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15 01:01:44

点击下载

作者:苏便苓等

出版社: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失眠

失眠试读:

“贴心大夫”要说的“贴心话”

每一本书的开头都有一个“前言”,介绍一下为什么要编这本书,书的主要内容和特点,以及编写的方法等。《贴心大夫》这套丛书也不例外。既然叫“贴心大夫”,就要向您说几句“贴心话”,使它成为您的知心朋友,身边的医生,健康的顾问。

首先,说一下医学与健康和生活的关系。医学可以说是一切科学的基础科学,或称为大众科学。因为医学与每个人都有密切的关系,谁也逃脱不了生、老、病、死的自然法则,都应该学习医学,把了解和掌握必要的医学知识,作为人生健康生活的第一要素。

有人把健康比喻为“1”,家庭、事业、爱情、金钱等比喻为“0”,有了“1”作为支架,后面加一个“0”便成为“10”,加两个“0”便是“100”,只要“1”不倒,“0”越多,你拥有的也越多。如果“1”倒了,什么事业、家庭、爱情、金钱等都不存在了,等于“0”。身体是“寓思想之舍”、“载知识之车”,每个人都要珍惜健康的身体。

健康与国民经济建设有着密切的关系。国家领导人曾提出“没有健康就没有小康”。的确是这样,特别在农村,疾病是致贫的重要因素之一,越得病越穷,越穷越得病,形成恶性循环。因此,医药卫生工作是支持“三农”的一项重要内容,它与人民的健康和小康建设密切相关。

随着医学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医药卫生工作应该把“以疾病为中心”转变为“以健康为中心”,深入贯彻“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不治已病,治未病”,把医学知识教给群众,做到无病早防,有病早治。

基于以上认识,河北省委宣传部、河北省卫生厅、河北省科学技术协会和河北出版集团,从医药卫生、出版、科学普及工作方面贯彻落实中央提出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策划了《贴心大夫》这套丛书。这套丛书作为一项医学科学普及工程,作为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必然会成为党和政府的群众性贴心工程。

其次,介绍《贴心大夫》丛书的主要内容和特点。我们许多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到医院看病,挂号、排队,终于轮到自己了,大夫问完了病情,或者先开一堆检查、化验单,或者直接诊断、开药。患者还有许多话要问大夫,但看到后面排队候诊的病人以及大夫疲惫的面容,就不好意思再详细询问了,只能带着一头雾水去做检查、取药。这时候,患者多么希望有位大夫能够耐心细致地给他讲讲这种病到底是怎么回事?为什么要做这些检查?治疗的效果如何?有什么后果?日常生活中注意什么?怎么预防等等。《贴心大夫》丛书就是满足了患者的这一心愿,搭起了医患双方进一步交流的平台,对医生来讲,书不仅仅是门诊工作的延续,而且是医生进行健康教育的舞台;对患者及其家属来说,书又是获得科学防病治病知识的课堂。

常见病和多发病有几百种之多,这套丛书将分批推出,每病一书,按病名确定书名(如冠心病、骨质疏松症)。每一本书主要回答六个问题:

1.为什么会得这种病:了解致病的原因,什么情况下什么人易得此病,包括起居、饮食、季节、环境等,为预防打好基础;

2.有哪些表现:包括症状和体征,应与哪些病鉴别,以及可能发生的并发症;

3.需要做哪些检查:了解检查的目的,知道正常和异常结果怎么看,以及如何配合检查和检查前后应注意的事项;

4.如何治疗:了解本病常规治疗和特殊治疗方法,各有哪些优缺点,如何正确对待,以及建立良好的医患和谐关系;

5.疾病的预后和康复:了解本病的预后,如何预防复发,康复应注意的事项,以及家庭护理、常备药物、合理膳食等;

6.预防:通过对该病的病因和种种表现,关键在于使广大人民群众对此病有所了解,防患于未然,做好预防工作。

通过上述六个方面的介绍,掌握该病的知识,达到无病早防,有病早治。全书在手,做到“小病不出门可自治,大病早就医去医院”。

这套丛书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通俗性:采用大众语言讲解医学术语,患者及家属能看得懂,并以生活“比喻”帮助了解;

2.实用性:学以致用,用得上。一人读书,全家受益,成为“家庭小医生”、左邻右舍的“健康小顾问”;

3.科学性:不仅知其然,还要了解其所以然。通过临床病症的表现,讲基础理论,理论与实际结合。贯彻“一分为二”的两点论讲解、诊断和治疗,避免绝对化,不会使群众无所适从;

4.权威性:这套丛书的作者,都是具有丰富经验的临床医生,其中多数是某一专科的专家,并介绍了他们所在单位、姓名、联系方式、出诊时间等,便于联系,又成了就医指南。

这套丛书包括多种病,由于每种病的性质、表现的多样性和特殊性,故写法有所不同,每本书的体例不一;又由于作者较多,写作风格各异。这既是各本书的特点,如果从整套书的体例来讲不一致也是缺点。在编写过程中,还是以方便读者阅读为出发点,体例服从不同病特殊性的写法。

人民群众的健康既是工作,更是事业。愿这套《贴心大夫》丛书的出版,能走向社会,进入家庭,成为人们的良师益友;走进医院,进入病房,使医院不仅是医疗中心,同时也是医学宣传教育中心。李恩于河北医科大学2006年1月

睡眠的一般知识

睡眠的概念

睡眠是人们每天都需要的,大多数人一生中的睡眠时间超过生命的1/3。但是睡眠的确切定义,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有不同的内涵。最初人们认为:当人和动物处于一种静止不动的状态就叫睡眠。这个定义显然是不严密的,当一个人躺着闭目养神的时候,你能说他是在睡眠吗?20世纪30年代初,一位法国学者认为,睡眠是身体内部的需要,使感觉性活动和运动性活动暂时停止,给予适当刺激就能使其立即觉醒的状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用电子仪器记录动物和人的脑电活动,将睡眠和觉醒状态作比较,发现脑电图记录没有明显差异,从而对睡眠有了新的认识。目前,睡眠的定义是:由于脑的功能活动而引起动物生理性活动低下,给予适当刺激可使之达到完全清醒的状态。但此定义仍不完善,因为人体的许多生理机能在睡眠时相对更加活跃。

睡眠在人类生活中确实占了很重要的地位。每天24小时,睡眠8小时,即占去了一天的1/3。睡眠不仅可以消除疲劳,而且在睡眠过程中身体必需的物质又重新获得补充,以保证有足够的精力进行活动和工作。人的生命始自睡眠,睡眠是自然界赐予人类最聪明、最完美的摄生方法。我们要维持身体的健康,就必须使睡眠和活动交相更替,以取得平衡。

睡眠的作用

(1)消除疲劳,恢复体力:睡眠是消除身体疲劳的主要方式。因在睡眠期间胃肠道功能及其有关脏器,合成并制造人体的能量物质,以供活动时用。另外,由于体温、心率、血压下降,呼吸及部分内分泌减少,使基础代谢率降低,从而使体力得以恢复。(2)保护大脑,恢复精力:睡眠不足者,表现为烦躁、激动或精神委靡,注意力涣散,记忆力减退等。而睡眠充足者,精力充沛,思维敏捷,办事效率高。这是由于大脑在睡眠状态下耗氧量减少,有利于脑细胞能量贮存。因此,睡眠有利于保护大脑,提高脑力。(3)增强免疫力,康复机体:人体在正常情况下,能对侵入的各种抗原物质产生抗体,并通过免疫反应将其清除,保护人体健康。睡眠能增强机体产生抗体的能力,从而增强机体的抵抗力;同时,睡眠还可以使各组织器官自我康复加快。(4)促进生长发育:睡眠与儿童生长发育密切相关,婴幼儿在出生后相当长的时间内,大脑继续发育,这个过程离不开睡眠;且儿童的生长在睡眠状态下速度增快,因为睡眠期血浆生长激素可以连续数小时维持在较高水平。所以应保证儿童充足的睡眠,以保证其生长发育。(5)延缓衰老,促进长寿:许多调查研究资料表明,健康长寿的老年人均有一个良好而正常的睡眠。(6)保护人的心理健康:睡眠对于保护人的心理健康与维护人的正常心理活动是非常重要的。因为睡眠不足的人,可以出现头疼、头晕、无力、注意力不集中、精力不足,使工作、学习效率下降,生活质量受影响等。(7)有利于皮肤美容:睡眠过程中皮肤毛细血管循环加快,其分泌和清除过程加强,加快了皮肤的代谢和再生,所以睡眠有益于皮肤美容。

睡眠的生理过程

现代研究发现,睡眠有两种状态,睡眠过程是由这两种性质不同的状态交替出现而组成。正常人在晚上8小时睡眠中,两种睡眠要循环交替4~5次。这两种睡眠分别叫正相睡眠与异相睡眠。

正相睡眠,又称慢相睡眠或慢波睡眠,英文缩写为NREM。在研究中发现,人们由清醒到嗜睡而进入睡眠以及睡眠加深的各个阶段,脑电图中正常的α波随睡眠的加深而减少,直到完全消失,并出现每4~6秒1次的慢波和每秒0.5~3次的高波幅的梭形慢波,故称这一阶段为慢波睡眠。这一阶段人的呼吸变深、变慢而均匀,心率变慢,血压下降,全身肌肉松弛,但肌肉仍保持一定的紧张度。根据睡眠深度的不同又将正相睡眠分为嗜睡、浅睡、中睡、深睡4个阶段。前两个阶段,因为入睡不久,睡眠不深,对外界环境仍保持一定的反应,所以易因外界干扰而醒来,即使不醒来,也能保持一定的反应,就像有的学生在课堂上打瞌睡,老师说话声仍能听到,但他确实在睡觉;后两个阶段称熟睡阶段。这4个阶段是循序进行的,但可因某种因素的影响而停留在某一阶段。一般由清醒到第四阶段需80~120分钟,而后进入异相睡眠。

异相睡眠,又称快相睡眠或快波睡眠,英文缩写为REM。这一阶段,脑电波由慢波变为快波,双眼球可以以每分钟50~60次的速度摆动,人体的感觉功能比在正相睡眠时进一步减退,肌肉也更加松弛,肌腱反射亦随之消失,这时期的血压较正相睡眠时升高,呼吸稍快且不规则,体温、心率较前阶段升高、加快,身体部分肌肉,如面肌、口角肌及四肢的一些肌肉群可出现轻微的抽动,阴蒂充血,阴茎勃起,胃液分泌增加,肾脏对尿液的浓缩功能增强,大脑的血流量明显增加,胎儿的胎动亦明显增加。

这一阶段,体内各种代谢功能都明显增加,以保证脑组织蛋白的合成和消耗物质的补充,使神经系统正常发育,并为第二天的活动积蓄能量。梦也在这个时期发生。

正常人的睡眠需要6~10小时

一个完整的睡眠应该是从第一期到第五期,然后再回到第二期,如此重复几次。从第二期到第五期通常需要1.5~2小时。

如果能在第一个周期就过渡到最深的睡眠状态才是最理想的。

统计结果表明,充分而令人满意的睡眠,通常需要有4~5次的快波睡眠(眼球快速运动的睡眠),如果我们用前面所说的一个周期需要1.5~2小时来计算的话,充分的睡眠需要6~10小时,因此取折中数字,理想的睡眠时间是8小时。

事实上,因为每个人的条件不尽相同,并非每个人都非要睡8小时不可,只要是在6小时的范围内就已经足够了。

另外,睡眠时间的长短和年龄有密切的关系。年龄越高,睡得越少,这是因为我们的神经细胞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减少。睡眠是脑部的一种活动现象,由于我们的神经细胞减少,自然也就影响我们的睡眠时间。要得到充分的睡眠,则必须有足够的慢波期(第二期至第四期)和快波期。因为两者性质和所产生的效用完全不同,缺少其中任何一种都不足以达到完全的睡眠。

慢波睡眠的效用在于消除疲劳。婴儿的睡眠中第四期占的比例非常大,这是因为发育所需的激素(生长激素)在这个期间大量分泌;还有,咬牙、打呼噜、说梦话等现象也都是在慢波睡眠时才会发生。

一旦进入快波睡眠期,上述这些现象就完全停止。有的学者发现,该期有心跳不规则地加快、呼吸急促、血压上升、胃酸分泌增多等现象;而且脑出血、心脏病发作等也多在快波睡眠期中出现;同时,胃溃疡的出血、孕妇生产等也有在快波睡眠期出现的倾向。快波睡眠期的睡眠,不但没有消除生理上疲劳的效果,相反的,还会引起生理上的极危险的状态。另外,快波睡眠期的最大特征就是做梦。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知道,睡眠并不只是生理上单纯的休养,还有更积极的平衡精神的效用。我们也知道,充分睡眠所需的时间因人而异,从6~10小时不等,这种时间的差距是因为每个人睡眠的深浅不同所致。也就是说,睡眠中深睡时间较长的人,自然只需较短时间的睡眠就够了;相反,整个睡眠浅睡期占多数的话,就需要较长时间的睡眠才能完全消除疲劳。

正常的睡眠需要的条件

正常的睡眠需要以下7个条件。(1)稳定的情绪:无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情绪,如兴奋、欣喜、忧虑、绝望以及烦躁等,都可以影响睡眠。生活中发生的重大事件,如各种意外、亲友死亡等,皆可直接影响睡眠,但这种影响应是暂时的。我们要学会稳定自己的情绪,调整自己的心态,转移自己的注意力,使自己很快平静下来。(2)安静的环境:安静的环境也是睡眠的必要条件。任何人在嘈杂喧闹的环境中都是难以入睡的,如果住在机场、车站及马路附近,一时不可能迁居到一个安静的环境,则要培养和提高适应环境的能力;或在遇建筑施工时,可适当加强隔音设施,以尽可能减小各种噪声干扰。(3)光线和温度:强烈的光线影响睡眠,因此睡眠时应闭灯或将室内光线调暗,那些因为夜班而只能白天睡觉的人,应拉上窗帘,使室内变暗。室内温度过高或过低都可使人感到不适,影响睡眠。(4)适当的卧具:人要有良好的睡眠,就需要一些适当的卧具,如枕头、被褥、床等。软硬适当的床及床褥给身体以舒适的享受,使用药枕能镇静除烦。(5)健康的身体:疾病,尤其是疼痛、咳嗽、喘憋等症状,都能影响睡眠;一些神经官能症、神经衰弱的患者睡眠也常不好,应找专科医师咨询和治疗。(6)必要的体育锻炼:大家都知道生命在于运动,适当的体育运动,不仅能强壮身体,还能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使机体及时将无用的废物排出体外。同时,体育锻炼也使大脑的神经有秩序地工作或休息,促进人体更好的睡眠。(7)改正睡前不良习惯: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如睡前抽烟、饮酒、喝刺激性饮料以及读书,均可影响睡眠,应加以改正。要尽量使自己在睡前精神松弛,安静从容,以利睡眠。

睡眠的质量标准

睡眠的质量一般用下列标准进行衡量:(1)入睡快,在10分钟左右入睡。(2)睡眠深,呼吸深长而不易惊醒。(3)无起夜或很少起夜,无惊梦现象,醒后很快忘记梦境。(4)起床快,早晨起床后精神好。(5)白天头脑清楚,工作效率高,不困倦。

另外,也有的研究认为,按照人体生物钟,遵循体温节律安排睡眠。当体温低时就寝,就可以满足正常的睡眠,而这个满足就是睡眠的质量标准。

睡眠和性格的关系

睡眠多少与性格有明显的关系。经过大量、广泛、深入的研究后发现:睡眠时间短的人,大多是乐天派,他们工作积极,学习孜孜不倦,事业上富有雄心壮志,对美好的理想充满信心,而且胸怀广阔、勤奋,是容易适应社会、脚踏实地的人。具有这种性格特征的人,在医学上称之为“外向型”性格。反之,睡眠时间长的人大多属于自寻烦恼的人。这种人在工作上常常小心谨慎,学习兴趣广泛,喜欢穷思苦想,甚至有些吹毛求疵,富有艺术创造性,也有独特的见解。但大多数人遇到困难时喜欢发牢骚、好埋怨,受挫折后易沮丧,易退缩,即使小病也呻吟不止。具有这种性格特征的人,在医学上称之为“内向型”性格。

睡眠与环境和季节的关系

不同的环境、季节变化,亦影响睡眠时间的长短。

一般来说,春、夏宜晚睡早起,每天需睡5~7个小时。秋季宜早睡早起,每天需睡7~8个小时。冬季宜早睡晚起,每天需睡8~9个小时。

阳光充足、天气炎热的日子,一般人的睡眠时间短。气候恶劣的天气里,如下雨天,气温较低的冬季,一般人的睡眠时间长。随着地区海拔的增高,一般人的睡眠时间稍有减少;随着纬度的增加,一般人的睡眠时间要延长。

人随着年龄的不同睡眠时间也不同

失眠的年轻人,多数抱怨入睡困难,而一旦入睡后则睡得很好;与此相反,患有失眠症的老年人,没有入睡困难的问题,但由于疾病及生理变化,致使整个夜间及凌晨醒的次数增多。研究表明,青年人夜间平均觉醒次数为5.8次,而老年人平均为21次,老年人夜间醒来的次数是青年人的3.6倍。可见,青年人入睡后的睡眠相对稳定,老年人的睡眠比较表浅,而且中间频频醒来,整夜睡眠都处于不安定状态,使睡眠呈片段化,稍有动静就会立即醒来。一些单位夜间值班员多由老年人担任,可能与此有关。

睡眠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可以出现不同的变化,即使在同一年龄阶段,有些人睡眠差异也很大。有的健康成人一夜睡眠3小时或更少,而无不良影响;也有的成年人一夜睡10~12小时,一旦只睡7小时就会感到缺乏睡眠,并出现困倦。

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到底睡多长时间才符合生理要求呢?一般来说,新生儿除了吃奶和换尿布以外,其余时间都在睡,每天睡18~22小时;1~2岁的儿童每天睡13~14小时;2~4岁的儿童每天睡12小时;4~7岁的儿童每天睡11小时;7~15岁的儿童每天睡9~10小时;15~20岁的青少年每天睡8~9小时;成年人每天睡8小时左右;老年人每天睡5~6小时。女性比男性的睡眠时间相对要多一些。

有人根据我国现有生活条件,提出中小学生(6~18岁)一昼夜睡眠一般不应超过8小时;19~55岁的青壮年一般不应超过7小时睡眠;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一般应6小时左右睡眠。当然,上述睡眠时间只是一个参考时间,各人睡眠多少,还应根据自己的体格、营养状况、生活条件、环境,以及脑力与体力劳动强度等综合因素来考虑。

午睡的作用

可能的话,绝大多数人都愿意在午饭后睡一会儿,这并不是我们懒散,而是由于我们体内的生物节律在起作用,而午睡恰恰是人体保护生物节律的一种方法。

德国的研究者坎贝尔认为,睡眠周期是由大脑控制的,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生某种变化;同时发现,午睡是自然睡眠周期的一个部分。而佛罗里达大学的一位睡眠研究专家说,午睡已经逐渐演化成为人类自我保护的方式。最初,午睡可能只是人们为了躲避正午的烈日,后来逐渐变成一种习惯;那时的人类是生活在暖热的地区,户外劳动是人们维持生存最基本的条件。因此午睡成为人们避免遭受热浪袭击的方法。

近年来,德国精神病研究所睡眠专家们研究发现,人体除夜晚外,白天也需要睡眠。在上午9时、中午1时和下午5时,有3个睡眠高峰,尤其是中午1时的高峰较明显。也就是说,人除了夜间睡眠外,在白天有一个以4个小时为间隔的睡眠节律。专家们认为,人白天的睡眠节律往往被繁忙的工作和紧张的情绪所掩盖,或被酒、茶之类具有神经兴奋作用的饮料所消除。所以,有些人白天并没有困乏之感。一旦此类外界刺激减少,人体白天的睡眠节律就会显露出来,到时候会有困乏感,到了中午很自然地想睡觉。倘若外界的兴奋刺激完全消失,人们的睡眠值亦进一步降低,上、下午的两个睡眠节律也会自然地显现出来。这便是人们为什么要午睡和老年人为何白天要打几个盹的道理。

怎样才能睡好午觉

(1)不要饭后即睡:刚吃了午饭,胃内充满了食物,消化机能处于运动状态,如这时午睡会影响胃肠道的消化,不利于食物的吸收,长期这样会引起胃病;同时,也影响午睡的质量。(2)注意睡的姿势:正确的姿势是将裤带放松,便于胃肠的蠕动,有助于消化。而一些人习惯或由于条件所限,在午饭后坐在椅子上或沙发上打盹,也有的趴在桌子上午休。这样不但休息不好,而且有碍健康。趴坐而眠者,有时会感到头晕、头痛、耳鸣、视物模糊和面色苍白,需要一段时间才能逐渐恢复。这是因为,当人们睡眠时,心脏收缩力减弱、心跳减慢、血压下降,以致流经脑部的血液相对减少,若是趴坐而眠,因体位关系而使脑部血液进一步减少,从而导致上述一系列不适,特别是中午饱食之后,其症状尤为显著。趴坐而眠,周身的肌肉不能得到很好的放松,不利于消除疲劳。因此,午休之时应当平卧休息,如果条件不允许,可睡躺椅休息。(3)时间不宜过长,以1小时为宜:研究认为,人的睡眠分浅睡眠和深睡眠两个阶段,是周期性循环交替。一般人在入睡80~100分钟后,便由浅睡眠进入深睡眠阶段,这时大脑的各中枢神经的抑制程度加深,脑组织中许多毛细血管暂时关闭,流经脑组织的血液相对减少,体内代谢过程逐渐变慢,若在此时醒来,就会感到周身不舒服而更加困倦。这是由于被抑制了的大脑皮质还未解除抑制,关闭的毛细血管还未开放,大脑出现暂时的相对的供血不足,造成一时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所致,这种症状短则十多分钟,长则半个多小时才能消失。就一般人而言,每个人可根据自己的职业、劳动强度、个人差异而适当伸缩,以午睡的自我感觉为标准来决定午睡的时间。

最后需要注意的是,午睡是人体生物钟调节的结果,只有需要午睡才睡。千万不要强迫自己午睡,更不能为午睡而服安眠药。

睡眠中为什么会做梦

梦发生在睡眠过程中,这几乎是人人都知道的一条生活经验。奥地利著名精神病学者和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曾经指出:“一切梦的共同特性,第一就是睡眠。”

现代对睡眠与梦的研究发现,睡眠实际上包括两种状态,一种是非眼球快速运动的睡眠,又叫正相睡眠,在这个阶段中,没有眼球快速运动;另一种状态称为眼球快速运动睡眠,又叫异相睡眠,在这个阶段中,一个显著的特点是睡眠中出现眼球快速运动。在睡眠过程中,这两种状态交替发生,呈周期性变化。当睡眠进入眼快动睡眠阶段时,睡眠者往往正在做梦。

大多数睡眠实验报告,从眼快动睡眠中唤醒后对梦的回忆率为90%~95%,有个别报告低于这个数字,但最低有74%。因此,眼快动睡眠又被称为有梦睡眠,而非眼快动睡眠被称为无梦睡眠。有梦睡眠与无梦睡眠,共同构成了整个睡眠过程。因此,梦完全依赖于睡眠过程,是发生在睡眠过程中的一种特殊现象。

做梦对睡眠的影响

长期以来,关于梦对睡眠的益害,众说纷纭。有人认为,做梦会影响大脑的充分休息,因而梦多不利于人的健康。但是,联邦德国脑神经学专家科恩·胡贝尔教授的研究成果表明,做梦是对大脑有益的正常生理活动,有益于锻炼大脑的功能。

人的大脑中有一部分细胞在人醒的时候,是不工作的,只有在人睡着的时候,这部分细胞才开始活动。这部分细胞如不使用,就会趋于衰退,所以需要有“表现”其功能的机会,这一过程就产生了梦。引起梦的原因,是由于睡眠时,中枢神经系统受到外界影响的结果。梦是在睡眠时,一些没有被完全抑制的皮质细胞群的工作所引起的。人在一夜的睡眠中,从无意识状态的沉睡进入奇妙的色彩缤纷的梦幻一般有2~6次。在做梦的这个阶段,眼球在闭着的眼皮下转动,这时,人脑相对来说是静的,但仍然在活动,可从脑中测到快速紊乱的电波,其强度有时竟能超过白天活动的强度;脑内有一种神经中心,它的职能就是在人做梦时抑制其肌肉活动,使梦中的行为不会超出精神范围变成行动。

有些人觉得做梦影响休息,夜里做梦后白天就感到有气无力,其实,这是一种心理因素所致。做梦者总把梦中的内容和自己心情不愉快的事情联系在一起,使思想负担加重,精神情绪受到压抑,从而出现种种不适现象。做梦是一种解除疲劳的休息,而不是被动的心理补偿,是能够回忆的,能够调节大脑皮质兴奋与抑制处于相对平衡的积极休息过程。生理学家告诉我们:人的大脑皮质的兴奋与抑制的过程,每时每刻都应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下,两种睡眠状态的交替出现,就是在不断地进行调节的结果。深度的无梦睡眠是一种抑制过程,可以使大脑得到充分的休息,补充能量,解除疲劳;而有梦睡眠则是大脑皮质中少数细胞的兴奋,有节奏地刺激大脑,使其保持一定的兴奋水平,从而起到稳定机体的调节作用。这样一来,大脑皮质的兴奋和抑制水平始终处于相对的平衡生理状态下,更有利于白天的工作和学习。

科学家认为,人的智慧潜力是很大的,在一般情况下只用了不到1/4,另外3/4潜藏在无意识之中,做梦便是一种典型的无意识活动。通过做梦重新组合自己的知识,把新的知识和旧的知识合理地结合起来,进行整理、储备,最后存入记忆的仓库之中,使知识成为自己的智慧和才能。

做梦是人的生理本能,我们不必为自己做了美梦而欣喜万分,也不必为做了噩梦而沮丧,因为,做梦本身对人及睡眠都有一定的益处,除非你夜夜惊梦不得安眠。果真如此的话,则应找医生看看。

说梦话对睡眠的影响

说梦话又叫梦呓,即在睡眠中讲话或发出某种声音,有时是清晰的句子,有时嘟嘟囔囔不知在说什么。几乎人人都说过梦话,偶尔还会高喊几声,甚至可以同睡在旁边的人进行短暂的对话。

近些年的研究表明:梦呓可以发生在睡眠的任何阶段,既可以发生在做梦较多的异相睡眠期,又可发生在正相睡眠期;既可发生在第一、二期的浅睡阶段,又可发生在第三、四期的深睡阶段,且更多的是发生在正相睡眠期睡眠的第二阶段,即浅睡阶段。

梦呓的表现形式很不一致,可以仅是嘴唇无声的动作,或是含混不清的叽里咕噜;可以是构音不清的只言片语,或是发音清晰、语言正确的流利语言。而梦呓的内容多是白天发生的某种事件的陈述、看法或愿望,且是一种正常的现象,所以梦呓对睡眠没有影响。

睡眠中做噩梦是怎么回事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反复出现的噩梦,可能是疾病的征兆。我国古代医书《灵枢·淫邪发梦》篇就详细讨论了梦境与脏腑虚实的关系。近代,国外医学家用对梦的分析来预报人体某些疾病及发生的部位。据说,疾病所致人体组织内生化的改变,可以破坏体内血清的平衡,这种白天大脑无暇顾及的疾病初起的微弱信息,在睡眠中却能反映出来。因此,重复出现的噩梦,往往是疾病的征兆。如冠心病及心脏病患者,往往梦到被追赶、心中恐惧、呼喊不出而突然惊醒。我们应该及时到医院检查,以排除相应的疾病,并可以使噩梦不会再出现。

睡眠中咬牙是怎么回事

睡眠中咬牙,又叫磨牙,是在睡眠中咀嚼肌呈节律性收缩,上下牙紧紧咬合滑动,发出很响的咯吱声。一般人不会醒,即使醒了也不知道自己在咬牙。咬牙时一般没有做梦的体验,如果注意观察,可以看到身体的活动和心率的增加。

咬牙严重的人,晨起会觉得两腮酸痛、头痛,有时伴有牙周组织损伤,补过牙的人夜间咬牙,可能会把填充料咬掉吞下。

咬牙在小儿期及青春期发生率高,可达15%左右,随年龄增长发生率减少。咬牙的人一般无明显的情感障碍或人格特征,患蛔虫病时,蛔虫产生的毒素及其代谢产物,被人体吸收后能出现神经系统症状,磨牙就是症状之一。儿童在白天玩得过于兴奋,入睡后磨牙可加剧。一部分人由于紧张、愤怒、焦虑或酗酒,也可使磨牙加剧。

咬牙,目前没有更好的治疗方法,严重者可戴特制的护齿,另外,积极治疗蛔虫病可以减少磨牙。

睡眠中打鼾是否正常

打鼾,俗称打呼噜,成年男人发病率较高。据统计,人群中每8个人就有1个人睡觉时打鼾。

打鼾是因为入睡后用口呼吸,上呼吸道变窄,气流振动舌根、软腭及喉头周围组织发出的声音。有的人鼾声很大,以至于影响他人的睡眠。打鼾的人并不知道自己在打鼾,如果没有呼吸暂停,对身体的影响不大。打鼾可因嗜酒、嗜烟、肥胖、上呼吸道感染及过敏性鼻炎等而加重,还有部分人劳累后加重。戒除不良嗜好、减肥、治疗相应疾病及充分休息、合理起居,可以减轻本病的发生。治疗打鼾最有效的方法是手术,如软腭成形术、扁桃体成形术等。

失眠的概念及影响因素

什么叫失眠

失眠是睡眠障碍的一种表现形式,是指睡眠不足,或睡眠不深、不熟,从而产生一些不适的感觉,比如疲倦、乏力、头痛、情绪不佳及注意力不集中等。一般地说失眠呈现以下3个特点:起始失眠、间断失眠及终点失眠。

在失眠的诊断上,至少连续3周感到睡眠不足,并引起明显的功能障碍,才能诊断为失眠症,而不管每夜实际睡多少小时。

失眠患者通常有以下几种表现:①入睡困难。②早醒,醒后无法再入睡。③睡眠质量下降,表现为睡眠不深、蒙目及多梦,睡醒后仍感没精神。④睡眠时间明显减少。⑤发病时间长短不一,短者数日可好转,长者持续数日难以恢复。

据统计,在我国一般人群中失眠的发病率为10%~20%,男女差别不大。

怎样判断是否患有失眠症

夜不能寐对很多人来说是一种煎熬,甚至有人一提到睡眠,便感觉到紧张、担心。经常有人提出这个问题:“我是不是患了失眠症?”

失眠症指的是原发性失眠,表现为持续长时间的对睡眠的质和量的不满意,因此感到忧虑或恐惧,并在心理上产生恶性循环,从而使本症持续存在。那么,如何判断是否患有失眠症呢?

失眠症有如下特点:①失眠症患者几乎以失眠为惟一的症状,包括难以入睡,睡眠不深、多梦,早醒,或醒后不易再入睡,醒后有不适感、疲乏或白天困倦等。②对失眠这一症状及其产生的结果极度关注。③患者对睡眠的数量、质量不满意,因而极度苦恼,或其社会功能受损,不能参加正常的工作、学习活动。④失眠至少每周发生3次,并且至少已持续1个月。⑤排除其他原因导致的继发性失眠。

偶尔失眠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见,在心境不佳、用脑过度、环境不适应、工作紧张及睡前因某种原因引起兴奋的情况下出现的失眠,属人体的正常反应,这种短暂的失眠在大脑的自动调节和我们自身适应的过程中可很快恢复正常,不能诊断为失眠症。

失眠不一定是失眠症

失眠与失眠症是有区别的,失眠不一定是失眠症。

失眠是一种症状,可以是临时的、偶发的,也可以是长期存在的。失眠的主要症状是睡眠出现种种障碍及睡眠不足,其表现有多种,如入睡困难,躺到床上很久也无法入睡;或者即使睡着了睡眠也浅,微小的动静就被惊醒;或者迷迷糊糊,时睡时醒;或者睡得少,总的睡眠时间减少,可以表现为睡得迟,醒得早,中间亦醒几次;或者整夜难眠,或没有困意;或长期失眠,久治不愈。上述这些症状,不是截然分开的,常常交织在一起,有的失眠者可同时有一种以上症状。只有长期(1个月以上)睡眠不足,引起明显的不良后果,包括头痛、思考能力下降、警觉力与判断力下降、免疫功能低下、内分泌紊乱等,才可诊断为失眠症。失眠症可使免疫功能下降,抵抗力降低,从而诱发、加重其他疾病,还可能在精神不振情况下出现工作失误。因此,失眠症是一种必须引起充分重视的社会性疾病。不过,对于一过性、偶发性失眠,经适当协调,失眠即可消失,这不属于疾病的范畴。

假性失眠

失眠是患者主观感觉到的症状。在众多的失眠者中,有一部分是真正的失眠者,而另一部分则是睡眠范围的正常变动,即假性失眠。

关于假性失眠,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认识。

第一是关于睡眠时间的问题。认为每日睡眠低于7小时就算失眠。人从出生到老年,不同年龄实际所需的睡眠时间大体如下:初生儿除食乳外几乎整天处于睡眠之中。几个月的婴儿平均每天需睡20个小时左右,白天睡4~5次,每次约2小时。1~2岁幼儿需睡15个小时左右,白天需睡2~3次,每次1个多小时。3~7岁需睡12个小时左右,白天仅睡1次,时间更短。8~18岁需睡8~9个小时,白天可以不睡。成年人一般8小时左右。在成年人中,也有一个年龄段的划分。一般而言,18~50岁的人群,每天需睡7~8小时,50~70岁的人群,每天需要6~7小时的睡眠时间。并且即使是同一年龄段的人群中,每个人对睡眠的需求量的差异也是很大的。有的人需用10~12小时的时间来睡觉,而有的人一天只睡3~4个小时就够了。对于前者来说,只睡5~6小时就会产生失眠的感觉;而对于后者来说,只要其本人感到睡够了,精力恢复了,即算正常的睡眠。我们不要因为少于大多数人的平均睡眠时间而称之为失眠。

第二是把正常范围内的变动当作失眠。比如平均睡眠时间较少的人,有时可因晚上有过多的时间醒着躺在床上而感到失眠,这是正常的。还有年老的人相对于年轻人来说,晚上睡眠的时间少了,睡眠深度浅了,早晨醒得早了,这也是正常现象。另外,某些原因所致的短暂失眠,经过一段时间的调节可恢复正常,这也不算真正的失眠,如旅途过于劳累,睡眠环境突然改变,睡眠环境不佳(温度过高或过低、蚊虫叮咬、噪声过大等)以及长途旅行的时差改变,均可影响睡眠。一旦这些因素解除了,睡眠很快恢复。但是如果这些不利于睡眠的因素长期存在或干扰强度过大,或处理不当,使当事人对失眠产生恐惧,一到晚上上床睡觉就紧张、胆小,这样形成恶性循环,那么就有可能发展为失眠症。

第三是自我感觉上的错误。在就诊的失眠患者中,经常有人对医生讲自己整夜不能入睡,而其家人则称“他晚上睡得一点都不少,并且一直在打呼噜,应该睡得很香”。这是因为患者在睡眠过程中心理活动较多,实际上睡得很好,但本人认为自己一直没有睡着。但经客观检测(睡眠多导图)表明与正常人没有明显区别,夜间睡得很好。通过对患者进行疏导解释后,便可打消其思想顾虑,很快恢复正常。

对于假性失眠患者最重要的是使他们认识到自己的睡眠是正常的,这样症状就会自然消失,而不需用药治疗。

早醒也是失眠

失眠通常表现为入睡困难、睡眠不深或早醒后不能再入睡。一般情况下,我们所熟悉的失眠是入睡困难,即躺到床上很长时间不能入睡,从而引起种种不舒适的感觉,包括烦躁、浑身不适、头痛。而睡眠不深是睡眠质量不好,没有熟睡感,将此认定为失眠很多人也有同感。但是如果说早醒也是失眠,也许会有人瞪大了眼睛表示疑惑。古人讲闻鸡起舞,提倡早起床,这么说早醒应该是一件好事,其实不是这样的。我们所说的早醒是尚能慢慢入睡,但一觉醒来才睡2~3个小时,以后则反复不能入睡,或似睡非睡,感觉反复做梦,因此也表现为睡眠不足,同样还常伴有许多不适症状及精神状态不佳的表现。例如:有头晕目眩,心悸气短,体倦乏力,不思饮食,腰膝酸软,注意力不集中,健忘,工作、学习效率下降,乃至失去工作和学习的能力。

因此早醒与我们平时所讲的早睡早起中的早起是不同的概念,早醒也是失眠。

失眠的分型

失眠的分型目前尚无统一的规定,一般有以下几种。(1)按照失眠的时间分为3种:①短暂性失眠(小于1周):大多数人在经受压力、刺激、兴奋、焦虑、身体不适或者生活环境发生改变,或睡眠规律发生变化时(如时差、三班倒等),会出现短暂性失眠。一旦这些因素解除或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短暂性失眠很快会改善,但如果处理不当,一部分人会转变成慢性失眠。②短期失眠(1周至1个月):严重而持续的压力作用下,比如重大躯体疾病或亲朋好友过世,严重的工作或人际关系问题,均可导致短期失眠。这种短期失眠与压力成正相关,如处理不当,短期失眠也可转变为慢性失眠。③慢性失眠(1个月以上):许多慢性失眠是多种原因共同作用引起的结果,引起失眠的因素包括躯体疾病,精神障碍,使用药物、酒精等,睡眠周期障碍及原发性失眠等。慢性失眠为真正的失眠,除睡眠时间明显减少外,还可出现一系列睡眠不足的症状。(2)按照失眠的特点分为3种:①起始失眠:是指入睡困难,即不容易入睡,烦躁不安,心慌不适,辗转床上,往往后半夜才能睡着。②终点失眠:是指早醒,即尚能慢慢入睡,但持续时间短,一觉醒来才睡2~3小时,之后则反复不能入睡,或似睡非睡,反复做梦。③间断性失眠:是指睡眠期间易惊醒,醒后也能入睡,但因夜间多梦,影响了睡眠的质量,故也出现了睡眠不足的表现。

人为什么会失眠

很多因素可引起失眠:有精神因素诱发的,有机体疾病引起的。年龄大小、文化程度和生活习惯,以及工作环境等因素,都与失眠有着密切的关系。(1)年龄因素:失眠与年龄有密切联系,年龄越大,失眠的发生率越高。因为人类睡眠所需的时间与其年龄成反比,婴幼儿睡眠时间最长,儿童、青少年依次减少,到了老年则更短。老年人入睡时间延长,睡眠表浅,易醒,早醒,夜尿多,醒后再入睡难,因而睡眠时间较短,睡眠质量较差。另外,老年人阅历丰富,想事情较多,有的人躺到床上辗转反侧,难于安静下来,这也是老年人易于失眠的原因之一。(2)躯体因素:身体适度疲劳有助于入睡,但过度疲劳则会因为太累而无法入睡。当然,许多躯体疾病都可伴随失眠症状,这些失眠症状常与疾病同时发生,并且与疾病的变化有密切关系。疾病引起的身体不适、疼痛、瘙痒等会令患者不安而难以入睡。有些躯体疾病比如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等常于夜间发作,以至不能舒服地睡觉。当躯体疾病好转后,失眠也会随之减轻或消失。(3)心理因素:本因素也是引起失眠的主要原因之一。情绪紧张,心情抑郁、思虑过多、争强好胜、过于兴奋、生气愤怒等均能引起失眠。80%左右的失眠患者是由于心理因素引起的。长期的紧张、心理压力过大必然影响睡眠。反过来失眠又可影响人的心理状态。失眠者白天感觉精力不足,精神委靡,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不稳定,学习与工作效率下降等。失眠对人的心理影响程度不仅取决于失眠的时间长短和严重程度,还取决于患者的心理状态及对失眠的认识态度。有的人偶有失眠,如环境中的变化,高兴的或悲伤的事情,都可影响人的心理状态,影响睡眠,这是一种正常的心理反应,但他们却过分担心,一到晚上便忧心忡忡,怕睡不着觉,结果越害怕、紧张越睡不着觉,越睡不着觉越害怕、紧张,形成了恶性循环。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虽然患有严重的失眠,但他们能正确地面对,能够做到顺其自然,该做什么做什么,精神状态仍很正常,工作、学习也正常。所以正确认识失眠,以平和心态去面对失眠,对预防和治疗失眠是很重要的。(4)环境因素:适宜的睡眠条件与环境对于失眠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睡眠环境不佳,如居室矮小,温度不合适(过冷或过热),环境噪声太大,及光线过强均会干扰睡眠。或者睡眠环境发生改变,有的人也会不适应从而影响睡眠。如果这些不利于睡眠的环境得到改善,那么失眠症状也会随之好转。(5)其他因素:①药物因素,其不良反应常可影响睡眠,比如大剂量的激素、抗癌药、抗癫痫药、抗抑郁药等。安眠药如果长期应用,会产生抗药性,从而使用药剂量逐渐增加,加大了毒副作用,有害于健康。②吸烟、饮酒引起唤醒和激越而影响睡眠。③生活节律改变,例如飞行时差或三班倒等影响了生物钟节律导致失眠。

失眠伴随的症状

失眠最主要的症状是睡眠不足,它同时伴有许多不舒服症状,最常见的是头痛,反应迟钝,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判断力下降;或疲倦乏力,无精打采,腰膝酸软;或耳鸣耳聋,视物发花;或不思饮食,脘腹胀痛,口中无味;或心慌气短,神情紧张,胆怯恐惧,遇事易惊;或白天昏昏欲睡,想睡又睡不着,不该睡时打瞌睡;或胸闷气短,郁闷不解,严重者面对各种问题往往手足无措,不能充分利用掌握的知识和经验,阅读、书写和思考变得迟缓,因而不能完成正常的工作和学习,导致情绪异常,焦虑烦躁,易激动或情感淡漠。

另外,长期睡眠不足也可以带来一系列的身体损害,可以诱发心身疾病,如心动过速、腹泻、便秘、消瘦、胃十二指肠溃疡、阳痿、性欲减退、抑郁症、焦虑症等,严重者可有自杀行为。

老年人失眠的原因

人到老年以后,失眠就成了困扰老年人的一大问题。老年人的睡眠障碍,主要表现在入睡时间延长,深睡眠减少,易醒,睡眠过程中觉醒次数增多。导致老年人失眠的原因包括以下几方面。(1)脑器质性疾病: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脑动脉硬化程度逐渐加重,患脑梗死、脑出血、痴呆等疾病的人逐渐增多,这些疾病可使脑部血流量减少,导致脑部代谢失调引起失眠。(2)全身性疾病:对于老年人,全身性疾病的发生率也较高。因为人到老年,身体各系统、脏器都在发生老化、衰退,身体抵抗能力也在下降,多种躯体疾病也易发于老年人。如心血管疾病,包括高血压、冠心病、心功能不全等;呼吸系统疾病,包括肺气肿、肺心病、肺部肿瘤;及骨关节疼痛、类风湿性关节炎、肾功能不全、糖尿病和全身瘙痒症等。这些病,可因为疾病本身或其伴随症状而影响睡眠,加重老年人的失眠。(3)精神疾病:据统计老年人中患有抑郁症或抑郁状态的比例高于年轻人。抑郁症患者多有失眠症状,且以早醒、醒后难以再入睡为特点。患者年龄越大,后半夜睡眠障碍就越明显。失眠障碍的严重程度与抑郁症之间有直接关系。(4)心理社会因素: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应激,比如友人失和、亲朋永逝、家庭纠纷、经济困难等都会影响老年人的情绪,使其恐惧、担心、紧张、发愁,这些不良的情绪均会影响老年人的睡眠。加上老年人情感变化比较脆弱、敏感,对一些应激的承受力减弱,易着急,情绪不稳定,容易受外界的干扰引起失眠。(5)生活习惯的改变:许多老年人因为兴趣爱好比较少,自由安排的时间又比较多,精力没地方发挥和释放,晚上入睡过早引起早醒,或白天小睡过多而影响了夜间睡眠,或白天活动太少,体力消耗太少,这样也会影响晚上的睡眠。

老年人失眠的特点

老年人的生物节律与成年人、青少年相差很大,快波睡眠和慢波睡眠明显减少是老年人的特点。在老年人中,失眠的发生率极高,并且有其本身的特点。

相比较而言,老年人入睡时间延长,整个睡眠过程睡眠程度较浅,有小的动静就易惊醒,并且早晨三四点钟醒后就再难以入睡了。不过老年人白天小睡的机会也很多。许多老年人饭后听着收音机眯着眼睛即可小睡一会儿,所以白天的小睡也可以适当弥补晚间睡眠不足。

人老之后身体的生理功能逐渐衰退,相当一部分人患有各种疾病,这些疾病本身及其伴随的一些症状使人感觉不适,难以安静下来顺利进入梦乡。还有一些老年人夜尿多、尿频,每夜平均起床3~4次,这也严重影响了老年人的睡眠质量,甚至有的人半夜起来以后就再也难以入睡,更影响了老年人的情绪,使其紧张、担心,反而更不利于睡眠。

老年人生活方式与年轻人不同,大多已从繁忙的工作中退下来,因此有些老年人虽然没有情绪障碍或其他身体疾病,且未服用任何药物,但仍然有失眠的困扰,可能是因为白天社交活动过少,工作所需的体力消耗减少所致。适当调节生活节律,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即可,这是自助且无副作用的方法。

另外,老年人患抑郁症的比例较高。抑郁症一般伴随有失眠表现,主要是早醒,醒后难以再入睡,睡眠质量差。患有这样的疾病,应及时到医院诊治,以免贻误病情。

老年人的失眠与其他年龄段的人是不同的,对此应予以重视。现代医疗可以对老年人的睡眠障碍提供准确的诊断及完善的治疗,所以我们一旦发现自己睡眠不好,又不能分清是单纯的睡眠障碍还是其他疾病伴随的失眠症状时,我们可以寻求医生的帮助。

人的性格与失眠症

在综合医院的心理门诊,我们发现经常抱怨休息不好的人大都有共同的性格特征,常见的性格特征有以下几种:(1)敏感型:精神肉体上稍受伤害,就会受到很大打击,即感四肢瘫软。医学上叫“无力性性格”,此类型者略觉身体不适就会马上失眠。(2)自我意识过强型:这种类型的人,希望什么都尽善尽美,经常期望过高,而一旦事与愿违,就感到很压抑,造成失眠。(3)郁闷型:一遇失败或不顺,不能调整情绪,常陷入沉思。常把工作中的失误或人际关系的烦恼带到床上,越想越觉郁闷而失眠。(4)严格型:自己决定的事,如果没有做到就会情绪变坏。像早晨按自己规定的时间出门;午饭12点钟准时开始;一周的伙食每天各异,更改的食物绝对不吃……这类人当然也定好了自己的就寝时间,任何时候都不能更改,否则就会严重地压抑,造成失眠。为了获得良好的睡眠,有规律的生活是重要条件,但不能绝对教条地去做。(5)严重自卑感型:有很强自卑感的人,总觉得自己在智力、社交上、身体上比他人能力差而产生自卑感。这类人就连睡不好觉都认为是自己的能力拙劣造成的,因而更加担心失眠。

以上类型,都属于神经质的范畴。这种性格有先天因素,但大部分是后天形成的,经常有人把神经质、神经症、精神病混为一谈。认为轻的神经症就是神经质,其实,这两者是不同的。神经质是性格上的特征表现,并不是病态。而神经症、躁郁症、精神分裂症等则是病态。神经质性格导致的失眠人数,比病态性失眠要多得多。容易失眠的人,在性格上都有一定弱点,当不能为别人所理解时,就会产生心理负担而失眠。因此,如果您身边有失眠的人,要倾听他的痛苦。亲密交往也是治疗失眠的有效手段。

这一部分患者的确是把睡眠看得太重要了。他不理解睡眠是为了保证健康,健康是为了工作,而工作不是为了睡眠,即睡觉并不是人生的目标。他的失眠问题不一定像他想像的那么重,失眠患者应首先在价值观上不要把睡眠看得过于重要;其次要认识到睡眠是人身体的自然反应,困了想睡就睡,不要人为控制,采取顺其自然的态度自然很快入睡。完全接受自己的自然状态才能放松;睡前不要让大脑处于兴奋的思考状态,做一些简单、枯燥乏味的体力活动,如散步、爬楼梯等,困了累了再上床睡觉,以放松状态进入睡眠。

脑力劳动者容易失眠

脑力劳动者长期过度地用脑,使神经长期处于紧张状态,脑内释放的兴奋物质过多,久之,必然对整个机体造成损害,失眠症、神经衰弱是最常见的。大脑机能就像松紧带一样,只拉不松,慢慢就会失去弹性。脑细胞的兴奋和抑制是协调的,兴奋超过了极限,若不考虑用脑的时限性,可导致神经系统的超负荷状态。久之,这种慢性长时间的用脑,使大脑的兴奋状态难以得到正常的修复和抑制,因而脑力劳动者易患失眠症和伴随的神经衰弱症候群。

脑力劳动有助于脑的血液分配的增加,但久坐不动的人容易引起呼吸表浅,血液循环慢,体内新陈代谢水平低,心脏要维持脑和全身血液循环是比较困难的。久之也容易引起脑的供血不足,使脑功能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引起工作效率低,思维能力变得迟钝,注意力不集中等。这时大脑如果得不到充分休息和适当调整,勉强维持它的兴奋,容易造成兴奋与抑制失调,导致失眠。

许多科研工作者争分夺秒,夜以继日,他们往往在上班8小时中持续用脑,晚上,又经常学习或研究课题到深夜。大脑过于疲劳并且饭后胃肠道的血液增加,脑部的血液便相对减少;加上腰骶及下肢因伏案过久,影响血液循环,脑部所需的血液就再次受到“量”的限制。而大脑对血液供应及氧气供应十分敏感,经常饭后用脑,不仅能出现头昏等,还容易引起失眠症。

部分学生或青年人,有不吃早饭的习惯,或者马马虎虎地吃一点,当工作或学习到上午10时左右,往往感到饥肠辘辘,四肢无力,思维迟钝,注意力分散,甚至心慌多汗,面色苍白。医学上称此现象为“低血糖症”。这是因为工作和学习都要靠脑活动支配、施令,而脑活动所需能量的消耗又是从血液中氧化葡萄糖获取,血液中的葡萄糖来源于食物。如果不吃早饭,随着脑和身体代谢所需能量的消耗,血糖下降,产生“低血糖症”,久之,还会因脑糖原及氧供应不足而导致失眠等神经衰弱症。

失眠与疾病的关系

失眠与很多疾病有关系,但多是这些疾病伴发的症状影响睡眠。疾病造成的失眠症,常与疾病伴随发生,且与疾病的转归有密切的关系。与失眠有关的疾病如下:(1)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如脑血管疾病(脑梗死、脑出血)、脑肿瘤、癫痫、偏头痛、脑外伤等。疾病自身可能削弱大脑皮质活动,使中枢神经系统抑制过程减弱而致失眠。还有的人因对患病的躯体及自己未来的生活担心而失眠。(2)呼吸系统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气肿。这类疾病影响呼吸功能,而且在夜间较明显。呼吸不畅亦可导致睡眠障碍。(3)泌尿系统疾病:急性泌尿系统感染,尤其是下尿路感染、尿频、尿急、尿痛症状明显,症状本身可使人心烦,影响睡眠效果。泌尿系统结石有时出现绞痛,剧烈疼痛当然使人痛苦得睡不着觉。慢性肾衰竭时的睡眠是短而破碎的,只有肾透析或肾移植才能有效地解决。另外肾衰竭时毒物在体内蓄积,会不可逆地损伤中枢神经细胞,导致机体代谢紊乱。(4)过敏性疾病:过敏性疾病常引起皮肤瘙痒,重者使患者无法入睡;过敏性鼻炎引起的鼻部不适也会影响睡眠。(5)消化系统疾病:包括胃十二指肠溃疡,如半夜出现腹痛、反酸等症状则严重干扰睡眠。肠炎、痢疾等引起的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也使人难以安然入睡。(6)循环系统疾病:高血压患者常伴发失眠,而休息不好又使血压升高,不少冠心病患者常在夜间发病,甚至在夜间猝死,不少患有冠心病的人一到晚上便出现恐惧感,害怕一旦病情发作会不能醒来,故而长期处于失眠的困扰之中。(7)内分泌疾病:甲亢患者在疾病过程中常自始至终伴发失眠,有时这也可能是惟一或最早的症状;糖尿病患者因要终身治疗,有人对此感到惧怕而失眠,另外有的糖尿病患者出现皮肤瘙痒、腿脚发麻也可引起失眠。(8)骨骼、肌肉、关节的炎症和疼痛,在临床上是常见的疾病,也不同程度地引起睡眠障碍。

更年期失眠

人到中年,无论男女都要经历更年期这一阶段,这是人的一生中必不可少的生理阶段。更年期,男性在50~60岁,女性在45~55岁。女性在更年期,绝大部分被一系列或轻或重的忧郁或焦虑症状所困扰,使家庭生活和社会上的人际关系均受到影响,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更年期综合征。

更年期由于机体内分泌功能减退,引起一系列平衡失调,使神经系统功能以及精神活动稳定性减弱。机体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减低,对生活和工作中能引起情绪紧张、悲伤忧虑的事件或躯体疾病较敏感,忍耐力差,情绪变化大,易悲伤、激动、紧张。这些精神因素及躯体疾病都可诱发本症。

女性更年期综合征的发病率较高,其主要有头痛、头晕、食欲差、失眠、出汗、心慌、浑身无力、周身难受、工作能力下降等表现,病情加重可逐渐发展为忧郁、焦虑、猜疑或狂躁症状。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