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文化游名城——老昆明记忆(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14 10:34:07

点击下载

作者:刘啸

出版社:当代世界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带着文化游名城——老昆明记忆

带着文化游名城——老昆明记忆试读:

前言

昆明,一个有着“春城”美誉的历史文化名城。说起昆明,相信每个人心中都有着一种对彩云之南的神秘与美丽的憧憬。

昆明历史悠久,有着2200多年的建城史,滇池地区有着3000年的文明史,大约三万年前,就有人类生活在如今的呈贡区龙潭山一带,过着茹毛饮血的穴居生活。昆明是中华文化发祥地之一,早在新石器时期,滇池附近已有居民定居于此,所以昆明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与滇池地区的发展和演变有着密切的关联。春秋战国时期,滇池附近出现滇国,滇国各族创造出了享誉世界、独成体系、灿烂夺目的青铜文化——晋宁石寨山文化。这些青铜器工艺精湛、题材广泛,具有浓厚的地方民族特色,反映了古滇国的社会发展水平。后来南诏筑拓东城,便有了如今昆明的建城之始。

昆明的历史连绵不断,文化代代传承;昆明是历史大戏频频上演的舞台,这里上演过庄蹻开滇、明末农民军据昆反清、创办云南陆军讲武堂、修建滇越铁路、西南联大迁驻、抢修滇缅公路、开通驼峰航线等历史大剧;昆明是有重要历史地位的都会,它曾作为滇国的中心、南诏大理国五百多年的副都、明末永历政权的“滇都”、支撑抗战的重要基地和抗战决胜的桥头堡、闻名世界的“民主堡垒”。

众所周知,昆明不仅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更是一个优秀的旅游城市,是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荟萃之地。昆明三面环山,南濒滇池,滇池是云南省最大的高原湖泊、全国第六大淡水湖泊,沿湖两岸风光绮丽。由于地处低纬高原而形成“四季如春”的气候,特别是有高原湖泊滇池在调节着温湿度,使这里空气清新、天高云淡、阳光明媚、鲜花常开。

悠久的历史,适宜的气候,特殊的地质结构,使得昆明留下了许多文明古迹。昆明虽然地处边陲,但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优秀的旅游城市,自古以来就吸纳和涌现了许多才人。抗战时期,昆明曾一度聚集了许多精英在此,成为为国家抗战做贡献的战略后方。曾经七次下西洋的明朝航海家郑和就是昆明人,还有对祖国医学做出巨大贡献并著有《滇南本草》的兰茂也来自昆明,诗人、画家兼书法名家钱沣,《义勇军进行曲》作者聂耳,“护国首义”首领蔡锷都是来自昆明,昆明也曾荟萃诸如华罗庚、钱钟书、朱自清、闻一多、周培源等一大批近代知识分子精英,更培养出杨振宁、邓稼先、朱光亚等杰出科学家。

昆明不仅有这么多的人才,还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重九起义、护国首义、“一二·一”运动、昆明起义等影响全国的重大历史事件都发生在这里。

可见,昆明不仅历史悠久,还是一个有故事的城市。“欲知大道,必先为史”。先辈用勤劳、智慧和牺牲给我们留下了珍贵而又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值得我们认真了解、传承和发扬。

让我们一起打开这本书,走进昆明,了解昆明。

开篇

出行前的准备

当我们去一个城市旅游之前,必要的是做好出行前的准备,而准备的内容不只是你的行李箱里都要装进什么,还有重要的一点是我们要先了解这个城市,也就是你的脑子里要装进什么,去每个城市都一样,昆明也不例外。只有做足了准备,到了昆明我们才不会如叶般“随波逐流”。你了解了

昆明的历史

,至少就知道了什么是滇文化;你知道了昆明有什么特色,就知道你每天的行程都要去哪,要去吃什么买什么;你了解了昆明的气候,至少就知道了去“春城”不用带太多厚衣物,行李箱里都要装什么;你了解了昆明的方言,就知道他们说你“太仙了”其实是说你“太有趣了”。我们了解得越多,才能在昆明玩得更好,所以,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去昆明前都需要知道些什么吧。昆明的历史

说起昆明的历史,我们大可先探究一下“昆明”一词的历史由来。但在唐代以前,是很难查找到“昆明”一词作为地名出现的,而如今,关于“昆明”一词的起源有很多种说法,大多数研究学者认为,“昆明”早期并非地名,而是居住在我国西南地区即今日的云南西部、四川西南部一个古代民族的族称。“昆明”在我国古代文献中写作“昆”“昆弥”“昆淋”。

要具体探究“昆明”一词的出现,可追溯到汉武帝时期。如今所有的历史研究都得助于古时候文人墨客所留下的传记,而有关“昆明”一词的研究,我们要感谢当时著名的史学家司马迁,在他的著作《史记·西南夷列传》中写道:“西自同师以东,北至叶榆,名为嶲、昆明、皆编发,随畜迁徙,毋常处,毋君长,地方可数千里。”翻译成现代文的大概意思是:“西边从同师往东,直到北边的叶榆,称为嶲和昆明,这些夷人都把头发编成辫子,随着放牧的牲畜到处迁徙,没有固定的住所,也没有首领,他们活动的地方有几千里。”通过这一记载可以得知,“昆明”一词是古代云南一个少数民族的族称。

到了唐代,“昆明”才正式作为地名出现。“武德二年,于镇置昆明县,盖南接昆明之地,因此为名。”此处的“昆明”,并非如今的昆明市,而是四川定笮镇(今盐源县境)。那么唐代时期为什么把定笮镇命名为“昆明”呢?据记载,是因为它在地理位置上接近昆明族、也就是说汉唐以前,昆明族大多定居在云南西部地区。

直到南诏、大理国时期,乌蛮、白蛮兴起,大理国是中国历史上由白族在中国西南边陲一带建立的政权。昆明族居住的地方,被乌蛮、白蛮据为己有,昆明族才不得已东迁滇中,聚居于滇池周围。

到了宋宝祐二年(1254年),元灭大理,在鄯阐设置“昆明千户所”,“昆明”才开始作为地名出现,并一直延续到今日。“昆明”一词的含义,东晋的常璩在他的《华阳国志·南中志》中说:“夷人大种日昆,小种日叟,皆曲头木耳环。”这句话可以解释为人口众多的昆明族及其传统妆饰。

说完了“昆明”这个名字的由来,我们再来说说昆明这个城市是怎样一步一步形成的。

我们先从青铜器时代说起,青铜器时代滇池地区氏族部落逐渐形成,以濮人为主,属于氐羌族语系。氐羌是中国古代分布在陕西、甘肃、青海、四川到云南北部一带的古老游牧民族,他们越过金沙江进入滇池地区以后,与当地濮人融合形成滇族,这样的融合促进了滇池地区的发展进步。

据《史记·西南夷列传》记载,公元前三世纪(公元前298—277年间),楚国大将庄蹻率众入滇,到达滇池地区以后,与当地叟族部落联盟,建立了以叟族为主的“滇国”,这也是“滇国”首见于文字记录,建立滇国后,庄蹻自称“滇王”,“庄开滇”带来了楚国和中原内地先进的文化、技术,对促进当时以滇部落为主的滇池地区的政治、经济发展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西汉王朝建立后,积极谋求对“西南夷”地区的开发。公元前109年(西汉元封二年),汉武帝征发巴蜀地区士卒,以大兵临滇,滇王被迫归降。滇王投降后,汉王朝以滇池地区为中心设置了益州郡,郡下设县,昆明为谷昌县。

公元271年(晋武帝泰始七年),晋王朝把南中四郡(建宁、云南、永昌、古兴)从益州分划出来,设立宁州,与益州同列,为全国十九州之一。东晋以后,“方土大姓”爨氏势力逐渐强盛,成为滇中地区的统治者。公元339年(成帝咸和十四年),晋王朝封爨琛为宁州刺史,并承认其世袭地位。

历经南北朝、隋初的二百多年间,在中原政治动乱、民族纷争的形势下,爨氏对昆川一隅的统治,保持了“力役齐平,教化清静”的较为安定的社会局面,使滇池地区的社会经济有了新的发展。

公元617年唐朝建立,先后在云南设置了九十二州。滇池地区为九十二州的主要部分。

公元618年(唐高祖武德元年),唐朝任命爨氏子孙爨弘达为昆州刺史,治理属县,治所设在益宁城。唐代中叶,蒙氏势力在洱海地区崛起,建立南诏国。

公元765年,南诏国筑拓东城,为昆明建城之始。大理国时称鄯阐城。拓东城、鄯阐城分别为南诏国、大理国的东京。

公元937年,大理段氏夺取南诏政权,建立大理国,统一了云南。

公元1253年(元宪宗三年),元军攻占云南。

公元1381年(洪武十四年)明朝进军云南,大量移民进入云南,昆明汉族人口首次超过本地土著居民。

1911年的“重九起义”,推翻了清朝在云南的统治。

1919年,设云南市政公所,为昆明设市的发端。

1922年改设昆明市政公所。

1928年8月1日,成立昆明市政府。

昆明独有的特色

昆明是全国十大旅游热点城市之一,也是国务院公布的首批24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著名的景点有石林世界地质公园、滇池、安宁温泉、九乡、阳宗海、轿子雪山等国家级和省级著名风景区,还有世界园艺博览园和云南民族村等100多处重点风景名胜,10多条国家级旅游线路,形成以昆明为中心,辐射全省,连接东南亚,集旅游、观光、度假、娱乐为一体的旅游体系。

昆明的景点符号

石林

石林风景区,位于路南县境内,距昆明市很近,只有86公里,景区由大石林、小石林、乃古石林、大叠水、长湖、月湖、芝云洞、奇风洞8个风景片区组成。全县共有石林面积400平方公里,是一个以岩溶地貌为主体的,在国内外知名度较高的风景名胜,被人们誉为“天下第一奇观”。

九乡溶洞

九乡溶洞是国家级风景区,位于昆明市宜良县,虽位于宜良县,但景区距离宜良还有一段距离,约40公里,九乡溶洞是云南省新兴的以溶洞景观为主,兼民族风情和自然风光为一体的综合性风景区。

世博园

世博园全称为世界园艺博览园,昆明世博园是1999年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会址,是一个具有“云南特色、中国气派、世界一流”的园林园艺精品大观园。

滇池

滇池也叫昆明湖、昆明池、滇南泽、滇海。在昆明市西南,有盘龙江等河流注入,湖面海拔1886米,面积330平方千米,是云南省最大的淡水湖,有“高原明珠”之称。

昆明的特产符号

昆明牙雕

历史悠久,工艺精湛,分为立体牙雕和平面牙雕两种,最有特色的是刻字组像,十分形象生动。

茶雕

以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为原料,通过雕刻纯钢模具,并使用模具将普洱茶压制成具有各种造型风格的茶雕作品。

蜡染

蜡染是流行于云南省少数民族地区的民间手工染印工艺品,昆明蜡染面料融合云南少数民族的文化,图案大方新颖。

乌铜走银

是云南特有的工艺美术工艺。产品以乌铜为胎,在胎上雕刻各种花纹图案,以金或银冷嵌其间,即呈现黑黄或黑白分明的装饰效果,色态极其雅致。

云烟

云南红云红河集团生产的“云烟”“红山茶”“茶花”“大重九”“春城”等产品。

昆明的美食符号

过桥米线

过桥米线是云南滇南地区特有的食品,虽已有近百年历史,但并不是起源于昆明,而是五十多年前传至昆明的。过桥米线的汤是用大骨、老母鸡、云南宣威火腿经长时间熬制而成的。味道十分鲜美。

破酥包子

破酥包子是昆明的特色小吃,由低筋精白面粉、熟猪油、熟云腿、蜂肉丁、冬菇沫等制成。营养丰富,老少皆宜。

三七汽锅鸡

三七汽锅鸡是云南特有的高级风味菜,也是一道滋补名菜,在国内外都享有盛誉,制作原料主要有三七粉和土鸡等。它的制作方法独特,口味醇香鲜美。

宝珠梨

宝珠梨产于云南省昆明郊区呈贡县,是当地的特产水果,宝珠梨皮很薄,果肉脆嫩,汁多,味道甘甜。

宜良烤鸭

宜良烤鸭是云南省的名菜。它起源于明朝,到如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宜良烤鸭虽是云南的名菜,但它却不是起源于云南地区,而是从南方传过来的。烤鸭外皮酥脆,内部的肉鲜嫩,肥瘦相间,口感十分好。

饵块

饵块是昆明最著名的小吃之一,制作饵块的主要食材是大米,制作过程是将大米淘洗、浸泡、蒸熟、冲捣、揉制成各种形状。一般分为块、丝、片三种。无论是蒸、烧、炒、炸味道都很好。

昆明最佳的旅游季节

昆明位于中国西南云贵高原中部,属北纬低纬度亚热带—高原山地季风气候。昆明之所以被称为“春城”,正是因为它四季如春的气候。所以昆明一年四季都是适合旅游的好去处。昆明全年温差较小,年平均气温16.5摄氏度,日照长,霜期短,冬暖夏凉,四季如春,气候宜人。这样的气候在全国少有,昆明的鲜花常年不谢,草木四季常青。难怪古代的文人墨客这样描述昆明:“昆明腊月可无裘,三伏轻棉汗不流,梅绽隆冬香放满,柳舒新岁叶将稠。”

昆明方言

昆明方言属于北方方言中的西南次方言。昆明方言是在明朝初期,以江淮方言为基础,同时吸收了华北方言,以及一些其他江南省份的方言为特点的汉语方言。

其实在昆明,说方言的人越来越少了,但是昆明人不应该忘记自己的方言,外地去昆明的游客也可以了解一下昆明的方言,算是体会当地的风土人情。

下面我们来学习一些十分简单的昆明方言:

喃—什么

整喃—做什么

为喃—为什么

克—去

酿—什么

毛—不要

某—没有

该—吗

是啦—好

阔以—可以

克哪点—去哪里

豁人—骗人

太仙啦—有趣

太雀啦—滑稽

你结—你家

再列举一些昆明方言与普通话的区别与联系。

昆明方言与普通话词形完全不同的词:

饺—馄饨

篾帽—斗笠

面糊—腼腆

板扎—称赞

捂俗—讨厌

抖草—炫耀

活消—何必

昆明方言与普通话词形部分不同的词:

姑太—小姑

打失—丢失

赶街—赶集

背锅—驼背

昆明方言与普通话词素顺序不同的词:

宵夜—夜宵

强勉—勉强

齐整—整齐

道地—地道

昆明的历史与城门楼

昆明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光荣革命传统的祖国西南名城,先辈们在追求进步、幸福、独立、自由的曲折历程中,给我们留下了浩淼博大、光辉灿烂而又独具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历史文化。这里不乏历史遗迹、历史遗址、历史墓葬,更不缺历史名人、历史大事、历史贡献。而通过了解老昆明城门楼的变迁,我们能更好地发掘

老昆明的历史

文化。老昆明的历史

昆明的第一个统治者是谁

说起昆明的第一个统治者,我们要追溯到公元前三世纪(公元前298—277年间),那时的昆明地区还不叫昆明,而是叫滇池地区。当时的楚国大将庄蹻率领众人进入滇池地区,并与当地的部落联盟,建立了“滇国”,自称“滇王”。其故城在今日的昆明市晋宁区晋城镇。

所以庄蹻可以算得上是古昆明的第一个统治者。

庄蹻是战国时期反楚起事领袖和楚国将军,楚庄王的苗裔。庄蹻一生中有两大成就,一件是反楚起事,另一件就是入滇。

庄蹻入滇

庄蹻入滇是战国时期楚国向西南地区扩展的一次行动。约公元前三世纪,庄蹻是楚顷襄王的一名将领,楚顷襄王派庄蹻率军队进攻云南,其间要通过黔中郡,经过沅水,向西南攻克且兰,征服夜郎国,一直攻打到滇池一带。黔中郡原来曾为楚国的土地,后来被秦国占领了,楚国不甘心失败,便又调集东部兵力收复黔中郡部分地区,重新立郡对付秦国。因为黔中郡反反复复被争夺,庄蹻归路不畅,便不得已融入了当地民族中。根据司马迁的《史记·西南夷列传》记载便是:“以其众王滇,变服从其俗以长之。”“庄蹻入滇”一直被视为一座民族团结的丰碑,它增进了西南与内地的民族感情,更是云贵高原开发史上的一大关键事件。

南诏筑拓东城是否成为昆明建城史的开端

大唐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南诏在唐朝的帮助下统一了洱海地区,建立了南诏国。南诏政权建立后,唐中央封皮罗阁为云南王,使其成为西南少数民族中的一个王侯。唐朝统治者企图借云南王之手镇压西南其他少数民族,并让其成为阻止吐蕃势力南下的强有力屏障。可是唐王朝的美好愿望不仅没有实现,反而得到了相反的结果。因为南诏国是一个新建立的国家,势力也日益强大,极富扩张统治欲望,其雄心飞扬、目光深远,其志不在偏安滇西一隅,不甘雌伏于唐朝之下。于是南诏国巧妙利用唐吐矛盾,在夹缝中生存并积蓄力量,时机一至,便四出用兵。

天宝战争后,唐朝的势力越来越弱,渐渐退出了云南。南诏统治集团在吐蕃的支持配合下,想要建立一个军事大国。于是修筑道路,建立制度,设置城池,训练军队,四出用兵,攻城占地。几次大动干戈后,昆明旧城并没有想象中的繁荣,而是变得衰落颓败,加之滇池水位稍落,南诏为控制滇中,在764年,阁罗凤视察滇池地区,“审形势,言山河可以作屏障,川陆可以养人民”。于是第二年命长子凤伽异在滇池地区进行规划和施工,筑城,取名“拓东城”,并命凤伽异以南诏副王的身份,坐镇拓东城。

拓东城是有准确史料记载的,在今昆明市区范围内的首次建城,后来拓东城在南诏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成为陪都、东京。甚至到了大理国时期,拓东城(称鄯阐城)的地位还是像南诏国时期一样。

拓东城兴建后,滇池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从滇池东岸晋城一带,向滇池北岸平缓开阔、具有开发前景的盘龙江三角洲转移。

可以说拓东城开创了昆明城市发展的先河,在滇池城市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所以说,南诏筑拓东城,可以当之无愧地称为昆明建城之始。

南诏国与大理国是怎样的两个王国

在云南历史上最为出名的两个王国分别是南诏国和大理国。那么我们来了解一下南诏国和大理国到底是怎样的两个王国呢?

南诏国

南诏国起源于巍山(又名巍宝山),传说公元649年前,有一个名叫细奴逻的人在巍山境内建立了蒙舍诏,并修筑了雄伟的图王城。唐时西洱河地区有6个大部落,号称六诏。因为蒙舍诏在其余5诏的南面,因而又被称为南诏。这也是南诏这个名字的由来。大唐皇帝封细奴逻为巍州刺史,在政治、经济等方面对其加以扶持,先进的文化和生产技术不断被南诏接纳。经过4代帝王的不懈努力,皮罗阁终于依靠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力量,统一了洱海周围的其余5诏,建立了南诏国,并在洱海边、点苍山下修筑了富丽堂皇的王宫——太和城。

在南诏后期,汉族大臣郑回的七世孙郑买嗣推翻蒙氏南诏,自立为王,改国“大长和”。共二百五十四年,传十三主。

南诏国的统治者为少数民族彝族,如今南诏国的十三个国君被供奉在巍宝山,是彝族人民的本主神。

大理国

大理国是以白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在如今云南一带建立的少数民族国家。后晋天福二年,通海节度段思平自立为王,国号为大理。段思平传12世至段廉义时,权臣杨义贞于宋神宗元丰三年杀廉义自立。4个月之后,善阐(昆明)侯高智廉命其子高升泰起兵诛杀杨义贞,立段廉义之侄段寿辉为王。寿辉传位给正明。宋哲宗绍圣元年,升泰废正明,自立为王,改国号为大中国。升泰去世后,其子遵遗嘱还王位予正明之弟正淳,段氏复立,史家称之为后理国。后理国时期,高氏世为相国,称中国公,掌实权。

大理政权与南诏差不多,宋政权曾多次册封大理统治者为王。蒙古宪宗三年也就是公元1253年,忽必烈灭大理。大理国国主段氏投降,被任命为世袭总管。原来的大理官员大多受封为云南各地土司。

护国战争第一枪是在昆明响起的吗

护国运动发生在1915—1916年,又称护国战役、护国战争。护国运动是发生在中国近代的内战。

众所周知,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帝制被辛亥革命所推翻,建立了中华民国。然而,孙中山领导下建立的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并不顺利,成立还不满100天,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就被北洋军阀袁世凯夺取。在窃取了中央政权后,袁世凯对外卖国,对内独裁。最令人发指的是,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凯竟然宣布复辟封建帝制。人民实在忍无可忍,反对袁世凯复辟封建帝制的斗争,于是在全国范围内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

1915年底至1916年,云南等省组织护国军,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

然而讨伐袁世凯的战争失败了,袁世凯变得更加胆大妄为,他下令取缔国民党,取消国民党议员资格和强制解散国会,图谋复辟帝制。为取得日本政府对复辟的支持,1915年5月与其签订卖国的“二十一条”。8月,指使其亲信、幕僚成立进行复辟帝制活动的“筹安会”。12月12日申令接受“推戴”为中华帝国皇帝,并下令改次年为洪宪元年。

就在袁世凯准备称帝时,孙中山的中华革命党和梁启超的进步党等组织曾派人赴云南策划武装起义。前云南督军蔡锷与云南将军唐继尧等人,于1915年12月25日在昆明宣布云南独立,随即建立云南都督府,组织约2万人的讨伐袁世凯的护国军。护国战争的第一枪在昆明响起,因此,护国运动又称“云南起义”。

护国运动的结果,虽然最终没有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但推翻了“洪宪”帝制,打倒了袁世凯,所以护国运动可以说是一次胜利的革命战争。

大理段氏,600年辉煌之后是落寞吗

在整个云南历史上,很少有哪一个家族,能像大理段氏一样,从唐朝一直辉煌到元朝末年,横跨3个朝代,拥有600余年极富极贵的辉煌。

大理段氏,似乎是生活在传说之中的一个世家。就算是不了解历史的人,只要看过金庸的小说,应该就对大理段氏有印象。当年,还没去过大理的金庸先生,在其小说中就把段氏家传武学一阳指和六脉神剑等讲述得淋漓尽致,让人无限神往;而大理国段氏10位国君不爱江山爱青灯,甘愿禅位为僧的故事,更让人觉得不可思议。

早在4000多年前,就有白族在苍山洱海之间繁衍生息。到唐初,大理已成为云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大理国建立后,段氏统治者曾多次主动与宋朝建立藩属关系。后来宋朝大将王全斌向宋太祖赵匡胤进献地图,力主进兵云南。然而,宋太祖鉴于唐祸,认为云南的乌蛮、白蛮太凶残,不想再与大理国发生关系。赵匡胤用玉斧在地图上沿着大渡河划了一条线,道:“此外非吾所有也!”这就是宋挥玉斧的典故。也正是因为赵匡胤这一句话,大理国得以拥有300年的和平。

大理国的开创者是段思平,他的身世充满神话传奇色彩,如今大理一些村落的本主庙以及白王庙里,都供奉着段思平像,白族群众隔三差五都会到庙里去磕头烧香,请求保佑。

公元902年,南诏清平官郑买嗣发动政变,残忍地杀了蒙氏王族800人,并自立为君,改国号长和,南诏政权崩溃。公元929年,东川节度使杨干贞消灭郑买嗣,立清平官赵善政为王,国号天兴。第二年,杨干贞废赵善政,自立为王,改国号义宁。

此时已经是通海节度使的段思平,因为才华横溢,被杨干贞所嫉妒,被他追杀。后来,段思平在军师董伽罗的帮助下,向东方37蛮部借兵,并于公元937年进攻大理,讨伐杨干贞。杨干贞连夜出逃,跑到了鸡足山。

公元938年,灭了义宁国之后,段思平正式即位,国号大理,成为大理国的开国皇帝,号神圣文武皇帝。

段思平建大理国开始,大理段氏家族真正走向了富贵的巅峰。

到了宣仁皇帝段正严(又名段和誉,金庸小说中段誉的原型)统治时期,大理城中,八方歌舞,日夜笙歌于五华楼,盛况一方,这时的大理成为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之一。到了元朝,段氏被废除王位,世袭大理总管,实际上还是总管以前大理国的大部分地盘,除了被废除王位之外,其富贵程度,与大理国时期相差并不太远。

公元1253年,忽必烈率领大军攻向大理城。段兴智率军与元军死战,元军战死8万余人,被瘴气毒死的有5万多人,而大理国军队死伤也达6万人之多,已经无力再与元军抗衡,所以大理城被元军攻下。后来段兴智被俘,忽必烈学诸葛亮治夷之策,亲自为段兴智解缚安抚,令其为摩诃罗嵯(意为王),仍然负责总管大理。从此,段氏成为大理世袭总管,存续300余年的段氏大理国宣告灭亡。

后来,明军傅友德、沐英、蓝玉等攻入大理。随着大明军队铁蹄踏入云南,段氏家族即便想占地偏安,也已不能。

从此,段氏便开始了辉煌之后的落寞。

清华北大曾迁至昆明吗

1935年,抗日战争期间,北京的局势日益危急。为了防止突发的不利情况,清华大学秘密预备将学校转移至长沙。学校拨巨款在长沙岳麓山下的左家垅动工修建整套校舍。

1937年,七七事变发生,7月29日、30日,南开大学遭到日机轰炸,大部分校舍被焚毁,损失惨重。

卢沟桥事变后,南京国民政府在庐山召开了一系列会议讨论战局问题。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三校校长,在庐山会议后并未立即返回京津,而是暂时留在南京和上海两地。8月28日,国民政府教育部分别授函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和北京大学校长蒋梦麟,指定三人分任长沙临时大学筹备委员会委员,三校在长沙合并组成长沙临时大学。

同年10月,1600多名来自三校的师生经过长途跋涉陆续到达长沙。10月25日,长沙临时大学正式开学。校址位于长沙城东的韭菜园,主要租借圣经学院和涵德女校。

1938年1月20日,第43次校常委会作出下学期在昆明上课的决议,并且规定师生3月15日前在昆明报到。

2月中旬,长沙临大开始搬迁到昆明。2月19日,师生在长沙韭菜园的圣经学院(为临大所租借的教学楼)召开誓师大会,开始往昆明搬迁。

同年4月2日,教育部发电命令国立长沙临大改称国立西南联大,国立长沙临时大学正式更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设文、理、法商、工、师范5个院26个系,两个专修科、一个选修班。校址现为云南师范大学。

5月份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正式开课。

1938年12月21日,第98次常委会决议,决定由三校校长轮任常务委员会主席,任期一年,本学年由清华校长梅贻琦担任。后因蒋梦麟、张伯苓均在重庆任职,只有梅贻琦长期留于昆明,所以没法实施轮任制度,一直由梅贻琦任主席,主导校务。

1946年5月4日,西南联合大学举行结业典礼,7月31日宣布结课,上述三校迁回原址。

昆明金殿是吴三桂建造的吗

昆明金殿,是我国现存的四座铜殿中最大,也是最精致的一座,另外三座分别在五台山、武当山和颐和园。

昆明金殿坐落在昆明城东北的凤鸣山上。昆明金殿并不是用金子建造的,古人喜欢称铜为金,所以便称为金殿,又名铜瓦寺、太和宫。

那么昆明金殿到底是谁建的呢?

据地方文献和寺内《碑记》记载,第一个金殿建造于公元1602年。因云南东川等地产铜,每年都要按规定数量外运,从四川转水路运至湖北的城陵矶铸钱。后来因战争无法将铜运进中原。当时凤鸣山道观的道长徐正元,便呈请巡抚陈用宾仿照湖北武当山七十二峰的中峰太和宫金殿,冶铜铸成殿宇,供奉“北极玄天真武大帝”,取名为“太和宫”。明崇祯十年也就是公元1637年,云南巡抚张凤翮把金殿移至大理宾川鸡足山天柱峰。张凤翮之所以要迁走金殿,是因为统治云南的沐氏作恶多端,屡被朝廷惩治,家运日衰,但他不从自身上找原因,而从迷信中寻求解脱。认为鸣凤山在城东,山上立有金殿,“铜乃西方之属,能克木”,故由巡抚张凤翮出面将铜殿拆运至鸡足山。

后来该铜殿在1966年“破四旧”的动乱中被毁。

而我们现在所看到的铜殿,是吴三桂作为“平西王”镇守云南时重建的,康熙九年时开始修建,康熙十年竣工。铜殿的梁上镌有“大清康熙十年岁次辛亥大吕月(十月)十有六日之吉平西亲王吴三桂敬筑”字样。

铜殿仿木结构,重檐歇山式,高六点七米,宽、深各七点八米,重达两百五十余吨;柱壁门窗,雕龙镌凤;殿内神像、帏幔、匾联和各种摆设,全由铜铸,充分反映了三百多年前云南冶炼、浇铸工艺的高超水平。

而后来因为康熙十二年时吴三桂举兵反清,故方志碑记只称“清康熙九年重铸”,回避吴三桂重铸铜殿。

昆明人的茶祖为什么是诸葛亮

茶在云南被誉为圣物。每年3到5月份是采春茶的季节,每到采春茶的季节,无论哈尼、基诺、壮、佤族都会不约而同地举行祭茶仪式。祭茶是茶农对天地的感激,对先民的怀念,更是对未来的祈福。茶农们会以最高的礼节祭山、祭茶神。在云南普洱茶产区,有的祭的是古茶树,有的祭的是一方山神,还有更多的是祭拜“茶祖”,而这个茶祖不是别人,正是人人皆知的孔明。

为什么云南人不祭神农、陆羽为“茶祖”而偏偏祭拜孔明呢?这还得从诸葛亮(孔明)南征说起。云南攸乐茶山的基诺族传说,他们是诸葛亮南征时遗留下来的。诸葛亮给他们茶籽,让他们安居下来,以种茶为生。基诺族自称“丢落”,世代尊奉孔明。清朝道光年间编撰的《普洱府志·古迹》中有记载:“六茶山遗器俱在城南境,旧传武侯(武侯指诸葛亮)遍历六山,留铜锣于攸乐,置铜于莽枝,埋铁砖于蛮砖,遗木梆于倚邦,埋马蹬于革登,置撒袋于慢撒,因以名其山。莽枝、革登有茶王树较它山独大,相传为武侯遗种,今夷民犹祀之”。该志还提到,大茶山中有孔明山,是诸葛亮的寄箭处。

清人阮福在《普洱茶记》中描绘道:“其冶革登山,有茶王树,较众茶独高大,相传武侯遭种,夷民当采时,先具酒醴礼祭于此。”每年农历7月23日是诸葛亮的诞辰,这一天,茶山各村寨都要举行集会,称为“茶祖会”。2005年3月底,在云南勐腊县勐仑镇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举办了“纪念孔明兴茶1780周年暨中国云南普洱茶古茶山国际学术研讨会”,以纪念茶祖孔明。

昆明是朱德军事生涯的起点吗

在云南历史上,有一文一武两所学校非常有名,一文是西南联合大学,培养了一大批杰出的科学家、教育家;一武则是云南陆军讲武堂,培养了一大批杰出的军事家、革命家,两者都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尤其是近代教育史上享有盛誉。

那么陆军讲武堂都培养出了哪些杰出的军事家和革命家呢?

我们新中国开国元勋朱德就毕业于讲武堂。

说起朱德的大名,可谓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了。早年间,朱德曾在家乡四川南充的中等体育学堂读书,因为想在“教育救国”上尽一份力,所以朱德毕业后做了小学教师。但慢慢地,在教书这一年中间,朱德对社会上新旧势力的斗争、政治上各种阴谋压迫都有了新的认识,于是下了决心,要到云南去,走“军事救国”的道路。

说来也巧,就在这时朱德的好友秦昆得知昆明正在筹办一所军校,名叫陆军讲武堂,而且当时的云南也正是办新军的时候,主力多半都是由四川调去的。于是两个人决定一起去云南报考讲武堂。在当时西南地区交通极其不便的情况下,1909年春节过后,两人长途跋涉,晓行夜宿,大概花了70多天时间,两人吃尽了苦头最后到达昆明。

报考了陆军讲武堂,但过了几天发榜的时候,两人来到榜前一看,很是意外,秦昆录取了,而朱德却名落孙山。

于是两人就此道别。秦昆去讲武堂上学,而朱德索性去参了军。因为朱德读过中等体育学堂的经历,很快就被提拔为司书录事。一两个月后,朱德忽然又看到讲武堂的招考通知。这个消息让朱德很是纠结,因为上一次答得很好还名落孙山,这次再考能不能被录取都是未知了。

朱德正在犹豫考还是不考的时候,秦昆的再次出现成为转机。一出现在朱德面前秦昆就面露愧色,他说出了他心底的秘密,原来,秦昆在第一次考试之前,通过亲戚得知一个很重要的信息,就是讲武堂只招收云南本土人士,省外一律不予考虑。有了私心的秦昆在将自己的籍贯改为“云南昭通大关县人士”的同时,也没有把这个重要信息告知朱德。朱德并没有责怪秦昆,而是很释怀,发现原来不是自己的能力问题,那么这第二次考试就简单多了。

朱德一心报国,为了这次可以考过,他将自己的籍贯改为“云南临安府(建水)蒙自县人士”,并且还将自己第一次考试时报名的名字朱建德中间的“建”字去掉。从此,那个后来威震天下的“朱德”,就诞生了。

改了籍贯和名字的朱德很顺利地被讲武堂录取。本来以为一切准备就绪了,可没想到在报道这一天还是出了插曲,朱德因为口音问题被注册官发现了篡改祖籍这件事,还要以篡改籍贯的名义取消朱德的入学资格,朱德不甘心,于是与注册官起了争执,现场一片混乱。

当时讲武堂的监督李根源在了解了事情原委之后,把朱德叫到了办公室,听了朱德一番故事之后,李根源只淡淡地说了句,“我相信你,一会你去把入学手续办一下。”

这也是朱德和他人生的第一个贵人——李根源的第一次见面。

后来没过多久,李根源就出任了讲武堂的总办。只比朱德大8岁的他,是著名的爱国人士,当总办前6年,便在日本加入了同盟会。平时,李根源以严格的方式训练学生,并给他们灌输一些革命的思想。朱德从中受到了很多革命的启发,认定李根源是自己可以信任的老师。其实,朱德入校不久,也秘密加入了同盟会。而李根源也注意到了品学兼优的朱德,给了朱德很多锻炼和展示才华的机会,凡是全校性的会操和接受检阅,李根源都指定由朱德来指挥和喊口令。志同道合的两人在讲武堂结下的友谊一直持续到他们的终生。后来新中国成立后李根源到北京参加政协会议,已成为党、国家和军队重要领导人的朱德去看望李根源时,依然躬身问候,显得相当谦逊。

朱德从正式进入讲武堂学习到第二年的提前毕业,一共只在陆军讲武堂生活学习了一年零三个月。学校生活很苦,管束得也很严,完全是新军队生活。讲武堂很注重打靶、唱军歌、打野外,完全是现代化的训练。这段时间朱德学习得很投入。

朱德参加革命运动,大概是在进入讲武堂的第一学期之后。那时大家都在搞同盟会的小组,当然都是秘密的。

到了1911年7月,朱德从讲武堂顺利毕业,不到两星期,就被分派到新军的营盘里去做事了。而三个月之后的武昌首义,宣告辛亥革命爆发。于是,朱德正式开始了他波折的戎马生涯。

可以说,昆明对朱德的一生有着重要的意义。

红军长征曾路过昆明吗

1935年4月下旬,中央红军长征路过昆明时,红军把总部就设在这里。

遵义会议和扎西会议之后,中央红军在毛泽东的灵活指挥下,1935年4月22日,红军的先头部队——红三军团经云南富源、沾益、曲靖、马龙,于27日进入昆明寻甸境内。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简称寻甸县,是昆明市辖县。

28日,一纵队抵达寻甸鲁口哨、大汤姑、阿香、水平子一带宿营,红一军团也进入寻甸的草鞋板桥等地。

29日,中央红军攻克寻甸县城后,立即宣传党和红军的主张,广泛宣传革命道理,把“打土豪、分田地”“红军是工农自己的军队”等革命标语书写在墙壁上,在钟鼓楼下召集群众宣传共产党的政策和讨蒋救国的主张。红军打开县府粮仓及土豪李焕文的粮仓、盐仓和铺子,将其90石积谷、1万多尺布、数千斤食盐和其他财物分发给贫苦农民。红军还将擒获的作恶多端的县长李京石等人处决了。红军严格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深得当地各族人民的拥护。

30日,一纵队经可郎河进入柯渡坝子,柯渡坝子是寻甸县西南部的一个镇子,距离寻甸县72公里。一总司令亲自接见了当地回民首领,向他们讲解党的民族政策。红军宣传员在墙壁上写下了“红军绝对保护回家工农群众利益”等大幅标语。回族群众深受感动,当即有10余名回族青年报名参加了红军。

由此可见,红军不仅路过了昆明,还在昆明为当地人民做了好事。

滇越铁路是由累累白骨筑起的吗

滇越铁路是连接越南海防市—中国河口—昆明的铁路,是中国西南地区的第一条铁路,更是云南省的第一条铁路,被称为与苏伊士运河、巴拿马运河相媲美的世界第三大工程,也是全国为数不多的“米轨”铁路(窄轨铁路)之一。

滇越铁路分南、北两大段。南段在越南境内,从海防至老街;北段在中国境内,从河口到昆明。

滇越铁路原是法国殖民当局根据不平等条约修建的。因为起于原法属殖民地越南的海防市,经老街边中越边界,进入云南,自河口北伸到昆明,故称滇越铁路,河口至昆明段也称昆河铁路。

从19世纪初开始,英法殖民者侵入东南亚及中国云南,互相角逐。法国自入侵以后,步步紧逼,意欲控制云南,变云南为其殖民地。1885年,法国借助中法战争,与清政府签订了《中法会订越南条约》,取得对越南的“保护权”,以及在中国西南各省通商和修筑铁路的权利。

1895年,法国以在“三国干涉(日本)还辽”中有功为借口,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中法续议界务商务专条约》,取得将越南铁路修入中国境内的权利。1903年,中法又签订了《中法会订滇越铁路章程》,紧接着法国派人勘察路线,绘制修路图纸,并且成立了滇越铁路法国公司。

在铁路修筑过程中,法国殖民者对中国筑路工人进行了极其野蛮的奴役、压迫。仅在滇段修筑过程中,除役使云南各族人民外,还从河北、山东、广东、广西、福建、四川、浙江等省招募来大量民工,前后7年间,总数不下二三十万,而被法国人虐待折磨致死者近8万人。正是:“血染南溪河,尸铺滇越路。千山遍白骨,万壑血泪流。”

昆明为何将山茶花作为市花

山茶花是云南八大花之冠,1983年3月10日,昆明市人大常委会决定将云南山茶花定为昆明市花。云南山茶花既是昆明市花,也是我国的传统名花,更是世界名花。

云南是我国茶花的主要产地。山茶花原产云南西南部腾冲一带。早在唐宋云南南诏、大理时期,就在宫廷和昆明民间推广栽培。到元明时,茶花已在云南西部、中部城乡广泛种植,尤其是昆明佛寺道观、风景胜地,茶花成为普遍栽培的观赏植物。昆明山茶花品种繁多,据说有72个品种。

山茶花之美,让很多古代的文人墨客为之驻足。

明朝三大才子之首的杨慎在诗中说:“山国山茶太繁品,春盘春菜先此筵”,“海光珠树无颜色,羞把琼枝照玉台。”

明朝的陈佐才也有诗称:“浪蕊浮花数万种,寒枝冷叶几千丛。”

丽江的玉峰寺院内有一株500多年树龄的“环球第一树”和“万朵茶花”,两株不同品种,并蒂开花,花开万朵。清代丽江诗人杨丙诗称:“烛龙倒走迥空朦,玉龙迎战寒无功。鳞甲怒裂进光怪,化作片片山花红。”

就连郭沫若也曾多次赋诗赞美云南山茶花,其中一首这样写道:“茶花一树早桃红,白朵彤云啸做中。艳说茶花是省花,今来始见满城霞。人人都道牡丹好,我道牡丹不如茶。”

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李鹏1990年8月15日为昆明金殿茶花园题训:春城茶花甲天下,试问谁家甲春城?

老昆明的城门楼

老昆明一共有几个城门楼

老昆明的城门楼是在明代时期修建的,一共有六个城门,每个门上有一座楼。也就是有六座城门楼。

当时的昆明城在地图上看形状为方形略扁。东门叫威和门,俗称大东门;东北门叫永清门,俗称小东门;北门名为保顺门,俗称北门,北门街也因此得名;西南门名为洪润门,俗称小西门;西门名为广远门,俗称大西门;南门名为丽正门,俗称大南门。

据《昆明县志》记载:“各门均有楼,分别为殷春、壁光、拓边、康阜、眺京、向明。”

大东门上的楼是殷春楼,小东门上的楼是壁光楼,大西门上的是拓边楼,小西门上的是康阜楼,北门上是眺京楼,南门上的是近日楼,近日楼以前叫做向明楼,是清代初改名近日楼的。

这就是老昆明的六座城门楼。那么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这六座城门楼的前世今生吧。

小东门初名“永清门”,到了清代被改名为“敷泽门”。小东门的原址在如今的青年路北端圆通街口。小东门是重要的城乡物资集散地,街市上的马帮和商队络绎不绝,纷纷在这里装货卸货,交易买卖。

大东门的原址在如今的青年路与人民中路的交叉口,也就是小花园一带。

大西门原址在如今文林街与龙翔街交接处。到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时,大西门已经十分破旧并且周围也很荒凉。但这一带一直是昆明重要的教育区域,离云南贡院比较近。清代和明代时,各地的学子都在此云集。抗战时期的西南联大也是在此成立的。如今这里更集中了云南的几座高等学府:云南大学、云南师范大学、云南民族大学、昆明理工大学等。周围还有历史上最有名的军校:云南陆军讲武堂。还有省图书馆、省科技馆也在此,这里算是昆明最有文化气息的地方了。

大西门和小西门分别在一座坡的坡头与坡脚上,从大西门一直下坡就可以走到小西门,小西门是坡脚,东风西路从那里开始。

北门初名为“保顺门”,清代改为“拱辰门”。原址在如今的北门街北端坡头。由北门而得名的北门街从南到北全长约一千米,原路由大小不均的石板条铺成,路两侧也都是土木建造的老房子,街上的店铺很少,人也少。但是这条不起眼的小街和北门,却发生过许多大事件: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云南革命军首先从北门杀进昆明城;1946年7月11日,著名民主斗士李公朴先生在北门街被国民党特务暗杀。如今的老北门遗址,仅保存了一条北门街,街上卖饭菜、服饰、珠宝等。

大南门地处城南,是交通要冲,地理位置优越,原址在如今的正义路与东风西路交界处,也就是昆明新百货大楼附近,从古至今都是最繁华的地段。

虽然老昆明这六座城楼都先后被拆除了,即使来到曾经原址所在的街道,也找不到什么痕迹,但是我们应该记住这六座城楼,毕竟它们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与汗水的结晶。

第一个修建老昆明城门楼的人是谁

明朝灭元后,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明将傅友德、兰玉和沐英率师进入昆明,结束了元朝梁王在云南的统治,留沐英镇守云南。次年,沐英在昆明废弃历代土城,修筑砖城墙,城墙共开六门,门上各有一楼。

也就是说,老昆明城门楼是名将沐英修建的。

那么沐英是谁呢?

沐英,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养子,明朝著名开国将领,今安徽定远县人。

沐英12岁参加朱元璋的农民起义大军,开始跟着朱元璋南征北战,后来被朱元璋的原配马皇后收为养子。十八岁的沐英因为军功卓著,被提拔为实权校尉,开始进入朱元璋的中层军事领导机构。朱元璋当上皇帝之后,沐英开始为他征战周边的少数民族地区。

37岁的时候,沐英被任命为征南元帅,与另外两位将军领兵30万远征云南。沐英在平定云南之后,被朱元璋命令镇守云南。这一守就是十几年,在镇守期间,沐英开始进行屯田建设,他让军队在空闲期间开垦荒地,进行农业活动。还大修水利工程,扩大滇池,疏浚河道,修建灌溉渠,保证农业所需的水利灌溉。还大规模地开设学堂,提高了人民的生活质量。

可以说,沐英不仅是明朝开国功臣,更是云南的大功臣。

吴三桂在小西门被刺杀了吗

有一个和小西门有关的历史故事,是“杨娥刺杀吴三桂”,那么这个故事是怎样的呢?

明朝末年,昆明的黔国公沐天波府中有一位女护卫,名叫杨娥,她容貌娇艳,武艺高强,在当地十分有名,一般的飞毛贼都对她闻风丧胆。杨娥有个哥哥,名叫杨虎,在哥哥杨虎的撮合下,杨娥与杨虎好友张子英结为夫妻,杨娥与丈夫张子英在黔国公沐天波部下充当护卫,并肩相协保护着黔国公府的安全。

后来,黔国公沐天波成为永历皇朝忠诚的支持者和追随者,杨娥与哥哥及夫婿因武功卓越,也被黔国公沐天波进献给永历皇帝做了御前护卫。但随着清军的逼近,永历皇朝的地盘越来越小,到了顺治十五年,清兵联合吴三桂分三路进攻云南,永历皇朝无力抵挡,只好率部众逃往缅甸。逃亡途中,由于风餐露宿,又粮食不济,总是克扣自己照顾妻子及他人的张小将患上了重病,病死在一片荒山野岭之中。

张小将一死,杨娥成了寡妇,按当时的习惯,新寡之人在军中是不吉利的,所以杨娥只好由哥哥杨虎陪同返回云南。回到昆明的杨娥与哥哥秘密发展同道,继续进行反清复明的战斗。但是刚到昆明不久的兄妹二人就收到来自缅甸的噩耗,原来吴三桂挥兵追到缅甸后,抓到了在缅甸避难的永历皇帝及随从人员。随即吴三桂把这些人押回昆明并杀了他们,永历皇帝和黔国公沐天波都没有幸免于难。

杨娥兄妹亲眼目睹了自己追随多年的故君与故主同时殉难,心痛如刀割,同时也燃起了强烈的复仇之火。

经过一番谋划,杨娥与哥哥在平西王府附近小西门洪化桥开了一家豪华的“杨娥酒店”,尽量把店子搞红火以引起平西王吴三桂的注意,寻机杀掉他。“杨娥酒店”很快就在全城出了名。果不其然,垂涎杨娥美色的吴府护卫在“杨娥酒店”借着酒劲调戏杨娥,杨娥凭借高强的武功把他们教训了一番,这件事情传到了吴三桂的耳中。吴三桂本是个猎奇好艳之徒,一听说这个酒店老板娘不但貌似天仙,还有一套好拳脚,一下起了兴趣,便乔装成商人模样偷偷去“杨娥酒店”见了杨娥,然而杨娥并没有认出吴三桂,便失去了这次报仇的机会。但听熟悉的侍卫说,吴三桂那次暗察已相中了杨娥,并露出口风,说过些日子就要来将她娶进王府去。杨娥以为报仇的机会又来了,可惜因吴三桂的王妃反对他纳妾,杨娥便又失去了这样一个报仇的机会。

当杨娥日日等待着报仇的机会时,机会来了,杨娥被邀请去赴宴,并且吴三桂也会去赴宴。杨娥接到请帖后连忙做了准备,精心地化好妆,磨利了宝剑。

杨娥一切都准备就绪了,可惜天不从人愿,就在吴三桂带着一伙侍卫前来赴宴的途中,遇上了一个刺客,一剑没刺中吴三桂,刺客没入夜色中逃跑了。吴三桂蒙受一场虚惊,失去了赴宴的心情,当即折身回府去了。

几度的希望、兴奋,逐一地化为泡影,如此一折腾,杨娥的精神与体力都支撑不住了,回到家后,终于病倒在床上,吃不下一点食物,最终抱憾而终。

杨娥的历史事迹被写成了一部传记——《杨娥传》,这件事也被写在了《杨娥传》里,虽然杨娥在小西门刺杀吴三桂这件事有多少真实的成分我们无从得知与考证,但是杨娥确实是在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杨娥的存在告诉世人,其实女子也可以死得十分的悲壮,她虽然没有建功立业,但是她的事迹足以让人感到敬畏。也正因为这个故事,让小西门有了不一样的色彩。

护国战争是在护国门发生的吗

1915年冬,袁世凯称帝,遭到全国人民的一致反对。同年12月25日,云南首倡义旗,爆发了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护国起义”。1916年6月6日,袁世凯在举国上下的声讨中气绝身亡。

为纪念护国运动的功绩,1919年1月,昆明南城墙靠东一段被拆除,修建了一座三孔拱形镂花大铁门,称之为“护国门”,

护国门曾是昆明的宏伟建筑之一。该门为四柱开三铸铁大扇花棂门,宽18米,高5米,表面涂有朱漆,门柱以花岗石为原料,上半部分雕以半圆形窗花图案;整座大门,上部设计成栅栏式,下部装饰着铁铸图案;三孔拱形镂花大铁门东、西两侧,建立两座对称的重檐门楼;大门正中上端由云南著名书法家陈荣昌先生书题“护国门”三个正楷大字,笔力遒劲,气势浑厚。

后来,经历了市政建设和“文化大革命”被拆除,1995年,纪念护国首义80周年,在南屏街与护国路交叉路口重新竖立起来的大铁门,没有了坚固美观的石柱,没有了颇具气势的重檐门楼的衬托,更像是一个无依无靠的老人,在风吹日晒中,孤零而单调地矗立着。虽然重建后的护国门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与记忆,但是我们不应该忘了护国门的意义,它是护国战争的产物。

由此可见,护国战争不是在护国门发生的,而是先发生了护国战争,后有了护国门。

老昆明的城门为什么被称为“龟”的首尾

昆明北倚长虫山,南临滇池,《民国昆明市志》中记载:“昆明市有城高二丈九尺二寸,周围九里三分,形如梯式。西北面成长方形,东南面成三角形。”这与《南诏野史》的记载倒是大同小异:“新建府城广十里,334步,共1964丈。城墙为夯土砖砌,高二丈九尺二寸,坐北朝南。”

根据上面的描述,早些年有人手工绘制了一幅《明清时期的古昆明地图》。地图上,昆明像极了一只趴在倚长虫山与滇池之间的乌龟,样子有些滑稽。不了解昆明的人见了此地图可能会哈哈大笑,并且以为是有人恶意画了此图。

但后来在不少描写老昆明的著作中都见到了“龟蛇之城”的字样,再了解一下可能就笑不出来了,因为在中国人的传统文化观念中,龟、蛇,其实具有很浓烈的“灵”与“寿”的象征意味。

根据《民国昆明市志》和《道光昆明县志》的有关记载,证实了那幅《明清时期的古昆明地图》并非信手涂鸦,最初的昆明古城的确形似乌龟,并且理所当然地拥有其城门,甚至也不像其他一般古城那样,仅东、南、西、北各一道门,而是有六道。

如果以一只匍匐着的乌龟来比照古城昆明,那么它的龟尾就是北门,头就是南门,“龟”的右翼分别是大西门和小西门,左翼则分别是大东门和小东门。

所以说,老昆明的城门被比作“龟”的首尾和足并不是有人恶意为之,而是有情可原、有理有据的。

近日楼为何是老昆明人的骄傲

事实上,对于世居昆明的普通市民而言,什么咸和殷春、敷泽壁光、(尚明)丽正近日、宝成拓边,又什么威远康阜,拱辰望京(或者眺京),与他们其实关系不大,他们能记住的,只是大东门、小东门、小西门、大西门、南门和北门,唯令他们关注并引以为傲的,是那些城门曾经的“太气派了”和“太好看了”。

以南门近日楼为例,或许是为了唤醒老昆明人某种自豪的记忆,2002年,仿古重建的“近日楼”竣工,据当时的媒体报道说,这是继金马坊、碧鸡坊、正义坊和东寺塔、西寺塔重新修建之后,历史文化名城昆明又出现的一大文化景观,它在夕阳的辉映下熠熠生辉,雄伟壮丽……

而对于以前的老近日楼,当时人们是如此描述的:近日楼“雕漆描彩,画栋飞檐,都仿照北京的正阳门……”并且它“曲栋雕拱,固庄严犹在也”。

近日楼始建于元代,南门原本叫“崇正门”,城楼名为“向明楼”,本来是南方为光明之意,但有人认为含有尊尚大明之意。到了清代康熙年间,云贵总督范承勋感到尊尚明朝而不尊尚大清,不合时宜,但改为何名,一时作难。再看大南城,坐北朝南,楼底东西宽约60米,南北长约40米,高约20多米。在当时,说它高大壮丽、气势雄伟,一点也不夸张。若是登楼而呼,那绝对有响遏行云的感觉,仿佛到了离太阳最近的地方。“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大南城头不正是显现出这种意境吗?于是,老昆明人建议改楼名为“近日楼”。一时间,这个名称使昆明的大南城名声更加远扬了。近日楼从此被老昆明人誉为“最接近太阳的高楼”,一提起这宏伟的名字,近日楼就足以成为老昆明和老昆明人的骄傲了。

然而20世纪50年代,因拓建横贯东西的昆明市中心的东风路,近日楼被拆除。为了发展旅游,昆明市政府于2002年决定将近日楼移址东、西寺塔之间重建,建成恢复“老昆明”风貌的步行街。

从步行街开街以来,每天都有万余人来这条步行街上寻访“老昆明”。游客中既有昆明市民,也有旅居海外的昆明游子;既有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也有碧眼黄发的外国人。

新的近日楼已建成,老近日楼已不复存在了,那么如今的近日楼还会像老近日楼一样是昆明人的骄傲吗?我想,问题的答案,应该在每一个昆明人的心中。

老昆明城墙是如何从4650米变成只剩50米的

据了解,明代砖城建成以后,城墙、城楼多次局部坍塌,清朝先后对昆明城墙修葺过23次,并对城内外街道进行了较大改扩建,城郊设3坊24铺,街道150多条,巷道400多条。早年,城墙东至今晓东门,南至今近日公园,西至今小西门,北至圆通山北岭,环城有护城河。

建国后最初的20年是昆明文脉被严重破坏的阶段,首当其冲的就是制约城市扩张的城墙。

20世纪50年代后,昆明的明代古砖城墙遭到毁灭性拆除,原有的城市格局因此破碎。拆除的原因是为了扩建城市,以及响应“消除封建残存”的号召。

其实在1922年,就已开始拆除城墙,先拆除南面一段,开辟一门,纪念护国起义成功,命名此门为“护国门”(在今南屏街下穿道口东北侧),俗称小南门。继之又拆除丽正门,保留“近日楼”。1930年拆除正义路以东、护国路以西城墙,填河建路,取名南屏街,今改为南屏步行街。

新中国成立后,1951年,拆除护国门至圆通公园的城墙,修建青年路,随后又拆除近日公园至小西门、大西门至圆通公园、小西门至大西门的城墙修建道路。从此,昆明大部分明代砖城都被拆除了,形成了今天的青年路、南屏街、东风西路。

如今,往日城池的荣耀已灰飞烟灭,变成了一条条拥堵的大路抑或是一个个高档小区的地基,4650米的明代城墙仅余象征性的50米。仅剩下的50米残存于昆明动物园东北角,是昆明唯一保留下来的明代古城墙遗迹。

昆明的街桥地名

当你来到一个城市,一落脚就是这个城市的街道,所以我们想要了解一个城市,就必然要了解它的街道,除了街道,探索走过的桥、去过的地方,也是快速了解这个城市的途径,毕竟每个地方的街桥地名都有它的故事,它们背后承载着很多历史事件和故事。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