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企业经营决策仿真实训教程(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15 08:35:51

点击下载

作者:姜林

出版社: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物流企业经营决策仿真实训教程

物流企业经营决策仿真实训教程试读:

前言

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企业从自营物流转向物流外包,将自身不擅长的物流活动外包给第三方以获取竞争优势。据调查,在欧洲、美国及亚太地区有70%的公司具有物流外包的经历。在我国,物流外包业务也在快速增长,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同时也催生了一大批物流企业,如中国远洋物流有限公司、中铁快运股份有限公司、德邦物流股份有限公司、青岛海尔物流有限公司等。据第六次中国物流市场供需状况调查报告显示,在所调查的企业中有19%的生产制造企业将原材料物流全部外包给第三方,31%的生产制造企业将成品销售物流全部外包给第三方,17%的商贸企业将物流全部外包给第三方,并且有74%左右的生产制造企业与46%的商贸企业都在寻求新的物流代理商。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企业希望物流外包,可见国内物流需求市场潜力较大,第三方物流业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20世纪90年代物流工业(Logistics Industry)所取得的杰出成就之一是第三方物流服务供应商的广泛兴起,将公司核心业务以外的作业外包(Outsourcing),这通常被认为是现代高效率供应链管理出现的标志。目前,第三方物流(3PL)占总物流市场份额的比例在世界各地有所不同:在英国,这一比例高达35%;在欧盟,约占25%;而在美国,这一比例要低于10%。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我国3PL所占的市场份额还较低,大多数企业倾向于自营物流作业,由此导致供应链效率低下,企业缺乏足够的市场反应能力。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今天,特别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有更多的国外企业进入中国市场,同时,越来越多的国际3PL也进入中国物流服务市场。我国企业要与之抗衡,一方面要积极发展我国的3PL,另一方面也要积极利用国际3PL来整合自己的供应链,提高自己商品对国内外市场的渗透能力。

本实训教材在内容安排上主要以物流企业经营决策仿真为逻辑主线,包括六个仿真实验:牛鞭效应实验、安全库存实验、拣选方式对比实验、物流服务水平与成本的效应背反实验、扭亏为盈实验、物流综合竞争实验。本教材适用于物流管理专业本科学生毕业前的校内专业实训,也适用于电子商务、市场营销、工商管理、经济类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实训,还可供专科和高职学生及相关企业作为掌握实践技能的培训教材。

本教材由重庆邮电大学姜林担任主编,石全胜、张念担任副主编。在编写过程中我们参阅了大量相关书籍和资料,在此特向原著者表示衷心的感谢!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对物流这一领域所涉及的知识和内容的研究还不够深入,所以书中难免有不当或错误之处,恳请读者、专家批评指正。编者2017年2月1实训背景知识学习目的和任务

1.掌握物流的基本概念和主要特征。

2.了解国内外物流的发展历程。

3.熟悉有关物流的各种学说。

4.掌握物流系统的组成与功能。

本章主要介绍物流企业经营决策仿真实训的背景知识,讲述实训所需的基础知识。1.1物流概念1.1.1 物流的内涵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物流的概念已在经济发达国家得到充分的发展和完善。1915年,美国市场营销学者阿奇·萧(Arch W. Shaw)在《市场流通中的若干问题》中,从市场营销的角度提出“Physical Distribution”,简称“PD”,直译为“物资分配”。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战时供应中美国提出“Logistics Man-agement”,进行军事物资供应调度中的物流供应和配送。战后,物流在企业界得到应用和发展,用“物资管理”(Materials Management)、“配送工程”(Disribution Engineering)、“企业后勤”(Business Logistics)、“市场供应”(Market Supply)、“物流管理”(Logistics Management)等词来表述物流的内容,现在多以“Logistics”表示。而物流在我国得到重视和取得较大发展是近三十年的事。

物流概念的发展经过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回顾物流的发展历程并理解历史上经典的物流概念,有利于人们了解物流的发展规律,全面深入地理解物流的内涵。美国市场营销协会1935年关于物流的定义是:物流是包含于销售之中的物质资料和服务从生产场所到消费场所的流动过程中所伴随的种种经济活动。美国物流管理协会1998年关于物流的定义是:物流是供应链流程的一部分,是为了满足客户需求而对商品、服务及相关信息从原产地到消费地的高效率、高效益的正向和反向流动及储存进行的计划、实施与控制过程。加拿大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协会对物流的定义是:物流是对原材料、在制品、产成品及相关信息从起运地到消费地的有效率、有效益的流动和存储进行计划、执行和控制,以满足顾客需求的过程。欧盟物流协会对物流的定义是:物流是在一个系统内对人员和商品的运输、安排及与此相关的支持活动的计划、执行和控制,以达到特定的目的。日本后勤系统协会将物流改称为“后勤”,对“后勤”下定义如下:后勤是一种对原材料、半成品和成品有效率的流动进行规划、实施和管理的思路,它同时协调供应、生产和销售各部门的利益,最终达到满足顾客需求的目的。我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对物流的定义是:物流指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回收、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进行有机结合。1.1.2 国内外物流的发展

物流的概念起源于美国。美国物流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其物流研究和物流实践最先进,也最完善。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军队为了卓有成效地调运军用物资,运用运筹学的理论方法,统筹安排人力和运力,解决了一系列物流供应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圆满完成了物资的调运和支援任务,这被概括为“后勤供应”。战后,这种组织管理手段被应用于企业的生产管理,开拓了企业生产的崭新局面,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这实际上是美国物流业的初创阶段,也是世界范围内最初萌生的“物流”现象。1.1.2.1美国物流的发展

纵观美国物流发展历史,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1)物流观念的启蒙与产生阶段(1901—1949年)

在这一时期物流已开始得到人们的重视,但是在地位上,物流仍被看做流通的附属机能,关于“实物分配”这一概念也是在研究流通问题时提出的。1915年,阿奇·萧在《市场流通中的若干问题》一书中提出“Physical Distribution”的概念。20世纪20年代,美国著名营销专家克拉克(Fred E. Clark)在研究市场营销问题时再次使用了这个概念,泛指一切与产品销售有关的实物配送活动。美国当时对实体配送(销售物流)的研究较多,而对供应物流的研究相对较少,主要呈现三个特点:①制造业内部的实体配送管理被认为是一个分离的组织功能或领域;②实体配送只是作为运输部门的附加职能;③最初建立实体配送部门的目标也仅仅是降低实体配送成本。(2)物流理论体系的形成与物流实践推广阶段(1950—1978年)

这一时期有很多有关物流的论文、著作、杂志开始出现,有关物流管理研讨的会议也频繁召开,这些都推动了物流理论体系的形成以及物流实践活动的推广。1954年在美国第26次波士顿流通会议上,鲍尔·D.康柏斯发表题为《市场营销的另一半》的演讲时指出,无论是学术界还是实业界都应该提高认识,研究市场营销中的物流,真正从战略的高度来管理和发展物流。1956年,霍华德·T.莱维斯、吉姆斯·W.克里顿和杰克·D.斯蒂勒三人撰写的《航空货运在物流中的作用》一书首次引入总成本的分析概念,提出应当从物流费用总体的角度评价运输手段的优劣,深化了物流活动分析的内容。1962年彼德·德鲁克在《财富》杂志上发表论文,指出物流是“经济的黑大陆”,应当高度重视流通以及流通过程中的物流管理。1963年,世界上第一个物流专业组织——美国物流管理协会(National Council of Physical Distribution Management,简称NCPDM)成立,旨在通过年会、地区会议、学术会议和出版物,为跨行业的企业提供交流和培训渠道。(3)物流理论的成熟与现代化阶段(1979—1985年)

这一时期,美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物流方面的法规,如《航空规制缓和法》,为物流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另外,随着MRP、MRPⅡ、DRP和JIT等先进管理方法的开发及其在物流管理中的运用,人们认识到需要从生产流通的全过程看待物流,而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为物流现代化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手段。特别是1985年美国物流管理协会正式将其名称从“National Council of Physical Distribution Management”改为“National Council of Logistics Management”,标志着现代物流观念的确立。该协会于2005年1月1日正式更名为美国供应链管理专业协会(Council of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Professionals)。(4)物流理论和物流实践深化发展阶段(1986年至今)

这一时期,人们清楚地认识到物流与生产、营销紧密相连,是支撑企业竞争力的三大支柱之一。实践上,物流技术和物流软件的发展不断加快,如EDI和专家系统的运用提高了信息传递的效率和准确性,带来了交易方式的变革,奠定了物流纵深发展的技术基础;POS系统、条码技术在物流领域的广泛使用,保证了物流信息采集的标准化和准确性,提高了物流的管理水平和整体效率。《美国运输部1997—2002年财政年度战略规划》的出台,为美国物流的现代化树立了一座新的里程碑。在1997—2002年这5年,面对全球化的市场、环境的挑战、跨越国界的安全威胁和通信与信息革命等环境要素的变化,通过规划的实施,美国已建成了一个全世界最安全、方便、经济和有效的运输系统,为美国人民提供了更多灵活选择的机会。1.1.2.2日本物流的发展

日本物流发展的历史虽然不长,但其发展速度、规模、效率及整体现代化程度令人赞叹,并形成了自身独特的管理经验和方法。日本物流的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1)物流概念的引进阶段(1956—1964年)

1956年10月至11月,为改善生产经营管理,日本生产效益本部派出一个由12名专家组成的“流通技术专门考察团”赴美考察,引入了“PD”这一概念,即“Physical Distribution”。1963年,被称为物流之父的著名学者平原直先生将其译为“物的流通”,简称“物流”,并被业界普遍接受。同时,日本学者又创造性地提出物流包含了运输、配送、装卸、保管、包装、流通加工和信息传递等活动,是一种综合活动。(2)物流实践阶段(1965—1973年)

这一时期,日本经济进入高速增长时期,制定了国民收入倍增计划,重视工业发展,对物流提出了较高要求。同时,引入“物流”概念,大力加强物流设施建设,修建铁路新干线、高速公路和集装箱码头,实现汽车大型化、火车高速化、仓库自动化以及物流系统化,降低了物流成本。企业内部也广泛采用如铲车、自动仓库等机械化装卸设备和仓储设备,提高了物流作业效率。同时,物流联网系统、配送系统等物流软件的开发与推广使用,又为物流管理的信息化和现代化奠定了基础。(3)物流合理化阶段(1974—1985年)

在这一阶段,遭遇第一次石油危机,使包括日本在内的西方国家的企业的传统盈利方式面临挑战,人们开始关注物流对企业盈利的贡献,这集中反映在“物流利润学说”上。在此宏观经济背景下,日本积极推进物流合理化,旨在促进订货、发货等业务实现快速化,削减物流人员,降低劳动成本。日本全国范围内的物流联网得到蓬勃发展,物流公司开发出了一些新的物流服务项目,如市内送货、路线配送、集中配送等。(4)物流纵深发展阶段(1985年至今)

进入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多品种、少批量成为日本生产经营的主流,减少库存成本的观念越来越强,物流也相应地从集货物流向多频率、少量化的方向发展,外贸的快速增长也使物流开始面向全球。这一时期,日本积极倡导JIT物流,使物流服务呈现多样化,但也带来了物流成本的上升。因此,20世纪90年代日本物流面临的一个最大问题是:如何克服物流成本的上升,提高物流效率。1997年日本政府制定了《综合物流施政大纲》,这个大纲是日本物流现代化、纵深化发展的指针,对推动日本物流的发展产生了积极作用。大纲指出今后日本物流进一步发展的方向是:信息化的推进、物流技术的开发、物流人才的培育、新物流服务的开展、国际化的对应、包装机械化、在库管理数码化的推进、整体系统化的加强、规范化与标准化的推进、共同化与协作化的推进。1.1.2.3我国物流的发展

我国物流事业起步较晚,物流的发展大体分为四个阶段:(1)物流事业起步阶段(1949—1976年)

在这个时间段内,所有行业几乎都处于探索阶段,物流也不例外。新中国成立初期,国民经济处于逐步恢复的时期,生产力水平低下,经济发展缓慢,交通运输极不发达。当时的物流企业主要是“商物合一型”的兼营性企业,专业性物流相当少。从1955年开始,物流发展开始起步,在生产和流通领域设立了为数不多的储运公司和功能单一的仓库,交通运输处于恢复时期,包装、装卸等物流环节的技术和管理都比较落后。(2)物流事业较快发展时期(1978—1991年)

1979年6月“物流”这一术语开始引入我国,物流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逐渐被人们所重视。人们开始重视物流理论的研究和物流实践的探索,物流基础设施有了很大的发展,物流技术水平也有了很大提高。1991年以后,物流理论研究和实践都有了跨越式发展。国家为物流事业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物流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物流也被许多企业所重视,成为企业经营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物流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也都有了很大的进步,物流效益明显提高。(3)物流事业转型阶段(1992—1999年)

在这一阶段,物流业面临机遇与挑战。一方面,一些老的储运企业正在进行改革、改造和重组等,以适应电子商务的发展和经济一体化的需求;另一方面,部分地区建立了一批现代物流企业以迎接国外物流企业的挑战,但是数量较少。(4)物流事业加速发展阶段(2000年至今)“十一五”特别是国务院印发《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以来,我国物流业保持较快增长,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基础设施条件和政策环境明显改善,现代产业体系初步形成,物流企业资产重组和资源整合步伐进一步加快,形成了一批所有制多元化、服务网络化和管理现代化的物流企业。传统运输业、仓储业加速向现代物流业转型,制造业物流、商贸物流、电子商务物流和国际物流等领域专业化、社会化服务能力显著增强,服务水平不断提升。物流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取得了长足发展。

①技术装备条件明显改善。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大多数物流企业建立了管理信息系统,物流信息平台建设快速推进。物联网、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开始应用,装卸搬运、分拣包装、加工配送等专用物流装备和智能标签、跟踪追溯、路径优化等技术迅速推广。

②基础设施网络日趋完善。截至2013年年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10.3万千米,其中高速铁路1.1万千米;全国公路总里程达到435.6万千米,其中高速公路10.45万千米;内河航道通航里程12.59万千米,其中三级及以上高等级航道1.02万千米;全国港口拥有万吨级及以上泊位2 001个,其中沿海港口1 607个、内河港口394个;全国民用运输机场193个。2012年全国营业性库房面积约13亿平方米,各种类型的物流园区754个。

③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国务院出台了促进物流业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专项规划和配套措施。社会物流统计制度日趋完善,标准化工作有序推进,人才培养进一步加强,物流科技、学术理论研究及产学研合作不断深入。

从总体上看,我国物流业已步入转型升级的新阶段。但是,物流业发展总体水平还不高,发展方式比较粗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①物流成本高、效率低。2013年全社会物流总费用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高达18%,高于发达国家水平1倍左右,也显著高于巴西、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的水平。

②条块分割严重,阻碍物流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仍未打破。企业自营物流的比重较高,物流企业规模小,先进技术难以推广,物流标准难以统一,迂回运输、资源浪费的问题突出。

③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不能满足现代物流发展的需要。现代化仓储、多式联运转运等设施仍显不足,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物流园区体系尚未建立,高效、顺畅、便捷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还不健全,物流基础设施之间不衔接、不配套问题比较突出。

④政策法规体系不够完善,市场秩序不够规范。已经出台的一些政策措施有待进一步落实,一些地方针对物流企业的乱收费、乱罚款问题突出。信用体系建设滞后,物流业从业人员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升。1.2物流相关理论学说1.2.1 黑大陆学说

黑大陆学说是1962年由美国著名管理学权威彼得·德鲁克提出的。他在《财富》杂志上发表了《经济的黑色大陆》一文,将物流比喻成“一块未开垦的处女地”,强调应高度重视流通及流通过程中的物流管理。“黑大陆”主要是指对物流的不认识与不了解。如果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照亮了这块黑大陆,那么摆在人们面前的可能是一片不毛之地,也可能是藏宝之地。黑大陆学说是对20世纪经济学界存在的愚昧认识的一种批驳,指出在市场经济繁荣和发达的情况下,无论是科学技术还是经济发展,都没有止境。黑大陆学说认为物流这个领域未知的东西还很多,理论与实践皆不成熟。1.2.2 物流冰山学说

物流冰山学说是日本早稻田大学的西泽修教授在1970年提出的。他在潜心研究物流成本时发现,现行的财会制度和会计核算方法都不可能掌握物流费用的实际情况。一般情况下,在企业会计科目中,只把支付给外部运输企业、仓储企业的费用列入成本,实际上这些费用在整个物流费用中只是冰山一角,因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费,以及企业利用自己的车辆运输、利用自己的仓库保管货物、由自己的工人进行包装和装卸等费用都没有记入物流费用科目内。西泽修指出盈亏计算表中“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栏记载的“外付运费”和“外付保管费”的现金金额,不过是冰山之一角。冰山的特点是大部分沉在水面以下,是看不到的黑色区域,即隐性成本,而看到的不过是它的一小部分,即显性成本。物流就是一座冰山,沉在水面以下的是看不到的黑色区域,而看到的不过是物流成本的一部分,人们过去之所以轻视物流,正是因为只看见了冰山一角,而没有看见冰山全貌。1.2.3 第三利润源学说

第三利润源学说最初是由日本早稻田大学教授西泽修提出的。1970年,西泽修教授在其著作《流通费用——不为人知的第三利润源泉》中指出物流可以为企业提供大量直接或间接的利润,是形成企业经营利润的主要活动。此外,对国民经济而言,物流也是国民经济中创利的主要领域。后来第三利润源学说逐步传入其他国家。曾经为人类提供大量利润的领域:一个是资源领域,挖掘对象是生产力中的劳动对象;一个是人力领域,挖掘对象是生产力中的劳动者。在这两个利润源泉越来越小、利润开拓越来越困难的情况下,物流领域的潜力被人们所重视,按时间序列排为“第三利润源”。1.2.4 效益背反学说

效益背反是物流领域中很普遍的现象,是物流领域中内部矛盾的反映和表现。效益背反指的是物流的若干功能要素之间存在着损益的矛盾,即某一功能要素的优化和利益发生的同时,必然会存在另一个或几个功能要素的利益损失,反之也是如此,呈现出此消彼长、此盈彼亏的现象。例如包装问题,一方面,包装越省,利润越高;另一方面节省了包装又降低了产品的防护效果,引致运输、仓储以及装卸搬运效益的降低。1.2.5 成本中心说

物流成本中心说是指物流在整个企业战略中,只对企业营销活动的成本产生影响,物流是企业成本的重要的产生点。因此,解决物流的问题,并不主要是搞合理化、现代化,也主要不在于支持保障其他活动,而主要是通过物流管理和物流的一系列活动降低成本。所以,成本中心既是指主要成本的产生点,又是指降低成本的关注点。物流是“降低成本的宝库”等说法正是这种认识的形象表述。1.2.6 服务中心说

服务中心说代表了美国和欧洲一些国家的学者对物流的认识。这种观点认为,物流活动最大的作用并不在于为企业节约了消耗、降低了成本或增加了利润,而在于提高了企业对用户的服务水平,进而提高了企业的竞争能力。因此,这些学者在描述物流的词汇上选择了“后勤”一词,特别强调其服务保障的职能。通过物流的服务保障,企业以其整体能力来压缩成本、增加利润。1.3物流功能1.3.1 运输功能

运输是物流的核心业务之一,也是物流的一个重要功能。运输过程不改变产品的实物形态,也不增加其数量。物流部门是通过运输解决物资从生产地到消费地之间的空间距离问题,创造商品的空间效用,实现其使用价值,满足社会需要。正确选择运输方式对提高物流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决定运输方式时,必须权衡运输要求的服务水平和运输成本,可以以运输方式的服务特性作为判断的基准,例如运费、货物的安全性、时间的准确性、适用性、伸缩性、网络性和信息等。1.3.2 仓储功能

仓储是物流活动的一项重要业务,可以解决生产与消费在时间、数量上的不同步性,创造物品的时间效用。仓储功能包括货物的堆存、管理、保管、保养、维护等一系列活动。仓储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完好地保证货物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二是为将货物配送给用户,在物流中心进行必要的加工活动。随着经济的发展,物流由少品种、大批量物流进入多品种、小批量物流时代,仓储功能从重视保管效率逐渐变为重视顺利地发货和配送。流通仓库作为物流仓储功能的服务据点,在流通作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将不再以储存保管为主要目的。流通仓库有拣选、配货、检验、分类等作业,并具有多品种、小批量和多批次、小批量等收货配送功能,以及附加标签和重新包装等流通加工功能。1.3.3 包装功能

为使物流过程中的货物完好地运送到用户手中,并满足用户的要求,物流部门需要对大多数商品进行不同方式、不同程度的包装。包装分为工业包装和商业包装两种。工业包装的作用是按单位分开产品,便于运输,保护在途货物。商业包装的目的是便于最后的销售。因此,包装的功能体现在保护商品、单位化、便利化和商品广告等几个方面,前三项属物流功能,最后一项属营销功能。1.3.4 装卸搬运功能

装卸搬运是随运输和保管而产生的必要物流活动,是对运输、保管、包装、流通加工等物流活动进行衔接的中间环节,以及在保管等活动中为进行检验、维护、保养所进行的装卸活动,如货物的装上卸下、移送、拣选、分类等。装卸作业的代表形式是集装箱化和托盘化,使用的装卸机械设备有吊车、叉车、传送带和各种台车等。在物流活动的全过程中,装卸搬运活动频繁发生,因而是产品损坏的重要原因之一。对装卸搬运的管理,主要是对装卸搬运方式、装卸搬运机械设备的选择和合理配置以及实现装卸搬运合理化,尽可能减少装卸搬运次数,节约物流费用,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1.3.5 流通加工功能

流通加工功能是指物品从生产领域向消费领域流动的过程中,为了促进产品销售、维护产品质量和提高物流效率,对物品进行加工处理,使物品发生物理或化学变化的功能。这种在流通过程中对物品进行进一步的辅助性加工,可以弥补物品在生产过程中加工程度不足的缺陷,更有效地满足用户的需求,更好地衔接生产和需求环节,使流通过程更加合理。流通加工是物流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增值服务,也是现代物流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流通加工的内容有装袋、定量化小包装、拴牌子、贴标签、配货、挑选、混装等。1.3.6 配送功能

配送是指在经济合理范围内,根据客户要求,对物品进行拣选、加工、包装、分割、组配等作业,并按时送达指定地点的物流活动。配送是物流中一种特殊的、综合的活动形式,是商流与物流紧密结合,包含了商流活动和物流活动,也包含了物流中若干功能要素的一种形式,被称为“小物流”。通过配送功能,用户或服务对象可以实现零库存。依靠配送中心的准时配送,用户或服务对象无需保持自己的库存或只需保持少量的保险储备,从而减少物流成本。配送是现代物流最重要的一个特征。1.3.7 信息服务功能

现代物流是需要依靠信息技术来保证物流体系正常运作的。物流系统的信息服务功能包括进行与上述各项功能有关的计划、预测,以及提供费用情报、生产情报、市场情报等活动。从信息的载体及服务对象来看,信息服务功能还可分成商流信息服务功能和物流信息服务功能。商流信息主要包括进行交易的有关信息,如货源信息、物价信息、市场信息、资金信息、合同信息、付款结算信息等。商流中的交易、合同等信息,不但提供了交易的结果,还提供了物流的依据,是两种信息流主要的交汇处。物流信息主要是物流数量、物流地区、物流费用等信息。物流信息中的库存量信息,不但是物流的结果,也是商流的依据。物流系统的信息服务功能必须建立在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国际通用的EDI信息技术基础之上,才能高效地实现物流活动一系列环节的准确对接,真正创造“场所效用”及“时间效用”。可以说,信息服务是物流活动的中枢神经,该功能在物流系统中处于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信息服务功能的主要作用表现为:缩短从接受订货到发货的时间;库存适量化;提高搬运作业效率;提高运输效率;使接受订货和发出订货更为省力;提高订单处理的精度;防止发货、配送出现差错;调整需求和供给;提供信息咨询,等等。2牛鞭效应实训学习目的和任务

1.熟悉牛鞭效应的概念。

2.深入理解牛鞭效应的产生原因与形成机理。

3.掌握缓解牛鞭效应的方法。2.1实训目的

本次实训的目的是让学生理解牛鞭效应的产生原因,认识牛鞭效应给企业带来的危害,并掌握减轻牛鞭效应的方法。2.2实训要求

本实训严格按照企业真实的环境进行。本次实训要求学生深入了解牛鞭效应产生的原因,并掌握减轻牛鞭效应的方法。实训结束后,学生对实训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并撰写实训报告。2.3实训基础理论2.3.1 牛鞭效应的概念

牛鞭效应最初是由宝洁公司发现的。宝洁公司在考察该公司一次性尿布的订货规律时,发现零售商的销售波动性并不大,但考察分销中心的订货时,却惊奇地发现销售波动性明显变大了。除了宝洁公司之外,其他公司也发现了类似的现象。该现象被形象地称为牛鞭效应。

牛鞭效应是销售活动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它是指当供应链上的各级节点企业只根据与其相邻的下级节点企业的需求信息进行库存决策时,需求信息的不真实性会沿着供应链逆流而上,产生逐级放大的现象,到达最源头的供应商时,其获得的需求信息和实际市场中的需求信息产生了很大的偏差。由于受这种需求放大变异效应的影响,上游供应商通常维持比下游企业需求更高的库存水平,以应付订货的不确定性,从而人为地增大了供应链中的上游节点企业的供应、生产、库存管理和营销风险,甚至导致生产、供应、营销的混乱。2.3.2 牛鞭效应的产生原因

牛鞭效应的产生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需求预测修正

需求预测修正是指当供应链中的成员采用与其直接相邻的下游企业的订货数据作为市场需求信息的依据时,就会产生需求放大现象。例如,在市场销售活动中,根据历史销售数据零售商的最高月销量为1 000个单位,但下月正逢重大节日,零售商会在最高销量的基础上增加A%以防止销售缺货,于是零售商的订单数量为(1+A%)1 000个单位。与此类似,批发商汇总该区域的销量,假定为12 000个单位,批发商为了保证零售商的需要又增加B%以防止缺货,于是向生产商下达订单(1+B%)12 000个单位。这样一层一层地增加预订量,就导致了牛鞭效应。(2)分摊订货成本

在一般情况下,下游销售商不会针对一个订单向上级供应商订货,而是要等到订单汇总到一定数量后再向供应商订货。为了减少订货频率,分摊订货成本,销售商往往会批量订货,这样会人为地增加订货量,导致了牛鞭效应。(3)价格波动

价格波动是一些促销手段或者经济环境变化造成的,例如价格折扣、数量折扣、通货膨胀、与竞争对手的恶性竞争、自然灾害、社会动荡等。这些因素使得零售商预先采购的数量大于实际的需求量,因为如果库存成本小于价格折扣所获得的利益,销售人员当然愿意预先多买。这样,订货没有真实反映需求的变化,从而产生牛鞭效应。(4)短缺博弈

当需求量大于供应量时,理性的决策是按照订货量比例分配现有供应量。比如,总的供应量只有订货量的80%,合理的分配办法就是按照订货量的80%供货,此时,销售商为了获得更大份额的分配量,故意夸大订货需求在所难免。当需求降低时,大的订货量又突然消失,这种短缺博弈导致的需求信息的扭曲最终导致了牛鞭效应。(5)库存责任失衡

在营销实践中,通常的做法是供应商先供货,待销售商把货物销售完后再结算。这种营销体制导致供应商需要在销售商结算之前按照销售商的订货量负责将货物运送到销售商指定的地方,而销售商并不承担货物的运送费用。当货物毁损或者供给过剩时,供应商还需承担调换、退货及其他相关损失。这样,库存责任自然由供应商承担,从而使销售商处于有利地位。同时,在销售商的资金周转不畅时,由于有大量存货可作为资产使用,销售商会利用这些存货与其他供应商易货,或者不顾供应商的价格规定,低价出货,加速资金回笼,缓解资金周转困难。此外,销售商掌握大数量的库存也可以作为与供应商进行博弈的筹码。因此,销售商普遍倾向于加大订货量,掌握主动权。这样也必然会导致牛鞭效应。(6)应付环境变化

自然环境、政策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变化都会增大市场的不确定性。销售商应对这些不确定性因素的主要手段之一就是保持库存,并且随着这些不确定性的增大,库存量也会发生变化。当不确定性被人为夸大,或者形成一种较普遍的认识时,为了保持应付这些不确定性的安全库存,销售商会加大订货量,将不确定性风险转移给供应商。这样也会导致牛鞭效应。2.3.3 缓解牛鞭效应的方法(1)需求信息的共享

牛鞭效应产生的原因是信息不对称。每一个节点企业的需求预测均成为上游节点企业订货决策的放大因子。消除信息扭曲的方法是信息共享,要求供应链上的每一个节点企业只能根据最终消费者市场需求预测进行自身的需求预测,最终消费者市场需求预测必须被供应链上的每一个成员所共享。(2)合理定价策略

价格波动是产生牛鞭效应的一个原因。解决价格波动导致的牛鞭效应,要求供应商采取每天低价策略和分期供货契约策略,前者通过价格的持续性、后者通过供货的阶段性来抑制价格的波动,降低牛鞭效应的影响。(3)建立合作伙伴关系

供需双方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可以消除牛鞭效应。供需双方相互信任,公开业务数据,信息共享和业务集成可以有效减少牛鞭效应产生的机会。2.4实训内容

本实训教程中的所有实训使用的都是深圳市中海咨询科技有限公司开发的《中海2000物流企业决策实验系统》(教学版)。该软件是根据物流企业的实际需要设计开发而成的,它以物流企业管理为基础,包括仓储、分拣等物流管理的许多环节,按照企业真实的业务流程进行实例教学,有利于帮助学生了解物流企业的实际经营模式。2.4.1 牛鞭效应实验角色分配

教师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7人,分别扮演生产商、分销商、批发商和零售商四种角色。如果有一组人数不够,系统会产生自动角色(NPC)陪学生们一起完成整个实验。2.4.2 管理员登录与实验管理《中海2000物流企业决策实验系统》的后台管理分为三种角色:管理员、教师、学生。管理员的权限为最高级别,可以创建班级信息、教师账号,以及为班级分配实验。教师由管理员创建账号,教师的权限为管理学生信息、创建与查看实验、修改实验参数。学生由教师创建账号,只能加入由教师已创建完成的实验,并等待教师开始实验。

管理员在浏览器中输入系统网址,显示登录界面,如图2.1所示。管理员默认登录账号为admin,密码为admin。管理员输入用户名与密码,选择角色为管理员,登录系统。图2.1 管理员登录界面

管理员登录成功后,在基本信息列点击【班级管理】按钮,进行班级创建。在班级列表页面中点击【新增】按钮,显示新增班级页面,如图2.2所示。然后,输入新增班级的编号以及班级名称,正确完成输入后,点击【确定】完成班级创建。图2.2 新增班级页面

管理员可以对新建的班级进行修改和删除操作。管理员勾选新建的班级,点击【编辑】按钮,显示班级修改页面,如图2.3所示,直接修改班级编号以及班级名称即可。点击【删除】按钮,经系统提示,完成班级删除操作。图2.3 班级修改页面

管理员在基本信息列点击【教师管理】按钮,进行教师账号的创建。在教师列表页面点击【新增】按钮,显示新增教师信息页面,如图2.4所示,输入新增教师的编号、名称、密码,并勾选该教师所管班级,正确完成输入后,点击【确定】,完成教师账号的创建。图2.4 新增教师信息页面

管理员在班级实验管理列点击【实验分配】按钮,为班级分配实验,显示页面如图2.5所示。在班级下拉框列表中选择一个班级,并勾选该班级将要进行的实验,点击【分配】,完成班级实验分配操作。图2.5 班级实验分配页面2.4.3 教师登录与实验创建

教师在浏览器中输入系统网址,显示登录界面,如图2.6所示。教师输入用户名与密码,选择角色为教师,登录系统。图2.6 教师登录界面

教师在基本信息列点击【学生管理】按钮,进行学生账号的创建。在学生列表中,选择一个班级,点击【新增】按钮,显示新增学生信息页面,如图2.7所示,输入新增学生的编号、名称、密码,正确完成输入后,点击【确定】按钮,完成学生账号的创建。图2.7 新增学生信息页面

教师在实验信息列点击【实验管理】按钮,进入班级实验管理页面,显示页面如图2.8所示。图2.8 班级实验管理页面

教师在实验管理页面中勾选牛鞭效应实验,并点击【参数设置】按钮,对牛鞭效应实验进行参数设置,显示页面如图2.9所示。图2.9 牛鞭效应实验参数设置页面

教师在管理菜单列点击【参数设置】按钮,显示页面如图2.10所示,进行牛鞭效应实验基本参数设置。图2.10 牛鞭效应基本参数设置页面

在牛鞭效应实验中,基本的参数具体包括以下几个:(1)分销商人数

设置实验中一个生产商的下游有多少个分销商。(2)批发商人数

设置实验中一个分销商的下游有多少个批发商。(3)零售商人数

设置实验中一个批发商的下游有多少个零售商。(4)默认实验周期数

实验周期数可以由教师自定义设定,但数值必须是25~35。(5)订单到货周期数

订单到货周期数是指实验参与者下订单后,隔几个周期到货。该周期可以由教师自定义设定,但数值必须是1~4。(6)周期触发时间

周期触发时间是指实验参与者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下订单的操作,如果在该时间段内实验参与者没有完成下订单的操作,系统则会在周期触发时间到点后自动按NPC规则下单。周期触发时间的单位为分钟,教师可以修改该时间,但数值必须是1~9。系统中共有四种NPC订单规则:

① s-S规则

s-S规则是指当库存水平低于s时,系统会发出订单补货,使库存达到S水平;当库存水平正常时,系统发出的订购数等同于需求数。

② s-Q规则

s-Q规则是指当库存水平低于s时,系统会发出数目为Q的订单补货;当库存水平正常时,系统发出的订购数等同于需求数。

③ Order to S规则

Order to S规则是指在实验过程中的每一周期,系统会发出订单补货,使得库存水平达到S。

④Order to Q规则

Order to Q规则是指在实验过程中的每一周期,系统会发出数目为Q的订单补货。(7)默认策略

默认策略是指新创建的牛鞭效应实验中默认使用的NPC订货策略。设置该默认策略是为了方便实验创建,教师在创建实验时可以重新选择策略。

教师在参数设置过程中还需完成NPC订单规则的设置。在管理菜单列点击【NPC订单规则】按钮,显示页面如图2.11所示,输入相应参数值后,点击【修改】按钮,完成NPC订单规则的设置。图2.11 NPC订单规则设置页面

教师正确完成输入后,点击【修改】按钮,保存数据,完成参数设置。这些修改将在下次创建实验时生效。

教师在实验管理页面中点击【新建实验】按钮,进入牛鞭效应实验创建页面,如图2.12所示。该页面上方为实验的基本信息,具体包括:实验名称、创建者、分销商人数、批发商人数、零售商人数、实验周期、订单到货周期、周期触发时间、NPC的订货策略,页面下方是订货策略说明。教师输入实验名称和创建者后即可创建实验,其他参数均在系统参数设置中已经设置好,教师也可根据需要进行修改,若无需修改则直接点击【创建】,完成牛鞭效应实验的创建。图2.12 牛鞭效应实验创建页面

实验创建成功后,显示页面如图2.13所示,点击【进入实验】按钮,进入牛鞭效应实验监控中心页面,如图2.14所示。教师在该页面等待学生加入实验,待所有学生到齐以后,点击【开始实验】,即可以开始牛鞭效应实验。图2.13 牛鞭效应实验创建成功页面图2.14 牛鞭效应实验监控中心页面2.4.4 学生登录与实验加入

学生在浏览器中输入系统网址,显示登录界面,如图2.15所示。学生输入用户名与密码,选择角色为学生,登录系统。图2.15 学生登录界面

学生登录后,显示页面如图2.16所示。在实验信息列点击【实验列表】按钮,显示实验列表页面,如图2.17所示,选择牛鞭效应实验,并点击【进入实验列表】按钮。图2.16 学生实验信息页面图2.17 学生实验列表页面

学生进入实验列表后,勾选教师已创建好的牛鞭效应实验,点击【加入实验】按钮,显示页面如图2.18所示,等待教师开始实验。图2.18 学生加入牛鞭效应实验页面2.4.5 牛鞭效应实验进行

在牛鞭效应实验过程中,教师的主要职责是实时监控学生的实验数据,学生的主要任务是进行订单操作。学生在实验开始后,进入实验操作页面,如图2.19所示。图2.19 牛鞭效应实验进行页面

该页面上方显示的是实验的相关信息,具体包括实验名称、实验周期、订单到货周期以及下级玩家个数。页面右上方红色数字表示当前周期数。页面中间左侧显示图画流程以及下游企业。若下游企业有多个,则纵向显示;若为零售商,则不显示下游企业。页面中间右侧显示当前的数据信息。学生需根据到货量、库存量、欠货量以及下游企业的需求量来决定本次的订购量,以维持最小的库存成本和缺货成本。页面下方为经营成本的说明。设定成本的计算方法如下:假定每一个商品的库存成本为1,若缺货,则缺货成本为1.5,总成本等于库存成本和缺货成本之和。

在实验过程中,每一名学生都需要考虑自身的订货量,当订货量确定后,点击【发送】按钮,完成本次订单操作,并等待其他人下订单和发货。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页面右上角有计时器)完成订单。如果没有在该时间段内下订单,系统则会在触发时间到点后自动按NPC规则下单。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可点击【历史数据】按钮查看历史数据。该历史数据包括每一周期的库存数、欠货数、到货量、需求量、订货量、库存成本、欠货成本以及经营成本,如图2.20所示。图2.20 历史数据页面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可点击【变化曲线】按钮,查看自身总成本的变化曲线图,显示页面如图2.21所示。图2.21 总成本变化曲线图2.4.6 牛鞭效应实验结束

实验的最后一个周期完成后,牛鞭效应实验结束。此时,学生可以看到整个实验过程中自身的成本变化曲线,页面如图2.22所示。实验结果显示:由于单个人进行孤立的订单决策,引发上游企业订货量放大。从这里可以深刻理解牛鞭效应的本质和危害。图2.22 牛鞭效应实验结束时的成本变化曲线图2.5实训报告

撰写实训报告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重要的基本技能。实训报告是对每次实验的总结。此外,通过撰写实训报告可以培养和训练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逻辑归纳能力以及文字表达能力,是写作科学论文的基础。因此,参加实验的每位学生,均应认真地撰写实验报告。要求内容实事求是,分析全面具体,文字简练通顺。

建议内容包括:(1)实训名称(2)所属课程名称(3)学生姓名、学号以及指导教师(4)实训日期(年、月、日)和地点(5)实训目的(6)实训内容(7)实训环境和器材(8)实训步骤(9)实训结果(10)实训总结扩展阅读啤酒案例与牛鞭效应

在南方的一个小镇上,居民喜欢在下班后到酒吧休闲娱乐。镇上有很多类似的啤酒馆,每天的啤酒销量大致相当,每种品牌的啤酒销量也比较稳定。酒吧老板们每天从零售商那里进货,采取简单的类似双箱法的补货式订货模式,即当啤酒销量低于某一数量的时候,就开始订货,补足到库房能容纳的数量。他们这样经营,一直没有出现什么问题。

有一天,某个酒吧的客人开始争相喝一种“情人”牌啤酒,库存不足导致脱销。酒吧胡老板紧急向零售商加订了平时需求量的20%,但仍然不能满足客人对“情人”牌啤酒的需求。胡老板不得不再加大订量,订量是平时需求量的1.5倍。与此同时,其他酒吧的客人也开始喝这种牌子的啤酒。于是,上一级零售商面临着众多酒吧对此啤酒的暴涨需求。零售商开始向批发商加大订量,结果被告知,目前“情人”牌啤酒已经脱销,增加的订量不可能马上补足,只能补足现在增订量的50%。也就是说,胡老板要求增加100箱,却只能拿到50箱,因为制造商不可能马上增加产量。制造商在两周以后开始加班生产、运输和配送,但仍然不能满足需求;而经销商们(酒吧和零售商)不愿意丧失这千载难逢的大好销售时机,仍然加大增订量至平时需求量的1倍甚至2倍。啤酒迟迟不能按照订量到达的情况维持了整整8个星期。

突然有一天,胡老板的客人的口味又恢复了常态,“情人”牌啤酒不再受欢迎,销量骤然跌回原来的水平。恰在这时,胡老板前几周加订的“情人”牌啤酒都补足了,库房都装不下了。胡老板损失惨重。和胡老板有同样遭遇的还有其他酒吧的老板和上一级零售商及批发商们,其中损失最大的是“情人”牌啤酒制造商。这条啤酒供应链上的各个角色都损失惨重。案例所反映的就是牛鞭现象。需求从最终用户的消费者到酒吧,到上级批发商,再到啤酒制造商,逐步夸大,出现明显偏离真实情况的需求,并沿着需求链逐级放大。

那么案例中的小镇到底发生了什么?原来是小镇上有一天开始播放一部讲述都市男女爱情故事的电视连续剧,剧中男女主人公约会时经常喝的啤酒就是“情人”牌啤酒。男女主人公缠绵的爱情故事,让小镇上的居民看得如痴如醉,大家茶余饭后都在谈论这个故事,喝酒时也纷纷以喝“情人”牌啤酒为时尚。

小镇上的居民对这个啤酒的实际需求呈现的是一个梯度跳变,然后保持了8个星期。8个星期后,电视剧结束了,大家又恢复了往日的生活,“情人”牌啤酒的销量也回到了常态。时尚就是这样,说来就来,说走就走。小镇的酒吧从第一次增加订量后,就开始失去了理智,增加的订量超过了实际需求量。这种夸大需求的行为向链条的上游蔓延,经过批发商,一直延伸到制造商。这是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案例。百威、蓝带等都遇到过这种季节性需求增加带来的问题。

那么怎样才能避免这样的悲剧再次发生呢?传统的供应链上的每个角色都倾向于自行根据客户的订单和自己的预测来安排生产和采购,但这种反应性的供应往往是错误的和滞后的。因为供应链上的每一个角色都有不同于他人的制造周期、订货周期和计划周期,在他们传递需求的数量和时间的时候,不可避免地会受到牛鞭效应的影响。只有实时而非周期性地共享这些信息,才能减轻这种规律带来的杀伤力。

如何减少牛鞭效应带来的损害?(1)减少供货周期。缩短计划周期(比如改月度计划为周计划)以减少长时间等待下的变化的放大。假如每天偏差10%,如果检查周期是3天,就可以避免超过50%的实际偏差。如果实行即时供货制,就可以有效地避免这些问题。(2)不要迷信预测工具,要及时纠正错误。预测三原理:预测永远是错误的;预测时间段越长,预测的结果与现实差距越大;差量预测比较精确。

资料来源:啤酒案例与牛鞭效应 [EB/OL].(2010-09-28)http://www.haicent.com/List. asp? ID=12353.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