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师事务所合并整合研究(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14 14:27:29

点击下载

作者:吕先锫

出版社: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会计师事务所合并整合研究

会计师事务所合并整合研究试读:

前言

会计师事务所是为企业提供专门服务的中介组织,客户在哪服务到哪。2010年中国GDP达7 426 090百万美元,排名世界第二,企业总数达到1 033万户。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外资企业不断“走进来”,中国企业也不断“走出去”。数据显示,2001—2010年,中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从468亿美元增加到1 057亿美元,连续19年居发展中国家首位。在华外商投资企业已达34.7万个,其中全球500强企业超过480家。2010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达到了688亿美元,居全球第五位。对外合作也是遍布加工、制造、农业开发、金融、商贸、机械、交通等各个领域。世界上178个国家和地区有来自中国的投资,2010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117亿美元,解决了当地78万人的就业。世界银行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经济增长率超过10%,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25%,连续两年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第一引擎。企业规模做大了,为之服务的会计师事务所也应该“长大”;伴随企业“走进来”和“走出去”,会计师事务所的服务范围也应该“走出去”。2007年5月,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发布了《关于推动会计师事务所做大做强的意见》,吹响了会计师事务所做大做强的号角。

清华大学老校长梅贻琦先生曾说:“所谓世界之强企也,非规模大之谓也,有竞争力之谓也。”20世纪50年代初,以美国福特汽车公司为代表的“大规模生产模式”横扫全球。全世界的企业家都朝圣般地汇集到美国底特律,想把这种最先进的生产模式带回自己的国家。丰田汽车的创始人丰田英二也来到底特律,他得出的结论是:“大规模生产模式”不适用于日本。丰田英二和大野耐一创造了“精益生产模式”。正是这种改变了的“福特模式”,使丰田汽车行销全球。

会计师事务所的成长包括会计师事务所规模的扩大和会计师事务所竞争力的增强。前者是“大”,后者表现为“强”。会计师事务所合并是做大的方式,会计师事务所有效整合才是做强的手段。合并整合是会计师事务所“做大”“做强”的实现路径。“大”而不“强”、“整”而不“合”是会计师事务所合并整合必须解决的问题。既强又大是会计师事务所发展的目标。为此,我们一定要在会计师事务所的合并发展战略设计上领先一步,志存高远;在制度设计上结构优化,科学严密;在文化塑造上以人为本,以文化人;在资源整合上打通航道,寻求突破;在管理流程上寻求再造,完善利益机制。在此基础上,实现会计师事务所合并发展战略与事务所文化的和谐统一,实现会计师事务所发展与注册会计师自我价值实现的和谐统一,实现文化优势与竞争优势的和谐统一,最终实现会计师事务所大与强的有机融合。

本书由两部分组成:前三章《发展之路》、《合并之式》、《合并之效》,研究会计师事务所发展的道路、合并模式选择和合并效果的验证;后六章《合力之经》、《人力之本》、《制度之障》、《文化之引》、《业务之源》和《利益之导》,研究会计师事务所合并以后的主要整合内容及其实现机制,即会计师事务所合力的形成、人合本位、制度保障、文化指引、业务源泉和利益诱导,通过这些方面的有机整合使会计师事务所实现从大到强的转变,达成会计师事务所合并的“做大”、“做强”目标。

本书在撰写过程中得到了李成琪、朱丹卉、向琳、王笑凡、张荣华、滕雪珂、郭蓉、吴燕、刘钢、袁洋等研究生同学的帮助,他们参与了资料搜集和部分初稿的写作等前期准备工作,在此表示感谢。

做大做强是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发展战略,“大”是外显形式,“强”才内具竞争力。撰写本书的目的是本着对注册会计师事业的热爱,期望在会计师事务所发展的过程中尽绵薄之力。由于作者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有限,加之调研和写作时间的限制,书中难免存在不妥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吕先锫2012年5月

第一章 发展之路

据统计,美国20世纪80年代初上市的企业已有40%兼并了其他企业或被其他企业收购。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史蒂格尔教授在研究中发现,世界500强企业全都是通过资产联营、兼并、收购、参股、控股等手段发展起来的,也就是说,并购已成为企业超常规发展的重要途径。综合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我们可以看到,通过企业并购可以实现管理协同、追求市场控制能力、追求规模经济效益、降低成本、分散风险、应对市场失效、增加管理特权等。

会计师事务所是为企业发展提供高质量的中介服务的专业组织,满足客户需求是会计师事务所生存和发展的动力,会计师事务所的合并也就成为必然。中国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和资本市场不断健全,对注册会计师发展提出了新的需要,同时也推动注册会计师行业进一步做大做强。2007年5月,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以下简称中注协)发布了《关于推动会计师事务所做大做强的意见》,要求会计师事务所积极探索和总结合并、联合等做大做强的有效途径。由此,国内会计师事务所掀起了合并大潮。会计师事务所合并是指两家或两家以上独立的会计师事务所合并形成一个主体的行为。会计师事务所合并的当事人是会计师事务所本身,而非事务所的股东或者合伙人,是会计师事务所之间的一种契约关系或者协议行为。会计师事务所的合并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则和程序,合并后各种资源和经营活动统一于一家事务所之内,资源配置结构得到重新组合,事务所的规模扩大,实力增强。

1.1 “四大”发展史就是一部合并史

早期的会计师事务所多以注册会计师个人名字命名,并采用个人承担无限责任的独资形式。这种组织形式已不能适应市场要求,合伙制便应运而生,并成为现代会计师事务所的主要组织形式。美国随着自身实力的增强,逐渐取代英国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重心,同时也成为新的注册会计师发展的中心。1922—1929年间,美国的会计师事务所(公司)不断发展壮大,分支机构越来越多,业务范围也越来越广,通过将近10年“黄金时代”的发展,国际著名的“八大”诞

[1]生。

1.1.1 国际“四大”会计公司的形成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得到空前发展,国际资本的流动也带动了注册会计师审计业务的国际化,形成了一大批国际性的会计师公司。进入20世纪70年代,各大会计公司继续通过合并扩大规模。安达信在1970—1979短短10年间,通过不断的合并使得收入增长三倍之多。1978年,哈斯金斯·塞尔斯与德洛伊特·普兰德·格里菲思公司在美国的业务合并,成立了德洛伊特·哈斯金斯·塞尔斯国际会计公司(Deloitte Haskins & Sells,简称DHS)。1979年,厄恩斯特会计公司和惠尼会计公司合并,建立了厄恩斯特·惠尼公司(Ernst & Whinney,简称E&W)。而位于欧洲大陆的KMG(Klynveld Main Goerdeler)也不甘寂寞,通过与欧洲几个国家的会计公司合并也加入了国际大型会计公司的行列,将维持了长达半个世纪之久的[2]“八大”格局改写为“九大”。

20世纪80年代以后,国际会计师公司兴起合并浪潮,会计师公司由“八大”、“六大”、“五大”,逐步迈向规模经济(苏慧芳,2000)。2001年美国“安然事件”导致安达信会计公司破产,之后又经过一系列的合并形成如今的“四大”格局。它们是普华永道(Price Waterhouse Coopers)、安永(Ernst & Young)、毕马威(KPMG International)和德勤(Deloitte Touche Tohmatsu)。如图1-1所示:图1-1 国际著名会计师事务所合并历程简图

从下表可以清楚地看到,从“八大”会计公司到“四大”会计公司形成过程所用时间,从趋势来讲时间越来越短。[3]表1-1 国际会计公司合并进程时间表

通过以上对国际大型会计师事务所的简要回顾,不难看出国际“四大”发展到今天的规模很重要的一个手段就是通过不断地合并与吞并。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规模和经营范围的急剧增大,对审计等业务的需求量也随之增加,相应地,为它们提供服务的会计师事务所自身的业务规模、人员配备要跟得上审计发展的步伐。为了快速有效地扩充实力、加大规模,合并便成为会计公司满足市场服务需求最理想的办法。因为合并,会计师事务所在规模、人员、服务多元化和国际化方面的优势更加明显,它们可以进一步“招揽”更多的客户,更好地依靠声誉吸纳优秀人才,公司由此便形成良性循环的发展模式。

1.1.2 国际“四大”会计公司的现状

(一)毕马威

19世纪的工业革命为注册会计师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优秀人才投身于注册会计师行业,苏格兰的威廉·巴克利·皮特(William Barclay Peat)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皮特最初是一名苏格兰人开办的会计师事务所的低级职员,其后于1895年设立WB皮特公司(WB Peat & Co.)。1911年,皮特赴美国途中结识了詹姆斯·马威克(James Marwick)。詹姆斯在纽约成功地经营着一家名为Marwick Mitchell的会计师事务所。于是,1911年,William Barclay Peat & Co.和Marwick Mitchell & Co.合并成为一家网络遍布全球的会计及专业咨询机构——Peat Marwick International(PMI),直到1987年PMI与KMG合并,即后来的KPMG。KMG,即Klynveld Main Goerdeler,始于1979年,由Klynveld、Deutsche Treuhand-Gesellschaft和跨国专业服务机构McLintock Main Lafrentz合并组成。自1987年,PMI和KMG的成员机构进行合并后,它们在全球各地的所有成员机构均以毕马威的名义提供服务,或把毕马威之名纳入其机构名称内。

毕马威历史悠久,发展跨越三个世纪,KPMG的四个字母分别代表其主要创办人的英文名称缩写:K代表Klynveld——Piet Klynveld于1917年在阿姆斯特丹成立了Klynveld Kraayenhof & Co.;P代表Peat——William Barclay Peat于1870年在伦敦成立了William Barclay Peat & Co.;M代表Marwick——James Marwick和Roger Mitchell于1897年在纽约共同成立了Marwick Mitchell & Co.;G代表Goerdeler——Reinhard Goerdeler博士多年来一直担任Deutsche Treuhand-Gesellschaft的主席,其后出任毕马威的主席。他为KMG的合并工作奠定了稳固的基础。

毕马威将全球业务划分为美洲、欧洲/中东/非洲和亚太三大区域,以强化组织结构。公司办事机构有825个,成员所146个,所涉国家或地区157个。

毕马威的主要国际客户包括美国通用电气、壳牌公司、辉瑞制药、雀巢公司、奔驰公司、百事可乐、花旗银行等。毕马威所提供的主要业务有:审计、会计、税务、管理咨询、公司财务、公司重组及其他服务。(二)安永

Ernst和Young分别指两位著名的会计师事务所合伙人A.C.Ernst和Arthur Young。Young 1863年生于英国的一个名门望族,毕业于格拉斯哥大学。出于对投资和银行业的兴趣,Young步入了会计职业界。当他移民美国并定居芝加哥后,设立了Arthur Young会计师事务所。Ernst生于美国俄亥俄州,曾做过簿记员,后于1903年同其弟弟成立了Ernst & Ernst会计师事务所。Ernst推崇会计信息应当有助于商业决策的理念,并成为最早提供专业咨询服务的人。Ernst和Young均较早地意识到全球市场的重要性,早在1924年就先后同英国的大型会计师事务所建立联盟:Ernst同Whinney Smith & Whinney合作,而Young则选择了Broads Paterson。1989年,两人各自创立的会计师事务所Arthur Young及Ernst & Whinney实现合并,成立了Ernst & Young。

安永目前在140多个国家拥有10万专业人士。安永的主要客户包括:英特尔、可口可乐、沃尔玛、时代华纳、麦当劳等。安永所提供的主要业务有:审计服务、税务服务和咨询服务。(三)德勤

Deloitte Touche于1990年2月由Touche Ross和Deloitte Haskins & Sells Samson合并组成。DTT中的Deloitte指威廉姆·威尔奇·德洛伊特(William Welch Deloitte),他被视为现代会计的先驱之一。他年仅15岁就成为伦敦破产法庭官派委员的助手,25岁时(1854年)开办了自己的办公室,并在大西部铁路公司(Great Western Railway)成为历史上第一个接受委任的独立审计师。DTT中的Touche指乔治·塔奇(George Touch),他1883年取得会计师执照,1906年建立了自己的事务所。与此同时,他将自己的名字改为Touche——在“Touch”后加了“e”,起因是他已经厌倦了人们总是出于英语的发音习惯而将他的名字读错。1958年,Touche事务所同Ross事务所合并。Ross是一个在加拿大拥有较大产业的格拉斯哥人。DTT中的Tohmatsu是以日本会计师等松命名的。等松生于1895年,曾出任日本驻伦敦大使馆海军专员,1952年取得日本注册会计师资格,1967年起担任日本注册会计师协会会长;1968年,以他的名字命名的会计师事务所Tohmatsu & Co.成立。1999年,Deloitte Touche和Tohmatsu合并,组成现在的德勤。“德勤”泛指根据瑞士法律组成的社团性质的组织Deloitte Touche Tohmatsu(“德勤全球”)、其成员所/公司以及它们的附属机构和关联机构。德勤全球是一个由全球各地众多的成员所/公司组成的组织,致力于提供卓越的专业服务及咨询。德勤全球在约150个国家执行其全球性客户服务战略,有12万名专业人士。德勤的主要客户包括:微软公司(Microsoft)、美国通用汽车公司(General Motors)、沃德芬公司(Vodafone)、克莱斯勒公司(Chrysler)等。德勤的主要服务项目有会计和审计、税务咨询和税务规划、信息技术咨询、管理咨询以及兼并和收购咨询。(四)普华永道

Price Waterhouse(普华)事务所由两名英国人建立。萨缪尔·骆威尔·普赖斯(Samuel Lowell Price)1821年生于布里斯托尔,艾迪汶·沃特豪斯(Edwin Waterhouse)1841年生于利物浦。William Coopers事务所,1854年设立于伦敦,1957年同美国的Lybrand事务所合并,形成著名的永道事务所(Coopers & Lybrand)。1998年,普华和永道合并而成为普华永道。

普华永道有分布在全球139个国家及地区的超过120 000的专业人士。合并前,Price Waterhouse的咨询业在美国较发达,商业审计在欧洲较发达,而Coopers & Lybrand则正好相反。合并后变得更加完善。普华永道的主要国际客户包括:埃克森、国际商用机器公司、日本电报电话公司、强生公司、美国电报电话公司、英国电信、戴尔电脑、福特汽车、雪佛莱、康柏电脑和诺基亚等。普华永道的主要业务具体有五大方面:担保及企业咨询服务、商业程序外包、财务咨询服务、全球人力资源、管理咨询服务。注释[1]1932年,“八大”的排名如下:(1)普华公司;(2)哈斯金斯·塞尔斯公司;(3)皮特·马威克·米歇尔会计公司;(4)莱布兰德·罗斯兄弟·蒙哥马利公司;(5)阿瑟·扬会计公司;(6)阿瑟·安达信公司;(7)塔奇·尼文会计公司;(8)厄恩思特会计公司。[2]1980年,“九大”的排名是:(1)永道国际公司;(2)皮特·马威克·米歇尔会计公司;(3)阿瑟·安达信公司;(4)KMG;(5)普华公司;(6)阿瑟·扬会计公司;(7)厄恩斯特·惠尼公司;(8)德洛伊特·哈斯金斯·塞尔斯国际会计公司;(9)塔奇·罗斯会计公司。[3]在1987年前,1979年崛起的庄伯彬(KMG)会计师事务所与称雄世界60年的“八大”(传统“八大”)一并称为“九大”。KMG后来并入了毕马威(1987年),形成了新的“八大”。

1.2 中国会计师事务所的发展之路

1.2.1 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的发展史

中注协秘书长陈毓圭(2008)在回顾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发展史时,认为我国的注册会计师行业先后经历了四个阶段,分别为:恢复重建阶段(1980—1991年)、规范发展阶段(1991—1998年)、体制创新阶段(1998—2004年)以及国际发展阶段(2005年至今)。

我国注册会计师制度最早创建于1918年。新中国成立初期,因为效仿苏联,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注册会计师行业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发展也一度中断。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也相应得以恢复,并渐渐出现了生机。1980年12月23日财政部颁布《关于成立会计顾问处的暂行规定》,作为改革开放后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恢复重建的标志,对会计顾问处(即后来的会计师事务所)的性质、主要业务和任职人员条件、收费作了具体规定。会计顾问处是由各级财政部门组织成立的,独立核算,开办初期是政府部门酌情给予补助的事业单位。顾问处的主要业务是检查会计账目,提供查账报告书和会计咨询业务等。我国注册会计师制度进入了“恢复重建”阶段。1986年7月,国务院颁布《注册会计师条例》,同年10月1日起实施,成为新中国颁布的第一部注册会计师行业管理行政法规,标志着我国注册会计师管理制度的正式建立。

在1992—1993年,发生了中国注册会计师制度重建以后的首批三起震惊全国的注册会计师造假案件,即“深圳原野案件”、“北京长城机电案件”、“海南中水国际案件”。这一时期我国的注册会计师行业过于重视发展速度,忽略了会计师事务所自身建设和发展质量,出现了行业管理监督不力、部分会计师事务所滥设分支机构等弊端。这三大案件最直接的后果是加快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的出台(李连军,2006)。1997—1998年接连发生了更为严重的新[4]三大案件,即“琼民源案件”、“红光案件”、“东锅案件”,注册会计师行业陷入了新的“诚信危机”。新三大案件将注册会计师行业制度中存在的基本弊端——公有产权和挂靠体制暴露无遗,其直接的后果是加快了我国会计师事务所脱钩改制的步伐(李连军,2006)。在证监会的积极推动下,财政部和证监会联合行动,首先以挂靠财政[5]部门下的105家有证券期货相关业务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为突破口,全面启动了会计师事务所与主管单位的脱钩及事务所自身的改制工作。财政部于1998年4月下发《关于执行证券期货相关业务的会计师事务所与挂靠单位脱钩的通知》,又接连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快会计师事务所及审计事务所体制改革的通知》等10多个有关脱钩改制文件,为我国会计师事务所脱钩改制的顺利进行创造了条件。1999年年底,全国会计师(审计师)事务所脱钩改制任务如期完成。在这次脱钩改制过程中,全国6 045家会计师事务所中,有4 952家完成脱钩改制,拟撤销349家,拟暂停执业73家。这次会计师事务所的脱钩改制主要是为了将事务所改制成能够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提高会计师事务所的风险意识和法律责任意识。根据易琼在2002年的研究,脱钩改制后,我国审计市场的集中度有所提高。

2000年,在财政部、证监会、中国人民银行总行、中注协的直接推动下,以提高执行证券期货相关业务资格和金融审计业务资格事

[6]务所的准入条件为突破口,我国全面启动了以会计师事务所做大做强为主要目的组织结构调整,加快了会计师事务所规模化的进程,拉开了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合并的大幕。2000年3月,财政部先后印发《会计师事务所扩大规模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会计师事务所合并审批管理暂行办法》、《会计师事务所分所审批管理暂行办法》等文件,旨在推动事务所做大规模(李连军,2006)。会计师事务所之间出现了多种合并模式及管理运行机制。影响较大的合并主要有:北京中瑞和中华合并成中瑞华;厦门天健和厦门华天合并为厦门天健华天;山西中元和晋元合并为山西天元等。这一次合并是我国本土会计师事务所走向规模化的过程,规模的扩大提高了会计师事务所的竞争能力,有利于事务所保持独立性和实现规模经济。吴溪(2004)对此次合并前后的审计市场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在合并之后,前十大会计师事务所的市场占有率有所提高,审计市场集中程度加强。

1.2.2 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合并现状

2007年5月,中注协发布了《关于推动会计师事务所做大做强的意见》,标志着行业做大做强战略的全面启动,掀起了会计师事务所的第二次合并大潮;2009年10月3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财政部《关于加快发展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重点扶持10家左右具有核心竞争力、能够跨国经营并提供综合服务的大型会计师事务所等。

作者对2005—2008年四年间全国百强事务所发生的合并情况进[7]行统计分析后发现:四年间共发生大大小小合并40余次(包含同一事务所发生的多次合并),其中涉及国际知名会计师事务所的两次——安永大华与安永华明合并为安永华明,德勤华永合并北京天健会计师事务所和深圳天健信德会计师事务所。其他百强会计师事务所共计发生了37余次合并。

不能说所有的合并都是成功的,但是在全国性合并浪潮中,不乏成功例子。成功的规模化能提高会计师事务所的综合实力,加快其做大做强的脚步。中注协2009年对近两年来实现合并的11家较大规模的会计师事务所进行的调研显示,这11家事务所在合并中呈现出了以下特点:①强强合并成为趋势,参与合并的各会计师事务所多数为全国前百家事务所,这11家较大规模事务所由38家以上事务所合并后形成,其中原事务所进入百家排名的有21家,占合并事务所总数的55.3%。②合并有利于提高整体实力,从业务收入的角度来看,合并后的11家会计师事务所上年度业务收入最低的为6 046.09万元,最高的达到65 217.40万元,平均收入为3.0亿元。合并后,11家会计师事务所中上年度业务收入过亿的有8家,超过3亿的有6家。从执业人员来看,合并后的11家会计师事务所中,平均注册会计师数量为506名,平均从业人员达到1 160名。合并使得在“统一品牌、统一执业网络、统一质量控制、统一人力资源管理、统一财务制度、统一信息技术平台”等方面实现了资源和管理的整合与改良。此外,借合并之机,也实现了客户类型、地域和执业资质互补。注释[4]对“深圳原野案件”、“琼民源案件”、“红光案件”的详细介绍与分析,请参看陈汉文博士的专著《注册会计师职业行为准则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1999年)。[5]1993年3月,财政部、中国证监会印发了《关于从事证券相关业务会计师事务所、注册会计师资格确认的规定》,并批准了从事证券业务的会计师事务所45家,注册会计师375名。2000年6月,财政部、中国证监会又联合下发《关于印发掖注册会计师执行证券、期货相关业务许可证管理规定业的通知》,同时废止了1993年的相关规定。这次规定的标准比以前更加严格。[6]为了加强对金融相关审计业务的管理,财政部、人民银行总行于2000年7月共同制定了《会计师事务所从事金融相关审计业务暂行办法》,对事务所的资质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2000年年底,首次公告了68家事务所获此资格。[7]本统计为作者根据2004年到2009年中注协公布的会计师事务所综合评价前百家信息中附注披露的当年有合并事项、有更名事项的事务所为基础,利用以下途径作为信息补充及验证手段进行多方求证:①搜索中知网中相关合并文献,重点查找刊物《中国注册会计师》中刊登的事务所合并信息;②利用中国会计视野网的视野会计百科搜索事务所信息;③利用各会计师事务所网站、各地注协网站、各地财政厅网站了解事务所合并信息。

1.3 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的现状分析

1.3.1 会计师事务所规模较小

[8]

会计师事务所的规模,究其实质,属于市场结构中的市场份额的范畴(谭燕,2005)。威廉·G.谢泼德(1992)对市场份额的解释是:市场份额是反映厂商能否施加市场支配作用的最一般、最直接的单一指示器。从国际惯例来看,现在的对国际会计公司的排名一般采用会计师事务所“年度收入”、“合伙人”、“专业人员(我国为注册会计师)”、“从业人员”等指标作为统计标准。如果考虑各种资源的作用,上述有关规模的不同衡量指标所反映的审计市场控制能力是存在差异的(谭燕,2005)。会计师事务所的规模大小是个相对概念,不仅涉及同一地区会计师事务所以及不同地区会计师事务所的横向比较,也涉及与客户资源的相对比较。谭燕(2005)认为注册会计师的行业规模发展与会计师事务所的规模发展并不同义。在兼顾研究的结果和简便性两方面因素下,我们选取会计师事务所的全年业务收入和在会计师事务所内执业的注册会计师人数作为衡量会计师事务所规模的指标。在之后的讨论中,通常将收入规模或者注册会计师人数作为会计师事务所规模的替代变量。如果没有特别说明,这两个指标可以混用。

自2006年以来,中注协已连续6年发布会计师事务所综合评价前百家信息。根据《会计师事务所综合评价办法(试行)》,对事务所的综合评价包括总收入、注册会计师人数、培训完成率、行业领军人才人数、处罚和惩戒情况五项评分指标。自2007年开始,增加了“分所数量”、“从业人员人数”、“合伙人(股东)人数”、“注册会计师年龄结构”、“注册会计师学历结构”和“审计收入”6项辅助指标。2010年事务所综合评价指标在去年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人均业务收入”和“境外设立分支机构数量”两项辅助指标,构成5项评分指标加8项辅助指标在内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以及作者自己的计算验证,我们绘制出了表1-2、表1-3,分别从2002—2009年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的注册会计师人数以及业务收入两个方面来分析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在规模化方面的经营现状。表1-2 2002—2009年我国会计师事务所注册会计师人数分析表1-3 2002—2009年全国会计师事务所业务收入 单位:万元说明:2002—2007年数据来源于《中小会计师事务所“做精做专”的策略研究——基于我国审计市场的经验数据分析》(王华,邓素玲),略有改动;2008—2009年数据系作者根据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行业信息数据库整理而得。[9]

我们把我国事务所分为“前百强所”、“四大”、“非前百强所”。其中“前百强所”为中注协公布的综合评分前百强的事务所;“四大”为国际四大会计公司在我国建立的合作所,事实上“四大”每年都牢牢占据着我国百强事务所的前四位;“非前百强所”为没能进入中注协公布的前百强的会计师事务所。

注册会计师行业是知识密集型产业,人力资源是企业最主要的创收要素。事务所拥有的注册会计师的数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事务所的规模、执业能力以及所提供的审计服务质量。

下面,首先从会计师事务所注册会计师人数进行分析。如表1-2所示,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我国会计事务所数量、注册会计师人数都在逐年增加。这一趋势无论是从全国范围、百强会计师事务所还是非前百强事务所的数量、注册会计师(Certified Public Accountant,CPA)人数都明显地呈现出来。2009年前百家事务所共有注册会计师人数23 124人,较2008年增长17%,占到全国注册会计师总数的25.37%。其中,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的注册会计师共2 519人,占前百家事务所注册会计师总人数的11%;前百家事务所共拥有领军人才后备人选165人,占行业领军人才总人数169人的98%。行业人员结构进一步优化,高端人才进一步集中。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仍然保持着蓬勃发展的态势,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在做大、做强方面的效果在逐渐体现出来。(2)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发展很不平衡,呈现出“强者越强、弱者越弱”的态势。从我国会计师事务所CPA平均数量来看,百强中“四大”的CPA人数明显高于其他会计师事务所,并且从2002年到2009年每年都是这种情况。2009年“四大”CPA平均人数为581人,为全国百强事务所(含“四大”)平均人数的2.5倍多,说明我国本土培育的大型事务所与国际知名的会计公司在规模上仍然存在很大的差距,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四大”在世界范围内的知名度,其对优秀的人才具有强劲的吸引力。全国非百强事务所的注册会计师总数虽然占到全国CPA总数的70%~80%(2002—2009年),但所均CPA人数却一直徘徊在10人上下,2002—2007年持续下跌,2008年、2009年增[10]幅甚微。我国的非百强事务所,也可以定义为中小型事务所(或中小事务所)的人才较为匮乏,并且流动性较强,呈现向百强、“四大”事务所转移的趋势。我国为数众多的中小会计师事务所的发展状况不容乐观。

会计师事务所的收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实体规模、市场占有率的大小等,同时也反映了事务所的竞争能力和业务拓展能力。我国的会计师事务所业务收入连年增长,由2002年的110亿增长到2007年的279亿元,增长了1.5倍多,2008年更是突破300亿元,在我国证券市场发展、国有企业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中的作用显著增强。(王华,邓素玲,2009)

从会计师事务所的业务收入角度,分析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的经营现状。从分析表1-3,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1)全国百强事务所以及国际“四大”的收入无论从绝对数还是占全国会计师事务所收入的比例来看,都在逐年增长。百强会计师事务所收入从2002年占全国事务所年收入的40%,快速升至2008年的63%。“四大”的年收入从2002年占全国事务所年收入的15%,急剧上升至2008年的34%。假如我们剔除“四大”的年收入,百强中本土96家会计师事务所2008年的收入占全国会计师事务所年收入的29%,我们发现我国发展最好的前96家会计师事务所的年收入总额还没有“四大”的收入多。可见,我国本土大所与国际会计师事务所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2)我国中小会计师事务所虽然在数量上占有绝对的优势(截至2008年7月,在中注协网站上登记在册的事务所共有7 148家,占全国事务所总数的99%,而具有证券、期货业务资格的事务所即我们定义的大型事务所只有70家,占全国事务所总数的0.98%),但其2008年业务收入却仅占全国会计师事务所年收入的37%。从中小会计师事务所年收入的绝对数看,2002—2007年年收入逐年递增,但增幅小于全国平均增长水平,仅占全国会计师事务所年收入增速平均水平的75%;值得关注的是2002—2007年中小会计师事务所年收入占全国事务所年收入的比重由2002年的60%下降到2007年的41%,各所的平均年收入也在逐年下降,而全国百强所、“四大”的这两项指标却在稳步上升。2008年,全国非百强会计师事务所总收入首次出现下滑,比2007年下降0.8%。我国中小会计师事务所与全国百强、“四大”的业务收入差距日益悬殊。

综合分析,我国本土的会计师事务所总体发展良好,前景乐观,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尤其是在规模化方面,在注册会计师人数与年收入两个重要指标方面,均与“四大”存在很大的差距。本土会计师事务所中,前百强(含“四大”)与未进入百强的其他事务所分化日益明显,我国的广大中小型事务所普遍规模较小,人力资源匮乏,市场占有率和竞争能力低,一定程度上是在国际知名事务所和国内大型事务所的双重“打压”下求生存,生存环境并不乐观。

1.3.2 会计师事务所行业专门化程度较低

行业专门化可以追溯到亚当·斯密的旷世巨著《国富论》中对分工理论的论述。他认为分工与专门化既是经济进步的原因又是其结果,分工带来的专门化导致技术进步,技术进步产生报酬递增。亚当·斯密把劳动分工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而被认为是开创了审计师行业专长研究先河的则是Zeff和Fessum,他们1967年在Accounting Reviews发表题为“An Analysis of Large Audit Client”的文章,以1965年入选《财富》500强的企业为样本,根据客户的收入、资产和收益总额在其行业总额中的比例来推断该会计师事务所的市场份额,提出并解释了会计师事务所为什么以及怎么样把业务集中于某一或若干行业中。其后的研究大多数集中于描述审计市场的行业专门化状况,以及会计师事务所行业专门化的原因分析中(陈玉菡,2008)。比如,Carcello et al(1992)、Abbott和Parber(2000)等认为会计师事务所实施行业专门化主要源于客户和会计规则制定者的需求。对会计师事务所行业专门化衡量的研究,有广泛影响的方法是“市场份额法”(Zeff,Fessum,1967)、“投资组合法”(Yardly,Kauffman,Cairney,et al,1992)以及“加权市场份额法”(Neal,Riley,2002)等。关于会计师事务所行业专门化所产生的绩效作用,主要是从事务所专门化与审计质量的关系(Shockley,Holt,1983;Mark H.Taylor,2000)、与审计收费的关系(Palmrose,1986;Ward,Elder,1994)、与客户价值的关系(Jegan,et al,1999;Kimberly,2004)等方面进行研究。

国内研究会计师事务所行业集中度的文献并不多。王英姿(2001)在其博士论文中,认为,在某一行业中,按客户总资产或营业收入衡量的会计师事务所市场份额若超过4%,就可以认为该事务所在此行业审计中具有行业专门化水平;夏立军(2004)通过考察国内事务所行业专长研究的现状,结合审计失败案例指出发展国内事务所行业专长的重要意义;余玉苗(2004)利用规范分析的方法,分析了事务所行业专门化对独立审计的意义。

关于会计师事务所行业专门化的定义,不同学者也有自己的理解。夏立军(2004)认为,会计师事务所行业专门化是指审计师拥有的对某一行业的专有知识和专业技能,且要通过会计师事务所实施行业专门化后获得。余玉苗(2004)认为会计师事务所行业专门化是会计公司基于对行业知识和行业审计专长的高度重视而采取的一种经营战略和市场竞争策略。我们认为,会计师事务所行业专门化是指事务所在执业过程中,对某一或某些行业在智力、物力等方面进行集中专业投资后,对该行业专有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深入掌握,是该事务所区别于别的事务所的重要特征之一。

会计师事务所实施行业专业化战略,无论对事务所本身,还是对我国审计市场的发展都具有重大的意义。对于事务所自身而言,行业专门化可以提高潜在竞争者的进入壁垒,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减小事务所之间的竞争程度;也可以帮助事务所提升市场份额,巩固自己的市场地位,进一步提高市场占有率;还可以帮助事务所获得审计收费溢价和规模效益。而对于整个审计市场而言,会计师事务所行业专门化可以优化审计市场的资源配置,完善审计市场的运行机制,促进我国审计市场的发展。

在20世纪70年代,在资本市场发达的国家,如美国,会计师事务所行业集中程度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70年代初普华会计师事务所在美国娱乐业、办公设备制造业、石油业、钢铁和煤炭业的审计市场中分别占有48%、70%、44%和61%的份额,其他大型会计师事务所在特定行业的市场份额也接近或超过50%。2002年合并成的“四大”,更加重视实施自己的行业专门化战略。2002年末,安永在航空运输业的市场份额为48.7%,毕马威在非储蓄机构的市场份额扩大到了59.5%,德勤在债券和期货经纪公司中的市场占有率达到56.8%。2006年,“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已经在美国审计市场占据了绝大部分市场份额,90%以上的上市公司均为它们的客户,行业专门化战略仍在继续深化,会计师事务所行业专门化的发展态势依旧强劲。

由于信息收集难易问题,我国学者往往以我国证券市场上公司的审计方为突破口来分析我国事务所的行业专门化问题。李树华曾以客户数和客户资产总额为基准,测算了1993—1996年我国证券审计市[11]场的集中度CR,表明这几年我国审计市场集中度在下降。吴溪10(2001)曾以客户股本总额和客户资产规模为基准,测算了1997—1999年我国证券审计市场的集中度CR。其结论也是,随着我国证10券审计市场监管约束的加强,审计市场集中度呈逐年下降趋势。余玉苗(2001)、易琮(2002)认为我国上市公司审计市场集中度偏低且地域性较强。彭桃英、刘继存(2008)认为,我国近些年A股审计市场集中度的提高是国际合作所市场份额的增加造成的,而非国内会计师事务所合并的结果,我国审计市场依然呈现分散化的竞争状态。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尤其是大型所,行业专业化水平较低,未形成一定的垄断状态,不利于事务所自身的发展,也不利于我国审计市场的进一步发展与完善。

1.3.3 会计师事务所执业范围较为单一

会计师事务所设立的初衷是基于公司财产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公司财产所有者对于公司财产经营者的监督与考核。会计师事务所发展初期,审计服务仅仅局限于对公司财务报表的审计,重点在于查账,检查记账是否正确,进而推断出管理层在经营过程中是否存在舞弊等行为。我国20世纪80年代恢复注册会计师制度,很重要的原因是外资进入以及其他不同所有制企业形式的出现对审计服务的需要。1980年12月23日财政部颁布《关于成立会计顾问处的暂行规定》,其主要目的即在于让注册会计师代替政府对含有非国有成分的企业的会计报表进行监督(谭燕,2005)。80年代后期,我国注册会计师服务的主要对象也仅仅局限于民营企业与外资企业。随着20世纪90年代我国证券市场的开启,以及中小企业的蓬勃发展,我国审计市场的客户角色开始丰富起来,但是注册会计师的执业范围并没有扩大,主要业务仍然表现在审计、验资等传统业务方面。

国际著名会计公司中,安达信是最先开始进行管理咨询业务的。1952年安达信的会计师们首次帮助通用电气公司安装了一套电子系统,标志着安达信咨询业务的开始。安达信公司在1954年开始在美国成立安达信咨询公司(Arthur Andersen Consulting),正式进入咨询领域。安达信在管理咨询方面的业务收入渐渐超过了会计审计业务。1989年公司最终分拆为主营注册会计业务的安达信公司(Arthur Andersen)和主营IT咨询业的安达信咨询公司(Andersen Consulting)。从此咨询和审计业务分离,双方各自经营,业务范围[12]彼此分立、相互补充。安达信也渐渐占据“五大”的首位。从业务范围来看,传统的审计鉴证和会计业务在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业务中的比重越来越小,税务服务、管理咨询业务等在不断发展,并且法律、保险精算、ISO9000认证、网络信托鉴证等新型服务还在不断兴起。如2009年排名全球首位的会计公司——德勤会计公司,其审计鉴证业务占全年业务收入的37%,治理咨询业务占到34%,税务服务占24%;排名第二的安永,三项业务收入所占全年业务收入的比[13]例分别为41%,23%和33%。

我国的注册会计师行业,则仍然以提供审计等传统服务为主。2009年我国前百强事务所中,排名前三位的本土会计师事务所分别是中瑞岳华会计师事务所、立信会计师事务所和信永中和会计师事务所,三家会计师事务所2009年审计业务收入占全年业务总收入的比重分别为83.19%、74.09%和84.67%。审计等鉴证业务是我国大型会计师事务所的主要收入来源。而我国中小型会计师事务所执业范围的单一特征就更为明显。执业范围单一,对管理咨询等利润丰厚且风险相对较小的业务领域开拓较少。一方面会制约我国事务所的进一步发展壮大,另一方面由于主要收入倚重审计等鉴证业务,不同程度上也增加了我国事务所的经营风险,尤其对于我国广大的中小型会计师事务所而言这一忧虑更为现实。

1.3.4 会计师事务所的执业质量有待提高

信息经济学理论认为:由于经济生活中存在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即买主和卖主对产品的了解程度不同,会出现“劣质产品驱逐优质产品的现象”。这也就是经济学中耳熟能详的“二手车”市场问题或[14]“劣币驱逐良币”的问题。信息不对称问题不仅仅存在于财产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审计产品的不可观察性(因为审计产品——审计报告的质量难以直接观察和衡量),使得注册会计师与作为委托人的社会公众和公司管理当局之间也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于是,审计服务市场中也会存在“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问题。

由于我国的审计市场并不健全,缺少真正有效的审计需求市场,大部分审计需求只是为了满足国家政策的相关规定,而审计报告的使用者对报告的质量也不怎么看重,况且审计业务报告在他们作出有关决策中所起作用不大,因此,审计业务报告质量的好坏是无关紧要的,我国缺少对高质量审计报告的有效需求。另一方面,我国整个审计市场集中度仍然很低且市场竞争激烈,中小会计师事务所为了承揽业务,可能会“迁就”审计需求者以便留住客户;在审计收费不正当竞争的前提下,可以简化审计程序,以降低审计成本。这些因素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的执业质量,会计师事务所的社会声誉也会受到影响。

中注协于2004年3月4日印发的《会计师事务所执业质量检查制度(试行)》规定,注册会计师协会每年均应组织开展质量检查工作,所有事务所每五年内应当至少接受一次质量检查。2008年,全国各地方协会共对1 246家事务所进行了检查。其中,对31家会计师事务所和57名注册会计师给予了公开谴责,对101家事务所和166名注册会计师给予了行业内通报批评,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执业形势仍不乐观。

在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内部治理机制方面,大部分会计师事务所的章程、规章制度千篇一律,不规范、不完善,也没有很好地执行。尤其是大部分中小会计师事务所还没有真正认识到内部治理机制与促进会计师事务所发展的重要性,对会计师事务所股份的进入、退出,董事会的选举产生办法,股东结构,议事决策的规则,权力分配结构等都没有一套科学和规范的机制,人治多于法制,真正以先进、科学的内部治理控制来管理事务所的还不多。在这种条件下,即使政府扶持以合并、联合的方式也只能把会计师事务所在规模上做大,而不能做强。

1.3.5 会计师事务所文化资本较为匮乏

文化资本的概念最早是由法国学者布尔迪厄提出来的,用来解释出身不同社会阶层的孩子为何会在学术领域取得不同的学术成就。布尔迪厄认为文化资本可以以三种形态存在:身体化形态、客观形态和制度化形态。国内有学者认为文化资本泛指任何与文化及文化活动有关的有形及无形资产(朱伟钰,2005),是“世代相传的一般文化背景、知识、性情及技能”(何瑞珠,1998)。邹照菊认为,文化资本理论揭示了行动者通过对文化资源的占有而获取特定学术利益进而取得特定的经济利益,从而拥有经济资本并进而维护特定的社会地位。有的学者认为可以用文化资本来解释目前国际“四大”在我国会计服[15]务市场上获取“寡头垄断”利润的现象(王丽瑞,2008)。

作者认为会计师事务所的文化资本可以帮助事务所建立品牌声誉,而品牌声誉可以帮助事务所在审计服务市场获取“品牌声誉溢价”。国际“四大”事务所之所以能在短时间内在全球范围内迅速扩张,并牢牢占据市场,除了它们丰富的技术手段、良好的服务质量外,其宝贵的品牌声誉也是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四大”都是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精心打造出来的国际品牌,如今品牌俨然已成为它们最核心的、无法模仿的竞争力。品牌意味着口碑、信誉、质量、理念、组织精神等等,既是组织文化的构成部分,同时也是组织文化的凝结。品牌声誉使得“四大”在我国受到过分的推崇与信任,最为典型的例子是我国曾经执行的有关补充审计的规定。2001年12月31日发布了《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编报规则第16号——A股公司实行补充审计的暂行规定》(以下简称《16号文》)。根据暂行规定,A股公司在首次发行股票或再融资时,除了聘请本土事务所按照我国独立审计准则对其财务报表进行审计外,还应聘请获得我国证监会和财政部许可的国际会计师事务所,按照国际审计准则,对按照国际通行的会计和信息披露准则编制的补充财务报告进行审计。这一文件的出台在[16]社会上引起了极为强烈的反响和争议,中国证监会随后也作出了一[17]定的让步,但足以看出“四大”的品牌的价值,而这要归功于“四大”的文化资本。

我国会计师事务所文化资本相对缺失,我国数量众多的中小会计师事务所尤其如此。它们在人力资源、人才培养、队伍素质以及业务机构、内部控制、管理水平等方面,还有问题和不足。这也正是形成它们与国际知名会计师事务所及相互之间竞争力差距的主要原因,最终表现为它们与国际知名事务所的品牌差距(廖声华,2007)。文化资本的缺失,一方面使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尤其是中小事务所未能看到品牌效应的巨大利润潜力,品牌意识较为模糊,不注重自身实力的积累和品牌的长期塑造,短期逐利行为明显,违规招揽客户的情形时有发生。另一方面,由于缺乏文化资本运营理念,我国中小型事务所普遍不大重视优良组织文化的建设,组织文化建设滞后,导致合伙文化不合伙,人才流失较为严重,从而影响事务所经济资本、人力资本的积累,成为制约会计师事务所做大做强的瓶颈。注释[8]一般认为,市场结构包括三部分:市场主体、市场格局与市场集中度。其中市场集中度是与市场份额有关的变量,它指某产业市场前几名企业市场份额占整个市场的比例。[9]“四大”:这里是国际“四大”与我国的合作所,即普华永道中天会计师事务所、德勤华永会计师事务所、毕马威华振会计师事务所、安永华明会计师事务所和安永大华会计师事务所。[10]国内较为普遍的划分:把我国具有证券、期货执业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定义为大型会计师事务所,把其他的事务所统称为中小会计师事务所。百强排名之内的事务所并不都具有证券、期货执业资格,因此并不都是大型事务所,但是百强排名之外的事务所一定是中小事务所。[11]相关学者常用CR指数(Concentration Ratio of N Firms)来代表审计n市场集中度,其中,CR指数是指某行业中前n家企业的有关指标所占的行业n比重,一般用排名前四位(CR)或前八位(CR)的企业的相关数据来统48计。在审计行业是以最活跃的前n家大事务所的市场占有率来衡量审计市场的集中度。[12]“五大”会计师事务所为安达信、普华永道、安永、德勤与毕马威。2002年由于“安然事件”,安达信倒闭,部分分所并入其余的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形成今天的“四大”。[13]资料来源:《2010美国公共会计公司百强榜》,中国会计视野.www.esnai.com。[14]英国人托马斯·格雷欣于1580年提出著名的“格雷欣法则”,也称“劣币驱逐良币”法则。[15]王丽瑞(2008)通过对比2001—2006年国际“四大”与国内事务所的审计收费和收入情况,认为“四大”在我国收费很高的原因,并不都是来自于它们所提供的高质量服务,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寡头垄断”利润。国内也有学者研究证明,并没有相关的证据说明“四大”的审计质量高于其他会计师事务所(刘峰,周福源,2004;刘运国,麦剑青,2006)[16]葛家澍和黄世忠(2002)通过安然事件,指出不要迷信以“五大”为代表的国际知名会计师事务所,“五大”的审计质量并不总是值得信赖。刘峰和徐菲(2002)认为以“五大”为代表的国际知名会计师事务所可能会根据我国相对较低的执业风险来降低其审计质量。[17]中国证监会于2002年3月1日发布了《2002年A股公司进行补充审计试点的有关问题的通知》,对《16号文》作了修改和调整,提高了实施补充审计的门槛,缩小了补充审计的范围,减少了补充审计的影响程度。

1.4 会计师事务所合并动因

G.米尔斯(1992)认为企业之间的兼并动机,主要有以下几个:兼并能够大大提高销售的集中度,降低竞争程度;兼并可以降低成本;兼并能使企业经营多样化,即减少企业对其现有业务范围的依赖;兼并能使企业规模做大,而大公司往往具有较好的企业形象,比较容易得到较为优惠的资本市场待遇。

合并对于会计师事务所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在审计市场上拥有垄断地位的会计师事务所基本上都是经历多次合并而形成(Wootton,Tonge,and Wolk,1994)。合并不仅造就了大型会计师事务所,而且引起会计师事务所规模效应的提高,也使审计市场的集中度得到提高。下面将从外在和内在两方面来分析会计师事务所合并的动因。

1.4.1 会计师事务所合并的外在动因

(一)客户规模化发展要求事务所扩张

会计师事务所扩大规模的模式可以分成内源发展模式和外生发展模式。前者通过会计师事务所充分利用内部资源和吸收人才,扩大人员规模和调整内部组织结构,开拓业务市场,扩大市场份额从而提高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市场影响力,是事务所从内部组织实现规模扩张的方式;后者则主要通过会计师事务所之间的联合与合并,实现事务所之间人员规模和业务规模的结合,快速提高审计市场份额,改变审计市场竞争状况。外生发展模式中最典型的方式是合并。谭燕(2005)认为审计服务对象的规模化和规模经济产生了审计服务提供者的规模化和规模经济要求,审计服务对象的规模经济和竞争状态反过来又会影响审计服务对象提供者的规模经济和竞争状况。企业是会计师事务所的服务对象,企业的发展壮大不断给会计师事务所提出新的要求。从20世纪末开始,企业的发展速度不断加快,规模逐渐增强,市场范围越来越国际化,企业的发展要求会计师事务所也要一起[18]成长。企业规模化发展必然伴随着企业所需会计服务的日益丰富,客观上也要求大型事务所要不断开拓自己的业务领域,以满足客户的需要。

从18世纪下半叶以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水平得到了迅速发展,生产的社会化程度大大提高,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公司规模的集中化程度已经达到了惊人的程度。如排名全球500强的美国通用公司,其销售额就相当于中型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并且近年来,公司的规模集中速度越来越快,如1997年波音与麦道两家航空巨头的合并、1998年宝马与劳斯莱斯两家汽车制造公司的合并、花旗集团与旅行考察团两家银行的合并,以及2000年美国在线与时代华纳两家传媒巨头的合并,都开出了并购金额的历史天价。会计师事务所是为公司服务的中介组织。公司经营的规模化、国际化对独立审计等业务需求量随之增加。在扩大实力方面,合并成为会计师事务所满足市场服务需求最快速有效的办法。永道公司1924—1969年间吞并了60家国内外小型会计公司,安永公司在20世纪50年代吞并了42家小公司,德勤公司60年代吞并了50家小公司,70年代各大公司的联营使它们成为会计师执业界的巨人。

据统计,全球财富100强公司都是国际“四大”会计公司的客户。国际“四大”会计公司之所以能牢牢占据着跨国商业公司的会计服务份额,主要原因在于其规模的扩大与业务范围的广阔。一方面,“四大”能够保证自己与大型跨国集团同步成长,企业做大了,它们也跟着做大、做强,努力使自己的规模与大公司的“体重”相匹配;另一方面,“四大”不断涉足新的会计服务领域,这些领域甚至与会计业毫不相干,从而使客户的选择“非己莫属”,因为别的会计公司根本不知道相关领域该从何下手。其中最典型的例子是管理咨询业务(Management Advisory Services,MAS)的出现。20实际80年代中期注册会计师业的竞争使审计收入呈现下降趋势,国际会计师事务所开始将注意力转向管理咨询。当时“五大”之一的安达信公司于1989年决定成立独立的安达信咨询公司,安达信业务分成了审计/税收和咨询两个部分。安达信的权力结构重组,预示了会计业新时代的到来,同时也造就了安达信咨询这个咨询业巨人,其重组方案堪称新时代会计业的“大宪章”(Mark Stevens,2003)。到90年代,审计业务收入与管理咨询业务的收入差距日益明显。

实施“十一五”规划以来,我国企业规模日益膨胀,比如据中国企业联合会公布,我国服务业企业500强中,2006年入围门槛为年营业收入5.9亿元,2010年入围门槛上升到年营业收入9.9亿元,提高了0.7倍。国有公司特别是国有大中型公司逐渐走上了规模经济发展的道路,跨地区、跨行业甚至跨国界的大型公司、企业集团不断出现。同样,企业的不断变大需要有相当规模的会计师事务所来满足它们的“胃口”,会计师事务所需扩大自己的规模。企业规模扩大、业务多元化、服务需求多样化,使得企业对会计师事务所的专业服务需求正在超出传统的财务报表审计服务,要求提供包括内部控制鉴证、企业估值、税务鉴证与咨询、司法会计鉴证、破产清算管理、财务咨询、管理咨询、战略筹划等在内的多元化专业服务。为此,客观要求加快事务所做大做强,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研发能力、资源整合能力、信息处理能力以及专业服务领域开拓能力。吸引境外投资与中国企业走出国门并行,中国企业进一步融入国际市场,是我国当前对外开放的一个重要特征。

中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需要中国会计师事务所凭借其专业优势,伴随企业走向国际,不断发挥信息导向、国际鉴证、战略咨询等重要作用。同时,中国经济国际化的深入发展,也使中国会计服务市场成为世界会计市场的一部分,中国会计师事务所“走出去”参与国际会计市场服务与竞争成为必然。加快会计师事务所做大做强、走向国际的步伐,是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更好地服务于中国企业国际化战略,成功应对国际会计市场竞争的必然选择。

内涵发展与外延扩展是会计师事务所实现规模化发展的有效途径。但是,会计师事务所若仅仅通过自身经验、资本、人员的积累等内生性的发展模式,是很难达到目的的,往往需要很长的时间。我国会计师事务所若想在证券市场和国际市场上分得一杯羹,通过自身的内部发展达到目的则更难。财政部和中国证监会颁布的《注册会计师执行证券、期货相关业务许可证管理规定》从事务所的业务收入、净资产、职业责任、保险金额、注册会计师的人数、年龄等方面都做了很严格的限制。对从事政策性银行、国有独资商业银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股份制商业银行、外资银行和人行总行直接监管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审计业务的会计师事务所相关方面的要求就更为严格。会计师事务所若想在短时间内单纯通过自身内部发展来达到上面的要求,几乎是不现实的。一个便捷有效的途径便是会计师事务所之间人员、业务的合并整合。通过事务所之间的合并,尤其是异地会计师事务所合并,也可以获得熟悉当地企业业务、法规、“规则”的会计人员,有利于事务所对提供跨地区甚至跨国经营的大型企业开展会计服务,也可以降低自己设立分支机构的开办成本和有关协调费用。(二)事务所合并重组是审计市场竞争的需要

竞争机制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越发达,竞争越激烈。会计师事务所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围绕服务质量、执业风险和收费等要素与其他会计师事务所展开竞争。面对竞争,会计师事务所通常应采取的对策有两种:一种是提高质量,即在执行鉴证审计、管理咨询等业务时提高服务效率,在保证执业质量的基础上,在效率方面形成竞争优势;另一种是增加数量,即会计师事务所应尽可能扩大自身的市场份额,获得一定程度的市场控制能力,从而形成某种形式的垄断,降低竞争的强度。对于以上两种发展路径,会计师事务所之间的合并无疑是最便捷有效的实现手段,这将在短时期内实现会计师事务所市场控制力的增加和规模的扩大,起到节约管理费用和协调经营等效果,从而促进会计师事务所执业效率的提高,有效满足会计师事务所参与市场竞争方面的需要。[19]

Wootton,Tonge and Wolk(1994)检验了“八大”会计公司中的两两合并对NYSE、AMEX和OTC上市的公司的审计集中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合并增加了审计市场集中度,合并后的“六大”公司规模趋同,其市场份额也较合并前更加平衡,但它们与其他层次的会计公司的差距也更大了。Choi and Zeghal(1999)检验了审计市场会计师事务所合并的后果,通过调查十个国家会计师事务所在合并前后市场集中度的变化,发现尤其是在欧洲市场,大型会计公司在合并前主导市场的地位在合并后得到进一步加强。

原来的普华国际会计公司(Price Waterhouse)和永道国际会计公司(Coopers & Lybrand)于1998年7月1日合并成立普华永道国际会计公司,在第二年公布的全球年收入就达到131.3亿美元,远远超过其他三大所,坐稳了龙头老大的交椅。2008年普华永道在全球的合伙人就达8 979人、专业人员42 954人,在全球共有办事机构1 183家。公司如此庞大的规模也使得普华国际的服务客户均是全球鼎鼎大名的集团公司,包括埃克森、国际商业机器公司(IBM)、强生公司、英国电信、戴尔、福特等。合并使得普华永道无论在扩大自身规模、提高服务质量方面,还是在参与竞争,争取优质客户方面,都能做到游刃有余。

合并重组也是国内事务所迎接国际知名会计公司挑战、参与国际业务竞争的需要。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会计服务市场进一步开放,国际知名会计公司不断涌入我国,占领我国会计服务市场。它们依托良好的声誉、先进的技术、科学的管理机制、熟练的市场开发技巧和雄厚的人力与物质资本,往往能够轻易地获得大量的服务需求。更何况国际“四大”以外的会计公司也来中国从事审计鉴证等业务,不仅对国际性公司也对国内的公司、单位提供全面的会计服务,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对我国本土的事务所构成一定的威胁。在这种日益严峻的执业环境下,会计师事务所只有走合并之路,壮大自己的实力,并努力树立职业信誉,塑造优良品牌,才能与国际会计公司在国内市场上进行有效的竞争,进而求得生存和发展。

2008年1月16日,我国中瑞华恒信和岳华两家会计师事务所合并为中瑞岳华会计师事务所,成为我国最大的会计师事务所——拥有员工2 800名,其中注册会计师逾千人;在香港、上海、天津等地设有分支机构18家,年业务收入7亿元;常年审计客户上千家,其中国资委所属中央国企41家,上市公司上百家。中瑞岳华会计师事务所有关负责人表示,两所合并的目的是,通过合并重组,壮大事务所规模,通过资源整合,引入新机制、新体制,发掘客户资源,优化业务结构,在高端业务领域逐步展开与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的竞争。可见,合并对我国本土事务所参与市场竞争、抗衡国际知名会计公司具有重要意义。

因为市场中的会计公司都存在合并与被合并的可能性,质量好、信誉高的会计师事务所可通过兼并迅速扩大其可支配资源,而质量低劣、信誉差的事务所则随时可能成为被吞掉的猎物。因此这一机制可以激励和鞭策事务所人员竭尽全力高效率地使用所支配的资源。事务所之间的这种“鲶鱼效应”迫使每个会计师事务所发挥潜能,在竞争中淘汰劣势会计师事务所的同时,也可以推动我国整个会计师事务所群体素质的优化。

1.4.2 会计师事务所合并的内在动因

谭燕(2005)从会计师事务所执业活动的特殊性——人力资源为主与风险不可回避性出发,结合罗纳德·科斯的交易成本说,认为会计师事务所执业活动的特殊性是事务所规模化发展模式选择的基本出发点。会计师事务所规模化具体方式的选择则是其内在利益实现与各方式内在特性有效结合的必然结果。

提高会计师事务所的规模经济性是会计师事务所合并的内在动力。而会计师事务所的规模化可以为自己带来一系列的经营优势,比如降低审计成本、增加事务所收益、分散经营风险、吸收优秀人才等。下面将从三个方面来论述事务所之间合并的内在动因。(一)事务所合并可以降低市场交易费用

罗纳德·科斯1937年在《经济学家》杂志上发表《企业的性质》一文,阐述了他的成本交易说,认为企业与市场是两种可以互相替代的资源配置手段,企业规模大小最终由市场交易成本和层级组织成本决定。市场交易成本高于层级组织成本时,将会导致市场调节的低效率。企业的意义就在于运用内部的行政组织协调机制配置资源较之运用市场机制进行交易的费用低。

这一理论也同样适用于会计师事务所这一特殊的企业组织。会计师事务所之间的合并重组同样可以降低市场交易的费用。相互独立的会计师事务所合并前后所带来的交易成本的节约可能来自以下两个方面:①谈判费用。由于注册会计师行业并不存在一定的产品链条,会计师事务所之间一般不需要就其相互提供的产品进行谈判,因此,合并后的会计师事务所并不会直接减少谈判费用。但是,合并就意味着竞争对手数量在不同程度的减少,避免了互为对手的压价行为,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恶性竞争,因而能够降低市场开拓费用,减少市场竞争带来的削价损失。②组织费用。一般认为,规模效应的存在可以降低大型企业的组织成本,但会计师事务所组织内的分工实施效用不如生产型企业那样突出,使得分工所带来的规模经济效应在注册会计师行业并不明显。但是,合并产生的规模较大的会计师事务所,可以在较大的范围内合理调配人力资源,能够减少资源的浪费;也更有能力在执业程序和标准上建立严格的规范,并能提供更完善的人力资源培训,这一切都有利于会计师事务所内组织费用的降低。(二)事务所合并可以扩大经营边界,降低经营风险

Samuels和Smyth(1968)曾用纪实材料证明了企业规模越大,经营种类就越多样化,其利润的波动就越小。注册会计师行业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业,国际上著名的“安然事件”、“世通风波”以及国内[20]20世纪90年代先后发生的新老“三大案件”、2001年“银广夏事件”,一次次挑战社会广大投资者对注册会计师们的信任,诚信危机像达摩克利斯之剑一样时时悬挂在注册会计师的头顶。随着社会法制的不断健全,信息传播的高效便捷,使用者维权意识的不断增强,注册会计师行业面临的诉讼风险将越来越大。注册会计师行业内部也在不断寻找能降低经营风险的办法,过去的“五大”、如今的“四大”都在突破传统的、单一的审计鉴证业务,不断开拓新的领域,尤其是管理咨询这一利润丰厚同时风险较小的执业领域,目的之一便是稀释市场风险。

规模化是会计师事务所扩大经营边界、有效规避经营风险的手段之一。而合并又是事务所实现规模化的最好、最便捷的途径之一。因此,我们从逻辑上可以理解为合并能够帮助事务所扩大经营边界,降低经营风险。会计师事务所之间的合并,可以促使会计师事务所不断扩大自身的业务范围,更好地实施自身的多元化经营。可以较容易地形成一个适应多层次、多样化市场环境的弹性机制,可以对市场风险产生一定的稀释作用,能够从时间安排,服务质量、数量、品种上增强会计师事务所的实力。(三)事务所合并是实现专门化经营的有效途径

扩大规模是会计师事务所选择行业专门化经营策略的前提。会计师事务所的规模只有达到一定程度,拥有足够多的注册会计师和客户资源,才能在此基础上有目的地培育行业专长。例如,我国的立信会计师事务所在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业、武汉众环会计师事务所在零售业、浙江天健会计师事务所在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等已经初步具备行业专业化的条件,而这几家事务所又有哪一家不是我国排名前百强的事务所?

合并则是实现会计师事务所规模化发展的主要途径,会计师事务所可以通过合并达到在业务与人员方面的迅速集聚。一方面,具有相同或相近业务范围、执业特色的会计师事务所实现合并,能够迅速扩大新联合体在某一行业内的市场份额,实现经营战略的目标集聚,从而更好地实现行业专业化经营。另一方面,合并能够在短时期内带来会计师事务所人员知识结构的多样化与专业化,财会、金融、法律、工程、外语、计算机等各类专业人才汇聚一堂,会计师事务所完成了很好的专业人员的储备,才有可能涉足专门研究领域和新产品的开发,也才有可能在即将开拓的专门化领域有更多的选择。同时规模经济所产生的学习效应和范围的经济性也能很好地体现出来,这将对提高会计师事务所人力资源质量的深度、广度,带来极大的促进作用。注释[18]“规模化”泛指扩大规模的一切努力和结果。对会计师事务所而言,包括资本的增加、注册会计师人数的增加或者收入的增加以及这些指标的共同增加。从这个角度看,规模化等同于规模化发展。在本书的讨论中,主要采用“年度业务收入”和“注册会计师”两个指标来分析事务所的规模化程度。[19]“八大”以及下文的“六大”名称及合并情况,看前文图1-1。[20]老“三大案件”指1992—1993年的“深圳原野案件”、“北京长城机电案件”、“海南中水国际案件”;新“三大案件”指1997—1998年的“琼民源案件”、“红光案件”、“东锅案件”。

第二章 合并之式

2.1 会计师事务所合并模式的构建

2.1.1 合并模式的含义

把解决某类问题的方法总结归纳到理论高度,那就是模式(mode or pattern)。模式强调的是形式上的规律,而非实质上的规律。Alexander给出的经典定义是:每个模式都描述了一个在我们的环境中不断出现的问题,描述了该问题解决方案的核心。合并模式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组织为实现资金、人力、经营活动等资源的集中所采取的不同方式。简单地说,合并模式就是从不断重复出现的合并事件中发现和抽象出的规律。

会计师事务所合并模式是指两家或两家以上的独立会计师事务所为合并形成一个主体所采取的集合方式。不同合并模式作为一种指导,有助于会计师事务所在合并时制定一个优良的设计方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1.2 合并模式的影响因素

(一)会计师事务所的合并类型

1. 吸收合并

吸收合并是指一家会计师事务所吸收一家或者多家会计师事务所的合并方式,它常发生在实力存在明显差距的会计师事务所之间。在这种类型下,吸收方或者主要兼并方在规模、执业质量、信誉、市场份额、效益等方面一般都要明显优于被吸收方或被兼并方,因而在合并过程中占主导地位。

吸收合并的主要兼并方如果在市场、渠道、执业质量或业务范围等方面拥有足够的优势(如具有执业证券、期货相关业务资格),也可能兼并规模较大的会计师事务所。

2. 新设合并

新设合并又称创立合并,是指在合并后建立一个新的会计师事务所的合并方式,一般发生在实力较为接近的会计师事务所之间。在这种类型下,参与合并的各方都不可能独自发挥主导作用,因此,在合并后常以崭新的会计师事务所面貌出现。

3. 联合体

联合体一般表现为集团。会计师事务所集团是指以特定的会计师事务所为核心,由多家会计师事务所组成具有共同利益和密切关系的会计师事务所联合体。这是会计师事务所集中业务资源、从业人员的另一种基本形式。会计师事务所集团是一种规模化的层次群体,这个群体中存在着核心层、松散层及紧密层等多层次的组织结构。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核心层的会计师事务所,是会计师事务所集团存在的基础。核心层的形成是合并的关键,这需要突破资产、职业人员等要素分离的限制,将联合体会计师事务所的各种资源有效地整合为一个整体,凝聚成强有力的核心。(二)会计师事务所的实力

会计师事务所的实力包括规模、执业质量、信誉、市场份额、效益、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和专业技能、管理水平等各方面的能力。按照这些能力的大小,可以分为强势会计师事务所与弱势会计师事务所。因此根据合并各方实力大小有三种合并方式:弱弱合并、强弱合并以及强强合并。(三)合并事务所的地理位置

从参与合并方所处的地理位置来看,合并可以分为同地合并和异地合并。同地合并是指参与合并的会计师事务所各方处于同一城市或同一省份,这种合并方式有利于会计师事务所增强其在当地的影响力;异地合并是指参与合并的会计师事务所各方分散于不同地区,这种合并方式有利于会计师事务所在新市场中迅速打开局面。异地合并包括本土会计师事务所和海外会计师事务所的合并,这种合并方式能够促使会计师事务所走向国际化。(四)事务所的合并目标

合并模式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是会计师事务所寻求不同目标定位的结果。其目标可能是单一目标,也可能是多重目标,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

1. 追求规模效应

规模效应的实质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随着投入的增加,产出会以高出投入的速率增加,也即是成本增加低于产出的增加比例。会计师事务所的规模效应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降低市场交易费用;二是扩展经营边界,降低经营风险;三是提高人力资源质量,增强学习效应。规模较大的会计师事务所更有能力建立并维持一定规模的业务条件,可以在专业领域和新业务的开发方面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客户多、业务量大、从业人员多可加速其在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两个方面的经验积累,因此,大规模会计师事务所的学习效应更强。也就是说,规模扩大有利于会计师事务所“学会”如何更有效地“生产”。

在我国当前形势下,拥有20名以上具有证券执业资格的注册会计师是会计师事务所取得证券执业资格的必备条件之一,这一规定也使得具有证券执业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由原有的109家降为现在的74家。会计师事务所数量多,但每家拥有的人力资源均较少,实现鉴证、审计业务及其他服务项目规模化程度低,无法追求规模效益等特点是目前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主要现状。因而加快会计师事务所之间的合并与联合是实现规模效益的有效途径,有利于减少会计师事务所之间争夺人才和业务的冲突,降低交易成本,提升承接大单的能力。从“四大”的发展历程来看,无数次的合并是它们能达到目前规模效益的重要原因。

2. 满足客户全方位服务的需求

纵观国际大型会计师事务所的发展历程,均是随着服务对象规模的扩大和业务的扩充而自然而然地采取合并或联合的方式增强实力以满足客户的需求。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企业经营业务多元化的背景下,就要求会计师事务所以提供全球化的服务业务为导向,以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为目标,不仅要承接传统的鉴证和审计业务,而且应拓展财务、内部控制、税务、保险、企业管理咨询、顾问服务等方面的业务,对客户潜在的风险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帮助,对企业的持续发展提出可行性方案。因此会计师事务所不应仅把自身定位于监管者的角色,更应该成为客户增值业务的重要环节。

3. 迎接国外会计师事务所挑战的需要

国际“四大”会计公司的触角已经延伸至全球一百多个国家,职业地理范围也非常广。目前我国本土会计师事务所的执业范围还多集中于其所在城市或省份,跨省执业的会计师事务所比例较小;在业务比例的分割上,“四大”主要集中于规模大收益高的上市公司审计业务,大量本土事务所则在本区域内争夺规模小收入低的公司。

在这种激烈的市场竞争下,中注协于2007年印发了《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关于推动会计师事务所做大做强的意见》的通知,指出了事务所做大做强的总体目标,即用5~10年的时间,发展培育100家左右具有一定规模、能够为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提供综合服务的事务所,在此基础上,发展培育10家左右能够服务于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提供跨国经营综合服务的国际化事务所。这一举动推动了我国事务所新一轮的合并浪潮。

2.1.3 主要合并模式

会计师事务所因追求不同的利益因素,选择不同的合并路线,通过对这些利益因素进行分析组合就可以构建多种合并模式。但由于会计师事务所在合并过程中往往同时追求多种目标定位,所以在基本模式的构建中暂不考虑合并事务所的多目标定位的影响,据此可以得到18种合并模式,如表2-1所示:表2-1 会计师事务所合并模式方格图

无论是国际会计师事务所还是国内会计师事务所,目前的规模化水平主要是无数次合并的结果,上述18种合并模式在现实中都可能出现。

西方国家尤其是英国、美国的注册会计师行业,经过上百年的发展,形成以国际“四大”为代表的大型国际会计公司。国际知名会计师事务所比较成功的合并模式有以下几种:(1)“四大”模式。国际“四大”在最初的发展中常常通过强弱联合的方式进行吸收合并;在“八大”合并成为“四大”的过程中,更多是通过强强联合的方式进行新设合并而成为“四大”。(2)“博太”模式。英国博太会计公司(Baker Tilly)是英国第七大会计公司,成立于1988年。从成立至今,博太在英国本土进行了20多次吸收合并,在合并历程中,博太不仅扩大了业务范围,而且在企业财务领域实现了优势互补。(3)“Begbies Traynor”模式。Begbies Traynor(以下简称Begbies)是英国最大的从事破产管理业务的专业服务公司,成立于1989年。初创期,Begbies采取小而专的策略,其业务仅限于破产清算;Begbies在曼彻斯特占有一席之地后,迅速向周边地区扩张,至2004年10月1日上市前,成为英国最大的破产管理服务公司。

国内比较常见的模式有以下几种:(1)异地会计师事务所强强联合成立新事务所。典型代表为“立信模式”。上海立信长江会计师事务所、广东羊城会计师事务所、北京中天华正会计师事务所于2006年10月28日共同出资组建立信会计师事务所管理有限公司,开始走规模化、集团化发展之路。(2)本土所加入国际知名会计师事务所集团,与其进行强强联合。典型代表为安永大华合并案,2001年,国内最大的上海大华会计师事务所加入安永国际成为其国内合作所。(3)本土事务所吸收合并海外事务所扩展海外业务。典型代表为信永中和合并案。信永中和会计师事务所于2005年7月合并重组了位居香港会计师事务所第13位的香港何锡麟会计师行(HO & HO),合并后将其正式更名为信永中和(香港)会计师事务所。信永中和把合并对象选择为我国香港地区知名的何锡麟会计师行,具有两方面的优势:一方面,香港作为自由港和国际金融、贸易、航运、信息中心,同世界各国和地区经济往来频繁,在会计准则、审计准则上符合国际惯例。另一方面,香港的会计市场与内地有许多相似之处,香港地区90%以上的上市公司被“四大”垄断,而本土所的规模一般不大,所以它们联合的愿望也很强烈。

2.1.4 合并模式的设计

(一)明确合并目标

明确合并目标,即确定合并后会计师事务所要服务于什么类型的客户,进入什么样的市场,达到什么样的规模以及选择何种合并方式。面对激烈的竞争、广阔的市场分布以及已经成形的市场格局,会计师事务所应当明确合并后的目标市场到底在什么地方,不同的会计师事务所在基于不同的目标市场所进行的合并路径的选择是有差异的。目前,国内会计师事务所在进行合并时普遍缺乏详细的行业及市场分析,并没有明确在合并后各个阶段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没有明确的导向,对合并后的发展战略也没有明确的规划。合并是分阶段性的,每一阶段都有不同的侧重点,在走不同的合并模式时要注意合并进行的渐进性和连续性以及可持续发展性。

1. 科学定位

对于合并的会计师事务所,不管是强强联合还是强弱组合,抑或是国内联合还是国际组合,合并后都无一例外地会使得会计师事务所的规模扩大、人员增多、结构更加复杂,面向的服务区域、领域、对象等方面也随之发生变化,所有这些都要求参与事务所合并的各方必须在合并前进行科学定位、合理定位,科学分析会计师事务所的现状,重构会计师事务所发展的战略目标。

会计师事务所目标定位是合伙人关于事务所未来发展前景的一种构想和理念,它包括发展目标定位、业务范围定位、服务区域定位、客户特征定位等方面。这里所讲的目标定位主要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对现有位置的科学判断,即对本事务所在整个大环境中也即整个注册会计师行业所扮演角色的正确认识;二是对未来位置的科学预测,即对本事务所在未来整个会计师行业中所要达到的目标位置的合理推断。战略目标的制定就是基于这样的判断和预测所作出的科学决策,也就是说,没有正确的发展定位,就没有正确的合并思路和战略目标,更谈不上合并后的快速有效的可持续发展。

合并的目标定位关系到合并后会计师事务所生存和发展的大局,不仅决定着事务所应该发展什么和如何发展,决定着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模式,而且也是制定总体合并规划以及合理进行人力、制度、文化、业务等资源整合的基本前提。显然,准确定位不仅是合并初期制定战略规划的核心内容,而且是未来实现有效整合的关键。会计师事务所是典型的“人合”大于“资合”组织,因此在目标定位时必须强化“以人为本”的合并理念,广泛听取合伙人、高管以及关键员工的建议和意见,防止合并后相关利益人冲突而造成大量员工流失的现象。

2. 定位原则(1)市场选择原则

市场选择原则是指会计师事务所的合并首先要基于内在发展及外部需求的利益驱动,在平等、自愿、协商的基础上,自主选择适宜的合并、重组对象,遵循市场机制运行的客观规律。注册会计师行业是人力资本高度密集型的服务业,从业人员的亲和力、积极性和责任感是决定会计师事务所兴衰存亡的关键因素,如果仅靠行政干预而不是市场的力量,很容易影响会计师事务所以后的和谐运作与进一步扩展。通过上一节的阐述可以看到,市场在以“四大”为代表的国际大型事务所的合并中发挥了主导作用,是其合并行为的一个重要特征。

在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的合并具有政府主导的典型特征,尤其是以前的合并浪潮,大部分都是在政府一系列文件发布后发生和完成的,只有少数事务所的合并基于内在发展的需要。而2005年以来发生的合并浪潮,政府的主导作用虽然明显减弱,但却仍是在政府鼓励强强联合,以建立寡占型审计市场结构的外在环境中发生的。在这种浪潮中不免有一部分事务所的合并有跟风或者应急之嫌,对合并的可行性并未做细致的分析。

会计师事务所合并是一个市场化的过程,而且需要经过长期的磨合演变。不能简单用行政手段强行撮合,否则会使会计师事务所市场[1]化进程缺乏市场根基。因此,只有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坚持市场效益大于合并成本,才有可能作出科学的定位。(2)创新原则

创新的本质是人们通过在实践基础上的发现、发明与创造活动所实现的一系列飞跃。对于会计师事务所而言,创新的意识应该贯穿于发展的各个阶段。会计师事务所发展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创新意识不够强烈,业务的范围也只是局限于传统的报表审计,而随着经济步伐的加快,企业等经济实体对业务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这种供给与需求不平衡的状况必然制约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发展。因此科学的定位要坚持创新的原则。

在会计师事务所合并前各参与方有着不同的发展思路和经营理念,都有各自的战略目标和发展规划,因此,对合并后事务所的战略方向定位,是能否实现实质性融合的关键。因此,合并各方在设定目标时,不能是各事务所目标、资源的简单相加,必须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坚持创新的原则,挣脱旧有框架的束缚,加强观念创新、机制创新,找出合并后事务所发展的新路径,满足业务需求的多样化,开拓更为宽广的发展平台。(3)特色原则

特色是各个会计师事务所参与竞争的“通行证”,没有特色就缺乏了竞争的比较优势。从国际知名会计师事务所的发展模式可以看出在某一领域具有专长是事务所发展壮大的良好基石。如Begbies就是英国曼彻斯特一家专业从事破产管理服务的会计公司,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成为英国最大的从事破产管理业务的专业服务公司。因此,在合并时应对合并后的事务所要进入哪些领域、区域的市场及客户群有一个清晰的定位,突出合并各方的优势互补或加强特色领域的市场占有率。一家会计师事务所不论历史长短、规模大小、层次高低,在成长过程中总会形成自己独特的执业理念,孕育出某一方面的特色或优势。对于合并事务所而言,关键是怎样在原有基础上总结、提炼、融合、创新,形成新的执业文化和发展优势,并以这些特色和优势为依托争取更大的发展空间,并与其他事务所相区别而竞争。

不同规模的会计师事务所其服务范围和能力各不相同,大型事务所人员多,服务种类齐全,能够为大型企业提供全面的鉴证、审计和管理咨询服务。中型事务所主要为中小型客户提供相关服务,同时也兼顾少量较大的客户。小型事务所人员较少,数量最多,基本没有分支机构,通常服务于规模较小的客户和非营利性组织,更适合于提供代理记账、税务咨询等服务,经营的灵活性较强。合并的目的不是要消灭数量众多的中小型事务所,最后整个行业只保留几个巨头,而是要形成大、中、小并存,但法定审计业务由极少数执业质量高、实力雄厚、信誉卓著的事务所控制的行业格局。中小型会计师事务所同样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即便在证券上市公司审计和其他类型重要审计业务已完全由“四大”会计公司控制的美国,区域性、地方性的中小规模事务所仍然具有自己的活动空间和竞争平台,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因此,合并切忌盲目,要根据不同规模事务所的特点而定。就我国目前的情况看,会计师事务所合并的内外推动力都还存在,因此,对具备上述相应条件且致力于扩大规模的会计师事务所来说,应顺应外部需求,进行自发合并。(二)分析经营环境

任何一个会计师事务所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会计师事务所服务于整个会计市场,宏观经济环境、行业环境、竞争环境的变化对事务所的生存和发展有很大影响。此外,会计师事务所的自身特点对合并模式的选择及其未来的发展规划也至关重要。所以会计师事务所应结合外部环境和自身条件通过科学合理的分析找出事务所合并赖以成功的关键影响因素,找出外部环境中的机会与威胁、内部的优势与劣势。例如,国资委对审计大型国有企业资格的限制,对大型会计师事务所来说就是机会;而随着国企改制的高峰渐逝,资产评估业务可能将会出现新的变革,这对从事评估兼营或专营业务的事务所来说就是威胁。

分析经营环境的方法多种多样,如环境分析法、SWOT分析法等都可以对经营环境的状况进行分析。每种方法侧重点都有所不同,具体而言:①环境分析法是一种识别特定会计师事务所风险的方法,是通过对会计师事务所面临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进行系统分析,推断出哪些因素可能使事务所面临和遭受风险与潜在损失的一种风险识别方法。在这种分析法下应重点关注各因素之间的联动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可能带来的经济后果。②SWOT分析法是指对会计师事务所内外部环境进行分析和概括,进而找出事务所的优势和劣势、面临的机会和威胁的一种方法。其中,优劣势分析主要着眼于会计师事务所自身的实力及其与竞争对手的比较,而机会和威胁分析将注意力放在外部环境的变化及这种变化对事务所产生的影响上,但是,外部环境的同一变化给具有不同资源和能力的会计师事务所带来的机会与威胁却可能完全不同,因此,两者之间又有紧密的联系。

经济的全球化和中国企业的国际化发展趋势,对我国会计市场和注册会计师行业产生深刻影响,因此,必须认真审视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现状。只有深刻思索这一现状对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才能做到积极应对,趋利避害,促进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做大做强。以下利用SWOT分析法对本土会计师事务所的经营环境进行分析。

1. 优势(S)与劣势(W)分析

优势通常是指对会计师事务所有特殊价值的资源或竞争能力,被称为竞争性资源。这些竞争性资源,配之以具体条件以及其他外部环境,必将对事务所的未来业绩起决定性作用。对于在同一市场或者是它们都有能力向同一顾客群提供产品和服务的两个事务所而言,如果其中一个事务所有更高的赢利潜力,那么就可以认为这个会计师事务所比另外一个更具有竞争优势。尽管竞争优势指的是一种综合优势,但是明确事务所究竟在哪一方面具有优势更有意义,因为只有这样,才可以扬长避短,或者以实击虚。

劣势是指竞争对手拥有但自身尚不具备或不擅长的那些竞争性资源以及其他使会计师事务所处于不利竞争地位的内部条件。内部劣势通常表现为:缺乏一些重要的技能与专长,缺乏重要的有形资产、人力资源、组织资源以及无形资产等。内部劣势可视为事务所应该获得而尚未获得的那些竞争性资源。它们的存在为我们审视事务所资源提供了一种思路,即本所还需要补充哪些竞争性资源。由于事务所是一个整体,竞争优势来源比较广泛,所以,在进行优劣势分析时必须从整个价值链的每个环节,将事务所与竞争对手做详细的对比。

需要指出的是,衡量一家会计师事务所及其业务是否具有竞争优势,只能站在现有潜在用户角度上,而不是站在事务所的角度上。事务所在维持竞争优势过程中,必须深刻认识自身的资源和能力,采取适当的措施。一般来说,会计师事务所要经过一段时期的努力才能建立起某种竞争优势;事务所为维持这种竞争优势就要采取必要的防御措施;而后,竞争对手开始逐渐作出反应,或者采取其他更为有力的策略,使本所的这种优势受到削弱。影响会计师事务所竞争优势的持续时间,有以下三个关键因素:①建立这种优势要多久时间;②能够获得的优势有多大;③竞争对手作出反应需要多长时间。如果企业分析清楚了这三个因素,就会明确自己在建立和维持竞争优势中的地位了。

2. 机会(O)与威胁(T)分析

随着全球信息网络的建立和客户需求的多样化,本土事务所所处的环境也更为开放和动荡,而会计信息作为一种国际化的语言越来越受到关注。这种变化几乎对所有会计师事务所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正因为如此,环境分析成为一种日益重要的职能。

环境发展趋势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环境威胁,另一类是环境机会。环境威胁指的是环境中的一种不利于事务所的发展趋势所形成的挑战,如果不采取果断的战略行为,这种不利趋势将导致会计师事务所的竞争地位受到威胁。环境机会就是对会计师事务所行为富有吸引力的领域,在这一领域中本所将拥有竞争优势。

关注环境中对会计师事务所现在及未来发展影响最关键的某些因素,是发现机遇、应对威胁的一种简便而又行之有效的方法。PEST分析模型正是用来帮助会计师事务所识别外部宏观环境的一种有效分析工具。

典型的PEST分析模型包括四个类别:(1)政治法律环境(Political Factors)

政治法律环境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政治制度、经济体制、法律法规、大政方针等方面的综合体现。对会计师事务所经营战略选择具有制约和影响作用。政治法律环境对事务所的影响具有难以预测性、不可逆转性以及直接性等特点。会计师事务所唯有积极应对才能取胜。在现阶段,为推动注册会计师行业加快发展,财政部和中注协出台了一系列鼓励事务所做大做强的方针政策,事务所应当抓住时机、顺势而为,加快会计师事务所合并整合的步伐。(2)经济环境(Economic Factors)

经济环境是关系会计师事务所生存和发展的经济政策、经济结构和经济状况等的总和,对事务所的经营战略的制定有着直接的影响。中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日益提高、企业发展模式的日益多元化,为注册会计师行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分享经济成果,提升承接大型鉴证审计项目的能力,提供多元化服务,走规模化、国际化道路是本土部分会计师事务所的必然选择;同时会计市场的开放、大批国际事务所的融入也使得本土事务所面临日益激烈的竞争压力。(3)社会文化环境(Sociocultural Factors)

社会文化环境是会计师事务所在文化传统、地理分布、社会风俗习惯、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社会结构等方面的综合体现。任何会计师事务所的成长都不能脱离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文化环境时刻影响着事务所的经营活动,但它对会计师事务所发展的影响不像政治法律环境和经济环境那样显而易见、易于理解。对于本土事务所而言,由于具有先天的优势,在国内市场竞争中具有某些优势,因此,会计师事务所在制定经营战略、寻找目标市场时应充分利用自身在当地市场的优势。(4)技术环境(Technical Environment)

技术环境是影响会计师事务所业务范围、业务质量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技术要素的集合。技术环境不仅包括新的硬技术,而且包括新的软技术。对会计师事务所这样的“人合”组织而言,新的软技术更应成为其关注的重点,如先进的管理理念、管理方法、管理技术等。只有不断学习国际会计师事务所的先进技术,才能在做大的基础上做得更强。(三)选择合并模式

合并模式是会计师事务所根据内外部环境中的各种制约因素和有利条件,从全局出发制定的事务所合并目标,以及实现这一目标的根本途径和方法的总体组织形式。它是会计师事务所对未来发展的一种谋划,决定着事务所的发展方向,涉及事务所经营业务和使命的确定、事务所与环境的关系、事务所目标的建立、基本发展方针和竞争战略的制定。这种随时间的推移和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发生调整和变革的合并模式,就是会计师事务所合并模式的演进。因此,好的合并模式并不是一种固定的模式,而是随着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不断发展的,这就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种思路:合并模式的实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不断修正的。

合并模式演进实质上是会计师事务所进行战略搜寻、选择和实施的过程,这个过程具有明显的路径依赖特征,说明事务所合并模式是其历史上已作出的各种选择的累积结果。虽然环境是事务所不可控的,但对环境的选择却会受到已有的事务所文化和组织结构的影响,从而影响到事务所合并模式的选择。

因此,在注册会计师行业的激烈竞争中,要想以一种更高的姿态实现事务所长久的发展壮大,就必须选择具有可持续发展性的合并模式。只有立足于上述现实,才能真正发挥合并对我国事务所发展的促进作用。(四)合并模式的实施

如果说合并模式的选择是基础性的工作,那么合并模式的实施就是关键性的环节。一种合并模式的选择是否合适,归根到底是看实施的效果,看是否能为事务所带来声誉的增加、市场份额的扩大以及盈利能力的增强。

会计师事务所合并模式的实施就是将合并模式的方案转化为战略行动并取得结果的过程。由于会计师事务所是一个典型的“人合”组织,因此组织文化在事务所的发展与合并中占据重要地位,可以说合并模式实施成败关键在于组织文化的认同。[2]

由于7S理论对战略实施的关键因素进行了高度的概括和总结,认为共有的价值观(即组织文化)是管理的核心,因此将7S理论应用于会计师事务所合并模式的实施过程是一种有效的战略管理工具。7S理论包括战略(strategy)、结构(structure)、制度(system)、人员(staff)、风格(style)、技能(skill)、共有的价值观(shared value)七个关乎战略实施成败的因素。7S理论认为只有这七个环节相互配合才能使模式的实施取得最佳效果。如图2-1所示:图2-1 7S模型注释[1]李树华.审计独立性的提高与审计市场的背离[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119.[2]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Thomas J.Peters和Robert H.Waterman这两位麦肯锡管理顾问公司的学者,访问了美国历史悠久、最优秀的62家大公司,以获利能力和成长的速度为准则,挑出了43家杰出的公司,他们对这些企业进行了深入调查,并与商学院的教授进行讨论,总结出这些企业成功的7S模型。这一理论认为共有的价值观(即组织文化)是管理的核心。

2.2 国际会计师事务所的主要合并模式

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经过上百年的发展,形成了以国际“四大”为代表的大型国际会计公司,无论是执业技术、质量还是会计师事务所的经营管理都相对成熟和发达。而国际大型会计师事务所的发展史实际上就是一部合并史。深入了解国际大型会计师事务所合并的情况,归纳这些不同类型的国际会计师事务所合并模式,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对国内事务所规模化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2.2.1 “四大”模式

(一)“四大”的合并历程

在20世纪初到20世纪30年代,英国的霸主地位逐渐衰落,全球的经济中心逐渐由欧洲转向了美国,而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发展中心也由英国转向了美国。美国的会计师事务所通过不断地设立分支机构,扩大规模,开展业务,到20世纪30年代初,已经形成了8家规模较大的会计公司。它们按名次分别是:①普华公司(Price Waterhouse & Co);②哈斯金斯·塞尔斯(Haskins & Sells);③皮特·马威克·米歇尔会计公司(Peat Marwick Mitchell);④莱布兰德·罗斯兄弟·蒙哥马利公司(Lybrand Ross Bros & Montgomery);⑤阿瑟·扬会计公司(Arthur Young & Co);⑥阿瑟·安达信公司(Arthur Andersen);⑦塔奇·尼文会计公司(Touche Niven & Co);⑧厄恩斯特会计公司(Ernst & Ernst)。这种八强格局维持了将近半个世纪。

进入20世纪60至70年代以后,美国的会计师事务所都期望通过兼并和收购在全美范围内扩大经营规模并将业务扩大至全球,因此,“八大”加快了其扩张的步伐。到了80年代后期,事务所之间的合并达到高潮,“八大”之间也开始实施合并战略。

八大之一的皮特·马威克·米歇尔于1987年率先与非“八大”的一家欧洲事务所(KMG)的美国会员所Klynveld Main Goerdeler合并,形成了毕马威(Klynveld Peat Marwick Goerdeler,简称KPMG)。尽管KMG并非“八大”,但是由于其在欧洲广阔的业务网络,合并的结果使得毕马威成为当时全球业务范围最大的会计师事务所,其领先地位一直持续到1989年。1989年,“八大”中有6家在探讨合并问题。在这一年中,排名第四的厄恩斯特·惠尼(Ernst & Whinney)和排名第六的阿瑟·扬(Arthur Young)之间,创建了安永(Ernst & Young);排名第七的德洛伊特·哈斯金斯·塞尔斯公司(Deloitte Haskins & Sells)与排名第八的塔奇·罗斯公司(Touche Ross)合并,形成了德勤(Deloitte & Touche);而安达信和普华的合并由于被取消,没有成功。经过一年的合并,“八大”会计师事务所成为“六大”会计师事务所,显然,事务所之间的排名也随之发生变化。

1997年,普华和永道(Coopers & Lybrand)首先提出合并要求并于1998年最终合并为现在的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但随后安永与毕马威的合并提议最终遭遇撤销。由此形成了人们所熟知的“五大”。排名第四的阿瑟·安达信公司(Authur Andersen)由于“安然事件”于2002年解体,最终形成目前“四大”寡头垄断的格局。[3]图2-2 “八大”至“四大”演变图(二)“四大”的合并特征

1. 形成风格独特的事务所文化

回顾普华永道的百年历史,其合伙文化有两点非常引人注目:第一,“质量至上”的基本文化理念;第二,传统的谨慎吸纳合伙人的原则。从创始人Price和Waterhouse开始,就特别强调核心合伙人的一致性,特别谨慎地对待合伙人的发展。这一思想一直被坚持下来,存续了100多年,直到20世纪八九十年代才有所改变。普华永道的这种执业理念和独特的合伙人领导模式在一百多年的发展中,冲破了种种本土的、国际的经济困境,坚持关注审计,为特定消费者服务,满足了政府、客户的需求,为普华永道赢得了高质量的信誉。

安永的“以人为本”是其合伙文化中的一个突出亮点。安永不仅非常重视员工的感受,为每一位员工提供事业发展空间和职位升迁机会,而且给予女性在安永成为事务所的高级合伙人的机会。这都是以人为本文化在安永的具体体现。为发展自己的价值理念,安永曾在全球范围内征询过各地的员工:作为个人、作为公司员工应该代表什么?应该是什么?在对各种回答总结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公司的价值理念:做正直、具有团队精神的人;保持活力、热情和勇气;员工之间的关系建立在做正确事情的基础上。如今,“创新、进取、机敏、关怀、诚实、信任”已成为安永企业文化的核心。正是安永的“人本”观念,才使得它拥有一支优秀的人才队伍,获得了巨大的发展。

毕马威的合伙文化也极具民主色彩,充满了高度的人文关怀。这种民主精神在Frank K.Ross事业的成功上有具体的体现:作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黑人合伙人,他在毕马威不仅拓展了新的业务领域,开创了非洲和美国之间业务的往来,而且将人性化管理也推广到新业务领域的开拓中。另外,毕马威的弹性工作时间,解除了女性在遇到特殊情况时的后顾之忧,使女性在家庭和事业之间找到平衡。这样的人文关怀使员工得到的不仅是一份工作及收入,更是实现其人生更高追求的机会。由于注册会计师行业的专业特性,优秀的人才都需要一定经验和操作能力的积累,而毕马威的合伙文化对于将那些优秀的人才沉淀下来建设高品质的人才队伍具有极大的积极作用,对公司未来发展也有很大的好处。

德勤开始是由Touche、Deloitte和Tohmatsu三个风格完全不同的合伙人合并成立。法国人的浪漫主义、英国人的绅士风度以及日本人的谦和特性使德勤的合伙文化中充满多种元素。随着新一代合伙人的不断加入,对德勤形成独特的文化精神和管理意识有着深远的影响。德勤崇尚“发展无止境”客观规律,尊重个人价值观,培养员工正直的优良品质,并形成了科学合理的员工价值评价;重视与客户的责任委托关系;倡导文化差异的适应性;注重对员工的培养与投入。

2. 形成广泛的业务领域和专门能力“四大”业务广泛,从最传统的审计业务到专业管理咨询公司从事的战略咨询业务,从电子商务技术支持到税务法律咨询,无所不包,“无所不为”。“四大”规模巨大,各类人员齐全,有能力开展各方面的业务。另一方面,“四大”以行业专门化作为创造可持续的竞争优势的竞争策略。在20世纪90年代早期,“四大”开始改变它们的组织结构,围绕着传统的审计、税务和咨询服务的生产线进行改造,对广泛的行业分部活动进行重组,并开始营销其行业专门化的专业技能。基于对行业专门化的高度重视,以及为了在一些行业审计市场上塑造独特的竞争优势,“四大”已形成了行业专门化的显著特征,对传统的按业务类型设立的组织机构进行了重组,转而按行业服务线来设立其内部机构。1993年,毕马威率先将公司的业务重组为以下五大部门:金融服务,保健和生命科学,制造、零售和分销,信息、通信和娱乐。表2-2 毕马威与立信业务范围比较表

3. 形成全球网络“四大”的合并过程就是海外扩张过程:首先,把当地会计公司吸收为其国际公司的会员,然后把已经成熟运用于全球的公司制度、公司文化、业务程序等复制到当地的会员公司。在这种模式下建立起来的结构更像一个松散的全球网络,“四大”通过与会员公司签署协议规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双方除协议的约束之外没有完全的控制关系。国际公司主要负责基础设施的建设、会员公司之间的协调以及其他公共项目的研究和共享工作,其管理人由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代表按一定程序选举产生。各会员公司在国际公司的协调下,协助培训、互派人员,以保持业务和风格的一致性。为形成业务子网络,以充分利用世界范围内的人力资源,“四大”在公司实体组成的松散网络基础上加强了单项业务在全世界的一致性和联系性,确保单个业务在程序和质量上在全世界范围内保持统一的风格。这样不仅使每个国家的会员公司对各个业务在当地的发展能够统筹规划,而且使得单项业务能在各国之间加强联系。

2.2.2 “博太”模式

英国博太会计公司(Baker Tilly)成立于1988年,经过20多年发展已成为英国第七大会计公司。2008年年初,博太在英国本土共有2 200多名员工,年收入超过2亿英镑;以它为核心所的博太国际在全球排名第8位,员工总数达24 000人,年业务收入超过25亿美元,在104个国家共有138个成员所、505家办事机构。

博太以其卓有成效的扩张策略,实现了快速发展。博太英国核心所2003—2007年间业务收入、分支机构数量、和业务收入结构等情况如表2-3和表2-4所示:表2-3 2003—2007年博太在英国收入、分支机构、合伙人、专业人员数量等方面的比较表表2-4 2007年博太业务收入结构表

和国际“四大”等有着悠久历史的百年老所相比,博太作为一个新品牌,其发展速度令人瞩目。从时间维度看,我国事务所发展历程与英国博太的发展相近,梳理其发展脉络,对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的规模化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一)博太模式的特征

1. 明确的合并目标,推动规模化发展

早在1988年Baker Rooke和Howard Tilly合并设立Baker Tilly之初,其首席合伙人就高调宣布要在20年内成为英国本土第一大所,而当时博太的合并收入不过1 600万英镑,合伙人和员工也分别不超过60人和500人,在此之后博太历任领导人以打破“四大”的垄断地位为己任。2007年全国管理合伙人劳伦斯(Laurence Longe)宣称:将博太的组织形式改为有限责任合伙制,增强和国际“四大”相抗衡的能力。2008年3月劳伦斯在宣布和一家位于约克夏郡的会计公司合并时宣称:博太国际期望在20年内超过国际“四大”。尽管竞争是促进博太规模化发展的主要动因,但不可否认的是,明确的合并目标加速了博太的扩张。

2. 互补性合并,推动强强联合

博太从1988年成立以来的20多年间,在英国本土进行了20多次吸收合并,仅2007年就合并了3家会计公司。博太在选择合并对象时强调被合并对象的服务质量和声誉、在地域覆盖和业务方面的互补性。如2000年博太合并Fraser Russell会计公司时,后者的历史可追溯到1868年,在过去的6年每年增长率超过两位数,业绩良好,和很多客[4][5]户保持了30多年的业务关系。当时博太在AIM、OFEX审计市场表现突出,而Fraser Russell在企业财务、商业鉴证等领域颇有建树。合并后博太扩大了业务范围,在企业财务领域则实现了优势互补。又如2002年,为了加大业务覆盖面,博太合并HLB Kidsons后,在苏格兰有了分支机构,同时加强了在利兹、伯明翰、曼彻斯特等西北部城市的渗透力。合并后的博太其优势业务进一步巩固,新增了一批AIM、OFEX客户,同时业务范围进一步扩大,涵盖了农业、慈善和教育、医疗、地产等原先较少涉足的行业。

3. 强化合并后的整合(1)明确市场定位,整合业务资源

博太采取在巩固中小客户市场的基础上向最高端客户渗透这一经营策略。相应地,博太在广泛的业务范围基础上,突出其在财务咨询、资本融资和信息系统解决方案等领域的专家服务能力。同时,加强合并后技术开发和支持的共享性。1987年之后博太陆续合并了几家从事商业软件开发的会计公司,充分整合这些优质资源、加大技术开发投入,在这一方面为客户提供了良好的信息系统解决方案,同时也解决了其自身网络的更新和支持共享性等问题。(2)强化“人合”,整合人力资源

博太努力营造人性化的工作氛围,以透明的薪酬制度和晋升渠道激励员工。博太根据每一个员工的爱好和能力,为其设计职业生涯发展规划,为员工实现目标提供充分的支持。博太还对那些有潜力在2~3年内成为经理、高级经理或可能获得合伙资格的优秀员工进行特别培训,使得这些优秀人才迅速成长。严密、高效的制度安排吸引了大量优秀人才,为博太规模化发展奠定了人力资源基础。(二)博太国际网络的形成和控制措施

1997年博太和Casson Beckman(CB)合并时,后者是信盟国际(Summit International)的成员所,博太也于当年加入信盟国际。此后在全国管理合伙人劳伦斯和首席执行官杰夫·邦斯(Geoff Barnes)的带领下,博太快速发展,排名也从1997年的第17位跃升到2002年的第8位,而信盟国际也为了提高知名度,其国际成员所一致同意改名为博太国际,博太成功实现了“以小博大”,其网络迅速遍及全球。安达信解体后,英美等国都鼓励中小会计公司进行合并,以增进审计市场的独立性,博太国际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时机加快全球扩张。截至2007年年底,博太国际在全球104个国家共有138个成员所、505家办事机构,员工总数达24 000人,年业务收入超过25亿美元,全球排名第8位。

博太国际网络具有以下特点:

1. 松散的网络结构

博太国际是由各成员所出资在伦敦设立的有限责任公司,其组织结构相对松散,一般在一个国家发展一个成员所,但地域广、综合国力强的国家另有考虑,如博太国际在美国就有23个成员所。博太国际遍布世界各地的成员所各自独立执业,相互间不承担法律责任,其对各成员所也没有控股权。

2. 苛刻的成员所选择标准

博太国际在选择成员所时,奉行高标准。要想加入博太国际,申请者除了在其所在地区有良好的声誉和坚持高质量的执业标准外,还要在其他方面表现卓越。比如,要求申请者财务稳定、业务范围广、有能力为跨国公司服务、执行的审计标准不低于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Accountants,IFAC)制定的国际审计准则的要求等。董事会有权终止没有按照要求的标准执业的成员资格。

3. 严格的质量控制措施

为维护良好的执业声誉,博太国际除了要求成员所执业时遵守国际会计师联合会发布的质量控制准则之外,还启动了“国际质量保证评估”项目,这些措施确保了成员所的执业质量。尽管博太国际对成员所关注的重点放在审计质量的检查方面,但是同时博太国际还赋予了独立团队审查成员所所有业务执业质量的权力。一旦发现问题,成员所必须按独立团队的要求和建议加以改进或执行,如果连续几次评估都不符合要求,则该成员所将被终止成员资格。

凭借其良好的品牌和声誉、严格的成员选择标准和质量控制措施,博太国际网络迅速扩张,2004—2007年间博太国际全球网络的国家或地区分布、收入等情况如表2-5所示:表2-5 博太国际2004—2007年成员所、收入等增长情况表

2.2.3 “Begbies”模式

Begbies是英国曼彻斯特一家专业从事破产管理服务的会计公司,1989年成立。20世纪90年代初的经济不景气导致英国很多企业纷纷申请破产,经济不景气对Begbies来说可是好消息,这为处于创业初期的Begbies提供了充足的客户来源。而这一时期Begbies由于规模有限,其服务对象也是一些小型破产企业,其业务也仅限于破产清算,很少涉及其他领域。在该公司创始人Ric Traynor的带领下,经过近20年的发展,该公司从成立之初的3人,发展成为英国最大的从事破产管理业务的专业服务公司。Begbies 20年间的专业化发展具有以下特点:(一)本土规模化策略:以总部为基地,向周边地区扩张

Begbies在曼彻斯特占有一席之地后,迅速向周边地区扩张。1993—2004年间分别在利兹、谢菲尔德、伯明翰等6个城市开设6家分支机构,其间分两次全资合并了位于利物浦、诺丁汉、爱丁堡等地的7家同类型服务公司。至2004年10月1日上市前,Begbies拥有45名执业破产清算接管人、140名专业员工、55名助理和行政人员、23家分支机构,成为英国最大的破产管理服务公司。(二)国际网络化策略:以上市为契机,突破发展瓶颈

在Begbies大举扩张的过程中,资金短缺成为其主要的制约因素。或许公司创始人Ric Traynor早年在安达信的经历使得其对融资有着独到的见解,Begbies成为第一家在AIM上市的英国会计服务公司。Begbies成功上市,使其可以从股市筹集并购所需的资金,2004年后其扩张的步伐比从前更快。随着其规模的扩大、业绩的增长和品牌的确立,Begbies不仅仅满足在英国本土的成功,2006年Begbies成功建立统一标识的国际网络BGN(Begbies Global Network),网络成员遍及40个国家,扩大了国际影响力。Begbies 2008年年初在英国本土大约有400名专业员工、38家分支机构。(三)专业多元化策略:降低经营风险

企业破产业务收入和经济形势相关,常有波动。Begbies在做强核心业务的同时,着力拓展业务范围以降低经营风险,其历年的并购活动也围绕这一战略目标进行。如2005年之前,Begbies很少涉足个人破产管理业务。近年来,英国每年消费信贷带来的个人破产数量呈大幅增长势态,2005年Begbies并购了几家专门从事个人破产管理业务的专业机构后,该业务的市场占有率迅速提高,成为曼彻斯特第四大从事个人破产管理业务的专业服务公司。同时,Begbies也并购了一些提供企业财务、税务咨询等专业服务的会计服务机构,极大地拓展了业务范围。2008财年英国全国企业破产业务收入同比减少13%,而Begbies成功的并购策略和多元化战略使得其可以利用企业财务、税务咨询、资产评估等业务收入弥补企业破产业务收入的减少,保证了收入的稳定性。

2.2.4 启示和借鉴

国际会计师事务所这三种类型的合并模式,给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合并模式的路径选择提供了很多有意义的启示,对中注协提出的用5~10年的时间发展培育100家左右具有一定规模、能够成为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提供综合服务的事务所,在此基础上,发展培育10家左右能够服务于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跨国经营综合服务的国际化事务所这一战略也具有借鉴意义。(一)合并成败——文化融合

事务所文化是事务所在经营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为全体注册会计师所认同并遵守的、带有本组织特点的宗旨、使命、愿景、价值观和经营理念等。永道会计咨询公司(Coopers & Lybrand)于1993年,调查了合并成败的原因,调查结果反映出大约85%的企业合并失败都存在着合并双方企业文化差异太大的问题。可见,文化的整合不仅是会计师事务所合并的关键,也是合并整合中的难点。

在以“四大”为代表的国际会计公司合并的关键时期,合伙人善于抓住机会、适应不同时期环境的变化形成不同风格的事务所文化,是其在激烈竞争的会计师行业中得以生存的关键。目前国内事务所对其合并文化的整合力度不够,导致了合并后合伙人不合、员工流失甚至是合并失败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加强作为会计师事务所成功合并关键的合伙人使命感、价值观和职业理念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而注册会计师行业协会也应积极组织进行职业文化教育,倡导、推动积极进取的职业文化,摒弃小富即安的小农意识。(二)合并对象——互补性选择

合并能够产生经营协同效应,带来效率的提高以及财务成本和风险的相对降低,由此导致市场控制能力的增加,同时也有助于收益的稳定增长。合并是会计师事务所做大的捷径,但做大不是目的,大而强才是会计师事务所合并的目标。合并对象的选择是会计师事务所合并成败的关键,在选择时不仅要分析会计师事务所的基本情况,更要关注会计师事务所的发展方向、事务所文化以及合伙人的理念,包括市场占有额、业务类型、分所的地域分布,这些是事务所之间合作的现实基础。合并对象的互补性在一定程度上能防止“形合神离”,有利于事务所合并后的长远发展。

国外大型会计师事务所合并是市场化的行为,而政府在事务所的合并中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尽管这种作用在慢慢由制度强制转变为制度引导,但也为合并带来了很多负面的影响,导致会计师事务所在合并后貌合神离,这也制约了会计师事务所今后的发展,致使合并失败。因此,会计师事务所在合并对象的选择上一定要慎重,不能为了合并而合并或追赶潮流而合并。(三)合并战略——多元化和差异化

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业务的多元化,对会计师事务所的服务需求也越来越多样化,因此会计师事务所需要提供多元化的服务。发展到一定规模的会计师事务所可以在业务多元化的基础上集中开拓某个或某几个具有比较优势的业务领域,从而避免同一领域的过度竞争。会计师事务所集中精力于某个或几个业务领域,可以建立相对于其他会计师事务所的比较优势,可以积累与行业紧密相关的特殊知识,同时,行业客户资源的增加,将提高执业的效率,降低单位成本,形成竞争优势。除此之外,在会计师事务所内通过技术和知识的共享,提高了所有执业人员对企业行业情况的了解和评价以及风险识别能力,这有利于事务所有效地防范和控制风险,提高执业质量。比如,德勤专门设置“客户服务专责合伙人”职位来贴近中等市值客户公司,并且专门推出了一个全球“中端市场管理委员会”,特别研究适用于这类公司的审计咨询工具和方法体系;安永细分了13个专门行业,覆盖了《商业周刊》全球1 200强公司的所有业务领域;毕马威的金融和工业领域是其细分行业市场上的服务强项。

我国大多数本土事务所不具备对大型企业的审计能力,无力承接大型业务,同时由于专业人员的稀缺,无法向客户提供复杂多样的服务。而为了增加财务报告的可信度,许多大中型的国企和上市公司也不愿意聘请小的事务所,而是将业务交给实力雄厚的国际大型事务所。统计资料显示,各跨国公司在华分支机构、计划在海外上市或发行债券的中国企业以及同时发行A、B股的上市公司,基本都是“四大”的客户。非“四大”本土事务所得到的仅是数量众多的小企业和一部分A股上市的上市公司。这些上市公司已经是本土会计师事务所所争取到的最好客户。国际“四大”的业务收入不仅在绝对额上是本土会计师事务所无法比的,而且其业务收入的来源除传统的审计业务,还包括大量的咨询、税务和企业外包业务。传统业务收入比例在“四大”中已降为30%左右,管理咨询上升到60%左右,并且法律、保险精算、ISO9000认证、网络信托鉴证等新型服务还在不断兴起。但在目前,我国本土会计师事务所仍以传统审计和会计业务为主,目前,咨询服务收入占总业务收入的比例平均还不到10%,如表2-6所示:[6]表2-6 2000年和2003年全国会计师事务所服务收入构成 单位:亿元(四)合并路径——国际化发展

世界主要会计师事务所的发展之路就是国际化之路。随着经济的全球化、资本的国际化,会计信息作为一门国际化的商业通用语言在国际经济的融合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与之相伴的注册会计师行业所提供的审计鉴证业务,必然也随着其鉴证对象信息的国际化而国际化。德勤会计师事务所早在1917年就已远涉重洋,登陆中国,为其在华海外客户提供服务。近年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国内企业不断国际化,到海外资本市场融资、投资创业等经济行为频繁发生,这些都需要有精通海外市场规则的事务所为其提供相应的服务。因此,为拓展业务范围、分享经济成果,国际化是国内事务所规模化高级阶段的必然趋势。如信永中和会计师事务所于2005年7月合并重组了香港何锡麟会计师行(HO & HO),并将其正式更名为信永中和(香港)会计师事务所。这是本土所主动出击,将业务扩展到香港,同时进入了B股、H股的审计市场的典型代表,将我国注册会计师业务向海外市场拓展,对我国CPA行业发展产生了积极和深远的影响。注释[3]图片来源:GAO-08-163:Audits of Public Companies Continued Concentration in Audit Market for Large Public Companies Does Not Call for Immediate Action.Page 9[4]AIM(Alternative Investment Market),是伦敦证券交易所于1995年6月19日建立的专门为小规模、新成立和成长型的公司服务的市场。[5]OFEX(Off-Exchange),创立于1995年10月2日,其目的是为那些未进入伦敦证券交易所主板市场或AIM挂牌交易的公司建立一个可出售其股票,募集资金的市场。[6]2000年数据来自:林启云.注册会计师非审计服务研究.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273.2003年数据来自徐品高所著《中小会计师事务所发展中的几个问题研究》。

2.3 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合并模式的选择

2.3.1 主要合并模式

追求更好的品牌、客户和技术资源,以扩大市场份额和提升盈利能力,实现规模经济效应是事务所并购的主要目标。因此,本土会计师事务所根据不同的目的和自身利益,在权衡各方面因素的基础上选择了不同的合并模式。从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的合并历程来看,主要合并模式有以下四种:(一)与外资事务所合并

与国际知名会计师事务所合并是指以一个规模大、实力强、信誉好的国际知名大所为核心所,本土事务所则成为其国内合作所,加入国际会计师事务所网络,打造国际品牌。核心所和合作所都是独立法人(合伙所为独立的法律主体),依法享有民事权利并承担民事责任,具有平等的法律地位。

这种合并模式可以借助国外知名会计师事务所的先进管理理念和运作方式来培养本土所的会计人员的职业技能,也可借助大所的品牌留住大客户或者从接手大型海外上市公司的审计、管理咨询业务中所得到的锻炼,并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借鉴国际所的内部治理机制、质量控制、审计来完善本土所的内部治理。但如何提升本土合伙人地位,培养高素质的本土注册会计师以及怎样与国际所在合作中进行磨合是这种合并模式的难点所在。例如,安永与大华于2001年2月8日宣告合并,成立安永大华。作为第一家与国际知名事务所“联姻”的本土事务所,在当时引起了中国会计职业界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评价。但在10多年后的今天,当我们再次提及安永大华的时候,更应该把这一合并案例作为与外资所进行合并时的反面教材,要以此为戒,深刻思考合并之后的整合问题。(二)与知名会计师事务所强强联合

强强联合是指大中型事务所之间为了增强市场竞争力,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而实行合并的经济现象,它是建立在本土大中型事务所相互合作的基础上的合并。

不同区域的事务所强强联合,可以优化资源配置,降低运作成本,提高执行效率,获得低成本高效益的合并效果。利用原有的客户资源,强所之间可以实现优势互补,扩大市场范围,提升品牌竞争力,提高声誉溢价,增强应对国际事务所竞争的能力。但进行合理有效的利益分配、避免合伙人之间的利益冲突是这种合并模式成功的关键;而如何创出新的品牌、创出卓越的管理模式、扩大影响力是这种模式合并的难点所在。在合并成功的案例中,“立信模式”很值得我们借鉴,这种模式更有利于走集团化、规模化的发展之路。北京中天华正会计师事务所、上海立信长江会计师事务所、广东羊城会计师事务所于2006年共同出资组建立信会计师事务所管理有限公司,负责对所有的立信成员进行统一管理。为打造立信品牌,成员所要以共同经营理念、事务所标识和统一的审计技术标准为客户提供专业服务。(三)兼并特色中小型事务所,逐渐壮大规模

兼并通常是指规模大、效益好的优势大型会计师事务所通过现金购买等方式取得具有某种特色的中小型事务所的全部产权,兼并之后,被兼并事务所将不再具有法人资格。

这种合并模式能够快速地实现规模扩大,解决员工短缺、网点不足的缺陷,是一种较为快速的扩张模式。小所由于具有的经营特色、良好的人力资源和当地市场,可以为大型事务所进入新的市场迅速打开局面。此外,小所也渴望分享大所的资源优势,如执业资格、知名品牌、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执业技术,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但这种模式一般是一种以大吃小的吞并,兼并方必须具备一定的经济实力,常常需要出资,有可能会形成合并的障碍。这种模式比较适用于客户地域比较分散、注册所在地大型事务所较多的事务所。如北京作为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中心,国内大多数的大型事务所都集中于此,它们的客户遍及全国,吸收主要客户地的小型事务所成为其分所是这些大所规模化发展的选择之一。(四)海外合并,主动拓展海外业务

海外合并是指有优势的大型会计师事务所通过合并海外特色会计师事务所,对其经营管理实施一定的或完全控制的行为,获取其在海外的市场地位和竞争优势,以达到拓展本土大型事务所的海外业务的目的。

本土会计师事务所在采用这种合并模式时常常主动出击,将业务首先扩展到较易进入的海外审计市场,如进入B股、H股的审计市场,这对我国的注册会计师行业将产生积极和深远的影响。但是面对体制和文化的磨合,如何在新的环境条件下树立起自己的品牌,进行优势互补是这种合并模式的难点。如信永中和会计师事务所2005年7月合并重组了位居香港会计师事务所第13位的何锡麟会计师行(HO & HO),并将其正式更名为信永中和(香港)会计师事务所。信永中和与香港何锡麟会计师行的合并并非一蹴而就,早在2002年一次药业审计项目中,它们之间就有过合作的经历。香港何锡麟会计师行当时拥有3家H股、9家B股的审计客户,合并使信永中和不仅将业务扩展到香港,同时进入了B股、H股的审计市场。与港所合并除了同样要面对体制和文化的磨合,更重要的是如何在新的环境条件下树立起自己的品牌。因此,信永中和(香港)会计师事务所仍有一段艰难的路要走。

2.3.2 合并模式的选择要件

(一)合并目标是否清晰

合并任何一方都应该首先明确这一点,只有明确合并目标才能选择合适的合并对象。如有些事务所合并是为了地域中心的转移;有些是为了增强整体的规模和实力;有些是为了整合人力资源优势,发挥规模效应;也有些是为了拥有共同的战略目标,为了创建优势品牌。基于不同的需要和目标,选择合并模式和合并对象是不同的。如为了实现区域战略重心的转移,事务所可能选择兼并特色小所,由此可以为进入新的市场迅速打开局面;再如,如果事务所为了增强整体规模和实力,事务所就可以选择强强联合的模式。(二)合作伙伴之间应优势互补

通过合并实现优势互补就是为了实现“1+1>2”的效果。不同的事务所其发展历史不同,从而使得事务所在风险控制、执业范围、人员素质、服务特色等方面具有不同的特长和优势。因此事务所在合并时不仅要对自身的优势、劣势进行评估,同时也要对拟选择的合并对象进行评估,做到知己知彼,取长补短。(三)合并双方应有相似的执业理念

会计师事务所作为知识密集型组织,执业理念是其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合并参与方在服务对象、服务领域、成长速度等方面存在着差异,这些差异使得注册会计师在执业时的观念也存在着差异。如对风险水平的态度、对人才的重视程度、对诚信的要求及其对利润的取舍等都会削弱合并后的整体协调性,如果处理不当,就会为日后的运行留下隐患,甚至引起合并失败。中天勤事务所的审计失败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四)文化融合

会计师事务所规模越大,公司文化越重要。如果相互不认同对方的合伙文化,就没有合作的基础。文化差异表现为三个层次,即合并双方自身特有的文化风格的差异、区域(民族)背景的差异以及双方员工个体文化素养的差异。一旦事务所合并,不同的企业文化遇到一起,必然带来经营思想、价值观念、工作方式、管理制度等方面的冲突,因而会计师事务所在合并定位时就应把各方文化的融合性作为定位时的关键点进行重点考虑,避免合并后所带来的种种冲突。

会计师事务所在合并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文化冲突,遵循文化的融合性原则首先要对合并双方文化的优劣势、差异性、融合程度及协调性进行全面的调查研究,作出客观的评估。但只要双方本着相互理解、求同存异的原则,达到文化的融合,合并就具备了又一必要条件。(五)客户资源整合

客户资源是会计师事务所的核心资源之一,一些合并就是基于共享客户资源而达成的,因此,整合客户资源是合并需要重点考虑的因素之一。首先是对合并各方的现有客户资源的分布、类型、特点和成长性分析。其次是找出双方的高风险客户。这类客户常常有较强的舞弊动机,审计师在时间压力、专业胜任能力等主客观因素的作用下可能会出具不实的审计意见,从中天勤会计师事务所这一案例可以看出,放弃一些高风险的客户对事务所的长远发展来说乃明智之举。最后,通过挖掘现有客户的潜力、开拓新市场、实施地区扩展战略、发展新业务等方式,全面实施新的客户战略。(六)管理方式创新

国际知名会计师事务所的发展模式为本土事务所在合并时提供了很多有益的借鉴——以协议为基础、以协调性实体为纽带进行管理。在这种管理方式下由一些经营理念较为相似的事务所以市场为导向,组成一个集团,各成员之间不一定要有实质上的控制关系,但一定有一个较为详细的协议,以确立集团内部各方的服务与管理方法。同时,还要设置一个协调机构以保证协议有效执行。如何确定一个合并各方都能接受的协议并把这个协议真正有效地贯彻是这种管理模式的关键所在,这就需要核心所或者总部把眼光放远一些,在合并初期,适当放低对经济利益的追求,而把统一质量标准和建立统一的企业标识当成主要任务。

在这种管理方式下应注意:一是集团内部形成相对统一的质量标准,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统一的风险评估标准。如“四大”内部就存在着这种系统——在全球范围内,会员公司之间形成一个基本统一的质量标准,生产出统一的产品。二是要建立统一的企业标识。在对外服务时,所有成员所在所有业务中都应冠以统一的标识,以强化客户的认同感。在具体工作中可以采用多方面的沟通手段(如电子邮件、在线培训、公司网站、讨论会等)以不断强化和引导员工理解公司的价值观并付诸实施。【案例分析】对于这种管理模式的创新在本土事务所的合并中已经开始了有益的探索,如备受业内外人士瞩目的“立信模式”便是例证。

在“立信模式”中,管理公司作为管理总部,设立审计风险管理与专业标准委员会、分支机构管理委员会、公共关系和战略发展委员会(下设研究所)、综合管理委员会四大委员会,是“立信”的品牌经营中心、质量控制的指挥中心、素质培训的组织中心、信息资源的交换中心,整体负责立信的经营管理、专业发展及对外协调和宣传,包括制定统一的执业标准、统一的内部管理制度和统一的人员培训制度并组织实施。所有的立信成员将接受立信管理公司的管理,以共同的企业标识、经营理念以及统一的审计技术标准为客户提供专业服务。集团内的事务所虽然仍属于独立法人,但通过组建集团公司,注入注册资本,严格管理制度,进行强制性的业务整合,形成一体化的会计师事务所集团。

立信管理公司成立后,主打“立信”品牌,上海立信长江会计师事务所更名为“立信会计师事务所”,北京中天华正会计师事务所更名为“北京立信会计师事务所”,广东羊城会计师事务所更名为“广东立信羊城会计师事务所”。管理公司开始在成员所中选择合适对象,进行重组整合工作。2006年12月立信会计师事务所、北京立信会计师事务所、广东立信羊城会计师事务所三所开始进行整合。原北京立信会计师事务所上海分所撤销,其人员并入立信所。2007年3月北京立信所属分支机构进行重组整合。2007年年底,北京立信会计师事务所及其深圳分所并入立信会计师事务所,成为立信会计师事务所的北京分所和深圳分所。

在整合发展的过程中,立信集团还不断在国内外吸纳优质成员所,发展壮大。国内方面,2007年5月23日,福建闽都会计师事务所、南京永华会计师事务所加盟。加盟后,福建闽都会计师事务所更名为“福建立信闽都会计师事务所”,南京永华会计师事务所更名为“江苏立信永华会计师事务所”。2008年又增添了重庆成员所。国际化方面,立信在香港组建了立信浩华事务所;在蒙古国设立了立信五宝事务所,立信控股70%。

按照立信集团副总裁北京立信主任会计师梁春的说法,立信的模式,可以叫“两条腿、分步走”。一条“腿”是组建管理公司,在国内不断吸纳成员所,成员所各自独立享有法律地位、独立执业、独立承担执业风险,共同承担品牌风险,这和国际“四大”是一样的。同时,从成员所中选择整合对象,逐步合并优质成员所。2007年年底,北京成员所和上海成员所就进行了一体化合并。另一条“腿”是以立信品牌为主,到国外去发展成员所,最终达到做大做强。

2.4 合并推动力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成熟经济治理模式表现为企业、行业协会、政府等多主体所构成的多元化治理模式,它们相互替代、相互补充,共同发挥作用。因此,政府与行业协会应在促使事务所正确选择合并模式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2.4.1 政府管制应以质量为中心

(一)政府引导的重点是合并后的质量管制

在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管理体制一直是以政府管制为主导的模式,然而,与市场因信息不对称或存在外部性等其他因素而失灵一样,政府管制并不是万能的,政府也存在失灵,2000年由政府主导的事务所上规模改进并未取得合并应有的效果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当前我国政府对审计市场存在过度管制的情况,政府不仅对审计收费提出限制,而且还规定了从事证券相关业务所要具备的资格,即“许可证管理”制度。由于政府并不具有相关专业知识,又存在信息不对称,以致政府制定的收费标准过低,事务所不得不进行价格竞争,结果大多公司支付给事务所的审计费用往往集中于最低审计收费标准范围。价格竞争严重损害了审计师的独立性,审计收费低也使得审计质量不高。

可见,政府的管制有时也会失败,导致审计市场的无序。这种无序常与行政腐败联系在一起,因而比市场失灵下的无序要难解决得多,对市场的危害更大。因此,对事务所未来的合并行为,应严格限制政府管制,政府管制的中心应向合并后质量管制的方向转变。

审计质量是注册会计师行业存在与发展的基石,这一特殊地位又决定了审计质量必须是明确的。李树华以事务所出具的非标准无保留意见的比例为衡量独立性的替代指标,发现1996年1月1日首批独立审计准则的实施大大提高了审计师的独立性,事务所出具的非标准无保留意见的比例从1%骤然上升至9%,这为独立审计准则的保障作用提供了经验证据,从而政府对事务所合并后的质量进行管制是可行的。因此,我国对事务所未来合并行为的管理模式应朝着政府与市场力量相结合的方向变迁,其中,政府的重点应转移到合并后质量管制的轨道上来。(二)利用政策鼓励会计师事务所走合并之路

任何一个行业的发展都离不开政府政策的引导,注册会计师行业也是如此。但是不应再由政府作出在某一日期之前必须完成合并之类的规定或是发布若干文件迫使事务所进行合并,这种“一刀切”的硬性规定只会增加制度变迁的摩擦成本,产生更大的社会动荡,而且实施效果也会由于上下级之间的博弈而大大降低。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应让会计师事务所自主选择合并,从而实现更大效用。所以要使我国大多数事务所从“自我封闭、小打小闹”的境地中走出来,还需要制定相应的鼓励政策。如对大城市的事务所的强强联合在执业范围上进一步放宽;对中等城市或县与县之间的事务所的合并,在地方税收和执业范围上给予一定的优惠等。(三)强化监管措施

1. 加强对合并事务所的业务质量检查

国际国内的实践经验不断验证了完善的执业质量保证体系是维持推动行业健康持续发展的必要保障。对事务所执业质量实施监督检查,既是执业质量保证体系的重要一环,又是法律赋予注册会计师协会的重要职能。

事务所合并过程中及合并后的一段时期,具有整合失败的风险,这种风险可能影响到事务所的方方面面,继而可能影响执业质量。因此行业监管部门在这种特殊的时期,要加强对其业务质量的指导和监督工作,帮助事务所提前发现问题并整改。

2. 推动改善行业执业环境

客观上,我国资本市场缺乏对高质量审计服务的理性需求,加之我国审计市场长期处于供大于需的局面,市场竞争激烈。这使得事务所处于两难境地,不利于我国会计师行业的健康发展。监管机构应致力于改善我国会计师行业的执业环境,创建需求高质量审计服务的理性市场,构建具有高核心竞争力、有良好竞争秩序、层次分明的审计服务供给体系。

注册会计师行业自身的立法完善、政策推动及市场规范还不足以从根本上全面地改善执业环境,还需要监管部门及自律组织与立法机关、其他各政府部门、其他监管机构加强合作、深入研究、协调推动改善我国资本市场环境,从而创建有利于会计师行业发展的支撑环境。

2.4.2 充分发挥行业自律作用

行业协会对于整个行业的发展起着指导和监督的作用。所以应充分发挥行业自律作用,改善行业执业环境,为我国本土会计师事务所的合并提供支持和帮助。(一)采取积极有效措施,支持会计师事务所强强合并

在会计师事务所采取合并方式扩大规模的过程中,行业协会在信息传递、政策咨询、部门协调等方面的支持很重要。比如,有的事务所有寻求合作的要求,但对其他事务所的信息无从了解,协会就可以在充分了解该事务所的基础上,为其提供信息,牵线搭桥,以节省事务所信息搜集及沟通交流成本。再如,不同组织形式的会计师事务所合并,行业协会可积极协调有关部门,为其争取有利的政策。(二)建立行业权威数据库,树立大所、强所形象

注册会计师协会可以对事务所的业务收入、执业注册会计师人数、领军人才人数、审计业绩、荣誉、注册会计师文化程度、年龄等全方位信息建立一个权威的数据库,做到数据绝对权威,按照权威数据库的数据对会计师事务所进行排位,对大所强所形象进行公开展示,从而引导会计师事务所积极做大做强。(三)指导会计师事务所完善内部治理

指导合并后的会计师事务所规范内部人事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质量管理制度等一整套内部管理制度,其中重点规范事务所与员工的关系,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尊重注册会计师的智力劳动和专业价值。充分发挥专业和知识在事务所内部决策和管理中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事务所各层次治理机构的职能作用,保障合并双方事务所及各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益。同时还要规范会计师事务所质量控制的要求和事务所对分支机构的管理与控制。引导会计师事务所加强合伙文化建设,促进事务所进一步塑造和提升品牌形象。(四)协调境外组织机构,为国内事务所拓展国际市场创造条件

要巩固执业准则国际趋同的成果,实现执业准则国际趋同的等效认同。首先是加快与包括欧盟、美国等在内的会计职业组织及标准制定组织的沟通和谈判,为我国本土会计师事务所走向国际市场创造技术条件。其次是加强与境外证券监管机构的合作,在中国企业境外上市以及在境外开拓市场方面实现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资质的认同。再次是支持本土会计师事务所通过建立境外代表处,发展国际成员所、联系所,以及加入国际网络等方式,积极探索国际化发展道路,开辟和拓展国际市场。

2.4.3 分类推进,共同发展

(一)以大事务所为龙头,通过多次合并重组培养国际化的会计公司

从我国目前的发展情况看,大型会计师事务所已经开始积累国际业务的经验,而且在内部治理和审计技术上日趋成熟。因此应以大事务所为龙头,通过多次合并重组培养国际化的会计公司。从2006年9月28日下发的《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关于推动会计师事务所做大做强的意见》指出了事务所做大做强的总体目标,即用5~10年的时间,发展培育10家能够服务于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提供跨国经营综合性专业服务的国际化事务所。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在此后的合并化浪潮中大型会计师事务所更肩负着本土事务所做大做强的责任。

达成这一目的可以通过三条途径:一是促使大型会计师事务所之间的合并,通过事务所之间的强强联合,充分利用地理与业务优势,在巩固国内现有市场的同时,通过适当的方式,不断拓展海外会计市场;二是通过各种方式合并境外有影响力的机构,自主规划国际化版图,直接进入国际市场,发展具有民族品牌的国际网络,并通过加强与国际会计公司的合并和在海外设成员所的方式,逐步扩大其成员所在地理范围及服务领域增强跨国执业的能力;三是加入国际知名会计师事务所,成为其国内的合作所,吸收先进经验,经过多次合并逐步打造少量居于中国会计市场塔尖的中国会计公司,使之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际大所,成立像“四大”一样的国际会计公司。(二)推动中小事务所的合并重组,增强中小事务所的市场竞争力

鼓励大型会计师事务所合并、做大做强的政策容易引起一种误解,即中小型事务所在合并浪潮中毫无用武之地。其实扶持大型事务所和鼓励中小型事务所加快发展并不是对立的,而是完全可以并重。从国际上看,英美等发达国家存在着大量的中小型事务所,其业务收入占行业总收入的20%。这些发达国家存在大量中小型事务所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注册会计师业务的社会化。由于存在着大量的中小企业,这些企业要么雇佣专职的会计人员,要么将其会计业务外包。当一个国家的注册会计师行业足够发达时,将会计业务外包对中小企业来说既能降低成本,又能提高质量。因此,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程度的深入,国内的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潜在市场。

中小事务所既是中小企业的组成部门,也是服务中小企业的主体力量,更是服务国家社会总体战略的重要力量,因此,中小事务所只有通过合并重组,迅速扩张规模,才能提高竞争力。目前,国内会计师事务所掀起了合并浪潮,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为行业调整提供了契机,应抓住这一机会,扶持行业竞争能力较强的中小会计师事务所尽快实现规模扩张,合并后,互相发挥各自的优势,将事务所的规模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

推动事务所的合并重组,扩大会计师事务所规模,对拥有特定市场经验、学习模仿能力较强但核心竞争能力还不足的中小事务所来说,首先要做的是迅速提高事务所的亚核心能力,即执业能力和服务创新能力等,逐步进行各种形式的服务开发型合并、服务拓展型合并或事业开发合并,再逐步向事业拓展型合并或整合型合并发展。因为我们知道战略合并形式的发展实际上是战略资源提升的过程,也是知识和事务所能力不断蓄积的过程。因此,我国中小会计师事务所在巩固基本能力的同时,应迅速形成亚核心能力,通过服务层次或事业层次的合并形成关系型准租,当然也不是说我国中小事务所绝对不可能形成事业拓展型合并或整合型合并,而是说这种类型的合并是不可能在我国中小事务所战略合并中占主导地位,即便出现,如果缺乏必要的资源也会很快破裂。

第三章 合并之效

评价会计师事务所合并成败的标准有很多,但其核心指标是审计质量。那么会计师事务所合并是否意味着审计质量的提高呢?

3.1 生存之本——审计质量

3.1.1 事务所的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这一概念源于企业管理领域的研究成果,最初由美国的管理学教授C.K.Prahalad和英国的战略管理学教授Garry Hamel在1990年发表的《公司核心竞争力》一文中首次提出。核心竞争力是指公司协调整合各种内部资源,使公司在某一特定领域具有超越竞争对手的不可复制的优势的能力。

会计师事务所核心竞争力是指会计师事务所调配内部各种资源,在业界形成规模优势、业务专长、创新能力、质量控制能力等领域的单一或综合的独特竞争优势的能力。会计师事务所核心竞争力具有价值性、不可替代性、不可模仿性、动态性、延展性等特性,是事务所特有的长期持续经营的能力。会计师事务所之间的竞争实质上是会计师事务所核心竞争力间的比拼。

会计师事务所从其出现伊始就被赋予了特殊的使命:降低代理成本、减少信息不对称、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维护利益相关者的权益等。会计师事务所提供的产品及服务也具有其特殊性:一是会计师事务所生存发展依赖的是社会对该所专业服务质量的信任;二是服务具有高度的同质性,且服务结果在形式上不具备差异性;三是会计师事务所服务质量内敛于服务过程,取决于其对执业道德的遵守程度和专业性,并且资本市场及客户对服务质量的感知和鉴别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检验和反馈。上述三点使得市场较难直接辨别差异服务和认知会计师事务所核心竞争力。而品牌的存在恰好为市场认知事务所核心竞争力、辨别差异服务提供了简捷而有效的途径。品牌是会计师事务所核心竞争力的集中展现,品牌自身也是事务所独特的无形资产之一,是形成核心竞争力的坚实基础。

业务质量是打造会计师事务所品牌的基石,作为业务工作核心的业务质量,对行业声誉产生着重大而长远的影响,决定了会计师事务所及行业是否能健康发展。可以说业务质量不仅是会计师事务所生存的基础,更是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生命线。忽视业务质量,生存尚存在问题,何谈品牌建设?何谈核心竞争力?要实践“以质量谋生存,以信誉求发展”,就要求会计师事务所以质量为中心,以质量控制为核心,建立起战略导向、文化先行、组织再造、完善制度、业务执行优化、人才培养等层次分明系统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和机制,以实现质量控制体系及流程的设计合理性与执行有效性并重。这样才能实现质量、品牌、核心竞争力间的可持续建设与发展。

合并给会计师事务所核心竞争力建设提供了外部获取的可能,合并给核心竞争力提高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合并自身是不会产生价值的,合并整合才可能创造价值,提高会计师事务所核心竞争力,才能实现在“做强”基础上的“做大”。

会计师事务所规模化进程中,多数事务所合并往往只看到了经营规模的扩大,而忽略了核心竞争力的提高,盲目地扩大规模,不重视合并后业务质量的控制,不重视围绕质量的合并整合,出现了一些重大问题:①不少会计师事务所合并以失败收场,或合了又分;②部分会计师事务所合并后并没有实现“做强”,综合实力反而有所下降;③爆出了多起由合并引起的审计丑闻,影响最大的莫过于涉案“银广厦事件”的中天勤——刚合并不久的号称在2000年国内证券资格同业中排名第一的中天勤会计师事务所由于“银广厦事件”于2001年被吊销执业资格。

从理论上讲,合并后的会计师事务所将会有更严密的质量控制程序,这将有助于建设优秀的事务所品牌,提升事务所核心竞争力。那么一系列合并失败案例仅仅是合并案中的极端个案还是说我国事务所合并后在业务质量上普遍存在着重大隐患?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合并的量变真的引起了质变吗?

自2005年以来,国务院、财政部、中注协多次颁布文件鼓励推动、支持我国事务所做大做强。《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关于推动会计师事务所做大做强的意见》中特别强调不能单纯追求规模化,而是要重视合并后的整合,实现战略、文化、制度、组织、质量控制等层面的实质性融合。那么我国会计师事务所这种跟风似的合并究竟是不是理性的,是在“做强”的基础上“做大”,还是一味地追求迅速规模化呢?

会计师事务所在“做强”的基础上“做大”是指在以其专业服务能力、质量控制能力为核心的核心竞争能力提升的基础上追求规模化。而质量控制能力的提高会最终体现为审计业务质量的提高。那么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合并前后审计质量是否有显著差异呢?会计师事务所合并后的审计质量是高于合并前吗?在我国第二次合并浪潮仍如火如荼地进行时,对已经发生的合并案例进行分析,通过研究合并事件与审计质量的关系,来探究合并是否提升了质量控制能力,是否促进了核心竞争力的提高,是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的。

3.1.2 审计质量的概念

DeAngelo(1981)从审计师的角度这样定义审计质量:“审计质量是注册会计师发现客户的会计系统存在违规现象并且报告这些违规现象的联合概率。”DeAngelo认为是否能发现违规现象取决于其专业技能,而发现后是否报告违规现象取决于其独立性,因此审计质量受到审计师的专业技能和独立性两方面因素的共同影响。

美国质量管理专家Philip Crosby提出质量是指对相关规范的符合程度。这种符合论也对审计质量的定义产生了显著影响。美国审计总署(2003)认为审计质量是指注册会计师按照公认审计准则实施审计的程度,以合理保证被审计报告的公允性、真实性、合法性。侯文铿也类似提出审计工作对既定标准的符合程度即为审计质量。我国学者冯均科(2002)在传统的审计标准符合论的基础上,引入了社会性标准。他认为,审计质量是指依据专业性的和社会性的标准所确定[1]的审计工作以及其产品(报告)的优劣程度。其所表述的专业性标准指主要依据我国的独立审计准则,社会性标准是指公众对鉴证报告的一般要求。

国内的众多学者从审计过程和审计结果的角度对审计质量进行了阐述。以徐政旦(2002)、司艳萍(2003)、李金华等为代表的学者认为“审计质量是审计业务工作的优劣程度,具体表现为审计人员的[2]质量和审计过程的质量,最终体现为审计报告的质量”。这种观点认为审计结果由审计工作的过程决定,所以审计质量根本上也由审计工作过程中的质量来决定,但由审计报告质量来体现,两者是相互联系、统一的。

国内外学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审计质量的含义。笔者认为“过程结果论”虽然探讨了审计结果质量与审计工作过程质量的关系,但并没有进一步阐释何为审计工作过程质量、何为审计结果质量。符合论从审计的供给方入手,从审计工作对既定标准的遵守履行程度这一角度定义了审计质量,但这种定义强调形式上的符合,弱化了实质上的符合。审计报告是审计工作的产出,向利益相关人作出关于代理人提供财务报告的合法性、公允性的合理担保。审计报告的输出情况与被审计单位财务报告客观情况之间的吻合度就是实质上的符合。当然,形式上的符合有助于实现实质上的符合,但形式上的符合并不能完全保证实质上的符合,毕竟审计中还需要运用更多的专业判断。笔者认为专业性决定了事务所发现违规现象的能力,而独立性决定了其会不会运用、在多大程度上运用其专业性来发现违规现象。专业技能在高独立性的前提下决定能否发现违规现象,也就是说专业技能是其发现违规现象的必要非充分条件。若独立性缺损,事务所在审计过程中专业性必将受到刻意的抑制,或者高专业性反而为事务所进行高水平舞弊提供了有利土壤。

3.1.3 审计质量的影响因素

(一)宏观环境

1. 准则环境

美国会计学会在《基本审计概念说明》中这样定义:“审计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即通过客观地获取和评价有关经济活动与经济事项认定的证据,以证实这些认定与既定标准的符合程度,并将结果传达给相关使用者。”该定义赋予了审计以验证的职能,既定标准即为会计准则。而审计工作的承接、计划、实施又必须符合审计准则的规范,以保证审计工作的客观公正。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决定了注册会计师的验证标准、工作标准,科学有效的准则体系是高质量会计信息、高质量审计工作的必要基础和基本保证。

2. 技术环境

技术环境指注册会计师在审计工作中可以利用的科学的工具、技术、方法、程序等,主要包括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硬件环境是指审计可以依赖的各种辅助手段。软件环境是指注册会计师审计过程中所采用的各种数据分析方法、抽样方法、统计分析方法等各种审计手[3]段。”科学、先进的技术环境,能提升审计工作的效率和准确度,从而有利于提高审计质量。

3. 法律环境

本书所提及的法律环境主要强调法律规范、法律制度。健全的法律环境,能使注册会计师舞弊行为被社会公众、监管机构发现的概率提高,使舞弊行为受到诉讼主体追究的可能性增加,使相关责任机构和责任人能受到应有的法律处罚,使法律处罚能得到有效执行。违规发现、追究、处罚、执行环环相扣,法制风险机制有效运行,降低审计师侥幸违规的可能性,增加了审计师违规的成本,从而履行了事前阻止和事后惩罚的功能,有利于从整体上创造行业高质量审计氛围。同时良好的法制环境也能提高监管效率,为监管部门履行职责提供依据。

4. 监管环境

行业自律、政府监管、社会监督共同构成了行业监管环境。整体统一、层次分明的监管体系能够适时对行业进行恰当的干预,有助于提高行业执业质量,创建和维护行业声誉,优化行业市场运行,推动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保证资本市场健康稳定地发展。

5. 市场环境

从市场需求层面来看,资本市场需要高质量审计服务是市场发挥优胜劣汰的自我调节功能、实现审计市场良性竞争的必要前提。有效的资本市场能识别审计服务质量并反馈到公司股票价格上,促使公司产生高质量审计服务需求,并且自动选择能提供高质量审计服务的事务所。资本市场对高质量审计服务的需求,引导事务所不断提高自身的审计服务质量,推动审计供给市场有序竞争,有利于审计市场可持续良性发展。

从市场结构层面来看,审计市场结构是指审计市场中的会计师事务所的数量、规模、市场份额、行业专业化分布、行业地域化分布等关系,以及由此决定的事务所间的竞争程度和形式。审计市场集中度常被用来描述审计市场结构。

审计市场集中度过低,行业竞争异常激烈,无序竞争凸显,这会导致事务所采取低价揽客、行政部门权力寻租、行业回扣等不正当竞争手段,造成审计市场无序竞争的局面。面对激烈的竞争,迫于生存的压力,事务所可能实施非充分的审计程序或者发表不恰当的审计意见,使得事务所独立性受到损害,审计质量大打折扣,对行业声誉及形象造成恶劣影响。审计市场集中度过高产生垄断,垄断事务所间的隐形缔约不利于其致力于提高审计质量,而垄断事务所设置的壁垒使得其他事务所间可能产生无序竞争,影响整个审计市场的审计质量。不合理的市场结构会导致无序竞争,影响审计师独立性,从而影响审计质量。适度的审计市场结构能使市场有序竞争,充满活力,有助于提高整体审计质量。(二)被审计单位治理结构

公司治理结构是规范股东、董事会、高管人员权利与义务分配及其聘用和监督等问题的制度体系。其根本作用是解决由两权分立产生的委托者与代理者利益矛盾,降低代理成本,保证股东利益。控股股东一股独大、内部人控制引发的权力失衡会影响会计师的独立性。而科学的独立董事制度、独立有效的董事会、监事会及审计委员会能在一定程度上约束、监督高管人员,为会计师保持自身独立性创造有利环境。

财务报告的质量自身就是公司治理的一个特殊领域,具有优秀治理结构的公司内部可能还设有内审机构,内部审计的职能之一就是进行内部财务报表审计、企业信息系统审计,由此有效降低错漏报风险,提高其报表的可靠性。基于风险导向审计理论,审计风险既定,可接受的检查风险越大,审计报告的输出情况与被审计单位财务报告客观情况之间的吻合度越高,审计质量也越高。正因如此,治理结构良好的公司需要聘请能提供高质量服务的会计师事务所来做合理保证。另一方面治理结构良好的公司对审计师独立性的不利影响较小,这有利于保障审计质量,大部分的经验研究也证明了治理水平与审计质量正相关。(三)事务所内部控制体系

事务所的审计质量受到专业性和独立性两因素的共同影响,虽然独立性也受到宏观环境及被审计单位治理结构的影响,但事务所无法插足宏观层面及被审计单位的层面的质量控制,在外部环境既定的情况下,只有通过完善事务所内部控制体系,特别是建立全面内部质量控制体系来从微观层面来把好质量关。

会计师事务所的战略文化、股权结构、治理结构、组织结构、制度规章、人力资源政策、分配机制等都能从不同层次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审计质量。文化能从精神层面统一执业人员以质量为中心的目标、价值观、执业信念和行为标准,而治理结构、组织结构、制度规章则是与精神层面相适应的外在表现。全面的内部质量控制体系与事务所内部治理的各层次紧密相关。完善的内部质量控制制度应该包含人才招聘培养与激励制度、质量控制制度和流程、员工行为准则、员工绩效评定及分配制度等。完善的内部质量控制制度的有效贯彻和落实依赖于制度自身的科学性和事务所文化,特别是管理层态度。

良好的内部控制体系能充分保障会计师事务所的专业性和独立性,从而能有效控制审计风险,提高事务所的审计质量。

3.1.4 审计质量的衡量标准

审计报告是审计工作的产出,向利益相关人作出关于代理人提供财务报告的合法性、公允性的合理担保。审计结果是否对被审计单位财务报告的合法性、公允性作出了客观、公正的评价,即审计报告的输出情况与被审计单位财务报告客观情况之间的吻合度就是我们所讲的审计质量。DeAngelo从审计师的角度这样定义审计质量:“审计质量是注册会计师发现客户的会计系统存在违规现象并且报告这些违规现象的联合概率。”审计报告的可靠度必须依赖于审计过程中审计行为的质量。DeAngelo认为审计质量通常受到审计师的独立性和专业技能两方面因素的共同影响,这里的审计质量就是指审计过程中审计行为的质量。当然,审计报告结果不仅受到审计过程中工作的质量影响,还受到被审计单位和审计师双方博弈结果的影响。在这个博弈过程中,审计师能否保持其独立性也决定着最后的审计质量的高低。

然而,审计质量——无论是“吻合度”还是“联合概率”都不可能直接度量,审计过程中的投入不可观察,审计报告高度标准化,而再验证需耗费巨大的成本,这使得审计质量不可被直接测定。所以,从实证研究兴起以来,国内外学术界都尝试研究影响审计质量的各种因素,从而以恰当的替代指标来间接衡量审计质量。下面我们根据研究背景及特点,选取最适合的替代指标对国内外现有研究中的审计质量衡量标准进行梳理。(一)较直接的衡量标准

1. 审计意见类型

审计意见类型体现了审计师与被审计单位的博弈结果。若审计师发表了非标准无保留意见,说明当双方意见出现分歧时,审计师能保持其独立性,我们有理由认为发表非标准意见比发表标准意见时的审计质量高。在现有的学术研究中,学者常常认为发表的非标准意见占其发表的所有审计意见的百分比越高,会计师事务所独立性越强,审计质量就越高。

该种替代指标能从一定程度上较直接体现审计质量,但有一个重要前提:“只有在同样客户特征(经营风险、盈余质量等)的前提下,不受客户行为影响的非标准无保留意见,才能够代表审计师的审计质[4]量。”这种衡量标准默认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代表了低审计质量。若被审计单位的报告本身满足了合法性和公允性,审计师出具了标准无保留意见,此时能说发表标准意见的报告审计质量低吗?从这个角度来讲,审计意见与审计质量之间的逻辑性欠佳。

2. 盈余数据

被审计单位基于某些原因(如税收优惠、绩效考核、外部融资、迎合监管等),可能对公司盈利情况进行操纵。由于被审计单位的盈余情况是经过审计而公布的,所以被审计单位具有盈余管理行为。盈余管理的程度越高,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审计质量越低。使用该替代[5]变量也有个前提——审计师对研究对象发表了相同的审计意见。

使用盈余数据来做审计质量的替代变量也有其局限性:审计师根据风险导向审计原理会确定重要性标准,只要客户盈余质量管理低于这一重要性标准,审计师就可以出具标准无保留意见。此时,审计意见相同,盈余质量主要由客户决定,而与审计质量的关联度降低。此外,我们所取得的盈余数据是经过审计师与客户双方作用后的数据,我们无法区分审计前后会计盈余质量是否有差异,差异是多少,从而也无法准确判断审计对会计盈余质量的直接影响。

3. 审计失败

现代经验研究大多通过判定以下四类事件是否发生来对是否发生审计失败进行认定:是否发生财务重述、是否发生审计诉讼(Palmrose)、是否发生经营失败(如Francis和Krishnan)、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调查结果(Dechow等)。

发生了审计诉讼及审计失败成为低审计质量充分非必要条件,即审计质量低下的不一定会被诉诸法律而发生审计诉讼,也不能保证未发生审计失败的审计师出具的报告就是高质量的。而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是法律与专业上对审计质量的评判存在一定差异。(二)更间接的衡量标准

1. 审计师类型

用审计师类型作为审计质量的替代变量,是指用事务所规模大小、事务所品牌及声誉、事务所行业专长等具体指标来替代。然而以审计师类型作为审计质量的替代指标显得过于间接,因为作为该替代合理化的前提——审计产品的异质性,需要通过其他审计质量测度方法来检验。

此外,该测度方法并未考虑法律环境及监管环境等宏观因素变化对审计质量的影响。例如,国外的实证结果往往表明审计质量与审计规模正相关,许多国内实证结果表明,事务所规模与审计质量之间不存在显著关系(杨海斌,夏立军,2002;李海建,原红旗,2003)。

2. 审计费用

国外关于审计费用的研究目前存在两种解释:一种认为审计师获取的高审计收费取决于其高市场垄断能力;第二种认为审计师获取的审计溢价正是其高审计质量的补偿。由于事务所的收益及成本数据不易获取,故无法真正验证究竟是哪种解释正确。Palmrose经研究发现“四大”在审计过程中投入了更多的工作时间,从而能为客户提供较高质量的审计服务,审计收益相应也就高。这在一定程度上给第二种解释提供了支持。“但审计费用能否反映审计服务的质量,取决于审计市场竞争状[6]况和价值规律是否发挥作用。”在一个充分竞争、拥有较完善法制环境的审计市场上,渴求高质量审计且能对不同审计质量作出准确市场反应的资本市场上,审计费用能够较恰当地作为审计质量的替代变量。反之,高审计费用可能表示存在审计意见购买,高审计费用可能代表低审计质量。

3. 可觉察独立性

独立性和专业性共同决定了审计质量,独立性越强,越能保证提供审计服务的高质量。学术界往往采用某一客户的收入或资产占该事务所所有客户的收入或资产总额的比重来替代独立性,从而间接衡量审计质量的高低。

4. 审计信息的信息含量

审计信息能被利益相关人识别并影响到其决策,如果审计报告能向投资者传递信息,即具有信息含量,那么审计质量就高。反之,审计质量低。要准确地测度信息含量,就必须找到合适的指标测度利益相关者的决策或市场反应。学术界往往用被审计单位股价异常波动或市场价值反应来测度审计信息对利益相关者决策的影响。但该方法必须建立在市场有效的前提之上。而我国目前的资本市场还不能称为完全有效。注释[1]冯均科.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控制理论研究.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14.[2]徐政旦,等.审计研究前沿.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213-220.[3]《注册会计师执业环境问题研究》课题组.注册会计师执业环境与审计质量问题研究——供给与需求的视角.会计研究,2006(10):74.[4]王华,段春明.经验研究中审计质量测度方法的比较与启示[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9(1):17-21.[5]吴联生,刘慧龙.中国审计实证研究(1999—2007)[J].审计研究,2008(2):36-47.[6]王华,段春明.经验研究中审计质量测度方法的比较与启示[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9(1):17-21.

3.2 合并与审计质量的理论分析

3.2.1 事务所的规模化

(一)准租理论

DeAngelo(1981)提出会计师事务所规模与审计质量正相关,即同等条件下,大规模事务所提供的审计服务质量比中小事务所提供的服务质量高,其理由基于准租理论。当会计师事务所获得新客户资源启动业务时,会发生与该客户密切相关的专属成本,这种专属成本使得会计师事务所在未来竞争中具有明显的优势,因为任何一家事务所接任后都会负担相应的启动成本。事务所在承接新客户时往往会在审计收费上作出相应让步,期望能持续获取该业务,用未来期间的审计盈利来弥补亏损并最终实现盈利,即称事务所取得了与该客户相关的“准租”。

某客户审计业务收入占事务所总收入的比例越高,事务所越可能为了保留客户获取准租金而丧失应有的独立性。与某特定客户相关联的准租金会降低事务所对该客户的独立性而提高事务所对其他客户的独立性,与其他客户相关联的准租金会增强事务所对该客户的独立性而降低事务所对其他特定客户的独立性。所以准租对事务所有消极和积极两方面的影响:从消极方面来讲,过分依赖某客户的业务收入会使得事务所有动机出具虚假不实的审计报告以获取保留该客户的准租;从积极方面来讲,事务所为了获取并保留其他客户的准租,就不得不提高其对某特定客户的审计质量。因为如果为了获得某客户准租而发表了不恰当的意见,一旦舞弊行为被揭露,事务所声誉就会大打折扣,其他客户将解聘该事务所,事务所将失去与其他客户相关的准租。所以,与其他客户相关的准租收入能担保事务所对某客户提供审计服务时保持应有的业务质量。事务所规模越大,特定客户业务收入占事务所总收入的比例越低,其他客户准租金的担保效用就越大。事务所规模越大,客户数量越多,担保的准租金额越大,事务所保持其独立性的可能性就越大,越有动力控制业务质量。

基于DeAngelo的准租理论,会计师事务所合并后,规模扩大,客户数量增多,某特定客户占总业务的比例降低,准租金担保金额越大,相对担保效用也越大,那么合并后的会计师事务所就更有保持独立性的动机,合并后的审计质量应该比合并前有所提高。(二)“深口袋”理论

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于20世纪70年代以来加强了对非契约第三方当事人的民事责任追究。资本市场参与者所担负的法律风险增大,为了有效控制风险,资本市场参与者聘请了会计师事务所对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情况进行独立审查,合理保证报表的合法性和公允性。资本市场参与者视审计费用为保险费用,而注册会计师则充当了担保人的角色——收取保险费,承担赔偿责任。这样,资本市场参与者成功地将风险转嫁给了事务所,而事务所的执业环境则越来越差。

保险理论使得事务所可能承担巨大的民事赔偿责任。事务所资产分为两大类——智力资本和非智力资本,而能够用于偿付民事赔偿的是非智力资本。事务所规模越大,其非智力资本越雄厚,越能提供较高的审计质量担保赔付。事务所规模越大,也越有能力建立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来保证审计结果的高质量。Dye(1993)认为相对于中小事务所,大规模事务所的“口袋”更深,更有能力提供赔偿,这使得大规模事务所若发生审计失败更易被利益相关人起诉,更易招致更大的损失。因此大型事务所为了控制其日趋增大的法律风险,不得不更注重保证审计业务质量,发表更客观、公正、准确的审计意见。相关学者的研究也验证了Dye的“深口袋”理论,Moore & Scott通过实证研究说明事务所规模越大,其执行详细审计程序的可能性越大,从而越有可能提供高质量审计服务;Clive S.Lennox(1999)的研究表明促使大型事务所提供高质量服务的正是“深口袋”效应。“深口袋”理论的实质是大规模事务所为了规避民事赔偿风险而选择规范自身行为、提供更高质量审计服务,这是事务所民事法律事后惩罚和事前阻止功能的机会成本博弈的理性市场选择。“深口袋”理论的运行效率受到法律风险机制运行有效性的直接影响。法律风险机制的效率有赖于审计失败被发现概率、审计责任认定及处罚力度三方面因素。而审计失败被发现概率是诉讼主体范围及诉讼门槛两因素的乘积。

暂且不考虑我国法律风险运行效率对“深口袋”理论在我国的有效性影响,仅从理论角度来讲,事务所合并后,经营规模扩大,非智力资本扩大,面临的法律风险也增大,事务所更有动机也更有能力保证其审计业务的质量,所以合并后的事务所审计质量应该比合并前有所提高。

3.2.2 事务所声誉

会计师事务所声誉是指事务所在利益相关者群体中建立起的有能力且会保持未来提供高质量服务的一种形象、口碑与声望,这种声望是事务所历史执业的综合表现传递给利益相关者的认知及印象,更是一种质量信号的评估反馈。声誉系统能够甄别出高质量专业服务并提高其价格,能更精准地搜寻和定位提供高质量服务的事务所。

基于公司委托代理理论,代理人有义务向委托人反映公司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现金流量情况,以便委托人作出相关决策。在现代公司产权制度下,公司利益相关者群体庞大,利益相关者对财务专业知识掌握程度有异,聘请事务所对代理人提供的会计信息的公允性与合法性进行专业的第三方鉴证,有助于降低利益相关者的交易成本、决策成本,有助于降低由信息不对称和逆向选择产生的公司代理成本,有助于委托人作出正确的决策。从证券市场的角度来看,审计能改善会计信息的质量,从而有助于投资者理性选择投资组合,提高证券市场的有效性。

利益相关者依据审计结果作出决策的前提是:利益相关者相信审计师能提供高质量审计服务。而事务所提供专业服务的过程是不可见的,利益相关者对质量的信任只能依托于事务所声誉担保,声誉成为审计质量传递的重要替代要素。选择声誉良好的事务所向市场传递了积极的价值信号,有利于降低公司资本成本,提高公司融资效率和成功率。在有效的证券市场中,发生审计失败对事务所及审计师的声誉会有所损害,这种损害会使得利益相关者不再信任其审计质量,从而对代理人提供报表的公允性和合法性产生怀疑,利益相关者以抛售股份的行为作出回应,这会对审计客户产生重大经济影响,从而将事务所声誉损害影响传递给客户公司。作为回应,客户则会改聘声誉更好的事务所,从而影响了客户对事务所的聘用选择。因此,声誉机制能促使事务所加强质量控制体系建设,提供独立、客观、公正、专业的审计服务。

不可否认,声誉机制的运行受到高质量审计需求、审计质量传递到证券市场的效率、审计失败发现概率等因素的影响,事务所也会在维持声誉的收益与发生声誉损失的成本之间进行博弈。但相对于小型所,大型所进行这种博弈的机会更小,因为大型所自身已经拥有较高的声誉,也进行了大量的品牌投资,其发生声誉损失后所付出的成本更高昂。Puri(1999)对金融中介机构声誉与其执业行为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他发现会计师事务所的声誉越高,其提供高质量审计以维护良好声誉的动力就越强。

会计师事务所合并后,规模扩大,要想从既定份额的市场上持续获取更多的份额,就必须加强品牌建设。考虑到前期品牌建设投入及出于对声誉损失发生后的成本的顾忌,合并后的事务所有动力提供更高质量审计服务。

3.2.3 事务所合并的协同效应

协同效应首次出现于Ansoff在1965年出版的《公司战略》一书中,他认为协同效应与竞争优势、增长向量、产品和市场范围共同构成了“战略四要素”。此处的协同效应主要指单个公司发展过程中的动态协同,即公司如何使内部资源、竞争力与外部环境及机遇协同,从而使公司发挥出整体效益大于其各构成部分效益简单加总的效应。

随着全球并购浪潮的兴起,Weston,Chung & Hoag(1990)首次将Ansoff提出的协同效应运用于公司并购研究中。他们的主要思想为:公司并购能产生管理、经营、财务三方面的协同效应,使发生并购后的公司的效率大于并购前。从宏观方面来讲,公司并购产生的协同效应能提高社会效率。随后,学术界从不同角度阐释了公司合并中的协同效应,产生了价值链协同效应论、公司群协同效应论、无形资产动态协同效应论、核心能力动态协同效应论等理论。虽然各种理论的研究视角不同,总结的协同效应类型有异,协同效应的属性也有差异,但各理论都充分肯定了协同效应对于企业合并的重要性。Evans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