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你的孩子具有好性格(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12 15:49:43

点击下载

作者:读书堂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如何让你的孩子具有好性格

如何让你的孩子具有好性格试读:

内容提要

人才是培养出来的。一个人的生活环境及家庭教育对于他的将来是十分重要的,无论是在事业上还是在性格的形成方面。

第一章 培养孩子的勇气

男孩子们都希望自己是英雄,能够在危难之际救人于水火,这是男孩子的天性,但这种天性也需要培养。无论男孩子还是女孩子,只有敢于面对生活中的挫折,能够接受挑战,不怕艰难困苦,不畏强暴,始终抱着开拓进取、战胜困难的决心,才会在未来道路上拥有自己的一片天空。

一、让孩子释放勇敢的天性

孩子是弱者,但在他们的心灵深处也有着一种令人吃惊的“勇敢”。要让孩子把这种天性淋漓尽致的发挥出来并加以引导,就会让孩子的性格勇敢起来,坚定起来。

1.不断尝试、勇于冒险

父母们经常以成人的眼光与标准衡量孩子的行为,要求孩子达到其成就水准,在不经意中,扼杀孩子的创造力与尝试错误的勇气。例如因为怕孩子弄脏衣服,而剥夺小孩玩沙的权利与机会;因为怕危险而禁止孩子玩一些具有冒险性的体育活动。

诸如此类事情,父母不断地扼杀与限制,将使小孩好奇与尝试的心理消失殆尽,代之而起的将是被动与缺乏信心。其实,只要在安全的状况下,父母应摒除成人的标准,敞开心胸让孩子尝试、摸索,满足其好奇心,以建立孩子的自信心,满足其探索求知的需求,更可以透过各种活动培养良好的亲子互动关系。(1)独立决定;承担后果

父母应尊重每个孩子都是一独立完整个体的事实。大人们应尊重孩子的意见与选择,通过作各种决定的过程中,训练其表达思考与思想的能力。

凡事由自己做主,能独立思考与判断,而不是被动听话而毫无主见,凡事要求大人为他做决定。在此过程中,更重要的是要由孩子自己承担自己所作决定的后果。例如:孩子选择晚睡,必须自行承担明天因晚起床而迟到的后果;孩子选择买心爱的玩具,必须承担付出零用钱的后果。(2)提出策略;相互商量

训练孩子在遇到问题时,自己想办法解决的能力,并提出因应的策略。父母可以耐心在旁提示、指点,但千万不要操之过急,或批评他想出来的办法不好。

过度的批评,容易抹杀孩子的创造力,试着旁敲侧击,彼此共同商量一些方案与策略的优缺点。如此,慢慢的可消除其依赖,培养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最重要的是由孩子依据分析的结果,下最后的决定。(3)不断鼓励;赞赏有加

适度给予孩子赞赏及奖励,对于其行为有正面的意义。鼓励是最佳的惩罚,积极与建设性的批评,其效果远胜于消极或无意义的漫骂或指责。例如:孩子,你这次表现得很好,如果能再努力会更好;嗯,很不错,我知道你会更好;你的房间整理得很好,如果能顺手把桌子擦一下会更好哦!

没有一个孩子天生就喜欢学习;或是天生就厌恶学习。但是不可讳言的,孩子厌恶学习常是后天造成的,例如:父母过高的标准与不当的期望,教师不当的管教与策略等。如果能去除这些有碍学习的不良因素,谁说学校不能成为孩子的快乐天堂呢?(4)怎样回答孩子的疑问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们的好奇心也在增长。他们向父母提出各式各样的问题,追根问底,不一而足。从“天为什么是蓝色的”到“人为什么要吃饭”,问题所涉及内容之多,范围之广,常使知识称不上渊博的父母应接不暇,甚至感到为难。应该怎样回答孩子的提问呢?

3、4岁到6、7岁的孩子,正是人的一生中求知欲望最强烈和智力发展迅速的时期,如果正确地对待孩子提问,对提高孩子的智慧,培养孩子的多种兴趣爱好,甚至对孩子的一生都很有益处。反之,如果父母粗暴地阻止孩子的“嗦”,就等于亲手掐去孩子智慧的萌芽。

因此,父母首先要珍惜孩子的可贵的好奇心、求知欲,尽自己所知地耐心解答孩子的问题。如:孩子问:“人为什么要吃饭?”那么你就可以说,人走路跑步、做事都需要有“劲儿”,吃了饭,饭在人身体里就会变成“体力”,如果不吃饭就没法做任何事,如此等等。

其二,对孩子的问题不要敷衍了事,特别不宜用神、怪等不科学的内容灌注给孩子。孩子不能分辨真伪,往往信以为真,当他们一旦得知问题的真正答案,就会感到受欺骗,或许因此不再信任父母。

其三,当孩子提出某个看来很荒唐的问题时,他们是认真的,并非故意与父母寻开心。如果父母的态度冷淡或打击讽刺,那会大大伤害孩子的自尊,使孩子再也不愿向父母请教了。

其四,当遇到使父母也语塞的问题时,或者难于向孩子解答,或者解答后孩子仍不理解时,应该明确告诉孩子:“你等一等,我查查书。”这样做,并不会损害父母们的尊严,如果父母遵守诺言,在查书后又给予明确的解答,更能提高父母的威信。

父母在回答孩子的问题当中,也能补充和丰富自己的知识,这样一举两得,父母何乐而不为呢?

2.幼儿性别与“勇敢”的关系

通过观察幼儿(大中小各一个班)跨越障碍物时的态度和表现,对幼儿性格特征中“勇敢”特征的差异与性别的关系进行研究后得出如下初步结论:(1)勇敢这种性格特征在幼儿期存在个性差异,但没有明显的性别差异。因此,那种认为女孩天生怯懦的观点是不正确的。(2)男女角色化是影响幼儿勇敢特征的一个重要因素。家长、教师对女孩的“安分”教育是造成一些女孩不勇敢以至于在后来生活中形成懦弱、胆小性格的主要原因。因此,家长、教师不要过早进行角色化教育,建议在第二性征出现以前,不要有意识地强化儿童的性别意识。家庭、社会、学校对儿童的评价应真正做到男女平等,一视同仁。(3)儿童的身体素质是儿童具有勇敢特征的物质基础,尽量多地掌握各种生活知识和技能,是幼儿形成勇敢特征的心理基础。所以,家长、教师应特别注意幼儿的身体健康,增强幼儿体魄,通过各种途径,采取多种手段丰富幼儿的知识,训练幼儿的各种生活技能,使幼儿做好应付各种困难和危险的心理准备,逐渐形成处变不惊、临危不惧的优良品质。

3.怎样培养男孩的刚强性格

培养男孩子勇敢刚强的性格要从孩子小时候开始,孩子出生后要按照性别穿戴衣服,剪不同的发式。孩子稍大后,家长要买符合男孩子特点的玩具,如小足球、玩具汽车、玩具刀枪等,以及指导孩子参加符合男孩子的游戏和活动。

家长还要注意自己在孩子面前的表现,尤其是母亲更要注意自己的表现,多数女性在见到突然窜出的老鼠或听到突发的音响等,会失声惊叫,孩子见到此景,也会吓得魂不附体。家长在对孩子进行性别角色教育时,应注意鼓励男孩子勇敢刚毅的表现,爱护他们的独立性和创造性。例如,男孩子喜欢登梯爬高,家长此时不要大声吓唬孩子:“掉下来就没命了!”这样会使孩子的胆量越来越小。家长应该赞赏孩子的勇敢精神,同时要给孩子讲清只有在大人的保护下才能爬高的道理。这样既保护了男孩子活泼好动的气质,又使孩子增加了安全意识。

在培养男孩子勇敢刚强的性格时,要避免出现把刚强变为粗暴,把“男子汉”气质理解为男尊女卑意识的错误观念。

二、让孩子永离胆怯

孩子终归是孩子,胆怯与胆小是不可避免的现象,做父母的一定要及时鼓励与引导,让孩子成为“胆大”的人。

1.善待胆怯的孩子

胆怯俗称胆儿小,是很常见的一种心理反应,在独生子女中有一定的代表性,即使在成人中也很常见,只是成人更善于掩饰罢了。胆怯是人类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为适应环境而逐渐形成的,它能够促使人类警醒,而重新审视某种问题或现象,是人类本能的一种防御反应,目的是为了保护自我。胆怯也是一种个性特征,无所谓好与坏,切不可认为没有丝毫的胆怯就是完美的个性。

不少父母在谈到孩子胆怯时,常常忧心忡忡,一筹莫展,担心孩子不敢大声说话,将来怎么闯天下,忧虑孩子难诉委屈,将来可能不会保护自己,怀疑孩子一时的退缩会无法面对未来激烈的竞争。虽然做父母的顾虑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是,这些对胆怯的认识有失偏颇。家长需要的是把孩子当成孩子,用孩子能够接受的方式来对待他们,用孩子的标准来判断衡量他们。孩子声低并不一定代表胆怯自卑,声高并不一定代表勇敢自信,否则,何以解释孩子一时的腼腆、害羞呢?孩子对周围环境的认识相当有限,一时的回避退缩在所难免。只要胆怯没有使孩子感到不快乐,没有使孩子失去自信,没有使孩子裹足不前,没有阻碍孩子求知探索,都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

如果孩子真的在很多时候,在很多事情上常表现得畏惧、退缩,不愿主动去尝试,不能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的话,那么,这个孩子真的存在一定程度的胆怯。即使如此,我们也不必不知所措,更不需要给孩子贴上胆怯的“标签”,因为“贴标签”无济于事。做父母的更不能大声指责、嘲笑孩子,因为孩子已经面临困惑,这样做只是雪上加霜。惟一能做的就是帮助孩子走出胆怯。

胆怯的孩子,在家或幼儿园易受到外界的忽视或歧视,孩子会感到自卑,越是自卑越不敢抬头大声说话,以致恶性循环。我们可以耐地告诉孩子:“没关系,有我们帮助你,你会好起来的。”孩子会从家长的话中感受到关爱和信任,这对孩子消除自卑非常重要。而耐心地听孩子的感受,了解孩子对各种问题的看法,做到有的放矢,切忌说一些损伤孩子自尊心的话,会益于孩子成长。

我们要消除孩子的胆怯,需多鼓励孩子。开始,孩子只要有一些进步,哪怕声音不如家长期望的那么大,都要给予热情和真诚的鼓励,孩子在我们的反复鼓励中,产生被认可、被接受的感觉,增强了大声讲话的信心,有助于消除讲话时的紧张感。

多与老师沟通,争取老师的帮助也很重要。请老师给予孩子必要的关怀,多鼓励孩子。胆子小的孩子在群体中易被忽视,而且孩子最相信老师的权威,最相信老师的评价。所以,尽量争取老师的帮助就非常必要。

用多种方式引导孩子与同龄人接触。可用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如请邻居或同班较熟悉的小朋友到家里玩,或与孩子们一同走进大自然,积极创造一种轻松、欢快的氛围。在这种氛围中,孩子的个性可以尽情展露,也利于他高声讲话、笑闹、蹦跳,无所顾忌。另外,还可以让孩子给亲朋好友打电话;询问超市中物品摆放何处;外出旅游时询问坐车路线、问路等。

不要为孩子一时的胆怯而大加批评,否则,会强化孩子的胆怯心理。儿童的情绪易波动,高兴时高声说笑,生气时低声怯怯,这些是正常的情绪反应。必要时给孩子低声说话或保持沉默的权力。

利用角色游戏让孩子理解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所能扮演的角色,因势利导,避免用枯燥乏味的说教。天下没有引导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引导的教育。

培养孩子的责任心有利于克服胆怯行为。我们不必事事抢在孩子前面,不必把他们照顾得无微不至。我们可以明白地告诉孩子他们应负责的范围。我们不妨表现得很无助、很衰弱,非常需要孩子的照顾,逐渐让孩子担负起一定的责任,把责任的接力棒传到孩子的手中。有责任心的人能自觉克服胆怯行为。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让孩子照顾弱小或年幼的孩子时他会很感兴趣,完全忘记了胆怯。有的女孩子胆怯,可一旦成为母亲,要肩负保护、照顾孩子的责任时,胆怯一扫而光。这不正说明责任可以战胜胆怯吗?

引发孩子的创意父母关心孩子的成长,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在体能、智能、社交、情绪和语言的发展上,却忽略了启发创作力的重要性。如果你想孩子有无限创意,丰富想像力,除了买玩具给孩子玩外,亦可以利用日常家居用品化腐朽为神奇,给孩子一个发挥创作力的天地。

1~2岁的孩子活像探险家,喜欢探索和尝试,所以通过父(母)子游戏能帮助孩子发掘更多新事物:

讲故事:

父母选择丰富图画的故事书,让孩子坐在父母的膝上听,讲的时候可加上声音、动作,藉此引起孩子想象力。

假装游戏:

当孩子将玩具视作有生命时,父母可加入游戏内,如回应孩子的玩具说“你好”

玩水:

水对孩子来说是抒发性的游戏,在利用不同工具去装水、玩水时,可增加孩子对不同物件的认识。

玩沙:

在暖和的日子,带小孩到沙滩堆砌不同形状的沙堆,是发挥自由创作的极佳时间。

2~3岁的孩子富想像力,妈妈只要利用家居用品稍加启发,就能让孩子发挥无穷的创意,是既经济又实惠的方法。

剃须膏变白雪

道具:剃须膏(由于剃须膏不易溶,而且质料软绵绵,是最佳的道具,但切忌不让小孩吞食)

方法:把大量剃须膏挤出,让孩子随意搓捏,引发无穷的想象。

作用:增加触觉感受及让孩子联想出各种有关白色的物件如雪糕、小绵羊及白云等。

印手掌

道具:彩色颜料+画纸

方法:可将七彩缤纷的颜料涂在手掌上,再随意印在画纸,让孩子自由创作喜爱的图画。

作用:透过印大小不同的手掌,让孩子看到手掌大小的不同。

搓面粉

道具:面粉+盐+水+食色水(食色水可在各大型超级市场购买)

方法:将各一半分量的面粉和盐倒入加水,再加少许的食色水,然后搓成面团即可让孩子当泥胶搓出喜爱的动物。

作用:透过孩子参与制作过程可增加乐趣。

讲故事

道具:故事书

方法:每个孩子都喜欢听故事,妈妈可利用手偶再配合不同的表情、声音和动作来讲故事。

作用:让孩子能天马行空地幻想故事的角色和加强模仿能力。

砌积木

道具:积木

方法:让孩子随意去砌桥、建屋、隧道,设计自己喜爱的城市和模型。

作用:促进孩子的思考、精神和小肌肉的发展。

专家意见

父母应参与亲子游戏,但亦要留足够的空间给孩子创作。正确的方法可让孩子自己去玩,如果见到他玩得很认真、投入,就千万不要插手(即使他的玩法与你不同)。但当孩子到达极限,就可给他提示,鼓励再作尝试。

自由的天地

玩游戏是小朋友真正的快乐、真正的意愿,加上在游戏的世界中是没有对与错之分,故能让孩子随意去想像、去尝试,父母亦应持以下的态度:

保持良好的亲子关系,能鼓励孩子有探索的勇气。了解孩子真正的意愿,不要多加阻止,让他全情投入快乐的游戏中。善用赞美的说话,胜於物质上的鼓励,能提高孩子的自信心。

太严厉的管制容易造成孩子自我规限,失去创作空间。不要著重选择具教育意义的游戏,以免减少孩子发挥联想力的机会。不要在孩子玩得最热衷时打断他,可先给他心理准备。

2.独生女太胆小怎么办

有的家长会遇到独生女胆子太小的问题,不知怎么办,请参照下面的例子来做:

问:我们的楠楠今年5岁了。3岁的时候,我们就发现这孩子胆子较小,这可能与我们常常在她哭时,用老虎、狗熊等吓唬她有关系。我们注意这一点以后,就不敢这样吓唬她了,可不知怎的,这孩子胆子还是越来越小,还不如小的时候,现在自己连厨房,厕所都不敢去。您说,我们该怎么办呢?

答:确实经常有年轻的父母来问,孩子胆小怎么办?看得出来,他们特别着急。

造成孩子胆小的原因很多,但大多数都跟小时候受惊吓有关。有的家长经常用一些刺激性语言吓唬孩子,给孩子讲“鬼怪”故事,本来是想让孩子听话、老实,没想到却生成了孩子性格上的缺陷。所以,用恐吓代替教育是行不通的。

还有的家长虽然意识到了吓唬孩子不对,却又走到了另一个极端。当孩子表现出胆小或正在害怕时,家长又表现出过分的关心和爱护,把孩子紧紧地搂在怀里千哄万哄,不离左右,为他忙前忙后,甚至把平时孩子最喜欢的吃的、玩的一并送上,想借此打消孩子的恐惧心理。

可事实上,这样做却适得其反。不但不能让孩子胆子变大,反而会助长孩子的恐惧心理。因为家长这样做只是让孩子暂时回避了他所惧怕的事物,而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孩子为什么怕,怕什么的问题,下次遇到同样的情况,孩子又会旧态复萌。

所以科学家们指出,当孩子们表现出害怕时,让孩子采取回避的态度,回避后又给他更多的关怀和温暖,给他吃平时吃不到的好东西,这实际上是强化了他的恐惧心理。因为他表现出恐惧,尤其是回避恐惧给他带来了好处,所以,他的胆子越来越小。

我们许多家长也常犯这样的错误,“乖乖,别怕,有妈妈呢!”,“我给你找点好吃的。”这恐怕是很多做母亲的口头语。长此下去,孩子的胆子没有变大,倒会影响到以后孩子性格的发展。男孩表现为胆怯、退缩、自卑、孤僻及人际关系障碍;女孩则表现为过分害羞,过分娇气,过分依赖,难以承担生活中最起码的职责,导致行为异常。

那么对胆小的孩子,家长应该怎样进行帮助呢?

首先,要让孩子面对恐惧,当孩子感到害怕时,家长要多加鼓励。要明确孩子怕什么,针对孩子所怕的事物进行科学的解释和适当的安慰。一般孩子害怕都是由听的有关“鬼怪”故事,或是电视节目中的恐怖情节引起的。所以家长平时不要给孩子讲迷信或带有恐怖色彩的故事,让孩子看电视也应有所选择,尤其是睡前更不宜看有关凶杀,惊险等节目,以免孩子做恶梦,加重孩子的恐惧心理。

家长平时也要有意识地从正面对孩子进行勇敢教育。可以给孩子讲一些少年勇敢的故事,以激励孩子锻炼自己胆量和意志的决心和自信心。

当孩子表现出胆小时,做家长的不必过分关注他,甚至可以有意识忽视他的这种情绪。可以让孩子去试着摸一摸他害怕的物体或家长亲自摸一摸,恐惧心理会自然消失。

比如,孩子不敢一个人去厨房或者厕所,家长就可以训练他单独去干点什么,“去帮妈妈把厨房里的杯子拿来,我急等用。”一般胆小的孩子听到让他去厨房,就会有些犹豫,如果家长说些“别怕,哪儿什么都没有”之类的话,或者见孩子有些犹豫就干脆大声斥责“胆小鬼”,只能加重孩子的害怕心理,让他觉得干这件事很发怵。

如果家长换一种说法,用很平淡的语气对孩子说:“我要蓝色的那个杯子”或者“请你帮我把两个杯子全拿来,我等着倒水呢。”孩子的注意力就会转移到你让他干的事情上,“拿几个,什么颜色的”而不会在意去哪儿,那个地方怎么样。

当孩子回来后,家长应给予口头奖励和物质奖励,增加他的自信心和荣誉感。尤其是当孩子主动表现出勇敢和其他正常的,胆大的行为时,家长更该及时鼓励,这样通过反复强化训练,孩子的胆小就会逐渐纠正过来。

有一点家长要注意,改正孩子胆小的毛病,不能操之过急,要慢慢试着来。有些家长“恨铁不成钢”,整天大声地斥责孩子,“你怎么这么废物”,“胆小鬼”,结果孩子受这种消极暗示的影响,会更觉得自己不行,什么都不敢做,哪儿都不敢去,胆子会愈发变小。由于得不到外部环境的帮助,还会引起其它的心理障碍。

家长应该多想些办法,在自然、宽松的环境中,使孩子的潜意识发生变化,由于这种变化是在无意识中进行的,孩子易于接受、且效果比较好。

家长也不要采取强迫或压制的手段。如果孩子已经表示自己害怕做什么,家长为了所谓的“锻炼”,偏要命令孩子去干,孩子大都会哭闹不休,心里惊恐不安,根本不会按照家长的要求去做,勉强为之,也达不到效果的。

孩子胆小,有恐惧心理,不仅会在生理上受到影响,造成睡眠不好,消化功能紊乱心律不齐等,而且会影响孩子心理健康发展。因此,家长一定要高度重视,严加预防。

心理遗传学是遗传学中发展最慢的,这个学说还没有系统化。据说性格一半来自遗传,一半来自后天。“根本性格”是心理遗传学中性格的深层部分,即:活泼、开朗、冷静、急躁等几方面受遗传影响很多,现在几乎已经成为定论。“根本性格”的遗传,关系到家庭气氛,而一个家庭轻松民主或严肃沉闷的氛围,又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最终性格的形成。

随着孩子慢慢长大,在社会生活中接触的范围扩大,他的性格趋向社会性,受环境的影响加深。在现实中,绝大多数人的性格为混合型,性格再开朗的孩子也有内向的时候,而急躁的孩子在处理事情中也会表现冷静的方面。是“根本性格”不起作用了吗?不!“根本性格”是在多数情况下、在关键时候起作用。面对一个只剩一半的苹果,有的孩子会满怀感恩地想:“太好了,我还有一半苹果”,而有的孩子会不免沮丧:“就剩下这半个苹果了!”,性格开朗的人基本上一生都是性格开朗的,性格内向的人,基本上一辈子性格内向。虽然多数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开朗、活泼,但事实上,哪一种性格都各有利弊,不能完全决定人生。

附:以下两个统计表格说明孩子继承父母性格因子的程度双亲与孩子性格的类似性双亲与孩子兴奋性的类似性

3.孩子胆小怕事怎么办

孩子胆小怕事很正常,但不能过于胆小怕事,遇到这种情况,就看看下面的例子:

老高:“我发现我儿子好象胆子特别小。”

小张:“是象你吧。”

老高:“我是说真的。他到一个黑暗的地方就会害怕得哭起来,就算我和他妈妈在旁边也没有用;看到可爱的小狗小猫就动也不敢动;离开他妈妈也要哇哇乱哭。”

小路:“小孩子大概都这样吧。”

老高:“是女孩子倒也罢了,可一个男孩子要是长大了也这样,不是变成娘娘腔了?”

其实问题并没有老高想的那样严重,小孩子在一些情况下感到害怕、恐惧是很正常的。当然父母还是应该帮帮孩子。

可以通过以下方法帮助孩子减轻和克服恐惧:(1)不对孩子的惧怕做出过度的反应。指责、讥讽只会增加孩子的焦虑;过分的同情和关照。则会使他感到确实有可怕的东西存在。表现得若无其事反而可能使孩子情绪平静下来。(2)教孩子一些放松技巧。比如说说壮胆的话。(3)在适当的场合下,以适当的方式再现引起孩子惧怕的情景,让孩子知道这种情景并不可怕。(4)采取一些让孩子感到安全的措施。比如允许睡觉开灯,逐渐调暗,最后息灯睡觉。

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可以注意参考以下几个具体做法:(1)了解孩子的思想动态。内容包括:孩子在学校中一天的学习内容,对老师和同学的看法,对自己在学习和其他方面的表现的评价,对周围的人、事、物的看法、感想等等。(2)就以上的各个方面与孩子进行深入的、平等的讨论。听取孩子的意见,并平和地表达家长自己的想法。(3)创造机会,引导孩子与家长一起参加各种有意义的活动,在活动中教给孩子有益的知识。(4)家长应积极参加由孩子倡导的各种活动,在活动中,允许孩子有各种“奇异”的想法和行为。(5)注意抓住每一个看似无意义的小事进行引导,于“无意”中对孩子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

4.怎样教孩子学会勇敢

在众多的独生子女中,多数孩子活泼好动,能言敢为。但也有为数不少的孩子胆小怕事,平时沉默寡言,不愿跟大家一起玩,没有同龄孩子那种爱动、贪玩、好奇的特点。他(她)们腼腆,说话声音低微,主动要求少,不敢一个人外出等。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孩子胆小。孩子为什么会胆小呢?

造成孩子胆小怯懦性格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环境与教育的影响。比如,父母过度限制孩子的活动,不准孩子单独外出,不让孩子多接触同龄伙伴,造成孩子不合群,缺乏一定的交往能力;父母过分娇宠孩子,事事包办替代,使孩子丧失锻炼的机会;或者父母过分严厉,孩子整日战战兢兢。那么对胆小的孩子应该如何帮助教育呢?(1)创造一个温馨祥和的家庭气氛,让孩子自由自在地生活,并让孩子有充分发挥的余地。(2)端正父母教育态度,从思想上认识对孩子的溺爱、娇宠,只会造成孩子怯懦、任性的性格。父母要树立起纠正孩子怯懦性格的信心,要认识到只有教育得当,才能使年幼的孩子得到健康发展。(3)平时,处处注意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坚强的毅力和良好的生活习惯,鼓励孩子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让他(她)学会自己照顾自己。当孩子遇到困难时,不要一味包办,而要让他(她)自己想法解决。当然,开始时父母要予以必要的指导,使孩子慢慢学会自己处理各种事,而不能一下子就不问不管使孩子手足无措,更加胆小。(4)带孩子到大自然中去,使孩子敞开胸怀,开拓眼界,还要教给孩子适当的技能,如唱歌、绘画、手工等,使孩子坚信自己并不笨,从而增加自信心,敢于参加小伙伴的活动。(5)鼓励孩子与人接触交往。可以多带孩子到各种集体场合,别人表示的对孩子的友好尊重,能使他感到快乐,孩子也会注意与人交往。最主要的是要孩子和同龄伙伴多接触,有意识地邀请一些小朋友到家中来,让他做小主人。平时注意帮助孩子结交新朋友。

胆小不是病,但对孩子的全面发展有不利影响。只要端正教育态度,运用正确的教育方法,一定能纠正孩子的胆小,并培养出性格健全的孩子来。

5.锻炼孩子的勇气

锻炼孩子的勇气,常常对父母自身的勇气是一个考验。

孩子因着凉而感冒,父母急忙抱到医院看医生。医生说,孩子需要打针,说这话时医生当然很平静,因为他天天要给无数个病人打针,而孩子的父母却不由皱紧眉头。要打针了,孩子有多可怜,孩子虽第一次听说“打针”这个词,但看到爸爸妈妈一脸紧张,再望一眼忙碌中的医生摆弄针头、药品,心猛地抽紧了,哇哇地哭个不停。医生将注射器摆弄好,只好一针扎中,孩子就在父母不停的关怀呵护声中哭得几乎气绝。其实如果做父母的对打针这一现象很平静,孩子也有可能不以为然,表现出勇敢精神,父母告诉他这并不可怕,在很短时间就可以结束,而且他的身体从此就会康复,孩子是能够更从容地接受这一事实的。

在爬一个小坡时,福特显得胆子很小,他一步一回头,不停地看着爸爸,很想让爸爸把他抱上去,爸爸似乎有意要锻炼他一下,并不看他,只是不停地向上爬着。因为爸爸知道,虽然是第一次爬坡,可小福特是可以爬上去的,这是锻炼孩子胆量与技巧的一个绝好机会。可妈妈却非常担心,她怕小福特摔下来,又怕他磨破细嫩的小手。母亲一会儿看看孩子,一会儿担心地嘱咐他一声,一会儿又喊前面的爸爸慢些,福特最终胆怯了,不肯再往上爬,后来还是由父亲抱上去,没有达到试试爬高的愿望。

本来孩子是可以胜任的,如果妈妈不是提心吊胆地在那里显出可怕的样子,福特是可以爬上去的,这是一次孩子自己认识自己能力的机会,可是这个机会被妈妈善意地破坏了。

孩子有时很反感父母总是像放风筝那样用绳子牵着他们,他们期望父母不要总是过分细腻地表现出来那种关心,这样在别的小朋友面前他们会觉得很没有面子。甚至看到别的孩子放心大胆地玩,而自己总是被妈妈陪着会很厌烦,认为是妈妈多事,对他不公平。妈妈对他越不放心,孩子越气恼,他的内心木能感到平衡,有时甚至产生逆反心理。孩子越是不愿妈妈在身边,妈妈越不放心,越是要照顾他、指导他,孩子一生气,说“一点也不好玩,我不玩了。”妈妈却楞在那里不知是怎么回事。

要锻炼孩子的勇气,常常对父母自身的勇气是一个考验,如果自己一遇困难或带有危险的活动就害怕,很容易想象这样的父母会带出什么样的孩子。如果观察一下周围的人群,会发现这种联系。孩子很胆小的话,他的父母或抚养他的人中必有胆小者。曾经有一个3岁的孩子爬到洗漱台上玩耍,她坐在那里很专心地摆弄妈妈的化妆品,把脸抹得红红绿绿,这时忽然传来阿姨的惊叫:“唉呀!怎么爬得这么高,这会摔坏的。”她的声音里充满惊恐,仿佛这是危险得很的事。如果这样,即使孩子不害怕也会被这样的惊斥吓怕的,原来这位阿姨有恐高症。

有时父母仅仅是为孩子的安危担忧,为防止万一牺牲孩子锻炼的机会。这样做事实上是很自私的。父母更多地是为了保护自己的感情不受万一可能发生的危险的伤害,害怕自己不能承受由此而来的打击,所以为求保险而加倍保护,造成孩子缺乏勇气的弱点。父母需要克服这种自私,为孩子的将来着想,大胆鼓励他们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做一个勇敢的孩子。

6.感受坚强:张穆然和桑兰的生命启示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生命的旅途不可能一帆风顺。在我们的一生中,总会碰到这样那样的挫折与失败。

所不同的是,有人在逆境中沉沦,有人却在逆境中奋起,让生命迸发出灿烂的光华。最近,有两个中国少女的故事深深感动了世界,她们的名字,一个叫桑兰,一个叫张穆然。

桑兰是我国年轻的体操运动员,在美国参加比赛时突发意外,造成高位截瘫。这对于一个花季的少女该是多么沉重的打击!但桑兰并没有在这意外的打击下消沉下去,一蹶不振。相反,她始终以乐观的态度面对自己的处境。桑兰的父母得知女儿突然出事的消息,匆匆赶往美国看望爱女。面对痛不欲生的亲人,桑兰并没有痛哭流涕,反而微笑着安慰亲人。在桑兰的整个治疗过程中,她始终以开朗的性格和坚强的意志配合治疗。为了今后能够自食其力,桑兰想方设法训炼自己的活动能力。她甚至开始在医护人员的协助下锻炼游泳!而我们每次在电视上看到桑兰,一张美丽的脸上总是挂着甜甜的笑容,焕发着青春少女独有的魅力,一点也看不出命运带给她的沉重打击。她那迷人的笑容是多么灿烂,多么让人感动,也多么让人心痛。桑兰是美丽的,不仅因为她正当青春妙龄,有一张美丽的脸庞,更因为她身处逆境时表现出来的坚强性格和她对生命的热爱和珍视!

张穆然是一个普通的北京少女,已于1999年1月中旬溘然离开人世,死时还不满17岁。但是所有读过关于她的报道的人都相信:张穆然不死!她的精神早已战胜死亡。奥地利著名诗人里尔克在他著名的(杜伊诺哀歌)中曾歌颂了“年轻的死者”,把他们与天使归入同一行列。张穆然以年轻的生命再一次证实了人类的永恒原则和不朽精神,理应属于这不朽的天使行列。

1997年8月14日,年仅16岁的她被发现患了绝症:卵巢胚胎癌。从那时到她去世的不到一年半时间里,她接受了3次手术近20次化疗。她的头发脱了又长,长了又脱。

为了减轻家人负担,每次接受化疗,她都自己一个人去医院,不要家人陪同。治病期间,她受聘于北京164中学担任校外辅导员,为中学生做“热爱生命,珍惜生命”的报告。

那时,她的生命只剩下不足3个月!住院期间,她热情地为医院出墙报,给病友做心理治疗,被护士们称为“护士长助理”。去世前一天还让家人为病友关窗子。这是一个永远不会被疾病与苦难摧垮的人。

这些采访记录,也是张穆然生命的不朽写照:“得病以后曾经想写一本书,叫《关》,人生就是闯关。”“埋套管针的时候我不用麻药,我要记住我每一分钟的痛。人生的滋味是苦辣酸甜的,每一种滋味都应该品尝”,“我一直知道自己病情的发展,我的事情我一定要清楚,这才能以一个正常心态去看待自己的病”、“生命的长短不是一个量词,活得有价值就长,没有价值就短。我现在躺在病床上,你说什么有价值?我觉得我战胜疾病就有价值。”

张穆然在病中的表现,感动了医护人员,感动了采访她的记者,也感动了千千万万看过关于她的报道的读者。一位摄影记者,拍完张穆然,居然“整夜睡不着”,“眼前老是晃着她的影子”。他说:“我很想给张穆然拍一本画册,给她,也留给她的父母,可担心来不及……”医院的一位邻居说,张穆然对于医护人员“既是病人又是榜样”。

1999年1月16日下午2:00,听着父母的自语,她流了两次泪,但始终没有能开口说一句话。……17:45,终因抢救无效而去。

看着这则报道,笔者也不禁暗然泪下,特别是那令人心碎的最后一幕,“她流了两次泪,但始终没能开口说一句话”。——她把生命的尊严保持到了最后一刻。是的,她用自己年轻的生命向我们演绎了关于爱,关于人类尊严的伟大真理。在死亡的阴影下,她将自己短暂的生命与永恒的人类原则结合在一起,因此我们可以满怀崇敬他说:张穆然是不朽的。

伟大的德国音乐家贝多芬在盛年遭受了耳聋的巨大打击。常人也许很难想象耳聋对一个音乐家意味着什么。但贝多芬并没有向疾病屈服,他向命运发起了挑战,在他完全失聪之后,创作了他一生中最辉煌的作品。1801年,已经失聪的贝多芬给他的朋友写信:“我应该尽可能地在这个世界得到幸福——绝不要痛苦。——不,我不能忍受它!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决不能使人完全屈服。——啊,能够把生命活个千百次,该有多美!在张穆然和桑兰这两位中国少女的身上,我们感受到了和贝多芬同样的坚强性格、不屈不挠的意志、伟大的生命之爱和不朽的人性。她们都像贝多芬一样,在命运的沉重打击下奋起,”扼住命运的咽喉!张穆然虽然走了,但她却把不朽的精神留给了我们,使我们再一次感受到生命的珍贵与可爱,使我们不禁像贝多芬那样对生命致以崇高的敬意:能够把生命活个千百次,该有多美!

第二章 培养孩子诚实求信的性格

诚实、守信用,表里如一,说到做到,有言必有行,有行必有果,这是做人的根本。作为家长,怎样让自己的孩子在小的时候就具备这些性格,在生活中不断地自我完善与发展,是每个父母应该认真面对的。

一、怎样面对孩子的谎言

孩子说谎是难以避免的,关键看家长是怎样对待说谎的孩子,是怎样教育他们的。教育孩子不说谎就要从小开始。

当发现孩子说谎时,首先要深入地了解实际情况,并予以严厉的批评,使孩子认识到,说谎非但不能掩饰过错,而且会受到更重的责罚,同时也让他看到,谎言终究会被揭穿,杜绝他说谎的念头。其次,通过讲故事,比如“狼来了”之类的故事,生动地教育孩子,使他认识到说谎是“骗了别人,害了自己”。另外,孩子犯了错误,家长理应批评教育,但不要过于苛求,使幼儿产生强烈的畏惧心理,尤其在孩子主动承认错误时,还应对他老实认错的行为予以表扬,以鼓励孩子,培养诚实的美德。

幼儿的想象力很丰富,由于智力发育还不完善,有时候可能将想象中的事当作了现实,从而对客观事件做出完全不符的描述,对孩子的这种“瞎编乱造”,父母应认真分析,不要贸然断定孩子是在撒谎。

做家长的只有多了解孩子,才能及时发现孩子说谎并找出他们说谎的原因,做到对症下药,帮助孩子明辨是非,培养孩子实事求是、真诚老实的品格。

父母的语言是孩子学习的楷模。为此,家长首先要提高自己的语言修养水平,用文明优美的语言来启发、熏陶孩子。

父母对孩子讲话应当慈爱、温和,不讲“傻小子”、“笨蛋”、“真讨厌”之类有伤孩子自尊心的话,还要注意避免讲社会上流行的一些粗俗的口头语或开庸俗的玩笑,比如给他人乱起外号,叫别人“胖子”、“猴子”等等,更不能口吐污言秽语,污染孩子的心灵。

年龄小的孩子有时候可能从外面学来一些下流的语言,而使父母感到尴尬,这种情况一经发生就要立即制止。如果父母的劝告不起作用,孩子仍把这些下流话挂在嘴上,就要采取行动给他严厉的惩罚,迫使他不敢再说,以免他讲得太多,在大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更不容易改正。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予以正确的指导。使他们认识到使用下流语言是无聊、可耻的。

在纠正孩子说脏话的同时,还要积极引导他们学习文明优美的语言。从小孩子学说话时起,就要教他们使用文雅、礼貌的词汇,如“请”、“对不起”、“没关系”、“谢谢”等。父母经常给孩子朗读一些优美的诗歌、散文,带孩子观赏自然景色,边看边用优美的词句进行讲解,陶冶孩子的情操,丰富孩子的精神生活,美化孩子的语言。“言为心之声”,语言美是孩子心灵美的体现,有助于他与别人和睦相处,更是孩子心理健康的一种标志。

1.弄清孩子为什么撒谎

当我们为大喊“狼来了”的孩子生气和悔恨时,我们是否探究过他“说谎”的原因?

婴儿及幼儿在不开心不满意的时候,就会直接用哭啼来表示。他逐渐长大,知道了哭不能解决问题。因此,当他不快、疑虑的时候,往往将自己的感觉隐藏起来。有些孩子会以沉默的方式、独坐一角或摔东西来表现自己的情绪,这样父母也就很容易察觉孩子的异样。但也有些儿童并没有什么表现,只是将困扰的情绪埋于心底,渐渐形成郁结,失去应有的童趣。

许多父母认为孩子的童年生活应该是无忧无虑的,对于孩子紧张不安的表现实在感到不明所以。如果父母有这种想法,显然是忽视了孩子的存在价值。五至七岁的儿童正处于性格转变期,因幼儿依恋父母的阶段过渡至自理自治的儿童时期;他们需要适应新的学校环境、新的老师,以及建立新的社会圈子,精神负担较大,而父母可能一点也不了解子女所遇的困难,反认为这年纪的孩子应该是最快乐的,因为结识了更多的玩伴,功课压力也较轻。

由于父母的不了解,孩子也不轻易将内心感受说出来,结果父母常会发现孩子说话口不对心。这并不表示孩子爱说谎话,而是他另找借口以掩饰心中的烦恼。

当有迹象显示孩子情绪受到困扰的,父母该怎样办才能透视孩子的小心灵、解除他的焦虑呢?

首先要从经验中分析孩子说话的弦外之音。譬如:

孩子说:肚子很痛,明天不上学了!

他的意思可能是:班上的同学经常欺负我,回到学校后又要活受罪了。

孩子说:橡皮擦有一股异味,我将它收藏好了。

他的意思可能是:妈妈常骂我写字马虎,要我擦了再写过。

心理困惑是孩子迷惘期的一种暂时性,只要父母能以孩子的立场去了解他,为他设想,孩子自然会感到舒缓,那么事情也就容易解决。

不过,父母亦须留意孩子另一类口不对心,否则任其发展下去,真会养成说谎的坏习惯。惯于说谎的孩子,表现虚伪,往往不能真诚地与人相处,对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实在不利。

严厉责罚说谎的孩子是没有用的,这样只会令他更加紧闭自己的心扉,或再次说谎以逃避可以预料的惩罚。应该细心分析孩子说谎的因由:是否父母要求太严格,孩子因恐惧而不敢说真话;是否由于遭受冷落,孩子利用谎言来引起对他的注意;是否因自卑心理作崇,希望赢得别人的赞美;是否因嫉妒心重,出于报复心理;是否因本身能力问题,承受不了过大过多的压力。

父母在寻找问题的症结时,更要同时反省自己,不要对孩子有过度的期望或干涉。以诚恳的态度认同孩子的感受,让他了解没有说谎的必要。

对于孩子第一次说慌要认真纠正。孩子说谎有个形成过程,假若孩子第一次说谎成功,就会为形成坏习惯打开一扇门,而坏习惯一旦形成,就难于纠正。对初次说谎的孩子,父母不能生硬训斥,又是批评又是打骂,当然也不能轻描淡写,更不能觉得好玩,这样会害了孩子。

当发现孩子撒谎时作为父母也不必如审问犯人一样,追究孩子或逼迫孩子。曾有心理学家说过:“说谎是因为怕说真话而挨骂的避难所。”孩子一方面被教导“不可说谎”,一方面亦确曾因说实话而遭责骂,这种结果,是孩子因自卫而撒谎的主因。

其实不要说是小孩子,有时候大人也会为推卸责任而说谎,比如:丈夫把晚间去喝酒的责任推到朋友身上;自己早上起床晚了,上班迟到,推说是路上塞车……

所以,父母对孩子的说谎要冷静对待,不要一副谈虎色变的样子。这时候父母应以同情的语气表示要责备孩子,让他说出真情来,帮助孩子分析问题,告诉他没有掩饰真情的必要,要信任父母,以后有什么想法要告诉父母,父母也会重视他的想法。

需要区分的是一个三四岁的小孩捏造一个故事时,他绝不是在说谎,而是他的想像力异常活跃,常将现实和想像混淆;例如他看到别的小孩患病,他也告诉妈妈:“我发烧了!”这是他凭想象而说出的话,根本不懂什么是真,什么是假。

父母不必为他偶尔编造的故事而勃然大怒,这样会造成他的罪恶感,更不必为此而担忧孩子会变坏。如果你发觉他时常描述一些假想的朋友或奇遇,你应该想想是否他的现实生活中缺乏玩伴,或是家庭气氛太冷淡?

小孩子常渴望被人拥抱、爱护,也希望父母能够轻松亲切地和自己谈天;如果周围的大人表情太严肃,不轻易表露自己的感情,孩子自然会幻想一些能够安慰他与了解他的朋友,正如饥饿的人一定喜欢幻想一些美食摆在自己眼前一样。

杜绝大孩子说谎的最佳对策是不追究,让他了解没有说谎的必要。对他说:“你可以把实情告诉我,问题出在哪儿?让我们看看有什么解决的办法。”他可能无法立刻给你一个确切的答案,因为很可能连他自己也不太清楚烦恼从何而来,即使是明白到自己的烦恼所在,也未必能及时的坦白告诉你。父母必须花点时间去了解,让他觉得当初若能诚实告知真相,是会获得原谅的。

孩子“说谎”是常有的现象,有的是因为怕挨骂怕挨打,为了躲避劳动,有的孩子为了得到表扬也说谎话,有时也源于孩子怠惰的习性。比方父母说:“做好作业再玩!”玩得忘形的孩子会说:“今天没有家庭作业!”父母不要马上指责孩子撒谎,而应体谅孩子此时正玩得兴头上,与他一起玩,同时对他说:“没有作业真好,我们可以痛痛快快地玩,不用担心明天要交作业。”这实际上也是在委婉地提醒孩子。由于父母认同了自己的愿望,孩子会觉悟并乖乖地去做作业。

无论大人或小孩,当陷入一个尴尬局面时,最圆滑的退路就是撒一个小小的谎,这种情形没有什么大害;一些开玩笑的谎话,也无伤大雅。孩子渐渐长大,社交关系日益复杂,对社会有了粗浅的认知,这时会有更多的同龄朋友来分享他的内心世界。当他不想完全地敞开自己的内心世界的,有的会在不觉间找借口来掩饰。父母必须明智地正确引导他们判断说谎内容和对象。苦诉他不能违背良心地推卸责任,因为有些谎言可能会损害朋友关系,惹起事端。

孩子的撒谎,有时并非真正的说谎,那是一种掩饰、一种推卸、一种抗争、一种期盼,他希望大人来读懂它。父母们不要动辄骂孩子“你怎么撒谎?撒谎是坏孩子。”,让孩子觉得自己就是个爱说谎的坏孩子,无药可救了,便更加处处掩饰自己,想在别人面前显示自己“很强、很优秀”,以得到别人的夸耀,最后成为真正爱撒谎的人。

2.理解和尊重孩子

每个人在沮丧或失败之时都需要别人理解与慰藉,对孩子,我们更应伸出理解之手。

当孩子品尝失败,做父母的不应当去指责他。在这种时候,如果我们能体贴地说一声:“那你一定很难过。”或“我为你感到遗憾。”这样一来,我们与孩子就站在了一条战线上,孩子接受了我们的慰藉后,更容易听进父母富于经验与理智的建议。

我们成人都有这种感受,在沮丧之时,若有他人伸出友善之手,对我们表示理解和慰藉,我们便会大为感激,尽管并没有得到什么实质上的帮助。那么,对孩子更应如此。

现在的家长们逐渐领悟到要培养一个自觉又懂得尊重他人的孩子,必须首先做到尊重孩子自己。于是在对孩子的要求中,父母增加了问句的使用,征询孩子的意见,表现得更民主一些。但在进行这种努力的时候,却又出现了其他问题。

用民主的方式对待孩子没有错,但如何运用民主却值得考虑。首先我们应明白为什么孩子倾向于用“不”回答我们的询问,有时甚至是对他们并不反对的事情,例如穿衣、洗脸这些很日常的事情,如果我们一不小心,加上了一个“好吗”或“行吗”,他们也会很快地甩过来一句“不”,显得很没有道理。但如果父母注意一下自己对孩子的要求曾说过多少个“不”字,受到孩子的否定就不足为奇了。

从孩子一开始能爬行,父母就常常把“不”挂在嘴边,“不行”、“不能这样”、“别动那个”、“不可以”……,出于对孩子的关心,父母紧张地注视着孩子的一举一动,果断地告诫他们不能这样,不能那样,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一旦有了些主动权,便很乐于试验一下自己的权威,将这么多年积攒的并仍在不断得到的“不”字,一股脑儿地还给父母。在很大程度上他们还不能理解父母为什么总是对他们的要求进行否定,但很有一些“以其人之道,还制其人之身”的味道。

父母可以检查一下自己,是不是非常习惯地对孩子说“不”,甚至对某些无关紧要的事,自然而然地回答:“不,不可以”。如果是这样,父母应当首先改变一下自己的习惯,看看是否能够用非否定的话来代替否定,对无关紧要的享尽且满足孩子的要求。

妈妈心里在怪女儿简直莫名其妙,为什么一定要穿那一套,例如又不是有什么十分的偏好。其实女儿未必真的喜欢某一套衣服,但她很愿意看到自己的意见可以左右局势,在这一点上,母亲不必与她硬争,虽然这套可能不大合适,但毕竟无碍大局,只要女儿高兴就可以,这样既可避免不必要的争执,也可以减少女儿的逆反心理。

另外,我们可以将一些明显的否定句改变一下形式,使它以肯定的语气出现,而不是毫不掩饰的拒绝。例如:儿子在快吃饭时说要吃一块蛋糕,母亲的直接反应往往是“不行,马上就吃饭了,吃了蛋糕就吃不好饭了”。这样的回答往往会引得儿子不高兴,或者想方设法说服妈妈允许他吃蛋糕,但如果我们转换一下说法,比如说:“可以,等吃完了饭就可以吃了。”这样既维护了自己的立场,又不显得过于强求。

当我们预见到自己的要求可能会遭到拒绝时,可以在要求中加入一些安抚性的理解之间,使孩子更容易地接受。

例如,如果父母只是想提醒孩子该洗澡了,但约定的时间还没有到,这时儿子如果说“不”,父母完全没有必要勉强他现在就去做,但如果此时不做的确太晚了,那么就不该以征求意见的语气去讲,因为一旦儿子拒绝,父母该怎么办呢?放弃自己的要求,儿子便会耽误上床的时间,强行逼他,就是不尊重儿子的选择,前后矛盾,只能使自己的处境很可笑,降低孩子对父母的信任度。

在这种情况下,父母应当用不容置疑的态度要求儿子即刻关上电视,开始做睡觉的准备,例如可以说:“好,多利克,该去洗澡,准备睡觉了,现在关上电视。”如果多利克严格遵守作习时间,孩子就没有条件地遵守这一要求。再如早晨洗脸漱口对4、5岁的孩子应当已成习惯,没有讨价还价之理。又如,早晨穿好衣服后必然要去洗脸,如果孩子没有这样做可以提醒他:“该去洗脸了。”但如果母亲想表现得柔和一些,和颜悦色地对孩子讲:“要不要去洗脸漱口?”孩子有时候马上会扔回一个“不”字,这样母亲将自己放入了尴尬的境地,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在有些情况下,将要求变作选择可以满足孩子希望自作主张的心理。当然选择不能太多,最好两个,例如带孩子去买玩具,孩子可能会挑出一大堆自己喜爱的玩具,超出了预算,与其说我们不能买这么多玩具,倒不如给他分一下类别,然后将同一类的几个放在一起,对儿子说:“这一类的你可以选一件,是这个,还是这个?”一类一类地来,这样便会很顺利地减少半数以上的购买量,而孩子又很满意。

3.当孩子撒谎时应当这样做

每位家长都应当认真对待孩子撒谎这一问题。孩子撒谎是家长最为棘手的问题之一,顺利地解决它并非易如反掌。因此,要增加与孩子们的接触,了解更多的情况,培养孩子真诚品质的方法有如下几种:(1)行动比言语更响亮、更具说服力

碰到自己的孩子撒谎时,家长所扪心自问的第一件事,也许就是自己是否时常撒谎。成人有时为避免伤害他人的感情,可能会说些无关紧要或无伤大雅的谎话。但在孩子们看来,成人说这类谎话时,可是的的确确在撒谎。

我的儿子汤姆在13岁那年,开始对我和妻子安妮撒谎。记得当时我们俩同时因公出差,家中只剩下汤姆一人。到了该去学校上学的时间,他却招呼几个平日比较要好的伙伴,在家中举办了一个聚会。待我和妻子回来后,他说他严格按照我们的要求每天都按时上学,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学习之中。看着一片狼籍的厨房及客厅,我明白我的儿子在对我说谎。下面是一个实例:

我同妻子安妮就此事进行了认真讨论,并开始反思:我们俩是否真正做到了表里如一,言而有信?许多研究表明,孩子说谎的不良品质,是由于受到爱说谎,或言而无信的家长的不良影响而养成的。

在我们认识到汤姆说了谎之后的一周,安妮经过自查,发现最近一段时期,曾对汤姆多次说谎。比如,有天晚上,安妮想独自出去看场演出,为了避免汤姆提出要和她一同前去的要求,就对汤姆说自己要去商店给家中买些日用品,让汤姆呆在家中好好学习。由此看来,倘若你想培养孩子的诚实、守信的品格,自己千万要给孩子做个好榜样。

诚实是人的一大美德,在同别人的交往中,一定要做到坦诚相待,不能靠说谎去蒙骗他人,因为谎言一旦被识破,会令对方很伤心,甚至很气恼,而且自己今后很难再得到对方的信任。例如,当孩子举办生日晚会时,倘若不能邀请某位要好的伙伴前来参加,那么就应当如实地告诉这位伙伴,倘若孩子向这位朋友撒谎说自己不打算举办生日晚会,或没有邀请其他伙伴来家中参加生日晚会,那么一旦这位伙伴了解到事情的真相,她们之间纯洁的友谊将受到严重的损害。(2)尊重孩子的隐私

一位7岁的儿童,参加完小伙伴们举办的生日晚会,回到家中之后,当妈妈问起都有谁参加了这个生日晚会,她们都做了些什么游戏之类的问题时,她都会满心喜悦地把实情告诉妈妈。可是,等她长到11岁的时候,碰到同样的情况,她对妈妈提出的此类问题的回答可能就不那么爽快,有时会闪烁其词,甚至会撒谎。

造成家长与孩子之间关系比较紧张的一个因素,就是孩子日益要求独立的需求。孩子们渴望一片属于自己的空间,而家长却千方百计地给孩子提供保护和指导,两者之间在一定时期不可避免地要发生冲突。令人遗憾的是,有不少身为父母者,却并没有了解到这一点,也很少去考虑他们真正应该了解孩子生活中的哪些方面。作为家长,应在自己的脑海中逐渐形成一个一览表,它可以包括:孩子在自己活动的时间内喜欢到什么地方玩;孩子的家庭作业是否如期完成;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如何;孩子在看电视方面有何习惯等等。随着孩子的日渐成长家长可以对这个一览表做些修改,以帮助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

一旦父母确定他们需要了解孩子什么,他们就可以向孩子说明,孩子在某些方面可以有自己的隐私。有些家长认为,孩子居住的房间,就是其中之一。其他的家长可以告诉孩子,打电话及所收到的信件,都属于个人隐私。问题的关键在于,父母应当首先弄清楚,在孩子各个年龄段时,他们分别应了解些什么,然后再给孩子谈这件事情。(3)了解孩子的朋友

研究表明,撒谎的孩子有爱撒谎的朋友。

马修斯一谈起她13岁的儿子本,就抱怨个不停:“他总是设法模仿他的伙伴迈特,我对迈特比较了解,他是个向父母撒起谎来连眼都不眨的孩子。但是,倘若我禁止本和迈特来往,他就背着我去偷偷找迈特,回头还对我撒谎。”

大多身为父母者,都曾有过马修斯的这种无奈与失望。当孩子一旦步入学校的大门,便会根据自己的选择来结交朋友。父母们可能不赞成他们所做出的选择,却又无法控制它。随着孩子们年龄的增长,他们与自己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时常变得比与自己父母之间的关系更为重要。

正因如此,家长应该知道谁是自己孩子的朋友,他们课余时间在一起都干些什么。鼓励你的孩子邀请朋友到家中做客。

家长有权利告诉自己的孩子,不赞成他(她)同某位朋友来往,但需要注意的是,家长只有在掌握了能证明这位朋友有劣迹的确凿证据后才能这样。比如,当面戳穿孩子的这位朋友的谎言,或者当场抓住这位朋友偷窃物品的前提下,方可告诉孩子别再同他(她)来往。倘若你试图把你的孩子与品行不端的朋友分开,你得做好同孩子发生一场真正冲突的准备。

你可以采取的一种方式,就是向孩子解释自己为何对撒谎及不良行为反感,以及“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所在。你可以通过给孩子转校等手段,来促使孩子结交品德良好的新朋友,参与健康向上的活动。著名的心理学家托马斯·伯恩特曾经说:到中学毕业时,你的孩子已初步具备辨别是非的能力,不会再受到同龄人的很大影响,而且你们之间的关系也将得到进一步的改善。(4)制定一个应对孩子说谎的策略

通常来说,设法迫使孩子承认说谎是一种最不讲策略的做法。有位因在外边游玩而晚回家的小女孩,在她的父亲面前谎称自己坐苏姗父母的车回来,可车却坏在途中,所以回来晚了。这位父亲威胁道:“我马上就给苏珊的父母打个电话,看看他们的车是不是坏在途中。”父亲的这种威胁,可能会成功地证明小女儿说了谎。但这对小女儿又有何帮助呢?这位父亲能借此来培养出她的诚实美德吗?

父母不要企图设个圈套来当面戳穿孩子的谎言,而应当把精力放在如何避免孩子日后再次说谎上来。倘若孩子就宵禁一事说了谎,你就应当向他讲明为什么宵禁如此重要,而且为什么你必须知道事情的真相。你可以心平气和地对孩子说:“我的确不想听到什么借口。我担心的是你的安全,因此,假若你不能按时回家,必须给家里打个电话。”(5)相信你的孩子

在培养孩子诚实美德方面,一位家长最为重要的贡献,也许就是发展-种建立在信任基础上的父子(女)或母子(女)关系。如果父母时常表示出对孩子的信任,那么孩子就会深感骄傲与自豪。在法庭上,一名被告在被证明有罪之前,都是无辜的;但在家庭,一位未成年的“被告”却时常被假定有过错。

家长即使在当面戳穿孩子的谎言后,也不应该因此而不再信任自己的孩子。家长不妨告诉自己的孩子,说一次谎是可以被原谅的。然而,与此同时还应当明白无误地向孩子指出,如果以后继续说谎,那么他就会像故事中所讲的那位喊狼来了的男孩一样,失去了人们的信任,到头来让自己吃大亏。

家长时刻应该牢记,妥善解决广泛存在的孩子说谎问题,绝不是一件易如反掌的事情。最好能够给孩子做个楷模,允许孩子有自己的小秘密,监督孩子的择友,增进彼此间的信任,惩罚孩子的错误行为……然而,过后家长也许仍会发现,孩子又向他们撒了谎。

最终要强调的是,家长与孩子需要相互信任。说谎会损害父子(女)及母子(女)之间的亲情。出于这种原因,家长应当时常设法让孩子打心眼里认识到,他们只能用诚实来赢得自己父母的信任。家长可能一开始就得到孩子的信任,但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家长也必须靠自身的努力,来赢得孩子的信任。

二、由名家教子所想到的

历史上有许多名人对于教子有着自己的原则,今天的家长们不妨借鉴一下,对于教育自己的孩子,培养他(她)们良好的性格不无帮助。

1.教育孩子尊重别人的所有权

教育孩子尊重别人的所有权应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应当肯定,成人对这一教育是非常重视的,但方法必须研究。下面提供几种方法借鉴:(1)作好示范。

尊重孩子物权的本身,就是一个尊重别人所有权的良好示范,我们要多提供这样的示范,创造一个尊重物权的人文环境供孩子领略和感受。孩子认识事物带有强烈的情绪性、模仿性,孩子的物权被尊重,他有了很好的情绪体验,受到良好的感染后,会更加积极地模仿成人,去尊重别人的物权,形成很自然、理所当然的习惯。(2)帮助孩子分清,哪些东西是自己的,哪些是别人的,哪些是自己的物权,哪些是别人的物权。

自己的心爱之物,欢迎别人来参观,来共同分享快乐,如带玩具去幼儿园,请朋友到家里来玩。别人的物品不去随便取用,别人的东西不能占为己有,更不能去抢、去损坏,这些行为是错的、丑的,绝对不能这样做,学会控制自己的行动,并懂得为什么要这样。(3)教育孩子关心他人,尊重别人的所有权,并使其初步懂得为什么要这样做。

有的东西,自己没有,而又很想要,可以向朋友借,但必须经过别人允许,借来的东西要爱惜,使用后如期如数归还,并感谢;也可以用自己的东西去换借别人的东西,互换互借,加强交流,这也是良好人际关系的培养。孩子真正需要的东西,别人有,自己没有,借用不方便的,要向爸妈讲明理由,征得同意,购买回来珍惜使用。成人供给的东西太多太乱太杂,会使孩子感到来的容易而不珍惜;如果对孩子物品供给太紧,也会使儿童备感困难,为难之极时,也会使孩子去拿别人的物品,受到指责后又会自卑和懊悔。所以,家长要为孩子适时合理地购物,合理满足孩子的需要。

当孩子已经侵占别人的所有权或物品之时,成人要冷静分析原因,认真对待,不要骂孩子是“小偷”,更不要指责其“屡教不改”,孩子日常犯的错误与这些话语的性质是不能等同的,孩子长期听惯了这些消极的词语,一会自卑,二会无动于衷,长期下去会把孩子推向反面。当孩子出现不尊重别人所有权行为的时候,我们要认真对待,耐心教育,督促改正,让他把物品送还给物品的主人,并向主人道歉。

在家庭、在幼儿园要经常举行尊重孩子物权的教育,采取多种方式进行行为练习。这样,相互尊重物权、公私分明的良好行为品德习惯会很快形成,我们的教育就落到实处。

2.陶铸留给女儿的精神遗产

十年浩劫中,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拉大旗作虎皮、假借党的名义,诬陷迫害了大批忠于党的事业的革命老干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陶铸(公元1908-1969年)就是其中的一位。

陶铸被软禁以后,他的女儿陶斯亮曾经被允许同他在一起住一个月。由于监管的人监视得很严,他们不能谈任何现实情况。可是陶铸不惜利用一切机会教育女儿,并表达自己高尚的情操和志向。

在短短的放风时间里,陶铸经常目不转睛的凝视着四周池水里的荷花,对斯亮说:“亮亮,你要好好记住它。你看她出污泥而不染,光明磊落,象征了一种崇高的品德。”

陶铸还给女儿讲历史上忠臣的故事。他讲了东汉末年的范滂。当时宦官擅权祸国,到处是贪官污吏。范滂不畏权势,勇敢斗争,揭发了“深为民害”的权豪之党20余人。贪污的州官听到范滂要来,望风解印绶而去,后来,范滂被诬陷逮捕,县令想放他逃跑。范滂说:“滂死则祸塞,何敢以罪累君,又令老母流离乎!”挺身就义,死时只有33岁。

他又讲了宋朝贤臣范仲淹的故事。范仲淹是个不畏权贵、立志改革的丞相。他被贬外逐时,还念念不忘“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他还向女儿讲解唐朝李贺的诗:“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声天下白;少年心事当拿云,谁念幽寒坐呜呃。”

陶铸对女儿说:“亮亮,你领会到了吗?李贺在这首诗里寄寓了自己在困厄时的苦闷心情和他不甘在伤感中消沉的决心。”

即使在这样险恶的环境中,陶铸教给女儿的,仍旧是正直、坚持真理和奋发有为的乐观主义。

江青、陈伯达等人无中生有地散布陶涛是“叛徒”的流言蜚语,把斯亮的心搞乱了。有一天,她乘监管的人不注意,问陶铸说:“你出卖过同志吗?”听到女儿的这个问题,陶铸愤怒地直视着女儿的眼睛说:“难道你也不相信爸爸?我宁愿把自己的热血全洒在地上,也不会做对不起党的事情的!”

过了几天,陶铸把自己1935年在国民党监狱中写的咏志诗,抄录给女儿:秋来风雨费吟哦,铁屋如灰黑犬多;

国未灭亡人半死,家无消息梦常过;

攘外空谈称绝学,残民工计导先河;

我欲问天何聩聩,漫凭热泪哭施罗。

诗中的施罗指的是邓中震、罗登贤两位烈士。陶铸把自己处在敌人铁窗下时的胸襟披露给女儿看,不仅是为了回答江青、陈伯达之流的无耻诬蔑,也是为了使女儿能够继承这样一种忠于革命的英雄气节。

3.由傅雷教子想到的

傅聪是我国著名的钢琴家,他的成长与其父傅雷先生严格的家庭教育是分不开的。傅雷对傅聪的教育遵循了“先为人,次为艺术家,再为音乐家,终为钢琴家”的信条。傅聪的成长过程,再一次证明了“成人”是“成才”的基础这一论断。

当今,不少家长非常注重对孩子的早期教育。但有的家长在教育子女方面存在着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误以为早期教育就是早期智力开发,早期智力开发就是识字、做算术题……于是,他们热衷于让孩子参加这个班,那个班,却很少想到教孩子怎样做人。智力开发固然重要,而教孩子怎样做人则更重要。因为“道德常常能弥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永远弥补不了道德的缺陷。”

傅雷先生爱儿子,但绝不溺爱娇纵。他把对傅聪做人的教育寓于立身行事、待人接物的家庭生活之中。诸如穿衣、吃饭、站立、行动、说话这样的生活小事,傅雷都提出了严格的要求。比如进餐,傅雷就注意孩子是否坐的端正,手肘靠在桌边的姿势是否桌的人,吃饭时是否发出失礼的咀嚼声。当傅雷发现傅陪不爱吃青菜、专拣肉吃并不听警告时,就罚傅陪吃白饭,不许吃菜……傅雷抓住孩子思维具体形象的特点,把做人的教育贯穿在孩子能接触到的、易于理解的日常生活之中,逐步提高孩子辨别是非的能力,加深孩子道德情感的体验,培养他良好的行为习惯。正是这些做法、使傅聪从小就身心健康,举止端庄,为傅聪长大成人后能适应复杂的社会生活奠定了基础。

但是,有些家长还没有意识到一个人的行为习惯是其品德形成的基础,而养成习惯的敏感期甚至比智力发展的敏感期还要早些。要知道,人的行为习惯的形成是从婴儿期开始的。可以说,孩子出生后就开始逐渐形成饮食起居的习惯,而这种习惯就包含着品德行为的萌芽。有些家长认为孩子的生活习惯是区区小事,无碍大局,忽视了对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即使看到孩子不对也不去纠正,放任自流,待发现孩子养成不良习惯以后,再想纠正,已为时晚矣。

愿家长们能从傅雷教子的经验中吸取有益的东西。

4.道德教育,耳濡目染

帮助孩子培养树立正确的、健康的道德观与价值观,首先需要父母本身有正确的观念与标准。

人类生活在社会大家庭中,每一个人的行为都要受到社会规范的约束。社会规范不是玄妙的观念,也不是空洞的说教,它是一种行为法则,是植根于我们头脑中的趋于本能的对事物的理解与尊重。每一个社会,每一个时代,都有自身独特的对社会规范的理解,有自己独特的价值系统。但无论是过去还是今天,中国还是外国,都有一些共有的对基本价值的尊重与遵守。这些基本的价值包括:诚实、勇敢、自律、忠诚、可信、无私和公正等。无论在家庭和学校,我们的孩子都在有意无意地接受这些价值观的熏陶,学校中更偏重于直接的灌输与纪律的约束和名誉的鼓励,那么在家庭中,如何最有效地培养孩子的道德、价值观念呢?在这里应强调的是父母的榜样作用。父母的榜样是最有效的教育“工作”,“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古有名训。

美国父母的模范表率作用是十分受人称赞的。例如我们教育孩子要守约,因为孩子无故拖延,耽误了约定的时间,父母会很不满意,将孩子大大地训斥一顿,但发现孩子并无改正,似乎习以为常,并不认为自己有什么不对的地方,做父亲的忍耐不住,与孩子做了一番探讨:“吉米,我和你讲了许多次要遵时守约,否则会浪费别人的时间,也给别人留下不好的印象,你不这样认为吗?”“的确不好,不过,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父亲有些生气了:“怎么能说没什么了不起呢?你养成这样的毛病,长大会怎么样呢?还有谁会信任你呢?”

看见父亲生气,吉米也有些沉不住气了:“你是大人了,不是也过得很不错吗?没见你有什么麻烦呀?”“你是什么意思?”父亲不懂为什么话题扯到了自己身上。“你大概忘记了,好几次作答应来参加我们学校的活动,我都告诉老师你会来,你却到活动结束了都不见人影。”“那是因为我临时工作上有事情,而且那些活动也不是一定参加不可……”父亲注意到儿子不屑的甚至有些讥讽的表情,尴尬地停住了,不知如何收场。

这不是偷窃、害人的大事,父亲工作忙,的确会有脱身不开的时候,学校里的活动大约不去也可以,但是孩子怎样看这个问题呢?他可能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呢?他可能会想:“嗅,父亲也不守约,他过得不错,大概不守约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我也无须纠正这个所谓的缺点。”有这样的想法,无论有多少次的教训,恐怕也不会起作用。再者孩子可能认为:“父亲对别人倒还能守约,尤其对工作上的事,但我的事却不认真,可见守约也要凭兴趣或分等次,不必事事守约。那么有时不守约也就不是错了。”对于这样的推理,我们又有什么可以有效反驳的呢?

父母常抱怨孩子不听话,但实际上,父母常常用自己的行动来抵销他们的言语效果,让孩子认为他们是说一套,做一套,不必对他们的话认真,这样父母是真的面临困难了。

在这个事例中,父亲应当怎样挽回损失,消除不良的印象呢?承认自己的错误是必不可少的,而且还应有行动。“吉米,我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对体造成的影响,我当时的确有急事不能来,但我应当事先或事后同体解释一下,甚至去同你的老师解释,我真的很抱歉,你能原谅我吗?”吉米很有些感动:“没关系,我知道你很忙。下次打声招呼就可以了。”“你们下一次家长座谈是什么时间?我一定把工作安排开,当然如有意外我会和你联系,好吗?”“谢谢!”

能够做到这样谦虚的家长是不多的,然而孩子们需要这样的家长,以身作则,言行一致。道德教育题目很大,似乎总是同宏大的说教、演讲联系在一起。事实上,道德观、价值观的构筑是从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小事开始的。

珍妮与帕拉玛为好,星期六要到帕拉玛家去一起完成一个工艺的制做。帕拉玛答应准备好工具和所需材料,珍妮出设计。这件事妈妈并不知道,到了周五晚上,她同全家商量了周末一起去爬山,再住一个晚上,周日回来。珍妮连想都没想,就举手赞成,回到房间给帕拉玛打了个电话,告诉她明天要去旅游,周六约定要做的事,周日回来再说。帕拉玛十分不快,因为她为了这个约会,推掉了其它的活动安排,况且周一还要交作业,周日再做怕来不及。但珍妮不愿放弃这次旅游,说等周日回来再说,便挂了电话,同家里人一起去做明天出发的准备。

过了一段时间,帕拉玛打来电话,是妈妈接的,听说是找珍妮,便交给了女儿。因为听到帕拉玛的声音中有些不快,妈妈不由留心听她们讲话,虽然不大清楚,但心里有了些想法。等珍妮放下电话,妈妈问道:“有什么事不愉快吗?”“没有什么,一点小事。”“这是我的不是,安排出游前没问一下你有什么安排,就决定了。你是不是约了人家什么事。”“嗅,本来说明天做工艺作业,后天做也一样。”“什么时候交呢?”“星期一。”“这不大好,一是完成作业是要紧的事,不能随便推移时间,再者珍妮恐怕已经做好了准备,违约不好,你忘了上次你约她来一起做游戏,结果她临时改变了主意,你是多么生气?”珍妮犹豫了,妈妈理解她的心情:“这样吧,你明天失去做作业,什么时候做完,我们就什么时候出发,反正也不太远,去了先休息,第二天再玩,好不好?”

这里全家人都为珍妮做了一点小小的牺牲,但这是值得的,妈妈及全家的支持教育珍妮要对自己的行为、言行负责任,要尊重别人,要懂得约束自己的欲望,要培养孩子的各方面的品质,父母、成人常常是要做出牺牲的。这也是我们做父母的责任。

帮助孩子培养树立正确的、健康的道德观与价值观,首先需要父母本身有正确的观念与标准。教育孩子的过程也是一个教育我们自身的过程。要保持自己的勇气,敢于承认自身的不足与缺点,有勇气改正,这是对孩子最为有效的教育培养。

当我们的孩子长大后,随着人生境遇的转换,时代的变迁,可能会生长出与父母不同的价值观。我们不可能永远将他们纳入自己的道德体系,但我们给予他们一个牢固的基础,使他们在有意识的摸索中形成自己的新价值,他们会记住自己的父母是如何勇敢地对待自身的缺点,这种勇气与坦率会鼓励孩子做终生的探索与自我培养,不致迷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