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谷革命:成就苹果公司的疯狂往事(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13 03:20:46

点击下载

作者:(美)Andy Hertzfeld(安迪·赫茨菲尔德)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有限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硅谷革命:成就苹果公司的疯狂往事

硅谷革命:成就苹果公司的疯狂往事试读:

内容简介

曾几何时,把电脑作为日常工具使用还只是个遥远的梦想。《硅谷革命:成就苹果公司的疯狂往事》追溯到梦想的源头:苹果公司某个不起眼的角落,Mac电脑的诞生之地。本书历数了Mac电脑的开发始末,从1979年的一个研究项目开始,到1984年一鸣惊人成为举世瞩目的划时代产品。作者Andy Hertzfeld是Mac系统软件团队的核心成员,也是Mac系统用户界面的关键开发者之一。本书通过不同时期的照片、当初的手绘草图以及Hertzfeld的第一手资料,向我们展示了个人电脑在诞生之初的模样。故事惟妙惟肖,Mac团队核心成员的形象跃然纸上。直到今天,这些天才所创造的奇迹仍然惠及不计其数的人。

©2005 by Andy Hertzfeld

Simplified Chinese Edition, jointly published by O’Reilly Media, Inc. and Publishing House of Electronics Industry, 2017. Authorized translation of the English edition, 2005 O’Reilly Media, Inc., the owner of all rights to publish and sell the same.

All rights reserved including the rights of reproduction in whole or in part in any form.

本书简体中文版专有出版权由O’Reilly Media, Inc. 授予电子工业出版社。未经许可,不得以任何方式复制或抄袭本书的任何部分。专有出版权受法律保护。

版权贸易合同登记号图字:01-2009-5366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硅谷革命:成就苹果公司的疯狂往事 /(美)安迪g赫茨菲尔德(Andy Hertzfeld)著;薛命灯,洪慧芳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7.10

书名原文:Revolution in The Valley: The Insanely Great Story of How the Mac Was Made

ISBN 978-7-121-32380-5

Ⅰ.①硅… Ⅱ.①安…②薛…③洪…Ⅲ.①电子计算机工业-工业企业管理-经验-美国Ⅳ.①F471.266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7)第183850号

策划编辑:张春雨

责任编辑:徐津平

印  刷:北京顺诚彩色印刷有限公司

装  订:北京顺诚彩色印刷有限公司

出版发行:电子工业出版社

     北京市海淀区万寿路173信箱 邮编:100036

开  本:720 1000 1/16  印张:18.75  字数:341.9千字

版  次:2017年10月第1版

印  次:2017年10月第1次印刷

定  价:89.00元

凡所购买电子工业出版社图书有缺损问题,请向购买书店调换。若书店售缺,请与本社发行部联系,联系及邮购电话:(010)88254888,88258888。

质量投诉请发邮件至zlts@phei.com.cn,盗版侵权举报请发邮件至dbqq@phei.com.cn。

本书咨询联系方式:010-51260888-819,faq@phei.com.cn。献给我的妻子Joyce继子Nick我的“挚友”Burrell Smith以及其他原Macintosh团队的亲密战友推荐序1

Macintosh精神

2010年我曾经读过旧版的《苹果往事:开发麦金托什的非凡岁月》,时隔七年,电子工业出版社联合我所在的团队重启了这本书,这对我个人意义非凡。打开重新设计的书封,那些或者欢快,或者悲伤的文字,把我重新拉回了上个世纪80年代的辉煌岁月……

我们知道,苹果公司现在的所有电脑产品的命名都和Mac相关,比如Macbook、MacBook Pro、MacBook air、iMac、Mac Pro,等等,但是第一代苹果电脑却和Mac没什么关系。开天辟地的是Apple I,居功至伟的是Apple II,这两个伟大的产品基本上是沃兹单枪匹马做出来的,也是苹果公司上市的基石。这本书描述的就是Apple II之后的故事,作者是Andy Hertzfeld,1979年加入苹果公司,1981年加入了Macintosh团队,是Macintosh系统软件的核心设计师之一。

我们把时光的指针拨回到1979年,那时苹果公司有四款产品正在研发,AppleII、Apple III、Lisa和这本书的主角——Macintosh。其实Apple II一直充满活力,在退出历史舞台之前都是苹果公司的支柱产品,Apple III和乔布斯主导的Lisa就比较惨了,命运多舛,公司策略摇摆不定,一会万般宠爱,一会无人问津,这种境遇很难做出好的产品,结果Apple III只生产了9万台,Lisa更可怜,1983年推出,1986年彻底终止,余货被埋在犹他州的垃圾堆里。这时候Mac的原型正在孕育,这是个微不足道的项目,项目代号叫做“安妮”,项目的负责人是Jef Raskin。

Jef Raskin是苹果公司的第31位员工,同样是一位技术牛人。苹果公司的开创者们似乎都脱不开人文与技术的情怀,Jef的专业是计算机科学,但是在大学里教过音乐和视觉艺术,在厌倦教书之后,就租了一只热气球,飞到校长家上空大声喊道,我辞职啦。

1979年,Jef说服了当时苹果公司的管理者Mike Markkula,成立了一个小规模的项目组用来研发廉价的、同时具备图形界面和命令行的电脑,这个项目就是Macintosh。1979年到1980年,Jef都在撰写Book of Macintosh,描述这款产品的诱人愿景。他在书中写到,计算机的用户应该是普通人,不仅仅是黑客,除了神秘的命令行,还得有图形界面。如果个人电脑能够真正面向个人,那么任何一个家庭都应该拥有一台。

Macintosh项目初期并不受公司重视,动不动就要被解散,终于有一天,这个项目被乔布斯盯上了。在Lisa项目折戟沉沙之后,乔布斯迫切需要一款产品来证明自己,这款产品就是Macintosh。从此,一段荡气回肠的技术革命拉开了序幕,一个新的时代开始了!

本书的作者Andy Hertzfeld不仅是一位卓越的系统工程师,而且笔触细腻幽默,他用细节和写实的笔法还原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Andy是怎么加入Macintosh的项目呢?有一天乔布斯走进Andy的办公室,劈头就问:“你行吗?Macintosh团队只要真正的能人,我不确定你是不是能行”。Andy直视乔布斯的眼睛:“我能行”。几个小时后乔布斯跑回他的办公室告诉Andy,你已经正式成为Macintosh团队的一员了。Andy很开心地说,我交接下工作就可以去新团队报道了。结果乔布斯直接拔掉了Andy电脑的电源线,抱起主机和显示器说,不要再浪费时间了,我这就带你去新工位。

关于乔布斯的现实扭曲立场,书中也有非常有趣、细致的描写。比如:“这是乔布斯的决定。他坚持要我们在1982年年初上市,而且不接受任何异议。如果有什么词可以形容这种情况,那一定是来自《星球迷航》的‘现实扭曲力场’。乔布斯就具备了这种能力。”“现实扭曲力场。只要乔布斯在场,现实是可以被改变的。他几乎可以说服任何人,让他们接受他的想法。等他离开,这种力场就会逐渐消失,但要给出一个合理的时间表真的很困难。而且,在与乔布斯共事时,你还需要了解其他的一些事情。”“如果他跟你说一件事情很糟或很棒,到了第二天,他可能就不这么认为了。你对他所说的话要有选择性地听。另外,他处理新想法的方式真的很奇怪。如果你告诉他一个新想法,他一般会告诉你说,这个想法很愚蠢。不过,如果他真的很喜欢这个想法,那么一周之后,他会跑过来跟你提出这个想法,就好像是他想出来的一样。”

最初团队成员还尝试着破解这种力场,但“最终还是放弃了,我们只能把它当成是自然界的一种神奇力量”。

开发Macintosh的过程复杂而曲折,其中有欢笑、有泪水、有教训、有背叛,但是Macintosh精神一直贯穿其中。Andy在书的最后写道:Macintosh则不同,它背后的驱动力主要还是来自艺术价值,它无视外部竞争,目的是要开发出一款非凡卓越的产品。我们希望Macintosh成为技术和艺术的双重杰作,在每个想象得到的环节上都追求巅峰的艺术水准。对我们来说,并不存在微不足道的细节(见《主板美学》一文),“还不错”就是不够好。要得到乔布斯的首肯,必须达到卓越。

读完全书你会发现,Macintosh团队的迫切感、野心、追求卓越的热忱、艺术家的气质和幽默感同时都被注入到了这款产品中,这种精神穿透了三十多年的时光迷雾,依然激励着我们继续前行。

这本书值得所有热爱科技产品的互联网人阅读。池建强极客邦科技总裁,公众号“MacTalk”出品人推荐序2

往事并不如烟

老版的《苹果往事:开发麦金托什的非凡岁月》我读过两遍,2010年春节前看了一遍,假期又看了一遍,非常喜欢。后来遗憾的是这本书很快就绝版了,想推荐给读者时,却发现无书可买。很高兴这次电子工业出版社与极客邦科技合作重启了这本书,中译名更忠于原书的英文名字——《硅谷革命:成就苹果公司的疯狂往事》。这次重启修订了旧版的翻译错误,校对了技术细节,让全书的阅读节奏更适合中国读者,图文更加精美。于是我又读了一遍,前前后后,算是读了三回。

对于这段苹果公司并不鲜为人知的历史来说,这本书从一个亲历者的视角给Mac的诞生加了一大段注解。这也是苹果拥趸者最喜欢看的内容。

彼时的乔布斯,恰似刚受封齐天大圣,自信无所不能,被排挤到Lisa项目之外意味着他将来没有权利说这是他设计的产品,所以乔布斯最想做的事情就是找个项目来证明自己。他对于“自己参与设计”的项目无疑是寄予厚望的,也给予了足够的支持,否则这个从概念项目起步的团队也不可能发展起来。对于这个团队的多数人,他们要研发的这个产品,不为名不为利(实际上也只有少数几个人得到了名利),更多的是创造性工作给自己带来的成就感,什么是激情,或许这就是。

对于1984年苹果公司推出的Macintosh,现在来看,或许是那个寓意深刻的广告更为令人津津乐道。当时的Macintosh只能算是杰出的电子艺术品,是否是成功的产品很难定论。毕竟从市场表现来看,没有给苹果公司带来像Apple II那样的辉煌。这个产品的推出从某种程度上也间接促成了乔布斯被赶出苹果公司。是苹果公司发展历史上的一道分水岭。如果没有当初,或许也不会成就后来的乔布斯。现在的Mac,其实无法让人等同于1984年的Macintosh……我相信只是有些精神会延续下来……或许这样就已经足够了。

在这本书的最后,作者Andy Hertzfeld感伤:“我理想中的Macintosh团队模式显然已经消失了,变成了一个我们以前常常取笑的大型组织,官僚主义盛行,勾心斗角严重。”曲终人散,这个团队的大多数人都将不再服务于苹果公司。这也是那些非凡团队成员的普遍命运。

阅读这样一本书,对我们更有价值的是从中学习那些经验和教训,关于人,关于事。让人欣喜,让人心酸。冯大辉无码科技 CEO,公众号“小道消息”出品人推荐序3

Macintosh传奇

我是这本书上一版的忠实粉丝,翻来覆去读过许多遍,至今依然把它摆在书架最趁手的位置。感谢电子工业出版社重新推出它,这样的好书应该让更多的人读到。

我们中的绝大多数人,一辈子都不会有机会亲身参与Macintosh这样划时代产品的诞生。我们只能从各种传记和电影中了解那些非凡的传奇。科技记者和纪录片导演用精湛的技艺设计了这些文艺作品,他们控制节奏、布置情绪、精巧地塑造戏剧性,让故事扣人心弦。可当我们合上书,生活继续,这些作品带来的感动和信念在我们上空盘旋一会儿,找不到落脚点,便消散开了。

这本书却大不一样,书的作者是亲身参与Macintosh项目的一位工程师,他像编写程序逻辑一般,用第一现场的视角,克制而冷静地记录Macintosh的故事。所以这不像是传统意义上的传记或回忆录,刚读起来的时候甚至会觉得有点生涩,要读上一会儿才能找到节奏。

然而接着读下去你会发现,当文字没有了说教和迎合的企图心,叙述去掉了繁重的修辞和结构时,故事本身的光彩便闪耀出来。在一篇篇短小又白描的文章中,我们穿透了笼罩在乔布斯和苹果之上的英雄光环,用工程师的第一视角望向Macintosh,我们可以在书里看到伙伴之间的插科打诨,看到团队的野心和挣扎,以及众多的技术细节——工程师写起技术来可是毫不含糊,内容硬朗而细致,甚至有些啰嗦。

但正是这样的啰嗦,让书中的情节和我们自己的日常工作产生了神奇的关联。你会在恍惚中产生真切的代入感,想起自己在工作中遇到过的类似问题,想起自己曾像他们一样无助和沮丧。而他们对待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或许又会让你眼前一亮——这些工程师坚定的信念和幽默感,还有那股子认真劲儿,在书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令人动容。

除此之外,我们还能从字里行间体会到工程师的成就感,这些成就感并不来自于“发明了Mac”或“改变了世界”这样的宏大叙事,而是解决“把程序塞进600字节的可用空间里”或“藏一个图标到ROM中”这样具体的技术问题。

这似乎是在提醒我们,有时候太过于要求宏大的意义,甚至都忘了驱动我们在工程的世界里越走越远的,本来就是“解决小问题”带来的成就感。而当我们在书里借由Macintosh重温这样的成就感时,或许可以给那些枯燥的日常工作找回一些久违的激情。

这些工作可能永远无法同创造Macintosh相媲美,可是当我们赋予它同样的意义和情绪,并在其中追寻自己的荣耀和成就感时,我们便写下了属于自己的传奇。

在我看来,这就是这本书的现实意义所在。邱岳无码科技合伙人,公众号“二爷鉴书”出品人译者序

有一天,InfoQ郭蕾发了一本书给我,问我对这本书感不感兴趣,想不想翻译。我一看,封面图片里有一群工程师模样的人,其中一人还抱着一台老式的Mac电脑,很明显这是一本有关苹果公司的书。作为一名理性的非资深苹果用户,看到与苹果公司相关的书难免想去一探究竟。有关苹果公司的书也不在少数,包括我自己数年前买过的那本《乔布斯传》,那么郭蕾介绍的这本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为什么之前没有看到过?

我迫不及待地点进去看这本书的资料。这本书讲的是苹果公司早期开发Mac电脑的故事,故事发生在1979年至1985年之间。20年后,作者Andy Hertzfeld把这些故事搬到了他的网站上,并在2004年集结成书出版。2009年,繁体版在台湾上市。2010年,第一个简体中文版在大陆上市。这本书距今有些时日了,所以不知道它也实属正常,但它一定不是一本普通的书。因为年代有点“久远”,它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但它曾经不止一次地风靡世界。

欣然接受翻译事宜之后,我立马翻看原书。每读完一个故事,都禁不住感叹一番。有些故事让人忍俊不禁,引得你会心一笑;有些故事让人思绪万千,就好像作者在故事里暗藏玄机;有些故事好像就在你身边发生过一样,让你不禁拍案叫绝。三十多年前发生的故事,在今天读来仍然让人热血沸腾,大概这就是这本书最特别的地方。

全书的故事涉及到众多人物,大部分都是当初Mac团队的重要成员。他们一个个性格鲜明,各怀绝技,最重要的是他们拥有一颗改变世界的心。他们经历了重重困难,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贡献给了Mac电脑项目,最后创造出了一个划时代的产品,恐怕也只有这种纯粹的激情才能够让梦想变成现实。

你可以从这本书中看到技术与商业,看到团队与管理,看到极客与梦想,看到成长与突破,看到人性与情感,最后汇聚成一种精神、一种热情、一颗纯粹的希望改变世界的心。这是三十多年前发生在硅谷的一场技术革命,时过境迁,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但支撑这一切的力量却一直没有改变过。在现如今创新变得举步维艰的年代,更需要这种精神。

这次电子工业出版社联合InfoQ中国以全新的面貌把这本书的简体中文版再次呈现给读者,也是希望读者能够在感受当年疯狂岁月的同时,能够有所斩获。这是第二次推出简体中文版,对旧版进行了深度修订,修正了旧版存在的错误,并在行文风格上做了一定程度的调整,让它更符合大陆读者的阅读习惯。

这次的重启版凝聚了多方的努力,汇集了来自电子工业出版社和极客邦(InfoQ中国运营主体)的各方的力量,包括发起人电子工业出版社的图书策划张春雨、InfoQ郭蕾,以及参与图书制作的极客邦的钟韵和周君凤、电子工业出版社的刘佳禾,等等,他们在这本书上倾注了专注的极客精神,读者才能再次看到这部图文并茂、内容深刻的作品。

这可能不是一本能让你读上五年甚至十年的书,但当你五年甚至十年之后再回过头来读这本书,你仍然不会觉得它过时,或许,你还能从中领悟到更多的东西。薛命灯 InfoQ高级社区编辑2017年9月 于上海导读

有时候,在某些特殊时期,会出现一些影响后世数百年的重要发明,我们无法预知这些发明,而发明者和参与者本身的目的也往往不是金钱,而是为了创造非凡的业绩,获得个人成就感。

Macintosh电脑的发明就属于这种技术奇迹,它的出现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深远的影响。现今的每一台电脑基本上都有Macintosh的影子,它们不同于过去任何一种类型的电脑。是谁研发出了这种革命性的产品?是什么激励了他们?他们都做出了哪些创新?他们如何权衡这一切?他们当时所处的环境又是怎样的?

有些问题也许可以从其他书中找到答案,但那些答案通常就像电视上那些由局外人杜撰、经过刻意剪辑的真人秀节目一样。偶尔,我们也会读到一些关于Macintosh及其发明人的真实报道,但基本上没有一篇比得上这本书。

这本书集中描述了这台神奇电脑背后的功臣们的故事,而且比过去任何一本书籍的讲述更加引人入胜。你会发现,这群人对于成就非凡所保持的热情与执着竟是如此的生动感人。

这群执着于非凡的年轻人竟然能创造出这项影响世界的科技产品,让人不禁肃然起敬。他们在书中的言辞和行为,让我回想起那段以内部奖赏、而非金钱奖励创新的难忘时光。沃兹自序

我在1978年1月花了大部分积蓄买了一台Apple II电脑(序号1703,16KB内存,含税价1295美元),这是我这辈子买过的最棒的东西。我立马就喜欢上了它,而且越是深入了解它就越是感到兴奋。它有七个扩展槽和高分辨率彩色显示屏,还有说不清的好质感。我很庆幸能买得起电脑,而且还是这么神奇的一款产品,它的优点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

我开始把闲暇时间都耗在这台电脑上,就算在很忙的时候,也会花时间来探索这套系统。在自学完6502汇编语言之后,我才意识到它其实一点也不简单,它的程序风格正如苹果电脑的其他设计一样巧妙而怪异。尤其是它那高分辨率的彩色显示,简直就是出自狂热艺术家之手。后来,因为太过迷恋Apple II,我放弃攻读硕士学位,于1979年8月加入苹果公司,成为一名系统工程师。

Apple II创造了技术与销售奇迹,而它最棒的地方在于当初的开发想法,它不同于一般商品的构思设计,它的初衷是苹果电脑联合创始人沃兹想给自己设计一台绝佳的电脑,并让“组装电脑俱乐部(Homebrew Computer Club)”的朋友另眼相看。他的设计展现出了无限的可能性,好像只要你够聪明,Apple II就是万能的。

苹果公司的早期员工大都是它的用户,它是苹果员工艺术创作与梦想的结晶。它独到的设计理念也获得了其他研发者的认同,启发了其他创新应用设计。

从Apple II狂热分子到苹果电脑员工的转变就像是登上了奥林匹斯山(希腊第一高峰,希腊神话众神的居处)一样,我得以漫步于众神之间,与偶像并肩作战。早期的苹果团队高人云集,沃兹、Rod Holt、Mike Markkula等人都位列其中。我很荣幸能够认识他们,并亲身经历苹果的传奇。

苹果公司的另一位联合创始人乔布斯极富远见和胆识,在Apple II电脑窜红之际,苹果公司于1978年秋推出了两个全新的项目(代号Sara和Lisa),目标锁定非一般玩家。Sara是Apple II的加强版,配备相同的微处理器和更大的内存,支持80列显示,主要面向小型企业。Lisa则是性能更好但价格更贵的新一代办公电脑,主打革命性的图形用户界面。1979年8月,在我加入苹果公司时,这两个项目都已经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当中。

Sara与Lisa项目团队按照传统模式进行编制,从惠普等公司招来了很多专家,每个团队由来自不同级别的工程师和销售人员组成。当我听说由Jef Raskin来主导研发Macintosh项目时,我很担心苹果独特的自由风格将就此消失。Jef从苹果公司客服部找来一位十分聪明的年轻技术员Burrell Smith担任Macintosh的硬件设计师,Burrell很快就完成了一组绝佳的设计。Burrell十分推崇沃兹的Apple II设计,而他自己则更是浮想联翩,设计出了比沃兹更疯狂的作品。他使出了浑身解数,使用最少的芯片幻化出无数绝妙的功能。Burrell设计的初版Macintosh主板就散发着一股Apple II所特有的创意气息,一看到他设计的主板,我就决定要加入这个项目。

乔布斯对Burrell设计的主板也赞赏有佳,后来接管了这个项目,把团队搬迁至偏远的办公区。Apple II已经打破了价格底线,成为一般老百姓都能买得起的个人电脑,但对于大多数没有技术背景的人而言,这台电脑依旧不是很好用。而Macintosh则发挥了Motorola 68000微处理器的潜能,提供了图形用户界面,成为历史上第一台又好用又实惠的个人电脑。我们当时都因为能够为普通人开发一台有用的电脑感到自豪,我们雄心勃勃,希望能够改变世界。

现今的大多数电脑用户都没有体验过没有图形界面的电脑是怎么一回事,当时的应用程序通常都是通过指令进行操控的,用户需要输入一些难懂的指令。因为没有标准的用户界面,人们必须学会每个新应用程序的指令,而对于大多数用户而言,根本就不值得如此大费周章。

设计Macintosh的原班人马受到了沃兹最初设计的启发,想再次运用他的创意精髓。我们本身就是最理想的用户群,我们打算为自己设计出最理想的产品。虽然苹果公司已经是一家很大的公司,不过乔布斯以他特殊的地位,把Macintosh团队独立出来进行细心呵护,使得苹果的创新价值观得以更充分地体现。

本书讲述了开发Macintosh所发生的故事,从1979年开始,到1984年1月成功上市,再到1985年5月31日乔布斯被迫离开Macintosh团队为止。这些故事大都按照年代顺序编排,并按照主题和性质进行分类。故事完整地涵盖了研发Macintosh的始末,希望能够为读者再现当时一个个精彩的瞬间。

多年来,我一直拿这些故事娱乐朋友和同事,却不太敢把它们写出来,因为我担心不管我怎么努力陈述事实,都难免会狭隘偏颇。后来我想到通过网络来传播这些故事,把它们分享给更多的人。于是我从2003年6月开始在夏威夷撰写这些故事,2004年1月在网站上发表,刚好赶上Macintosh上市20周年,那时我已经写了60多篇文章。

目前通过网站http://www.folklore.org发表的故事已经超过115篇,其中有很多都是短篇轶事而非长篇大论。这种类型的文章容易得到读者的反馈,而且多位作者可同时参与其中,在风格上不会加以限制。网络的空间是无限的,但如果以书本的方式来呈现就会有所限制,我们决定添加几篇由Macintosh项目核心成员所撰写的文章,包括Steve Capps、Donn Denman、Bruce Horn、Susan Kare,以此提供更多元化的内容,以飨读者。

Macintosh项目原班人马的成就与20世纪60年代Ivan Sutherland和Doug Englebart的研究以及70年代Alan Kay和Xerox PARC团队的努力有着深厚的关联。另外,Macintosh平台的持续演化也有很多精彩的故事,包括1994年成功切换至PowerPC技术的一些意外波折,以及数年后不惜一切与乔布斯再度联手的精彩内幕,希望这些传奇故事在将来也能得到流传。

Macintosh电脑后来相当成功,虽然与我们最初的预想不太一样。二三十年后,我们所创造的图形用户界面已经得到普及,但我认为我们当年的理想并未完全实现,要实现Macintosh的梦想仍然有待努力,或许真正的传奇尚未降临。本书主人公介绍

Bill Atkinson

Jef Raskin在1978年春天把Bill招进苹果公司,Bill开发的QuickDraw绘图引擎是Lisa和Macintosh用户界面的基础,后来他又独自开发了Macintosh的第一款应用程序MacPaint和HyperCard。1990年,他与别人共同创立了General Magic公司,开发个人智能通讯器(Personal Intelligent Communicator)。从1996年开始,他摇身一变成为全职自然生态摄影师,后来出版了一本名为Within The Stone的矿石写真影集(他的个人摄影作品网站http://www.billatkinson.com)。

Bob Belleville

Bob原先在Xerox公司担任Star的主要硬件设计师,于1982 年5月加入Macintosh团队担任软件经理,又于1982年8月取代了Rod Holt成为Macintosh部门的总技术负责人。他是苹果LaserWriter打印机的幕后主导者,让乔布斯得以通过LaserWriter与Adobe团队展开合作。他于1985年6月离开苹果 ,并于20世纪90年代加入硅谷图形公司(Silicon Graphics)。

Steve Capps

Steve在念高中时帮助学校图书馆完成计算机化,并在Xerox纽约罗彻斯特总部学习图形用户界面,之后于1981年9月加入Lisa打印团队。1983年1月加入Macintosh团队,在项目最后阶段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负责编写只读存储器(ROM)内的文字编辑器程序,并协助Bruce Horn开发Finder。他于1985年离开苹果,1987年重返苹果公司成为Newton PDA的主要研发者,后来自己创立了Onedoto公司。

George Crow

George于1981年夏天从惠普离职加入Macintosh团队,负责设计Macintosh电源和视频模拟电路板。他是当初说服Macintosh团队采用Sony 3.5寸磁盘驱动器的功臣之一。他于1985年9月离开苹果公司,与乔布斯共同创立NeXT公司,后来又回到苹果公司任职。

Donn Deman

Donn于1979年7月加入苹果公司,负责Apple III的BASIC语言开发,并在1981年9月加入Macintosh团队,编写Macintosh的第一个BASIC解释器。另外他也编写过记事本和闹钟等最原始的桌面小程序,还为苹果电脑用户编写了AppleScript指令。后来他加入了“开源应用程序基金会(OpenSource Application Foundation)”。

Chris Espinosa

Chris是在苹果公司成长起来的,1976年,14岁的他就以第8号员工的身份开始为苹果服务。放学后以每小时3美金的酬劳,窝在乔布斯的车库里开发BASIC演示程序,从那时候起,除了中间偶尔会短期地去伯克利大学念书之外,其他时间一直都在苹果公司工作。1981 年9月,乔布斯说服Chris休学,接任Macintosh文档经理,后来在公司里担任过多种类型的职务,包括AppleScript技术主管,后来从事开发支持工作。

Andy Hertzfeld

Andy于1979年8月加入苹果公司,负责Apple II的外围设备设计,于1981年2月加入Macintosh团队 ,成为Macintosh系统软件的主要开发者之一。他负责核心操作系统和用户界面工具箱的开发,还开发了很多桌面小程序。后来,他和别人共同创立了Radius(1986年)、General Magic(1990年)和Eazel(1999年)等三家公司。他也是本书的作者及Mac Folklore网站(http://www.folklore.org)的站长。

Joanna Hoffman

1980年10月,Joanna在Macintosh还只是一个研究项目时就加入了Macintosh团队,包办了Macintosh营销团队第一年的工作和大半的营销项目,并完成了《Macintosh用户界面手册》初稿,之后又担任国际营销团队主管,是Macintosh浴火重生后顺利打进欧亚市场的一大功臣。到了20世纪90年代,她成为General Magic公司的营销副总,在1995年退休专心照顾家人。

Bruce Horn

Bruce基本上是在Xerox PARC公司成长起来的,他从14岁那年的暑假开始就在Xerox打工,1982年1月加入苹果公司,成为Macintosh系统软件主要开发者之一,他开发了资源管理器、对话管理器和Finder。1984年夏天,他从苹果公司离职,到卡内基梅隆研究所攻读计算机博士学位,1999年与别人共同创立Marketocracy公司。

Brian Howard

Brian是Jef Raskin的好朋友兼合作伙伴,从1978年1月开始在苹果公司任职,在一开始就加入到Macintosh项目。原本他的正式工作是编写文档,但不久之后就变成Burrell Smith不可或缺的助手。他与别人共同设计了多款很棒的Macintosh电脑,Macintosh II ci就是其中一例。

乔布斯(Steve Jobs)

1976年,21岁的乔布斯与沃兹共同创立了苹果电脑公司。1980年秋天受到Lisa项目团队的排挤,1981年1月从Jef Raskin手中接管Macintosh项目,自此主导Macintosh团队,直到1985 年5月John Sculley将他撵走。1985年9月,他从苹果公司离职,与别人共同创立了NeXT公司。1996年12月,苹果公司收购NeXT,于是乔布斯又于1997年重返苹果公司任职。后来任苹果及著名计算机动画公司皮克斯(Pixar)的总裁,于2011年10月5日因病去世。

Susan Kare

Susan于1983年1月加入Macintosh团队,Macintosh电脑的大部分图像和字体以及最初的营销创意都出自她的设计,她还协助塑造了系统的整体外形与特质。她在1985年秋天离开苹果公司,加入Pixar,成为公司初创的十大元老之一,1988年之后成为一名卓越的自由图形设计师。

Larry Kenyon

Larry于1980年夏天加入苹果公司,参与开发Apple II的外围适配卡,并在1982年1月加入Macintosh团队负责开发初级软件,为Macintosh的ROM编写了很多驱动程序,也参与了内存管理器和文件系统的开发,他或许是Macintosh系统软件中最鲜为人知的一大功臣。

Jef Raskin

Jef于1978年1月加入苹果公司,负责创立苹果出版部门,1979年年初开始构想Macintosh项目,并于1979年9月自组小团队实践这个构想。他招来了Burrell Smith、Bud Tribble、Joanna Hoffman及Brian Howard等高手组成一个相当杰出的梦幻团队,并主持整个项目至1981年1月。1981年夏天,他离开Macintosh团队,次年2月离开苹果成立Information Appliance公司,设计比Macintosh更能体现其原始构想的小型计算机Canon Cat,他曾撰写The Human Interface一书阐述用户界面设计。

Caroline Rose

Caroline于1982年6月加入了Macintosh团队,主要负责编写Macintosh开发者文档《Macintosh内幕》的前三册。1986年,他离开苹果加入NeXT公司负责管理出版,过了一段时间后她又重返苹果担任Macintosh开发者技术手册Develop的主编。从1997年起,她开始为Adobe等公司编写技术文档,成为相当成功的自由技术文档撰稿人。

Burrell Smith

Burrell在1979年加入苹果公司时只是一位初级客户服务工程师,他精心设计的数字电路板凝聚了所有团队成员的共识,这项受沃兹启发的创意灵感成为整个项目的基础。他设计了五款不同的Macintosh电脑,也为LaserWriter打印机设计了数字电路板。1985年,他从苹果公司离职,并于1986年与别人共同创立Radius公司,开发出两项产品:“Radius全页显示”技术和“Radius加速器”。他于1988年退出计算机行业。

Bud Tribble

20世纪70年代初期,Bud在圣地亚哥大学与Bill Atkinson 和Jef Raskin两人相识。1980年9月,Jef说服他从华盛顿大学医学院休学一年,成为Macintosh的第一位程序员。他后来说服Burrell将6809处理器换成68000微处理器,是将Jef的构想变成苹果未来的一大功臣。一年半后,也就是1981年12月,他离开项目回到学校继续完成医学博士学业,1984年夏天,在完成学业后重返苹果公司任职。1985年9月,他离开苹果公司与乔布斯共同创立了NeXT公司,之后在Sun公司待了7年,又在Eazel待了半年,后来于2002年1月又重返苹果公司担任软件技术副总一职。

沃兹(Steve Wozniak)

沃兹于1976年与乔布斯共同创立苹果公司,他为Apple II软硬件所做出的卓越设计,奠定了苹果早期成功的基础。虽然他没有亲自为Macintosh原型机操刀,但他的技术天赋和幽默风趣的谈吐风格是Macintosh团队主要的灵感来源。1985年,他创立Cloud 9公司,开发出第一款万用遥控器。2001年又创立Wheels of Zeus公司,开发无线科技“帮助一般人寻找日常事物”。第一部分

预测未来的最佳方式就是创造未来。

个人电脑之父

艾伦·凯(Alan Kay)图:Andy Hertzfeld、Burrel Smith与Brian Howard,1987年。我会是你最好的朋友 1979.08

Burrell Smith的创意不仅限于技术极客异于常人的地方不仅仅体现在技术上,他们的创意无处不在。

1979年8月,在加入苹果公司的第一周即将结束时,我发现有人在我的桌子上留了一个黑色活页夹,上面有一个手写的标题——Apple II:操作手册。活页夹当中精彩而简洁地描述了Apple II硬件的工作原理,满怀敬意地介绍了沃兹史诗般的作品,这么清晰详尽的内容我以前从来没有看到过。我不知道是谁放在这里的,不过标题页上写着作者是Burrell Smith。

傍晚的时候,一位留着金色长发、活力十足、略显紧张的年轻人跑到我的办公隔间来找我。“你是Andy Hertzfeld吗?很高兴见到你。我之前读过你在Call A.P.P.L.E.和Dr.Dobb's上发表的文章。苹果公司能有你加入实在是太好了,我想跟你握个手。”

他带着夸张的礼节,径直地伸出右手,想要和我握手。“我是Burrell,Burrell Carver Smith,很高兴认识你。那份手册是我写的,是我放你桌上的。”他一边说着一边指着我桌上的那个黑色活页夹。我们握了手,然后他突然莫名其妙地转身走了,头也不回地说了一句:“回头见!”

因为我的第一个项目是为Silentype热敏打印机编写固件程序,所以我在Bandley 1号(苹果公司办公区之一)的办公室位于硬件技术区,就在Wendell Sander的办公室对面。Wendell是Apple III的设计师,他经验丰富、才华横溢,曾经为Fairchild设计了RAM芯片,并深谙Apple II的硬件设计。部门的其他硬件工程师,如果不是来找沃兹的,就是来向Wendell请教问题的。

Burrell虽然在另一栋大楼的客户服务部工作,我却发现他经常在Wendell的办公室外面逗留。有时候他等了Wendell好几个小时,只为抓住一点空档,请Wendell证实他有关Apple II时钟的最新想法。有时候Wendell很忙,他就找我验证他的想法,或者谈论Apple II固件的小细节。没多久,我们就会偶尔一起外出午餐。

在我们第一次外出午餐时,我发现Burrell的创意远远超出了他的专业技术。他常常试图说服服务员从菜单中变换出各种花样,每次都能想出不一样的点子。

在他成功说服服务员把一块披萨的馅料分为三种口味之后,下次他就会请她分成五种口味。有时候,他会点上一杯混合的苏打水,就好像调鸡尾酒一样,按照各种比例混合,比如四分之三的可乐和四分之一的雪碧。有时服务员想劝阻他,但Burrell总是有办法说服她们。他对某些食物也有特殊偏好,有一阵子对Vivi餐厅的保加利亚牛肉三明治念念不忘,后来有段时间又迷上了夏威夷披萨(见《夏威夷披萨》一文),之后又换成了他最爱的寿司。他的喜好多种多样,可以随意变换组合。

Burrell的表达方式也很特别,经常把一些技术术语用在日常生活中。例如,他会用“亚稳状态(metastable)”来形容某种情况或者用“状态机”来形容某人,而且掺杂着一点童语的味道,例如在人名后面加上复数。他说有吸引力的女人是“优质原型(good prototype)”或简称“优型(good proto)”。他相当有幽默感,有时候会模仿部门其他人的滑稽表情,还会针对每个人的特点一针见血地给他们取绰号(见《我发明了Burrell》一文)。他也很喜欢利用各种计算机语言特征玩出一些花样,比如当他觉得新软件很棒时就会说:“这是一款开心逗号软件(逗号在计算机语言里有特殊的含义,用于隔开多个并列的元素)”。

他的口头禅是:“我会是你最好的朋友”。在很多事情上,他愿意付出“最高友谊”来获得别人的帮助,比如帮他修改一下软件或帮他在加油站买罐可乐。如果对结果感到满意,他就会宣称“这是对友谊的最佳诠释”。另外他讲话时喜欢使用字母缩写,比如用“B.F.R.”代表“最高友谊(Best Friendship Relationship)”。

有一次,Burrell刚对我授予了“最高友谊”,马上就又听到他为了另一个人情对其他人授予同样的最高友谊。我故意损他:“等一下,你怎么可以把最高友谊让给别人呢?不是一次只能有一个最好的朋友吗?”

Burrell马上笑着回答:“同一个时刻当然只会有一位最好的朋友,但最高友谊可以是动态的。最高友谊的平均存续期是三到五毫秒,所以一两秒后有新的B.F.R.并没有什么不对。”那就试试看吧 1979.11

Burrell用80KB语言卡证明了他的实力有时候,你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在极客看来简直不费吹灰之力。

Burrell Smith是一个23岁的小伙子,他自学成才,没有大学学历。他之所以加入苹果公司,完全是被Apple II的优雅设计所吸引。1979年2月,他加入苹果,作为苹果的第282号员工,担任初级维修技术工程师,负责修理顾客送修的Apple II。他有时一天要维修十几个主板,在维修过程中逐渐对沃兹巧夺天工的设计产生了景仰之情。

当时,Lisa的硬件还没有就绪,Lisa软件小组只能使用Pascal编写程序在Apple II上运行。他们已经写了将近一年的时间,Apple II标准配备的64KB内存已经无法容纳他们所写的程序。实际上,Apple II的主板只有48KB的容量,不过它利用语言卡上额外的16KB内存一起来运行Pascal程序。为此,语言卡必须在它的RAM和主板的ROM之间进行内存库切换(bank switch)。

Bill Atkinson是Apple II Pascal系统和Lisa新系统的首席程序员。他在客服部挑选多余的语言卡时,感叹Apple II内存不足的问题,这话让Burrell听到了。

Burrell建议说:“为什么不在语言卡上扩充内存容量呢?”

Bill觉得Burrell的话很有意思,不过他解释说:“因为寻址空间有限,我们无法扩充内存。64KB已经是极限了。”

Burrell早想过这一点,他说:“既然语言卡已经具备了切换内存库的能力,而且连2KB 的监控器ROM都能被切换,那么我们只要再切换到另一个内存库就可以啦。”

Bill听了非常兴奋,于是Burrell为他做了一个原型,Bill修改了Pascal的运行时,让它支持额外的内存库切换。事情进展得很顺利,于是Burrell开始为所有的Lisa程序员制作80KB的语言卡。

也就是在那会儿,Bill跑去找Jef Raskin。Jef当时写了一系列有关消费者电脑的论文,他在论文中提到消费者电脑应该是既实惠又易用的。他准备开始组装硬件原型,希望能够找到一位天才的硬件设计师来帮他设计出一款易用又便宜的电脑。

Bill对Jef说:“有一个人你一定要见一下。”他安排周末带Burrell到Jef位于Cupertino(苹果公司根据地)的家中会面。

Bill和Burrell如约前往Jef的住所,Bill向Jef介绍Burrell:“Jef,这是Burrell。他就是要帮你设计Macintosh的人。”

Jef回答道:“那就试试看吧,那就试试看吧。”“我发明了Burrell”

Burrell很有幽默感,他能够模仿Macintosh团队里的每一个成员,在模仿领导时更是惟妙惟肖。

不管你想出什么点子,Jef Raskin总是宣称他在之前就已经知道了。于是Burrell就抓住Jef的这个特点来模仿他。

Jef讲话时有点口吃,Burrell也会精准地拿捏到这一点。他先是像Jef 那样双手合十,然后模仿Jef的语调轻声地说:“我!我!我!我发明了Macintosh!”

然后Burrell切回他电台广播员般的嗓门,假装是一个采访人员:“不对,我认为是Burrell发明了Macintosh。”

然后他又切回 Jef 的声音爆出最后的笑点, “我!我!我!我发明了Burrell!”图:Andy与Burrell,1983年唐老舅 1980.02

Macintosh上的第一个图像如果你没有闪电般的速度,就算不上是绝世高手。

Burrell Smith喜欢利用圣诞节假期加班加点地设计,于是在1980年1月,也就是20世纪80年代的第一个月,第一台 Macintosh原型机诞生了。因为原型机是挂载在Apple II的外设卡上的,所以它还不算是一台独立的电脑,不过已经具备了Jef Raskin所构想的Macintosh的基本硬件要素:Motorola 6809E微处理器、64KB内存,以及一个挂在7英寸黑白显示屏上的256×256像素图形帧缓冲器。Burrell利用Apple II主机将变量加载到原型机的内存里,然后初始化控制寄存器,开始在6809上运行小程序。

几个星期后,我和Burrell一起出去吃午餐。他知道我也很欣赏沃兹风格的硬件设计,于是就告诉我由他设计的能够让Apple II与Macintosh原型机发生交互的方法。他不想浪费时间去接通硬件来同步两台机器的内存,因为最终的产品不需要这些东西。相反,他把同步内存的工作交由软件处理,这就要求Apple II将特定的内存地址告诉原型机,让它在若干微秒后从数据总线上抓取数据。他的这种想法太奇怪了,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它是否可行。

当时,Burrell认为图形功能可以正常运行,但他又不太确定,他还需要再写一些测试代码。我告诉他,如果有空我会帮他看一下。他给了我一张手稿,上面写着测试必须用到的内存地址,希望我能够尽快测出结果。

我习惯了在晚餐后回到苹果公司实验室,看看有没有发生什么新鲜事,同时做些额外的项目。那天晚上我有点空闲,于是就拿出Burrell的手稿,照着上面的指令写了一个Apple II(6502)汇编程序,将Apple II的高分辨率图像显示屏上的内容全部转到Macintosh原型机的图形帧缓冲器里。

当时我正在做一个小项目,利用沃兹最新的一对一交叉软盘程序来制作可以在Apple II上快速播放图片的幻灯片磁盘。我刚做好一份磁盘,里面都是迪士尼卡通形象的图片,这些图片是由苹果公司早期[1]软件奇才Bob Bishop扫描的。Bob非常喜欢迪士尼艺术家Carl Barks的作品,他为Apple II扫描了无数Barks笔下的唐老鸭形象。我选了一张唐老舅(Scrooge McDuck,唐老鸭的舅舅)坐在钱堆上眉开眼笑拉小提琴的图片,我不知道为什么选了这张,但是感觉就是很搭。

尽管天色已晚,我还是很想看看我写的程序能不能正常运行。想到第二天Burrell看到原型机屏幕上显示的图像而大吃一惊的样子,我就觉得很爽。但当我开始测试时才发现,Burrell的苹果电脑并没有磁盘控制器卡片,所以根本没有办法载入我的程序。真该死!我又不能将电脑关掉后再插入控制器卡片,因为我不知道在开机后该怎么初始化Macintosh 主板。Burrell并没有留给我任何神奇的咒语用于初始化电脑主板。我以为就这样卡住了,只能等Burrell第二天早上过来。

那天晚上,Cliff Huston也在办公室,他看到了我的窘境。Cliff也是苹果公司的早期员工,他是Dick Huston(编写256字节Apple II软盘引导模块的传奇程序员)的哥哥,是一位经验丰富但有点愤世嫉俗的工程师。我把情况解释给他听,他竟然笑了起来。

Cliff说他能够在苹果电脑不关机的情况下帮我装上磁盘控制器卡片,我觉得这实在是太不可思议了——他的动作必须又快又稳,不至于让电脑短路,否则可能把Apple II和控制卡全都烧了。但Cliff说他以前做过很多次了,只要有信心就一定能做到。当他像日本武士般走近Burrell的苹果电脑时,我只能双手合十暗自祈祷。他先集中精神,然后屏住呼吸将卡片迅速地插入插槽。

我几乎不敢去看发生了什么,但神奇的是,Burrell的电脑还在运行,磁盘也启动起来了,这样我就可以载入唐老舅的图像和新的转换程序。更神奇的是,我的程序在第一次就运行成功了,Macintosh小巧的显示屏上清晰地显示着唐老舅的图像。Apple II只有192条扫描线,而Macintosh原型机有256条,所以还有多余的空间可以用于显示一些文字。于是,我用24号等宽字体在图片下方打出:“Hi,Burrell!”

第二天,在我回到实验室时,兴奋的Burrell早就把图片演示给所有人看了,但他不小心重置了原型机,不知道如何把影像重新载入显示屏。我再次帮他把图像加载进来,他就拿去展示给技术副总Tom Whitney看。我想,当Jef看到他构想的电脑变成现实时一定会很高兴,但我又觉得他看到我的演示时可能会不太舒服,因为他可能觉得我太多事了,不该在他心爱的项目里插一脚。

许多迪斯尼收藏家想尽办法想找那张原版唐老舅拉小提琴的图片,但就是找不到,我也请Bob Bishop翻了他的收藏,但他也找不到我说的那张,所以或许是我记错了。Andy[1]Carl Barks是著名的漫画家,他赋予了唐老鸭新的生命,并创造出唐小鸭、小气唐老舅、德拉奇博士等唐老鸭家族的漫画形象。有没有胡子才是重点 1980.09

Burrell想升职为工程师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如果还没有,那是因为上天想给你一个惊喜。

苹果公司在1979年2月雇用Burrell(员工编号282)担任初级维修技术工程师,这个职位是公司里薪水最低的工作之一。虽然他作为Macintosh项目的硬件设计师,已经做了不少高质量的工作,工作时间也超过了九个月,甚至代替沃兹负责低成本的Apple II项目,但是他还是未能如愿地正式升任为工程师,为此他感到很沮丧。

Burrell开始思考要怎么做才能升职。很明显,这与天分或技术无关,因为他在这方面比其他硬件工程师要优秀许多。这与工作努不努力也没有关系,因为他已经比过去更加努力了,而且比其他人的产出更多。最后,他发现大多数工程师脸上都留着小胡子,而且技术部主管留的胡子似乎更多。技术部副总Tom Whitney的胡子就更是无人能敌了。

Burrell立马开始留胡子,大概花了一个月的时间他才宣布大功告成。功夫不负有心人,那天下午他被叫进Tom Whitney的办公室,并被告知自己已经荣升为“技术部的一员”,正式成为一名工程师。图:从左至右:乔布斯、 Jerry Manock、Steve Capps、Bill Atkinsoin大地 1980.10

Macintosh团队的原始办公室心中有愿景,才能走到最后。在夹缝中生存,只为日后有机会一飞冲天。

在1979年和1980年,Jef Raskin的Macintosh项目组还只是个不太显眼的四人研究小组,在苹果公司不受重视,有好几次都几乎被迫终止。1980年秋天,苹果经历了一次组织架构重组,该项目再次被迫终止。Jef极力恳求Mike Scott和Mike Markkula再多给他一些时间,最后他争取到了三个月的时间,Jef要借此证明他所努力的一切是有价值的。受组织架构重组的影响,原本的Macintosh四人团队(Jef Raskin、Brian Howard、Burrell Smith以及Bud Tribble,不久之后Joanna Hoffman也加入进来)迁出了苹果公司总部,搬到数条街区以外的小型办公楼。

新办公室在Stevens Creek大道20863号的一栋叫做“大地(Good Earth)”的大楼里,因为附近刚好有一间餐厅就叫“大地”。事实上,新的办公室是苹果公司搬离乔布斯父母的房子后在Cupertino使用的第一间办公室。后来Lisa团队成立,在成员还不到十人的时候,这里是Lisa项目的第一间办公室。Macintosh团队一搬到这里,就摆出了一堆豆袋椅和各种有趣的玩具。图:碰碰球(Nerf ball)

Jef自己也很爱玩闹,总是鼓励成员发挥创意,所以没多久办公室看起来就像一个托儿所,根本不是什么工程实验室。到了固定时间,大家就停下手头的工作,整个团队和其他到访的客人一块玩起分组游戏,通常由Jef和Brian带头。

他们通常会在每天午饭过后玩一次碰碰球(Nerf ball)。办公室里散落着一堆色彩鲜艳的碰碰球,游戏规则是临时设定的,当鬼的人要抓到下一个鬼就要拿碰碰球打中他。为了保护自己,每个人都用硬纸板做成的障碍物把自己的工作区包围起来,整个办公室看起来就像纸板迷宫一样。

Jef和Brian都很喜欢玩乐器,所以办公室到处散落着各种乐器,有时候还会突然来个即兴演奏。Jef也很喜欢玩模型飞机和模型汽车,尤其是带无线遥控的那种。所以如果有无线遥控模型车在你桌底下横冲直撞一点都不要奇怪,偶尔大家还会一起到户外观赏最新无线遥控模型飞机的首飞。

1979年的大部分时间和1980年一整年,Jef都在撰写Book of Macintosh这本书,他在书中详细地描述了Macintosh美好的愿景。Burrell的Macintosh原型机虽然在1980年年初就诞生了,但他后来去负责低成本的Apple II项目了。所以,Jef雇了Marc Lebrun来开发软件,但Marc对Lisp主机比较感兴趣,而对Macintosh这种内存有限的微型计算机没那么热衷,所以在1980年9月,Bud Tribble加入团队取代了他。在此期间,项目并没有太大的进展。

Bud在圣地亚哥大学时就认识Jef了,他也是Bill Atkinson的好朋友。他们两人在攻读研究生学位期间就在西雅图成立了一家名为Synaptic Systems的咨询公司。Bill和Jef说服Bud从西雅图华盛顿大学医学院博士班休学一年,他当时已经念到七年学制的第五年了。他住进了Bill的房子,开始加入苹果公司的Macintosh项目。很快,他就为6809原型机开发了一些图形程序,使Burrell那部日渐凋零的原型机重现生机。

Macintosh项目前前后后经历了一年多,而在1980年10月被迫迁移至大地办公室。这是一个很有意义的时间点,虽然争取到的三个月时间很有限,但在软件方面最终还是取得了进展。不过,项目在大地办公室也并没有待太长时间。

大概两个月后,Bud说服Burrell使用68000处理器代替了6809处理器。Burrell又提出了一个绝妙的设计,引起了乔布斯的注意。乔布斯后来接管了这个项目,很快招揽了一群他信赖的Apple II早期成员加入,包括沃兹和Rod Holt,并把项目组搬到了半公里外的Texaco大楼(见《Texaco大楼》一文),那里有更大的办公室。黑色星期三 1981.02

我从Apple II转到了Macintosh 项目公司在快速发展过程中难免会走错路,尽早试错,尽早调整方向,考验的是领导者和管理者的决策能力。

1981年2月25日,星期三的早上,我刚走进办公室就感觉情况不妙。不像平常闹哄哄的,此时气氛一片沉寂。大家站在办公室里,零零落落地挤成几团。我走到Donn Denman那里,他的办公区域就在我的附近,我问他发生了什么事。“你没听说吗?Scott今天早上开除了Apple II技术团队大半的成员。大概九点钟的时候,他把他们一个个叫进办公室,说他们已经被开除了。到目前为止大概有三十几个人被炒鱿鱼了,没人知道原因,也没人知道谁会是下一个。中午有个会议,到时候他应该会告诉我们是怎么一回事吧。”

苹果公司刚在几个月前上市,公司发展迅猛,销售业绩飙升,根本没有财务方面的压力需要缩减人员。我真不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我问Donn:“你知道开除了哪些人吗?”“知道啊,真是不可思议,四位主管被开除了三位,所以大家的老板几乎都走了。而且信不信由你,他竟然还开除了Rick Aurrichio!”

我想这些主管多多少少有点能力不足,所以觉得还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开除Rick Aurrichio实在是太令人感到意外了,因为Rick是Apple II部门里最有天分的程序员之一。他通常只花一两天就做完一个星期的事情,然后剩下的时间就随兴四处闲晃,通常会玩一些新上市的电子游戏。我知道他难于管理,但开除他也是没有道理的。他也是我在DOS 4.0新项目上的合作伙伴,是唯一和我一起负责那个项目的程序员,所以突然开除他让我感到很沮丧。

我也跟着加入到饱受惊吓的同事们的行列,麻木地听着Scott在办公室说明事情的原委。他说公司自去年以来成长太快,一些关键性岗位招到了不合适的员工,而这些人又连带找来了更差的人。他认为Apple II部门太过安逸自负,已经没有了奔向成功的基本冲劲。他要把我们从安逸中摇醒,开除不合格的员工,让我们往正确的方向成长。

Scott自己看起来也余悸犹存,态度飘忽不定。有些资深高层站在一旁观望,没有加入到会议中来。在会议结束之前有一个问答时间,有些员工说Scott处理这件事情的方式太过冷酷,不过大部分人看起来无精打采,好像不知道该作何反应。过了几天,当说起这件事情时,大家都把这天称为“黑色星期三”。

那天稍晚,我和Dick Huston聊起当天发生的事情。Dick是苹果公司早期的工程师,负责为磁盘控制器编写启动程序,他对苹果公司内部的政治斗争十分敏感,并且和Scott私交甚笃。他说他知道会发生裁员,上星期Scott找他见过几次面,要他帮忙拟定裁员名单。他还说Scott原来打算先请示Mike Markkula和董事会的批准,不过还没得到回复,Scott就决定先斩后奏。

我告诉Dick,我也觉得苹果公司去年确实招了一些不合适的员工,尤其是一些主管,但是斯大林风格的内部整肃并不适合用于管理公司。我为被开除的Rick叫屈,而且觉得公司这样做让我产生了距离感。我是那种有理想有追求的工程师,但我现在对苹果的价值观产生了怀疑。

第二天,当我走进办公室时发现桌上有张Scott秘书留下的纸条,说Scott想找我谈话。很明显,Dick把我跟他说的话告诉Scott了。我给Scott的秘书打了一个电话,跟她说一个小时后会到Scott的办公室。Scott看起来颇为苦恼,我们的谈话好几次被打进来的电话打断。他告诉我,他听说我对裁员事件感到很不满,正在考虑离职,他希望我能够留下来。他问我他要怎么做我才愿意继续留在苹果公司。我告诉他,我想和Burrell和Bud一起做Macintosh项目。

当天下午,Scott的秘书转告我,她已经安排好我和乔布斯见面。当时乔布斯已经参与Macintosh项目一个多月了,而且前一天刚把 Macintosh项目的创始人Jef Raskin赶走,虽然我当时并不知情。Jef对乔布斯的领导方式表示不满,乔布斯就逼Jef休强制假期。

苹果公司的很多员工都很敬畏乔布斯,因为他脾气不好,又喜欢把想法一五一十地告诉每个人,而且这些想法一般都不怎么讨人喜欢。但是他一直对我挺好的,虽然有几次与他交谈时感觉他有点傲慢。但是一想到要跟他谈加入Macintosh项目组的事情,我就感到很兴奋。

当我走进他的办公室时,他劈头就问:“你行吗?我们Macintosh团队只要真正的能人,我不确定你是不是能行。”我跟他说,我能行,我认为自己还不错。我和 Burrell 是好朋友,而且在软件方面已经帮过他几次。

乔布斯继续说:“我听说你很有创意,是真的吗?”

我说这个我自己说了不算,但是我很想加入Macintosh团队,而且我会做得很好。然后他说会很快给我答复。

几个小时后,大概下午四点半左右,我回去继续Apple II的DOS 4.0项目。当我在研究系统中断处理器和调度器的底层代码时,突然发现乔布斯正从我的办公隔间外看着我。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