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摄影必修课(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13 02:13:28

点击下载

作者:Lithium42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手机摄影必修课

手机摄影必修课试读:

作者简介

Lithium42

曾获得摄影行业的多项重量级奖项,包括iPhone全国摄影大赛(IPPA)、史密森尼摄影比赛(Smithsonian Photo Contest)、美国光圈奖(American Aperture Awards)。活跃在Instagram 、LOFTER、微博等多个社交媒体平台,在知乎发不过诸多关于摄影和手机摄影的高票回答,曾入选LOFTER年度十大手机摄影师。

01/手机如何改变了摄影

从2013年开始,我就开始钻研如何用手机拍摄。从iPhone 4到iPhone 5s,再到iPhone 7 Plus,从Instagram的自带滤镜到Snapseed、VSCO等多款手机后期APP——一路拍下来,应该已经按下几十万次快门了。

仅仅几年,手机摄影就大规模地流行开来,成为一种可以被严肃对待的摄影创作方式。

那么,手机如何改变了摄影呢?

手机摄影使摄影更加民主化,使进入摄影的门槛进一步降低了。

首先,手机成为全民的相机,让摄影器材不再成为摄影创作的重要局限。

此外,手机摄影也降低了摄影的知识门槛。很多人用手机拍摄,不需要了解曝光、光圈、白平衡等专业名词,一切交给手机的相机程序自动处理就可以了。

摄影不再是少数精英专属的爱好或者职业技能,而是走到了每个人的身边。

不过,手机给摄影带来的改变,却不仅仅是每个人都有可能开始拍照这么简单。

手机摄影改变了整个摄影的“生态”系统。

手机也在争抢相机的市场。根据照片分享网站Flickr的统计, iPhone已经取代其他相机品牌,成为最流行的相机之一。2017年,共有50%的网站成员使用智能手机拍照。

手机也全方位地改变了摄影的各个流程,包括拍照、后期、发布、流通、观看等。

下面介绍手机摄影的一些优势。

最好的相机是带在身边的相机

现在,几乎每个人都有手机。手机摄影的一个优势在于人们都离不开手机,它是人们随时随地都会携带的“相机”。这就意味着,只要带着手机,看到有趣的瞬间就可以随时捕捉,从而及时锻炼自己的创造力。

要知道,一个好的瞬间可能稍纵即逝。拍得好和拍得差或许还有空间可以弥补,拍到了和没拍到就是天壤之别。

手机摄影完全可以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掌中的Photoshop

手机不仅在革新摄影的拍照方法,也在革新拍摄之后的后期处理。

用传统的单反相机拍摄,需要在拍下照片后把相机存储卡中的照片转移到计算机上,并在计算机上使用Photoshop、Lightroom等专业软件进行后期处理,最终发布到网络上。

这一过程非常烦琐。

移动端的后期APP,虽然功能没有Photoshop等专业软件完备,但是它们有以下优势:和拍照设备无缝连接,不需要到计算机上转移照片这一步骤;交互友好,操作简捷,学习成本比Photoshop等软件低;有滤镜这样的预设,让很多在Photoshop上需要使用复杂操作才能达成的效果,在手机上能轻松完成。

一些常用的照片后期需求,基本上都能用移动端上的各类APP达成。

例如,基本参数调整可以使用Snapseed、VSCO、Lightroom、泼辣修图等;添加滤镜可以使用VSCO、Mextures、Hipstamatic等;局部调整、蒙版、HDR、曲线都能交给Snapseed;调整畸变,可以使用SKRWT APP;修复可以使用Photoshop Fix;多重曝光则可以使用Union;人像处理可以使用美图秀秀、FaceTune;绘画风格可以使用Prisma、PicsArt。

怀疑手机无法完成复杂的后期处理?首先看看其他摄影师都是怎么使用手机进行后期处理的。比如,摄影师Cedric Blanchon的超现实风格自拍,就是全部利用手机进行后期处理的。尽管他的照片看起来需要使用复杂的修图功能,但实际上,只使用了包括Blender、Snapseed、SpacePaint、Afterlight、Glaze在内的手机后期APP。【Cedric Blanchon】

互联网上的照片

手机摄影的另一个优势,就是和互联网的无缝连接——在拍下照片后,经过手机APP的简单后期处理,就可以马上分享到网络上了。这也就意味着:首先,极大地缩短了从拍出照片到发布照片的时间间隔,照片可以有一种现场感;其次,照片不再是静静地躺在相簿中的物理实体,而是可以被无限复制和分享的数码文件,潜在受众更多。

照片被拍下的瞬间,就具有了可以流通的属性。网络也给普通人提供了更多的表达渠道。

以往,摄影师还需要专门的展览、印刷品、场地等来展示自己的作品。而现在,人人都可以用互联网发表作品。虽然不是人人都能有很多粉丝,但互联网至少提供了一种传播的途径,让普通人的照片也获得了展示的机会。有可能一张照片只能获得寥寥几个人的点赞,但也有可能,在千万张图片之中,有一张能够在社交媒体上获得成千上万的转发,从而拥有一个庞大的受众群体。

照片的评判标准发生改变

在这个手机摄影迅速占领市场的时代,绝大多数照片的最终消费终端,不是艺术展,不是印刷品,而是手机屏幕,是微信、微博、Instagram这样的社交媒体。

人们观看图像的环境,更多的是在手机这样的小屏幕上,是在社交媒体的信息流中。

相应的,照片的审美风格和评判标准也在发生改变。评判一张好照片,越来越依赖一些软性的审美标准,而不是硬性的技术指标。

器材的好坏,越来越不是决定专业程度的象征。单反摄影看重的一些技术指标,例如锐度、分辨率等,也越来越不重要。当然它们本身也不应该成为照片质量的判断标准。

模仿胶片的滤镜,成为手机摄影的一个代表性风格。一大批手机后期处理APP,例如Instagram、VSCO、Hipstamatic,都提供了胶片风格的滤镜,形成了手机摄影本身独特的审美风格。

同时,手机摄影自带一种随意、生活化的审美特性。手机摄影通常是自发性的,是在生活中产生的。手机轻便、隐蔽,不容易引起注意,适合街拍。因为当人们举起庞大的单反相机时,可能已经引起了被拍摄者的警觉,然而用手机拍摄,则显得更加自然。

一些摄影师已经试图利用手机摄影的美学特点,来进行一些严肃的摄影计划。例如,由Peter DiCampo、Austin Merrill等摄影师创建的摄影项目Everyday Africa,就主要用手机拍摄,并通过Instagram平台发布照片。

在传统的影像中,非洲通常是以一种充满饥饿、贫穷、苦难、战争和暴力的形象呈现在人们眼前的。然而,摄影师用手机“随手”拍出来的照片,虽然没有严谨的构图、高超的画质,或者展现严肃的社会议题,但却捕捉到非洲一些日常、琐碎的瞬间与细节,给观众另外一种感受非洲的视角。【Peter DiCampo,选自组照Everyday Africa,2012】

手机给照片评价标准带来的另一个影响,就是手机摄影越来越受到“点赞”审美的影响。

在各种社交媒体上,观众能以点赞、转发、评论等多种方式表达自己对媒体内容的喜好。摄影师在网络上要直接面对大众的审美。尤其是在现在,随着摄影门槛的降低,照片的观看者通常也是生产者,网络上的大众通常也会以自己的摄影经验来评判照片的好坏。

如何让自己的作品在网络上海量的照片中脱颖而出?如何树立独树一帜的风格?在这个摄影变得越来越大众化的时代,摄影师面临的挑战也更加严峻。

02/培养摄影的直觉

当下,我们几乎随时随地都会把手机带在身边。手机摄影的一个优势,就在于它是我们身边的相机,我们遇到心动的瞬间可以随时捕捉。

我们用手机拍照通常是一种非计划式的。比如,你正漫无目的地走在路上,突然看到一个有意思的东西,你想记录下来,于是拿出手机,拍下照片,然后分享。

因此,提升摄影水平的第一步,就是要培养对有趣的东西的敏感性。只有首先注意到了一个东西,才会把它拍下来。如果没有足够的摄影素养,很有可能这个有意思的东西或者精彩的瞬间就在你眼前溜走了。而用手机拍照,就提供了一种随时随地锻炼自己捕捉有趣瞬间能力的机会。

在回答怎么拍之前,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拍什么。

怎样才能在纷杂的环境中,找到一个值得拍摄的素材或者画面呢?大家可以从两方面着手。

一方面,需要提高自己的审美素质。

汲取摄影的养料

开始艺术创作,首先要成为一个有趣的人。这就要从接触大量优质的视觉材料入手。不仅要多看优秀的照片,同时也要观看和琢磨各种绘画、电影、建筑、设计作品等。

正如学生学习提高写作能力一样,只有先阅读、学习大量高质量的文字材料,才能写出好文章。摄影也是一样的,需要往头脑中输入大量的视觉材料,并潜移默化地将其转换为自身视觉修养的一部分。

例如,摄影中常常会提到的一个问题就是构图。下面来看一张绘画作品——法国印象派画家莫奈的名作《撑阳伞的女人——莫内夫人和她的儿子》(Woman with a Parasol - Madame Monet and her son)——是如何运用各种构图技巧的。

先不去注意它的光线和色彩,将它当成一张照片,分析它用到了哪些构图方法。

首先,在这幅画中,地平线大概位于画面1/3的位置。摄影中常常会提到的“三分法则”——将物体放置于画面1/3的位置——其实就来源于绘画。

其次,这是一张从低角度“拍摄”的逆光作品。因为仰视的关系,再加上草地作为前景带来的纵深感,画面中的主体人物显得更加遥远、朦胧,天空也显得更加高远、澄澈。【莫奈,《撑阳伞的女人——莫内夫人和她的儿子》,1875】

再次,画面中的小男孩,位于地平线的远处,下半身在草丛中若隐若现,增强了画面的纵深感,使整个画面富有层次。

最后,画面中的女性,身体半侧着回眸,身上的衣褶也伴随着她在旋转,但她手中略微向左伸出的阳伞,又平衡了她的躯体。小男孩和女性形象,共同构成了一个稳定的三角形,可见画面中每个元素的安排都恰到好处。

在这幅绘画作品中,可以发现一些常见的构图方法——三分线、前景、仰视、三角形等,互相配合,营造整张画面的气氛。每一条规则,都结合运用了画面中的具体元素,达到了某种特定的效果。

任何一张图片,都可能是多种构图规则的共同使用,它们恰到好处地结合在一起。

当然,举这个例子,并不是要求我们在拍照时,刻意地花很多时间思考各种构图方法。摄影与绘画不同,许多精彩的瞬间稍纵即逝,并不容许我们思考过久。在拍照时,构图应该已经成为我们脑海中一种潜意识的记忆。当我们理解消化了诸多美术作品时,在拍照或者在选片、进行后期处理的时候,就能很熟练地像肌肉记忆一样,运用这些积累下的经验和素养。

如何观察环境

另一方面,要培养摄影的眼力。在生活中,需要更用心地去观察、留心身边的环境,对周围世界的各种细节保持好奇心。

当我们处于一个地方时,不管是陌生新鲜的环境,还是已经熟悉的环境,拍照的第一步,是找到环境中的兴趣点,也就是值得拍的东西。

我们可以试着问自己以下问题:

● 环境中有哪些有趣的东西?哪些东西吸引眼球?哪些东西值得分享?

● 哪些东西鲜艳出众或者有奇特的色彩?

● 哪些东西有很震撼的线条?

● 光线在环境中的分布是怎样的?

● 哪些事物是静态的?哪些事物是动态的?

● 有没有人出现?他们在做什么?

● 人物的表情、神态和姿势是怎样的?

● 人物的着装有什么特点?

我们不仅要用眼睛来看,而且要全方位地感受身处的环境:

● 天气是怎样的?温度如何?给人的感觉是温暖还是寒冷?

● 有风吗?风刮在皮肤上的感觉是怎样的?

● 环境中有没有声音?可不可以分辨出是哪些物体发出的声音?

● 能不能闻到气味?是哪些东西的气味?

● 环境的整体氛围是怎样的?

● 这个地方带给了我什么样的情绪?有没有勾起我的某些回忆?

正是由于对世界的好奇心,我们才能拍出有趣的拥有个人体验的照片。

当我们在脑海中存储了大量的视觉形式,又有能在繁杂的环境中发现有趣事物的眼力的时候,摄影就应该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

让摄影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练习手机摄影,完全可以做到每天都拍。

建议制订“365日摄影计划”,即每天至少拍出一张值得分享的照片。也就是说,每天至少花10~20分钟锻炼自己的创造力。同时,每隔一段时间,把自己拍摄的照片放在一起,并进行总结。

我经常觉得摄影会让我们注意到生活中难以察觉的细节。许多照片都来源于我们在平时的生活中注意到的东西。在超市里、车上或者在路边,都有各种各样的摄影素材。

在超市的货架上,食品盒子排列整齐、色彩斑斓。【麦迪逊,2014,iPhone 5s】

地上的一盏灯,稍微转换一个角度进行拍摄,在拍出的照片中让人感觉它似乎更像一个星球。【《孤独星球》,麦迪逊,2013,iPhone 5s】

冬天,窗户上结的冰也别有一番风味。【麦迪逊,2013,iPhone 5s】

路边停靠的汽车,车上覆满飘落的樱花以后,也是难得的一景。【组照《繁花》之一,费城,2017,iPhone 7 Plus】

坚持拍一个系列

拍久以后,灵感缺乏怎么办?

此时,可以试着拍摄一个系列的照片——拍摄同样一个物件或者同一个场景。虽然笨,但是对于训练拍照很有效。

首先,可以拍摄同一地点在不同时间和环境下的样貌。

拍完之后,就会发现,即使是同样的场景,在不同时间也会有各种各样的变化。天气、光影、季节、人流等,都会带来不同的拍摄可能性。

通过比较这些场景的相似与不同,可以培养大家对环境的敏感。

如下图所示是我曾经生活的城市中的一片湖。晴天、雨天、阴天、起雾、下雪、结冰、解冻,这些瞬间都非常不同。不同的天气,天空和湖水的颜色是不一样的。即使同样是晴天,也有很多不同——有时没有云彩,有时云彩会贴在地面上,有时云彩会布满整个天空。不同的云彩自然也会带来不同的画面。

如下图所示是在起雾的时候拍摄的。【组照《湖景》之一,麦迪逊,2013,iPhone 5s】

如下图所示的是拍摄的第一场雪。岸边的白雪、湖面和还残留阴云的天空形成了三条完美的平行色带。【组照《湖景》之一,麦迪逊,2013,iPhone 5s】

如下图所示拍摄的是湖面刚开始结冰时的场景。【组照《湖景》之一,麦迪逊,2013,iPhone 5s】

春天,湖面已经解冻,水天一色的景色也很美,如下图所示。【组照《湖景》之一,麦迪逊,2014,iPhone 5s】

首先,通过拍摄同样一个场景,可以使我们对光线、色彩和时间等摄影元素有更好的理解。

其次,我们也可以在环境中,有意识地寻找和拍摄类似形式、类似风格的物件或者场景。

在摄影艺术中,有一个重要的传统——类型学(typology)。遵循这一传统的先驱,德国摄影师贝歇夫妇(Bernd & Hilla Becher),致力于拍摄工业时代留下的冷却塔、水塔、气罐、谷仓等各类人工遗迹。通过将同一类别的建筑遗迹组合排列到一起,我们可以窥探它们共同的风貌。【贝歇夫妇,Gas Tanks,1983—1992】

当我们练习手机摄影一段时间之后,就要开始要求自己,不仅要拍出一张张单独的好照片,而且要开始有意识地去拍摄有共同主题联系的组照。比如,在《繁花》这个系列中,我拍摄的多张照片都是镜子和花朵的组合。

在绿色的草地上,看见枝头盛开的四照花。【组照《繁花》之一,费城,2017,iPhone 7 Plus】

最是人间留不住,樱花的花瓣已经落满一地。【组照《繁花》之一,费城,2017,iPhone 7 Plus】

在开满杜鹃的花园的长椅上,藏一面镜子。【组照《繁花》之一,费城,2017,iPhone 7 Plus】

保持创造性

如果以传统的摄影标准来衡量,手机摄影只能在单反后面亦步亦趋。但手机拍照不仅是要拍出一张好看的照片,还意味着即兴、试验及在社交媒体上的分享过程。因此需要每个拍摄者去尝试更大胆的构图,以及更多的偶然性。在画质和拍摄场景本身受到局限的时候,手机拍照的创意更显得至关重要。

比如,在用iPhone 4取景的时候,快速移动手机,那么手机拍摄的实时画面会留下物体拖动的痕迹,从而捕捉到物体相对于手机移动的痕迹。

这个有趣的特性可以拍摄很多有趣的效果。例如,下面这张照片拍的是一棵圣诞树。当我快速移动手机的时候,圣诞树上的彩灯与装饰物就变化成了流动的抽象线条。【《流光》,麦迪逊,2013,iPhone 4】

再比如,绕着一条假想的轴线旋转手机,可以拍摄出呈漩涡的图像。在下面这张照片中,我对准地面上的黄色落叶,旋转手机。在较慢的快门速度下(1/15秒),这些落叶被拖成了漩涡状的条纹。【组照《漩涡》,麦迪逊,2013,iPhone 4】

又或者,在拍摄的时候快速旋转手机,还可以把直线拍成曲线。下面这张照片拍摄的是纽约著名的地标建筑熨斗大厦。但在这张照片中,原本笔直的建筑看似扭动了起来。【《舞动的熨斗大厦》,纽约,2014,iPhone 4】

而《月痕》这张照片,拍摄时对准的是天空中的明月,同时移动手机,月亮在画面中被拖动成一道白线,让人联想到Lucio Fontana的极简主义绘画。仅仅是这么一个简单的技巧,就有可能延伸出多种不同的拍照可能。【《月痕》,麦迪逊,2014,iPhone 4】

学会放弃

由于焦段、光线、画质等的限制,手机并不能适应所有的拍摄环境。它在弱光环境下的表现就很糟糕,噪点很多,容易拍模糊。它的广角镜头,也不能拍摄到很远的物体。

在某些苛刻的环境下,即使是最顶尖的摄影师,没有合适的器材,也没有办法拍出他心中的那个画面。有人说:“最好的相机是你手边的相机。”可也有人说:“最好的相机是你忘在家里的相机。”

所以,如果拍不下来,那就放弃。美好的东西,并不一定要记录下来。与其在手机里存下一张差劲、“鸡肋”的照片,不如把这一画面永远地留在记忆里。

摄影也只是一种捕捉回忆的手段,而且也只能捕捉视觉一个通道上的信息。除了摄影之外,还有其他的方式,比如,可以打开录音机,记录当地的声音,或许是人声鼎沸,夹杂着让人听不懂的外语,或许是街头艺人的音乐、商家的叫卖声。还可以打开话筒、记事本,记录当时自己的心情、想法。

毕竟,摄影的发明才不过短短200年,而人类的记忆远远超过这个时间。

我也常常有拍不到的东西。我仍然记得,曾经在阿拉斯加,当天并不是一个观测极光的好日子。昏昏欲睡的时候,突然隔着车窗,看到一道绿色极光划过天际。在行驶的汽车上,手机几乎不可能捕捉到一张好照片。我并没有掏出手机,只是看着这束极光在窗外舞动,直到消失。因为我知道,影像永远无法复制我在此时此刻的感觉——在漆黑的天空里,突然从车窗里看到一束舞动的极光。

摄影,是一个不断与缺憾和解的过程。

03/摄影的基本概念

为什么我拍的照片会模糊?

为什么手机没法实现虚化的效果?

为什么用手机拍出来的天空死白一片?

为什么用手机拍出的建筑会变形?

……

回答以上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对摄影的基本原理有所了解。尽管现在手机的拍照功能已经十分自动化,掌握一些基础的摄影术语和原理,仍然会对我们的手机摄影之路有所裨益。在之后的讲解中,你会看到这些术语和原理是如何指导我们的前期和后期思路的。

首先,介绍一些和曝光有光的概念。

曝光的基本参数

当下,拿起手机或者相机,点击屏幕上的选项或按下快门,就可以得到一张照片。拍照的过程似乎是水到渠成的,无须多加思考。

但手机和相机是怎么把光线变成照片的呢?

在胶片相机中,光线照射在相机的底片上,让底片上的化学物质发生反应,形成图像。而在手机和数码相机中,这一过程就需要一个重要的元件——图像传感器的参与。这张电子薄片,能将光学信号转变成数码信号,为我们带来一张张照片。

在摄影中,曝光就是指通过镜头照射在感光媒体(胶片相机的底片或者数码照相机的图像传感器)上的光量。当曝光正常时,我们便可以得到一张亮度适中的照片;而当曝光过高(过曝)或者过低(欠曝)时,照片就显得过亮或者过暗。

接下来,讲一讲和曝光有关的概念和技巧。

在拍摄过程中,曝光受到光圈、快门速度、感光度(ISO)和环境光线(又称可用光线)4个指标的影响。

首先影响曝光的就是环境中光线本身的强度。在艳阳高照的晴天,光线非常充足,曝光比较容易。而在阴雨天气或者昏暗的室内,光线就少了很多。在光线不足的情况下,可能需要人为地制造光线,来增加可用光线的强度,比如利用手机上的闪光灯。

光圈是相机镜头上让光通过的孔径。光圈可以控制在同一时间内通过的光量。光圈越大,孔径越大,在一定时间内通过的光线就越多,曝光就越强。

快门则是相机中控制曝光时间的部件。在拍照时,快门打开,让光线通过,照射在感光元件上,快门关闭,曝光就停止。快门速度也能影响曝光——快门速度越快,快门打开的时间越短,最后照射在感光元件上的总的光量就越少。

在传统相机中,快门的确是一个真实存在于相机内的“门”。不过,在手机和当下的许多相机中,这些种类的快门已经逐渐被电子断流快门取代——通过控制图像传感器的通电和断电来控制它接收转化光线信号的时间,最终决定曝光量。

感光度(ISO)指的是感光元件对于光线的敏感程度。在接收同样光线的情况下,感光度更高、对光线更加敏感的元件能将光线转换成更强烈的光信号,曝光也更大。

调整这4个参数中的任何一个,都可以改变最终的曝光强度。

我们可以总结成如下图所示的关系。【曝光各项参数与最终曝光强度之间的关系】

如果要增加曝光,也就是让图片变得更亮,首先要增加环境中的可用光线,比如选择阳光充足的晴天拍照,或者从室内移到室外,或者人为地补充一些光源。

如果不能改变环境中的光线,也可以调节相机中的各个参数。比如增大光圈,让同一时段内通过的光线更多;或者减慢快门速度,增加光线通过的时间;或者可以增加感光度,让感光元件对光线更敏感。

相应的,如果要降低曝光,让图片变暗,则可以减少环境光线,减小光圈,加快快门速度,或者减少感光度。

但是,虽然这些要素都可以改变曝光,但它们分别会给画面带来其他不同的影响。

环境中不同的光线除了在强度上有所区别外,还有其他方面的区别。比如光的方向、柔硬、色彩等。我们将在后面的章节详细介绍不同光线的特性。所以,即使是同样的环境光量,也不等于相同的光线条件。

光圈的不同还会带来景深的变化,从而造成背景虚化的程度不同。景深指的是相机对焦点前后相对清晰的成像范围。光圈越大,景深越小,背景和前景都会变得模糊。因此,大光圈能让画面拍摄的主体突出,而前景和背景都虚化成朦胧一片。

不过,为了保证手机上的相机模块足够轻便,手机厂商在设计手机时通常会采用固定的光圈值。因此,对于大部分手机而言,我们并没有办法调节光圈的大小。【快门速度太慢,运动的物体就会变得模糊。洛杉矶,2013,iPhone 4】

快门速度会影响拍摄物体的清晰程度。假如物体处于运动状态,那么在快门开闭的这段时间内,物体会在影像中移动一段距离。因此,用较慢的快门速度拍摄运动状态的物体,往往会造成物体的模糊。而更高的快门速度,则能凝固运动中的物体,形成清晰的图像。

此外,在拍摄时,相机可能因为手抖等因素而有一定的移动。假如快门速度过慢,这个运动也会变得明显而使照片模糊。

不过,在某些情况下,我们可能会用较慢的快门速度达成特定的艺术效果。比如,拍摄夜晚车辆灯光运动的轨迹。

感光度会影响照片的品质。一般来说,使用较高的感光度会带来更多的噪点,画面中出现许多粗糙的颗粒,降低照片的品质。因此,我们通常会使用较低的感光度拍摄。

但是,在光线不足的情况下,比如在夜间或者室内拍摄,即使将光圈开到很大,曝光仍然可能不足。这时为了防止快门速度变得过慢而使照片模糊,就不得不使用较高的感光度,但也不得不增加噪点降低画质。【感光度高时,噪点变得明显。洛杉矶,2013,iPhone 4】

总而言之,在光线不充足的情况下,因为手机不能调节光圈的大小,我们常常只能使用其余两种增加曝光的方法——降低快门和增加感光度。但这两种方法,要么容易让照片变模糊,要么会增加噪点,都会使照片的质量变差。所以,当我们练习手机摄影时,建议选择在光线充足的白天拍照,避免夜晚、室内等光线条件较差的场景。

动态范围

我们在拍摄时,常常会碰到环境中光线强度在不同区域差距很大的例子。

场景的动态范围(dynamic range),指的是在环境中最亮部分和最暗部分之间的亮度。逆着光线的方向拍摄人脸,就是一个典型的动态范围很大的场景。人脸因为背对着阳光,一片昏暗,背景受到阳光的充分照射,十分明亮。

相机的动态范围,指的是相机能够同时记录下的最亮部分和最暗部分之间的亮度。

手机的动态范围通常都不大。如果场景的动态范围比相机的动态范围更大,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手机并不能完全地同时记录下暗部和亮部的细节。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取舍?

首先,对于场景的选择,当然先要尽可能地减少亮处和暗处的亮度差距。比如,以拍摄人物为例,我们可以改变人物和相机的角度,让逆光拍摄变成顺光拍摄。又或者,避免一些光线强烈的场景,例如大晴天的午后,选择阴天、黄昏等光线较为柔和的场景。

有的时候,环境中光线的动态范围实在过大,我们必须在保证亮部细节和暗部细节两者之间做取舍。过曝和欠曝都会形成让人不满意的画质。过曝常常会形成难看的死白部分,比如天空,无论后期怎么运作,都很难找回亮部的细节,可是,欠曝后再用后期手段提亮暗部,会降低画质,在阴影处形成噪点和色彩断层。

一般来说,人眼对于亮部的细节缺失,要比对暗部的细节缺失更加敏感。所以,先在拍照时欠曝,然后后期提亮暗部,要比先过曝再压暗亮部,更容易拍出令人满意的照片,也就是“宁欠勿过”。但是,在保证高光处不过曝的情况下,我们也要尽量让暗部的曝光充足。

比如,在《秋寂》这张照片中,想要保留左上角天空的细节,就只能降低整张图片的曝光,以保证天空部分的正常曝光。而在后期处理时,再将变暗的地景部分提亮。【《秋寂》,麦迪逊,2013,iPhone 4】

手机摄影的曝光控制

手机摄影应该怎么调整曝光?

在这里,我们以iPhone为例。iPhone自带的相机软件并不能直接控制光圈、快门、感光度这三个参数。在大多数情况下,手机的拍照应用会自动根据要拍摄的场景,计算好曝光的各项数值。如果场景中包含人脸,手机还会检测到人脸,根据人脸的区域来计算曝光强度。但仍然有一些技巧,可以帮助我们手动调整曝光。改变测光区域

在使用手机拍照时,如果点击屏幕上的任意区域,会发现屏幕上出现了一个带有太阳图标的小黄框,这就是手机的测光区域。也就是说,手机会根据这个小区域的光线情况,优先保证这个方框内的正常曝光而调整各项参数。

如果希望自己控制曝光的强度,一个最简单的方法就是通过选择测光区域来调整曝光。如果想让整张照片曝光降低,就点击屏幕上偏亮的地方;如果要增加曝光,就点击偏暗的地方。手机会自动根据点击的测光区域调整照片的曝光强度,直到找到一个满意的曝光值。

我们在之前提到了一个在场景光线动态范围较大的情况下“宁欠勿过”的原则。在这里举一个例子,如下页图所示,如果对准暗处的街道曝光,则天空不可避免地变成一片死白,在后期非常难以调整。这时候,就可以对准亮处的天空曝光,让天空的细节得以保留。【改变测光区域以调整曝光】

值得注意的是,iPhone的测光区域同时也是对焦区域。如果拍摄的不同物体实际相距很远,改变测光区域的同时也要改变对焦区域,此时点击屏幕的方法就不那么好用了。滑动太阳图标

iPhone自带的相机应用还有一个方法调整曝光强度,就是滑动测光区域旁边的太阳图标。往上滑动增加曝光,往下滑动减少曝光。这种方法虽然可以不改变对焦区域,但上下滑动毕竟不如直接点击方便。后面会推荐一些比较专业的拍照应用,可以分别调整测光和对焦的区域。【滑动太阳图标调整曝光】曝光锁定

iPhone在每次拍完一张照片后,会再次变成自动调整曝光的模式,我们需要重新手动调整画面的曝光强度。此时,如果想保证曝光参数不变,可以通过iPhone自带的曝光锁定功能,锁定曝光参数。这样拍摄多张照片时,无须每次都要重新调整曝光。

具体来说,我们可以长按想要的测光区域,直到屏幕上出现“自动曝光/自动对焦锁定”字样。这时候,相机的曝光参数和对焦参数都会被锁定,无论拍下多少张照片,且无论我们如何移动镜头对准不同的区域,相机的曝光和对焦都不会再自动调整。如果要解除这个功能,再次点击屏幕取景的某个区域即可。【自动曝光/自动对焦锁定】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