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通产业与经济发展:理论分析、中国经验与政策选择(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13 01:53:59

点击下载

作者:王锦良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流通产业与经济发展:理论分析、中国经验与政策选择

流通产业与经济发展:理论分析、中国经验与政策选择试读: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流通产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有力地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发展,也促成了产业自身经济地位的不断巩固——从过往的附属产业发展成为独立产业,成为关系“国计民生”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主导产业”。特别是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抑制国际消费疲软、中央适时加力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大背景下,作为流通经济运行主体和流通功能发挥载体的流通产业,更是成为我国当[1]前和今后一定时期内贯彻实施扩大内需战略过程的切实推动者。本书的主要目的在于,试图通过揭示流通产业作用经济发展的机理及效应程度,进一步确立“流通先导”理念。

在研究思路上,本书以流通产业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作为研究主题,以现有的理论为指导,结合中国的实际,从理论上探讨流通产业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渠道和可能的机理;并结合时间序列分析、面板数据分析、协整分析等现代计量经济学方法,对流通产业对经济发展的“质”和“量”的方面——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变动、三次产业发展、消费扩大、民生改善(就业、收入、消费者福利)等方面——的影响程度进行了实证检验。

本研究证实了以下结果:

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流通产业原整体发展在水平、结构、绩效等方面都有了显著的改进,流通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在不断提高,但从指标特征值的比较来看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2.流通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方面,首先,全国样本的时间序列分析结果表明,流通产业与经济增长之间具有协整关系,其能显著地促进经济的增长;分时间段看,自1990年外资逐渐进入流通领域以来,该贡献程度在不断提高;同时也证明流通产业是经济增长的Granger原因。其次,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面板数据分析结果也表明,流通产业能显著地促进区域经济的增长,但这种促进作用存在着明显的区际差别,整体上,东部地区的贡献度要大于中、西部地区。最后,流通产业的发展对于城市经济增长、综合竞争力提升、中心城市推动一体化发展和城市相关产业发展都具有显著的正向效应。

3.在流通产业对产业结构变动和三次产业发展的影响方面,流通产业发展引致的流通效率的提高,能显著地推动产业结构不断地向深度和广度等方面演进发展;流通产业借助供求关系,以及参与和渗透功能实现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同时,利用相关性分析和灰色关联度分析的方法,从静态和动态的视角考察了流通产业与三次产业之间的关联程度,结果表明均存在着紧密的关系;并基于VAR模型动态分析了流通产业对三次产业发展的影响,结果显示流通产业与三次产业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协整关系;从脉冲函数和方差分解分析看,流通产业对三次产业的发展均具有着正向的、且持久的促进作用,但对产业波动的解释力度仍有待提高。

4.在流通产业对消费和改善民生的影响方面,流通产业与消费和民生(就业、收入和消费者福利)之间均存在着协整关系,流通产业的发展能显著地促进就业的增加、消费的扩大、居民收入的增长和消费者福利的改善。

根据上述的分析,我们可知,流通产业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是保障经济发展的重要构件,因此,建立功能良好的流通产业体系,并确保流通产业的稳定发展对经济发展具有着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 流通产业;经济增长;产业结构;消费;民生改善

注释

[1]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关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命题之一,就是要“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需求结构方面的优化和调整已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点任务和基本途径。

Abstract

Since reform and opening up,with the rapid growth,China's circulation industry plays an increasing important role in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it has not been subordinate industry any more but independent industry which has significant effects on the national economy and the people's livelihood,we call it guiding industry,infrastructure industry and leading industry. And the circulation industry,as the main part of circulation economy and circulation function carrier,especially in the period of our country implementing the strategy of boosting domestic demand,has become the promoter of that strategy. Therefore,the research on relationship among the circulation industry,the economic growth and the consumption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subject in the field of present study on macro-economy. This research attempts to establish “Circulation of the guide”principle by exploring the issue which circulation industry contributes to economic development.

Under the guidance of existing theory and combining with china's reality,this paper studies the impact of circulation industry on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discusses the channels and the possible mechanism of the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influenced by the circulation industry theoretically. With the time series analysis,panel data analysis,co-integration analysis and other modern econometrics methods,this paper tests empirically the influence of circulation industry on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n the aspect of “quality”and “quantity”—economic growth,industrial structure,consumption,people's livelihood (employment,income,consumer welfare).

This paper confirms the following results:

1.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China's circulation industry development is significantly improved on the level,structure and performance and its contribution to economic growth is rising ceaselessly,but compared with the developed countries,there is still a certain gap.

2.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impact of the circulation industry on economic growth,firstly,the result of the time series analysis of cross-country samples tells that there exists co-integration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and the circulation industry can significantly promote the economic growth;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ifferent time periods,with the foreign capital gradually entering the field of circulation since 1990,the facilitating effect of which has constantly upgraded,and at the same time,the Granger causality also has proved that the circulation industry can promote the economic growth. Secondly,the panel data of 31 provinces analysis results also show that circulation industry can significantly promote economic growth. But from panel data analysis,there are obvious regional different in this stimulative function and the contribution to the eastern part on the whole is greater than that in the Middle and the West. Thirdly,development in circulation industry has essential positive effects to increase in economy,improvement in overall strength,boost in development driven by central cities and relative industry development in urban.

3.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impact of the circulation industry on the change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the three strata of industry's development,the circulation efficiency's improvement caused by the development of circulation industry can significantly promote the continually development of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to depth and width,and the circulation industry realize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s adjustment and improvement with the relationship of supply and demand,and function of participation and penetration. At the same time,using the correlation analysis and grey relational analysis method,from the static and dynamic perspective of the relevance between the circulation industry and the three strata of industry,it is concluded that there are obviously close relationships. On the basis of the dynamic analysis of the VAR model's impact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irculation industry to the three strata of industry's development,we can make the conclusion that there is obvious co-integration between them. The Impulse Response Function and Variance Decomposition tell that circulation industry has a lasting and positive promoting function on the three strata of industry's development,but the explanation of the fluctuation of the industry is still needed to be improved.

4.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impact of the circulation industry on consumption and improving people's livelihood (employment income and consumers' welfare),the circulation industry has co-integration relationship with them. The development of circulation industry can significantly create employmeat oppertunities,promote the expansion of consumption,the growth of residents' income and the improvement of consumers' welfare.

According to the above analysis,we can know that the circulation industr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y and it is the important component to guarantee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refore,to establish a sound circulation industry system and to ensure the steady development of the circulation industry is greatly important in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y.

Keywords:Circulation industry;Economic growth;Industrial structure;Consumption;People's livehood impoving1导论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1.1.1 研究背景1.1.1.1 理论背景

流通地位的重新认识为流通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血液。交换(流通)作为社会再生产的四大环节之一,对生产、分配和消费具有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流通领域不仅隐含了各种经济关系,也集中了社会再生产中的各种矛盾,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往往能从流通领域得到表现。马克思在分析社会再生产过程时曾指出,“生产过程如果不能转入流通过程,看来就要陷入绝境”,而当作为社会再生产起点的生产受阻时,其又会制约分配和消费的开展,可见,流通领域能否实现货畅其流,是关系社会再生产能否顺畅进行的重要环节,也是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健康、良性发展的关键。“九五”以来,带动国内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唯投资“一枝独秀”,“内需不振”一直作为制约经济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而为学术界、理论界和政界所关注。究其原因,固然多样,但有一点基本得到广泛的认可——“重生产、轻流通”的发展模式导致“三驾马车”失衡。目前,国内市场事实上并不是“生产的有效需求不足”,而是“需求的有效供给不足”,作为流通经济运行的主体和流通功能发挥的载体的流通产业并未发挥出它应有的作用,在轻流通、流通不畅的情况下,产品市场饱和与未开发并存现象严重。但幸运的是,当前“流通辅助生产”这一观点已得到改变,流通产业已从附属产业发展为独立产业,由以前的“生产驱动型产业”转变为“拉动生产型产业”,由“满足基本需求”转型为“满足异质化需求”,成为具有实质意义的关系“国计民生”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战略产业”。1.1.1.2 实践背景(1)实践宏观经济政策目标的需要。宏观经济政策目标有四,即充分就业、价格稳定、经济持续均衡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在现实经济发展中,所有的经济活动都是为一定的经济目标所服务,流通产业同样也不例外。

①在就业方面。在当前由“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型的过程中,第三产业(服务业)已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成为吸纳就业的“蓄水池”。目前,发达国家、中等收入国家和低收入国家服务业就业人数占全部就业人数的平均比重分别达到了75%、55%和15%,我国2009年的这一比重也达到了34.1%,创历史新高。而流通产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借助其具有金融、保险及房地产业等行业所无法比拟的高差异性和多层次性等优势,在吸纳就业方面的作用更加显现。2009年,流通产业吸纳城镇就业人数的比重达到了9.2%,在国民经济的全部行业中仅次于制造业(27.8%)、教育业(12.3%)、公共管理机构和社会组织(11.9%),以及建筑业(9.4%),倘若加上农村的小商小贩、夫妻店、方便店等业态形式中的农村就业人员,该比值将进一步提高。

②在稳定物价方面。“民以食为天”,而在其他条件(如收入、偏好、相对价格等)不变的前提条件下,价格是影响“食”的最主要、也是最直接的因素。价格的波动,小到制约居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大到影响整个经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以蔬菜流通为例,近年来(如2011年4月)经常会出现“产地低价滞销,零售高价伤民”的现象,这不仅抑制了菜农的生产积极性,也招致消费者的极大不满。造成这种现象固然有供求等方面的原因,但流通环节所存在的环节过多、环节不畅、效率不高、成本高企也是造成上述现象产生的重要根源。马克思曾指出,“商品流通时间的延长使销售市场上价格变动的风险增加了”,而据测算,国内蔬菜流通成本占到了菜价的2/3~1/2,比世界的平均水平高出2~3倍。同样,在粮食流通方面,也由于上述原因,使消费者面临的零售价比农场出货价高3~4倍,而发达国家的这一价差一般仅为1~2.5倍(Amit Sachan,et al,2005)。可见确保流通产业的良好发展,减少流通环节、提高流通效率,有助于促进流[1]通成本的下降,从而保障价格的稳定,更甚推动价格的下降。为实现该述目标,国务院办公厅专门颁文《关于印发降低流通费用 提高流通效率综合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办发〔2013〕5号),要求有关部门适时组织联合督查组开展专项督查,积极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加快流通产业发展的意见》(国发〔2012〕39号),[2]强化保障、落实责任、发挥政策效应,造福人民。

③在经济增长方面。从占GDP比重来看,流通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在2009年达到了13.5%,比往年有所提高;从贡献率来看,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2009年为42.9%,而流通产业对第三产业发展的贡献率也达到了21.5%,为第三产业内部各行业之最。从经济发展战略角度看,现代商业流通业已经成为全世界财富聚集最快的行业。在2009年世界500强排名中流通产业企业占到 10%,在美国50强排名中占到20%。另鉴于流通过程是组成社会再生产的关键过程之一,因此流通运行效率的高低,必将会影响到流通过程中所占用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从而影响到整个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必要劳动时间,进而影响社会再生产的运行效率,最终关系到社会生产活动能否正常进行,关系到经济能否顺畅发展。

④在国际收支平衡方面。流通过程中的产品既有有形的产品,也有无形的产品;既有最终产品,也有中间产品;既有生产资料产品,也有生活资料产品;既有供给国内市场,也有出口或进口国外市场,而这些产品从产地或中转地向最终消费地的运销离不开流通产业的媒介作用。此时,流通产业便可借助自身掌握的渠道优势,通过影响实际资源在国内外的运销来作用经常账户的平衡。另外,流通产业内部主体的经销权被(或对)境外的收买和放弃便会引起资本账户的变动;对流通领域进行的外商(或对境外)投资也会影响金融账户的平衡。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流通产业对于平衡国际收支也具有一定的作用。(2)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需要。流通产业作为媒介生产和消费的中间产业,在拓展市场、组织生产、影响金融等方面具有强大的渗透力。一方面,流通产业可以通过采购渠道的布置控制市场命脉,并通过在全球范围内构建的市场体系,决定着制造业的生产、定价等经济行为;另一方面,其又可凭借对现金流流入流出的掌控,影响到金融市场的稳定。因此,流通产业在国民经济安全运行中占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正如法国人曾说的“谁控制了法国流通业,谁就控制了法国经济,谁就拥有了法国”(冉净斐、文启湘,2005)。也正因如此,在中国加入WTO谈判过程中,流通产业与金融业、电信业并列为谈判的三大焦点。(3)加速资源配置的主渠道。流通产业领域的开放和发展,促进市场国际化,加快了流通速度,提高了流通效率,降低了流通成本,保障资源的全球化高速、高效配置,也增加了外资企业对中国产品的采购信心。自1992年对外开放零售市场起,目前世界零售业排名前50的企业有2/3已进入中国市场,其中沃尔玛、家乐福、麦德龙、百盛等更是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网络规模;特别是在加入WTO 后缓冲期结束后(2004年年底和2006年年底分别全面开放零售、批发领域),更多跨国零售集团将中国市场的拓展视为其全球战略的重要部分。物流市场方面,自2002年6月起全面开放后,国际物流巨头布局中国步伐加快。目前,UPS、Fedex、TNT、Exel、近铁公司、马士基、铁行渣华等均已涉猎中国市场。这些跨国流通企业带来了先进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技术,加剧了市场竞争,促进了国内企业的重组整合,其采购和分销能力也加速了国内外市场的对接。早在2004年,沃尔玛、家乐福、麦德龙三家跨国公司在中国地区的采购出口额就达236.6亿美元,相当于中国同年出口贸易总额的4%。在第四届(2009)跨国零售集团采购会上,沃尔玛、家乐福、欧尚、麦德龙、易买得等10家跨国零售集团均首次提交“出口产品采购清单”,体现了我国产品的全球竞争力。家乐福更是直接表态,:“未来几年会在中国增加两[3]三倍的采购量。”(4)缓解经济危机冲击。流通产业在缓冲经济危机中也发挥了不可低估的作用。美国历史上发生过几次较大的经济危机。在这些经济危机中,制造业产值平均下降5.7%。而流通产业所受的冲击要迟于和小于生产部门,从经济衰退中恢复的能力更强。它的增长率在危机期间虽然较低,但总的产值却总是处于继续上升状况(商业产值仍平均上升2.2%),从而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制造业等的产值的下降,减轻国民生产总值的总水平下降幅度。1.1.1.3 政策背景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推进经济发展方式实现“三个转变”的重大理论,其中之一就是要在需求结构上实现由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与此同时,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在给世界各国经济带来创伤的同时,也使得我国的出口严重萎缩,出口依赖型的经济发展模式也受到了极大的冲击;此外,“‘十二五’规划建议”也强调要构建扩大内需的长效机制,并把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国内贸易发展“十二五”[4]规划框架》中也出现了“强化内贸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先导性、基础性和关键性作用”的表述,强调要发挥商业功能区辐射力作用、建立和完善现代商品流通体系、提高流通企业竞争力、推进流通现代化[5]。这些意味着,在今后我国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消费将起到主导作用,这也就为流通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新的契机。因为,流通作为链接生产和消费的中间环节,一方面,产品由生产领域向消费领域的传递离不开它,马克思所说,“在产品从一个生产场所运到另一个生产场所以后,接着还有完成的产品从生产领域运到消费领域。产品只有完[6]成这个运动,才是现成的消费品”;另一方面,流通环节还可以将其收集的消费偏好、消费倾向、需求冲击等信息传递给生产环节,藉此对生产进行组织和引导,从而避免生产的盲目性。因此,离开了流通,离开了流通产业,消费扩大必将受到制约,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也将受到约束,最终影响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正是在上述理论、实践和政策等背景下,本书以流通产业作为研究对象,构建了流通产业对经济发展影响的分析框架,旨在从理论上探讨这种影响作用发生的渠道和可能的机理,并结合实证方法对流通产业的经济发展效力程度进行了测度,以便为树立流通先导的发展理念,为确保流通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的指导。1.1.2 研究目的

本书研究的目的旨在对流通产业的内涵和外延合理界定的基础上,考察流通产业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包括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变动(三次产业发展)、消费扩大,以及民生改善等方面,以进一步巩固流通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地位,并为相关政府部门制定流通产业发展政策和发展战略提供科学的依据和参照。1.1.3 研究意义1.1.3.1 理论意义

第一,本书立足于已有的研究成果,从产业经济学、流通经济学、福利经济学、发展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等不同的学科视角,探讨流通产业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以为后续研究的开展奠定基础。

第二,本书对流通产业的内涵和外延进行了较为科学的界定,探讨了流通产业与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变动、三次产业发展、消费扩大及民生改善之间的关系,对这些内容的研究,丰富了流通产业的研究内容;同时,流通产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关流通产业的研究亦拓展了产业经济学的研究视野。1.1.3.2 现实意义

第一,有助于进一步树立并巩固流通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经济发展包括“质”和“量”两个部分,流通产业不仅有助于“量”的增长——促进GDP和三次产业增加值的增长,而且也有助于“质”的提升——促进产业结构的调节和升级,扩大消费,以及民生改善。

第二,有助于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之一,就是要在需求结构上实现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进一步扩大消费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而确保流通产业的积极发展,构建功能良好的流通产业体系,有助于流通产业更好地实现对生产的组织和引导、保障生产的有效供给、满足消费者的异质化需求,最终贯彻扩大内需的长效机制。

第三,有助于保障和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就业是民生之本,是宏观经济政策的第一目标。世界解决就业的普遍规律是通过中小企业吸纳就业(周天勇,2006),而流通产业具有多层次性、创业资金约束小,同时若无国家政策的规定,该领域几乎不存在进入壁垒,以及其对就业人员的素质要求不高、多为劳动密集行业等优势,因此,正好顺应了上面的就业规律,在吸纳劳动力就业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收入作为民生之源,对劳动者而言,有岗可从、有业可就,就能保证其有着稳定的收入来源,从而有助于减少社会的不稳定因素,也即促进社会的稳定,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第四,有助于为相关管理部门制定流通产业发展政策和发展战略提供指导。本书通过借助理论分析、详实的数据和科学的论证方法所得出的结论,可以为相关部门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以帮助他们端正观念、明确重点、采取改进措施,弥补不足,从而不断完善产业发展政策和发展战略。

注释

[1]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记者会期间,原国家商务部部长陈德铭在回答记者相关问题时表示,相比发达国家,我国的流通成本还比较高,流通费用占GDP的比重较高,一般发达国家的流通费用占国内GDP的比重在10%以下,我国现在大概到了18%左右,这一问题也已经引起国务院的高度重视。

[2]文件详细内容见附录一和附录二。

[3]第四届跨国零售集团采购会签约141.85亿元,增长89%——跨国零售商在华采购不降反升[N].人民日报,2009-07-02,第9版.

[4]姜德波(1996)、马广奇(2005)、洪涛(2011)等学者指出,从词意上看,交换、交易、贸易、市场、商业等词汇经常作为流通的代名词出现,亦等价于流通。正因如此,作为贸易重要组成部分的内贸也构成流通产业的一部分。

[5]《框架》详细内容见附录三。

[6]马克思.资本论(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168.1.2 研究对象与范围

本书属于产业经济研究,所关注的是流通产业,因此首先要界定流通产业的内涵和外延。鉴于目前各学者出于不同的研究目标,因此也形成了对流通产业的不同认识,我们认为,对流通产业内涵和外延的界定不能过于宽泛,如果界定不明晰,必将影响到研究结果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为此,本书拟从产业、流通的概念出发,同时借鉴不同学者的研究,以对流通产业的内涵和外延作出合理界定。1.2.1 产业

产业是一种社会分工现象,随着社会分工的产生而产生,并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而发展。简单而言,产业指的是国民经济各行各业,从生产到流通、服务以至于文化、教育等大至部门,小至行业都可以称之为产业,它是介于微观经济细胞(企业和家庭消费)与宏观经济单位(国民经济)之间的具有某种同一属性的经济活动的“集合”[1]。苏东水认为,产业是一种中观经济,是具有某种同类属性的企业经济活动的集合;一个产业可以由多个企业甚至一两个企业(例如在[2]单独垄断与双头垄断的市场条件下)的同类经济活动组成;芮明杰认为,产业是指国民经济中产品和劳务的生产经营具有某些相同特征的企业或单位及其活动的集合和系统,它是由微观企业的集合构成,[3]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产业是社会分工的产物,其内涵也随着生产力的提高而不断的充实、外延不断地被扩大。纵观人类发展史,随着社会分工和生产工具的逐步改进,农业逐渐从人类狩猎(野兽等)和采集(野果等)活动中分离出来,农业的产生,可谓开辟了一个崭新的时代,贝尔纳把它[4][5]称之为“一个新进步等级”,托夫勒把它称之为“第一次浪潮”。此后,随着生产工具的不断进步和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社会相继经历了三次社会大分工,此后,畜牧业、手工业和商业等部门也随之形成,并与农业并存。商业的出现并独立化,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使得竞争的内容也随之发生改变,正如马克思所描述的,“竞争不是工业竞赛而是商业竞赛……工业竞赛只是为了商[6]业而存在”。恩格斯也认为,商业的产生吞并了工业,“因而变得无所不能,变成了人类的纽带;人与人之间的一切关系(个人的或国[7]家的),都被归结为商业关系”。

此后,随着社会分工的再进一步向深度和广度发展,产业分工越来越细,各种新兴的部门也不断涌现。以流通产业为例,借鉴马克思[8]三种社会分工形式的思想,我们可以将农业、工业、流通产业等不同产业的形成称之为一般的分工,将流通产业内部批发、零售、物流等行业的分工称之为特殊的分工,而零售业内部不同业态形式的分工则为个别的分工。表1-1描述了不同学者和标准对产业的具体分类情况。表1-1 不同学者和标准的产业分类范 畴第一产业:农业和畜牧业第二产业:纺织、钢铁及机器制造业等①A.Fisher第三产业:商业、旅游、运输、贸易、教育、娱乐、政府活动等第一产业:广义上的农业,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林业和狩猎业等第二产业:广义上的工业,包括采矿业、制造业、建①C.Clark筑业、供水等第三产业:广义上的服务业,包括商业、金融及保险业、运输业、服务业、公务和其他各项事业第一产业:农林业、渔业和水产养殖业日本第二产业:矿业、建筑业、制造业①(1974)第三产业:批发与零售商业、金融保险业、不动产业与通讯、运输业、服务业等国际产业共计21个门类(A~U)标准分类第一产业:农业、林业和渔业(A)(ISICRev.第二产业:采矿和采石、制造业等(包括B~F)②4)第三产业:批发和零售业、运输和储存等(G~U)共计20个门类(A~T)国民经济第一产业:农、林、牧、渔业(A)行业分类第二产业:采矿业、制造业等(包括B~E)(GB/T4754第三产业: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③—2011)等(F~T)

资料来源:根据①郭万达等编.现代产业经济辞典[M].北京:中信出版社,1991:15-17;②国际产业标准分类(ISIC Rev.4);③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1)等资料整理而得。1.2.2 流通1.2.2.1 马克思的观点

马克思在《资本论》等著作中,对流通问题进行了详细而精辟的论述。他认为,就概念来说,流通是“交换的一定要素,或者也是从[9]交换总体上看的交换”,是“商品所有者的全部相互关系的总和”[10];就表现形式而言,流通表现为“(1)总过程——资本通过它的各个不同环节,因此资本表现为处于流动中的,流动着的东西……(2)资本和劳动能力之间的小流通。这种流通伴随着生产过程并表现为契约、交换、交易形式,而生产过程就是在这些前提下进行的……(3)大流通:资本在生产阶段以外的运动,在这种运动中,[11]资本经历的时间表现为同劳动时间相对立的流通时间……”这里所说的“总过程”,就是作为资本的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统一的产业资本不断运动过程或循环周转过程,也就是从资本不断运动的意义上讲的,类似于广义的流通;“小流通”,即劳动力的买卖活动,是“大流通”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大流通”仅是指生产阶段以外的作为商品买卖的那个流通过程,具体指G—W和W—G两个流通阶段,类[12]似于狭义的流通。除上述表现外,马克思还认为,流通还“表现[13]为许多偶然并行发生或彼此连接的买卖的集合”,“表现为周期更[14]新的和通过更新而连续进行的再生产的媒介”,“表现为直接生产[15]过程的要素”。总的来说,马克思对流通的界定,有助于我们发现流通在社会生产和经济运行中的作用,但对于产业经济的研究而言,这种概念的界定还过于宽泛。1.2.2.2 国外学者的界定

国外学者关于流通概念的界定,也尚未形成统一的概念,各学者基于彼此研究的需要形成了不同的流通概念认识。如,克拉克(F.E.Clark,1922)认为,流通是“由生产向消费的人的转移和商品[16]本身的实质转移两个过程组成”;谷口吉彦(1935)认为,流通是指“将社会生产的商品由最初的生产者向最终的消费者转移的现

[17]象”;林周二(1962)认为,流通是指“围绕着人与社会的各种产品的、社会的、实物的流通,包括各种具有正面或负面经济价值的[18]产品”;田岛义博(1984)认为,流通是“商品从生产者到消费者转移的现象或为转移而进行的活动,这种转移包括人格性转移和物[19]理性转移”;铃木武(1985)认为,流通是“通过人、场所和时[20]间而在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展开的架桥活动”;保田芳昭(1988)认为,流通发挥着链接生产和消费的只能,它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为链接人格上的分离,也就是与商品所有权转移有关的交易流通(即“商流”),另一种为链接生产与消费低的分离及生产时间与消费时间上的分离而进行的运输和保管等物资流通(即“物流”);广义上的流通包括交易流通(商流)和物资流通(物流),狭义的流通主要指[21]交易流通(商流);坂本秀夫(2001)认为,流通是“商品从生产领域向消费领域的转移过程,它是连接生产和消费的桥梁和纽带;它具体包括商流和物流两种活动,过去,商流与物流是合一的,由商业经营者来承担,现在,由于社会分工的发展,商流往往由商业经营者来经营,物流则由专业化物流经营者(如运输和仓库经营者)来经营。当然,除商流和物流外,信息、金融及保险活动也是流通的重要[22]辅助活动”;在目前西方的理论界中,学者更多的认为流通(Distribution)类似于营销(Marketing),两者的词义不存在明显的

[23]区别。1.2.2.3 国内学者的界定

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孙冶方就在《流通过程》(1961年)、《流通概论》(1962年)等著作中论述了社会主义社[24]会的流通问题,他参照马克思对“生产一般”概念的界定,提出[25]了“流通一般”的概念,认为“所谓流通是指产物的流通”,“是社会产品从生产领域进入消费(包括生产消费和个人生活消费)领域[26]所经过的全部过程”;高涤陈、陶琲(1985)认为,流通是指“劳动生产物从生产领域向消费领域转移的运动过程”,“是生产过程的继续和补充,是社会再生产总过程中同生产阶段相对应的一个阶

[27]段”;此外,李海舰(2003)认为,流通是一个集商品流通、资本流通、货币流通、技术流通、土地流通、劳动力流通、产权流通等[28]于一体的概念;夏春玉(2005)认为,流通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流通是指商品(主要指有形商品)从生产领域向消费领域的转移过程,即通常所说的商品流通;广义的流通是指商品及其他生产要素(资金、技术、劳动力、信息)在供给者(发生地)与需求者(使[29]用地)之间的流动过程;马龙龙(2006)认为,流通是产品从生产者到消费者转移的社会的、经济的移动过程,不仅包括物品本身的移动,还伴随着商品所有权的转移,但不包括无价值的不能再利用的废弃物的转移;其中经济性的转移是指商品转移过程中效用的增加、所有权的转移,称为交易流通或商流;社会性的转移是指人们为了克[30]服时间、空间矛盾而进行的位置的移动,称为物流;徐从才(2006)认为,流通是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是多个交换行为所连接成的系列,是交换行为的总和或总体,是循环运动着的交换过程[31]。1.2.2.4 本研究的界定

本研究认为,流通是以货币为媒介,是连接生产和消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的中间载体,经由流通保障着产品在不同经济主体之间单向或双向的转移,实现着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一般地,流通由为纯粹的商品交易而进行的所有权转移和商品客体的物质运动两个并行的,或分离(如赊欠、预付)的过程组成。从范围看,狭义的流通即为商品流通,包括商流和物流;广义的流通是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的统一体。1.2.3 流通产业1.2.3.1 国外的界定

辛格曼(1978)从服务的视角对流通部门进行了界定,认为流通部门类似于批发和零售业(不包括餐饮业),交通和仓储业,以及[32]其他销售服务;Nishimura(1993)运用产业关联表的方法,在对日美两国流通系统(distribution system)进行比较后,认为流通产业[33]包括批发业、零售业及运输业等相关行业;OECD(1997)认为,流通产业主要包括批发业及零售业,其中零售业是面对消费者的终端,批发业是链接生产者与零售商的中介机构,但其也进一步指出,由于产业变动的速度加快,以及产业的不断融合,流通产业的具体范[34]围已变得越来越模糊而不易区分;日本统计审议会流通统计部从狭义和广义的角度对流通产业进行了界定,认为狭义的流通产业仅指商品交换流通产业(批发业和零售业);而广义的流通产业由流通专门产业(批发业、零售业、运输、仓储等)、流通关联产业(金融和信息)和流通周边产业(服务流通产业)等三部分组成。1.2.3.2 国内的界定

对于流通产业的界定,国内学者也存在很大的分歧。林文益(1995)认为,流通产业是指整个流通领域内所包含的产业部门,主要包括商业、物质贸易业、仓储业、邮电通讯业、金融业和保险业等[35]部门;张绪昌和丁俊发(1995)认为,流通产业具体包括流通加工业、流通配送业、流通批发业、流通零售业、流通运输业、流通包装业、流通信息业、流通仓储业、流通科技业以及其他相关的行业,相对应于我国《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第三产业内的第一层次——[36]交通运输业、邮电通信业、商业餐饮业、物资供销和仓储业;张声书(1999)认为,流通产业是指从事商品流通活动的经济群体或部门,它是市场经济中的主导性产业,也是第三产业中最重要的产业。按商品流通业种划分,包括生产资料流通和生活资料流通;按业态划分,包括百货店、超级市场、连锁店、仓库式商店等;按阶段划分,有批发业与零售业;按地域范围划分,有内贸和外贸等等。在经济现实中,其同归于《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中的H门类“批发和零[37]售贸易、餐饮业”和G门类“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乔均(2000)认为,流通产业包括两个部分,即一般性商业(批发业、零售业、饮食业和外贸业)和专门为商业服务的行业(物资供销业、仓储业、运输业、包装业等),前者是流通产业的主体部分,后者是外延部分,彼此共同构成流通产业的产业体系,但不包括邮电通[38]讯、金融、保险等行业;马龙龙(2006)认为,流通产业由交易流通和物流业两部分组成,具体包括专门从事商流媒介的批发业、零售业,以及从事物流服务的运输、仓储业等,但他把餐饮服务业,资金与信息流通,以及劳动、自然土地等生产要素的流转排除在流通产[39]业范畴之外;夏春玉(2009)认为,流通产业是指专门以商品流通为经营(活动)内容的营利性事业,具体相当于第三产业中的“交通运输业、国内商业、对外贸易、物资供销和仓储业”或者国际标准[40]产业分类中的“批发与零售业、运输及仓储业”;彭辉(2010)从广义和狭义的视角对流通产业进行了界定,认为,广义的流通产业是指商品所有者一切贸易关系的总和,是商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集合,包括批发、零售、物流、餐饮、信息和金融等多行业;狭[41]义的流通产业仅指批发、零售和物流等三个行业。1.2.3.3 本研究的界定

比较各学者的观点,可以看出,对于流通产业内涵和外延的界定,中外皆不统一。虽然不同学者在认识上仍存在着差异性,但有一点基本达成共识——即流通产业是介于生产与消费之间,用于转移产品的中介载体,商流和物流均在其范畴之列。

本研究认为,要科学、准确的界定流通产业的内涵和外延,必须以产业和流通为基础。为此,我们认为,流通产业是由以营利(微利)为目的,但兼具一定公益性的,关系国计民生的众多经济部门或行业组成的产业有机系统,它是连接生产与消费的载体,具体包括专门从事商品流通的行业(商流、物流)和为商品流通服务的行业(资金流、信息流)两部分,但不包括教育、科研、社会福利、公共管理与社会组织等与物质产品流通过程无关、不直接行使经济职能的相关行业。考虑到本研究数据资料的可得性,本研究将流通产业的范围仅界定为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具体同归于表1-2中的分类。表1-2 各种不同分类标准中的流通产业范围标 准范 围第一类(Ⅰ)中的批发、零售,和①OECD(Ⅱ)中的运输、仓储国际服务贸易分类(WTO统计商业服务业、分销服务业、运输服②和信息系统局)务业国际产业标准分类(ISICRev(.G)批发和零售业、(H)运输和储4)存北美产业分类体系(NAICS,(42)批发贸易、(44~45)零售贸③2007)易、(48~49)运输和仓储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F)批发和零售业、(G)交通运T4754—2011)输、仓储和邮政业

注:括号中数字、字母均表带相应分类中所对应的代码。

资料来源:根据①李善同,陈波.世界服务业发展趋势[J].经济研究参考,2002(11);②陈大中.生产者服务论——兼论中国服务业发展与开放[M].上海:文汇出版社,2006:309;③2007 NAICS Codes and Titles[EB/OL]. http://www.census.gov/naics/2007等资料整理而得。

注释

[1]郭万达等编.现代产业经济辞典[M].北京:中信出版社,1991:15.

[2]苏东水.产业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4-5.

[3]芮明杰.产业经济学[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171.

[4][英]贝尔纳著.历史上的科学[M].伍况甫等译.北京:科学出版社,1959:51.

[5][美]阿尔温•托夫勒.第三次浪潮[M].朱志炎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83:51.

[6]马克思.哲学的贫困.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173.

[7]恩格斯.英国状况.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674.

[8]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389.

[9]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36.

[10]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188.

[11]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191-192.

[12]王钰,鲁从明.社会主义流通经济学概论[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91:2.

[13]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84.

[14]马克思.资本论(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76.

[15]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15-16.

[16]F. E. Clark. Principles of Marketing[M]. New York:Macmillan Co.,1922:13.

[17][日]谷口吉彦.配给组织论[M].千仓书房.1935:4.

[18][日]林周二.流通革命:产品、路径及消费者[M].史国安,杨元敏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211.

[19][日]田岛义博.流通的活力[M].于淑华译.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00:5.

[20][日]铃木武.现代流通政策与课题[M].王哲,陈晋译.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93:4.

[21][日]保田芳昭,加藤义忠编.日本现代流通论[M].江虹译.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9:2-4.

[22][日]坂本秀夫.现代流通解读[M].东京:同友馆,2001:1-2.

[23]孙明贵.流通前线:现代流通理念、方法和技术[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4.

[24]孙冶方认为,流通一般是一个抽象,它同生产一般一样。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指出,“生产一般是一个抽象,但是只要它真正把共同点提出来,定下来,免得我们重复,它就是一个合理的抽象”,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在具体研究社会主义流通之前,应运用抽象的方法,先一般地谈一谈从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经济内部生产关系的角度来看问题,从全民所有制背部来研究流通,而不是从各种所有制之间来研究它,即先不考虑“流通”的具体社会形态,而谈谈“流通一般”。(见:孙冶方.社会主义经济论稿[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234、299)

[25]孙冶方.社会主义经济的若干问题(续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186.

[26]孙冶方.流通概论[J].财贸经济,1981(1).

[27]高涤陈,陶琲.商品流通的若干理论问题[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5:3.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