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第5版)(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12 12:15:19

点击下载

作者:鲁志国,罗清和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政治经济学(第5版)

政治经济学(第5版)试读:

前言

本书自2005年第1版出版发行以来,受到广大读者的支持和喜爱,并于2009年、2013年和2016年进行了3次修订再版,发行量已达15万册。本次修订主要基于两方面的考虑:一方面,2016年1月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Donald Trump)上台以来奉行美国优先的执政理念,逆全球化而动,奉行单边贸易保护主教学资源义,令当代资本主义发展充满了诸多不确定性;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明确提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国未来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发展。针对世界和我国政治、经济方面的变化,我们对本书内容进行了修订。

为方便教师教学和学生课后复习,本书提供练习题答案及教学课件,读者可扫描右侧二维码获取。

第5版仍由罗清和(教授、博导)、鲁志国(教授、博导)共同主编,各章具体分工如下:罗清和负责编写第一、二、三、四、五、六章;鲁志国负责编写第七章和第八章;段杰(副教授、博士)负责编写第九章;谢圣远(教授、博导)、马昀(副教授、博士)负责编写第十章。张继海(副教授、博士)、赵崇毅(博士)负责教学课件和练习题,以及习题库的建设。

全书最后由罗清和审定全稿。编 者2019年3月第4版前言

本书自2005年第1版出版发行后,深受广大读者厚爱,先后于2009年和2013年两次修订再版,发行量共12万册。2015年10月,本书被评为广东省精品教材。应出版社要求,结合当今世界经济和中国发展面临的新的挑战,本着与时俱进的精神,进行再次修订。本次修订主要基于以下两方面的考虑:一是自欧美债务危机以来,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经济呈现颓势已成不争事实。面对新兴经济体尤其是中国经济的崛起,美国主导的TPP和TTIP试图围堵中国,削弱中国在世界经济发展中的话语权。对此,中国将如何应对?二是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十三五”是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即全面实现小康水平的关键时期。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上述内容是本次修订的重点。本书前七章未做大的改动,只对个别地方进行了完善和勘误。

本次修订教材体例也未做改变,但习题类型增加了多项选择题,习题量也有所增加。本书课件可从http://www.tupwk.com.cn免费下载,以备教学所需。

第4版仍由罗清和(教授、博导)、鲁志国(教授、博导)共同主编,各章具体分工如下:罗清和负责编写第一、二、三、四、五、六章;鲁志国负责编写第七章和第八章;段杰(副教授、博士)负责编写第九章;谢圣远(教授、博导)、马昀(副教授、博士)负责编写第十章。张继海(副教授、博士)、赵崇毅博士负责教学课件和练习题及习题库建设。

全书最后由罗清和审稿定稿。编 者2016年3月第3版前言《政治经济学》一书自2005年第1版和2009年第2版出版发行以来,得到广大读者的厚爱,发行量超过8万册。此次应出版社要求进行第3次修订,本次修订的重点是后三章的内容。一方面,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美、欧债务危机对世界经济造成了前所未有的不利影响,一些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如希腊、西班牙、法国、美国等多国甚至出现了国家主权信用下降,这表明当下资本主义的发展出现了新变化。另一方面,十八大提出既不走封闭自守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这表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基本建立并需要不断完善。这些内容将在本次修订中得到体现。本书前七章未做大的改动,只对个别地方进行了勘误。

本次修订教材体例并未做改变,只是应读者的要求,习题量有所增加。

第3版仍由罗清和(教授、博导)、鲁志国(教授、博导)共同主编,各章具体分工如下:罗清和负责编写第一、二、三、四、五、六章;鲁志国负责编写第七章和第八章;段杰(副教授、博士)负责编写第九章;谢圣远(教授、博导)负责编写第十章。张继海(副教授、博士)负责教学课件和习题建设,全书最后由罗清和审稿定稿。编 者2013年3月第2版前言

本次修订基于以下两方面的考虑。

一是教材内容。考虑到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变化,特别是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海啸”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和十七大以来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出现的新变化,此次再版对后四章进行了较大修改。前六章未做大的变动,只对个别文字以及一些重要内容进行了技术处理。

二是教材体例。《政治经济学》一书出版后我们先后收到一些读者的来信,这些来信除了对原有体例给予肯定之外,建议增加练习题。此次再版我们根据教学需要,结合每章内容编写了一些练习题供学生练习之用和任课教师参考。限于版面及篇幅,习题量有所控制。

本次再版仍由罗清和(教授、博导)、鲁志国(教授、博导)共同主编,各章具体分工与第一版相同,罗清和负责编写第一、二、三、四、五、六章;鲁志国负责编写第七章和第八章;段杰(副教授、博士)负责编写第九章;谢圣远(教授、博士)负责编写第十章。张继海(副教授、博士)负责教学课件和习题建设,全书最后由罗清和审稿定稿。编 者2009年5月前言

长期以来,人们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这一学科的认识上普遍存在着一种误区,即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一门政治理论。产生这种认识误区的根本原因是基于这样一种认识: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政治理论。实际上,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理论是一个理论体系,即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理论构成的科学的理论体系。从人类文明发展史的角度来看,哲学的发展远比政治学的发展早得多。现代各种经济学理论的发展,追根溯源,都是源于古典政治经济学理论。因此,简单地把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都纳入政治理论体系中是没有任何科学依据的。

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是:一要坚持;二要发展。所谓坚持,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的、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趋势的基本原理。坚持的前提是,首先要弄清楚究竟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所谓发展,就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不能搞教条主义、本本主义,而是坚持其科学的成分,舍弃其过时的结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石,对它更应该有一个科学的认识。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出版的一些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材,以所谓发展为名,将许多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毫不相干的内容都加入其中,有的甚至美其名曰“与时俱进”。我们认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必然带有历史时代的局限性。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决不意味着可以任意篡改它。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有其自身的科学理论体系,但也存在着某些结论过时的问题。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首先要弄懂它的基本内容,然后才能谈发展。基于这样的认识,在编写这本教材时,我们尽量做到比较完整地介绍其理论体系及基本内容。当然,限于我们的学识水平,书中可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对此,恳请大家批评指正。

本书由罗清和拟定编写大纲,并与鲁志国共同担任主编。各章具体分工如下:罗清和编写第一、二、三、四、五、六章;鲁志国编写第七章和第八章;段杰编写第九章;谢圣远编写第十章。最后由罗清和负责审稿定稿。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参考并借鉴了大量相关的研究成果,特别是近期国内出版的教材,在此向各位作者表示感谢。编 者2005年4月第一章 导论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一起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大厦。列宁认为,马克思主义的(1)主要内容就是马克思的经济学说。马克思的理论得到最深刻、最全(2)面、最详尽的证明和运用的是他的经济学说。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经济学而不是政治学

经济学是一个系统学科。政治经济学是经济学这个系统学科中的一门,是以研究社会经济问题为己任的社会科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社会科学,政治经济学是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与发展而逐渐形成的。然而,在现实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着一种误解,即把政治经济学当作政治理论来看待,亦即认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就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例如,在我国教育领域,无论是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都把政治经济学当作政治课来讲,考试也是当政治课来考试,普通高考如此,研究生入学考试也是如此。其实,“政治经济学”这个学科名称并不是马克思发明的。一、“经济学”与“政治经济学”的由来“经济”一词早在我国的古籍中就已经出现,将“经”“济”二字连用,始见于《晋书》。在隋朝王通所著的《文中子·礼乐篇》中,曾有“经济之道”之说。唐朝诗人杜甫在其《上水遣怀》的诗作中有“古来经济才,何事独罕有”之句。明朝冯琦曾编著了《经济类编》一书。但古汉语中所用的“经济”一词,与今天的“经济”一词,其含义差距甚大。古汉语中的“经济”,是“经邦济世”“经世济民”,意思是说治理国家,拯救庶民。

在西方文献中,“经济”一词则具有另外的含义。西方文献最早使用“经济”一词的,是古希腊思想家色诺芬(约公元前430—前354)。他在《经济论》一书中,首次用“经济”一词来概括奴隶主组织和管理奴隶制经济活动,意指家庭管理或家政管理。英语中的“经济”(economy)一词来源于希腊文,原有含义就是家政管理的意思。后来在法语中,经济和经济学的含义扩展为对国家事务的管理。19世纪日本学者把西方著作中的economy一词译作现代含义的“经济”,这一概念直到19世纪下半叶才从日本引进到中国。最初有“生计”“理财”“经济”等不同译名,最后才统一译作“经济”。

经济学的出现是在奴隶社会产生以后的事情。奴隶占有制在其初期曾加速了生产力的发展,并在残酷剥削和奴役奴隶的基础上发展了人类文化。在奴隶社会科学文化普遍发展的基础上,反映奴隶主阶级利益的经济思想也开始产生,并逐步发展成为经济学。古希腊是古代西方世界科学文化的中心。色诺芬《经济论》的问世,表明西方开始出现了经济学。由于古希腊奴隶制的生产是以家庭为单位由奴隶进行的,因此,奴隶主阶级把组织和管理奴隶的各种经济问题纳入家庭管理的范围内。这种家庭管理学,实际上是奴隶主的经济学。色诺芬的《经济论》就认为,经济学研究的是善良的主人如何管理好自己财产的问题。此后,古希腊杰出的思想家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前322)在其《政治学》一书中,首次探讨了经济学的对象和任务,认为经济学就是研究家务,即奴隶主的经济问题。这种观点在欧洲流行了近两千年。

由于最早的经济学出现在奴隶制社会,所以当时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学便是奴隶主阶级的经济思想。奴隶主阶级的思想家竭力维护奴隶制度,颂扬自然经济。

欧洲封建社会的全部精神生活为僧侣所控制,并表现为宗教的经院哲学形式。因此,中世纪的经济思想常常是神学论著中的一个独特部分。随着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货币贷放行为增多,僧侣本身也参加了这一行列,因而对商品货币行为日益采取宽容和妥协的态度。

虽然早在奴隶制时代和封建社会,经济学原理就被一些思想家所重视,一些重要的经济过程,在色诺芬、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古希腊学者的著作中,以及在古代埃及、罗马、中国、印度等不少思想家的著作中都有过考察,但它们只是在一门统一的、尚未公开的科学范围内形成经济理论的某些要素。因此,古代世界的经济学还没有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

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社会科学,是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与发展而逐渐形成的。“政治经济学”这个名词,最早出现在17世纪初。法国重商主义代表人物蒙克莱田在1615年出版的《献给国王和王后的政治经济学》著作中最先使用了“政治经济学”一词。1683年,英国经济学家威廉·配第也使用了“政治经济学”这个概念。他们使用“政治经济学”一词的目的,在于说明他们所论述的经济问题已经超出了经济学原有的含义即家庭或庄园的经济范围,而是涉及国家或社会的经济问题。1767年,英国经济学家詹姆斯·斯图亚特第一个把“政治经济学”用作书名,接着在1771年,维里也出版了《政治经济学思考》。1776年,亚当·斯密出版了他的代表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虽然没有用“政治经济学”作为书名,但该书的第四篇篇名就是“论政治经济学体系”。到了19世纪,无论是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还是庸俗经济学家,都把自己的经济学著作称为政治经济学。1817年,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完成者大卫·李嘉图出版了《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1819年,法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完成者西斯蒙第在《政治经济学新原理》一书中明确指出:我们已经不是按文字学把经济理解为理家之道了,而是把它看作对财产的保护和节约性的管理。而且我们是分别把对私人财产的管理称为家庭经济,把对国家财产的管理称为政治经济了。1820年,英国庸俗经济学的创始人马尔萨斯出版了《政治经济学原理》。在此之后,政治经济学的著作相继出版,如詹姆斯·穆勒的《政治经济学纲要》、麦克库洛赫的《政治经济学原理》、萨伊的《政治经济学概论》、李斯特的《政治经济学原理》等。直到1890年马歇尔出版了《经济学原理》一书后,这门学科的名称才逐渐由政治经济学改为经济学。但是,马歇尔认为,政治经济学和经济学是通用的,政治经济学或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类一般生活事务的学问。在西方国家具有权威性的《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中也讲道,在即将进入21世纪的今天,“政治经济学”和“经济学”这两个名词都还存在,两者基本上可以看作同义语。因此,不能把“政治经济学”理解为既研究政治又研究经济的学科,更不能把政治经济学看作是政治学。

当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学研究对象的不断拓展,经济学现已成为一个涵盖面很广的学科门类,被称为系统学科。目前,经济学所包括的学科很多,大致上可以分为应用经济学和理论经济学两大类。应用经济学又可分为部门经济学和技术经济学。部门经济学包括工业经济学、农业经济学、卫生经济学、军事经济学等,技术经济学包括会计学、审计学、统计学、市场营销学等。理论经济学包括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等,其中政治经济学是各个经济学科的共同理论基础。相比之下,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侧重于量的分析而较少进行质的研究,它们一般不涉及社会经济制度问题,表现出一种超阶级、超时空的姿态。而政治经济学则表现出强烈的阶级性,不仅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公开表明其鲜明的阶级性,即使是古典政治经济学也不回避它的阶级性。政治经济学侧重于对社会经济制度进行质的研究,但也不忽视必要的量的分析。

如上所述,既然“政治经济学”这个学科名称不是马克思的发明,那么“政治经济学”就不应该成为马克思主义的专用词。不过,政治经济学因其理论框架、理论观点的不同而区分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非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或非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反映客观经济运动规律的经济理论,具有严格的、高度的科学性。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产生

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是在工场手工业时期才产生

(3)的。马克思说的工场手工业时期,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的一个阶段。这一时期大约从16世纪中叶开始到18世纪末叶结束。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是建立在世界文明成果的基础上的。其理论来源主要来自于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古典政治经济学由威廉·配第(1623—1687)始创,亚当·斯密(1723—1790)集其大成,大卫·李嘉图(1772—1823)最后完成。亚当·斯密在其划时代的经济学著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比较深刻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联系,从理论上阐明了财富的增长和分配的规律,并奠定了劳动价值论的基础。大卫·李嘉图在《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一书中,理论上坚持并发展了劳动价值论,对资本主义的阶级对立关系以及在分配领域中的表现,作了比亚当·斯密更深刻的分析。古典政治经济学克服了重商主义只局限于研究流通领域的缺陷,将研究重点从流通领域转向了生产领域,使真正的现代经济科学得以创立。正如马克思所说的,真正的现代经济科学,只是当理论研究从流通过程转向(4)生产过程的时候才开始。

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是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产物。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主要任务是批判封建主义经济制度,揭示资本主义生产和分配的规律,以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由于古典政治经济学代表的是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因而它能够以比较科学的态度对社会经济发展规律进行探讨,并取得有科学价值的成果。例如,他们把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视点从流通领域转向生产领域,提出了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继而接触到剩余价值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内部联系,触及资本主义经济运动的本质,对经济学的形成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建立提供了丰富的营养。

然而,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各种社会经济矛盾的发展,特别是进入19世纪30年代,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出现了重大转折。一方面,随着资本主义社会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的尖锐化,资产阶级需要有为它辩护的经济理论。于是,为资本主义制度辩护的庸俗经济学便应运而生,并逐渐取代古典政治经济学而占据统治地位。其主要代表人物有法国的让·萨伊、英国的托马斯·马尔萨斯和詹姆斯·穆勒。另一方面,随着资本主义矛盾的日益激化,无产阶级也开始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蓬勃发展的工人阶级斗争,也强烈地呼唤着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诞生。同时,在这一时期还出现过小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如法国的西斯蒙第等,以及空想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如英国的欧文、法国的圣西门和傅里叶等。空想社会主义抨击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弊端和不公,揭露了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否定资本主义制度的永恒性,并提出了代替资本主义制度的一系列未来社会的美好设想。空想社会主义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阐明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客观必然性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来源。

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都存在着非科学的因素。古典政治经济学虽然认识到资本主义剥削的事实,但受阶级利益的局限,没有考察剩余价值的来源和实质,从而不能揭示资本主义经济的实质。空想社会主义既不能阐明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的本质,又不能发现资本主义发展的规律,也尚未找到能够成为新社会制度创造者的社会力量。他们甚至拒绝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寄希望于资产阶级中的明智之士接受他们的方案,以期实现社会制度的变革。空想社会主义的经济理论虽然起过一定的进步作用,但终究是一种无法实现的空想。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并不是全盘地接受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的经济理论,而是继承其科学的成分,批判其非科学的因素,在此基础上对政治经济学进行了革命和创新,创立了科学的政治经济学。马克思第一部政治经济学笔记形成于1843年10月至1845年1月,这本笔记后来被称为《巴黎笔记》,它对马克思初期研究政治经济学产生了很大影响。1844年恩格斯发表了《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第一次站在社会主义立场上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和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严厉的批判,为创立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一系列基本原理奠定了初步的基础。马克思第一部较为系统的政治经济学著作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该书分析了异化劳动与私有制的关系,揭示了资本主义直接生产过程的实质。1847年7月,马克思发表了《哲学的贫困》,第一次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研究社会经济现象,揭示了价值是个历史范畴,为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奠定了基础,成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产生的一个重要标志。同年冬,马克思发表了《雇佣劳动与资本》,该书阐明了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力成为商品的观点,揭示了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分析了剩余价值的产生以及来源,揭示了资本的本质;考察了资本积累及其对无产阶级的影响等一系列问题,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形成过程中十分重要的著作。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发表了《共产党宣言》,该书论述了资本主义制度产生、发展直至灭亡的规律,分析了无产阶级的伟大历史使命,提出了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共产党宣言》成为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1859年马克思出版了《政治经济学批判》,1867年,马克思的《资本论》第一卷出版。1883年,马克思去世以后,恩格斯完成了马克思的《资本论》第二卷、第三卷手稿的整理编辑工作,分别于1885年和1894年正式出版。1954年至1961年,苏联重新整理马克思的手稿,出版了《剩余价值学说史》,作为《资本论》的第四卷。《资本论》改造和发展了由古典政治经济学奠定了基础的劳动价值论,并在此基础上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根据剩余价值学说,建立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揭示了资本主义运动规律。《资本论》的出版,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第一次从一切社会关系中划分出生产关系,指出它是一切社会关系中最根本、最本质的关系;第一次明确指出政治经济学所要研究的不是物,而是在物掩盖下的人与人的关系,这种关系在阶级社会中表现为阶级与阶级的关系;第一次发现了劳动二重性,建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并以此为基础,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彻底揭露了资产阶级剥削无产阶级的秘密,揭露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对立的根源。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解决了前人未曾解决的问题,并创立了新的经济范畴,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各个发展阶段中支配物质资料生产、交换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产品分配规律,使政治经济学发生了根本变革。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经济,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分析,特别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详细研究,得出了资本主义制度必然被社会主义制度所替代的结论,并对未来的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制度以及社会经济资源的配置方式等提出了原则构想。但是,马克思、恩格斯毕竟没有亲眼看到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更没有亲身经历过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因而只能对未来社会做出一些科学的预测和判断,告诉人们研究未来社会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而不是现成的结论。更何况社会主义实践远比马克思、恩格斯想象得要丰富得多、复杂得多。所以,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要有一个历史的、科学的而不是僵化的、教条的态度。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重在方法论而不是结论。同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只有不断地充实、丰富和发展,才能显示其强大的生命力。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具有与时俱进的(5)理论品质。恩格斯曾多次强调: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的理论。列宁也指出,马克思主义绝不是离开世界文明发展大道而产生的故步自封、僵化不变的学说。恰巧相反,马克思的全部天才正在于他回答了人类(6)先进思想已经提出的种种问题。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精髓是观察与分析错综复杂的经济现象的世界观、基本原理和方法论,而不是某些结论。马克思所处的时代是自由资本主义发展的顶峰时期,他对自由资本主义发展的分析所得出的某些结论,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实践的变化而过时,但是马克思观察与分析经济现象的世界观、基本原理和方法论并不会过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科学的理论,它没有也不可能穷尽政治经济学的一切科学真理,更不可能提供解决一切问题的现成答案。对于不同时代的任务、不同的问题,只能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提供的世界观、基本原理和方法论加以完成和解决,这本身就意味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丰富、完善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要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就必须根据社会经济实践的变化而不断修改、补充、完善和发展自己的理论,使其适应和解释变化了的实践。对于那些被实践证明已经过时的个别结论要敢于放弃、敢于修正,这也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本身的要求。同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也应该吸收各种经济学流派的合理成分,无视各种经济学发展的优秀成果,孤立地、教条地研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结果只能使其偏离世界文明的发展,最终导致落后直至失去生命力。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诞生一百多年来,始终没有停止过它的发展。第一个对马克思主义(包括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是列宁。列宁所处的时代是资本主义已经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列宁揭露了资本主义最后阶段的经济实质和最深厚的经济基础就是垄断,并分析了帝国主义的基本特征,确定了它的历史地位,建立了帝国主义或垄断资本主义理论。列宁还通过分析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作用的新特点,得出了社会主义可以首先在一个或几个国家取得胜利的结论,改变了马克思、恩格斯根据以前的社会条件做出的社会主义革命只能在一切或大多数先进资本主义国家取得胜利的结论,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并指导俄国无产阶级发动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列宁还对现实社会主义的经济关系和经济运行问题做了开创性的研究,确立了社会主义还不能消除而是必须利用商品、货币关系来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理论,明确了社会主义在经济上的主要特征是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并付诸实践。在列宁之后,斯大林在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许多重大理论问题作了新的探索。以斯大林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为基础,苏联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在20世纪50年代初出版了《政治经济学教科书》,该书的基本体系是阐述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规律。毛泽东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实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和纲领,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包括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内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毛泽东深刻论述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经济结构和阶级关系,精辟地剖析了中国农村和农民的土地问题。毛泽东把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运用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建立农村红色政权,并提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为中国革命的胜利指明了正确的道路。在转向社会主义的新时期,毛泽东又进一步探索和提出建设与发展社会主义的新思路,如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处理好十大关系,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基本方针,对适合我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初步的探索。邓小平根据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新特点和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实际情况,实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邓小平的经济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主要内容包括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集体发扬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实现形式、新世纪战略目标等方面作了一系列的新探索,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即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进入21世纪后,根据我国当前经济改革和发展的新情况,党的十六大在经济理论上又进行了一系列重大的突破和发展,主要内容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保护合法的非劳动收入,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等。在社会主义实践中,党的十八大提出既不走封闭自守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这些理论上的创新,又一次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实践中的不断丰富和发展,正是这门科学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原因所在。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要研究社会生产关系,就必须首先分析物质资料的生产。一、物质资料的生产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物质资料的生产,就是人们以一定的方式结合起来,改造自然和创造物质资料(物质财富)的过程。人类为了生存,首要解决的问题是必须有衣、食、住、行等方面基本的物质资料。要获取这些物质资料就必须进行生产。离开物质资料的生产,人类就无法生存。进而论之,只有社会物质资料生产发展了,人们才能有更多的时间去从事政治、文化、科学、教育、艺术等其他社会活动,人类社会才能不断地进步和发展。因此,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作为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基础的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人类社会要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必须具备三个基本要素:人的劳动、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

劳动就是劳动力的支出和消耗。具体来说,是指具有劳动能力和生产经验的人,为了获取满足自身或他人需要的有用产品而进行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劳动对象是劳动者把自己的劳动加于其上的东西。人们要进行劳动,就必须有劳动对象。如煤矿工人挖煤,煤就是劳动对象。劳动对象分为两类:一类是未经劳动加工的自然物,如原始森林、地下矿藏和海洋资源等;另一类是经过劳动加工过的物质资料,如用于机器制造的钢铁、纺纱用的棉花等。

劳动资料(或劳动手段)是指人们用来影响或改变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是使人的劳动与劳动对象连接起来的媒介物。劳动资料包括的范围极其广泛,一般可分为生产工具、基础设施和能源设施三大类,其中最基本也最为重要的是生产工具。生产工具是人类劳动力发展的测量器。人类生产能力的大小,直接反映在生产工具的技术进步程度上。

上述三个要素是劳动过程中最一般、最基本,也是最具普遍性的要素。无论是生产力十分低下的原始社会,还是生产力比较发达的现代社会,劳动过程都必须具备这三个要素,否则物质生产活动根本不可能进行。在这三个简单要素中,人的劳动是生产中能动的主体因素;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的总和叫作生产资料,它是生产中的客观因素,是物质资料生产的物质条件。随着社会生产和劳动过程的发展,会在简单要素的基础上逐渐加上某些新的要素,如科学技术、经营管理、经济信息等。

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就是劳动者通过自己有目的的活动,借助于劳动资料,使劳动对象发生预期变化的过程。它是人类从事其他社会活动的前提,并决定其他一切活动,因而它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在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中,人们既要同自然界发生关系,人与人之间也要发生一定的关系。前者表现为生产力,后者表现为生产关系。所以,任何社会的生产都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方面的内容。

生产力是人们改造自然、征服自然,获取物质资料的能力。它反映的是生产过程中人与自然界的关系。生产力包括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人的因素是指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劳动技能和科学知识,并实现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者,它在生产中起着最根本的作用。物的因素是指生产资料,即在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的总和。在生产资料中,生产工具具有重要作用,它不仅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发展状况的物质标志,也是划分社会经济发展时期的主要标志。对此,马克思指出,动物遗骸的结构对于认识已经绝迹的动物的机体有重要意义,劳动资料的遗骸对于判断已经消亡的社会经济形态也有同样重要的意义。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劳动资料不仅是人类劳动力发展的测量(7)器,而且是劳动借以进行的社会关系的指示器。在生产力构成中,人的因素最重要,因为任何先进的生产工具都是人创造的,并要由人来加以利用。人类之所以能够改造自然、征服自然和保护自然界,关键在于人的劳动。所以,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重要的因素,起着最基本的作用。

生产力中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总是同一定的科学技术紧密关联。人的科学技术知识越丰富,劳动技能就越高;社会科学技术水平越发展,生产工具也就越先进。因此,马克思认为:“生产力中也包(8)括科学。”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科学技术呈加速发展态势,对生产力发展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对此,邓小平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的(9)观点,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并不是说在生产力中科学技术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要素,而是指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作为一个加强性因素,越来越渗透到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中,引起这两个因素的变化,从而对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发挥着巨大作用。

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相互结成的关系。生产关系也称经济关系,它反映的是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是各种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其他社会关系如政治关系、宗教关系、家庭关系等都受生产关系的支配和制约。生产关系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所发生的相互关系,如企业中股东、经理、工程技术人员、工人等之间的关系。广义的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建立的各种经济关系的总和,具体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方面的关系。政治经济学研究的生产关系是广义的生产关系。

在社会生产总过程中,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首先,生产是社会再生产过程的起点,起着决定作用。所谓生产起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生产的社会性质决定分配、交换、消费的社会性质、水平与结构及具体方式。其次,分配、交换、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即促进或阻碍生产的发展。如果分配、交换、消费适应于生产,就会促进生产的发展;否则,就会阻碍生产的发展。例如,平均主义的分配,会挫伤人们生产的积极性,不利于生产的发展;扩大消费,可以拉动经济的增长;缩小消费,会降低经济增长率。

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它从根本方面决定着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社会性质,是生产关系性质的首要标志。这是因为生产资料所有制以及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的结合方式,是人们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前提,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也是区分不同生产关系类型的主要标志。生产资料所有制是通过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诸方面的关系得到实现的,而且后者对生产资料所有制也有反作用。这种反作用表现在:当它们适应所有制的性质与要求时,就会对生产资料所有制起巩固、发展的作用;否则,就会对生产资料所有制起削弱、瓦解的作用。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在社会生产中,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则是生产的社会形式。社会生产的这两个方面之间存在着必然的有机联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这种决定作用表现在两方面:一是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二是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人类社会生产关系的阶段性更替归根到底是由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的,生产关系内容的调整与变革是生产力发展客观要求的反映。正如马克思指出的,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机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10)的社会。

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这种反作用表现在:一方面,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时,生产关系就能有效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另一方面,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和要求时,生产关系就阻碍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无论这种生产关系是陈旧的还是“超前的”。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状况,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它要求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同生产力性质的变化相适应。换言之,只有当生产力的性质发生了质的飞跃(如新的生产工具普遍替代了旧的生产工具)时,生产关系的变革才具备了客观物质基础。

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运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其中,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到目前为止,人类社会相继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五种社会形态,正是这一规律推动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当然,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这一规律的作用,并不是任何时候都能顺利实现的。生产关系作为一种物质利益关系,要变革它,必然会引起既得利益者的抵制和反对。在存在阶级对抗的社会里,代表落后生产关系的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其阶级利益,总是要拼命维护旧的生产关系。此时,只有代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先进阶级的自觉行动,通过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才能摧毁社会腐朽势力的反抗,变革旧的生产关系,建立和发展新的生产关系,为生产力的迅速发展扫清阻碍。四、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生产关系实质上是一种物质利益关系。研究人们在生产总过程中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关系,实质上就是研究在社会生产的四个环节上,不同阶级、不同人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发挥什么作用,得到什么样的物质利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就是研究人们的生产关系,研究人们在不同生产关系中所处的经济地位和物质利益,从而揭示其发展的客观规律。

在一定社会形态中,占主导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该社会的经济基础。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并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是社会的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主要表现在: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经济基础的变化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

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主要表现在: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需要,就会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与发展;上层建筑不适应经济基础的需要,就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随着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上层建筑或迟或早地必然随之变革。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不能把生产关系当作一种孤立的现象来研究,必须一方面联系生产力的决定作用,另一方面联系上层建筑的反作用来研究生产关系的演变规律。同时,也不能把生产关系当作一种静止的现象来研究,必须从社会经济的运动过程来研究它,因而也就要求连带研究社会经济运行的规律,揭示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社会生产的各个环节,是受什么经济规律的支配,通过什么样的机制来运转的。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任务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其研究任务是透过生产关系的表面现象,揭示其内在的发展变化规律,即经济规律。一、政治经济学揭示经济运动的客观规律

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反映了经济过程运行与发展的必然趋势。

经济规律有三种类型:第一,各种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如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状况的规律;第二,某几个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如商品经济条件下的价值规律;第三,某个社会形态特有的经济规律,如资本主义社会的剩余价值规律和社会主义社会按劳分配规律等。

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即经济规律作为经济运动过程的必然趋势,具有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质。这种客观性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任何经济规律都是在一定的客观经济条件下存在并发挥作用的,经济条件的客观性决定了经济规律的客观性;另一方面,任何经济规律都是独立于人们的意志之外而存在的,任何人,包括任何阶级、政党、国家和领袖人物、精英等,既不能消灭、废除和改造经济规律,也不能创造或制定经济规律。

强调经济规律的客观性,是要求人们必须尊重经济规律,按照经济规律的要求办事,并不是否定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作用。人们不能随意创造、改造或消灭经济规律,绝不是说人们在经济规律面前无能为力,只能听凭经济规律的摆布。相反,正因为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人们可以通过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认识经济规律,自觉利用经济规律,按照经济规律的客观要求来规划自己的行动,从而较快实现自己预定的目标。

凡规律都有客观性,无论是经济规律还是自然规律,概莫如此。比较而言,经济规律又有区别于自然规律的特点。首先,经济规律总是与人的经济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离开人的经济活动,就无经济规律可言。自然规律则是完全离开人的活动而独立存在和发挥作用的。其次,经济规律一般不是永恒不变的,它不能长久存在。当作用于经济规律的客观经济条件消失,这些经济规律也就随之消失。而自然规律则一般都是长久不变的。再次,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的阶级局限性较大,因为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直接关系处于不同经济地位的人们的切身利益。当认识和利用某些经济规律会触犯某些社会势力的狭隘利益时,往往会遇到来自这些社会势力的反抗与阻挠。而自然规律则受阶级局限性较小,一般不会引起大的社会震荡。二、政治经济学是阶级性与科学性统一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一门具有强烈阶级性的科学,这是由其研究对象的特殊性质所决定的。作为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生产关系,直接关联着社会各阶级最基本的利益即经济利益。在阶级社会里,由于人们的社会阶级地位和经济地位的不同,其物质利益也就不同。社会各阶级或社会集团从自己的物质利益出发,就会对社会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做出不同的甚至截然相反的解释和评价。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阶级性与科学性统一的科学。它的阶级性是鲜明的,因为它公开声明是为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服务的,作为武装工人的思想武器,指导无产阶级的行动,为最终推翻资本主义制度而斗争。同时,它又是被实践反复检验了的、严密而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是一门反映客观经济规律的科学。在经济学领域,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诞生并没有穷尽真理,而是打通了通向真理的道路。

马克思把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界定为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这是由马克思揭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产生、发展、灭亡的运动规律的时代任务所决定的。但是,当我们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以后,政治经济学所面临的历史任务发生了改变,它不是要摧毁一个旧世界,而是要建立一个新世界,特别是在一个发展中大国建设社会主义,发展就成为硬道理。因此,在建立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时,毫无疑问,政治经济学仍然要研究生产关系,但仅仅联系生产力研究生产关系是不够的,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要依据它所完成的历史使命与时俱进地加以扩展,即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既要研究生产关系以及作为其表现形式和实现形式的经济体制、运行机制,也要研究生产力和资源的有效配置,以促进社会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第四节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建立科学的理论体系,需要有科学的研究方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之所以成为科学,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马克思实现了政治经济学研究方法的革命,创造性地运用了科学的方法论。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必须掌握以下基本研究方法:唯物辩证法、科学抽象法、逻辑分析与历史分析统一的方法、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的方法。一、唯物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方法。运用唯物辩证法研究政治经济学,就是运用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分析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的矛盾运动及其发展变化过程,揭示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的本质及其发展运动的必然趋势。

运用对立统一规律研究社会经济现象与经济过程,就是通过揭示与分析各种经济现象与经济过程中的矛盾,来寻找解决这些矛盾的方法与途径。只有如此,才能揭示经济过程发展的状况、发展的动力以及未来发展的趋势,从而掌握社会经济关系发展运动的规律性。

运用质量互变规律研究社会经济现象与经济过程,就是揭示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怎样由量变的积累到部分质变,再到根本的质变这一发展过程的必然性。

运用否定之否定规律研究社会经济现象与经济过程,就是揭示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如何经过否定之否定,螺旋式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必然性。二、科学抽象法

科学抽象法是在唯物辩证法的指导下,从复杂的经济现象中揭示其本质的重要方法,即从具体到抽象的研究方法和从抽象到具体的叙述方法的统一。马克思指出,分析经济形式,既不能用显微镜,也不(11)能用化学试剂。二者都必须用抽象力来代替。

从具体到抽象的研究方法,就是从大量复杂的经济关系的表象入手,首先占有大量的感性材料,然后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过程,抽取出本质的东西,上升为理性认识。具体来说,从大量经济现象中抽象出一系列经济范畴和概念,然后进一步运用这些经济范畴和概念去揭示经济现象,从而使人们能够更科学地认识经济现象。

从抽象到具体的叙述方法,就是运用经济关系的本质和规律,通过经济范畴进行理论叙述,用来科学地说明具体的经济现象,这是一个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此时的“具体”不再是原来的具体经济现象的简单描述,而是经过科学思维加工后复制出来的具体。例如,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时,首先从复杂的经济现象中抽象出反映这些经济现象本质的经济范畴,如商品、货币、资本、剩余价值等,然后根据这些理论抽象,逐步阐明利润、利息、地租等剩余价值的具体形式,从而形成完整的、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三、逻辑分析与历史分析统一的方法

逻辑分析方法,就是在研究社会经济现象时,按照经济范畴的逻辑关系,从比较简单的经济关系和经济范畴,逐步上升到比较复杂的、具体的经济关系和经济范畴,阐明社会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的逻辑发展进程。

历史分析方法,是指在研究社会经济现象时,按照历史发展的真实进程来研究经济现象和经济发展过程。运用历史分析方法研究社会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时,必须排除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偶然现象和因素以及各种曲折过程,从复杂的、曲折的历史材料中,揭示出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性。

一般而言,逻辑的进程要符合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是社会经济历史发展过程的反映。例如,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时,从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出发,按照商品、货币、资本、剩余价值等,这样的一个逻辑顺序来展开,正是反映了历史上商品形式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并转化为资本的历史进程。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而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12)史过程在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四、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的方法

定性分析是对事物运动过程中质的变化进行分析。定量分析是对事物运动过程中量的变化进行分析。质与量是相互依存的统一体,任何事物都包括质和量两个方面,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也不例外。要充分揭示人类社会经济运行过程和经济关系的内在本质和运动规律,客观描述其表现形式和各种变量之间的关系,必须同时从质与量两方面进行考察,把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起来。

在研究社会经济现象时,研究其质的变化固然重要,但对量的变化的研究也不能忽视。只有通过对量变的研究,认识量变如何引起部分质变乃至全部质变的发展过程,才能正确揭示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马克思在研究资本主义经济时,特别是在《资本论》中,既注意对资本主义经济进行定性分析,又注意进行定量分析,即从质和量两方面来研究资本主义经济的运动过程。

在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过程中,除了上述方法以外,还应该借鉴和运用现代科学与西方经济学中的一些方法,如学科交叉研究、实证分析、均衡分析、边际分析、总量与个量分析、静态分析、动态分析等方法。第五节 例证分析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在生产力中,科学技术对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的发展变化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正步入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因素对生产力发展所起的促进作用越来越重要。对此,邓小平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关于“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的思想,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

这里讲的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是指科学技术在生产过程中被应用,变为巨大的物质力量,从而转化为现实的直接的生产力。应当指出,科学技术本身只是一种知识形态的、潜在的、间接的生产力,而并不构成生产力的独立要素。科学技术要转化为现实的、直接的生产力,就需要一个“物化”的过程,即要把科学技术物化在生产力的各个要素中。具体途径是,将科学技术广泛、深入地渗透到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中,提高其素质。劳动者掌握了科学技术,可以提高自身素质和劳动技能,可以革新、创造生产工具,提高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科学技术的发展可以扩大劳动对象的范畴,提高劳动对象的质量等,从而大大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此外,科学技术的发展还会引起生产过程的其他各个方面如生产管理、工艺流程等发生变化。

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它在日益加速地转变为现实的、直接的生产力。这一方面是因为当代科学技术高水平的发展,不仅能够提出新理论,而且能够指明在实践中应用这些新理论的途径;另一方面,也由于当代生产力的高度发展,能够迅速地掌握新产品的生产技术,并把新产品投放市场。据苏联科学家计算,在1885—1919年间,一种发明从产生到在工业上的应用,即“成熟期”,平均时间要30年;从生产上掌握它到投入市场,平均是7年时间,整个实现时间是37年。1920—1944年间,这些时间的平均年限相应缩短为16年、8年和24年。到1945—1964年间,即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这些时间又分别缩短为9年、5年和14年。另据有关人员对世界上39项重大科学技术发明的统计,从开始研究到研制出新产品,18世纪末以前,一般都在70年以上,19世纪一般在14~70年之间,20世纪以后都在20年以内,最短的在1年以内。“二战”以后,由于科学技术日益加速地转化为直接生产力,因此,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已经成为当代衡量一个国家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现在衡量一个国家的富强程度,不仅要看它有多少资源和财富,更重要的是要看它掌握了多少现代科学技术。能够创造物质财富的科学技术是比财富本身更为重要的东西,没有科学技术或科学技术落后,已有的资源也不能转变或顺利地转变为现实的财富。因此,现代科学技术已经成为一种战略资源,成为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成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