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值金版-把话说得滴水不漏,把事做得天衣无缝大全集(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13 02:48:10

点击下载

作者:雅瑟

出版社:企业管理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超值金版-把话说得滴水不漏,把事做得天衣无缝大全集

超值金版-把话说得滴水不漏,把事做得天衣无缝大全集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超值金版-把话说得滴水不漏,把事做得天衣无缝大全集作者:雅瑟排版:Clementine出版社:企业管理出版社出版时间:2010-6-1ISBN:9787802555068本书由北京兴盛乐书刊发行有限责任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第一部分会说话是一种资本,善沟通是一种能力第1章说话之前看时机,说话之后负责任

说话,要懂得什么时候说什么话;说了,还要为自己说过的话负责。一个人如果不是真才实料,如果没有真知灼见,从他嘴里吐出来的话也许能一时吸引人,却不能一世蒙蔽他人。说话就要说到位

人与人之间沟通,懂得如何说话、说些什么话、怎么把话说到对方心坎里,这些都是很重要的地方。

嘴上功夫看似雕虫小技,却有可能因此扭转你的一生。

西汉初年,汉高祖刘邦打败项羽,平定天下之后,开始论功行赏。这可是攸关后代子孙的万年基业,群臣们自然当仁不让,彼此争功,吵了一年多还吵不完。

汉高祖刘邦认为萧何功劳最大,就封萧何为侯,封地也最多。但群臣心中却不服,私底下议论纷纷。

封爵授禄的事情好不容易尘埃落定,众臣对席位的高低先后又群起争议,许多人都说:“平阳侯曹参身受七十次伤,而且率兵攻城略地,屡战屡胜,功劳最多,应当排他第一。”

刘邦在封赏时已经偏袒萧何,委屈了一些功臣,所以在席位上难以再坚持己见,但在他心中,还是想将萧何排在首位。

这时候,关内侯鄂君已揣测出刘邦的心意,于是就顺水推舟,自告奋勇地上前说道:“大家的评议都错了!曹参虽然有战功,但都只是一时之功。皇上与楚霸王对抗五年,时常丢掉部队,四处逃避,萧何却常常从关中派员填补战线上的漏洞。楚、汉在荥阳对抗好几年,军中缺粮,也都是萧何辗转运送粮食到关中,粮饷才不至于匮乏。再说,皇上有好几次避走山东,都是靠萧何保全关中,才能顺利接济皇上的,这些才是万世之功。如今即使少了一百个曹参,对汉朝有什么影响?我们汉朝也不必靠他来保全啊!你们又凭什么认为一时之功高过万世之功呢?所以,我主张萧何第一,曹参居次。”

这番话正中刘邦的下怀,刘邦听了,自然高兴无比,连连称好,于是下令萧何排在首位,可以带剑上殿,上朝时也不必急行。

而鄂君因此也被加封为“安平侯”,得到的封地多了将近一倍。他凭着自己察言观色的本领,能言善道,舌灿莲花,享尽了一生荣华富贵。

孔子说:“巧言令色,鲜矣仁。”但是,在这个时代,不巧言,不令色,并不能彰显你的仁德,有时反而突显你的不识时务。

说话,要懂得什么时候说什么话;说了,还要为自己说过的话负责。一个人如果不是真才实料,如果没有真知灼见,从他嘴里吐出来的话也许能一时吸引人,却不能一世蒙蔽他人。说得好就会福从口入

说话是一门艺术,不掌握技巧,没有分寸,就会惹来不必要的麻烦,不仅伤害自己,也会困扰周围的人。相反,如果掌握了一定的原则,就会福从口入。西方有位哲人说过:“世间有一种成就可以使人很快完成伟业,并获得世人的认可,那就是讲话令人喜悦的能力。”可见掌握语言的技巧是多么的重要。通观古今中外,凡是有作为的人,都把语言表达作为必备的修养之一,如古罗马共和国末期的政治家西塞罗就是一个雄辩家,还有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美国总统林肯等等。毫不夸张地说,一个人只有掌握了语言的技巧,才可以在与人打交道的时候占尽先机,达到自己的目的。

有一位很优秀的食品推销员,就是一个非常善于说话的人。一般的推销员都是用“我们又生产出一些新产品”来开始自己的销售谈话,但他却意识到这样做效果并不好。于是,他对顾客说:“如果有一笔生意能为你带来1200元,你感到有兴趣吗?”“我当然感兴趣了,你说吧!”“今年秋天,香料和食品罐头的价格最起码上涨20%。我已经算好了,今年你能售出多少香料和食品罐头,我告诉你……”然后他就把一些数据写了下来。我们可以看到,这个食品推销员掌握了一些与人交谈的技巧,站在对方感兴趣的角度开始谈话。从这个小故事可以看出语言的技巧是何等重要,如果以“我们又生产出一些新产品”为立足点,可能就做不成这笔生意。说好话不是一件容易事

有这样一个故事。在酒足饭饱后,国王问大臣:“你们说,世界上什么最难?”大臣回答:“世界上说话最难。”大臣没有说出来的隐含意思是:说话最难,尤其是和国王说话最难。现在我们做一个试验,问问你身边的人:“你们认为自己很会说话的,请举手。”肯定没有几个人能理直气壮地说自己会说话。是呀,凡是有一定社会经验的人都知道,说话容易,但是要把话说到位,非常困难。有的管理者讲:我招聘人的时候,看他能力的高低,就看他说话水平的高低。

说好话很难,难就难在说话太容易。这并不矛盾。恭维的话可以张嘴就来,骂人的话可以脱口而出,吹牛也用不着上税,实在自己一个人寂寞还可以自言自语。但在这人声鼎沸的世界里,让人专心聆听你的声音就不太容易了,再让人为你的话而鼓掌喝彩更是难上加难。有时候使尽全力去喊未必让人震惊,一声叹息却让人心潮澎湃;洋洋洒洒的长篇大论常常有鼾声相伴,平平淡淡的只言片语却说不定能换来掌声雷动。说话确是一门学问。

而我们每天又离不开这张嘴,在家要和家人说,和邻居说,上班要和同事讲,又要向老板汇报,和客户应酬,只要有一言不慎,就可能造成一堆麻烦。借用诗圣李白的诗:说话难,难于上青天。说话要真实负责

西方人有句格言,“诚实是最好的策略”(Honesty is the best policy)。诚实常常比欺骗能给一个人带来更大的好处,尤其从长远和总体利益来看是这样。只有平时说话办事诚实,绝不扯谎骗人,这个人才可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在社会中获得立足之地。

儒家圣人孔子在教育学生的时候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人们总容易犯这样的毛病,按照中国人的俗语说就是,嘴巴里面跑火车。说出话来让你分不清楚真假,云山雾罩的。时间长了人们就开始讨厌这样的人,把他的话也一概当成假话了。如果是这样就真的寸步难行了。特别是在商业社会,一个人的信誉就意味着一切,没有良好的信誉是很难取得成果的。

我们小时候都听过“狼来了”的故事,这个故事的教育意义不言自明。这个故事的结尾让人不寒而栗,试想如果这个放牛娃懂得“说话要诚实”的道理,就不会最后害了自己的性命。

说话诚实不仅仅是说讲话的内容要真实,要不撒谎骗人,而且语气也要诚恳,才能够打动别人,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是所谓“以诚动人”。说话要言行合一“道德”说起来是一个让人难于亲近的概念,僵硬而刻板,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又不可避免地和道德发生着各种各样的关系。工作要讲职业道德,公共场合要讲公共道德,商业生活有商业道德。总之,各式各样的道德规范着我们的日常生活。人与人的语言交流——说话也有自己的道德原则。

首先,与人交谈要诚恳信实不虚美。唐代的古文运动,主张要根除前朝文风中的浮华矫饰,提倡作文要言之有物,有真情实感。这虽然是千年以前的老夫子讲怎么写作,但作为对于讲话的要求仍是适合的。其次,与人交谈要记得言多必失,应当审慎。有个笑话就能说明这个道理。警察在一条新开辟的隧道里迎来了第一千辆通过的汽车,代表市政当局赠送给驾驶人一千元的幸运奖金和一枚纪念章,顺便问道:“你拿了钱打算怎么使用?”“首先,我要领取一份驾驶执照。”驾车人回答。他太太忙解释说:“警官,我丈夫喝了酒,总是胡言乱语。”他那耳聋的妈妈补充说:“你看,我早知道,你偷了汽车,逃不了多远的!”故事虽然极端了些,道理却是颠扑不破的。其三,要言行合一重承诺。这是我们国家的优良传统,只有言行合一才会取得别人的信任。最后,合情入理能服人。讲话注重逻辑,不搞偏门,才能获得别人的理解。说话要礼貌周到

我们生活的国家是著名的礼仪之邦,讲究礼数向来是中国人引以为傲的传统美德。而这种对礼仪的崇尚在与人谈话中也有体现。

参加别人谈话要先打招呼,别人在个别谈话时,不要凑前旁听;有事需与某人谈话,可待别人谈完;有人主动与自己说话,应乐于交谈;发现有人欲与自己谈话,可主动询问;第三者参与谈话,应以握手、点头或微笑表示欢迎;若谈话中有急事需离开,应向对方打招呼,表示歉意。

谈话时若超过三人,应不时与在场所有人攀谈几句,不要同个别人只谈双方知道的事情,而冷落其他人。如果所谈的问题不便让其他人知道,可另约时间。

在交际场合,要给别人发表意见的机会,另一方面在别人讲话时,也应适时发表个人的看法。对于对方谈到的不便谈论的问题,不应轻易表态,可转移话题。要善于聆听对方的讲话,不要轻易打断,不提与谈话内容无关的问题。在相互交谈时,应目光注视对方,以示专心。别人讲话不要左顾右盼、心不在焉,或注视别处、老看手表等做出不耐烦的样子,或做伸懒腰、玩东西等漫不经心的动作。

谈话中要使用礼貌语言,如“你好”、“请”、“对不起”、“打扰了”、“再见”等。见面一般先问好,如“身体好吗?”“最近如何?”“一切顺利吗?”分别时讲“很高兴与你结识,希望今后再见面”,“晚安,请代向朋友(夫人、丈夫等)致意”,“请代问全家好”等。说话要言之有物《周易·家人》有警示后来人说:“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都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不管是听别人做讲座,领导做报告,还是和周围的人聊天,都会碰到言之无物、空洞乏味的时候,上面讲得很热闹,下面听众却觉得困顿乏味,嫌内容假大空,虚无缥缈,不知所云。

听众最怕听到的演讲就是言之无物,抓不到重点的。

为什么会出现言之无物的情况呢?究其根本问题在于谈话者、演讲者没有很好地理解自己的演讲内容。自己都不明白为什么要说话,怎么能期待给听众一个内容充实、言之有物的演讲呢?要解决这个问题其实并不困难,简单地说就是要很充分地精心准备自己的演讲内容,在演讲、讲话之前比较透彻地理解问题,才能在演讲时做到言之有物,有的放矢。

有一次,美国一个内阁成员对伍修罗·威尔逊总统简短的演讲表示赞赏,并问他需要花多长时间去准备。威尔逊告诉他说:“这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假如我讲10分钟的话,那么我要准备一个星期。”

从这个实例上我们可以看到,重要场合说话前的事先准备是何等重要,要避免重要场合说话时出丑,就要事前充分准备。说话要会用比喻

在说话的技巧中,比喻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手法。它可以使很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抽象的问题变得具体,枯燥乏味的问题变得生动有趣。我们不妨认真读读下面这两则故事,看看能够品味出什么妙处。

中国的法学家王宠惠在伦敦的时候,有一次参加外交界的宴会。席间有位英国贵妇人问王宠惠:“听说贵国的男女都是凭媒妁之言,双方没经过恋爱就结成夫妻,那多不对劲啊!而我们,都是经过长期的恋爱,彼此有深刻的了解后才结婚,这样多么美满!”

王宠惠笑着回答:“这好比两壶水,我们的一壶是冷水,放在炉子上逐渐热起来,到后来沸腾了,所以中国夫妻间的感情,起初很冷淡,而后慢慢就好起来,因此很少有离婚事件。而你们就像一壶沸腾的水,结婚后就逐渐冷却下来,听说英国的离婚案件比较多,莫非就是这个原因吗?”

还有一个故事是在纽约国际笔会第48届年会上,有人问中国著名作家陆文夫对性文学是怎么看的。

陆文夫不失幽默地答道:“西方朋友接受一盒礼品时,往往当着别人的面就打开来看。而中国人恰恰相反,一般都要等客人离开以后才打开盒子。”与会者发出会心的笑声,接着是雷鸣般的掌声。

运用这种似乎与本体事物风马牛不相及的类比物形成的奇妙比喻能使听众有新奇的感觉,也常常使我们的说话增色不少。说话要善于抓人心

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年龄小的时候,总有父母、师长对我们的教导,长大一些又有朋友之间的交流,这都是谈心。谈心就是打开双方的心房,通过良好的沟通促进彼此的理解,让事情朝好的方向发展。那么是不是所有的人都会谈心呢?不见得。你也许可以高谈阔论三两个小时而面不改色,却不一定会轻声细语地谈心,而这种方法有时候更适合解决问题。

下面我们就讨论一些谈心的原则。首先,融洽关系,制造谈话的气氛。制造一种和谐的气氛,说句笑话,讲点让人高兴的事情,拉近了感情距离,效果就会好得多,哪怕煽情些也不伤大雅。其次,要注意谈话的态度,要亲切自然,消除对方谈话的戒心。如果对立情绪较大,可采取“冷处理”的方法,暂时延缓谈话,或者“曲线交谈”,从另外的事入手。在亲切之余,要注意诚恳。其三,谈话要有的放矢,目标明确,不能让对方感到无所适从。最后,要注意选择方法,增强谈话的效果。一位哲学家说:“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根据谈话对象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方法,可以直接奔向主题,也可以迂回进行。

这些原则和方法的核心在于清楚地认识谈话对象,从谈话对象的角度去决定沟通的方式和内容,所谓“谈心要抓心”。说话要恰到好处

中国是个讲究中庸的国家,一切都力求做到恰到好处,过与不及都不值得提倡。现实生活中,与他人交往,恰到好处的原则也很重要,下面我们就从几个方面来简要谈一下。

第一,对话是交际的基础,有对话才有交流,有交流才能产生情感。一次成功的交谈应像一场接力赛,每个人都是集体接力的一员,既要接好棒,也要交好棒,棒在自己手上时,要尽心尽力跑好,棒在他人手上时,不妨为之加油,为之喝彩。如果把交谈变成一个人的独白,尽管你讲得眉飞色舞,口干舌燥,也没有人为你鼓掌喝彩,所以能说善侃者切忌扮演“一言堂主”的角色。

第二,交谈中,由于各人的阅历不同,对事物的认识也不尽一致,观点的分歧、碰撞、交锋不可避免。这本是很正常的现象,如果一听到对方提出不同的意见,就急迫地插话或打断他人的话,欲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这样必然给人留下狭隘偏激的印象。明智的做法应该是大度宽容,不要盲目排斥,人家观点与你不一致,你可以说服或被说服,可以妥协,也可以求同存异。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集思广益,取长补短,才能使我们既长智慧,又得人心。

第三,在交谈过程中,每个人都有表现欲,同时也有被发现、被承认、被赞赏的内在心理需求。如果只热衷于表现自己,而轻视他人的表现,对自己的一切津津乐道,而对他人的一切不屑一顾,就势必造成自吹自擂、自我陶醉的不良印象。

从以上三个方面的叙述,我们可以看到注意恰到好处对说话有很大的影响。如果是“一言堂”,就会被人称为“话篓子”,甚至会妨碍与他人的继续交往。说话要动听入耳

交流总是双向的,不论是在公共场合发表演讲,还是和别人随意交谈,除了说话的自己(说话人)以外,还有说话的对象(听话人)。为此,说话人不能想说什么就说什么,而要看对象,从对象的不同特点出发,说不同的话,从而创造一种和谐、融洽的气氛,达到说话的目的。

朱元璋做了皇帝之后,他从前的一位苦朋友从乡下赶来找他:“我主万岁!当年微臣随驾扫荡庐州府,打破罐州城,汤元帅在逃,拿住豆将军,红孩儿当关,多亏菜将军。”朱元璋听他说得好听,心里很高兴。回想起来,也隐约记得他的话里像是包含了一些从前的事情,所以,就立刻封他做了大官。这个消息让另外一个苦朋友听见了,就也去了。和朱元璋一见面,他就直通通地说:“我主万岁!还记得吗?从前,你我都替人家看牛。有一天,我们在芦花荡里,把偷来的豆子放在瓦罐里煮着。还没等煮熟,大家就抢着吃,把罐子都打破了,撒下一地的豆子,汤都泼在泥地里。你只顾从地下满把地抓豆子吃,却不小心连红草叶子也送进嘴里。叶子梗在喉咙口,苦得你哭笑不得。还是我出的主意,叫你用青菜叶子放在手上一把吞下去,才把红草叶子带下肚子里去了……”朱元璋嫌他太不会顾全体面,等不得听完就连声大叫:“推出去斩了!推出去斩了!”

两个人说的是同一件事,可是因为说话的方式不同,就得到了截然不同的待遇。人们在社交生活的实践中,道理也是相同的。如何取悦你的谈话对象是很重要的原则,取悦你的谈话对象并不意味着一味趋附对方,而只是希望能够更好地达到交流的目的。说话时要尊重他人

美国有位总统,有次批评他的女秘书:“你这件衣服很漂亮,你真是一个迷人的小姐。只是我希望你打印文件时注意一下标点符号,让你打的文件像你一样可爱。”女秘书对这次批评印象非常深刻,从此打印文件很少出错。

身为美国总统,可算是世界上最有权势的人之一了,说话如此委婉、客气,这是他好修养好气度的体现。假如他换一种盛气凌人的口吻喝斥:“怎么搞的!连标点符号都搞不清楚,亏你还是名牌大学毕业的!”只能让对方反感,而达不到纠正对方错误的目的。

说话是一门艺术,这毋庸置疑。所谓“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有很多人说的话,立足点和出发点本来是不错的,但由于不注意说话艺术,却容易导致无谓的误解和争端。

人都是有自尊的,渴望获得他人的尊重。我们要明白,大而言在社会阶层中,小而言在一个团队,只有收入高低、分工不同的区别,但绝对没有人格的贵贱之分。扪心自问,我需要别人的理解和尊重吗?同样,这也正是别人都需要的。聪明的人就要先理解和尊重别人。说话要善于寻找话题

与您刚认识的人在一起谈话或与人谈论您不认识的人,最好的办法是从一个话题到另一个话题地试着说,如果某个题目不行,再试下一个。或者轮到你讲话时可讲述你曾经做过的事情或想过的事情,计划旅行或其他已经谈过的话题。不要对片刻的沉默慌张,让它过去即可。谈话不是竞赛,不是像跑步一样拼命地冲到终点。

当您发现在聚会上坐在您身边的是个陌生人时,在开始“钓鱼”之前最好先介绍一下自己,然后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开始交谈。如果你是个很腼腆的人,在参加聚会之前就可在脑子里先想好话题。如果有人已经告诉你一些关于他的消息,您可以说:“我知道你的球队在上星期的决赛中获胜了,一定很精彩。”如果你对他一点都不了解,可以说:“您是本地人,还是外地人?”诸如此类,从他的回答中您可以开始话题。可以问他住在哪、从事什么职业等。非常简单,要注意给他说话的机会。

另一个重要的(也是立竿见影的)开场白是征求建议。问他任何方面的观点都是稳妥的:政治、体育、股市、时尚和当地新闻都可以,但不能是已经问过的或将引起争论的话题。

上面介绍的两个与陌生人开始谈话的办法,都是在讲不要避开话题,学会主动引导陌生人。只有一方适度地主动才能让交流继续下去,当然如果你是一个腼腆的人,就要勇敢些,或许你开启了一扇大门,迎接你的就是一片好景色,你要做的也仅是开启一扇门而已。说话要真诚恳切

说话的魅力并不在于你说得多么流畅,滔滔不绝,而在于你是否善于表达真诚。最能推销产品的人并不一定是口若悬河的人,而是善于表达真诚的人。当你用得体的话语表达出真诚时,你就赢得了对方的信任,建立起人际之间的信赖关系,对方也就可能由信赖你这个人而喜欢你说的话,进而喜欢你的产品了。

不仅推销员讲话如此,就是日常说话也是同样道理。讲得最顺畅的演讲不一定就是好的演讲,这种演讲虽然流畅优美,但是如果少诚意,那就失去了吸引力,如同一束没有生命力的绢花,很美丽但毫不鲜活动人,缺少魅力。因此,把你的真诚注入日常交流之中,把自己的心意传递给对方,当听者感受到你的诚意时,他才会打开心门,接收你讲的内容,彼此之间才能实现沟通和共鸣。说话时要自然大方

姿态的表现是你内心的外露。有的人,举手投足都会引起人们的反感,即便从他嘴里说出再确凿的事实,听的人也会给他说的话打折扣。有许多事情,就是由于说话的人不拘小节而影响了沟通的效果。与人交谈最适当的态度就是自然、随和、亲切、真诚。

大多数人站在众多人面前开口说话,都会有程度不同的紧张地展现自己感,虽然稍为口吃会增加听众对你的信赖感,但过度的话,情形就会大不相同了。要在大庭广众面前自然、流畅地说话的确不容易,这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种考验。

产生紧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上面说的本身的心理因素外,还包括外界的一些因素。以演讲者为例,会场的气氛、环境、听众的感觉和表现都是影响演讲者心情的重要因素。有时候,一个人的羞怯或紧张似乎很难消除,这也是与人交往的最大的绊脚石。

面对这种情况,你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要清楚作为一个演说者,你个人的形态对听众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千万别把自己逼入自己制造的模子当中,使自己看起来紧张不安。一旦你能在人群中随意自如起来,就不可能再退缩,能以正常的平日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意见。

有许多人,通过呼吸来调整自己的紧张心态。改变发声只是消除紧张的一种方法,而且这种方法要训练相当长的时间。有时候会突然而来涌上一股紧张情绪,如何消除这种突发的紧张感呢?这就需要你的聪明才智和应变能力,即能否把你的紧张变成一种幽默。

每个人只要能正确认识自己,清醒面对形势,再加上聪明才智和敢于自嘲,就会圆满达到沟通的目的。说话时要大胆表达

你自认为不善于表达吗?请不要为此烦恼,这是很正常的,你并不比别人迟钝,世界上哪有天生就辩才无碍的人呢?如果真有的话,那他不是天才,就是个爱出风头、思虑不周的人。

所有的人一开始都无法在众人面前畅所欲言,但是后来,有的人能成为著名的雄辩家、演说家,有的人却还停留在原地毫无进步。那些成功的人,大多能冷静地分析出自己的缺点所在,知道有什么该加强。然后,诚心诚意地说出自己准备好的话,这样才能让听者感动并付之会心一笑。

有些肤浅的想法,经常会成为自己表达的绊脚石。真正的秘诀是,在上台说话之前告诉自己:“我就照这个方法说吧!”下定决心之后,你就可以很轻松地说出来。很多时候我们只需要一点点的勇气和一点点的决断,而不是懦弱地站在那里,不知道该往何处走。

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遇见一群陌生的人,用什么态度去面对完全取决于你自己,那何不充满勇气,放手一搏呢?想想最坏的结果又能怎么样呢?说话时要谦虚谨慎

有些人很自豪于自己的说理能力,很擅长在自己的谈话之中运用三段论法及辩证法,自以为所说的话是井然有序而且没有破绽。然而,经常把别人批评得体无完肤,周围的朋友往往也被批评得避之犹恐不及。这么一来,这种人就很难交到朋友。

世上有太多爱讲大道理的人,这当中自然不乏口才特别优秀的人。清晰的口齿、滔滔雄辩的口才,的确能够让人觉得英气焕发。实际上,这只是一种感觉,而不是具体的事实。对任何事都爱发表评议,是现代人常有的现象,并不是什么坏事,但这只不过是自己的感想罢了,还称不上是完整的见解与知识。

这种人大多喜欢以自己的一知半解强出风头,不过是“半桶水”的爱表现者,凡是善辩的人大多喜欢卖弄这种技术,结果形成了陶醉于自我而固执己见的性格,一心一意地想要扳倒对方,这样只会摧毁彼此的情谊。

古圣先贤教导我们要“谦虚为怀”,并告诫我们“满招损,谦受益”。要虚心听取不同意见,听取真正朋友的忠告。也可以在充分尊重对方人格的前提下,提出自己的见解供其参考,不要遇事好为人师,弄得他人无所适从。

然而,过度谦虚又会形成另一种自我表现,也就是说,过度谦虚所产生的影响和自大夸张一样。在有些情况下,过度谦虚反而会让人感到不真诚。说话更要底气十足

如果你能和任何人连续谈上十分钟并使对方发生兴趣,你便是很好的交际人物了。因为“任何人”这个范围是很广的,他也许是个工程师,也许是个法学家,或者是个教师,或者是个艺术家,或者是个打石工人。总之,无论三教九流,各种阶层的人物,你若能和他谈上十分钟使他还有兴趣的话,真是不容易。不过不论难易,我们总不能不设法打通这难关,常见许多人因为对于对方毫无认识而相对默然,这是很痛苦的。其实如果肯略下工夫,这种不幸情形就可减少,甚至于做个不错的交际家也并非难事。“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虽是一句老话,直到现在仍然适用,首先要充实你自己的知识。

当然不能希望一个胸无点墨的人应对自如。学问是一个利器,有了这利器,一切皆可迎刃而解。你虽不能对各种专门学问皆作精湛的研究,但是常识却是必须具备的。具备了一般的常识,再巧妙地运用起来,那么和任何人兴致勃勃地谈十分钟都是不难的。你须多读书多看报,世界的动向、国内的建设情形、科学界的新发明和新发现、世界各地的地方特点或人物的特性,以及艺术新作、时髦服饰、电影戏剧作品的内容等等,皆可从每日的报章和每月的杂志中看到。诚能如是,并灵活运用,则应付各种人物,都会游刃有余。会说还要会听

交流固然十分重要,但有时候,做一个聆听者更能够给你带来意外的收获。

聆听越多,你就会变得越聪明,就会被更多的人喜爱,就会成为更好的谈话伙伴。一个好听众总能比一个擅讲者赢得更多的好感。

当然,成为一名好的听众,并非一件容易的事,这里我们有几点建议可供您参考。首先,要注视说话人。对方如果值得你聆听,便应值得你注视。然后,靠近说话者,专心致志地听,让人感觉到你不愿漏掉任何一个字。接着,你要学会提问,使说话者知道你在认真地听。可以说,提问题是一种较高形式的奉承。我们都经历过这样的场面吧:上大学的时候,如果教授在上面做完演讲,听众没有一个问题,场面是何等的尴尬。还要记住不可打断说话者的话题。无论你多么渴望一个新的话题,也不要打断说话者的话题,直到他自己结束为止。最后还要做到“忘我”。你始终要明白,你是个“倾听者”,不要使用诸如“我”、“我的”等等字眼。你这么说了,就意味着你不得不放弃聆听的机会,注意力已经从谈话者那里转移到了你这里,至少,你要开始“交谈”了。

在一项关于友情的调查中,调查的结果让调查者都感到十分意外。调查结果显示,拥有最多朋友的是那些善于倾听的听众,而不是能言善辩、引人注目的演说家。其实,这也没有什么不可思议的。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渴望表达自己。聪明的聆听者能够让说话者有充分的表达的机会,自然就更容易获得别人的好感。

倾听也许是最简单有效的赢得信任的手段了,所以要学会做个聪明的听众。第2章拿捏说话的分寸

说话要有分寸,分寸拿捏得好,很普通的一句话,也会平添几许分量,话少又精到,给人感觉深思熟虑。而说话的分寸决定与你谈话的对象、话题和语境等诸多因素的需要。说话的语言要精练

前苏联文学家高尔基说,如果有个人说起话来废话连篇,这就说明他自己也不甚明了他说些什么。

在公共场合演讲,有的人长篇大论,滔滔不绝,用语言的触角抓住了每一位听众,自然令人钦佩;有的人把自己的意思浓缩成一句话,犹如一粒沉甸甸的石子,在听众平静的心湖里激起层层波浪,同样值得称道。换个角度说,如果简短更有力,或同样有力,又何必长篇大论呢?更不用说是冗长而拖沓的演讲了。

只说一句话,不允许拐弯抹角,旁生枝节,必须抓住精髓,巧作对比,以求一语中的。请看一个发生在上个世纪30年代的故事。我国著名新闻记者、政治家、出版家邹韬奋先生于1936年10月19日在上海各界公祭鲁迅先生大会上发表了一句话演讲:“今天天色不早,我愿用一句话来纪念先生:许多人是不战而屈,鲁迅先生是战而不屈。”

邹韬奋先生演讲的这一句话演讲,在当时被人们誉为最具特色的演讲。即便是现在人们仍感叹邹韬奋先生演讲的简练有力。透过这一句话的演讲,我们分明可以感受到里边蕴含着极为丰富的内容——既有对当时政治战线、思想战线、文化战线上“不战而屈”的投降派的谴责,又有对鲁迅先生“横眉冷对千夫指”,勇敢战斗,决不屈服的可贵品格的赞颂。“不战而屈”和“战而不屈”,同样四个字的不同组合,成为衡量一个人有没有硬骨头的试金石。这极其精练的一句话演讲,巧妙地采用了鲜明的对比,使卑微者更渺小,使高尚者更伟大,尽管只是一句话,却激发了人们奋起抗争的勇气,鼓舞人们以鲁迅先生为榜样,挺身而出,战斗不止。说话的语气要适当

说话是人们交流信息、传情达意的一个重要手段。它所表达的意义是通过人们对其发音器官的有意识控制和使用而表现出来的。这种控制和使用的一个重要对象便是说话的声和气。恰到好处是使用声和气不仅能充分地表达说话的意图和情感,而且还能使说话生机勃勃,充满艺术的感染力。

譬如,有人说话总是和声细语的。这种声和气宛如柔和的月光、涓涓的泉水,由人心底流出,轻松自然,和蔼亲切,不紧不慢,能给听者以舒适、安逸、细腻、亲密、友好、温馨的感觉。人们在请求、询问、安慰、陈述意见时常使用这种声和气。它可以弘扬男性的文雅大度和女性的阴柔之美。尤其是在抒发情感时,这种声和气的运用更具有一种迷人的魅力。还有人说话是高声大气的。这是一种人们用来召唤、鼓动、说理、强调和表达自己激动心情的声和气。它可以表现说话者的激情和粗犷豪放的气质。虽然它和大吼都属于高音频和高调值,但是它通常是用来表示极度的欢喜或慷慨激昂的。还有其他很多种语气,恶声恶气,怪声怪气,低声下气,唉声叹气,有声无气等等。不同的声和气表达着不同的意思。因此,我们说话时,不仅要注重遣字用词,更应该选用恰当的声和气。这一点十分重要。否则,再美的词语也会失去光彩,并很有可能引起听者的猜疑、妒忌、不满、反驳、敌视、唾弃和嘲笑。

选择用怎样的语气谈话,要取决于你所处的场合,你的谈话对象,你谈话的内容目的等各种因素,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但事前意识到讲话语气的作用对你的谈话目的的达成是大有裨益的。说话时要以听众为中心

有些人说起话来喜欢滔滔不绝,不给人插话或回应的机会,时间长了就会使人生厌。好的表述者未必是个好的沟通者,而沟通是表达的主要目的,所以要尽量避免单向的沟通。《有影响力的人类行为》一书中写道:“喜欢产生喜欢。如果我们对听众有兴趣,听众也会对我们产生兴趣。如果我们不喜欢台下的听众,他们不管在外表或内心,也会对我们表示厌恶。”以听众或者说以交流对象为中心不仅意味着你的谈话内容是听众有兴趣的,更重要的是在主观意识上也是以听众为中心的,讲话的重点在听众身上,并且让他(们)深切地感受到,这样,表达将取得很好的沟通效果。

当然要做到看准对象有的放矢,就要求说话的人要做到:在交谈形式上,应该根据不同的人,做具体的分析,围绕中心内容,尽量考虑年龄差异,分别对待。对少年儿童就要应用平易近人、幽默风趣、循循善诱的语言;对中青年人要应用有逻辑、哲理的语言;对老年人就要含蓄、委婉。在交谈的态度上,对老年人应该是尊敬而谦逊的;对年龄相仿的人就是以平等的姿态进行交流,随意一些;而对少年就要关切、体贴;对异性要诚恳、大方。此外还要注意选择不同的时间、地点进行交流。总之,一切以对象为中心。说话时要善于以情理服人

有的说话带有明显的目的性,如说服、劝解、抚慰、交心、解释等等。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最有效的手段就是以情理服人,做到入情入理,这样的交谈才会有效。古人讲,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在人际交往中,人们彼此的情感是相互作用与影响的,只有情相通,心相近,所说话才能在对方的心灵上产生共鸣,发挥作用。因此要向对方说理,必须先了解对方的心理与情感需求,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思想感情上接近、沟通,产生“自己人”效应,说理才能奏效。

当然,以情说理,重要的是找准对方情感上的“突破口”。先前纵横家的鼻祖鬼谷子曾经说过:“仁人轻货(财物),不可诱以利,可使出费;勇士轻难,不可惧以患,可使拒危;智者达(知晓)于数明于理,不可欺以诚,可示之以道理,可使立功。”就是说要抓住对方心理与情感上最易打动之处,将“情理”和对方的个性、处境、心思等因素紧密相连,申明利害,满足其最高情感价值需求,使之心动。而且在说理过程中,还要善于适应对方情绪思路的变化,因势利导。如顺着对象具有的种种疑虑,层层排除;顺着其合理的见解,适时赞许;根据其两难的处境谋划协助之;根据他憎恶的地方献策对付之。这种揣摩情意的说理方法通常能够取得很好的效果。

将以情服人与以理服人结合起来,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才能在与人交流的时候达到目的。说话要有逻辑

言之有序是指说话要有条有理,不颠三倒四,不丢三落四,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把事情、道理说清楚,体现说话人思路清晰,它还指说话者观点明确,前后一致,说理严密,合乎逻辑。这个逻辑就是说话人要共同遵守的说理规则,下面介绍两种说理的逻辑方法。1.类比法

这是一种根据两类事物某些属性的相同或相似,推断出它们其他属性也可能相同或相似的逻辑方法。运用这种方法说理,有助于听话人触类旁通地明白事理。例如老作家秦牧《试谈积累知识和描绘事物》中的一段话:“最后谈谈基本功的问题。基本功对于拿笔杆子的人很重要。不练是不行的。俗话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绘画的人常画,唱歌的人常唱,而搞文字的人怎么可以几个月不写东西呢?”把写作和绘画、唱歌类比,它们都属于文艺创作的范围,具有相同的基本属性,且通俗易懂,有说服力。但是要注意不要机械类比,就是把事物间的偶然相同或相似作为论据,或者是把表面上有些相似,而实质上完全不同的事物进行类比,从而推出一个荒谬的或毫不相干的结论。2.反证法

中国成语中有一个“自相矛盾”的故事,有一个人同时贩卖矛与盾,他向买家吹嘘他的矛是“无坚不摧”的,盾呢,是刀枪不入的。于是,有人马上提议他“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来验证一下他的宣传是否可靠,这人当场哑口无言。这就是反证法的具体运用。有时对某个道理或问题,不容易从正面解释或反驳,不妨就换个说理方法,通过论证与此相反的论题的正确与否,来反面说明问题的是非曲直。

为了让我们说话更加具有说服力,不如学习一些简单的逻辑方法,除了以上介绍的两种,还有两难逻辑、归谬法等。说话要有分寸感

说话要有分寸,分寸拿捏得好,很普通的一句话,也会平添几许分量,话少又精到,给人感觉深思熟虑。而说话的分寸决定与你谈话的对象、话题和语境等诸多因素的需要。换句话说,要言之有度。

有度的反面则是“失度”,什么叫做“失度”呢?一般说来,对人出言不逊,或当着众人之面揭人短处,或该说的没说,不该说的却都说了。这些都是“失度”的表现。下面我们就简要介绍一些在谈话中禁忌的话题,接触这些话题容易导致谈话“失度”,产生不良效果。

第一,健康状况。当然如果是和十分亲密的人交谈,这种情况不在此列。

第二,有争议性的话题,除非很清楚对方立场,否则应避免谈到具有争论性的敏感话题,如宗教、政治、党派等易引起双方抬杠或对立僵持的话题。

第三,他人的隐私。包括年龄、东西的价钱、薪酬等涉及隐私的话题不要接触,容易引起他人反感。

第四,个人的不幸。不要和同事提起他所遭受的伤害,例如他离婚了或是家人去世等。当然,若是对方主动提起,则要表现出同情并听他诉说,但不要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而追问不休。

第五,还包括一些不同品味的故事。一些有色的笑话,在房间内说可能很有趣,但在大庭广众之下说,效果就不好了,容易引起他人的尴尬和反感。

在人际交往中,谈话要有分寸,认清自己的身份,适当考虑措辞。哪些话该说,哪些话不该说,应该怎样说才能获得更好的交谈效果,是谈话应注意的。同时还要注意讲话尽量客观,实事求是,不夸大其词,不断章取义。讲话尽量真诚,要有善意,尽量不说刻薄挖苦别人的话,不说刺激伤害别人的话。说话要委婉含蓄

委婉是一种既温和婉转又能清晰明确地表达思想的谈话艺术,是运用迂回曲折的语言含蓄地表达本意的方法。说话者特意说些与本意相关的话语,以表达本来要直说的意思。这是语言交际中的一种缓冲方法,它能使本来也许困难的交往,变得顺利起来,让听者(或观众)在比较舒适的氛围中领悟本意。

它的显著特点是“言在此而意在彼”,能够诱导对方去领会你的话,去寻找那言外之意。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委婉含蓄的话,不论是提出自己的看法还是劝说对方,都能比较适应对方心理上的自尊感,使对方容易赞同,接受你的说法。有些话,意思差不多,说法稍有不同,给人感觉却大不一样,如:谁——哪一位;不来——对不起,不能来;不能干——对不起,我不能做;什么事——请问你有什么事;如果不行就算了——如果觉得有困难的话,那就不麻烦你了……前者太直白,后者委婉动听了许多,让人容易接受。

林肯一直以具有视觉效果的词句来说话,当他对每天送到白宫办公桌上那些冗长、复杂的官式报告感到厌倦时,他提出了反对意见,但他不会以那种平淡的词句来表示反对,而是以一种几乎不可能被人遗忘的图画式字句表达。“当我派一个人出去买马时,”他说,“我并不希望这个人告诉我这匹马的尾巴有多少根毛。我只希望知道它的特点何在。”

委婉含蓄的表达方法有以下几种:赞扬法,目的是顾全对方的面子,使对方容易下台;暗示法,很难说出口的话可以采用这种方法;模糊法,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说话不能只顾自己过瘾

说话,通常不是说给自己听,而是说给别人听;既然如此,你又怎么能不去考虑一下别人听了这些话,会有怎么样的解读呢?

说话说得好,不如说得巧。

一句话可能令你晋位升爵,但也有可能为你惹来杀身之祸。尽信书不如无书,同样的,如果不具有融会贯通说话的学问,那就少言为妙。

三国时期的杨修,在曹营内任主簿。他为人才思敏捷,是当时不可多得的人才之一,但是由于十分恃才自负,屡次得罪曹操而不自知。

某次,曹操建造一所花园,竣工后,曹操四处观看,不发一语,只提笔在门上写了一个“活”字,想和手下人打个哑谜。众人看了都不解其意,只有杨修笑着说:“‘门’内添‘活’字,乃‘阔’字也。丞相是嫌园门太窄了,想扩宽它。”

于是,手下再筑围墙,改造完毕又请曹操前往观看。曹操看了非常高兴,一问之下,知道杨修毫不费力就解出自己出的谜题,嘴巴上虽然称赞几句,但心里却很不是滋味。

又有一天,塞北送来一盒酥饼,曹操在盒子上写了“一盒酥”三字。正巧杨修进来,看了盒子上的字,竟不待曹操开口,径自取来汤匙与众人分食那一盒糕饼。

曹操被他大胆妄为的行径吓了一跳,此时,杨修嘻嘻哈哈地说:“盒子上写明了一人一口酥,我又怎么敢违背丞相的命令呢?”

曹操听了,虽然勉强保持风度、面带笑容,心里却十分厌恶杨修这种得了便宜还卖乖的行为。

曹操生性多疑,深怕遭人暗中谋害,因此谎称自己在梦中会不自觉地杀人,告诫身边侍从在他睡着时切勿靠近他,后来还故意杀死一个替他拾被子的侍从,想藉此杀鸡儆猴。

没想到杨修得知这件事,马上看穿曹操的心意,当着曹操的面喟然叹道:“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

曹操哪里经得起这样的冷嘲热讽,下定决心,非把杨修这个人除之而后快不可。

机会终于来了。曹操率大军攻打汉中,迎战刘备时,双方于汉水一带对峙很久。曹操由于长时间屯兵,已经陷入进退两难的处境。此时,恰逢厨子端来一碗鸡汤,曹操见碗中有根鸡肋,感慨万千。

刚好夏侯惇在这时进入帐内禀请夜间口令,曹操随口说道:“鸡肋!鸡肋!”夏侯惇便把这两个字当做口令传了出去。

行军主簿杨修听了这事,便叫随行的部众收拾行装,准备归程。

夏侯惇见了惊恐万分,立即把杨修叫到帐内询问详情。

杨修解释道:“鸡肋鸡肋,弃之可惜,食之无味。今进不能胜,退恐遭人笑,在此有何益处?来日魏王必班师矣。”

夏侯惇对杨修的这一番解释非常佩服,于是,下令营中将士打点行装,好鸣金收兵,准备撤退。

曹操得知这种情况,一口咬定杨修造谣惑众,在他身上安了一个扰乱军心罪,毫不留情地把他杀了。

杨修颇有些聪明,最后却聪明反被聪明误。他恃才傲物,只想一味夸耀自己的机智,完全不顾及别人的感受好恶,即使面对的是顶头上司,还要处处露一手,终于惨遭灭顶的命运。

说话,通常不是说给自己听,而是说给别人听,既然如此,你又怎么能不去考虑一下别人听了这些话,会有怎么样的解读呢?

一个真正懂得说话的人,不见得字字珠玑、句句含光,但是,他总是能说出对方想听到的话。说话要懂得变通

原则,是一条待人接物的轨道;但是墨守原则,这条轨道便会成为碍手碍脚的束缚,不但窄化了你的视野,并且局限了你的人生。做人的最高原则,应该是“可以随时改变你的原则”。

从前有个读书人,自认学富五车,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喜欢引经据典、咬文嚼字一番。根据他的说法,是为了“不违古训”,展现读书人的“满腹经纶”。

一天,读书人的家里突然发生火灾,救火不及的大嫂气喘咻咻地对他说:“快点叫你哥哥回来救火,他在隔壁王大爷家下棋。”

读书人出了大门,他心想:“嫂子叫我快一点,这有违古训,圣贤书上不是都说‘欲速则不达’吗?我怎么能匆匆忙忙的呢?”

因此,他慢慢吞吞地走到王大爷的家,看见哥哥和王大爷正在兴高采烈地弈棋,读书人走上前去,默默地站在哥哥身旁观棋。好不容易,这精彩的棋局总算下完了,读书人这才说道:“哥哥,家里失火,嫂子叫你快点回去救火!”

哥哥一听,简直气得说不出话来,他浑身直抖,过了好一会儿,才咬牙切齿地骂道:“这么严重的事,你为什么不早点说?”

读书人一脸理所当然的样子,指着棋盘上的字说:“难道你没看见这棋盘上清清楚楚地写着‘观棋不语真君子’吗?”

到了这种地步,还耍什么斯文!哥哥听不下去,举起拳头正要打他,但想一想,到了这种地步就算打了也无济于事,于是硬生生地将拳头缩了回来。

读书人见哥哥缩回拳头,反而把脸凑了过去,说道:“哥哥,你打吧!棋盘上写着‘举手无回大丈夫’,你怎么可以把手缩回去呢?”

孔子说:“深则厉,浅则揭。”意思是当人们穿着衣服过河时,若是遇到水浅的时候,可以把衣服拉高了涉水过去,但是万一水太深了,怎么样都无法避免弄湿,你又何必多此一举地把衣服拉高呢?

连孔子这样的至圣先师都不能不依照情况调整他做人处世的方法,我们身为凡夫俗子,又岂能那么不知变通?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原则,都有自己的习惯,但是当情况改变了,你若不能跟着改变,你就会被淘汰。

固守原则,未必是件坏事,但是不知变通,你的路便会越走越窄,只有纵观全局的人,才能进退得宜,海阔天空。说话就是要“有话好说”

狄摩西尼曾说:“一条船可以由它发出的声音知道它是否破裂,一个人也可以由他的言论知道他是聪明还是愚昧。”

这句话告诉我们,人们往往用内心的思想来评断自己,但是,别人却会从你口里说出来的话来评断你这个人。

纪晓岚是众所皆知的机智才子,此外,他还是个绝佳的沟通高手。纪晓岚在小的时候就已经非常有大将之风了。有一次,他和几个孩子在路边玩球,一不小心,把球丢进了一个轿子里。

大家匆匆忙忙地跑过去一看,这可不得了!轿子里坐的竟然是县太爷,不仅如此,那颗皮球还不偏不倚地击中了他的乌纱帽!“是谁家的孩子胆敢在这里撒野?”乌纱帽被天外飞来的一球打歪的县太爷怒斥道。孩子们一哄而散,惟独纪晓岚挺着胸膛,走上前去想讨回皮球。

纪晓岚恭敬地对县太爷说:“大人政绩卓越,百姓生活安乐,所以小辈们才能在这里玩球。”

县太爷一听,气马上消了一半,他笑着说:“真是个小鬼灵精!这样吧,我出个上联给你对,要是你对得上,我就把球还给你。”

县太爷环顾了一下四周,出了道题目:“童子六七人,惟汝狡!”

纪晓岚眼睛一转,说出了下联:“太爷二千石,独公……”“独公什么?赶快说啊!”“大人,如果把我的球还给我就是‘独公廉’,要不然就是‘独公……’”纪晓岚故意支支吾吾地不说下去。

县太爷看到这种情形,不由得哈哈大笑,他一边把球还给纪晓岚一边笑骂道:“好小子,真有你的!我才不要中了你的圈套,成了‘独公贪’咧!”

一言定江山,一个人的谈吐便有可能改变他的一生。20世纪60年代,美国有一位民权运动者,在街头巷尾宣传“种族平权运动”。他的声音冷静,但用字遣词充满张力,一波接着一波的言语像一首交响乐,以一种锐利的形势层层迭上、推进人心。

当他终于以最深沉的嗓音嘶吼出“我有一个梦!我有一个梦”时,台下的群众全被震慑住了,他们疯狂地响应着:“阿门!阿门!”

这个名叫马丁·路德·金的民权运动者,便以这篇著名的《我有一个梦》的演讲席卷全国,改写了美国的历史。

征服一个人,以至于征服一群人,有很多时候用的往往不是刀剑,而是舌尖。

我们也许没有纪晓岚的机灵,没有马丁·路德·金的魅力,但是“有话好说”,乃是我们必须用一生来学习的艺术。说话之前要听懂别人的话

口才不是天生的,都是后天训练得来的。但是,在学会说话的艺术之前,请先学会如何听话。

何老太太经过菜市场时看到有人正在拍卖龙虾,15两重的一只仅仅只要200元,但是八只绑成一串,一次至少得买一串。因此,何老太太站在摊位前凝望良久,举棋不定。

这时,有位年轻的妇人挤了过来,对何老太太说:“老太太,是不是也想买龙虾?可是八只太多了,我们俩合着买好不好?”何老太太想了想,开心地答应了,两人各出800元,一起买了八只大龙虾。

年轻的妇人把龙虾分成两袋,一袋五只,另一袋三只,然后说:“老太太,我家只有两个人,所以我拿三只就好了,你比我多拿两只,再付给我400元好吗?”老太太心想,今儿个晚上儿子全家都会回来,大伙儿打打牙祭也好,于是就答应多拿两只,另外又多付了400元给那位年轻的妇人。

回到家里,何老太太连忙把她的战利品展示给老公看,并且把经过向何老先生叙述了一番。

老先生听了,大声喊道:“老婆,被人骗啦!”

她是什么时候被骗的呢?

原来,何老太太只买了五只龙虾,却总共付了1200元,因为那位妇人告诉她说“比我多拿两只”。事实上,妇人只是将自己的其中一只给了老太太,老太太多了一只,妇人少了一只,这么一加一减,不就差了两只吗?

不懂得拐弯抹角说话,你便会伤了别人的心;不懂得拐弯抹角听话,你便会上了人家的当而不自知。

明枪易躲,暗箭难防,听不懂别人的话,你便会被人卖了还替人数钞票,从今天开始,嚼点口舌来训练自己能听能说吧!说话之前先了解状况

富兰克林曾经提醒我们:“当发怒和鲁莽开步前进的时候,悔恨也正踩着两者的足迹接踵而来。”

遇到不如意的事情就勃然大怒,只不过是宣泄自己的不满情绪而已,绝不会帮助自己解决问题,或是走出困境。

某企业的一个市场调查科长,因为提供了错误的市场信息而造成了企业的重大损失。犯了这样严重的错误,毫无疑问,企业总经理可以不问理由地对他进行斥责,甚至撤职。

但是,这位怒上心头的总经理还是忍了忍,他想得先了解一下:到底是这位科长本身不称职而听信了错误信息呢,还是由于不可预料的原因导致的?

于是,这位经理压下了心中的怒火,只是心平气和地把科长叫来,叫他把判断失误的原因写一个报告交上来。

事情就这样拖了一段时间,几个月之后,这家公司因为这位市场调查科长提供的信息极为准确而饱赚了一笔。

于是,总经理又叫人把那个科长请来,说:“你上次的报告我看了,你们的工作做得不太细致,有一定责任,但主要是不可预测的意外原因造成的,因此公司决定免除对你的处罚,你也就不要把它再放在心上,只要以后记取教训就行了。这一次,你做得不错,为公司提供了重要信息,我们仍然一样地表扬你。”

说完之后,总经理随即从办公桌里拿出一个红包递给他,这个科长接过来时,不禁眼眶泛红。

俄国文豪屠格涅夫曾经说道:“开口之前,应该先把舌头在嘴里转十个圈。”

因此,千万要切记,在开口批评人之前,一定要了解事实,在心里问一下自己:“我不会搞错吗?”

否则,乱指责人,不仅落了个乱骂人的坏名声,事后还得向下属赔礼道歉。

然而,就算是你能放下架子,坦率地向下属说:“对不起,是我弄错了。”下属所受的伤害和内心对你的憎恶,却很难一下子就冰释。

如果你了解这个错误确实是下属犯的,也还要进一步调查和思考:这个下属该承担多大的责任?错误的原因是不可避免的,是一时的疏忽,还是责任心不强,甚至是明知故犯?

因此,你一定要管好自己的口,要牢记一句话:“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见到问题时,先别忙着发怒和批评人,而是去了解情况。

这样一来,主动权就操纵在你的手里,你想在什么时候、采取什么方式对他进行批评,完全由你决定。说话别去踩别人的痛处

每个人身上也都有几片“逆鳞”存在,惟有小心观察,不触及对方的“逆鳞”,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痛处”,才能保持圆融的人际关系。

英国作家托马斯·富勒曾经写道:“失足引起的伤痛很快就可以恢复,然而,失言所导致的严重后果,却可能使你终身遗憾。”

一个人若想和上司、同事间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一定要记住:保持适当距离,做事公私分明,尤其要注意,言谈之间不要说到别人的痛处。

被击中痛处,对任何人来说都是件不愉快的事。

不管在什么情况下,不去碰触别人的痛处,不但是待人处事应有的礼仪,更是在都市丛林中左右逢源的关键。

有修养的人即使在盛怒之下,也不会扩散愤怒的波纹;但是涵养不够的人,被激怒了,往往就会面露凶貌,口出恶言,甚至随手拿起手边的东西往地上摔。

某些人暴跳如雷的时候,还会口不择言,用侮辱性的语言攻击别人最敏感的隐私,这是相当不明智的行为。

一旦你攻击他人的痛处,修养好的人虽不至于当场发作,与你破口对骂,但心中的疙瘩和怨恨往往难以抹平,如果不幸他是你的上司或客户的话,你就会变成被“封杀”的对象。

在公司里,“封杀”意味着调职、冷冻、开除。

如果你是公司负责人,“封杀”就代表对方拒绝继续与你往来,或是“冻结彼此的关系”。

中国古代有所谓“逆鳞”的说法,强调即使面对温驯的蛟龙,也不可掉以轻心。

传说中,龙的咽喉下方约一尺的部位,长着几片“逆鳞”,全身只有这个部位是逆向生长的,万一不小心触摸到这些逆鳞,必定会被暴怒的龙吞噬。

至于其他部位,不论你如何抚摸或敲打都没关系,只有这几片逆鳞,无论如何也触摸不得,即使轻轻摸一下也犯了大忌。

其实,每个人身上也都有几片“逆鳞”存在,即使是人格高尚伟大的人也不例外。惟有小心观察,不触及对方的“逆鳞”,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痛处”,才能保持圆融的人际关系。说话要善于“反败为胜”

美国在费城举行宪法会议的时候,会议中分为赞成派和反对派,讨论相当白热化。出席者的言论都非常尖锐,甚至演变成人身攻击。

由于出席者有着人种、宗教方面的差异,利害关系相同的人自然结合在一起,会议充满了火药味和互不信任的气氛。

眼看会议即将决裂时,持赞成意见的富兰克林适时地出面收拾了紊乱的场面,终于促使宪法成立。

面对反对派猛烈的攻击,富兰克林不慌不忙地对他们说:“老实说,对这个宪法我也并非完全赞成。”

这句话一出,会议纷乱的情形霎时停止了,反对派人士不禁感到怀疑:富兰克林既然是赞成派,为什么不完全赞成自己所提的宪法呢?

富兰克林顿了一会儿,才继续说:“我对于自己赞成的这个宪法并没有信心,出席本会议的各位,也许对于细则还有些异议,但不瞒各位,我此时也和你们一样,对这个宪法是否正确抱有怀疑态度,我就是在这种心境下来签署宪法的。”

富兰克林的这番话,使得反对派的激动和不信任态度终于平静下来,美国的宪法终于顺利通过。

一般人要化解对方的不信任感,往往会以强硬的口气说“请你相信我的话”,或者说“根本没有那回事”,结果反而使对方的不信任感更加强烈。

因为这样说,就像是要将对方的不信任全面否定,只保留自己单方面的主张,实际是一种正面的攻击,这样做是不会产生任何效果的。

对于一件事情,如果光是强调好的一面,那么对方对于你所说的话,就会存有不信任的潜在心理。

如果为了让对方相信自己,消除他的不信任感,而一再强调自己的优点,这样反而缺乏说服力。还不如利用人类潜在心理的“别扭心态”,来取得对方的信任。

例如,你可以先给对方一些不利于自己的消息,使对方觉得你“还蛮老实的”,这样一来,他就会产生想听你继续说话的意愿,你便可以附带地为自己说些好话,在不知不觉中,对方就会顺利地接受你的诱导。

富兰克林就是利用了这个技巧,先说一些对自己不利的话,使对方反而产生了信任感。说话绝对不能含糊不清

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大师米开朗基罗,在为教皇朱理二世绘制宫廷的天顶画时,朱理二世曾要求他必须将圣徒和先知们身上的衣服画得高贵华丽一些。

米开朗基罗对这项要求十分不以为然,但是又不便当面得罪教皇,于是,半开玩笑地说:“您知道的,他们原本就是穷人嘛,何必硬要他们装阔?”

后来,当他开始制作壁画时,教皇又派人传话,要他修改壁画上的人物。

米开朗基罗这次再也按捺不住,以平静的语气对传话的人说:“你回去转告教皇,修改壁画是一件小事,用不着他那么操心,还是请他老人家把心思用在如何把这个世界修改得好一点吧!”

米开朗基罗说话的功夫堪称一流,犀利的讽刺话语使得教皇朱理二世领教后,从此再也不繲唆。

如果你自认没有米开朗基罗的犀利口才,那么,与人交谈时应该注意,答话时千万别含糊不清,否则很容易产生误会,万一你无法自圆其说,必定陷入窘境,任何说话技巧都无济于事。

所以,说话要把握主旨和逻辑,要说得恰到好处,以免言谈有所闪失,授人把柄,甚至作茧自缚。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