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细的刺绣(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13 09:36:17

点击下载

作者:任芳芳

出版社: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精细的刺绣

精细的刺绣试读:

序言

习近平总书记说:“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博大精深的灿烂文化,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

为此,党和政府十分重视优秀的先进的文化建设,特别是随着经济的腾飞,提出了中国文化复兴的伟大号召。当然,要实现中华文化伟大复兴,首先要站在传统文化前沿,薪火相传,一脉相承,弘扬和发展五千多年来优秀的、光明的、先进的、科学的、文明的和自豪的文化,融合古今中外一切文化精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民族文化,向世界和未来展示中华民族具有独特魅力的文化风采。

中华文化就是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而内涵博大精深的传统优良文化,历史十分悠久,流传非常广泛,在世界上拥有巨大的影响,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绝而从没中断的古老文化,并始终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浩浩历史长河,熊熊文明薪火,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滚滚黄河、滔滔长江是最直接的源头,这两大文化浪涛经过千百年冲刷洗礼和不断交流、融合以及沉淀,最终形成了求同存异、兼收并蓄的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

中华文化曾是东方文化的摇篮,也是推动整个世界始终发展的动力。早在500年前,中华文化催生了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和地理大发现。在200年前,中华文化推动了欧洲启蒙运动和现代思想。中国四大发明先后传到西方,对于促进西方工业社会发展和形成,曾起到了重要作用。中国文化最具博大性和包容性,所以世界各国都已经掀起中国文化热。

中华文化的力量,已经深深熔铸到我们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是我们民族的基因。中华民族的精神,也已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中,是我们的精神家园。但是,当我们为中华文化而自豪时,也要正视其在近代衰微的历史。相对于五千年的灿烂文化来说,这仅仅是短暂的低潮,是喷薄前的力量积聚。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各族人民5000多年来创造、传承下来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其内容包罗万象,浩若星汉,具有很强的文化纵深感,蕴含丰富的宝藏。传承和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传统,保护民族文化遗产,已经受到社会各界重视。这不但对中华民族复兴大业具有深远意义,而且对人类文化多样性保护也是重要贡献。

特别是我国经过伟大的改革开放,已经开始崛起与复兴。但文化是立国之根,大国崛起最终体现在文化的繁荣发达上。特别是当今我国的大国和平崛起之路,必然也是我国文化实现伟大复兴的过程。随着中国文化的软实力增强,能够有力提升我们融入世界的步伐,推动我们为人类进步做出最大贡献。

为此,在有关部门和专家指导下,我们搜集整理了大量古今资料和最新研究成果,特别编撰了本套作品。主要包括传统建筑艺术、千秋圣殿奇观、历来古景风采、古老历史遗产、昔日瑰宝工艺、绝美自然风景、丰富民俗文化、美好生活品质、国粹书画魅力、浩翰经典宝库等,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具有极强的系统性、广博性和规模性。

本套作品全景展现,纵横捭阖,故事讲述,语言通俗,图文并茂,形象直观,古风古雅,格调温馨,具有很强的可读性、欣赏性和知识性,能够让广大读者全面触摸和感受中国文化的内涵与魅力,增强民族自尊心和文化自豪感,并能很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国文化,创造未来中国特色的先进民族文化,引领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在未来世界的舞台上,在中华复兴的绚丽梦乡,展现出具有龙飞凤舞的独特魅力。

古老技艺——刺绣

刺绣是我国民间传统手工艺之一,举世著称的中国手工刺绣已经有2000多年历史了。刺绣兼有绘画之美,是针线在织物上绣制的各种装饰图案的总称。就是用针将丝线、纱线或其他纤维以一定图案和色彩在绣料上穿刺,以缝迹构成花纹的装饰织物。它是用针和线把人的设计和制作表现在任何存在织物上的一种艺术。多种多样的刺绣图案寄托了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憧憬。刺绣具有我国民族特色,在世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在外国人眼里,刺绣是中国文化艺术的代表之一。

殷商和西周就出现刺绣

■孔雀开屏刺绣

传说在古时候,有一天,部落联盟领袖舜去泰山巡游,当他和手下们走到南天门那个地方的时候,忽然狂风暴雨从天而降。

这时,舜和他的手下们都忙着找地方躲避风雨。舜来到一片松林避雨。但是大雨下个不停,舜有一位手下名叫方玉,就带着几位勇士来到舜的身边,护卫着舜。

可是,狂风越来越大,眼看着松树上面的树冠被大风吹走了,有的松树还被连根拔起了,山石也被刮得到处乱飞。

舜和方玉等人也被吹得东倒西歪的,眼看着大家就要被大风吹到一个山谷中了。这时,天上忽然飞来了5只孔雀,它们站在松树的树冠上,用身体挡住了大雨。■孔雀刺绣

舜忽然感到天上不下雨了,他猛地抬头一看,发现树冠上有5只孔雀,它们张开的翅膀形成了一个圆圆的雨伞,遮住了狂风暴雨。

雨停后,舜抬头望去,一道彩虹映着5只孔雀张开的美丽翅膀,阳光透过绿色的孔雀羽毛缝隙,显得十分灿烂,简直美丽极了。舜 我国历史上的先贤之一,我国远古的著名人物,是中华五帝之一。名重华,生于姚墟,故姚姓,都城在山西永济。舜为我国远古四大部落联盟首领,尧禅让于他而称帝于天下,其国号为“有虞”,故号为“有虞氏帝舜”。帝舜、大舜、虞帝舜、舜帝皆虞舜之帝王号,故后世以舜简称之。

舜非常感动,他告诉方玉说:“这5只孔雀不畏艰险前来拯救我们,等会儿,就把它们带回宫中,我要给它们盖一座华丽的房子住。”

方玉连忙回答说:“好!我一定按照要求去办,这5只孔雀真是上天派来保护我们的天将啊!”■凤鸟纹刺绣

过了一会儿,舜便指挥方玉等人去捉那5只孔雀。只见那5只孔雀,围着舜转了一圈,然后化作一片祥云向天空飞去了。

这时方玉对舜说:“舜帝啊!这5只孔雀是上天派来救我们的,因为您治理有功,才来保护您呢!既然孔雀已经飞回天庭,为了不忘记它们的救命之恩,我建议在您衣服上做出那5只孔雀羽毛上美丽的图案,以纪念这些有功的孔雀吧!”《礼记》 是我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该书编定是西汉礼学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戴德选编的85篇本叫《大戴礼记》,戴圣选编的49篇本叫《小戴礼记》,就是我们后来见到的《礼记》。

舜听后连连说好。就这样,舜回去后便命方玉召集天下女工巧手,给自己做了一件华丽衣服,在衣服上绣了5只美丽的孔雀图案。

因为是用针线一针一针绣成的,好比那些用针刺的美丽文身,所以后人就称之为刺绣。

据我国最早的史书《尚书》记载,舜的衣服有五彩花色,上衣有6种花纹,即:日、月、星辰、山、龙、华虫;下衣有6种花纹,即:宗彝、藻、火、粉米、黼、黻。上衣下衣共12种花纹,称为12章。

据我国古代重要典章制度书籍《礼记·祭义篇》记载:

古代天子诸侯都有公室养蚕。蚕熟,献茧缫丝,把它们染成红、绿、玄、黄等色,以为“黼黻文章”,就是用不同色彩的丝线,在礼服上刺绣成各种图案。《尚书》 又称《书》、《书经》,是一部多体裁文献汇编,长期被认为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史书,该书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在战国时期总称为《书》,汉代改称《尚书》,即“上古之书”。因为是儒家五经之一,又称为《书经》。■刺绣龙纹

据后来我国最大的综合性辞典《辞海》阐述:“黼”字为在古代礼服上绣半黑半白的花纹;“黻”字为在古代礼服上绣半青半黑的花纹。

至于“文章”两个字,在现代汉语中已经成为了一个词汇,意思非常明白,但在古汉语中,却别有含义。

用青、红两色线绣称之为“文”,用红、白两色线绣称之为“章”。实际上,“文章”两字古意为锦绣,后来转义喻文了。“文”的另外一个意义是指画,即同“纹”。

据《礼记·月令篇》上说“文绣有恒”。据注释:文,是指画,古代祭祀的礼服上衣是画的,下裳是绣的。总之一句话,刺绣发源很早,古已有之。殷商 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二个朝代,是我国第一个有直接的同时期的文字记载的王朝。夏朝诸侯国商部落首领商汤率诸侯国在商丘建立了商朝。之后,商朝国都频繁迁移,至其后裔盘庚迁殷后,国都才稳定下来,所以商朝又称为“殷”或“殷商”。

我国的刺绣究竟源于哪个朝代呢?由于刺绣不易保存,因此很难说清这个问题。后来所能见到的最早的刺绣恐怕要算殷商和西周的了,从那个时期的出土文物来看,黏附在泥土上的丝织物的纹路和刺绣的花纹依稀可见。

特别是从湖北江陵马山一号楚墓中,出土了绣衾被和禅单衣,上面绣着龙纹、凤、虎和花卉等,形神兼备,绮丽多变。这说明刺绣在我国经过了较长时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较高的工艺水平和独特的工艺门类。

早在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期间,华夏民族的部族联盟首领在举行重大庆典和祭祀等礼仪活动时,必须穿着绘绣有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图纹的上衣和有宗彝、水藻、火、米粉、黼、黻图形的下裳或裙等礼服,后世称为“十二章服”并形成定制。

进入春秋战国时期,刺绣工艺渐趋成熟。这一时期的刺绣有经过夸张变形的龙、凤、虎等动物图案,有的则间以花草或几何图形,虎跃龙蟠,龙飞凤舞,刻画精妙,神情兼备,布局结构错落有致,穿插得体,用色丰富,对比和谐,画面极富韵律感。阅读链接刺绣在我国民间还有一个别名叫“女红”,在传说中女红是一个姑娘。说的是在西周时期,周太王古公亶父有3个儿子,分别叫太伯、仲雍、季历。季历之子叫姬昌。古公亶父认为姬昌有振兴亶姓基业的才能,因此有意传位于姬。太伯、仲雍知其父之意后,就出走到句吴,并按照当地习俗断发文身,表示不再返回的意思。仲雍不忍后人还在身上刺刻图纹,就召集众人商议此事。这被正在房内低头缝衣的小孙女听到后,她就认真揣摩起来,但不小心针却扎破了手,血浸染在了衣服上,显得特别好看。这却一下启发了她,便按文身的图纹在衣服上一针一线试做起来。埋头做了七天七夜,一件五彩缤纷的图纹衣服就做好了。小孙女双手捧着衣服给祖父看,仲雍展开这件衣服一看,五色纷呈,光彩夺目,披在身上,那图纹果然比刺绘在身上要好看多了,于是这种服饰就取代了文身。因为小女孩名字叫女红,后人为了纪念她,就把这种锦绣针刺的工艺操作称为“女红”,意思就是女红为刺绣的发明者。

唐宋元刺绣向着精致化发展

■唐朝刺绣佛立像

到了唐宋时期,刺绣已向着精致化的方向发展了。这主要是由社会环境所决定的,在男耕女织的封建社会里,未出嫁的女孩子都要学习“女红”,都要掌握刺绣。正因为如此,那些深宅大院的千金小姐们,刺绣便成了她们消遣、养性和从事精神创造活动的唯一活动。也叫“闺绣”。“闺绣”的产生并不是偶然的,后来明代文学家屠隆在《考磐余事》中写道:

宋之闺绣画,山水人物楼台花鸟,针线细密,不露边缝,其用绒止一、二丝,用针如发细者为之,故眉目毕具,绒彩夺目,而丰神宛然,设色开染,较画更佳。女红之巧,十指春风,迥不可及。■唐朝绫地五彩鸟纹刺绣

由于参加刺绣人员进一步增加,其文化修养和物质条件也不同,加上文人们开始参与刺绣,到唐宋时期,刺绣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它由日用与观赏两者兼容并蓄,发展到日用与观赏两种形式了,特别在观赏方面成就最大。由于文人们的积极参与,使书法和绘画艺术结合得更为紧密,形成了画师供稿与艺人绣制、画绣结合的精品倍增的新趋势。

在唐代,刺绣已不单单是绣在服饰上了,而是从服饰上的花花草草发展到了纯欣赏性的刺绣画、刺绣佛经、刺绣佛像等。

后来传世及出土的唐代刺绣,也显示了它与唐代宗教有着密切的关系。其中有不少唐绣佛像,如后来敦煌千佛洞发现的绣帐《灵鹫山释迦说经图》和《释迦说法图》等,都与当时对佛教的信仰有着直接关系。

其实,在唐以前的绣品,刺绣内容多与生活的需要和风俗有关。刺绣工艺发展到唐代已有数十种针法了,其风格也逐渐形成了各个地域的不同特色。

在唐代,刺绣一般用作服饰用品的装饰,做工精巧,色彩华美,在唐代的文献和诗文中都有所反映。如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的诗“红楼富家女,金缕刺罗襦”等,都是对刺绣的咏颂。孟元老 号幽兰居士。宋代文学家。他是北宋保和殿大学士孟昌龄的族人孟钺,曾任开封府仪曹,北宋末叶在东京居住20多年。金灭北宋,孟元老南渡,常忆东京之繁华,后撰写成《东京梦华录》,并自作序。此书在我国文学史上有一定的影响。

宋代是手工刺绣发展的高峰期,特别是在开创纯审美的绣画方面,后来没有人能够超越。

绣画受宋代院体画的影响,山水、楼阁、花鸟、人物等绣画构图简练,形象生动,设色精妙。绣画及绣法书流行,花鸟绣画达到了成熟期。

宋代设立了文绣院,绣工约300人,专为皇帝王妃、达官贵人刺绣服饰和绣画,所以宋绣亦被誉为“宫廷绣”或“官绣”。当时皇帝的龙袍,官员的朝服、乌纱帽、朝靴皆为宋绣精品。■仕女刺绣

据宋代孟元老笔记体散记文《东京梦华录》记载:民间刺绣极为兴盛,到处“绣帘相拓、锦绣交辉”,宋代刺绣工艺达到鼎盛时期。宋元时期绣品的种类从针法上分平绣和钉线绣两大类。从原料是否用金来分,又分为“蹙金绣”和“彩丝绣”两种。一般蹙金绣大多采用钉线绣法,彩丝绣采用平绣法。

在北宋时期,宋徽宗酷爱艺术,成立了翰林书画院,就是当时的宫廷画院。以画画作为科举升官的一种考试方法,每年以诗词做题目来考学生。后来,宋徽宗又下令设绣画专科,把刺绣工艺提高到了艺术的地位。

宋代刺绣的发达,是由于当时朝廷的提倡和奖励。据《宋史·职官志》记载,宫中文绣院掌纂绣。徽宗年间又设绣画专科,使绣画分类为山水、楼阁、人物、花鸟,因而名绣工辈出,使绣画发展达到了最高境界,并由实用性进而发展为艺术欣赏,同时并将书画带入了刺绣之中,形成了独特的观赏性绣作。

元代刺绣的观赏性制作虽然远不及宋代,但也继承了宋代写实的绣理风格。入主中原后的元人,在全国各地广设绣局和罗局,刺绣的审美和功用,越来越趋向美术化。

元代统治者信奉藏传佛教,刺绣除了作一般的服饰点缀外,更多的则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被用于制作佛像、经卷、幡幢、僧帽等。■元朝刺绣佛袈裟

在西藏布达拉宫保存的元代《刺绣密集金刚像》,就表现了具有鲜明的装饰风格。佛教题材的出现,始自隋唐,主要图案是宝相花。宋绣独尚名人书画,偶有佛像绣品。

元世祖忽必烈为了推崇藏传佛教,于是,中原拜佛信教之风盛行开来。例如有一刺绣的韦驮像,是元代的绣品,这件刺绣长31厘米,宽27厘米,是仿宋绣风格的局部绣制。

这件作品所用线色丰富,为历代刺绣藏品所罕见,绣工精细,人物脸部绣制细腻逼真传神,物件、飘带、火焰绣制简单而不粗糙。衣着盔甲用色丰富,棱角块面分界清晰,用色用线恰到好处,将人物英武、飘逸以及威严体现得淋漓尽致。

在山东元代李裕庵墓出土的绣品,除了各种针法外,还发现贴绫做法。它是在一条裙带上绣出梅花,花瓣是采用加贴绸料并加缀绣的做法,富有立体感。

然而,各地绣局仍沿着宋人的路子,刺绣名人书画或花卉写生,其技术远不如宋人。在明代的《清秘藏》中谈道:

元人用线稍粗,落针不密,间用墨描眉目,不复宋人精工矣!

可见,元代的刺绣工艺较之宋代没有多大进步。阅读链接传说中峰禅师许愿,要用刺绣制作一幅观世音菩萨像挂在墙上,他听说大书画家赵孟頫之妻管仲姬是刺绣能手,就到赵府求见。管仲姬一心想为佛门做件善事,就一口答应下来。管仲姬在准备刺绣时,发现绣一个立体观世音菩萨像是很难的。赵孟頫知道后,就对妻子说:“让刺绣具有立体感又有何难,我告诉你一个方法一定成功。”管仲姬听后说:“你有什么方法,快说出来。”管仲姬听后顿时眉开眼笑了。原来赵孟頫告诉管仲姬方法是“贴绫的做法”,就是在绢上先绣出观世音身形、眼睛、鼻子、嘴巴、手掌等部位,再采用加贴绸料并加以缀绣的做法。管仲姬采用赵孟頫说的“贴绫的做法”,果然,刺绣出来的观世音像就像是走出画布一样,十分富有立体感。

明代刺绣达到巧妙精微程度

明代由于官办手工业的衰落,却促进了民间手工业的发展,从缺乏竞争力的官府院落手工艺品,到商业性作坊的专业化生产,再加上唐宋期间文人艺术与刺绣工艺结合的巨大影响,使刺绣技术和生产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活力,并达到了空前的繁荣,从而使我国传统刺绣达到了巅峰时期。

在明代,出现了对后世影响颇大的几个刺绣艺术流派,如上海的顾绣、北京的京绣、开封的汴绣、东的鲁绣等,以及被后人誉为“四大名绣”的苏绣、粤绣、湘绣和蜀绣。■明代刺绣女夹衣

明代又是我国手工艺十分发达的时代,刺绣在承继宋代优良传统的基础上,顺应时代的风气,继续得到了蓬勃发,而且更上一层楼。■明刺绣元宵节令灯笼景补子

代的刺绣工艺衍生出了许多绣类品种。刺绣原本仅以丝线为材料,但在明代开始有人尝试利用别的素材了,有了透绣、发绣、纸绣、贴绒绣、戳纱绣、平金绣等,大大扩大了刺绣艺术品的范畴。

明代刺绣以洒线绣最为新颖突出。洒线绣用双股捻线计数,按方孔纱的纱孔绣制,以几何纹为主,或配以铺绒主花。京绣 又称宫绣,是以北京为中心的刺绣产品的总称。明清时期开始大为兴盛,多用于宫廷装饰、服饰,用料讲究、技术精湛、格调风雅,民间高档的宫绣大都与皇宫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京绣后来逐渐形成了自己鲜明的艺术特点与风格,其选料精当贵重,针工巧妙得体,色彩绚丽豪华,格调高雅。

洒线绣是纳线的前身,属北方绣种,以明代皇家定陵出土的明孝靖皇后洒线绣蹙金龙百子戏女夹衣最为有名,它是用三股线、绒线、捻线、包梗线、孔雀羽线、花夹线6种线、12种针法制成,是明代刺绣的精品。

属北方绣系的还有山东鲁绣、衣线绣和辑线绣等。鲁绣是我国历史文献中记载最早的一个绣种,属我国“八大名绣”之一。曾流行于山东、河北、河南等地,其绣品不仅有服饰用品,也有观赏性的书画艺术品。

鲁绣风格较其他绣不同,多以暗花织物作底衬,以彩色强捻双股衣线为绣线,采用齐针、缠针、打籽、滚针、擞和针、镇绣、接针等针法,选取民间喜闻乐见的人物、鸳鸯、蝴蝶和芙蓉花等内容,莲花罕为题材。定陵 明十三陵之一,位于北京市昌平境内天寿山南麓。为明代万历皇帝朱翊钧和他两位皇后的陵墓。建于1584年至1590年。定陵地宫是十三陵中唯一被开发的地下宫殿,是我国第一座有计划发掘的帝王陵墓。

鲁绣通常以暗花绸、暗花缎或暗花绫等作为绣底,用类似缝衣线的较粗加捻双股丝线作为绣线进行绣制,因双股绣线和捻谓“衣线”,故鲁绣又称“衣线绣”。

衣线绣具有丝线粗、针脚长、丝理疏、色彩稳等特点,其简洁粗放的针法、苍劲浑朴的图案,与细丝艳彩的江南闺阁绣迥然有异,体现了北方民间刺绣粗犷豪放的风格。衣线绣不仅有实用的用品,也有观赏性的书画术品。■明刺绣喜金刚像

辑线绣是将特殊的绣线钉在物表面进行装饰,这些绣线包括股强捻合的衣线。有以马鬃或细丝、多股丝作线芯,外用彩色绒紧密绕裹而成的铁梗线。

有以一根较细的丝线做线芯外用较粗的双股强捻合线盘缠,使表面呈现串珠状颗粒的龙抱柱线等。钉线一般采用同色丝线,相邻两排的钉线均匀错开。

钉线绣自唐宋后开始流行,但主要用作图案勾边和某些须蔓类线状纹样。金元时期有将绢捻成线状而平钉者,一般是直接印于服饰上,如袍之腰部,作特殊的装饰。

明代艺术绣作,在承袭宋绣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并能够推陈出新,而且有所发明。特别是明代出现了以刺绣为专业的刺绣世家和个人。

明代刺绣工艺表现了多种特色。在用途方面,广用于社会各阶层,制作无所不有,与后来的清代绣品,成为我国历史上刺绣流行最盛的时期。而且与宋代华丽的风尚有所不同,极大地推动了刺绣艺术的发展。阅读链接在明朝还有一位有名的刺绣家,名字叫倪仁吉,自号凝香子。她在父亲培养下,从小就爱学习,长大之后精通文史、善工书画,又擅刺绣、通晓音律,人们称为奇女子。倪仁吉年轻时候一心一意专攻刺绣,并且喜欢绣佛像。她绣的佛像艺术水平达到了“刺绣佛像能灭去针线痕迹,观之如画”。她曾刺绣《心经》一卷,素绫为质,运用深青色丝线,若缕金切玉,妙入秋毫,其刺绣技艺亦称一绝。对倪仁吉的绣艺,时人多有颂扬。最令人称绝的是倪仁吉的发绣,她的传世之作《发绣大士像》,神貌端庄宁静,传达了至高的精神境界和神的气质。这是倪仁吉满怀虔诚恭敬之心一丝不苟地精心刺绣出的大士像,是她刺绣佛像作品中最严谨和细腻的传世之作。

清代刺绣宫廷民间相争艳

■清代刺绣仙鹤寿桃图

清代刺绣多为宫廷御用的刺绣品,大部分均由宫中造办处如意馆的画人绘制花样,经批核后再发送专营纺织品的江南织造管辖的3个织绣作坊照样绣制,绣品十分工整精美。

清代初期,经济、文化的发展都受到了一定影响,但很快得到了恢复。从康熙至乾隆的100多年当中,社会处于相对安定时期。受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丰富多彩的刺绣在清代达到了极盛时期。

在艺术风格方面,刺绣制作技艺形成了两种鲜明的对比,以民间为主的绣品具有地方特色,多以健美、质朴、实用为主;而官府御用之作,则以材料珍贵、技艺奇巧精细为上品,这种趋势一直延续至清代末期。■花鸟刺绣图

清代刺绣纹饰繁缛精巧,题材种类较多,其中以花鸟走兽、人物风景、戏剧故事、历史传说和吉祥图案等最多。

清代宫廷绣品种类之多,用途之广,不是前朝所能比拟的。北京养心殿造办处是全国优秀书画家和工艺匠师们的荟萃之地,主要负责纺绣等事项。

宫廷绣主要是由广储司所属绣作负责,专门刺绣皇上用品。在江宁、苏州、杭州还设有3家织造府,其中的绣工也专为内府及官吏刺绣。养心殿 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位于内廷乾清宫西侧。清朝康熙年间,这里曾经作为宫中造办处的作坊,专门制作宫廷御用物品。自雍正皇帝居住养心殿后,造办处的各作坊陆续迁出了内廷,这里就一直作为清朝皇帝的寝宫了。

绣作与绣局绣制的产品,只作为贡品,不参与市场交换,主要是为了封建帝王及后妃们,体现王权威严与奢侈生活需要而生产的,因而在艺术上形成了庄重、华丽、富贵的风格。在技术上有精工细作、繁缛的倾向。

例如,清代帝王和皇后居住的寝宫布置得十分华丽,多为世上稀有之物。在这些装饰品中,刺绣也是主要的品种。

如储秀宫内后妃床上铺有4条龙凤、花卉图案的绣花被面,还架有内帐、外帐、帐额、飘带等,上面绣有紫藤葡萄、菊花、海棠、玉兰等折枝花卉,寓意富贵益寿之意,图案繁缛细腻而不乱,色彩鲜艳富丽而不俗。■刺绣钟鼎牡丹片

帐内还挂着寓意吉祥如意的床挂件,琳琅满目。宫廷绣的另一个特点是用材讲究。服饰都采用纯细致的绫、罗、绸、缎外,装饰物也都十分珍贵。

宫中还布置各种精制的欣赏品,有双面绣《仕女图》《孔雀屏》等。

其中尤以双面绣《富贵寿考围屏》最为精致。用10余种丝线,施以缠针、套针、戗针、滚针、接针、扎针、松针、打籽等刺绣针法。绣出牡丹、石榴、芙蓉、灵芝、竹石等图案,两面花色相同,绣工整齐,不露线头,绣面精致。《仕女图》 也称“仕女画”,是以我国封建社会中上层妇女生活为题材的绘画。一种瓷器装饰的典型纹样,画面以仕女为主题。最早见于唐代长沙窑瓷器。宋元时期仕女图较为罕见,这与当时花鸟画盛行有很大的关系。明清时期是仕女图的发展时期。

边框为描金6幅暗八仙和串枝花幅,底座为黑漆金皮球花与云龙戏珠,背面饰如意卷草纹,这是乾隆时期双面绣中绣制水平最高的作品。

由于当时舆服制度的约束,装饰纹样大都是规范化、程式化的,只是呆板地按照规定的图案绣制。

从艺术角度看是不可取的,从技艺方面看,清代宫廷绣中针法之广,技艺之精,特别是双面欣赏品这样高技巧作品的表现不能不说其是超过前代的。

再说,不论是宫廷绣作还是织造府绣局中的绣工大都来自民间,这些能工巧匠的精心制作和艺术爱好,以及民间风俗活动,对宫廷绣有一定的渗透,也多少吸收了一些民间刺绣的优点。

在清代中期,国家十分繁荣,百姓生活安定,刺绣工艺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提高。清代刺绣有两点突出的成就:

一是地方性绣派如雨后春笋般地兴起,著名的除有“四大名绣”苏绣、粤绣、蜀绣、湘绣以外,还有京绣、鲁绣等,它们各自树立自我特色,形成争奇斗妍的局面。

二是晚清吸收日本绘画长处,融和西洋绘画观点入绣,特别是江苏苏州有名的刺绣能手沈寿首创的“仿真绣”,为传统刺绣注入了新鲜血液,出现新的面目。■清代刺绣松鹤图

在清末,西学东渐,苏绣出现了创新作品。在光绪年间,苏州著名刺绣能手沈云芝绣技精湛,闻名苏州绣坛。在沈氏30岁时,恰逢慈禧太后70寿辰,沈氏绣了“八仙庆寿”的8帧作品祝寿,获赐赠“福”“寿”2字,后便改名沈寿。

沈绣以新意 运旧法,显光弄色,参用写实,将西画肖神仿真的特点表现于刺绣之中,新创“仿真绣”,或称“艺术绣”,针法多变,富有立体感。■刺绣芙蓉花

特别是苏州的刺绣能手沈寿,她不满足模仿前人的技法,而是努力创造了仿真的新针法。她绣出的花卉、人物,明暗对比,极大地提高了刺绣的工艺水平。

有一天,一位英国商人通过当地的官府找到沈寿,他告诉沈寿,他的父亲经常到苏州来收茧丝,于是他父亲就买了一幅上面绣有花鸟的中国刺绣。

沈寿一看,这正是她刺绣的。那位英国商人很高兴,他告诉沈寿,他的父亲现在已经退休,他继承了父亲的公司,他想把刺绣介绍到英国去,要在英国开办一个中国刺绣加工厂。沈寿(1874年~1921年),初名雪芝,号雪宦,江苏苏州人,从小随父亲识字读书。十六七岁时成为苏州有名的刺绣能手。光绪三十年其绣品作为慈禧七十大寿寿礼上贡,慈禧大加赞赏,亲笔书写了“福”,“寿”2字,分赠予沈雪芝,从此她更名“沈寿”。1911年,沈寿绣成《意大利皇后爱丽娜像》,作为国礼赠送意大利,轰动该国朝野。1914年,张謇在江苏南通创办女红传习所,沈寿应聘担任了所长兼教习。

这位英国商人找沈寿的目的,是想让沈寿绣制英国女王维多利亚的半身像,他要把这件绣品拿到世界万国博览会去展出。

这位英国商人便把英国女王维多利亚半身画像拿给沈寿看。

沈寿看后对英国商人说:“我虽然绣过许多佛像,还没有绣过外国女国王的像呢!”

这时陪同英国商人的中国官员鼓励沈寿说:“沈寿,我们支持你,这是你为国争光的时候啊!你要向全世界的人展示中华刺绣的绝技呢!”

沈寿便接受了绣制英国维多利亚女王半身像的任务。经过几个月的精心刺绣,沈寿终于完成了绣制英国女王维多利亚半身像的任务。当那位英国商人见到绣像后,非常满意,并把沈寿的这幅刺绣作品,送到了世界万国博览会参加展览。

令人没有想到的是,沈寿绣制的英国女王维多利亚半身像,获得了世界万国博览会的最优等奖。沈寿名扬海外,而中国刺绣更是受到了世界各国的青睐,沈寿为国争光的故事很快传遍了中华大地。

清代民间刺绣又由于它用色和喜用金针及垫绣技法,所以使绣品纹饰具有题材广泛、造型生动、形象传神、独具异彩、秀丽典雅、沉稳庄重的艺术效果,折射出设计者及制作者的巧思和品位,体现了清代刺绣所具有的丰富内涵和艺术价值。阅读链接传说沈寿还绣制了意大利皇帝、皇后像,曾在意大利引起巨大轰动。有一天,一位意大利驻华使节来到沈寿的家中拜访。他请求沈寿刺绣一幅意大利皇帝皇后像,他要拿这幅绣像去参加万国博览会。沈寿面对这位热情的意大利大使的请求,她高兴地答应了。为了能更好地表现出意大利皇帝和皇后的形象,她参阅了大量文献资料,还研究了意大利的历史。沈寿希望通过那小小的绣针传达出中国人民热爱和平的心愿,同时也表现出我国传统刺绣工艺的美妙绝伦。在经过日日夜夜的精心刺绣之后,一幅意大利皇帝和皇后的绣像创作出来了。后来,这幅绣像送到了万国博览会参加展览,获得了万国博览会金质大奖,而且引起了意大利皇帝的注意,并亲笔致信中国政府和沈寿本人表示谢意。

女红之巧——苏绣

苏绣是以江苏苏州为中心的刺绣产品的总称。苏州刺绣已有2000多年历史,早在春秋和三国时期就有了关于苏绣制作的记载。苏绣具有图案秀丽、构思巧妙、绣工细致、针法活泼、色彩清雅的独特风格,地方特色浓郁。绣技具有“平、齐、和、光、顺、匀”等特点。表现为山水能分远近之趣,楼阁具现深邃之体,人物能有瞻眺生动之情,花鸟能报绰约亲昵之态。苏州刺绣发源地在苏州吴县一带,仍以苏州为中心,后来遍布江苏扬州、无锡、常州、宿迁、东台等地。无论是悠久历史,还是从刺绣技艺角度来看,苏绣都是当之无愧的“四大名绣”之首,称为“古今中华第一绣”。

宋代以前苏绣发展与工艺

■苏绣冬景婴戏图

苏州地处江南,苏绣的发源地在苏州吴县一带,濒临太湖,那里气候温和,盛产丝绸。因此,素有妇女擅长绣花的传统习惯。

优越的地理环境,绚丽丰富的锦缎,五光十色的花线,为苏绣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苏绣在艺术上形成了图案秀丽、色彩和谐、线条明快、针法活泼、绣工精细的地方风格,因此被誉为“东方明珠”。

苏绣历史源远流长,追溯起来,大概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据西汉刘向《说苑》记载:

晋平公使叔向聘吴,吴人饰舟以送之,左百人、右百人,有绣衣而豹裘者,有锦衣而狐裘者。

晋平公在位时为公元前557至前532年,而吴王阖闾迁都苏州为公元前514年。由此可以看出,这段史料所记载的还是吴国设都于无锡梅里时的事。■苏绣玉堂富贵图

这说明,早在公元前6世纪,无锡地区就已经流行着刺绣的技艺。从这个记载可以看出,春秋时期的吴国已将苏绣用于服饰了。

另据无锡《金匮县志》记载余氏:

早寡保孤,创制堆刺纱绣,此业自给、巧夺天工,曾以充贡,邑人咸仿其法。刘向 (约前77年~前6年),原名刘更生,字子政,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著有《谏营昌陵疏》《战国策叙录》《新序》《说苑》《列女传》等书。他的著作叙事简约,理论畅达、舒缓是其主要特色。

从中可以看出,当时无锡一带的绣技盛况。此时的回文彩绣锦是极有名的工艺品。它采用大折枝花纹样,运用挑花绣法,也有把整朵花样缀成方胜格子的,形成四方连续。在技法和绣法上高度发挥图案艺术的装饰性,显得格外巧妙。

到了汉代,苏绣除了一般的绣品外,还出现了一种苏绣屏风。苏绣屏风分小屏风、大屏风两大类,小屏风一般置于桌面,尺寸娇小,因此又称“台屏”,大屏风则特指落于地面,俗称“地屏”, “地屏”规格尺寸相对于“台屏”大得多,多用于家庭装饰。苏绣屏风的做工相当精致,细腻不乏雄伟气魄,款式以“双面绣”居多。

在三国时,吴王孙权曾命赵达丞相之妹手绣《列国图》,在方帛上绣出五岳、河海、城邑、行阵等图案,有“绣万国于一锦”之说。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