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的风景:当代华语电影散论(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14 18:28:45

点击下载

作者:吴涤非

出版社:北京时代华文书局有限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新世纪的风景:当代华语电影散论

新世纪的风景:当代华语电影散论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新世纪的风景:当代华语电影散论作者:吴涤非ISBN:9787569927740出版社:北京时代华文书局版权所有 · 侵权必究中国喜剧电影的发展与演变

在国产大片不断创造票房奇迹以及国内电影市场迅速回暖并且稳定增长的大背景下,近年来,中国喜剧电影的创作,也有了引人注目的发展与演变。多元化的创作态势

与以往比较单一的喜剧创作不同,近年来的喜剧电影,呈现出明显的多元化倾向。无论是题材、主题,还是情节、结构与叙述风格,都有了突破和发展。

首先来看故事和人物。从故事讲述的时代背景来考察,除了《举起手来》《十全九美》等少量影片,近年来绝大部分的喜剧作品,均以现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不过,这也并没有影响到电影作者们讲述自己的故事,以及塑造各不相同的人物。

从农民收养孤儿(《二十五个孩子一个爹》),到城市里中年夫妻的情感危机(《谁说我不在乎》),再到工厂里尽职尽责的基层干部(《别拿自己不当干部》),以及年轻的女娱乐记者的情感生活(《阿斯匹林》),农民自己拍摄的电影(《自娱自乐》),大城市里纷纭复杂的爱情景观(《爱情呼叫转移》及其续集和《桃花运》),农民工的都市奇遇(《我叫刘跃进》),等等,现实生活中种种引人关注的热点问题,都被电影人以喜剧的方式展现出来。

而即便是相同或者相似的题材,许多影片仍然可以显示出各不相同的人物形象与叙述方式。比如,《二十五个孩子一个爹》《自娱自乐》《落叶归根》《我叫刘跃进》《高兴》,均以农民或者农民工的生活为主要表现对象,但在内容与形式的诸多方面,都有很容易识别的明显不同的创作路线。

其次来看价值观念。所谓的多元化,其更深层次的表现,还在于不同影片或者同一影片内部所表现出的多元而丰富的意识形态。就不同影片而言,以爱情题材为例,张建亚的两部《爱情呼叫转移》,不同的人物与不同的恋爱,都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宽容与谅解;冯小刚的《大腕》《手机》和《非诚勿扰》,在讽刺与调侃的同时,往往也会带有“贬恶扬善”的思想。

至于同一影片内多元化价值观念并存的现象,也相当明显。在《求求你表扬我》中,记者、要求表扬的农民工、农民工的父亲老劳模等片中人物,在很多方面均持有不同的价值观念。不过,在影片中,作者却并未因此而大加褒贬,反而采取了尊重和宽容的基本态度。商业喜剧迅速崛起

近年来喜剧电影发展与演变的另一个重要现象,就是商业喜剧的迅速崛起。除了冯小刚继续处于领跑位置之外,出现了以宁浩、阿甘、张建亚等为代表人物的一系列作品。

这些影片在取得不错的票房业绩的同时,也具有其共同的类型特点。

其一,表现在商业元素方面。在宁浩的《疯狂的石头》中,围绕着一块宝石,多路人马展开激烈争夺,不仅喜剧效果连绵不断,而且悬念迭起、扣人心弦。其后的《疯狂的赛车》,同样是多种叙事齐头并进,然后被巧妙地编织在一起,在极其快速而简洁的讲述中,谁也猜不透最后的结局与下一段的情节发展。于是,难以捉摸的人物命运、变幻莫测的情节进展,以及丰富多样的喜剧效果,都成为宁氏影片吸引大众的独特魅力。

而在阿甘的《高兴》中,商业元素的运用,同样相当出色而精彩。其对农民工生活的全新演绎,给所有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无论是造飞机,还是载歌载舞,其全新的表现方式,开辟了国内商业喜剧的新领域与新天地。

其二,表现在娱乐品质方面。商业喜剧的一个重要标识,就在于其所蕴含的娱乐品质。换句话说,使其目标观众得到愉悦和满足,是这一类型的首要目的。至于影片的其他功能,则是第二位的事情。

在张建亚的两部《爱情呼叫转移》中,无论是“一男多女”还是“一女多男”,以及大量明星的参与,其基本设计的出发点,都是商业考量。而影片叙事所采取的轻松、诙谐的叙述风格,也绝对不会使观众由于片中所展现出的社会弊病而产生出深度忧虑或者高度不安的情感。于是,娱乐成为创作者与观赏者之间的“第一默契”,而所谓教化的功能,虽然看似不太明显,却也一定会在不断的笑声之中悄然抵达。

类似的情况,在《我叫刘跃进》《桃花运》等影片中,都有所表现。尽管这种策略多少会削弱影片的思想深度,却也的确增强了作品的娱乐品质。

除了上述的影片之外,阿甘的《大电影》与《大电影2》、李欣的《自娱自乐》与《大话股神》、王光利的《血战到底》与《棒子老虎鸡》,以及王岳伦的《十全九美》,都是近年来值得一提的商业喜剧电影。美学特征与文化视野

近年来中国喜剧电影的发展与演变,还表现在美学与文化方面。而在这些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特点,实际上构成了众多影片的深层结构与核心内涵。

先来看美学方面。就整体而言,近年来的喜剧电影大多具备如下两个特点。

其一,黑色幽默被大量使用。无论是宁浩、阿甘等人的商业作品,还是黄建新的影片,乃至如孟京辉《像鸡毛一样飞》一般的先锋派电影,黑色幽默都是主导的或者重要的喜剧手段。比如,在《疯狂的石头》以及《疯狂的赛车》中,从结构、情节到人物、情境,现实的世界被作者予以夸张和变形的处理。而荒诞化的结果,则是产生了某种独具特色的幽默的力量。

其二,误会、巧合、闹剧、夸张、反讽等喜剧元素,也得到了比较充分的使用。举例而言,在《高兴》中,闹剧与夸张的手法,随处可见,而歌舞的插入,在以往的中国喜剧电影中,更是颇为罕见。而误会、巧合等喜剧因素,更是在《我叫刘跃进》《疯狂的石头》《疯狂的赛车》等众多影片中被大量使用。

再来看文化方面。其一,大部分影片以主流意识形态为其基本文化内涵。从两部《爱情呼叫转移》《桃花运》里的爱情世界,到《我叫刘跃进》《自娱自乐》《高兴》中的农民工或者农民的新生活,再到《血战到底》《大话股神》里的地域风情,乃至《十全九美》中的古代传奇,我们社会中的主流意识形态,一直居于主导地位。而在诸如美与丑、善与恶、爱与恨这些基本的道德判断方面,这些影片也都没有偏离大众的普适价值。

其三,少量影片建构起小众的文化疆域。在上述的主流作品之外,也有少量影片具有非主流的意识形态特征。在宁瀛的《无穷动》中,几位衣食无忧的中年女人,却具有某种深入骨髓的无奈与无聊。徐静蕾的《梦想照进现实》,则在两位艺人的通宵对话中,尽显愤世嫉俗的话语锋芒。

不过,近年来喜剧电影的发展与演变,也存在着一些值得忧虑的方面。比如,一些影片中思想深度与文化品位的逐渐消逝,便是其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但这也许就是中国电影市场化所必须付出的某种代价,就像我们的现代化与城市化进程中所显现出的情形一样。(原载《文艺报》2009年6月18日第4版)《人再囧途之泰囧》的喜剧力量

多少个世纪以来,无论是以哪一种文艺形式出现,喜剧创作似乎都具有某种天然的双面属性:一方面,它很容易受到轻视,好像总比悲剧、正剧等严肃题材少了些分量;另一方面,却也颇受欢迎,尤其是对普通大众而言。当笔者看过徐峥的导演处女作《人再囧途之泰囧》(以下简称《泰囧》)之后,对上述判断的感受尤为强烈。

影片的故事非常简单,人物关系也并不复杂。两个反目成仇的好友徐朗(徐峥饰)和高博(黄渤饰),为了利益之争来到了泰国。由于一个陌生旅客王宝(王宝强饰)的卷入,使得事情不断地向滑稽、荒诞的方向发展。片中,徐朗是典型的成功商业人士,在温文尔雅的外表下,潜藏着几分精明、冷酷和勃勃野心;而王宝则是憨厚善良,几乎没有任何心机。但看起来事业有成的前者生活并不幸福,反倒是卖“葱花饼”的后者过得简单而快乐。至于高博,则可以说是有点内心险恶,为了达到目的,几乎可以不择手段。如此三人,在特定的情境下搅在了一起,挣不脱也甩不掉。于是,性格、思想和行为方式的不同,开始引发误会、巧合、冲突、碰撞,不仅令剧情激烈、火爆,而且令观者开怀不已。

这便涉及所谓的喜剧技巧。首先是放大。比如,在现实生活里,一些“直肠子”的人处处可见,但能达到片中王宝那种程度并且总是可以带来喜剧效果的例子,恐怕很难找到。因而,将人物性格与情节发展放大到极致后再整合在一起,正是影片巧妙的艺术手段。

其次是嘲弄与调侃。精明的徐朗面对憨直的王宝,却屡屡处于窘迫的境地,最后只能以“习惯了”来自嘲,这是对“聪明”与“愚笨”的调侃。费尽心机的高博,总是在即将得手的时候,又一次遭遇失败,这是对“欲望”的嘲讽。尽管影片最终安排了一个光明的结尾,但此前那种对人性的深入观察与喜剧式的剖析,才真正是引人注目的亮点。

再次是误会与巧合。在喜剧中,误会和巧合是传统而经典的技法,但用得恰到好处,也并非一件易事。在该片里,有关“戴绿帽子”的误解与歧见,不仅有水到渠成的自然与流畅,而且让人物十分贴切地进入了某种“喜剧化”的氛围之中。而各种巧合的穿插出现,更是让影片的喜剧效果凸现,成为推动剧情演进的重要引擎。比如徐朗与王宝之间的多次离合便是如此。此外,诸如打斗、对白、追逐这些常见的电影元素,也在许多时候,成为“喜剧式”叙述中的重要手段。

当然,影片也涉及了价值观的问题。在剧情的快速进展与人物接连不断的窘境中,道德判断也从未停止。人类的“贪婪”“狡诈”和“自私”,在一次次笑声中,被一次又一次地嘲弄和讥讽;而对于人与人之间可贵的真诚沟通和相互帮助,则总是寄予了赞美与同情。于是,每一次的困窘,实际上也都是某种道德力量的聚集和积累。徐朗在历经磨难之后,终于懂得了真情的可贵以及亲情的重要;而王宝式的纯真、朴素,在不知不觉中,同样具有了某种引人注目的正能量。不过,与影片对负能量极尽嘲讽之能事相对比,有关正能量的表现,则多少显得有些不尽如人意。比如,关于徐朗的转变,关于大团圆的结尾,等等。

再次回到开篇时的判断上。就《泰囧》而言,其思想的辨析的确并没有达到某种可以命名为“深刻”的高度,但它的幽默、嘲讽与生动却显然具备了给人以深刻印象的艺术效果。其实,如果我们可以暂时放下一些理论上的条条框框,而诉诸直觉体验,也许更容易接近审美的本质。如此,那些银幕下连绵起伏的笑声以及随之而来的思考,就真正应该是喜剧力量之所在。(原载《文艺报》2012年12月19日第4版)“草根”狂欢与人的尊严——《西虹市首富》观后

近年来,“开心麻花”的电影总是在口碑与票房两方面都颇有收获,其最新的作品《西虹市首富》仍然如此。在一场喜剧盛宴之中,创作者淋漓尽致,观赏者陶醉其中;而人性、尊严与金钱博弈的主题,也在这笑声中达到了高度共识。一、“草根”狂欢

尽管《西虹市首富》的主要情节,是如何在有预设条件的情况下,一个月花掉10亿元巨款,但从头至尾,主人公的意识与潜意识,却都具有浓郁的草根色彩。

在影片开场时,王多鱼(沈腾饰)是一个技艺平平的守门员,在丙级足球队混迹多年。这种人物前史,为其突然发迹后的表现奠定了重要基础。

当好运降临,一夜暴富的主人公开始用金钱洗刷曾经的耻辱并享受金钱所带来的荣耀。只有花光10亿元才能获得300亿元遗产的约定,为主人公的行为提供了充足的理由。

于是,同样大多为“草根”的我们,跟随王多鱼开始了一场狂欢之旅。从包下原本只为会员服务的私人会所,到支持怀有各种奇异梦想的梦想家,再到请股神拉菲特(这个名字大约是来自真实世界中的股神巴菲特)聚餐,乃至用各种大众媒体来求爱,借助金钱的力量,完成了通常只有在梦里才能实现的愿望。

这场轰轰烈烈的狂欢,由于使用了大量喜剧的技法,而更加令观众开心不已。当本来道貌岸然的青年演讲家突然屈服于金钱的力量,当王多鱼命令全部买下绿色的股票(即下跌的股票)及其拼命花钱却总是挣钱的时候,夸张、反讽等手法都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一夜暴富的故事,在电影中其实并不新鲜,但《西虹市首富》却拍出了自己的特点。其努力营造的“草根”狂欢,由于有大量精彩细节的支撑以及对现实生活的生动表达,显示出某种蓬勃旺盛的力量。二、人性的弱点

透过喧嚣热闹的情节,影片实际上还涉及了人性的诸多弱点。其中,最突出的地方往往与金钱有关。片头,王多鱼在求职时,想展示自己守门员的技艺,却连续几次失败。但当招聘人拿出一堆钞票之后,却如有神助,一跃而起。这一寥寥几笔的细节,将人与金钱之间的关系,刻画得颇为生动。

而西虹市的十大杰出青年之一、女主角的男友,在金钱的诱惑下,瞬间便放弃了自我设定的为年轻人“指引”航向的使命,同时迅速由一本正经转入阿谀奉承的状态。更有甚者,他不仅忘记了女友的生日,并且在当天要求女友进一步劝说王多鱼,以利于自己更大的发展。

同样,私人会所的经理,对衣着不整的王多鱼一行,本来颇有些轻视。但在其一番滔滔不绝的加价理论之后,却态度迅速转变。因为所谓只对会员开放的原则,当然敌不过高于收入几倍的金钱。

当然,金钱还有其他方面的功效。王多鱼可以用它来支持一些人的梦想,尽管是一些稀奇古怪的梦想。比如,陆上游泳器,把北极巨大的冰山搬到中国来,等等。至于减肥瘦身的奖金,则不仅有利于个人,也有利于整个社会。

其实,金钱本身无所谓好坏,也不代表善恶。但其介入人的意识和情感之后,就产生了微妙的变化。王多鱼和女主角没有被金钱改变,但女主角的前男友以及信托公司的两位高管,却显然是大不相同了。前者对金钱的贪婪导致了爱情的破裂,而后者也由于同样的原因而处于触犯法律的边缘。

所有这些对人性的探讨,在影片中并不是空洞而抽象的说教。相反,它们来自生动的人物与鲜活的细节。当一个又一个喜剧场面不断出现之后,人们也在笑声中,接受了其所承载的意识形态的内容。创作者与接受者在一场狂欢中,共同确认了其所遵守的道德与价值的立场。三、人的尊严

如果再进一步观察,《西虹市首富》其实还有一个更深刻的主题:人的尊严。在影片的开端,生活有些窘迫的王多鱼,被人要求打假球,并允诺给予几十万元的酬劳。尽管很缺钱,他还是拒绝了这一要求,因为打假球,突破了其做人的底线。

这一选择开启了“遗产考验”的大门,从而让一个月花光10亿元的荒诞故事正式上演。从租下私人会所,到支持梦想家、赞助开除了自己的球队、买下下跌的股票,乃至用各种媒体追求爱情,王多鱼的所作所为,与其说是随意消费,倒不如说是追逐自己与“草根”们的梦想和尊严。

更为典型的是,王多鱼以1000万元的高价,买下了自己的丙级球队与国内顶尖球队恒太(这个名称同样有可能来源于现实世界中的恒大)进行友谊赛的资格。因为在曾经二十年的职业生涯中,他一直梦想有一天可以和最优秀的球队对阵。比赛的目标,是输球不能超过两位数,为此王多鱼和队友们奋勇拼杀、竭尽全力。当0∶9的结果来临,王多鱼和这支丙级队的球员们充满喜悦和骄傲。

最后的考验,出现于女主角被绑架的时刻。如果王多鱼出手相救,交付绑匪巨额赎金,他将因触犯规则而被取消继承的资格,300亿元巨额遗产瞬间化为泡影。在犹豫与彷徨之后,救人成为最后的选择。而选择救人还是贪恋财富,这其实也正是财富主人所设置的终极考验以及这场游戏最好的结果。

当王多鱼最终成为财富的主人,他与女友(或者妻子)决定将其全部捐给慈善事业,只留下将来抚养孩子所必需的费用。在两人仔细的计算中,故事圆满终结。《西虹市首富》在一个看起来有些荒诞的故事中,展现人性的复杂与金钱的魔力。在巨额财富的面前,如何保持人的正直与尊严,其实正是影片一路狂欢中贯穿的核心主题。但在充满想象力的叙事中,也有一些细节值得斟酌。比如,从北极将巨大的冰山整体搬运过来,以人类现今的科技水平,还远不足以做到。

从《夏洛特烦恼》《驴得水》到《羞羞的铁拳》《西虹市首富》,借助中国电影快速发展的大背景,开心麻花团队已经成为喜剧类型中一支重要的创作力量。光影流动中的女作家心灵史——电影《萧红》观后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中,萧红是一位比较引人注目的人物。除了优秀的作品之外,其女性身份、传奇经历、叛逆精神乃至英年早逝,也都是人们关注的焦点。而刚刚上映的由霍建起执导的传记片《萧红》,则将这一切都呈现于大银幕之上,让我们重新回到那个年代,走近在那个年代里生活着的文学青年。

影片的跨度长达十余年,从17岁离家出走,到最终病逝于香港,涉及萧红一生中最重要的一段时光。片中,文学与文学创作仅仅是作为背景或者语境,而她与汪先生、萧军、端木蕻良和骆宾基之间的四段感情纠葛,则成为主要内容。为了表现这四段不同的感情,影片没有大肆渲染片中人物的那些具有传奇性的事件和经历,而只是选取了他们在普通生活中的一些平凡场景。比如,萧红逃婚至北平后生活的窘迫,在短短几个镜头中便显露无遗,并成为其接受汪先生追求的重要原因;而并不富裕的萧军,初见几乎陷于绝境的萧红,便伸出援手,彰显出其行侠仗义的性格和本色。此外,端本的文雅和细腻,骆宾基对偶像的崇拜和仰慕,都在举手投足之间,给观者留下深刻印象。

于是,霍建起便用细致入微的手法,通过一个个生动而鲜活的细节,展示出女主人公的心境变化,以及其追求者们各不相同的人格特征与情感状态。萧红是一个叛逆者,一个勇敢而坚强的战士,但她从不会大喊大叫,也不会以英雄或勇士自居。同样,萧军尽管有侠义心肠,仍然抵挡不住其他女性的吸引和诱惑。至于端木的缺乏担当,骆宾基的纯洁而幼稚,也都在淡淡的笔墨之中,被表现得相当精彩。其实,这种散文化和以人物为中心的叙述方式,一直是霍建起影片的标识性特征。从《那山那人那狗》,到《生活秀》和《暖》,一直如此。

霍建起影片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诗化风格与富有意境,这在传记片《萧红》之中,也同样相当明显。所谓诗化风格,首先体现在影片的色彩和构图方面,大量的影像,具有如油画一般的质感,其优雅、动人的气息,宛如一首首抒情诗的吟诵。其次,高度凝练的视听语言,成为影片叙事、抒情的重要手段。无论是萧红的哪一个情感阶段,影片总可以用朴素的生活场景,传达出丰富而深沉的内涵。当然,更重要的诗化,还在于人物塑造。片中,主人公短暂的一生,在看似平凡而普通的生活场景之中流转。然而,就在这点点滴滴之中,一位女作家渴望自由、追求解放的心灵史,鲜活而具体地呈现出来。她的奋斗,她的倔强,乃至她的勇敢和坚忍,足以令人尊敬和欣赏。至于宋佳对这一角色的演绎,更是以沉静、内敛的风格,令人产生深刻印象。除了主人公,片中的其他次要人物,如端木、骆宾基乃至鲁迅,尽管着墨不多,却各有其不同的风采。倒是萧军这一重要角色,显得刻板而不够生动。

再来看意境方面。所谓“境生象外”,好的艺术作品,往往能在声像之外,生发出某种特别的思想和韵味,而《萧红》一片,也正是如此。尽管从表象来看,影片似乎只是讲述了一位才女在20世纪20年代末至40年代初之间的几段情感故事,并没有涉及什么大道理;然而,从萧红一生中的反叛、绝望和抗争不止,实际上传递出一个女人的自尊、独立和追求自由的可贵品质。“勇敢的娜拉”摆脱了家庭、社会的束缚,她一直在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即便是在今天,仍然具有相当重要的启示作用。

在意义之外,影片的韵味,同样重要而难以忽略。霍建起没有将萧红的故事,处理成某种激昂、慷慨的反叛颂歌;相反,而是赋予它清新、淡雅、绵绵不绝的韵味。与以往的作品相同,霍建起更加注重影像与声音之外的效果。于是,我们在离开影院之后,还会时常想起观影时的感受。不是故事,不是情节,而是某个画面以及某种朦胧而完整的韵味。《萧红》也许并不完全符合历史的真实,就像艺术作品并不完全等同于传记著作。但我们其实并不太在意这其中具有的差异,因为银幕上流动的光影,正是一位女作家的心灵史。(原载《中国艺术报》2013年3月13日第4版)《师父》:打造另类武侠世界

在近年来的华语影坛,武侠∕功夫类型,并不是热门或者流行的电影。不过,刚刚上映的徐浩峰所执导的《师父》,却给人以深刻印象。在不足两个小时的时间内,影片打造出一种别样的武侠世界。

其一,残酷的主题。与主流武侠片相比,《师父》中有绝世的高手,却没有可以大展宏图的天地。故事背景是民国初年的天津武行,表面上谁都可以凭武功博得一席之地,但实际上却潜规则盛行,利益关系盘根错节。因而,当男主人公陈识(廖凡饰)踏入这一地界,一场江湖大战实际上已经注定会蓄势爆发。在潜规则之下,决定武林地位的最终因素,不是武功是否高强,而是其势力是否足够强大或者是否能够协调整个武行的组织和利益。于是,武术成为博取名声、地位和金钱的工具,而武馆则成为实现这些目标的团体。于是,在利益驱动下,徒弟可以暗算师父,比武可以暗中交易,甚至隆重的集会演变成了一场“鸿门宴”。至于尔虞我诈、明争暗斗,则更是稀松平常。而且,在这些见不得光的争斗过程中,无论是鲜血还是生命,都可以被付出和牺牲。

其二,颇有特色的人物。身为咏春拳高手的陈识,为了一个简单而纯洁的目的来到天津。他想让本门功夫发扬光大,并将真功夫传授给一两个有潜质的好徒弟。但作为全国武术圣地的津门,远比他的想象更加复杂和污秽。起先他违心与“武行头牌”老先生郑山傲(金士杰饰)达成交易,希望通过牺牲一个天才,换来光大一个门派。但后来郑老先生被他身为督军副官的徒弟林希文(黄觉饰)陷害,远走巴西,而陈识自己的徒弟耿良辰(宋洋饰)则被人害死。忍无可忍的陈识,终于在亲眼看见天津武行的黑暗与残酷之后,展开反击。他接连打败一系列前来拦截的高手,登上了南下的火车。他来时两手空空,回时身边只是多了一条小狗。

陈识只是想光大咏春拳的门派,此外一无所求。他人生坎坷,曾经家破人亡,在南洋打工13年。自以为看穿人情世故,但天津武林之水深浪浊,仍然超出了他的想象。片尾,他独自迎战一个又一个的本地高手,既是为了死去的徒弟,也是为了咏春的荣誉,以及武术的尊严。

除了陈识,影片其他几位主要人物也颇为生动。统领天津武行30年的郑山傲,世故、圆滑,但为人处世极有分寸。而其弟子督军副官林希文则阴险狡诈,为达目的不择手段。至于陈识的徒弟耿良辰,一方面脾气暴躁,另一方面又极具习武之天分,其狂傲的个性,在为其带来短暂荣耀的同时,也为其后来的不幸埋下伏笔。

而本片的两位女性人物,也相当生动、精彩。赵国卉(宋佳饰)是一位“坏了名声”的女人,她与陈识的结合,出于机缘巧合。但随后的共同生活,让两人产生了真挚的感情,从而让其人性中善良而美好的一面得以升华和发展。而天津武行中的重要人物邹榕(蒋雯丽饰),则是一位不让须眉的女性。她因丈去世,接替了馆长的位置,不仅善于周旋,而且颇有计谋。尤其是铲除林希文之举,更是手腕高超老辣。在她的身上,善良与残酷并存,美丽与心机同在。

其三,别具一格的动作场面。与主流的武侠∕功夫片相比,《师父》的武打动作,也可谓自成一派。除了不吊威亚,不搞花拳绣腿,其短促、凌厉的节奏,同样给人以深刻印象。三招两式甚至一招制敌,成为主要的搏击手段。尤其片尾,陈识在一条窄巷中,面对大批武林高手的前堵后截,从容不迫,以短兵器对抗力大势沉的长兵器,招招直取要害,其场面令人击节赞赏。

于是,影片通过主题、人物和动作场面,建构起一种别样的武侠世界。而生死名利、血腥江湖与人之真情,正是其中的主要内容。同时,其故事与情节的设置与讲述,也颇见功力。在近年来的武侠∕功夫片中,堪称是一部优秀而独特的作品。(原载《中国艺术报》2015年12月16日第4版)《村晚》与《泰囧》相比,输在哪里?

在刚结束不久的“贺岁档”中,《人再囧途之泰囧》(以下简称《泰囧》)与《越来越好之村晚》(以下简称《村晚》),是两部引人注目的喜剧电影。前者创下票房奇迹,并且口碑颇佳;而后者尽管明星荟萃,却表现不佳,既不叫好也不叫座。其间的缘由、奥妙,值得我们从几方面去深入探讨。故事散漫

对于一部类型电影而言,故事和讲述故事的方式,堪称重中之重。一个好故事以及一个好的讲故事方式,都可以为影片的成功打下良好的基础,并有助于形成某种优良的品质。

在《泰囧》中,故事非常简单,一次旅行中发生的种种事情,便是这个故事的全部。而叙述也相当朴素,只是按照自然时间的顺序,去讲述主人公们在旅途中的奇特遭遇。

而在《村晚》里,一切便复杂了许多。在办“村晚”这个大故事下,延伸出众多的小故事。比如,老年人的“黄昏恋”,包工头努力追求分手后的女友,小厨师赢得了大厨师女儿的芳心,农民作家的奋斗历程,等等。并且,这些小故事都相对独立,几乎占据了该片的绝大部分篇幅。

于是,一简一繁,成为两部影片在故事方面的重要特征。《泰囧》清晰明确,而《村晚》却复杂多变。这种故事结构,导致前者可以使人一目了然,而后者则要求观众去思考、分辨诸多子故事之间的逻辑和关联。更为重要的是,《村晚》复杂的故事和散漫的多线叙述,在不知不觉中,分散了观众的注意力,使本来就薄弱的喜剧效果,变得更加难以令人满意。

而《泰囧》则与此相反,其单线的叙事,紧张而颇具戏剧性的步步推进,牢牢地控制住观者的情绪和感情,并将这种局势从开头延续到结尾。更进一步地观察,这种故事内容与故事讲述的构成方式,实际上为影片的大获成功做出了重要贡献。主题庞杂

作为类型电影,传达某些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的主题,几乎可以视为一种类型惯例。而主题的明确、简洁,也似乎成了类型创作中可以遵循的传统。《泰囧》遵守并发扬了这一传统。在影片中,有关职业的压力和竞争,家庭的地位,乃至人如何在现代社会里生存,都是我们身边最普通又最难以回避的问题。当主人公们在这些问题的压迫下窘态百出的时刻,我们当然会报以发自内心的欢笑。因为,他们的尴尬,对我们而言,是如此的贴近。

与《泰囧》相反,《村晚》的主题可谓众多而庞杂。除了新农村、新面貌的大主题外,各种延伸出来的议题堪称五花八门。从老年婚姻、反门当户对的恋爱、破镜重圆式的爱情,到农民作家的艰难奋斗,再到新型的父子关系、母子关系,所有城市里时尚的现象,都出现在由一个村子组成的人群里。不仅令人眼花缭乱,而且一时半会儿摸不着头脑。影片作者似乎忘记了如此奔涌而来的话题,是不宜于由一部影片来表达的。在一两个小时的时长里,如何可以将如此众多的问题讲述清楚?!

事实上,《村晚》在主题数量方面的泛滥,带来了相当严重的后果。不仅其中的真实性足以引发怀疑,就是其自身的复杂与重叠,也极易造成迷惑和混乱。同时,主题上的瑕疵,会导致观众对影片信任度的降低,从而阻碍了喜剧效果的产生。因为,当信任的问题打了折扣之后,其他的一切均会受到影响。人物模糊

在类型电影中,人物要符合其所在类型的基本规范。就喜剧片而言,就是片中的角色富于喜感。无论情节上如何变化、演绎,这一原则不能被轻易修改。

对于《泰囧》来说,片中的三个主要角色,都是典型的喜剧人物。徐朗(徐峥饰)的老练、王宝(王宝强饰)的天真,构成天然的冲突和对比。在适宜的语境下,这种搭配会产生强烈的喜剧效果。而不择手段的高博(黄渤饰),其刚愎火暴的性格,在一定条件下,也极易冲撞出令人开怀大笑的火花。可以说,三位个性鲜明的主人公,为影片的成功,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而在《村晚》里,群像式的角色,成为影片在人物设置方面的重要选择。并且,还动用了郭富城、徐静蕾、吴君如、梁家辉、王宝强、王珞丹、佟大为、景甜、张译、黄觉、章子怡、钟丽缇、莫文蔚等众多明星。这些人物有的就在家乡,有的却身处天南地北,他们之间的联系,只是同一个村里的村民,并且最后都在春节前回到了村里。

不可否认,影片的作者雄心勃勃,但结果却是相当令人遗憾。当某两个人物的叙事刚刚引起人们的关注,其他人物的故事便马上登场。于是,众多人物的出现,并没有展示出鸟瞰式的全景,反倒是形成了某种支离破碎的感觉。与其这样费力、劳神,倒真不如将精力集中于几个主要人物,并努力去发展和挖掘其中的某一个小故事。尽管群像式的喜剧片也有票房不错的作品,比如香港的“喜事”系列,但也并不是随随便便就可以成功。桥段乏味

除了上述几个方面,桥段也是类型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好的桥段,可以使作品鲜活、生动,提升其整体品质和吸引力。因为在某种程度上,正是细节决定成败。

在《泰囧》中,大量的桥段,都紧贴剧情,既涉及性格冲突,也具备喜剧效果。比如,偷护照的那场戏,紧张而刺激;戴“绿帽子”的误会让人捧腹不已;而先后“坠河”的段落,惊险中又富含喜剧因素;等等。正是这许许多多精心设计的桥段,让影片的情节跌宕起伏,而与此同时,丰富的喜剧元素,也被巧妙地深埋其中。

与《泰囧》相比,《村晚》的桥段则显得散漫并且缺乏魅力。举例而言,佟大为的文学梦虽然刻板、夸张却难以打动人心;吴刚与吴君如的“黄婚恋”只是徒有其表;郭富城以其热舞追求徐静蕾了无新意;而王宝强赢得王珞丹的爱情,也显示理由并不充足。至于那些将2012年的重要文化现象拿来“戏仿”的段落,更是愿望与结果相距甚远。

不过,《村晚》在桥段上的失误,远不止于此。那些被内置于上述情节之中的“笑点”,几乎很少“炸响”。这不仅是由于人物设计与故事铺陈方面失误所带来的后果,而且也是因为所谓的笑料矫揉造作,往往是强观众之所难。

于是,桥段上的弱点,连同上述其他方面的失误,共同造成了一部影片的可叹结局。本来明星云集、颇令人期待的作品,最终只能令人遗憾地黯淡收场。想起张一白导演以往的那些不错的作品,如《开往春天的地铁》《好奇害死猫》和《将爱情进行到底》,这种感觉便显得愈发强烈。

其实,《泰囧》也许算不上是一部伟大的作品,但确实是一部非常优秀的类型影片。而《村晚》的失败,则与其对类型规则的轻视与忽略有关。遵守类型惯例,不一定能保证一部影片的成功,但蔑视它,却一定会招致相当严重的后果。(原载《中国艺术报》2013年3月29日第3版)《骆驼圈》:一部颇有境界的作品

尽管往往是小成本制作,但每年的电视电影却总有令我们感动的作品。而今年的《骆驼圈》,在令人感动的同时,还给观者以某种特别的感受,那就是,我们目睹了一部颇有境界的电影。一

在形式方面,《骆驼圈》具有鲜明而独特的美学特征。概而言之,大约包括三个方面的具体内容。

其一,散文化的叙述。就影片的题材和故事而言,《骆驼圈》既有命运曲折的主人公,也有可以极度煽情的情感脉络,对于一般的创作者来说,这似乎应该是某种顺理成章的创作道路。但与之相反,影片作者并没有采用上述的那种戏剧式叙述结构,却转而以散文化的方式,作为处理全片与重要场面的基本表现手法。

于是,在美丽的苍穹之下,一个善良而坚韧的中年女人的故事,以片断化的方式,逐渐展现出来。她与骆驼的相伴,与留守儿童的相处,乃至与亲生女儿的相见而不能相认,直至最后选择与村里孤儿的相依为命,一段段极其朴素的画面与音响,传达出某种令人深深为之感动的意境与境界。

与散文化的叙述相适应,影片也同时呈现出某种诗一般的审美效果。广阔无垠的天地,颇具情感的骆驼,古道热肠的少数民族,以及顽皮而又可爱的儿童,加之集真善美于一身的女主人公,一切都是那么和谐,同时又是那么蕴含美感。尽管人间的无奈与不幸,不时也会打扰到这种宁静,但却永远难以改变乾坤之中绵绵不绝的伟力与正气。

这种天人合一的感觉,在影片从容不迫的叙述中,成为某种引人注目的亮点。而其在摄影、服装、化妆等方面的努力,也为这种感觉的形成,做出了重要贡献。比如,空旷中不断变幻的美丽苍穹,片中人物恰如其分的装束与形象设计,都在影片整体美的形成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此外,应该提到的是,影片创作者们沉稳的创作心态,也是导致作品特殊美感产生的一个重要根源。而在一个如此喧嚣的社会语境中,能够创造出如此宁静悠远的作品,也的确是一件令人钦佩的事情。毕竟,在一个急剧变化的时代里,我们很少能静下心来,去回味自己内心深处的世界。

其二,深沉内敛的情感。与散文化的叙述相适应,《骆驼圈》从始至终都具有浓郁的抒情品质。这种品质是如此强烈,以至于其超越情节,成为影片极其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

而在影片抒情品质方面,深沉内敛的情感则是其中一个最显著的特征。从天地之美,到人性之美,乃至骆驼的恋子之美,无论如何转换,几乎都处于某种外表极有节制、内里却极其丰厚的状态之中。

比如,当服刑多年后获释的女主人公回到家乡时,不被同乡认同和理解,而一户素不相识的少数民族夫妇,却在此时伸出了援助之手。在区区几个镜头之中,只有一些朴素的语言、平静的动作,却传递出复杂而深刻的情感。而此后,有关女主人公与这对夫妻之间的关系,在同样是朴素与着墨不多的处理下,同样显现出双方之间的相互关爱与相互理解。

同样,有关骆驼恋子的段落,也处理得非常朴素而简洁。眼中含泪不肯离去的骆驼,原来是因为黄土下面埋着它死去的子女。骆驼尚且如此,何况人乎!而当片尾女主人公面对自己的亲生女儿却不能相认时,那种强忍悲痛的感觉,比哭天喊地的宣泄更加令观者感动。

至于与留守儿童相处的几个段落,同样使用了有节制与简练的情感表达方式。从开始时的相互对立,到逐渐地相互了解与接近,直至后来形成了如同母子一般的亲密关系。双方之间的情感需要,在平凡而普通的生活中,得到慰藉和满足。而在空旷大地上的这个小小的院落,也成了展示人间大爱的“美丽场所”。

最后,应该强调的是影片的结局。在满天云霞的天空下,女主人公与失去了父母的孤儿,一同向远方走去。在行走的同时,他们讨论着接下来的工作与生活。而这种颇有意境的结束,也的确包含着丰厚而深沉的情感。

其三,绚烂之极归于平淡。在散文化叙述与深沉情感的背后,实际上是中国古代文论中某种流传已久的美学原则。如果用最简练的话来概括,那就是,绚烂之极归于平淡。

从影片的自然环境,到人物生活的城镇和居所;从角色的服装、发式,到其言谈和举止,乃至主要人物的人生观与情感流露方式,无不以平淡作为最高的美学追求。

比如,在片中给人以深刻印象的空旷的大地、美丽的苍穹,如此真实而自然,没有任何雕琢的痕迹与人工的技巧。而这种颇有诗意的自然环境,正与片中主人公诗一般的生活故事,形成浑然一体的艺术效果。

再比如,从骆驼的母爱,到女主人公的母爱,在一段段看似平凡而普通的讲述中,实际上蕴含着丰富而淳厚的真善美。无论是骆驼在埋葬子女的黄土边不忍离去,还是女主人公对女儿的思念以及对留守儿童的关怀,在点点滴滴的细流里,传达出丰厚的人文含义与催人泪下的情感效果。

同样,在关于女主人公曾经犯有杀夫罪以及服刑多年的问题上,影片也并没有大肆渲染或者做戏剧化处理。一方面是避开了判决是否公正的问题,只是交代了如果当时不反抗就会被丈夫杀死的背景;另一方面则是着重表现在其出狱后,并没有因此而萎靡不振或者怨天尤人。而就在她努力做好每一件具体事情的同时,一种人格与精神方面的力量,也在平凡中悄然升起。

于是,在经过诸如此类的精心处理之后,对于平淡的美学追求得到了彻底的贯彻与执行,而执行中在各个具体层面与各个主要段落的杰出表现,最终便使得影片具有了某种特别而突出的美学风格。

总之,以上三个方面的相辅相成,就共同构成了《骆驼圈》在艺术与美学上的主要成就。二

在内容方面,《骆驼圈》同样具有丰富的含义与深刻的思想。在此,我们可以举其要者,进行分析和研讨。

其一,伟大的母爱。正如影片以一个中年母亲的故事为叙述中心一样,母爱是该片最显著的一个主题。从骆驼、留守儿童,到与亲生女儿的相见而不能相认,一个个重要的段落或场面,都在不断强化着这一主题。

具体而言,这种母爱的伟大首先在于无私。在影片开篇,服刑多年的女主人公出狱后,立刻返回了故乡,她急切期盼着见到多年未见的亲生女儿。但已到省城上大学的女儿,从小就相信了村里人善意的谎言,以为母亲早已不在人世。为了不影响女儿的前途,母亲决定继续保守这一秘密。

而到了影片片尾,刚刚习惯了正常生活的母亲,终于来到了女儿读书的城市,在一个小饭馆里,她悄悄地望着已经长大成人的亲生骨肉,却又一次选择了保持沉默。

在骨肉之情以外,还有没有血缘关系的母爱。对于那些每日在大地上游荡的留守儿童,女主人公一样给予了真诚的关爱。不管是提供饮食,还是督促温习功课,都让那些缺乏母爱的儿童,真正感受到了家的温暖。

除了无私,影片中的母爱,还显得博大而宽广。不仅无处不在,而且也绵绵不绝。在变化莫测的同时,又仿佛如同天地间的某种本原。骆驼在埋葬自己子女的地方,含泪不忍离去,正是这种感觉的一个具体体现。

并且,在表现母爱的同时,天、地、人、畜,似乎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其“天人合一”的浓郁效果,使这一主题跨越了所谓“人情”的疆界,走向一个更加宽广而深邃的领域。

于是,没有任何说教,甚至很少有人物对白,几乎仅凭朴素而简洁的画面与音响,却将一个“老生常谈”的主题,表现得极其出色和精彩。

其二,坚忍不拔的精神。与普通人相比,《骆驼圈》中女主人公的经历,可谓不幸之极。比如,因家庭暴力失手杀死了自己的丈夫,在狱中服刑多年,出狱后受同乡冷落而无家可归,以及与亲生女儿不能相认,等等。然而,就是在这些常人难以承受的苦难之中,她显现出令人钦佩的坚强和勇气。

在开篇部分,无家可归的女主人公,为邻村一对善良的少数民族夫妇所收留。从此,她与“骆驼圈”结下了不解之缘。没有怨天尤人或者歇斯底里式的大肆宣泄,不停地工作,最终成了其消除痛苦与为心灵疗伤的“灵丹妙药”。

于是,随着简陋的住房与骆驼圈舍一步步变得坚实而牢固,过去冷清的骆驼奶生意也开始显得红红火火,主人公也逐渐走出了过去所形成的精神阴影。这种在沉默中与命运的抗争,比诸如慷慨激昂的陈诉或者大张旗鼓地寻求帮助,不仅显得更有力量,而且也令人更加感动。

除了自救,援助他人,也是展现女主人公坚强与勇气的一个重要方面。经常来袭扰的留守儿童,没有被视为敌人或者破坏者,在了解到个中原因之后,她主动担当起一个母亲的职责。生活上的细心照料,学业上的督促指导,乃至做人的原则和道理,都成为母爱的具体而重要的内容。

最终,片尾,在下定决心不与亲生女儿相认之后,她与一位失去双亲的男孩组成了一个新的家庭,在未来的人生中,他们将相依为命,共同迎接那些风风雨雨。而至此,女主人公坚忍不拔的精神,也达到了影片的顶峰。

除了正面的叙述之外,象征与隐喻,也是影片表现主题的重要手段。片中那些吃苦耐劳的骆驼,实际上正是对女主人公精神品质的衬托和赞美。

其三,理想化的人生境界。对于观众而言,很明显,在《骆驼圈》中,对女主人公故事的讲述,采用了某种理想化的叙述策略。不仅其道德上堪称完美,而且在意志等方面,也极其强大。与此同时,反面的力量却显得相当弱小,以至于有时可以忽略不计。

于是,有人可能会提出疑问,如此的讲述是否符合实际?而诗一般的意境,又是否遮蔽了残酷的现实。其实,这种看似颇有根据的观点,实际上却混淆了不同的创作方法与主题思想之间的主要区别。

举一个著名的例子,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如果用冷峻并且带有仔细解剖特点的方法去看,农村里的生活,不仅落后封闭,而且同样是矛盾重重。但在千百年来的文人眼里,桃花源,却始终是一个令人神往的地方。无论是“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逍遥,还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潇洒,它不涉及事实的真伪,只引发某种令人陶醉的境界。

而对于《骆驼圈》来说,也正是如此。它无意去解剖偏远乡村里的种种现实,而只是试图建立某种别样的人生境界。在这种意义上,尽管现实主义解析至今仍然是某种主流的批评方法,但并不完全适用于所有的影片,特别是诸如《骆驼圈》一类的作品。

简言之,这部别具特色的影片,营造了一种真、善、美的人生境界。无论是痛苦、挫折、磨难,还是命运不断的考验,当你如同片中的女主人公一样,以从容淡定的心态,去努力与奋斗的同时,就可以抵达某种美丽的人生境界。这种境界超越了世俗中的功利与贫富,却在不知不觉里,永远存在于我们的精神世界之中。

最终,以母爱、坚韧等品质为核心的人生境界,成为某种理想化的表达方式。而就观者而言,尽管并不容易成就,却足以使我们深深感动。

综上所述,《骆驼圈》在许多方面都是一部别具特色的电影。从富有意境的叙述方式,到相当深远的精神境界,乃至给人以深刻印象的人物形象,莫不如此。而这些并不是很容易达到的成就,也最终使该片成为2009年度电视电影之中的一部重要作品。(原载王人殷主编:《电视电影纵览(2009)》,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年版)创新、开拓与固守——评点四部喜剧作品

在2011年的电视电影创作中,《虫样年华》《双人床条约》《娱乐是个圈》与《盛糖乐队》四部喜剧影片,可以说是相当引人注目。以下,我们将从三个比较重要的方面,对其加以梳理和评点。开拓

开拓,是第一个重要方面。对于四部影片而言,创新与开拓,都是其所追求的主要创作方向。具体而言,大约有三个关键点。

其一是题材。在《虫样年华》中,当下生活中的“啃老族”,成为影片主要的表现对象。而有关这一族群的具体生活状态,在以往的影视作品中,则相当罕见。片中,两位男主人公,差不多没有任何工作收入,几乎完全依赖父辈而生活。同时,两人关于工作的期望,也远离现实:一个向往又体面又收入高的职业;而另外一个则幻想着通过种种投机手段,一夜暴富。于是,这一对年轻的难兄难弟,游走于主流社会的边缘,而大好的青春年华,也在不知不觉中流逝。终于,一个女孩的出现以及亲情的力量,改变了他们的命运。“两条虫”决定告别往日的生活。

同样,《娱乐是个圈》,也给人以强烈的新鲜感。因为,与以往的同类影视作品不同,它主要涉及娱乐界里的阴暗面和“潜规则”。片中,原本在酒吧唱歌的男主人公,为了出一张专辑并且打入娱乐圈,不仅女友出走,倾家荡产,而且还欠下一身债务。与此同时,一位有些像黑社会老大的人,则控制着一家有影响的娱乐公司和一位有号召力的歌星。此外,来自外地小报的年轻的女娱乐记者,在领导的不断施压下,正拼命追逐任何来自娱乐圈里的新闻线索。于是,想成为明星的人、明星、老板、媒体和娱记,共同构成了一幅娱乐界的真实图景。

至于《双人床条约》以心理活动的方式来显现中年夫妻的情感危机,《盛糖乐队》用音乐加喜剧来描绘一支业余女子乐队的组建、训练和崛起,都给观者带来了某种不一样的感受。

其二是视点。从总体而言,无论是《虫样年华》《娱乐是个圈》,还是《双人床条约》《盛糖乐队》,其讲述故事的方式,均采用了“平视”的视点。观众与片中人物之间,是平等而非“俯视”或者“仰视”的关系。

在《虫样年华》中,有关“啃老族”的故事,并没有做简单化的处理。片中,尽管他们的确存在如懒惰、虚荣、幻想“一夜暴富”等弱点,却与许多年轻人一样,有正义感和道德观,希望经济上独立,以及过那种有尊严的生活。而这些潜在的优点,在一定条件下,就会爆发出来,从而改变以往的“虫”一样的生活。

而《娱乐是个圈》里的主人公,也同样接近现实生活中的芸芸众生。他曾经为了成名,倾家荡产,并几乎失去了宝贵的爱情。其执着与努力,令人同情。而片中的外来妹,在北京苦寻男友,不被都市中种种诱惑所打动,也相当令人感动。至于不择手段捞钱的娱乐公司老板,以及被逼得什么手法都上的女娱乐记者,其生动而鲜活的形象,也仿佛就出现在我们的身边。

同样,《双人床条约》里的故事,也似乎离我们并不遥远。在现实的段落中,妻子的强势,令丈夫颇为小心并且不满;而在想象中的段落里,人到中年的摄影师却显示出大丈夫的做派,并享受年轻女性的追逐和崇拜。尽管影片使用了许多夸张的表现手段,但依旧给我们以贴近生活的观感。

此外,作为音乐喜剧的《盛糖乐队》,也有其浓郁的生活色彩。四个性格、职业各异的女孩,组成了一支女子乐队。在克服现实中种种困难的同时,也实现了她们共同的梦想。在这一过程中,充满了青春的朝气和励志的色彩。

其三是类型。尽管有三部影片属于喜剧大类型,一部影片属于喜剧加音乐的混合类型,并未形成某种所谓新类型,但它们在类型探索方面,还是有各自不同的贡献。《盛糖乐队》以散文化的方式,讲述几个平凡女孩追逐梦想的过程。没有刻意安排的戏剧性冲突与戏剧化场面,在似乎平淡如水的叙述中,彰显信念与梦想的力量。这一点与主流的音乐喜剧颇为不同,因为后者往往追求某种轰轰烈烈的戏剧效果。

而《虫样年华》则是用一种喜剧化的手段,来表达一个相对比较沉重的主题。因为“啃老族”不仅习惯上被视为某种负面的社会现象,同时这一群体也似乎给众人以不良印象。但影片却突破了这种天然束缚,以一种平等而幽默的态度,完成了对其内心世界的探索。其所取得的成就,足以令后来者借鉴或者模仿。

同样,《娱乐是个圈》中对“娱乐圈”的讲述,也与以往大为不同。其所感兴趣的,正是种种光环掩饰下,大众所难以窥视到的一个真实世界。在辛辣的讽刺中,这个圈不再神秘,而是充斥了许多见不得人的交易。于是,影片揭露式的风格,应该会对后来者产生某种重要影响。

至于《双人床条约》对中年夫妻情感危机的表现,也颇有特点。影片里的男主人公,其意识与感觉,不断地在现实与想象的两种时空内穿插往复。而两个女人:妻子和年轻的追求者,正是这两种时空内的中心内容。于是,在夸张乃至荒诞的叙事中,爱情喜剧有了某种新鲜的表达。形式

形式,是第二个重要方面,包含三个要点。

其一,喜剧化的叙述方式。从整体来看,四部作品均带有明显的喜剧化叙述的特征,这使影片具有了某种别样的韵味。

在《虫样年华》中,许多重要段落都经过了喜剧化的处理。比如,片头,男主人公去找工作,遭遇骗子。在交了抵押金,正准备离开之际,女主人公闯入,将骗子大骂一通,也将男主人公点醒。再比如,男主人公的“发小”,同为“啃老族”的好友,不仅形体特征上就很“喜剧”,其接二连三的投资行为,更是令人忍俊不禁。从根据“内部消息”买股票,到大量“养虫”,直至最后大批囤积土豆;其屡败屡战,直至最终梦醒。不过,在喜剧化成功地将一个沉重主题变得相对轻松化的同时,也限制了其在思想与情感深度方面的深入拓展。

同样,在《娱乐是个圈》中,也是如此。前半部,男主人公近似疯狂般地企图冲入娱乐圈中的行为,颇有些黑色幽默的味道。其不顾一切地冲击与最后的毫无结果,形成了让人啼笑皆非的效果。而后半部中,年轻的女娱乐记者,在上司的威逼下,几乎不择手段地抢新闻,也是很有喜剧效果的桥段。此外,一些配角,比如不苟言笑的明星、装成著名经纪人的司机,以及不可一世的娱乐公司老板,都各有其颇具喜感的精彩表现。

而在《双人床条约》里,喜剧式的叙述也随处可见。在想象的段落里,男主人公有时是一副大丈夫的姿态,受到女人的追逐与宠爱;有时又受到她们的欺凌,如同奴仆一般。不过,到了现实的段落里,情况便发生了巨大转变。女人总是有理由骄傲而任性,男人却不得不小心翼翼地选择配合或者服从。于是,二者的对立与对比,形成了丰富的喜剧效果。而两性之间的微妙关系,也在这种夸张和放大之中,给观者留下深刻印象。

至于《盛糖乐队》,则主要致力于打造细节之中的小幽默。比如,主唱如何用一些小技巧处理乐队之间的小矛盾、小冲突,以保持团结而稳定的良好局面。而每个队员也都会有自己的小问题、小麻烦,需要去克服和处理。最终,四个小女生之间,终于形成了温馨而和谐的气氛,为共同的梦想而努力打拼。

其二,多种多样的喜剧技法。在喜剧化叙事的基础之上,几部作品还具备丰富多变的喜剧手法。

先来看黑色幽默。在《虫样年华》里,第二男主人公胖子,用父亲辛苦“裱画”挣来的钱,沉迷于各种发大财的美梦之中。先是根据所谓的“内部消息”来炒股,赔得一干二净。后又从事“养虫”,却因不懂技术,这些昂贵的生物全部死光。再到后来大量储存土豆,又因没有经验而导致腐烂变质。三次投机,三次败北,从信心满满到血本无归,其一夜暴富的美梦,令人可笑、可叹并且可悲。而在该片开头,有关第一男主人公求职时遭遇骗子的段落,也同样带有浓郁的黑色幽默色彩。本以为找到了一份美差,实际上不过是落入了他人的“陷阱”。

类似的技法,在《娱乐是个圈》等影片中,均被大量使用。

再来看夸张与放大。以《双人床条约》为例,一对中年夫妻之间的情感冲突,本来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在某种夸张和放大的讲述之中,却呈现出丰富多变的喜剧感。男主人公的生存状态,被分割为想象和现实两种大的方面,并交替讲述。在想象的状态中,其本身的价值,要么被极端放大,要么便被极端缩小。于是,在感觉强大的状态里,其受到年轻女子的崇拜与追捧;而在自卑的状态里,他又似乎处于妻子的鄙视与虐待之中。两种状态,均非其正常或者客观的处境,因而在夸张与放大下,呈现出丰富的喜感。同时,影片里想象状态与现实状态之间的反复对比,也在不知不觉之中,强化着因此而出现的喜剧效果。

至于《虫样年华》等作品,也都可以找到相似的喜剧手法。

最后是诸如讽刺、误会、偶然性等其他一些技法。比如,在《娱乐是个圈》里,男主人公不惜花光全部积蓄、得罪众多亲友、背负一身债务、抛弃多年女友,只为了出一张专辑,以打入娱乐圈。但就在付出这样大的代价之后,其所投靠的音乐公司却已经关门大吉,这是典型而尖锐的讽刺。

而在《盛糖乐队》里,女主人公与其母亲之间,由于观念不同、难以沟通,常常会出现一些令人忍俊不禁的场面,这是明显的误会手法的使用。

同样,用偶然性来产生喜剧效果,也相当常见。在《虫样年华》的片头,男主人公求职时,偶遇女主人公,随即产生一段引人发笑的喜剧故事。这种偶遇不仅是为了产生“笑”的结果,而且更为重要的,是构成影片大的结构,并为其后的情节进展与男主人公的最后转变埋下伏笔。

于是,最终,多种喜剧技法的综合使用,实际上为四部影片喜剧效果的形成做出了突出贡献。

其三,平民化的主人公。四部作品中,可以说是无一例外,均以平民式的人物作为影片主人公,并且主要讲述发生在普通人世界里的种种故事。

在《虫样年华》中,出身于铁路司机家庭里的男主人公,不可能凭借家庭关系去谋得一份理想的工作。而来自家庭与社会的压力,又使其百无聊赖的生活,显得更加没有价值。为此,他曾在楼顶徘徊,却不甘心就这样死去。此时,一个女孩的出现,对其产生了重要影响。为了生存,这个女孩做了许多份的兼职。而父亲由于痛恨儿子的无所事事突发脑溢血,也对身为“啃老族”的儿子,在心理上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于是,这个小人物,终于认真地反省了自己的所作所为,并开始了人生的重大转变。

同样,在《娱乐是个圈》里,主人公也有一个巨大转变。开始时是疯狂投入,不顾一切,甚至在倾家荡产之后,还借遍了亲戚朋友的钱。连深爱他的女友,也因此而离开。不过,当梦想终于破灭,他在失败中也领悟到世上有许多事情,比成为明星更加宝贵。此外,片中其他一些人物,也被塑造得相当精彩。比如,刚入行的女娱乐记者、被操纵的明星、飞扬跋扈只知赚钱的娱乐公司老板以及冒充著名经纪人的老板司机,乃至一对来自农村却在城市里难以相见的情侣,都给人以深刻印象。

至于《双人床条约》,其男主人公也只是一名普通的摄影师。而他在中年夫妻情感危机中的种种感受,尽管被夸张和放大,也仍然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同时,与其关系密切的三位女性—妻子、女儿和年轻的追求者,也都是现实中“中年危机”酝酿或爆发期内所涉及的主要对象。因而,这场一个男人与三个女人的故事,在某种程度上,会给观者带来一些强烈的感受。

而人物关系最简单的影片,大概要数《盛糖乐队》了。片中,四个普通的女生,加一位平凡的中年母亲,再加一位稍大点的热爱音乐的男生,便构成了人物的基本阵容。由于影片属于音乐喜剧的电影类型,这种相对单纯的人物谱系,更有利于音乐元素与励志主题的发挥和演绎。价值观

四部影片的内容均蕴含两大文化内涵。

其一,趋近于主流意识形态。尽管四部影片在题材、内容与形式表达上都各有其不同之处,但在贴近主流意识形态这一要点上,却大致相同。

在《虫样年华》中,对于“啃老族”的生活方式,基本上是持否定态度,但其重点却不在于如何揭露或者批判这一社会现象。实际上,影片的核心思想,主要还在于他们的转变—从寄生于家庭到有益于社会的转变。在这一过程中,他们也经历了磨难,付出了代价,直至最终的觉醒。从以个人为中心,到能兼顾家人的感受,以及对社会职责的担当,也体现了他们在走入成人世界之后有波折的成长。于是,在主人公回归主流社会的同时,我们也体会到影片所秉持的主流意识形态的思想。

在《娱乐是个圈》里,尽管娱乐圈鱼龙混杂,具有某些阴暗面,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