏见最难消除;另一方面,习近平主席指出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是当今世界的潮流,中国在理念上不认同“国强必霸”的陈旧逻辑,在历史上没有留下殖民和侵略他国的记录,在现实中选择和平发展的道路,一个和平安宁的国际环境符合中国的根本利益。事实上,也正是因为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才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真理愈辩愈明。习近平主席讲述的中国故事,以理服人,以情动人,赢得了包括往访国在内的世界主要媒体的广泛关注和报道,为中国外交话语赢取了关注、认同和支持。(三)以中华传统文化为底蕴,彰显公共外交“中国智慧”

习近平主席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首脑公共外交中。他在讲话中提出的多种文明和平共处,中国文化没有称霸的基因,中国外交的“义利观”,都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等中国传统文化哲学的体现。

他多次引用中国古代思想先哲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真谛的论述,以及中国古代文学典籍的优秀篇章。他以“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介绍中国改革开放事业和中国人民为之付出的艰苦卓绝的努力;他以“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谈中华“和文化”,化解“中国威胁论”;用“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讲述中国梦是奉献世界的梦;谈中俄关系,引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用“人生乐在相知心”、“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描述中非关系及中非合作;用“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谈论中巴关系和合作前景。

值得一提的是,习近平主席到访荷兰,首次穿立领中式服装出席国宴,充分展现了中国文化的风采。

回顾2013~2014年的首脑公共外交,战略清晰,成果丰硕,为新时期中国公共外交描绘了行动蓝图,奠定了扎实的基础。我们有理由相信,以此为起点,以向世界宣讲“中国梦”为主题,中国公共外交将掀开崭新的一页。B.3讲好中国故事——外交部门的公共外交陈雪飞摘要:我国的外交部门作为开展公共外交最重要的国家行为体,也承担着向外界讲好中国故事、打造中国形象的重要职责。外交部通过借助多种媒体渠道、打造品牌活动以及加强国际合作等多样化的方式,向国内外受众宣介我们的外交政策和基本立场。驻外使领馆则借助使馆的丰富活动和大使的“公众角色”实现着我们的“国情速递”。外交部门的公共外交活动可谓成果显著,但依然需要在行为主体与实践方式上持更为开放的视角,才能更好地赢取人心。关键词:外交部 驻外使领馆 公共外交 中国一 外交部门是公共外交的“主要责任人”

从经典定义来看,公共外交是一国政府针对他国民众开展的以信息传播和文化交流等为主要形式的非传统外交活动。因为政府形象并不讨巧,所以不少国家在公共外交中淡化政府的角色。正是在这一背景下,行使传统外交功能的外交部门在有关公共外交的研究中并未受到太多关注。而其实,外交部门作为重要的主体,是一国公共外交中不可或缺的角色。在大多数国家,外交部门都是公共外交最重要的国家行为体。比如劳特利奇版《公共外交手册》在介绍英国、德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的公共外交经验时,就论及外交部门是各国政府开展公共外交活动的“主要责任人”。

自发生美国“9·11”恐怖袭击事件、公共外交重回国际民众的视线以来,我国一直在循序推进公共外交的发展。特别是外交部,近年来一直在加大对公共外交的投入,加强公共外交的体制建设。其实在上世纪末,1999年6月,外交部新闻司就设立了因特网主页管理处,负责外交部和驻外使领馆的网站工作。及至2004年,外交部成立了公众外交处,专门负责网站管理以及与国内公众有关的协调工作。2008年,公众外交处更名为公共外交处。尽管只一字之差,但很大程度上,表明了一种理念的转变,外交服务公众的视域从国内向国外拓展。2009年10月,公共外交处升格为公共外交办公室,专司外交部、驻外使领馆公共外交工作的统筹规划和综合协调。2010年8月,外交部为适应外交工作的新形势和新任务,又设立了公共外交咨询委员会,委员会全部由资深外交官和专家学者组成,旨在向国内外公众介绍、解读中国的外交政策和发展理念。体制的建设为我们开展公共外交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目前我国外交部门开展的公共外交活动主要有两大块。一方面,外交部本身承担着对外解释本国内政外交的职责,很大程度上就是要做好“信息的告知”,以求更好地增信释疑;另一方面,外交部负责管理的驻各国使领馆,是一国政府开展公共外交的前哨,它们直接面对驻在国的民众,是直接开在他国的窗口,能让他国民众更直观、更形象、更迅速地了解本国的国情。二 外交部门如何讲述中国故事(一)外交部多样化的“信息告知”

布莱恩·霍金(Brian Hocking)曾经指出,外交部和国家外交系统充当着守门人的角色,监控着国家内外政策环境的互动,并把控着二者的信息互通。信息告知,基本是各个国家外交部最基本也是最主要的职责,旨在预设人们理解信息的语境,从而更好地进行政策宣介。我国外交部在不断地探索过程中,在这一点上,已经积累起较为成熟的经验,包括善于利用各种媒体形式,积极打造系列品牌活动,并尝试拓展国际合作等等。

1.重视与媒体沟通,增大信息透明度

政府部门在与媒体的不断互动中逐渐学会与媒体为友,特别是对于公共外交而言。外交部亦愈来愈重视加强与媒体的沟通,不断增大信息的透明度,同时也是在为媒体的报道设定议程。这主要体现在不断完善新闻发布和媒体吹风机制,以及对外国记者的组织与沟通方面。

自2011年起,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从每周2次增加到每周5次,记者会的时效性和信息量大大提高,从而能帮助大家更为及时、充分地了解中国的外交政策。特别是在一些热点问题、敏感问题以及突发事件发生时,例行记者会第一时间发布信息,极大地增进了世界对中国的了解与信任,减少了误解与疑虑。同时,在遇到我国领导人出访或出席国际会议之前,外交部会及时召开中外记者媒体吹风会,邀请有关部委的负责人向记者介绍背景情况并回答提问。而且,自2009年4月二十国集团伦敦峰会开始,我领导人出席有关国际会议时,我们都会设立“中国代表团新闻中心”,它不仅是我们释放信息、阐释政策立场的舞台,也是我们传播中国文化、解释中国政制等情况的舞台。“新闻中心”已经成为许多外国媒体的重要信息源和“蹲守据点”,那里常常门庭若市。

除此之外,外交部也在专门加强与国外媒体的交流与合作,截止到2014年初,约60个国家的600余名记者在华常驻。我们与外媒较为典型的机制性合作形式是成立了外交部外国记者新闻中心,迄今已经走过14个年头,其在软件和硬件方面都获得了很大提升。外国记者新闻中心主要负责组织外国记者赴全国各地采访、举办吹风会,以及与我国的国际问题专家座谈等等,以此协助媒体客观报道中国,面向国内外民众广泛宣介我们的国情政策和发展理念。外国记者对于中国愈加开放宽松的采访环境、愈加便利的采访渠道,也纷纷给予了肯定性的评价。

2.利用新兴媒体,塑造亲民形象

21世纪被喻为互联网的时代。上世纪末我们刚刚见证了web1.0的普及,就要面对今天web2.0以几何级数的推进。社会中的每个个体几乎都已经或将要深度卷入其中。以公众为对象的公共外交当然不能自外于此。外交部就很敏锐地联通起“网”与“微”的世界。

目前,外交部官方网站使用24种语言发布信息,向国内外民众介绍我国国情和外交政策,邀请高级外交官及专家与网民互动,并提供243个驻外使领馆的网站链接,日均点击量约700万次。外交部网站还非常注重与时俱进,不断优化网站的内容设置和页面风格,并且开发了客户端,无论是iphone、ipad还是安卓系统,都能下载,以求更加及时、便捷地为网友提供服务。

2012年1月,外交部还正式启动了“外交·大家谈”的系列网络访谈,让外交部的相关司局长走进网络,与亿万网友在线交流访谈。这是外交部结合网民关切和媒体报道需求,同人民网、国际在线、新浪网等国内主要新闻网站合作设立的网上即时交流平台。截至2014年初,“外交·大家谈”等系列网络访谈和微访谈等网络公共外交活动已举办25期,获得社会的积极评价。

外交部还在各部委中率先开通了“外交小灵通”的微博、微信与微视。不断创新外交部与公众就外交议题进行对话的交流平台。各个微平台统一以亲民的风格、幽默诙谐的语言,为大家提供各种外交知识、领保服务,与网友密切沟通、答疑解惑,甚至直接提供救助等等,受到网友的热捧。迄今,仅“小灵通”新浪微博就已发布信息近1.2万条,“通心粉”——“小灵通”微博的粉丝,即“沟通心灵的粉群”已突破750万。这真正体现了“外交为民”的网络力量。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